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合理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社会保险 维权意识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一、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情况,尽管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不高,甚至其收入大多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满意度”还是比较认可的(依据我国2009年国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调查资料统计:约12%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满意,80%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认为还可以,仅有8%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意)。结合这份调查报告笔者个人判断认为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满意度的主要依据是相对于农村收入水平太低来决定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这两个条件就限制了他们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加之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是城市边缘化的身份,并且其收入及自身思想观念让他们常常因为“怕花钱、嫌麻烦”等原因,而对雇主“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金”等一系列行为往往听之任之、忍耐克制。这就是导致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十分淡薄且参保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对此已经可以完全明确“享受社会保险是包括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法律法规过于陈旧、立法级别较低、法律化程度低、覆盖面小”等等缺陷,并且由于一些社会保险立法相关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当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工作状态,总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得实际需要。此外,执法力度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时,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监督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严重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行为、拖欠保险金行为、非法挪用与挤占保险金行为”等方面的制裁。
二、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着力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
笔者个人认为在社会保险问题中政府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加大相应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来实施培养的,在以往政府实施的“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自身素质,最终提升其收入,对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在“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法律常识讲座”,这是由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与缺乏法律意识”,“就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其收入,“法律常识讲座”则是在提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基础上同时让他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是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益,以往大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政府通过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法律知识讲座能够最大层面的去为其普及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劳动保险维权意识。
2.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笔者认为要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也就是转变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的现状,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有法可依。对此,笔者个人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应该具备“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法”,对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应该有着明确且完善的法律条文,包括“从法律上明确阐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规范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范围”等等方面,此外,还应该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各种具体社会保险险种(如工伤、医疗、养老等)进行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完善的法律法规背景下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能否的道有效地保护。在执行发面需要执法机关不受外部任何因素的干扰而变化且适当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同时让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3.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国有着一个专有名词“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称谓让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群体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让他们在城市里拥有城镇户籍、固定合法的住所、稳定可靠的生活保障,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一尴尬称谓与感受,他们的身份转变才能真正和职业相一致,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才能真正有保障。我国一直在实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只有当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当逐步实行统一的居民身份管理办法和户籍制度,我国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能真正依靠政策争取个人的身份与各种福利待遇与城镇居民一致。此外,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去关注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相关问题纷争,通过加强监督对外来务工人员及相关用工单位的管理来维持规范的就业市场。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大监察力度,认真规范的监察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社会保险办理情况,最大程度的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业进行重点监察,例如:建筑、餐饮,畅通劳动监察投诉与举报渠道,真正及时、严格处理投诉问题,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伴随城市振兴而崛起的建设新军——关于沈阳农民工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8,(09).
[2]钟兴奇.用工单位能否应员工要求不办社会保险[J].农家科技,2009,.(03).
篇2
关键词:理实一体 教学载体 “三明治”教学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产生
传统的职教方式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的传授,虽然也有技能训练,但实际训练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脱离,只能算是对专业的实践性认识,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学生不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其结果是学生毕业时不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不能完成所学专业的工作任务,学而不能致用。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做中学、学中做、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平台。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正是以真实产品的加工过程为导向,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零件的加工为任务驱动,面向岗位职责和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载体选择
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训练其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需要选择一个适合本课程能力要求的教学载体,使课程以真实产品的制作过程为导向,以零件加工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工作任务及内在联系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我们通过调研并几经挑选,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选择了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作为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的教学载体。
发动机模型由14个零件组成,这14个零件的加工与组装,涵盖了车削、铣削、钻削、装配等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零件的加工内容非常全面,实现了普通加工的多种技能训练。其中直径最大的有 80mm的底盘和飞轮、最小的有 3mm的小拴;有直径 4mm的细长轴,有厚度仅为3mm的盖盘;有通孔、平底孔、大孔、小孔、高精度孔,还有M2的螺纹孔;有同轴度要求高的活塞,还有分布均匀的平衡孔等等。这些零件加工、组装完成后,即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接通气源可以实现运转。因此学生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相关零件间的关系,如何保证彼此精度要求和位置要求。所以,以发动机模型为载体的汽车零部件加工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完成一项典型的综合性任务。学生亲自动手加工零件、装配产品,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去学习,又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课程内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构建
1.基于职业工作能力的课程目标
汽车零部件加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车工、铣工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的目标是:学习――应用――创新。
首先,以发动机模型的零件加工为任务驱动学习工作过程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其次,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加工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装夹工件的过程解决零件加工中位置偏差的现象等。而真正做到灵活应用则是一个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使他们具备继续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最后,于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提出创新的思想,启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对同一零件或同一个加工内容学生要有自己的设想和创新,要设计不同的加工方案。
2.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课程内容的构建
本课程学习的过程即是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教材的结构顺序,将机床、刀具、夹具、量具及工艺等相关知识融合在每一个工作任务中。其任务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互通性。根据学生从专业入门到熟练,从知识的获得到解决问题的递进趋势,以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为主线,串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零件加工顺序构建了11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又细化出典型工作任务(略)。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为100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8学时,学生在车间自己动手加工模型零件,并在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小组活动、自主学习等形式,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见表1。
表1学习情境及课时分配
序号 学习情境 课时100
1 车工入门 专用周
2 铣工入门 专用周
3 切削基本常识 8
4 轴类零件车削 24
5 套类零件车削 16
6 圆锥面的车削 8
7 三角形螺纹的车削 8
8 铣削平面 12
9 铣削沟槽与切断 8
10 铣等分零件 8
11 模型的装配 8
四、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构建和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1.课前设计
曾经观摩德国教师的授课,感觉课堂上的教师非常轻松,讲的内容很少,基本上是学生在工作。其实,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是在课前进行的。课堂上的活动内容都是教师的设计,学生的投入和参与都是教师导演所致,学生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始终。所以,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否能达到能力训练的目的,课前设计是关键。
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能力要求,教师的课前设计应解决的问题包括:教什么?这个内容需要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分配时间?有哪些资源和辅助材料可以利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问?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如何检验教学成果?
