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的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职业的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的职业的规划

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法;客观测量法;主观意识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86-02

知识经济中“知本”要素对“资本”要素的逐步替代使人成为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和主体要素,职业生涯管理是个人和企业取得长久竞争力一种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工具。是故,关照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应有之意和重要职责。实践表明,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经验、性格特征不同的人在职场上表现出不同职业轨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都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的。

一、职业生涯理论中自我认知观点评述

职业生涯理论发端于西方20世纪初期,现已发展成为有关职业匹配和发展的一系列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职业选择理论和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各种职业选择理论均是以客观的自我认知为核心内容和前提条件的。

职业选择理论主要以职业生涯理论奠基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rank Parsons)为代表,主要是根据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资质、能力、动机、价值观等个人工作参数进行科学可靠的认知分析,再据此匹配或选择相应的职业。

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则侧重职业的“发展”维度,主要是把整个职业过程看作是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认为职业的发展阶段与年龄相关,按各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职业认知特征、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任务的不同而进行的研究。

二、自我认知法的构成参数

自我认知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等。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期望。对所有自我认知的方法进行解析,与战略分析基本方法SWOT分析架构类似,均可疏离出其理论框架主要由四个“W”参数构成。

1.你要什么(What do you want)。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幸福。要什么就是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定位,在自己理想的框架内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并将它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预期收益——个人幸福最大化。明智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职业取向,从社会角度和个人意向中取舍,从而在由收入、社会地位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出一个最大值。

2.你喜欢做什么(What do you like doing)。人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特别是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兴趣便成为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给人一种满足感。调查表明,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往往比不热爱工作的人,愿意多付出一些额外的努力,也因此往往表现得更为卓越。即兴趣与职业生涯成功几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据此,在认知自我、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3.你擅长做什么(What is you good at)。彼得·德鲁克在《管理自己》论文中充分强调充分发挥自己长处的重要性,指出这是成为杰出人士的必由之路。对于一个集体,需要克服的是“短板定理”,而对于个人,需要转换木桶理论思维模式,改以斜木桶理论,即不要一味想着努力去补齐短板,而是应该去发挥自己的长处。每个人天赋、兴趣和后天经历不同,其职业技能的所长所短在一定时期内多为一个慢变量甚至是一个常数,不可能短期内转换。因此,正确认知测评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潜能是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成功的基础。

4.环境支持或允许你做什么(What does the situation allow you to do)。任何职业的选择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情境的囿限。每个人的职业诉求、偏好和特长都是从属于职业环境这个外控参数的。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要分析包括本单位、本市、本省、本国,甚至国际上环境中对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的机遇因素与障碍因子,将先前分析出来的个人优劣势置于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矩阵组合分析,以此给出既能满足个人兴趣、又能发挥个人特长、同时还可获得环境支持的经过三重优化的决策组合策略。

三、主要自我认知法评析

从职业生涯角度来看,个体的人格、兴趣、价值观等都是我们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自我了解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根据个人意识在自我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将自我认知法分为客观测量法和主观意识法。

1.客观测量法评析。客观测量法是一些学者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方法,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们的能力、人格等心理特征和行为确定得出的一系列量表,它是以往一些学者根据大量的样本实验研究得出的测量工具。客观测量法分别从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人格和气质等方面对未知的我进行测量。客观测量法的特点主要是方便、快捷、且具有经济性,客观测量的一些工具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理论,但是它的结果并不绝对,它是无法测验出被测者的行为表现,在进行测评时,很多人可无法避免地运用考试技巧和猜测方法进行测评。所以这种客观测量结果只能做职业选择的参考,另外我们也不可能每天进行心理测验,在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寻求别人的意见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发现“盲目我”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2.主观意识法评析。主观意识法主要是通过自我的主观意识和感受进行自我职业特质认知的多种方法,主要包括工作经验回顾法、羡慕他人工作法、成就感法、介绍信法、记录法等。(1)工作经验回顾法评析。工作经验回顾法主要是自己回顾自己以前的每一项工作经验,当自己无法认真完成这些回顾时,我们可以请熟悉自己,并可以信任的朋友帮助我们进行回顾。从自我认知角度来说,工作经验回顾法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工作中的兴趣所在,用以对职业生涯进行“继续”或“转换”等动态优化决策。相对于客观测量法,工作经验回顾法更能深入准确测量出人对目前工作的主观感受。但其缺陷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详细的回顾起自己以前的工作状态,而且对于刚毕业的学生等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此法不具有可行性。(2)羡慕他人工作法评析。人是有比较倾向的动物,人的认知或感受通常不是绝对值意义上的数值,多为比较坐标系中所处序列或相对位置的函数。表现在工作感受上,通常人们会对比自己工作经验丰富、技能精湛、绩效卓越的人产生一种羡慕心理感受。运用这种羡慕法能使我们更清楚自我的工作兴趣、工作期望等,并可以让这种兴趣更具体。这种方法适合自己在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或者对自己职业目标不够具体的情况下,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我们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羡慕,另外我们羡慕他人的工作时,往往也只接触到他人工作的表面情况而无法进行深入了解。(3)成就感法评析。成就感法与上述羡慕法原理类似,只是羡慕对象不是别人而换成了自己,这时羡慕心理自然转换成骄傲自豪心理。它要求主体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内,自己特别满意与有成就感的工作经验,据此认知出自己的工作性向与能力等职业生涯关键成功要素。成就感可以让人提高工作效率,获得自信,取得更大的成功,能让人们从中获得自信与满足。也能让人们更清楚自己喜欢的职业与工作,发现自己的优势。成就感法也与工作经验回顾法一样,适用于有着工作经验的职场工作者,对于刚毕业的求职者,一方面他们无法接触到正式的工作,不了解这个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有部分有干部经验的学生,他们也很难将平时的成就感转换到正式工作中。(4)介绍信法和记录法评析。介绍信法是通过别人了解“盲目我”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通过5~7位熟悉自己的人给自己写“关于我”的介绍信方法,从侧面了解自己。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知道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另一面,避免自我分析时的片面性,以全面看到自己。

