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 水资源 节水
一、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分析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在能够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功能和行为的能力。人类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即量水发展或适水发展。量水发展战略就是指根据增加供水量、合理分配给水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转变生产生活的用水方式、提升大范围的供水综合配置效率的需求管理方针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开发并通过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使用水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好节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水需求,即使这样我国对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还是不断地在扩大。经过专家的预测,在20年以后,我国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更大,预计这时我国对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669亿立方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2050年的需求缺口将达到719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对我国节水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在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状况下以及水质的逐渐下降趋势下,国家大力地发展节水产业,不断建设节水型农业,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节水、净水工作。我国的城市节水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城市节水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供水设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市节水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共同存在,这时我们国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开发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并重的节水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我国步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质量型短缺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又制定了“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近年来,政府坚持开源节流,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各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水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1、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们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节水意识,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运用科技发展节水产业的能力较低
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科技水平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节水产品的功能单一
由于我国整体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节水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配套设备跟不上,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节水设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对节水新产品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我国的节水产业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经验手段能够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管理。在我国的节水产业管理中,缺乏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缺乏,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的支持,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运行的状况相对较差,我国的节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从而使得一些节水企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导致节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节水产品的研发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品的研发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暴露了我国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需求缺口,这样对我国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设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节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新的节水产品来解决节水需要。并制定我国的节水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的节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先进的国外节水技术,不断学习,自主研发,保证我国的节水技术能够跟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2、在严重缺水区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基地
我国西北地区虽水资源非常匮乏,但地广人稀,土地非常广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时间长。但是雨水量较少导致这些有利条件都无法发挥其特长,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还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研发出更适用、更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我国解决贫水地区用水困难作出贡献。
3、政府应针对节水产业发展推出优惠政策
新科技的研发成功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榜样。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处于上升阶段,将来也定会让人们受益匪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龙头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积极鼓励。在研发、项目建设、产品推广中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行、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推广应用模式,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水资源节约综合应用技术,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用水这一现状,新科技的研发及普及应用意义非常深远。水资源短缺对缺水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城市居民已经增强了全民爱水、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不懈的使人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郑智韬,张仁陟.民勤县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
篇2
【关键词】蒲江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1 我县水稻生产现状
我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以来,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水稻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水稻生产的高峰期,全县水稻面积14667hm2,近年来面积在逐年减少,但单产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前有了大幅提高,并逐步进入加工产业。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水稻旱育秧、抛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保证了我县水稻产业稳步向前。2012年我县水稻面积10000hm2,占粮食总面积的50%,产量为8万t,占全县总产量的67%以上,单产为531kg/667㎡。加工企业有省级龙头企业派立食品有限公司、成都石象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市级龙头企业、蒲华食品等多家县级龙头企业和小作坊从事水稻初加工和米产品开发。
2 水稻产业存在问题
2.1 水稻生产总体在向前发展,但存在种植效益低的现象
原因在于土壤受化肥、不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等的影响,导致我县川香9838、宜香725、宜香2084、F优8156优质稻种植面积小,生产量少,优质高档米满足不了我县市场需求,优质米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
2.2 农村劳动力弱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在家务农人员80%以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科学种植水稻发展缓慢。
2.3 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
我县粮食加工设备和技术主要表现为加工规模小、科学技术含量低,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欠发展,在科技创新上更显不足,粗略简易的小作坊加工给产品造成巨大浪费。
2.4 水稻产业化开发程度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产、加、销脱节,更没有形成产、供、加工、销售一套完整体系,无品牌,商品率低。
2 我县水稻发展的对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稻米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提高水稻的品质是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我县目前水稻面积减少,但发展有机优质稻前景很好,蒲江水稻的发展必须走优质稻路子,提高科技含量是我县的目标方向。特别是有机水稻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
我县水稻产业已具备了迅速发展的四个有利条件:一是水稻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有传统的种植经验,水资源丰富;二是水稻产业化开发有基础,市场需求量大,产品有销路;三是发展有机优质稻产业能较好协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促进“天然氧吧”之称的乡村旅游业开发。发展水稻产业,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成都市对规模化种植粮食的补贴政策等,还符合市场的需求;四是有机优质稻附加值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12年,我县种植优质稻和普通杂交稻的产量和种植成本几乎相同;普通杂交稻冈优725等市场价格为6.00元/kg,优质稻宜香725、宜香2084等品种市场价格为8.00元/kg,相比之下,亩产值和效益提高30%以上。
