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规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准确把握合规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作为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源泉,是银行业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业务经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及时发现并制止风险产生以及由此造成的破坏。为了满足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合规制度流程规定,以确保在违反法律、规则和标准的情形发生时,银行管理人员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合规是银行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健全、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是实施以风险为本监管的基础。合规风险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涉及银行各层次的所有员工,随时、随处都可能会产生合规风险,只有银行管理好自身的合规风险,监管机构的合规性监管才可能有效。就银行而言,违规经营、道德风险是长期困扰和制约银行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源就在于我国的银行业一直没有将合规视为风险管理的一项活动,更没有将合规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来管理,长期以来合规一直不是银行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因此,银行就要转变观念,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银行应将“全员主动合规、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渗透到每个岗位、每项业务操作环节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道德与法律底线,自觉遵守制度和流程,大力营造良好的合规氛围。
合规与银行的成本与风险控制、资本回报等经营的核心要素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合规能为银行创造价值。
2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合规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多数银行都是重业务拓展,而轻合规管理。二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三是重执行层操作人员管理,轻管理层人员约束。
2.2 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垂直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一些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还没有成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目前部分中小银行合规性管理分别由财会、信贷或稽核等不同的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合规管理模式,使得合规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合规风险管理有的部门重叠,形成重复管理,有的职责不清,出现管理真空。
2.3 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合规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有的银行内部缺乏一整套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流程,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没有奖励或奖励力度较小,惩罚措施也较轻。
3 改进合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银行业抗风险能力
通过改进合规风险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实现岗、责、人相匹配,以促进内部相互制衡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使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经营发展实现整体协调与匹配,为“平安银行”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合规保障。改进合规风险管理模式,要以流程和岗位责任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准则和银行规章制度的要求与规定,随流程落实内控,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系统地提升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从而有效解决和纠正在经营中有章不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不力而导致的合规失效问题。
3.1 强化合规意识,营造合规氛围
要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将业务发展和合规管理有机结合,同步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合规是银行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并应从银行高层做起。如果银行上下都严格遵守高标准的道德行为准则,那么该银行合规风险的管理是最为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银行的组织文化建设,促使所有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开展银行业务时都能遵守法律、规则和标准。银行在组建内部的合规部门时,应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规定的原则,而合规部门则应支持管理部门推进以职业操守为基础,建设蓬勃向上富有活力的合规文化,从而促进形成高效的公司治理环境,而且在银行内部,要形成浓厚的合规文化,做到人人合规。所有员工都要有足够的职业谨慎、具有诚信正直的个人品行以及良好的风险意识和行为规范;银行内部要具有清晰的责任制和问责制,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所有员工理所当然要为他从事的职业和所在岗位的工作负责任的氛围,进而逐步形成合规文化,这对于银行有效管理包括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至关重要。
3.2 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与流程
在流程构造工作中,同步将法律、规则、准则和本行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嵌入子业务流程的相应环节,以此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岗位约束,确立岗位权威和流程操作的严肃性,引导、约束各层级管理人员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大力提高每一位员工对具体业务流程操作的合规自律意识、规范操作责任与水平,进而加强流程风险的全程监控和管理。通过各级机构、各业务条线和全行的工作,确保法律、规则、准则和本行规章制度得到有效遵守,使本行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和声誉损失;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以防险、查险为要务,更要注重发挥专业所长,从排险角度,对虽存在隐患或瑕疵但具有较高营销价值潜力的具体业务,提出和给予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特别是在合规管理需要与业务发展需要发生冲突时,要按照“风险是否可控、效益是否可测”原则加以处理,帮助业务部门从防范风险、优化方案、整合流程等方面积极加以改进。
篇2
关键词:监理 施工合同 常规管理
一、现行项目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一些工程项目的监理实践中,由于对建设监理缺乏理解和经验不足,存在着下述几种不正常的情况:
(1)业主与监理单位为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非雇佣关系,法律地位平等。
(2)业主对承包方的各种具体要求并非都经过监理方这个统一的出口,因而降低了监理方应有的作用,而且使承包方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多头管理,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反而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
(3)业主虽然也授予了监理方必要的权力,但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支持和信任监理工作,结果监理方在对业主向承包方的付款方面无任何制约力,因此在制约施工方的环节上监理方常处于尴尬、被动状态。
2、对存在问题的处理
(1)监理工程师本着一切为业主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①主动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监理方的一切监理活动应向业主负责,定期向业主报告工程施工情况,未经业主授权监理工程师无权变更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②由于不可预见、不可抗拒或其他因素需要变更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时,监理工程师可以向业主提供建议,积极协助业主与承包方协商合同变更事宜。
③对业主提出的要求以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监理方的现场监理人员也要随时做好记录,及时改进和解决。当监理工程师正确的建议被业主否决时,应阐明自己的观点,书面通知业主,并说明可能给业主带来的不良后果。
(2)业主应大力支持监理工作,为监理方的工作提供合理、平等的平台。
要尊重监理方独立公正的第三者立场,授予监理方必要的权力,如技术上的审定权、工程质量的评定权、进度与工期的确认权、工程款支付与结算上的确认权与否决权、组织协调上的主持权,应大胆放手,将付款签发权交给监理方等。
总之,业主委托监理方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就必须对监理方给予充分信任,对各自的职责、权限有明确的划分。而且为完成一致的任务目标,达到预期的目的,两者间仅分工明确是不够的,业主与监理方还必须默契配合,无保留地合作。业主应大力支持监理工作,尊重监理方独立公正的第三者立场,授予监理方必要的权力,如前文所述的技术上的审定权、工程质量的评定权、进度与工期的确认权、工程款支付与结算上的确认权与否决权、组织协调上的主持权,应大胆放手,将付款签发权交给监理方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工程变更管理中注意的事项
1、任何工程变更都会引起工程费用的变更。某一工程局部或工程材料变更单项虽少,但也可能使工程费用大幅度增加,甚至使工程费用失控,总投资突破工程概算。如变更结构物的回填料,虽然单项费用变化不大,但全部工程构造物数量很多;又如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改用机制砂和沥青改用改性沥青等,这些单项材料虽然差价不多,但工程量很大,单项累计费用总额就会很大。
