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

篇1

关键词:美国校园电影;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西方文化渗透;理性恋爱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一种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其恋爱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也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有了显著的差别,所以探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特点和引导大学生理性恋爱就成为了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诚然,影响和改变大学生恋爱观的因素有很多,但媒体开放所导致的西方文化渗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且,作为大学生,西方校园电影文化的接触又是最为便利和直观的。因此本课题着眼于美国校园电影对我校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本调查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对宁夏大学不同学院的共30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男生109人,占总人数的37.7%,女生 180人,占总人数的62.3%;各年级的人数分别为:大一96人,大二38人,大三53人。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校园电影对我校大学生的恋爱观无疑是有影响的。

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的比例高达70%,这说明大学生谈恋爱是个极普遍的现象,然而在现今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表现已经和过去远远不同了。

1、 用爱情转移思想上的空虚

与过去的大学生不同,在西方思想引入的现今,很多大学生把谈恋爱当成是填补内心空虚的寄托。在对恋爱动机的调查中,有25.57%的同学选择了大家在谈恋爱,自己单身没面子,20.77%的选择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这说明大学生恋爱的错误动机和不当心态。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梦寐的高等学府,在新的理想尚未建立的时候,出现了理想的真空地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人生仿佛没有了意义,失去奋斗目标。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利用谈情说爱,消磨时光,寻求快乐。这才是现今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真实现状。

2、 恋爱责任感下降

恋爱观另一主要表现是恋爱责任感不强,认为恋爱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所以也就不计后果的发展下去。在调查中,29.07%的同学选择了“大学恋爱就玩玩,无所谓”,更有甚者认为爱情只是一种向别人炫耀的手段,只是为了在一起快乐就好,若中途喜欢上了别人,也可以潇洒分手。这样只重视过程,轻视爱的结果,对对方和自己的爱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3、 拜金主义导致的恋爱金钱化

恋爱是需要钱的,从平时的吃饭到给对方买礼物,都是一项大的花销,因此有人为了过上奢侈的生活而跟有钱的同学谈恋爱。这样的拜金主义在美国校园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你和恋人约会时通常由谁买单”这一题中,45.33%的人选择了“谁有钱,谁买单”,而不是最近几年流行的“AA制”。看来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花对方的钱是理所当然的。把物质条件看作谈恋爱的基础,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带到恋爱中在当代大学生中极为普遍。这种功利背景浓厚的恋爱观是当代大学生恋爱观不成熟的表现。

4、 性开放程度加大

中国教育中,性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对于性的态度也是极为保守的。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严守界限,不能偷尝禁果。然而,在美国的校园中却是全然相反的样子,美国的大学生遵循享乐原则,认为性是寻找乐趣的方式,美国的校园电影在表现这一点上也是从不遮遮掩掩。接受调查的学生虽然仍有传统思想和教育的束缚,但在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下已然跟过去的大学生对待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不同。有22.49%的认为在恋爱中可以发生,35.3%的认为婚前只要两厢情愿就可以。虽然这样的人数占到半数不到,但是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尽管传统教育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还起着作用,但跟以前相比,性开放程度已经增大了很多,并且这样的开

放程度一定越来越大。

5、 恋爱公德心下降

中国自古奉行儒家思想,讲究公众场合行为道德的国家,其中,公共场合搂搂抱抱,亲吻也包括在内。但是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再开放不过的国家,在公共场合搂抱,亲吻是家常便饭,不会吸引路人的侧目,这截然不同的对比也在大学生恋爱观中反映了出来。在我校女生宿舍楼下、墙角、长椅上,不乏情侣搂抱亲吻的景象,这样公开化的理所当然的做派是相对于以前情侣遮遮掩掩的恋爱行为最大改变。41.17%的人认为在公众场合搂抱亲吻是正常现象,20.9%的认为这样的行为无所谓。在公开“秀”恋爱的大环境下,所谓公共场合的公德心早已换了标准,只要恋爱了,“秀”就是理所当然的才是现下大学生的看法。

导致我校大学生恋爱观改变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的大环境,个人心理不成熟,自身认知不高和人生阅历过少都是其中原因。 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在我们随即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看过美国校园电影的占到了50.87%,而在这部分人中,认为恋爱观受到了美国校园电影影响的占到了55.85%。这些数据证明美国校园电影对我校大学生恋爱观是有很大影响的。在文化交融的社会大环境下,西方校园尤其美国校园文化的渗透已经成了不容我们忽视的因素。美国校园文化以其新鲜,大胆,开放的形式迅速通过各种文化渠道渗透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诚然,传统教育的理念是不容撼动的,但也没有了原先的根深蒂固。水滴石穿,文化的渗透正是这个样子,所以,采取措施扭转学生错误的恋爱观应成为近几年大学生工作的重点。

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最热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爱情以人的性生理发育为前提,以人的社会内容思想感情为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许多不足,人生观不够稳定,但大学生迫切渴望爱情,却不能正确理解爱的含义。因此,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减少走“弯路”,进“死胡同”是必要的。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爱情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恋爱观包含着道德责任感,不可以任人儿戏的情感。同时,还借助法律的约束让大学生知道恋爱观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不受节制的滥用。各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认真对待爱情就是认真对待自己。其次,社会上应该注重学习国学文化的精髓,重拾传统文化道德闪光的一面。在对待西方校园文化渗透方面,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不分是非,任由西方文化渗透进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熊哲宏著:《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清亚、辛红、赵素芬《大学生健康方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5月