记录法主要是将自己的每天工作与生活用日记的方式或将个人的经历写成自传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判断自己的内在素质。这种方法不在于评述而只在记录自身的工作状态与感受,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侧面了解自我,为自我评价提供更详细更真实的资料。另外自我反省、自我总结也是自我认知相对比较简易可行的方法。

主观意识法中的各种实用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得出结果,相对于客观测量法来说可以获得更多具体且有说服力的信息,而且其得出来的结果比较可靠,但是主观意识法要么操作较为复杂,要么操作时间较为长,花费的成本也较高,一般很多人不会专门花一段较长时间来坚持搜集一些较为复杂的资料,且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事情的夸大或者缩小。

四、结论

自我认知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说它如职业生涯管理一样是一个持续的工作,甚至长达一生,因为根据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各个阶段每个人的工作喜好、工作兴趣、价值观、职业能力等都有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认知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一个持续的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2007.R.Fords.G.R.Judge,T.A.Rowland,K.M.,&Fitzgibbons,D.E.(1994).Subordinate influence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cess:Test of a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8,101.135.

[2] 郭海龙.国内自我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探讨[J].管理科学,2005,(8):62.

[3] [美]Reardon.Lena.Sampson.Peterson.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侯志瑾,伍新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篇2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双重的影响,职业教育需求日益扩大与职业教育质量备受诟病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一方面是注册制的实行,给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与评价和现实需求的错位,注定让高职生们在入校时就已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因此高职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问题,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等问题不断呈现出来,也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高职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既有大学生在自我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目标不明确,心理素质差、经济消费缺乏合理性的特点,又有文化基础较差,知识阅历参差不齐,自卑心理较严重等特点,但是其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又有明显优势。如何结合现阶段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挖掘高职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起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为以后的生涯发展做必要准备,是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一直以来的课题。

1文献综述

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是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目标的一个过程。 刘林(2003)以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入手,提出将管理对象转变为管理主体,进而将学生能够从服从管理变为自我管理。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不包含在职业上成功与否,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汪利硕士论文)毛建梁(2007)提出自我管理是高职院校师生双赢的创新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学生个体、正式团体、非正式团体。郭凤苓等(2013)从中美两国大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能力的对比来阐述确立目标的重要。相关文献多从当前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领导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足、学生意识缺乏等现象去评说,对于做好生涯规划需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状态,需要什么样能力的阐述偏少,其实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一种表现,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成败与否。

2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说:许多人觉得在命运面前,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打破现有的框架需要勇气,因而许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这样似乎更舒服些。所以在当今社会,“勇敢”的反义词已不是“怯弱”,而是因循守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们要在命运前面打破“安于现状”的“因循守旧”,而拿出“勇敢”的“非凡勇气”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职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这一奋斗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既有大学生在自我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目标不明确,心理素质差、经济消费缺乏合理性的特点,又有文化基础较差,知识阅历参差不齐,自卑心理较严重等特点,但是其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又有明显优势等现状探讨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2.1良好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开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认识自我

