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2016〕77号)等文件精神,提高我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专业化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心理危机指个体或群体无法应对超出自身资源和应对能力的事件或境遇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预防指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调适、危机识别和应对能力。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体或群体极其相关人员采取及时、专业、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恢复心理状态平衡,实现个体或群体成长。

第三条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坚持教育为主、重在预防、科学干预的原则。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强化危机预防意识;要重视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增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规范性、专业性与有效性;要保证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信息通畅、判断准确、处理果断、工作到位和协调配合;要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危机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组,领导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保卫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后勤管理处、校团委、校医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处,具体负责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做好宣传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指导等工作,指导学院及有关部门按程序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第五条 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等相关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学院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上报、转介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与跟踪工作。

第六条 各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寝室设立心理安全员,可由寝室长兼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协助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关注、帮扶工作。

第三章 预防教育

第七条 心理测量与约谈。开展新生心理测量与约谈,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科学确定预警对象和范围。

第八条 课程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第九条 宣传教育。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班会、讲座、网络平台等线上线下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社团的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助互助。

第十条 咨询服务。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工作。

第四章 危机预警

第十一条 预警对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应作为预警对象予以特别关注:

1.心理测量与约谈、学院谈心谈话中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

2.入学前有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近亲属有类似行为,当前情况稳定的学生。

3.遭遇重病、性危机、暴力、重大自然灾害或变故等应激事件的学生。

4.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存在问题,且社会功能明显受到影响的学生。

5.长期缺乏家庭、朋辈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

6.情绪极端不稳定且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学生。

7.性格过于孤僻、偏执、冲动,或有攻击性、暴力倾向的学生。

8.亲历或参与处理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学生。

9.因其他原因导致情绪、行为有明显变化的学生。

第十二条 上述预警对象近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或符合附件所列症状的,直接转为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1.多次流露死亡念头(通过多种途径谈论死亡、自杀计划和方法等)的学生。

2.不明原因突然赠送他人具有个人价值、纪念意义的礼物,无端请客、致歉、祝福或告别的学生。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高度焦虑、恐惧、异常低落,或突然从极度低落变为平静的学生。

4.出现其他可能导致恶性心理事故征兆的学生。

第十三条 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1.学校预警

学校要完善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方案,指导学院做好预警学生的日常关注与相应管理工作。

2.学院预警

学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和行为,定期谈心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及时向学校报送预警学生信息。

3.班级预警

辅导员要发挥心理健康委员等学生干部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向学校和学院报送预警学生信息。

4.宿舍预警

寝室心理安全员要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心理关注和帮扶工作,及时向辅导员报告预警学生信息。

第五章 干预措施

第十四条 干预对象及措施。根据学生心理状态、风险程度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从重到轻,建立“危急期-治疗期-稳定期-痊愈期”四级干预制度(具体详见附件)。

第十五条 保留材料。学生辅导员要全程记录危机干预过程,及时汇报进展,保留学生签订的承诺书、医院诊断证明、门诊记录与检查结果等各类材料,干预结束后3日内将以上材料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报送至学校。

第十六条 保密工作。心理危机干预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学院院领导、辅导员等相关人员要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信息保密工作,心理危机学生相关材料由学生辅导员保管,未经批准,他人不得随意借阅。

第十七条 责任追究。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要服从领导、统一行动、认真履责,对因以下情况造成恶性后果的个人或部门,学校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具体如下:

1.接到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后,故意拖延或不及时赶到现场,或在现场不配合、不服从指挥而延误干预时机。

2.故意隐瞒、不及时上报心理危机学生。

3.不执行学校领导组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意见或擅做主张更改干预措施。

第十八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学生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建议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九条 心理危机学生请假或休学治疗,须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报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严禁无人监管、未经治疗的心理危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第六章 跟踪服务

第二十条 因心理问题请假或休学的学生申请返校或复学,应持请假或休学期间治疗病历、一周以内二级甲等以上专业机构(含二级甲等)的诊断证明等材料,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评估合格后,方可返校学习或复学。

第二十一条 学生辅导员要每月更新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辅导员工作出现变更,要及时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相关信息和跟踪服务的交接工作。

第二十二条 经干预后适合在校学习的心理危机学生,学院要积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辅导员要定期约谈掌握其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委员、寝室心理安全员要协助做好日常关注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定期跟踪回访,做好风险评估和信息反馈。

第七章 工作保障

第二十三条 队伍保障。学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人员,学校专职人员每年接受不低于40个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或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学校定期对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其心理危机识别和应对能力。

第二十四条 条件保障。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每年按照不低于15元/生的比例拨付。各学院每年应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第二十五条 制度保障。校院班舍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

第八章 附则

篇2

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快节奏、竞争激烈是常态化生活模式。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活跃而又敏感的一个群体,受学业、就业、经济等压力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趋下降,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由此引发的学生自伤事件、伤人事件及后期干预工作,对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的直接联系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第一,辅导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是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帮助学生直面学业、生活、心理中的种种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也相对了解,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辅导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导员通常熟悉其所在院系的专业背景与学术氛围,可以在考虑到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独特的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使工作更具针对性。