[45] 贺淑曼 《大学生心理优化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林乐香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调适》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

[6]田爱民《大学生树立健康恋爱观的理性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7月

[7]戴正清、孔瑞婷《大学生恋爱心理归因分析》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2月

[8]Richard J Gerrig, Philip G Zimbardo. Psychology and life. chapter[11],Allyn and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恋爱误区;对策;引导

当前,高职校园中的学生大多处于17~23岁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感情心理发展较快,且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同时,随着情感刺激的增多,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高职校园里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现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象牙塔”里的恋爱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其中或有的人因为恋爱受挫与恋人产生了纠葛,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失调,精神上承受着莫大的痛苦,或有的女孩子羞于表达,将欲望和情感深深压抑在心底。这些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认清这些恋爱的误区并使用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是当前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需进行的。

一、高职学生的恋爱误区

十几年前,大学生的恋爱还得遮遮掩掩,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然而,如今高职校园里的学生恋爱确实十分普遍。笔者对本校的40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走访式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89份,其中有效问卷368分,根据对问卷的统计和分类分析,我们发现现在的高职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存有以下几个误区。

1.恋爱重视过程轻视结果,速度较快

在很多人看来,时间是考验爱情的最高标准,天长地久并且终有结果的恋爱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但是对于现今的高职生来说,由于学习周期的限制(一般为两到三年),他们似乎拿不出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去彼此了解对方、认知对方和关注对方,他们的恋爱缺少必要的矜持和叙谈的环节,他们的爱情也像街头食用的快餐食品一样,短短的相识就可以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出入成双。对他们来说,爱情的火花只是一时的,他们的这种激情来去都很快,在他们看来,产生了激情就在一起,激情褪去就各奔东西。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里学生的恋爱速度极快,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几分钟内就可以产生一段爱情,也可以告别一段爱情。

与更加注重感情结果的上一代人不同,当今许多高职学生更加看重的是恋爱的过程和情感的体验。他们往往出入时成双成对,每顿饭、每件小事都要在一起完成,朝夕相处犹如恩爱的小夫妻,但调查发现,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在心理慎重考虑过爱情的结果。数据显示,高达72.36%的学生追求的只是爱情的过程。

2.恋爱动机不正确

恋爱行为的产生来自于恋爱动机,也就是说“我们为了什么而恋爱”。我国对恋爱动机的宣传时说,恋爱的目的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而调查发现,我们高职校园内的恋爱动机各种各样,并且不明确。有人是“为了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人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有人是“为了满足生理心理需求”,甚至有人仅仅是为了“随大流”。从以上的回答来看,我们的高职学生恋爱动机是十分不正确的,他们错把恋爱当成了一种消遣。

3.恋爱中增多

性观念的变化可以说是大学生恋爱最大的特点。当前高职学生的恋爱并不满足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拉拉手、搂搂腰,他们更为直接地进行同居活动,品尝的“禁果”。如果我们现在去任何一个高职院校旁边,都会发现大量日租房和钟点房的广告,周末一到,这些小宾馆更是抢手,来的房客都是成双成对的学生。

4.恋爱方式趋向虚拟化

网络的发展使得感情也实现了虚拟化,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接受了网恋。由于他们特别善于接受新事物,很多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异地恋爱,传递感情,加之互联网的隐蔽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得一部分人终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浪漫之中。这样,中职学生的恋爱问题越来越复杂化,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关于高职学生恋爱误区的原因分析

1.高职生自身的层面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主要因素,并且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这些恋爱误区的存在,与高职生自身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放纵。大部分高职生都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才来到了高职院校,他们刚刚脱离高中的枯燥生活,像脱了缰的“野马”,高考带给了他们极大的压抑,因此在大学校园里他们更希望由自己来做主,依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事情,然而他们的这种“个性解放”往往发展成为了一种放纵的行为,如不加以控制,将会造成极坏的后果。另一方面生理心理的原因。高职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和性需求使得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如果缺乏及时、科学的引导,就会造成行为的失范。

2.社会和学校的层面

社会层面上,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的价值观念趋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大众舆论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较大,书籍和电视上对于毫无遮拦的描写,向青少年传递出许多不良信息。另外,因就业困难而出现的焦虑情绪也极大地冲击着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把恋爱当成了缓解压力的“麻醉剂”。学校层面上,一方面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对恋爱的相关规定较为松动;另一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情爱价值观教育不到位,性教育严重缺乏。

三、如何正确引导高职生进行健康高尚的恋爱

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战线的工作经验,探索性地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希望对正确引导高职学生进行健康高尚的恋爱有所帮助。

1.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性知识方面的教育

大学生对性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作为活跃在新观念前沿的群体,也对性存在着各种迷惑。要使他们避免邪念,最好的方式就是揭开它的神秘感。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就在青春期严重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和性知识,高职院校是他们结束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段黄金时期,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有层次地制定性教育的课程,加强学生对性的认识和引导,通过这些教育来纠正中职生对性的认识偏差,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性意识。

