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稻颈瘟:最初在稻颈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稻穗颈成段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发病晚的可使水稻瘪粒增多。穗部枝梗、穗轴受害后,会变成褐色或灰白色,并使其上的小穗不结实。
2、节瘟: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逐渐环绕节扩展,最终使整个稻节变黑腐烂,干燥时稻株病部易折断。
3、防治方法
一般以种子处理为主,药剂用2.5%或10%的适乐时、25%的施保克、80%的强氯精、10%的浸种灵等,浸种后要充分洗净再催芽。一般在栽移时,用25%的阿米西达悬浮剂、30%的克瘟散乳油、2%的加收米液剂、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25%的施保克乳油等,可有效的抑制叶瘟的发病,防治穗颈瘟和枝梗瘟应在破口始期和齐穗期各用药一次,以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为最佳。对生长嫩绿、肥多贪青的田块,在灌浆时再用药一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特别要指出的是,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晴天打药,兑水量必须充足,以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在栽培控制上,要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水分管理要湿、干间歇进行,以少灌勤灌、干干湿湿为主。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稻株抗病能力。
二、水稻恶苗病发病症状
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1、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增加种子受伤几率,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2.1减少受伤。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以减轻病情。2.2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d,25℃浸2d,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h,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d,翻种子2~3次/d;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5kg浸72h;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0,温度16~18℃浸种3~5d,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h;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h;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h,晚稻浸12h,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可在秧田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篇2
[关键词] 稻瘟病 类型 发生规律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1-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11-01
水稻是辽中县的主栽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均在3.53万hm2左右,由于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为优质品种,抗病性差,尤其对稻瘟病抗性较差,使水稻在不同栽培地方都发生轻重不同程度的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发生减产可达40~50%,甚至绝收。针对稻瘟病的危害,对其发病类型、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加以研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一、水稻稻瘟病的类型
稻瘟病在水稻各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为害叶片、穗、节等,按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和节瘟,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1.苗瘟
根据秧苗受害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苗瘟和苗叶瘟。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一般在三叶期以前发生,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苗叶瘟一般指在三叶期以后秧苗上发生的病害,其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
2.叶瘟
本田成株期叶片发病称为叶瘟。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以后发病,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常由于气候条件、病斑新老和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而异,可以区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白点型四种。急性型病斑的出现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梭形,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适温、高温时,有的会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这种类型的病斑较少见,多在感病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小白点。气候适宜发病时,可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3.节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病节初为黑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呈黑褐色,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发病严重时一株稻秆上常有2~3个节受害。
4.穗颈瘟
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5.谷粒瘟
发生于谷粒和护颖上,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二、发生规律
1.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水稻稻瘟病是真菌寄生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稻田中的根茬、池梗边上的杂草和带菌种子是传染源,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2.气象条件的影响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6~28℃,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辽中县7月中下旬,阴雨天气较多,高湿、寡照的气候条件对稻瘟病的发生极为有利。
3.品种、生育期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抗稻瘟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
4.肥水管理及作物长势影响
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密度过大或长势过于繁茂的地块,长期深灌或冷水串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1.1 栽培抗病品种,选择无病繁种田的种子,防止病原菌传播和扩散。
1.2 及时处理病谷、病草以减少菌源。泡田时捞出本田中的残茬和菌核,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源。
1.3 栽培控制。一是做到合理密植。要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合理稀插,切忌盲目追求高密度,要尽量创造株行间通风透光的良好小气候,减少发病因素。二是加强肥水管理。尤其在低温、多雨、寡照的年份尤为注意。做到合理施肥,加施硅肥(每667m2施26%硅肥25kg);稳定磷肥(每667m2施纯 P2O5 量5~7kg);保证钾肥(每667m2施60%氯化钾15kg),在水稻拔节期至齐穗期少施氮肥。水分采取浅、湿、干管理,干干湿湿,水层不易太深,分蘖后期适度晒田,进行合理灌溉。
2.药剂防治
2.1种子处理
用25%咪鲜胺10ml兑水浸种20~30kg,浸7~10天。
篇3
1.病症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渐扩展,典型病症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构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步扩展,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枯槁。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崩溃,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经常形成腐朽,使果穗秃顶,粒重降落,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2.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规律
一般从水稻的分蘖期开始发病,先危害叶鞘再侵害叶片。初发病时,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像开水烫了一样,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气潮湿时,肉眼可见病斑上长出象蛛丝状的菌丝体,以后菌丝体集结成紫褐色籽粒状的菌核,易脱落,纹枯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喜欢高温高湿的病害。在气温22度以上,相对湿度在97%以上开始发病,但以25-31度、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孕穗前后为发病高峰,乳熟后病情下降。在菌核残留多的老病田,以及偏施氮肥、秧苗生长过密、通风透光差、长期深水等情况下发病重,特别是在水稻封行到灌浆期,如遇高温、连续阴雨,病害将严重发生。受害稻株因部位不同,损失差异很大,病害在稻株上扩展部位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禾本科,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一年生栽培谷物,高30~100厘米。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发生减产可达40-50%。水稻生长期叶片受害严重时成片枯死,有时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萎缩、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穗,抽穗期穗颈受害严重,则造成大量白穗或瘪粒。
