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发展分析

篇1

科技创新不但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辽宁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向“辽宁制造”转变的关键。白莉和郑文范提出,应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由“加工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并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加速发展辽宁新型装备制造业,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和政府采购,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场产业[2]。徐秡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状,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3]。王连靳与杨晓勇认为,随着辽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中助推了从“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的转变[4]。技术升级是装备制造业抢占国内外市场、提升效益的重要支点。林丹(2008)围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条件和技术升级模式进行研究,找出装备制造行业技术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创新积累能力、走集群式发展道路等方面的对策建议[5]。韩冰在分析辽宁省内各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基本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和层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评价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提出要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制定政府政策激励措施、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以及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等[6]。杨秀骞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及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强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结点及纽合网络结构模型,得出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后具有很好的辐射效应、成本效应、强化效应以及速度效应的结论[7]。国外的相关学者也研究了技术升级在相关行业中的影响作用。Jung和Mercenier在一个异质性主体框架下建立了一个模型,分析了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外包与本国技术升级间的相互影响[8]。Daveri和Cecilia指出,在产品上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存在双向的作用,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实施跨国外包,产品内国际分工包含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两者都可较大程度地促进技术升级[9]。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

将SWOT分析方法引入到辽宁装备制造业当中,把辽宁装备制造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科技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装备制造业自身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就构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这里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都是围绕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进行分析的。根据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地把握技术升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研究其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纽合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优势

(1)基础实力雄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辽宁装备制造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的生产力效应: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工人已经形成技术性群体和产业创新的优势,拥有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的装备制造集团,如沈阳金杯集团、大连冰山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辽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造船产业、飞机制造、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优势明显,比如攻克了AP1000屏蔽电动泵壳体制造的关键技术,研制出世界首台400MVA/1000kV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国内首支瓦锡兰系列82T超大型船用曲轴、国内首个12英寸PECVD设备[10]等,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批辽宁装备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2)重大成套装备以及重要装备产品相对优势明显。辽宁省数控机床居全国第1位,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在国内装备制造业体系市场占有率达到第6位。此外,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医疗设备等都是辽宁省生产的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装备产品。

(3)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较多。辽宁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大省,拥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6178家;其中研发(R&D)人员131万人,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培养拔尖人才450人,两院院士51人;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75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7位[10]。每年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装备制造业产业中,为辽宁装备制造业输入强大的创新动力,同时这些企业也注重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和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知识源和人才库。

2劣势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需要引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辽宁省很多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的缺陷日益明显,表现为研发投入低、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创新投入不高、科技进步缓慢等,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下,往往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弥补创新上的不足,这就造成了大型成套设备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

(2)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组织管理和产学研协同与合作不紧密,导致辽宁装备技术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国产化水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率较为低下,仍处于引进—利用—再引进—再利用的单向循环之中,未做到吸收和融合发展创新。(3)装备制造业创新产业结构机制不合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含量低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力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比如辽宁装备制造业进口的大都是成套大型设备,而出口的大多是普通机电类零件及产品[11]。由于历史遗留产业机制结构问题的羁绊,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产业机制改革的难度很大,单纯依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远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强势产业。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大、利润低,关键部件、技术受国外限制,同时装备制造企业申请专利虽多,但仍不能有效自我突破。因此,创新产业结构机制问题亟需解决。

3机遇

(1)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辽宁经济发展已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社会、环境、产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提高了技术装备的需求层次,在生产中禁止使用落后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装备,要求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绿色的、清洁的、循环的,而且生产出来的设备也应该是环保型装备、节能型设备和清洁型配套设备。这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外在需要拉力。

(2)高新园区的发展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辽宁省正在实施的高新园区建设,特别是沈阳“大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为通信设备、IT产业、医疗设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沈大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思路的提出,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技术升级提供了机遇。(3)党的十报告中的相关政策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提出,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其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提出,为辽宁装备制造业提升经济实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辽宁区域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辽宁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较快升级。4挑战(1)跨国公司的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大幅度下调关税以及国外许多跨国公司的进驻,对辽宁本土低成本制造优势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同时,装备制造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被跨国公司所并购,高级人才、知识产权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已对辽宁装备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阻碍了行业技术升级的步伐。(2)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一些核心技术控制在手中而且严格限制对我国的高技术装备出口,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关键技术上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并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进程。

(3)发展循环经济的挑战。辽宁很多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污染较大,特别是大量的电子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巨大。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都对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发现,辽宁装备业企业要想凭借自己的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迎接挑战走“辽宁制造”的道路,迈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关键,技术升级是途径。在自主研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加强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发展具有辽宁装备制造业自身特色的产业。

三、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模型

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是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向现代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科技创新促使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从长远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实力。技术升级是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改进,以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核心技术,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推动企业制定新的战略。同样,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的设备档次和技术水平,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企业战略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与实施。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主要包括3方面[12]:基于自主研发方面,即在企业技术自主研发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技术合作方面,即通过与国内外企业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官产学研技术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通过协调与合作来进行科技创新;基于技术引进方面,即建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先进的核心技术知识,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到自主创新和持续自主创新的水平。针对上述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本文提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发展模型,为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创新问题奠定基础。

1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契合点与关联线纽合契合点是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纽合到一起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两者紧密度最高的点,其作用为:使引进外来技术与自主创新研发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进一步发展,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纽合关联线是企业在实行纽合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相关产品、技术、生产方式等所有相似或相同的点且没有达到最高紧密度的连线。关联线的作用为:衔接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在企业中相关联的方面,促使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成为契合点。

2纽合周期中的阶段性特征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发展周期包括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周期,装备制造业经过纽合周期的发展,最终确立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推动和规划企业的长期发展。

(1)起步阶段纽合缓慢,阻碍较大。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的策略时,要改变企业以往的策略往往要受到很大的阻力,也是最困难的阶段。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的两个因素经过缓慢的发展,纽合慢慢地达到了契合点,至此起步阶段开始;而随着纽合的两个因素慢慢磨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关联线越来越多,纽合的初始状态越来越好。

(2)发展阶段纽合发展较快,关联线紧密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随着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机制发展越来越好,装备制造业企业慢慢进入正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也逐渐减少,企业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纽合过程中关联线越来越多,纽合的契合点也越来越多,带来的企业前景越来越好,最终进入了成熟期。

(3)成熟阶段纽合契合点越来越多,多目标纽合机制最终合一,变成企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此阶段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和纽合决策已经初具规模,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最终在国际市场中将占有一席之地。纽合后的企业将带动所属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绿色模式。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行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发展模式,虽然起步阶段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但在发展期和成熟期纽合机制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益处要大于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单独发展相加的总和,便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抢占市场。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点—面—块—区”的发展过程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纽合发展要以“以点带面”、“以块带区”为目标,最终带动辽宁装备制造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辽宁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所占市场比重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龙头产业、一般产业、劣势产业。借鉴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先进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纽合发展达到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龙头产业发展成一定规模后,反过来带动省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带动一般产业向龙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给予一般产业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支持,推动一般产业向国际市场迈进的步伐;其次是带动劣势产业克服所在行业的不足,使劣势产业在同类产业中也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带动劣势产业的发展。一般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支持劣势产业的发展。劣势产业在龙头企业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般产业的支持下,能够克服所在行业竞争力上的不足。三类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辽宁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发展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遵循“三点一辅线”的模式。所谓的“三点”即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按竞争力分类的三种类型即龙头产业、一般产业、劣势产业;“辅线”是龙头产业实施纽合机制向国内领先发展甚至走向国际市场后,反过来同时促进一般产业和劣势产业的发展。整个“三点一辅线”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龙头企业的带头发展是关键,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是核心。这一过程构造了装备制造产业企业的良性发展模式,为实施纽合机制最终目的“推动整个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