2.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吐露和倾诉爱情,感情上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宁愿选择沮丧和默默承受,其中有些人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并有可能出现犯罪。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平等和保密的原则下可以让学生讲出藏在心底的话,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动态并指导他们正确恋爱,引导他们走好感情阶段的每一步。

3.帮助学生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人格特征,并综合考虑社会的需求、个人的兴趣和心智条件为学生确定发展途径和职业目标,并为职业目标的实现制订合理的行动方案。

总之,学校、个人和社会要多方合力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观念。只有每个人能够勇敢地负起爱的责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郝文斌,冯丹娃.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最新动态和对策研究:全国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和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篇3

在人们的观念中高职学生也是祖国的栋梁,是将来社会中的技能型人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也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影响高职学生行为的因素也就日益增多,导致了很多高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学校在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明确管理利念,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积极应对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真正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网络成瘾 消费观 管理策略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学习的所有学生进行的全面管理,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更是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想合力解决好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就需要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应对。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实行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在日常管理中,认真分析总结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针对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学校应该对外引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加大管理力度,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令人如意,很多的高职学生刚步入学校时很难适应高职学校的生活,因为高职学校的学习生活方式与高中有着很大的差别。高职学校校园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不会跟踪一对一的指导,而是靠自己的学习,所以很多同学刚入高职学校适应不了高职学校的学习生活,从而养成了很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在高职学校里很多学生会慢慢的堕落,因为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做“考前突击”平时的知识内容不去掌握,当考试前几天开始把一学期的内容都学出来,然后应付考试,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是高职学校中最为常见的。此外还有迟到、旷课、早退的现象也是高职学校中的不良的学习态度。

2.针对问题所采取的管理对策

作为班主任老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监督和管理,以期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1端正学习与生活态度,强化学生管理制度

教师应该多督促高职学生加强学习,端正学习态度。高职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根据目前所处的情景对网络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举办知识讲座,讲解让高职学生怎么正确的对待网络,而不要把网络当成失范的手段。同时要加强学校网络的管理,对于学校的机房应该严加管理,不要无限制的开放,为了经济利益牺牲一代高职学生,还要加强宿舍的管理工作,应该多监督、动员后勤人员对学生的宿舍进行严厉的检查,防止学生上网时间过长、过多。

高职学生恋爱的特点首先是低龄化,现在高职学生谈恋爱出现了低年龄化趋势,即由高年级发展到低年级,由大年龄发展到小年龄,而且呈上升趋势。在人们的眼里只有年龄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去恋爱,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刚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就都已开始恋爱,他们都没有接触高职学校的教育就自己做下了决定,因为他们的思想上还是没有足够的恋爱观,所以恋爱的结大多不是很完美的。其次是快速化,现在的高职学生由于他们的恋爱观的原因,他们在恋爱时快速开始,却又快速的结束,以此往复下去,他们的心里都受到一些影响,最后甚至影响终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生活目标。

2.2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使他们能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如高职学校管理者可以设置一些社团,让高职学生们在业余的时间里学习一些专业特长,这样他们可以丰富业余生活,而不是无所事事于是便沉迷于虚拟中,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实自我。网络成瘾问题是每所高校面临的重打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大的解决方案。可以经常做些问卷调查,对学生们的一些日常生活进行访谈,也可以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高职学生们开展交流会,倾听学生们的心灵,并为其分析解决,使高职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2.3营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职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的现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环境,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校的整体风气有很大程度的联系,有句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确当身边的环境氛围好时人自然也会投入其中。从此也就会有了明确的学习动力与方向,因此在学校中应该采取更多的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此外,应该教会职业生涯规划,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并按其规划,按部就班的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关于证书应该有轻重感,对于自己的规划路线有利的可以适当的进行考核,在考证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使自己走向成功。

【结 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就业率持续提高,发展速度迅速。高职学生由于其高中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比正规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差一些,本文对学生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了深入分析,通过以上对高职学生的恋爱行为、网络成瘾的行为、学习积极性的行为分析,我们看到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学校与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学生加强引导和管理,培育出出色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聂小明.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Z1)

【2】李红星. 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教育;对策

师范类学生在未来主要是做育人工作,曾深情的将教师称之为“筑梦人”。今天的师范教育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一批教师的能力素质,影响到国家国民素质的提升,影响到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大业。在师范类教育中,更是有一个群体尤为关键,可以说,抓住这一群体的教育就抓住了师范教育的主力,抓住了未来教育力量的重点。这就是高等师范院校女生群体。下面我试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对高师院校女大学生进行基于性别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由星星之火到大片江山,从高师男女生比例变化看女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我国,女性地位自建国后至今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入学比例从城市到农村得到了显著提高。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女性大学生的比例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女生在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版图中已经从星星之火之势发展为今天的半壁江山。师范高校女大学生在校比例和人数的增加,不得不让高校教育者直面这一现实,并根据这一时期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殊要求,改变高校一直以来看似无性别区分实则以男性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模式,为高师女大学生定身量做教育方案。