2.实操部分
实操训练以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过程为导向,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定实施计划。零件加工之前教师会把相应资料全部发给学生,学生获取信息后查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零件加工的工艺方案,并将此方案向教师汇报,如果方案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教师会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加工方案去执行。最初的零件加工需要教师的演示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随着学生操作的不断熟练,在执行过程中,老师要少干涉多观察,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或征询教师意见,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协商解决问题。零件加工完成后,学生要自我检验产品质量,最后由教师做出评价。在完成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学生分别扮演着操作工人、质检人员等的角色,在相互监督、交流沟通、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取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
学生以零件加工任务的实施者身份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实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零件图的任务要求为索引,学生在识读图纸、讨论、研究图纸的过程中,明确加工要求,并制定工艺和实施加工。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职业氛围,可以发现不足而主动学习。
3. 理论学习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将工作中应用的知识点及时反馈到课堂,并通过分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寻找解决的方法为索引加入所需的相关知识。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学习、强化相关知识。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穿插。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科学实践表明:人脑接受信息的能力10分钟后下降到25%,20分钟后下降到10%。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采用“三明治”教学法,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体活动交替进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持人。激发兴趣――学习知识――训练综合能力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旨。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思维方式的不同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耳、眼、口、手、脑等各种学习途径,让他们去读、去听、去看、去表达、去动手做、去思考,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学生个体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1)头脑风暴法。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已见,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贮备进行展示。可以是个体发言归纳,也可以是用组间串门的形式实现多场头脑风暴,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
(2)伙伴猜谜法。2人为一组,每人挑选一个题目(教师布置),个人先备课,然后讲给另一人听,对方听后复述。通过组内交流,训练学生注意听讲的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学生分别以操作工人、检验员等身份完成工作任务,在角色的任务完成和互换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沟通能力。
(4)设问讨论法。以零件加工任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问,或以与生产节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知识设问,使学生发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路,培养探究的思维和方式。
(5)思考―交流―共享法。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后,选代表向大家陈述讨论的结果。目的是锻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6)概念卡片排序法。教师将某零件的加工工序内容以纸条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书甚至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将零件的加工工序排列出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生小组活动后要将活动的成果以自己选择的形式展示出来,以组为单位利用展板、黑板、纸条排序或电脑课件等形式进行展示、讲解、点评。成果展示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小组活动及成果展示,在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计划、合作、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成就感。
4.学生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生知识的获得及应用作为教学效果的评判。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情况。零件的加工是以车削、铣削零件的过程及加工质量作评价。其中必须遵循以下评价依据:是否独立完成任务;工作中运用了哪些方式;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思考的能力;其他如责任感(环保意识、节约成本意识等等)。
评价的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价(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作一次评价)。
五、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体会――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是第一次选用发动机模型做教学载体,无法借鉴也没有现成的产品,只有平面图纸。学生是这个产品的制作者,实践者,也是创造者。学生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害怕操作机床到自己亲手加工出零件的兴奋,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随着一个个零件被加工出来,学生要收获自己工作成果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但是本课程100学时的教学任务只能完成零件的车削、铣削工作,而零件上还有许多连接孔必须采用钻削加工,没有此过程,发动机模型就无法装配。为了能亲手组装自己的产品,亲眼见到发动机模型的诞生,许多学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零件的加工和组装,是学生的这种激情和冲动,成就了发动机模型的制作。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因此而把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示,城市的园林绿化对居住于该城市的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的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不断地出现新问题,从当下的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城市的园林建设在园林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在水平提高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我国城市园林的发展速度与发展的质量不相匹配,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要提高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提高园林绿化的水平及管理质量。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1、把握施工对象的生物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将不同季节、形态特征,不同色泽的花卉、草皮、乔灌木等进行搭配栽植,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特有功能来实现净化空气、滞尘调温、美化环境的作用,最终达到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目的。另外,苗木的种植讲究季节性和土壤条件,自然条件对施工管理有较大影响,施工质量的控制有一定难度。
2、创造工程建设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通过植物配植、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等艺术手段,以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施工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设计意图有较深的领悟,在建设过程中以创造性的劳动,实现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效果。
3、对施工管理有较高的要求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占地面积大,有足够的工作面,利于施工。但是,施工作业点较分散,涉及专业多。因而,在施工的组织管理上,要求协调好各专业的互相搭接,准确安排插入工序的时间,而且要保证所涉及的不同专业的施工团队能流水作业,连续施工,减少窝工、误工等情况,这对施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在本质上仍未从根本上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管理的运行痕迹和框框,政府挑着经济与社会两副重担,明显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有背于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目前,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政,如:各开发区、各开发商及企事业单位等有关部门的园林绿化管理,自成体系,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使得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事件时有发生,随意伐木毁绿事件更是屡屡发生。有些城市由于管理力度不强,城市整体绿化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2、缺乏专业监理机构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指导监督
化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乎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因此加强施工监理、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市场必不可少、迫在眉睫。由于-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工程质量并没有做严格、强制性的硬性规定、使得不少施工单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钻了规范的空子。加之缺少专业的独立于施工队伍之外的工程监理机构的有效监督,使得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并最终增加了建设,后期维修成本,拉长了建设周期,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3、 园林绿化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园林绿化事业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兼具园林常识与管理技能的专才极为匮乏;园林机械设备落伍;对技术性较强的绿化植物规范养护管理工作,也仅有少部分技术人员可达到操作规程标准,大多数的一线绿化工人,几乎都是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民工,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绿地植物预期的景观效果。
4、重建设轻养护问题普遍
园林绿化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三分建,七分管”,只有长期的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和良好长势;才能收到预期的环境效果。在我国“重建轻养”的现象屡见不鲜,投资上亿元的园林工程,因缺少管理养护而变得暗淡令人深思。
三、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1、 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建设
首先,在运行机制层面,要将园林绿化工作由应急管理、突击整治转变为长效跟踪管理,使相关法律法规在园林绿地管理中得到有效落实,最终实现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扩展城市园林绿地管理的张力。其次,建立统一协调的绿化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园林绿化建设应当充分考量水源、土地等生态环境状况,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内在关系,从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与长期利益着眼确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再次,完善管理部门的责任机制。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量大,是需要众多职能部门同力协作的一项社会性工作。这就要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明确管理责权制,量化和细化绿化目标责任,逐步理顺部门间的绿化管理职能。逐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心下移,使职能配置与绩效评估挂钩,建构起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
2、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当前,由于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缺少有效的监督及制约,目前的城市绿化建设市场还不规范、成熟,导致一些不良现象、问题的出现。为应对新的市场形势,应加强绿化施工的有效监督,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理机构或公司,对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等实行监督指导。监督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强化施工队伍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定期进行安全监管考核,并使之形成一项规章制度,力保监督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其次,不间断跟进工程进度,不仅关注施工建设,在建设完工后还要加强工程追踪,监督施工队伍对绿化工程进行后期保养和养护。
3、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这是搞好施工管理的首要环节。施工单位承接工程后,要向每一位管理人员告知施工项目的各项数据等详细情况,针对工程的控制管理以及成本等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商讨具体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施工成本项目目标,实现自我的经济效益。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参加工程施工的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应该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团结一致,为实现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共同努力。
