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化下乡;农村群众文化;文化传播
一、送文化下乡的现状综述
“送文化下乡”就是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丰富的文化教育,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陶冶民众情操,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主要内容体现为送图书、报刊下乡;建立农家书屋;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春联下乡等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送文化下乡”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文化政策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需要高档次、高质量的文化享受的基础决定的。早在1938年,柯仲平就在其发表的《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中探讨了“文化如何下乡”这一重要问题。[1]1963年我国就组织了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支援农业,为加强城乡文化联系,把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输送到农村去。梗风在1964年的《送社会主义新文化下乡,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胜利完成工作任务归来》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送“文化下乡”不仅能够鼓舞农民的政治和劳动热情,有助于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建设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艺术工作者深入了解农村,为艺术创作提供思想源泉。1995年,等八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下乡活动。此后,“送文化下乡”的相关工作逐渐成为每年各级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被沿袭下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以来,更是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加以实施。[1]
二、“送文化下乡”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提升乡村生活品位
文化是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这些文学、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现阶段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的农村,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品位,而“送文化下乡”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需求。例如,每年的传统节日,南昌县文化机构在各乡镇举办的“歌舞活动”“送戏下乡”“送春联下乡”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在这些“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民众享受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民众对歌舞的喜爱和鉴赏力,也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让大中城市的文化魅力在农村群众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乡村生活的品位。
(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甚至有些可以和城市媲美。但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明显低于城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处境困难,城乡文化差距显著。“送文化下乡”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把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入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如好的戏曲演出给他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高科技含量的图书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改善农民枯燥的田间生活。“送文化下乡”着重体现为“送下去”,把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文化向精神文化相对薄弱的乡村进行传播,把大中城市的文化以文化公益活动的方式送到百姓的家门口。与此同时,这些艺术表演团体通过演出接触当地本土文化,在节目中吸收这些传统文化来提升表演内涵,迎合群众文化需求。因为“文化的续延必须建构一个顺畅的乡村与城市文化‘互哺’机制,树立农村新型社区共同体的文化自信与独特品格,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融的文化圈。”[2]城乡文化在“送下去”和“吸进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不断碰撞、融合。
(三)提供文化活动平台
虽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对于现在的中国农村描述有点不实,但是大部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城市,迷信思想、不良的赌博嗜好确实比比皆是。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提高群众审美情操,同时激活群众情感的活动平台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的修养。政府近年来组建的“农家书屋”活动正好迎合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乡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送戏下乡”活动作为“送文化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歌舞、戏曲、音乐的表演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文化教育,也让人民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用心。这些文化活动给群众文化的导向和激发作用远远大于节目本身,为城乡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动平台。
三、结语
“送文化下乡”作为政府工程的一项利民政策,以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对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和宣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同时,政府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为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
参考文献:
[1]郑迦文.文化下乡与精神进城——民族地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面向及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16(05):86.
[2]陈浩天.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悖论与价值赓续[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23-129.
[3]梗风.送社会主义新文化下乡,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胜利完成工作任务归来[J].人民音乐,1964(07):27.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文化建设;引导
引言
“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现代的精神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在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才能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放向,奋斗的目标,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让农村在前进的途中不会迷失方向。同时也对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在农村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这也符合新时代农民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继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摒弃农村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增强广大农村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力,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信息农村,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教育中
在农村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从义务教育到青少年的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都是农村基本教育的重点。处理农村人口最基本的受教育水平和处理矛盾中的方式一直困扰着农村文化改革的发展。
2.1 加强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总体水平低,教育水平不高,文盲和半文盲依然存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农民的思想,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教兴农的需要。这就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启蒙教育事业,这也关系到农民家庭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是否实现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新农村的建设。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知识批判宗法观念和迷信意识,反对隔代教育中对传统习俗的重复,造成恶性循环。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加强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从少年时期抓起,通过科学文化、社会实践、人文社科、人生观四个方面入手,让农民在学习和实践中尊重知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为农民提供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的现代观念。
2.2 落实到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基本素质、基本文化的地方,把社会主义核心新价值观贯穿到各个学校中,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教育途径让学生们了解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深入到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大学阶段,要求大学生们以思想渗透到社会科学和课外活动中,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村规民约中
村规民约是为了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也是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具体操作的,是一个在实践中改进创新的准则。部分村规民俗的强制性和法律是相互冲突的,并且不具备法律效力。本村发生事件,由村民投票决定,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判断的结果。甚至在农村中赌博、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是村民自行处理,村规民俗代替法律。在教育村民以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保护自己时却使村民心生偏见,在村民的严重村规民约远远超过法律法规,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村规民俗约束了村民禁止性的行为,规范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但是村民主体素质偏低,工作方式僵化,“家长制”严重,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做到公平公正,冲击农民道德状况,还会侵犯到部分村民的利益,最后流入形式。
在农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批判封建迷信思想。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才能带来稳定的乡村秩序和优良的民风。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文化中
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农村文化:
4.1 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基础工程,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农村强调法制教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勤劳致富的正确发展道路。加到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载体:报纸、广播、标语、宣传栏、宣传单等不同形式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并要求每个人都是宣传员,激发他们积极的加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应站在政治的角度和历史的责任上在农村起到表率、榜样的作用。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民风宣扬,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以身作则,重视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乡村活动,深入村民互动,使村民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形成和谐的文化气氛。
4.2 健全文化机构
农村文化机构主要以组织、引导农村文化活动,传递农村文化信息,交流农村文化的碰
撞,研究农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善农村各项文化设施,如兴修职业技能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剧院等,形成民间艺术团体,为扩大农民开辟学习、娱乐的空间,同时开展农业科普知识、技能。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教育建设中,一方面要抓肩带教育,同时也要关注农村传统文化的改造。弘扬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坚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
5.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指定完善的基层农村人才建设规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增强城市反哺农村的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激励知识分子到农村进行调研并把乡土文化带到课堂教育,引领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农村建设。需要保障教师待遇的准时落实,教育经费的合理分布,鼓励青年农民成为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人才,并吸引到农村人才储备中,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评价人才。让更多热爱基层文化工作的人才更好的理解农村文化工作,支援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文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第4期.
[3]伍玉宋.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道德建设研究[J].党史文苑,2013年04期.
[4]张玉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M].江西社联出版社,2006年第06期.
