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风险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纳风险防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

篇1

1、中心每月会计凭证的复核(二级复核)及季度及年度会计报表的编报;

2、财政部门预算的编制、年终财政决算报表的编制;

3、每月25日之前完成上月银行存款账户的核对,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

4、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核算和资产动态管理系统的录入;

5、《收费许可证》年检工作;

6、担保公司支付业务的复核,会计凭证的复核及会计档案的装订工作;

7、中心工会业务支付的复核,会计凭证的复核及会计档案的装订工作

8、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自查风险

1、是否充分掌握会计知识,可能影响会计工作的判断;

2、是否遵守财务制度,严格按规定办事;

3、是否隐瞒罚没收入,不偷税、漏税;

4、可能发生利用职务之便编制人情预算、拨人情款等风险;

5、对财务收支等重大资金使用等没有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风险;

6、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报表是否真实反映单位收支情况;

7、是否有保密意识,不对外透露单位财务信息;

8、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易出现物资的流失和浪费。

防控措施

1、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财政税务法规知识,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篇2

一、抓业务经理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

继续对业务经理实行精细化管理,多渠道、多方式提升业务经理履职水平,培养业务经理组织领导能力,充分发挥业务经理在基层网点的管理与监督职能。

一是继续坚持业务经理例会制度。继续坚持每月召开业务经理例会,不断丰富例会的形式和内容,完善对业务经理的精细化管理,指明业务经理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增强业务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达到巩固、学习、提升业务知识水平和加强风险内控管理的根本目标。

二是继续对业务经理进行全方位培训。继续实行部门联动,定期组织各条线业务部门对业务经理进行业务知识、风险防范和履职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基层网点业务水平和内控实力的双提升。定期对业务经理履职能力进行测评,借助支行组织的季度水平考试帮助业务经理顺利地、高标准地完成省行组织的各项测试,提高业务经理的工作水平。

三是加大对业务经理履职的检查力度。加大对业务经理履职的检查力度,严格按照省行每季度检查的机构数不低于本辖机构总数的25%,全年检查必须覆盖所有机构的时间目标。在实施检查方面,支行将采取现场和非现场形式通过观察、询问、查阅等手段对业务经理履职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

四是严格执行业务经理轮岗和准入退出制度。对业务经理实施轮岗计划,根据业务经理个人素质、业务知识水平以及履职能力对业务经理进行岗位轮换。同时,支行将采取网点推荐,严格笔试和支行研讨的方式充实业务经理后备队伍。对于一些虽然已在岗,但却不符合所在岗位任职资格的业务经理,支行将适度采取淘汰措施,对业务经理进行岗位调整,进一步提升业务经理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

五是进一步强化业务经理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经营性分支机构业务经理派驻制实施细则(2010年版)》重新对白云支行业务经理考核制度进行修订,通过真实反映、客观评价业务经理工作绩效来提升业务经理工作积极性,促进业务经理队伍工作效能最大化,保障网点业务的稳健、持续发展。

六是进一步提升业务经理队伍素质。建立业务经理内控信息反馈制度,保证业务经理派驻管理中沟通工作的实时性和实效性。不定期组织业务经理助理层面人员进行培训和座谈,及时与网点进行沟通,准确把握基层真实现状,努力提升营业机构内控管理能力,不定期组织业务经理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增强业务经理团队凝聚力。

二、抓内控风险管理,严密运营操作风险

一是全力以赴保障IT蓝图顺利上线。做好各机构网点人员合理安排,兼顾日常工作和IT蓝图的培训学习,组织员工在投入大量时间学习新系统和新业务流程的同时,既要做好现阶段各项工作的跟进和处理,也要做好风险内控防范。进一步加强IT蓝图新旧线过渡期的内控管理,切实做到业务管理和内控措施同步,防范风险于未然,确保上线前后内控管理的连续性。根据蓝图会计核算调整方案,配合资金业务与支付业务、国债业务、内部往来业务及其他表内、表外业务与利息核算等总账账户进行的数据迁移工作,并完成收付业务系统的转培训工作。做好全行思想动员,明确职责分工,增强制度执行力,做好BGL新旧账户补录工作。

二是继续开展常规检查,保持检查监督强度。根据运营工作检查安排,继续对网点进行运营内控检查工作,保持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监督强度。采取组织人员对全辖运营业务进行常规检查、录像抽查、突击检查相结合方式,进一步加强人民币收付业务的检查,制订相关业务操作规程,规范员工操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加强内控管理工作。

三、抓收付清算管理,提高清算质量

一是抓好资金收付清算管理。督导落实支付清算帐务核对,提高支付清算帐户核算质量,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规范操作与管理,抓好资金收付清算业务的监控管理,防范清算操作风险,确保各项管理指标达到省行规定要求及资金安全,并完成省行各项收付帐务指标。

二是抓好网点业务培训。充分利用支行联动培训,对新规定、新要求进行讲解,确保第一时间将文件精神传达至各网点。组织网点一线人员开展人民币收付业务(含反假货币)培训,切实掌握现金收付业务管理和操作要求,提高反假货币鉴别能力、合规操作意识和服务水平。根据省行IT蓝图出纳业务上线进程安排,有序组织全辖IT蓝图出纳业务培训工作。

三是抓好业务应急演练。继续组织网点开展现金业务应急学习和演练,提高各网点人员对现金业务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防范现金业务风险。

四是严格落实一线柜员上岗制度。按照人民银行每年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考试安排,统一组织未持证柜员参加考试。督促考试人员加强复习,提高考试通过率,努力实现一线柜员100%持证上岗的要求。

四、抓现金出纳管理,严格落实出纳现金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执行出纳管理及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抓好人民币收付业务的检查,完善我行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提高收付水平。完善出纳中间环节的交接手续,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规范操作程序。同时,搞好反假币培训管理工作,提高柜员反假币能力。

