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住宅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住宅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住宅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住宅设计; 标准;保障性

住宅建设要抓两头

“人人享有适当住房”是个奋斗目标,应看到,目前出现了超前消费的不正常现象。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就想买房,甘当“房奴”。上述社会需求,只能靠商品房来满足,政府不可能也不必给予优惠与补贴。政府真正要抓紧的是两头:一头是解决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包括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在农村中已有住房),要推出政府负责的廉租房。而廉租房并不都是新建房,要充分利用二手房(包括对旧厂房的改造利用);另一头就是高标准住房,如豪宅、别墅之类,要从税收、价格等政策上给予限制。这类少数人占有的住宅占用了很大的公共资源,不能无节制兴建。经济适用房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政策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国家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优惠往往落到了“低进高出”的开发商手上,使政府减少的税收优惠转化成开发商的高额利润。在很大程度上,该政策与国家美好的初衷相违背。时下,经济适用房应改为“补人头,不补砖头”的做法,并和廉租房并轨,切实解决买不起房的低收入人群之需。

住宅小区不是唯一的居住形态

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日趋严重,这与单一化推广住宅小区的开发模式有关。封闭管理的小区建在城内,往往形成“肠梗阻”,将很多城市支路路网人为切断,增加了次干道和主干道的负担。如果小区建在城市边缘,不能共享城市已有的社会资源,增加了上下班集散高峰的钟摆式聚焦现象。这种“睡城”早已成为国外城市建设的失败教训。北京因而带来的“摊大饼”现象就成为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城市住宅形态应因城而异,因地制宜,应尊重城市的原有文脉和道路格局。城市空间衔接依靠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路网建设。这些路网之间形成的城市街坊地块,在政府统一组织下,有的开发商负责土地一次开发,将生地变成七通一平的熟地;有的开发商进行房屋二次开发。政府始终唱主角,而不是开发商。

严格执行住宅建设标准

解决住房问题,不能完全靠市场,政府责无旁贷。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业决不是支柱产业,它是建筑业中的子系统。住宅建设是古老的产业,我们可以温故而知新。解放前,南方的里弄、石库门住宅和北方的四合院住宅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解放后,上海的曹阳新村、闵行一条街和北京的幸福村、和平里、百万庄、黄瓜园都是五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住区形式。到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塔院、翠微园、方庄等小区和居住区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改革开放后,更是百花竞放,建设了许多优秀小区,并有大量高层住宅出现。

应该看到在大规模建造的普通住宅小区中存在着十大不良倾向:住宅贵族化,绿地公园化,铺地广场化,小品城市化,道路随意化,配套商业化,风格欧美化,装修宾馆化,物业粗放化,景观鸟瞰化。在媒体宣传上也把重点放在高标准的住房上。例如前几年推出的“创新风暴――中国住宅创新夺标获奖楼盘”,共设15个大同小异、内容雷同的奖类。共60个楼盘其中22项是中外合作的。户均建筑面积平均168.9平方米,最大336平方米,最小112平方米。绿地率平均38.6%,最大72.7%,最小34.3%。人均用地平均37.7平方米,,最大86平方米,最小16.4平方米。很明显这些获奖楼盘大大超过国家限定的技术指标,评语中有太多褒奖美语等不实之词。

提高住宅规划设计的质量

设计质量的关键是设计者的出图质量。按ISO-9000的要求,过程控制是关键。设计质量不能只寄托于最后的审查把关,在控制过程中有些环节要加强。

①住宅设计不能一概“一步跳”

按建设部规定,住宅工程可以不做初步设计,可以从方案设计一步跳到施工图设计。这对于八十年代北京推行“80住1”和“80MD1”标准图的多层住宅时代还能适用。现在住宅标准大大提高了,出现了高层、超高层住宅并带裙房和地下室车库、设备层,建筑方案审批通过后,还需通过初步设计来完善结构、水、暖、电专业的系统设计方案,并要做出概算,控制投资。甲方不希望做初步设计,要求设计院边设计、边施工、边订货。从保证设计质量看,不能省却初步设计这一环节。

②施工图设计审查应是政府职能

国际上通行做法是由政府有关城建部门重点审查施工图的安全、卫生及公共利益方面问题,不是全面审查是否符合规范问题。解放前上海就归市政府工部局审查设计,然后发施工执照。解放后初期,由上海市政府营造处负责审查。我国现在让各大中型设计单位组织队伍负责施工图审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成为市场上有偿劳动的行为。一些不够资格的设计单位,自己无力审图,把审图把关的责任转移到施工图审查单位。久而久之,审查单位也不会为难设计单位,先预审,修改后再出审查通知单。审图制度已经大大走样。要保证设计质量应从设计资质和准入制度严格抓起,不合格的设计单位应淘汰,要重新洗牌。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内容要简化,不应由设计单位承担这事。政府应挑起审查把关的职责,可以委托专家审查,也可自身设置专家组织审查。

③强制性规范不能代替所有现行规范

现在有一种假象,好像只要设计符合了强制性规范,质量就合格了。其实不然,所谓的强制性规范也只是在大量的通行规范中抽出若干重点条文而已。符合了强制性规范只是低标准达标,只是保证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大量的规范中都有“必须”与“应”执行的条文,理所当然,这就是强制性的,何必多此一举再抽出部分条文作为强制性规范以偏盖全呢?何况每次修改规范,强制性条文也要做相应修改,重新再版,造成大量重复劳动,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得益的是印刷厂和编制单位,增加经济负担的是设计单位。这是一种浪费社会资源的不明智作法。

④充分发挥建筑师在工程咨询行业中的作用

篇2

关键字:节能住宅问题对策

前言

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住宅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有资料统计: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因此,在我国建设节能住宅,推广节能技术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也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华北等寒冷地区提出了65%的强制性节能标准,其它冬冷夏热地区提出了50%的强制性节能标准,我国政府把建筑节能列入“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2020年建筑节能远景规划目标”.节能环保意识已渐进入人心,节能住宅已成潮流。

1当前节能住宅和节能技术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技术政策和节能标准的推动下,节能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但目前所使用的节能技术与我国节能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好多在建的住宅小区在规划设计上达不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目前好多在建的住宅小区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大多考虑建筑物的外观及造型上的独特和别具一格,重视绿化景观设计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而忽视住宅小区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不注重对该地区地理环境资料的调查,相关的规划部门也往往简直地仅要求住宅的方位与周围的有关参照物相一致(如道路),不能保证房屋的最佳方位,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也有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未考虑自然通风要求,小区道路不采用渗透性混凝土或地砖,而大多采用花岗岩道板,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热岛效应”。

有的住宅小区单体设计时往往只平面凹凸变化,未考虑遮阳系统设计,未进行热工计算,或在设计时选用一些不成熟技术。

(2)有些节能技术匆忙上马,存在隐患。

节能在我国还属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套通用的体系,有些不成熟的节能技术匆忙上马,往往会造成一些垃圾建筑和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房屋的耐久性,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损坏建筑结构主体,缩短房屋的寿命,例如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夹芯保温等做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正在加剧一些垃圾建筑和建筑垃圾的产生的速度。