[5]陈丽敏.用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篇3
关键词: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管理;创新途径;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带动文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之中仍有许多不足,需要协调社会文化管理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价值展现出来,进而促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水平。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大众化
群众文化作为大众的一项日常娱乐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接受了以各种群众文化形式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群众文化已经成为大众化的精神交流方式,发展的潜质是无穷的。
(二)多样化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文化的节奏在逐渐加快,人们观念的变化也在影响着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只有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基层群众的参与,才能引起更多群众的热情和共鸣,因而,多样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三)公益性
群众文化活动面向的对象是大部分渴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群众,它以大众共同的需求为首要目标,并不是考虑每个个体的兴趣爱好,并在长时间的社会文化中逐渐形成社会性质的文化体系。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群众的支持,更要结合时代的主题不断变化形式来获得更多群众的支持和喜欢。
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水平
现代化社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人员流动也不断增加,这就使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变得有一定的难度。因群众文化活动不存在强制性,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践自由支配,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以此放松自己,愉悦身心,进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群众文化活动是集体性的活动,参与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互相交流,l繁的沟通不仅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还调动了群众整体的学习热情,在无形中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水平。
(二)有利于社会文明的继续传承
从参与者角度来看,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与其他的参与者的交流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到自己未曾体验过的精彩。从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因各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差异,各个地区的群众在组织文化活动时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因此,群众文化活动一般会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在此基础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下去,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同时,好的、优秀的社会风气、道德文明通过人们之间的频繁交流而不断延续,有助于社会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四、当前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目前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设施的缺乏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在一些乡镇经常会出现如下的情况: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只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设施未能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甚至还未列入经济预算当中;有些乡镇基本已经建成基础的文化设施,但是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要求逐渐提高,这些文化设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活动经费紧张
充足的活动经费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只有充足的经费投资,才能保证活动顺利的开展。因此,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因文化经费的投资较少,基层的文化活动很难展开。有些乡镇通过寻求企业赞助来开展文化活动,但是因不确定因素较多,而无法长期进行下去。投入的经费直接制约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形式、内容的单一性
虽然,近年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因为群众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新意和趣味性,无法吸引更多群众的目光,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许多文化活动虽然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受到参与人数的限制,只能为部分群众服务,不能发动大部分群众,有些活动还受到气候条件、文化设施的限制,制约因素太多导致人们的积极性不高。
(四)专业人才的不足
目前,很多乡镇已经成立了专门从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队伍,但是这些队伍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专业能力水平低等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当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和质量。许多组织者未接受过相应技能和技能的培训,对于活动的理解水平不深入、创新能力不够,导致基层群众的满意程度不高。
五、新形势下开展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思路
根据上文中对乡镇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分析,现提出新形势下乡镇文化活动的新思路。
(一)理念创新,改变传统思维
科学的群众文化理论是新形势下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转换理念,引导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向前发展。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探索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的制度建设。基层管理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群众文化理念,促进乡镇基层文化活动全面、有序、健康发展。完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机制,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结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和目标,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加入新元素、新亮点,激发人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兴趣。
(二)内容革新,激发群众参与的动力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基层工作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行深入的调研,开展群众积极性高的文化活动。不仅群众的积极性要调动起来,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也要高涨,这样才能创造出人民喜爱的、有吸引力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的吸引力。
(三)机制创新,提高创造队伍的凝聚力
在政府的带领下,基层工作者应尝试整理各种资源,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热情,使群众文化队伍的凝聚力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通过对群众文化队伍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增强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凝聚力,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
六、结语
本文总结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以及其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乡镇群众文化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开展乡镇文化活动的新措施,只有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庞旭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山西群众文化活动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1):52-54.
[2]王蓓,李晓宁.传统节日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106-109.
[3]邓红芳.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管理创新的综述[J].大众文艺,2014(14):17.
[4]常林梅.浅析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J].环球人文地理,2015(20).
篇4
近年来,__县妇联立足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实现了妇女儿童工作创新发展。县妇联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__乡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乡,__镇__村、__乡__村、__镇__村、__镇__社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妇联工作呈现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实力增强、基础更牢的良好局面。
1、强化宣传,营造妇女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利用“三八”、“六一”、“国际禁毒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等节庆日平台,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全面优化妇女发展社会环境等法规、政策。通过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大幅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培训,组织演讲赛、抢答赛、文艺演出、座谈会,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把重点宣传和日常宣传结合起来,使我县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不断增强,妇女儿童优先发展的理念逐步确立。二是用好“妇女之家”,打造宣传阵地。“妇女之家”建设紧紧围绕“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目标,为基层妇女群众搭建起学习平台、维权平台、创业平台和娱乐平台。全县创建县级妇女之家示范点29个,__乡云岭村为省级妇女之家示范点,__乡__村、__镇__村为市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全县“妇女之家”每年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有关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宣传以及组织妇女文艺队、腰鼓队表演共300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 20000多份,服务群众40000多人次。
2、丰富载体,传播文明新风正能量
