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修路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修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公路供给;奥尔森困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44-04
农村公路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力量,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某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其建设情况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与其他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相比,农村公路具有一次性投资规模巨大、资金回收期长、风险较高但利润较低的特点。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以财政拨款,乡镇政府以各种形式集资的自筹资金,以及农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筹资为主。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使作为农村公路主要供给主体的乡镇政府财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在农村公路财政拨款尚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部分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无钱修路,只有将手伸向农民,进行集体筹资,但是农民集资修路又存在“奥尔森困境”,本文以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为视角,对我国农村公路供给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奥尔森困境”及其理论概述
传统经济学认为,享有共同利益的组织通常为了其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也就是说,一群理性的以自我利益为重心的个人认为,如果他们能够从某一种政治或者经济活动中获得好处,为了追求这一利益,他们会采取行动。例如某行业中的一批厂商能通过合谋来实现价格的垄断,从而获得垄断利润,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合谋而实现垄断;如工人能通过工会组合进行集体谈判并获得好处,那他们就会致力于工会的组织和发展以及壮大。
但是,奥尔森在其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并不这么认为。作者首先假设人都是自利的、理性的、短视的,总是追求最大的收益及最小的成本。由此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能够试图增进共同利益”的观点提出质疑。他指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奥尔森认为集团的规模越大,组织成本也越高,个人获得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从而实施集体行动就变得愈加困难。奥尔森认为:“相对大集团,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他指出大集团并没有必然采取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大集团内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理性的个人是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去的,这是因为个人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集体总收益中个人收益的份额。奥尔森还指出:集体成员的数量越大,其成员为增进集体利益的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动力就越小,最终结果是,集体中的多数成员陷入了谁也不愿意为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的困境。也就是奥尔森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的困境”,罗必良(1999)将其命名为“奥尔森困境”。此后这一名称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
二、农村公路供给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总体看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其发展规模较以前得以扩大,通畅率也得到逐步上升,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具体看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制村内部通畅率仍然较低,且差异
较大
据交通部统计数据显示,通公路的建制村比例达到99.21%,通硬化路面的比率达81.70%,但就单个建制村而言,或者说建制村内部,其通公路比率和硬化比例极低。本文通过调查山东地区部分村庄所得具体数据予以说明。村A,工商业并不发达,居民以务农和养殖业为主,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南北通向“乡道”一条,村内东西通向主干道2条,总计三条,其余的南北通向五条、东西通向三条全是土路,该村通畅率仅30%左右;村B,工商业并不发达,多数居民靠务农和养殖业为生,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西部东西通向乡道一条,村内东西通向主干道一条,总计两条水泥路,其余的南北通向七条、东西通向三条全是土路,通畅率约17%左右;村C,该村居民多以务农为主,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南北通向和东西通向主干道各一条,总计两条水泥路,其余的南北通向四条、东西通向四条全是土路,该村通畅率达20%左右。调查发现,各村公路建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极不均衡,与当地经济情况有着较强的关联关系,但就总体来看,农村建制村内部通畅率明显偏低,农村出行难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二)农村公路资金投入尚存较大缺口,供给较大程度依赖农民集资
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五年五千亿”工程,自这一政策实施以来,政府对于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但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农村公路资金缺口多达到
4万元/公里~5万元/公里。
农村公路资金存在缺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资金难以进入。首先,农村公路隶属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通过私人供给,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搭便车”的出现可能最终导致农村公路的零供给;其次,农村公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特点,承担着沟通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功能,转交给私人承担不存在现实条件,通过市场供给模式需要收回投资成本,设站收费不可避免,而这在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有悖于国家发展农村公路的初衷;最后,相对其他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而言,农村公路具有密度高、等级低、流量低、效益小、投资收益周期长的特点,不具备设站收费融资的现实
条件。
在国家投入资金存在缺口、市场资金难以进入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缺口资金主要通过乡镇政府以各种形式集资的自筹、以及农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筹集获得。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2001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得作为农村公路主要供给主体的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在财政拨款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农路建设的情况下,许多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无钱修路,向农民集资便成了最现实的选择。但是伸手向农民要钱,对于大部分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村来讲,存在较大难度。即便是对于尚有余钱的村民而言,拿钱修路也有困难。修路可以获得收益,给村民生活带来方便,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公共利益的存在是显而易见,但是如果建设和修缮农村公路靠农民集资的话,就要使每个农民付出成本,此时如果有村民认为筹资付出的成本大于其收益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出现“奥尔森困境”。在山东农村的实际调查过程中,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出现了“修路难,筹资更难”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居民在筹资与否问题上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肯”合作;而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政府和组织又抱怨村民“不听话”,有的地方干群关系因此而恶化,道路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农村基层组织的决策程序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供给
目前,我国农村内部的公共事务多由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根据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①村民与村民委员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民主程序,或者民主程序无法有效贯彻,村委会成员往往进行幕后操作、拉选票,形成独断专行的作风。由于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村民的信息劣势地位往往造成了村民对村委会的不信任,当面临村委会组织的集体行动时,村民的抵触情绪颇为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免费“搭便车”的心理,村委会也难以从居民手中得到真实的需求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集体修路更加难以实现。
二、“奥尔森困境”对农村公路供给的适应性分析
“奥尔森困境”是否适用于分析农村公路供给问题?笔者认为该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农村居民作为一个集体在农村公路供给问题上的行为选择问题。
首先,在土路上行走,尤其是雨雪天使土路变得泥泞不堪,农村居民出行难问题更加严重,相对于在土路、或者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水泥路或者沥青路是村民更好的选择,从此处分析来看,每个农村居民都是“理性的”。
其次,投资修建公路,作为一种全体村民追求集体利益的公共政策,农村居民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使农村公路这个公共物品得到有效的提供,可以避免雨雪天气土路的泥泞之苦。而这些村民缴纳的一定的修路费用,可以被视为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中的集体中的个体分摊集体物品的成本,免受泥泞之苦可以认为是集体中的个人享受到的利益。
最后,基于自愿参加原则的农村居民筹资修路遇到的困难与“奥尔森困境”论述是一致的――对于村民来说,修路可以获得收益,可以避免泥泞之苦,可以给村民生活带来方便,有利于当地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壮大,这种公共利益的存在是显而易见,但是如果修缮农村公路靠农民筹措资金集资的话就要使每个农民付出成本,此时如果有村民认为筹资付出的成本大于其收益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
三、加强农村公路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强化农村公路供给