二是加大检查力度,规范网点出纳业务操作。对网点尾箱实施细则、人民币收付业务和ATM现金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实现现场检查覆盖面50%,利用视频联网监控进行非现场检查覆盖面50%,全年现场及非现场检查覆盖面100%的检查要求,力求防患于未然,降低出纳业务差错数量,防范出现重大问题。严格监控网点现金库存,结合我行实际情况,调整现金运转流程,提高现金流转效率,有效降低全辖现金占用量,减少无息资产占用。

五、抓银企对账管理,重视对帐风险防控工作

一是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对账人员管理。明确专职对账人员的职责,相对固定兼职对账人员,增强对账人员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对帐管理的督导,落实辖内网点银企对帐岗位相互制约的要求设置,提高全辖银企对帐的意识,全面促进对帐回执回收率的提升。二是及时处理未达账项,提高对账质量。继续跟进落实银企对帐外包公司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余额不符的做到及时处理未达账项,用未达账项余额调节表进行调节,真正实现面对面对账。三是突出重点账户对账,及时调整重点对账账户名单。除完成规定的重点对账任务外,根据实际情况将新开户账户、新注册网上(电话)银行账户、新更换预留印鉴账户,以及业务发生频繁、资金异动等高风险账户纳入重点对账范围,定期将筛选出的重点对账账户名单及时下发各网点,由对账员进行对账,加大异常账户资金异常情况的核实和排查。

六、抓运营印章管理、重空凭证及会计档案管理,确保安全

一是规范印章使用流程。规范辖属网点运营条线业务印章管理使用流程,落实对网点的检查和核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跟进,切实防范案件风险。

篇3

关键词:企业廉洁;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一、全面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管理,要在查找廉洁风险点上下功夫

全面有效地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必须首先从准确查找风险点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入手。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思想认识明确。在查找廉洁风险点的过程中,坚持做到风险查找“准、全、实”。针对“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外部环境”等五类廉洁风险,查找具有重要权力的部门和岗位。根据风险内容的不同,将廉洁风险岗位划分为A类高风险、B类较高风险、C类一般风险三种风险类别,分别制定相应预防措施,逐个提出化解风险的具体办法。在全公司范围内共计排查了217个岗位、排查人员248人、排查廉洁风险点3628个、制定风险防范措施3628条,梳理职权256项,实现了风险排查全面覆盖。

二是查找方法明确。对照各岗位职责,采取自我查找、上级为下级查、下级为上级查、班子成员和科室之间互相查、服务对象和群众代表帮助查的方法,认真梳理职责流程、查找廉洁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实践证明,这种“自己找、领导提、职工帮、互相查”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找准找全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和监管风险及其发生的部位和环节。

三是查找重点明确。在查找风险点过程中,做到全面查找,重点突出,在找全廉洁风险点的基础上,重点查找在“执行规章制度、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掌管人财物、采购销和管理处罚等实权岗位、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在公司217个廉洁风险高危岗位中,仅在执行规章制度方面,就查找了121个风险点。

四是查找标准明确。在查找风险点的基础上,对查找出来的廉洁风险进行归纳梳理和审查评估,按照风险发生机率和危害损失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同时,要求部门和个人作出廉洁承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全面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管理,要在有效预防上见实效

在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实际操作中,我们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教育。把教育作为廉洁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学习廉洁从业有关规定,创新开展了以“案例警示、先进典型、制度意识、党纪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季度主题教育”活动,以此达到廉洁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强化培训。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廉洁从业培训班,对“四管”人员全部进行轮训。通过邀请检察院领导作专题廉洁报告,廉政教育进监狱等形式,深化廉洁风险防控管理。三是强化宣传。定期召开廉洁风险防控推进会,选取试点单位介绍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同时,注重以廉洁文化加强引领,制作发放了《廉洁付煤手册》,定期播放廉洁公益广告展播;以“爱护自己别失去自由,爱护家庭别失去幸福,爱护他人别失去道德,爱护集体别失去荣誉,爱护国家别失去和谐”为内容,创作了付煤公司廉洁之歌《叮嘱》;持续深化廉洁文化建设,营造了“人人思廉、处处见廉、全员倡廉”的浓厚氛围。

三、全面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管理,要在严格管控上出实招

有效地控制管理漏洞,规范权力运行,是做好廉洁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运行环节管控。对现有的工作程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进行认真梳理。形成了“以制度规定流程、以流程优化管理、以管理完善制度”的风险防控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有效控制了暗箱操作、无序操作等行为的发生。

二是注重经营过程管控。成立了物资计划审核办公室,从物资的计划、采购、验收入库、发放等环节上严格管控;设备管理全面实施计划、采购、招标、验收、保管、发放、维修、报废“八统一”,实行了非煤厂点财务“四统一分”管理、资金支出“六签字”等制度,充分做到了“裸职、裸权”。为有效制约权力,在物资供应、管理规划、经营考核、工资审批等经营管理部门推行了“一站式”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所有手续在办公大厅均可办理完结,既增强了相互监督,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注重“四管”人员管理。以管人、管权、管物、管事等有业务办理权的会计、出纳、工资员、采购员、计划员、定额员等重要岗位人员为重点,实行定期轮岗。开展廉洁任前谈话、试用期满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等。分专业编印了《岗位廉洁风险防控管理资料汇编》,全面展现了廉洁风险防控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详细工作流程,把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寓于日常管理之中。通过实施分级管理、推行廉洁风险抵押、建立纠错训诫机制、执行阳光公开等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廉洁风险在“四管”人员岗位上控得住。

篇4

1.高校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既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单位治理的基石。实施好内部控制,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廉洁高效、办好人民满意高校;有利于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有利于推进财务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财政部颁发的《单位内控规范》第三条规定:“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这一定义包括了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高校内控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高校的实际相结合,梳理业务流程,瞄准高校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强化机制建设,把制衡机制引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制衡是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关口前移”是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治理结构优化是实施高校内控的关键。

