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出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出口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出口贸易

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农业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影响

1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建设特色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进行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大规模的出口贸易,加快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但是,从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恶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国际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及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高效率生产,为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提供动力保障。

1.2深入研究和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近年来,加强农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国际进出易贸易额的思想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等研究工程。在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很好的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融合,说明农业经济发展必定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手段,注重农业经济发展,深入改革和研究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必然需要[1]。

1.3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国际出口贸易发展仍然不太理想。在世界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金和劳动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坏境,许多地区土地干旱严重,资金调转困难,现代技术设施落后,这些问题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必须要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决。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缺少交流

在信息化时代,正确运用信息化引导能够积极的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乡两级没有与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很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问题,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载体,不能使农户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参考,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区的地质、自然条件、农作物需求以及农业发展政策都存在着很多差别,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改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领农户进行耕作发展,建立独特的农业发展机制,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2.3资金缺乏

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力劳动者是农民,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都需要获得国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让农民感受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生活水平,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资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高产量高质量,促进我国农作物的出口贸易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地位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农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农业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须的食品。此外,农业的发展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了独立的部门,推动了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

3.2农业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做出的贡献

农作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场需求只增不减,农业原料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材料。许多农业落后的国家必须要依靠进口农业产品保持农业发展的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提高进出口贸易往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

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功能

1)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基础的粮食储备,保证我国粮食的自给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实现我国宏观发展战略。此外,出口粮食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为粮食短缺的国家提供食品保障。2)环境发展:农业发展必须要管理土壤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循环种植农作物给予土壤养分,保护了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进出口贸易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米高扬 李彦松 安思诺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的局面被改变,近些年连续出现逆差。尽管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已经大幅缩小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局面,但今后我国这种逆差局面将会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常态。本文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贸易;特点

0 引言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伴随国际分工细化和紧密联系的世界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自从入世至今,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进出口额每年以百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机遇面前同样也担负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及非关税政策,这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等农产品在国内的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近些年,我国农产品成本以年平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总体而言,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就出现了。特别是在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屡次受挫,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一大障碍。。另外,这几年有些西方发达国家以环保为为由,对进口的产品征收进口环节附加税,以此来禁止、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再次受挫。

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

1.1 从农产品的贸易总额看

这些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进出口都创下了历史最高值,但农产品进口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贸易由逆差代替了顺差。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世界市场上已跻身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农产品贸易虽然在我国增长较快,但在我国外贸总额中农产品贸易额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贸易在整个贸易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这足以证明我国正在逐渐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样也反映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

1.2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看

我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仍然是亚洲,近年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少,但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所增加。我国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谷物、水产品、蔬菜、肉类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是欧洲,第三大出口市场是北美洲。

1.3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格局看

以蔬果、水产品、畜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出口增长态势,主要在于我国不断提高这些农产品的质量,且在价格方面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我国谷物进口在大幅下降、出口大幅增长,呈现出净出口的格局,主要在于近些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恢复性增产,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求关系。就具体品种来看,玉米出口增长较快,小麦进口下降显著。此外,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在不断增长,进口逐渐下降,缩小了贸易逆差;食用油籽实现了进出口的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食糖实现了进出口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往的大宗农产品出口拥有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断下降,以往出口量大的一些农产品出口规模缩小,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代替原来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当前农产品具有出口潜力的缺乏市场开拓。

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了农产品出口

当今发达国家对农业最有效、最主要的保护手段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境况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遭受的直接损失巨大,其导致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于其他贸易限制的最大区别是其隐蔽性,隐蔽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只要一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难以避免损失。对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在近些年发达国家对其品质、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日益严格,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在2002年入世当年,日本就以我国的冷冻菠菜农药含量超标为由,当时就通过了相关法律,对我国产的某些蔬菜全面禁止进口,根据相关法律,如果相关食品具有安全问题,或是日本认为出口国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日本政府有权采取措施禁止进口出口国或企业的食品。另外,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容易受到其他成员国限制的另一个常用手段就是反倾销。伴随竞争日益加剧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各国不断创新的贸易壁垒纷繁复杂,例如国有贸易问题、食品检验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基因工程作物等都构成了农产品新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给传统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潜在的、现实的影响,而我国农业的农产品正是以传统的为主,这就必然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份额萎缩,有的农产品甚至于被迫退市,这正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实质。

2.2 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缺少品牌产品

因我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偏低。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不少环节还没有跟国际接轨,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我国地少人多,每户平均耕种面积不到8亩,这种现状就造成了生产的农产品成本较高。正因为产品的加工水平和质量都比较低,使得当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具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其本质是基于低价竞销上,造成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既不利于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又限制了劳动力资源发挥优势。此外,我国农产品的传统产品多、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研发创新能力弱,无法适应多样化的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并且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形成一些知名品牌。

2.3 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

农产品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敏感性高的政治问题。第一,受到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各国为了使国内食品供给得到保障通常采取措施限制出口,造成进口国的食品进口渠道被封闭,贸易保护会以自给自足为借口采取限制措施;第二,技术发展、资本增长使得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下降,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会上升,伴随工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其比较优势将会渐渐丧失,而农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的生存直接受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下,农产品的贸易问题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各政党为了争取农民的选票,在一些竞选活动中农产品贸易保护也是他们的重要说辞。虽然多边贸易体制已经纳入了农产品贸易,逐步迈向贸易自由化,并达成了相关协议,但由于各国、民族利益存在差异及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