县妇联围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三大主题活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为推进城乡文明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尚,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每年的“三八”活动都确定了不同的主题,2012年主题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倡导“巾帼志愿”精神;2013年主题为“美丽__,巾帼同行”,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生活方式;2014年主题为“巾帼诵读,聚美__”,倡导全民阅读进家庭。常态化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巾帼建功标兵、“五好女性”、“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近5年共评选出巾帼文明示范岗56个、巾帼建功标兵57人、“五好文明家庭”102个、“书香家庭”17个、“节能环保示范家庭”30个。__镇__社区支部书记__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__乡__村黄鸡种养场被评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__乡__村__、__家庭被评为湖南省“最美家庭”。
3、履行职责,争做妇女儿童坚强后盾
一是维权出真招。以全力打造“贴心娘家人”的温暖形象为目标,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加强妇联干部学法用法培训,全面提升妇联干部依法维权能力;以学习和继承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为争男女平权“目的一日不达,即此志一日不懈”的奋斗精神为抓手,教育__女性树立“四自”精神,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社会化维权为基本途径,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协调联动机制和家庭暴力的预防、制止、救助等长效机制。今年年初,县妇联启动“反家暴,促和谐”宣传年活动,将反家暴工作纳入到全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同时,组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法律顾问团,成立__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行婚姻家庭案件诉前调解机制,依托“妇女之家”建立乡镇、社区维权服务站,及时有效地帮助妇女儿童解疑释惑、化解矛盾。二是关爱暖人心。坚持开展“爱心献春蕾”活动,近5年来,县妇联通过多方募集,筹措资金30多万元,先后资助564名贫困女童;争取社会各界力量援建烛光小学2所、春蕾小学1所;自2012年启动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以来,为43000余名妇女进行了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发现两癌疑似病例33人,通过向上争取和社会各界募集,发放贫困母亲两癌患者救助资金13万余元;与农业、劳动部门近年联合组织开展农村种养殖、电脑、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班18期,共培训10000多人次,帮助参训人员7千多人实现转移就业;自2010年来,为390名妇女争取到小额信贷资金2600万元;全县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开展“帮妇女维权、帮妇女解难、帮妇女创业、树妇女典型”的“三帮一树”活动,对生活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孤寡老年妇女家庭进行走访、帮助,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夯实基础,打造高素质妇女干部队伍
一是自树标杆,凝聚核心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县妇联
机关现在有4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2.5岁,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大家在工作中身兼数职,团结协作,各展所长,充满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近3年来,县妇联机关先后有6名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并交流到重要岗位。二是健全网络,有效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我县有乡镇妇联组织17个、机关妇委会54个,村级妇代会组织319个,非公有制经济妇女组织100家,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巾帼志愿者队伍、妇女文艺队、妇女腰鼓队等不同类型的妇女组织。三是优化结构,加大女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妇女干部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去年县内调整干部,新提拔8名女干部任乡镇、机关单位正科实职。目前,县四大家均配备了女领导干部,副处以上女领导干部6名,正科实职女干部19 名;副科实职女干部131名。17个乡镇党委班子中均至少配备了1名女干部。今年换届之后,每个乡镇女村主任、村支部书记的数量比上届都有所增加。四是创新形式,夯实妇联组织基础。县妇联要求每个乡镇妇联主席对口扶持当地至少一户女经济大户,每月至少上门服务一次,及时传达扶持妇女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每年至少为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更好地扶持“妇字号”经济做大做强,年底组织乡镇妇联主席对全年工作进行述职。为进一步延伸妇女工作触角,拓展妇女工作领域,县妇联今年向县委提出在全县范围内选聘3名妇联兼职副主席的请示,县委书记、组织部长高度重视,在前期摸底、预备人选等问题上亲自把关,此项工作正在组织考察阶段,县妇联兼职副主席将通过妇代会执委会选举产生。 妇女工作线长面广,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涉及城乡千家万户,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就要开展妇女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县、乡、村各级妇联组织在如何更好地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如何更好地宣传教育、组织引导、团结凝聚妇女群众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困惑,这些困惑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的矛盾上。
1、破与立的矛盾
俗话说,不破不立,新时期的妇联工作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现象、新的需求,如何理清工作思路,破解发展瓶颈,创新工作机制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面前的现实问题。而事实上,基层妇联组织在开展妇女工作时往往带着老观念、老思路,延用老模式、老方法,日常工作基本上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疲于应付,想要提升工作效能却不知该从哪里着手,在破除老观念、破除旧机制上大都存在思维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邃的问题。
2、建与毁的矛盾
一方面男女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条重要原则, 且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也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党的十报告。另一方面受几千年封建余毒的影响,除了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的旧观念根深蒂固,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女性存在事业和家庭双重角色的冲突,加上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信任缺失、情感弱化等因素影响,传统性别观念反而有回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现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言论甚嚣尘上。在我们接待的、来访案件中,仍有80%以上反映丈夫婚外情、施家暴的问题,尽管妇联尽力奔走协调,但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私密性、突发性,造成取证困难,最终往往无法为家暴受害者解决根本问题。对此妇联干部深感压力甚大,内心困惑茫然,永远在“争”与“联”的路上奔跑,苦而无功,累而无果。如果妇女群众的民主、就业、文化需求不能在制度上得到根本保证,光有政策,男女平等也只能是空谈。
3、法律与传统的矛盾
村规民约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妇女维权遭盲区。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矛盾纠纷如雨后春笋般显露,我们接到过多起出嫁女、离婚女的合法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上访案件。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我们咨询律师、调查了解、到村里宣传政策法规、进农户做思想工作,结果无功而返。《农村土地承包法》明文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村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在不同意出嫁女、离婚女分土地的问题上他们非常容易达成共识,村里往往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由,通过村规民约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等形式,侵害甚至剥夺出嫁女、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个别上访者也曾试图走法律途径,但依据法律做出的出嫁女、离婚女应当享受合法土地权益的判决最终执行不了,目前,法院对于此类案件在立案问题上态度模糊。
4、决策与执行的矛盾
妇女儿童关爱活动的开展颇感费力、效果不佳。比如,“爱心献春蕾”活动是通过历届妇联不懈努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活动,为这个活动每年前前后后要忙上2、3个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也得到了社会一致认可,反响良好。欣慰的同时,我们又在反思,我们花大力气开展的助学活动从其力度和效果看,与其他部门开展的同类型关爱活动相比就略显尴尬和小气。比如,教育部门有教育基金、团委有希望工程、工会有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及双联活动、残联有助残一日捐行动,这些都是有政策支持、可持续性且力度较大的公益项目,而妇联系统则缺乏能够确保关爱活动持续开展的有力措施和长效机制,在县级妇联这一层,解决扶贫救助资金的途径少、渠道窄、力度小,收效甚微。同样,作为乡镇和村一级妇联组织,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很多应该开展的工作往往因为缺乏经费而无力开展,有时候通过向财政争取,象征性地开展1—2个活动,覆盖面也不是很广,影响不深,效果不佳
。县级妇联的经费也只能基本维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对于基层的困难有心无力。5、权力、责任、利益的矛盾
职、权、责不对等。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而全国妇联章程仅对义务作出了规定,没有提到权利,在承担责任的同时没有赋予相应的权力支撑,势必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妇联的工作任务没有具体的硬性指标和刚性要求,全凭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教化才能永葆工作热情,与同级同类相比,妇联干部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偏低,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在科局,工会可以“高配”;在机关,团委能“闪电”;在乡镇,妇联干部都被排除在班子之外;在村级,妇女干部是“黑头发进,白头发出”,几十年如一日的干着妇女工作,工资待遇却要靠兼任计生专干职务来获取,而且报酬比村书记、村主任低。离任村妇代会主任待遇落实问题久拖未决,近几年来,我县部分离任村妇代会主任多次到有关部门反映,强烈要求享受离任村主干同等待遇,这些妇代会主任多年从事妇女工作,承担着村中心工作、计划生育、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带领和引导妇女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任务繁琐而且敏感易得罪人,工作量和村主干基本相等,但工作多年离职后,却无法享受离任村主干同等政治、经济待遇。对这一现象的不满与委屈已成为历届村妇代会主任的共同感受,也正是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无形中极大地削减了基层妇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一是建议妇联组织精减评比表彰项目,对评上的先进集体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全力提升所设荣誉的含金量,从而提高广大妇女群众创先争优积极性。二是在制定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要同时考虑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比如,在规定女性参政比例的一些政策中,一般用“应有”和“提倡”进行表述,而非“必须”,没有确保政策实施的刚性措施,更没有惩戒性的政策保障,造成政策落实执行不力。