(3)节能材料供应不足,创新能力差。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节能材料品种单一,而且大多使用一次性能源,例如外墙保温大多采用聚苯板、聚氨脂,而每生产1T聚苯板大约需要消耗2T的原油,每生产1T聚氨脂大约需要消耗2T的石油化工原料,采暖、制冷、通风所需要的能源也大多为煤碳或石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相对滞后,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的骨干企业不多,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产品的价格较高,为普遍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带来难度。

(4)节能住宅的检测和验收方法不完善。

目前,国内外评价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中最关键的一项指标是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现场测量的内容包括热流密度,室内外气温,保温建筑墙体的室内外表面温度以及热流计的两表面温度.所用的仪表主要是热流计和热电偶。此测试方法存在以测试单元墙体热工性能代表整栋楼的墙体热工性能,测试时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难以迅速和全面地确定建筑小区内所有建筑墙体或屋面的传热系数值,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急需具有测温速度快、灵敏度高、形象直观等优点的测试方法,以提高现场测试水平。

从保温工程施工技术看,保温工程作为一项分项工程,目前仍缺少相应检查验收标准,国家建筑安装统一验收标准中也未列入相应的内容,施工质量难以提到很好的保证,需要进一步完善。

2、对策

对待节能住宅以及节能技术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定位,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按住宅的全生命周期来规划设计建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目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2.1节能住宅要进行高标准科学合理规划

首先正确选择房屋的最佳方位,充分利用太阳能。结合江苏的地理位置,居住建筑的主要立面应向南,受条件限制时,偏东偏西不超过150,以达到尽量避免房屋本身或其他房屋对太阳光的遮挡。通过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的巧妙处理,使其在冬季采集、保持、贮存太阳能。这不但对太阳能加以自然利用,而且也节约了常规能源。

住宅内小区的道路设计尽量选用可渗透地面。可渗透地面或可渗透地砖,这不仅可以为蓄积大量的雨水,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环境质量,而且可以缓解对城市下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管网的压力。

房屋单体设计时,尽量增加房屋的进深,减少体形系数。一般来讲,体形系数越小,节能效果越好。考虑到对西山太阳的遮挡,在西山窗设置遮阳门斗,同时在考虑外墙面的保温隔热时,对西山部位最为关注。

2.2节能技术的选择要进行科学论证,因地制宜,选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成熟的节能技术。

节能住宅外表朴实无华,但内部构造非常精致,涵盖甚广,包括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节能门窗、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低耗能采暖制冷方式,屋面保温、遮阳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一项成功的节能工程,应该是各项成熟节能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

2.3提高对节能住宅和节能技术的科研能力,国家应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加大对节能技术和节能住宅的扶持。

住宅节能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科研课题之一,已成为世界性的大潮流,正引导着多方面和技术、新产品和组织发生重大变化。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方面应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节能经验的同时,加大自主产品的研究开发,降低节能部品的生产和使用成本。

尽可能地利用环境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利用风能、水能、地热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造太阳能住宅,开发符合中国特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技术,实现节能住宅和节能技术的低能耗化和高性能化和产业的规模化,实现“节能”和“节钱”并举,才能调动起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作为节能住宅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要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政策上要支持,要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政府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在进行施工图审查、招投标、质量监督备案、办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以及土地登记和房屋产权登记时各部门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不节能的住宅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在经济要鼓励,如降低节能部品的税率,降低或返还节能比例达标住宅区的开发公司的规费比例等,让开发商和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节能带来的实惠。

2.4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高施工水平。

节能住宅建设虽然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相继出台了很多规章标准,提出了不同地区的标准,对节能住宅建设起到一定作用,然而有些规章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可操作较差,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加紧对有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完善相应的检查验收标准。

节能技术与传统工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施工技术要求更高,要求施工人员要尽快提高施工素质,施工之前要进行详细地交底,编制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能够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施工工艺文件。加强施工人员的操作培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建立健全检查验收制度。

2.5完善对节能住宅的检测和验收方法

对节能住宅的检测主要对包括节能效果的检测和施工质量的检测。首先要求对节能产品体系进行认真检测,在此基础上,根据其离散程度,确定可靠的保证率。同时加强工序的专项检查和隐蔽检查,规范验收方法。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求出节能部品的平均值、标准差和质量保证率等指标,绘出质量控制图,综合评定节能系统的质量。

系统节能效果的检测,要检测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房间气密性,而且要检测系统的耐久性、抗风压、抗冻融、抗渗透性等。要继续开展系统研究工作,力求形成一系列直观、廉价的检测方法。,推动节能技术和节能住宅的发展。

3结束语

节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居民使用方式等多种因素,涉及到政府部门、建筑设计师、开发商、物业业主、使用人、管理者、相关节能部品的生产者等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希望通过各部门通力协作,一定能创作出既符合建筑学原理,又符合节能要求的优秀住宅。

参改文献:

1、王庆生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荀和生江苏省节能建筑外前墙体采用的技术措施

篇3

(一)《决定》下发后,通过清理有关文件,对仍未纠正违法下放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的地方,继续暂停该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先办理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确认纳入20*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的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的用地报批;年度计划有剩余指标的,再办理其它建设用地报批。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用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县,20*年底前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没有计划指标,擅自批准用地的,按非法批地查处。

(三)对以往拖欠的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在20*年年底前未足额偿还的市、县,暂缓下达2*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四)对20*年底前未按《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国土资发[20*]223号)的要求,将现有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的市、县,暂缓下达2*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二、规范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

(五)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严格按法律规定报批。分批次范围内的用地要提供土地开发建设整体方案,有控制性规划的,还应提供控制性规划。分批次范围内已有具体建设项目的,应附具项目名单,列明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和用地面积。

(六)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在《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20号)实施前批准立项的,仍按原规定报批用地;实施后,属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等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国务院批准;除此之外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土地面积超过省级批准权限的,土地征收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七)各类建设的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可以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其它项目用地涉及修改规划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报批用地。

(八)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它有关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应一次性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市、县每年报批应控制在5个批次内。

(九)农村集体建设和村民住宅建设在向集镇、乡镇工业小区和中心村集中过程中,新址用地必须符合规划,纳入计划;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不得以土地置换为名,规避农用地转用报批手续。

(十)对违法用地,须先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确需补办用地手续的,在补办用地手续时,须附具对违法案件和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及落实情况,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耕地开垦费按违法用地期间最高标准支付和缴纳。

(十一)补充耕地实行边占边补的,耕地开垦费必须列入工程投资概算,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须按有关规定验收;建设单位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报批用地时应附具耕地开垦费缴纳证明和代其补充耕地单位的证明。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补充耕地实行先补后占的,报批用地时应附具补充耕地验收文件和资金来源情况的说明。

