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古代诗歌 解题方法与步骤 读懂诗 读意象 悟意境 扣考题 规范答题

本文主要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来浅析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 发现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下面,着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一)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关注题目,可知情感就是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该考题的答案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作者、注释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

如屈大均的《云州秋望》中的注释中说道“屈大均,明末清初诗人。”题中问道:“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三、四句为“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结合背景我们分析,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它具有典型的反清复明思想,“遥寻”表现了诗人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不上”体现了对叛国投敌的李陵的鄙夷,结合背景注释,可知诗人表现自己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若没能从注释中捕捉到这些信息,恐怕答题时就会遗漏了得分点,甚至答非所问,从而造成失分。

二 研读意象、体悟意境

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水”、“草”、“雨”--抒愁写恨;流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浮云--漂泊、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等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当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们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如诗歌作者常用美丽的意象来表达悲凉的感情。

如宋词中陆游的《蝶恋花》中试题问: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物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桐叶晨飘”为落叶意象, “蛩夜语”为蟋蟀鸣叫,由此我们可知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

三 紧扣考题、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鉴赏术语

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等;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等;表达技巧方面: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二)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湖北卷吴融《华清宫》 李约《过华清宫》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意象,理出诗歌的情感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作以下表述,考题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第一首宫内宫外对比: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第二首今昔对比: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步骤二)。考题②: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批判;第二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误国的讽刺和对王朝兴衰的感叹(步骤三)。

总之,我们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时候,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研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理出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考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考诗歌;试题分析;鉴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34-01

中国古诗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中的必考部分,诗歌的重要性已不必过多赘述。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并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高考语文对诗歌鉴赏部分的逐渐重视,教师急需调整教学方法改变现状。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一直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属于所有题型中的最高级别,主要考查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及思想内容两个方面。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不断发展,题型及考查内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仍以主观题为主。题材方面,作品的朝代涉及范围广,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作者也不仅限于人们所知晓的著名诗人。题目的难度变化较大,更注重对诗歌的深度挖掘,包括艺术风格、诗句含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对题型的创新度还不够,仍以主观题为主,缺少选择、填空等其他形式,考题的内容也较单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仍不够。

二、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功利化。古诗教学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教师不应只为应付高考而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而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注重讲授解题方法、答题模式,而忽略了让学生感受古典美的过程,使诗歌教学失去原本的意义。

2.教学模式单一。如今的诗歌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填鸭教学为主,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做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没有机会交流,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机会表达,课堂氛围沉闷呆板,十分阻碍学生的发展,无法使学生自主地进行鉴赏学习。

3.古典色彩缺失。在当下的古诗鉴赏教学中,教学内容仍偏重于对解题技巧的讲解,如诗歌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而忽略了对诗歌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甚至许多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知识就很匮乏,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文学知识,造成了教学的古典色彩缺失。

三、古诗鉴赏教学的方法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古诗蕴含着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随着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诗鉴赏教学也应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适当讲授诗词韵律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规律,理解押韵等知识,这样便能逐渐理解诗歌的优美。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创作环节,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诗歌外,让学生尝试着创作诗歌,对经典诗歌进行仿写,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同时能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此外,教师要增加诗歌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理解诗歌的停顿与重读,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还要有意识地增加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能够加大文化储备,拓展视野,这样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实际的诗歌课堂教学大多较死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聊,导致古诗鉴赏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动地进行鉴赏学习。教师不能一味以高考为出发点,功利地进行教学,要充分重视诗歌的古典美,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歌朗诵及诗歌创作的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其更主动地学习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力。古代诗人思想较保守,故而创作的手法、表达的感情都较隐蔽,学生若只看诗歌的表面意思,无法透彻地明白作者的感情。教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诗歌形式理解作者内心丰富的感情,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篇3

关键词:成人高考;古诗复习;方法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题是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新题型,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由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及鉴赏评价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平时古诗教学普遍存在重诵读理解、轻鉴赏评价的现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过考前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古诗阅读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把握大纲,明确要求