2、积极解决妇联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充分体察到基层妇女工作的艰辛与劳苦,采取多种形式,争取解决基层妇女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及退休待遇落实问题,为农村妇女干部解决后顾之忧。建议对基层妇女组织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及待遇做出明确的规定,配齐、配强乡镇妇联主席,让乡镇妇联干部能专职专干,或由乡镇党委领导班子中的女干部兼任妇联主席,再配妇联干事;明确规定村妇代会主任享受同级副职待遇;制定统一标准,对符合标准的离任村妇代会主任纳入享受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的人员范围。
篇5
关键词:农村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
引言
公路水泥路面一般指农村公路,也是县道、乡道和村道的统称,负责国道、省道和村镇之间的连接。公路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基础。同时,公路的建设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便利出行的保障。此外,公路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文明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公路水泥路面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破坏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对此,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的运用已迫在眉睫。
1导致公路水泥路面破坏的原因
造成公路水泥路面破坏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主观原因主要包括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材料质量不足以及没有及时养护管理等等。客观原因主要有过往车辆的载重量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等等。以上这些原因,客观原因是很难人为控制的。主观原因大都是在公路建成前发生,相比之下也不太容易控制。只有公路水泥路面的养护管理,是在公路建成后发生的,相对来说可控性比较高。通过定期对公路进行养护,可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年限,使其更好地服务大众[1]。
2国内外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研究现状
国外养护公路水泥路面大都是分级养护,首先对路面进行评测,分优、良、中三个等级,对优级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对良级路面进行矫正性养护,对中级路面进行大修、中修或路面改善。截止到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公路日常养护技术,很多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符合本国公路路面实际情况的养护技术规范。随着近年来水泥路面的广泛使用,水泥路面的养护问题也逐渐摆到了人们的眼前,国内专家对这方面问题的重视,促使国内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沥青加铺、板底灌浆、快速修复、旧路破碎和回收再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3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有很多,但其中较为成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3.1裂缝修补法
公路路面裂缝出现的情况一般比较复杂,对此,在进行修补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宽度的裂缝分别使用相应的修补方法进行修补。修补的方法主要包括压注灌浆法、扩缝灌浆法、直接灌浆法和条带罩面法以及全深度补块法等[2]。(1)压注灌浆法:适合宽度在0.5mm以下的非扩展性的公路表面裂缝修补。(2)扩缝灌浆法:适合宽度小于3mm的轻微公路裂缝修补。(3)直接灌浆法:适合非扩展性公路裂缝的修补。(4)条带罩面法:适合贯穿全厚的大于3mm小于15mm的公路中等裂缝的修补。(5)全深度补块法:适合宽度大于15mm的严重裂缝公路的修补,该方法主要包括集料嵌锁法、刨挖法、设置传力杆法几种。
3.2错台处治法
对于公路的板块出现错台的,首先要使用压浆调整,让公路恢复平顺,如果之后依然还有高差,而且错台量在10mm以下,那么就可以使用建筑磨平机或者是人工凿除的方式将高出的部分打磨或凿除掉,一般打磨或凿除的宽度都在10~30cm之间。如果错台量超过了10mm,这时就可以将沥青砂或者细粒沥青碎石衬在低的一侧,从而消除高度差,衬补长度大约在高度差的1%~2%之间。此外还可以使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薄层修补,在修补前需要使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原路面。在使用错台处治方法处理公路水泥路面问题时,需要根据板块错台的高度来选择适当的错台处治方法[3]。(1)机械磨平法:如果错台高度在10mm以下,可以使用磨平机磨平,或者人工凿平。在操作时使用磨平机,从错台最高点开始向四周扩展,边磨边用3m直尺找平,直到相邻两块板齐为止,见图1所示。磨平结束后,要清除接缝里的杂物,吹净灰尘,并填入填缝料.(2)填补法:对于那些高度差在10mm以上的严重错台,可以使用沥青砂或水泥混凝土进行处板体拱起处治。
3.3非结构性病害处治法
对于那些大面积的非结构性病害,例如麻面、露骨或者平整度差等等,人们一般使用沥青混凝土罩面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要求处理厚度在2.5cm以上,在施工时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罩面前要对破碎板和整个路面做修补和压浆处理。普通的麻面一般不处理,只整段处理露骨严重的部分。可以使用聚合物砂浆来做薄层处理,水泥与砂的比例为1∶2,要使用J6型号胶液搅拌直到粘稠度变均匀。之后将表面洗净,在上面涂上IV型号超早强界面剂,稍微晾干一些,把聚合物砂浆均匀地摊到路面上,保证其厚度小于15mm,最后进行抹平、整形、拉纹以及养生工作,最后开放交通[4]。
3.4板下封堵法
板下封堵法指的是通过对水泥路面板下、基层以及垫层里的小空隙进行灌浆,从而达到加固路面目的的技术。板下封堵法对于水泥路面修补的意义在于恢复其对路面结构的支承,这主要依靠向空隙灌浆来实现。因而在灌浆的时候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但又要控制好力度防止路面板抬升。
3.5加铺面层法
加铺面层法指的是在原有的水泥路面上再次加铺一层水泥路面,从而实现修补的目的,这一方法主要包括分离式、直接式以及结合式三种。分离式加铺层是指使用沥青砂在原有水泥路面和加铺水泥路面中间制作一层隔离层,这种加铺层厚度要在18cm以下;直接式加铺层是指不对原有水泥路面和加铺水泥路面中间做任何处理,在清扫、清洗完原有水泥路面后直接铺设加铺水泥路面,这种加铺层厚度一般在14cm以上;结合式加铺层指的是对原有水泥路面进行一些技术处理,从而使得加铺水泥路面和原有水泥路面完全粘连在一起,这种加铺层厚度大都在10cm以上。如下是加铺面层法的具体施工工艺。3.5.1分离式对于分离式加铺路段,如果原有的水泥路面已经出现了裂缝和沉陷,但是路面呈基本稳定状态,那么就不用直接挖除,只需要使用沥青砂来进行平度调整。如果原有水泥路面出现了严重的脱空和破裂,这时就需要将其击碎并重新压实,从而使路面变得更加稳定,或者是直接将其挖除。3.5.2结合式首先用风镐在原有水泥路面进行凿毛,浓度在3~5cm之间,随后将凿毛后松动的碎块清除,并且使用压缩空气清除其中的碎屑,最后用水湿润表面。清洁水泥路面加铺层,使其保持湿润且无游离水的状态,在上面涂刷水泥砂浆(水泥∶砂浆=1∶7)或涂刷0.4~0.5的水泥纯浆。涂刷要求既薄又均匀,水泥用量控制在3kg/m2左右,刷浆完毕立刻浇筑加铺层。3.5.3直接式针对基本完好的原有水泥路面,用水清洗其表面使其保持清洁湿润无游离水,其后不经任何特殊处理直接浇筑加铺层。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公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造成公路水泥路面破坏的因素有很多,绝大多数因素都不是人为可控的。在所有因素当中,只有公路水泥路面的养护管理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对公路水泥路面进行合理的养护管理,可以有效地延长其使用寿命。养护管理技术主要有裂缝修补法、错台处治法、非结构性病害处治法、板下封堵法以及加铺面层法等几种,通过这些养护管理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将公路水泥路面维持在良好的服务水平上,并延长使用年限。
参考文献:
[1]吴健.关于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管理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01).
[2]张晓晶.农村公路公路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综述[J].科技展望,2014(16).
[3]彭辽益.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建设与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7).
[4]蔡伦.关于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处理与其养护管理探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6).
[5]李品.农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防性养护研究[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2013.
篇6
一,指导思想
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围绕申硕,搬迁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为创建和谐校园,为我系各专业的协调,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申硕,搬迁新校区,迎评整改为契机,以提高科研立项,成果,论文,著作水平为突破口,以申报院级重点学科为切入点,以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稳步,扎实,全面地推进我系各项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荣辱观.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同心同德,创一流工作,争优秀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 借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整改阶段的东风,进一步强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重点坚持教学督导检查和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继续举行观摩教学,教学竞赛或教学培训,相互取长补短,使全系教师的授课水平普遍提高;改进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倾听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从而准确掌握本系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任课教师报表,教学日历,教学周历,教师日志,实验课运行记录等教学文件以及毕业论文选题申请表等毕业论文档案材料;着重改进教案书写,实验报告批改,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薄弱环节.
3.更好地发挥教研室职能,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 强化"教研室主任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研室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基础"的意识.从有利于学科建设出发,适当调整教研室设置,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合理定岗定编,实行用人机制的改革,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巩固和发展教学基地 开辟市卫生局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的实习基地.对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要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尝试采取"双向流动"的方式提高实习带教和理论授课的水平,即基地教师讲授部分理论课,院部教师参与实习带教;做好基地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和培训提高工作;探讨与基地联合开展科研工作.
5.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开展pbl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积极探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角色扮演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逐步更新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继续完成已经立项的教改项目的实施和总结,年内结题2~4项,并申报教学成果;做好新的教改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
6.抓住新校区建设和搬迁的机遇,大幅度改善教学条件 建设资料室,增加实验室功能,增加大型设备和常规仪器,并且要通过教学,毕业实习,科研等全面提高设备使用率.
