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03-02
手术是治疗普外科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对病人的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创伤。手术主要是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作为应激源的一种,会让病人产生较为明显的、强烈的心理性应激源反应,容易出现术前紧张、焦虑、恐慌、情绪低落等情绪,这可能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预后,甚至会引发术后严重的。笔者对2011年1~12月5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研究,分析了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手术治疗的具体实施措施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心理护理能是病人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顺利完成手术全过程,在术后病人身体恢复良好,基本没有出现并发症现象,均痊愈出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入住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1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两组之间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及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胆囊切除手术12例、阑尾手术9例、膀胱取石手术5例、肠梗阻松手术1例、脾切除2例、肠息肉切除手术2例、疝修补手术10例、胃大部分切除手术9例。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
1.2 治疗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均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制度具体的心理护理实施方案,针对每个病人不同个性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加以实施。首先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及其对自身病情认识的程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掌握病人心理特点。护士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还有具有医务人员的高尚品德,从而使护患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忧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2.1.1 病人术前心理。由于大多数病人都是从事和医学方面不相关的职业,缺乏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大多数病人听到手术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自己的病情产生忧虑心理,担心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可能发生的意外或者手术医生技术不高,担心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是否会有并发症等,家庭的经济条件差也会使病人担心手术费用的问题,从而导致病人食欲不振、影响睡眠,甚至严重的可能会放弃手术治疗,病人的压力大了,会对手术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1.2 应对措施。
2.1.2.1 在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方面,护理人员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品德,要建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对病人富有责任心、爱心、及同情心。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临床护理技能,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积极维护好护患关系,这些都是做好心理护理之前的必要条件。
2.1.2.2 由于急诊病人的手术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程短等特点,病人在做手术之前的思想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在简单初步了解病人病情之后,及时给予转移和疏导,安慰、体贴病人,尽快消除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做好术前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感受到真诚和安全感,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2.1.2.3 相对于择期进行手术的病人,应热情接待,主动向病人自我介绍,并介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病人的陌生感,让病人之间尽可能的多接触,互相交流,倾听了解病人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
2.2 术中心理护理。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后,面对基本从未见过的手术仪器和特殊装置时,会产生焦虑、恐惧以及紧张无助的心理,因此,为使好围手术期得到更好的效果,手术室的护士应在手术期的前一天到病人病房进行术中讲解,根据病人的病情向病人阐述麻醉及手术的简单过程。在手术开始时,要保持安静,当有意外状况发生时,切勿大声喊叫,保持冷静并及时处理,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3 术后心理护理。病人在成功做完手术之后,一般情况下会表现的很轻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每位病人的个性特点不同,手术之后会由于担心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产生悲观、容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影响食欲和睡眠。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病人对疾病的耐受性,阻碍伤口的正常愈合。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4 结论
由于普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而手术是会给病人造成创伤性的一种治疗,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与内科等非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的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普外科手术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及护理。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普外科病人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根据围手术的各个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病人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认识疾病,了解手术,使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陆小英,张玲娟.如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2] 费桂英.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作用[J].上海护理,2002(27)
篇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6-02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随之增长,老年人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如何做好针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护理措施,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人长期被疾病所折磨,身体各种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因而易产生心理上烦躁和紧张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孤独寂寞、极度猜疑、忧愁联想、绝望、恐惧、强度自尊个人崇拜等不利于身体恢复等问题。