五、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规范形式

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贯穿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也是这些企业始终追求的突破自我瓶颈的两个关键因素。一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往往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直接实现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生产效率。而有的企业重视科技创新能力,重视自我发展和提高企业自我研发水平的同时,也与政、学、研合作创新。虽然后者短期的效率提高效果不够明显,但是长期来看却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首选途径。将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纽合模型运用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当中,形成纽合的规范形式。首先,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是整个企业纽合规范形式的核心,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注重企业自我研发能力提升,是辽宁装备制造业基地首要的发展策略。纽合机制不仅弥补了单纯重视科技创新短期效率的不足,而且关注了技术升级中企业当前发展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两者取长补短,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战略。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纽合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纽合的机制规范形成。这里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管理者的喜好等因素;外部环境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外市场产品占有率、消费者的喜好等因素。企业的纽合规范实施的过程中要联系自身的状况,结合所在的内部、外部环境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六、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拟波士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BCG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借鉴波士顿矩阵模型,本文提出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拟波士顿模型,如图5所示。图5中,横轴代表相对市场份额,从左至右的箭头表示技术升级从低到高;纵轴表示市场增长率,从下到上表示企业科技创新从低到高的变化。把所给的坐标分为4个象限:纽合前瘦狗型、纽合后问题型、纽合后金牛型、纽合后明星型。

(1)纽合形成前装备制造企业处于瘦狗型发展阶段。此阶段企业处在技术升级初始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市场占有率偏低;同时,在产品的创新方面投入较少,市场增长不明显、利润率低。此时的企业一般处于保本甚至亏损状态,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此阶段通常采用逐渐撤退战略:装备制造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整顿、逐渐撤退,对那些市场增长率极低和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则应立即从市场上淘汰。

(2)纽合成型后企业采用的科技创新多于技术升级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问题型象限内。这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问题型发展阶段,市场机会大,前景好,然而在市场占有份额上存在问题。此时应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首先确定对该象限中那些经过改进可能会成为明星的产品或技术进行重点投资,加大此类项目的技术升级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之转变成“明星型”;对其他将来有希望成为明星的产品或技术则在一段时期内采取扶持的对策。因此,对纽合后问题型发展状态的改进与扶持方案一般均列入企业长期计划中。同时,在管理模式上应当采取智囊团或项目组织等形式,选拔有规划能力、敢于冒风险、有才干的人负责。

(3)纽合成型后企业技术升级多于科技创新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金牛型阶段。此阶段由于引进大量先进的技术到企业中,企业销售量大,产品利润率高,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而且由于增长率低也无需增大投资,因而成为企业回收资金、支持其他类产品引进技术的阶段。由于此阶段内大多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趋势明显,所以可采用收缩战略,即加大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把设备投资和其他投资压缩,争取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利益,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对于此象限内市场增长率仍然有所增长的产品,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维持现存市场增长率或延缓其下降速度。对于金牛型纽合机制,企业适合于用事业部制进行管理,其管理者最好是市场营销型人才。

(4)当纽合后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趋于同步时,企业处在纽合后明星型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此阶段很可能会演变成金牛型,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升级投入以支持其迅速发展。此时企业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积极扩大经济规模,以长远利益为目标,加强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趋于同步发展的稳定性,进而巩固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纽合后明星型企业最好采用事业部形式进行管理,此时,管理者对技术升级和研发创新两方面都很了解。

七、结论

篇2

关键词:进入壁垒;度量;经济绩效;制造业

1进入壁垒内涵及机理

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必须负担的生产成本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障碍。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作为市场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壁垒在决定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制造业进入壁垒指数度量实证研究

2.1度量的基本原理本文以Bain[1]指数为基础,判断市场垄断或进入壁垒的强度与企业超额利润成正比,而新厂商的进入会消除长期超额利润,与进入壁垒成反比。此种方法不需要对大样本进行复杂统计回归分析,可以直接得出进入壁垒值。参照徐国兴[2]对指标函数变量的确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当b≈1,市场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的,只要市场有利润空间就会有厂商进入,直至利润为0。当0≤b≤1时,说明厂商进入速度超过产业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产业壁垒过低而进入过度进入的状态。

2.2实证结果本文指标所涉及的制造产业成本利润率、工业销售收入和企业数量变化等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样本以五年为考察期,时间序列从2002年到2006年。通过较长的时期对制造业进行考察,更有可能获得稳定、客观的数据分析结果。

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选取了制造业所覆盖的30个行业中的最具代表性的19个行业进实证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存在制度性进入壁垒和巨额资金投入及沉淀费用壁垒,长期以来大量的民营资本想进入却无法进入该行业,但却在实证结果中显示此类产业存在相对较高的进入状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该行业属于国有比重较高的行业(78%),由于公共品行业体制的特殊性(享受政府补贴)导致行业流动性不足,再加上行业资产专用性很强,企业退出沉淀成本过高,存在“非自由退出”的常态;另一方面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成本利润率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1%与-2.09%,进入驱动力较低。这也反映贝恩指数的缺陷,其认为超额利润与垄断程度成正比的结论本身就一直遭受效率学派的异议。而低利润或零利润也并不意味着市场自身结构下进入壁垒偏低,也有可能是在位厂商进入阻挠策略行为的后果。

由于行业本身特有经济地位,国有经济占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对我国企业的进入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国有比重是阻碍我国企业进入的政策性壁垒宏观经济学。随着企业主体的多元化,以行政手段支撑的国有垄断或有限寡头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制造业大量吸收劳动力的特质促使政府甚至与地方企业进行合谋突破政策性管制,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允许进入原有管制较严的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的禀赋特征决定许多制造行业是以产业转移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合资形式使国内企业获得技术快速方式,加快了市场结构的分散化。由于制造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是开放程度最大、优惠政策最多的产业,国外投资者无法进入管制很严的产业,只好选择进入管制较小的制造业,进一步恶化了价格竞争。可以说在我国,制度性壁垒的弱化是制造业过度进入最主要因素。

3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的相关对策

一般而言,低进入壁垒并不意味着产业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下降。但是从中国制造业反映情况来看,过低的进入壁垒使得产业集中度偏低,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并实现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在我国,政府主导的资金、土地和财政税收扭曲了要素价格和偏离了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制造业“低进高出”的现象,使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竞争环境日趋恶化。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几点对策:

(1)提高绝对成本优势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是指在位企业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能以比新进入企业低的单位成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市场领导者在价格变化、新产品引用、销售渠道对其他市场追随者起到领导作用,有效防止产业内过度竞争。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原有企业获得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国内企业普遍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对长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少,新进入企业很容易达到原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因此,要提高制造业进入壁垒,在位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迅速占领新的市场。超级秘书网

(2)提高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一种状态,规模经济导致的进入壁垒能够使在位企业享受大批量规模生产的效益。由于制造业在位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新进入者很容易达到生产最小规模(MES)。根据最新的工业企业规模标准,大型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仅为0.9%,对上游资源和市场份额控制力不足,难以形成纵向一体化。即使一些制造行业中的大型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由于要素市场的扭曲和行业过度进入,投资过热带动边际成本急剧上升,相关产品供过于求,反而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不仅仅要整合同行业,更要整合上下有产业,以此形成产业链,以形成产品与原料定价权,提高行业利润避免过度竞争。

(3)提高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别是指同质产品由于可持续发展规格、款式、颜色、商标、广告、服务等不同而造成的用户心理差异。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厂商策略、信息不对称、生产技术等因素都可以构成产品差异。因此,提高产品差异化壁垒,需进一步完善制造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品牌效应与技术支撑,减少利用劳动力禀赋优势,降低各地区的产业同质化现象,阻止新进入者对市场的瓜分。

参考文献

[1]J.S.Bain.Barrierstonewcompetition,Cambridge[M].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6,123.