三、强化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后监督管理

(十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和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全额下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款通知书,由市、县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缴纳后,再下达批复文件。

(十三)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的供地情况、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及供地情况,应及时向部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对于未按规定时间及有关要求备案或在备案中弄虚作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县,暂停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十四)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准文件有效期两年。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两年内未用地或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有关批准文件自动失效;两年内未提供给具体用地单位的,按未供应土地面积扣减该市、县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十五)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按法律规定的期限全额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未按期全额支付到位的,市、县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权拒绝建设单位动工用地。

篇4

关键词:智能住宅 以人为本 适度集成 多网合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智能化住宅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方兴未艾;关于智能住宅的讨论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智能住宅涉及到建筑、电气、通讯及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对智能住宅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实践出发,对智能住宅的构成和实施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技术为本”

在当前智能住宅建设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技术先进而忽视产品的成熟可靠,对智能化功能贪多求全的现象。在决定智能化系统的方案时,并没有从住户的需要出发,而是将智能化作为卖点,进行炒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技术为本的倾向,严重违背了智能住宅建设应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因此,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设计人员,都应该根据各个具体工程的特点,兼顾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理念和地区差异,在满足建筑安全、节能、环保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给业主以更大的选择空间。不能脱离实际,一味的追求高标准。近年来,智能化系统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Internet

为住户提供信息化的高效住宅,是智能化住宅的首要任务,因此,宽带网络的建设必不可少。通过社区宽带网络系统实现区内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并为住户提供网上证券交易、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各项服务。

1.2 安全防范系统

这是智能化住宅的重要内容,主要有红外探测、门磁窗磁、单元门对讲电控、火灾和煤气泄露探测、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等系统。在住宅中应选用哪些安防产品,安装何种探测器,在什么部位安装,如何报警等都是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可设置单元门对讲电控、火灾和煤气泄露探测系统(仅在起居室和厨房),一、二层和顶层可设置红外探测防越系统。高级住宅可设置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等系统。

1.3 三表远传集抄系统

即以水、电、煤气三表自动抄送为核心的物业管理系统。有时还有热水、饮用水、暖气的远传计量。由于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供电局均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其远传集抄的最终实施还有待于建设单位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继续与之协商解决。目前,可以先建立热水、饮用水、暖气的抄表网络,对水、电、煤气宜采用带远传装置的计量表并预埋暗管到位,暂不穿线联网,待条件成熟时再实施。有些地区的供电部门已实现电力载波远传集抄,则其系统设计可由供电部门自行完成。

1.4 家电远程控制系统

家电远程控制系统,尤其是家庭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远程控制,是将来智能化住宅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对单体空调、电饭煲、窗帘、洗衣机等家电进行远程控制的性价比还远不能被普通住户接受,短期内不应提倡。只有少量高级别墅可以酌情实施。

2是“高度集成”还是“适度集成”

通过系统集成实现智能化是智能住宅与普通住宅最根本的区别。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是将相关的子系统有机地组合起来,通过网络汇集各种信息,再把这些信息传送到需要的地方,实现信息管理自动化。在传统住宅中,一般不设前文所述的功能系统,即使有,各子系统在布线、应用、管理等方面也是相互独立的,这导致各子系统使用大量的管线、设备,造成安装不便、材料浪费、工期拖延,有时甚至削弱墙体的结构功能,造成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各子系统之间无法通信,使物业部门难以实现对小区内各子系统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另外,其开放性、扩展性差,当更新和增加子系统时,都必须安装新的管线设备,造成二次浪费及对建筑墙体的破坏,施工更加困难。

但是,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片面强调系统集成,不利于智能住宅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投资,增加系统维护和管理难度,有时甚至会出现因为过分要求集成,而导致各子系统均不能稳定可靠运行的状况。国内一些智能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若子系统都未过关,大集成就更无法保证开通率和运行完好率。因此,应切实做好各子系统及根据功能要求确需的集成,保证实用和适用。

系统集成的本质是信息集成,是资源共享,是管理的需要,而不是集中控制的需要。系统集成应根据具体工程的不同需求,将相关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把各子系统的功能简单的堆砌起来。系统集成应遵循下列原则:

2.1 各子系统的信息接口、协议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在订货时统一要求各供货商共同遵守技术协议,为集成奠定基础;

2.2 系统集成管理应具有可靠性、容错性和可维护性;

2.3 系统集成应根据不同需求分层次集成;

2.4 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规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网络不应与其他系统的传输网络合用。”因此,火灾探测和煤气泄露探测不宜参与集成。

3是“多网合一”还是“多网并存”

网络是住宅智能化系统实现各种功能的传输通道和进行系统集成的基础。因此,网络的选择和建设是智能住宅建设的关键。传统住宅小区的通讯网络通常分为计算机网、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种,智能住宅小区的网络系统还要成倍增加。如果这些网络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分别组网,互不干涉,势必造成管线设备多、工程量大、造价高。而“多网合一”无论是经济性、开放性还是扩展性都是“多网并存”所无法比拟的。目前要实现“多网合一”,就技术和设备来说不存在问题。但在下列方面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各个传统网络的线路和设备各不相同,且分属不同的行业管理部门,从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规范规定来看,实施“多网合一”,首先要解决行业合作问题。

3.2 确定网络的接入方式:是利用电话通信网或有线电视网,还是建设综合布线网络。这几种方式均可实现网络接入,但各有利弊。主要的几种网络接入方式简单介绍如下:

3.2.1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HFC):可以建立在原来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但必须首先解决双向传输问题。其优点是网络频带宽、造价较低。它实际上是一个粗糙的总线型网络,用户要共享有限的带宽,若同时上网用户增多时,会直接影响传输速度。

3.2.2 非对称数字用户网(ADSL):利用现有的一对电话铜芯双绞线,为用户提供上下行非对称的数字信号。带宽固定,服务质量较高,造价较低,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接入方式。但是,因带宽限制,不宜传输CATV信号。

3.2.3 全光纤接入网(FTTH):这是现时期接入网发展的最高目标,具有其他接入网无法比拟的高带宽、低损耗、低误码率、高保密性、高抗干扰性等,但是其昂贵的建设费用让一般开发商望而却步,在大部分地区还难以推广。

3.2.4 综合布线网(PDS):也是光纤接入方式的一种。先用光纤接到小区或每栋楼的光电转换配线箱,再用五类以上铜芯非屏蔽双绞线配至每户。采用这种方式每户约能达到10M带宽。具备FTTH方式的大部分优点,但是综合布线的利用率低,且系统线材的寿命仅为10~15年,在刚开通的数年内的闲置将是一种浪费。