2.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廉政风险,是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即在行使权力的部门、环节、岗位客观存在发生腐败行为或不廉政行为的风险。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廉政风险普遍存在于社会和组织之中,会对组织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高等级廉政风险会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廉政风险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是能够防范和避免的,只要不断关注自身和运行及组织的内外环境,通过风险识别来识别预警信号,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就能使组织处于安全状态。高校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创新内部控制,反腐倡廉的方法。高校廉政风险防范防控,是把现代管理理论和反腐倡廉工作实际对接融合,紧紧围绕高校容易滋生腐败的风险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和减少廉政风险的发生。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所决定的,是规范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是预防高校腐败的有效手段,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的内容是统一的、协同的高校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组织,实行的是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套管理机制,在领导体制上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涉及的内部控制领域既有教学、科研、招生、学术等管理内容,也有与其他事业单位相同的财务、基建、物资采购、校办企业、后勤等部门;人员既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也包括教辅人员和服务人员。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抓住学校在决策、执行、监督环节的权利运行特点,控制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管理领域、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的权力运行,确保学校的各项内部控制管理职责明确,勤政廉洁,务实高效。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涵盖高校内部控制的基础,一个是从校长控制角度执行,一个是从党委的角度执行。把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结合起来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大创新,要把二项工作统一部署,统筹推进。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风险的协同防范管理

1.高校财务部门的主要廉政风险点(1)预算管理岗位:涉及学校资金的调配,具体体现在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指标控制与监管等环节。(2)财务审批岗位:涉及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对财务审批制度的执行,决策程序、收入分配、大额资金使用、特殊款项支出等的把关等。(3)财务分析岗位:涉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关系和影响学校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财务监督岗位:涉及财经秩序的维护和财经制度的执行,违反财经政策和纪律行为的协同防范与处理,学校经济利益的维护。(5)收费管理岗位:涉及各种收费项目标准及制定,收费的实施,收费票据的管理,收取资金的入账,收费规范、学费减免的协同监管等。(6)票据管理岗位:涉及各种发票、收据、支票等票据领购、印制、发放、使用、登记、注销等。(7)资金出纳岗位:涉及现金收支、支票开具、票据出具、现金管理、资金安全等。(8)资金运作岗位:涉及银行存贷款的相关业务、银行的选择、存贷利息的结算、存贷资金的安全等。(9)银行对账岗位:涉及学校存款及资金往来状况的监管,特别是对学校已收银行未收、学校未付银行已付款项的实时监控,关系到学校资金安全。

2.主要防控方法与措施(1)营造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文化环境。对在风险点岗位工作的党员干部及财会人员,加强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的思想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构筑党员干部及财会人员自省自励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财务文化”建设,营造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的观念与文化环境。(2)规范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的财务决策。对高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实行集体议事,有效集中群体智慧,集思广益,减少财务决策失误,提高财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确保财权运行的规范化,使决策过程中的权力扩张和腐败行为从源头上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有效进行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3)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机制。按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的工作整体要求,按查找的风险点制定相关风险防范的管理措施,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尤其是对权力运行监控,及时纠正不当行为,防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4)完善综合监督机制。完善综合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分管领导、纪检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全面覆盖,使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监督全面覆盖,行之有效,加强对风险岗位、风险事项的的综合防控。(5)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从高校内部控制的廉政风险防控的高度,重视财务队伍建设。严格进人标准和选聘程序,及时补充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研究生充实财会队伍,解决财务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以避免由于合格财会人员数量不足和队伍素质欠缺导致财务内控缺失和廉政风险防控不利,造成学校财经受损。提高人员的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工伤保险;基金规模

1概要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各级社会保险机构对系统内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及业务行为进行规范、监控和评价的方法、程序、措施的总称。(摘自2007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内部控制由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组成。内部控制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各项内容规范、统一,符合国家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要求。

(2)完整性。各项业务管理行为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监督制约。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所有业务项目和操作环节都在内部控制的范围内。

(3)制衡性。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确保各部门和岗位权责分明、相互制约,通过有效的相互制衡措施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

(4)有效性。在岗位、部门和单位三级内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内控程序,保障内控管理的有效执行。

(5)适应性。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流程都应与管理服务实际相结合,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适应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变化。

2存在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工伤保险内部控制管理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1)有的地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人手不足、一人兼数职的现象,无法建立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如网银支付程序设计应由出纳初审、会计复审,财务负责人复核无误后才能提交支付,但有的节省为两道程序,甚至由出纳一人完成支付整个程序,客观上给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留下了隐患。(2)有的地区基础管理薄弱、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健全,成为工伤保险基金安全的又一大隐患。如有的部门未对逾期缴费的参保单位加收滞纳金,或随意减免滞纳金。有的部门擅自扩大基金开支范围,在基金中列支银行手续费等直接费用。更有甚者将基金垫支或调剂,严重违反工伤保险政策。

(3)有的地区信息系统管理滞后,工伤数据资料缺乏监管,计算机系统操作、管理权限设置及执行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对数据资料的录入、变更没有有效的监控措施,非常容易发生问题。

(4)从业务流程来看,有的地区工作程序不完善,关键岗位和工作环节不设审核、复批或批准,权力缺乏约束。而且,普遍缺乏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定期进行基金运行及风险预警分析,以及基金安全评估工作。

(5)财务会计控制方面,有的地区单位财务预留印章全部由一人保管,或虽分人保管但使用不严格;会计岗位人员无从业资格证;会计核算不规范,有的随意处理账目,不附任何文字依据或说明;有的账目不做余额调节表,差异不进行审核分析;有的对账及余额调节表编制全部由出纳自己办理,缺乏审核监督。有的地区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大量结余基金处于活期存储状态,没有执行优惠利率政策。

3解决方法

(1)建立健全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监管体系。根据业务经办需求设置内部机构,确定工作岗位和人员,按照逐级负责原则,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构建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相互监督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互相通报制度和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在同一职位任职5年以上或在同一处室连续工作满10年的人员,均纳入轮岗范围。

(2)建立健全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的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业务经办环节的工作范围和责任。各单位、各岗位的管理和操作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涉及的业务经办工作,须经授权,不得超越所受权限。各项业务经办环节既独立操作,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需有经办初审、复审环节,确保工作流程规范、有序。

(3)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实行例会制度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奖惩并举的考评体系,对严重违反工伤保险业务经办流程和内控管理办法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建立健全客观公正、权威有效的第三方专家评审机制,建立专家库,并根据需要动态调整。

(4)各业务经办单位都要承担相应的监督职责,切实建立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监督格局。要建立健全自查自纠、互查互纠的制约监督机制,按照职责对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定期进行自查。监管部门也要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依照规定程序及时处理。并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汇总,形成报告。

(5)建立工伤保险风险防控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承担工伤保险业务经办责任的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规、违纪问题的,纪检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问责。对在工伤保险业务经办运行中产生重大影响,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危及工伤保险基金安全或造成基金损失的,要及时提出处置建议,涉嫌违法犯罪的,向有关司法机关移送。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防御性措施,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必须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一定的制度执行力,各业务部门都应加强内控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以适应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刘瑞慧.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2(13):61-62.