农村公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若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对投资者而言缺乏吸引力;若通过村民自己筹集,又很容易出现“搭便车”问题,或者说出现“奥尔森”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是农村公路这种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者。但是,分税制改革后国家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财政,而中央转移支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省、市财政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需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入不敷出,财政缺口增大,基层政府和村委根本没有能力向农村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积极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农村公路转移支付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促进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和程序的法制化、规范化,将农村公路供给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尽快实现农村公路的政策性供给向制度性供给转变。而且,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最重要的供给主体,在国家财政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尽量将农民承担的制度内公共产品成本和制度外公共产品成本都压缩在最小限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透明度和监管力度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应该确保专款专用,力求保证其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镇或者乡政府应专门设立农村公路“村村通”②资金账户,专项管理农村公路项目资金和村级配套资金,保证每笔资金的筹措、结转、划拨和使用合理。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分配到村,同时统一组织村中主要干部统一进行学习和教育。专项资金监管方面落实到位,首先必须在工程质量合格后方可拨付工程款,而且必须经“村民修路委员会”和村委会签字同意;其次,施工结束后,勒令各村村委会张榜公示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最后,合理使用资金,积极接受镇政府以及全体村民的监督和审查。
(三)改革农村基层组织的决策方式以及基层干部评议制度
农村公路供给出现“奥尔森”困境,是与落后的基层组织建设有较大关系的。从而大力加强村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民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使村民委员会真正成为“村民民主自治机构”。修建农村公路不是单纯的村委的政治任务,而是农民自身愿望的表达,是本村村民切实想改变本村面貌而进行的选择。村名民主自治机构是使农民能够真实地表达自身的需求偏好,有真正的发言权,使其切实参与到农村公路的供给决策之中,形成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组织决策模式。良好基层组织的形成离不开干部制度的严格考核和正确评议,应该结合所管辖社区内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否,把农民对其政绩的认可程度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才能避免领导干部侵害农民利益的寻租和腐败行为,也是保证农村公路供给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大力进行宣传,激发村民修路热情
思想与行动的辩证关系认为: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和先导和动力,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只有做出正确的思想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农村公路建设,思想要先行,通过对村民进行广泛宣传,强化其“修桥建路是做好事”的传统意识,使农民从心里真正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自觉投入到公路建设中来。对于部分不合作的群众,村干部应挨家挨户走访,苦心劝导,破解其“搭便车”心理。另外,村委干部及其家属应当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篇2
今年以来,根据《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和年初与州交通局签订的《州交通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责任书》,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县人民政府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有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指示精神,切实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放到农村工作重要位置来抓,统一领
导、分级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任务。
一、基本情况二、加强领导
建立机构
为建立符合
元谋县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在县人民政府成立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我局又成立了由县交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地方公路管理段、路政股、财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元谋县交通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领导机构,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由于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长效养护机制1—4月,我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共采备养护料3858立方,清理疏通公路侧沟110公里,铲除路肩边坡杂草32500平方米,备弹石380立方米,修补弹石路路面360平方米。投入小修保养资金19.05万元,出动养护机械86台班,运输车辆238车次,投入人工891个工日。今年3月份,按照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安排,地方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今年“2&8226;25”地震发生后,我局立即进入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抢险保通灾区农村公路,并按抗震1—4月,我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定期组织对生产、生活用房、机械、车辆,公路养护进行安全检查,安全宣传、教育、学习好,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公路安全标志度施齐全,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四、加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的管理计划下达后,我局严格按照《省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规定(试行)》和《省交通厅关于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严格执行养
护技术规范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在工程监管中,认真落实《州交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监管的通知》(楚交路5号)精神,切实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同时根据《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省补资金应全部用于养护工程,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之规定,我局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委托审计局对拨入的省补资金进行审计,省补资金没有发生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做到了专款专用。
五、认真筹划
组织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示范点”和“示范路”创建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六、加强公路产权管理七、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尽管我县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州的要求和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乡(镇)对道路的需求认识不一。山区迫切希望尽快将道路修建好,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养护积极性高,而坝区由于道路条件相对优越,养护积极性相对较差。
二是农民爱路护路意识差,乡村修路、建房时随意在公路上开口取砂石料,损坏路基边坡问题时有发生,农机具损坏路面问题大量存在。在公路上堆放建筑材料及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路容路貌脏、乱、差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许多损害路产
的问题由于得不到举报而不能得到补赔,有些乡村甚至隐匿路政事件。
三是对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建设轻管养的思想依然十分严重。没有树立起“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只想着要求交通部门多修路,没有考虑如何管理和维护修好的道路,导致对农村公路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到位,主动性不强。
四是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认识不清。认为修路、管路、养路都是交通部门的事,没有认真学习《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和《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目标责任书》,不明确乡镇和行政村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责任,导致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到位,主动性不强。
五是没有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作为考核考评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的要求,各乡镇应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列入乡镇的重要工作日程,县委县政府在考核考评农村工作时,要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考评。目前,由于我县在考核农村工作的指标体系中,没有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列入其中,导致各乡镇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重视,造成工作不到位,主动性不强。
六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在全县10个乡镇都组建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配备了所长、路管员及协管员,制订了管理所的职责及路管员和协管员的职责。但为了减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支出,降低管理养护成本,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人员均实行了兼任制。所长和路管员由乡干部兼任,协管员由村委会主任或书记兼任。实际上这些人员的主要精力和任务是抓好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工作,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做好兼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对于兼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乡村干部,由于他们所兼管的工作不是硬任务,对工作所抱的态度就是顾得上就管,顾不上就不管,造成工作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责任感。
篇3
同志们!