4、提高养护的专业性
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以及苗木养护过程中,应充分根据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模式合理地进行种植和养护,以充分体现园林绿化工程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时,也只有对苗木精心地呵护,定期地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此外,在选择施工以及养护队伍时,还可实施公开的招投标制度,实现园林绿化管理的市场化发展,选择一些经验丰富的、具有一资质的施工及养护队伍进行养护管理。同时,还应加大对常规绿化园林养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以提高全体市民绿化保护意识,加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
在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更应在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上下功夫,提高园林绿化的水平,改善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转变观念,在重视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绿化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保证绿化的效果得到体现,给人们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炳涛.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分析[J].绿色科技,2013,08:27-28.
篇4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食品理化检验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质量监督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理化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食品理化检验技能,以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近几年,笔者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完成化学基础、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本课程向学生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与要求、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门以技能培养为主,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组按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课程的设计:
1.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问题。
2.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应成为选取课程内容的参照,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
3.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不同样品的相同项目检验技术具有的相同性,应成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4.企业产品的简单性和食品种类繁杂,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系统和高度真实所要针对解决的问题。
5.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6.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要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要有以产品典型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还要通过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发挥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本课程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验岗位工作要求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技能,从而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互相交融,互相交叉,充分发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
本课程已开发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训练项目近50项,技能训练的时间已占课程教学时间的60%以上,加上理化检验技能综合训练,本课程的总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已超过70%。
2.真实检验任务驱动,工学一致。结合广东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精心选择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将当前食品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真实检测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同,学生学习如在岗位工作、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直通,工学高度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向学生,着重于学生如何“学得到,学得好”,将学生从单一的听课中释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做”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离、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观念,突出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交融,将教师的角色从“指挥”转变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实践,教与学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本课程教学任务全部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和课室、实训室一体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检验任务带到多功能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重复进行操作训练。面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企业员工培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从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食品企业专家意见和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对食品检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选择有实用性、普遍性、代表性的食品检验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国家标准中常规的理化检验技术为重点,充分体现“学习”和“工作”的一体化。由于食品与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技术、方法、标准更新快,周期短,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意识和增强竞争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视学科前沿的发展,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统筹安排教学。
2.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
(1)“课堂、实训室一体”的现场教学法。我们采用了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即做,学亦做”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直观、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自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2)项目导入、启发引导教学法。根据食品样品种类繁多,要求的检验项目各不相同,相同的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样品也具有很多相同的检验项目等特点,本课程在单元操作部分主要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讲解、演示和操作,在学生掌握了该操作技能之后,我们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半固态食品、液态食品、含脂肪和糖类高的食品、香精、香料等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按“教师下达检验任务(项目及样品)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问题及分析)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式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等水分测定方法的操作技能和适用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同检验项目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取启发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在学校做过什么,工作中就只会做什么”。
(3)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引起学生对检验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注意和重视,用问题讨论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师主讲。例如,在进行某个检验项目的教学时,教师不做任何讲解和演示,而是由学生分组对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展开讨论,找出该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影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长期在食品检测部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并归纳,并指导学生完成检验项目的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要注意问题的印象,实际操作时就会有的放矢。
(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职业情景,将课程内容置于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真实情境中,训练全过程严格按企业检检流程进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待检样品)后,严格按要求进行成分分析,认真填写《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处理,且根据相关标准作出产品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吻合,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检验的流程和要求,掌握了对样品和相关文件信息资料的管理方法。
(5)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下达检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由组长负责采集样品,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从成分分析检验到报告的撰写,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纠偏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独立工作的能力。
(6)仿真教学法。对一些直观性差的检验项目或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的使用,采用虚拟实验或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是以“做”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程组通过引进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双师”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现有教师11人,100%的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其中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师8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
(2)“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场所作依托。我校正在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集科技、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配置了满足教学需要的检测仪器,并安装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了足够工位,完成建设后可同时容纳2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该中心将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运作,提供完全真实的食品检测环境,完全满足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本课程所在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迄今已经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其中包括了食品检测权威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运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上教、做上学”,突出了教、学、做的同步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尤为重要。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包括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等内容,为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
四、考核形式的选择与改革
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做、考”四者有机结合,以考促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技能考核纳入课程考核,选择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形式,建立了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体考核评价体系见表1。
五、取得的成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具体化、清晰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打下了扎实的食品理化检验理论基础,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微生物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的学习融会贯通,毕业时100%获得中级以上食品检验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而且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检验岗位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实训场地需要配套完善,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参考文献:
[1] 王燕.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8.
