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4-10 13:5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家安全个人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矿山救援是一项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要坚持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原则。
在救护大队的17年间,肖文儒参与处理煤矿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胆大心细、勇于拼搏,练就了过硬本领,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0年,在处置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导施救。在救援关键阶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侦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会同地方政府人员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奋战8天8夜,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救援被困矿工的壮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成功书写了人类的大营救”“‘中国矿工获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迹之首”——许多国外权威媒体这样评价。
10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14个昼夜,救出11名矿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说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举棋若定的肖文儒,为这个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初,现场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因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有构造破碎带,2号钻孔卡钻废弃。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这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举措。原来,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7.4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7日13时56分,这个“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挥部采纳。后来,被困人员转至4号钻孔下方,最终11人获救。
肖文儒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在一次次救援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护大队那些年,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为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的救援,他38年来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参与《矿山救护规程》制定和修订,主编出版了《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等;为持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关于时代楷模肖文儒的个人心得体会2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关于时代楷模肖文儒的个人心得体会3 2021年初春,某煤矿透水事故发生的第二天,肖文儒就星夜驰援,抵达现场。
春寒料峭,救援队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盒饭,每天工作到凌晨。59岁的肖文儒直到35天后才撤离,刷新了他自己最长的现场工作记录。
可是,他的心脏已经放了3个支架了,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关节炎……对于这个每年最多出差200多天,经常持续工作几十个小时的人来说,这些好像都不值得一提。
有一次,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姐姐第一时间拨通了他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
他却很平静地回答:“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
在工作中他雷厉风行,在生活中却平淡如水。
他不允许家人因为私事麻烦组织,也不让家人经营与他工作有交集的业务。一次,一位同学托肖文儒帮儿子找工作,他一口回绝:“对不起,我没有那个能力。”
当年的很多救援队友已改行换业,有的发了大财,劝他也“下海”,但老肖始终坚持:“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这工作有价值。”
今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灾害,肖文儒带领14支专业救援队赶赴新乡开展抢险救援。12天没日没夜,他们吃苦受累,立下汗马功劳。但救援结束后,肖文儒第一时间带着队伍悄悄撤离。
把职务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写“大”——这是肖文儒的老同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资产财务部二级巡视员孙国建对他的评价。
经历生死、见多离合,肖文儒的确把很多东西看得很淡,但对师生情谊却格外珍惜。
38年间,肖文儒把40多本厚厚的救援笔记中的心得经验,倾囊传给了一批“好苗子”。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挥协调部三级主任科员乔天楷记得,2019年自己从部队转业来的时候,还是煤矿救援的“门外汉”,肖老师带头领着他们下井,逼着他们学习。徒弟们救援有功,他比谁都兴奋。
还有一份情,他埋在了心底。那是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肖文儒的儿子上小学时,曾把对爸爸的思念凝于笔端——“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我还没起床,爸爸已经离开了家;我晚上都睡着了,爸爸都还没回来。”
肖文儒的母亲生前也曾对他抱怨:“我遇到困难、想找人帮忙的时候,都想不起来你。”
说到这些,这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铁汉红了眼眶。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谁人不想?但作为一名应急救援工作者,只要呼救声起,就应生死以赴。
2019年10月1日,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系统的群众代表参加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登上了“众志成城”方阵彩车。
“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应急救援人的训词,肖文儒用毕生践行。
篇2
关键词 意象 情感 象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Read the Poem from the Poetic Im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XU Jie
(Jiangsu Sihong Middle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900)
Abstract China is a land of poetry,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Reader" is compile a lot of poetr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itor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poetry. How we language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to the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This is the problems that beset 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egin an analysis of the poetic image: the image transfer from the reader through the poem touched the image and to understand poetry as a way to appreciate poetry, combined with the usual case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to talk about thei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Key words image; emotion; symbol