7.继续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为中青年教师成才营造宽松环境 按照学院规定,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读研,本年度推荐2名符合条件的教师考研;采取骨干教师进修培训,在职培训以及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实际工作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中青年教师,年内选派1~2名骨干教师短期进修,联系1~2项课程培训,选派2~4名教师到基地带教和从事公共卫生体系的实际工作.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强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学习,注重创新型,复合型教师的培养.新教师的培养继续实行导师制,专业上从难从严要求,杜绝流于形式;生活上热情帮助,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仪器培训,脱产进修途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8.加强教材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 继续鼓励教师参编高质量的教材1~2部;争取申请参编或自编预防专业实验教材.在2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再建设1门院级精品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争取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
9.做好XX级预本,XX级管本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 重点抓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化和质量.对毕业专题实践工作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毕业专题实践的具体工作任务及经费要下移到教研室,系里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和组织答辩;积极争取专项经费的补偿机制和优秀论文的评选;将毕业论文质量与教师的报酬挂钩,鼓励教师在提高质量上花力气,下功夫,综述,设计,开题报告,原始记录,论文,参考文献齐备.
(三)以提高科研立项,成果,论文的水平为突破口,推进科技工作.
1.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科研课题为主,力争2010年省级立项1项,市级立项3~4项;计划结题2项,并完成相应的成果鉴定,申报1~2项科技成果奖.在国内科研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以中美合作项目"达斡尔族聚居地农村居民饮酒与农业伤害的相关性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共2页,当前第1页1
2.加大科技论文撰写力度 力争年内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争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2~4篇论文.
3.加强学术交流 在学院和科技处的支持下,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年内至少举办2次学术讲座;年内至少参加2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4.做好市营养学会的日常工作 加强组织建设;通过举办讲座,撰写科普文章,参加科普宣传和营养咨询,加强对居民的膳食指导;年内承办2期公共营养师培训班,为社会输送营养专业人才.
(四)以申报院级重点学科为切入点,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
1.加强师资和学术队伍建设 重点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研究生人数和比例,优化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争取再引进1名博士,2~3名硕士;进一步发挥兼职教授的作用.形成学术梯队和相对稳定的3~4个研究方向.积极为博士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创造条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2.增加硕士生导师数量 2010年争取新增硕士生导师1~2名,联合培养1~2名硕士研究生.
3.建设1个重点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该学科的学术队伍,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基础条件,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学质量等要做到基本达标.
4.在稳定,提高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增强专业培养的适应性.为申办新专业(专业方向)做好调研准备工作.
(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生工作,强化学生管理队伍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1.抓好学风建设这件头等大事 继续开展树优良学风的"比,学,赶,超"活动和"评学"工作;严格考勤,请假制度,将学习态度与综合测评挂钩;继续加强考风,考纪教育,违纪者取消参加综合测评的资格,并实行班主任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考试作弊.从而在全系真正树立勤奋刻苦,求实上进的良好风气.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的科研意识,采取"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指导教师的队伍,扩大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人数和范围.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把课外科技活动的良好风气发扬下去,坚持下去.
3.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发动群众做好2010年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年底就业率继续保持在80%以上.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利用本系现有专业的互补优势,注重并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举办职业生涯教育讲座,结合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4.改变学生管理模式,创建先进班集体 经过申报,创建,立项,考核,评选,表彰等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被动评选变为学生的自觉创建,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达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目标.
5.完善家长联系制度 要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学院的要求,交费情况,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
6.继续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在学院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基础上,尽力自行解决一部分勤工助学岗位,辅以适当地捐赠,救助方式,保证贫困生完成学业;同时,激励他们自强自立,勤工俭学,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7.以学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完善学团网页及就业指导网页建设.
8.及时更新,补充学生管理数据库,上报有关数据和信息;认真做好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按照学院学生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完成其它方面的学生工作.
(六)做好搬迁的各项准备和搬迁后的安置工作 搬迁是2010年中心工作之一,为确保顺利完成搬迁,必须提早准备,周密安排,领导带头,发动全员.2010年3月开始着手实验室的搬迁准备工作,专人负责做好大型设备,玻璃器材的包装,力争把破损降到最低;2010年5月初步确定搬迁后安置方案;2010年6月召开师生搬迁动员会,并根据学院搬迁的总体安排,具体落实搬迁任务;2010年8月底完成搬迁后的安置工作,保证新学期按时上课,保证毕业专题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公共卫生系
篇7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务院确定实施的一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对于缩小城乡差別、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家书屋既面临着重要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为当地村民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建好农家书屋不易,如何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体制,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则是文化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型平台,正逐步成为农民读书学习、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和科技致富、学法普法的重要阵地,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各地也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实施这一民生工程。为了解农家书屋在福建省武平县农村及社区居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探索农家书屋在闽西农村获得更好的发展途径,充分发挥其各项作用,更好地服务村民,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我们开展了这项调查活动。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从2014年6月5日起至2014年11月30日)旨在了解福建省武平县农家书屋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农家书屋的硬件设施、图书管理员情况、书屋利用情况、书屋经营模式和经费状况等,为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相结合的方式,最深入分析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内容详细的武平县农家书屋状况问卷调查表,对该县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武平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与发展动态。
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之前,查阅了农家书屋建设的相关文献及政策文件,针对农家书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对农家书屋的硬件、建立时间、管理、利用等5个方面的38个问题开展调查,通过在农民培训现场和进村入户、联系各乡镇书屋负责人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后汇总分析,以期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县级农家书屋的具体情况。
2.抽样调查样本选择
首先从武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及其领域,收集各乡镇已有建设农家书屋的相关信息。接着,组织图书馆的员工,对典型村庄的“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开展详细的问卷调查。农家书屋调查范围涉及武平县17个乡镇、街道21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2个社区图书室。共发放问卷214份,收回有效问卷175份,回收率81.8%。从这些农家书屋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乡镇均有覆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误差验证