[2]王卫华.关于完善社保基金监督体系的思考———内部监督是完善基金监督体系的基础[J].职业,2009(29):133-134.

[3]蔡燕.浅谈社保基金的监督与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13):169-170.

[4]姚春辉.完善社保基金监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基于武汉市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制的实证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2):33-36.

[5]刘宇.税务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25-26.

[6]田钰燕.我国残疾人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118-120.

篇6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安全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前言

货币资金作为一种支付流通手段,具有相当强大的流动性和适用性,是各种费用支付运转的基础保障,也是企业发展经营的强大财力支撑。但是由于货币资本的流动性和不可验证性使其很容易导致多种风险的产生,同时也是企业内部腐败最容易产生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在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上十分有限,甚至是微弱、疲软的,普遍面临着资金安全系数低、安全风险大等问题。企事业单位内部资金被挪用、贪污和诈骗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集体利益。因此,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货币资金风险,确保企事业单位资本的安全透明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货币资金内控的弊端

货币资金是指企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以及现金和存款等资本[1],具有流动性强,风险高等特点,是保证企事业单位正常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的经济运营中,由于货币资金的特殊性,很容易出现丢失、被挪用和贪污的风险,这些都会给企事业单位造成重大的损失,严重危害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利益。因此,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资金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性,防治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企事业内部的健康平滑升级。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企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笔者就此进行分析:

首先,就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来讲,该因素是企业建立和实施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基础性问题,影响着企业战略决策制定与目标的实现以及内部控制能否有效的实施。但是,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上普遍存在着管理者内部控制决策不合理、执业人员非专业化以及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

作为企业战略决策首脑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很多企事业管理者不重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能充分的认识货币资金内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内部控制在货币资金面前疲软,无法有效的发挥防控机制,防止资金货币风险的发生。作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执行者,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专业素养较低,不能协同工作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作。内部控制是一个多环节操作的过程,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更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操作人员进行合理化配置,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控制失效,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不健全,人员综合职业素养不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外,由于企事业单位“免疫系统”―审计机构的监督约束力不强,导致外部监督机制疲软,是内部控制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要点分析

做好对货币资本支出和流动的调控工作,有效的控制不法资金的支出与流动,保证资金的合理合法性,实现企业的长足性发展。及时整合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收益明细,避免资金被挪用、假账漏帐等不良现象的发生[2]。

做好对于现金流转调盘存的把控,由于现金流动性特别强,它是企事业单位最难把控的一部分货币资金,因此,企业要对现金的存放流动额度做好明确的规定和说明的同时,安排利益第三方人员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不断的完善现金监盘和盘点制度,保证现金的安全与健康流转。

明确会计责任,做好会计的监控工作,虽然出纳负责银行与企事业单位的对账,但是会计应承担相当一部分的对账责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控力度,明确会计的权责范围[3],防治贪污舞弊现象的发生,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查明银行存取款及余额的调节表,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时的调控。

及时对货币资金的直接接触人员进行监查,客观调查监督,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进行及时的督促和整治,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综合职业素质,及时调整岗位机制,保证货币资金管理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机制的对策

第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只有提高企事业单位领导的货币资金风险防控意识,才能够将内部控制纳入到企事业单位战略决策之中,才能够有效的落实相关制度标准,健全体制结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4]。

第二,保证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有效健康运转的前提是要有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及其成员的职权和责任范畴,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实时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适时制定出整改方案和实施相关策略方法,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使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控制监督部门形成合力有效地对企业整体进行防控,形成强大的内部“毒素”“过滤系统”,保证组织内部的健康运转,加强组织内部的“抵抗力”提高企事业业单位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第三,建立专业性强、职业素养高的货币资金内控人员队伍,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强内部员工的职业培训,从而保证内控工作的质量。

四、结语

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有效防范货币风险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个有效的充满活力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成功的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合法性,有效的防控货币资金风险,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加强货币资金内控防范资金安全风险[J].农村财务会计,2014,06:32-36.

[2]郭红梅.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防范资金安全风险[J].中国外资,2012,16:170.

篇7

(一)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经局党组研究制定《县人社局社保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本次专项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工作举措,确保本次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二)高度重视,有序推进。5月12日召开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各科室、各中心要高度重视,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细化操作流程,精心组织实施,推动社保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严格执行政策。各社保经办机构认真梳理近年来各项社保政策执行情况,特别是战疫情、稳就业、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等,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

二是完善内控制度。各社保经办机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更新现有的内控制度,科学设置岗位,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受理、初审、复核、审批、支付等环节相互制衡的经办风险管理机制。

三是加强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县人社局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方式,加强基金日常监管,组织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互查。认真对接各级基金检查和大数据疑点信息比对反馈,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认真整改到位。

四是建立共享机制。正在制定相关制度,通过与民政、公安部门对接死亡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定期开展比对,有效破解死亡冒领、重复领取社保待遇问题。

五是强化内部管理。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风险防范和制度执行意识。进一步梳理经办流程,规范窗口经办管理,优化服务。大力开展人社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提高经办人员业务水平。开展明察暗访,强化效能和作风建设,展示人社形象。

二、阶段性成果

在局党组的重视和各科室、各中心的共同努力下,社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专门设置内控岗位,由专人负责内控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岗位人员,落实岗位不相容要求,严禁业务和财务岗位兼任,严禁业务和信息岗位兼任。严格授权管理,实行初审、复审、审批制度,做到一般业务二级审核,重要业务三级审核。