诗属于文学范畴。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文要写出人来,诗要写出情来;无人不成文学,无情不成诗学。因此,表达诗人的感情是诗歌的核心内容。那么,鉴赏古诗词如何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呢?笔者的观点是:通过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1 意象传达内心情感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物象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么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界的许多客观事物,一旦进入诗歌就成了意象。大雪下的青松,它只是物象,可是在世人的笔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就是意象。大自然的“春水”是物象,在李煜的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春水”就是意象。
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外在的载体,意象是诗人传达心灵寄托情感的外在形式。我们常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是将内在的情与外在的景连接起来,找出共同点,达到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这就形成了诗歌中的“境“。王国维先生曾经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自己对词作境界的分类: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通过外物的感官,提炼成和心灵交融统一的诗语,来表达诗人本身的感情,这包括诗人的心灵修养、人生态度、个人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比如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固定的意象,已经在中国文人的心中和创作字典中形成了一种共识。千百年来,诗人们几乎在延续着同一种意象来表达相似的情感,使读者能从其中领悟到作者所想表达的心灵世界。这本身也是一种沟通,意象作为语言形式的一种表现,是诗人与读者心灵的深层次沟通。我们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没有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倾诉他的生活是怎样的艰辛,他的理想是怎样的高尚。但是,我们从一系列意向的组合中窥到这一点:茅屋、秋风、江郊、沉塘等名词意象;老忍、焦躁、昏黑、冷似铁、塌里裂、无干处、未断绝、少睡眠、何由彻等形容词意象,不由分说地对诗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从而更能从结尾的生活态度宣言中感受到浓浓的高尚情怀。
2 意象传达思想感情
既然意象凝聚了诗人的主观感情,那么如何透过意象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呢?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和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迅速把握诗人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2.1 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只有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特点的准确把握,才能深刻的体会到诗人内心世界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王国维也在“有我之境“中提到:以诗人之眼观物,故物亦着我之色彩。所谓”色彩“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意象世界。从意象展开联想,不仅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也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诗人潜藏在诗中的心灵。
2.1.1 揣摩意象前的形容词
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夜阔,月涌大江流。”可首先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景物:草、风、樯、舟、星、野、流,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细、微、危、独、垂、阔,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桅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的长夜,一叶孤舟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何等渺小和孤单,这正是作者自身命运的写照,诗人那份凄凉、孤苦的心境就不难把握了。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到的景物有山、雨、月、泉等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是空、新、明、清等,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营造了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这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王国维说的好:“一切景语皆情语。”
2.1.2 “有色词语”
意向的色调有“冷”和“暖”之分,冷色调包括蓝绿、蓝青、蓝、蓝紫等色调,暖色调包括红紫、红、橘、黄橘、黄。冷的一般表示忧郁、落寞、悲伤、孤独等情绪,暖色调一般热情、乐观、希望与激昂。比如,李白的诗中经常会用到白色:白露、白云、白鸟,他本人也号“太白”,白色表示清冷纯洁一尘不染,这无疑是李白出世离群情绪的文字证明。清代的纳兰成德善词,他的词句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体现冷色调的词语:他的悼亡词中,空阶、重泉、纸灰、斜阳、碧落、漆灯、秋坟、西风、黄叶......诸如此类的灰色调词语,不留余地地表现出了纳兰心中的悲伤情绪。青衫、银钮、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未读全章,先闻零语,即能感意象之凄清,闻诗文之伤感。
2.1.3 注意诗中的修辞
诗人描写景物不足以表达其感情时,经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强意象的张力,抒发强烈的情感。“烽火照西京,铁骑绕龙城”,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人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本无感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
2.2 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的国度,它的文化底蕴是千百年来沉淀已久的。诗,作为文字形式的一种,在诗人心中早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约定俗成的涵义,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把握诗语中意向的特定涵义,才能到位的感悟出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我们有很多熟悉的意象,诗人取意象无疑是来在身边的事物,更多的是自然界中的现象。月为离别,雪为冷淡,兰花为高雅脱俗,荷花为出尘不染,竹子为劲节高尚,为性情淡泊等等,如此之类。学生只要留心,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在书本中去理解。不但有益于领悟诗中的古典情愫,也是陶冶性情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学先进找差距心得体会
- 下一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