篇3

关键词:环保机械制造业;产品与技术;发展预测;关键技术分析

目前我国环保机械制造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其种类丰富多样,其产品的功能与质量也具有极其高的水平,不论是设备的统一化水平还是零件的质量水平都可达到世界标准,环保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环保机械制造业的产品发展方向

1.1.机械产品标准化

机械产品的标准化是产业专业户的基础,机械产品的标准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标准化与产品参数的标准,该发展方向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我国目前机械生产混乱无规矩的现状。产品生产规范化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改善相关法规,做到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内容,最终达到提升环保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1.2.提升产品设计水平

在我国环保机械的生产过程中,因为设计问题而导致报废的产品还是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的,因此,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对于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改善具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完善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对部分企业的机械设计进行规范的指导以及更新产品的设计程序等,产品设计水平的提升能够很大程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3.机械可持续发展

机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循环使用,伴随着我国经济与技术的高速提升,其机械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我国对于机械的生产从之前的大量消耗资源的豪放派生产到现在的精细化发展,力求做到消耗尽可能少的资源达到生产的目的,同时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小机械生产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维护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1.4.设备单元化

设备单元化是解决我国污染种类多样化的重要手段,设备的单元化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设备的质量水平与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在环保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里,企业要对自身的管理与生产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与重组,利用相近原则对部分结构与技术类似的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组合,使得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对于已经进行大量生产的设备进行择优,对于较好的设备进行大量的专业化生产。

二、环保机械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分析

2.1.水污染防治技术

防治水污染的技术主要包括城市污水热解处理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污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城市污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燃烧法对污水厂的泥垢进行加热分解。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利用了半透膜以及全透膜的特性对海水内的固体颗粒以及氯化钠分子等进行过滤。而污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水进行脱硫提取单质硫等物质,该技术主要针对工业废水的处理。

2.2.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

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主要包括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催化氧化净化技术以及静电除尘技术与挥发性物质的吸附技术。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主要处理工厂废气,其目的在于使得废气的颗粒物溶度江堤至原来的0.2%并同时低于30mg/m3,而除了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之外的其他三项废气处理技术则只需要做到废气净化率达到原来的5%即可。

2.3.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

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主要利用对于城市不可回收垃圾的热分解处理以及对于工业废渣的热解回炉处理,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主要是利用焚烧手段进行的,主要适用于危险物体的加热分解回收。

2.4.核利用技术

核利用技术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报废的电子产品以及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废物的提纯与回收,该技术主要分为分解技术与回收技术,该技术可以对电子产品中较昂贵的元素进行提取,有利于国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环保机械制造业的设备介绍

3.1.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是使用率较高的除尘产品之一,然而旋风除尘器却具有清洁率较低等不足,因此,提升旋风除尘器的清洁效率是发展该产品的重要手段,目前旋风除尘器的清洁率低主要因为厂家的过多以及生产水平与质量不高等,所以政府应该对于该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

3.2.袋式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主要是针对部分耐高温、耐腐蚀以及柔韧性较高的顽固性材料,目前以发展为每个小时能够处理10万立方米以上的高效污染处理工具,该产品需要耐高温、质量高以及寿命较长等性能,并解决零部件的规范化生产,同时大力推广除尘检漏系统在环保机械生产中的利用。3.3.废气脱硫装置废气脱硫装置主要是在我国九五时期对于大型的重工业工厂配置的,我国的废气脱硫装置的发展方向需要参考该产品在我国试验工厂的试用情况以及国外最新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性设计出适合我国的废气脱硫装置。

四、结论

环保机械制造业产品目前在我国具有十分强大的市场需求,并且我国的环保机械制造业产品的市场还未达到饱和,因此,环保机械制造业产品的完善与升级对于具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环保机械制造业机械产品标准化、提升产品设计水平以及机械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对目前我国存在的环保机械制造业水污染防治技术、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以及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介绍了环保机械制造业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以及废气脱硫装置等相关设备,希望能为我国环保机械制造业的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李平 单位:江苏瑞盛水处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1.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1)

摘要: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分析财政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科技投资和税收等财政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税收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财政科技投资的短期效应不明显,紧缩性税收的政策效应相对高于其它扩张性财政政策。建议进一步实施对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扶持政策,特别是增加财政科技投资规模,实施定向减税政策,增强产业的内生增长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财政政策;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086-06

收稿日期:2015 -03 -13

作者简介:张万强(1971-),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财政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 zwq1971@ hotmail. com

潘敏(1977 -),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计量学研究。E-mail: liaodapanmin@ 163.com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整个工业行业的“母机”,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中国经济结构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从现实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在快速扩张,但发展层次还不高,重大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弱,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整体出口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总体来说,中国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价值链组合优势。造成这一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的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界对于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仍有较多争议,有人认为装备制造业跟其它行业没有什么不同,不应给予特殊的财政政策支持,也有人认为已经出台的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推动作用很有限,效率较低等。那么中国过去十年实施的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是否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税收、财政科技投资等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是否有效率,有意义?这是我们实证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财政政策作用效应的早期研究大都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认为,只有在短期内财政政策才会影响经济增长水平,长期经济增长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财政政策没有作用,财政政策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率,因此否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促进本国的R&D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家行为,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凯恩斯的理论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的经济学证明,奠定了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基础。弗里曼等人提出的国家创新理论一个重要观点是国家在创新过程中要起到基础性的、带动性的功能,相对于民间创新能力,国家资助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创新的重大推动力。

Kneller等考察了国际经合组织22个国家政府支出和税收的经济影响,认为政府的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而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大,税收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显著。Turnovsky在其研究中考虑了财政支出的拥挤效应,认为当拥挤程度增加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Devarajan和Swaroop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率的因素包括财政支出的效率和财政支出中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结构,还与两者结构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初始状态结构比例高,即便是财政支出效率很高,增加其比例也会降低经济增长率。Mansfield和Switzer对于加拿大的政府税收减免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政府减免的税收要远大于因此带来的企业研发增加的投入,即这种财政政策对研发活动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Dominique等的研究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直接资助企业研发活动与税收减免的政策具有相互替代性,当其中的一种政策强度大到一定程度时,会降低另一种政策的实施效果。

孔志峰指出,目前国家实施的一些财政政策不利于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如进口装备免税、政府优先采购国外装备,以及高新技术开发面临一系列制度制约等,他建议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进口件实施先征税再返还的政策,扩大所得税的税前扣除范畴。在财政政策上,对于“政府优先采购国内产品”的规定应增强管理手段和执行刚性:对于税收计划安排上,需要考虑研发效应的滞后性,降低企业总体税负,化解企业研发的风险。张海星认为,扶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建议实施工资费用税前据实扣除办法,扩大技术研发费扣除范围,对国内有能力生产的设备停止减免进口税,建立分离企业办社会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国债投资和财政贴息的力度。李晶和井崇任认为,我国财政政策对高端制造业支持力度不足,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对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予以财政补贴,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叠加效用,引导企业加快装备更新,对各级政府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人才奖励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允许高端装备企业购买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时支付的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等。

二、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VAR模型

为了检验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本文选择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国家预算内资金(INV)作为财政生产性支出政策指标,由于这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反映了政府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意图。选择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政府资金(GRD)作为财政科技投资政策指标。选择装备制造业税收(REV)作为税收政策指标。选择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GDP)作为产出指标。同时为了降低数据异常波动的影响和异方差性,对以上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并记处理后的变量分别为LINV、LGRD、LREV和LGDP。本文所使用1996-2011年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2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2012年)。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判断,进而通过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确定变量之间长期关系,并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LINV、LGRD、LREV和LGDP四变量建立了VAR模型,以确定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本文选择的时间序列为1996-2011年,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VAR模型要求变量是平稳的或者存在协整关系,根据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INV、LGRD、LREV和LGDP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I (1)序列,因此,还需要对这些一阶单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其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本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在5%显著性水平下,生产性财政支出政策(LINV)、财政科技投资政策(LGRD)、税收政策(LREV)和制造业产出(LGDP)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因此建立VAR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进一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法对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根据滞后长度选择标准选择滞后长度为2年,表3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1010的显著性水平下,生产性财政政策(LINV)是装备制造业产出(LGDP)的Granger原因,同时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变化也会吸引财政投资变化;税收政策(LREV)也是装备制造业产出(LGDP)的Granger原因,但是财政税收的波动并不是引起财政科技投资变动的原因;财政科技投资(LGRD)不是引起装备制造业产出的Granger原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使用VAR模型探索财政科技投资对制造业的影响路径。