1.1 孤独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儿孙绕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会郁郁寡欢、少言寡语、情绪低落、彷徨无助感到孤独寂寞。
1.2 焦虑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灵活、视力听力下降,弄不清别人说什么,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对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惧、或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医院环境问题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易怒、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思想高度紧张,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复。
1.3 自尊心和自责心过强的心理
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曾为党为国家做出过贡献,非常希望别人象以前那样爱戴他,承认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喜欢听到周围人的仰慕、赞美之词,一旦住院,处处“受人摆布’’,老年人的自尊心变得敏感甚至强烈,同时易受到伤害。
1.4 过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术熟练的护士给他处置,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为他诊治,生怕年轻的护士处置失败,年轻医生诊断没经验,有强烈不信任的感觉。
1.5 过分依赖心理
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和体力上表现依赖他人的行为,因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开始对医护人员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医护人员陪伴、产生依赖心理,怕回家后没有医护人员的监护、没有安全感。
2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2.1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左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走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室环境、责任护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认识,帮助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定时安排值班人员对老年病人进行访谈安慰和疏导老年病人的情绪,委婉劝告病人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的道理,时时关心体贴他们,如端茶、喂饭、擦身、按摩、协助大小便等,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象在家一样,同时安排亲人探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重新拾起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动力,消除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尽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疗,身心健康恢复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虑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医护人员除了要细心的观察病人不良情况的原因外,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尽量帮助患者与家属取得联系,并给与妥善安排与处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和镇定从容、遇事不慌的态度,切忌在他们面前小声议论和交谈,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针对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诚恳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们需要安全,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他们诊治,业务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关心、体贴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应。
在护理操作前以亲切的口吻、恰当地称呼对待他们,使病人感到温暖,产生良好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护理技术的实施不失败、高质量完成,倘若失败,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谅解,不要嫌弃老年人嗦,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老人交谈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恢复,从而树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针对老年人过分依赖心理的护理措施
针对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过分依赖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同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顺从迁就,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非必要的帮助,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们的生活计划,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没老。
2.5 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强、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老年人来讲,他们不一定要求奢华;但一定喜欢安静、整洁、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家的感觉,减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护,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属和医护人员我们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护理老年病人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要受到我们医护人员极其家属的特殊待遇,时时、处处、事事给与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状态对健康恢复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道德和适当有益活动对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治疗,从而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2012,6(4):40-1.
篇3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人类社会逐渐趋向老龄化,老年病人占患病人群的比例也在增加,如何在了解老年内科病人住院中临床特点心理特点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进行讨论的问题。
1一般资料
100例老年内科病人中男60例,女40例,病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53例,呼吸系统疾病31例,糖尿病9例,其他7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的有17例。
2临床特点
老年内科疾病大多数具有老年病特征,一旦有感染、发热等诱因就可能把潜伏的其他疾病情况加重,由于老年病人不能完整叙述病史,症状和体征也不典型,给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老年人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多脏器病变且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病情重,恢复预后较差,并发症发生几率高,药物不良反应大,治疗效果差。
3心理特点