3 推进水稻现代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优化品种
品种是水稻产业的基础,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县生产特点,宜香725、宜香2084、川香9838、F优8156等品种是值得在我县推广的优质良种。建议在鹤山、寿安、西来等平坝乡镇,种植生育期长、产量高、品质优的川优9838、宜香2084、内香8156、宜香725等品种;在大塘、大兴、甘溪等丘区乡镇和水稻稻瘟病易发乡镇,种植冈优725、川香3号等抗性强、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品质、抗性、用途、产量、市场进行选择,建立健全品种推荐淘汰机制,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努力与市场对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
3.2 优化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是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基础。根据优质稻标准、水稻品种、气候和土质,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种植技术规程。首先是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如施好花红有机肥、地补乐蚕粪肥等有机肥改良土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优质磷钾肥(如优美达高效磷肥),减少氮肥施用量;杜绝重金属超标等劣质化肥使用,科学管理水分;采用灭虫灯等物理方法,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优乐德、双功嘧啶等,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控制,以确保水稻产量和品质。
3.3 加快土地流转,提高水稻种植水平,推动水稻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也是实现水稻产业化的主要条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以流转、承包、租赁、土地入股等模式推进水稻规模化种植,作好试验示范、带动产业化。
3.4 强化加工转化,延长水稻产业链
在稻米的精深加工上,要有突破,促进产品的市场占有度,重点放在稻米深加工及多元应用即米产品的多级开发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上;打好品牌战略,尽快提升水稻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要做好“川蒲”米花糖,“得益”生态米饭等米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
3.5 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制,保证水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水稻质检体系,充分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产品上的质量监督、鉴定、评价作用,鼓励企业内部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把好稻米产品的质量源头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水泥行业 清洁生产 现状 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27-01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而水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直接关乎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的加快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就要对水泥行业进行合理化的生产,而清洁生产作为现代化新型的生产工艺,被广泛的应用于水泥行业的生产发展中。因此本文对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及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1)清洁生产的概念。一般而言,清洁生产主要是对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的直接突破,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先进生产技术加以运用,同时更是借助于新型且具有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并对管理方式加以改进,进而促进清洁生产过程。清洁生产主要在生产过程不仅仅将工业上的生产的能源消耗减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环境污染着重减少,并将原料使用效率最大程度上提高。就其实质性而言,清洁生产不仅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也有着实质性的改善效果,总之,清洁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则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2)清洁生产的必要性。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思想,主要基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角度,将生产效率着重提高,并将人类以及环境的风险着重减少。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难免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消耗严重等问题,而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潮流,不仅仅对于工业健康安全生产有着实质性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总之清洁生产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不仅仅顺应当今时展的潮流,同时又是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实际需要。
2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有着极为严重的污染,同时其传统粗放式的生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伴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于水泥的安全环保生产提高了极大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环境污染急性综合性的治理。
水泥行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步骤为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磨粉,一般而言,水泥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常温中的有尘气体,同时其污染源同样也来自高温的烟尘。而现代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对除尘设备进行的使用,并对二级除尘方法加以采用,实际的除尘过程中,首先借助于旋风收尘器将颗粒较大的灰尘进行收集,之后借助于静电除尘器再次进行收尘管理,并对相对微小的灰尘加以收集。
但是水泥行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生料制备过程中,为了对产生的污染加以合理的抑制,往往需要对干法窑方法进行治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就要对风管的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总之,我国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其袋式除尘以及静电除尘技术日益成熟,但是我国水泥行业对于环境污染自动测量和污染监控系统的技术上相对落后,难以实现环境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其能源的消耗也是相当的大。
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技术发展
(1)石灰石破碎和水泥粉末节电技术。一般而言,水泥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时展的潮流,更应该基于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清洁生产。而粉磨电耗有着相对较高的耗电率,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更应该对高效立式磨、挤压磨以及高细磨等有着较低耗能的小磨机加以采用,并对粉磨工艺进行改进,采用高效助磨剂,将预破碎增加。
(2)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余热,同时这些余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再次回收,而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对余热进行回收实现发电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对于水泥实际的生产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将煤炭资源有效节约,进而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可燃废料的再回收利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废料,同时其中的废料又有着可燃性,通过对可燃废料进行熟料的煅烧,不仅仅将能耗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水泥生产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有效减少,并将煅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4)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工业废渣生产水泥的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其原料主要是通过一些工业废渣进行提取,并将资源消耗有效减少,进而将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污染进行减轻,一般而言,石灰石的污染相对来说比较的大,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将采矿产生的废石碎屑进行掺加,将熟料的用量降低,并将煤炭原料消耗着重减少,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5)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中节水技术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水资源有着较为严重的短缺,而在水泥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一方面就要淘汰传统高消耗和较大用水量的冷却池,并将高效的旁滤器装置进行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则要在水泥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将高效冷却节水技术积极引入,并合理的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不仅仅将成本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4 结语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对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同时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党广彬.山东省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茭白;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32-04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下辖九县(市)区,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称之“浙江绿谷”。丽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蓝天、碧水”优异的生态环境、垂直差异显著的山地小气候条件为种植不同茭白品种与发展不同茭白栽培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丽水市茭白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已成为该市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1 产业发展现状