3.3 是“多网合一”还是“多网并存”,并不是绝对的,有条件“多网合一”固然很好,但是有的接入方式并不适合全部并网,个别网络也可以暂时并存。

篇5

关键词: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的管理工程的质量管理思路

前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总体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各地的质量状况还不平衡。建设部2004年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住宅工程质量管理的指南,我们要搞好建筑工程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确保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一 施工准备阶段

a)领取施工执照,办妥临时施工用水、用电手续。

b)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建设或监理单位组织驻工地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后,组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

c)完成现场“三通一平”工作。对于处于较大开发区的住宅工程,要完成“七通一平”的工作。

d)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住宅工程能否按计划顺利完成,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的审点,应放在审查施工单位对工程进度、施工方案、质量安全技术措施的安排等方面。

图纸会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检查并改正施工图设计上某些不合理和发生差错的地方。

2)如设计单位为外地设计单位,则要仔细检查设计图纸中有无因为对本地区的住宅政策了解不详细而违反当地设计政策的情况。

3)设计人员有无因没有详细了解住宅的实际情况而使设计偏于保守,造成大量建设资金的增加。

4)业主单位需要增加或修改的设计内容。图纸会审结束后,必须写出图纸会审记录,分发给参加住宅建设的有关单位,作为设计文件的补充。

二、施工阶段的管理

施工阶段住宅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a)基槽放线后,设计人员应进行基槽验线、验槽工作;对轴线的位置、标高、基础埋深进行检测验收,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则给予签证,否则报请有关部门复查和核定处理。

b)备料和施工过程中应对入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水卫电气材料及新材料等查验出厂证明或检验报告、合格证明书等,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对于质量有疑虑的材料,应进行重新检验。

c)及时检查砂浆、混凝土是否作了原材料试验和配合比试验,是否按规定取制试块和按规定计量拌合,及时检查试块强度等级试验报告。

d)隐蔽工程的验收。隐蔽工程的质量,对于减少住宅工程的质量通病十分重要,如基础部分、各个混凝土结构部分的钢筋绑扎、厨房和卫生间地面及屋面的防水处理等,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必须严格,必要时可以邀请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共同进行验收,符合要求才能签发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如发现有质量问题,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没有经过验收的隐蔽工程不得继续施工,以免给工程带来结构或发生使用上的隐患。

e)必要时,应定期召开工程协调会议。住宅工程的施工单位可能有多家,如土建单位、安装单位等,因此应组织有设计单位、各施工单位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明确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期限等。协调会的情况必须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印发给各有关单位。

三、工程的质量管理思路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质量、进度和投资管理,这三项管理工作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而在住宅工程的施工阶段,在工期目标和投资目标宏观控制的前提下,建筑工程的质量尤其重要,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应该是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包括工程结构质量(住宅本身所包括的墙体、地板、管道等,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使用功能(厨房、卫生间是否合理)和建筑材料对室内环境的污染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括易产生空鼓、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的部位和容易影响空气质量的厨房、卫生间管材等环节。分析影响住宅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5个方面。因此,要保证住宅工程的质量,必须在施工阶段对这5 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

3.1人的控制

人,是指直接参与住宅工程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操作者。人的因素,对于住宅工程的质量而言,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因此,作为被控制对象的人,就是使其避免产生失误,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外,还需根据住宅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本着适才适用,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的使用,即做到在人的使用上,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控制。

3.2机械控制

机械控制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等控制。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为此应建立健全“人机固定”、“操作证”、“岗位责任”、“交接班”、“技术保养”、“安全使用”、“机械设备检查”等在实际工作中卓有成效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3.3材料的控制

材料质量是住宅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住宅工程的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因此,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住宅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住宅工程中的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对它们的控制,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3.4方法控制

方法控制,包括了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控制。住宅工程多为砖混结构,技术复杂程度低,但要做到施工质量优良,搞个精品,难度也很大,不严格进行施工方法的质量管理,就会给住宅工程的主体结构、重点部位等留下隐患,严重的会影响住宅的安全使用,当然也谈不上保证了住宅的质量。方法控制的重点,应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施工方法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从而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3.5环境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住宅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面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的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等都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要坚持“严格把关与积极预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为方针,如认真抓好图纸的会审工作,由专人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搞好技术交底,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等保证工作。同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严”为主的管理思想,如严把各道工序施工质量关,严把隐蔽工程的质量关,严把重点部位的质量关,严把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的质量关,严把竣工验收关等。住宅建筑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其质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丝毫不能放松。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篇6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践行建筑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和谐统一的战略的关键定标准的建筑体系(这个标准应是建立在当前形势下尽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当下技术经济水平下的认识),才能做到节约能源、其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从内容到方法还缺乏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和可循环。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缺少一致的认识,在实施上的差距就更大。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发展与环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于我国现行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把一中提出的。对可持续发展,不能仅用几个环境 个连续的建设过程分段进行行政管理和建设运行指标来表示,要看到它是在生态系统规律,使得各自去研究其改革与发展,这就难于展现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中注意资源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难以体现全方位、全过成的可续利用和不给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程控制的原则。现在,建筑材料工业部门已经规范。

1 当下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0年。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产的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2.48%。在建筑能耗中,围护结构材料保温性能差、保温技术落后,传热耗能高达73%~78%。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1.1 发展绿色建筑可以高效率的利用资源可以通过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通过就地取材来节约建筑的运输成本;通过使用各种节能墙体材料来实现建筑体内的保温节能;通过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来降低生活热源的成本;通过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来达到降低建筑成本及降低环境成本的作用。

1.2 绿色建筑极大的拓宽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使新型的建筑材料及制成品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又为加速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的产品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随着建筑业对各种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的需要,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被研发出来,而传统的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就会逐渐被淘汰。

1.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绿色建筑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应用,使建筑住宅建设最高效、最少量的使用资源;使各种公共设施能够在二次运用的循环中发挥最有效,启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绿色建筑工程。

1.4 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实施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环节目前建筑能耗的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的绿色住宅小区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绿色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

2.1 绿色建筑节地设计从建筑的角度上讲,节地设计是指建房活动中最大限度少占土地面积,并使绿化面积少损失、不损失,因此在选定建筑的建设地址后,需对建设地段进行现场样与外界的交换就会变多,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居住建筑中比较流行的大落地窗和外飘窗,这些对室内的保温和隔热都带来困难。所以建筑门、窗别是户门、阳台门及外窗必须进行合理的节能设计,要在设计中提高门、窗的保温和隔热能力,增加门、窗的密封性,减少通风次数,合理减少门、窗的面积,降低建筑能耗。

2.2 绿色建筑平面设计合理的朝向能使建筑从阳光中获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彼此之间要留出足够的间距保证冬季的日照时间。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物表面积与其体积的比值)直接影响建筑能耗的大小,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越大,能耗就越高。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从节能的角度宜首选高层和中高层建筑。具体设计时应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建筑层高固定时,对于确定的建筑面积,都有与之相适宜的最佳节能楼层数,减少体型凹凸变化,采用规则平面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资源来减少建筑耗能以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区域尽量位于同一区域。