2、工程变更虽然计划方案先进、可行,但工程变更决策时间、设计周期的要求,可能使工程进度受到影响,无法按预定工期完工。
3、防止非指令性变更发生。如在没有监理工程师向承包人下达变更指令的情况下,而业主某些人员提出变更工程标准、技术规范、修正设计差错,以及某些监理人员提出超合同规定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材料质量控制标准等,造成实质上的工程变更,从而引起工程费用的增加,此种变更带有随意性,缺乏根据,应予避免。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施工合同管理中工期管理和不可抗力管理的分析认为,在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业主要给予监理工程师充分的信任,发挥监理工程师独立公正的第三者立场。总之,监理工程师在合同管理中必须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以业主满意为准则,以不损害承包人合同权益为前提,在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公平公正地处理合同事件,从而较好地实现三大目标控制,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英杰 浅析工程监理与施工合同管理[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3)。
篇3
关键词:政府非税收管理 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
政府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政府收支管理、特别是基层政府收支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但改革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文章拟结合工作实践,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提出粗浅见解。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和特点
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必须对政府非税收入本身的历史和特点进行研究。只有掌握了政府非税收入的发展规律、特点和管理要求,才能正确地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
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和范围在《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中已经有了明确界定,这里不再赘述。政府非税收入概念源起于预算外资金概念,预算外资金最初泛指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收人、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因为管理较为松散,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甚至未纳入财政管理,故名之“预算外资金”。随着改革的推进,管理的加强,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了预算管理。捐赠收入、彩票公益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也涵盖纳入财政管理的范围。预算外资金的概念渐渐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政府非税收入概念应运而生。政府非税收人概念及其范畴的提出,是深化改革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规范政府收人机制上向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政府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不简单是范围的扩展,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是一个质的飞跃。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并列,这样从理论上就把政府非税收入摆到了与税收同等的高度,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性。
(二)政府非税收入的特点
政府非税收人是指除税收以外,巾各级政府、周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相对于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来说,政府非税收入具有灵活性、补偿性、专用性、不稳定性、非普遍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政府非税收入在实现政府财政职能上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补偿性: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社会需要分为纯公共需要和准公共需要,纯公共需要由政府通过税收全部满足,社会准公共需要则只能由政府税收部分满足,不足的部分则要收取一定补偿费用,这就是政府非税收入的由来。专用性: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取得的收入,带有一定的补偿性。不稳定性:税收具有固定的税率、征收范围,调整变动一般较小。非普遍性:政府非税收入的普遍性,是指征收政府非税收入不带有普遍性,只是向需要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的人群征收政府非税收入,而不需要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的人群则不需要缴纳政府非税收入。自主性:府非税收入的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设立的自主性;二是缴纳的自主性。
由于政府非税收入内容广泛,性质不完全相同,归纳的特点,对于政府非税收入主体是适用的,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一项政府非税收入。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政府非税收人的特点,对于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提高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是对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o4153号),正式吹响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号角。《通知》的下发,对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确定了大的指导方针。从地方到中央,对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对于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很多地方财政部门都陆续成立了政府非税收入专职管理机构,为加强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法规和文件,为全国性立法作出了有益探索。三是将政府非税收人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通过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统筹安排。四是建立了政府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制度,加大了政府非税收人的监督管理。五是强化征管措施,加强了征收管理。实行了收缴分离制度,有效地杜绝了执收环节截留坐支行为的发生。改革推行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改革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没有统一同定的管理模式,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认识不一,很多地方还停留在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观念和模式上。离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法律依据不足。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缺乏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以依据执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经常要到处寻找法律依据,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二是机构职能不明。政府非税收入改革起源于地方,很多地方为加强管理成立了专职管理机构。地方成立机构本无可厚非,但财政体制基本是垂直对口管理,由于在机构设置上,地方设置在前,导致下级和上级机构设置不统一.上下级不对口,造成管理关系不顺畅。三是管理体制落后。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设立管理、征收管理、资金管理、支出管理等仍然基本沿袭原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模式和体制,没有随着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提升丽完善,存在分散、脱节现象。
(二)主要原因分析
改革推行这么多年,依然存在上述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改革的推动力不足:改革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的重视;二是职能部门的工作;三是社会各界的舆论。三者中以党委政府的推动力为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职能部门的工作,再次是社会各界的舆论推动。三者之间既可以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促进。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一些既得利益部门的反对,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引起利益的重新划分。一些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会想方设法阻挠改革的进行。推动力与阻力的对比程度决定着改革的进程。
篇4
一、主要成效
(一)严格落实责任,推进阳光编制进程。为有效控制全区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规模,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建立健全了机构编制管理与人员经费管理工作制度。在受理各部门(单位)用编申请时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分类管理原则。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和有关机构编制文件确定的机构类型、编制性质、编制数额和结构比例管理使用编制,认真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严禁混编混岗。二是编内进人原则。机关事业单位各类新进人员,均须在有空编且符合单位编制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对已经超编或者满编的,不再受理增人计划及进人申请,对确需增加人员的,坚持先出后进,严格按照满编或超编单位“出一进一”、空编单位“按需进人”原则。三是合理流动原则。调整、增加人员原则上从同级次、同经费类型单位在编在职人员中调整,严格控制经费自理事业单位人员向财政补贴或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财政补贴事业单位人员向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逆向流动。
