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综述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术思想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旅游活动古已有之,然而旅游学的理论研究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先后经历了早期旅游时期、大众旅游时期、可持续旅游时期和体验旅游时期,并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的研究过程。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先后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形成了基于多学科的JR旅游学框架体系模型和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体系(地理学与经济学的旅游空间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的旅游功能体系、社会学与生态学的社区生态模型、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旅游凝视理论)。
二、旅游者方面
(一)旅游动机学说,是在精神分析论、行为论、人本论和认知论等相关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行为进行的研究,形成了旅游生涯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唤醒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心理因素、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支付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各不相同,诸如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等等,这是由于旅游动机的多源性和内隐性等诸多特征所导致的结果。
(二)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旅游体验理论主要有畅爽体验论、体验理论和剧场理论,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体验价值理论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理论模型(休憩体验偏好量表REPs和侧重情感体验的测量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定量方法(SERVQUAL)、体验质量满意度模型(卡诺模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和净服务质量模型)。
三、旅游目的地方面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旅游地的特征、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的因素和旅游地的复兴。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过质疑和修正,诸如对旅游阶段划分的质疑、对理论运用潜力的质疑。同时,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生命周期的实用性、以及“产品周期理论”还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和探讨。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最初来源于经济学思想,其核心思想主要有波特钻石模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五要素结构模型等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类因素、管理类因素和辅助类因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但是其旅游潜力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地方与旅游空间学说,其研究涉及到地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包括地方感理论、旅游地引力模型、休憩机会谱理论和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地方感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地理派地方理论、环境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社会哲学学派的观点。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旅游地的引力半径模型、游客旅行空间路线规律和O-D(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的主要阶段,其中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又包括仿牛顿重力引力模型、Crampon模型、仿电荷吸引公式模型和干预机会理论模型。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包括功能分区模型、圈层分区模型和点轴模型,其中圈层分区模型又包括核心-边缘理论、Forster三区结构模型、“社区-吸引物(CAC)综合体”模型和“双核原则”理论。
四、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方面
(一)舞台化真实性理论,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旅游者经验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后,以“前台后台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其研究过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客观性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自然生成真实性和存在性真实性。本理论为观光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真实性的探讨,已经从“舞台”转移至“真实性”。
(二)旅游凝视理论,是在“医学凝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议题就是研究旅游、环境与“视觉消费”三者的关系。“旅游凝视”的性质主要有“反向的生活性”、支配性、变化性、符号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其类型主要有浪漫性的、集体性的、观望性的、环境性的、人类学性的。“旅游凝视”重视分析游客体验的视觉本质,以达到为游客的体验带来愉快及成就感的目的。
五、旅游业管理方面。
(一)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是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随着标准化旅游服务的衰落形成的个性化旅游服务。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主要包括服务差距说和服务补救说,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体现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服务补救悖论探讨了服务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分析工具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质量测评工具就是SERVQUAL量表和服务蓝图,同时,这些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修正。
(二)节事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节事影响方面的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节事管理及规划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商务型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节日和其他文化庆典。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学方法、影响研究方法(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抽样和统计方法、典型案例研究方法(网络资源方法、三角剖分方法和IPA方法)。
六、旅游影响与被影响方面。
(一)旅游影响学说,人类学、社会学和环境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的最为广泛。旅游经济影响学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乘数效应理论、旅游卫星账户和旅游政策和预测模型(TPF)等方面的内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学说主要包括四个平台说、主客关系理论、涵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前台后台理论”。旅游环境影响学说主要包括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旅游影响的评估体系包括“愤怒指数”理论,居民态度“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影响评估尺度等内容。
(二)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学说。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社区旅游及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利益博弈论、利益者相关图谱、权力-利益矩阵、综合法(访谈、问卷和圆桌会议)。社区参与学说是在“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和“新殖民主义”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核心思想主要有社区旅游产品观、社区增权理论、社会表象理论、社区旅游一体化,其社区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社旅游企业(CBTI)模式、政府主导扶贫旅游(PPT)模式、社区主导发展(CDD)模式。
(三)旅游危机管理理论。国外旅游危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对特定危机事件的反应与管理的案例分析研究、对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为“事后型研究”,诸如SARS、东南亚危机、金融危机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旅游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模型主要有TDMF模型、扩展的危机管理模型、旅游目的地社区能力模型、旅游危机管理规划模型、旅游危机管理系统模型、旅游危机恢复管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其代表性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交叉影响与脆弱性分析、旅游本底趋势线分析。
七、结语与评论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还有乡村旅游理论、城市旅游理论、遗产旅游理论、探险旅游理论、黑色旅游理论、可持续旅游与生态旅游理论等内容。
篇2
关键词: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生态学;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040 ― 03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生态理论,特别是自然辩证法为指导思想,而辩证的自然主义是福斯特所阐释的生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一书提出了辩证的自然主义这一思想。〔1〕他围绕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发展轴心,在批判传统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和批判西方社会与自然辩证关系基础上形成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即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笔者对福斯特著作的翻译及解读研究、福斯特与其他西方生态学者思想的比较研究、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主要理论研究、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评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剖析,以期展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研究的理论动态,为今后对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系统化研究做出新的探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镜鉴。