结合本次培训专家老师们的讲解以及辅导员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将危机预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中

危机预防离不开日常的宣传和教育。辅导员可以利用班级群、班会及新媒体等阵地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求助等。提倡同学之间、班级成员内部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创建一个理解、宽松、信任的集体环境,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校园集体心理氛围。

2. 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不定期开展学生访谈

作为辅导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不定期开展学生访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沟通的机会。在学生不太主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走访宿舍、任课教师、舍友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心理辅导的技术。在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指导、感情问题等时真诚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陪伴他们去面对问题。通过接纳与倾听,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使他们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3. 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加强朋辈辅导的力量

学生党员、学生会、班干部、宿舍长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生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对其他同学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骨干助人能力的培训,给他们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与同学沟通,主动关心同学,为同学们服务。学生骨干还应起到桥梁沟通作用,能够及时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反映给老师,协助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 识别、关注重点对象,重视新生普查和危机排查

大学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可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体新生的心理素质普查,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在学习和生活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和症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帮助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同时辅导员需每学期开展危机排查,对在校期间有感情问题、家庭重大变故、就业障碍等方面的学生予以识别,确定重点关注对象,以发现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具有自杀及伤害他人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的帮助。

5. 及时转介,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篇3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心理危机;防范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69-02

一、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压力急剧增加,再加之一些如失业、离婚、人际冲突等针对个体的负性事件,人们时刻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痛苦、焦虑、抑郁以及无助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自杀、报复社会等极端行为。由社会和个人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令人担忧。目前已有许多心理学领域正试图通过从心理层面的多种角度来进行防范和干预。在临床心理学理论框架下,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是由负性事件或应激状态引发的病态心理导致的,病态心理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以临床心理学更加适合对社会心理危机和社会恶性事件防范和干预。因此本文考虑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借助该学科的专业优势,试图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临床心理学及其作用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通过心理测定、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行为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明确的理解,并且将从个体身心诊断和生活史所了解到的情况与对个体生活状况进行的观察、分析综合起来,并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临床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矫正那些导致心理问题病态心理,它不仅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发生了什么问题,更关注这些心理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要了解当事人的成长环境、行为特点、心理状态、人格特质以及社会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注重对心理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测评和矫正,从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调整心态、改善人格和适应行为,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在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与干预模式过程中,要注意采用评估与干预相结合的思路,从人格特质、心理状态以及自尊等多方面去评估预者在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预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进行防范和干预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机制就要注意评估和干预的结合。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特质、心理状态和水平做出评价和估量,确定其正常或异常的原因、性质和程度,从而为临床心理诊断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它是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如果说心理评估的任务是发现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那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则是就问题原因本身而进行的干预,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咨询与测量,结合当事人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等信息帮助当事人发现和认识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式,从而改善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当今人们面临着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承受着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当他们在面临升学、就业、家庭、养老等方面的问题时,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会出现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及社会的极端行为。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这些人纳入到心理咨询的对象中,运用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更好的生活。

要从临床心理学的框架里来建立上述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应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事前的社会心理问题信息收集网络

由于许多社会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突然性,如果当诱导事件已经发生再进行心理干预的话其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建立能够识别潜在预兆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运用临床心理学的心理测量和评估手段,在收集社会心理问题信息时具有以下特点,即收集心理问题信息的渠道广泛,收集心理问题信息具有时效性以及收集心理问题信息的准确性。这样,可以根据问题前提,在诱导事件发生前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将这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信息结合社会大背景、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从而及早发现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人群并进行帮助,降低人们对负面情绪的主观感受,尽可能地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事后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

临床心理学对人们心理问题的干预最好能在心理问题预警阶段进行事前辅导和干预,从而避免一些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事前预警机制以及辅导干预机制的建立还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事件,我们往往难以预测和掌控,也就无法将其会带来的心理危机消灭在摇篮中。因此,由诱发性事件导致的人们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冲突等不良事件频繁发生在人们身上,并且对人们所带来的冲击力还十分巨大,这又将进一步导致人们心理出现更大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考虑,需要加强人们在应激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干预,建立事后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尽可能地保护当事人在应激事件过后的心理伤口,帮助他们愈合心理创伤。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同时,也应该本着“预防”的思想提前建立心理应激预案,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处于心理混乱状态的人突然地爆发出应激,尽可能地减少破坏性。

3.建立提高当事人自我调适能力机制

自我调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不良事件带来的影响时能够对自己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心理因素进行合适的调整,以防止自己出现心理混乱或心理应激。如果说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是被动参与,那么自我调适则是当事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管理。然而,通常人们面对压力或不良事件时,自我调适机能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缺乏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例如改变认知策略技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调适;其二是在压力较大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消极反应(例如逃避、攻击)。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应该考虑通过普及心理学基本常识以及心理咨询来帮助被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用这种能力武装自己的心理,避免在出现不良或应激事件时手足无措或者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