丽水市商品茭白种植历史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初,起初缙云县东渡镇吴岭村引入单季茭白,1991年前后引入缙云县大洋镇种植,1996年大洋镇规模发展高山茭白。随后,由于高山茭白品质优良、错时上市经济效益好等原因,缙云高山茭白开始走向全市,特别是近几年来,庆元、景宁、龙泉、云和等县市高山单季茭白快速发展,缙云县新建镇、莲都区丽新乡等平原地区双季茭发展迅猛,茭白已成为丽水市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品种。据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茭白面积5 000 hm2左右、产量120 000 t、产值3亿多元,2013年不完全统计,全市茭白种植面积达5 333 hm2以上。浙江丽水茭白已成为丽水市蔬菜产业的支柱,产品销往上海、江苏、福建、湖北、广东等地,成为宣传丽水农业的一张金名片。2013年7月中旬,在丽水市蔬菜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汪炳良教授的带领下,对丽水市茭白产业作了为期1周的调研,笔者认为,近年来丽水市的茭白产业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1 基地规模化,栽培模式、品种多样化
丽水市茭白种植基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缙云县大洋镇、壶镇、新建镇、前路乡,庆元县岭头乡、举水乡,景宁县大乡、景南乡,龙泉市宝溪乡等,以茭白为主导产业的乡镇种植面积少则几千亩,多达上万亩,茭白种植呈现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等特点。丽水地区茭白有单季茭类型和双季茭类型两种,其中单季茭栽培历史较久,主要分布在丽水500 m以上的高山区域,主要品种有当地地方品种美人茭、丽茭1号、金茭1号等;双季茭从2008年开始在缙云县新建镇开始发展,目前栽培面积700 hm2左右,主要品种为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911、龙茭2号等。
栽培模式丰富多样,丽水市既有早春回暖早(相对浙北地区早10 d以上)的山区小盆地又有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小气候。根据丽水市的气候特点,近年来相关农业科研单位结合当地农民种植实践探索出了不同区域、品种、栽培方式相配的茭白种植模式,丽水的茭白可以从3月中旬开始一直采收到11月中下旬。
1.2 新技术、新品种普及推广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相继选育出了一批茭白新品种如丽水市农科院选育的丽茭1号,金华农科院选育的金茭1号、金茭2号 等早熟单季茭品种,浙江大学选育推广的浙茭3号、嘉兴市桐乡农技推广中心选育的龙茭2号等双季茭品种在丽水市推广应用,在产量、错时上市、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同时,双季茭设施栽培、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等方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有的种植大户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肥水调控,在一定烦人合适时期内能控制孕茭上市,使茭白效益最大化。
1.3 质量意识增强,安全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茭白在田间长年连作,病虫害发生严重,茭白主要病虫害有锈病、纹枯病、胡麻斑病、二化螟、长绿飞虱等。其中,二化螟为害最为严重,茭农对螟虫的传统防治方式成为茭白质量安全的隐患。近年来,全市各地实施省、市各类农业项目,通过太阳能杀虫灯、诱捕器、色板等一批物理灭杀害虫设备在各大茭白生产基地普及安装,加强基地生产环境改善。同时,当地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积极推广茭白无害化生产技术,如丽水市农科院编制了《丽水茭白主要生产模式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缙云县了《缙云山啦牌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山啦牌茭白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1.4 茭白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丽水市茭白生产规模化、基地化特色鲜明,种植大户茭白种植面积小则几十亩,多的上千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实施标准化生产、分级包装、统一收购和品牌化销售,保障了茭农的利益,合作社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缙云的“山啦”茭白、龙泉的“龙泉绿”茭白、景宁的“雪松”茭白等在浙江省内外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缙云县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茭白鲜品产值3 000多万元,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茭白销售商。丽水茭白主产区应用冷库贮藏技术,不仅有效缓解茭白集中上市销售压力,而且延长了茭白的供应期,茭白保鲜期可达3个多月,使12月至翌年2月各地市场也有茭白供应,加上丽水市推广不同茭白品种与栽培模式,丽水的茭白实现了周年供应。
1.5 政府扶持,做大做强丽水茭白产业
2010年丽水市政府与台湾南投县签订《丽水市―南投县建立农业交流合作意向书》,丽水茭白产业与南投茭白产业互动频繁,丽水市政府借鉴南投县每年8月举办“茭白节”,向省内外客商推荐丽水茭白。同时,市县各级政府除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外,本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经费补助茭白产业,如莲都区茭白冷库建设给予200元/m3的补助。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茭白冷库建设用地审批难,采后冷处理设施滞后
茭白冷库在延长茭白供应期、缓解集中上市压力、保障茭农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2013年5月底至6月初缙云前路乡茭白受气候影响集中上市,产地收购价一度跌至1.0元/kg,而有冷库的销售商收购贮藏30 d后价格升至3.0 元/kg。据相关政策,冷库建设用地未能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审批程序严格,致使许多有意愿建设冷库的茭农因政策而无法落实。茭白产区冷库容量与茭白产量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当地茭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茭白不孕茭现象普遍,茭农损失不小
茭白采收的目标产品是茭白短缩茎在达到一定营养积累后在合适的温光条件下经黑粉菌侵染而基部膨大形成光滑白嫩的茭肉,国内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对茭白孕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总结出了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及促进孕茭的措施。在生产实践中,每年因不孕茭造成的产量损失却时有发生,其中既有每年气候异常变动如孕茭期高温因素影响,又有生产技术掌握不到位等原因,还有不可判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如2013年上半年丽水市双季茭及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的夏茭由于受突然持续高温等影响,据面上调查孕茭率仅70%左右,茭农受损严重。
2.3 茭白种性退化、种苗混杂严重
茭白为多年生水生蔬菜,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老墩分苗进行留种,单农独户茭农如不注重茭白品种的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同时,由于茭白基地品种相互引种试种频繁,多年后自留种相互混杂,造成某一区域茭白仅区分单季茭或双季茭类型,而具体品种相互混杂,上市时间、植株特征特性、茭肉性状均较为混乱。不同品种栽培管理技术存在差异性,混杂的茭白基地由于茭农管理相互借鉴而孕茭情况却完全不同,造成生产管理混乱,茭农对技术掌握感到迷茫。如缙云县前路乡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面积700 hm2以上,其种苗每年引自于金华地区磐安县,2013年上半年便造成相当比例农户种植的茭白出现夏茭不孕茭现象。
3 发展措施与对策
丽水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茭白是丽水市重要的特色蔬菜,要建成5 000 hm2以上以茭白为代表的水生蔬菜产业带,成为长三角地区有竞争力的特色蔬菜品种。为此,丽水市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培育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进程等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体到茭白产业,采取以下发展对策。
3.1 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做强茭白精品基地
2013年预计茭白种植面积已达5 333 hm2以上,在稳定控制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提升基地的产出效益。按照近几年来的茭白上市季节、价格来看,立足丽水市的山地资源优势,海拔800 m以上区域发展高山茭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较为稳定;中低海拔区域(200~500 m)控制发展规模,200 m低海拔区域发展设施双季茭白。
3.2 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冷链建设
在茭白集中产区,建设一定容量的冷库,在茭白大量上市、鲜销压力大、价格相对较低时进冷库贮藏,实行错时销售,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目前,一些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销售商等对冷库建设意愿非常强,但在冷库建设用地审批程序严格,有条件的地方可出台地方政策,同时,对冷库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冷库在茭白产业高效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3.3 加强育种技术研究,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茭白作为多年生作物,在繁种过程中如不注重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相关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在种苗繁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推广操作简单、茭农易学的种苗繁育技术。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大户或合作社建设茭白种苗繁育基地,统一供苗,保障茭白的优良种性。
3.4 促进茭白安全生产,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通过项目支持,主要茭白基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色板等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提倡茭白统防统治,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因地制宜推广茭田养鱼、鸭、蟹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水生蔬菜与旱生蔬菜的轮作,如丽水市农科院在莲都区碧湖豇豆主产区推广双季茭白与豇豆轮作,不仅增加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缓解了豇豆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3.5 培育流通龙头企业,加强品牌体系建设
茭白上市集中,茭农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活跃在流通市场的经纪人,政府要加大对流通企业、经纪人的支持,在冷链设施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举办各种推介会、展会、茭白节、信息、广告宣传等为生产流通企业与市民之间搭建平台。制定丽水市茭白生产地标准,在一定辖区内生产的茭白按一定的标准分级包装,统一公共品牌,公共品牌的维护、产品包装等费用由政府买单。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丽水茭白在市场的知名度,争创茭白名品牌。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金昌林,王来亮,等.山地单季茭白一年两收生产模式效益好[J].中国蔬菜,2012(3):36-37.
[2] 胡美华,王来亮,金昌林,等.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J].长江蔬菜,2011(23):21-23.
[3] 刘庭付,李汉美,丁潮洪.双季茭―长豇豆高效水旱轮作栽培模式[J].长江蔬菜,2011(16):110-111.