2.VAR模型参数估计与脉冲响应

由于变量UNV、LGRD、LREV和LGDP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建立包含以上四个变量的滞后两期的VAR模型,采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表示。

从表4的结果看到,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都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影响显著,而且生产性财政政策变量对装备制造业产出效应都为正,税收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效应都为负。这说明扩大对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投入有利于产业增长,而过高的税收则会抑制产业发展。但是短期滞后的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影响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分析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借助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图1显示了包含LGDP、UNV、LGRD和LREV四变量的VAR脉冲响应函数图,为了避免变量顺序的变化对结果造成影响,本文选择广义脉冲函数。

从图1中可以看到,对于生产性财政政策(LINV) 一个单位新息的冲击,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响应一直为正,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冲击导致产出在第5年达到最大响应8. 81%,而且8年后此冲击对产出的振幅基本保持稳定;而对于财政科技投资,尽管短期内(前3年)投资的产出正效应不明显,但3年后,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就持续为正了,且基本稳定在2%左右,这说明政府科技投资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相对较长:对于税收政策一个单位新息的冲击,产出的响应持续为负,且在第5年达到负最大值-10. 32%。从响应程度对比看,紧缩性税收政策冲击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在各期都高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冲击。而且从税收收入对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冲击的响应看,尽管前3年的响应主要为负,但是从第4年开始税收的响应持续为正,这也说明生产性财政政策尽管短期效应不明显,但是中长期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税收收入提高。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1.结论

其一,从1996-2011年,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都有显著的政策效应,前者保持持续的正效应,后者保持持续的负效应。说明扩大对制造业的财政投入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增长,而过高的税收会抑制装备制造业增长。

其二,从装备制造整体行业分析看,财政科技投资短期内对装备制造业产出正效应不明显,但中长期内的正效应显著,这一方面说明政府科技投资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相对较长,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科技投资效率: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还比较小。

其三,在这一期间,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抑制作用都高于财政投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产业的激励作用。对于紧缩性税收政策而言,装备制造业呈现了明显的税收乘数效应,产出出现了持续的萎缩。

2.政策建议

其一,应继续对装备制造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实证分析看,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效应是显著的。而且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的前端产品,对整个工业体系有着重要影响。对装备制造业实施优惠的财政政策,其产生的乘数效应要远高于其他产业。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豁免装备制造业1元的成本,可以引发5-7元GDP的增加。从这一视角出发,为出台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二,进一步增加财政科技投资规模。目前中国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支出中,财政投入只占5%。当下中国正处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重大装备技术的部署都需要国家财政投入,以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应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领作用,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企业不断开发出世界级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三,实施定向降税政策,强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同期财政投资政策的激励作用,政策解读为,实施减税政策对于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更大激励作用。建议实施定向减税政策,特别是对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在行业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关键零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应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国产化水平,带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neller,R.,Bleaney,M.,Cemmell,N.Fiscal Policy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9 ,74(2):171 - 199.

[2]Turnovsky,S.J.The Transitional Dynamics of Fiscal Policy: Long-Ru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4,36(5):883-910.

[3]Devarajan,S. ,Swaroop,V.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7( 2-3):313 -344.

[4]Mansfield,E. ,Switzer,V. How Effective Are Canadian Direct Tax Incentives for R&D [J]. Canadian Public Policy,1985,(11): 241-246.

[5]Guellee,D.,Pottlesberghe,B.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R]. Paris OECD Working Paper,2000.

[6]孔志峰,完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政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8,(12).

篇5

关键词:进口中间货物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建立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一、研究现状

王金蕾、李宏林(2005)分析了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存在问题;朱国娟、钟昌标(2006)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带动了经济增长;王子龙(2007)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演化过程;麻丹华(2007)、郝娜(2007)等对湖南、辽宁等省区市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目前,装备制造业的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最终产品层面,从中间货物进口角度出发研究装备制造业的文献非常少见。本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把进口中间货物看作是最初的生产要素,与资本和劳动力一起参与生产过程,从而测算出进口中间货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中间货物进口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用机制

第一,增加要素供给。中间货物进口可以看作是一种集合的生产要素,它与资本、劳动力等国内生产要素共同进行产品生产。生产过程是一个由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共同参与的过程,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全部生产要素,一国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不可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这就需要进口来弥补这个不足。

第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Jǒrn Kleinert (2000)认为中间货物贸易是贸易与投资的融合。纵向国际直接投资可以看作是国家间要素比例不对称的产物, 企业总部行为和生产行为的区位选择取决于要素价格。在国家间相对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总部行为安排在资本禀赋丰富的国家进行, 而将一般生产行为安排在其它国家进行, 以利用要素价格中存在的差异。

第三,技术溢出效应。中间货物进口作为物化型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对进口国技术进步产生一些作用:一是更多种类的中间货物能够增加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进口国不必对新的中间货物支付额外的费用;二是专业化生产的中间货物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对这些产品的学习和模仿,甚至开发出具有竞争性的相似产品,从而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第四,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只有在整个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才能出口产品。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意味着比较优势范围的扩展,即使一国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不具有优势,但只要在这些产品的特定生产阶段上具有优势,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也就是说一国只需要在某一生产阶段具有优势而不需要在整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就可以出口商品,扩大了该国商品出口能力。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可以通过进口大量资本技术密集的中间货物,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然后出口,使它们的出口能力由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展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而加速经济发展。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取

文章利用采用希克斯(Hicks)中性技术假定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计算进口中间货物对装备制造业的贡献。

假定生产函数为:

Y=ALαKβMγ

然后对两边取对数,Y=a+αL+βK+γM,其中a代表A,Y、A、L、K、M分别代表装备制造业产值、技术水平、劳动力、资本、进口中间货物,α、β、γ分别代表劳动力的产出弹性、资本的产出弹性和进口中间货物的弹性。

(二)数据选取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大类。

本文中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和职工年均人数代表装备制造业产值、劳动力和资本,该数据都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国内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进出口商品分类不完全吻合,本文以SITC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代表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商品,进口中间货物金额据此计算,数据来源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

(三)测算结果

由于各个变量没有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可能对模型的测算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从表1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拟合的较好,α、β、γ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检验,调整后的R值为0.963841,表明方程是显著性。

表1结果显示,α、β、γ分别为0.047594、1.526424、0.019900,资本产出最大,其次是劳动的产出弹性,进口中间货物的产出弹性最小,只有0.019900,即每增加1个点的进口中间货物,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增加0.019900个点。这说明我国进口中间货物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可能是由于我们进口中间货物的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溢出等作用机制不够明显。同时,它也说明进口中间货物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存在正影响,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充分发挥中间货物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的作用,扩大中间货物进口规模。目前,我国已经具备扩大进口的条件。第一,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使得进口商品所支付的人民币金额下降,降低了进口成本。第二,我国外汇储备金额不断增加,2010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高达2.8473万亿美元,具备较强的国际支付能力。

其次,通过中间货物进口融入国际分工,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中间货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分工的深化。由于产品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一国能够单独研发、设计和生产的“本国产品”越来越少,许多产品,特别是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都是多国共同生产的结果。每个国家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占据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发展,中国应该通过先进口技术含量高的中间货物,模仿制造,再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提高自身在技术含量高的工序和附加值高的零部件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进而占据高端生产环节,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获取更多的利润,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注重进口中间货物的技术含量,加速进口中间货物的升级换代。一方面,通过高技术中间货物进口的引进以及它们的技术外溢,来快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中间货物进口切入国际分工体系,在获得静态比较利益的同时追求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①Kalyan K. Sanyal and Ronald W. Jones. “The Theory of Trade in Middle Produc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4)

②Jǒrn Kleinert.Growing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Outsourcing ,Global Sourcing or Increasing Important of MNE Networks. Kiel Working Paper, 2000,(8):1006

③郝娜.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基于进出口数据指标的分析[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7