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当事人恢复的助力

人的生长与生活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人的心理必然受着环境的左右,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可谓影响巨大。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当人们在需要帮助时可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的相应资源。临床心理学应该考虑通过为人们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来帮助人们应对不良事件。首先,当事人会有一套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临床心理学就应该运用心理学手段建议或传授当事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社会支持关系网络;其次,临床心理学还应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建立一套面向全民的公共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应该比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规模更大而且更加稳固,也将会对人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安全感。

5.临床心理学学科建设和专门从业人员培训

临床心理学作为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进行防范和干预的应答性学科,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机制和社会上已有的慈善组织与爱心帮助有着质的区别,其具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复杂属性,如果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门训练的技能,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因此有必要从学科体系的层面出发,加强临床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注意突出侧重理论科研训练和侧重临床训练。

四、困难和展望

要在临床心理学框架下构建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的防范干预模式,我们面临着这样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临床心理学服务管理方面,由于宣传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力手段,使得从业人员资格和职业道德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违规操作时有发生。第二,缺乏对预者未来生活的关注和追踪反馈。因为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有着长期的影响,因此,在干预时不能只关注当前问题的解决更应该关注对当事人未来的长远影响。第三,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绝对不是临床心理学一门单独学科的任务,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运作,以及政府对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的管理和调整。总而言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一套建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模式的对国家和公众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临床心理学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但与国际水平比较和从社会需要来看还有一定差距,若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临床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还有待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道明.当代社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J].学术交流,2010,(4).

[2]萨库索.临床心理学[M].黄蘅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3]张理义,严进.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龚耀先.临床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

[6]姚树桥,朱熊兆.21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4).

[8]许晓,陈青萍.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设想―从临床心理学视角[J].理论导刊,2011,(4).

篇4

【关键词】 脐带绕颈; 干预; 心理教育; 生活方式干预

脐带绕颈是孕期常见现象,有诸多的弊端,是引起胎儿心率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和羊水混浊等征像的主要原因,产时可造成产程延长、停滞, 常需阴道助产或剖宫产。多数绕颈1周,少数绕颈2周,3周以上的很少见。绝大多数胎儿不表现任何异常,但是脐带绕颈也是严重威胁患儿的重要因素, 如赵桂英等[1] 认为,脐带绕颈是严重威胁患儿的重要因素, 因为发现所调查的智力低下患儿的影响因素中,有的仅有脐带绕颈唯一一个因素。本研究从实际出发,旨在探讨心理及生活方式指导对改善脐带绕颈的作用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1月来在本院行产前检查的单活胎、胎儿颈部有脐带绕颈1~2周,孕周23~32周(剔除双胎及多胎),共120名,年龄20~39岁。其中脐带绕颈1周112例,占93.3%,脐带绕颈2周8例,占6.7%。

1.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首先统一进行心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抑郁焦虑及激烈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仅定期产检,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和生活方式转变干预。所有参与对象分娩前进行彩超复查。

1.3 判断标准 脐带绕颈改善成功标准:脐带绕颈1周者分娩之前彩超显示无脐带绕颈现象,脐带绕颈2周者分娩前彩超显示脐带绕颈1周或者无脐带绕颈。

1.4 干预方法 首先对于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问题给予疏导,通过这些措施来缓解其压力,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母儿的影响,每2周进行1次。同时还要求改变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瞩所有参与对象她们动作缓慢轻柔,改变时都花比平时多1倍的时间来完成,特别是睡觉翻身时一定要缓慢翻身,平时进行适量户外活动,选择动作柔和的项目,如散步、游泳、准妈妈体操等,也应避免过于喧闹的运动环境。适当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避免过于劳累。在进行胎教时要选择曲调优美的乐曲,节奏不宜过强,声音不要过大,时间不能过长,次数适当。心理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坚持至分娩以前。

3 讨论

脐带的一端连接在胎盘上,位置固定,另一端连接胎儿并可随胎儿游动, 发生脐带绕颈的原因很多,除了脐带过长的因素外[2], 还有胎动的因素,妇女从妊娠到分娩要经历一系列巨大的生理变化, 并带来心理状态的改变, 使其失衡, 产生情绪波动,当母亲情绪不安或者发生抑郁焦虑情绪时,胎动次数较平常多几倍,而胎动过频会造成胎儿脐带绕颈[3]。

现代女性承担着社会及家庭双重责任,丈夫如果不能够倾诉和依靠,情绪难免受到影响,心理容易失衡,会影响到胎儿和胎动,与丈夫经常争执的孕妇脐带绕颈的几率增加。

年龄偏低的孕妇发生脐带绕颈的较多,是由于意外怀孕的比较多,对于孩子的突然出现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比如心理上、经济上的准备。生活角色的突然转变导致情绪的改变比较大。

而收入高的孕妇可能是因为收入高的孕妇工作和社会压力也比较大,情绪波动大,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改变,易导致胎儿胎动频繁,以至脐带绕颈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所以对于计划怀孕或者孕早中期的孕妇重视妊娠期孕妇情绪改变导致的不良影响,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孕妇身心健康水平,同时建议丈夫多陪伴妻子,给妻子安全感,以最轻松的心境迎接宝宝的诞生。