焦虑是老年病人住院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以首次住院三天内最明显,病人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严重程度,何时可以出院等还不了解。因此可引起睡眠质量下降,食欲欠佳等一系列问题。而另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孤单寂寞,主要表现在住院时间长且缺少家人陪伴的老年病人身上,这种老年病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会主动与同室病友进行交流,家属家人工作繁忙探望时间较少,病人情绪明显低落。还有一小部分病人由于病情重,容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认为自己所剩日子不多,所以不能积极治疗配合。
4临床护理措施
老年病人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住院期间容易发生意外、摔道等,所以人性化服务要求高,当气温变化较大时应及时提醒增减衣服。老年病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在病情允许之下,建议老年病人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改善心功能状态,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方面由于病程长,消耗大,应该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另外,老年病人病情观察应及时仔细全面耐心,做到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老年病人的用药要强调个体化,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严密观察并及时进行处理
5心理护理措施
与老年病人交流要注意讲话方式,有耐心,态度亲切。针对老年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认真详细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在短时间内消除病人焦虑不安的情况,睡眠质量和食欲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孤单寂寞的老年病人应鼓励他们与其他病友进行感情交流, 并取得家人的积极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家人对他的支持和温暖。对于悲观消极病人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护理过程中更加细心,言行谨慎,不让病人感到病情加重,鼓励病人重新建立信心,在精神上战胜疾病,更好的配合治疗。
篇4
【关键词】EICU 重症病人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护理科学也在飞快进步,在疾病诊治的过程中,伴随生理改变而出现的病人心理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危重症病人面临的不是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1]。
1 临床资料
2010年间共收治各种原因入住EICU的清醒重症病人16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5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02例,Ⅱ型呼吸衰竭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3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例。
2 EICU重症病人常出现的心理反应
2.1 惊慌恐惧 危重病人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
2.2 焦虑不安 由于突然患病或病情加重,会对病人产生不利的心理刺激。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急躁、焦虑,甚至不配合治疗[2]。
2.3 孤独压抑 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人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在EICU病房内,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严重者可出现轻生的念头。
2.4 自我形象紊乱 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健康危机。
自我形象紊乱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由多种疾病或治疗手段造成的。在临床,除了要注重对引起自我形象紊乱的疾病进行护理外,也应注重对病人的自我形象紊乱的护理。
2.5 呼吸机和EICU依赖 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习惯于被动辅助通气,多对呼吸机有依赖心理,恐惧撤管,担心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将要撤离EICU的病人,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缺乏信任,担心疾病复发,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EICU依赖。
3 EICU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3.1 对EICU重症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原则。
3.1.1 有缓有急 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
3.1.2 有的放矢 针对病人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采取相对的心理护理措施。
3.1.3 与抢救同步 护士应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在进行操作的同时简明扼要的说明意图,既能消除病人的疑虑又能得到患者的配合。 转贴于
3.1.4心理换位 谅解病人的过激行为,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
3.2对EICU重症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3.2.1 减少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 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前提 急危重症病人以服毒、外伤、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发作为主,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各自表现为 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3.2.2 护理服务情感化、规范化、人性化 首先,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合理安置治疗,指导患者掌握肌肉放松和调整呼吸的方法。治疗护理时,医护人员态度认真、操作轻柔、动作敏捷,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时,沉着、镇定,使患者产生信赖感,撤离监护室前,做好解释和保证,以消除病人焦虑。其次,主动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性格特征、生活习惯,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制定护理计划,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影响病人定向力的药物。护士在病人意识恢复后应作好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包括用柔和坚定的目光注视,温和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握手,对患者的痛苦恰到好处的解释等,使患者紧张的心情放松,解除其恐惧心理。再次,注意患者自尊心的维护,尽可能地减少病人全身裸露的次数和时间,在为病人做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以及患者解大小便时,要随时给予遮挡。
3.2.3 建立良好的病人支持系统 身患重病的ICU病人独自忍受着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巨大痛苦,随时为自己的生死担忧,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援助支持病人。除护士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开朗、幽默的性格和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出现在病人的面前,多询问、安慰和帮助病人,使病人受到感染外,还要帮助病人与同室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积极与亲人沟通,必要时取得社会的支持,让病人感到有依靠,消除病人的孤独感。
3.2.4加强非语言交流 除了正常的语言交流外,对于不能张口说话的病人,应加强对其的非语言交流。护士可用手势、眼神、写字等方式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3]。
