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防控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下水污染防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一、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一)地下水污染直接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会直接影响到饮用水的水质,严重时还会危及人体的健康。地下水受到污染后会导致饮用水受到亚酸盐的影响,逐渐引发人体受到癌症的折磨,而婴幼儿引用这类水就会导致出现高铁血蛋白症,危及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在地下水受到有机物的污染后就会引发人们出现腹泻、肠道线虫及恶性肿瘤等问题,饮用水受到重金属污染后会导致人体慢性中毒,进而损坏人体的肝、肾的正常功能,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地下水污染会造成农业经济损失
地下水污染会直接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严重时就会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地下水作为农业主要的灌溉来源,其在农业灌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使用受到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农作物的灌溉就会直接改变土壤的结构,减少农作物耐寒、耐热及抗病的能力,直接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进而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
(三)地下水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
地下水污染会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进而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被污染的地下水会经过排给、径流,最终进入河流湖泊,这不仅会对河流湖泊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还会威胁到各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直接造成生态失去平衡。
二、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一)工业方面
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及废渣,这些“三废”里面大部分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在不经过合理处理的情况下就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渗入地下水,进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地下水的使用。
(二)农业方面
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会采用农药、化肥及畜禽粪便对农作物进行养护,这些不会全部被农作物吸收,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内,随着地表径流、降水等会将这些有害物质渗入地下,进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时,如果使用的是受到污染的水,那这些水就会直接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三)生活方面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也在不断地递增,其直接造成了地下水的污染。产生的生活垃圾大部分会采取填埋法,这样就会导致垃圾中的一些污染物通过土壤直接渗入地下,生活污水会随着径流流入河流或是直接渗入地下,这都会对地下水产生严重的污染。
(四)采矿方面
采矿活动污染地下水主要是改变了埋藏条件,在地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地表水流必然会发生改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埋藏状态和均衡。采矿之后产生的尾矿经过雨水淋滤也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矿区中废气的钻孔以及坑道则能够作为污染物质进入通道,而采矿过程中的矿坑水因酸性较高而能够溶解白云石、方解石等,所溶解得到的钙镁离子在融人水中后会导致地下水的硬度上升。
(五)其它方面
除了上述一些地下水污染源外,在进行一些工程建设时也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会对地下水的水位、流动方向等产生一定的的影响,造成地下水污染物的大量扩散分解,同时一些自然灾害会引起地壳变化,会将一些污染物带入地下,进而污染到地下水。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措施
(一)增强地下水的保护意识
在对地下水污染防治中,首先应当增强地下水的保护意识,认清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大对地下水保护的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宣传或是网络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力的宣传,同时可以在一些居民区进行地下水教育与宣传活动,不断加强对地下水保护的宣传力度,进而增强人们对地下水保护的意识,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二)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起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使得地下水与水源的保护工作得到真正落实。加大加强监管力度,依法严格规范污水的排放,做好污废水与粪坑的防渗工作,严禁使用未经处理过的污水进行灌溉,严格执行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三)加强地下水的水质监测
设立地下水观测专用井,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分析预测服务系统。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同时还要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与应急预案,实现对地下水污染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的及时预报。
(四)加强地下水污染实用技术的研究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有水动力控制修复技术、有机粘土修复技术、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渗透性反应屏修复技术、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可行性较强,但多为理论研究,因此应加强对地下水污染实用技术的研究,并积极推广应用。
(五)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
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首先根据地下水污染源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找出主要的污染源,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在对污染源进行控制时可划定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区、防控区及一般保护区,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的监管,有效的切除相关的地下水污染源。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大对农业养护的监管,合理进行施肥、灌溉,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加大对各类建设的管理,只有加强各个方面的控制,才能真正的控制住地下水污染源。
(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污染防治能力
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不同,污染物一旦进入到地下含水层,其运移速度将会很缓慢,一经污染将很难消除。因此,各级部门与企业必须加大对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应当努力做好排污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废物销纳场防渗的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尽量使用科学的耕作方式和高效的灌溉技术,污水排放单位及机关应当加快改进生产工艺、采用先进技术等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彻底消灭“工业三废”的污染。
四、结语
总之,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地下水主要的污染源就是工业、农业及生活着三大方面,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不仅会影响到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加大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加大地下水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加大对污染源的控制等,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真正做到对地下水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立萍,车大鹏.浅析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04).
篇2