[2] 范俐.谈“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高职食品微生物检
验实训教学的改革[J].福建陶研,2008,(2):23-26.
[3] 陈会琼.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职
业技术教育,2006,(4).
篇5
关键词:施工现场;工程建筑;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建筑工程呈现出需求量大、高层建筑增多、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加大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固有的露天作业多,现场环境复杂,手工操作体力消耗大、高空作业和交叉施工多,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多等特点,生产安全事故难以完全杜绝。施工安全问题至始至终是困扰建筑业,也是工程建设难点,虽然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被应用到生产建设中,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和繁重体力劳动,但是,并不能替代人力资源,而对劳务人员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识差、素质低下、随意性大、管理困难,从安全生产五要素人、机、料、法、环,人的不安全行为依然是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诱发原因,本文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做以前要的分析,为工程的安全施工提出一些微薄之见。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当前建筑市场活动中存在着各类不规范行为
建筑市场经营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从招投标环节看,既有建设单位规避招标,肢解工程和直接指定施工单位等行为;又有投标单位弄虚作假、骗取中标,围标、串标,阴阳合同,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违法违规行为;还有招投标机构“中介不中”,与招标、投标单位合谋围标、串标等行为。从承发包环节看,还存在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企业经营管理看,由于建筑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恶意压价,压缩合理工期、降低标准;从企业资质、注册人员资格管理看,有的弄虚作假,有的出借、出租,有的资质挂靠,有的隐瞒不良行为、隐瞒安全事故。以上这些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给我们的安全生产埋下了大量的隐患,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部分企业对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还重视不够,安全投入不足
在建筑企业和项目管理过程中,领导层思想不重视,安全责任不落实;通常只是应付上级安全检查走过场,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重视利益而轻安全,殊不知安全生产事故,不仅有经济效益的一面,更有社会效益的一面,造成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形成安全防护不到位;重视经营而轻安全,通常说:经营是企业的龙头说没有任务怎么说生产更谈不上安全生产了,殊不知没有安全管理的生产是不可能有好的收益的,2012年9月13日,武汉市东湖景园工地升降机坠落事故,升降机内19名民工无一幸免,震惊全国。也说明了没有安全的生产对于企业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重视工程进度而轻安全,认为没有进度就没有效益,然而,殊不知工程进度是要有质量和安全作保障的,没有质量和安全进度是没有意义的。
3、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在落实过程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方案等相关的文件是施工过程中具有法律性质的重要文件,然而在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所规定的技术措施和安全专项方案要求进行施工,使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失去了相应的效用,有的根本就不编安全专项方案以经验施工,导致施工过程的经验性、盲目性以及无序性,10、10柳林模架坍塌事故也说明了这一点。使安全防护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4、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置和对物的安全管理还满足不了施工的需要
施工现场存在着大量的施工隐患,住建部要求施工现场应设立危险源告知和安全交底制度意在提醒告知施工人员已引起作业人员的重视,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标准》中从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工程、模板支撑、高处作业、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与起重吊装、施工机具;注重了对物的安全性的管理,但是安全责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安全设施的配置还不完善,职工本身也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做到“四不伤害”,给施工留下了安全隐患。
注“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不让别人伤害别人。
前三者均与自己有关,第四是属于人人参于安全管理,制止违章和伤害。
安全检查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建设落实不到位。虽然我们已经做很多工作,但对照法律法规还远远不够。我们见到的、听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生产安全事故,值得我们反思。根据我们对事故情况的统计,我们的监管,我们的处罚,我们的带班制度落实还很不到位。
提高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安全生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松懈和侥幸, “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出自瞬间麻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安全生产氛围不浓、安全意识不高、安全知识匮乏等仍是一个建筑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就我单位而言,同样存在着安全生产走过场,不重视的现象。其实认真理顺安全与生产的辨证关系,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健全安全生产机制,开阔广大干部职工的眼界,提高安全工作理论水平和安全生产综合素质,对促进单位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提出近期目标,今后10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快速增长。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分析查找原因,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企业要树立严格遵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事故的发生。把能力和精力放在企业管理上、放在提高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放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提高企业诚信度上拿项目,用武进建安公司的工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真正引导市场、引导业主选用那些诚信的企业,选用质量安全好的企业。
(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深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落实领导带班检查制度和项目负责人现场带班生产制度,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领导带班对于及时消除隐患、排除险情很有好处。二是安全检查和重大隐患督办制度。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和治理,真正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对重大隐患消除。杜绝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不彻底,防止使隐患变成险情,使险情变成事故出现。三是加大生产安全事故处罚力度,不论是重伤还是轻伤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处罚力度,制止一切违章行为。(三)强化监督检查,切实排除安全隐患。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要做到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加强全面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项目、省市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分公司项目部加强对自身检查和工地进行抽查。经常性检查与集中专项检查相结合,要组织经常性监督检查和季节性检查专项检查。做好不通知情况下暗查暗访,真正发现问题,真正排除安全隐患。(四)切实加强安全事故查处工作。事故查处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对于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查处,起到事故警示教育的作用,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树立事故就是浪费,事故就是犯罪的理念,以前出了安全生产事故大家不在乎,没有切肤之痛,不重视安全生产,继续发生事故,没有起到警示惩戒的作用,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暂扣,该清出建筑市场的清出市场。对注册人员吊销证书停止执业,要让企业和个人感受到发生事故是要付出成本的,不仅要在经济上受到处罚,还要在资质资格上严厉罚处。(五)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法规标准学习,关注建筑安全生产,做到学法、知法、懂法认真搞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 “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六)要加大建筑安全生产费用的保障力度,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充分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政府安全监管效能,全面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以上讲的是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当然还存在很多的安全生产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篇6
【关键词】高校商业街;城市化;对策
一、高校周边商业街的特点
1.商品价格普遍较低