3.2.5音乐疗法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优美的旋律会通过听觉产生美感,使人感到安宁、愉悦。针对危重症病人这个特殊群体,采用音乐疗法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并且利用音乐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唤醒病人愉快的思想联系和情感,暂时忘却置身的环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的心境,使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4]。
4 总结
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通过对入住EICU的160例清醒重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除了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让病人从不良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使躯体治疗和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明显地促进病人的康复。及时、合理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樊平花.急危重病人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5):1374.
篇5
关键词:急诊 患者 心理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044-02
目前,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病人的护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多数急诊病人的病情紧急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病人和家属的角色转换较慢,对医院的心理依赖性较强。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地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地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这对加强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救治效果上有着重大意义。
1资料
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病人一共有602例。其中男362例,女240例,年龄12-63岁,平均36.5岁。其中,病因分类:自然灾害致伤23人(3.8%),服药自杀24人(4%),打架斗殴致伤72人(12%)人,醉酒82人(13.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4人(23.9%),车祸伤257人(42.7%)。
2方法
由急诊高年资护士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职人员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患者的典型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类:第一,急躁易怒型。急躁易怒型的典型表现是高声吵闹难以平静,情绪激动极易激怒且行动具有攻击性。第二,紧张恐惧型。紧张恐惧型的急诊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言语慌乱、情绪激动、坐立不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发抖蜷缩身体和试图躲藏等行为。第三,悲观绝望型。悲观绝望型的典型表现是懒言少语,情绪低落,对外界的环境刺激反应不敏感。
3结果和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打架斗殴者与醉酒通常以急躁易怒的心理为主;慢性疾病急性的发作和车祸伤者往往以紧张恐惧的心理为主;服药自杀者通常以急躁易怒和悲观绝望两种心理为主;自然灾害患者则表现出紧张恐惧心理与悲观绝望的心理。
3.1急躁易怒
打架斗殴者与醉酒通常表现出急躁易怒的心理。一般这类患者都有着不良情绪长期的积累,在家庭或工作中由某些应激事件引发。如果出现纠纷和醉酒等诱发因素就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从而爆发。此类患者具有急危重的病情,心理上带有情绪难以承受,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在就诊时不易平复稍微遇到些不顺就会引发暴躁情绪和攻击性态度。
3.2紧张恐惧
慢性疾病急性的发作和车祸伤者往往表现出紧张恐惧的心理。由于意外伤害和病情急剧恶化的突然性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在思想上都未能有充足的准备。又由于对疾病了解不够无法预知疾病后果,对医院的环境和抢救设备的陌生使多数患者产生了紧张恐惧的心理。
3.3悲观绝望
服药自杀患者与自然灾害受害患者往往容易表现出悲观绝望的心理。这类患者通常表情淡漠、沉默寡言、情绪非常低落及对刺激不敏感并且不愿意被打扰。轻生的患者一般是由于长时间心理应激或长期慢性疾病的折磨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促发悲观绝望心理的产生。经历了自然灾害的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在在自然灾害中受到了严重刺激和意外打击,不愿意、不敢接受现实状态而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绝望的消极心理。
4护理方法和措施
不同情况的急诊病人心理特点是及其不同的。所以,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不同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急诊护理方法和措施。
4.1不同心理类型患者的护理
对怀有紧张恐惧心理为主的急诊患者,护理时需要耐心,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措施等详细说明,同时引导谈话的方向来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度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对怀有急躁易怒心理为主的急诊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不同的护理。对于意识清楚和能够保持理性的患者,先使其愤怒情绪充分宣泄,并让其感受到被理解从而信任医护人员配合护理工作。接着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合理的引导,促使患者对自身的不理智行为进行反省,使患者迅速冷静下来从而有利于治疗。对于特殊的患者必要时应当采取强硬态度。急救医治时间紧任务重,急诊医护人员应当掌握专业的医护技能外还应当能够安抚患者的心理并进行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2 外伤急诊病人心理护理
急诊中,大部分患者都是属于外伤病例,其伤口疼痛、出血较多,活动受到阻碍。外伤大多是因为意外伤害所造成的,患者通常情绪不能自控、惊慌失措,休克的病人家属心理会出现更大的障碍。又由于患者和其家属对就诊的程序、诊疗的必要措施不能够有效的理解,希望快速治疗、立刻见效。此时,如果不加强心理护理工作,就会非常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沉着冷静、快速有效地进行诊治。还应当用温和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在抢救护理时,医护人员应当镇静,准确有效的操作从而赢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同时,应当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序和诊疗手段,争取病人的理解从而积极地配合诊治。
4.3服毒病人心理护理
急诊中的大多数服毒病人都是主动服毒,往往是由于患者的社会和家庭因素所导致的。患者通常有悲观绝望,拖延抢救时间,把愤怒情绪向医护人员转移等表现。此时,医护人员需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埋怨、嘲讽等,应当理解关心患者,积极地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心理安慰和指导。争取尽快详细地了解患者服毒的原因和病史等。医护人员需要积极的安抚病人的心理从而使患者认识到错误并积极配合医治工作。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使其主动地安慰病人配合医治从而使得抢救治疗顺利进行。
4.4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因为急诊患者的病情一般都较为严重,患者家属对疾病和急诊知识也不够了解,往往会不知所措、过分地担扰惊恐、流泪哭泣等从而使得患者更加的紧张恐惧,不利于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护理人员在抢救患者时,也应当重视其家属的心理需求,对家属进行合理安慰并给予一定的心理指导。应当让患者家属明白配合医护人员对成功抢救的重要性,让家属了解有关的抢救信息从而解除其不必要的焦虑,进而争取到患者家属的配合使得检查、护理和治疗顺利地进行。
5讨论