会议确定了“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一)进一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二)做好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三)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四)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五)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增加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设施,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六)完善老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七)加强老龄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会议听取了201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情况的汇报。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一要提高基金预算管理水平。二要完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将社会保险法规范的所有险种纳入管理范围。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基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四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适当提高保障水平,将基金结余保持在合理规模内。
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会议强调,要本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的原则,制订和实施好《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切实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会议确定了以下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到2020年,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为此,一要抓紧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二要严格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与环境执法。三要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四要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五要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污染。六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严格防控污染土壤和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污染。七要有计划地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修复。八要建立区域和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建立专业的地下水环境监测队伍。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太湖流域管理条例(草案)》。条例草案对建立饮用水安全保障制度,规范流域水资源配置和保护,加强水域岸线保护,强化水污染防治措施和地方人民政府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对各类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为完善公安机关监督机制,提高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公安队伍,会议决定对1997年公布施行的《公安机关督察条例》作出修改。
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
会议决定,在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再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二)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三)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
篇3
关键词:水电站, SF6气体,深埋式厂房,模拟
中图分类号: TM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目前国内大型水电站建设大多采用地下深埋式厂房,其厂房体量巨大,分隔复杂,且相对封闭。厂房内有大量余热、余湿、污染气体散发,因而通风设计是水电站整体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已建成水电站运行反馈的情况和调查所得的数据,水电站的GIS组合电器和高压管道母线在运行过程中会有SF6气体泄漏。SF6气体密度较大,一个大气压、25℃时其密度约为空气的5倍。通常条件下该气体无色、无臭、无毒、不燃、稳定,但在电弧和电晕的作用下,SF6气体会分解产生多种低氟化合物,这些低氟化合物本身会引起绝缘材料的损坏,且有剧毒,对室内的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对检修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具有潜在威胁。本文结合化工、大气环境以及安全行业内重气体扩散研究结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SF6气体在有限、复杂大空间内正常泄露、高压破裂泄露进行了研究,为水电站厂房内SF6自然泄露、事故泄露后,控制该气体在有限大空间内的扩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分析工具
N-S方程是描述不可压粘性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组,运用N-S方程可以从根本上描述SF6气体扩散规律,理论上说有定解。但瞬态三维N-S方程本身较复杂,难以直接求解,目前工程中均采用数值方法,对方程进行一定的简化,形成了: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湍流统观模拟(Reynolds Associ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RANS)三种模拟求解方法,RANS的计算量相对于前两者小得多,目前在工程上被普遍使用。RANS法又分为涡粘性系数法和雷诺应力方程法两大类,雷诺应力方程法根据决定涡粘性系数所需求解微分方程组的个数的不同又分为零方程模型、单方程模型和双方程模型等。本文以较成熟的 双方程模型和差分法为基础,采用PHOENICS 2010软件为计算工具,对SF6气体的正常泄露和事故泄露进行模拟分析。
2. SF6气体对空气的粘滞性及对管路系统阻力的影响
重气体的存在,会改变空气密度、粘性的参数,从而对风机动力性能及管道阻力特性产生影响,为了模拟厂房中SF6气体的正常泄露和事故泄露特性,有必要对存在SF6气体的通风管道中水力特性进行模拟论证。
为此,建立模型如图2.1:断面为圆形,直径为800mm;右下进风,左上出风;三维尺寸:x:10.06m,y:0.8m,z:5.6m;三个直角弯头的中轴线曲率半径均为1.6m。风管的进口(即右下端)设INLET,出口(即左上端)设为OUTLET(本模拟来源于某水电工程中实际SF6气体泄露排风管道)。风管排风量为室内的两次换气次数风量(1.733m3/s),模拟四种工况,SF6气体含量分别为0mg/m³、0.297 mg/m³、1.19 mg/m³、2.973 mg/m³。其他条件均相同。经计算、统计,得出下图:
图2.2 排风管内风速与SF6气体含量关系曲线图2.3 排风管内压力与SF6气体含量关系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1) 管内的风速分布基本一致,说明:有无SF6气体以及SF6气体含量(事故泄露限值之内)的多少不会对管道内风速分布产生影响;
2) 风量不变的条件下,SF6气体含量发生变化时,压力分布变化极小,变化率小于1%,可以认为:在正常泄漏及事故泄露条件下少量的SF6气体的存在不会改变排风系统的压力特性,对风机没有特别要求;
3) 在进风口处SF6气体与空气均匀混合时,管道内各处的SF6气体浓度均相同,其值即等于进风口处的浓度。说明,在正常排风、事故排风风速条件下,排风管道内不会出现SF6气体沉积现象。气体扩散特征与自由边界条件下的重气体扩散有显著不同。
根据以上结论,对水电站地下厂房内GIS电缆层SF6气体正常泄露及事故泄露进行模拟研究。模拟分两部分:(1)分析SF6气体在室内有限大空间条件下的扩散及分布规律,了解设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室内SF6气体可能的分布状况,从而为正常排风系统的设置提供参考;(2)事故泄漏时SF6气体扩散特点,获取报警点设置的最优位置,了解不同排风量的情况下室内SF6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该气体浓度降低到一定值(按经验取值,以50mg/m3为限)以下所需要的时间,为事故排风系统的设置提供参考。
3. 大空间正常泄漏试验
大空间内正常泄漏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分为三组:不同泄漏源个数、不同排风口个数、不同SF6气体泄漏量。试验模型如下:
图3.1 排风管内压力与SF6气体含量关系曲线
3.1泄露点个数试验
模拟结果如下:
图3.2 一个泄露点0.4m高水平面上SF6浓度分布图
图3.3 两个泄露点0.4m高水平面上SF6浓度分布图
图3.4 四个泄露点0.4m高水平面上SF6浓度分布图
由图3.5可以看出:在总泄漏量一定的情况下,多泄漏点时虽然垂直方向上仍然以重力沉降为主,但扩散相对容易,扩散的“阻力”较小,向泄漏点以上的方向上扩散的总的SF6气体的质量大增,而且向下的扩散中,SF6气体很容易在水平方向上展开,进一步减小了扩散阻力,最终各个方向上的扩散近乎均匀,因而其各个断面上的浓度分布比较均匀。
3.2不同排风口个数试验
排风口个数和位置不同对大空间气流组织有较大影响,根据前文分析,气流速度对SF6气体的扩散有很大影响,当气流速度达到一定值时,SF6气体本身的重力沉降效应会大大减小。本组模拟结果可以归纳为下图:
图3.6 无因次平均浓度随无因次高度变化曲线图3.7无因次平均浓度随无因次高度变化曲线
从平均浓度上看,两个排风口时,各高度断面上SF6气体平均浓度最小。一个排风口时无因次平均浓度值随无因次高度变化较大,而且其各断面平均值远大于多个排风口时情况。这表明,排风口个数少时,室内大浓度区域集中,浓度中心靠近地面;多个排风口时SF6气体相对分散,没有集中的浓度中心出现。从最大浓度上看,就控制有限大空间内SF6气体浓度而言多排风口效率优势明显。
3.3不同泄露量对SF6气体影响试验
篇4
关键词:地下水;地质灾害;研究