因为学生的可支配支出全部来自家长给的生活费,所以消费水平有限,因此,高校周围的商业街往往以物美价廉著称。
2.餐饮行业特别兴盛
虽然商业街也会有各种小商品,但总的来说,餐饮行业是最为兴盛繁荣的。无论哪个高校周围的商业街,餐饮行业永远都是最兴旺的。
3.经营者日益年轻化,营销活动也更迎合学生
随着80后成为社会中流砥柱,商家也越来越年轻化。各种网络红人如“烧饼帅哥”、“豆浆西施”也层出不穷。年轻人往往头脑更加灵活,更容易从学生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营销活动。
二、高校周边商业街存在的必要性讨论
关于高校周边是否需要存在一条小吃街,目前争议很大。笔者认为,高校周边的商业街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原因如下:
1.需求决定市场
高校学生数目庞大,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从数量上来看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从需求构成来看,高校学生不能在宿舍做饭,吃饭必须在外解决,而食堂种类味道往往比较单一,时间久了容易腻烦。这一切都使得高校周围商业街的出现成为必然。
2.商业街也可以成为高校的一大特色,甚至吸引游客
户部巷曾经也只是一条卖过早的小巷子,而如今,却成为了武汉的名片,游客来武汉观光的必到之处。高校周围的商业街一旦形成规模,也可以成为第二个户部巷,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甚至可以吸引游客,形成旅游经济。
3.商业街可以成为学生创业锻炼的好平台
随着商业街的形成,夜市成为了其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而其中不乏学生卖家。大学里学生往往比较自由,空闲时间较多,夜市成本较低,使得学生有这个机会可以提前体会社会,积累经验。
三、商业街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占道经营严重,流动性大
很多商家看中了高校的市场,但店铺租金成本太高且不够贴近顾客,如校门口附近往往店铺很少,但这个位置极佳,于是很多都只是推个小推车,占了路边一块地方就开始了买卖。这样使得道路变得异常狭窄,特别是放学高峰期,行走都特别困难。另外,路边摊的安全性没有保障。假如某个商家销售变质的食物,有同学去讨说法,商家大可以一走了之。这就造成了安全隐患。
2.没有统一的规划,商品种类繁多但非常杂乱
高校周围的商铺往往是各房东自己出租,对于租户销售的产品从来没有要求,所以使得一条街上经常出现一家奶茶店旁边就是一家服装店再接着一家火锅店的情况。如果可以统一规划,将同种类型的商品放在同一个区域,这样就显得整齐许多,而且容易形成规模,更吸引消费者。
3.卫生意识差,垃圾随处可见
在商业街,因为本身环境就比较差,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乱扔垃圾。因为高校周围寸土寸金,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往往被各种小摊小贩占据得密密麻麻,垃圾桶设置得比较少,所以即使有学生想扔到垃圾桶,也很难找到。
四、对发展与管理高校周边商业街的对策建议
以上问题对商业街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长此下去,商业街无法形成高校名片,甚至会导致负面效果。因此,必须对商业街进行管理。在此,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对发展与管理高校周边商业街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1.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首先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专门的管理部门应切实对商户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同时公正处理商户纠纷,成为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保障消费者利益,同时也保障商户利益。
另外,管理部门也可以不定期组织商户举办商业活动,如某个商业区联合起来实行送券接券的活动,让商户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恶性竞争对手,有助于商户团结。
2.取缔占道经营,重塑商业街形象
占道经营,一是影响市容,二是造成交通不变,容易引起安全问题。因为没有固定商铺,对管理部门来说,管理起来也非常不便。所以,管理部门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取缔占道经营,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以武汉杨家湾商业街为例,杨家湾地处闹市,但商业街占道现象严重,显得拥挤混乱,与周围非常不协调。经整顿后,原先占道经营的商家退入到店铺中,路面宽敞许多,原先车挤人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了。
在取缔的过程中,要注意文明整顿。不要使用暴力,而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并为这些占道商家的去向进行安排,比如可以让两个小商家一并租下一个商铺,这样价格方面也可以承受。
3.统一规划,分区开发
管理部门应该对商业区整体有所规划,如某一个区域专做餐饮,某一个区域专做小饰品,这样的话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来说都是有益的,对消费者来说所需要的产品更集中,更方便比较选择,对商家来说,可以集聚人气。
4.实行卫生承包到户,保证金制度
要彻底解决卫生问题,光靠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实行卫生承包到户,并定期进行检查,采取保证金制度,即要求商户事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果检查不合格,那么就从保证金中扣除。如果没有问题,卫生状况保持良好,到年底则退回保证金。
五、结论
如果能将高校周边商业街发展好,不仅可以服务师生,更可以成为城市特色。因此,需要对商户进行管理与引导,这样才能将商业街发展好,成为高校的名片甚至成为城市的名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过程;施工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1.1、团队人员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团队通常由管理人员、工程师和一般施工人员组成,团队人员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对象,管理人员发挥监督调控作用、工程师对设计做到认真负责、一般施工人员谨慎细致,工程质量自然优质。
1.2、建筑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包括整个建筑工程需要用到的原材料、构件等,建筑材料必须达到整个建筑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筑材料的采购和验收必须严格把关、认真检查。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负责人员也要对建筑材料的设计要求了然于胸。建筑材料如果不能达到建筑设计要求,工程的质量也会与设计结果相去甚远。
1.3、建筑机械因素
科技的发展为整个建筑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式建筑机械设备不断在建筑工程中投入使用,既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进度。建筑施工团队需要根据实际,选择最优建筑机械,并培养优秀的操作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也会起到重要作用。(4)施工技术因素。施工技术是指建筑工程的前期设计、建筑方案和建筑工艺流程等。施工技术贯穿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完成中,决定着不同建筑的不同施工方法,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影响,好的建筑施工技术对于整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按期优质完成的重要前提。(5)建筑地质因素。建筑施工团队并不能决定建筑工程所在的环境,所以建筑地质因素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建筑地质因素包括,工程地质、地基条件、水文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建筑施工技术的选择,也对工程质量的整体评估施加重要影响。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工程良好施工的一个重要基础,只有在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能够满足建筑使用者对于建筑的要求,才能对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起到一个良好的保障作用,通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可以对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的施工进行一个合理的知道,避免不合理施工和返工现象的出现,同时也是对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的一个良好的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建筑工程具体实施的一系列规范,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是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一个系统化管理,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因素的管理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整体质量的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3、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利润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很多人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利润纷纷进入了建筑行业中,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都存在着管理和施工不能够相互协调的现象,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建筑企业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我国现在的很多建筑企业中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成文规定,相关的兼职管理法律也不能非常全面的对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规范,所以法律的约束力也明显不足,所以施工管理普遍存在着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及时依据建筑业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发展对建筑施工提出的新要求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变革,对于施工的管理通常具有一定的强迫性,这样的管理对于管理效果的实现并不会起到非常好的积极作用,所以相关企业在工程管理制度上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和建筑业的发展相协调。使建筑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起到实际的作用。
3.2、施工管理方法不合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管理方法不合理导致的,这样会在施工中出现很多的违规现象,导致施工中出现很多的安全隐患。