篇5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衡水市位于N37°03′~38°23′之间,属于温暖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且阳光充沛,雨量适中,土壤肥沃,其中耕地面积570866.7hm2,水浇地366866.7hm2,为各种蔬菜的生长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利条件。
1 发展现状
2010年,河北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河北省“三品一标”蔬菜产品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文件要求连续3a对新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进行一次性补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农业主管部门把该项工作作为当年首要任务来抓。在这种形势下,衡水市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有42个,到2011年增至78个,2012年增至108个,认定面积达到39333.3hm2。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种植业中农民投入较多,经济效益较高,覆盖范围较大,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
2 存在问题
2.1 认证的产品总量增多,但规模较小
2010年衡水市通过无公害认证的产品42个,认定产地36个,到2012年底衡水市无公害获证产品达到108个,认定产地40个,较2010年认定产品数成倍增加。各产地规模不等,其中1000hm2以下产地25个,占全市认定产地的62.5%,2000hm2以上产地仅5个,占全市认定产地的12.5%。各产地的布局分散,全市认定的40个产地分布在10个县,31个乡镇,全部从事初级农产品的生产。
2.2 认证基地管理不到位
衡水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步较晚,加之近3a的新形势,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些认证主体只是为了套用认定的补贴资金或者为某项目开展提供便利,一旦证书到手他们就把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搁置一旁。也有一些认证主体根本不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只重视产品的产量和效益,不重视产品的质量。另有一些认证主体能够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生产,但田间生产记录不完善,只重视生产操作,不重视文字记录。
2.3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
衡水市市级检测机构存在着仪器设备陈旧(多数仪器是2001年配置),部分仪器专业化程度较低,配套性差,限制了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实验环境控制系统较差,布局合理性欠缺,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衡水市新筹建的县级综合质检站4个,配备了常规检测设备,但检测任务多数挂靠其他业务站,检测人员不固定,随意性强,为检测任务的及时完成带来了一定困难。
2.4 市场准入制度未能实施
衡水市共1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没有实施市场准入制,造成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据可查,无法追踪。再加之进货渠道较多,无公害产地与市场间未建立产地标识相互认证制度,致使无公害农产品优质不优价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的假冒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对外地农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且对农药残留超标的产品没有相应的处理制度和法规。这是衡水市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最大的隐患,加快推进实施市场准入制的步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 发展对策
3.1 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积极推动小型产地进行有机整合
衡水市现已形成武邑和武强深冬黄瓜产区,饶阳大棚西红柿产区,阜城西瓜、樱桃西红柿产区,故城韭菜产区,冀州辣椒和食用菌产区等五大产区。衡水市要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区域特色,重点扶持一些规模较大,效益较高,管理较好的认证产地,积极推动有资质、有意向的小规模的产地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原有的产地,规模更大,档次更高,更加能适应统一化生产,促进衡水市无公害认证产地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3.2 加大对认证产地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好质量关
衡水市要由原来相对注重发展外延式的总量扩张,尽快转为注重发展内涵式的质量提升,认真落实农业部提出的“严格审查、严格管理、稍有不合,坚决不批,发现问题,坚决出局”的要求。农业主管部门对认证产地进行不定期的实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过电台、报纸进行公布,对于查出管理不善,违禁使用农药、化肥的,坚决吊销其产地、产品证书,对于管理适当,生产档案不全的,要限期整改;对认证产品进行入棚抽样,抽检结果直接向县级政府通报,不合格的产品由政府指派工商、农业等执法部门依法进行查处,要确保全市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产品安全。
3.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能力和监管范围,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对于市级检测机构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加大对全市农产品抽检的数量和频次,加强对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中产品质量的监督,定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全面抽检;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资金,尽快使实验室的环境得到改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升级改造。而县级的农产品综合质检站,要积极筹备,争取成立独立的检测机构,固定专门的检测人员,保证农产品例行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3.4 积极推动市场准入制的实施
篇6
【关键词】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产业发展是指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传统产业不断成长和进化,将产业产前、产中、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在组织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的发展过程。既包括企业数量、产品等的变化,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的变化,而且主要以结构变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产业趋同、单一,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突现。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本研究立足于实际情况,借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机遇,提出促进赤水流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与对策,以期为赤水流域经济的“又好又快,率先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参考建议,为流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概况
图1 赤水流域位置图
1.自然地理概况。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境内,由南往北流经贵州省的七星关、大方、金沙、仁怀、习水、赤水等县市区,至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全长523km,流域总面积18959.50km2,贵州境内面积11354.90km2,占59.9%,流域总的轮廓是向东南凸出的不规则的弧形,赤水河干流茅台以上为上游,茅台至丙安为中游,丙安以下为下游。干流总长444.5km,其中上游云南河段长73.5km,完全流经贵州境内的河段共长126km,下游四川境内51km,川黔界河三段共长194km。赤水河流域落差1588m,平均比降3.57‰,中上游能源资源丰富,干流水能蕴藏量127万千瓦,可进行6个梯级开发;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远景储量预计约800亿吨,主要分布在大方县、金沙县、遵义县、桐梓县、赤水市、习水县和七星关区境内。享有“美酒河”之称的贵州赤水河流域,酝酿了茅台、习酒、怀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流域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赋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人口经济发展现状。根据2011年的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赤水河流域贵州境内共拥有人口343.64万,平均人口密度303人/km2,高于贵州省的平均人口密度,是贵州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其中,有农业人口299.03万,占总人口的87.00%。上游七星关、大方和金沙3县市工业化起步较早,第二产业是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在工业产业结构中,煤电、两烟是主力军。中游仁怀市以酿酒业为主导产业;习水县在发展酿酒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重工业,如煤电开发、火力厂、铝业等。下游赤水市已初步形成了化工、电力竹木加工、造纸、造船、机械、食品加工等门类较齐全的城市经济体系,工业产品种类近千种;同时,旅游也发展也十分迅速。2011年,贵州赤水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2.4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58万元,占全省总的11.1%;第二产业增加值307.36亿元,占全省总的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84.52亿元,占全省总的7.0%(表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1:53.7:3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7.3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2%,年均增长超过15%。
表1 2011年贵州赤水河流域各县(市)生产总值(万元)
二、贵州赤水流域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组织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组织所面对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为组织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服务。
1.产业发展优势分析。(1)资源优势。赤水河流域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的煤、硅、磷、镁、铁、大理石、铜、高岭土、铀矿、磷块岩、石膏、锰、油页岩、雄黄、天然气等。其中煤炭储量达324.5亿吨,是贵州省主要产煤区。
能资源理论储量为127万千瓦。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4.3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193~278亿立方米。流域内盛产优质大米、高粱、马铃薯、蔬菜、油菜、荞麦、豆类等特色农产品;优质畜产品有黔北麻羊、赤水乌骨鸡等,以及干鲜果、竹类林产品和石斛、板蓝根、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品种类繁多,具有典型的立体农业特征。(2)产业优势。贵州赤水河流域地区资源丰富,开发优势突出,是贵州省以优质白酒、能源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来,赤水河流域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建成了毕节、大方、仁怀、金沙、习水等一批产业园区和开发区,形成了酿酒、能源、原材料、汽车、化工、电子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新型工业初具规模,集聚了贵州茅台、贵州赤天化、力帆骏马等一批骨干企业。尤其以白酒业为发展重点,赤水河流域地区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达到15万千升,其中酱香型白酒产量12万千升;建成了贵州茅台酒和仁怀、习水、金沙、七星关区、赤水等白酒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白酒品牌。白酒产量和增加值分别占贵州省的85%和90%以上。赤水河流域现代工业基础、产业技术创新和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为赤水河流域加快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3)生物与旅游资源优势。赤水河流域是长江流域重要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一,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中唯一自然流淌的、原真性较好的河流。在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保护区”,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纳入保护区,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尤其是溪流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或产卵场。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有云豹、蜂鹰等多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14属52种水生动物;桫椤、珙桐、南方红豆杉等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观特征非常鲜明。分布有赤水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方奢香墓、四渡赤水战役旧址、仁怀古盐道等一批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景区景点;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白酒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世界具有影响。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打造赤水河谷特色旅游经济带奠定重要基础。 2.产业发展劣势分析。(1)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科技人才短缺。总体上看,赤水河流域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是赤水河流域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以煤电为主导的重化工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过短;以白酒为主导的轻工业面临众多知名品牌的资源争夺和市场竞争;服务业发展总体薄弱,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需要;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难以形成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产业技术工人;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新形势下发展需要,是影响流域地区加快发展的不利因素。(2)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近年来,尽管对赤水河流域主要干流水质的检测结果仍是ii类水质,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批与当地资源有关的工业陆续建设和投产,水泥、制砖、采煤、造纸和酿酒等各类工矿企业大量发展,其中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粗放型开发利用,废水、废渣、矿山弃土等多未经处理排入河中,直接污染河流,导致流域环境趋于恶化。城镇化不断扩大的城镇区,硬化的道路及城市建筑替代了原有的森林植被,生态环境空间的物流、能源流平衡已被打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另外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酿酒、煤化工、造纸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量加大,水量减少。对2009~2011年的赤水河流域赤水河站(上游)、茅台站(中游)、赤水站(下游)三个大断面流量监测资料,各个断面年平均流量逐渐减少,尤其