今天农村公路管理站路政员、会统员培训在这里举行。这是县政府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和英明决定。本次培训以《公路法》、《路政管理条例》、“361”机制等内容为重点,以培养一批热爱公路工作的有志人群,造就一批精通公路工作的业务骨干,达到公路建设有人管、有人干的目的,以开创我县公路“养、管、建”新局面。
下面就培训工作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推动“361”机制的贯彻和落实。
路是城市的动脉,乡村的血管,流动的信息。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保障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公路部门响应党的“十六大”号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形动,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深刻体现。通过这次培训各参训人员一定要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落实“361”机制政策的理解,增强建设农村公路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地投入农村公路“养、管、建”,促进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好为农村公路的发展服务。
通过培训,各位学员要理解和掌握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能,为农村公路服务的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建设农村公路的技能要进一步提高。在回去之后,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农民群众修路、护路。要对本乡镇的险桥、险段进行认真登记、排查、上报,提出整改意见,以利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学习,学用结合,保证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全体参加培训的人员一定要认请这次培训的重要意义,明确培训任务,以这次培训为机遇,以奉献社会、报孝家乡为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志,树立信心,克服困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要严格遵守《培训班学员管理规定》以及课堂纪律、生活纪律和考试纪律,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听讲,认真做好笔记。
篇4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乡33个行政村通过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都选出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团结战斗的村两委班子,使我乡的基层组织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是乡党委政府并没有对此盲目乐观,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村的长期稳定发展仅靠一支班子队伍是远远不够的,成功地选出村两委班子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而在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础上,实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从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心奔小康的必然要求。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可充分实现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是群众所需、政策所引、民主所趋。因此,我们乡党委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实现农村自治的核心内容来抓,切实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明确条件,民主选举成立组织
为了使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在产生后能真正发挥作用,从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产生到理财、议事过程都必须充分体现出“民主”两字,为此,我们首先经群众大会表决,制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民主议事会成员的资格条件,即:必须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参政议政能力和相应的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乡党委要求各村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都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各村的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选举都必须由管区第一书记负总责,亲自严格把握选举的各个环节,真正把民主落到实处。乡党委还规定:各村的两委干部不得成为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要按照村民的居住区域或生产区域,按照各个姓氏宗族的大小,按照文化年龄层次等几个原则分配名额,每户一张选票选举产生。在经民主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后,及时明确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求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定期评议村委会成员,对多数村民代表不信任的村委会成员,可劝其辞职或提请村民会议予以罢免;改变或撤销村委会不适当的决定;讨论决定本村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方案;参与讨论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向群众宣传,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上级决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的重大事项;支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联系群众,融洽关系,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现在全乡33个行政村全都选举产生了由10-1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
三、规范运作,确保实现民主管理。
为了避免出现议事会产生后各村出现议事会事实上对抗党支部,甚至凌驾于党支部之上的情况发生,乡党委从三个方面对议事会进行了准确定位,充分体现出了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议事会是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关系。
1、定程序。议事会必须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决定并有3/4以上的议事会成员参加才能召开,议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成员列席参加。会议议题一般应在会前三天通知议事会成员,议事会成员要主动广泛征求村民对议题的意见和要求。在会上村委会主任要首先通报前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村级财务政务情况,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议事会要讨论如何确保任务完成,对村级的重大事项,议事会成员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
2、定议题。每次会议的议题要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决定,不能由议事会成员想议什么就议什么。会议议题应主要讨论决定村里的社会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宅基地的统一规划使用、解决影响本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矛盾的工作措施等。
3、定规则。议事会议事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要由与会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有效。凡议事会通过的决定、决议要向全村群众公开,由村委会负责实施,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或另作决定。议事会成员要带头宣传贯彻会议通过的决定,帮助支持村委会开展工作。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并存档备查。
为了使议事会充分发挥作用,乡里成立了一支由政工书记任组长,、经管站、土管所、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党建工作队,对各村的民主议事会实行垂直管理。要求每个村每月必须召开一次议事会,会后要把议事的情况书面上报乡党建工作队,并对各村的议事会工作情况不定期抽查,形成了一个对议事会长期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议事会的有效运行在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2月份,我乡西江店村决定抓住“村村通”这一契机,计划修建村级公路6.2公里,但在高达25万元的公路配套资金筹集和管理的问题上群众意见不一,修路工作难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组织本村民主议事会成员就修路问题召开了议事会,进行了讨论。到会的15名民主议事会成员首先一致同意修建公路;在配套资金筹集问题上,有的成员说可以全村群众集资,有的成员说可以卖掉村里的老学校和发包村集体果园。最后经过表决,以10人同意的结果通过了第二种方案;在修路款的管理问题上,通过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修路资金的管理,村两委只负责组织、规划、协调、实施工作。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及时向村两委和议事会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向群众公开。议题讨论通过后,西江店村的群众很快统一了思想,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现全村的公路建设已经完成。据统计,今年以来,全乡通过民主议事会顺利解决重大村务问题169个,解决村与群众矛盾问题16个,处理遗留问题29个,扫除经济发展障碍37处。
四、严格监督,切实推行村务公开。