④朱国娟,钟昌标.装备制造业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2006

⑤王子龙. 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⑥麻丹华.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篇6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进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upgra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but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ervice ability of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linkag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and does in-depth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on th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easures such as taking reasonable adjustment on both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tandardizing penalty cost will push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for long-term stability, which provides both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bas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nov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and partner selection on the premise of building a good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gistics industry; linkage development;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0 引 言

无论是作为第三方利润的源泉还是作为构造竞争力优势的基石,物流业作为一个复合型的生产业,对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业与物流业为了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在2007年被提上了发展日程。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这一构想的提出仅仅几年时间,国内就出现了不少关于两业联动发展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这些研究基本局限于两业联动发展的对策以及两业联动的机理与模式上[1],对两业联动发展的长期稳定性研究相对较少。

为此,本文在分析研究影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专家学者对两业联动发展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当前影响两业联动发展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再利用进化博弈的相关知识,论证制造业与物流业怎样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与模仿,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优势互补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提高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长期稳定性。

1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困境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始终是独立的,但存在两业交叉环节的利益分歧甚至冲突,两个行业相互依赖程度常常不对等。虽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也被重新定义成是一种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利益共存关系,但是具体来说,要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长期稳定的联动发展还存在许多困境,其主要表现在:

(1)收益分配问题。2007年以来,虽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面对“两业”联动时考虑的都是自身经济效益问题,双方均未实现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模式。例如,许多制造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只注重价格问题,甚至挑起了多家物流企业的竞争;物流企业也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仓储、运输、流通加工、交货期等方面很少考虑如何能够满足制造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由于制造业与物流业采取一些不合理的合作方式,导致相关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降低,成本也随之上升。

(2)成本共担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物流技术落后等问题。为此,不少企业开始开发高新技术,实施科技创新的战略步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本不断增加,风险程度不断提高,高额的研发成本很难由一个企业单独承担,所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信心不足[2]。并且,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实现长期稳定的联动发展,这使得双方共同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也没有得到降低。

(3)缺乏信息的共享。信息化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手段,但是在我国许多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建设滞后,信息交换更是严重不对称。比如制造业与物流业数据实时采集难以实现,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致使信息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换与共享。因此,制造企业在专业服务领域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而许多物流企业在运输和仓储等普通物流服务领域实施低价竞争,最终造成双方资源的严重浪费。

(4)缺乏信赖关系。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物流取得了较快发展;现代物流理念、管理技术逐步推广和完善;但它仍是我国物流发展的薄弱环节。为此,制造企业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2012年11月28日第五届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以“重建信赖”为目标,目的就是在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构建一座相互信任的桥梁,为“两业”联动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 进化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构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进化博弈模型,并采用进化博弈方法和数值算例方法来分析“两业”联动的进化过程,得到实现“两业”长期稳定联动发展的进化稳定策略,并最终给出策略建议。

2.1 进化博弈模型假设及构建

假设制造业与物流业博弈双方均是有限理性,制造业和物流业要实现联动发展需要双方均投入相应的资源、技术、知识等。并且制造业与物流业开展长期联动发展策略集为(同意,不同意)。在支付矩阵中,M表示制造业,L表示物流业,p是制造业同意选择长期联动发展策略的概率,则1-p为制造业不同意选择长期联动发展策略的概率,q是物流业同意选择长期联动发展策略的概率,则1-q为物流业不同意选择长期联动发展策略的概率。制造业投入和收入比例均为α0

2.2 进化博弈模型分析

根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收益矩阵(表1),对其收益矩阵的四种策略组合收益情况进行博弈分析如下:

(1)制造业同意与不同意策略的期望收益分别表示为:

U■■=q·ξ■+α·v■+1-q·ξ■+c■ U■■=q·ξ■-c■-c■+π+1-q·ξ■ ■■=p·U■■+1-p·U■■

制造业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p·U■■-■■=p·1-p·q·α·v■+c■-π+c■ (1)

(2)物流业同意与不同意策略的期望收益分别表示为:

U■■=p·ξ■+1-α·v■ +1-p·ξ■+c■ U■■=p·ξ■-c■-c■+π+1-p·ξ■ ■■=q·U■■+1-p·U■■

物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q·U■■-■■=q·1-q·q·1-α·v■+c■-π+c■ (2)

为此,制造业与物流业进化博弈可以用两个微分方程组成的系统来进行描述。令■=0, ■=0,得到当p=0, p=1或q■

=■时,方程(1)表明制造业选择长期稳定的联动发展策略的比例是稳定的;方程(2)表明当q=0, q=1或p■

=■时,物流业选择长期稳定的联动发展策略的比例是稳定的。至于进化系统均衡点可由该系统的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得到。方程(1)和(2)组成系统的雅可比矩阵可表示为:

J■

此雅可比矩阵的迹为:

trJ=1-2p·q·α·v■+c■+c■-π+1-2q·p·1-α·v■+c■+c■-π

对雅可比局部稳定分析得其结果:系统在进化博弈中的局部均衡点有5个,分别是O0,0, A1,0, B0,1, C1,1, D■,■。根据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分析法对以上5个平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见表2。

在以上的5个局部均衡点中,有O点和c点是稳定的,是进化稳定策略,他们是两行业双方同意与不同意选择长期联动发展策略;另外还有不均衡点A,B与鞍点D。

图1描述了制造业和物流业博弈动态过程,由进化路径可知,当p

■时,初始点p,q在ACBD区域时,制造业和物流业将选择同意策略,从而实现双赢。到底最终系统进化的长期均衡结构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采取长期联动发展策略,主要取决于博弈的支付矩阵。所以,在博弈过程中构成博弈双方收益函数的某些参数的初始值及其变化将导致进化系统向不同的均衡点收敛。

2.3 数值算例与分析

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博弈双方怎样在相互学习、调整过程中实现进化稳定策略,接下来本文将采用数值算例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matlab7.0软件模拟策略的动态进化过程[3]。根据实际算例相关情况,设博弈支付矩阵中各参数值分别为:

ξ■=30, ξ■=25, v■=v■=5, α=0.5, π=6.5, c■=1, c■=1.5

由于物流业同意选择联动发展的概率P满足:0

图中清晰看到根据相关初始值,制造业选择同意长期联动发展的概率最终收敛于稳定点0,且收敛速度随初始概率的增大而减慢。同理,再假设物流业同意选择联动发展策略的概率q=0.3,其他参数不变,则制造业所选策略随时间变动的另一动态进化过程如图3所示。

由上图可知,制造业选择同意长期联动发展的概率最终收敛于稳定点1,且收敛速度随着初始概率的增大而加快。即当物流业选择“同意”策略的概率小于0.4时,制造企业最终将采取“同意”策略;当物流业选择“同意”策略的概率大于0.4时,制造企业最终也将采取“不同意”策略。

以上情形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长期稳定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哪一方发生违约行为都有可能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失去稳定性。但是,如果企业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加大企业的违约成本,合理调整双方资本投入和利润分配比例,正确理性分析对方选择合作的意愿,则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最终长期稳定状态是可以实现的。例如:根据以上算例和图像的相关结论,假设以下数据:ξ■=30, ξ■=25, v■=v■=5, α=0.55, π=6.5, c■=2, c■=3,此时q=■

=1.6>1,则博弈支付矩阵如表3所示。从博弈支付矩阵中可见,同意长期“联动”发展是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无论对于制造业还是对于物流业来说,(同意,同意)均是最优策略,也是进化稳定策略。

3 结 论

本文运用进化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博弈参与方如何选择联动发展策略以及对策略进行进化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共同收益、违约成本、投入成本和合作基础等都是影响两业联动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避免这些因素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长期稳定的联动发展是此次研究的关键。为此,论文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为两业联动发展的长期稳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行业间知识共享。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前提,进一步加强制造业和物流业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知识文件等传输的电子化,实现双方快速响应询问的要求。

(2)构建长期合作的利益分配愿景。合作收益是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的基础。在联动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违约成本、收益分配等相关问题,构建两业联动长期稳定发展的利益分配愿景,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优化升级,最终共同发展[3]。

(3)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合作水平。在两业联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应正确引导相关企业重视长期利益,而且应该对只顾捞取更多眼前利益的违约者进行惩罚,并加大惩罚力度,使违约者的未来利益受到严重损失。

(4)增强自身实力,构建长期信赖合作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壮大自身的实力,以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不落后于相关企业。同时,应积极构建相互之间的信任机制,通过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与创新,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的长期稳定发展。

(5)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合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正确引导、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切实做好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有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联动试点工作,使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自勤.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内涵与理想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2(15):27-31.