为确保问卷调查的准确性,集中参与调查的项目组成员,对调查表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讲解,要求调查表上要填上调查人的名字,被调查书屋管理人应签名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核实。同时,随机抽取23份问卷表进行核实,情况基本属实。作者利用调查研究及图书馆协助配合“农家书屋”建设的机会,多次实地考察了武平县七坊村等12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听取了平川镇文化站负责人对该镇5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概况,访问县文体广新局有关负责人对武平县农家书屋建设的设想,实地了解各地对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的意见与建议,获取的信息与问卷设计统计出来的情况基本相符。
二、武平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武平县为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南与广东梅州相连,西与江西赣州接壤, 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全县总面积2635.2平方千米。辖6镇、11乡,人口37万。通行闽西客方言武平话。农村人口占比达60以上。
(一)农家书屋基本情况
武平县农家书屋创建始于2007年,之前在部分村庄建有农民图书室、小书屋等。由表1可知,农家书屋主要成立于2008年至2012年间,特别是2009年后得到了稳步发展。现有农家书屋214所。
表1 农家书屋建立时间与数量
2007年以前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
1
21
46
49
50
47
214
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的必要性,问卷设置了“有必要”、“没必要”、“无所谓”3个选项,仅有2为图书管理员认为无所谓,1位认为没必要,可见多数认为农家书屋的建设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书屋硬件设施
农家书屋面积、消防设施、电脑、书架、桌椅等调查情况见表2。多数农家书屋建设按照规范统一的标准执行,严格把握书屋选址,按需配备书柜、书架、阅览桌、椅等硬件设施。农家书屋基本配套设施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有些农家书屋配置水平远超出标准。
武平县各乡镇农家书屋的硬件设施统计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现有农家书屋的平均面积35-60平方米,均配有桌椅多数;绝大部分乡镇的农家书屋配备书架及阅读灯,多数乡镇配有消防设施和电脑。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能达到国家规定的1000册的要求。
乡镇
书屋平均面积(m2)
消防设施
电脑
(台)
书架
(个)
阅读桌
(个)
座椅
(把)
平川镇
60
6
10
25
30
120
城厢镇
45
5
4
35
32
124
万安镇
50
2
4
17
12
48
永平乡
47
2
5
33
30
120
东留乡
38
3
4
41
36
132
桃溪镇
37
1
4
34
30
120
大禾乡
35
3
29
26
92
湘店乡
40
1
2
15
12
48
中山镇
45
2
6
27
22
84
十方镇
40
5
6
48
38
136
武东乡
35
3
41
40
160
中堡镇
37
2
4
49
42
168
岩前镇
50
3
4
37
32
124
象洞乡
45
18
16
64
民主乡
35
13
12
48
下坝乡
37
18
18
72
中赤乡
40
1
4
14
14
56
表2 农家书屋硬件设施
(三)图书管理员情况
农家书屋管理员作为图书室的负责人,其文化水平、个人素质、培训状况关系到农家书屋的建设质量与成效,相关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全县农家书屋共配备管理员214名,以村文化协管员、村会计、妇代会主任、青年民兵负责人等村干部和农村退休教师为主要构成,占管理员队伍的绝大多数。从管理员年龄上看,21到40岁的青壮年98人,占图书管理员总数的46%,41至60岁的中年106人,占管理员总数的5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5人,占图书管理员总数的35%。
由表3得知,武平县农家书屋管理员均在上岗之前得到培训,但以兼职人员为主,有薪酬的仅占1%。从管理员的文化水平来看,尚无大专以上人员。
表3 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情况
管理员编配
管理员文化水平
管理员薪酬
管理员培训
专职
兼职
本科
大专
高中
初中
其他
有
无
是
否
10
204
75
80
59
3
211
214
5%
95%
35%
37%
28%
1%
99%
100%
(四)农家书屋管理情况
农家书屋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在各级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能否得到长期发展,真正服务于农,关键在于管理。有关武平县农家书屋的管理状况,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为保证建成后的农家书屋规范运行,全县大多数乡镇已建立《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办法》、《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等规章,为农家书屋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通过调查表明,各农家书屋均挂有牌匾,开展了图书财产、借阅登记,向村民办理借阅卡,并免费借阅,方便了村民。单从书架等摆放程度看,多数还不能做到整齐有序,卫生状况多数中等偏差。
表4 农家书屋管理情况
村民是否办借阅卡
借阅是否收费
图书财产登记
图书借阅登记
家具摆放
程度
书屋卫生
状况
书屋门牌
规章制度
是
否
收
免
有
无
有
无
整齐
一般
好
中
差
有
无
有
无
19
195
214
214
214
15
199
19
69
126
214
214
(五)农家书屋开放与运行情况
为了解农家书屋的运行情况,从书屋的开放频率、开放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从表中看出,武平县不同书屋每周开放的时间有差异,每周1次到5次都有,其中每周开放1次和2次的居多。从具体开放时间来看,全天开放的较少,多数是选择开放半天,没有晚上开放的。
调查中发现,多数农家书屋均能做到有序开放,但进行图书流动与更换的书屋极少,有不少书屋常年未进行图书流动与更新。从接待读者的数量来看,从100人次到1000人次不等,以年接待量在500人次的书屋居多。
表5 农家书屋开放运行情况
周开放频率
每周一次
每周2次
每周3次
每周4次
每周5次
书屋数量(所)
40
36
18
16
12
开放时间
全天
上午
下午
夜晚
书屋数量
20
15
62
三、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具体做法
近年来,武平县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拓宽工作思路,探索工作载体,不断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力度,用健康有益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推进全县农家书屋规范建设。
(一)农家书屋建设的主要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武平县各乡镇都按照县里的总体部署,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农家书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 在场所设置上,坚持量力而行和便民实用的原则,突出可行性和实用性
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建在村委会办公室或会议室的村委会主导型,约占60%。二是建在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综合利用型,约占15%。三是建在村小学,既是学校图书室,又是农民阅览室的共享型,约占15%。四是建在农家文化大院的文化娱乐型,约占5%。五是建在零售店的便民型。六是新建书屋的专用型。
2. 在图书配备上,以捐赠为主,充分发挥了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帮扶援助作用。
一是我县政府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支付了2000万码洋的图书,包装、运输等费用300万元,为“农家书屋”充实了大量的图书资源。二是武平县发出倡议,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赠图书,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大中小学校学生、街道社区群众等都积极参与到捐书活动中来,形成了一个全市上下齐动、捐书献爱心的热潮。县直挂钩单位投入40万元,为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呵呵4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充实了25万册图书。
3.在书屋管理上,强化制度建设,初步实现了规范管理
武平县结合实际,以县区或乡镇为单位,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是配备兼职管理员,主要是村文化协管员,选派农民信任、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威望较高的中心户等进行管理;二是制定了管理、借阅、岗位责任制等项制度。设有财产登记、群众意见、借阅登记、读书心得、读书典型等详细的记录本;三是建立台帐,书架全部做了编号,图书加盖了印章,建立了包括书架个数、图书数量和种类在内的管理台账。
4.在读书效果上,注重发挥阵地作用和活动引导,取得了一定成效
发挥了“农家书屋”的阵地作用。很多村不仅把书屋作为一个就读书而读书的地方,而是与文化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科普培训室等结合起来,共同开展活动,提高了书屋的利用率和综合效能。
(二)主要经营管理模式
1.以政府为主导,多方位实施网格化联动式的运行管理模式
专门建立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县文体广新局指导,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具体负责。各村专门落实管理员负责管理及日常运作。由县图书馆协助登记、分类、编目、上架、培训同步进行,将具有完整基础模式的农家书屋交给管理员接管。
2.全力拓展业务,多角度发挥灵活化参与式的农家书屋效能
开展活动引导农民读书。以全民读书月为契机,开展好“好书进农村”活动、村民读书征文活动、全民捐书日活动和青少年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3.立足持续发展,多系统实行日常化标准式的监管督导模式
建立镇、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三级包、保责任制。镇、村负责包基本设施完整,包房屋、供电、电脑、书柜、桌椅等设施的维护更新与管理;书屋管理员要保证书屋向村民开放时间;保证图书及音像制品的不流失。逐步形成以镇村为单位的农家书屋管理与发展的长远机制。同时,制定统一的管理借阅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实行借阅登记与财产管理等制度。镇政府每年对各村农家书屋进行绩效考核;镇人大、纪委负责对村级组织的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进行督察、督导;镇村建站、文化站等部门负责对全镇农家书屋的检查验收;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负责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严格镇、村、农家书屋三级包、保责任制,环环相扣,保证农家书屋建设的管理“四要五规范”。“四要”即书室要清洁整齐,书刊要分类上柜,桌凳摆放要有序,制度装裱要上墙;“五规范”即规范图书分类,规范标签张贴,规范借书证发放,规范借阅薄使用,规范制度执行。
四、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平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在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问题没有完全到位
部分乡镇领导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害怕一阵风、不长久,存在消极应付思想;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可行性本身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是出于“做秀”,不得不做,也不得不去敷衍。受经济条件影响,无论是在场所设置,还是在图书配备上,重点扶持的村均好于其它村落。利用书屋开展活动还不是很多,书屋在农民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不是很大,这既与农民缺少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关,更与缺少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有关。