二、由笼统粗放到精细精准,从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看女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步入大学后,女大学生面临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氛围,她们的视野不断开阔,目标从高中阶段以考学为主开始变得多元化,如学业规划、人生目标设定、人际交往能力、个人魅力提升、心理健康发展等,从大学低年级到大学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女生考虑职业发展、结交男友乃至未来婚姻等问题。因此,这一时期,在常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还应考虑女性的特殊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针对性,对有不同成长需求的女孩子提供精准服务和帮助,使其顺利度过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网络和报刊媒介经常以女大学生为标题吸引社会眼球来看,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教育还是较为缺乏或教育力度效果不好。

三、由量变到质变,从女大学生未来的角色

定位和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看女生教育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在步出校门后有其身份和作用的特殊性,首先作为一名女性,她将会为人妻、为人母。作为妻子来说,一个家庭的和谐和稳定需要她:作为母亲来说,一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她的精心照料和耐心指引。其次,她的社会角色是一名教师,教师工作“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岗位的重要意义又需要她辛苦付出、爱岗敬业。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岗位,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都要求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涵养学识、修养气质、锻炼品格,做一名品德高、学问好、气质佳、有爱心的合格社会人。无论从性别比例、成长发展的多样和性和特殊性还是从女大学生未来的角色定位来看,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无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还是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女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师范类教育对个人提出的潜在要求,从而不能根据未来职业特点规范行为举止。如:艳丽的手脚指甲油、多个耳洞、多层颜色的染发、满不在乎的脏字脱口而出……这难道是我们未来的“梦之队”之师吗?2、很多女大学生读书少,读书理念狭隘浅显,未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刷屏低头族处处可见,快餐式的电子阅读代替了纸质阅读。我们能让这样的老师教育我们花一样的孩子们吗?3、恋爱择友观念发生偏差,重物质轻精神;在公共场所亲昵打闹,缺少公德意识。这样的教师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如何对待情感和生活吗?4、缺乏安全意识,网络交友不慎、交通安全不谨慎,无自我保护意识,无法处理或错误处理应急状况。……这些发生在师范类高校中的事实或事例,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转化,反而有进一步增大化的趋势。可如果不加以教育和有效的制止,危害到的不仅仅是女大学生职业成长和生活幸福,更对国内教育的有生力量产生削弱,对教育事业产生巨大危害。既知其有弊,当努力改变之。叶澜教授把教育的内涵概括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进行专题教育的内涵之意,是除课堂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范围外,还应该通过更广阔更多样更贴切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让女生自觉认识到女性作用的丰富和女性使命的意义。我认为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教育可以从生理饮食、气质提升、礼仪教养、爱情指导、开启阅读等5个方面展开,引导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从爱自己和提升自己出发,以正确方式打开爱情并保护自我,认识女性角色的丰富含义并自觉走上职业提升和正确人生定位的发展之路。以下所做问卷调查及座谈均在淄博师专进行。

四、“健康即是美”,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饮食习惯

通过工作实践,笔者观察到近几年来因每月例假而上课请假的学生越来越多,排除掉故意以身体为借口请假的学生,因痛经或内分泌不调而请假休息或治疗的学生确实在逐年增多。在面对面调查和问卷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女大学生面临的经期问题大都具有相似性,即身体不适、腿酸背疼,课堂上无力集中精力。进一步分析原因,这与学生体质有关系,但关系不大。较为明显的关联项为大部分女生没有体育运动习惯,高中阶段体育活动较少,进入大学后没有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因此体质较差。加之在平时的饮食中,不太注意营养搭配、合理进餐,或者快餐解决没有营养,或者借同学聚会暴饮暴食,更有少部分女生因减肥喝各种减肥茶吃减肥药导致饮食紊乱,食欲不振。以上种种都与学生错误的生活观点或有偏颇的思想状况有关联,只有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从正确生活习惯的培养入手,帮助其树立“健康即是美”的生活观念和合理的运动、饮食习惯,引导其自觉重视身体状态,关注身体变化细节,杜绝小病变大病。

五、“积小流而成大河”,引导女大学生注重气质提升,做“三真”女生

气质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质。进入大学后,女大学生个人提升的任务除了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涵养个人气质。为什么在大学期间就要开始呢?因为气质不是一蹴而就便可形成的,而是有一个缓慢积累、厚积薄发的阶段。我们希望女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天起就不再将自己视为一名单纯的学生,而是希望她们能时时以一名成熟稳定的女教师的身份来锤炼自己。这种锤炼首要的就是要学习教育理论、练习教育教学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教育所要求的严谨科学的态度内化为个人的举止和言行、将教育的崇高意义内化为个人人生追求。在教学课堂的见习实习中,引导他们将指导教师的示范效果和成为合格老师的职业期待融汇为对自我更高的要求,才能自信大方的站立在讲台上而不被受教育者嗤笑为“生手”。此外,还应该在大学不同年级根据学生气质形成的不同阶段开设专题讲座,为女大学生示范指导气质的不同类型及自然气质与矫揉造作气质的区别与取舍,引导女大学生注重日常生活中气质的培养和锤炼,做真实、真诚、真情的优秀女生。