篇5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原始林区。这里蛮荒未开,人烟稀少,女人更少,是伐木人、猎户和采参人的天下。木帮的大把头魏大山为人仗义,有胆有识,技术好,在山林里很有威望和号召力,大家伙都知道他家里藏了一个美丽的妻子(云凤),可他在人前却说妻子丑陋,任凭徒弟们怎么央求,从不让她见人,其实他是怕被林子里这帮终年见不到女人的老少爷们儿勾引。所以总象防贼似的防着他们……在一个大雪飘飞的冬季, 伐木工李大倔子所伐的一棵巨大松树“坐殿”了(伐透的树不倒为坐殿)。这在林区里是极危险的事情,千钧一发要命的当儿,大把头想都没想,为救人他顶了上去,巨树轰然倒地!人是获救了,可过程中出了意外,魏大山从此瘫痪!从此他要靠木帮的兄弟们接济过活,他的徒弟,忠厚天真的黑塔尽管想尽办法帮助师傅求医问药,可几年下来,丝毫不见起色,魏大山生活陷入困境之中。
在木帮的弟兄们行将转场的雪夜,魏大山指令美丽的妻子上山请心爱的徒弟下山拉帮套,支撑起这家的同时,也接受他美丽的妻子。黑塔被震撼了,他一口回绝,但他也知道,如果不帮师傅,师娘就会受村里混混的污辱,面对师傅的生存绝境,他犹豫再三选择了留下。
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法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出品人:赵国光/总策划:韩志君、于守祥/总监制:宋江波、马林
编剧:张笑天、张夷非/导演:张夷非/摄影:罗逊/美术:龚明辉/制片人:于守祥、刘小娜
主演:蒋雯丽、赵君、宁才
剧情梗概
伏牛山深处的木札岭因山区闭塞,交通极为不便,乡亲们出山只能翻山越岭行走在祖辈踏出的羊肠小道上。山货运不出,文明进不来,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乡亲们守着“金山”讨饭吃。村民开山爷为了修一条通向山外的路,一辈子开山不止……
村办小学的姜亚梅老师是当年未返城的知青,她收养了一个孤儿小花,也是她的学生。不幸的是一个雨夜,孩子得了急病因为山路难行,得不到及时救治,死在曲折难行的栈道上,女教师受到严重刺激,从此精神恍惚,嘴上总是念叨着“花儿、路、花儿、路……”人称“路痴”。
“路痴”的儿子松根是一名转业军人,转业后在县城安排了工作,并找到了心爱的女友。当他兴冲冲地赶回家中时,却发现母亲已经疯了,松根为给母亲治病,听从太奶奶的建议娶亲冲喜,谁料娶亲队伍经过最难行走的老虎嘴时,突然塌方砸断了唯一的通道栈桥,嫁妆也滚落了山涧,新娘一气之下跑回了家。
历经磨难后的松根终于认清了劈山修路的重要性,于是毅然辞去了县城的工作,回村带领乡亲们修路造福乡里。
国家交通部下派干部李萌到九都市的嵩南县担任主管交通的副县长,在下乡调查途中路过木札岭时,他遇到了正在筹划修路的松根,向松根打听开山爷的情况,并说出了他父亲当年在豫西山区打游击时负伤住在开山爷家养伤的秘密。他让松根告诉开山爷,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深山,“村村通公路”的工程已经拉开了序幕……
山路通了,国道连上了,松根也娶到了相爱已久的春桃,姜亚梅也治好了病。从此村里又有了老师,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青山中回荡。
主创名单
出 品 人:王宇振柴国生
总制片人:杨金山
总 监 制:王全乐杜殿虎
宋殿宇冼树忠
编剧:范小红王自力
导演:刘一麟
主演:墨阳徐爽
村里马金风
北京沃森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洛阳市广播电视局洛阳电视台河南洛阳木札岭风景区管理局联合摄制
剧情梗概
生活在北京的马骅,有份稳定且收入很高的工作,但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歌的喜好,对理想的追求,把他带到了藏区偏远的小村。
初来明永村,藏族同胞单纯、拙朴、虔诚的生活方式就打动了他,但孩子们学习条件的恶劣也深深的震撼了他,马骅决定以自己的爱心帮助更多的孩子们回到学校上课。
他不允许自己教的任何学生辍学,甚至不惜掏空了身上的最后一块钱。为了帮助更多的藏族同胞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开设了英语学习班。
然而在一次开车前往县城采购学习用品的路上,发动机出现故障,汽车掉入了澜沧江大峡谷……
出品单位:河北电影制片厂
北京今古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总 顾 问:丹增
出 品 人:申晓义 武林
总 监 制:赵勇 高小平 蔡雨伯
总 策 划:吴晓林 袁源
制 片 人:杨世光 王文宝
编剧:徐红 范稳
导演:徐红
摄影:陈树新
篇6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现今的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流下,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新农村发展的“高速化、富裕化、文明化、民主化”是现今的社会趋势。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村组织的经济建设。四川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达到总人口数量的76%,四川省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6%左右。在四川地区的部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强经济建设,增强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与政府以及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更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保障。
2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1会计核算工作不扎实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工作不扎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村账目中,一些会计凭证以及账本没有专门的存放位置,造成关键账目损坏、丢失现象屡屡发生,而有的村竟然都没有正式的记账薄,记账不规范,随意性严重。有的村则是虽然账目有专门的存放位置,记账薄也有正式的专账,但是由于会计的基本功问题,导致账虽然记了,但是需要查找账目的时候,不能一目了然,核算不清,虽然有相关的日记账但是并没有起到账目应有的作用。2.2财务公开的形式化过于严重
财务公开是国家最近积极提倡的,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村部的财务公开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村中具体财务单据签字随意化、代签化严重,导致相关理财项目不够严肃。部分地区的村部财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仍然理解的不透彻、财务流程不熟悉。导致相关单据违纪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所谓的财务公开仅仅流于形式。
2.3相关的村务监督小组监督乏力
按照相关规定,需要报销的单据必须经现有村务监督小组审核后才能由村领导签字。但是在一些村财务中,实际上还是“一支笔”,所谓的村务监督小组被排之在外。另外一些村的村务监督小组并不是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而是一些村领导的“任命制”,导致村务监督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工作不熟悉、不适合,或者由于种种问题无法公正的起到监督作用。2.4部分村级财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
目前,四川地区的农村工作人员的“老龄化”问题仍然严重。这部分人员虽然基层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其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并不适合担任专业性较强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加上某些地方的政府并没有对上岗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统一学习就直接工作,导致相关人员工作处处受挫,不能完满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要求。
3改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以上几点是现今社会状态下,农村财务管理中所出现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相关从业人员把关不严、业务知识不强、相关培训不到位、相关政策实施不力等。为了使农村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3.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财务管理工作之重要性的认知度。
农村财务管理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到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当地政府的社会稳定。当地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提高群众对财务管理工作认知的重要性,要将村级财务管理当做长期目标来抓,要通过广播、条幅等宣传渠道,加强农村人民群众对村级财务管理的认识,使人人都对村级财务管理重视起来。还可以将其作为考核各村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时刻保持其重视程度。
3.2真正抓好、落实村级财务公开制度。
要做好村级财务工作,首当其中要将财务公开及时公布给群众。定期定时,将农村财务情况及其账目向村民公布,具体时间可以分为一个季度一公布,有条件的村可以一个月一公布。其次内容必须要具体到位,内容切忌假、大、空,公布给群众的内容要充分考虑村民文化的实际情况,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要用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向群众公布,确保村民看得懂、识的明。尤其是村中大型项目,例如修路、修桥这种群众关注度高的项目要公布全面,接受村民监督,要让村民明白村中经费的流向,使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并且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开支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组织理财队伍,对于村内重大的财务支出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3.3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
首先,会计委派制度要继续完善。要以最快速度建立出高稳定、高素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度办事的村级财务管理班子。其次,要严格村级财务管理的任用制度,所有会计的任免要经过镇级部门批准,努力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保持工作的连续、稳定性。最后,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要通过这项制度的逐步完善没保证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可保障性。