下水是地质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质环境不可分割的部分,某些地区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缺乏科学的评价与管理,常常盲目扩大开采,造成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广西所处西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动力学背景极为复杂,在高原隆升的驱动下,新构造运动及差异升降强烈;大江、大河深切谷,动力地质现象极为发育,成为全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西南地区也是我国水能资源的主要聚集区,水力资源占全国的61%,随着我国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研究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以便对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它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改变着岩土体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另一方面也改变着地下水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化学组份。运动着的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三种作用,即:物理作用(包括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化学作用(包括离子交换、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以及力学作用(包括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岩土体的变形性和强度,而岩土体中应力的变化(自然力和人类工程力)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改变,最终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2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分析
2.1地沉地裂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含水介质中的水体,它与岩土颗粒共同承担着自身的和外来的压力,随着地下水的大量抽取,原来由地下水所分担的那部分压力转移,到岩土颗粒骨架上,从而引起土体颗粒的压密,产生地沉,当沉降不均匀时还可导致严重地裂问题。例如我国河北平原、天津、上海等地,由于工业区内深井分布过于集中,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沉降区域迅速扩展,形成沉降漏斗,如河北地下水超采形成7大漏斗,面积高达4.4万km2。地沉地裂作为一种因过分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而诱发的水文地质灾害,常常是一个渐变,起初不为人们所重视,等严重时则会导致墙倒屋塌,路断堤陷。
2.2滑坡
据统计,因地下水渗透作用引起的滑坡占90%以上。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量大型滑坡都与降雨特别是暴雨密切相关。在我国的寒区发生的滑坡大多与冻融作用密切相关。在库区发生的滑坡都与库区水位的变化有关。由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斜坡失稳,地下水空隙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起重要作用。根据斜坡体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分析,由于地下水受到降水入渗补给,斜坡内地下水动态属非稳定流,在补给区的山顶地下水水力力梯度小于零(ΔH<0=、在径流区地下水水力梯度等于零(ΔΗ=0)、在排泄区的坡脚地下水水力梯度大零(ΔH>0)。因此,在补给区的包气带岩土体的有效应力大于其总应力,在坡顶补给区的饱水带地下水动水压力增强了岩土体的强度;在坡脚为地下水的排泄区,岩土体承受很大的静动水压力,岩土体的有效应力大大减小,从地下水水动力学特征看,斜坡的顶部较安全(斜坡的顶部的拉裂缝是由于坡脚的滑移诱发的),而坡脚易失稳。
2.3矿坑水害
水文地质条件是矿产开采的一种重要控制性因素,人们若不重视或不掌握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便会在矿产开采中冒险或闯祸。据统计,2007年至2009年1-3月,全国煤矿共发生70余起透水事故,死亡人数达300多人。这些频频发生的水害事故,不仅给矿产的开发造成巨大损失,更对伤亡矿工家庭造成了永远不能弥补的伤害。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即是对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清,因此,深藏地下的地下水会成为为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值得警觉。
2.4水库诱发地震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座水库发生过诱发地震,我国就有20多例,其可能造成大坝、附近建筑物的破坏及人员的伤亡。水库诱发地震是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诱发因素主要如下:1)水库水荷载作用,增加了库区岩体的自重应力,从而改变库区岩体的应力场;2)渗透空隙静水压力作用,是由于库水沿库底岩体及潜在活动断层渗透而产生的使岩体内有效应力减小的力,使断层产生扩容,减小其抗剪强度;3)渗透空隙动水压力作用,是由于库水沿库底潜在活动断层渗流作用,这种作用尤其发生在岩溶或渗透性强的地区。渗透空隙动水压力作用的结果,直接在潜在活动断层面上产生沿水流动方向的剪应力(γΔΗ),以降低断层面的抗剪强度;4)水―岩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作用,导致断层带上的软弱物质软化及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断层带物质的C,•φ值减小,降低断层面的抗剪强度;5)库水在沿断层向下渗透过程中,在水与岩石之间产生热流的不平衡,即存在热输运,而诱发水流向低温方向的流动。由于热输运产生的附加应力也是断层滑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五种因素在活动或潜在活动断层存在的地区都能诱发地震的发生,也可能为单个效应,也可能为综合效应。
2.5海水入浸,淡水咸化
一般情况下,陆地含水层的淡水水位比海水水位高,但经过长期大量抽取陆地淡含水层,会使其地下淡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导致海水通过透水层(弱透水层)渗入陆地淡含水层中,这种现象称为海水入侵。它使地下淡水盐碱化,从而破坏地下水资源。在我国,发生海水入侵的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海南、辽宁、河北、山东等省(自治区)。
2.6 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
水源地超量开采造成水资源衰减主要是井位布局不合理,供水井集中,以及超量开采,导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降深过大,形成地下水漏斗并逐年扩展。水资源衰减影响生产用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岩溶塌陷,破坏上覆第四系隔水层,地表污水及劣质潜水通过塌陷段渗入;二是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降低,水量减少,同时水在地下净化时间变短,此外,水位降低和地下水漏斗的扩展则增加了地下水接受补给的范围以至于超出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实际就是扩大了受污染面积。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水质变化。
3建议
3.1分区控制开采地下水
依据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的程度的预测评估,并考虑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补给能力,将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或不同的保护区,进行分区开采。深层地下水和浅层严重超采区实行禁采政策,如市区内、长期农业灌溉的严重超采区;浅层地下水一般超采区、已引发地质灾害地区和受污染地区,并具有一定的补给及恢复能力的地区实行限采政策;轻微超采区实行控制开采,实现采补平衡。并通过适当调整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费来协助施行分区管理的政策。
3.2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
要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布设地下水位、水量、水质观测井开展监测;对城市重要的工业、生活、城镇集中水源地取水口、重点排污口安装远程监控设施,进行数据传输的控制,建立地下水资源动态自动监测系统.运用微机技术定期分析监测资料.监测区的水情预报和预测,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3.3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法,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充分利用雨水灌溉,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设人工增雨作业点,灌溉季节增加有效降雨,工业生产和民用中尽量多的利用中水,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合理利用中水、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和养蓄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环境。此外,还可以加强生态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治理,通过拦蓄工程、湿地工程等,提升水体自我降解和生物降解能力。
3.4 强化地下水及涉及地下水的减灾增益的研究
一是加强对地下水的地质属性、合理开采及防止地沉地裂的研究。地下水作为特殊的地质因子,其开采的方式和开采量的大小对区域的地质条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诸如前面所提及的由于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沉地裂等环境地质问题便是证明。因此,应充分肯定并认识地下水的地质属性,深化对地下水开采量度及防止地沉地裂的研究;二是地下水超采治理办法的研究。可以采用回灌方法,恢复养蓄地下水。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回灌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有效手段之一,且方法简单,并能起到蓄水储能的综合效果,但需水量大。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进行回灌。各含水层组之间水力联系较好的地区,具有接受大气降雨入渗与河水补给的特点,建设引雨回灌工程,利用雨洪资源渗漏回补地下水。三是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防治方法的研究。可在供水井与海水之间打一排井,利用抽水造成水位低槽,或用注水方法形成水力屏障;在有利地质条件下,也可修建地下防水堤等。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猛,石油化工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形势日趋严峻,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石油化工企业对可能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文章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排水系统的划分及排放方式进行叙述,并列举石油化工企业为防止污染地下水所采取的防渗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排水系统;防渗措施;石油化工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石油化工企业(以下简称“石化企业”)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污染大户,如何防止污水污染地下水源是每个石化企业所必须重视的问题。石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水应清污分流,按质分类进行排放与收集,同时为防止石化企业可能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国家出台了《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GB/T50934-2013,该标准规范已于2014年6月1日实施。