急诊科接收的患者的病情一般都叫较为严重,有着较高的意外发生率,所以目前对急救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历来的临床经验表明有效及时的心理护理在急诊病人的护理和医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及和谐的护患关系构建。因此,急诊医护人员应当及其重视急诊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从而使患者能够在身心的最佳状态进行医治,进而使得治疗效果提高。具体来说,医护人员应当严格要求自身,在掌握医护技术的基础上要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对策从而提高抢救效果,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庞艳华,常丽娟,孙立英.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2)
篇6
烧伤作为一种意外事故,易引起患者功能障碍、容貌及器官缺损、畸形等。病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这种状况,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病人的治疗和预后有极大的影响。本科2009年2月—2010年5月收治62例烧伤病人,通过医务人员的细致观察及早发现病人的精神症状,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2010年5月收治62例烧伤病人。其中男45例,女17例:年龄0.3~84岁;烧伤面积11%~95%。烧伤原因包括:热液、热金属、化学烧伤、电烧伤等常见原因。经过精心的治疗和适当的心理护理,除了3例病人死亡,余均痊愈出院,病人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性良好。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评估
对烧伤病人做充分的心理状况评估,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心理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烧伤病人的心理状况,对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重危病人,主要通过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和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进行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心理评估应该贯穿于病人的整个病程中。
2.2 不同阶段的心理护理
2.2.1 烧伤早期阶段
患者刚入院难以接受现实,心理恐惧紧张,急于探听自己的病情,担心留后遗症,而过高估计自己的病情。此时医务人员应详细讲解烧伤知识,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2 病程中心理护理
这是对烧伤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主要阶段:(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充分应用心理护理技巧,给予病人热心关怀与体谅,取得其信任,增强病人说出内心感受,认真倾听,给病人心理支持、理解与同情。通过温柔的动作,亲切的言语和关注的目光,给病人以安慰,以稳定其情绪,消除其抵触心理,便于治疗。(2)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良情绪。由于烧伤创面感染,病程延长,患者反复接受换药、切痂、手术等治疗,疼痛难以忍受,抱怨、怨恨、消极、悲观,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动作一定要准确轻柔,以免增加患者痛苦,随时随地与病人交谈,消除烧伤患者孤独无助、悲观绝望的不良情绪。宣讲优秀的康复病例,让病人认识到自身对家人和社会的价值,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3)加强医护合作,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应经常巡视病房,一旦发现烧伤患者有病情及情绪变化,沟通应及时并采取有效措施。另外,责任护士主动介绍主管医生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好,树立威信,增加信赖感,解除病人的疑虑;主管医生介绍责任护士的护理技术精湛,责任心强,使病人认真配合。(4)丰富病人的生活,转移注意力。比如通过读书看报、听音乐、看电视、经常组织病人交流联谊活动等方式使病人忘记病情的痛苦和折磨。
2.2.3 康复期心理护理
(1)调动社会支持系统:邀请患者的亲戚、朋友、同学、领导同事等经常来探视、看望病人,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做生活的强者!(2)生活指导:无论患者出现哪种功能障碍,都将长期甚至终生影响病人的生活自理问题,因此,康复护理不能靠“替代”解决,指导患者在掌握功能锻炼的状态下,尽早进行生活能力训练,让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和生活,为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护理;心理健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73-02
慢阻肺(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且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曾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患病率、死亡率高,给病人和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大量资料表明其发病、发展、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护理,特别是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增加病人心理耐受性和增加心理自由度,减少住院天数及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本调查旨在调查慢性组塞性肺疾病病人心理健康
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如何针对性实施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3月入住我科的慢性柱塞性肺疾病患者共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在50岁-75岁,均有婚姻史,10例丧偶。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肺功能检查而确诊。均为反复多次住院治疗,既往无精神病史、脑器质性疾病。
1.2方法采用定式问卷,统一指导语,对以下问卷进行填写。①90项症状清单。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社会支持系统、文化程度、职业等内容,让患者不受任何干扰自行对问题作出判断,时间为现在的或一周以内的真实体验,对不理解或年老无法作答的主试用中性语言把问题本身意思告诉他。②艾森克人格问卷。作答时只能回答是或否,不得漏项。
全部资料量化后得出结果,见表1、表2、表3。
2结果
Scl-9010个因子中有7个因子分大于2,而且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最高,人格问卷结果表明,中间型性格的人总均分最低,内向型和外向型差异不明显。
3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差;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偏执和饮食及睡眠、强迫等七个因子得分均为阳性。产生的原因有对疾病本身及治疗的认知心理反应、社会支持系统状况及病前的自我价值观和性格特征等。以下讨论病人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3.1躯体化和饮食睡眠根据病人90项症状清单评定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躯体化和饮食睡眠因子阳性发生率及阳性指数显著增高,提示病人存在明显的躯体不适、饮食和睡眠障碍,护士不但要重视其症状和体征本身意义,更应重视心理因素作用,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尊重患者的个性和人格,帮助调整其合理的认知,以最佳心态与疾病作斗争。
3.2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医护人员注意工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设身处地理解病人,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避免给病人造成伤害;同时做好家属工作,给患者足够的关怀,但是应避免过分溺宠造成病人依赖,出现不成熟的心智,缺乏正确应对疾病能力。因此应对患者积极面正确引导,对患者表现出的合理情绪及时作出鼓励。
3.3抑郁和焦虑根据病人90项症状清单得分情况,护士应针对因子分高的制定护理计划,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病人的心理体验,真诚地给病人以积极关注,消除病人不良的负性情绪,帮助其摆脱因焦虑、抑郁造成的孤独感。增加病人的心理成熟度,提高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逐步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教给病人呼吸放松训练进行呼吸功能锻练和缓解焦虑情绪;使患者领悟到抑郁或焦虑对疾病的预后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三级.北京:民主出版社,2005.7.