2.3 绿色建筑单体设计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⑤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

篇7

关键词:低碳预制策略 住区规划设计 徐宿地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028-02

1 低碳预制策略

1.1 策略简介

低碳预制策略是符合当今建筑设计的低碳化、可持续化的流行趋势,也是针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发越严重的有力举措。它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简单满足于设计前期的视觉审美要求和结构要求,而是在设计前期即对建筑基地,环境布局做出符合低碳化的设计,建筑实体的布局也相应做出同时具备感性和理性的思考。

1.2 应用领域

低碳预制策略根据规划设计对象的不同,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建筑领域。笔者将低碳预制策略应用于徐宿地区的一个具体住宅案例规划设计之中。

针对住宅规划设计领域,低碳预制策略包含四个环节:(1)设计与可视化(Design and Visualization);(2)参数化模拟(Energy Model);(3)机制设计(Mechanical Design);(4)经济性模拟(Financial Model)。其中针对Energy Model环节,目前广泛流行的是借助Ecotect软件作分析。

1.3 发展前景

低碳预制策略针对不同群体,发挥着不同的优势。对于建筑师,可以很好体现其在设计之初,既融入生态设计理念,可以提高建筑设计优势的竞争力,加强方案的技术含量;对于甲方,可以在全生命周期节约大量资金,利于制定领先的市场战略;对于政府,不仅可以提高建设部门整体的设计水平,而且可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因此,低碳预制策略的应用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案例设计

2.1 方案简介

本地块位于徐州九里区玉潭湖西侧,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西临三环路,北临九里山西路,规划设计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为7.12公顷。北边为大孤山,东边正对玉潭湖公园,基地背山抱水,视野开阔。为了充分利用基地本身拥有玉潭湖水资源这一地理优势,我们在社区初步规划中嵌入水网系统,水由玉潭湖而来,化湖水为细涓涓细流融入整体社区景观中,同时也是设计主题的另一理解方向。

设计方案内容以住宅为主,兼顾商业。基地总体布局分成北边商业“动”为主,南边住宅以“静”为主,整体走势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向,也符合景区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线的要求,不会对整片区域内观景的视线造成阻碍。社区内主要车行交通由环路承担,将机动车行驶范围控制在居住组团之外,尽可能地实现人车分流以保证人行安全性,同时也为营造一个更为自然健康的社区活动场所提供了可能。由路网和景观轴体系将社区自然地划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西侧的塔式高层住宅区、北侧的院落式围合高层住宅区和东南侧的板楼行列式住宅区。其中,由于东南侧的自然采光、通风和观景条件均为最佳,处在主要环路之外,避免了过多的交通噪音污染。同时,其组团内以中高层住宅为主,居住舒适度较高,考虑到以上优势和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笔者将其设定为老年居住组团。

2.2 低碳预制策略与住宅组团

住宅组团属于住宅规划设计中的核心。基于设计之初的老年居住组团的定位,笔者经过调研,总结出了徐宿地区六种常见的居住组团形式,并且抽象总结成六个基本型进行分析与对比。

形式一为最普遍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矩形,并且有相当可观的次要公共空间。主要空间利用率约为26%。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且土地利用率较高,形式也具备一定的普适性;

形式二为较普遍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圆形,四角有可观的次要公共空间。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1%。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但土地利用率一般,错落感形式具备一定灵活性。

形式三为较普遍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矩形,并且有相当可观的次要公共空间。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5%。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不是太理想,受Ⅰ、Ⅴ遮挡影响较大。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但土地利用率较低,通透性不够,但具备一定的私密性。

形式四为错落式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平行四边形,次要空间呈现三角形。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5%。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光照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土地利用率高,且错落的布局形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形式五为错落式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人字形,次要公共空间面积相对较小。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5%。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光照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土地利用率一般,且错落的布局形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形式六为曲线状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弯曲的矩形,并且有相当可观的次要公共空间。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7%。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光照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土地利用率较高,且曲线的布局形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经过对抽象而成的六种住宅布局形式的对比和全年日均辐射分析研究,我们在设计初期得出形式一、四和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性,是居住区设计可以参考的方案。案例设计也择取形式一、四和六为基本布局方式。

设计方案经历了一个和更新的过程。旧方案以较为普遍的形式一、二为样本作排布,经过低碳预制策略,对旧方案中不太合理的地方作出调整,再通过对调整部分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检验方案调整的合理性,最终得出合适的方案。

2.3 低碳预制策略与公建选址

住宅规划设计内的公建项目是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公建项目选址不仅关系到项目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于完善住区功能,提高住区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预制策略可以帮助在设计之初确定公建项目的选址。通过全年日均辐射分析,可以考虑在辐射较大的两片区域布置有社区中心和幼儿园。一方面,可以为居住区人群公共活动的区域提供良好充足的光照,为小朋友们提供温暖舒适的场地娱乐环境;另一方面,对于降低公共建筑全年的能耗,提高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同时,对于方案本身的合理性和逻辑性都有提升。

关于社区内活动中心的布置,我们将其设置在整个场地的中心,以联合维系三个居住组团,同时也作为主入口景观轴的重要节点呈现。考虑到幼儿园对日照要求的高标准,我们在对整个场地进行模拟分析之后,选取了一块采光相对较好的区域布置幼儿园,即车行入口附近,这样同时也顾虑到了幼儿园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及其交通的便捷性。

2.4 低碳预制策略与景观布局

景观环境不只是人们欣赏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能较好地满足居住者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传统的“越接近繁华商业区越好,越靠近交通主干线越佳”的住宅选址理念正日益受到挑战;景观环境理想的住宅小区应环境幽静、建筑协调、内适外和、温馨有情,整个小区富有向心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营造更多更好的人居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设计之初,笔者根据低碳预制策略,对场地进行了日均辐射量的软件模拟,结合其模型分析结果,根据日均辐射量对场地进行初步划分。对于场地中辐射相对较大的部分,可以种植常绿阔叶乔木,在各个季节都可以提供遮阳作用;而在辐射相对较小的地方,选择种植落叶乔木,这样既可以在夏季提供阴凉,同时在冬季也不会对日照产生影响。由此,景观布局所具有的就不仅仅是表面的绿化作用这样简单了,它还包含成熟具体的思维过程,即结合现有场地的日均辐射模拟结果进行具体细致的划分和植物选择等工作,同时使之拥有了完备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合理依据。

3 低碳预制策略意义

3.1 可推广性

低碳预制策略引导下的住宅组团形式、公建选址方法、景观布局方法可以在徐宿地区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设计之初借助Ecotect等辅助软件得出相对准确的方案,简单易行,方便操作。

3.2 经济性

低碳预制策略指导下的住宅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公共建筑的能耗,促进小区居民的娱乐活动的进行,便于小区居民的生活。对于进一步吸引开放商的投资,推广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帮助。

3.3 可持续性

无论社会经济发展或快或慢,居住需求的变化总比住宅规划设计的变化快。一个能不断适应新需求的住宅,应既是经济的也是环保的住宅,低碳预制策略下的住宅规划设计是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相一致的。

低碳预制策略一方面可以为住户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部分人群在同一住宅中居住较长时间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开放商住宅销售的灵活性,以使住宅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提高居住品质,使住宅建设更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孙颖,董.住宅适应性设计-理念及其对北京集合住宅设计的启示[J].建筑技术及设计,2007(4).