3.防治措施
防治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栽培方式不同,设计出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从整体上采用IPM策略,以对付稻瘟病菌的易变性和抗药性为重点,采取轮回滚动利用抗病品种,大力推行种植多个基因源的品种布局或混合种植技术,控制肥水,调解和改善微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拮抗微生物的作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轮回用药、混合用药、分阶段用药,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实现防病、高产、优质综合效益。
3.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3.2消灭菌源,打捞浪渣
育秧播种时,一是施用土壤灭菌剂;二是改稻草覆盖为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减少幼苗感染纹枯病菌,移栽本田彻底打捞浪渣,减少菌源。浪渣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焚烧,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有病稻草回田。
3.3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1)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2)在用肥上应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肥、磷肥、钾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过多的氮肥,避免过早封行。(3)在栽培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在保证基本苗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放宽行距,改善群体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3.4加强水肥管理。为了防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应抓好以水肥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1)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治早衰。(2)在用肥上应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肥、磷肥、钾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过多的氮肥,避免过早封行。(3)在栽培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在保证基本苗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放宽行距,改善群体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篇4
摘要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形态,介绍了其危害症状、诱发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控制纹枯病发生蔓延、降低病害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防治
随着高产杂交稻品种的推广,氮肥用量增加,稻田复种指数上升,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50%。特别在早稻直播区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已跃居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1病原菌形态
主要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呈扁球形、肾状或不规则的菌核,先为白色,后变暗褐色。菌丝与菌核相连,空气干燥时,菌核极易脱落。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也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2危害症状
又称花纹病、花脚秆,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边缘暗绿色,中央灰褐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呈椭圆形或云形状。安义县早、中、晚稻自苗期至穗期均有纹枯病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侵害,以抽穗期前后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由下向上扩展,侵入茎秆并蔓延到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
(1)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侵害秧苗叶鞘,后蔓延到叶片,引起叶鞘腐烂、叶片枯萎,厢面形成小块状死苗。
(2)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叶鞘侵入,发病后叶鞘腐烂或枯死;叶片发病导致枯黄卷缩,提早枯死;剑叶叶鞘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出现包颈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稻穗发病则穗颈、颖壳等部位呈灰褐色病斑,致使结实不良、粒重下降,甚至全穗枯死;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茎秆易折,发病严重时一般矮秆品种立地枯死,中、高秆品种常造成贴地倒伏。
3诱发因素
3.1寄主范围
纹枯病寄主范围广,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角以及紫云英等绿肥作物,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莎草,马唐草、游草等。
3.2菌源基数
凡上年发病轻,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一般遗留的菌核约150万粒/hm2,重病田约900万~1 200万粒/hm2,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达到3 000万~4 500万粒/hm2。
3.3品种抗性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
3.4环境条件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病害,发病温度18~34 ℃,流行温度22~28 ℃,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一般在高温阴雨天、密植稻田郁闭、长期深灌田间湿度大等情况下病害蔓延快,发病重。早稻孕穗前气温较低,病势扩展缓慢,孕穗后,气温升高,如遇雨季,病情发展迅猛,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双季晚稻进入孕穗至抽穗阶段,如阴天多雨,温度又适宜病情发展,则可出现一个发病时期,10月上旬因受北方寒流的影响气温常降到22 ℃左右,病害逐渐停止,所以双季晚稻的纹枯病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
3.5栽培管理
一是长期深水灌田,影响根系发育,植株抗病性差;二是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使水稻生长前期封行过早,田间郁闭后期茎叶徒长,降低其抗病性;三是栽插过密,特别是直播田,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形成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4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必须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4.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目前生产上早稻耐病品种有两优287、先农23号等;中稻品种有两优培九、香两优一号等;晚稻耐病品种有金优298、中优288等[1]。
4.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田间菌核量极大,要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应坚持年年捞,每季捞,大面积捞。捞出菌核要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的菌源,并清理田边杂草,能有效预防纹枯病发生与流行。
4.3栽培防病
一是合理密植,推广机械栽插,实行宽窄行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避免长期深灌,促进稻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三是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化学氮肥应早施,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做到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2]。
4.4适时施药保护
每季水稻分蘖期应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轻重,确定防治时期和主防治田块,控制病害扩展[3-4]。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一般分蘖后期病丛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目前有一些高感品种抽穗后病害仍能发展,引起剑叶和穗轴发病,后期仍需注意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常用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20%井冈霉素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喷药时让药液尽可能多地喷向水稻中下部。使用井冈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2 h内保证不下大雨时进行。
5参考文献
[1] 吴雪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2.
[2] 许科友,黎祖德,黄莉.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0(2):9.