(二)完善工作程序,规范编制管理行为。专门制作下发了《槐荫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单位)在用编、入编、减编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办法。具体工作中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编制审批在先原则。凡未经编制使用计划许可审批、未按规定办理编制使用审批的新进人员,一律不得列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一律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建立增人事先沟通机制。建立起政策性安置、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领导干部任职等增人事项事前沟通机制,由编办先行对用编单位的编制数额、职数配备、经费类型等要素进行审核。三是明确编制使用程序。按照申请用编计划、用编许可审批、用编许可执行、办理用编手续、核发工资经费的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分解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不断完善编制管理的程序和人员调配流程。
(三)把好准入口关,增强编制监督实效。创新实施了编制使用审核制度,各部门(单位)办理招考、录用、聘用、调动等事宜的,先向区编办提报《槐荫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批表》,编办定期审核汇总,报编委主任审批。经研究同意使用编制的,向用编单位下达《编制使用核准通知单》,并规定当年度有效。用编单位凭《编制使用核准通知单》到组织、人社部门办理招考、录用、聘用、调动等事宜。
(四)搭建信息平台,构建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区编办联合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换发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单位)认真核对实名制信息数据库在编工作人员数及姓名,按照管理权限分别报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审核通过后,为各部门(单位)所有人员重新换发了全市统一的《机构编制管理证》。积极探索《机构编制管理证》、机构编制台账、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库“一证一账一系统”三位一体的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在严控总量上实行机构限额管理、编制总量控制,在盘活存量上实行编制空量集中管理、统筹调剂使用,在动态调整上实行科学合理、适时调整机制,充分发挥有限机构编制资源的最大最优使用效益。
二、困难与问题
(一)机构编制工作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编办体制调整时间短,在宣传手段和力度上相对欠缺,一些部门(单位)还停留在以往的模式,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不够到位,片面认为编办只是设立机构、增加编制等单一业务工作,难以引起各部门(单位)领导及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可。同时,由于编办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习惯于“只做不说”或是“多做少说”,“重工作轻宣传”的思想仍然存在,处于一种封闭和隐秘的工作状态,其所操作的各种改革方案,即使在部门内部也并不公开,社会认知度和知情度就更不高。
(二)实名制管理“动态调整”难度较大。传统意义上的机构编制管理,只管编制不管人头,只管总量不管结构,只管编制核定不管使用效果,致使决策后的执行和监督力度明显不够。而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是职能有转有变、机构有设有撤、编制有增有减、人员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管理机制,是一种发挥机构编制资源最大效益的科学管理模式。机构编制实名制实施以来,超编混编的情况是清楚了,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实对应”并非易事,主要是由于各部门(单位)在发生人员变动、退休等情况时调整不够及时,从而造成了实名制信息系统数据滞后。
(三)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影响了部门职能履行。虽然近年来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法规、政策规定陆续出台,但是由于人们过去的工作习惯,不少工作仍然靠着以往经验去推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编办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强化机构编制部门职责,通过规范的程序加强同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仍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下大气力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当前,区委、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非常艰巨,对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编办不仅要有“施工队”的实务本领,更要有“设计院”的超前眼光,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同时,在管理对象上,更注重全方位,在管理方式上,更注重多样性,并严格按照“总量控制、计划使用、动态调整、科学管理”原则,坚决贯彻落实严控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努力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桥梁纽带、参谋助手和保驾护航作用。
(二)严格管理,深入调研,发挥好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作用。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精神,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社会最关注、涉及全局的关键问题,深入基层,加强全局性、前瞻性调查研究,使机构编制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综合研究探索机构编制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逐步建立起严格的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式工作流程,并严格落实“一家承办、一支笔审批、一家发文”制度,真正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效能运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树立机构编制部门良好形象。
(三)统一思想,协调配合,构建机构编制管理综合约束机制。机构编制部门要充分发挥源头和基础性作用,主动去沟通协调纪检、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齐抓共管,真正形成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合力。下一步,在征求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槐荫区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流程》,对全区机构、编制信息调整程序,增员入编、减员销编调整等工作程序进行明确,为机构编制管理前置审批奠定基础。通过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把管编制、管人员、管经费有机结合起来,将机构编制管理证作为机构编制调整、人员进出以及核定工资、办理养老保险、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为动态管理提供机制保障。
篇5
关键字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规划管理 信息 整合 服务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资源。如何快速、有效的获取城市各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规划与综合化管理,满足各个层次的信息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
对于规划管理部门来说,自上世纪80年代洛阳、常州、沙市等城市试点建设第一批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后,各地纷纷起而效之,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实现规划管理的信息整合与服务的有效手段。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相应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2]。
一、规划管理信息整合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规划管理的数据来源极其广泛,具有性质差别大、彼此相关性强等特点[3]。南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现状地形信息、规划信息、项目办理存档信息等,它们主要以文件形式存储于服务器硬盘上;另外,在项目审批以及违法违章建设办理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属性信息,主要以数据表形式存储于数据库服务器上。
1.
现状地形图信息整合
从目前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形图资料来看,城市规划管理所涉及的地形图采用的坐标系主要有两种,即地理坐标系和地方坐标系。为了建立两者之间的准确关系,更好的为规划管理服务,必须将两者统一起来[4]。在南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地形图处理过程中,主要通过Mapinfo实现这两中坐标系间的转换。
目前,南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所使用的现状地形信息主要是1:10000及1:500两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包括了居民点、水域信息以及地形图注记信息等(图1)。
2. 规划图信息整合
规划图信息根据其层次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几部分(图2)。
4. 业务办理流程信息整合
业务办理流程信息主要是业务办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流程信息,主要为办公自动化服务,存储于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中,办公人员必须通过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才能与其发生关系。按相关处室及用途来组织(图4),分为“系统管理相关信息”、“选址意见书相关信息”、“用地
规划许可证相关信息”、“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相关信息”、“市政管线工程规划许可证相关信息”、“规划方案审批相关信息”以及“建筑方案审批相关信息”等九个方面。
1.