目前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情况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对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能力、性格等不是很了解,存在认知评价过高也就是所说的自负和认知评价过低也就是所说的自卑的状况。其次表现在部分学生对自我了解基本清晰了,可是执行行动能力偏弱,也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去规划自己的生涯,或者说是没有真正意识到行动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停留在在口头上。高职学生出现以上这些自我认知偏低的原因不容忽视,了解状态,分析原因,从主观认识、客观环境、具体自我认知方法等方面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认识到提升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能力帮助自己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是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2.2良好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了解职业,职业环境,增强职业认同感,开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步,制定职业目标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知,并从内心认为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意义,能从工作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实现“有业者乐业”的状态。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是基于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学生对当前所学专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关注,在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知后,有了较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充分利用实习实(下转第16页)(上接第7页)践的机会,加强对职业的认知和了解,为能够从事心目中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职业认同感是学生生涯发展必要因素。职业认同感有利用学生清晰生涯发展目标,并制定行者有效的行动方案。职业认同感有利用学生工作潜力的发挥;职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对将来的对企业的产生归属感。职业认同的过程是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2.3良好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让学生更好的制定可行性的生涯方案,开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三步,制定生涯规划方案

生涯规划或者说生涯发展是一个系统的、由内而外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包括生涯觉醒、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决策与行动以及评估与反馈等几个方面。职场有句名言:“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职业就像生命的台阶,需要经常站在不同的高度审视自己,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倾向、职业环境、根据主客观的条件统筹安排,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并着手行动来实现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比如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如何安排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分阶段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

2.4良好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让学生理性的对待生涯规划方案,做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调整

评估与反馈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大学阶段做的生涯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原生涯方案已经不适合工作时的你, 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订,否则生涯方案的执行就会遇到阻力,甚至无法运行。 评估与反馈这个过程是个人不断认知、不断提升也是对社会不断加深认知的过程。资格过程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利用明锐的观察力,发现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反馈、内省提升自己做好生涯规划方案的评估与调整,对自己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对自我认知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一种手段。

3结语

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从开始的觉醒、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生涯方案的制定、决策与行动、评估与调整,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自己去运作、执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指导教师在统筹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才能做好生涯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从娟,姚拓.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规划现状调研[J].时代教育,2015(17):232-234.

篇3

1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体系的构建准则

1.1 战略规划管理的整体性

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是一种组织构架的模式,其立足于整体部署,需要对多个部门的职能进行综合地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囊括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企业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采取优化组合的办法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但在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战略重点的寻找是相当重要的,需立足于具体工作的实际状况,将重点设于企业的战略规划最为核心的问题上面。从本质出发,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整体性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发展以及生死存亡,准确的找到最为核心的问题才能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有效地提高,而力量平均分布、面面俱到的工作模式,可能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1.2 战略规划管理的长期性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提出战略规划的目标到最终地实现,要经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可能不同目标的实现需要耗费的时间也不同,但4-9年的规划时间是相当正常的,很多大型企业战略的规划发展都是以十年作为基数的。如果把战略思想的形成与提出的时间也包括在内的话,那么工作周期的时间会变得更加漫长。因此,如果危机来临时企业才想到用战略性的观点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已为时已晚。有些战略学家曾提出,企业战略目标最优的实现时间应在5年内,若耗费太长的时间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工作的难度也会变得更大。

1.3 战略规划管理的灵活性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研究方向决定着未来企业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不论是资源分布的情况,同行业间的竞争力,客户对企业的要求,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等都处在不间断变化过程中,企业的战略规划要对风险和机会的预测保留一定的余地,使其变得灵活机动,能够伴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进行恰当的调整。至于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需同实际的情况结合进而进行恰当的变化与更改。正因为企业战略的规划管理存在着诸多的不可确定性,因而企业战略的规划管理应保持较好的动态性与灵活性。

2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体系构建实施的策略

2.1 分析战略

分析战略是指经过客观性的分析,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战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对环境的分析,对同行业竞争力的分析等。

2.2 制定战略

战略的制定需要以不违背总体经营的目标为前提,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进行的一些列的资源配置决策过程。制定战略所参考的各种条件复杂多变,同时,其是在对战略进行分析后所开展的延伸性工作,需要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做出预测,从而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其包括资源配置的情况、组织构架的形式以及生产与经营的范围。

2.3 实施战略

战略的实施需经过系统地、精密地部署,有着强烈组织性的战略规划的流程。例如,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对战略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彻底实现。只有在经过有效战略过程的情况下,才可以使他们更合理,同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的目标更为接近。战略的实施要同实际的工作要求进行结合,依据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比如年度目标、组织架构的形式等。在该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建立一套兼具激励与监控的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企业战略实施的环境氛围,从多方面入手使企业战略可以更好地实施。

2.4 评价战略

战略的评价处在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最后环节。对战略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措施使企业的负责人以及管理者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到在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成就以及问题。对战略进行评价贯穿战略部署与实施的整个过程。一般对战略进行评价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评估企业内外的变化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实施可能会形成的威胁,适当地调整企业的战略,评价管理的业绩以及纠正措施。