一、福斯特著作的翻译及解读方面的研究
《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脆弱的行星》、《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是福斯特主要的著作。其中《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对福斯特如何挖掘马克思唯物主义当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做了介绍,提出了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在《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中,福斯特对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因素做了讨论介绍。《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一书向人们道出了经济和h境的两种疾病,“如果环境遭到污染,经济出现疾病,那么,造成以上两者的疾病均可在生产制度中找到。”〔2〕目前国内对《脆弱的行星》一书专门研究的成果还较少见,该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的历程。
福斯特生态学哲学思想把理论中的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到了一起,经过福斯特重新构建成为哲学的新形态。〔3〕胡莹认为,福斯特为生态学的思想的哲学基础,即生态学唯物主义的确立做出了贡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社会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福斯特正是在马克思这一有机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引下从生态学的维度重新构建了生态学唯物主义,建立起了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为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提供了新的视野。〔4〕
目前,国内有关福斯特著作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原著内容的翻译和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内容和主要理论的阐述上,而对其思想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涉及到,特别是对其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的研究还较少。
二、福斯特与其他西方生态学者思想的比较
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与其他西方生态学者思想比较的研究是国内研究的热点。施密特生态学思想与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比较研究方面,郭剑仁认为,在自然概念解释上施密特与福斯特都坚持了马克思自然概念或主题,同时二者也在自然哲学、唯物主义和物质变换这三个研究主题上的思想的不同。〔5〕在福斯特和奥康纳生态学思想比较方面,侯子峰指出二者在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阐述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辩证法的理解忽视了辩证法中存在的丰富内容及其作用,过于简单地追求自然解放。〔6〕
唐正东从生态维度的视角出发,对福斯特、奥康纳和利比兹的生态学思想进行了比较,从而指出三者在生态学思想学术路径上存在的差异。唐正东认为,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奥康纳和利比兹不同的是,他的生态学思想着重从道德的层面来理解生态危机,寻求消除生态危机的出路。〔7〕蔡丽丽认为,福斯特是通过理论中有关生态和生产方面的主要理论来解释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8〕田世锭对哈维和福斯特在生态学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哈维的生态学思想与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是相反的观点。〔9〕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福斯特和奥康纳生态学思想都是对构建理论新形态的探索,也是对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探索。
三、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研究
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总体性研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郭剑仁认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不同于以往西方生态学思想,特别是福斯特关于生态学思想中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释上,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方面都反映出福斯特对自然辩证法的新认识、新思想。〔10〕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是生态学思想的重新构建,〔11〕是理论新的发展,是对理论在当今社会生态危机方面的应用,向人们有力说明没有过时。〔12〕
概括起来,以上这些研究仍然是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进行梳理、论证和发掘,对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提到,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哲学基础的探讨还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在福斯特生态学研究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四、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主要理论研究
福斯特在物质变换裂缝论基础上实现了对生态学的重建,以独特的视角将生态学延伸至理论与生态学理论之中,实现了生态学的新发展。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为生态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3〕
曹立华认为,福斯特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反生态的批判和反思,是对的一种生态学解读,它丰富了马克思生态W思想,拓宽了生态帝国主义批判的领域。但是他又指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中新陈代谢理论的不彻底性、生态社会主义目标的“乌托邦”性以及生态社会革命条件的欠缺性。〔14〕余金龙指出,福斯特生态学理论的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生态观,通过这种生态分析当代环境和生态问题进而将社会变革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变革联系在一起。〔15〕
由以上对福斯特主要生态学思想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研究是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相关内容和理论来源及其形成背景的研究,依然存在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和贯穿其中的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研究薄弱的问题,在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也较少。
五、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评析
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其思想的评析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福斯特被誉为“生态学复兴的主要建筑师之一。”〔16〕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高度评价他说:“在这个生态危机不断增长的时代,福斯特的声音那样引人注目,无人能与之相比。”安伦・鲁帝认为,福斯特把生态学同“物质裂缝分析”等同起来,拒绝西方的传统是不对的。美国生态学者奥康纳否定了福斯特自然唯物主义生态学的观点,构建了文化唯物主义生态哲学。
在国内,郭剑仁认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是对理论从生态学视角地重新建构,〔17〕是马克思生态学理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意义的再现。王雨辰认为,福斯特的生态学理论是对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是一种生态政治学。〔18〕陈学明指出,福斯特对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批判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不变革资本积累规则,就不能真正构建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19〕他从研究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出发,通过研究福斯特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的阐释展示了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内容。〔20〕还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福斯特是如何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出发解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观的,得出了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观,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是一种生态文明思想。
综上所述,有关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这些成果对福斯特生态思想进行研究的文本来源还比较少,研究领域还存在片面性,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等领域还需要拓展。其次,研究框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对福斯特生态思想的研究基本都是从其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的,而对福斯特生态思想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同时期福斯特生态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最后,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真正含义及其当代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形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是福斯特生态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核心内容,学术界应该增加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因为这有利于把握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有利于领会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精髓,也有利于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锋,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7.