六、“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修养学则成,是女大学生重要必修课

礼仪,不同于气质,它在表现律己而敬人方面有约定俗成的方式,一般表现为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礼仪是一门学问,因此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运用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及毕业后交际范围扩大,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场合,不恰当的礼仪方式不仅会让自己形象失色,更会被别人嗤笑,有时还会被别人误解为不敬。礼仪的内在品质是高贵的修养,既通过恰当的礼仪表达对别人的尊重,也同时表达着自尊自爱。因此礼仪学习不是女大学生的选修课,而应该成为向现代女性迈进的女大学生的大学必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女大学生礼仪修养可着重从女性在不同场合中的穿着注意事项、与人交往时的站立坐行姿态、以及在各类沟通谈话中敏锐把握他人情绪变化合理调节沟通节奏的情商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七、“在爱中坚持真实和自由”,驳斥错误

恋爱观,为女大学生恋爱提供正确指导爱情是大学生必谈的话题,女大学生正处于18-22岁期间,对待爱情也有自己的幻想,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尝试开展恋情。高校恋情目前不被鼓励也不被制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学生恋爱的指导,社会婚恋观的现代和开放,多方面原因导致当前很多女大学生抱有不正确的婚恋观。有的学生视大学恋情为“练手”,确定恋情不严肃,分手更是“毫发无损”,浪费双方感情;有的是为了逢场作戏,为自己长面子;有的是为了在大学期间有一张“饭票”……面对大学校园各种恋爱乱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公德、品德角度出发,做好女大学生爱情指导。首先,不要因为无聊或者孤单而盲目开始一段爱情,这样的爱情有太强的依赖性,是不成熟的感情;其次慎重对待每一份感情,不沉溺于感情耽误学业,也不因爱情的离去而自暴自弃,在爱情中保持一分清醒;再次,爱情应是两个人性情、兴趣、志向的一致产生的真挚情感,不应将爱情建立在物质金钱的基础上,尤其是女大学生,不随意与对方发生经济往来,以免造成个人名誉或经济损失。

八、“美好女性,细嗅书香”,大力倡导女大学生养成读书习惯

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放在人生更大的范围来看,她们不仅是女学生,更是一个在未来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有着更广阔人生半径的完整的女性。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在家庭教育家庭阅读的作用尤为突出。阅读的根和源在女性阅读上。女性阅读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和自己,更会影响到未来的家庭和儿童。因此,女性阅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提倡和肯定。爱读书的母亲往往更能带动下一代的阅读,而家庭阅读同时能够带动社会阅读。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在高校大力倡导女性阅读,将女性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之深入女大学生中间入脑并走心。

作者:张丽萍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受伤的太阳》,主编吴薇莉,高等教育出版社

[2]《女孩二十青春女性的人生平衡攻略》,[美]克里斯廷哈斯勒著,青岛出版社

[3]《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孙云晓张引墨著,漓江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业问题,学习没有目标,对将来没有定位,盲目。有些自控力差的学生整天沉浸在网游,小说中,以致厌学、焦虑。第二,人际交往问题,有些大学生自我封闭,不愿与别人交流,和同学关系紧张,孤独抑郁。第三,情感和自控力问题,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多变时期,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经济、自身长相的不同和其他问题的存在,造成有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偏弱,甚至没有正确的恋爱观,走向极端,造成悲剧。第四,抑郁症,大学生抑郁症是较普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压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常有无助感和无望感,甚至有自杀念头。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与对策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与很多问题学生家庭的接触,发现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对三个班级150名学生进行观察调查,一些家庭和睦,关系和谐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开朗,和同学老师的关系都十分融洽。父母过分干涉教养的孩子会对父母形成依赖性,做事缺乏自信。带有惩罚性的教养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容易产生焦虑和强迫症。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自卑多疑,人际关系紧张,逆反心理严重。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1.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赖学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要自觉的承担对子女教育的义务。2.父母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往的棍棒之下出才子,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可取,要鼓励和支持子女走出课堂,拓展视野,要帮助子女确定人生目标,增强其学习动力。3.父母双方要努力创造和睦的家庭环境,秉着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原则多为子女着想,多和子女沟通,遇到问题要及时的疏导,而不是一味的责怪。4.家长要积极主动的和学校沟通,随时了解掌握子女在校的心理和学习生活状态。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高等教育失序逐渐显露出来,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业院校,重才轻德,急功近利,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使得有些学生有了很高的专业技能,而缺少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了许多高科技犯罪的发生。有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落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特殊的影响,但许多大学在大力提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往往存在着形式化、单一化的问题,学生刚进入大学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丰富多彩,而是枯燥、空虚、乏味。再加上校园周边环境杂乱,使得学生中间出现攀比,嫉妒,人际关系恶化。许多高校缺乏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工作还没有普及,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而且有些学生存在着只有精神不正常的才去看心理医生的错误认识,最后导致学生心理严重扭曲的事实。

改善大学生学校教育的建议:1.学校要转换教育观念,树立“以德为本”的正确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这只能使他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有用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学校要多注重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制度,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3.高校要配备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对新生要进行摸底调查,让学生转变思想,重视心理咨询结果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对教师也要进行考察培训,对于有人格缺陷的教师要坚决剔除教师队伍,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预防为主,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三)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丑陋腐朽的社会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些不正之风正充斥着本来纯净的校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各大高校周围是酒吧,网吧,迪厅一些不健康场所集中的地方,在对感官器官的刺激下,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加上一些不良文化的宣传,加上歪曲了的社会舆论,还有一些低俗的报刊杂志,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直接改变了其思想认识形态,严重的影响了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1.大学生所处的时期是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生理变化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2.拒绝和社会上不良人员交往,和周边不良场所划清界限,努力提高外界的抗干扰能力。3.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和对各种外界压力的及时释放,如体育锻炼,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找同学和老师倾述等。4.学校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德。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

[2]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8).