其它文档信息整合
主要包括国家法律规范、地方法规、内部规章制度等法规文件信息以及其它单位的来文信息和本单位发文存档信息等。
二、规划信息服务
规划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日常办公服务,管理决策服务以及公众参与服务等。南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构建,以日常办公和管理决策服务为主。
1.
日常办公服务
日常办公服务通过图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采用“Visual Basic 6 +MapX 4.5”技术开发,按处室组织功能。南昌市规划局下设用地处、建规处、技术处、督察办以及办公室等处室,每个处室均有相应的子系统(图5)。其中系统权限子系统仅供系统管理员使用,该子
系统提供了系统重新登录、修改口令、录入人员、部门,以及对部门权限进行设置等功能;办公室子系统主要由办公室使用,该子系统主要具有一些收发件登记、修改,以及信息查询等功能;用地处子系统功能实现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报建单位信息录入,其次是选址意见书审批,最后是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技术处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对规划方案与建筑方案进行审批,系统在提供收件、新增方案、查询等基本办公功能基础上还提供了查看地形图、方案图等功能;建规处主要负责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该子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详细的查询查看信息、方案核实等功能;督查办子系统主要为督查办使用,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工程查验和执法督查两个方面的内容;管线处子系统为管线处设计,其详细结构又分为管线工程、市政工程、管线综合、管线详规以及资质年检等五个部分;法规查询子系统主要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城市规划法》、《报建指南》等法规文件,方便他们查阅。
如图6、图7所示,正是技术室进行规划方案审批的界面。
2. 管理决策服务
管理决策服务通过“Mapbasic”开发的相应子系统(图8)来实现,主要用于旧区改造。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新旧区之间差距也不断扩大,为使城市协调发展,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5]。南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旧区改造分析子系统正是为南昌市的旧城改造而设计。
该子系统运用GIS的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分析以及SQL选择等功能为旧区改造设计了 "道路分析"、"任意多边形分析"和"现有道路线分析"等三种分析模式,实现了较复杂的道路选线、建筑物提取和待拆迁建筑分级统计等自动分析过程。
决策者在使用该系统时,一般通过圈定需改造区域的用地边界,再从地形图中派生出建筑多边形,然后统计需拆迁的建筑量,从而为旧区改造的规划多方案比较、建设投资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如图9、图10所示,图9为圈定旧区的改造范围示意,图10显示了结果。
三、结束语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规划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由于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C/S模式构建,主要面向管理服务,在公众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在今后的系统建设中,应该向着B/S模式发展,争取在公众参与服务方面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心铁 等:对地观测技术与数字城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陈述彭主编: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承继成等:城市如何数字化——纵谈城市信息建设,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篇6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3)行疑字第3号《关于刘淑华不服公路费征稽行政处罚一案如何参照规章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并征求国务院法制局的意见,答复如下:
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没有规定公路行政管理部门对拖缴、逃缴公路规费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扣留驾驶证、行车证、车辆等强制措施。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关于加强公路养路费征收稽查工作的通告》第六条“可以采取扣留驾驶证、行车证、车辆等强制措施”的规定,缺乏法律和法规依据,人民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应适用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此复。
篇7
【关键词】合规风险 商业银行
据巴塞尔银监会2005年04月29日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高级文件,合规风险指因未遵循适用于银行活动的法律、法规、条例、相关的自律组织标准和行为准则而导致银行受到法律和监管条例制裁、重大财务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的“规”内涵丰富,分四个层面:(1)合大规,国家和外部监管机构颁布的基本法律、条例和标准;(2)合中规,市场管理和行业协会倡导的执业规则;(3)合小规,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行为规范;(4)合社会道德规范。
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建立规范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但推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内外环境非常复杂,银行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苛责性和推进合规管理工作的严峻形势,认识到合规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合规管理环境分析
第一,宏观环境。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试点,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将对合规风险管理形成极大挑战;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尚未建立起协调一致的监管机制,监管标准不一,监管法规缺位。第二,中观环境。法律法规环境不断变化;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商业银行上市使公众提高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充分性的要求,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甚。第三,微观环境。银行的组织模式仍然是部门银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原有的合规管理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监控、测试、计量,跟不上风险管理的新形势;银行综合化经营后可能还面临部门间业务交叉重叠、责任不清的情况,阻滞合规管理的有效性。总之,商业银行须认识到,引入合规管理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极大地降低风险;但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为银行实施流程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变革契机,故商业银行应持积极的态度稳健推进合规管理工作。
二、合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除合规管理环境制约因素外,银行内部对合规管理的认知歧误、合规管理建立基础错位、合规部职责定位的不准确等诸多问题也阻滞了合规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合规管理的有效性。
第一,对合规风险和合规管理存在认识误区。将合规风险简单等同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在内容上有交集但并不等同,且事实证明,把合规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在操作环节和人员上设卡,效果也微茫,合规风险仍然在银行内部大量存在并不断变换手法;合规风险具有全局性特征,是三大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主要诱因。认为合规管理仅仅是合规部的职责――事实上,银行声誉来源于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恪守最高的职业操守和严格遵从法律规定,任何员工不合规的行为都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灾难;分身乏术的合规官不可能没有监控盲点;因此,合规管理是上至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下至每位普通员工的职责,银行上下均必须主动合规。