篇5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传毒时间短。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1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比较感病,但是,杂交稻中也有一些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如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
2.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麦-稻田、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大麦茬移栽稻田次之,小苗抛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2.3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
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加乐斯本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然而,大多数地方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农户在水稻移栽前忽视对灰飞虱的专门用药,秧苗移栽前只用敌敌畏、杀虫双等防治;或是等到病害发生后再匆忙用药,错过病害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重。
3发生原因
3.1缺乏针对性防治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条纹叶枯病在正常年份较少发生,大多数农户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传毒基数得以多年累积。据2008年6月2日田间调查,宁国市秧田(中稻)虫量平均495头/m2,超过防治指标20多倍。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成本较高,许多农户改种玉米。种植玉米比种水稻节约农药、插秧及收割开支,收入比种植水稻高,所以水稻与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即使是水稻种植户,田埂上也是杂草丛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衍和发生危害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为其毒源积累和病害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由2007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2%。另外,近年推广的国稻1号、渝优10号等抗性较差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剧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4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故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
4.1开展虫情监测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4.2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水稻新品种
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提倡在上年偏重发生稻区扩种籼稻或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杜绝种植易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糯稻、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品种。
4.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秧苗素质
首先,秧苗远离麦田,统一时间集中育秧,播种期适当延迟至5月15日以后,利用同期播栽分摊毒源昆虫,减轻发病。其次,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发,中期健壮。再次,对病田增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健株有效分蘖,增强后期补偿能力,减少病害损失。另外,可调整育秧方式,全程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接触秧苗。
4.4铲除田边杂草以降低虫源基数
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寄主作物主要是麦田和杂草,田边杂草往往又是麦子收割后至水稻秧栽前灰飞虱的过渡场所。因此早春时节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栖息场所,可以起到阻断灰飞虱向水稻本田迁移的桥梁作用。
4.5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减基数,治虫防病,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稻田保麦田的方法。重点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
篇6
关键词:防治;稻瘟病;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水稻最常见的病害就是稻瘟病,因为稻瘟病的危害,水稻的产量每年都会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失,在稻瘟病流行的年份内,水稻会减产10%以上,严重的会达到4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会颗粒不收。近几年中,不断推广新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形成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稻瘟病的病菌是复杂的,新的水稻品种在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种植年限的延长后,很容易丧失抗病性能,使稻瘟病肆虐。
1 稻瘟病防治中存在的挑战
1.1 稻瘟病的变异
水稻稻瘟病自身能够准性生殖,而且存在异核的现象,始终存在致病的变异,形成的生理小种具有众多的致病性,而且会对抗病的水稻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1.2 水稻品种抗性丧失
水稻抗病性能的单一性是造成水稻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水稻品种单一会造成定向选择稻瘟病的病菌群体,寄生度强的细菌会成为优势小种,使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丧失。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提高水稻品种抗病性能的持久性以及将水稻品种的种植时间延长。
2 防治稻瘟病的措施
我们应根据稻瘟病的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加强研究抗瘟性的水稻品种的同时,针对水稻品种抗性的丧失问题以及稻瘟病病菌变异的情况,分析稻瘟病形成的条件,提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方法,建立稻瘟病的防治体系,能够做到持续的控制水稻的稻瘟病。
2.1 培育与推广抗病的品种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推广抗病性能优良的水稻品种,但是抗稻瘟病的品种在大面积的推广几年之后,会发生抗性丧失的情况。品种的抗病性是由环境、寄主以及病菌等因素所决定的,那么,品种抗性丧失的问题也是由这3个方面决定的。
2.1.1 品种布局的合理性
水稻稻瘟病防治中需要着重研究的就是病菌与水稻间的规律,每一种水稻的抗病性能根据不同的病菌是不同的,而且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充分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水稻品种的布局合理,同时,避免一种水稻的长时间大范围的种植,将水稻的抗病性能是时间延长。
2.1.2 对品种的抗性加强监测
我们所说的水稻品种抗病性能使相对的。稻瘟病的发生需要许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条件,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数量达到一定值或者是生理小种成为优势小种等条件。因为病菌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同一个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在不同地区中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水稻品种加强监测,可以研究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中的抗病性能的状况,可以及时的发现抗性下降或是抗性丧失的品种并且及时的进行更换。
2.1.3 品种混合种植
在种植水稻时,选择不同的水稻品种混合种植,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稻瘟病的病菌小种进行定向选择,将致病小种菌源量进行稀释,同时,植物间具有的障碍效应,能够明显的减轻稻瘟病发生的程度,这是利用生物的多样性防治灾害。
2.1.4 加强抗病品种的创新
加强抗病品种的创新,增加抗病遗传的多样性是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重要的方法,在对水稻品种进行创新时,不同品种抵御稻瘟病的危害程度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2.2 人工诱导抗性防治稻瘟病
人工诱导抗性能够很好的防治水稻的稻瘟病,但是人工诱导抗性的成本高。大部分诱抗剂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而且在单独使用时,对水稻稻瘟病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
2.3 合理施肥
水稻稻瘟病会因为不合理施肥而发生,过多的施用氮肥会为稻瘟病的病菌提供养料,使稻瘟病的危害加深,程度加重,但是氮肥过少不能达到理想产量,因此,提倡合理的施肥,提倡氮肥、钾肥以及磷肥合理的配施,增加硅肥的使用,能够使硅化水稻表皮的细胞,水稻抵抗病菌的能力也会增加。
2.4 药剂的防治
目前,我们在对水稻稻瘟病进行防治时,最主要的方法依旧是使用药剂来防治水稻的稻瘟病。在使用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对稻瘟病起到防治作用的药剂很多,例如治疗稻瘟病的春雷霉素等;预防稻瘟病的三环唑等;复合性的灭稻瘟一号等以及预防稻瘟病与治疗稻瘟病的富士一号等。全国范围内使用最广,防治稻瘟病效果最好的药依旧是三环唑。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剂防治水稻的稻瘟病时,要做到及时,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进行施药。
3 水稻稻瘟病综合的防治技术体制
在选择本地区的水稻品种时要充分的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抗病性能降低的品种更换,将丧失抗病性能的水稻品种淘汰。选择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混栽。使用诱抗剂,增加水稻的人工诱导抗性。依据不同水稻品种对肥的承受力进行合理的施肥,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尽量的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实行实时监测,运用药剂来防治稻瘟病。在选择药剂时,依据稻瘟病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同时轮换施用药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污染的问题。
4 结语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果发生稻瘟病将会严重的影响水稻产量,影响粮食的产量。本文对水稻的稻瘟病防治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希望可以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防治稻瘟病的体系,达到控制稻瘟病的目的,切实的保障水稻的产量,同时希望文中提出的措施对策可以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海蓉.越西县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13(07).