[2]周英,尤黎明.冠心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36-838.
篇8
【关键词】 全子宫切除术;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保持完好的状态,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就是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全子宫切除术对患病妇女来说是一件大事,术后情绪变化心理多患者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探讨全子宫切除术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反映的发生率,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身心健康,我们应用医院焦虑及抑郁情绪测定表(MAD),了解全子宫切除术术后患者的情绪变化,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随机的抽取2000年1月。2002年5月在本院妇科全子宫切除术者60例,以无精神病及性格障碍、有一定文化程度、能理解调查内容,愿意合作者为调查对象。年龄在45―70a,平均为48a。无文化者2例,小学文化者14例,初中文化者20例,高中文化10例,中专文化10例,大专文化者4例。
1.2 方法 采用HAD测定焦虑、抑郁的情绪问题。每个问题从“没有”到“非常严重”采用0、1、2、3四级记分,将分值相加,分值高反映问题多,积分大于6分确定为相应焦虑或抑郁情绪的反应,问卷由患者术后3―7天完成。
2 结果
有焦虑情绪反应的患者占24人,占40%,有抑郁情绪反应的患者13人,占2l%见表1。
表1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焦虑、抑郁反应调查结果
3 讨论
对50a以上不想再生育的妇女,为预防子宫肌瘤的复法,宫颈癌的发生,切除子宫是治疗的最好方法。接受全子宫切除术的妇女,术后往往经过一段复杂的心理适应过程,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对手术的身体状况如何,感觉怎样不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焦虑、抑郁是常见的心理反应。其轻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的自身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通常病人在接受子宫切除术时,都会有身体的心理方面的需求,子宫是维持女性特征及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代表着女性的特征。故病人要行子宫切除术时,对病人心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病人害怕手术伤口疼痛,对失去生育能力感到焦虑,觉得女人的形象受到破坏,担心与配偶的性关系受到影响,缺乏的疾病的自我照顾能力的认识,担心能否发生意外等等。这些如不及时调整会使病人产生悲伤、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多种情绪反应,也会给家属带来担心,因此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4 对策
我们应用心理治疗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从而达到有效的心理护理的目的。病人人院后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的交流,情感表达和检查手段都会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我们要从细微处着眼帮助病人,真正为他们着想,检查轻柔,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病人的隐私,做到热情服务,主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只有得到病人的信任。我们为病人所做的~切才能被接受,这也是护理的关键。还应保持病区的安静,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先进的医疗技术,过硬的护理质量,赢得患者的信任。
4.1 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治疗性沟通 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存在生活习惯改变,如卧位不舒适,刀口疼痛等会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的情绪.对次我们给予耐心的安慰、解释,了解病人各方面的情况,做好全面护理及健康宣教,让病人减轻负担,同时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让他们给予理解配合,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痛苦信心,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促进早日康复。在护理查房巡视病房期间,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接触交流,注意倾听患者的述说,发现认知错误并对他们提出的一些疑问给予耐心解释,做好心理疏导,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达到治疗焦虑目的。
4.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不是简单的说教,是建立一个真正的医患关系,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在向患者传递不同信息,使之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使病人愿意与我们沟通交谈,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做出心理干预。许多病人来自农村,或文化素质较低,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性能减退,女人的形象降低等错误认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现身说法”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利用同病房同种病例病人,讲解术后病人恢复情况,可以帮助病人改变错误认识,真正达到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诗琦,李妍,陈健,等.筋膜下脱袖式子宫全切术式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3(12):111-112.