〔2〕Barry Commoner,Making Peace with the Planet.New York:The New Press,1992,page ix.
〔3〕何萍.自然唯物主义的复兴:美国生态学的哲学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4,
(02):14.
〔4〕胡营.生态唯物主义诠释中的自然、人与社会:论福斯特生态学的思想基础〔J〕.学术交流,2012,(09):25.
〔5〕郭剑仁.施密特对马克思的几个哲学概念的生态阐释――兼与J・B・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的比较〔J〕.江汉论坛,2008,(01):55.
〔6〕侯子峰.论生态学的哲学功绩与不足――以福斯特和奥康纳为主要考察对象〔J〕.前沿,2011,(11):170.
〔7〕唐正东.基于生态维度的社会改造理论
――利比兹、奥康纳、福斯特的比较研究〔J〕.研究,2009,(01):116.
〔8〕蔡丽丽:奥康纳与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9〕田世锭.生态危机还是社会危机?――戴维・哈维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理论比较〔J〕.社会主义研究,2013,(04):130.
〔10〕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11〕康瑞华等.批判 构建 启思――福斯特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01.
〔12〕胡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13〕郑皓.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14〕曹立华.约翰・福斯特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生态学解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15〕余锦龙.福斯特生态学理论的三个维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08):56.
〔16〕康瑞华等.批判 构建 启思――福斯特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01.
〔17〕郭剑仁.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建构及其当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2):146.
〔18〕王雨辰.福斯特的生态学理论评析―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与生态政治学〔J〕.研究2006,(12):87.
〔19〕陈学明.布什政府强烈阻挠的实施说明了什么:评福斯特对生态危机根源的
篇3
一、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抽象方法
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抽象就是通过思维,透过一类化学事物的表面现象、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把握其一般本质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为狭义的科学抽象,有化学概念、化学术语符号、化学思想模型等。广义的科学抽象还包括化学的判断、假说和理论等。
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人脑对化学事物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是科学抽象这种思维运动的过程。而思维运动(或称思维活动)在现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中往往被叫做方法,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化学变化纷纭复杂,人们要认识全部几乎不可能。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化学概念,人们才得以概括地认识和反映大千世界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因而,化学概念是人们认识化学事物的工具,形成科学的化学概念正是人们学习化学的一种常见的基本方法。
化学概念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是在化学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化学概念又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是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而逐步形成的。这一抽象过程的程序是:1.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事物的共同点;2.经过辩证分析,剔除共同点中表面的、次要的东西,着重把握主要的东西,深入抽取本质;3.对概念的要素进行辩证综合,或者进一步理想化,理想地复现对象,从而形成概念。
在形成化学概念以后,通常我们还要根据化学事物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划分、确定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等,通过这些逻辑活动来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判断、推理等逻辑操作来揭示化学概念间的关系。
判断是概念的展开和联系,它以概念为基础和出发点,判断是思维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通过思维的判断活动,可以对化学事物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作出断定。因而判断活动,可以对化学事物进行辨别的一种方法和工具,作出判断是化学学习时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判断可以回答对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什么关系”或“不是什么关系”,以及“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的对立统一;可以反映化学事物的性质关系(同一或差异关系)、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包含关系、作用关系、依存关系、排斥关系、因果关系、演化关系、必然关系,以及各种对立统一关系。判断是组成推理、假说和理论的要素,许多化学知识都是以判断的形式陈述的。
判断的真实性依赖于人们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离不开人们的实践。判断的正确性要求用准确的语句来表述,选用合适的判断形成,遵守逻辑规律,等等。
二、化学学习中的逻辑方法
化学学习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在对化学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形式进行逻辑加工,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化学事物的活动过程。其结果不仅是制作出反映化学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而且要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包含的知识,制作出指导化学实践的计划、方案等新的思维形式。也就是说,它不仅在实践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解决化学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为化学实践解决“怎么做”或“不怎么做”的问题。
在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基本逻辑方法有: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学习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组成分析、结构分析、性质官能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分析方法在化学学习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事物进行分析,可以借助于抽象思维,也可以借助于实验方法。思维中的分析可以达到实验手段尚未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它依赖实验方法提供感性材料、客观依据,以至检验。
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与要素统一和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能把握事物本来的联系和中介,克服分析的局限,揭示事物在分割状态下不能显示的特性。分析形式决定着综合形式,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分析和综合在化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和元素化合无知识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2.比较。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若干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逻辑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事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比较可以是单项的或多项的、分析的或综合的、简单的或复杂的、纵向的或横向的。
正确地应用比较方法,首先要正确地确定比较什么。我们要选择对认识和实践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进行比较。忽视实质方面,只比较非实质的表面方面,不仅达不到比较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认识的失误,因此,我们要能从表面的差异中发现实质的相同,从表面的一致中发现实质的差异。其次要正确地进行比较。只有对象的同一方面相对应的属性才能加以比较,不是同一方面相对应的属性不具有可比性。
3.分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把事物归纳并为一类、根据差异点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或者把同类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分类可以使大量繁杂的化学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化学创造条件。科学的分类能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