[2] 杨靖,马进.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2007(11).

篇8

关键词景观别墅弱电设计

高档景观别墅是近几年出现的高标准住宅发展方向之一,它已不仅仅是要求居住方便,而是舒适乃至于华丽,其成功典型范例有上海的“碧云别墅”、杭州的“九溪玫瑰园”等等。高档景观别墅区与其它住宅区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

1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容积率低、周界较长、地处远离中心城区的地域;

2居住环境优雅舒适——小区绿化、小品、水体、地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弱电设计作为住宅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既要符合现阶段生活要求,又要能适应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高档别墅区,弱电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一般住宅区的设计思路。而应该合理地运用新技术、新观念、新标准,针对景观别墅区的特点,确定系统功能、设计系统结构。关于弱电系统的具体系统组成与功能,相关文章已发表过很多,本文就不一一复述,现仅就景观别墅弱电设计谈一些我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

1传统弱电系统

1.1闭路监控电视与周界报警的配合

高档景观别墅区的基地往往是容积率较低,周界较长。同时小区的出入口(门卫)相对较少,多数景观别墅区位于绿化较好、离城区较远的城乡结合部。出于安保的要求,沿周界围墙设置周界报警系统是必需的。但仅仅设置周界报警系统是不够的,因为一旦周界探测器报警,门卫中的安保人员要赶到报警地点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赶到,也未必能起到作用,越墙而入的人可能早已躲入绿化丛或远离报警地点。故有必要沿围墙设置闭路监控电视系统,这样既能及时了解报警点的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也能识别一些误报。

1.2室外背景音乐系统

景观别墅区是住宅区的一种,有别于公园,发展商力求营造一种舒适、宁静的气氛。在室外绿化中设置背景音乐系统扬声器是不可取的。如果一定要设置,也应局限于与宅基地有一定距离及分隔的中心绿化或景点,这些地方可以用作社区集中娱乐场所,如儿童嬉水、中心广场等。

1.3访客系统

为便于对小区的外来人员进行管理,访客系统的设置是必需的。应该在小区入口处设置门口机,别墅内设置用户话机,而在别墅的门口则不必设门口机。因为,对一个管理严格的小区来说,外来人员在进入小区之前已经过身份认定或住户的同意,住户通过窗户、门上的玻璃已能看到别墅门口的情况,别墅门口的门口机仅能起到门铃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身份认定,应选择可视型访客系统,同时为保证私密性,不宜使用CATV来实现可视功能。

1.4住户防盗报警系统

住户防盗报警系统也是十分实用的,如业主要求不高,可以采用带有安保功能的访客系统,组成安保型访客系统。而对于报警探头种类多、有远程控制功能、要求预留一定扩展余地的系统,应采用独立的住户防盗报警系统。系统探测器的设置切忌

1.5电话、电视系统

对于毛坏房,应在主要居住空间预留电话、电视插座。对于全装修房,特别是出租型别墅,在室内装修竣工时,家具、家电已一步到位,电话、电视插座应密切配合家具、家电的布置,不宜过多。通常仅要求在起居室、主卧室、厨房内设置电视机插座,在起居室、书房、主卧室、厨房内设置电话机插座即可。2智能化系统

目前,国家尚未出善的住宅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规范。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定义各有各的观点,但在设计中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将各种通信、安防、管理子系统集成,从而为住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2.1开放性BA系统

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小区的公共照明、绿化喷灌、水体循环、自动抄表、别墅内部照明及空调等不同系统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协调、集中管理控制,以保证各个子系统运行于最佳状态。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开放性控制系统,即使用标准通讯协议的集散控制系统。例如,在现场总线采用LonWorks技术,控制总线采用BACnet协议。所有子系统的生产厂商均按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生产各种器件并建立系统结构。使设计单位及发展商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性能、价格比较,从而组成符合项目特点、具有最佳运行及管理方案、集成化程度更高、价格合理的自动化系统。

传统BA系统为非开放性系统,不同的BA系统生产厂商所生产的系统器件不能进行互相操作、互相替换。BA系统一旦被使用,今后如需维护、改造、扩展时都需要依赖原生产厂商。而LonWorks技术体现今后自控技术、系统集成的最新技术,它利用一根总线就可将所有符合LonMark标准的系统模块连接起来,扩展性大大增强,并能进行实时处理,也简化了系统布线。这样系统可不受原生产厂商的限制实现随时按需更新,为用户今后提升系统性能提供了标准的平台和开放的基础,从而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2.2三表远传

实现水表、电表、煤气表的远传自动抄表能减少抄表工作对别墅住户的打扰,同时能减轻物业管理的工作量。在技术上,它的实现并不困难。关键是它涉及三个行业的管理部门,需要有关方面协同配合,而相应的建设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协调工作难度较大,故工作重点是与公用事业管理部门进行协商,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

2.3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小区智能化的主要目的之一。传统设计思路是在小区中建立局域网,为住户提供Intranet/Internet服务。住户可以由局域网接入Internet,物业公司在其中扮演了ISP和ICP角色。其次,物业公司要长期配备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而景观别墅区的户数相对较少,造成平均运行成本较高。所以,要慎重考虑以局域网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设计方案。建议在小区建设初期可暂不建局域网,预留管道待时机成熟后再发展。同时可以借鉴宾馆电视点播系统的机顶盒方式(上行为电话网络,下行为有线电视网)提供信息服务。此外,应充分利用公共网络作为信息源,而物业公司的信息服务尽可能局限于内部物业管理服务及信息上。

3弱电管道与机房

3.1管道设计与管线综合弱电系统管道设计应重视近期建设,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对于分期开发的小区,要充分考虑预留后续工程所需管道数量,对弱电设计标准相对较低的,特别要注意室外主干管的预留。室外各种弱电主干管道应与电话管道统一敷设,并统一设置人孔或手孔,同时要注意水体、桥梁对管线敷设的影响。

景观别墅区比起其它住宅小区,道路更为狭窄,走向更为不规则。由于造景的要求,河道密布、地形复杂,导致室外管线通道有限。小区内管线种类众多,电气管线主要有:住宅配电、室外照明及动力、各种弱电管线;其它管线主要有:雨水管、上水、水体循环管(造景要求)、消防管、自动喷洒管、煤气管等。各种管线的功能和施工时间不统一,在小区有限的道路断面内应进行综合安排、统筹规划,以减少各种工程管线在平面和竖向空间上的冲突。