第二,合规管理工作的建立基础错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响应质量不高,不严格执行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甚至有章不循的现象大量存在,出了纰漏时部门间相互推诿,难以追究责任。其原因在于合规管理仍然建立在“部门银行”的基础上,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合规风险控制的缺陷。银行必须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风险管理,实现合规风险管理与银行政策程序的评估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第三,合规部门职责定位不准确。我国银行的合规管理工作更多地局限于合规教育和培训、实施监督检查、管理反洗钱工作、组织责任认定等职能,与巴塞尔银监会高级文件中提出的“合规风险的识别、监测、测试、量化、评估和报告”等职责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原因在于合规管理起步较晚,合规官大多是由内控、监察、稽核和法律等部门平移而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合规风险管理培训,对合规管理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合规管理经验欠缺。
第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纷繁芜杂缺乏系统化梳理,风险管理经验的传承机制缺失。由于对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缺乏及时修订和系统化的梳理,制度体系不够系统化和清晰简洁,制度上存在真空地带,制度可执行性较差。在具体风险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延续上,仍主要依靠言传身教而非依托于具体的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风险管理经验的传承机制缺失。
第五,缺少先进的合规管理工具。国际先进银行均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合规管理工具,主要包括授权控制、受关注者名单、吸收新客户操作程序、可疑交易监控等。但我国银行业对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没有整合银行内部的历史数据和经营信息。
第六,员工风险管理意识滞后,合规文化缺失。银行比较重视风险和经营理念的教育培训,但重发展速度而忽视风险防范、重市场拓展而轻内部管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风险意识和经营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合规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1)员工诚信正直的道德观念和合规意识不强;(2)薪酬激励机制扭曲;(3)银行内部相互博弈,制约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与执行效力;(4)“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不良文化仍然是银行内的鬼魅幽灵。
三、有效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建立规范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完成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为基础的包括合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内的可持续改进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必须针对前述问题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推进合规管理工作的进行。
第一,转“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基础,将产品创新与业务流程再造、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映射衔接,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统一封闭流程,推广流程管理理念,实现业务条线的垂直化管理,提高对合规风险的监控能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将合规管理从“以任务为中心”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将合规建立在持续测试和验证的基础上,实现对合规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评估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第二,准确定位合规部职责,制定并落实合规工作计划。合规部要积极主动地调查识别合规风险,及时提供合规支持和咨询服务;监测辖内机构合规事项,分析报告合规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成因,提出评估意见和整改措施,并确保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整改。合规工作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强化合规培训以提升员工合规意识;将绩效考核、薪酬奖惩与合规职责的履行情况挂钩;用文件记录各运营单位的合规表现并定期向利益相关者出具报告,确保公司合规管理目标的实现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运营环境。
第三,加快“规”及风险点的梳理工作。对现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准则等进行统一梳理,避免制度产生相干性或真空地带,将规章制度转换为具有执行力的政策和程序;清理合规风险点并构建动态的合规风险数据库,其内容涵盖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提示、合规风险案例、合规风险隐患;充分发挥合规部在对接外部监管中的枢纽地位,由合规部门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则、风险提示和监管意见进行消化吸收后,分解给各业务部门或其它后台部门,并从合规角度提出执行外部监管要求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确保合规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理顺合规部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关系。为保证合规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1)将合规部门的预算管理与其工作目标保持一致,而不取决于业务部门的盈利状况;增添合规风险管理履职情况对业务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摒弃以业务量或利润为单一考核指标的做法;(2)避免合规部与业务部存在利益冲突,避免合规官兼任的非合规任务与其合规职责存在利益冲突;确保合规官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而不用顾虑受到报复或冷遇;(3)以制度化形式明确合规风险报告路线中每位人员的职责,规范报告方式、要素、格式和报告频率等,以及被报告人临机处理的规范要求。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作机制,标准化评价标准和工作方法,理顺合规部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关系,实现合规管理的有效互动;充分协调工作计划,确保检查范围充分,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并共享检查成果和信息。
第五,实现合规管理工作的电子化。尽快将IT技术应用于合规管理,建立电子化管理系统和完整的工作程序,设计合规风险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指标,对合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法律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时维护更新系统,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的全面优化。
第六,严格实施问责制,完善诚信举报制度,建立合规官再监督制度。
第七,引进3K型(3K――Know your authority,Know your business,Know your customer )复合人才,全面普及合规教育和培训,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
作者单位:张开春,江南大学;吴园一,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周伟荣,中国银行无锡分行
参考文献:
【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ompliance and the compliance function in banks,省略, Apr 2005.