篇7
[关键词] 水稻药剂 稻瘟病 防治技术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54-02
近几年来,我国水稻种植过程发生稻瘟病的情况反复出现,并且不限时间和地点的发生,特别华南稻区,高温多湿,台风暴雨发生频繁,稻瘟病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损失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进而给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带来巨大的影响。稻瘟病的发生不仅使得水稻产量减少,还会影响稻谷的品质,最终影响农民收入和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药市场农药种类很多,特别是针对稻瘟病防治的药剂,药剂品种繁多,效果不一,面对众多的防治药剂,农民会产生困惑,使用何种药剂,如何使用才是效果最佳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水稻生产防治稻瘟病提供依据。
一、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1.发生稻瘟病病时水稻出现的症状
稻瘟病根据其发生在水稻的不同部位,分为四类:苗瘟、叶瘟、节瘟、以及穗颈瘟。四类中叶瘟和穗颈瘟是主要影响水稻产量的两类。苗瘟顾名思义便是在水稻苗期出现稻瘟病,因为水稻苗期气温适宜,出现苗瘟的可能性较大。叶瘟一般在6~9月的时候发生,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病斑。急性病斑的主要症状病斑接近圆形,颜色呈暗绿色,在病斑的两面都会出现霉变层,颜色是灰绿色的。急性病斑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便会转化成慢性病斑,慢性病斑形状大部分呈梭性或者纺锤形,一般情况下呈褐色。节瘟的发病部位基本在剑叶下第一到第二个节之间,节点部位会变成黑色,病部易折断,造成白穗为节瘟。穗颈瘟穗颈部和枝梗受害产生褐色病斑,情况较轻会影响水稻品质,严重时会变成白穗,颗粒无收。
2.稻瘟病的发病原理以及条件
引发稻瘟病的主要细菌便是梨孢,稻梨孢,这两者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的下不容易发现病变因为孢子梗不出现分支,属于丛生,它从寄生物的表皮或者气孔延伸,最终侵入水稻内部。稻瘟病的病菌一般情况下是在本就有病的稻草上过冬,在次年的7月初温度适宜时,病菌跟随气流传递到水稻的叶片上,进而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病菌因为自然条件风和雨影响不断在水稻的叶部,节,穗部发病。水稻的抗病性是根据水稻的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的。例如种植的品种交易感染病菌,同时插秧时没有注意应有的间距,氮肥过多的使用都会加重稻瘟病。7月中下旬的温度在适宜,同时雨水较充足,温度高,光照不足都非常都是稻瘟病发生的有力条件。
3.稻瘟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发病原理以及条件的阐述,稻瘟病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气流,那么防治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在于水稻品种的选育和药剂的运用两个方面。
首先是选取品种方面,第一,选取质量优良,产量高以及对病害有一定抗性和耐性的水稻品种。根据各个区域水稻生育期选取合适的抗病水稻品种,因为任何病菌都会有一定的抗药性,所以在品种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多样性,选取两个以上的抗病品种轮流种植。第二,加强农田的灌溉和施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能,切忌不可过多的使用氮肥,在合理的期间施用化肥。对农田进行合理灌溉,种植期间一定要注意排水晒田。第三,对农田进行定期调查,结合相关的防治措施。基本在七月上旬,降雨较多,一旦遇到降雨,必须马上对感染病害的品种的高肥田部分,灌溉水口等进行调查,一旦出现稻瘟病便采取防治措施。
其次是药剂运用,目前治疗稻瘟病效果最好的是富士一号,它是由日本的一家的农药公司生产的。每一公顷的稻田,利用利用1.5升的水兑充40%的富士一号,早上十点钟之前和下午三点钟以后施药效果最佳,因为它避开了水稻的开花时期。稻瘟灵具有和富士一号同样成分的药剂,药剂兑充方式与富士一号一致。另一种药剂咪鲜胺,它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水稻病害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它治疗叶瘟的效果一般发生在5月20日以前,喷药频率保持在两周一次。加收米是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柱式会社生产的药剂。它的对水稻稻瘟病的预防作用和治疗效果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它喷洒在水稻表面可以形成保护层,阻止病菌的入侵,盖药剂渗透到水稻内部可以杀死侵入水稻内部的稻瘟病病菌,因此加收米的疗效是非常明显的。6月上旬和破口期是它的最佳施药时间,一般是在每两周喷洒一次。三环唑主要对稻瘟病起预防作用,治疗效果不会有其他药剂明显。所以一般在叶瘟病发生的初始阶段以及颈瘟发病前期使用。每公顷稻田需要0.4到0.7千克兑水以后喷洒,基本6月上旬和破口期使用。
二、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1.利用不同药剂实验主要内容与方法
实验的主要内容包含水稻的选种,实验过程中选用的不同药剂。本文主要选取空育131水稻品种。实验中的主要药剂包括5类不同药剂,主要是日本北兴化株式会社生产的2%加收米,日本川崎化工柱式会社的产品75%稻艳,日本川崎化工公司生产的80%多菌灵以及分别由沈阳研究院试验厂研制的三环唑和25%咪鲜胺。主要试验方法用简单比照的方式,不设置重复的内容,每一个处理面积为150平方米,试验共包含5中处理和一个空白的对比,根据药品的用量将5类药剂根据药剂不同的用药期间,根据环境条件和病原菌的感染情况,确定用药期间。