二是利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每月对基金的运行过程进行非现场监督,今年来共发现退休、退职等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预警明细信息4条、一人在多个统筹区缴纳失业保险费当期预警明细信息56条等问题,共追回违规领取社会保险金2922元,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三是通过有效的考核办法及宣传工作,城乡居保近期工作进展喜人,截至目前全县60周岁以下参续保25.63万人,已完成年初任务72.7%,人均缴费水平514.67元,与上年同期环比增长47.5%,其中汤池镇已率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60周岁以上发放18.9万人,发放养老金22428.91万元;落实高龄补贴政策,惠及65周岁以上待遇领取人员14.97万名,共发放补贴34.95万元。

四是从养老保险一次性缴费并转移、社保信息系统权限清理等重点业务入手,召开专题会议完善养老金发放手续,建立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明确的主管、记账、复核、出纳等岗位职责,且清理编外人员。同时全面按招部社银接口技术规范操作,管控好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等操作风险。

篇8

关键词:疾控中心;社会价值;内部控制;成本核算

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保障的不断重视,区级疾控中心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尤其在建设公共卫生信息能力、应急能力、防病能力、宣教能力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区级疾控中心进行了从一个疲于防御、无策防御、被动出机的疾病防御模式到现在的从容有序、系统化应对、主动出击的一体化防御体系的华丽转变,逐渐拥有最前延的技术能力和最完善的防御措施,在最关键的时候能够有一锤定音,及时到位的应急处置能力。而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将是疾控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实际的财务核算管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着疾控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外部环境问题对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影响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疾控防疫工作的不断重视,财政对疾控中心的拨款力度也不断加大,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将资金的保障支撑到位情况纳入项目考核完成度的指标之中,大大提升了项目的执行效率。但是重大项目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载体,区级疾控中心在基本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经费上未得到完全保障,目前仍需要靠创收来提供,该基本支出来源模式未能明确政府在民生领域作用,以及政府承担的职能权重被弱化。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在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之下,目前模式未能体现政府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一)财政支出投入缺口较大,相关资源配置分散化

对于区级疾控中心,收支保障中最大的问题是基本日常公用经费,日常性质的项目经费和人员经费财政保障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与支出存在较大差距,缺口资金只能由机构自筹经费来解决,中心的基本资源配置取决于创收的市场效益。在这样以收定支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为保障能够正常办公需求得到满足、日常性质的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项目得到有序开展,区级疾控中心不得不保留一些营利性收费项目,集中一定的资源精力于一些市场化的投资经营中,无法真正做到将公共卫生事业和资源投入到公共资源之中。

(二)区级疾控中心的收入模式与政府职能相违背

区级疾控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公益事业类单位,主要承担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职能,属于政府的最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切实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满足民生需求是重中之重。区级疾控中心的存在是需要政府依靠社会管理和配置资源来实现,而不是的依靠疾控中心自身的市场效益创收效益分配来实现。当下的收支模式是与疾控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政策叠加,使得疾病防治工作在职能本质和工作属性上相违背,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疾控中心职能弱化,权重偏移

将疾控公益职能实现建立在社会化投资经营职能实现的基础上将使得疾控中心职能的本末倒置。在区级疾控支出占比中,在职人员的人员成本和正常公用经费有50%以上靠机构自筹经费社会化创收取得,疾控中心只能通过自身创收自筹经费实现后才能来满足全额事业单位员工的基本工资,以及日常的疾控防治和公共卫生职能。当创收经费没有达到预算额度时,人员工资将无法顺利得到保障,甚至日常性质的疾控防治项目也是无经费可以开展。创收的实现变成了疾控中心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让人无法分辨疾控的主要职能是创收还是公益卫生保障。这是一种轻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收支模式,是一种轻视卫生防控工作的权重偏移体现。

二、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

(一)支出预算难以有效化制定,甚至大部分失效

区级疾控中心项目本身的开展,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单纯的预算的数字之上,而是应该在预算建立之时,就已经有具体的实施方案,金额只是方案的数字化体现。项目本身的预算建立不只是财务人员单方面的闭门造车,应该是各科室的资源配置产生的资金流向的具体分配,财务人员是数据的汇总者,不是数据的创造制定者。

以收定支的收入模式会导致部分预算无效。一般情况下,财政职能实现的经费预算是有政府保障力度的,根据经费用途开展的本身需求来调整预算的。区级疾控中心的预算存在着较高比例是通过自筹经费的实现来体现的。用创收资金来承担创收成本,每年的创收经费取决于市场的资源配置,存在变数较大,假如收入减少,相关的必要变动成本也是随之减少的,但是正常的疾控防治项目和人员经费是不会减少的,这就导致了正常的疾控防治项目存在无资金支持开展的被动局面,创收减少部分提供资金来源的支出预算可以说是失效的。

(二)成本核算难以科学化归集

作为最基层的疾控中心,区级疾控中心往往是各个项目的最前沿实施者。疾控中心的财务工作开展,需要加强成本的核算,在各个项目、各个科室之间进行归集。业务科室往往对项目成本核算意识较低,甚至有些科室不知道相关经费的存在。业务科室对成本控制意识的淡薄,难以高度重视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限的资金未能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化效益。将社会化经营支出和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支出的共存,加大了相关成本的归集核算难度。两者支出存在着一定必要联系,比如人员成本、办公成本、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无法精确的进行成本核算分摊。简单的通过项目经费的金额来分辨成本实际是失真的。

(三)资产管理难度大

进行收支两线核算的区级疾控中心,主要资产就是实有的固定资产。由于疾控中心本身属性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医疗检测仪器以及冷链维护设备。目前区级疾控中心的资产管理问题较多,不能仅仅停留在财政资金的流向,忽视财政设备的后期维护管理。由于旧会计制度的存在,固定资产不存在折旧计提情况,账面固定资产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存在着无法对号入座的现象,当地财政对固定资产的报废流程比较模版规章化,个别电子化帐套前的资产无法查询相关购买记录,实物却早已经报废的现象无法核销;固定资产在调拨制度上也有待完善,个别冷链设备已经调拨给基层基层接种单位,未办理相关调拨手续;个别科室也存在资产管理的责任不清、监管职能未发挥到位、采购计划模糊流程不合规、医用设备带故障运行、设备报废折旧管理不清等现象,资产的管理难度较大。