2010~2011年减少幅度较大,说明2010~2011年赤水河流量在剧烈减少;在流量空间变化上,下游赤水站的年平均流量减少程度最大,比2010年减少80m3/s,占2010年平均流量的
39%,详见图2。再则工业与城镇区的排污影响,区域空气与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茅台镇贵州茅台酒原产地域的气候、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生态系统也因此面临着
发展的新挑战。
图2 赤水河流域赤水河站、茅台站、赤水站年平均流量变化
据2011年调查数据,赤水河流域(贵州)水土流失面积约7711.49km2,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水土流失面较广,程度深;土壤侵蚀模数1208t/km2年,年土壤侵蚀量108.62万t,每年有大量的泥沙冲入长江。流域内岩溶地貌广布,占土地总面积的
62.6%,岩溶环境的脆弱性,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突出的人地矛盾,导致流域石漠化发生及发展。据遥感调查,2011年流域石漠化面积2245.88km2,占贵州境内流域土地总面积的19.8%,其中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区,治理难度大。随着赤水河流域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和现代产业的加快发展,流域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现。(3)交通仍然是制约流域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赤水河流域地区对内对外交通特别是连接黔中地区和重庆、四川的公路等级较低,缺乏铁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支撑,尽管正在建设杭瑞高速、仁赤高速和安顺黄桶—织金—四川隆昌铁路,但短期内交通制约的瓶颈尚难得到根本改变,这使赤水河流域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支撑产业发展和要素聚集的交通物流及综合服务条件明显不足。
3.发展机会。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力度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大力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东部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增加投资的热点地区;特别是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重点支持贵州加快发展,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和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赤水河流域地区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十二五”期间,贵州省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发展优势资源转化和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重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这为赤水河流域地区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政策环境和良好机遇。
4.外部威胁。赤水河流域地区资源禀赋基本相同,产业发展的趋同性较为突出,以致相同或相近区位条件的区域之间面临竞争。与周边四川、重庆、云南等区域在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的龙头,产业基础好、发展步伐快、集聚能力强,是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经济增长极,而赤水河流域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和资源流失严重,在未来赶超发展中将面临区域竞争的挑战。
三、建议
1.打造中国国酒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优质白酒产业。赤水河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自然环境,是西南地区以酱香型白酒为代表的优质白酒产业集中区,茅台镇更是贵州茅台酒不可分割的载体。茅台镇及其建成区的主体功能应该是“贵州茅台酒的酿造基地”,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贵州茅台酒原产地域酿造资源,将世界王牌酱香型酒——贵州茅台酒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周边地区酿酒产业的发展。根据茅台镇的地形地貌特点和生物群落资源,以茅台镇-二合镇-合马镇所辖地域为基础,统一土地利用规划,有序的将该区逐渐发展成为以“贵州茅台酒”经济为龙头的酒业特殊经济区,建设国家生产基地。同时,可通过政府与政策机制的协调,进行区内工业行业的调整,将酿酒中小企业群组建成为集约化酱香型酒行业企业集团,集中规模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污染治理,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资源和品牌优势。以仁怀为核心,以习水、金沙、赤水、七星关区等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着力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发展重点。发展生物循环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提高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生产基地,赤水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带动赤水河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充分发挥能源优势,建设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发挥赤水河流域丰富的能矿资源组合优势,按照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火电、水电为重点、新型能源为补充的电力工业,推进能源结构调
,重点构建以“煤-电-化-建材”多联产一体化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大方、金沙、习水等大型电源基地;配套推进输变电网建设,建立适应新能源接入和能源布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开发以七星关区、大方、金沙、习水为重点的醇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产品。依托赤水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林业优势,大力发展林化工,扶持发展以石斛、五倍子、烤烟、辣椒、山苍籽、油菜籽、杜仲、银杏等为原料的绿色精细化学品。积极发展脂松香、松节油、山苍子油、单宁酸、软木制品、黄樟油、桐油等主要林化工产品。开发利用赤水河流域非金属矿产资源,结合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工业,构建赤水河工业生态链,把赤水河流域建设成贵州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3.打造色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区内的革命纪念地、古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重点打造“四渡赤水”红色旅游,体验精神;开发建设赤水桫椤、竹海、瀑布和丹霞风光,习水三岔河、清溪沟,仁怀盐津河峡谷及桐梓河库区,金沙西洛湖和冷水河,大方的支嘎阿鲁湖和九洞天风景名胜区,七星关的毕节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以茅台国酒文化为品牌,以茅台古镇为支撑,打造集工业旅游、国酒茅台文化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度假区。合理设计旅游线路,确保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特别是要加强区内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着力打造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白酒文化为主体的赤水河流域特色旅游产业,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和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4.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推进循环发展和节能减排。赤水河流域是贵州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保护区,同时也是国酒茅台的酿造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与管理,采取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抢救性保护,确保这些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结合“长防”、“长治”工程及各市县的生态建设、旅游业开发等,在区内划定一批不同类型的新自然保护区,并切实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监管,防止新的人为破坏和退化,以确保其较好的水土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严格流域内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域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采矿;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尽最大可能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规范产业项目管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不符合国家政策和环境要求的企业必须清理整顿。将节水、节能、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项目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积极采取措施发展低水耗、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禁止不符合相关规定产业,淘汰落后技术与生产设备。
参 考 文 献
[1]刘希宋,陈权利.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j].学术交流.2002,(1):85~87
[2]侯曼霞,罗光强.长沙县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74~77
[3]贵州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
[4]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2):97~103
[5]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赤水河水质月报[ol].贵州省环保厅.2011-
篇7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六盘水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24-02
乡村休闲旅游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通过自由、轻松的旅游方式,游览农村的自然风光、观看农村的风土人情、呼吸农村新鲜的空气、感觉不一样的生活节奏。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气质量逐渐减退的情况下,利用闲暇时光去农村走走,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乡村旅游的点多、面广、线长,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对开发乡村旅游应有长远的思考,重点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的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吃、住、行、娱乐等,另一方面应加大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的宣传和引导。
1 六盘水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