[3]赵立明.大学生健康教育.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

篇6

关键词:校园暴力犯罪;网络时代;法律教育体制;暴力文化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57-02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比对待孩子的方式更能体现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让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应该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政府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自21世纪以来,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冲突与挑战,数据表明我国校园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趋势也愈加明显,多媒体的不良影响成了诱发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因此,关注校园暴力犯罪,保护在校学生便成了我国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学生受到积极的教育,避免网络、报纸等各种负面新闻的影响。

一、校园暴力犯罪的概述

关于校园暴力犯罪,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的研究,现有的调查或分析,一般仅从一个较为片面的角度出发。比如社会学注重对其现象的收集、归纳;教育学则偏重对自身体制和教学内容的检讨;至于司法界,无论是在实务中还是理论上,亦只是单从一般的犯罪学角度探究其成因而企图完成事前的预防或事后的惩戒教育。由于考虑的范围比较孤立,必然不能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校园犯罪”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因而,唯有从更高的角度方可能俯瞰全局,既找出“校园暴力犯罪”现象背后的成因,更能综合地构建行之有效且针对性强的预防和教育的系统。

(一)校园暴力犯罪频发的原因

1.校园内部及周边人员密集且杂乱。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现在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扮演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职能,因此校园周边汇集的人员也是形形,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苑的30个商业摊点就有来自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十余个不同的省份,而且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具有商业竞争关系,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强卖强买现象屡见不鲜。更为恐怖的是在2006年南京市就发生过因为恶性竞争,一个包子铺老板在另外一家包子铺投毒,导致30多名学生死亡,70多人受伤的不幸事件。校园本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每年都会面向全国32个省份自治区进行招生,所以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是世界各地,南北方性格的差异,不同民族间的信仰、生活习惯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朝夕相处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小到吵吵闹闹,大到集体斗殴,所以校园暴力犯罪行为时常发生。

2.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在校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身体和心理都不够成熟,面对违法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时,大部分都会感觉到恐慌,难以作出理性的判断。加上身体发育不够成熟,难以抵抗暴力。其次,在校学生往往在犯罪发生时没有法律意识,不会想到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且犯罪嫌疑人往往也是考虑到对学生犯罪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较成年人小、不易被追究这种情况,也没有考虑到犯罪后法律的后果。

3.学生本身年轻易冲动。青少年因为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够成熟,往往会比较容易冲动,这样学生本身就会成为犯罪的主体和犯罪的对象,学生犯罪主要集中于暴力犯罪、经济犯罪、性犯罪等。以上罪名造成了社会的危险性,也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失,但是,学生犯罪在其有组织有计划、使用暴力性武器等方面并不突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是因小事而起,临时起意,往往三五成团,或者是路上抢钱,往往都是考虑不成熟导致的激情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相比,人身危害性明显较小。

4.校园安保力量薄弱。学校的校园安保现状也令人担忧,现在学校的保安都承包给了专门的保安公司,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运营,保安人员大多是年龄比较大的中老年人,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根本没法控制局面,而且现在一个学校的保卫人员不到100人,平均下来一个保安维护300名学生的安全,根本就应付不来。

(二)校园暴力犯罪的分类

根据施暴者的不同和校园暴力的来源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暴力现象。这类校园暴力犯罪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或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从而导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变相体罚、体罚、言语侮辱等,当然这里的教育作广义理解,既指家庭教育又指学校教学。

2.在校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学生施暴主要是指某些学生因不成熟的恋爱观、青春性意识萌动、钱物需求或者仅仅因为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如、殴打、抢劫、侮辱、杀害等。

3.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学生的聚集会带来很多商业的发展,一些非法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为了发泄心中不满而对学生施行身心侵害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特定场所,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更大利润纷纷将兜售、于广大学生,其中不少人用诱骗的不法手段。其二,一些犯罪分子在学校附近、学生上学的路上抢劫学生财物,对学生进行不法侵害等。

(三)校园暴力犯罪的手段

1.简单的暴力手段。在美国,因为枪支管制方面的因素,校园暴力的手段会更加恐怖,而相比于美国,中国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简单的暴力方式,利用匕首、石块甚至是徒手这样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使用枪支的几乎没有。

2.强制猥亵。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性的好奇懵懂会导致性犯罪的案件增多,无法正确的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暴力犯罪的发生,强制猥亵是很重要的部分。

3.吸毒、侵财性犯罪。近些年,青少年吸毒的人数逐年上升,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侵财性犯罪,抢劫、偷盗时有发生。

二、洪山区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洪山区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