3 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采取经济措施应对贸易壁垒

随着贸易摩擦在国际经济中频现,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逐渐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反恐壁垒、动物福利壁垒、舆论壁垒及知识产权壁垒等贸易壁垒正逐步上升。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所以目前我国针对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对农产品源头加强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推动农产品出口;二是对出口农产品相关行业组织要大力扶持,使口企业的行业自律得到提高,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农产品出口的安全诚信体系;三是出口农产品的企业要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大力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四是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需要尽快完善农产品的预警机制;五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建立公平合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为我国发展农产品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3.2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就需要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尽快实现战略升级,引进高水平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使我国生产农产品的企业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促使农产品的国内生产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农产品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根据国际市场具体需求变化,对国外是的销售渠道和调研要加强开拓,对农产品调整其比重和品种,加快推进加工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从资源储备战略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要限制高耗费资源的农产品出口,对互补性农产品要适度增加进口,对竞争性强的农产品要减少进口。三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鼓励出口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3.3 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从关税保护的角度看,因农产品涉及面较广,关税的总体水平是取算术平均数的,所以可以对优势产品和小额农产品实施低关税,以保障大宗农产品的关税保护;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建立紧急关税制度、季节关税及关税配额等特殊关税,采取灵活多样性的农业保护政策;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关税配额管理,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由出价最高的进口商取得进口配额,进口商可以通过配额来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弥补高额代价,进而降低我国农产品遭受的冲击。

4 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必将迎来更多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困难,采取诸如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发达国家加强合作、减少磨擦,不断缩小与其差距。在国际市场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为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打下基础,不断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新形势特征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意义和要求概述

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融入世贸体系程度和速度的加深和加快,特别是国际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行情频繁出现的较大波动以及各贸易国之间的日益严格的非价格因素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推出,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宏观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速度明显滞后,这些都使得新形势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对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和变量的综合权衡和考虑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模式和效益。

新形势的基本特征内涵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巨大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基于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及其升值预期加快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扩大和创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规模和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世贸贸易体制框架下的农产品补贴和出口退税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对于农产品国际市场中各种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识别防范和规避策略机制研究。这些问题构成了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

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经营主体对于出口贸易环境变化的关注和相应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始于2003年,这个时期加入WTO的程度和步伐不断加深和加快。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环境变化研究的投入幅度实现了年均4.8%的比例增加,2010年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该项投入总额达到了2004年水平的15.3倍,与此同时,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所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提高了17.1倍,年均增长超过7.3%。数据还显示,2005~2010年期间农产品贸易相关主体的经济效益增加值中有约37.3%的比例来自对于农产品贸易宏观市场环境的研究。各种数据和迹象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对于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归纳总结起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趋势预期及其影响有效的预测,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上游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没有跟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要求,其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根据一份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达到了20%的幅度和水平,这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的利润挤压程度平均达到了11.3%的水平,有的环节高达30%左右。

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济的重视,加上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散化和个体化特征,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较低。根据一份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化经营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年产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总数量的37.2%,与2007年相比仅增加了4.2%。另外数据也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单位产品的成本达到了其销售价格的75%以上,这就使得相关环节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同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水平增长速度也很有限。

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补贴和出口退税等规定的解读和做法模式的谙熟,使得在与国际农产品经营相关主体的竞争中处于政策和游戏规则中的不利地位,也使得与本来能够获取的正当的权益失之交臂。

第四,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不断涌现的各种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了解,使得农产品出口相关主体对于绿色壁垒的辨识防范和规避策略缺乏有效的体系和应对机制,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环节中的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绿色包装以及有害物质残留量等缺少成功的应对模式。

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新时期基本特征的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影响和相关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根据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及其升值预期加快对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速度,特别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和国家相关贸易政策的取消等,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转移到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整个产业的发展中。人民币升值幅度及其升值预期给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国内外各种贸易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和盈利水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为此需要就人民币升值的现状和预期及其具体的影响机制做出具体的细分和解读,以此为基础进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具体制度安排和在各主体之间的职能分配和协调。

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方式分散、规模较小及科技含量附加值水平低的状况,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加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向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获取成本优势和经济效益。我国农产品经营的规模小、分散化、科技含量低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在新形势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其弊端日益得到显现。由于农产品较低的加工程度使得其附加值水平较低,同时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根据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相关出口补贴和贸易环节退税等相关通用政策的解读能力,在遵照世贸组织相关通行贸易规则和贸易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其提供的优惠和照顾政策加大对于农产品贸易政策环节的研究力度。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对于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和类型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有着区别对待的规定和政策待遇,特别是对于出口退税和生产经营的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关税减免待遇和免于商品倾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等,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我国的贸易主体对于世贸体制框架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优惠做法的了解还处于初级水平。

篇4

(一)出口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发展变缓背景下,安徽省借此机会对全省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实施优化、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的对外出口贸易实现了显著增长,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显示,最近四年间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到88.9亿美元、124.1亿美元、170.8亿美元、267.5亿美元、282.5亿美元;单从出口贸易项目来看,机电产品在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11.9%,而高新技术出口的增长高达31.7%(详见表1)。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出口贸易并未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安徽省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有了明显改变,其中一般贸易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截至2013年全省一般贸易增长率下降至7.8%;加工贸易的出口量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全省加工贸易增长率达到31.3%。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传统的机电产品近年来出口贸易量表现出下降趋势,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3年增长率11.9%);而高新技术近年来出口贸易量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2013年出后贸易增长率达到31.7%。相关统计数据见图1。从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的增长率情况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经过快速增长后速度明显有所减缓,但是高新技术的增长则保持强劲趋势,这表明安徽省在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方面调整表现出明显成效,减少一般初级产品出口量,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有助于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实现稳步增长。