篇8
(一)合规风险管理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树立合规经营理念,明确合规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明确合规风险管理是全面的、全程的和全员的要求,按照合规风险管理的原则建立和持续改进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协调一致原则。合规是城市商业银行上至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下至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对合规经营负最终责任,业务部门对合规风险负直接责任,每位员工对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负责,合规部门承担合规管理责任。城市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协调一致为基本原则,既包括上下纵向协调一致,也包括前后台部门的横向协调一致。二是独立管理原则。合规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是保证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在前后台建立有效的制衡关系,在各业务岗位之间建立有效制衡关系。因此独立管理原则应当包括合规部门的独立设立,也包括对合规风险管理人员的独立任职推荐权和免职权,更要包括对合规风险管理人员的的独立考核奖惩机制;三是嵌入作业原则。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较强,规模较小,合规资源有限,既要做好合规管理,又不能因噎废食。为整合有效资源,合理匹配业务工作人员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在总分行设置独立的合规部门,在业务部门中选聘兼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人员。
(二)合规风险管理政策
城市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政策体现合规风险管理理念、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是指导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城市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政策倡导并在全行推行诚实守信、敬业尽职的行为准则,培育全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确立“合规经营”、“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和合规文化建设。所谓合规经营是指,合规是发展的基石,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当业务开展与合规要求发生冲突时,应以遵从合规要求作为必然要求,不以牺牲合规要求作为代价换取短期发展的利益;所谓合规人人有责是指,合规是全行干部员工的共同责任,合规不但要由从高层做起,由高层率先示范,各级干部员工都是所在岗位合规守法的践行者和直接责任人;所谓合规创造价值是指,合规可以使本行避免受到监管处罚而遭受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更能够让本行在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下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合规风险管理内容
合规风险政策内建立清晰合理的合规管理流程,具体合规管理内容如下:一是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识别、整理和下发。二是政策、制度、新产品及新业务的合规性审核。三是合规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包括定期的系统性的识别与评估,也包括日常的监测识别和评估。四是合规咨询与培训。
二、城市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与职责
(一)合规风险管理架构
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前述合规风险管理构建的原则,即“协调一致、独立管理、嵌入作业”,采用集中化组织模式,在总行设立法律合规管理部门,负责全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在分行设置法律合规部,在总分行各业务条线和支行配置兼职合规风险管理岗。建立集中化组织模式一是有利于整合有效的合规资源,二是有助于更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跨部门的合规风险,三是保证合规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成为内部支持高级管理层进行合规经营的得力助手。
(二)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配
董事会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负最终责任。监事会应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合规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高级管理层应有效管理本行的合规风险,履行合规管理职责:制定、适时修订书面的合规政策报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后传达给全体员工;明确合规管理的部门、组织结构和负责人,确保独立性,提供相关的人力和物质支持;识别主要合规风险,审核批准管理计划;向董事会提交合规风险报告;及时报告任何重大违规事件;合规政策规定的其他职责。法律合规管理部门应协助高级管理层有效识别和管理本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履行以下基本职责: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及时提供合规建议;制定并执行合规管理计划;本行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合规审核评价;协助人力资源部对员工进行合规培训;组织制定合规管理制度以及合规手册;积极主动地识别和评估合规风险,收集、筛选可能预示潜在合规问题的数据;保持与监管机构日常的工作联系,跟踪和评估监管意见和监管要求的落实情况。
(三)合规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篇9
一、合规风险正成为银行主要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会计工作组主席arnoldschilder先生说过,“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挑战不亚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面临的挑战”。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合规部门”文件;2008年,该机构公布了对21个国家或地区银行业合规原则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有20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合规要求,一些国家已将合规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大部分国家将合规部门作为银行重要风险管控部门,强调“合规从高层做起”以及合规部门的独立性。这表明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调查报告指出,引发合规事件最为明显的原因是:不能持续强化全面合规的政策和程序,合规文化、意识和培训不足,不能有效识别或确认已发生的合规风险。报告指出,合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从各个方面得到加强。
银行业合规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重要工作。早在2006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从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发展角度强调了合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机构业务受到限制,财务损失数量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危及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大量合规失效的案例足以说明合规风险正成为银行业主要风险之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而机构的规模越是庞大、综合化和国际化程度越高,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投入的资源就越多,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二、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银行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需根据合规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本行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并报当地银监局备案。从商业银行合规制度梳理的结果分析,因合规制度建设缺乏自上而下的总体安排,导致总体架构混乱现象,这也成为影响合规管理实质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以笔者调查的多家商业银行合规制度为例,进行简单剖析:
首先,制度体系有待合理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繁多笼统现象。有些银行直接套用监管规则,并没有根据本行具体流程和特点进行细化,因而形成“鸡肋”制度,造成制度规章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执行的后果。有些银行的某些制度,在总行层面已经相对细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各个分支行依然盲目进行制度重建,仅重述总行相关规章,不仅徒增内部制度数量,也对相关执行人员的工作造成困扰。二是合规制度体例和形式欠缺合理性,某些时效性较强的年度决策性规定也列入制度范畴,不利于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三是个别未列入银监会重点监管范畴的制度更新速度慢,与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不匹配。
其次,制度建设脱离具体运营环境。在银行组织架构体系有待改进的状态下,某些制度建设任务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也就是说,在银行首先进行组织架构体系建设前提下,才有望设立并出台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合规制度,否则,将因为制度建设脱离具体运营环境而成为一种徒劳的文字游戏。例如,某商业银行制定了信息管理制度,涉及首席信息官的职能要求,但该商业银行并没有从董事会层面设置专门委员会和首席信息官职位,导致该制度建设形同虚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符合银行监管部门的合规要求。