施工管理人员在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且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不但会影响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施工缺乏规范性,很多建筑工人都不能依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实际的施工操作,这样也就对建筑的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水平。
在购进施工原料和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在购进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所以原材料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机械和设备的质量、规格也会出现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情况。企业相关的质检人员也存在着一些不能以身作则的情况在对相关原材料和设备进行检验时也没有严格的将产品经过相关的程序进行检验,在购买时也不能只按照相关的报告和参数进行购买,还要注意相同设备不同厂家之间的质量对比,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4、优化建筑施工管理的对策
4.1、制定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保障建筑管理力度,就必须要针对这一管理措施来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施工管理力度的强化,来对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约束,促使施工管理工作人员本身能够直接依据施工管理制度,来对于施工建设工作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
4.2、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
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设备进行有效地管理,使建筑工程施工设备能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良好的应用;要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进行管理,正确的堆放施工建筑材料,避免因为建筑材料的堆放和使用问题,增加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工程量,避免无用工和返工现象的出现。
4.3、掌握好建筑工程施工方法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避免因为施工方法的选用不合理带来一系列的建筑施工质量问题;要注意对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安排,避免因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安排不合理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4.4、及时监控施工中的建筑工程质量
所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都是为了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保障,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要做好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要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时时的检测,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要避免建筑工程施工因为工程质量问题而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要对建筑工程的每一个施工环节建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点,要对每一个质量控制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测工作,在出现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时,要及时有效地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对于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作出正确的处理,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总之,在建筑工程的建筑和施工中,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对建筑质量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能够给建筑企业节约大量的工程造价,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军军.如何优化建筑施工管理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210+246.
篇8
1.继续深入开展邮政服务“三农”活动。
一是要贴近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一条龙的服务。邮政将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组织农业技术专家通过科普展览、讲座、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及组建“邮政服务‘三农’示范园”等形式,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是加快完善和规范三农服务体系建设,采取连锁加盟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组建村级服务网络,拉动农民需求,扩大内需。以发挥“三农服务站”作用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核心,努力扩充“三农服务站”的便民载体作用,加载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推广山东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经验现场会”和张德江副总理讲话精神,拓展为农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双向物流,建立起“放心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快车道,有效的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地方经济,让农民买到放心的农资,让农产品方便快捷的走进城市。
2.深入开展服务中小企业工作,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发挥邮政资源优势,助力平度经济腾飞。、
充分利用邮政商业信函的优势,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年发商函数量达到200万件以上;利用邮政速递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利用邮政金融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理财不便等难题。
3.继续开展书信征文比赛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推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4.利用邮政资源优势,加大城市品牌宣传力度,制作城市形象宣传年册3000册以上;
推动“邮政惠三农,科普助发展”活动的开展,使科技报刊真正走进三农,为农民带去科技致富信息,完成报刊收订流转额1200万元以上。
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要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1、要加强各级工会组织建设,从基础入手,对全局邮政工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普查,掌握各级工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建立电子文档,XX年邮政工会工作计划。根据情况给基层单位配发健身设备和学习工具。2、要加强对职工代表的培训,强化对工会工作职责和职工维权工作的认识,明确、规范工作程序和职责,保证工会工作有序、合法进行,保证有效维护职工利益。
二、要继续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为邮政企业的长足高效发展献计献策
20xx年我们要把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工作重视起来,一是要突出重点,围绕企业的经营策略、管理方式、服务手段、体制改革、利益分配等重大工作事项进行征集;二是抓好建议的落实,凡是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就要指定专门部门负责监督实施;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对于被采纳的并创造出效益的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真正做到有征集、有答复、有落实、有效果。
三、要努力做好工会的维权工作。
一是依法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利,工作计划继续抓好集体合同的执行情况检查,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利。二是依法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利。强化职代会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三是依法维护好职工的经济权利。做好对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困难职工家庭的排查,积极与上级工会沟通,争取将这部分职工纳入保障线之内。再次是加大“送温暖工程”的力度,突出抓好困难和特困职工救助解困工作,进一步做好生活困难、特困职工档案,搞好资金和物资的援助工作。
四、开展劳动竞赛和企业文化建设
篇9
关键词:印染废水;酸化调节;活性污泥;混凝
Abstract: in a centralized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fill the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character and the acidification-good oxygen-coagulation combination process for process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egulation-former coagulation-good oxygen-coagulation process after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is feasible. In the water for 1000 mg/L COD below, chroma for 256 times, water below 100 mg/L COD, chroma less than 40 times, namely the effluent water quality index comply with the GB8978-96 integrated wastewater discharge standard, the level of discharging standard.