分类必须以对象本身的某种属性或关系作标准来进行。既可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本质分类(自然分类),又可以根据事物的显著特征作辅助分类。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常常根据认识或实践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标准对化学事物作不同的分类。
篇4
一、一种趋势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进入了课堂,给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是时代性的反映与要求,将现代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是物理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增强实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物理实验,再展示计算机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可谓锦上添花。
例如,电路中的电流流动、磁体周围的磁场等是物理教学的难点,原因是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一般的实验器材很难将现象演示清楚,另外,理论抽象,学生难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形象地演示电流的流动情况,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等,这些难以观察、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两种素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人一生下来就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的欲望,即人人都有“求知欲”和“展示欲”,这是人的心理本能。但不可能一直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心理本能”不能理解、不够尊重,采用违背本能特点的错误教育行为,就会扼杀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求知欲,进而发展为对科学的兴趣。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利用孩子的本能让孩子自己去再利用、再延伸自己的本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能不断地迸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物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三、三种观点
1.强化探究不应忽视基础性实验。一般来说,基础性实验以及技能训练性的实验比较乏味,但是进行这些实验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重要的物理定律,巩固和发展实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进行这些实验时,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让学生理解实验方案的巧妙之处,是激发动机的强有力的措施之一。因此,刘炳昇说:“我们应当继承传统学生实验的优点,关注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技能要求:包括使用基本仪器的规范要求;测量与间接测量的思路;控制变量的方法;等效替代的方法;黑箱方法;处理与评价数据的技能;偶然发现的追踪等。”
2.赋予验证性实验以探索性内涵。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缺少探索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验证性实验价值的怀疑。一些人认为因“验证性实验”不具有“科学探究”的功能,在大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显着标志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今天,验证性实验似乎已失去应有的生命力,于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也就渐成时尚。其实,验证性实验不应受到责备,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无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科学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也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实验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刘炳昇提出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反对用探索性实验替代验证性实验,他不否定验证性实验,而是要赋予它探索的思想:培养创新性的人才,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探索的思想和方法。
3.演示实验应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简单性、时间性等特点。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针对有些人提出的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的观点,刘炳昇认为,加强演示实验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他说: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好演示实验,需要考虑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这种主动性的发挥不是形式上的动手,而是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四、四种能力
1.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物理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有图解法和方程表示法。而这2种表示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
(1)图形表示法。把实验结果用函数图形表示出来。图形能直观地反映出实验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变化进程和连续变化的趋势。精确地描制图线,分析图线,能从图线中找出物理规律。这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种培养。
(2)方程表示法。方程式是中学生应用较多的一种数学形式,利用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果,不仅在形式上紧凑,而且也便于作数学上的进一步处理。
2.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可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通过实验教学中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单向思维趋向多向思维,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实验教学处理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关系,可以提高思维的广泛性。
3.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教师通过有趣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
4.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是实验的关键所在。创新能力要求和谐的教学环境,牢固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以教师的创新示范为前提,学生的主动求新求异为根本。许多科学创造发明都源于科学实验,而个性发展的特征是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在科学发明创造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改进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五种重视
1.重视小实验、小制作。小实验、小制作是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具体体现。小实验、小制作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从而发展智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2.重视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不是简陋的教具,随手取材和自制教具的实验不是权宜之计。自制教具时,我们应考虑教育性、科学性、简易性、直观性、实用性、参与性等原则。自制教具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好处,而且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的素质培养也有好处。这就要求我们从改革、创新、质量、素质培养的高度来看待自制教具的积极作用。
3.重视“非常规”物理实验。“非常规”物理实验是指有目的地选择和利用实验室之外的其他“存在物”及利用其创造新结构开展的一类体现自创性、体验性、趣味性、简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非常规”物理实验并不是“非科学”和“无目的”,恰恰相反,它追求科学本质、崇尚科学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追求丰富的教育内涵和课程目标的达成。“非常规”物理实验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有助于创设源于生活的真实的探究情境,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篇5