成人高考大纲是复习的依据,古诗的复习首先要从把握大纲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成人高考大纲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纲要求,需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艺术形象加以说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苦和无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胆识等,使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体会其优美、精炼、跳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在学过的诗歌中举出选用贴切的描绘物态、抒写情怀的范例,引导学生体会精妙传神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阅读古诗的高级活动。所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熔铸的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最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梳理考点,深化理解

明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诗歌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解有关知识。针对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

古代诗歌的一般发展线索: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代诗歌的大体分类: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等。

近体诗的格律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等。

以上知识可向学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发,不作重点复习。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考点直接有关,故必须加以详细分析。

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四手相握,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此“执手”二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可见精炼之至。

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那样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群山绵亘,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苍茫凄凉的景象。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怀,暗含国运衰败的感叹。全诗表面看句句写景,细究却句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其好处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增加诗歌的内涵,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历史故事,既表达了对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诗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诗歌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句给人的审美情趣。诗的情致理趣与炼字有关,古诗中这类词语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横斜”、“浮动”都给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还有跳跃、倒装、谐音、叠字等现象,都比较容易理解。

(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以想象为中介,将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成诗歌的形象。优秀的叙事诗,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总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或暗含诗人的自身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形象;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则象征一位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

(四)古代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王国维评论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含情,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无尽思念,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皆可入诗。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如唐人陆鲁望《白莲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人以貌取神,写出白莲的风韵与精神,抒发了处唐末动乱社会中,虽退隐山林,洁身自好,却又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怀,做到了既“不即不离”,又“曲尽其妙”。

借古喻今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或歌颂辉煌业绩、或感慨千古遗恨,或喻己怀才不遇、或抨击黑暗现实。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歌咏贾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联系诗人长期遭受压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题发挥的意图。

直抒胸臆诗人情激于衷,冲口而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卒章显志,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表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对比烘托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读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骄奢逸,最后一句写眼前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寄寓诗人的深沉忧思。

比喻拟人化平淡为生动,引导读者联想与想象,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如杨万里的《红白莲》: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诗人突发奇想,把一池盛开的莲花,比喻为汉代宫中三千美丽的宫女,她们一半浓妆艳抹,一半淡扫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转贴于

以动写静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没有动,就没有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便成了许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春夜溪山月出惊鸟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惊鸟,可见春山之静,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更显春山之静。

虚实相济“实”为眼前景、眼前事,“虚”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叙滞留巴蜀的原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是虚写。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怀之切尽在不言之中。

夸张联想夸张是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以创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张联想于一炉,写出瀑布由极高处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疑”字在联想中透出无限赞叹之情。李白的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实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还有比兴、铺陈、渲染、映衬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两点:一是辨识诗中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赏析其表现作用和艺术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训练。

(五)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诗人为表达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写进诗歌的事物和画面,这些客观事物已经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因此,它们在诗中已超出本身的含义而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描写了六种物象,字里行间透出游子天涯沦落的困顿、苍凉与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和谐、完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一派秋天苍凉恢廓之景,表达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愁之绪。

以上有关知识,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基础,也是高考答题的基础。复习时可集中讲解,也可结合作题分散讲解。讲解时不能空讲概念,一定要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授之以渔,点拨方法

鉴赏古诗,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为高级阶段,是因为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如果鉴赏者不善于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必须遵循鉴赏的基本原理。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弄懂作品表层意思,因为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是鉴赏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需注意两点:(1)明白词语的含义。古诗中的词语有时有特殊的含义,如典故的意义、语境的意义。(2)理解句子的结构。有的古诗的句子省略跳跃,要补充连贯才能理解;有的古诗语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据词语意义关系加以调整。解读古诗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马了,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则与主人无关,就讲不通了。

(二)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是鉴赏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进而才能进入领悟阶段。

(三)入境

反复吟诵,只是鉴赏者与诗中的艺术境界“接近”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进一步要求学生,吟诵时伴随想象,眼前浮动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叫“动情”或“陶醉”。例如,反复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会仿佛进入李白的梦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对美丽的仙境会产生向往之情。