3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体系在企业具体管理中的应用

3.1 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战略的组织与研究工作

企业战略的研究职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战略研究以及战略性研究。战略研究是指为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所制定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工作流程。战略性的研究要通过科学合理地部署,是以战略的研究为基础和前提的,为应对未来环境变化做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策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并未设立专门性的策略研究机构,仅在工作失误的情况下,在相关会议中提出挽救性的措施。这种情况表现出在企业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主动权利的缺失,进而限制了开展竞争活动的主动性。

3.2 严格控制实施战略的执行力

战略的控制包括以下四个内容,即规划的控制、组织的控制、成本的控制以及宣传的控制。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部门制定规划控制的方案,组织的控制是指企业的组织整治结构。目前我国有大量企业的整治机构并没立足于其自身的实际状况,对不同的公司来说,战略的部署往往是存在着较大差别的,若出现了同质化战略的现象,那么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将不能生存与发展。不同公司间的治理结构有着不同的依据,治理结构也应是具有差异性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组织控制的作用。

篇4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国家对残疾人教育问题的不断关注,残疾人中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考上了大学。但是在社会偏见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之下,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又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残疾人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大学生主要由聋、盲和肢体残疾这三种类型组成。盲和肢体残疾的大学生主要以融合的方式同普通大学生一起就读,而聋人大学生由于沟通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我国有专门招收聋人的高校或院系,如:北京联合大学、中州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等等。本文就以这些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这一群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界定

1.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①

1.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1.2.1 课程目标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其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指导大学生客观、真实的解读现实就业市场,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前瞻性的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探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指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其职业目标与理想。

1.2.2 课程内容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内容不仅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的课程,还应包括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法律法规、择业观教育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人职匹配理论、择业技巧和方法、职业发展与职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及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等。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

2 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最近几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之我国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供求双方的价值取向的不对称性,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也势必会影响聋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聋生甚至过分焦虑,对毕业后的就业不报任何希望,大学的生活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毕业后的就业。所以招收聋人的高校很有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聋大学生的竞争劣势明显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的限制,专业的选择方面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有些聋生所读的专业甚至是他们完全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这就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也势必会影响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此外,聋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都在聋校就读,习惯了只属于聋人的校园文化和氛围。但是进入大学后,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和其他大学生的沟通存在障碍,所以有些聋生就会产生孤僻、自暴自弃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就业前景也是一片茫然。所以对聋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更应该为他们开设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心理、学业、人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老师引导下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发展健全的人格,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2.3 用人单位对聋大学生的认识存在偏见

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其中,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但是在执行过程之中有些单位认为聋大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不利于团队的合作,所以他们宁愿缴纳残疾人保障金也不愿意聘用聋大学生。甚至有些单位认为残疾人大学生影响公司的形象,既不安排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也不缴纳残疾人保障金。所以用人单位的偏见使得聋人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越来越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目可观,所以他们对求职者的要求也会提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一到岗位便能胜任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所以即使在同等的条件下,甚至在聋人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更高的情况下,聋人大学生也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4 大学生对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要求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我国残疾人的教育不断得到重视。进入高校的聋人大学生观念也有所变化,自主、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也意识到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愿望比较强烈。所以对于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符合聋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长远而重大的意义。

2.5 对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我国几千万的残疾人是成为社会的负担还是社会的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质量。优质均衡的教育是让个人和社会长期收益的积极投资。有人估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投入和收益的比率是1:10,而特殊教育的投入和效益要比普通教育高一倍以上。因为经过教育,大部分残疾人能够生活自理,且自立,使社会不用专门拨付相应的救济费用。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与职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更应该得到重视。这样才能确保聋人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率的提高,同时减轻家庭和国家的负担。

3 建议

3.1 解决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显著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零散,被动式、应急式和“零敲碎打”式,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②有些院校仅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几次讲座和招聘会看作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独立的课程支持和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的提高。大学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须由过去单纯针对毕业生转向全体学生,并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持续性、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树立合乎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职业目标。

3.2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的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针对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短缺或参差不齐的现状,高校可以和教育部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的系统培训活动,使目前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得以缓解。同时各院校之间应该进行紧密合作,达到优秀教师资源相互学习和利用的目的,每学期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举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技巧指导讲座。学校教师通过集中的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对聋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

1.辅导员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的坚强后盾,是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高素质人才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目的。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一些点拨。目前辅导员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辅导员是学生的好朋友

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是学生可以依赖的好朋友。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应帮助学生科学地、清晰地、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而后帮助学生对人生进行规划。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和“大家长”的辅导员,不仅要在思想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还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怀,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才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

3.辅导员是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参与者

所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同理,没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规章管理制度。而辅导员与学生交流互动密切,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所以让辅导员参与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管理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1.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宽其职业发展途径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团和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培养工作中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辅导员这支队伍的流动性较大,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较好的归属感,对自身的职业也没有较强的认同感。若想彻底解决此类问题,就要建立健全辅导员保障机制,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宽辅导员职业的发展途径。比如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量大、事务较多等工作特点,在制度上就应该更加关爱辅导员等,从而使辅导员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职业认同感。