(二)近年出口贸易依存度稳步提升(如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9年-2013年间保持稳定上升,从10.64%逐步上升至14.88%,但是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仍然比较低,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仍然蕴含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情况从2013年安徽省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出口总额(22100亿美元)的2.06%,且与其他经济强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出口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情况通过对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数据来看,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为725美元,但是全国平均人均贸易额为4152美元,由此可知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仅占到全国的17.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人均出口贸易额为482美元,而2013年全国人均出口贸易额为3524美元,安徽省的人均出口贸易额仅占到全国水平的13.68%,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指数情况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是指以出口、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值并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若在-1-1之间,TC指数若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进口额高于出口额;若TC指数约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在TC指数中,贸易竞争劣势极大、较大或者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1,-0.6)、(-0.6,-0.3)、(-0.3,0)表示,而贸易竞争优势极强、较强、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0.6,1)、(0.3,0.6)、(0,0.3)表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指数出现短暂下滑,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但是仍然处于(0,0.3)、(0.3,0.6)之间,这表明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较强水平,虽然在2013年进出口贸易TC指数出现一定下降,但是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比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由此证明安徽省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量的逐渐上升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四)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地位情况从出口贸易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均来自于低端产业链,出口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茶叶、家具、纺织品、服装等),虽然在短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保证安徽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以安徽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从2009年至2013年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从2.56万吨增加至3.68吨,出口总额也从4957万美元增长至13635万美元,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材料成本的逐渐上升,这种竞争优势会逐步消失。从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贸易方式来看,虽然一般贸易(如:茶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出口量达到加工贸易的3倍以上,但是加工贸易近年来的增长率却明显高于一般贸易,这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正逐步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几年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对国家外贸扶植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强,对国际市场变化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国家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全省出口贸易影响比较大。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现状

(一)全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偏低通过对安徽省最近五年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虽然在产业结构方面有了明显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有一定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出口比例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全面平均水平。因此,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出口量及市场竞争力仍然有待提升。

(二)传统优势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安徽省长期以来出口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为主,在整个出口额中占据较大比重,每年出口增长额明显高于出口额增长,这表明安徽省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仍然处于以量取胜阶段,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目前,由于国外经常以反倾销方式阻碍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出口,再加之国内相关法制、政策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徽省的对外贸易摩擦,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然偏高从安徽省出口贸易的RCA指数、TC指数来看,安徽省出口产品中0类产品的市场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强,但是从最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出口的数量、市场竞争力上升比较平稳,这可能因为安徽省丰富的资源有关。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者输出量比较大,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虽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出口产品品牌竞争力不足目前,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鞋袜、旅行用品、家具等商品上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我们以服装出口为例,2013年安徽省服装出口的TC指数已达到0.997,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作为服装出口的大省,安徽省却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服装品牌。出口产业由于缺乏知名品牌,使安徽省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形象一直处于低端行列。

四、提升安徽省出口贸易量的策略分析

安徽省通过对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调整,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般贸易的增长率出现不断下降,而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出现明显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安徽省的出口经济对国内政策、国际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并不是同步的,且未对彼此起到高效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对应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创新对外贸易方式目前,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中机电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水平仍然比较低。鉴于上述贸易发展形势,笔者认为安徽省应该整合优势资源,增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出口量,出口产品推动从初级产品逐渐过渡到高级产品,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具体来说可以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3];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管理方法,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除此之外,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任务,要求各个省市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提升地区的“智造”水平。目前,安徽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型工业化产业发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优势,强化产业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安徽智造”发展战略,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奠定坚实基础。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产品品牌是目前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作为我国内陆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通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让本省农产品满足国际标准,也是应对外国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最佳策略之一。因此,笔者建议可大力研发、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重点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贸易“一条龙”产业链,提升本省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增加本省出口贸易额。

(二)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促进出口产品多样化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之间的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若我们单纯性依靠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结合“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来”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人力资源以及管理经验,这样可促进“走出去”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发展[5]。通过对安徽省的外贸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长期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平衡“进口”、“出口”水平符合安徽省的发展现状。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具体可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来落实,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补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对出口企业、外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有利于大量吸引外地资本、技术进入本地,同时也可以将本地区优秀出口企业、产品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另一方面外贸企业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首先应该学会“引进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理念、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并逐步转化为自主创新,提升外贸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进口”、“出口”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全面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对口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安徽省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出口贸易份额,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外贸易壁垒影响,出口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兴出口市场,坚持走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拓展新兴市场过程中,出口企业应细致分析出口地的人口总量、经济规模、消费水平、市场环境等多项指标,目的在于开发最具发展潜力的国际新市场,例如:北非、拉美、东南亚等其他周边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6]。针对本省重点出口企业,笔者建议加强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及知识产权,提升本省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在企业全面拓展新兴市场中,政府也应该给予极大的扶持与帮助,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贸易伙伴国数量,降低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风险,促进本省出口产品结构形成多元化布局发展目标。

(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从国外出口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来看,其出口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基本上需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安徽省出口工业发展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由于该产业人力成本高、生产率偏低,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力成本、材料成本会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工业实现资本型、技术型产业转化,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领域投入力度。虽然安徽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却低于全国其他省份。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结构;同时增加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培育优质人才、高新技术,推动安徽省出口企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出口企业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战略等,吸取国外企业的经验教训,充实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在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管理、技术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本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逐步转向资本型、技术型企业。三是政府机构应加强基础建设与行政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及本省出口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或者优惠正常,如:区别对待营业税、出口退税等。

(五)加快培育创新系统,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经费达到247.7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约18.5%。近年来,安徽省企业逐步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市场,逐步由技术引进向技术研发转变。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持续增长的研发经费未在短时间内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与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需要依赖于国外技术,这对安徽省出口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安徽省应多管齐下提升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机构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收、财政、采购等方面激励机制,从政府金融政策上保障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源,共同承担企业研发风险,有助于激发企业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与经费;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并合理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校及企业之间的科技转化进程,引导上述机构科研方向逐步向企业需求靠拢或者共建经济实体或研发机构,为“学、研、产”提供最佳平台,利于增强“学、研、产”体系对接力度,增强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转化,最终将提升安徽省出口企业的核心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的世界竞争力。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两岸;农业合作;农产品;贸易逆差