最后制度执行力不足。例如,根据某商业银行规章制度要求,“合规管理的基本制度应当由董事会审批”。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该行内部所有制度普遍由合规部或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制定,并经经营管理层通过之后即进入执行阶段,并未提交董事会决议。这种做法既不符合该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又不符合银监会监管要求中关于“合规政策由董事会审议批准”的规定。
三、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建设建议
上述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合规管理从理念、建设到执行环节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议银行同业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善合规管理工作,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全面合规建设理念
首先,合规制度内容不仅应重视专业性,更要兼顾全面性。
根据监管要求,合规的“规”,既包括对现有的外部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自律组织的规定,也包括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商业
银行的合规建设,属于广义的范畴,相对于合法而言,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既要合“外规”,也应合“内规”。因此,银行同业不仅需立足金融机构的特殊角度,强化专业性的合规制度建设;也要从企业管理角度重视规章制度设置,建立完备的合规制度体系。从合规建设内容角度,商业银行应重视全面性,不仅要涵盖所有业务、各后台部门、各分支机构,更要涵盖全体工作
人员;不仅重视专业合规,还应涵盖非专业合规。
据笔者了解,很多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偏重银行业务和产品、部门分支机构及岗位职责、日常业务it系统等方面管理制度的清理、梳理、整合和优化工作。即使从日常的合规管理角度,也更侧重业务与机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而在后台支持部门的合规运作、劳动用工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非金融企业特有的制度建设方面,其合规建设甚至有所欠缺,凸现出商业银行法律意识、合规意识建设深度和广度的不足。
其次,合规管理体系应注重完整性。
合规管理体系从内容角度,表现为商业银行企业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合规和员工执业行为合规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效整合;从执行力角度,合规管理应涉及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不同工作环节;因此,合规建设及管理应成为商业银行全行的工作,而不仅是合规部门及其高管的任务。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并没有实现自上而下、完全渗透到全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的理想状态。主要表现为:事前决策和事中执行的合规抓得紧,而事中监督和事后反馈环节的合规力度相对较弱;侧重预先的风险防范,但对于合规绩效考核、合规问责制度、诚信举报制度等需持续改进的后续制度建设体系,相对弱化甚至不完整;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有待深化。
例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合规内容,应注意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在履行决策、监督职能时的内容;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合规制度设置方面,应考虑合规制度贯彻的可行性因素,细化银行的法律部门、合规部门、内部审计等不同部门需要重点负责的相关合规要求,从而实现银行员工立足本职工作,全方位树立自觉防范风险的合规意识,最终提高商业银行全方位合规经营,规范发展的高效执行能力。
(二)商业银行应注意法律与业务人才在合规管理工作中的的协作
根据银监会监管要求,银行合规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面手”的特点,即法律知识和银行专业知识并重。合规管理人才既要理解法律内涵,也应了解本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这一要求,也反映了合规与合法的关系,银行合规内含了对合法性审查的要求,合法是合规管理的基础。银行要做好合规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法律人才与业务人才的相互融合、充分协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高度执行性的全面合理合规管理机制。
目前,某些商业银行依然处于法律与合规部门分设状态。法律部人员主要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一般负责诉讼与合同条款的审查,基本属于银行合规管理的事后处理部分。合规部门的员工基本由风险控制部、业务部门的金融专业人员组成,这些人员普遍具有业务专业知识强,而法律常识相对欠缺的特点。也有的银行虽然部门合设,但法律人才与业务人才的分工也依然过分清晰,与部门分设环境下的工作效果类似。在这种模式下,合规建设与管理人员,既要判断业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判断是否符合行业的规则、自律规则和内部制度。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角度,形成对金融专业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求高于法律专业人员的不合理状态。
上述工作模式,将“合法”,这一合规管理的基础工作安置在合规建设的后期,导致银行实务工作中,合法性判断与合规性审查难以有效对接,不利于提高银行整体工作效率。
(三)商业银行应优化合规监管机制,实现全行协作合规监管效果
要实现合规管理的最佳执行效果,需要商业银行全行协作,各有侧重,建立合规管理的层层防线,提高合规风险的管控能力。要达到上述效果,要求银行合规监管制度建设细化,实现责任和义务的统一。
据调查,从合规制度建设角度,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业务负责人,普遍被赋予了对其管辖范围内经营活动的首要合规监管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业务主管人员只履行合规监管报告职责而弱化合规监管的初步识别任务。究其原因,从合规监管机制角度,合规部门是负责合规性审查的最终机构,业务主管人员并不是合规监管的主要负责者。业务主管经常因更重视商业机会而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合规责任的履行。
(四)商业银行应重视合规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银行业务创新是银行业摆脱同质化竞争,进行市场拓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也对合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合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导致其对合规风险的判断难以把握:一方面因忽略风险而埋下风控隐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过分夸大风险而影响本行的发展。从这一实务角度,对银行合规人员提出比银行监管机构更高的要求,除具备法律、业务知识以外,还要求其具有很好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合格的合规工作人员,应能够做到及时、正确把握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内涵,分析其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并及时提出规避风险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据调查,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合规人员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依然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在合规人才的吸收、培养方面加大投入。
篇10
关键词:合规管理 标准化 体系
一、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标准化趋势
从发展历程看,合规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监管和银行业的发展而演变,大致经历了“管制缺乏导致风险严重-为应对风险实施严格管制-为促进金融效率放松管制-为防范新的风险,强调外部监管与内部自我约束并重”几个发展阶段。从中可见,金融监管改革的新趋势势必影响和引导银行业的经营战略转变和管理创新。如何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业务创新过程中开展高标准的合规管理,这都需要商业银行夯实合规管理基础、创新合规管理手段。
为全面推进银行业标准化工作,促进银行业国际化与信息化发展,在深入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标准化现状的基础上,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编制完成并《银行业标准体系》。该体系已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审,描绘了未来五年银行业标准全貌和标准化发展蓝图,是银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对于促进银行业建立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协调标准关系、提高标准质量、加强标准工作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可以预见,《银行业标准体系》后,将与证券、保险等标准体系共同构成金融业标准体系,成为金融标准化工作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的重要基础,这也为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二、新时期合规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外部经济金融形势与内部经营管理对银行业的合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开展高标准的合规管理工作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加大了银行的合规风险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欧债危机尚未结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流动性不佳,由此衍生的合规风险不容忽视。一方面在资金供给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的形势下,民间融资与“影子银行”等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鉴于其与银行信贷资金的高度关联,一些业务领域存在较大合规风险。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但普遍存在低水平创新现象,因此须警惕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当规避监管的创新。