2.辅导员自身要认同自己的职业,有坚定的信念

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对职业的认同感。若辅导员没有坚定的信念,对待自己的工作就会产生懒散想法,无法有序地开展工作,无法用实际行动去带动学生学习。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坚定的信念,认同自己的职业,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有志做具有高尚道德和具有卓越精神的新一代工作者。

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辅导员要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做到边工作边反思。这就要求辅导员与教育工作者或同行多交流和沟通,多参加辅导员培训,从而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学校要重视辅导员工作,为辅导员提供工作及生活方面的必要帮助,使辅导员能够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中收获多多,将这些知识更好地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对学生因势利导,对学生多加关爱,进而提高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合理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和学校之间建立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综上所述,高校的辅导员应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自身的工作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勇于探索。高校辅导员应做好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从而满足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需要,使辅导员队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6

一、就业市场问题调查分析

根据国家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依然大于需求,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问题依然严峻。笔者认为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用人单位目标要求高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这是客观现实。企业都想录用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而毕业生往往在毕业初期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应届毕业生就业不吃香,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就是实际工作经验。

2.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存在矛盾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而社会上从业人员的更新换代又没有那么快,因此,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这也是当前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3.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过高

毕业生期望的工资水平一般都远远高于社会所认可的实际工资价值,这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嫌弃工资低而不愿意屈从当前的企业期望值,认为自己的价值没有体现或者得不到认可,从而赋闲在家,有业不就。好的工作应聘不上,不好岗位又不愿意将就,眼高手低,不想踏踏实实先打好基础,这是现在的毕业生的通病。

4.毕业生缺少职场经验

目前,学校的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提高,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大多是书本知识,而从实际出发,将真正的本领贯彻到实际教学当中的教育少之又少。学校设置的专业也多是一成不变,不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学生的书本知识多过于临场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积累,导致学生在毕业时职场经验不足,只能靠自己慢慢积累,从而无法与工作岗位真正对接,适应社会的进程比较缓慢。

5.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学生多是“90后”甚至“00后”,生活条件优越,他们体会不到以前的人就业时的条件和所面临的环境,总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现在部分年轻人缺乏感恩、不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很多毕业生择业时对企业要求过高,而不愿意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味地追求高薪,甚至想不劳而获;还有的毕业生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不想踏踏实实地奋斗,不愿意从一线做起,心浮气躁,做事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不良心态

1.缺乏自信

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而接触社会的时间比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社会的主动深入和了解,依赖性比较强,自立意识较差。

2.随波逐流

集体生活时间久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容易盲目从众,甚至缺乏主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从做什么,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思考和定位,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容易随波逐流,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就业需求和优势。

3.就业准备不充分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前没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和背景,没有提前准备好应聘材料。成功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细心的人,如果不多去了解和准备,就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4.不能给自己准确的定位,目标不清晰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时候高职毕业生好高骛远,吃著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知满足,殊不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要珍惜,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盲目跳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三、高职学生改变自身不良就业心态的措施

高职学生应如何改变自身不良的就业心态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审时度势,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和正确的定位

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要成熟、性格要稳重,工作需要的是踏踏实实,而不是好高骛远,学生刚毕业,不是选择企业而是感谢企业给自己实习锻炼的机会,应该学会感恩,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结合专业知识,迅速融入企业文化,实现良好转型

高职学生应该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充分加以运用,尽快地利用企业提供的岗位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通过向企业员工虚心请教,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积极参加对自己的业务有帮助的学习培训、考试等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尽快将自己从学生转型为技术工人,尽快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节奏。

四、学校在适应社会需求方面改进和提高的措施

虽然在高职学校中,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广泛开展起来,但还是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没有满足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校应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除了要加强学生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等。例如,某些专业加大实习课的比例和考核要求,真正做到宽进严出。学校还应多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多锻炼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多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多了解相关的就业知识。

2.多开展职业指导活动

在临近毕业季,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和讲座,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学校给学生系统地讲授关于就业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准确的自我分析,从而使学生适应职场的瞬息万变。

3.加强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各高职学校都比较缺少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很多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的,因此,笔者呼吁学校加强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尽快满足社会发展及学生就业的需要。

五、高职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进行权衡后,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高职学生也应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自我认识、自我评估,树立职业思想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充分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2.科学定位,确立目标

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例如,5年、10年的目标。确立的目标要具体,目标要客观、现实,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的。

篇7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2.017

强化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也是整个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课题。总结高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本问题是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的管理理念为先导,确定科学的能力培养路径,革新观念,理清思路,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做到“四个精心”,即: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操作,精心评估,实现教、学、做统一,观点、方法统一,理论、实践统一。