“十五”期间,我国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加入WTO的第三年2004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逆差。就祖国大陆而言,农产品的贸易逆差的出现绝非个别偶然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从2006年开始,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防范难度加大。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进出口双增长的局面下,进出口逆差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从而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大国,由于经济发展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国内资源短缺的制约,农产品进口增长不可避免。要缩小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重点是要扩大国内农产品的出口。

1入世以来大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1.1 入世以来大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加入WTO对大陆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陆农产品在出口和进口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进口的增长幅度更大;进出口的产品结构、进出口国的市场份额、各种贸易方式的占比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1.1 从贸易总量来看,进、出口总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出现了经常性逆差。在2000年和2003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度超过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继续超过农产品出口增长幅度,农产品出口增长了9.1%,而进口增长了48.1%,最终导致大陆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46.4亿美元逆差。这不仅是自1984年以来大陆农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而且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农产品进出口大逆差。2005年内地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有所缓解,由46.4亿美元减少为14.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至181.5亿美元,增加3倍多。尽管受到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但是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额不仅连续第9年增长,再次创造历史新纪录,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1.1.3 从主要出口市场来看,亚洲和北美洲分别是大陆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和进口市场。大陆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是中国三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美国位居第一。其中,出口额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北美洲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市场。

1.1.4 从发展趋势来看,大陆农产品进出口将保持双增长,并将呈现经常性逆差。受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制约,以及大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增幅将下滑,出口形势严峻。同时,受土地等资源条件的制约、国内需求的拉动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低廉等因素的影响,进口需求将持续增加。

1.2 入世以来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经常性逆差的原因及应对举措

关于中国内地农产品出现经常性逆差的原因,很多学者进行了分析,现归纳如下:

一是土地、水等资源相对不足;

二是人民币升值和禽流感的影响;

三是缺乏金融支持;

四是农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隐患;

五是中国内地农产品生产行业组织发展滞后;

六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产品;

七是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和其他贸易争端频繁发生。

笔者认为,从当前中国内地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来看,发生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首先,在总量上,由于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小,农产品的进口大于出口;其次,在出口产品结构上,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支持,中国内地出口的农产品大多为初级农产品,且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容易经常受到进口国的贸易制裁;最后,在出口市场结构上,由于内地农产品出口的几大市场大多也是我国的几大贸易顺差来源国,其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对农产品的进口要求也比较严格,中国内地农产品出口因此遭遇了大量的反倾销。

针对中国内地农产品经常性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的应对举措:

一是增加优势农产品出口、减少农产品进口决策与操作失误,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从中国国情来看,土地资源匮乏,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未来不可能大量出口。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要调整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现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及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能,拓宽农产品出口市场。

四是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的重点企业,加快农产品行业组织建设,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五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缩小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经常性逆差,关键在于谨慎进口,扩大出口,必须从上述五项对策入手。但要在短期内全面达成上述五项举措的目标,囿于中国内地目前的“三农”实际情况,仅依靠中国内地政府和农民不可能顺利完成,必须借助于外力的支持与合作。考察周边国家与地区,根据目前中国内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宏观经济政治环境,与中国内地农业最适宜合作且最可能合作的非台湾莫属。笔者认为,通过两岸农业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农业的土地、水资源高利用率、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达农产品加工业、健全行业的组织等。通过两岸农业合作,可以提高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改善出口农产品结构和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减少遭遇各种国际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的净出口,缩小贸易逆差。

2两岸农业合作对中国内地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1 当前两岸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

入世前两岸农业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入世后两岸农业合作源于经济上的互利互补,已经成为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市场共享。两岸农产品结构和产品特性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农业部门的相互投资(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中国内地到台湾的投资较少)。资本市场,为应对WTO,台湾确定了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方向,而部分传统农业和长期经营农业积累起来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管理经验需要到岛外寻求发展机会。祖国中国内地是最佳选择目标。

2.1.2 农业技术、管理领域的合作。入世后,台湾把实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通过投资等方式用于中国内地农业生产。同时,部分台湾农业企业也正在尝试利用其充足的资金和市场营销管理优势来转化祖国中国内地诸多农业科研成果。

2.1.3 资源、要素互补。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合作分工,台湾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总体上高于中国内地。其中,劳动力的费用大约是中国内地的3倍以上,并且就其与该年的生产资料费用相比,一般也是同年生产资料费用的2-3倍(主要为农作物产品)。②祖国中国内地地域辽阔,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耕地相对充裕,劳动价格低廉,但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2.1.4 制度合作。祖国中国内地农业在结束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后,确立了以农户为主体的统分双层结构经营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中国台湾省凭借发达的行业组织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同样在小生产的格局下,面对“大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两岸农业在经济上的落差是两岸农业可以互补而且需要互补的重要经济前提,而两岸农业经营主体同文同种本为一家人,又同样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这就为两岸农业的制度合作奠定了基础。两岸农业以来,中国内地农业的各种制度创新陆续出现。如,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在台湾农民的带领下与日俱增。

2.1.5 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和林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如,在园区内扩大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领域;鼓励台湾同胞投资农业、林业项目;鼓励台商在中国内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等。

通过上述合作,中国内地在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就业、农业资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给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2 两岸农业合作对中国内地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两岸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当前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为近期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提供化解通道。从目前中国内地农产品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思路来看,两岸农业合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正面影响中国内地农产品贸易逆差。