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但是随着“中国凉都”旅游品牌的建立,旅游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位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经济来源。乡村旅游、城郊旅游成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亮点。六盘水市以“以旅促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题,受到世人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7月,贵州省农委和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命名2015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通知》中,六盘水有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园、钟山区大湾镇茂霖休闲度假农家山庄、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及盘县妥乐古银杏示范园4个单位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这对拉动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 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根据中国科学院等权威专家对六盘水市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六盘水的气候资源,得出了六盘水的气候特点“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六盘水市雨量充沛,气温适宜,整座城市坐落在海拔1 800m以上的高原,紫外线适中。2013年被评为全国10大避暑旅游城市。六盘水现有的特色资源如:钟山区的麒麟洞公园、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北盘江峡谷奇山夜景、盘县千珠古银杏、老厂“万亩竹海”、南开苗族跳舞节、玉舍火把节等,为六盘水市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交通便利,构建快捷 六盘水市作为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和装备去制造业基地,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市共有少数民族44个,人口约84万。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服饰、不同的民族习俗,再加上三线建设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为六盘水是的乡村休闲旅游提供足够多的元素。我市处于川滇黔的结合部,有4省立交桥之称,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等经过六盘水。方便的交通、快节奏的生活,把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连成一条绿色产业链。
2.3 领导重视,政策扶持 六盘水市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走上正轨,整个旅游业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在“十三五”开启之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的旅游发展主基调,并相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荐六盘水市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吸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的人才。六盘水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到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质量,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以中国凉都为品牌,打造消夏避暑、休闲旅游、宜业宜居、高原运动城市的特点,推进避暑旅游和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因此,市委市政府对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3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六盘水市城市发展规模较小,交通极为便利。目前六盘水市旅游发展的总基调是“大产业、大数据、大健康”,建议将六盘水市的休闲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为“快乐怡情”。这强调的是一种中小城市才能体会到的快乐、悠闲、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和今天人们所倡导的时尚、生态、度假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为促进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有以下的相关建议可供参考。
3.1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实施整体规划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缩影,也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当地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整个旅游发展的规划当中来,明确乡村休闲旅游在六盘水市旅游规划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方向。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不成熟、附属产品质量低且与市场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需要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委政府大力支持,无论是在政策上、资金上、扶持力度上进行大力支持与帮助。因此,要使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合理充分地利用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从而发展乡村经济,更好地提高农民收入。
3.2 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文化内涵 景区(点)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1]。然而对于六盘水市而言,六盘水市旅游局、各县区旅游局及农业部门、发展部门应加强沟通与联系,根据各乡镇的旅游资源、气候、农业、交通、文化资源等特点,创新性地开展符合本地区特有的旅游品牌,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示。从大的环境来说,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围绕中国凉都――贵州屋脊、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三线建设及水城煤炭等要素,进行精心设计、重点打造,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六盘水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氛围。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的时候,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还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土人情,突出田园风光这个开发的亮点、特点。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针对目前乡村休闲旅游档次低、服务人员水平有限、服务理念落后、管理不科学、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应该开展层次多样、培训方式灵活的服务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强休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包括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培训,创新开发一套适合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培训体系,创新引导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理念上转变,更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六盘水地区整体的休闲旅游产业。
3.4 开发相关的旅游休闲产品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吃、住、游等是必须的,但是相关的配套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够给乡村休闲旅游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同时能够提高整个景区的旅游收入。与传统的产品不同,旅游景区的产品应该集合景区的文化资源、气候特点、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与设计,从精神层面给游客一种直观的感受,给游客一种回味无穷的体验。产品的设计应注重品牌效益,注重打造乡村原生态旅游精品,通过挖掘本地区原始生态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资源,从而提高品位与品牌的的知名度[2]。
3.5 倡导低碳旅游,注重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开发的前提,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景点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污染日益加剧,这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六盘水市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应该倡导低碳环保的原则,开展的旅游项目都要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景区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树立低碳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人们向往乡村休闲旅游,向往的是乡村特有的感觉,向往绿色、向往原生态。因此,六盘水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走环保之路,才能使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产物。六盘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找准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具有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的旅游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相关部门大力沟通、共同努力,才能把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具有六盘水市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带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崭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亮.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
篇8
关键词:发展趋势;预测;海洋产业;海洋资源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出未来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大好格局,说明我国海洋经济已经逐渐迈入稳健的发展轨道。我国幅员辽阔,南边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我国大力实施依法管海、科技兴海的战略,持续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离不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经营理念的。
一、我国海洋资源资源概况
1.沿海港口资源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0千里,漫长而曲折,有着良好的发展海运事业的重要经济地域、并赋予良好自然条件。我国沿海港口分布较为集中,地理分布特征明显,港口绝大部分分布于浙江四省、福建、山东、广东等沿海地带。
2.海滨旅游资源
绿色、空气、海水、沙滩、阳光这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都包含于我国沿海地带中。滨海沙滩多达一百多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
3.海水资源
海洋海水所含元素有八十多种,且还可以将海水分为化学元素资源以及海水中的水资源,除此之外,地下卤水资源也是特殊情况的一种。地下卤水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沿岸。
4.海洋矿产资源
我国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共有十六个。我国的海域和海岸线上还蕴藏着如石英砂、金刚石、砂金、褐钇铌矿、铌钽铁矿、磁铁矿、磷钇矿、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锡石、等具有工业价值的砂矿。
5.海洋生物资源
据统计,我国海洋生物有20278种,物种繁多。我国沿海共有三千多种鱼类,其中150种有着较高的渔业利用价值。
二、我国海洋资源地理分布
传统的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海洋捕捞业、盐业、海洋航运业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海洋空间利用、海水养殖、天然气石油的开发等都逐渐成为了现展海洋产业的经营理念。现阶段我国主要的海洋产业具体有:滨海砂矿业、海洋盐业、沿海造船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等等。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地域性强等特点,这也决定了我国海洋分布的地域性。我国海洋资源地域组合特征如下:南海海岸具有海洋热能、海滨砂矿、旅游、港口、油气、水产等资源;东海海岸拥有潮汐、海滨砂矿、港口、油气、水产等资源;黄海海岸具有旅游、港口、水产等资源;渤海海岸具有旅游、港口、油气、盐田、水产等资源丰富。
三、创新海洋产业发展经营理念
1.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海洋灾害会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海洋科技在经济方面的贡献率较低、未形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有待平衡等等。粗放型正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属于海洋第一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海洋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若按照未来海洋产业、新型海洋产业、传统海洋产业来进行划分,造船业、海盐业、海洋捕捞、海运等传统海洋产业所占据的比重较大,而像滨海旅游业、海上油气开采、海水增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如海洋能源、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药物等未来海洋产业正处于试验、研究阶段,还喝醋鱼产业化形成的阶段。
2.展望以及调整结构
根据海洋产业的结构以及法制趋势来调整和升级海洋产业结构,通过科学、自觉地控制和选择,人们可以按照意愿来重新组合海洋产业,并调整和改变其原有的形状。例如:其他海洋产业、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建筑、海水利用、海洋电力、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等等新兴的海洋产业并未在原来的统计中得到规划。虽然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还有待扩大,但是,从近两年的形势中可以看出新兴海洋产业的产值在不断提高,且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海洋生物药业的发展飞速,我国将来的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必定是海洋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海洋龙头产业是海洋水产业,长期以来,在我国海洋产值中,海洋水产业具有很高的保值比重。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海洋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不断推进着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都是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该问题会对我国海洋水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有赖于全国人民和政府共同、长期的努力。