一、高职学生能力形成规律的既有认识与重新审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力规格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管理者应把握高职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的因素,科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高职学生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和知识因素等。就高职教育来说,学校是学生能力形成的主要环境,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与学校教育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

1.教育理念的影响

管理理念决定教育服务、创新意识以及学校市场定位和学生市场定位。在影响学生能力形成的诸因素中,教育理念虽然不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通过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管理模式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产生影响。因此,革新教育管理理念是科学制定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路径的前提条件。

2.人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人因素的影响主要涉及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效果。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3.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又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软件环境如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设计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硬环境主要指学校的硬件建设情况,主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如:完善实验实习基地,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增加图书馆的信息贮备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良好的软件环境对硬件环境作用的发挥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参见图1。

(二)高职学生能力架构的关键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个要素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又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一种方法能力;技能是在给定条件下利用合适工具和方法完成工作的能力,态度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培养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概念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一份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的,是对那些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是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目前社会理论界对关键能力内涵的理解还不完全相同,但趋于一致的看法是,关键能力是指那些在劳动者职业变更后依然能在新的岗位上起作用的能力,它是由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三方面共同构成的。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的、能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通常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使用和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

2.方法能力

这是指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作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它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能进行独立学习、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的能力,是个人的一种基本发展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判断和辨别能力、一定的外语能力等。

3.社会能力

这是指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和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包含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变换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将自己融入社会和集体的能力。

根据关键能力理论以及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含义,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能力结构模型如图2。

二、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路径的设计策略与多元整合

(一)精心策划,科学制定能力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

笔者曾对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和传统行业进行了一项小范围内的高职学生能力需求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问卷所列各项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从收回的45份有效问卷统计情况来看,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关注已经从原来单纯的专业技能向职业综合能力方向发展。统计结果汇总如表1。

从统计结果分析来看,社会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关注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等基础能力向重视获取信息能力、适应岗位变换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转变。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已经从原来的单一的专业技能向综合化多能力方向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时,要改变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体系、设计单一的现状,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一是要突出以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为前提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的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责任感、独特的见解、充满自信,这是适应当今世界生活和工作的必备条件。

三是注重复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完成本职工作;具备跨职业的通用职业技能;具有在一个职业群或相关职业群转岗的基础;具有继续学习的基础;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四是质量和效益意识:具有法律、经济、合同、质量、安全以及能源、环保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精心组织,合理构建专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凸现能力为本位的特征。由于教学内容的构建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实现的,所以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主线,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

以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传统的“学科本位”设计思路有着本质区别。“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是按知识的系统和条理进行组合、编排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则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涉及到的多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前后承接、左右呼应等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能力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模块”,以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如图3。

“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路和程序。它的两段式课程结构不是以学科性质区分,而是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并按具体化后的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宽基础”的教学内容面对的是一群相关职业甚至十几个相关的职业群,既有文化课,也有专业理论课和通用技能课,侧重于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为学生拓宽择业面、适应职业变化、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活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从事某一职业、某一岗位的必备知识、技能,甚至是某岗位的一个技术等级的应知、应会,侧重于从业能力层次的专业能力的强化,强调针对性、应用性、现实性,主要为当前的生存奠定基础。

因此,“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为学生能进入一群相关专业做准备,提供与这一职业群适应的基础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它具有许多优点:一是可以提高学生进入劳务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使学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学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训;第三,学生能在毕业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就能顺利顶岗;第四,学校能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形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专业建设,把握主动权;第五,使学校能选择相应“模块”开设短期培训班,增强学校活力,满足社会需求。

(三)精心操作,灵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

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仅凭我国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发展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就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在行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始终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但不同的是,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教师则退居次要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咨询者和指导者。

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强调合作与交流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根据教学方法的复杂程度,行为导向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实验导向性教学;(2)问题导向性教学;(3)项目导向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如在建筑工程专业的《工程力学》教学中,可以应用实验导向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制作纸制模型,教师首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检验评价结果。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抽象的力学概念感性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建筑结构中力的承载体系的理解。

又如建筑装潢专业讲授《室内设计》中的“餐厅篇”时,可以采取“项目导向性” 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讲授餐厅设计的基本知识,如餐厅风格、色光的运用、卫生间的处理等基本常识,接下来布置具体项目,让全体学生进行“非洲餐厅”方案设计。设计期间学生可以运用一切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接下来教师和同学针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比较,找出每种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出最佳设计方案。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优化修改。整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案例讲解,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参与方案设计和讲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精心评价,全面实施多元互动的考核体系

学生能力评价是一项系统工作,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学生能力培养绩效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能力标准,来判断能力水平的过程。进行学生能力评价必须科学分析评价的目的和功能,全面考虑评价方式、评价的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反馈等各方面的因素。