3.4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加大相关人员培训力度
村级财务工作人员战斗在农村财务建设的第一线,保障其工作能力、工作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各镇区应定期规定时间统一进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并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确保农村财务相关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逐步提高,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保障。
4结束语
总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建设是当前社会形势下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本保证,尤其是在现今四川灾后的重建工作中尤为重要。只要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必要性,才能使全社会对村级财务建设的重视形成一种氛围。只有加强村级财务公开,才能使群众对村经济的使用吃下一个定心丸,才能使群众与村党政组织的关系逐步紧密。只有加强相关会计工作人员的的素质,才能使村级财务工作有条不絮的进行。只有相关制度完善,才能不被少数违法人员钻了空子,才能保护群众的利益。促进和谐新农村,只有加强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之路,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家强.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4)
篇7
一、乡村公路的现状
到2008年底,全乡公路总里程达XXX公里。按行政等级分:乡道XXX公里,村道XX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三级路XX公里,四级路XX公里,等外路XX公里;按路面类型分:水泥路面XXX公里,沥青路面XXX公里,砂石等路面XX公里。
在建设乡村公路的同时,近两年全乡先后新建了XX个农村客运站,XX个候车亭、招呼站,并随着路面状况的不断改善,农村客运班线也在不断增加。目前,通公路的行政村已达XX个,开通班车的行政村达XX个,运行客车XX台,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了XX%。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货运网络正在形成。
二、近年来我乡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做法
我乡村公路建设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是因为:
1、认真抓好乡村道路的规划布局。根据我乡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农村公路基本情况、交通运输需求情况,综合考虑了城镇布局、人文地理、运输结构、财力状况等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县交通局早在XXX年就编制了《XXX年至XXX年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并报经XX政府批复同意。
2、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在乡村道路建设中,重点争取了四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项目支持,将尽可能多的乡村公路列入中央或省建设计划;二是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对我市乡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三是税费政策支持;四是“一事一议”政策支持,动员群众出资出劳。
3、大力筹措乡村公路建设资金。乡村公路中央和省政府每公里补助XX万元,每公里缺口资金约XX万元。对此,交通部门采取了“政府扶持、乡镇配套、社会赞助、群众捐资”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
4、严格工程质量监督。一是强化政府监督。每个县区都成立了交通质量监督站,对乡村公路建设质量进行跟踪检测,定期进行质量巡查;二是强化专业监理。各县区通过招标确定监理单位,每镇安排一名驻地监理人员;三是强化群众监督。鼓励行政村成立“村村通”建设理事会,管理群众的捐资,对工程实施现场监督。
5、建立了乡村公路的管养体制。在“村村通”工程建设的同时,市交通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管养体制。一是加强机构建设。按照XXX对农村公路的要求,督促各乡镇成立农村公路管理站;二是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了业务培训;三是做好典型引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乡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XX乡村公路建设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乡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压力依然很大。列入计划的XXX多公里乡村公路,资金需求XXX,配套资金就需要XXX。目前,各级配套资金都存在缺口。去年,乡村公路水泥路平均每公里造价大约XXX万元左右,每公里缺口资金约XXX万元。今年以来,水泥、石子、砂以及人员工资都大幅度上涨,最高涨幅达到了XXX%。目前每公里需要XX~XX万元,这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缺口。且越往后建设的乡村公路,大多是偏远的乡村,道路基础条件较差,有的还需要加宽路基,这更增加了造价。
2、乡村公路工程质量不容忽视。尽管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加大了对乡村公路建设监督的力度,但少数路段在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县交通局在一次质量巡查中,发现有XXX条水泥路强度指标偏低。
3、部分乡村公路存在安全隐患。我乡公路大部分是在乡村老路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量,节约不少资金,但老路的线形有的并不能满足公路的设计要求,这样修好的公路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有的乡村公路缺乏相应的路标、里程碑、指路名称、线路标志等设施,急转弯、危险路段缺少相应的警告标志,乡村公路本来路面就窄,加之配套设施及安全标志缺乏,车况杂乱,车型复杂,实行的又是混合交通,易导致交通事故。
4、乡村公路管理以及养护水平亟待提高。乡村公路的养护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资金有限,二是缺少技术人员。乡村公路的管理还存在一些空白,有的超载超限车辆走大路怕被查,就借着熟悉地形的优势,走乡村公路,超越了乡村公路的承载能力。对此,管理部门鞭长莫及,老百姓没办法,有的就在村口设置限高、限宽的路障,超载超限车辆是进不来了,可乡村公路的通行能力也受到了削弱。
5、乡村公路运输市场亟待规范。农村运输市场存在较多的问题是货车载客、摩托车和残疾人代步车载客营运、客货混装等违章行为,客运车辆运行线路和班次难以固定,无规范的客运站点,给村民出行也带来诸多不便,造成农村运输市场无序。
四、对乡村公路建设的几点建议
乡村公路对于沟通城乡联系、方便农民出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乡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必须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未来。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乡村公路建设
在乡村公路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坚持做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资源开发、水利建设、旅游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提高对乡村公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建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合理、实用、符合发展、省钱省力的原则,尽力避免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复和紊乱,更要禁止农村公路建设不切实际、贪大求洋和建而无用。
(二)进一步优化乡村公路的设计
在乡村公路的设计中,要注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注重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目前乡村公路的宽度一般在3.5米,如果路肩不处理好,就会影响车辆交会,影响通行能力。对此我们建议,在公路两边各建至少不少于75厘米的路肩,使乡村公路的宽度达到5米左右。如果暂时没有能力加宽的话,也要在一定距离内建立会车台。二是注重改进路网结构。要综合考虑建设路段在整个路网中的疏密度,加大延伸和覆盖,建设路段应尽可能在村镇间形成网络,减少断头路,尽量通过人口稠密地区,将分散居住的村民集中或吸引到公路边来,使其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交通需要,尽可能减少公路用地,避免占用耕地和民居,少破坏森林植被,尽量不破坏良好的农村环境。不断完善全市公路网络体系,尽可能使乡村公路与国省道干线公路相衔接。三是注重加强安全性。要增加乡村公路的警告标志,在与国道、省道连接时,要增设减速板等安全设施。四是注重合理布局乡村客运站。乡村客运站的布局受到土地规划等诸多方面的政策限制,需要为其建设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尤其要解决客运站的用地问题,为农民乘车提供便利。
(三)加大筹资力度,保障乡村公路建设
要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渠道多途径筹资。一是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向上级部门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资金,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等;同时,上级下拨的建设资金应及时拨付到位。二是充分调动农民修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认识到建设乡村公路是自己的事,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三是加大融资力度,大力筹措乡村公路建设资金。要采取“财政挤一点,交通补一点,政策扶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捐一点,农民出一点”的措施,筹集配套资金。四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为家乡公路建设出资出力。
(四)健全机制,加强乡村公路的管护