海洋产业结构状况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相互对应。一方面,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具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效益,而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采用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来衡量。另一方面,伴随海洋经济的逐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应的海洋产业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现阶段来看,我国海洋产业尽管主导产业不十分明确,但却拥有齐全的海洋产业门类。在我国海洋经济面中,海洋水产业虽然是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我国海洋主导产业却不应该是海洋水产业。那么,什么才是海洋主导产业呢?首先,它既有不是支柱产业的可能,也有是支柱产业的可能。其次,它可以带动整体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代表整体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再次,它对海洋经济现有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创建于完善、发展、提升分别起到关联、扶持、带动等作用。
四、结束语
我国海洋产业应创新发展经营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方案,以根积极的姿态从容面对未来海洋产业机构多种多样的变化。以传统产业为主,我国海洋产业正迅速转型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方向。只有逐步合理和完善产业结构,那么才能发挥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将海洋产业发展创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四川成都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38-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市水产养殖面积不断减少,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加快转变成都市水产业发展方式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近年来,成都地区稻田综合种养虽然得到了良好发展,但是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和稻田养殖品种选择不符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缺乏且交通闭塞地区,稻田综合种养仍以传统养殖模式为主,存在着养殖品种单一、稻田工程化程度低、养殖管理缺乏科学指导、产量低、养殖效益不高等现状,已难适应当今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需求。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在传统稻田养殖的基础上,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改善,并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融合,实现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促进稻田综合效益及产品质量提升的一种“稻―鱼”共生模式[1]。成都市从2012年开始在传统稻田综合种养的生产模式中,融入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引入经济性更高、产业化条件更好的种养品种,集成多学科、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种、养、销”一体化现代管理模式,促进了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拓展和技术升级。
1 稻田综合种养的优点
稻田综合种养是对国土资源的再利用,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增加水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和成都市的实践成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已成为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现代渔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种养增量,有利于促进生态优化,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该模式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特点,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效,是成都市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2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
成都市借鉴湖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稻田养鱼的经验,在实施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的过程中,把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作为新的增长点。2013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了《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3〕49号),文件明确表示“支持发展规模化稻田养鱼”。2015年2月,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农业委员会配套出台了《关于修订〈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成财农〔2015〕2号),文件规定了对规模化稻田综合种养项目的补助标准“连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6.67 hm2,按照3 000元/hm2补助,并从第2年开始连续3年给予一定数额的基础设施维护费补助”。
2015年已在崇州、邛崃、新都、青白江、金堂等区(市)县连片规模化发展稻田综合种养0.08万hm2,实现了稻鱼共生、稻鱼双丰收[2];同年9月2日,成都市现代渔业稻田综合种养现场会在崇州市召开,市政府确定了到2017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0.67万hm2、实现增收3亿元以上的目标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现场会精神,加快推进该市现代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都市2016年拟在彭州市、邛崃市、大邑县、新津县等14个区(市)县开展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及示范区建设0.29万hm2,力争到2017年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0.67万hm2,同时积极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
3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的推广经验
2015年,在崇州市6 666.67 hm2稻香旅游环线上设立了6个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点,面积53.33 hm2,集中推广稻鱼结合、稻虾结合、稻蟹结合、稻鳖结合、稻鳅结合”5种模式[3]。各区(市)县组织参观学习了崇州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为进一步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为主持单位,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整合水产、水稻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了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推广体系专家服务团队,为全市种养户作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全市稻田综合种养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为提升稻田综合种养产品的知名度,各区(市)县政府积极组织开展营销推介活动。例如,崇州市将稻田综合种养产品注册了“稻虾藕遇”商标,在省市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通过“西蜀粮仓・崇州味道”O2O销售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营销。彭州市连续几年举办“稻田鱼”美食文化活动,开展“稻田捉鱼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做到了一、三产业互动。
4 成都市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对稻田综合种养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稻田综合种养投入大,尤其是前期投入大、回报较慢,以及种养风险高、比较效益低,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抓工业和服务业上。老百姓认为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难于掌握,担心粮食会减产,害怕水产品市场不好,对增收的信心不足,不少农民还处于观望状态。
4.2 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力较弱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较小,销售的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虽然不少的专业合组织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都偏弱,且在销售环节上都各自为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4.3 潜在的市场风险较大
目前,全市种养与销售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上稻田综合种养的水产品上市时间较为集中,容易出现供大于求、滞销的情况。以崇州为例,2015年稻田综合种养的鱼产量逾480 t,是2014年产量的3倍多,但是价格却从2014年的30元/kg降到了24元/kg,降幅达20%。根据成都市渔业发展规划,2016年将会有更多的水产品集中上市,如果不提前做好销售准备,出现滞销的可能性很大。
5 对策
5.1 加强科学规划
各区(市)县结合全市“10+7+3”项目建设,选择具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条件的区域,合理规划布局,规模连片发展,统筹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用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统筹育苗、养殖、加工和营销等产业各环节的规划部署,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快速发展。
5.2 抓好示范建设
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选好示范点和示范户,积极培育稻田综合种养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采用集成创新、典型示范及辐射带动相结合的方式,边试验、边示范、边调整、边推广,逐步集成创新不同生态条件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及相关配套关键技术,逐步建立与产业化发展相配套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人才体系、保障扶持体系,促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升级。
5.3 加强服务指导
加强科技对接,采取政府补贴、有偿服务、项目提成等方式,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牵头组建市、县2级专家技术团队,筛选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合作建设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工作有序展开。同时,进行技术集成和总结,制定完善生产技术标准,大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5.4 加强品牌营销和开展节会活动
切实加强产品包装、营销策划、品牌打造,积极开展订单生产和电商营销模式,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创新网络营销,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APP软件、微信公众号等便捷手段,进行互动式品牌传播,营造良好声势,推动“鱼香米”“稻香鱼”品牌打造[4]。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充分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举办钓鱼、品鱼、抓蟹等富有乡村情趣的各类节会活动,促进产品的消费销售,实现一三互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格局。
5.5 加强引导宣传
各相关区(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将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实施情况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加大项目实施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和不同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田综合种养的意义及发展前景,帮助农民认识稻田综合种养的好处,为稻田综合种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6 落实验收考核
各区(市)县政府对本区域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相关乡镇(街办)和部门的目标考核,市政府则考核各区(市)县稻田综合种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6 参考文献
[1] 文可绪,李良玉,曹英伟,等.成都市稻田养鱼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J].安徽业科学,2015,43(1):95-97.
[2] 魏文燕,曹英伟,李良玉,等.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288-289.