1工厂排水系统的划分
工厂排水应清污分流、按质分类,一般可划分为以下系统:①清净废水排水系统:指未受污染或受较轻污染,不经处理即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例如:未受污染的循环冷却水排污水,锅炉排污水,生产、消防水池的溢流及放空水等;②生产污水排水系统:指被生产过程污染的工业排水。例如:受到污染的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设备洗涤水及冲洗地坪水等;③初期雨水排水系统:指露天设备区的初期雨水排水。例如:敞开的生产框架、罐区、装卸站等露天装置区的初期雨水;④生活污水排水系统:指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的总称。例如:办公区域及其它卫生设施的排水;⑤消防事故排水系统:指发生事故时或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物料泄漏、灭火时溶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消防废水及可能进入该系统的雨水的排水系统;⑥雨水排水系统:指未受污染的雨水排水。
2工厂排水系统的排放方式
2.1清净废水排水系统
该系统采用管道直埋重力流排水,一般可直接排入雨水排水系统,或根据厂区回用水系统设置情况,排入相应的中水回用装置回收再利用。该系统一般无需采取防渗保护措施。
2.2生产污水排水系统
该系统采用按质分类设独立的排水系统,经适当的处理或预处理后排入市政相应的污水排水系统。按质分类一般根据排水所含主要有害物质划分系统,石化企业生产污水排水系统通常分为无机废水排水系统、有机废水排水系统或根据所排废水是否具有腐蚀性(如含酸、碱、氨、碳酸盐等)、是否含有易燃易爆物(如油类、乙炔、乙醇等)来划分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同时为防止生产污水排水系统可能存在的污染地下水等环保问题,该系统应采取防渗保护措施。根据不同石化企业的生产污水排水水量,排水特性,采取以下2种排放方式:明管敷设排水或管道直埋重力流排水。(1)明管敷设排水。石化企业各生产装置通过装置内或是排水点处设置的排水明沟排入独立设置的污水收集池,污水收集池内设置有污水提升泵,污水经泵提升后由管廊送往厂区内的污水(预)处理站处理达到当地环保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排水管网。污水收集池的容积根据工艺系统排水流量与收集时间的乘积确定,间歇排水一般按照储存1天或是几天的排水量确定,若是连续排水则需要根据污水(预)处理站的处理能力及提升泵的选型确定水池的调蓄容积。明管敷设排水方式使各装置污水排水系统相对独立,污水排水管敷设在管廊上,明管可见,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排水管路可能存在的渗漏现象,是比较直观的管道防渗保护措施。(2)管道直埋重力流排水。石化企业各生产装置通过埋地管道直埋重力流排入厂区内的污水(预)处理站处理达到当地环保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排水管网。重力流排水管道根据排水水质情况采用钢制管道或是非钢制金属管道。采用钢制管道时,管道设计壁厚的腐蚀余量不小于2mm,管道连接方式为焊接且管道外防腐采用特加强级。采用非钢制金属管道时,管道外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防渗层保护,或将管道敷设在抗渗钢筋混凝土管沟内。同时管线上设置有检漏井,用于定期检查管线是否有渗漏。以上2种为石化企业常用的生产污水排水方式,相比较而言,更倾向于采用前者,前者各装置的排水互不影响,管路敷设直观明了,能够较为迅速的发现管道渗漏点并采取补漏措施;后者的排水方式较为传统,当厂区内各装置排水水质不同,则需设置不同性质的埋地排水管线。一般石化企业排水均含有腐蚀性介质,排水管材不太适宜用钢制管道,而采用非钢制管道则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渗保护措施,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及成本,同时管道敷设在地下,对于渗漏点的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增加了难度。
2.3初期雨水排水系统
该系统根据露天设备受污染区域的占地面积大小不同,一般采取以下2种排放收集方式: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池收集或阀门切换分质排放。(1)初期雨水收集池。中大型石化企业露天设备较多,污染雨水(例如大型的框架装置群,大型的储罐区等)的区域面积较大,一般在污染区域外设置雨水拦截沟,沟的末端与初期雨水收集池连接,前期污染雨水排入收集池内暂存,当达到一次污染雨水总量(即初期雨水池储满)后,后期清净雨水由收集池内的溢流堰排至雨水管网,池内的污染雨水由初期雨水提升泵提升后经管廊送往污水(预)处理站处理达到当地环保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排水管网。初期雨水池的储水容积按一次降雨污染雨水总量确定,一般为污染面积与其15~30mm降雨深度的乘积。(2)阀门切换。小型石化企业露天设备较少,污染雨水的区域面积较小,一般在污染区域外设置雨水拦截沟,沟的末端设置2路排水管,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一路排入厂区生产污水排水管网,另一路排入厂区雨水排水管网,通过阀门切换将污染区域前15~20min雨水排入生产污水排水管网,后续清净雨水排入雨水排水管网。阀门切换由人工操作,需要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具体选择何种排放收集方式,应该根据企业的自身经济条件,人员组织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4生活污水排水系统
石化企业生活用水设施排水通过埋地管道重力流直接排入市政污水排水总管;或是排入厂区内的污水(预)处理站处理达到当地环保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排水总管。排水管线上宜按排水性质(如含油、水温超40℃)设置相应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如隔油池、降温池、化粪池)。
2.5消防事故排水系统
该系统由排水管线及消防事故水池组成。石化企业中有物料泄漏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一般都设置有围堰,在事故状态下可利用围堰来收集部分消防事故废水,其余消防事故废水可通过雨水排水管网切换排入消防事故水池,在全厂雨水总排口处设置切断闸门,并敷设旁通管接入消防事故水池,当发生事故时,关闭闸门,保证消防事故废水截留在厂区内。当事故现场处置结束后及时清空消防事故水池中的废水,此时可抽取废水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若该废水达到厂区污水处理站的纳管标准,则采用潜水泵将废水抽排至污水处理站处理。若该废水水质无法满足污水处理站纳管要求,则需采用潜水泵将废水抽送至槽车外送处理。消防事故水池的容积应按照中国石化《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的通知及相关的设计导则计算确定,文章不再赘述。
2.6雨水排水系统
该系统排水通过埋地管道直埋重力流直接排入市政雨水排水总管,雨水总排口处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环保监测设备。
3埋地非金属管道的防渗措施
石化企业非金属管道防渗措施一般采用2种型式: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防渗及混凝土管沟防渗。3.1高密度聚乙烯膜防渗地下管道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防渗层(见图1)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厚度不宜小于1.50mm;②膜两侧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宜采用长丝无纺土工布。
3.2混凝土管沟防渗
抗渗钢筋混凝土管沟防渗层(见图2)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沟底、沟壁和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混凝土垫层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②沟底和沟壁的厚度不宜小于200mm;③沟底、沟壁的内表面和顶板顶面应抹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厚度不应小于10mm。具体选择何种防渗措施,应该根据不同项目室外埋地管线综合布置情况,防渗管线的数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规划。
4结束语
目前,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石化企业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更是责任重大,生产工艺的选择、平面布置、管道及设备的选型等环节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后期在项目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划分石化企业排水系统,合理的规划布置排水管路及提高石油化工工程防渗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同样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SH3015-2003.[2]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S].GB/T50934-2013.
[3]王晓阳.石油化工企业含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水处理工艺设计[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0,41(4):50-53.
[4]吴莉娜,陈家庆,程继坤,等.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5):4311-4317.