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条件不同,叶瘟的稻瘟病毒是因为分生孢子形成,萌芽和侵入稻叶的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为二十五度到二十八度之间,空气的湿度呈现饱和状态,完成病菌的全部入侵过程稻叶的叶面必须有水滴。在水稻的分蘖盛期,叶片的颜色浓绿,叶片形成露水时间较长。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充足的降雨量和充足的光照时间,叶瘟并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在七到九天的时间内有可能整块稻田开始发病,在十天到二十天之内叶瘟病的病症全面凸显,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加以治疗。颈瘟一般在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是水稻的灌浆期,如果这个时期的夜间温度不高,水稻稻株的表面长时间有露水,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以及抽穗的,水稻的抗病能力弱,不能抵抗病原菌的侵入,病原菌容易在此时扩散,大大提高的颈瘟发生的风险。
实验的方法主要是在不同的水稻田中取样调查,选取5株相近似的5穴全部的植株。叶瘟病主要将其分为6级,零级即表示无病,一级是指叶片的病斑不超过5个,长度不超过一厘米;三级是指病斑个数在六到十个之间,其中有一部分的病斑长度超过一厘米;五级的叶片病斑个数在十一个到二十五个之间,病斑不在呈现个数而是呈现片状,占据叶片面积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七级则病变个数在二十六个以上,占据叶片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九级是最严重的,病斑呈现大片状,50%的叶片基本或者全部枯死。稻瘟病的级数同样是六级,根据稻穗不同的患病程度分为零,一,三,五,七,九级。
在实验期间,严格制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次数。在运用药剂前,要充分了解水稻的病情指数,根据水稻的患病的情况决定在什么时间用药,确定调查的次数和时间,将调查时间分别确定为施药时间,水稻生育期间的调查,水稻叶瘟和水稻颈瘟的调查时间以及进行室内考察品种的调查。五种药剂的施药时间,叶瘟的施药时间在七月中旬,颈瘟的施药时间在七月二十五日之前;水稻生育期的调查时间分为8个时期,分别为播种期,出苗期,插秧期,返青期,始穗期,抽穗期和齐穗期和成熟期,将五种药品分别应在8个不同的时期,时间段分别是在4月中旬,下旬,五月下旬的不同日期,间隔五到六天然后是七月份的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的时期分别在六月十五,十八和二十日。最后的成熟期是在七月十五日左右。将五种药剂分别在叶瘟的齐穗期和颈瘟的成熟期进行取样调查,最后室内的考察品种的调查利用五种药剂不同的采用相同的水稻株数,进行总产量的对比。全部调查、采样工作结束之后,利用药效计算方法,病情指数等于各级患病水稻株数的总和与相对级数值的乘积与调差总的水稻株数与最高级数值的百分比。
2.调查结果的分析对比
水稻培育期的调查结果显示,运用75%的稻艳可湿性粉剂比对照的时间提前两天成熟,其他三种2%加收米,25%咪鲜胺和三环唑都是提前一天成熟,而80%多菌灵是与对照同一天成熟,叶瘟和颈瘟的调查记过显示,75%的稻艳对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是最好的,叶瘟的防治比率可以达到50%左右,颈瘟的防治效果比例高达52%左右,效果相对明显的是25%的咪鲜胺,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4%和50%左右。室内考种的调查结果显示基本属于增长趋势,增幅最大的依然是75%的稻艳,增加比例为10%左右,效果相对好的也依然是25%咪鲜胺,增加的产量比例在8%左右。
3.效果分析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每个环节药物的喷洒都是四次。实验结果表明。在防治水稻叶瘟和颈瘟效果最好的都是75%稻艳,效果次之的是25%咪鲜胺,产量增加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结论
通过对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对于水稻生长季节的病虫危害,增加水稻产量有很好的效果,为水稻生产的农民创收,药剂的效果分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水稻产量的增多和水稻质量的提高,都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部分,粮食对于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必须在解决的国内人民的粮食问题之后才能谈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的任务更为艰巨,所以我们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一定要致力于研究水稻对于不同药剂呈现的效果分析,增加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 安立波.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农村报,2012(07).
[2] 孙纪峰.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防治效果分析[J].北方水稻,2011(3).