良好的管护机制,是确保乡村公路畅通的前提,是发挥乡村公路效益的基础。一要建立健全乡村公路管护机构。乡村公路管理站要给正式编制,要有专人负责。二要建立乡村公路自治养护的长效管养机制,保证乡村公路有人管有人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可实行村民委员会和村民集体管护;或由县、乡、村筹集专项资金,实行委托管护、个人承包养护;或交有组织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有条件的县养路部门统一管护。三要加强监管,严格考评。
为解决养护资金的来源,一方面可利用公路控制用地和路肩边坡进行经济果林种植收益,另一方面争取国家政策,将乡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征收项目落实。同时,按照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精神,逐步将一些路况好,对农村区域性经济具有较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的乡村公路纳入县道养护,减轻农民对乡村公路养护负担,使农民真正能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国家提供的交通服务。
(五)严把乡村公路工程质量关,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把好乡村公路建设的质量关,关键在于:一是要完善准入机制。对施工路段要公开招标,选择信誉好,人员素质高的施工队。信誉好、素质高的施工队才能有造福为民的责任心,才能严格按照等级要求和设计图纸来施工,才能修出高质量的乡村公路。二是要健全监督机制。乡镇和村委会要选出代表,监督施工进程和施工质量,严把质量关。让村民自己来监督为自己修建的公路,他们的责任心一定很高。三是要健全评价机制和问责机制。对基层政府和管理部门,不能单纯以上了多少项目、修了多少油路、水泥路来看政绩,要看它的质量和效益。要建立长久的乡村公路问责机制,一定时期内出了问题,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8
关键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龙山县;生计资本视角;精准扶贫
一、前言
为确保2020年全国全面实现小康、达到共同富裕,中央将集中连片贫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纳为“十二五规划”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武陵山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试点地区,成为了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武陵山区是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为一体的集中连片区,情况复杂。本调研小组选用当今世界认可度高的三大分析框架中的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的可持续生计资本视角,以湘西龙山县为例,呈现武陵山区农户的生计资产状况及限制生计发展的资本因素,寻求改善和发展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户生计的道路。生计资本是指社区、农户或村民维持生存或求得发展所需各类资本的总称,共包括五个部分: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一个地区的资本状况是该地区拥有的选择机会、采用的生计战略和所处风险环境的基础, 也是针对农村扶贫、发展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切入点。
此次调研以总人口达57.32万,聚居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和回、壮、瑶等16个少数民族,湖南省二十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武陵山区贫困连片地区典型代表,武陵山连片地区连接中西部的湘西龙山县为例,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在县、镇、村多个层级进行了资料收集、个案访谈、实地观察,并在龙山县召市镇、茅坪乡等4个镇中前卫村、大兴村等8个村庄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达到97.5%。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田野调查资料的整理,本文从生计资本五个方面呈现龙山县生计资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减贫建议。
二、龙山县农户生计资本分析
(一)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是指生计的资源流及相关的服务等自然资源存量,它也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重要因素。第一,农户拥有的土地。龙山县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8.5%,人均0.8亩,且以旱地为主。山坡地灌溉既缺少水源,又难以施灌,往往只能靠天吃饭。加上贫困人口又基本分布在山坡地周围的高寒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极其恶劣,这也加倍造成了农民的长期贫困。第二,不可抗拒的气候因素。该地区常遭遇春冷(低温)、夏冰(雹)、秋旱、冬冻(霜)等自然灾害和恶劣天气,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定,使得该区农业就长期在这种低水平、起伏不定中徘徊。第三,备受限制的资源开发利用。龙山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民族风情浓郁迷人,但山川阻隔,道路蜿蜒崎岖,交通十分不便,人员、商品进出流动相当困难,且远离省会等区域经济中心,无法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同时,该地资源开发较为粗放,多为生物能的简单利用,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农户返贫率高。
(二)物质资本
生计资产中的物质资本是指农民所拥有的用以维持生计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它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另一因素。第一,住房方面。龙山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2.39平方米,仅为城市居民的1/2,而去年改建的危房就多达1100户,可见龙山县居民的基本生活还未得到全面保障。第二,村民拥有的自有物质资本方面。该地区19% 的家庭拥有洗衣机,彩电、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则在30%以上。22% 的人使用自行车,4%的人使用摩托车,其余农户出行则靠步行。这一方面说明了农户拥有的物质资本相对匮乏,另一方面说明农民了解外部信息的渠道趋于畅通,社会消费开支增加。第三,基础设施方面。电力和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通路问题依旧存在。要致富,先修路,然而据调查可知,该县每个村庄平均有2个村民小组没有直通公路,有个别村甚至有十几个村民小组没有直通公路。另外据采访,我们了解到交通不便的问题还严重的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基本生活资料还是基础设施方面都显得不足,这也是龙山县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金融资本
生计资产中的金融资本主要是指存款及以各种形式获得的借贷,它也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重要因素。第一,农户的收入状况。数据显示:龙山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75.14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7.9%,但具体到某个农户时,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只有1300元,最高的20000元,可见农户普遍收入不高、不稳定,且收入差距较大。第二,农户的存款状况。调研显示,没有存款的农户比例占到76.50%,整个龙山县的金融机构存款收支情况中,企业存款占11.04%,总的储蓄存款占79.10%。但是谈及农户自身,在其微薄的收入减去支出后,存款一般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由此可以看到农村储蓄存量的金融资本偏少,缺乏可流动的金融资本,没有存款的农户抗风险和打击的能力较低。第三,农户的借贷款状况。调研显示94.51%的农户有借款或贷款情况。一般他们首先会选择向亲戚、邻居、朋友借钱,这个比例占到了接近79%,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没有利息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才会选择向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5%)甚至借高利贷(15%)。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不够,银行等大规模金融机构处于农村的贷款体系之外,农户贷款难。
(四)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主要包括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思想观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人力资本是影响贫困的重要主观动态因素。调查显示龙山县人力资本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第一、普通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 受教育程度偏低。在400名受访村民中,92.2%的被访者只接受过初中及以下的教育。其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47.5%,未接受教育的人占到总人数的10.2%。第二、居民的思想意识落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该地区村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差,脱贫致富能力欠缺,部分人“ 等、靠、要”思想严重。第三、村民的健康水平较差,劳动力体质较弱。调查表明, 村民的平均寿命较短, 村民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另外,农户各项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最高,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较多。统计显示,该地区农户家庭2009年各项支出中医疗花销平均每户为2793.6元,占家庭总开支的20%。由此可以看出,在龙山县贫困地区的村庄,无论是体现在知识、技能、能力的人力资本,还是体现为健康、体质、活力的人力资本都显得匮乏。
(五)社会资本