篇6
环境地质灾害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保护地质环境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其中,地下水的日渐紧缺、水质的下降、超负荷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降等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都是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利用造成的,因此,水文地质问题在环境地质灾害中占有很大比例。纵观这些地质灾害,其中,水的问题导致的地质灾害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城市、经济区建设中,还是在矿区开采、重要交通干线建设中,水的作用因素贯穿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时刻影响工程安全和稳定。因此,加强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和监控,对较好的控制和预防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水文地质勘察的作用
环境地质灾害在人类的发展演变中不断进行,从未停止过。在各式各样的地质灾害中,大部分灾害的形成都离不开地下水的参与。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质灾害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广泛性、严重性等特点,分别体现在类型、机理、分布等方面。目前,对地下水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还在起步阶段,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
因此,在环境地质勘察、监测过程中,要重视对地下水导致的地质灾害,加强该方面的认识,并且加大研究水文地质问题的投入。实践证明,水文地质问题在环境地质勘查监测中始终是一个重要且易于被忽视的问题。地下水始终参与地质灾害的形成,影响岩土体的特性,如果对于建筑工程来将,还影响工程的稳定性。为提高环境地质勘察、监测的质量和可靠性,必须将水文地质勘察作为重中之重,从水文地质的影响范围、评价内容上进行分析判断,以备更好的预防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环境恶化问题。
3 不同区域环境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的内容
不同区域条件下的环境地质勘察内容不尽相同,结合以往的环境地质勘察工作,都是由于对地下水的危害评价不足,导致的环境地质灾害发生,因此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供科学的对水文地质评价依据,就会提高地质灾害勘察监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水文地质评价的不同区域,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重点评价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保护。我国虽然水量丰富,但是干旱地区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降水量稀少,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西北西南地区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预测水资源的减少可能造成的地质危害,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2)城市建设中的地下水污染和过量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降问题。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受到污染导致的无法正常使用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工业三废的外排、生活垃圾的随意处理都会导致重金属元素渗出,以各种迁移方式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引起土壤的质量恶化,作物的吸收,一步步损害人体健康。同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给地面造成的沉降影响。地面沉降也是城市环境地质灾害之一,过量的抽取地下水,集中开采,导致含水层的固结、压密、收缩,从而使地表下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为城市地下水的质量、数量的变化提供参数和资料。
3)沿海城市地区的过度抽取地下淡水资源,导致的海水入侵问题,也是地质灾害之一。沿海地区的地下淡水资源和海水本身是一个平衡的关系,过度开采和抽取,导致地下淡水资源的水头压力减小,平衡被打破,造成海水向陆地侵蚀,给陆地带来巨大损失。查明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时,要查明地下水的自然分布状况,分析预测由于过度抽取引起地下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把握由这种变化导致的海水侵蚀程度的变化。
4)矿区的水文地质评价:地面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水的不断侵蚀,造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断受到水的沉降侵蚀,导致的类似空隙传递,久而久之空隙?l育到地表。这种环境地质灾害的水文地质勘察,应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的长期的水文地质勘察,以得到变化侵蚀与地下水的变化规律。
5) 在建设大型项目时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城市改造、开发区的兴建。对缺乏地质环境资料的地区,当水文地质条件对特殊工程影响较大,如工程地基评价、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等,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以上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勘察内容都包括:地下水水位、类型、变化幅度、各种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厚度、分部组合关系、承压层的水头等,在环境地质监测勘察过程中,掌握地下水对环境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提高环境地质监测质量,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针对地下水作用不同区域的环境地质进行评价,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
4 地下水赋存形式和灾害研究
地下水和岩土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称之为岩土水理性质,影响岩土体的强度。以下内容对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地质灾害影响进行分析。
4.1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
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
1)结合水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都是指被分子力吸附在岩土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不受重力影响。强结合水具有极大的粘性和弹性,两者主要存在于粘土中,砂土中含量较少。
2)毛细管水,是保持在岩土毛细管空隙中的地下水,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作用,可细分为孤立毛细管水、悬挂毛细管水、真正毛细管水。毛细管水在砂土和粉土中含量较高,在砂砾层次之,在粘土中最少。
3)重力水,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能在岩土空隙、裂隙中自由运动的水。由于重力水在天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在岩土中的渗流活动明显,影响岩土的水理性质。水文地质勘查中所指的地下水一般是重力水,是研究岩土水理性质的重点对象。
4.2 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灾害
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灾害,一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引起的,二是由于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引起的。
首先,地下水位变化造成的危害分为水位上升造成的危害、水位下降造成的危害、水位频繁升降变化造成的危害。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盐碱化、沼泽化,加大腐蚀;在一些地质条件差的地区易发生滑坡、崩塌;工程项目现场会造成砂土液化,出现管涌、流砂等现象。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水质恶化、水资源枯竭等问题也会发生。地下水位的频繁波动,导致稳定岩土体层的岩体膨胀伸缩而失去整体性,导致变形破坏。其次,由于人为作用破坏了地下水的天然动力平衡状态,在浮动的动水压力条件下,经常出现突涌、流砂、管涌等危害。
篇7
Abstract: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blem, and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ingxia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view of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农村饮用水源地;现状;问题;对策;宁夏
Key words: rural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present situation;the problem;countermeasures;Ningxia
中图分类号:TU9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318-03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受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1],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问题[2]。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先后投巨资用于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共下达资金13.58亿元建成农村集中饮水工程182处,分散供水工程5.3万处,完成7项重点人饮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1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2010年共完成投资28702万元,建设中小型集中饮水工程47处,集雨场4200处,解决41.7万困难群众饮水安全,计划至2013年将解决全区2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1 宁夏农村饮用水源的类型
宁夏农村饮用水源地依据供水方式不同可分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分散式饮用水源地(表1)。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的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地指供水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的现用、备用和规划饮用水水源地,可分为联村、联片、单村、联户或单户等形式。宁夏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157.7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36.06%,其中地下水供水人口129.23万人,地表水供水人口28.5万人;分散式供水人口267.93万人,占农村总供水人口62.94%,其中有供水设施的人口总数为196.33万人,无供水设施的人口总数为71.6万人。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2006-2010年完成的宁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调查报告[3],宁夏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供水覆盖面已占城市总人口90%以上,即城市生活饮用水基本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覆盖,宁夏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已由原来37%提高至55%,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 宁夏农村饮用水源地现状