本研究同时也发现,脐带绕颈孕妇中,快节奏生活者占大多数,现代很多能干的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非常麻利,做事情动作很快,有可能是因为动作过快造成脐带在宫内缠绕而导致脐带绕颈,要想宫内松解缠绕的脐带,唯一依靠的就是胎动。学会“慢生活”正是改变这类女性的生活方式,缓慢翻身动作能促使胎儿翻身,同时慢生活也有效避免对胎儿的过度刺激,导致脐带绕颈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也能够使孕妇急躁和焦虑的情绪得到改善,两者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脐带绕颈具有多变性[4],它可以自行解脱,也会重复缠绕,尚需要大样本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脐带绕颈的现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医务人员不仅重视孕妇常规产前检查和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检查,对孕产妇心理健康情况及生活方式的指导也纳入孕期保健的主要部分,本研究提出的干预方法简单、有效、对孕妇没有侵入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一定程度降低脐带绕颈的发生率,提高优生率和围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赵桂英, 程亚颖, 战晓凤,等. 儿童智力低下与地域、胎次、生产方式等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3(30): 4284-4285.

[2] 朱玲娇,王爱珍. 脐带绕颈的原因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1): 68-69.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93.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9-02

一、前言

心理危机(menqis)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现代危机干预之父卡普兰(G.Caplan)1968年在其主编的心理词典中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是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负面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则是对高职院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

二、重视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大学生由于之前积累起来的在学习上的倦怠、无力感,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快对学习和书本感到厌倦,陷入空虚、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原先被压抑和掩盖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频发心理危机。高职生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心理障碍外,还有不少学生存在情绪调控等问题。这也埋下了学生自伤、他伤等校园恶性事件的隐患,成为平安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高职学生是心理危机的多发高危人群,该学生群体处在本科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中间层次,较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自卑与无助常无法靠自己摆脱,急需搭建心理危机预警与救助平台,及早预防与及时发现,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让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对于危机干预这一难题,目前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卡普兰的危机干预理论和布罗克普的危机人格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在进行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心理危机的原理及其应对方法,并重视人格在心里危机发生中的作用。总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加以推进。

1.建立“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学校―院系―班级(公寓)―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与各级处置工作体系为依托,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首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必须纳入学校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体系之中,设立由心理咨询师、学校负责人、保卫部门、医务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才有可能形成完善的应对危机的组织架构。第二,院系预防干预体系中应由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第三,班级(公寓)预防与干预体系,这一体系中,班主任老师、班级任课教师、宿舍管理人员、班委等成员应密切配合,在院系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班级学生心理与异常行为。第四,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应在班级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关注班级同学中的动态,特别是异常行为和心理信息。

2.基于不同危机形式进行积极干预,将预防干预、即时干预和善后干预有效结合。(1)预防干预―预防胜于补救,预防干预能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避免后期的危害与风险。这一部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规范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来协同完成。(2)即时干预―即时干预是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干预,是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中,高职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中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尤其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比例,从而为教师能准确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对学生自杀、自伤等心理危机进行评估、转介、监控等快速应对措施与服务,减少危机的伤害。(3)善后干预―善后干预是为了巩固即时干预的成果,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既包括对危机学生自身进行后期干预,也应包含对危机学生周围同学、教师的干预。此环节中应特别注意自伤(杀)、他伤(杀)行为事件学生的急救、事后监控、专业诊断等过程。

3.建立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绿色通道”,健全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模式。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中,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起“绿色通道”,能做到协调运作,才有可能争取用最短时间、最便捷的方法来处理心理危机。“绿色通道”建设的环境包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搭建网络心理平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绿色通道”的内部构成则包括学校、家庭和校医、校心理咨询师等。“绿色通道”的建设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程度上的安全保障,有利于将危机的形成、处理、重估三阶段以最快速度得到处理,更有利于高职院进一步健全危机干预反应模式。

4.正确选择危机干预技术。危机干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干预技术。根据求助者的不同情况及干预者的擅长,我们应当选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技术。其中,支持技术是通过疏泄、暗示、承诺、改变环境等办法,一方面能降低求助者的情感张力,另外也利于良好的沟通和建立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干预做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支持指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支持求助者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干预技术的基本策略则是: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求助者表达内心情感;解释危机发展过程,使求助者理解其处境及他人情感,重拾自信;让求助者看到希望,保持乐观心情;培养其兴趣,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发挥社会系统支持作用,使他多与身边人接触,减少孤独与隔离感。

总之,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园稳定,关系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对有效解决目前高职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继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人才,2011,(7).

[2]韩如芳.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

[3]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87.

[4]黄翠翠,郑宝锦.构建全面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J].科技信息,2010,(11).