(二)趋严的监管政策要求高标准开展合规管理
危机之后,加强监管成为金融界共识。银监会在2012年大型银行监管工作会上提出,鼓励将监管政策内化为银行规章制度的激励性监管,要求大型银行规范业务行为、信息披露、投诉处理,强化现场检查监督;人民银行已试行反洗钱“总对总”的法人监管。同时,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国家发改委对商业银行开展“不规范经营治理”上升到了整顿行业不正之风的高度。趋严的监管政策要求银行必须以更高标准开展合规管理。
(三)合规文化建设亟待深化推动
合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合规创造价值”等理念还未真正深入人心,员工主动合规的意识有待增强。一是普遍存在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现象,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偏重指向业绩指标;二是员工制度执行力有待加强,“重制度建设、轻制度执行”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合规文化尚不能人脑人心,员工参与社会融资、经商办企业等行为发生在银行体系之外,仅靠内部监督很难发现,必须通过深化合规文化建设、抢占员工思想高地、加强员工行为管理等方式予以防范。
(四)合规管理技术方法有待改进提升
一是合规管理尚在起步阶段,缺乏合规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的技术和手段,合规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之间难以定量管理、有效平衡;二是缺乏合规风险数据以及国内外同业合规管理信息的积累,难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三是银行内部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条线之间尚未形成资源信息的共享机制。
总之,合规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外部监管的需要,跟不上业务经营发展的步伐,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提升与创新。
三、“五位一体”的标准化合规管理实践模式
为应对新时期合规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顺应金融同业合规管理的标准化趋势,商业银行需要围绕合规管理的标准制定、组织保障、技术支持、价值创造、评价考核等五个方面进行管理创新,探索思考并努力实践合规管理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绩效化“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一)标准化——制定合规管理的工作基准
随着银行业务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各国监管当局意识到,监管机构要持续跟踪单个机构的风险变得日益困难,外部合规性监管不应该、事实上也不可能替代银行内部的合规管理。监管机构需要鼓励银行在满足最低合规要求的情况下,制定出标准更高、更为有效的合规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基准,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体系,培育按章办事的合规文化,坚持持续改进的整改纠偏机制。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的控制理念和工具方法,制定高标准的合规管理工作目标,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架构;将岗位制约、制度执行、跟踪监测、结果评价、激励考核等内控合规机制贯穿于各级组织机构、所有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
(二)专业化——完善合规管理的组织保障
专业化和独立性是合规管理的生命线,合规管理如果丧失了专业化和独立性,其职能作用必然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专业化的合规管理体现了银行业发展的要求,是当前银行业合规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化的合规管理机制要求按照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合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独立的合规部门,配备专业的合规管理人员,明确专门的合规管理报告与反馈路线,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合规管理人才。一是将合规部门的预算管理与其工作目标保持一致,而不取决于业务部门的盈利状况:二是避免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存在利益冲突,避免合规官兼任的非合规任务与其合规职责存在利益冲突,确保合规官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而不用顾虑受到报复或冷遇;三是以制度化形式明确合规风险报告路线中每位人员的职责,规范报告方式、要素、格式和报告频率等;四是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合规管理人才。专业知识是合规管理的起点,专业人才是合规管理的基础。合规工作涉及银行不同层次、不同业务的经营管理,需要熟悉法规和立法意图、了解经营业务及客户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信息化——健全合规管理的技术支持
合规管理是一个实时动态的互动过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平台支持合规风险的及时监测、评估和分析,合规信息的及时与实时更新,实现管理层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保障合规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IT思维,将合规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系统,嵌入到生产流程之中,实现合规管理的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开发出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合规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业务产品与流程环节的违规点梳理与评估,实时录入内外部检查违规问题及合规风险事件,积累合规风险数据,揭示合规风险敏感区域与管理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合规风险的提示预警,不断提高全行合规风险防控意识与水平。
(四)品牌化——实现合规管理的价值创造
银行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实质上是一种服务,是与货币信用相联系的一系列服务的总和。品牌作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号,能向顾客传递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一家银行的合规管理如果标准规范、值得信赖,必然有助于其卓越品牌的塑造。高标准的合规管理水平,是一流商业银行品牌塑造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合规管理本身并不能直接为银行增加利润,但却能通过系列的合规活动增加盈利空间和机会,避免业务活动受到限制。一是通过密切关注和跟踪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市场规则的最新发展,争取必要的话语权,代表本行利益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有利于银行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环境;二是通过内部制度的不断完善,将银行日积月累的各种良好做法沉淀下来,并清晰地界定实际工作中的尽职、问责和免责标准;三是合规成本与风险控制、资本回报等银行经营的核心要素具有正相关关系,合规活动有利于银行的成本与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回报。
(五)绩效化——探索合规管理的评价考核
目前,银行对合规管理的绩效考核主要停留在合规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上,并且主要集于案件防控方面,对业务经营条线的合规绩效考核不足,业务绩效评价与合规绩效评价联系不足。这些情况导致合规人员缺乏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的内在动力,被动合规现象突出。为此,银监会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确立了“合规引领”的原则,要求合规经营类和风险管理类指标应当明显高于发展效益类等其他类指标,用于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建设及执行的情况。为此,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开展研究落实,在倡导全员合规的理念下,在完善的合规组织架构下,依靠有效的考核手段确保合规执行效果。一方面将合规管理的指标纳入到对各经营单位、各业务条线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另一方面将各经营单位、各部门合规管理的内容写入到部门职责及相关人员的岗位说明书中,根据部室职责设置相应的合规考核指标,形成责任明晰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蔡珞珈、曹昫:《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思考》,载《武汉金融》,2012(3),59-60页。
[2]肖远企:《合规管理模式的变迁路径及其启示》,载《银行家》,2006(9),34-38页。
[3]牛筱颖、曹艳华:《综合化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载《金融论坛》,2006(11),36-41页。
- 上一篇:村级巡察意见建议
- 下一篇: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