2.1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现状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以“加强农村重点水源地管理,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中心,对36处重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有效保护,对新增的试点县(区)52处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制定了保护规划。2009年,对全区110处农村重点饮用水源地采取措施进行了有效保护,制定《宁夏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4]。2010年对230处农村重点饮用水源地通过水质监测、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设置标志碑、警示牌和界桩,逐步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以保障农村群众饮水水源安全。
2010年8月-2011年11月间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对230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环境状况评估。调查评估结果表明:
①参评的230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48.23%。参评水源地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总大肠菌群、锰、氨氮、铬(六价)、铁、pH值、硝酸盐氮等。超标原因以环境地质因素为主,人为污染物以氨氮影响为辅,此外部分集中式水源地毒理性指标六价铬、砷、镉有超标现象。
②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及审批滞后。226处水源地划分保护区并已批复仅有4个,仅占参评水源地总数1.77%;初步划分的142个,占62.83%;未划分80个,占35.40%。超过90%参评水源地尚没有设置保护区标志;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工作未得到有效开展,水源保护仅限于供水设施管理,多以县水利(务)部门为主,占水源地总数的89.82%。保护区划定、水质监管工作滞后。
③参评水源地保护区(调查范围)内年排废水122.7147万吨,化学需氧量455.02吨,氨氮100.08吨,主要污染源为生活和农业面源。
2.2 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现状 宁夏分散式饮用水源地域特征鲜明。沿黄灌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埋深浅,银川、石嘴山、吴忠地区的黄河两岸以及中卫沙坡头区、中宁县等地多以小型地下水供水设施、手压井为主;中南部干旱带水资源短缺地区则以收集雨(雪)水和拉水(黄河水、水库、泉水)的水窖、圆口井、泉水为主。泾源县和隆德县降水量大,泉水、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以截引泉水、窖水、圆口井为主。①灌区手压井:采水层均为地下潜水,井深5-10米左右,为上世纪70-80年代农村供水方式。目前沿黄灌区人口相对分散区域和交通不便、尚未接通自来水的村户仍在使用。由于水源水口周边环境差,总大肠菌群超标率高;受地下水污染影响,氨氮、亚硝酸盐等项目有超标现象,受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局部地区铁、锰、硬度、氟化物等超标现象较为突出;水源包气带防污性较差。②窖水:多位于干旱、半干旱的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位低,周边环境人为活动少。水质受到积水场地土质、岩性及来水水质影响。由于长期存放,卫生指标普遍欠佳。③黄河水:来水均为引黄河水工程,分散式饮用水主要用于水窖水的补水,一般直接从引水渠道取水,没有沉淀、消毒处理工艺,水质受到黄河来水水质及沿途环境影响,居民普遍反映口感不佳,且受季节限制。④南部山区截潜(山泉):多处深山大沟,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取水口缺乏必要保护,夏天极易滋生藻类及蚊虫;受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影响,部分地区水质中硫酸盐、硬度本底值高。⑤圆口井:多为严重缺水地区零星散布地下深层水源,水量有限,水质主要受当地自然背景影响,局部地区氟化物、硬度甚至六价铬有超标现象。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水源地整体环境禀赋较差,水质达标率低
由于宁夏当地优质水资源匮乏,水质受自然环境影响氟化物、硫酸盐等较高;农村水库型水源地水量受限于降水量影响,供水保证率较低,河流型水源绝大部分为引扬黄河水,水质、水量受限于黄河来水水质和提水设施影响,水源地区位条件较差;地下水水源地,南部和中部饮用水资源严重短缺,苦咸水、高氟水广布,灌区水源地防污性能较差,水源地整体环境禀赋较差。
3.2 面源污染加重,卫生防护堪忧,饮水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近年农村水源地保护研究结果表明,以“三氮”污染为主的面源污染现已成为宁夏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主要污染源并呈逐年加重趋势,特别是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由于受到农业种植、养殖、生活污染源的直接影响,水质普遍较差;此外由于没有较好的防护设施和卫生隔离带,部分农村水源地卫生条件较差,因畜禽饮水、生活污染造成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学指标超标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用水安全已成为农村上访案件的突出问题。
3.3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滞后 宁夏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工作整体滞后,亟待提高。目前虽然多部门均有相应管理职能,并开展工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及硬性管理指标,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水源地管理依然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环保部门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能力较弱。目前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缺乏科技支撑,划分完成率较低,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严重滞后,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严重制约农村饮用水源地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4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加大 一是随着各地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建设用地挤占水源地保护区用地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设施农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水源地的污染威胁远大于传统农业;三是农村排水管网、生活污染物的处置设施缺失直接影响地下水水源地安全;四是水源地周边的墓地、排水沟和工业园区对水源地影响亟待评估;五是区域地下潜水的大面积污染加大了水源地保护风险。
3.5 水源地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 宁夏至今尚未出台自治区级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缺少针对各类水源地保护的措施及规定,导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难以依法有效开展,保护措施也难以依法落实,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农村水源地尚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4 对策及建议
4.1 完善水源地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农村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应从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入手,加强节水、综合水污染防控和生态保护工作,建立统筹城乡与区域的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体系。加强部门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及管理权限,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彻底杜绝管理盲区;提升农村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落实经费和人员编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联防机制,推动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饮用水源环境管理及安全保障工作。针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薄弱、人民群众水源地保护意识淡薄,建议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册等多种媒介普及有关知识,研究促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公众监督对策,推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转变成社会参与、人人有责的全民行动。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参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逐步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在严格的监管和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迈入轨道,有效的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和安全。
4.2 完善政策法规建设、解决立法滞后问题
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强化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利用法律约束机制调节各方利益冲突,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4.3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完善水源地标识与防护建设
全面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体系,尽快完善农村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设立与完善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是保障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举措。对于较大范围农村饮用水源供水区应按规范要求划分水源保护区范围,设置水源标识、警示和宣传牌,告之公众保护内容。通过在保护区周围建设防护林带,采用物理隔离和生物隔离等措施避免水源水质受到污染。
4.4 全面规划,加强污染源防治
建议按照国家《水污染防治法》中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对农村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违章建筑限期拆迁,将保护区内的住宅、养殖、旱厕等违章建筑通过搬迁、置换等方式迁出保护区,确保保护区内无违章建筑、无排污口。对保护区内短时期内无法置换的耕地,严控作物种植种类,严格限制引排水量。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无公害种植,测土施肥,严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监管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区卫生防护隔离带建设,严禁畜禽直接饮用,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安全;严禁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内进行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和畜禽养殖活动,确保水源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铁光,宋实,潘丽雯.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2).