(四)领悟

读者经过“入境”时情感体验的之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从鉴赏者内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在冷静的比较与参照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以往的参考书对诗歌教学都强调诵读,强调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顾虑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传授”过程中越俎代庖,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过程。但这不等于说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一定参与学生鉴赏某一首古诗的具体过程,但不排除在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谈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释,借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三是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

仔细研读诗句,咀嚼语言特别注意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体会其精妙之处。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整体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

仔细辨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看清试题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命题上可综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题。有时出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实都差不多;有时一题两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吃透题目的提示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时出题人为了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特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纲样题以杜甫《旅夜抒怀》为出题材料,提示考生“这首五言诗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在长江上游时的作品。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这些提示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答题的路标,只要沿着提示去思考答题,是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

抓住要领,重在表达一般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要抓住要点简洁作答,切忌含糊笼统、空话套话、人为拔高、丢三落四。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古诗鉴赏的复习,在学生获得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鉴赏的原则和方法以后,关键是强化训练,学生应在强化训练中体验鉴赏过程、提高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篇4

关键词: 初中生 古诗词鉴赏能力 提高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古诗词鉴赏题是必考内容,分值为4分,考查内容为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等,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诸多原因,该试题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方法。

一、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达到较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时,借助课堂,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课内指导学法,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课外进行比赛,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也在小组之间,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将是不可估量的,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适量训练

1.审清题干,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或提示赏析要点,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学答题。

(1)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适,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赏修辞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启迪和激励,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从而加深印象。

(5)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仅仅是入门,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鉴赏妙处;领悟感情;品位语言及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94-02

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的试题年年出现,并逐渐的规范化,其分值一直在6~8分之间。取材上,唐诗宋词一枝独秀,但有时也会出现曲或现代诗;题型上,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斜,以简答为主,有时兼有选择和填空;内容上,更注重个性化的鉴赏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能够阅读浅显的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等。”可从考生历年来的考试情况看,许多考生在古诗词鉴赏这一领域失分还是比较多,凭感觉或一概不知者大有人在。对于接触古诗词的初中生来说,可以说诗词鉴赏确实是个难点,但只要找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取得实效。为此,我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的谈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以期对中考的考生在鉴赏的思路和方法上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最终达到提高考生的中考成绩、增强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内容及主题,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

在鉴赏古诗词时,反复的体会诗词的内容及主题,循着一定的思路,就能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如2011年遵义中考试题,陆游的《诉衷情》第1题中请你鉴赏:“觅封侯”一词用得好,请简析其妙处。做这类鉴赏题,首先要把握住单个词“觅”的意思,“觅”是“寻求”、“执着追求”的意思;然后再看这句诗或这个词是否有用到典故、修辞手法等,如果有,那就要答出来,显而易见,这句话中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最后结合内容及主题,看诗句(词语)表达(抒发、表现等)了什么愿望(抱负)等,“觅封侯”一词表达了诗人执着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同样,2012年遵义中考试题,李白的《行路难》第2题中也是请你鉴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写得好,请做简要的分析。这两句诗和前面的《诉衷情》第1题一样,都用到了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再联系内容及主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君主的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这类古诗词的内容和材料均来自教材,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或词的内容和主题,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相信在中考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朗读,领悟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复朗读,领悟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内容即反复朗读,体会作品中所叙述之事及所绘之景(物),然后在脑海中呈现所展示的相关画面,再根据这些画面去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处于其中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如2010年遵义中考试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与2012年贵州安顺中考试题“《蒹葭》第2题”,均考到了同一类问题: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友情、思乡(思念亲人或朋友)及爱国之情等,要领会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作者写作诗歌、抒发感情的背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在反复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诗歌抒发的是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蒹葭》第2题反复朗读,联系诗意及背景,就能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意中人、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诗词是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美的。的确,经过反复的朗读,我们能体会到诗词的内容,进而明确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在中考中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利用鉴赏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挖细究,品位诗词的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

篇6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情景;朗诵;多元化教学

古诗词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借此提高学生的素养。可惜,长期以来,因为高考的束缚,学生缺乏古诗词的文学修养,将古诗词鉴赏视为难题。由此,作为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爱好,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在此,笔者就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探究,提出以下几点见解以供参考。