[5]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系列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赵国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A).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预防

作者简介:卢珊(1983-),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1-02

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且该事件超过其应对能力,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剧变和动荡,它会暂时干扰或破坏一个人惯常的生活模式,引起焦虑、挫折、愤懑和迷茫等不良情绪反应,特征是高度紧张。学生心理危机可引发行为或情绪紊乱,甚至发生自伤或伤人等严重后果。人的心理问题从产生到程度严重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问题在这个过程得到解决或者缓解,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2]学生心理预警预防工作的开展就是未雨绸缪,在平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危机时,各级相关人员预先发出警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事件的发生,将可能产生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达到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目的。

一、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降低其破坏程度。根据《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定办法》,我国高校陆续实施三级或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一级机构为领导决策机构

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心理咨询室、相关部门领导为负责人。一级机构负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领导与指导工作,主要负责制定及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学院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确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系统的工作目标,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做好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工作。

2.二级机构为执行机构

主要负责向全院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学习心理危机干预课程、进行心理危机案例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等。二级机构对一级机构负责,同时领导三级、四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对学院各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危机做好预防与发现工作。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学院心理健康网络建设,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信息的、反馈、搜集和整理;成立专门的小组,深入分析探讨学生心理状况,列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隐患,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库;开展多种载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例如电话干预、网络干预等,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和交流平台,将日常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分析、预防与紧急情况的处置结合起来。当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机构,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3.三级和四级机构为信息提供机构

三级机构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距离学生最近,最容易发现和了解学生情况,也最能给予及时保护,因此主要负责发现或识别有心理障碍征兆的学生并及时向二级机构汇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机构应尽可能尽自己力量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及时与二级机构的专职心理教师联系,采取措施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有初步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级机构由学生组成,主要是各班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经过系统培训之后,起到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作用。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共同配合,心理委员应定期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性格孤僻的同学。同时,三级机构应随时关注四级机构成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不断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3]

二、学生心理预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于预防,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是指为在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的档案资料。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普查的结果,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解决问题。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就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机制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学校危机干预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不能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从而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具有突发性、紧急性、无和危险性的特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对于处于困境、遭受挫折、经历个人危机的师生及时给予心理关怀和短期帮助的一种方式,以帮助他们平衡已失衡的心理状态,获得成长。在目前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案例的处理中,主要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导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尚未完全形成完整的危机干预体系,因此规范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十分必要。

1.案例概况

小C,女,1995年生,某民办高校大三学生。该生假期返校后情绪一直低落,少言寡语,上课睡觉,旷课情况严重,与宿舍同学几乎无交流。此种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后,该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擅自离校出走一周,期间拒绝接听家长,老师和同学电话,信息也均未回复,造成失踪的假象,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该生离校的当天,辅导员即与该生家长联系,告知家长情况,并询问学生假期情况,了解到其家庭些许矛盾。后期在学校心理中心老师,校保卫处以及警方的帮助下,在异地找到该生。通过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沟通了解,该生称想自我调节一段时间,因不想沉迷于手机,便故意将手机放在公交车上离开。被问到是否担心遗失时,称公交站有遗失中心,并不担心。在c该生家长的沟通以及心理中心老师的建议下,该生入院接受治疗,检查诊断为轻度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深度辅导,谈话和疏导,该生目前心理状态平稳。

2.案例评价

案例中,小C的心理危机表现方式在高校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对该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比较恰当、及时,整个过程都给予较为规范的掌控,避免了事情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与体系,没有心理咨询中心及辅导员的疏导,很难保证学生的安全,也很难使该生继续完成学业。

3.从案例中折射出的几点思考

3.1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及问题

(1)从干预内容上看,多是关注境遇性危机事件,而忽视发展性危机

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大部分注重的是对突发的或重大的生活事件引发的境遇性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主要包括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和发展性危机。所谓发展性危机是指大学生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情感问题或人际交往问题等各种困难而导致出现一些异常的反映,继而可能逐渐发展为心理失衡,并由此带来情绪、认知、行为甚至生理上的问题。由于这种危机是慢性的并呈弥漫性的,因此很容易被教育者忽视。而忽视发展性危机带来的问题极易引发各种矛盾,直接导致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2)从干预过程上看,缺乏正确有效的危机后干预

当前,随着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目前危机干预已发展为一个既包括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危机中的应急处置,更要有危机后的干预。危机后干预是危机干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危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是向那些还没有顺利度过心理危机的个体继续提供心理援助,以恢复心理平衡。危机后干预是对危机个体的积极关注和干预效果的长期巩固,是构建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

(3)从从业人员标准上看,忽略危机干预实施者的专业素质要求

目前,中国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匮乏,尤其在高校,接受过心理危机培训、具备面对重大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专业人员很少。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往往是由平时负责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代替专业人员进行危机干预,其效果不但不明显,有时反而或因不专业的引导和干预对危机个体造成二次伤害。

(4)从干预主题上看,仅以学校作为单一的干预主体,缺乏多方联动机制

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身体、心理因素乃至社会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当然,很多高校的危机干预元,迅速介入,为危机干预争取了宝贵时间。但是,恰恰是因为这样,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学校也自然而然成了危机干预的唯一主体。这种现状从根本上来讲对危机事件的当事人是不利的。大学生的成长,处理需要学校的培养和关注之外,也离不开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因为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这些因素都会产生作用。

3.2应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1)加强大学生危机干预意识

意识层面的问题是解决危机干预困境的首要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行政部门、全校师生都应该增强危机干预的意识,认识危机干预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会议、讲座、讨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针对全校师生普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常识,以及干预的具体策略方法。在全校形成干预危机、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动员全校师生力量去及时发现危机、关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同时加强对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以及辅导员的重点培训,引导一线的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状况,高度关注问题人群,及时发现危机,及时处理危机。只有学校将危机干预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很好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危机干预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2)完善大学生危机干预系统