篇10
关键词 生态渔业;发展优势;成效;问题;对策;广东河源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25-02
1 新时期河源市生态渔业发展的优势
1.1 良好的生态渔业资源环境为河源市生态渔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目前,河源市有水域面积6.4万hm2,可养鱼面积4万hm2,现有已利用面积仅0.68万hm2,有三大江(东江、新丰江、韩江)、两大库(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淡水资源十分丰富且未受工业污染,发展生态渔业的资源空间极大。全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6~21.3 ℃,年平均降雨量1 694.0~1 936.2 mm,年日照时数1 638.3~1 967.8 h,无霜期296~336 d,台风在绝大部分地区没有破坏力,极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河源市得天独厚、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渔业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增强河源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生态保障。优越丰富的冷水资源和地热资源为发展该市生态特色渔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河源市冷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5~23 ℃,热水方面,温泉随处可见,是有名的“温泉之都”;特色的资源为河源市丰富的冷水性经济鱼类和温水性经济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场所,有利于加快该市生态特色渔业的发展步伐,促进生态渔业经济的大发展。
1.2 便利的地理区位优势从客观上为河源市生态渔业的生产发展抢得先机
河源市地处沿海与内陆的结合部,毗邻深圳、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城市,是珠三角的“后花园”。特别是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进,河源市南接穗深港,北连大内陆,区位枢纽作用十分突出。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带,养殖水域普遍受到污染,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化,产业转移步伐势必加快。因而,河源市承接珠三角转移的水产养殖业的优势和为穗深港等地提供优质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言而喻,这就为该市生态渔业发展、水产品流通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 新时期河源市生态渔业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河源市渔业各级主管部门认真思考、积极构思生态渔业产业化经营路子,在该市渔业基础差、底子弱、起点低的客观实际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政策和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河源市生态渔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方法,使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生态渔业基地迅速崛起,成为渔业经济的主力军。如新丰江、枫树坝等水库银鱼移植增殖基地、斑点叉尾鮰养殖基地、虹鳟鱼养殖基地、甲鱼养殖基地、光倒刺鲃养殖基地、四大家鱼种苗繁育基地等。
积极引进、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水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渔业产业化经营步伐[1]。水产养殖结构正在逐步向特色养殖方面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大家鱼为主、本地品种为辅、结合特色品种养殖的特点,为生态渔业发展注足了后劲,为渔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一方面根据各地的客观实际和传统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全市水产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重新整合、配置资源,切实推行“一县一品”、“一镇一品”的生产格局;另一方面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在稳定常规商品鱼生产的同时,在品种选择上向名优特新方向发展。胜斑、鳗鱼、光倒刺鲃、斑点叉尾鮰、加州鲈、罗氏沼虾、淡水白鲳、甲鱼、胡子鲶、湘云鲫、虹鳟鱼、鲟鱼、巴西鲷、中华绒毛蟹等一大批名优特品种的养殖生产方兴未艾,极大地丰富、优化河源市水产品品种结构。
3 河源市生态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态渔业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河源市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缺乏宏观调控,市场驾驭能力差,渔业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链条较短,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渔业基础相对薄弱,防范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3.2 结构性矛盾突出
区域性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够合理,渔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程度还较低[2]。全市生态渔业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上规模的渔业基地覆盖面不大,龙头效应差,带动能力不强,全市缺乏产供销一条龙、加工贸一体化的渔业龙头企业和联结市场与养殖户的中介组织、专业化合作组织,极大地制约了河源市生态渔业的发展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3.3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储备严重不足
目前,河源市水产科研机构仍处于空白状态,对渔业发展面临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形势等方面的研究滞后,难以适应渔业发展的科技要求,严重制约了水产科技的推广和渔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3.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河源市财政财力不足,相应的投入和扶持渔业发展的资金极少,造成渔业发展速度缓慢,渔业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齐,配套服务水平低,原良种体系建设与渔业发展不相适应。
3.5 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相当部分基层科技网络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特别是乡镇级水产站的撤并尤为凸现。对引进的新品种由于缺乏科学中试阶段,农户盲目引种,一旦失败便会降低养殖积极性,影响了名特优新品种推广工作的开展,导致河源市生态渔业的科技含金量较低。
4 河源市生态渔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
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在指导上要跳出水产抓水产,由指导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政府要真正把水产养殖业当作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来抓,进一步优化生态渔业发展环境,更多扶持发展水产养殖企业,切实把河源市的生态渔业资源管理好开发利用好。
4.2 建立和健全适应新时期渔业发展的水产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建立和健全六大体系:苗种生产体系、病害监控防治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市场服务体系、渔业法制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和健全机构,理顺管理机制,保持队伍稳定,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技术服务。
4.3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生态渔业经济
水产主管部门必须统筹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本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培植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特色养殖群体。
4.4 大力发展“两新”渔业
一是引进、推广新品种,要引进当地渔业生产亟需、增产潜力大、见效快、覆盖面广的优良品种并予以推广;二是引进、开发养殖新技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养殖方式,开展生态养殖及休闲、设施渔业、观赏渔业开发等[3]。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品种模式和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加强水产养殖技术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和科学养鱼意识。
4.5 调整结构,开拓市场,确保渔业质量效益提高
在渔业结构调整中,注意一、二、三产业结合和种养配套。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开拓市场,品种向新、奇、特、优方向发展,抢占市场,确保渔业增效,渔农增收。
4.6 创办基地,办点示范
集中技术力量,引进人才,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苗种繁育基地和龙头公司,开发生产种质纯正、无病无害、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优质种苗。通过承包水面、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或自行创办示范基地,不断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学习,言传身教,从而达到典型引路的效果,实现群体致富[4-5]。
4.7 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生态渔业投资格局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必须坚持投资多元化、品种名优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市场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及项目资金并发挥其导向作用,广泛吸纳社会游资、商业信贷及境外资本,也可通过兴办实体,扩大经营收入,增强“造血”功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多元化渔业投资格局,从而促进水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4.8 优化环境,依法兴渔,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营造良好的渔业环境。以《渔业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为准绳,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打击渔业生产违法行为,维护渔业生产流通秩序。二是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当地实际优势,切实加强渔业资源的增殖与保护,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特色渔业”、“生态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全面推进河源市生态渔业的调整、发展和壮大[6-8]。
5 参考文献
[1] 刘广根.浅谈我县渔业发展思路[J].江西农业科技,2002(6):37-49.
[2] 张云龄.山西渔业发展战略探讨[J].山西水利,2001(1):19-20.
[3] 王文彬.山区渔业发展出路何在[J].渔业致富指南,2011(11):15-16.
[4] 陈媛媛,封平安,周小愿.陕西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5):43-48.
[5] 王文彬.贫困地区水产业发展措施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12):58.
[6] 尹惠敏,徐帅琳.临汾西山地区淤地坝渔业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西水利,2006(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