一、语言描述,从情景到感情

老师在课堂讲述古诗词鉴赏时,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那么就应先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稍作努力了,将语言凝练的诗歌化作富有文采,能够吸引学生的白话文字,让学生沉浸于意境之中。如杜甫的《登高》中对于景色的描述,那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白话文表述可以是:天高风急,猿啸声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悲戚。孤洲沙白,只有沙鸥在不停地回旋。无边的落叶啊,纷纷飘零坠落,奔腾不息的长江,从天际滚滚而来。这样学生更好领略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加重视诗歌背后的涵义,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和了解每一首诗词。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每个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体会深度都不尽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集众人之长,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首诗词。由此,老师在课堂上,讲述每一首诗歌前都可以鼓励同学先进行小组的讨论,让同学们表达自己对那首诗词的看法,对那位诗人的认识,说说诗歌有哪些突出之处。老师并不一定能够将一首诗歌的方方面面都讲述的到,很多学生所能看到的方面,老师不一定能够兼顾。因此,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探究精神。例如在学白的《蜀道难》的时候,老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因为李白是大家较为熟悉的诗人,那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探讨李白的认识,以及对蜀道的地理环境的认识,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同时通过对作者人生阶段的了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一首诗歌理解的背景知识,鉴赏的切入角度都可以通过小组共同学习,吸取同学们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取长补短,提升个人的古诗词文学素养。

三、多元教学,多角度品味诗词

在过去的古诗词鉴赏课上,常用的形式是通过讲述诗歌后,在加大训练量,通过训练与记忆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如此课堂的讲述形式单一,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倍感枯燥,大量的题海战术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辅助下,老师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可以结合流行元素品味诗词

诗词在古代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广为传唱,脍炙人口的。虽然,到现今大部分已经丢失,但是,现代歌曲的中也有根据古诗词所编写的歌曲。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有一首现代歌曲,可以让学生听并且让善于歌唱的学生试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内容的认识。音乐,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也可以结合绘画,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所要表达的画面感,再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通过老师领读和朗诵比赛两种形式,加强对诗歌朗诵

许多同学在朗读诗歌时,都是不带有情感,干巴巴地进行背诵。可是,诗歌有其韵律,许多诗词,是可以通过带着感情的诵读领会到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系列叠字在朗诵时,可以体会到当时清冷悲凉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领读,让同学在阅读声中体会到诗歌的意蕴。老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朗读资料,让学生尝试跟读。同时,尝试举办朗诵比赛,让同学们在竞技中提升朗读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比赛中,学生能够表现自己的同时,对作品的赏析得到进一步感知。当然,老师对学生的比赛应有要求标准,要求学生吐字清晰,情感饱满,这样才能达到比赛的理想效果。

3.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

每一首诗歌都有背后的故事,每个诗人都有独特的经历,所以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所以对于诗歌鉴赏来说,对于诗人以及历史背景的探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了解诗人的人生有助于了解他们的蕴含于诗歌精练的语言中千言万语,了解历史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诗歌背后的故事,鼓励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获取背景知识。阅读是获取背景知识的很好方式。同时,小组的讨论,团队共同的探索可以更好地深刻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

总之,古诗词鉴赏的教学需要老师的努力,摒弃应试化、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运用更为灵活的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在各方面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增加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周秋.浅析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J].学周刊,2013(16).

篇7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古诗文鉴赏;语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鉴赏教学活动在开展时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的状况,故而导致教学效率、质量的下降。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的语文教学人员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从而促进古诗文鉴赏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稳步开展。

一、诗歌鉴赏和网络整合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师在古诗歌鉴赏课程教学时,普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关于诗歌鉴赏和网络整合的可行性,笔者进行了下述的总结:

1.突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

我国的教师在开展古诗文鉴赏课程时,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单调、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过程枯燥的问题。这一状况的出现往往导致古诗文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降低,而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不利于课程教学活动的稳步开展。

但伴随诗歌鉴赏和网络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实现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并能够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学本位”的教学环境。此外,由于网络知识具有丰富性、共享性的特点,故而能够解决教师教学知识面窄的问题,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