篇9
[关键词] 脑血管病病人;护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064-01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脑血管病病人除有神经系统症状外,部分还具有一定的精神症状。脑血管病病人的抑郁症状可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我们从现代护理观出发,对病人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做相应的护理,消除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帮助病人及家属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促进病人恢复健康。我院自2005年5月~2006年6月收治的240例脑血管病病人中,有48例伴有抑郁症状(20%),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180例,女60例。年龄45~71岁,平均58岁,病程6 h~125 d,平均62.5 d。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塞218例;治愈220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17例。
2 护理方法
2.1 临床分型
根据病人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不同分为三型:①焦虑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生活的突然改变,出现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的心理。②抑郁型。女性较多,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喜怒无常。③乐观型。60岁以上病人偏多,部分病人能认识自身疾病,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病情会得到控制和好转。另一部分盲目乐观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给疾病治疗和护理带来负面影响。
2.2 护理方法
2.2.1 一般护理为病人创造优美、舒适、和谐的休养环境,病室力求安静,阳光充足,颜色调和,以利于稳定病人情绪。将病人安置在易于观察的病室内,切不可安置在单间病室。尽可能做到专人护理。护理人员应医德高尚,技术娴熟,语言谨慎,不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行动沉稳,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安排有规律的生活,由于病人情绪低落,加之躯体功能的障碍,缺乏生活的兴趣,护理人员应主动督促和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定时洗漱,按时作息,使病人生活有规律。有助于其精神振作、心情愉快。掌握病人情绪变化的规律,仔细观察其思维动态,预防自杀。特别是睡眠障碍的病人,以早醒为最多见,其次是睡眠浅或不易入睡。而清晨是抑郁情绪最严重的时刻,因此,清晨拂晓是最易发生自杀的时机,护理人员应及时巡视,提高警惕,不要让病人蒙头睡觉,采取措施保证足够的睡眠[1]。并经常注意病人的言行,检查身上或床单位有无存留危险品或书写的字条手迹,以掌握病人心理变化,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有强烈自杀行为的病人,应不离护士视线,外出活动或去厕所时要有人陪伴。每次送药要看护病人服下,以防藏药。注意不要让病人接触任何危险品。家属探视时要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严防意外。
2.2.2 饮食护理脑血管病病人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为主,如豆浆、牛奶、鸡汤、米粥等易消化和有营养的食物。喂饭时要选择安静环境,采取舒适,精神要集中,若病人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应改用鼻饲,并保证营养补给,以增强抗病能力。鼻饲时每次200 ml,每日4~6次,同时鼓励病人在插胃管的情况下,自己喝少量的水或牛奶等流质饮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以便及早从口腔进食[2]。
2.2.3 预防并发症护理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褥疮。应经常给病人变换和拍背,每2小时一次,每次约5 min,以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并做好口腔护理。为防止发生褥疮,必须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铺厚海绵床垫或气垫床,协助病人每2 小时翻身1次,要经常给病人洗澡、换内衣、剪指(趾)甲等。
2.2.4 心理护理病人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使病人稳定情绪,平安渡过急性期。改变病人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帮助病人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紧张、易激动变为稳定。要有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干净,摆放整齐、协调,使病人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病人人格,同情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或不肯说话的病人,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病人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
3 结果
我们收治的240例脑血管病病人中,治愈220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17例。由此可见,在加强对脑血管病病人治疗的同时,加强对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也很重要。
4 讨论
病人的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通过我们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调整了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有正确认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丽宁,许月红,时秀珍.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9,2(2):1.