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预警系统、应对系统和善后系统。预警系统是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群体中潜在的危机时间,将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个体和群体筛查出来,定期和不定期高度关注,并适当时候可以采取一些预防干预措施,同时上报相关情况,以便学校及时掌握情况,妥善处理预防事件的发生,将危及扼杀在萌芽中。应对系统是整个学生工作岗位及干预系统中的核心和关键部分,在发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因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善后系统是征对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进行善后处理,避免因善后不当造成更大的危机。学校可通过学校网页、校园广播等多媒体途径,引导师生对已发生的危机事件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需要对所有参与者,以及有所影响的班级同学和老师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避免因此次危机事件影响更多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另外,学校需对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3)提升危机干预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大学生危机干预队伍残次不齐,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且缺乏危机干预实战经验,这样对危机干预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案例讨论、督导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给这支队伍提供各种平台。加强学习和时间,将危机干预队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结合起来,建立一支真正专业化的危机干预队伍。

(4)家长、学校、同学三方形成合力。危机干预需要学生所在的学校、同学和家长沟通并配合,很多家长往往关心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有的学生以往已确诊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家长往往害怕影响到孩子而采取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因此,学校应做好与家长及孩子的沟通工作,打消顾虑,让他们积极参入到危机干预的过程中来,形成学校、家长、同学共同预防、干预和辅导相结合的危机干预模式。

4.结语及意义

篇8

【关键词】军人;自杀预防;三级预防;模式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57-02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自杀三级预防模式:第一级预防是从个人、单位、法规制度三个层面预防自杀行为,即预防胜于治疗;第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第三级预防对明显的自杀倾向者治疗与康复并形成完善的治疗流程,总结经验,避免问题重复发生。这一理论对军队预防自杀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 一级预防:整合形成综合预防体制

1.1 加强专项研究,摸清军队自杀现象的规律、原因以及对策通过研究把握官兵自杀企图及行为的内在关系对预防军队自杀问题作用巨大。一是对近年来官兵出现自杀问题进行统计研究,把握军队自杀问题发生的各种高危因素,包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哪些人容易发生自杀问题。二是收集整理关于自杀问题研究的资料,结合部队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具体预防措施。包含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危机干预人员具备什么素质等,形成一套具体可行、指导性强的危机干预程序;编写军队自杀干预手册下发部队,增强自杀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2 加强教育引导,树立官兵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系统的教育引导是预防官兵自杀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题教育、巡回演讲等形式,普及心理常识,促使官兵不断自我了解、自我接纳以及自我成长,生活更有意义且身心更健康。开展压力管理、危机管理等团体活动,培养官兵的应对压力的调适能力与情绪管理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官兵在面对压力挫折时能正确面对、坦然接受、适当处理、释然放下,不致因无助、绝望而兴起自杀的念头和行动。

1.3 严格规章制度,营造栓心留人的人文环境坚持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增强教育管理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坚决杜绝打骂体罚和侮辱人格等不良行为。注重维护官兵民益,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上,坚持公平、公开、公正,保证官兵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加大组织关怀力度,对家庭有实际困难、久病不愈的同志要利用组织力量给予一定帮助,让其感受组织温暖。针对干部和中高级士官入伍时间长、个人家庭实际困难多、生活担子重等情况,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活跃军营文化生活,丰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 二级预防:把握重点积极干预

2.1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防治机制: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依托军队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能够辨别自杀企图和相关心理疾病、熟悉紧急处理流程的骨干队伍;旅团级单位思想保卫骨干培训要增加心理干预常识内容,增强带兵干部骨干对重点人员思想变化的敏感度以及自杀危机紧急处理能力,尽早形成连营团三级的自杀危机干预队伍。成立专业干预机构。团级单位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开通心理救助热线,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官兵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及时进行疏导矫治,有效消除不良心理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普查。定期组织官兵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官兵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筛查处于心理亚健康的官兵,对于心理疾患官兵及时送诊,完善心理疾患退兵处理制度规定。

2.2堵塞各类自杀途径漏洞:加强枪支弹药管理。严格落实枪弹分离、出入库登统计制度,防止枪支失管失控;坚持点验制度,杜绝官兵私藏弹药;对处于自杀危机中的官兵应暂时控制其接触枪支弹药。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控制有高度人类毒性的化学杀虫剂、灭鼠剂等,基层单位尽量不要使用;对必需的有毒化学物质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的管理,特别是对镇静药和抗抑郁药的管理。卫生部门必须实行严格的处方用药制度,军医每次处方的量要有严格规定;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有自杀意念的患者,每次处方的量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由专人保管负责。 加强对危险场所的防护和管理。对多发自杀行为的大桥、高楼、河流要有防护措施,新兵一般不安排在较高楼层居住。