篇9

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全省小城镇建设“东部上水平,西部抓提高,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战略部署,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典型示范、产业培育、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强力推进了村镇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村镇建设平均每年总投资*亿元,“十五”期间,村镇建设平均每年总投资*亿元,比“九五”时期每年平均增长*%。近几年来,通过经营城市,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亿多元,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改造和完善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了小城镇品位,完善了小城镇功能,增强了小城镇的吸引力。同时,经营城镇也促进了全市村镇经济快速发展。====年以来,在实施全省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和我市试点小城镇建设**工程(即**个试点镇,每年完成投资*亿元,完成房地产开发*万平方米,建设高级、次高级路面*万平方米,每年每个镇建设两处标准较高的公用设施)中,小城镇建设总投资每年达*亿元以上,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以上,住宅建设平均每年*万平方米,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本稿件属于的增长点和吸纳剩余劳动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载体。====年村镇道路铺装率、自来水普及率、人均住宅面积、住宅砖瓦化率分别达到===%、*%、*平方米、*%,比全省同项指标分别高出*%、*%、*平方米和*%。我市连续=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先进市,各县(市)都被授予全省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先进县(市)。一、准确定位,提高认识,强化村镇建设工作领导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千方百计加快村镇建设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我市“工业立市”战略,全面开创“二次创业、富民强市”新局面的具体行动。这不仅提高了我们对村镇建设工作定位的认识程度,而且促进我们真抓实干,加大村镇建设组织领导的力度。

一是进一步把村镇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村镇建设工作,把它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小城镇,大战略”和我省“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五依三沿”和加快“两带两群”小城镇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结合学习贯彻上级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有效地制定推进落实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不仅在每年的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村镇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上,总结部署全市村镇建设,而且近年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村镇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市试点小城镇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开展“村镇建设规划年”活动方案》等重要文件,年年有新招数,年年有新套路,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全市村镇建设。在“九五”期间全面、超额地完成了全省富强镇、示范村、标准村和样板房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近三年来又全面地完成了全省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的目标任务。

二是各级领导把村镇建设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亲自抓。实践证明,一项工作做得好坏,领导重视是关键。这些年来,我市村镇建设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是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分不开的。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检查指导村镇建设工作情况,亲自部署村镇建设工作任务,而且亲自抓重点解难点。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去年在检查村镇建设工作时针对有的乡镇规划工作滞后、建设无所遵循的状况,明确指出要坚持富规划,穷建设的原则,舍得在规划上大投入,决不能因为心疼几个钱而在规划建设上留下遗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村镇建设规划工作。各级领导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落实了领导、部门包扶村镇建设的责任制。市政府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也建立了自己村镇建设的联系点多次到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村规划修编、草坯房改造、道路建设等具体问题,推进了该村生态村、文明村、富强村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村内道路硬质化、自来水普及率、住房砖瓦化率、绿化美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适龄儿童入学率、 计划生育率、十星级文明户参评率达到八个百分之百,跨入省级文明村标兵的行列。**县县委书记***包扶*镇*村,确定了三年达到省级文明村的包扶目标。经过短短的一年,该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当年村屯建设投资达到==万元,新安路灯**盏,植树*万株,修建*平方米喷泉广场,修排水边沟*延长米,统一规范修整栅栏=,===米。*市建设局包扶*镇,去年为该镇解决了*万多元的树苗。市教委包扶*村,投资*万元为村里建设了*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

三是培养总结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村镇建设上,典型最具有直接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经常组织建设系统和村镇的干部走出去,虚心学习省内外村镇建设的经验做法,对照先进找差距、定措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推动本地工作登台阶、上水平。市政府每年都在调查研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一次村镇建设工作会议,总结推本稿件属于广一批各具特色的村镇建设典型经验。近三年来共总结推广了*多个村镇建设典型经验。不仅市里抓一批典型、树一批样板,各县(市)区、各乡镇也都抓一批自己的典型和样板,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城镇作为国家首批小城镇试点镇,近几年来坚持实施“规划带动、经营城市、管理创新、经济拉动”四大战略,每年城镇建设总投资都达到亿元以上,目前全镇住房砖瓦化率达===%,楼房比例达==%,上下水普及率达.==%以上,道路铺装率达===%,供热率==%以上,被评为全省小城镇网络工程先进镇。

二、超前规划,科学指导,以产业支撑推动村镇建设工作

村镇建设规划是村镇建设的“纲",是搞好城镇经营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内容,是指导村镇建设的科学依据。鉴于我市部分村镇规划相对比较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村镇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对外开放不相适应,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完成小城镇和典型村的规划修编的任务,确定*年为我市“*年",以此提高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水平,促进村镇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是确定目标任务,强力推进。市政府下发了全市开展“*年”活动方案,确定了指导思想、规划编制原则、规划修编任务和主要内容、加强规划管理和监督以及保证措施。要求这次规划编制一定要站在促进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高起点,参照中等发达国家村镇建设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充分体现超前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做到==年不落后*年要按照=个层次完成村镇规划修编“*工程任务,即*个县(市)年内全部完成县(市)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完成*个小城镇(乡)总体规划修编任务;完成*个典型村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同时要求争取两年内全部完成村镇修编任务。

二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落实规划修编经费是完成村镇建设规划修编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各县(市)区从本县(市)区财力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县(市)区、乡镇、村“三个一点”的办法,克服困难,千方百计解决规划修编经费。====年各县(市)、区在村镇建设规划修编上共投入资金*多万元,这样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绥芬河市阜宁镇投*万元,高标准地完成了镇、村的规划编制。东京城镇把编制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放到小城镇建设的首位。自====年以来,先后四次进行了规划编制,一次比一次有深度,一次比一次标准高。新的规划投入

万元,经过**规划设计院专家近一年的论证,借助**湖风景名胜和**遗址的区位优势,把毗邻的**、*两镇纳为一体,形成整体组团规划,对今后==年城镇建设发展做出了科学性、超前性、服务性和城镇个性于一体的高起点、大手笔的设计。按照规划蓝图,***市将建成我省东部一个具有集商贸、旅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城市。

三是跟踪检查指导,狠抓落实。为把村镇建设规划年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有声有色,各级政府都把村镇建设规划任务纳入目标管理,作为村镇建设任务书层层下达,层层签订责任状。为了加大落实力度,市政府于去年九月下旬对十个县(市)、区进行了一次城乡建设拉练检查,把“***年"活动作为拉练检查的一项重点内容,做到跟踪问效、敲钟问响。各县(市)把*年活动的开展情况刻录成光盘,在拉练检查途中的车上播放,既达到了综合检查、督促落实的目的,又起到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作用。市建设局还三次通报了规划年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完成好的予以表扬,对完成差的予以批评,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截止到年底,各县(市)区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村镇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穆棱市完成了==个典型村的规划,占目标任务的===%。