篇10
【关键词】 脊髓损伤;RNADL评定;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7-01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脊髓损伤会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严重危害着脊髓损伤病人的身心健康,并且给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因此,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康复护理干预可以帮助其更快更好的恢复肢体健康和自理能力,本文对49例脊髓损伤病人实施了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的49例脊髓损伤病人中,有33例男,16例女,年龄在17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393岁。病人的损伤情况各有不同:5例颈髓损伤,26例胸髓损伤,9例腰髓和9例马尾损伤。本组病人均存在不同情况的肢体障碍,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运用SCI分类表[1]对本组病人进行分类,49例中有5例是A级损伤,12例是B级损伤,21例是C级损伤,11例是D级损伤。通过运用潘克勤等设定的RNADL方法对本组49例脊髓损伤病人入院的情况进行评定,主要评定病人的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处理这五方面,并且通过对病人临床表现症状和RNADL评定情况的了解,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和进行实施,在病人出院前的一天再进行RNADL的评定,以判断病人的康复情况。
2 病人的护理干预
21 心理问题干预 脊髓损伤病人在入院后由于出现的各种肢体功能障碍和其他症状,导致病人出现多种不良情绪,可分为抑郁期、反对独立期和适应期[1]。
211 病人在抑郁期的表现和干预方法 抑郁期的病人常出现悲观、厌世、害怕与人接触、反应缓慢等表现,临床上的身体症状有眩晕、心律不齐、失眠、厌食、乏力等。在对此期的病人护理干预中,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鼓励和感染病人,并耐心的与病人进行沟通,以帮助病人走出心理问题,积极的配合治疗,避免病人应心理问题出现意外事故。
212 病人在反对独立期的表现和干预方法 处于反对独立期的病人,对于生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过分的依赖,为躲避出院后承担生活和各方面的重担,不愿康复出院。在护理干预中,要与病人多沟通,组织各种训练,让病人多与外界交流沟通,逐渐适应正常生活,而且要多组织病人一起学习互动,以增强病人的信心和独立性。
213 病人在适应期的表现和干预方法 处于适应期的病人,已可以面对个人的身体障碍问题,但承受着日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努力的建立自信和适应过程中[2]。病人在面对各方面压力的时候心理波动比较大,所以在护理干预中要给予足够肯定和鼓励,多与病人沟通,及时发现病人心理动态,正确的并引导病人,使之更积极更乐观,增强病人的信心和勇气。
22 康复训练的干预 根据脊髓损伤病人入院的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症状和RNADL评定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221 对病人衣、食的干预 帮助病人恢复上肢功能,对病人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运用吊索、滑轮等器械帮助病人锻炼。并且给予生活上的技巧指导,例如饮食、洗漱和穿衣等。
222 对病人住、行的干预 病人翻身主要依靠自主的甩动上臂,从而惯性的翻身;平衡能力首先锻炼病人在坐位时保持平衡,之后锻炼取物、左右摆动等简单动作,以达到平衡的目的;帮助患者掌握使用轮椅的技巧,并进行移动旋转等训练;步行的锻炼要借住器材的帮助,先由下肢摆动到点步、摆过步,酌情对病人进行训练,已帮助实现独立行走的目标。
223 病人个人卫生处理的干预 病人可以通过上肢的功能来完成日常的清洁。对病人排便的问题进行护理的干预。控制排便,可以运用按摩和适当饮食的方法进行调节;针对有便秘的病人,可以运用药物配合的方法,并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与排便习惯[3]。
3 结 果
在实施干预的三个月后,全部病人自理能力均有很好的改善,其中30例病人可完全独立自理,17例病人可进行大部分的生活自理,2例病人可局部自理。在病人出院后,有14例病人重新步入正常的工作岗位。通过对49例病人入院、出院的SCI分类和RNADL评分比较发现,病人出院后的损伤严重性明显低于入院时,并且病人出院时的RNADL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因此,对脊髓损伤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加快康复速度和提高康复质量。
4 讨 论
脊髓损伤是一种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常会导致病人残疾瘫痪甚至失去生命,严重危害着脊髓损伤病人的身心健康,并且给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本组的49例病人在经过本院的康复护理干预后,出院时的RNADL评定分数明显高于入院时。RNADL评定分数的提高,可以激发病人的康复信心和重新生活的决心。脊髓损伤病人一般都存在很大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护理干预中要着重关注病人的心理动态,及时的针对病人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避免出现意外事故,帮助病人及早康,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病人的训练进程和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明明脊髓损伤病人心理特点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2003,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