2.2.1 提升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交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主要由农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农产品营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三方面决定。因此,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主要由价格、质量和信誉三部分竞争力组成。③价格方面,台湾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与中国内地丰富的劳动力和相对低廉的土地要素相结合,必然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用相对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无疑降低中国内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台湾农业企业不仅在技术、管理还在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都具有比较高的水平,通过利用充足的资金和市场营销管理等优势,转化中国内地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必将对中国内地农产品结构带来升级,同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性。另外,台湾农产品在品牌创立和自有品牌的维护方面也具有较成熟的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中国内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2 规避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近年来,中国内地的贸易顺差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引起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农产品的出口因此受到殃及。通过两岸农业合作,特别是大量的台商到中国内地投资农业后,通过其跨国机构的运作可以规避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针对中国内地的一些贸易制裁和贸易壁垒,改善中国内地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扩大出口,降低风险。

2.2.3 提高中国内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的主体地位。要缩小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不仅需要能够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种养技术和工艺过程,科学高效地组织、实施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的高素质农业生产者,还需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一定谈判地位的涉农行业组织。两岸农业的合作,不仅能够为中国内地培训和造就一批懂生产、懂技术、懂销售的农业人才,而且可以引进台湾比较先进的农业合作组织的运作管理经验,创立更多区别于政府的民间行业组织,以让政府不便出面的地方由农协或者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出面,提高对外谈判的能力,提高中国内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整体实力。

2.2.4 扩大对台湾农产品的出口。在两岸经贸大逆差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对台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不仅可以为中国内地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外汇,而且也为缩小当前中国内地农产品的贸易逆差作出贡献。

3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业合作,缩小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

由于当前两岸关系受政治因素影响,农业合作和贸易往来受制于若干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业合作,缩小中国内地农产品贸易逆差,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3.1 两岸双方不谈政治先谈经济。应将政治问题暂时搁置一边,按两个单独关税区的身份进行两岸农业合作,尽快实现“三通”。主要包括:先建立两岸农业合作协商民间机构;建立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建立中国内地行业协会和台湾对口协会之间的定期沟通和磋商机制;建立两岸授权的民间渔业争端协调机构;建立正规的两岸农业资讯网络系统等。

3.2 正确规划中国内地对台湾的农业生产分工。政府应该为两岸农业及关联企业的合作提供宽松的环境,开展更充分的农业发展经验的交流,让两岸农业企业充分利用各自具有的优势,相互合作,共同进行跨国性的农业活动和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在农业研发方面,应该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与人员互访,进一步设立长期合作计划,建立两岸农业科技成果资讯体系,共同进行大型的研发计划。

3.3 适当提高台商产品在中国内地市场内销的比例。台商的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相对较高,与中国内地农产品不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数量相对较少,中国内地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仅占中国内地进口农产品总量1%左右。④为了扩大台商投资中国内地农业,先要缓和现有台商农产品与台湾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适当放宽中国内地的农产品市场,让涉农台商企业有适当的利润空间,同时可以用中国内地一小部分市场去换取台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4 加大扶持台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共同体。实施鼓励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如,对台资企业采用中国内地农业原料生产加工出口的产品,除不得退税的出口货物范围外,可实行出口退(免)税政策。台资企业为履行农产品出口合同而进口的用于出口产品的原材料(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海关给予保税进口。

3.5 共同开发渔业资源,促进两岸渔业发展。两岸渔业资源比较丰富,通过两岸双方的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渔业资源(特别是有争议的海上渔业资源),促进两岸渔业的共同发展。

3.6 合作发展畜牧业。抓住台湾畜牧业萎缩并向外转移的时机,引进台湾优良种畜种禽,以中国内地为新的生产基地,填补台湾退出的市场。

3.7 应进一步完善“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增加对试验区和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财政投入。把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作为两岸农业合作的窗口,纳入各部门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区内、园内重点建设项目、招商平台建设、两岸人员交流活动等予以支持。

注释:

① 文中出现的“我国”不包含中国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专指我国内地。

篇6

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29亿美元,而在2019年,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2300.68亿美元,我国俨然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进口数额占到了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0%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作为国际市场最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进口国,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强。

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快速增长的时候,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逐渐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方向发展。这种贸易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在逐步优化,一方面也因为出口的过渡集中,导致了我国的农产品遭受了最为严重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壁垒。与此同时,与日俱增的农产品进口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农产品安全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

所以对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不但关系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关系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之前,必须要认清贸易结构优化的本质,也就是其内涵,才有利于发现优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措施。

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

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也可以称之为贸易结构优化的本质,是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服务的。而优化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有益于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增长,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包含以下四点。

(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指出,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当将更多资源用于生产优势大的商品,而在绝对劣势中的国家,应当将资源用于生产劣势小的商品,并且借助国际间的贸易来进行商品的交换,从而获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体现了国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需要通过国际间的贸易才能实现。贸易结构体现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每种商品在本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据的比重与地位,唯有当贸易结构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相匹配时,国家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谋求更多的收益。所以,对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可以建立在我国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加大生产要素充沛的农产品的出口量,进口生产要素稀缺的农产品,从而提升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减少贸易摩擦

近些年来,由于美国政府违反世界多边贸易的发展趋势,强迫其他国家实行单边贸易,使得我国遭受到的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从具体的商品属性来看,这些农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种商品是我国出口的优势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需求弹性通常比较大,出口的数量也极其容易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遭受调查的时间之内,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产品所替代。我国遭受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健全、美国的霸权主义等方面,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国的商品出口过于集中、贸易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所以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出口过于集中、对一些国家商品的进口过度依赖等问题。

(三)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往往会受到贸易结构的影响,所以我国在对农业进行产业优化之前,应当先对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深加工农业、科技农业等方面,使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超前于农业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对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各单项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优化,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特别是具备高附加价值的农产品的生产,打破国内对于这类农产品需求的瓶颈,弥补当前科技附加型农产品资源投入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有益于解决粮食问题

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4亿,是当之无愧的人口大国,如何确保我国的14亿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时,不但要考虑如何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带动劳动密集型、高效益经济农产品的制造和出口,鼓励进口生产要素比较匮乏的粮食作物,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作用,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科学调整贸易中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比重,从而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与经济效益。