[2] 肖勇. 产业集聚内企业合作行为博弈及其策略[J]. 统计与决策,2013(3):178-181.

[3] 张洪潮. 非对称企业合作创新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10,18(6):164-169.

[4] 谢识予. 经济博弈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罗伯特·吉本斯. 博弈论基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 赵耀华,蒲勇健. 博弈论与经济模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 发展能力指标 异常值 ST

公司的发展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运用资金投资发展的能力。发展能力评估的目的是观察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发展状况。公司的发展能力指标可分为两类:(1)反映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增长率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与固定资产增长率等;(2)反映损益表中运用资产获得收入利润增长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及净利润增长率等。

一、分析方法

1.分析方法概述

在SPSS软件的处理过程中,采用方法如下:(1)得出所有缺失值的数量及其分布,可直观看出,缺失情况不具有规律性;(2)按缺失数据的数量进行降序排列,用“过滤”方式剔除“缺失数据>3个”的上市公司信息,数据数目由3640项减少为3446项;(3)对制造业进行统计,确定行业发展能力指标的平均值、方差,并输出得出表格(如表1);(4)求出各行业的Z值,得出异常值(Z>2.5)。

二、异常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首先,本文对异常值进行了限定,Z>2.5的数据为上限异常值,而Z

1.主营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指标分析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珠峰股份(600338)为代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059.53%,Z>11,主营业务收入较上一年度变化较大,主要是本公司将以前摩托车生产制造主业出售,转向冶炼锌锭等。此外,其分部报表(地区分部)显示,2006年该公司放弃了华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业务,仅保留了西北地区(该区主营业务收入由零激增至约250万)、几乎没有出口业务。2006年8月,完成收购西部矿业下属1万吨、3万吨锌冶炼生产系统经营性资产和负债,以及西部矿业持有的铟业公司51%的股权。

2.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 =(本期营业利润-上期营业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 *100%。在营业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中,上、下限异常值均为0个,这里暂不做分析。

3.固定资产增长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固定资产增长率=(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100%。在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一指标中,上限异常值有66个,下限异常值有1个(如表2)。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00104)为例,固定资产增长率为818.21%,Z>16,该年年报显示当期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数中由在建工程转入的金额为203,000.00,数额巨大。

下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华夏建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600149)为例,固定资产增长率为-99.78%,Z

4.固定资产成新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固定资产成新率=1-累计折旧/平均固定资产原值 *100%。在固定资产成新率这一指标中,上限异常值有0个,下限异常值有37个。

下限异常值以2004年上海贝岭股份(600171)为例,固定资产成新率为17.94%,Z

5.总资产增长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100%。在总资产增长率这一指标中,上限异常值有97个,下限异常值有3个(如图2)。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00745)为例,总资产增长率为492.15%,Z>11。通过对该年报表的阅读,发现该公司当年不仅改聘德勤审计,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激增,加之上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通过并实行,总资产增加。

下限异常值以2005年的中茵股份有限公司(600149)为例,总资产增长率为-90.34%,Z

6.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本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在净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中,上限异常值有97个,下限异常值有3个(如图2)。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00629)为例,总资产增长率为4394.06%,Z>2.8。2006年11月,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暨股权分置改革相关股东会议,审议通过了《债务豁免和资产划转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激增625.78%、201.51%、634.13%,营业外成本由于预计负债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出而大额减少。

下限异常值以2000年的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600685)为例,总资产增长率为-90.34%,Z

三、异常值公司的持续经营与发展能力

特别处理ST:Special treatment(缩写是“ST”),因此这些股票就简称为ST股。上述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经审计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二是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其中,S――还没有完成股改;ST――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特别处里;SST――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特别处里+还没有完成股改;*ST――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S*ST--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还没有完成股改。

上述共计10家制造业公司,只有一家非ST,其余都为ST,或在1-4年后成为ST,可见成长性指标的异常指标显示了其发展性存在问题。如果进一步将数据细化到每一年,可以进一步发现存在潜在发展能力问题的公司,简便地起到投资预警作用。

参考文献:

[1]祝素月: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2000.11

篇8

【关键词】机械齿轮;加工工艺;发展趋势

1.齿轮加工

1.1 锻造制坯 当前汽车齿轮的制造技术中,热模锻仍然是齿轮件广泛使用的毛坯锻造工艺。近年来,楔横轧技术在轴类加工上得到了大范围推广。这项技术特别适合为比较复杂的阶梯轴类制坯,它不仅精度较高、后序加工余量小,而且生产效率高。

1.2 正火 这一工艺的目的是获得适合后序齿轮切削加工的硬度和为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以有效减少热处理变形。一般的正火由于受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使得工件冷却速度和冷却的均匀性难以控制,造成硬度散差大,金相组织不均匀,直接影响金属切削加工和最终热处理,使得热变形大而无规律,零件质量无法控制。为此,采用等温正火工艺。实践证明,采用等温正火有效改变了一般正火的弊端,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1.3 车削加工 为了满足高精度齿轮加工的定位要求,齿坯的加丁全部采用数控车床,使用机械夹紧不重磨车刀,实现了在一次装夹下孔径、端面及外径加T同步完成,既保证了内孔与端面的垂直度要求,又保证了大批量齿坯生产的尺寸离散小,从而提高了齿坯精度,确保了后序齿轮的加工质量。另外,数控车床加工的高效率还大大减少了设备数量,经济性好。

1.4 滚、插齿 加工齿部所用设备仍大量采用普通滚齿机和插齿机,虽然调整维护方便,但生产效率较低,若完成较大产能需要多机同时生产。随着涂层技术的发展,滚刀、捅刀刃磨后的再次涂镀非常方便地进行,经过涂镀的刀具能够明显地提高使用寿命,一般能提高90%以上,有效地减少了换刀次数和刃磨时间,效益显著。对于差动挂轮,进给,刀架角度等参数的合理凋整,能保证后续加工质量稳定。

1.5 剃齿 径向剃齿技术以其效率高、设计齿形和齿向的修形要求易于实现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大批量汽车齿轮生产中。

1.6 热处理 汽车齿轮要求渗碳淬火,以保证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对于热处理后不冉进行磨齿加工的产品,稳定可靠的热处理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1.7 磨削加工 主要是对经过热处理的齿轮内孔、端面、轴的外径等部分进行精加t,以提高尺寸精度和减小形位公差。齿轮加工采用节圆夹具定位夹紧,能有效保证齿部与安装基准的加工精度,获得满意的产品质量。

1.8 修整 这是变速器、驱动桥齿轮装配前对齿部进行磕碰毛刺的检查清理,以消除它们在装配后引起噪声异响;并且通过单对啮合听声音或在综合检查仪上观察啮合偏差来完成。

2.齿轮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适应齿轮加工行业对制造精度、生产效率、清洁生产、提高质量的要求,制齿机床及制齿技术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2.1 数控化 由于通过将机床的各运动轴进行CNC控制及部分轴间进行联动后,具有以下优点:1)增加了机床的功能,如滚削小锥度及鼓形齿轮等变得极为简单。2)缩短了传动链,同时采用半闭环或全闭环控制后,通过数控补偿可以提高各轴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及唧值,增加了机床的可靠性。3)换品种时,由于省去了计算及换分齿挂轮及差动挂轮、进给及主轴换挡的时间,插齿机还省去了换斜导轨的时间,从而减少了辅助加工时间,增加了机床的柔性。4)由于机械结构变得简单了,可以设计得更有利于提高机床的刚性及使热变形降到最底。5)各轴间没有机械联系,结构设计变得典型化,更利于实施模块化设计及制造。