(二)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各级文化新闻出版部门一项重要中心工作,乡镇党委、政府也都把该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但在实践中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牵头部门管理,也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文件明确职责与工作关系。在书屋的日常管理中,各级基层组织还没有参与日常管理,也无监督权。对于建成的众多数量的书屋,其巨额资产与设备由谁监管,由农民自我管理,会不会出现资产流失。若由政府部门管理,那么,由哪一级主体负责等一系列问题,让县级文化新闻出版部门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工作压力、工作协调难度太大。个别书屋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执行过程中有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书屋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的书屋即使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执行的不好,许多书屋不定时开放,影响了农民借阅。
(三)书屋功效有待充分发挥
部分书屋存在选址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屋设点的位置不合理。武平县是劳务输出县,作为阅读需求最旺盛的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小孩。老人们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很少光顾农家书屋,加上成天劳作、抚养小孩,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哪有读书的兴致?如果书屋设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地段,这个书屋就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二是书屋无屋可居。有的村委会自身没有办公楼,村民又不愿意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造成书屋无处安身。
由于书屋选址、日常管理、图书配备等因素,影响到了书屋功效的发挥。调查中发现,一些书屋选择在村委会办公楼上或比较偏僻的地方,不方便群众借阅。加之书屋多由村干部负责日常管理,不能正常开门借阅,使用效率较低。虽然我们在选书的过程中下了很多功夫,但有的村图书还是不能适应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加之目前政府牵头组织开展的活动较少,指导老百姓学习不够,大多数农家书屋建成后,依赖老百姓自发地前来读书,而广大老百姓因为农事繁忙,加之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农家书屋存在闲置现象。
(四)运行经费无法得到保障
建设农家书屋正常运行经费无保障,农家书屋建成后,尚需要一定量的维护资金。书屋管理员的报酬补偿及其他软硬件设施的更新维护也需要一定资金。但目前农家书屋的后期使用维护资金没有明确的来源渠道,基层政府及村居对书屋后期维护存在观望心理,影响到农家书屋工程的巩固和发展。
一是购书经费问题。“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时主要由政府投资,建成后由农民自我管理,没有资金再投入,仅靠社会捐助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二是图书管理员补偿问题。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农家书屋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书屋业主除了无偿提供房屋之外,还要例支包括水、电、卫生等费用。更重要的还要有专人管理,势必花去大量的时间,他们不能外出务工挣钱,甚至还要耽误自家的农活,这就使得书屋业主顾虑重重,影响书屋正常运行。三是工作经费问题。书屋建设工作往往要经过初选、确定、配送、验收等过程,每个书屋至少要进行四次现场勘验,按市场价格计算,仅用车油料费,加之对书屋管理员的培训、书屋建设过程中的业务指导等工作产生费用开支,足以让县级文化新闻出版部门背上沉重的包袱。部分书屋图书总量不足,农村实用书籍相对较少。尽管县里捐赠配备了一些图书,但总的看总量仍然不足,尤其是农民普遍欢迎的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科普知识、少儿读物等书籍还很缺乏。
(五)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农家书屋建成后,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书屋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管理员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员以村居委会干部兼职为主,他们平时忙于招商引资、扶贫济困、计划生育等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以及自家的生产经营,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很难保证。二是规范化管理水平不够。图书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现有的书屋管理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业务水平很难适应需要。三是管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按照农家书屋管理的相关规定,书屋管理员需要付出较多时间进行归类整理及登记造册,由于没有相应的待遇补偿和考核奖惩制度,部分书屋管理员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农家书屋工作要正常开展,必须落实好管理员。人员落实到位的,工作做得一般较好,人员落实不到位的,基本上无法开展工作。武平县214家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绝大部分是兼职人员,有专职管理人员且坚持每天开放的农家书屋只占极少数,这就造成书屋基本上处于关停状态。书屋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管理乱、读者少,甚至基本上就没有读者,一年四季不曾开放的状况,“书屋”实际上成了“书库”,长此以往,“书屋”将难以生存发展。加上现有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大多从未接触过图书的管理工作,在图书的登记造册、归类整理、保养、借阅等方面的管理经验缺乏,极易导致图书损耗、丢失,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管理存在隐患,在图书使用过程中,因管理员责任心不强、场所迁移等原因容易造成遗失毁损。在农家书屋走访中我们发现部分农家书屋没有严格执行借书手续,借后不还现象较多,也没人追要。
(六)农家书屋图书种类的配置不尽合理
1.书籍内容缺乏针对性
从各地农家书屋的图书种类看,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接受实际和现实心理需求等复杂因素,和农民的阅读能力、阅读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和农民现实境况对接度不足,对农村读者缺乏持续的吸引力,而且大部分书屋图书种类偏少,内容广度不够。
2.配置结构缺乏合理性
从各地农家书屋的配置标准看,一般都是图书的配置数量达到了总数的要求,而音像类、报刊类产品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配置难度较大,落实比例低。配置结构存在重图书,轻音像、报刊的倾向,较少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如在本次调研时发现农民对报纸、期刊更加“情有独钟”,尤其欢迎时政新闻类、实用技术类和生活保健类期刊。
3.书本更新缺乏时效性
从农家书屋的书本更新看,书屋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图书的更新工作却迟迟跟不上,况且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更造成了一些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内容更新速度慢。
五、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农民的原则,加大投入,优化配置,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图书,把农家书屋打造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打造成服务“三农”的品牌工程。
(一)建全长效工作机制,规范农家书屋管理
农家书屋工程,不仅要重视建,更要重视管。不加强建成“农家书屋”的管理,就会形成“建时一阵风,建后无人问”的状况,久而久之,建成了的“农家书屋”这个阵地就会丢失。所以,建议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用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法来管理农家书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
1.完善书屋考核评比机制
切实加强对农家书屋工作开展情况的督查考核,要特别重视基层群众的评价。制定农家书屋考核标准,以乡镇为单位实行年度考核。
2.完善书屋多元管理机制
在管理模式上,探索实施书屋管理员由村干部担任的兼职模式,由乡村农户无偿管理的志愿模式,由农村各类协会支撑的协会模式。优化管理员队伍,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抓住当前大学生村官大量配备的有利时机,将管理农家书屋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学习锻炼岗位,使他们在引导农民读书学习中发挥自己在知识和管理方面的优势。
3.完善书屋建设帮扶机制
推进全县企事业单位、各级文明单位与农家书屋结对子,在场所设施完善、图书更新配备、组织读书活动等方面进行长期帮扶。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教育培训,与县图书馆等相关单位联合,定期举办学习班、培训班,不断提高其管理图书的专业技能。
4.健全各类规章制度
以乡镇为单位,加强对书屋财产的统一管理和制度管理,加大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与指导工作,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使用情况及农民群众对书屋的反映作为一项考核基层干部的指标长期执行下去。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图书使用效率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一是建立图书捐赠制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捐书活动,为书屋提供书源。二是建立农家书屋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明确捐赠资产的权责关系,强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制定可操作性的图书资源共享制度,利用县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源,建立联合图书目录,定期组织在各书屋间循环交流,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服务农村的职能,加快图书周转流速,提高图书使用率。四是建立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制度。利用各县级图书馆的资源对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平时的业务指导,使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五是建立滚动管理和激励机制。对已验收合格的“农家书屋”,要以县级文化部门为主,实行一个年度一考核的方式加强管理。对合格的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按整个书屋建设的一定比例给予书籍报刊更新费用。对在书屋运行过程中,管理有成效、有影响的图书管理员给予奖励。让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取消每年度书屋更新费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读书活动引向深入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体现了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所以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强化领导,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营造创办书屋的社会氛围。把农家书屋与普及文化知识宣教活动有机结合,让农民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建设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培育与提升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农家书屋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村。