[2]李仰斌,张国华,谢崇宝.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相关保护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
篇8
关键词:市政工程;污水管道;防渗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的提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也逐渐的丰富。其中避免城市出现内涝现象的重要设施就显得比尤为重要。雨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污水,因此,污水管道的设计和施工也相对要求越来越高。污水池、地下污水管道是污染物泄漏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地下管道埋置于地下,泄漏后难以检测,且长期存在,容易发展成为危害的的污染源。管道渗漏还会管道四周回填土导致地面坍陷,所以对管道防渗方面的管理就比较重要。
二、防渗施工前的设计管理
防止地下水污染必须遵循源头控制、渗漏预防、污染物、源监测及事故应急处理相结合,还有分区防控的基本原则,通常包括在工艺、设备、管道、控制等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防止污染物的泄漏;被动的防渗措施,以及当污染物发生了泄漏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其主要包括:
(一)严格划分污染防治区和非污染防治区,根据可能泄漏物质的性质将污染防治区划分为非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和重点污染防治区。
(二)针对不同的污染防治区采用不同的防渗措施,做到地上的污染在地上防治,地下的污染在地下防治的原则。
(三)通过在不同的污染防治区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以及在整个地下水的下游设置地下水监测设施,及时的发现污染物的渗漏。
(四)当监测数据发现周围地下被污染时,需要对污染防治区地下水人工开采形成地下水漏斗,人工抽水等措施,控制污染防治区地下水流场,也防止污染物的扩散。
三、加强对防渗施工过程的管理
(一)确保采购质量
对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对管道的施工材料质量进行控制是重要因素,其也是质量出现问题的常见因素。在材料的采购方面要进行重视,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在采购过程中,要对管道材料的生产厂家背景以及资质都要进行审核,同时,对材料的技术含量也要进行审核,对材料的力学实验报告等材料也要进行核对。在对生产厂家的资质进行审核时,采购人员对材料的质量要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审核,可以通过敲击材料发出的声音进行辨别。在采购制度方面也要进行完善,避免出现漏洞,导致材料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二)施工中注重管道与基础的稳定
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管道与基础的稳定。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尽可能避免任何误差对质量的影响,使管道与基础具备高强度与稳定性。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水文地质情况变化或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与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切不可为了应付工作而继续施工,防止因不当操作造成的施工质量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停工整治,提升基槽底部的承载能力。如果基槽底部被水浸泡而影响了强度,就需要工作人员挖除松软土层,并在此基础上填充石料、沙子等,使基层更加紧实。
(三)加大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力度
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施工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对施工的质量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整个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以及施工管理人员都要对现场的情况以及环境进行掌握,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对材料的使用、设备的使用以及操作技术都要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在质量方面出现纰漏。在工程施工的核心环节,对施工细节可以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审核,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施工中出现地基不稳的情况,影响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解决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对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质量进行提高,能够能对居民的出行环境进行改善,也能避免出现城市内涝的问题,对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以及施工功能的发挥也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对市政雨污水管道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才能更好的解决城市雨污水管道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3.1 确保采购质量对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对管道的施工材料质量进行控制是重要因素,其也是质量出现问题的常见因素。在材料的采购方面要进行重视,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在采购过程中,要对管道材料的生产厂家背景以及资质都要进行审核,同时,对材料的技术含量也要进行审核,对材料的力学实验报告等材料也要进行核对。在对生产厂家的资质进行审核时,采购人员对材料的质量要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审核,可以通过敲击材料发出的声音进行辨别。在采购制度方面也要进行完善,避免出现漏洞,导致材料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五) 施工中注重管道与基础的稳定
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管道与基础的稳定。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尽可能避免任何误差对质量的影响,使管道与基础具备高强度与稳定性。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水文地质情况变化或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与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切不可为了应付工作而继续施工,防止因不当操作造成的施工质量问题。到这种情况,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停工整治,提升基槽底部的承载能力。如果基槽底部被水浸泡而影响了强度,就需要工作人员挖除松软土层,并在此基础上填充石料、沙子等,使基层更加紧实。
(六)加大对施工过程的检查力度
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施工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对施工的质量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整个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以及施工管理人员都要对现场的
情况以及环境进行掌握,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对材料的使用、设备的使用以及操作技术都要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在质量方面出现纰漏。在工程施工的核心环节,对施工细节可以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审核,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施工中出现地基不稳的情况,影响项目的顺利开展。
(七)闭水试验
闭水试验是保证市政污水管道质量达标的重要检测手段。在施工完成后,同城进行闭水试验通常用来检测管道质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气压试验与闭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气压试验对检漏灵敏度高的特点,对污水管道先做气压试验,快速找出渗漏点,补漏后再做闭水管道试验,提高闭水试验的合格率。
利用工程本身的污水检查井进行试验
①将准备好试验的管道两端管口用砖封密,两端封墙设置在检查井外侧,亦即试验管段包括检查井,带井试验。
②向检查井内加清水直至满足试验水头。
③正式试验开始,对渗水量的测定时间持续30 min,期间检查污水管、污水管接口以及管道与检查井接口的渗漏情况,最后通过检查井内水位的下降情况计算出渗水量。从而保证保证不出现渗漏。
2、采用气压试验代替闭水试验的方法
污水管道充气,加压至适当压力P1(0.4 MPa),由于渗漏的存在,压力下降至一定的数值P2,并及时记录气压由P1下降至P2所用的时间T。根据波意尔-马略特基本定律:P1V1=P2(V1+V2)
式中P1气压试验开始时的管内压强,Pa。
P2-气压试验终止时的管内压强,Pa。
V1-管内容积,L。
V2-管道渗气量,L。
管道渗气量V2=(P1-P2)V1/P2,从而推算出单位时间内单位管长的实际渗气量,与允许渗气量标准比较,即可判断该段污水管道的渗漏是否超标。
结语:
市政污染管道建设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分析的情况直接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且由于污水管道工程会直接影响市容以及今后城市的发展状况,所以,污水管道工程施工必须要不断的研究发展。在一些案例中,很容易就能发现,很多人看待污水管道施工中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仅仅将其归属为工程施工内容,其实并非如此,施工技术还应当包括使用的控制,因此只有将施工过程和技术控制相互结合,才能够建立起优质的污水管道工程,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晔,张建军.市政雨污水管线的施工与质量管理浅析[J].中华民
居(下旬刊),2013,06:128-129.
[2]周成宇.浅谈市政雨污水排水管道施工和质量控制[J].城市建筑,
2014,01:248-264.