2.2 高速高效 当前的齿轮加工制造中广泛应用齿轮加工机床,如滚齿机、插齿机及磨齿机的高速化主要是指机床拥有高的刀具主轴转速和高的工作台转速,它们是提高切削效率的主要指标。传统机械滚齿机的滚刀主轴速度通常最高为500r/rain,工作台转速最高为32r/min。随着齿轮加工刀具性能的提高,齿轮加工机床的高速、高效切削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成熟,齿轮滚齿切削速度由100m/min发展到500~600m/min,切削进给速度由3~4mm/r发展到20mm/r,这使滚齿机主轴的最高转速可达5500r/min,工作台最高转速可达800r/min,机床部件移动速度也高达10m/min;大功率主轴系统使机床可运用直径和长度均较大的砂轮进行磨削,有利于增加砂轮寿命,也有利于操作者选择最优的磨削参数来完成磨削加工。

2.3 高精度 齿轮的加工方法很多,如插齿、滚齿、剃齿、磨齿、研齿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由采用了高精度、具有预加负荷的高刚性直线导轨、滚珠丝杆、滚动轴承、电主轴、力矩电动机及数控技术,使高速加工条件下的齿轮加工机床精度得到保证并有所提高。电主轴精度一般为径向振摆0.002mm,轴向0.001mm,环形转矩伺服电动机定位精度达0.5'''',重复定位精度达0.01'''';直线运动轴的定位精度小于0.008mm,重复定位精度小于0.005mm.滚齿及插齿尽管为粗加工,但在高速切削的条件下仍能达到DIN6~7级精度,为其后的精加T丁序获得高精度提供了保证。

2.4 绿色环保 切削过程中应用切削液可提高刀具寿命,改善加工表面质量和利于排出切削热而不致引起机床的热变形。但是,在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削液的飞溅和形成的油雾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操作者的健康特别有害,为此,通常是将加下区用护罩封闭起来,安装上油雾分离器,使排出的只是不含油的雾,而切削油则重新流回机床内循环利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因为变质切削液的更换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湿式齿轮加工中消耗的切削液及切削液附加装置的费用占加工成本的20%左右,采用高速干式切削能提高2—3倍以上的加下效率,刀具的使用寿命是湿式切削的2—5倍,因此,干式切削降低了单件齿轮的加工成本。高速干式切削既可减少切削液的消耗和冷却处理装备,又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件齿轮的制造成本。

2.5 智能化 数字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的智能化水平更高。齿轮加机床要实现误差补偿、温度补偿、自动平衡、防撞功能、过载保护、有无T件自动识别、装夹工件是否正确、工件是否已加工过、对齿啮合、加工余量分配、刀具磨损、在线精密检测、自动修整砂轮、零编程界面、多功能加工软件、切削下艺专家系统、机器人在机床间搬运工件时的自动识别、远程控制、远程诊断等功能,虽然智能化是齿轮机床提高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复杂零件加工、精密加T和实现无人化生产的基础,但还必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篇9

关键词:造纸业;SWOT分析;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100-03

素有“造纸之乡”美誉的富阳在我国造纸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浙江之纸业》记载:“说纸,必说富阳纸”、“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2004年,富阳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中国白板纸基地”。2006年,富阳市规模以上造纸企业实现产值148.99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5.5%;上交国地两税4.82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6.76%。目前,造纸业直接从业人员近3.8万人,行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员超过10万人。因此,如何迎接挑战,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促进富阳造纸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富阳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关乎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1 富阳造纸行业发展的SWOT分析

根据对富阳市造纸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对富阳造纸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地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

1.1优势 (Strength)

(1)富阳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沪杭甬“金三角”交汇点,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富阳市毗邻杭州大都市,距离杭州市中心32公里,交通条件便捷,320国道、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以及05、23、19、14等多条省道纵贯全境,距离杭州火车站、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都在半小时车程内。有利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极有利于造纸原料输入及产成品的运输。

(2)为了实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富阳决策层提出两大举措:一是“以奖代补”淘汰所有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能达标的生产线,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节能降耗方针政策,实现富阳造纸产业综合能耗的大幅下降。二是建立富阳镇、大源镇、灵桥镇三个造纸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坚持供水、供电、供气、治污四个统一,在土地征用、征收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为造纸工业的发展、聚集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此,中国国内最大污水处理厂已在浙江省富阳市投产,有望彻底改变当地造纸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3)富阳造纸业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造纸之乡”,具有产业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结构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即集聚效应);有利于企业间相互竞争、相互模仿,通过知识传播提高整个集群的劳动生产率(即知识的溢出效应);在富阳废纸进口,制浆,造纸,污水处理形成一条有机产业链,企业间业已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彼此依靠,促进发展(企业的根植效应);在产业集群内,后进企业容易模仿众多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受益,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即追逐和拉拨效应) 。

1.2 劣势 (Weakness)

(1)富阳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创新能力。

目前,富阳造纸企业中90%集中在春江、灵桥、大源地区。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仍处于国家平均线以下。截止2006年,富阳市造纸行业中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数为328家,占企业总数的35.31%。

一个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创新 。富阳造纸行业大部分的造纸企业,虽有设备科、工艺科等这样的研究部门,但是这些科室的建立都是为了外来订单对纸张进行调整,基本属于被动的研究更新,主动的产品创新几乎为零。

(2)品种不够齐全,产品档次低。

受到历史条件、资源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约束,富阳造纸业的主要产品就是白板纸。较国际市场数百种纸制品来说,白板纸的产品差别不显著,靠低廉的价格取胜。目前富阳白板纸品种较少,技术含量较低,其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3)原料结构不合理。

造纸企业作业链可以分解为废纸买卖、纸浆生产、造纸、纸品生产、纸品销售直至最终用户。对于富阳造纸行业而言,上游产业为废纸的买卖,下游产业则为纸品的生产。据统计富阳市造纸企业年加工废纸300多万吨,约占全国每年废纸用量的10%。但是,由于国内废纸品种混杂,供应量、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不能满足富阳造纸行业的需求,使得富阳造纸业对废纸进口有很强的依赖性(90%依靠进口),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多变,特别是国内对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的情况下,无疑会给造纸纸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如2008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了第61号公告。公文中明确指出“年产1万吨及以下,有超标排放不良记录,生产能力少批多建,有前述三种情况之一的企业,国家均下达进口废纸审批禁令。”然而,富阳有年产1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250多家,进口废纸审批禁令,将使大多依赖进口废纸作原料的富阳造纸企业面临“断粮”危机。

(4)富阳部分造纸企业之间存在较严重的压价竞争现象。

2006年,富阳上规模造纸企业有328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再者白板纸的品质差异比较小,因此价格竞争在企业间愈演愈烈。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使得富阳造纸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

1.3 机会 (Opportunity)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外资本投入增加。

从1991年到2006年,我国人均纸和纸板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如图1所示)。据估计到2015年,我国纸及纸板的消费量将在8000万吨左右。因此,纸品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人均纸和纸板消费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图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纸和

纸板消费量的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造纸年鉴2007》

利用Eviews软件对近16年来我国人均GDP与纸和纸板人均消费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AZC=9.99+0.0025AGNP

(24.5)

R2=0.977,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高,人均GDP对我国人均纸和纸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且回归系数显著,并显示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000元人民币,人均纸和纸板的消费量将增加约2.5kg,以我国巨大的人口计算,未来纸和纸品市场的规模将十分巨大。