(四)财务集中核算停留在核算流程表面,未能达到有效财务核算

会计集中化核算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明确分开,避免了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作假行为。具体核算中,取消了单位本身的会计和出纳,只是设立报账人员。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报账人员往往承担了第一手单据的制表人、审核人、传递人、记账凭证的制单人、经济业务的付款人、单据归档人多重身份,可以说是已经把会计和出纳的工作都纳入囊中,缺少对单据真实性的审核人。

在原有会计监督职能后面增加了集中核算的审核人,外单位对单据审核无法从经济业务真实性出发审核,只能审核流程的合规性,无法审核真实性,无法起到真正的会计出纳相互制约的功能。同时,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脱离单位,无法准确的了解单位业务、费用等相关开支的信息,更无法进行项目的成本归集核算,无法准确的对单位财务进行真实的监督和管理,降低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核算中心只负责核算,无法进行项目成本分析和归集,导致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工作相互脱节,单位无法了解最新财务支出情况,核算中心无法了解真实的开展情况,财务管理工作失去管控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区级疾控中心的单据审核在通过财政单位核算中心审核的同时,增加了主管单位核算中心的审核,其实两者审核都是在审核经济业务的流程合规性,存在重复性。报账人员后面设置了六个岗位人员的审核,却无法解决真实性审核和财务管理成本归集的问题,反而增加了基层财务工作的工作流程,对本就编制不足的疾控中心是雪上加霜。

三、相关解决措施

(一)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保障相关经费支出

区级疾控中心的财政保障问题是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今日的轻视将会明日更大的经费投入。区级疾控中心应该切实落实政府的公共职能,满足民生需求。在经费来源方面应该通过整体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来满足,建立完善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预算由全额保障所需经费,实现以全民资源服务于全民的模式。明确疾控中心的职能组成,逐步退出由一些营利性收费项目创收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模式。

(二)强化全体人员财务管理控制意识

区级疾控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职能建设的本身,还要对职能实现成本高度重视。随着当下疾控中心开展的项目增多,项目本身开展的特殊性和成本归集核算成为项目落实情况的重要内容。因此,全体人员应该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提高财务核算的敏感性,合规性,真实科学高效的反应各个项目资金的流动走向,建立全面合规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努力提高成本核算能力。

(三)全面建设资产管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加强财务核算,全面建设资产管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首先,对于科室之间的成本核算,要纳入年初预算管理。各个项目资金应该明确相关的项目负责人、负责科室,制定相关年初科室支出计划,定期对计划执行项目信息进行收集总结,做到项目资金合理优化的分配使用,做到资源支出的不铺张与不浪费,做到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时时更近、及时调整。其次,在固定资产从采购计划到采购到位、入库、纳入固定资产管理整一个流程化管理,采购做到符合政府采购流程,成本核算符合折旧摊销规定,维护符合及时发现处理原则。

(四)加大推行集中核算财务职能转变,高效化调整核算流程

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中,核算中心和应该加强对相关单位的资金流向真实性审核,对相关的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和资金使用状态进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核算单位强化分工,避免不兼容岗位由同一个人负责的现象。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核算,保障单位资金能够最优最高效的使用,使得会计集中核算从单纯的记账和支付职能向更加重要的监督管理职能转变。

集中核算,应该根据疾控中心的实际情况和财务开支特殊性,建立符合单位要求的开支标准和开支制度,在保障整体财务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的流程,确保工作高效开展。(作者单位:台州市椒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一、经营风险

1.物资供应

(1)风险识别。当某项物资库存处于合理储备量与最低储备量之间,应黄色预警,当处于最低储备量以下,应红色预警。

(2)风险控制。一是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按规模大小、整体生产能力、信用度、与企业历史上形成的协作关系好坏综合评定后划分优、良好、良、差四个等级,对规模大、信用度优的供应商加大合作力度;对规模相当,信用度良好的供应商提高依存度;对规模小、信誉差的供应商逐步淘汰。二是对生产必须的主要原材料建立保险储备,如:**原材料的合理库存量冬季为6000-7000吨,其他季节为4000-5000吨,警戒库存量为4000吨;**原材料冬季库存量为30000吨,其他季节库存量为15000吨,冬季警戒库存量为15000吨,其他季节警戒库存量为10000吨。三是当库存量低于正常库存量,应积极采取措施,抓紧补充库存;当库存量低于境界库存量,首先应限产,同时考虑提高运费、提高采购价吸收库存,保证生产稳定、持续运行。

2.销售风险

(1)风险识别。***仓库最高库存量4200吨,***仓库最高库存量2000吨,产品库存达到仓库容量50%以上,显示市场销售不畅,可能出现产品积压的风险。

(2)风险控制。调整销售方案,降价销售,降低库存,保证生产稳定、持续进行;非常时期考虑对部分规模大、信用度高的客户增加赊销额度。

3.资金回收

(1)风险识别。客户第一次出现推迟付款,是存在风险的信号。

(2)风险控制。一是资金回收达到100%,建立严格的担保销售制度,谁担保、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二是对客户建立信息档案并综合评定信用等级,对信用度一般的客户和散户要求现款销售,对信用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客户允许跨月结算,超过三个月的货款必须催要,超过一年的货款采取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超过三年且取得确凿证据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后予以核销,并在财务部门设立备查帐。

二、生产风险

(1)风险识别。生产方面的风险目前主要是安全、环保事故,无论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小,只要发生就认定为一起事故。

(2)风险控制。一是在安全、环保上始终常抓不懈,注重加大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凡是生产工艺过程中能采取的保护监测手续必须采取,凡是能消除隐患的必须指定责任人限期消除,凡是能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必须落实,凡是安全措施的投入必须满足。二是把环保工作提到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高度看待,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治理。三是对安全、环保的突发事故应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转移风险。目前,企业参加社会商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8%,***年应达到25%,以后应争取达到30%。