2.3形成群策群防良好的局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官兵尤其是干部骨干自觉参与到自杀预防工作中来,形成群策群防的良好局面。具体工作中对下列几种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加强现实思想和心理状况的掌握。这几种情况主要有:长期承受较重心理压力,情绪抑郁、整天无精打采;人生态度消极,感到生活没有希望,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自我抱怨;人际关系紧张,处理问题能力弱;慢性身体疾病缠身;睡眠困难,经常睡不着或睡的不深不实;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各级干部骨干要保持高度敏感性,按照流程迅速上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3三级预防:围绕个案形成完善干预流程

3.1进行自杀危机处置:对筛点人员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那些需要转诊,那些由基层骨干队伍实施干预处理。自杀企图不明确、现实危险性不是强的,由旅团一级心理咨询师进行危机干预,各级干部骨干安排专人密切关注,利用组织力量把解决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把自杀危机扼杀在苗头状态。

3.2 及时转诊: 与部队体系医院联系,形成紧急处理的网络。一旦发现官兵存在下面的几种情况直接转入体系医院进行治疗。无法进行正常人际沟通的;情绪及行为不稳定的;具有不符合现实的知觉或思考方式的;有服用精神类疾病和长期酗酒的;曾经有过自杀未遂情况的。

篇9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目的是随时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已是成为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其无论从管理体制、生源、师资队伍到学校建设等各方面都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管理与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类型与成因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 案例概况

小L,男,1994年生,某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入学后,该生情绪一直低落,少言寡语,上课睡觉,旷课情况严重,对班级活动毫无热情,没有稳定的交友圈。到第二学期,该生状况仍然未能好转,最困扰他的是无法与宿舍同学和平相处,总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战争”,他觉得其他学生故意排挤他,使他自尊心极度受挫。在与该生交流中,他感觉目前的生活非常空虚、痛苦、前途渺茫,甚至多次想过用极端的方式摆脱痛苦。

根据后续的心理危机排查结果显示,小L有轻微的人格分裂倾向和自恋倾向。但该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将该生列为重点观察对象,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对其保持特别关注,并与之家庭保持不定期联系。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和疏导,该生目前心理状态平稳,学习与生活都步入正轨,与同学紧张关系趋于缓和。

2 案例评价

案例中,小L的心理危机表现方式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这种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密不可分。

学校对该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比较恰当、及时,整个过程都给与了较为规范的掌控,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与体系,没有心理咨询中心及辅导员的疏导,很难保证学生的安全,也很难使该生继续完成学业。

3 从个案中折射出的几点思考

3.1 民办高校学生典型的心理危机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3.1.1 以环境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第一,社会环境所诱发的心理危机。我国普通高校扩招浪潮的兴起,使得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大专层次的学生的压力便可想而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往往会对前途产生危机感,对自己产生“无能感”,易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后就树立良好的学业和职业意识,积极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第二,学校环境所诱发的心理危机。首先,部分学生由于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办学历史不长,良好的社会信誉尚未完全建立。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是自给自足式的,并无国家持续性的财政支持,与公办院校相比其在管理、生源、师资等各方面都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认可度低。学生对学校环境的不满与质疑心态加之自身失败的高考经历,极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诱发心理危机。因此,需要学校的各级心理工作者针对性地引导,开解他们的自卑心结,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找到自信与信念的支撑点,为他们开启希望之门。

其次,来自于学习的压力也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诱因。民办高校属于高考统招系列中排在最后的录取批次,学生考分偏低,学习能力与文化基础较差。对大学课程有较为普遍的畏难与厌学情绪,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而民办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与就业率在学科设置、课程数量、质量评估等方面又给学生添加了过重的负担,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极易引发心理危机。

3.1.2 以自身性格特征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这种心理危机属于内因性的,主要是由于人格发展不完善。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有性格障碍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以往研究中发现:民办高校学生主要在强迫、敌对、抑郁、偏执等方面问题较突出,需要心理工作者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3.1.3 以他人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第一,由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诱发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的。大学是个微型的社会,其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性格、兴趣都各不相同,在大学密切的集体生活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或冲突。加之,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冲突,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表现出自卑、抑郁、悲观、怨恨等负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第二,由于性心理问题或失恋诱发的心理危机。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也有了发展,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理智和纪律的约束,这种欲望和冲动被限制和压抑着。有的学生,由于对性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的性心理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对和性冲动感到不安、羞愧和压抑。同时,在面对恋爱对象时,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感情纠葛问题,一旦失恋也极易诱发心理危机。

3.2 在完善民办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3.2.1 心理危机干预应该以预防为主

首先,民办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等。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民办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一方面,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定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以利于对学生心理状况全面、长期的掌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全面的参考,提高了大学生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通畅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做到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个层级,层层设防,相互配合,使学生心理危机尽早地被发现并获得帮助,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3.2.2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

危机干预是从心理学和人类服务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任何职能部门和人员仅凭工作热情就能胜任此项工作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正是在于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然而,民办教育是社会力量办学,无国家财政性支持,办学经费有限,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投入均显不足,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非常短缺。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线人员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选的,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这种人员状况,大大降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这种缺失一方面可能致使应当及时处理的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另一方面也可能致使学生正常或轻微的心理现象被无知而武断的“强制干预”,这些均会对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加大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经费投入,尽快建立一支由医生、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护士小组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同时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打好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基础,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3.2.3 心理危机干预应坚持保密性和谨慎性原则