Keywords: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Acidification regulation; Activated sludge; coagulation
中图分类号:[TE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据统计,全国印染废水处理设施总投资超过百亿元人民币[1],产生的污水量较大,水质复杂,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就是探讨酸化-好氧-混凝工艺在集中式印染废水处理厂的启动和运行,使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南方某污水处理厂共收集园区内36家印染企业排放的污水,在36家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日排水量为3000m3,规模最少的仅有400m3/d,其中大多数印染企业的排水量1000m3/d左右。根据对园区内各企业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及生产产品的详细调查分析,确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规模为30000m3/d。
2处理工艺
2.1进水水质
根据园区各企业实际情况,经调查分析,确定园区污水厂主要进水水质见表1。其它未规定的污染物指标均以《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为准。
2.2出水水质
园区污水厂出水水质除磷指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外,其余指标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1992)一级标准(新建企业)。主要出水水质指标见表2。
表1 进水主要水质指标 表2主要出水水质指标
3启动、运行
3.1启动
3.1.1 活性污泥曝气池的启动
活性污泥曝气池的启动分接种污泥的投加及间歇培养、低负荷连续培养及满负荷连续运行三个过程:(1)接种污泥的投加(30天)接种污泥投加工作完成,此时测定SV值为25%;污泥浓度为1430mg/L,MLVSS为1010mg/L。(2)间歇培养过程(10天)运行4天后,曝气池上清液的COD为200mg/L左右,此时曝气池污泥沉降性能良好[2],但出水色度仍较高,约为128倍。(3)低负荷连续培养(40天)在低负荷连续培养结束时,曝气池污泥浓度约为2800mg/L,曝气池出水COD:120~140mg/L,出水色度64倍。(4)满负荷连续运行(18天)满负荷运行18天后,通过调整各种参数,曝气池参数基本稳定,曝气池出水上清液COD为100~140mg/L,色度为16~32倍,出水BOD为10~20mg/L,此时污泥回流量100%,剩余污泥排入水解酸化调节池,用于培养水解酸化调节池的污泥。此时曝气池污泥浓度为3300mg/L。至此,活性污泥曝气池的生物调试顺利完成。整个活性污泥曝气池的启动历时35天,启动过程较快[3]。
3.1.2水解酸化调节池的启动
酸化调节池的搅拌器连续开启,每天监测酸化调节池的污泥浓度,数据分别如下图2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酸化调节池的污泥增长较快,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水解酸化调节池内的污泥浓度为450mg/L,且仍有增长的趋势,同时水解酸化调节池对COD的去除率达到30%,但由于进水SS较高,因此酸化调节池 图1污泥浓度变化
内的污泥的MLVSS/MLSS较低,为30%左右。
3.1.3混凝和污泥处理单元的启动
1.混凝沉淀单元的启动,混凝沉淀单元的启动,主要是根据二沉池出水水质情况调整混凝剂的投加量,确定最佳的药剂配比。最终确定,在PAM投加浓度为0.5mg/L,PAC投加浓度为140mg/L时,出水能够达标,并且药剂成本相对较低。
最终确定现场生产时药剂投加量为:PAM=0.50mg/L,PAC=160mg/L。此时吨水药剂成本为:0.0831元/吨水。深度处理单元在确定完药剂投加浓度后,根据混沉池的污泥絮体情况,定期排泥,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
2.污泥处理系统的启动,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主要是污泥脱水机的调试,污泥脱水机采用带式污泥脱水机,通过机械调整达到最佳的脱水效果和最佳的污泥药剂投加量。
3.2运行结果
3.2.1污水处理系统COD去除情况
污水处理系统COD去除情况分析看出,进水COD基本稳定,平均值为786mg/L,出水COD平均值为84mg/L,稳定达标。系统对COD平均去除率为89.1%。
3.2.2污水处理系统对BOD去除情况污水处理BOD去除情况
从分析看出,系统进水BOD平均值为206mg/L,系统出水BOD平均为8mg/L,稳定达标。系统对BOD平均去除率为96.1%。
3.2.3 其它污染物去除效果
系统中的除COD和BOD主要污染物指标能够稳定达标外,其它各项主要指标也较稳定。在上述污染物指标稳定运行期间,各项数值基本在设计、合理范围内,因此污水厂处理于稳定运。
4结论
(1)通过调试建议酸化单元在进水BOD/COD为0.26时,出水BOD/COD为0.1,好氧池前段DO为0~1.0mg/L,后段DO为2~4mg/L,这种兼氧和好氧交替的方式使得好氧单元对COD的去除率达到了76.7%。
(2)通过混凝单元实现了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9.9%,对BOD的平均去除率为94.9%。。
(3)采用酸化-好氧-混凝组合工艺应用于集中式印染废水处理厂是可行的。在进水COD为1000mg/L以下,色度低于256倍时,出水COD 低于100mg/L,色度低于40倍,系统对COD去除率为89.1%,对BOD的去除率为96.1%,其它各项指标如色度、SS、硫化物等均达到设计要求,污水处理厂达标率100%。各项出水水质指标符合《GB8978-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同时系统运行结果是值得同类工程予以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水网
2.李春辉, 董永春.纺织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纺织导报. 2003, (6):132-136.