篇8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防治;应用现状;问题;建议
稻瘟病是是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的流行性病害,通过预防,能够极大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肇源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对稻瘟病预测预报高度重视,通过现场指导,电视讲座,广播,发放传单等途径,提高了农民对稻瘟病危害的认识。针对2014年水稻长势及极端天气,在植保部门稻瘟病防治示范药剂的发放及所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下,全县共有水稻92万亩,预防稻瘟病92万亩,占总面积的100%,成效显著。
一、应用现状
1.强化组织。为了确保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肇源县政府成立以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防病领导小组,牵头召开以各乡镇主管农业的领导和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参加的防病专项会议,做到层层有部署,层层有负责,确保水稻病害防治的实施。
2.病情实时监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踏查病情,植保站充分发挥测报网络的优势,反馈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发出水稻病害预警,指导水稻病害防治。
3.扩大宣传,加强督导。农技推广部门召开防病害专项工作会议,确定防控方案,组织开展水稻病害防治科技培训,同时进行防病技术专题电视讲座,在整个防病的关键时期连续播出。从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农技人员蹲守病害防控乡镇,深入基层对病害防控进行指导和督促。
4.突出重点,科学防治。首先防治叶瘟,对水稻进入分蘖末期的稻田,应及时晒田,补施磷、钾微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创造有利于水稻正常生长及不利稻瘟病发生的环境;对已有叶瘟发生的重点稻田,及时喷施防治药剂,控制叶瘟蔓延,压低菌源,减轻穗颈瘟发生程度。其次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重点防治水稻穗颈瘟。凡是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和已经发生叶瘟的稻田普遍施药1次预防穗颈瘟发生,重发区、重病田防治2次。防治方法上,采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
二、应用效果
2014年,稻瘟病防治在肇源县政府的领导,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得到了有效控制。秋季田间调查,稻瘟病总体表现为发生面积小,局部地区因某些品种本身抗病性不强,病情较重,稻瘟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存在问题
1.农民盲目选择品种。优良品种是增加粮食产量的关键,其特性就是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在资源环境条件优越时能获得高产,在资源环境条件欠缺时能保持稳产。农民盲目引种,特别是未审定品系,造成减产甚至是绝产。
2.氮肥施肥量高或施用时期过晚。施N过多,特别是过份集中地追施氮素,或施得过迟,造成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增多,引起植株贪青徒长、嫩绿、叶片软弱、硅化细胞少,叶片披散。这是穗颈瘟发病严重的重要因素。
3.施肥比例不合理。重氮、磷,轻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目前生产上农户普遍存在重视氮肥使用,轻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的现象。钾素充足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糖的合成和积累,提高植株抗性,还能增强水稻根的呼吸,促进对氮素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硅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水稻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和细胞的膨压程度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呈正相关。水稻缺硅,容易导致茎秆细长软弱,易倒伏,且易感染病害。
4.栽培措施不当。调查中发现凡水深的田块和一直未排干过的田块稻瘟病发生就重,洼地比岗地重的现象。连续降雨使稻田水层过深,农户不舍得放水,致使水稻一直在深水中生长。长期大水淹灌,稻苗细弱、徒长,根系发育不好,造成贪青晚熟,易得病。水稻栽培上水层管理应是在分孽前期浅水勤灌,分孽盛期适时撤水搁(露)田或烤(晒)田;抽穗后间歇灌溉,以水换气、以气养根,可控制土壤氮的供应,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达,使水稻生长健壮,增强对稻瘟病的抗病力。因缺水或放水困难便长期灌深水,持续降雨使水层加深,都会使稻瘟病发生严重,抽穗期田中缺水,会加重颈瘟的危害。
5.未能使用有效的防治药剂,造成前期叶瘟防治效果差,加重了稻穗颈瘟的发生。盲目选择药剂防治也使稻瘟病发生重。一些农户听信农药经销商,使用未经农业技术部门鉴定推广的药剂。据调查,穗颈瘟发生重的田块,绝大部份是前期叶瘟发生严重。还有一些农户使用药剂很多是低效的复合制剂,如45%硫三环唑、彩艳、菌毒速克等药剂对稻叶瘟起有效作用的分量不够,致使防治效果差,导致后期穗颈瘟的大发生。
6.对稻瘟病的发生认识不够,错过防治适期,防治不力。农户没有抓住在关键时期适时喷药保护。稻瘟病化学防治必须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孕穗末期和齐穗期要分别进行喷药保护,可有效预防穗颈瘟的发生。如果水稻齐穗后,气象条件仍然有利于发病,必须增喷一次,以预防枝梗瘟和谷粒瘟的发生。多数农户疏于田间管理,在防治上存在着重视虫害、轻视病害防治的思想,对稻瘟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麻痹思想,往往是在大发生后已看见白穗时才施药防治。
7.喷药器械落后,喷洒方法不科学。一是农民现有的药械大部分为上世纪50年代设计定型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雾滴较大,防治效果差,作业效率低,增加防治成本,而且由于农药利用率低,田间污染浪费大,给防病造成一定影响。二是亩用药液量要正确。如果是手动喷雾器,每亩药液量不少于50公斤,相当于三喷雾器水量。如果是机动喷雾器,每亩药液量为7.5~10公斤。三是喷药方法不正确。对于叶瘟的防治,由于稻瘟病病菌孳生在叶背,因此打药时,注意采取侧喷(喷头侧向)的办法,尽量让药液接触叶背。而颈瘟预防,则要采取侧喷与下喷(喷头向下)相结合的办法。四是施药时间不正确。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露水干后或者下午4点以后。
四、建议
1.根据肇源县气候、土壤、水稻病害发生情况,引导农民选择熟期适中、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避免盲从。
2.施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了农户的施肥水平,是改变了农业生产中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等不合理施肥习惯提高作物质量,减少浪费,节约成本,增强水稻抗逆性,减少农药施用量。
3.做好病害发生监测,及时喷药,做好防、治结合。叶瘟发生初期应及早施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株或稻田施药保护,但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大的穗颈瘟和枝梗瘟上,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如果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形成和侵染,在灌浆期再施药一次。