三、制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一)农业生产规模小

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的阶段性的任务。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贸易动力影响了其不同阶段贸易结构优化的方式、目的。我国要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首先要分析我国农产品现阶段所具备的优势,利用现有生产要素的优势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才能向着科技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生产为主,这种特性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小规模生产很难形成产业聚集。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式仍然是以家庭式生产为主,这种分散式的生产模式使得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大大增加。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一方面影响了农业产业的聚集,一方面影响了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小规模生产有碍农业资本的积累。农业的开发性投入往往来自于国家和农业生产者,而家庭式小规模农户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经济实力也偏低。农业的生产一旦缺少了大量资本的投入,必然会造成获益的减少,再加上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力量不足,导致了个体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偏低,影响了资本的积累。

(二)粮食安全观念落后

因为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我国居民对于口粮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而养殖业、酿造业等深加工行业的用粮量在大幅度增加。然而国内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及时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匹配,导致国内粮食的供需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偏差,使得粮食的净进口呈刚性增长,国内的粮食市场也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近些年来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中粮食的价格往往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这就导致了农民种植粮食的收益不稳定,也给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就迫使政府将更多的财政支出向农业方面倾斜,从而稳定国内的粮食市场。

(三)缺乏农产品定价权

因为农产品存在价格弹性低的特征,所以农产品的定价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至关重要,掌握定价权的国家往往会处于农产品贸易的核心地位。而我国则不具备对农产品的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企业大多缺少农业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当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农业领域之后,其经营范围会扩展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国外企业一方面借助国际市场来操控粮食价格,增加我国本土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一方面借助资金、科技的优势压缩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对粮食的上下游企业实现操控,从而导致了我国丧失了对于农产品的定价权。

四、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建议

(一)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提升,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采取企业和农户联合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农户整合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供应链当中来,从而形成规模大、专业强的生产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带头,组建股份制的联合农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通过农民承包的山林、农地等资本入股,从而实现对田地、山林、水域的规模性开发,最终形成规模经济,获取更多的收益,再根据各农户的股份进行分红,各农户取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分散经营所带来的收益。

(二)培养全新粮食安全观念

在对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之前,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粮食安全观念,合理对待粮食的自给率。过度追求粮食的自给率,不但导致粮食生产的财政成本过高,还会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新的粮食安全观念,要在保证粮食生产基本政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尽量减少国内粮食生产方面的供给侧与需求侧间的矛盾。我国在进行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时,还应当注意防止农产品贸易伙伴的过度集中,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受制于人的情况,例如可以借助发展“一带一路”的契机,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签订多边贸易协定,与更多的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将农产品的贸易合作伙伴尽量分散,从而将粮食风险分散到最低。

篇7

关键词:越南农产品国际贸易

90年代以来,越南全国人口的八成都是农村户口,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约占越南总人口的七成。2010年越南GDP总量达1980万亿越盾,按银行间美元兑越盾比价计算,折合1046亿美元,比2009年净增130亿美元。

一、越南农产品分析

(一)主要农产品分析

越南的农产品非常丰富,但其最主要的传统主食和主要作物仍然是水稻,越南全国种植面积的60-70%均是水稻。越南水稻在冬春季、夏秋季及10月前后三个季节都有产出,即会有三季水稻。但是,与其高产量的水稻相比,随着饮食多样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人均大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

此外,越南境内不生产小麦,但对小麦的需求量也不小,那么这就全部需要靠从境外进口。在越南,绝大多数小麦加工企业或面粉加工厂为国营或集体所有制,而较为活跃的民间资本或私人企业则比较少。鉴于此种情况,越南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尽力鼓励中国投资在进行投资时,尽量介入到面粉加工行业。

(二)农副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近年来,越南本地的农副产品,如大米、咖啡等逐渐为国内外所熟知,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农副产品的出口增长也越来越快。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0年的时候,越南国内的农副产品贸易出口额达到23亿美元,而到2005时,农副产品贸易出口额已经超过36亿美元,比2000年时增长了五成多。与农产品出口额相比较而言,越南的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则相对稳定,如再2000年时,越南农副产品出口额为5.6‰,到2002年和2003年时,越南农副产品出口额偏低,此数据为4.8‰,但是到2005年时,该项数据则提升到5.6‰。

二、越南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

(一)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

1、对特殊产品给予适当保护

所谓特殊产品是指越南加入WTO后,世贸组织内部的一些有政策保护的农产品。而越南制定的相关保护政策应该包括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两个领域。在既有的WTO规则下,农产品国际贸易要获得越南国内支持,则必须有较为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对象。根据此项原则,越南在进行农产品出口贸易时,农产品出口者或者企业应该获得越来越多的政府支持,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服务的培训项目,特别是那些关于安全、清洁及绿色农业生产的培训,显得至为关键。

2、政府应发挥应有的效用,为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针对越南而言,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包括:搭建类似行业协会的先关组织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产生量比较大的市场建立贸易信息搜集网络;政府应加强对出口贸易的规律性研究;强化从中央到地方的出口贸易信息搜集体系;投入资源建立、维护和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的相关网站。

(二)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不断推进产品品质规范化管理,不断调整农副产品品质,从多个方面综合提升越南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越南,诸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太高,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越南正好是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越南农副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同时,目前的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也限制了其向更大规模及更高方向发展。基于此点,越南应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骤,不断缩短越南与其他国家在农副产品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差距,以尽早实现越南农副产品生产有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越南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越南农副产品的出口量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与美国及欧盟诸国等先进国家相比较而言,非常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国际营销经验的缺乏,在于人才的缺乏,而越南人才的缺乏也就是造成其缺乏营销经验的重要原因。人才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提升国际营销的效果。要提高这种营销的效果,越南政府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以此网络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农副产品贸易的供求信息及市场行情信息等,通过这种信息的流通,以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经验。