朱建新是我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临证27年,治病视野开阔,思路清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顽症,用药精当,诊治准确,疗效显著。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对内科急重症及疑难病例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主要学术观点是:重元气、重脾胃,主运化。临证时以正为本,邪为标,治外感主张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症,内伤杂病倡用“运化”以复元益气。不轻用苦寒、酸涩、凉腻以伤阳气,治法以补元益气、运化脾胃为要旨。在临床工作中,善于总结临床经验,注重科研工作,
其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有以下几点:
1.从燮理五脏的整体观立论,当重肝脾又不独主于肝脾。
对胸胁刺痛者,加大黄、红花、桃仁、三七、郁金、地鳖虫、泽兰等;对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重用益母草200g煎汤代水;对胃气上逆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陈皮、生姜、枇杷叶、代赭石等。对五脏之阴阳不和者,其阳虚主在温补下元,加人参、附子、肉桂、沉香、干姜等或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等;若阴虚则加生地、白芍、女贞子、甘杞子、山萸肉,重用山药。对肝脾肿大者,可合软坚散结之品,如牡蛎、昆布、海藻等。总之,辨治当把握全局,权衡五脏虚实,使亢者平,实者消,虚者复。当然,燮理五脏之中,尤应注重脾胃,土旺则四脏皆得其濡养,尤其对阴虚湿热相兼者,更当着眼于中州,以脾主湿又为生化之源,正邪俱关系于脾。
2.把握虚实
臌胀之病,乃水聚腹中,虽积水为实,而其本则多由虚所致,辨治大要在于评审虚实之轻重,不可轻投攻逐和滥用滋补。立法当把握虚实,通补兼施,对腹胀大较甚,难以忍受者,法取寓补于消,祛邪而不伤正。
3.平调气血,喜用衡法
气滞血瘀是臌胀的主要病机,调气理血是治疗本病的常法,由于本病常是本虚标实,虚实相兼,故调理之中当以平调为法,不宜峻烈,理气不可过用破气,以防耗气,对肝区胀痛、腹胀不适者宜选用佛手、陈皮、生麦芽、麸炒枳壳、川楝子等;调血宜活血不宜破血,以防伤正,宜选用三七、丹参、泽兰、益母草、当归等;若伴便秘者,可选桃仁、制大黄等。疏理之间,又当配合益气柔肝之品,理气之中宜伍活血,活血之中宜参理气,互为兼顾,生克有济。其把衡法应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通过调气活血之衡法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等指标,特别是在患者后期的腹水复发、体重及腹围变化有较明显的疗效根据其瘀血发黄的特点,以“衡法”为主治疗慢性肝病黄疸103例,均取得一定疗效。
衡法就是顺应肝喜条达之特性,以通为法,通过疏通肝脏管道系统,清除肝内的瘀热痰毒,使肝脏恢复"通"的状态,即可达到恢复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由此而肝气亦得畅通而无所窒碍,因而可改善慢性肝病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肝功能情况。所以治疗慢性肝病通过调气活血之衡法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等指标,特别是在患者后期的腹水复发、体重及腹围变化有较明显的疗效,且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明显的缩短住院日,总有效率96%,适宜推广使用。
4.注重祛湿,尤重调脾
肝硬化腹水的病机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湿、虚、瘀,其中湿邪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同时三者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邪盛正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致使疾病缠绵难愈。基于上述发病机理,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突出攻补兼施、调理脾胃的治疗原则,重用白术45-60g。这正体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中医治疗大法;同时也是与其他应用大量苦寒之剂治疗肝硬化腹水方法的区别所在。
5.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形成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临床实践中,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知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施治过程中加入既符合辨证又符合现代药理的药物,获得良好疗效。
6.重视四诊,强调合参
篇6
个人成为单个的人,在祁克果看来,更主要地与宗教B的途径或阶段相关, 即与基督教信仰相关。祁克果从生存论角度, 并没有首要地把信仰看作一套信仰或学说体系(what),而是将其首要地看作是一种生存现象、状态或过程(how),因此可以把这个信的过程看作是个人成为单个的人的“个体化”过程。具体地说, 祁克果在宗教B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在于:单个的人所具有实在性的自我关联,和一个更高的实在相关, 即和单个的人与“神-人”(悖谬)形成的位格性关系相关。这种关系是生存性的, 它是动态和无止境的,因此单个的人总是处在生成之中。
本文力求从西方哲学思想中“个体问题”的线索出发, 在生存(存在)论的层面上去把握祁克果单个的人的思想。 在与日常政治或社会伦理的个人含义相区别的前提下,去把握单个的人这个范畴的生存论内涵,并且探讨了个人成为单个的人的两条“个体化”的途径。
关键词
单个的人,生存,悖谬,罪,信仰,冒犯,宗教A,宗教B
Abstract
The dominating intention of Kierkegaard’s thought is to reconsider the meaning of Christianity to human beings against the humanistic background of the Enlightenment. His Christian background provides an individual and existential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From the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he seriously criticized the speculative philosophy in his age. The main point of his criticism is that its reflective nature of speculative method suspends the existence of the individual thinker, turning him into a spectator. In Kierkegaard’s words the individual thinker disappears in “the crowd”, which&nb sp;he regards as an illusion. As a religious thinker, Kierkegaard takes it as a lifetime task to destroy this illusion and transform the individual into the single individual.
The single individual is the dominating category and main clue of Kierkegaard’s Christian existentialism. It may be described in two aspects. First, Kierkegaard defined the single individual as inwardness, which means the existential reality of the single individual is manifested in his concern for himself, and constituted by his relation with himself. Second, the main element of concern for or relation with oneself is one’s passion, rather than reason. As the intensity of the passion increases, it appears respectively as interest, willing, decision, and till faith, which consti tute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individual’s subjectivity. Here, the point of Kierkegaard’s thought is, this passionate concern is not present-at-hand for one, but manifested or actualized in a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 There are two ways for this individuation: the way of Ethical-Religion A, and the way of Religion B.
According to Kierkegaard, becoming the single individual is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 way stage of Religion B, namely, Christianity. From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Kierkegaard does not regard Christian faith as a set of beliefs or doctrines(what), but primarily as a kind of existential state or process(how), therefore it could be further regarded as a individuation-process, by which a individual becomes the single individual. In Religion B, the point that Kierkegaard want to stressed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one’s correct relationship with himself depends on his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radox.Because this relationship is existential, dynamic and never-finished, the single individual is always on the way of becoming.