伴随着新课改作业的开展,我国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即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实现自身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古诗文鉴赏作业时实现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并能够培养自身的文学情操。

而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能够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古诗文知识的积累、感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并实现自主式、探索性、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3.培养人文精神

事实上,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能够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鉴赏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真切的了解到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情感,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有助于促进其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师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作业时,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质量的提升,带动学生文学素养、能力的培养,其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工作。关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文鉴赏课程时,需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即确保借助网络信息所构建的课程设计需要为最新的信息资讯,从而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还需要正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规避本末倒置,过分追求教学信息化,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质量的把握。最后,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时,还需要规避机械式讲授模式的推行,其需要适当的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视频、音频、图片等趣味性教学材料,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提升,促进教学活动的稳步开展。

三、网络环境和古诗文学习环境设计

为了确保学生在古诗文鉴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教师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雨霖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了解到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意象美和绘画美,促进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了解,并带动其文学涵养的进一步提升。在该诗歌讲解之前,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播放《梁祝》曲目,营造出凄婉的氛围,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随后,教师可以在诗歌朗读、讲解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水、残月、孤舟、柳叶飘零的动图,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四、网络环境和古诗文学习过程设计

关于在网络信息背景下,开展古诗文学习教学设计工作的流程,笔者结合了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总结。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实现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的有机融合,并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此外,教师还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朗读环境,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中的情感。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等形式展现出诗歌中的意境,帮助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进一步了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质量的提升,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文学修养的提升。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语文教育者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运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师在古诗歌鉴赏课程教学时加强了对于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了诗歌鉴赏和网络整合的可行性(突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人文精神),并就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网络环境和古诗文学习环境设计以及网络环境和古诗文学习过程设计。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语文教学效果必将获得显著提升,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靳彤.强化作品细读回归文学审美――关于文学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12):84-90.

[2]吴娟,刘旭,王金荣.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师生共读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中电化教育,2014,(7):119-125.

篇8

关键词:每日一诗;积累;有效训练

古诗,是美文学,是文学的精华,是学生高尚的精神伴侣。古诗之于我们,在于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读之可以娱目,吟之可以娱耳,味之可以娱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深厚,可以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精神,陶冶性灵,厚实文化底蕴,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将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贯穿到平时的“说、读、听、写”中,收到较好效果。

一、“说”“读”结合

每天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组织学生赏析诗歌。全班按学号轮流,每日一生,每日一诗。要求学生课前精心准备,并且课前要把诗抄在黑板上,上课前三分钟让轮到的学生上台赏析,其他同学及时记下诗歌,及时记下诗中最突出的“欣赏点”(诸如诗歌的语言特点、结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风格等),如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最突出的欣赏点是“一”字。为什么不用“数”而用“一”?因为题目是“早梅”,“一”字才能确切地表现出梅花一枝独放,凌寒独自开的傲雪形象,用“数”字就显不出“早”字了。又如杜甫的《绝句两首(二)》“江碧鸟逾白,青山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的欣赏点是表现色彩的词,“青”“欲燃”,“碧”“白”,对比鲜明,“燃”字,形象地表现了山花烂漫,色彩鲜艳的特征,不着“红”字,但比“红”字更形象、生动、逼真,万绿丛中红花簇簇的美丽图景如在眼前。“欲”字写出了花开的过程,极具动态感,赋予静的花动态的美。再如贺铸的《青玉案》:“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内心显得落寞、悲凉。作者叠用三个精警、新奇稍带夸张的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绵绵不绝,不可消释,写法上化虚为实,真乃神来之笔。

每日记下的诗歌,要求学生会读会背。最好是当堂成诵,当堂不过关的课外挤时间背诵。平时鼓励多读、多背诵优秀的诗歌。流传到今天的诗,大多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想象新奇,意境幽远;音律和谐,辞格丰富。有的淡笔白描,有的清丽婉约,有的风格豪放自成一家……这一首首名篇,一行行佳句,唯读得多,背得多的人才能体味和养成属于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有自己的一番心得。朱自清说过:你读过三百部诗,一句也没有背下来,还是别人的,倒不如背一本诗,背了才是你的。不错,读诗要讲究背功,背既是积累贮藏的过程,也是提升感悟能力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需要咀嚼涵咏背诵才能读出自己独到的心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