结束语

越南已经跻身于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行列,农副产品是越南主要的出口农产品。面对着泰国、印度和中国三个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市场竞争压力,越南应该在政府方面积极鼓励相关的贸易业务,制定相关政策;在发展现代农业化方面,应积极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在商业信息及信息化方面,应积极搭建贸易平台;只有这样,越南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有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行.越南农业发展概况,粮食流通技术[J],2007年第5期

[2]凤凰网财经.finance.省略/roll/20101231/3141228.shtml

[3]刘文强,陆慧.探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问题与对策,华商[J],2008年第8期

篇8

关键词:农业;国际贸易;结构调整;增长;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涉及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稳定,因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格外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也成为受保护程度最高,开放进程最慢的领域。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产业的长期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在对农业的影响上,而国际贸易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必定通过农业增长的内在动力发挥作用。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农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农产品国际贸易为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条件,农产品国际贸易使农业生产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动力和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调整的空间和前提。

1、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农业结构调整机遇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发展空间与重要机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粮食进口依赖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豆进口占农产品进口的20%以上,客观上成为退耕还林等产业结构调整的外在条件。同时,近年来中国大量地进口棉花,也为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机遇。

2、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农业结构调整空间

农产品对外贸易作为国内供求缺口的弥补手段,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一方面,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扩大增加了对优势农产品的总需求,国内有限的生产要素会向优势产业转移,拉动优势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扩大优势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进口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释放出更多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由劣势产业向优势产业的合理转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良性循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

3、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资源的流动

其次,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农业生产从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向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促进了中国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豆的进口,使豆农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大豆种植中转移出来,从事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的种植。大豆、棉花和糖料作物等a业的进口数量明显扩大,导致中国大豆、棉花和糖料等种植区域向几大主产区集中,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调整。同时,蔬菜、水果、花卉以及畜禽产品等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扩大,出口导向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增多。

4、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形成了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产品进出口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结构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农产品进出口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5、农产品国际贸易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与结构优化升级

农产品对外贸易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而且通过引致投资与创新,使得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也更为深远。一方面,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拓展和进口的国内资源替代,都会显著刺激农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农产品对外贸易加剧了市场竞争,促进国内市场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扩散有效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我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1、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扩大,形成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促使各国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改革,培育新的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和科学的栽培技术,促进农产品出口部门率先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通过各种渠道,这种贸易带动的技术进步由出口部门向非出口部门“外溢”,形成整个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而新品种、质优农产品的口,也会促使国内竞争企业的“学习”和“模仿”,这种学习和模仿过程本身就形成一种技术进步的过程。

2、农产品国际贸易实现农业资源更合理地利用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促使各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国内资源配置调整,并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用于国际交换。因此,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产品国际交换,能使国内更多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用于国际交换,换回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农业资源更合理地利用。

3、农产品国际贸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国际贸易使得农业生产单元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要素竞争和产品竞争,为了获取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各农业生产单元必须不断地适应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篇9

【关键词】成都 鞋业 出口贸易

一、成都鞋业出口贸易现状

成都鞋业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制鞋企业,直接从事制鞋生产的企业达到1200多户,其中女鞋生产企业达到1100余家,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占全区鞋产量的98%,2005年自营出口近3000万美元。自2003年到2008年,四川鞋业出口额从4156万美元持续增长到了74572万美元,实现了近十八倍的增长,但成都鞋业出口额的增幅却低于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成都鞋业出口总额所占比例从03年至07年,持续上升,而在07年至08年成都鞋业出口比例出现了大幅回落,但在09年成都鞋业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出现了显著上升。

成都鞋类产品出口到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美国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 75.63%,其中欧洲市场占出口总额的 56.49%。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俄罗斯、欧盟、乌克兰、香港、拉脱维亚、土耳其、波兰、匈牙利、巴拿马,占出口总额的 81.35 %。

成都鞋业出口产品原料大多以橡胶、TPR、PU大底为主,成品中以女鞋为主,种类较单一,这包括凉鞋、跟鞋、靴子,多数产品出口价格低廉,走中低档路线,多数以贴牌生产方式进行。与此同时,成都鞋业也出现了自己的品牌,如卡美多这些品牌产品因加入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国际市场上多数走的是中高档路线,但其所占的市场比例很小。自2004年至2009年,成都鞋业的企业个数从32增加到91个,在约1.5万家四川出口企业中,出口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鞋业企业只有51家,仅占总数的0.34%,小企业数量众多,在行业中所占份额小,整体意识相对就弱。

二、成都鞋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成都鞋业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对四川的出口贸易有着重要贡献,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出口增长以数量为主、整体利润率低,成本高

从四川海关统计数据来看,至今成都鞋业出口金额的增长基本还是靠数量增加拉动的。成都鞋业曾经出口到主要外贸市场的俄罗斯是通过中间渠道进行的,中间商扣除了大部分的利润,这样不仅给成都鞋业利润造成了损失,还增加的成都鞋业出口贸易的物流成本。成都鞋业的 “数量规模型”的出口方式,使成都鞋业制造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微薄,同时容易遭受贸易壁垒的冲击,应当向“质量品牌型”转变,提高技术含量,创立自主品牌已经是当务之急。

(二)产业链整合度不高

整个成都鞋业生产链缺乏有机的协作,鞋产品成品与原材料生产加工脱节,原材料生产加工又与核心技术和研发设计脱节,研发设计又与市场营销和国际品牌脱节,并且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的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水桶效应”为成都鞋业最终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带来极大困难,致使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些优质原料、核心技术、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国际品牌等增值较大的部分还是要依赖外国。