1.制定科学的评价目标

职业教育具有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特征,因此,各专业制定能力评价计划时应当以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知识水平的要求为依据,明确核心的能力目标是什么,评价要考核学生哪些能力。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并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

2.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传统的评价主体缺少教师、家长、社会 (或师傅)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基本上是由教师评价学生,使评价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诱导机制。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根据能力评价目标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家长和社会(师傅)的综合评价体系。达到评价双方的互动,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3.落实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有效的能力评价体系,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灵活选择考核方式。如根据能力测试项目进行课堂知识考核、实训场所的实训考核、生活场所的作业考核等;也可根据能力形成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闭、开卷笔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或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能力的考核方法等。

4.建立有效的能力评价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系统

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后,还应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以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弥补,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及时进行合理定位。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发展的作用。

三、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方案的推进模块与实施机制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路径的实施涉及到诸多因素,这里根据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宽基础阶段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宽基础阶段一般是指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在宽基础阶段,一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知识水平,主要通过思想德育课程和大学语文、美学修养等类课程以及社会实践完成;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提升的能力,主要措施是开设工具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等课程提升学生运用工具书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社会实践以及案例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四是开设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认知实习实训,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培养专业素养,同时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二)活模块阶段

活模块阶段一般自第二学年开始,主要针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进行课程组合设计,根据不同模块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活模块阶段主要特点是把各项能力培养寓于专业教学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如安排课程设计和大型作业,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协作精神等;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如进行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参见表2。

篇8

关键词: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02-02

一、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分析面临的一些机遇或制约因素,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进行一些规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行动方案。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总体上来还说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自我评估不够客观,不能准确审视自己;规划意识比较薄弱,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职业目标比较模糊,时常抱有投机心理;规划的可行性较弱,缺乏实际践履意识”等。[1]也有研究者概括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树立不牢固;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确”等。[2]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需探求一个新方法。

二、团体辅导介入的必要性

团体辅导是一种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3]团体辅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激发其心理潜能,以便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促进健康成长。此种团体辅导的方式为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的良方。团体辅导中同质性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接受程度和速度。[4]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向职业目标一步步迈进。

三、团体辅导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自我规划,并自我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也是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的情感和为追求职业目标而克服困难并采取行动的过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的整个过程就是培训大学生相关认知、情感、意志以及具体行动的过程,即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知、情、意、行”一体化。

1.认知训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在团体辅导中,开展如“我的个性解读”、“我的优势大家找”等[5]自我探索活动,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倾向、职业兴趣,自己具备哪些潜力,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其次是对所处环境的认知。每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发展。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发展变化的情况、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等。再者是对职业的认知。要注意职业选择尽量与大学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辅修第二专业。了解从事该职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需要获得什么资格等。通过对自我、环境、职业的分析,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以及环境中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找到生涯发展的落脚点。

2.情感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了职业目标后,还需加强职业情感的训练。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有了渴望从事此种职业的激情和动力,才会为达到职业目标愿意付出努力。首先是培养职业认同感。通过前期的认知训练,对有相同职业目标的人按10人一组重新组合,组内成员讨论从事该职业起码会获得些什么,如通过从事该职业能在社会上立足,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加强了对职业的认同。其次是职业荣誉感。如果社会上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一种价值认可,作为从事这种职业的个体会感到无比的荣耀,会从情感上产生对这种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再者是职业敬业感。把该职业视作自己生命的载体,处于这种情感支配下的个体,会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潜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完善。团体辅导中对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敬业感的训练是通过案例讨论,选取该职业成功人士的例子,探讨他们身上闪光点,把他们作为榜样,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具体行动。

3.意志训练。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行为的方向性,调节的最终结果表现为预定目标的实现。团体辅导规定每半个月组织一次,每个人要讲自己这半个月的收获及下半个月的计划和遇到的困难,最后汇总,大家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彼此鼓励。比如马上要面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些气馁,团体成员便集思广益,找出系统有效的复习方法,彼此鼓励,克服困难。在整个团体辅导中要教育学生应该把暂时的困难当作培养坚强意志的磨刀石,迎着困难上,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为实现目标而坚忍不拔的精神,磨炼坚持到底的意志。

4.行为训练。对职业生涯规划而言,仅有职业兴趣和方向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仅停留在对职业的向往上而没有具体的行动,这样等于是“纸上谈兵”。故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例如,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可以在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三、四年级通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为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做好准备。”[6]在追求职业目标过程中,应该明确,该职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针对职业需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具体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团体辅导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各项目标的主题讨论:①学习目标,包括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②能力目标,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团体活动,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③从业资格目标,包括如取得教师职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等;④技能目标,包括通过实践学习,掌握从事该职业的专业技能。团体辅导也会根据阶段需求,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教师职业要求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团体辅导中,选定主题,在团体中每个人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由团体成员评价和讨论,再由指导老师指导,进一步改进,反复训练,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四、小结

团体辅导中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者、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孤立的个体。团体辅导中,每个个体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多角度地学习,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团体辅导的关注点不仅仅放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上,更是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注重每个成员所具有的职业准备、职业技能,注重成员知识和能力的充实以及正向行为的建立,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知—情—意—行”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郭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0):37-40.