Following the clue of “ the problem of individuality”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
osophy, this paper attempts approach Kierkegaard’s thought of the single individual from the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distinguishing it from its ordinary use, and examining the two ways of individuation by which a individual becoming the single individual. Key wards: the single individual, existence, faith, sin, Paradox,
目 录
_导言 “个体问题” 1
_ 第一节 祁克果思想的时代背景及主导问题 1
_ 第二节 西方哲学史中的“个体问题” 5
_ 第三节 对“个体问题”的生存论阐释 13
_第一章 祁克果托名作品的意义 19
_ 第一节 祁克果作品的分类 19
_ 第二节 祁克果托名作品的意义 23
_ 第三节 两个主要托名作者的思想特点 26
_第二章 祁克果对黑格尔哲学方法的批评 33
__ 第一节 祁克果与黑格尔在思想上的关联 33
_ 第二节 祁克果对思辩“体系”的批评 38
_ 第三节 祁克果对客观反思方法的批评 43
_第三章 单个的人的概念 48
_ 第一节 “单个的人”的含义分析 48
_ 第二节 单个的人在生存论上的意义 52
_ 第三节 单个的人与生存过程 60
_第四章 伦理与宗教A的途径 65
篇7
一、搭建平台,提供优良图书
我校重视加强图书阅览室的建设,学校有专门的图书室,现有藏书3万余册,各班还建立了图书角。学校每年投入资金近万元,为图书室增添书籍。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图书借阅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图书,报纸,杂志的管理,合理安排学生的借阅时间,使这些图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图书室还在每班指定一位图书管理员,统一完成班级图书角的主题借阅工作,以便协助各年级的主题阅读开展。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个班级的图书角,采取让学生自带一些,学校图书室借一些,让图书更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加方便阅读,班级图书角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管理,每班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制定自己的班级图书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借阅图书,教育学生读书、爱书。学校为各教研组配书柜,建立办公室图书角,方便教师闲暇时间阅读。
二、精心布置,墙壁飘满书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我们注重校园中每一面墙壁的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溢香书厅”、校园“书画长廊”及校园“主题教育墙”——习惯墙、名人墙、科技墙等等,利用学校校报、网站、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张贴读书名言、名句等,大张旗鼓地进行读书宣传。同时,做好读书指导工作,如介绍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名人读书的故事等,努力创设书香校园的氛围。校园悬挂着大幅标语——“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走廊里用镜框书写着伟人、名人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学校还制作一些永久性的宣传语、宣传栏、宣传橱窗。优美的画和精辟的励志语言为校园增添了浓浓的书香气息,不仅体现了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还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
三、博览群书,厚实人文底蕴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们确定低年级的课外读书内容为诵读古诗、宣讲童话故事;中年级的课外读书内容为名家名篇,精彩片段积累;高年级的课外读书内容为经典名著,古诗创新。书目区分必读和推荐阅读书目,必读书目每学期每位学生为两本,推荐阅读不设上限,但至少阅读一本。组织鼓励学生每学期阅读学校推荐书籍,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优美的词、句、段,记下自己的所想、所获、所感,班级对于一些好的读书笔记,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将这些文章刊登在校报或班级展示台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每学期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选优秀班级和优秀读书笔记,进一步激励师生读书的积极性。
2、为了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更加有效的读书,学校重点抓了每天的阅读指导课,教师做好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强化精读、略读、跳读、朗读、背诵等读书技能的训练。学校规定每天早上7:20至8:20为学生阅读指导课,以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安排教师做好组织、安全、读书指导等工作,在这节阅读课上,有诗文诵读,有教师的经典赏析,有学生的自由阅读,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落实到实处。
3、举行了学生朗读比赛、读书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征文赛、古诗文诵读比赛,中高年级举行读书演讲赛等关于学生读书的各类竞赛与交流,保证读书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丰富生命,拓展思维,力争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所得所感,通过自己的才艺表现出来。进一步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独特的校园阅读文化。
4、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同样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语文和作文教学中更是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展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初步形成多读书—爱学习—善学习—爱读书的良性循环,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正确的阅读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所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所积累的读书材料。
5、结合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我校启动教师阅读工程,购置了大量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规定每周一下午4:00至5:30各年级组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集中读书时间,平时分散阅读。教师每学期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本学期班主任的必读书是《班主任工作漫谈》,其他教师的必读书是《给老师的建议》。定期组织教师美文诵读比赛,为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定期上交学习笔记或随笔。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教师逐渐静下心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底蕴,提升了专业水平,净化了教师的心灵。
四、成效显著,初显书香特色
篇8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综合开放;思想方法
活动课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班级的形式,以活动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发挥学生群体积极性为手段,参照大纲,围绕教材,贴近儿童,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一种教学新模式。
一、数学活动课的种类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非常灵活。目前,用的较多有下面几种:拓宽知识面的活动课、思维训练的活动课、实践操作的活动课、阅读数学读物的活动课、思想教育的活动课、数学游戏的活动课
此外,还有社会调查的活动课、数学游艺的活动课等。由此可以看出,活动课在拓宽知识面、激发兴趣,发展特长、提高能力、提高思想品德等方面,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上好活动课,关键的问题是要处理好学科课与活动课的关系
首先,活动课是“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可以吸收、借鉴课外活动的某些成功经验,但是不能把活动课等同于课外活动。在选择内容时,不能只考虑少数尖子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力求做到难易适度,份量适中。使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另起炉灶,又不拘泥于教材,缩手缩脚。同时,要处理好情趣与认知的关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确有所获,不能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却空洞无物。
其次,活动课是“活动”课,在教学设计、教法运用、课堂结构等方面,与学科课有明显的不同。不能上成拔高课、辅导课。不能变成学科课的延续,不能上成变相的学科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下功夫,使之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竭力避免把活动课上得枯燥乏味,上成老师的独脚戏。
总之,活动课要上出活动课的特色,充分体现它的活动性(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而不是刻板讲练)、自主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强塞硬灌)、渗透性(处理新知深入浅出,而不是盲目拔高)、趣味性(活动内容引人入胜,而不是枯燥乏味)和创造性(诱发学生探索创新,而不是机械模仿)。真正实现活动课与学科课殊途同归,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
三、综合开放灵动,活化数学思想方法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师要善于在数学课堂讲三件事情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实践能力,数学与生活的运用等等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本领。