(三)是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扩大农家书屋的社会影响。在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题专栏,搭建一个展示“农家书屋”建设成果的平台,深入报道各乡镇农家书屋建设的经验作法、实际成效,报道“农家书屋”里发生的读书故事、农民读书的切身感受和读书的成果等。在各村庄,发动农民群众自创、自编、自演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农民读书氛围。在农家书屋采取悬挂农民书法字画、张贴名人名言、布置文化长廊等形式,精心装饰书屋,提高书屋格调。
在高效利用中提高效能。农家书屋建设好是前提,使用好才是最终目的。为切实发挥书屋的效能,建议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我县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如果能将农家书屋建成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丰富其业余生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书开启智慧,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是一项功系千秋的德政。二是结合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在农闲时节和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寓知识于娱乐之中,让群众在休息的同时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三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农家书屋的未来,绝不仅仅只是图书、报刊等文献载体,数字化和网络化应该是推进的方向,农家书屋工程还应在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上寻求突破。
(四)加大典型挖掘选树力度,增强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集中选树一批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利用率高的星级书屋、示范书屋。二是评选表彰一批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的基层领导。三是评选一批靠读书成才、走上致富道路或靠读书改变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的新型农民典型。四是选树一批热心支持读书活动的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五是评选一批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在此基础上,通过召开农家书屋建设现场会、组织记者采访团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的建设经验和先进事迹,树立良好的学习导向,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氛围。对运行效果好的农家书屋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五)加强基本建设,努力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建议再追加制作一批书架,重点武装那些基础好、见成效的书屋,支持各示范村、重点村的书屋建设向,在农家店、销售点等人员流动性大的场所增设图书角,进一步扩大工作外延。二是采取政府投入购买一部分、组织相关单位编印一部分、社会捐助筹集一部分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图书投放力度。针对农民实际需求,建议编印一批养殖、农村法律法规、果树栽培、良种选育、农村常见疾病防治、农村民俗礼仪、中草药种植、农用车修理、花卉瓜果栽培、沼气池建造等类图书,有效服务于农民生产生活。三是逐步引导各书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把“农家书屋”打造成集阅览、培训、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站室。
(六)合理布局,重视图书类种配置
前期农家书屋选址以各行政村(居)委会所在地为主,覆盖所辖自然村,随着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的逐步实施和持续开展的村部更新改造,农家书屋在布局上也应适时进行调整。农民集中居住点建成后,势必吸引大量的农民入住,应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超前考虑农家书屋的设置。在村部更新改造、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农家书屋工程也应作为重要职能板块予以重点关注。
政府相关部门在拟定农家书屋图书书目时,一定要先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后再制定。同时还应适当减少统一配备的比重,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地方自选图书书目的经费,以满足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阅读要求。
1.针对村民阅读需求,科学实行多元配置
“现在农民的闲暇时间多了,喜欢故事、小说等文艺类读物。新时代的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也爱幻想,也有浪漫情怀,也希望有生活情趣!”在洋桥村农家书屋调查时,从借阅记录发现,借阅较多的图书集中在小说类和农业科技类方面。可见,在配置图书产品时,我们要调查研究农民的需要,不但要讲科学性、实用性,而且要讲娱乐性、信息性。具体而言,在配置农家书屋的图书产品时,应该将适合农村读者阅读的农业专业类、大众类、教育类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这样可以兼顾多层次读者的不同需要,增加农家书屋的人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针对村民阅读能力,适当调整配置比例
目前农民的阅读水平相对而言较低,良好的阅读习惯尚待养成,“在农村,农民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还是电视,其次是期刊,最后才是图书。农家书屋建设,图书是必要的,但是期刊和音像制品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调查时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这样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农家书屋的受众最易于接受的出版物是电子音像类产品。各地在配置农家书屋的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实际文化水平、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有区别地配置产品,而不是一刀切地按照新闻出版的总体部署原则上规定的出版物比例去配置。
3.针对村民阅读受益,全力加大更新速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家书屋对受众的吸引力在于有无“活水”上。从农家书屋建设者的角度,必须要高度重视内容的更新问题,一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不是一次投资就能长期受益的,而是必须不断投资,可以通过政府投入,每年按照比例来增加农家书屋图书的存量,可以通过社会捐赠来增加农家书屋的存量,也可以利用农家书屋之间不同的书籍相互流动,来实现定期更新书刊,从而有效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七)整合资源,建立财政保障机制。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属公益性、非营业性质,建设进度,与村集体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上级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关。现有政策是“农家书屋”工程建成后再无资金投入。因缺乏资金支撑,难以激发村级建农家书屋的热情,影响建设进度,导致书屋无法发挥其正常的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全省统一制定农家书屋运行经费标准,并要求纳入财政预算,提高资金投入力度,保证书屋正常运行的必要经费,解决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报酬问题,建立起一支长期从事书屋管理的队伍,有了真正的专职管理员,农家书屋才能正常开放,发挥作用,推动书屋良性运转。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农家书屋”建设中,除了新闻出版部门发挥主要作用之外,可以与农村文化活动室、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建设相结合,采取知识扶贫、技能培训、送书下乡、读书猜谜、文艺调演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来活跃农村读书氛围,提高群众文化品位。老少边穷农村由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读者有限,同时这些地方人口居住都较分散,在这些地方一刀切按村建设书屋会造成资源浪费。建议集中资金将书屋建在人口较多的中心集镇,以免一刀切建设造成浪费。
要多方并举进行经费投入。农家书屋的建成使用,离不开经费支撑,保证书屋正常运转要有稳定的经费保障。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议省财政继续加大投入,设立农家书屋专项维护基金,确保农家书屋既建得好又运转顺。二要动员社会投入。农家书屋工程面广、量大,持续周期长,仅靠政府投入还远远不够,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采取企业或企业家以及有志于此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冠名捐赠”的方式,或机关事业单位定点挂名帮扶等形式,多方筹集运转资金。三是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扶贫项目。每年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都要以各种形式开展扶贫济困,建议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扶贫项目,从扶贫资金中切出一部分用于书屋的更新维护,扶资与扶智并举。
武平县自2007年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农家书屋的建管用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推进,农家书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正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把对工作的热情与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力度,努力完善软硬件设施,不断研究新机制,探索新方法,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连.农家书屋建设调查分析报告.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72-75
2.于蓓莉,张仙.近年来我国“农家书屋”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2010(9):18-22
3.李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图书馆工作研究,2010(1):104-107
4.井继龙.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2):30-35
5.李中香.影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科技,2009(11):29-30
6. 龚杏娟.绍兴地区农村公共图书馆调查与思考.图书馆杂志,2007(8):15-17
7.牛振恒.农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图书馆杂志,2008(10):24-26
8.杨鹏星.农村文化建设新平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浅谈.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