4.加强科技培训。在每年6月~8月,通过集中培训,田间指导,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方式,开展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增强农户对稻瘟病危害的认识,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保障稻瘟病防治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篇9
关键词 稻瘟病;侵染机理;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68-02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最重要的三大病害之一,是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子,导致水稻减产或品质严重下降。
根据稻瘟病的危害期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节瘟、叶瘟、颈瘟、谷粒瘟,其中,颈瘟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叶瘟是最典型的发病标志。前期受害可造成叶片枯焦,全株黄化枯死,抽穗扬花以后则形成穗颈瘟,造成白穗或谷粒干瘪;其危害普遍、流行快、损失大,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大流行年份常造成大面积减产,损失20%左右,甚至50%以上,严重时会导致颗粒无收。我国稻瘟病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稻谷损失达数亿千克,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因子[1]。
1 稻瘟病菌侵染机理
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株上越冬,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大量分生孢子即可产生,当其接触寄主表皮上机动细胞后,通过芽孢及粘胶在寄主上附着,然后分生孢子利用自身的内源营养萌发形成发芽管,发芽管继而特异性分化产生有黑色素的附着胞。附着胞作为稻瘟病菌产生的侵染结构,其通过侵染栓穿透寄主组织的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从而在寄主细胞中得以生长,5~7 d后即可表现症状。被侵染的细胞又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梗,分化出的分生孢子从病斑中释放出来,再次传播形成重复侵染。稻瘟病在气温24~28 ℃、相对湿度90%以上、阴雨连绵阳光不足的情况下最易发病。稻瘟病菌附着孢的形成除受遗传因子调控外,还受外界因素的诱导。附着胞形成与水稻叶片表面的理化性质有一定关系,如蜡质等硬物可刺激附着胞形成。稻瘟病菌的单个分生孢子可以培养出多个生理小种,单个病斑分离出的菌株的致病性也不尽相同。突变、异核现象、准性重组、有性重组、迁移和寄主的定向选择是稻瘟病菌产生变异的原因。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抗病品种选育
品种间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张其蓉等对长江中下游稻区1 165份水稻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表现抗病的占12.53%,感病的占87.47%,抗病品种比例明显小于感病品种。作为稻瘟病防治最经济有效措施之一,选用抗病丰产良种非常关键。常发病区尤其要注意推广对稻瘟病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或组合,实行多质源品种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目前主要的育种技术仍是传统杂交育种,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通过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着方法选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品种成为近年来育种研究的重点,培育含有抗稻瘟基因的水稻品种成为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有至少85个主效抗稻瘟病基因被报道,其中包括22个已克隆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分布在除3号染色体外的其他11条染色体上,其中分布数量最多的是6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分别为15、22、16个。Hittalmani et al利用BL124水稻品系,通过MAS技术将Pi1、Piz5和Pita抗稻瘟病基因聚合其上,研究该品系的抗性。结果表明:聚合后稻株抗病性较具有单个抗病基因稻株强。李洪亮等选择具有光谱及持久稻瘟病抗性的空育131品种,聚合Pi1、Pi2基因。柳武革等以含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的BL122为供体,温敏核不育系GD-7S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1、Pi-2基因导入温敏核不育系GD-7S中,获得5个携带2个抗性基因的纯合改良不育株系。并利用34个广东代表性稻瘟病菌株接种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抗性频率为94.12%~97.06%,而对照GD-7S抗性频率仅为17.65%;自然病圃诱发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叶瘟和穗颈瘟均为0级,表现高抗。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目前已克隆和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较少,精细定位的则更少,大多数基因的抗谱、适应生态区、抗性机理等均不清楚,很多没有相应的分子标记[2-5]。
2.2 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高效、经济、迅速、简便等优点,是稻瘟病防治最主要措施。20世纪60―80年代,防治稻瘟病主要药剂有富士一号、稻瘟净和异稻瘟净;20世纪90年代至目前,防治稻瘟病效果最好的药剂为三环唑,其是一种黑色素合成抑制剂,其缺点是易造成残留。李 威等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3%戊唑醇悬浮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g/hm2对水稻稻瘟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对稻瘟病防效达85.19%。梁 亮等研究表明,20%寡聚酸碘对水稻稻瘟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第2次施药后,20%寡聚酸碘1 000倍液、1 500倍液和2 000倍液对水稻穗颈瘟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其中20%寡聚酸碘1 000倍液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的防效相当,20%寡聚酸碘1 000倍液的防效比对照药剂40%稻瘟灵乳油1 000倍液的防效显著。孙柏欣等研究表明,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对水稻稻瘟病有较优异的防治效果,在水稻移栽前3 d进行撒施,对水稻叶瘟病防治效果最高达到78.71%,对水稻穗瘟病防治效果最高达到75.12%[6]。
近年来,随生物技术发展,生物防治在综合治理植物病害方面越来越得到重视,生物防治主要是以生物农药为载体实现的,据其来源分为微生物源农药和植物源农药。主要的微生物源农药有细菌类、放线菌类和真菌类。陈夕军等自水稻茎和根内分离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J215和G87菌株培养菌液和滤液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培养菌液(9~10 cfu/mL)稀释2~100倍时,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为83.6%~91.0%。贾书娟等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C-D6及其发酵滤液在平板上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2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和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分离,获得1个影响病原菌附着胞形成的抗菌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发现该蛋白的分子量为32 kD。司兆胜等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1 000亿芽孢/g可湿性粉剂分3次施用,每次150 g/hm2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最好,水稻叶瘟、穗颈瘟的防效分别为89.57%和90.46%,增产率为13.86%。张海霞等研究表明,鲜黄链霉素WM2-4对稻瘟病的抑菌率达到89.35%,其是从48份土样中分离得到的。王巧兰等研究表明,几种木霉属真菌对稻瘟病菌的抗生效果可以达到89%~100%[7-8]。