比如在讲解七巧板一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采取活动课的方式展开。课前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题目:“圣诞节快要到了,请为你的爸爸爸爸、好朋友用七巧板拼一个礼物,并且在这份礼物上写上自己衷心的祝福。”不要看这个数学活动,却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开起了良好的开端,孩子们开始构思和拼图,在拼图的过程中还在思考要写上怎样的祝福才是最好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要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承担这样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想使知识不再成为死的行囊,使它们自觉地周转起来,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其转化为孩子们自己的东西。作为老师,我们要跳出数学教师的角色看数学,不能够讲数学知识孤立起来,而是要在数学课上综合语文、科学等知识,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整体认知,才能够帮帮助学生科学的解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活动课更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并鼓励孩子们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数学与生活相关,学以致用,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可生长的数学”就是由经验顿悟方法、由方法积淀思想、进而思想升华经验、思想引领方法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小学是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觉地基于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基本数学经验的获取与累积,并科学能动地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将会对孩子们后继学习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更加有效地让学生学“可生长的数学”,使小学数学课堂从多侧面多视角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用数学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科学的数学走向文化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折射出数学之美,折射出人生价值。
小学的数学活动课怎样上,我总结了一句话,活动课要做到,综合开放灵动,活化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堂的点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数学的学习中带着一种兴致和一份永远渴望的求知行进,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是充满激情和热情的,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才会是灵动多样的。
参考文献:
篇9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从一年级开始,数学课上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什么“对应”、“比较”。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研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在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做进一步认识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性观点。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研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数学方法受数学思想的影响与支配,数学方法的掌握又能促进数学思想的形成与完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迁移并广泛应用于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中。曾经有一位数学家说过:当人们步人社会时,他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由于用途较少而遗忘,但他们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财富。可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事实上数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材内容之中,要求我们渗透于各阶段教学之中。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有: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学研究的就是“数”与“形”,它们是数学教学中的两个方面,把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结合在一起,用来分析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在“分数乘法”中,讲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的时候,教材运用了“方格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算理。
2、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对两个集合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在小学数学中常用箭头、实线、虚线、计数器等形式,表示实物与实物、数与式、量与量。之间的联系,来渗透对应思想。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对应”思想随处可见。分数、百分数问题中的量率对应;图形转化前后的量与量的对应。如: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底X高所以圆。{面。_I又}jTrXr_二r:
3、极限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思想方法。极限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大家都知道,在讲解圆的面积时就体现了极限思想方法
4、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人们把准备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的问题中,从而使准备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与未知、复杂与简单、熟悉与陌生、难与易等等。
5、归纳的思想方法
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先研究一些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J清况,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成为归纳的思想方法。归纳,是抽象、概括过程,认识的一次飞跃。如,法则公式的得出过程。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 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永恒的主题。思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制定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又是评价工作的核心,没有指标体系,评价工作就会无从入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如何评”的问题。现将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一堂或几堂政治课的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教与学的水平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帮助师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明确今后改进的方向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师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使教师明确并达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学校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促进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工作具有导向、鉴别、激励等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和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有人认为应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突出评学,坚持可操作性。有人指出在评价功能上侧重学生的发展,评价依据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评价主体向多元化转变,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一种意见认为心理学从知、行、情、意四大要素研究分别形成的四大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为课程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有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而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有:1、价值澄清理论学派。以路易斯・拉斯、梅里尔,哈明、悉尼・西蒙和基尔申・鲍姆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学派,对课程的评价,反对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在于把教师的价值观念教给学生,因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何者为善,何者为正确,何者是有价值的等问题常常令青少年感到困惑混乱,学校和老师就应该帮助他们“澄清”价值。“澄清”价值是评价课程效果的主旨。2、认知发展德育课程理论学派。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绉发展德育课程学派,在对价值澄清理论的批判反思上,提出了“新苏格格拉底法”、“公正团体法”课程实施方法。“新苏格拉底法”主要是编制制各种各样的道德两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道德情境中锣进行思考、探究和选择,使道德理念得以内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机扎会让学生思考,促进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低级发展到高级。“公正团体法”把学校和班级作为师生共同管理的“公正团体”,教师是这个团体的成员和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者,学生可以民主地评价教师,并向德育教师提出十条建议与要求作为评价教师的内容。可以说,认识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评价取向。3、价值教育德育课程理论。该理论主张课程要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战争与社会、家庭、教育、职业、财产、法律、种族等)作为课程内容,并让学生讨论、找答案;课程实施注重利用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学习以分组讨论为主,教师扮演“中立”角色。所以,主张价值中立成为价值教育理论的评价取向。4、体谅德育课程理论。以英国道德教育学家麦克菲尔为代表,他反对道德教育中那些过于理性的方法,主张道德主要靠理解和体会而不是靠教授;他还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以“教学生如何关心”为主线,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编制了一套寓理论、游戏、思考和行动于一体的系列德育教材《生命线》(LifeLine)。