三、人力资源风险

1.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事后处理形成的风险

公司目前已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四项社会基本保险,由于正常工伤保险的赔付额度过低,对易燃易爆、高危特殊岗位采取参加社会商业补充保险转移风险。

2.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所引发的风险

(1)风险识别。出现多人次、某一特定部门或岗位集体反映工资、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异议,应是预警的信号。

(2)风险控制。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迅速调查部门或岗位技术含量和工作劳动强度,重新调整工资及福利待遇。

人力资源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2)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3)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4)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应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5)对重要岗位员工(如销售、采购、出纳)应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如签订信用承诺书,保荐人推荐或办理商业信用保险。(6)工作岗位轮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同时也可以挖掘职工的潜在能力。(7)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凝聚力。

四、财务风险

1.资金风险

(1)风险识别。正常储备资金急剧下降、到期应收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回收,经营净现金流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红字。

(2)风险控制。第一,根据企业发展现状,重新制定资金管理办法,与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接轨。①对各分公司资金统一管理,取消银行帐户,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②对控股子公司实行自行管理、监督使用的管理模式。第二,专项资金与流动资金相分离管理,保证生产经营流动资金放在第一位,实行资金审批一支笔,按计划使用资金。第三,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非常状况时,首先,压缩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其次,压缩内部技术更新、改造、环措等专项资金,再次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及各项福利费支出。最后,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支出。

2.财务指标风险

利润指标与负债指标。

(1)风险识别。利润急剧下降,出现保本经营甚至亏损;产品销售毛利率达到13%-15%,低于10%应预警;资产负债率达到70%应预警,达到75%应迅速采取措施降低该项指标;银行借款总额不应超过净资产50%,不能突破总资产50%。

(2)风险控制。首先,压缩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其次,压缩内部技术更新、改造、环措等专项资金。再次,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及各项福利费支出。最后,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支出。

针对以上所述,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来评估决策和交易中的风险,计算实行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报酬和不实行风险管理所遭受的惩罚,处理好企业在减轻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与为股东创造竞争价值之间的适当平衡。以结构化的风险管理过程为理论基础,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针和制度,形成切实可行、易于操作、收效突出的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并被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框架中,这表明操作风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失误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了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及产品和业务操作、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风险。本文所指的会计营运风险,贯穿于银行整个业务运作的过程,即受理业务、交易处理、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各个环节必然涉及的人员、流程、系统、外部事件等风险因素,这也正是操作风险的诱因。因此,会计运营工作处于操作风险防范的第一线,对保证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和维护银行资金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中之重。在巴塞尔委员会某次全球性的针对营运操作性风险的调查中,参加调查的银行共报告了47029件损失超过1万欧元的风险事件,在一年中每家银行平均发生528起风险事件,足见营运操作风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我们也可通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例对营运风险进行分析。

(一)2009年,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因柜面人员对于无授权人员提交的开户资料未进行认真审核,导致该行客户前程石化公司预留印鉴被调换,并开立票据盗划资金2751万元。这一案件主要反映了会计营运中的外部欺诈风险和流程风险,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未严格核实经办人身份,轻信其各种借口而被诈骗,而且银企对账流程滞后,大额资金支付时未能及时提示客户。

(二)2006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市某支行银行内部人员与企业勾结,向上级行谎称作废而截留空白票据,在两年间开出96张银行承兑汇票,先后贴现资金达9.146亿元。在这一案例中,该行会计营运的内控措施已经完成丧失,支行行长伙同汇票保管员、印章保管员等5人共同参与作案,上级部门检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暴露了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缺失和会计层级管理体制的缺陷。

(三)2009年,瑞士银行雇员未经授权进行违规交易,致使客户损失4200万美元,该部门负责人和三名员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每天进行50多笔未经授权的外汇和贵金属交易均未被发现,反映出该行的内控制度和交易核算系统都未能体现出有效的授权管理,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不到位,风险预警机制失灵。以上案例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会计营运风险,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引发会计营运风险的诸多因素中,人员操作失误或故意欺诈、制度流程执行不力所引发的风险占据很大一部分。

二、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所限,农业发展银行只有对公业务而无零售业务,与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客户层次繁杂、人数众多相比,农发行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结算和资金清算等方面,具有金额大、政策性强的特点。2005年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将全国各分支机构的数据全部集中到总行数据中心,实现了全国各分支机构集中联网、所有会计数据集中处理,强化流程和内控制约管理,并建立了“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5年以来会计业务运营平稳,未发生较大的营运风险。但是,农发行在会计营运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带来风险的隐患,以江苏省分行为例,根据省分行内部监督委员会报告,2010年各类检查督导共发现会计营运操作方面的问题82条,其中产品和业务操作问题36条,占43.9%;流程管理问题25条,占30.49%;内控制约问题19条,占23.17%;系统处理问题2条,占2.44%,均未发生事实风险,也未发生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风险,但通过对这些营运操作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层次复杂的会计管理模式不利于会计营运风险的控制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以后,各分支机构的会计业务数据均存储在总行数据中心,总分行可以直接掌握各支行的营运情况,总分行对会计营运风险的管理渗透能力显著增强。但在会计管理上仍沿用长期以来总行、省分行、市分行三级管理、县支行一级运营的模式,防控营运风险的办法规定仍需要层层传递、培训和督促落实,各地区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贯彻的效果不同。因此,这种复杂的管理层级与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基层支行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营运风险防控的直接性和渗透力不强,效率不高,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操作问题屡查屡犯,以前年度检查发现的问题仍有发生。

(二)基于数据集点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农发行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会计数据大集中,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而言,会计系统能够自动检验账务平衡,总分账户始终相等,系统还能够对现金、转账业务的记账顺序,账户是否透支,各柜员钱箱重要物品是否相互制约分离等进行检查和控制。这种模式使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重点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综合柜员制上线以后,原先一些记账、复核、出纳相互制衡的业务变为综合柜员单独完成,IC卡和密码成为内控重要手段,农发行县支行会计部门人员较少,大多数只按照内控的最低人员要求配置2名主管、3名柜员,一旦内控监督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综合柜员风险意识淡薄,很可能产生一人多卡、违规代班等操作风险,类似这样的操作实务差错占比较高,但目前对于防范这种数据集中下的会计营运风险,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常规检查等传统手段,营运风险控制部门大多数通过事后交易资料来判断实时风险,对实时监控的利用力度不够,还未形成更加可靠、完整的营运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