考察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我们不可忽略地应该首先了解所研究地域的经济、社会情况。武汉市洪山区在湖北省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2013年洪山区的国内生产总产值达710亿元,占整个武汉市的1/10。仅洪山区光谷的年总收入就超过300亿元。洪山区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实现3个转变:一是从以前经济欠发达地区迅速地转变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二是从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转变为服务业发达地区;三是正处在农村城镇化的转变过程中。人口方面,洪山区外来人员有120多万,户籍人口只有108.3万,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不容忽视。洪山区现有中小学校共计264间,在校中小学生23万7千多人。教师职工人数超过1万人,其中公办教师4800多人,民办教师(即聘请教师,工资学校自筹)5200多人。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外来人员急剧增加,居民贫富悬殊加大,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社会环境复杂,民办学校放开等因素的影响,洪山区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也呈上升势头。部分城镇学校甚至出现了校内外环境复杂,在校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局面。从洪山区批捕的案件情况来看,2013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285宗。而2013年在校学生犯罪或者以在校学生作为犯罪对象的案件共计23宗,2014年1-4月为12宗,同比略有上升。这45宗案件抢劫占53.3%;盗窃占26.6%;其他占20.1%。另外,教师犯罪案件除了2006年某大学教师王某猥亵本校3名研究生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外,尚无案发。

(二)洪山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1.以财产犯罪为主。洪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飞速发展往往会造成消费主义的风行,影响青少年的消费意识,造成他们追求奢华和短期消费的心理。而当他们的高消费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铤而走险,实施敲诈勒索、盗窃、抢劫、绑架等犯罪行为。另外,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零花钱较多,不少学生还配有手机等较为贵重的物品,使得不少学生也成为不法分子的犯罪对象。我们曾经对洪山区某街道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展开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竟然有61%的学生对学校内外环境有不安全感。从洪山区检察院的在校学生敲诈勒索和抢劫案件来看,其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甚至有些对自己的同班同学下手。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较多,供养的压力较小,因此因为生活困难而去犯罪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刺激。例如,洪山某大学学生张某,自2002年9月到被抓获的一年间,共参与抢劫摩托车12次,其中3次的作案对象是同校的同学。每次得手后,张某便能分到一些赃款,并用这些钱到网吧打游戏、购买名牌服装或者请同学吃饭。经调查,张某的父亲是小巴司机,母亲是清洁工,家境虽不十分富裕,但不缺吃穿,而且定期有零花钱。可是这些不能满足张某大手大脚的消费欲望。在战战兢兢地参与一次抢劫后,他尝到了甜头,便有了之后十几次的作案。

2.犯罪手段趋向智能化、成人化。当今社会,受暴力文化熏陶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不少表现为采用威胁、恐吓、暴力等手段,有手机等先进的通讯工具,精心策划作案方案,作案后及时毁灭各种证据。如有些高智商的青少年还会根据报道上所披露的警方侦察过程和方法,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学生犯罪人,只是在其成长道路上走了弯路,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去关心、去矫正、去帮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受害者更应该被广泛关注和保护。目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虽然不尽完善,但是可喜的是,对在校学生的保护已经受到重视。让每个学生在阳光下成长成才,让每一个走过弯路的学生犯罪人都有重头再来的机会,是我们法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秉志,王鹏祥.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5):40-47.

〔2〕赵秉志.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09―2010年卷).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3〕徐久生,庄敬华.瑞士联邦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心理契约; 研究生教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38-03

收稿日期:2012-10-2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2011JY-007)

作者简介:马明霞(1980-),女,山东泰安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 涓(1972-),女,天津宝坻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人教处处长。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都属精英教育,他们承载着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希望。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研究生群体具有年龄较大、知识层次高、思维敏捷、独立意识强,在思想上比大学生更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稳定,认识问题的角度独特,吸收新鲜知识快、思路开阔、包容量大等特点。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以往被动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沟通,在平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教育主体的心理满足。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加强对管理各环节的人性化思考,将为实现科学的育人理念,探索研究生教育中的共性规律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论框架

1.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

2.心理契约理论的特点

相对于经济契约而言,心理契约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心理契约具有内隐性,这是心理契约最突出的特点。心理契约管理依靠的是管理者利用各种方法调动被管理者的心理过程朝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发展。第二,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人的心理的变动性使得心理契约这种诉诸内心的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不断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变更与修订。第三,心理契约具有功能性,这是进行心理契约管理的基础。心理契约虽然不如经济契约那样具有刚性的外在约束效度,但其功能性极为明显。

“心理契约”概念提出之初,人们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组织的雇佣关系上。随着人们对心理契约的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契约逐渐被应用到其他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心理契约是联系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要纽带。从满足教育主体间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心理契约的构建,力求使我国研究生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理性化,是实现教育本真回归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研究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彷徨、婚恋的压力、人生规划的迷茫成为了阻挠研究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研究生家庭背景、学校背景、性格特征的差异,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折射到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反映形式。通过对156名武汉地区生物、物理、数学、化学、地学、力学等学科的理工科研究生的调研,笔者发现导致研究生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学业完成困难与人际交往困难导致的抑郁与焦虑;由于恋爱与婚姻状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自我否定、烦躁、学习无动力以及自杀念头等;由于自我过分要求完美,而在个人发展受挫时导致的失落感;由于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而导致的对自我的不认同,甚至有退学的想法;由于从小受到溺爱或与父母关系不融洽而导致的亲子关系恶化;由于性创伤经历而导致失眠、恐惧,进而影响学业发展。