所以,注重情感体验成体谅德育课程理论的评价取向。5、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课程理论。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在道德品质的知、情、意L信、行的结构中,弗雷德・纽曼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养成,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具备三种环境的胜任能力:物质的胜任能力即对物体的影响力,人际的胜任能力即对人的影响能力,公民的胜任能力即对公共事物影响的能力。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公民的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社会行动中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注重道德行为效果是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课程理论的评价取向。6、完善人格道德教育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是托马斯,里考纳,托马斯・里考纳是美国当今较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曾担过道德教育协会主席。里考纳认为完善的人格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这三方面实质是知善、欲善和行善,而且三方面是道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德认识由道德意识、领会道德价值观、理解别人、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决定、自我反思等几个侧面构成;道德情感由良心、自尊心、同情心、热爱真善美、自我控制、谦虚几个侧面构成;道德行为则由道德能力、意志和习惯组成。他认为尊重和责任是学校公共道德的核心,诚实、公平、忍让、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敢、民主是学校应该传授的价值观。提出了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程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的10条理由,并提出了12条道德教育的途径。7、实用主义道德教育课程理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把学校办成雏形的社会,学校的的道德教育应具有社会性,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都具有社会性。杜威对课程的评价有鲜明的态度和观点,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社会实践法,反对用背诵道德条文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的课堂灌输法。
三、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人在价值观、知识观、教育观以及人生经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评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原则、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优化整体的教学评价指标系统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在确定评价指标筛选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相关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精确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人认为应坚持效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也有人提出发展性原则、认知和非认知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相结合的原则。还有学者认为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性、科学性、全面性、个性化和实效性等原则。
广西大学的陈洪涛博士认为方向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阶段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构与功能有机统一的原则;
四、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到底可以确定哪些评价内容,建立怎样的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教育专家从教育评价的模式出发来确定评价内容。如有的从行为目标模式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结构四项;有的从CIPP模式(C表示背景评价,I表示投入评价,P表示过程评价,P表示成果评价)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准备、教材处理、教材的讲解、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项。也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对能力目标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即三维目标并重的评价方法。有人建立了“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关注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不仅关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态度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部分,两者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交融,不可截然分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项目、评价要点、教学特色、评语和评价等级;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技能;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学与质疑、合作与交流、自结与反思。
五、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评价一节课大致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听课、记录;2.召开评议会;3.听课人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评分。对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一种意见认为: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等方向发展。主要方法有量表法、单项教学技能评价法、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法。有人采用等级评定方法,认为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财日常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对象是一节课。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评价等级共分为A、B、C、D四级。等级评定办法由基本等级评定办法和特色表现升级办法两部分组成。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情感评价)。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有:量表评价法、综合比较法、网络评课法、庭辩式评课法、“行为跟进式”评课法。近两年出现了不少新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教学评价记录卡、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等。有人提出自我评价法、专家评价法、行政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问卷调查评价。有人提出要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等共同参与评价。还有人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教、家长评价、同行评议、观察与会谈、档案袋评价法等多种途径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六、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思考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对未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如: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的本土性和实用性;2.明确各级课程评价主体的职责,多层次参与评价;3.建立系统的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关系的民主性,比如,设立社会评价中介机构等;4.拟订多维度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5.丰富的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数据库;6.切实改变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不利现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突出实效性。如过度注重结果导向、由上而下的外部评价、评价目的模糊、评价结果未能善加利用;7.通过完善制度、革新观念和创新方法,走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两难困境。■
参考文献
[1]单宗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2]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3]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课堂教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4]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6]郑丽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7)
[7][美]Richard J+Stiggins著.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8][美]W.James Popham著.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9]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谢树平等.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朱明光,蓝维等著,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13]周家亮.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与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年
[15]赵必华,查啸虎主编,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辛文斌.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的原则和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6 (1)157
[17]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