植物源药剂可以提供一些新的化合物或前导化合物,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冯华根等发现木荷叶乙醇提取物对稻瘟病病菌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彭玉萌等追踪木荷叶活性成分,分离获得了3种混合皂甙级分M2IGR5R1、M2IGR5R2、M2IGR5R3,其抗稻瘟病菌活性EC50分别为62.841 5、13.110 3、18.550 0 mg/L;并确定M2IGR5R1级分含2个单体,为2种新化合物。易 磊等从百余种植物中筛选到抗稻瘟病菌的木荷材料,分离鉴定出抗稻瘟病菌的活性成分为木荷三萜皂甙,并发现木荷皂甙处理稻瘟病菌菌丝体24 h后,可导致菌丝断裂、细胞肿胀;处理去壁的原生质体可导致其变型、粘连、破裂,引起病原菌菌丝细胞内含物大量渗漏,可溶性蛋白渗漏量和可溶性总糖分别较对照高10倍和30~60倍,且处理液电导率升高,几丁质酶活性增强,胞壁几丁质组成成分N-乙酰葡萄糖胺脱落。表明木荷皂甙抗稻瘟病菌不仅导致膜通透性增大、完整性丧失,而且还间接引起细胞壁降解,加速了稻瘟病菌细胞的凋亡。杨丽娟等以长白山的藜芦为材料,对藜芦根、茎、叶采用70%乙醇、60%丙酮、沸水进行提取,并用提取液对水稻稻瘟病菌抑菌效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藜芦不同药用部分抑菌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叶抑菌作用最强,茎次之,根部抑菌作用最小;提取液抑菌效果也存在差异,70%乙醇提取液抑菌作用最强[9]。
3 问题与展望
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多个生理小种群组成稻瘟病致病菌系,其致病性越来越强。稻瘟病菌为了克服新推广品种的抗性,经常发生变异,但同时也保持对感病品种的致病性。因此,抗病品种在推广2~3年后即逐渐丧失抗性,化学防治效果也不理想。但是目前,最主要的稻瘟病防治途径仍然是化学防治和选择抗稻瘟病品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开发利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加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拮抗菌株的筛选和田间小区试验。随着水稻和稻瘟菌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重要的致病基因、防卫信号传导与应答以及外源抗菌蛋白、病原菌激发子等抗病相关基因陆续被鉴定和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将会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4 参考文献
[1] 李杨,王耀雯,王育荣,等.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8):789-792.
[2] 张其蓉,宋发菊,田进山,等.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抗稻瘟病鉴定与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90-91.
[3] 郑卓之,李魏,戴良英.水稻抗稻瘟病分子遗传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3,27(2):180-184.
[4] 柳武革,王丰,金素娟,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和Pi-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J].作物学报,2008,34(7):1128-1136.
[5] 张晓娟,张羽,张辰露,等.分子标记在稻瘟病抗性育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73-75.
[6] 梁亮,胡雪芳,刘卫萍,等.20%寡聚酸碘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351-354.
[7] 陈夕军,胡长松,童蕴慧,等.水稻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8,24(4):339-344.
篇10
关键词:牡丹经地区;水稻病害;稻瘟病
1.引言
大米在居民的日常食品摄入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之外,也在酿酒、制糖产业中也不可或缺。牡丹江地区作为东北水稻主产地的一部分提高水稻产量质量尤为重要。
2.调查背景、目的与意义
目前国外对水稻的研究方面更多的关注点在于育种,如转基因品种的研究,对于水稻病害调查和稻瘟病化学防治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转基因育种的研究仍需要水稻病害调查和稻瘟病化学防治调差研究为重要依据。国内有关专家近年来对于几大产区的水稻病害调查有所涉及虎其是对于东北产区的研究已取得不错的成果,还有学者对于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做了调查。
3.调查内容水稻病害种类鉴定、水稻稻瘟病防治药剂效果
3.1水稻病害种类鉴定调查
3.1.1调查材料与方法
每个调查种植区选择2个调查点在苗期、生长中后期分别进行病害种类、发病程度(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发病条件等方面的调查。以各农场主栽品种为主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调块数量应不少于5块。田间调查方法一般采用5点取样方法,根茎病害每点不少于10株,叶斑类病害以叶片为单位进行调查(每点不少于10株)。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大田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同时记载品种、土质类型、生育期、前茬作物、气候因素等,以分析病害的发生规律。
3.1.2水稻主要病害发生的调查时间、地点
在2014年6月至9月对牡丹江备农场(海林农场、宁安农场、云山农场、兴凯湖农场、山市农场)病害种类、分布、为害程度情况等进行3次调查。
3.1.3水稻病样的采集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从调查地点采集典型病害,标本根据症状、挑取病菌显微镜检视等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有的病害需进行分离培养,获得纯培养病菌,参照真菌鉴定手册,确定水稻病害种类。
利用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制)}×100的公式进行计算,按照病情严重程度,稻瘟病、纹枯病均超过百分之三最为严重,恶苗病次之为百分之二十五,叶鞘腐败病、立枯病等紧随其后。其中稻瘟病发生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五,在其发病样本中,叶部病害等级中半数为5级以上。
3.2.水稻稻瘟病防治药剂效果的调查
3.2.1调查材料
供试品种:空育131
供试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25%咪鲜胺乳油;2%氨基寡糖水剂;40%稻瘟灵乳油;40%稻瘟灵乳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清水
3.2.2田间药剂试验的调查时间、地点与方法
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三个时期喷药,叶瘟发生期、孕穗期和齐穗期。4次重复每个小区30平方米。各处理均用人工喷药。喷液量每亩2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