二、聆“听”提高

这一环节既包括课前三分钟学生在讲台讲,其他同学边听边记,学习积累鉴赏诗歌技巧的过程;也包括老师适时选取精典的诗歌赏析给学生听的过程;还包括老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的过程,让他们在聆“听”中学习、领悟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从而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诗歌鉴赏知识。

(一)抓住意境与意象

意象是浸染作者感情的物象。鉴赏诗歌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所以读诗要读懂意象。另外,我们须明白传统的审美习惯,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有它们固有的意义。如松竹梅是岁寒三友,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杨柳,伤别怀远;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猿猴:哀伤凄厉;鸡、狗,生活气息,田园生活浓郁;西风:表现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情怀;孤雁:表达思乡、思亲;燕子:表现春光美好,传达惜春之情,也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也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二)、了解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平时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抑扬、用典、虚实、象征,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等,有助于披文入情。另外还必须掌握一些修辞方法及作用。如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夸张是为了强调突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偶能增强诗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增强了诗句的形式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通晓典故

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传说、神话故事、小说和诗文掌故。古典诗歌中的典故被诗人或正用或反用或明用或暗用。典故往往给今天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不把典故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查清、理解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搞清作者用典意图,即作者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④。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⑤。

“闲来”二句:古代传说,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钓鱼,伊尹见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这里把两个典故合用,表示人生变幻难测,世事茫茫,渴望得到重用。长风破浪:出自《南史•宗悫传》:“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通过黄河冰塞、太行雪满表现世路的坎坷艰难,最后仍抱着幻想,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给人以激励。

(四)、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为要了解一个人写的诗书,就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我们指导学生读古诗、鉴赏古诗,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诗歌风格。

如:辛弃疾《江郎山和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作者辛弃疾一生致力抗金,收复河山,但屡遭当权者猜忌,仕途坎坷。这诗是他流放江西多年,在重受宋光宗召见,赴京面圣时经过江郎山时所做。由此可见诗人心情复杂,对此次面圣颇有期盼之感,但也多少流露出对朝廷某些当权小人的担忧。诗人的夙愿是抗金,重建大宋河山。了解这个背景,“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抒发了什么感情,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词人追求卓立,正直的品质;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重建大宋河山的夙愿。从词中可读出诗人雄奇的胆略与坦荡无畏的气魄。

(五)、品味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节奏感、动态感、色彩感,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正是诗人推敲锤炼的结果,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诗人最初用“到”,后改为“过”,又改为“入”,再改“满”,最后定为“绿”,“绿”字为什么好呢?“绿”能让人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让人联想到春风吹过,绿遍江南大地的美景,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可视可感的鲜明的视觉形象。诗人此时正奉召回京实施变法之际,诗句用“绿”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谐一致。

三、“评写”深化

“写”是“说、读、听”的深化。最初对古诗词的鉴赏,同学们往往借助于名家的赏析文章,如他们往往参考《唐诗三百首鉴赏》《宋词三百首鉴赏》。一学年后,同学们对古诗词接触多了,对古诗词有了“感觉”,笔者就向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前写好100-2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字,在课前三分钟上台脱稿讲;有时,笔者选择简单的古诗,要求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写简短(一百字之内)的赏析文字。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名家牵着走——自己摸着石子过河——学会轻松独立地走。由于长期积累,学生对古诗词的悟性提高了,鉴赏水平也相应提高。平时要求学生每读一首诗之后,将自己对诗歌某一方面(如遣词造句、结构、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有独到的体会马上记下来,鼓励学生发现诗中独到的“美”,培养创新意识。下面摘录几段学生的赏析文字。

某同学七年级时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是盛唐名篇,被王国维推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我喜欢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自上而下,描绘远景,写得雄奇高远。黄河奔流于西北高原,从下游看好像从白云飘荡的天际倾泻而下。”