生计资本中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又一因素。第一,组织网络。调查的100户农户中,仅有11户加入农村合作组织,没有一户加入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这表明,农村中的合作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户社会网络的组织基础差,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二,人际关系。调研显示龙山县农村由强关系形成的粘合型社会资本较雄厚,村里60%以上的家庭都沾亲带故。遇到困难求助对象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亲属65%、邻居44.5%、家族34%、朋友33%、政府24.5%。2011年龙山县农户家庭交通通讯类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6%。可见,农户社会交往能力十分有限,生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在更高层次上的交往依然不够,垂直的链接型社会资本明显不够。第三,互惠性规范及信任。龙山县村民守望相助,互动很多,关系密切,盖房互助、婚丧大事上的互助、外出帮忙看家的安全互助等普遍存在。传统的乡规里约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减贫对策
从生计资本的角度来看,龙山县有着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庄和贫困农户存在问题的普遍性。自然资本更多地受到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物质资本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没有过多的资本可以转换; 缺乏可流动的金融资本,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非常低;;人力资本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相对封闭的地缘和亲缘网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实现自然资本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物质资本建设。首先、结合龙山县资源现状,要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 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生物资源优势,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其次、“要致富、先修路”,当地政府应将该地区物质资本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道路建设上来,形成覆盖全县乡的公路网络。公路网络可以实现各乡村的无缝链接,大大便利了各乡村间的经济往来,对内不仅可以连接城乡市场, 改善农产品的销售环境, 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对外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旅游副产业,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二)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初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创业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土地;同时发展和完善农村的金融信贷体系,积极探索推动金融扶贫,在产业扶贫担保贷款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产业扶贫担保贷款工作。加大银行等大规模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贷款,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放宽对农村小额信贷等的条件;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经济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具体化的对农户进行对口经济帮扶,健全整乡推进衔接进村入户机制。
(三)培育“桥梁”社会资本和“链接”社会资本。龙山县农村地区强关系显著,而弱关系明显缺乏,要形成更多的社会链合,实行精准结对帮扶扶贫,需要实现由单向式扶贫向互动式扶贫方式的转变;加强弱势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确保弱势群体自主整合起来;培育农村合作组织和协会,增量农户之间基于现代法理因素(业缘、趣缘、公益目的、行业利益等)形成的社会资本。
(四)借助国家政策红利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充分抓住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战略机遇,释放当地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充分运用人力资源,调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技术,新思路,刺激龙山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
参考文献:
[1] 张大维.生计资本视角下连片特困区的现状与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7).
[2] 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 Guidance Sheets[M].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aonal Development,2000.
[3] 关云龙,付少平.可持续生计资本框架下的农户升级资本分析――基于四省五县的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09(12).
篇9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可持续运行;管理分析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管理,在我国 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独自承担起对社会环境的相关责任,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该承担力将保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卓越生命力经久不衰。要想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性的运行发展管理,必须要求水利管理部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工作中严格遵照法律法规,自觉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自觉履行好环保的职责,发现并及时有效的解决好水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真正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常见的环境问题
1.1 空气污染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汽车驾驶和设备作业,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空气中的尾气含量骤增,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扬尘、浮尘,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空气清新度;为避免地面过度干燥,造成扬尘肆虐的现象,管理人员要定期定量地开展汽车洒水作业,使得地面保持一定的湿润度,进一步降低空气扬尘的危害指数。上述现象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管理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
1.2 水污染
研究数据表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水污染的形成一般是生活和生产污水造成的。①大部分农民只注重自 身利益,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开展沟渠的放水、开挖,堤坝的堵坝、截流等施工作业,继而导致了渠道、水线受到了严重破坏,长此以往,渠道和水线的供水功能就会渐渐流失,并且随着农民的灌溉打井需求,地下水资源被大量浪费掉,同时水资源也会严重匮缺;②地上水和地下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生产、生活污水的影响,但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管 理的过程中,农村相关的管理部门严重忽视了该问题,没有制定出正确妥当的处理方略,致使数量庞大的含油废水经由排水管道直接排放到了河流区域,严重污染了河流的水质,甚至村民随意随地的倾倒生活、生产污水的现象时常发生;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呈现弱势状态,造成了该地区的管理方法欠妥、管理方式粗放,甚至无人管理的境地。
2 实现可持续运行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缓和空气污染的应对管理策略
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注重以下四方面的空气防治工作:①为减少或者消除空气中的烟尘污染,要求农田水利工程 运行管理中应用到的机械设施和驾驶车辆上统一安装具有尾气净化作用的净化尾气设备和消烟和除尘设备,进一步净化汽车尾气,实现有效降低尾气污染的目的;②农村历来有焚烧废弃物的习惯,但是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控制燃烧物的种类,严禁燃烧那些易于造成空气污染的废弃物质;③管理人员应该妥善的处理、再利用那些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量庞大的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案例有用水利工程的废渣来开展修路、造田作业,此法的好处是既有效利用了数量可观的废弃物,又节约了巨大的修路、造田成本,同时为修路、造田开拓了河道和耕地,做到了最大化的废弃物利用;④正确处理生产人员的生活、生产垃圾,期间的生活垃圾最好用易于降解的薄膜袋装来盛装,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同时可降解的塑料袋也为降低环境污染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缓和水污染的应对管理策略
水利工程的管理部门应该坚持以国家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内 容为工作的指导纲要,严格执行文件中规定的处理水资源的策略,将生活、生产废水按照污水排放量和污水的浓度来两大评 判指标来进行恰当的善后处理。①严禁管理人员将历经粪 池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到农田里,这些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步骤后,才能被排放到农田作物中;②专业技术人员要妥善处理、过滤生活生产污水和车辆的废弃油污,同 时采取隔油沉淀废水方法,安全排放废弃污水;③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控制农村的灌溉打井数量,杜绝农民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肆意打井、开挖沟渠、堤坝截流的现象,实现地下水资源 的有利保护。