(三)尚未建立依托于科技手段的事后监督系统

会计营运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会计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都具有风险点,但目前农发行对于这些营运风险点的事后监督还主要依赖于人工审核传票、勾对流水、核对登记簿和报表等,事后监督的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无法全面覆盖各营业机构的所有会计业务,也无法实现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有效监督。上述内部监督委员会的报告也只能反映上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程序全面自动地监测、记录、分析各营业机构的会计营运风险问题。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的防控体系应在完善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建立事前预警风险操作、事中监控实际操作行为、事后监督核算结果的完整体系,辅以完善的日常监督秩序、内控制度、评价反馈机制等,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一)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总行对营运风险的控制能力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高度集中,总行可以通过后台数据中心掌握各分支机构的会计营运情况,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职能已经简化,成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业务延伸柜台。因此,总行今后可以根据营运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在完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推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减少营运风险的管理层次,提高总行对营业机构的控制能力,弱化支行负责人的行政管理权力对业务操作的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防控营运风险政策的贯彻效率,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支行负责人行政权限引发的道德风险,减少内部欺诈的可能性,也能使支行的精力更加集中于客户服务、营销和维护,以及金融产品的咨询和销售。

(二)实行前后台分离,实现标准化流程作业

目前农发行每个县支行都需要设置2名负责业务事项授权、监督的主管,3名综合柜员之间印、证、机相互分离制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业务量不大,相应的岗位、权限、控制、人员都要配备到位,会计营运监督的成本较高,而且有可能产生“一手清”、内部欺诈等风险。随着OCR(数据影像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缩短了网点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会计营运风险监控的集中程度加强,目前一些银行同业已经实行了前后台分离,如民生银行建立了3个区域后台处理中心,进行票据、单证处理和集中清算;工商银行的票据营业部由总行直接负责管理;花旗银行在亚太地区设立了现金管理及收付处理中心、贸易处理中心、电子服务中心三个集中业务处理中心,并引入了IS09000标准质量控制、6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可控化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今后农发行可以逐步改进流程管理,前台主要负责会计业务的受理,后台实现大额、重要业务的集中授权或远程授权,部分业务的集中审批,非实时易的集中处理,使各岗位接触的业务趋向单一,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步骤,有效规避个别人操纵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

(三)建立会计营运风险事前预警系统

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后台数据中心可以提供丰富的账务和交易核算信息,完全能够作为营运风险监控的数据来源,还可进一步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各类手工登记簿、统计台账纳入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增强系统对数据、流程的分析比对能力。在目前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异常信息自动生成稽核清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强这种稽核预警功能,利用系统的后台接口开发会计营运风险的预警系统。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预警系统要能够实时对会计操作信息进行跟踪分析,通过事先设立多种预警模型,自动分析和判断会计操作是否符合内控制度,各类账表和登记簿、台账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录入要素是否齐全、合规,往来账户是否配对相符等,实现对约时入账、协定存款日终自动转账、结算收费、以贷收贷、以贷收息、利息应收尽收等的控制和判断,对各类异常操作和处理予以自动留痕,对重要日志进行记载备份,进一步提高营运风险监控的质量、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从而将监测的重心前移到操作环节,充分利用系统自动发现违规操作行为,降低会计操作风险。在会计监督方面,预警系统要具备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提供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财务比率、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非货币性信息,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完整的分析监测体系,为审计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和领导层提供详尽的监督和决策依据。

(四)会计营运风险事中监督的重点转向柜面实际操作

目前农发行会计核算系统通过授权控制、账务平衡、密码控制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动限制部分违规的营运操作,因此,会计营运风险防控的重点应转向系统程序无法控制的环节,即会计营运安全在基层行主要转化为实际操作风险,必须利用远程监控、交易监视和现场检查监督等方式予以控制。一是资金支付环节,综合业务系统与支付系统直联以后,计算机要求会计主管两次授权后方可汇出资金,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会计主管是否将录入信息与汇款凭证进行认真核对,防止授权流于形式,其他类型的业务授权也应遵循这一要求。二是在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的管理上,综合业务系统采用钱箱的管理方式,每个柜员钱箱中保管的现金、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与现实中的实物一致,并自动检查印、证、机是否三分离,因而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钱箱与实物的核对,以及实际操作中印证机是否符合内控要求,有无混管混用现象。三是在岗位制约方面,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操作员身份认证采用了IC卡、密码的管理方式,并设定柜员的业务范围和权限,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IC卡的使用和保管是否规范,密码是否严格保密,有无一人多卡、互知密码、随意放置IC卡等现象。四是在账务处理和维护上,总行后台中心自动完成标准账户设置、科目维护、利率、折旧率的维护,统一进行存贷款批量结息、计提折旧、报表生成等工作,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标准账户的核算内容是否准确,手动单户结息、手工计提折旧、错账调整等特殊性账务是否正确无误等。总的来说,如果离开对实际会计营运操作的严密监控,那么系统程序的自动控制将会形同虚设。

(五)实行会计集中事后监督

可设置独立的事后监督中心,实现事后监督由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由手工审核向系统自动审核模式的转变。集中事后监督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前台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校验会计核算结果与原始凭证录入的准确性,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通过将各营业柜面的事后监督工作集中起来,保证会计业务办理和监督的严格分离,尽可能利用系统自动控制审核标准和流程,建立统一监督标准、统一控制风险、客观考核、问责严格的集中事后监督系统,增强事后监督对前台柜员的约束力,促进柜员提高合规操作的自觉性。集中事后监督将改变目前每个营业机构均需配备事后监督人员,会计风险监督点多面广、监控难度大的现状,使营业机构从繁杂的传票审核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强日常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