一同学八年级时赏析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写景,两句对偶,不着“送别”二字,但依依惜别之情流于笔端。“横”字写出青山的静,“绕”字写白云的动,动静结合,用词准确而传神。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惜别已到“落日”时分,万般无奈,朋友间挥手作别。“萧萧班马鸣“一句,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斑马的鸣声回荡在青山白水间,令人回味。”

此同学主要从诗的思想感情和写法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评写”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

又如一同学九年级时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小作者知人论世,抓住本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主要特点进行赏析,自有其独到的理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在成者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加上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凄孤无依,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诗中通过写景展示他眼前的景观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壮阔,辽阔的平原,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惨心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是诗人‘感怀’,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杜甫的休官,主要是遭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这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自己飘然一身象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辗转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不定、孤苦无依的感伤,字字血泪。”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在“说、读、听、写”训练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让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可以说,每日一诗,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篇9

古典诗歌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必考的一种题型,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得分偏低,普遍反应较难。下面就结合我在高考复习中的经验,谈谈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篇10

博学多识、汲取古典文学素养

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丰厚的古典文学底蕴,自身没有文学积淀的教师去传授古典文学的精髓,必然会使教学存在诸多漏洞与不足,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师本身应对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兴趣才能不断撷取古典文化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以避免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和错误。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了更多知识素养,有了大量而丰富的储备,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更多的素材和可供参照比较的原料,才能游刃有余,才能自信自如地带领学生一起畅游古典诗文长河,领悟其精髓,带给学生无尽的享受。所以,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会被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折服而爱上其相关学科,从而影响终身。要想提高学生古诗文的赏鉴水平,教师个人在诗文水平素养上,要有深厚的功底。

具备古诗文品鉴能力

教师有了丰富知识储备后,还要提高品鉴能力。古典诗文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艺术审美特征,“诗者,吟咏性情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古诗文用语简精,意象纷繁,旨趣精微,要想把握已尽之言后的无尽之意,透过具体繁杂的意象领悟深邃飘渺的意境,这需要对古诗文具备一定赏鉴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古诗文内化为能够自我感知的知识储备。中国传统的古诗文鉴赏学习重吟诵、感悟、实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知识能力的内化迁移,感悟典雅优美的语言,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要注重吟诵 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古典诗歌的吟诵和教学》讲座中说,学诗,必须要学习吟诵。诗句就是内心的感动,会伴随着你所熟悉的那个吟诵的声音跑出来。吟诵的重点在诗歌本身情意的感发上。吟诵者的声音是在传递这个感发,而不是以声音的美化为主。中国的诗歌注重人的内心是如何动起来的,注重兴发感动。而赋比兴就是关注人的内心是如何感动的。相比西方的诗歌,中国的古典诗歌关注人的内心,心动而为诗。叶嘉莹先生认为,学诗不仅要学习表面的意思,更要通过兴发感动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精神,进而修养自己的身心和人格。她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不是用来表演的。慢声低吟,字的声调长短、高低,有非常微妙的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节奏是不变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所以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吟诵,更应在自身学习中注重吟咏,细细品味音韵之美,感悟流淌在作品之中的精神魅力,才能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精彩绝艳的文豪进驻心灵,陶冶情操。教师能够做到吟咏玩味如出己口,学生感悟自然不成问题。

熟练掌握诗词品鉴方法 诗文的鉴赏点:音韵美、关键字词妙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教师要熟知并运用一定品鉴方法,如知人论世、关注题目与注释、理解诗句、关注重点词语、捕捉意象、想象与联想。当然这些鉴赏的方法,是在具体的赏析诗文的过程中渗透于其中。诗文的鉴赏是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各种手法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来领悟诗词,把鉴赏的角度、鉴赏的思维化为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更恰当自如地发挥引导作用,既能传授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品鉴思维。

联系社会人生,将古典诗文立足于现代生活 古诗文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知道如何诵读、理解、鉴赏,更应懂得如何运用。任何知识都不应该和当下的生活脱节,古典文学也不能例外,立足于民众生活的基础之上,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比如:登上高山之巅,“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之感……先哲们所传递的情感历尽沧桑,时至今日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不能将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割裂开来,这样才能让古典诗文有获得滋养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