篇10
关键词: 给排水;设计;规划;城市;管道
1 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内容与任务
1. 1 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内容
对于市政给排水设计来说,首先需要处理的是市政工程的范围与地表以及排水系统的给水量,来确定给排水的设计方案。而对于建设规划中的用地,应进行严格的、有效的管理,对于当前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结合设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总规划是最重要的,通常对设计方案、排水专项与给水专项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市政给排水设计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以社会科学技术为有效的依据,同时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规划设计给排水收集、输送与净化,进而实现给排水系统的协调分配。
1. 2 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任务
市政给排水工程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以及地表上的一些污水等。市政给排水系统由排水管道、废水处理场和最终处理设施等部分组成。其中,排水管道用于收集和运输废水,通常由合流管道与分流管道两部分组成。在设计市政给排水系统时,雨水与污水一般通过合流管道来进行运输,而分流管道由污水与雨水系统两部分组成。给排水系统可把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处理干净,实现废水处理的目标。
2 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2. 1 给排水与城市用地规划之间的问题
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中的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紧张的形势加剧,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对于市政道路、地面排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合理规划用地。在一些新的城市规划区,给排水工程中的问题比较多,而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市政给排水设计与城市竖向用地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导致城市规划不完善,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
2) 由于市政给排水设计受到城市竖向用地的影响,因此,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采用短管压力流与重力流两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高程低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部门做好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评审工作,及时调整雨水排水系统中不合理的地方,根据相关的规范来设计短管压力流。
2. 2 污水管埋设深度不够
在现阶段的污水管道掩埋设计中,由于原来污水提升泵设计不合理,因此便出现了污水管道埋设深度太深的问题,最终出现的问题是污水管网高程设计不合理。在确定原来污水提升泵站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一泵站距离某绿化区的距离比较近。而在单项管材设计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法、基础施工等的选择均不合理,因此也就降低了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实际功效。总而言之,污水管埋设深度不够,是当前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出现污水管道埋设深度不合理则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污水管埋设深度如果比较深,则可能造成一些规划区污水管高程设置不合理,同时也会对原污水提升泵规划存放位置产生一定的影响。
2. 3 市政给排水规划相对滞后
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设计单位往往忽视排水的重要性,而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城市道路建设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些给排水工程在一期施工完成之后,由于排水规划工程存在问题,而导致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施工,使得规划指导失去其实际意义。
3 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合理化建议
3. 1 合理设计给水管道
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在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设计市政给水管道时,设计单位必须重视城市排水的需要,把城市排水设计要求考虑在内,合理规划城市给水管道,精确计算给水管道的铺设长度和范围等,从而尽可能缩短排水管道之间的距离。同时,重新设计规划原有的给水管道,尽量采用大直径管道,比如把原有管道设计成为DN25,从而更好满足城市排水的实际需要。通过合理化的设计,可减小管道末端的噪声。而对于给水压力问题,设计人员可在给水管线上增设加压阀或者减压阀等装置,降低管道承受的压力,从而保证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安全性。
3. 2 管道材质的选择
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给水管道材质,应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而这主要是因为管道材质对水质影响大。因此,在管道设计中,应尽量使用钢材料的管道,这样可解决渗漏与腐蚀等问题,同时确保管道不会有较大的噪声。同时,在铺设管道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确保排水管线与用户的休息区有一定距离,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噪声的产生。
3. 3 地漏水封的解决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地漏水封指的是下水管道与地上空间的连接口,传统的地漏通过地漏本身便能够形成水封,把管道系统与上部结构分开。在上文中,笔者已经分析指出,地漏水封如果出现问题,则会对城市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主要是其会产生异味或者有毒气体。所以,这就要求在设计中,设计单位重视地漏水封问题,根据相关的设计规范来设计地漏水封,具体来说便是: 带水封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 mm。通过规范设计,来解决地漏水封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应定期往水封中添加一定量的水,从而有效避免水封由于干涸而失去效果。
3. 4 注重市政给排水的规划
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初期,设计人员应认真做好调查工作,分析所需的材料与数据,从而为设计出高水平的市政排水系统提供可靠的理论保证。同时,在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时,应结合给水工程等市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关注其对环境的影响,注意其与其他工程的协调问题。
而注重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就应开展全面的论证,从技术角度和经济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合理控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时,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严肃性,如果有变更工程,同样需要开展严谨的论证。在执行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时,各级各部门均应重视规划执行力度的检查,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
4 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提高了材料的性能,提高了设计水平,但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即便应用了现代化的设计软件,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比如与城市其他管道之间的结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市政给排水设计的质量。在本文中,笔者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化建议两方面分析了该命题。
参考文献:
[1] 谭玉玉. 基于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及其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1( 24) : 139-140.
[2] 于雷鸣. 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的特点与问题探讨[J]. 中外建筑,2013( 2) : 77-78.
[3] 高淑红,杨磊,刘伟. 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和对策分析[J]. 工程技术,2013( 9) :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