2.3 缓和粉尘、固弃物污染的应对管理策略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弃渣处理计划展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弃渣规划有效不仅实现了固体废 弃物的有序堆放以及重复利用,也有效遵循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管理人员应该严格禁止村民随意倾倒弃渣的恶劣行为,避免进一步的粉尘、固弃物污染。为了防止河道、耕地的 大量征用,工作人员可以再利用弃渣进行修路、造田等施工作业。为了保持施工现场的整洁性,管理人员要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及时清除场地、道路中的散落原材料,并且要统一管理生 产人员的生活生产垃圾,做好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2.4 定期开展工作人员的环保培训活动
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人员不仅要严格执行相关举措,还要 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并且在工作流程中自觉表现出强烈的环 保意识。水利管理部门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进一步加强 工作人员的环保培训活动。①主管人员要呼吁员工坚定水 利环保的理念,并且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始终奉行环保理念, 真正做到环保意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②水利管理部 门定期开展专家环保座谈会,邀请环保业内的专业人士来为职 员进行授业解惑,为更加顺利的开展环保工作打下坚定的理论 基础,使得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与发展;③实行工作奖励制度,主管人员对下属职工的 工作情况进行有效记录,定期开展工作成果的有效展示,对每位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奖惩和处罚措施,真正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环保优先的目的。
2.5 加强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与维护
为确保人民的日常生活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管理部门要 强化安全、资料、设施、经费以及资源等方面的水利管理工作,进一步维护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设施,使得水利工程发挥出巨大、长远的经济效益。管理人员可以:①加大《水法》宣传力度,做好水利遭到外力破坏的防护工作,强化 涵闸、倒虹、渡槽、生产桥等的管理力度;②准备充分的施工规范和法律资料,准确记录现场施工管理的各项数据,监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为工程的优化提供资料支持;③实行职工责任问责制,强化职员的水利环保意识和管理意识,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激励机制,合理采用民间建议,开展积极的质量管理活动,加强设施管理工作;④管理人员制定出合理的水利工程维护费用的标准,结合施工环境以及施工面积,合理开展收益与受益单位的费用征收工作,真正做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体化的流程操作,最大化的利用好工程经费。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为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稳步建设,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坚定的水利环保理念,同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中的注意事项,结合实践活动中的丰富经验,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管理作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一、着力加强“三农”报道的导向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领导下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显著特征。对于“三农”报道来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求各媒体要引导“社会进步、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正确方向,就是要求各新闻媒体要把党的对农政策及时准确地宣传出去,把农民的心声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为了充分体现这一鲜明的导向性,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三农”报道必须切合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地做好舆情引导,使之更好地服务“三农”。
当前,农村改革开放向纵深延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新形势下,“三农”报道就必须突出重点,有目的地强化对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强化对粮食和农业生产新形势的宣传,强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三农”典型的宣传,大力宣传好农村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及在改革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了充分发挥“三农”报道的导向作用,搞好“三农”工作的报道,在每年的备耕春耕时节,我台都经过认真策划,陆续播出有分量有指导作用的典型报道。
二、不断提高“三农”报道的服务性
“三农”报道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生产力。为“三农”服务,是“三农”报道的基本属性,也是做好对农宣传的支撑点。
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新形势下,农民能不能增产增收,农村经济能不能繁荣起来,取决于生产和流通这两个环节配合得如何。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企业、市场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农业所具有的分散、闭塞、落后的弱点,还是没有根本性改观。如何把一家一户分散的、规模很小的农业生产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行政手段是不够的,主要应当依靠加强信息服务、拓宽产品交换渠道、引导和组织农民按市场需要来发展生产。
根据这一思路,我们新闻中心负责农村报道的记者经常跑政府机关、商品流通和农业科研部门,了解掌握商品供求变化及其趋向,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使广大农民能够随时了解市场需求,知道应该发展什么,怎样去发展。从而确定发展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尽量减少生产经营中的盲目性,给农民当好参谋,做好助手。可以说,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宣传各地科技兴农、振兴经济和农用资金筹措管理、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新鲜经验,满足市场农业对各方面的需求,这样一些以教育和导向为主的重大题材也往往渗透着较强的服务性。如我台记者采写的《种粮大户的“致富经”》、《农企双增路宽广》等很多指导性、服务性俱佳的作品都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很大启迪。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特点、新要求,作为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应该起到农民政策服务员、信息“红娘”、科技参谋、生活“知音”等作用,使自己和农民的思想、生产、生活贴得更紧;使广大农民朋友能够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三、努力增强“三农”报道的可听性
农村报道面对农民,要为农民说真话、办真事、办实事,及时正确地反映民心和农情,这是每个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报道的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实用性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使“农”味更浓,更符合农民的“口味”。
2012年秋天,本台《盘锦新闻》节目中播发的特写“父子赛种粮”,就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大洼县有一位姓王的老汉,他种了30多年的水稻,有丰富的经验,但脾气倔强,只认老办法种植。儿子虽然经验不足,但善于动脑筋,采取新技术。父子俩谁也不服谁。经过两年的较量,最后老子服了儿子,也服了科学技术。短短的2分30秒,有情节、有起伏,人物有血有肉,让人听得有滋有味。今年春天,本台在《盘锦新闻》节目里播发的“春耕时节唱大戏”这条新闻,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城里人也知道春耕时节是农村的大忙季节,哪有空闲唱大戏。听完节目之后才明白,这是一条突出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新闻。由于这条报道题目出人意料,音响语言风趣热闹,采访朴实无华,听起来让人觉得身临其境般惬意开怀。由此可见,农村报道的可听性还表现在它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此外,广播新闻的农村报道,还需善于运用农民喜闻乐听的语言以吸引听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文字也要发展和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仍要保持农民这一阶层的语言特色。农村报道的语言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口语化。如《盘锦新闻》在榆树村为农民致富修路的报道中,用农民的话来形容现在的路“溜直”“溜平”,又用顺口溜说过去的路难走;“骑着车子去赶集,一筐柿子颠稀碎”,听起来很顺耳。为此,建议搞农村报道的记者在采写消息稿件时要做到开门见山,让受众一听就明白;写言论要拉“家常话”,平易近人;通讯要写农民身边的人和事,多用录音说话,让农民的身边人,讲自己身边的事,让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