(2)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再生纸制造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家的产业导向政策与环保措施相结合,通过安排技改贴息贷款和治污贴息贷款等手段,促进造纸企业调整原料结构、革新生产工艺,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富阳造纸以白板纸制造业为主,其产量超过了全国白板纸产量的1/2,且富阳白板纸90%以废纸做原料。据统计回收利用1吨废纸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纸,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节省了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少用纯碱240斤,降低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约造纸能源消耗40%-50%。因此,富阳造纸业的发展与升级即有利于富阳造纸做大作强,也可以稳步推进富阳“循环经济”的发展。

1.4 威胁 ( Threats)

(1)2005-2015年间我国造纸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原料争夺加剧,如果原料供给不能同步增长,将直接影响到富阳造纸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乃至行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废纸,作为富阳造纸的行业的最重要的原料,主要依赖进口。据统计,2007年11月全国进口废纸195万吨,总价3.94949亿美元,废纸平均单价为202.537美元/吨,与同年2月157.7136美元/吨的价格相比,上涨近50美元/吨,比2006年初上涨了75美元/吨,涨幅日益扩大(如图2所示)。然而,白板纸销售价格的波动却很小。

图2 进口废纸单价变化趋势图

注:数据经作者整理 摘编自《海关统计》各期

n.a.表示数据缺失

随着需求的扩大,原料价格-废纸价格还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这对造纸原料主要依靠废纸的富阳的造纸行业提出了一个较严峻的挑战。

(2)广东、福建等地近两年来已相继建成规模较大的造纸企业,富阳纸张在这两地的销售市场被大大压缩。与广东造纸业相比较,富阳造纸企业邻近目标市场、原料丰富的优势被削弱;在整体上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较陈旧,产品种类单调,缺乏类似广东维达纸业、中顺纸业这样的纸业巨头。

(3)受到历史、资源以及技术条件的约束,富阳造纸业以白板纸产业的发展最突出,中、高端纸制品市场的占有率较低。较国际市场数百种纸制品来说,白板纸的产品差别不显著,技术含量较低,主要依靠低廉的价格取胜。这种产品定位限制了富阳造纸企业的平均规模,限制了企业利润空间以及技术设备的创新。

2 富阳造纸工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2.1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SO战略)

(1)利用交通、能源、水资源条件,结合人工林区及造纸业产区,为造纸厂商提供木纤维原料,推进“林纸一体化”构想。

(2)依靠其已逐渐形成的规模优势打造区域品牌,依靠对白板纸生产的专一化服务支撑起其区域品牌。

(3)建议当地政府通过项目立项、建立创新等方式加大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力度,努力改造传统的造纸原料品种、质量和产量。

(4)建设垃圾发电、环保热电等再生资源加工基地,进一步推行与“环保”相结合的导向政策(例如推行中的的治污贴息贷款等),强化富阳造纸业“吞废吐宝”的循环经济体系。

(5)筹建大型的垃圾收购、处理厂,通过“收编拾荒者”,与学校,工厂的合作等方式提高废纸回收率、回收规模。

2.2 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战略)

(1)积极促进对外合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股份制等方式,到国外森林状况好、气候条件适宜的国家投资建立造纸林基地或制浆厂。

(2)杜绝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不良竞争,积极推行区域品牌策略,培养产业集群差别优势,积极应对国内市场中的竞争。

(3)响应富阳市府刚刚出台的《关于促进富阳造纸行业转型提升的若干意见》,打造“航母”企业,限制淘汰小造纸。设立更高的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多家企业联合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励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等途径,做大规模。逐步减少企业数量,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污染物减排,限小劣汰。

2.3 发挥优势,回避风险(ST战略)

(1)将现行的环保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制定国内造纸行业的环保生产标准,籍此进行制浆造纸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企业布局,发展集约经营,提高产业规模,降低污染。使企业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下积极竞争。

(2)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工艺水,提高产品品位以抵抗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3)在制浆材料上,以非木纤维纸浆满足中低档纸的原料需求,同时提高生产代谢物的自理能力;发挥地理优势,与国内外一些较大型垃圾回收公司签订中长期协议,保证原料数量供应及合理的价格区间。

(4)以连锁经营、企业化的方式开展废纸回收,提高我国废纸利用率,降低废纸的对外依赖度。通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和规范化的交易市场,降低“先污染后治理”带来的损失,限制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5)寻求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建议政府从各项政策上给予再生资源加工基地支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提高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2.4 回避风险,克服劣势(WT战略)

(1)密切关注国际纸浆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运用科学手段预测原料价格走势,有选择地与国际主要生产厂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有条件的国内用浆大户或主要进口商可以尝试进入期货市场,以规避风险。

(2)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大的订货数量换取价格优惠,同时避免恶性竞争。

(3)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原料的开发是产业进步的动力。建议政府为发明创造提供专项资金,积极鼓励造纸新原料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仇锋平.浙江富阳欲重定白板纸国标[N].消费日报,2006-09-13.

[2]胡退,张宗和.解读“富阳现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网站评价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一种相当重要的经济模式。对于制造型企业,有研究者指出电子商务可以改善其供货体系,降低库存,提高交易安全性,加快运输过程,加强信息流通,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企业获取更大利益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世界上80%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是在企业之间,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之间完成的。现在许多传统制造企业都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利用。而网站经营者需要知道网站是否易用,交易是否便利与安全,客户们如何使用该网站,网站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哪里,从而找到进一步改善的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来评估网站。文章根据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的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为其建立了一个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一、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即AHP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其核心是把一个复杂决策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比较判断,计算各种决策行为、方案和决策对象在不同准则及总准则之下的相对重要性量度,从而据之对其进行优劣排序,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元、动态、综合的概念。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制造业网站进行综合评价就是在对网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网站各种指标属性,根据网站及其特性,建立待评对象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从而对制造业网站进行综合测评。

(一)指标体系确定

评价的目的是对被评价的对象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因此,制造业网站评价指标的建立应该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建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总体目标,建立目标层;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级指标体系和二级指标体系等;对各项指标体系进行加权,形成评价体系总表。

(二)指标体系解析

1.电子商务功能

狭义地讲,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的在线交易,而交易才是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而言,必须完善其电子商务功能。可以选取以下评价指标:

(1)在线订购与支付:能否实现在线订购与支付是电子商务网站成功的关键。

(2)交易安全性:由于一切交易都在网上进行,因此安全性成了客户担心的首要问题。

(3)网站与信息系统结合:现在大部分的制造型企业都采用了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网站与企业信息系统的结合有助于企业更好的生产、管理与经营。

2.信息

网站提供的信息质量和信息呈现方式。所有的客户都是通过企业网站的信息才能了解到需要的信息,从而促成交易的进行。可以选取以下评价指标:

(1)公司业务介绍:企业从事的行业简介以及企业业绩介绍。

(2)产品与信息服务: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企业提供的服务介绍。

(3)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的历史简介,企业的联系方式等等。

(4)产品评价:是否有产品说明或评估工具,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

3.网站的特色应用

一个制造业网站的成功除了具备以上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增加一些特色工具,以增强网站的功能,进而增加客户的访问量。可以选取以下评价指标:

(1)互补性资源链接:通过相关信息的互补性资源链接,给客户带来便利。如可以查询产品相关信息的网站等。

(2)客户关系服务:为客户提供相关的帮助。如一般性问题解答、适时在线帮助(在线拨号或聊天系统),E-mail通讯等等。

(3)个性化服务:网站是否有社区或论坛等互动场所、增强客户体验的工具等等。一、可以促进内部员工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二、可以促进客户与公司之间的互动。

二、网站评价的数学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1.建立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指标之间及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2.计算单准则条件下指标的权重系数并检验其挂定性

判断矩阵是AHP法的计算基础,利用BW =λmaxW求解出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对其归一化,即为同一层次中相应指标对上一层次某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系数。

具体求解的方法有多种,但经典的解法是简单、方便实用的特征根法,这里只介绍此种方法的计算方法、过程,主要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B每一行元素的积,公式为

[Mi=j=1naij(i=1,2,…n)]

(2)计算各行Mi的n次方根值公式为[n]

(3)对向量W作归一化处理,即[Wi=Wij=1nWj]

Wi即为所求指标的权重系数值。

3.进行一致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