一方面,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心理危机采取错误的措施会对学生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在采取干预措施之前要慎重评定学生的心理表现,采取谨慎的干预措施。因为,心理危机是与心理健康相对的,只有当心理异常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表现时,才可以说出现了心理危机。如果把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的暂时的心理异常,如恐惧、烦恼、忧虑、孤独、抑郁、焦虑等统统视为心理危机当然是不妥的,如果对学生的这些现象“强制干预”或者“错误干预”甚至可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经年难愈的阴影。所以,要求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以人为本,坚守保密性、专业性与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2] 黄蓉生.以预防为主建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3] 陈秋燕.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反应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篇10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6)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事件屡见报端。本文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心理危机概念、现状的阐释,论述了已经形成的学院体制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20—02

收稿日期:2014—03—22

作者简介:王国伟(1975— ),男,河北保定人。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就业交友等方面的压力和冲突日益显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危机特点与类型,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已成为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概述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现代危机干预理论之父Caplan认为,当个体面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和供给发生改变,而他原有处理方法及惯常手段已不能应对当前困难情境时,他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是个体的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内心世界的一种严重失衡,这种失衡让个体感到沮丧、焦虑、紧张和压迫。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由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特定身份、年龄特征,在交友、求学、成长等一系列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面对心理失衡,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可运用的方法来积极帮助个体改变困难情境,使个体身心达到危机前的健康水平,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二)心理危机类型

1.成长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系列连续成长时期发展的急剧转变使其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无序状态。如新生刚入学时心理上的不适感等。成长性危机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与克服的,是可以预期的,通常也称内源性危机。

2.环境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心理上的失调,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3.存在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思考人生价值、人生目标以及其他道德性问题时产生的心理挣扎。存在性危机既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以是追悔性的,还可以是持续性的。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分析

1.时间特定性。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集中在新生入学初;寒暑假放假前和开学后;考试复习前后一个星期;家庭、情感发生变化;就业、择业前后等特殊时间段内。

2.人群特殊性。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心理危机容易产生在以下群体中:性格自卑、极端内向群体,人际交往困惑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学校困难群体,网瘾成性群体以及新生、毕业生群体。

3.方式、方法过激性。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人格尚未塑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经历困难无助时更容易采取极端、毁灭性的手段。近几年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已成为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集中地。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2012年退学、休学、降级人数共17人,其中因心理问题退、休、降的共有8人,占总数的47.06%。通过对电气学院2013级本科生676人进行心理普测的数据显示,有34人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占学生总数的0.05%,有自杀倾向的学生4人。这一数据较之于2010级要高出0.01%。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心理危机已成为高校学生状况、困扰频发的主要问题源,成为高校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组建心理危机三层六级干预防护网

学院现在运行的是三层六级心理危机干预防护网络模式。第一层是以学生为基础,分为一、二级预警。一级预警是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责任人,负责关注本寝室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二级预警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心理委员和秘密联络员为负责人,负责关注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异常情况。第二层是以学院为核心,分为三、四级预警。三级预警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四级预警由学院专职心理模块辅导员负责。辅导员通过日常的走访以及一、二级学生的上报获取信息,并将信息反映到专职心理辅导员处,由专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危机评估和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第三层是以学校为龙头,分为五、六级预警。五级预警由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六级预警由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负责。该层次主要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其他级别成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进一步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选择心理危机具体的干预手段。

(二)建立系列预警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的“预防为主”原则,学院建立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做到尽早摸清情况,及时介入、排查,准确预判评估和及时咨询、治疗。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学院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学期初的心理普测,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学院心理危机学生特殊关注档案。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匿名汇报制。学院每月安排辅导员老师在班委中进行匿名的心理状态排查。

3.学生心理异常学期初上报制。学院专职心理辅导员在每学期初了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填写更新《心理危机学生档案》。

4.骨干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训制。每学期聘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为从事心理工作的学生骨干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讲解和培训。

(三)寻找策略方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1.建立心理危机评估制。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根据危机等级程度,有选择地上报学院学生工作书记及学校相关部门,并选择危机干预方案。

2.建立心理危机及时救助制。院校相关部门要制订应对心理危机的多项预案,保障救助的及时性。

3.建立心理危机信息屏蔽制。危机事件发生后,院校应进行适时的心理危机信息和刺激物的阻控。

4.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及监控制。对于有自残、自杀倾向的学生,辅导员应立即将其送往专门医院进行救治,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联系家长,做好危机后的安全保护工作。

(四)开展特色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培训机制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分析,增强自我认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沟通联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系统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高校不能一味地单独作战,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医院以及朋辈关系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学校、家长、医院互动的危机干预系统。

学院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运行至今,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和效果,在三层六级危机干预防护网络下,全体通力合作,将一些潜在的心理危机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使一些棘手的危机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干预。

参考文献]

[1]Caplan,G.The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aritry[M].New York:Basic Book,1964.

[2]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3]唐闻捷.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