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村镇建设上水平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是两个文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村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快慢、投资环境的改善、城镇化水平和群众生活的质量。

一是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强化项目的经济意识,深入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全力谋划和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项目。本着从长计议、先急后缓、逐年配套、逐步发展的原则,结合村镇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谋划项目、筛选项目、争取项目、招引项目。每年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基础上,按照在建、新建、前期工作三个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项目建设,并把全市小城镇项目汇编成册发给各县(市),作为检查指导工作和推进建设的依据。近三年来,全市村镇共实施村镇重点建设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个,完成投资**亿元,先后建成和建设了**市*旅游路、*市*镇休闲广场、*市*镇体育馆、*市*车站改造工程、*市*镇住宅开发等一批道桥、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学校、医院、艺体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工程项目。*市全面推进村镇建设道路、边沟、桥涵、围墙、绿化、路灯等六配套工程,村镇形象显著好转,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提升了全市村镇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是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型村镇。按照建设 “生态、园林城”的要求,我们在村镇建设中对道路、广场、住宅、绿地规划进行了调整,突出以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三年来村镇累计绿化投入*万元,相当于其“九五”期间的总和,小城镇绿化覆盖面积达到**万平方米,比====年增加==%;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万平方米,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增加=.=平方米。去年,全市开展了县(市)园林绿化检查评比活动,村镇共植树===.==万株,草坪=.==万平方米,建花坛===个。在全市深入开展了绿色村镇评选活动,举全力创建绿色城镇、绿色村屯,涌现出*镇、*镇、*村、*村等一批绿色生态型村镇。

四、深化改革,抢抓机遇,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村镇建设

几年来,我们按照“经营城市、以城养城”的思路,大胆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小城镇建设机制,改变了过去单一依赖政府投入的建设模式,开辟了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和土地置换、拍卖转让公用设施经营权、争取贷款、社会集资、政企共建、以开发带公建、镇(村)民义务共建等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从而大大地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一是借助优势,招商引资。各县(市)区、各村镇充分依托自身独具特色的边贸旅游、民族风俗、人文风光、自然资源等区位优势,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合力大招商,千方百计大招商,整体提升村镇建设的外向度。近几年,我市村镇建设每年引进域外资金都在*亿元以上,引资建设项目个以上。*市*镇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引进私营企业投资*多万元,在镇内建成*个供热站,可供热*万平方米,已入网供热*万平方米,推倒小烟囱*多个,使城镇环境质量和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是抢抓机遇,向上争资。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跑省进京,积极争项目,要资金。*市通过申报*遗址世界遗产向国家争取一期工程*万元,用于*个村屯的迁移和博物馆的建设等。*镇向国家农业部争取农村能源建设资金*万元,建设了日产*立方米的秸杆燃气站,全村===户受益,在改变我市农村燃气结构上开了先河。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住宅建筑

1、引言

绿色建筑设计是今后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绿色建筑之绿色住宅是指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以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生态专家们一般又称其为环境共生建筑。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小环境及大环境的保护,而且将十分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住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日益高涨,不仅要满足人的居住要求,更要

“以人为本”,为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住宅建设也从一开始对量的追求逐渐过渡到对质的追求,特别是住宅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所以,在住宅设计中应充分融入绿色建筑理念,做到建筑、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3、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3.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3.2、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的应用原则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3.4、健康舒适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4、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4.1、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

4.2、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4.2.1、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

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应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4.2.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4.2.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

4.2.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

4.2.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5、住宅建筑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

建筑规划场地的选址应考虑两方面:一是考虑自然环境;二是减少建设用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住宅建筑场地选址宜地形平坦,风速适宜,光照充分,避免场地周围环境对绿色建筑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筑的设计应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力求最小化的破坏环境。

5.2、建筑节能

5.2.1争取阳光

住宅建筑设计中主要居室宜朝南布置,以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各建筑之间宜保持良好的间距,既能满足采光,又不至于造成用地浪费。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

5.2.2通风策略

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尽量少影响夏季主导风吹向住宅建筑,并使冬季风尽量少的影响建筑。另外,合理的设计建筑高度,减少对通风的影响。

5.2.3遮阳措施

遮阳是为了减少太阳辐射而达到凉爽的目的。住宅建筑设计中通过种植一些树木来达到遮阳的要求。植被不仅能够遮阳,而且能改善气候。

5.3绿化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中在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注重绿化和节能设计。植被的种植不会阻碍冬季热量的吸取,同时又能够提供夏季必要的遮阳。住宅建筑的一些屋顶可采取绿化措施,既能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又能冬暖夏凉。

6、住宅建筑室内环境的设计

6.1、建筑隔声设计

在设计中应根据功能使用合理布局,内外有别,动静分区。通过采用隔声墙、隔声板和隔声门等减少客厅噪声对卧室的影响。

6.2、建筑室内采光、通风

建筑设计中一般采用玻璃窗将室外的自然光引入室内。开窗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南北方地域及气候特点合理确定,在满足采光、通风要求的前提下,还应充分满足节能要求。

7、建筑技术应用

7.1、外墙保温技术

住宅建筑在墙体设计时应用外墙设置保温层的做法,加强维护结构的热阻,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能力。

7.2、屋面节能技术

在进行住宅建筑屋面设计时采用加强保温层、坡面屋来改善室内的温湿状况。

7.3、外门窗节能技术和地面节能技术

住宅建筑采用外门窗节能技术和地面节能技术保证了室内热环境的舒适。一般可采用节能门窗和地板辐射采暖(北方地区)或制冷(南方地区)技术,达到节能目的,提供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

7.4、太阳能供暖、热水系统

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可根据地域气候特点,设计太阳能供暖和热水系统。太阳能供暖和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热设备采集太阳光的热量,再通过热导循环系统将热量导入至换热中心,然后将热水导入地板采暖系统或热水系统,通过电子控制仪器控制室内水温,满足冬季采暖和洗浴要求。在阴雨雪天气,系统自动切换至燃气锅炉辅助加热让冬天的太阳能供暖和洗浴得以完美的实现。

8、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

绿色建筑材料,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国际上也称为“健康材料”。住宅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应采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使用耐久性好的具有轻质、高强度、保温、节能、节土、装饰、防火等优良特性的建筑材料,如:粘土空心砖、粉煤灰多空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轻质复合板材、高强度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利用工业或生活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9、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和其他相关科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拆除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从节地、节能、节材、环保五个方面,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必将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主旋律。

作为城乡建设热点的住宅建筑设计希望通过应用绿色建筑理念,来阐释绿色建筑带给人们的益处,使绿色建筑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要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绿色建筑,需要对传统的建筑理念进行反思,任何一个绿色建筑的实施离不开绿色建筑的策划。科学、合理、有序的策划,有助于绿色建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相信,通过各个环节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绿色建筑会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加平等,绿色建筑概论

[2] 曹伟,城市・建筑的生态图景[M]q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