篇9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防控;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重金属污染,具体指由重金属以及它产生的化合物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最典型的案例是日本出现的水俣病,该病就是汞污染造成的。这种污染的危害主要来自于重金属所处的环境以及生物体等存在的化学形态等。最常见的就是水污染,当然还有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后,人类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不断的加大生产强度,此时有毒以及有害的物体就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环境当中,此时环境本身的自净力已经不足以排解污染,环境污染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目前相关组织以及机构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很多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 、污染的特点
重金属污染不同于其它的污染。很多种类的污染可以有效地通过环境本身的物理以及化学或者生物能力的净化来降低或者解除。然而由于重金属存在富集性的特点,不易在环境中获得解除。当前,我国在重金属开采以及加工的过程中,导致了很多比如铅、汞等的重金属进入3到大气或者水、土壤当中去,给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废水释放的重金属,就算是浓度很低,也会积聚到藻类或者是底泥里,然后被鱼类以及贝类吸附,人食用鱼以及贝类就会吸收这种污染。水中含的金属的利弊影响不仅在于金属的特性,关键在于它的浓度以及它存在的形态等。通常,即使是金属元素对人类有益,当它的浓度超过一定标准后,它也会产生毒性,导致动植物受到污染,严重的会死亡。金属的有机的化合物比无机的化合物的毒性强很多;可溶的金属比颗粒状的毒性也强很多。
比较重金属给大气以及地表水带来的污染而言,对土壤和地下水带来的污染要复杂而且严重许多。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污染有以下的特点:隐蔽、滞后、累计、治理难度大、修复时间长。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污染开展的修复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重点,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难题。纵观全局,虽然我们在对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许多科学实用的技术,不得不承认的是,遮羞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场地的结构,带来二次污染现象,而且在大面积且轻污染的土壤中无法有效开展。因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对环境的治理以及修复过程中,注重人和生态的和谐关系,真正的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做到实处。
二、常用的几种修复方法
首先是生物修复法。该方法是我们开展整个生态修复活动的基础。它是对环境修复的最重要技术,目前该方法正处于发展中。生态修复的概念具体讲就是指通过微生物来加速对污染物的降解活动,进而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或者解除污染的一项自发的或者是受控的过程。除了通过微生物来进行修复,植物以及动物等多种修复方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生物修复赋予了更宽泛的定义,具体的讲就是指通过细菌或者真菌等各种类型的微生物以及蚯蚓类的动物或者水藻等代谢来减轻污染物的危害性,改变它们的活性,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当前,使用范围最广,效果最显著的生物修复法是微生物的修复法。
其次是,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这两种修复有效地构成了生态修复。具体的从原理上来讲,物理以及化学修复指的是有效地利用光、水分、温度以及土壤和气体等各类环境因素,依据污染的特点,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来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者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亦或是工程方法,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假如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结合到一起,确保环境条件以及生态因素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对于整个生态修复来讲,上述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有机结合到一起,对于我们的整个修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方法利用的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的整个修复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应该认真地将物理修复以及化学修复方法和生物修复方法结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完成生态修复工作。
第三,植物修复法。该方法是整个生态修复的最根本形式。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出现这一概念,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当前,植物修复法已经包括了环境修复的每个方面,比如城市的树木、花草、植被等对大气的净化。再比如,荷塘里的水生植被通过不断的利用氮磷钾等物质来净化水体;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从形式上看,在整个的治理活动中,几乎是植被在发挥作用, 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三 、不断完善污染环境修复标准
污染环境修复标准是指把技术和法规所确定、确立的环境清洁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或利用各种清洁技术手段,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不构成威胁的、技术和法规可接受的水平。最近几年,对环境的修复工作一直是相关工作的重点。但是与之配套的修复标准却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因此,修复工作常面临一大疑惑,到底修复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才能真正的认为是修复合格了呢?在世界范围内,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刚刚制定玩土壤修复标准。从总体上来看,各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均大大滞后于其大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各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工作,又大大滞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理工作。
结语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得知了重金属污染的概念以及它的危害性和特点等。当前形式下,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如何有效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目前严重的污染问题,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铭洪等著.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M].科学出版社,2003.
篇10
为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根据《XX市净土保卫战2020年工作方案》(政办发〔2020〕4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1%。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配合省上、XX市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补充设置土壤环境质量省控监测点位。(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自然资源局、住建局配合)
2配合省上、XX市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底前基本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配合)
(二)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
3.完成耕地分类划定,实施耕地分类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分别负责)
4.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通过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确保耕地安全利用,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加快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2020年底前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自然资源局配合)
5.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的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市林业局负责,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配合)
(三)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6.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并及时上传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动态更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并向社会公开。严格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腾退用地的土壤环境监管。依法依规开展相关地块的土壤污染环境调查;确定有污染的,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要求。(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自然资源局配合)
7.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充分利用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提升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市自然资源局负责,生态环境局配合)
8.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镇(街道)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市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门备案。(市自然资源局牵头,生态环境局、住建局配合,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四)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9.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督促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按年度开展自行监测,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超标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挂牌督办,限期治理,对治理后仍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制定包括应急措施在内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报市生态环境局和工信局备案并实施。(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工信局、应急管理局配合)
10.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集中的区域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工信局配合)
11.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加大对涉重金属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业或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布。完成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完成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指标任务。(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工信局配合)
12.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持续开展“清废”行动,巩固2019“清废”成果。加大对工业固体废物违法违规转移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防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工信局、自然资源局配合)
13.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巩固较大规模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成效,防止出现反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推进“垃圾围堰”整治;加快农业生产废弃物非正规堆放点整治。(市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分别负责)。
14. 控制化肥农药污染,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渗控等措施,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试点示范。推进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高效施药器械。农药使用量保持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化肥使用量保持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生态环境局配合)
15.优先在设施栽培面积较大、农膜使用较多的区域推进降解农膜应用示范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试点。结合农业项目实施,示范推广0.01毫米厚度农膜,提高残膜回收率。创新农膜回收机制,推进农膜回收处理试点,积极落实农膜生产经营者回收处理责任。(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16.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饲料、兽药等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生产使用饲料添加剂和抗菌药物行为。深入开展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训,继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全市推进项目和健康养殖项目。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0%。(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生态环境局配合)
17.开展灌溉水水质定期监测和评价。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对使用污水灌溉导致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地,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市水利局负责,农业农村局配合)
18.减少生活污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及餐厨垃圾处理。(市城管局、各镇、街道分别负责)
(五)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
19.开展化工行业等典型污染源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自然资源局、水利局配合)
20.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监管,依法依规落实相关管理要求,工程实施中要防止土壤挖掘、堆存造成二次污染,转运污染土壤前要提前报告,工程完工后开展风险管控或修复效果评估并向社会公开等。(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分别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道)、相关部门(单位)要制定本行业、本领域年度专项工作方案,强化组织领导,确定专人负责,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抓好工作落实。每月5日前报送上月工作进展情况;2020年12月10日前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及佐证资料报市生态环境局。
(二)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途径普及土壤环境保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培训,努力营造保护土壤环境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