在全面分析和跟踪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在入学、转博、求职等重要阶段,在每一个人生新的十字路口上,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如何成就卓越人生而“纠结”。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对于解决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数据来源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招生环节到毕业环节,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到论文答辩,从思想政治教育到综合素质提升,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导师、学生、教育管理干部直接有效的沟通。只有深切了解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个性特征与生存需求,才能洞悉探寻研究生培养中的规律。本研究采用作者自编问卷,分别从研究生的自我认知、人生规划与职业定位、身心健康状态、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师生关系、对待学习与科研工作的态度、对所在培养单位的心灵认可程度等方面对被调研对象进行了调研。为了保证研究的针对性,采用了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集中选取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地区的理工科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开展了跟踪式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工作。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56份,回收率约为87%,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 XP统计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处理。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取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统计结果。

1.研究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较强,对个人的发展与职业规划有较明确的定位

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对于研究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已经结合自身特质,思考过关于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的问题,对于自己向往的职业类型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81%的研究生认为了解自己的个性与性格,有助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定位。研究生阶段是形成个人学术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3%的研究生已经树立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人生学术志向,将个人兴趣与国家科研需求结合在一起。但从对13位研究生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研究生主动申请学校(研究所)内转博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我们必须开始反思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影响学生对学校(研究所)满意度降低的因素。

2.研究生在课余生活里的生活状态不是十分健康,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有增加趋势

在业余时间里,只有55%的研究生会主动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作为休闲健身的方式,而且其中男生运动的频率和强度明显高于女生。大部分学生选择上网聊天、唱歌、逛街、睡觉、节假日旅游作为休闲方式。对于长期从事伏案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机能的高效运转,但是目前的统计分析中,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来自学习科研的压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真正在业余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的学生并不多。

3.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成为影响学生学术水平的重要原因

95%以上的研究生认为心目中理想的导师应当是懂得换位思考、为人和善、善解人意,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的学者。但是由于每位导师的育人方式不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不同课题组、实验室所呈现出的师生关系就大不相同。在调研过程中,只有15%的学生认为与导师的关系“非常融洽”,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融洽”、“一般”,而且有5%的学生选择的是“不融洽”。只有43%的导师能主动地关心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4%的导师处于完全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态。这样的一种情况,导致在学业和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只有68%的学生会选择主动与导师沟通,部分学生由于不敢主动向导师求教,而在学习科研工作中走了很多弯路。

4.研究生对待学习与科研工作的态度基本端正,但是存在产生心理压力的诱因

从统计结果中发现,理工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科研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而且88%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也将具备创新精神、能耐住寂寞、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执着精神作为从事科研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但是在统计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动机时,24%的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暂时没有理想工作,被迫考研。这些因素都将成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的诱因。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1.基于心理契约的研究生招生环节管理策略

研究生心理契约形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在研究生入学之前通过各种其他非正式渠道形成的。比如说通过朋友或社会宣传对研究生培养单位会对它的研究生阶段承担什么样的承诺和责任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毫无疑问,入学前的招生宣传工作是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关键。在进行招生宣传工作时,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就应当把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的学习、科研生活向学生进行详细、真实的描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条件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应对学生的预期有所了解,明确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动机与期望值,结合每个学生的特性,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心灵契约”,实现个人—专业—导师—组织的最大和谐。

2.基于心理契约的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策略

研究生刚踏入新的生活时,往往都有着美好的期望和动力,但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后,就会进入一个情绪相对低落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教育管理干部在研究生教育中要特别关注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影响心理契约健康发展的因素。首先,应该加强情感交流,明确合理的期望。研究生在内在需要上更侧重于精神满足和情感关怀而非物质获得,只有尽可能从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实施激励措施,才能增进教育者和研究生之间的信任,才更利于激发研究生内心深处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低落情绪的出现,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其次,建立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沟通机制。心理测量是培养单位了解研究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对其心理以及行为进行评价的有效工具。通过心理测量,可以对研究生近期的德、智、实践能力、情商与心理、职业生涯测评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时了解研究生近况,对研究生做出合理的引导,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心理契约的研究生职业规划管理策略

研究生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上,应该更多地把研究生教育当作学生自我才能实现与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引入培训机制,为研究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选培训,让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以及对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规划自由选择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一是要注重研究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全面性,对有关研究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设想和规划;二是要注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有针对性地为研究生量身打造开发、培养方案,确保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合理。

4.基于心理契约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策略

科研本身既是个人的研究探索过程,也是群体的合作过程。研究生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科研育人就是着力营造一个和谐互信、宽松严谨的学术氛围,让每个研究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强调团队力量的现代社会,师生团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科研育人能够有效地建立师生团队,增强团队的融合度,增加研究生的心理归属感。因此,定期组织导师参加“研究生导师培训班”,提高教育育人的能力,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5.基于心理契约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策略

校园环境的建设包括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教育中典型的组织文化,影响着教育中心理契约的存在方式和实现程度。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正是为了加强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念,促使培养单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共同信守契约,使素质教育多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研究生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校园凝聚力。在创设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放在首位,承认并满足研究生的需要,尊重并容纳研究生的个性,重视并实现研究生的价值,使研究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赵永新.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79-80.

[2] 吴继锋.以文化校园理念为先导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92-94.

[3] 鲍玉琴.论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