[2]钟国祥,胡轶众,杨宇孛.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9):16.

[3]蔡小霞.我国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53-55.

[4]李洋,李芳.团体辅导在医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66-67.

[5]任贵秀主编.团体咨询手册[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13.

[6]陆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5-47.

篇9

不管任何人都不会轻易与成功偶遇,成功不是必然,而是要经过不懈努力,并在时间的积累促进职业发展,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迈向成功的路途中,一定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通过捷径快速迈向成功之路,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则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张“地图”,它所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那么,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应该怎么写呢?

在写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时,首先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问清自己以下问题:一:我是谁?

二:我想做什么?

三:我能做什么?

四: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五: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职业规划专家指出——下面我们根据以上五个问题进行详细分解:一:我是谁?

【分解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是首要的基本问题。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面对自己,准确分析自己,一方面便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注意克服性格的不足,才能切实而有效地完成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 》连云港招聘

二:我想做什么?

【分解回答】:这一问题是对个人理想职业的剖析,但是要懂得当个人的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岗位最佳结合时,即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时,这个职业才是你的理想职业。只要你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从事那种职业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迟早会有一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理想职业却带有很大的幻想成分。

三:我能做什么?

【分解回答】:话说的好“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如果要开办公司,就要有一定的资金,最少要保证10个月没有利润还能维持公司的运营。同样的道理,如果从事一项工作,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擅长的,如果碰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就要想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直接掌握问题的关键点,避免工作中走弯路。 》盐城招聘

四: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分解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这个目标,有目的、有选择的充电,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快的接近或实现目标。

篇10

一、职业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创造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创设和模拟真实的创业情境,积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组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小企业承包、勤工俭学等,让学生进行创业前的“演习”,在“做”中“学”。积极的实践,能给学生们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更上一层楼”的创业欲望。当然,还可构建学生创业基地:一种做法是校内建小型生产与零售企业,交由学生管理经营,让学生了解、掌握必要的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另一种做法是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创业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基地实习、实践。

二、职业学校学生要自己做好准备

在职业学校学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对于他们而言,在这个过渡期内,要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做一个详细切实的规划。这样,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增色添彩,使其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感,减少走弯路的次数。因此,学生来到职业学校,必须做好职业规划。

1.专业规划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必须对所选专业有清晰认识。这是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初始判断。简单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所学专业是否有长远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所学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明晰了专业和兴趣,是不够的。对未来有一个大致方向后,要能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细分。从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未来社会需求来看,社会需要大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2.合理的职业规划

创业前,学生需要准备一个完整、合理的规划。合理的职业规划,包括全面的职业认识、认真的自我剖析、合理的长短期计划和完备的职业规划书。

(1)全面的职业认识。学生确定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是不够的。很多学生有很明确的职业方向,却不明确在校期间如何做才能缩短和这个职业的距离。关于职业的需求,学生可以向老师、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请教。

(2)认真的自我剖析。“知彼”更需“知己”,才能“百战百胜”。喜欢这个职业,但是自己究竟能不能胜任这个职业呢?这就要求学生对自我有一个认真的剖析、判断。自己的性格、所学的知识和想要从事的职业,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如果能有一个对自我的完整认识,就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用“我”所长了。

(3)合理的长短期计划。针对自身的职业诉求,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做合理的长短期计划,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条不紊、充实而不乏动力。计划未必非要做到年、月、周、天,但一定要有持续性和可行性,紧凑而不失灵活。如果决定毕业后要自主创业,那么,在校期间就是创业准备期。每学期学生要有具体详细的学习计划,为毕业后创业做好充分准备。人生重在守恒,坚持计划,在校期间必然能积累下足够的职业资本。

(4)完备的职业规划书。这其实是职业规划的书面化呈现。写在纸上的东西,往往比记在脑海里的深刻。完备的职业规划书不仅能给学生一个宏观的职业规划,更能起到一种鞭策作用。一个完备的职业规划书,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对自我的剖析、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职业方向的探索以及确定目标和计划。在介绍完准备创业的要素之后,笔者还想提醒学生需长期坚持的注意事项:不断学习,保证熟练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拓展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有选择地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提前掌握一些你想从事的职业所强调的技能,如参加急救、礼仪、普通话等培训。这些培训可能在未来的求职之路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