(三)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易引发贸易摩擦

出口市场集中在美、欧、日、俄和香港,这也成为成都鞋业长远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市场过于集中,贸易摩擦不断。自1979年以来,共有12个国家和地区对成都鞋业提出反倾销指控,涉案金额10多亿美元。同时贸易伙伴国纷纷以各种理由为借口,采用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成都鞋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上升,竞争优势降低,市场份额减少。

(四)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成都鞋业是出口金额大,但利润率很低的行业。人民币升值除了带来价格成本增加,削弱出口企业竞争力外,还会直接带来利润上的损失,也不利于成都鞋业的长远发展和在国内鞋业西南鞋业基地重要地位的稳固。目前不少利润率较低的成都鞋业、鞋业出口,将因外汇剧烈上升,损失近半利润。如部分成都鞋业企业公司的出口利润率不到3%,人民币升值1.6%,就意味着结汇时收入再减少1.6%,利润损失差不多接近50%。

三、结论

在各主要的鞋类产品进口市场中,除个别国家外来自成都鞋业鞋类产品已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在欧盟市场,受到反倾销等因素的制约,成都鞋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大大削弱。因此只有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入手,对成都鞋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建议,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并改善行业产业链、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和国内良好的外销平台,提高成都鞋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 王克林.“成都鞋全国行”全力拓展内销市场[J].西部皮革, 2009(16):60-62.

[2] 林大春.成都鞋出口: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再现[J].西部皮革,2008(01):24.

[3] 司思,武侯.中国女鞋之都[J].中国经贸,2007(09):14.

[4] 宋寒冰,王克林.成都多方携手开创鞋业品牌时代[J].西部皮革,2007(03):25-26.

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广西积极投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广西大力挖掘粮油、棕榈油等特色优势产品,积极筹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构建“南菜北运”物流体系,通过打通东盟各国与我国北方地区农产品的物流通道,构建中国-东盟果蔬的集散运输中心。广西正着力建设海陆联通枢纽,构建跨境产业链,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为广西农业发展壮大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更大挑战,广西必须发掘潜力、扬长避短,加快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额稳定增长但逆差较为明显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增长相对平缓。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较大,尽管逆差在逐年递减,但依然保持较大贸易逆差,如表1所示。广西农产品贸易总额整体呈增长趋势,进出口贸易额由2011年的39.2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56.4亿美元。其中广西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缓慢,近年来并未出现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出口额为11.6亿美元,到2016年也仅为13.2亿美元。相比较出口而言,广西农产品进口额近年来增长幅度较大,2011年广西农产品进口额为27.6亿美元,2016年达43.3亿美元。2011-2016年广西农产品总体而言一直保持较大贸易逆差,如表2所示。(二)农产品出口结构逐渐优化广西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药用作物、水产品等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主要以罐头和制糖为主,产糖量居全国首位。广西出口的农产品中,占比重较大的是果实、果仁周叮波副教授(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百色533000)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科研项目(编号LQ15A02);2017年国际商务硕点建设项目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和食用水果及坚果等农产品。同时,广西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一些变化,广西谷物及谷物粉、活禽及肉类出口贸易增长缓慢,2011-2016年广西谷物及谷物粉、活禽及肉类出口贸易并无较大增长,蔬菜、鲜干水果及坚果、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出口贸易额增长相对迅速且逐年稳步增长,如表3所示。广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蔬菜、鲜干水果及坚果、水海产品及其制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逐渐优化了广西农产品出口结构,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解决了就业问题。(三)农产品出口市场较为集中广西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广西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成绩卓著,东盟已成为广西名副其实的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具体而言,广西与越南、香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的出口贸易总额始终保持在总出口额的85%以上。越南是广西在东盟中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国,占东盟份额的70%以上。2014年,双方农产品贸易额高达9.43亿美元。此外,美国是广西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16年出口价值为2.52亿美元。相对集中的出口市场格局对广西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相当不利,倘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进口环境发生变化,将会对广西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生产模式落后且产品质量偏低导致竞争力较弱广西农产品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依然以传统的粗放型为主,集约型、专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格局,劳动生产率较低,在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也存在众多不足。另外,广西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产销一体化组织,大多数农户分散经营,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由于工业体系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理念较落后,广西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也相对薄弱,加工深度和精度都有待提升,缺乏知名的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因此,广西出口的农产品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现象,即便很多农产品在出产时质量上乘,但由于在运输途中缺乏保鲜技术或者包装等问题也造成出口农产品质量低。广西农产品在卫生安全水平上跟东盟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以上因素都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二)农产品贸易壁垒增多且出口多重受阻近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贸易壁垒有增多趋势,农产品出口受到多重阻碍,各种各样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尤其是诸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实施,对广西乃至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巨大冲击。广西出口的农产品受阻主要原因有:一是农产品技术标准低、认证不过关;二是绿色信息预警机制落后、绿色壁垒信息不对称;三是低价倾销、恶性竞争、挤压利润空间;四是出口环境恶化,绿色保护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等形式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先后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同时纷纷对农产品的进口征收较高关税。(三)与东盟等周边国家农产品结构相似广西与东盟国家气候条件相似,农产品生产的种类相同或者相似。荔枝、菠萝、香蕉等传统的亚热带水果同属广西和东盟国家的优势农产品,双方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十分激烈。广西与东盟同属低纬度地区,东盟的热带水果质量上乘,且生产成本较低。广西农产品在激烈的东盟市场竞争优势较弱。同时,广西农产品出口结构过于单一,其中比重较大的产品主要为食用水果和坚果、鱼、甲壳类动物等。(四)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广西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而言是很大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逐年增长,但广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却较为滞后。农产品的冷藏、保鲜设施及技术落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产销矛盾显著。流通体系建设的滞后增加了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出口优势,大大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把方向,熟悉并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产品出口政策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广西农产品企业不断加大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领域的投资。其中,“一带一路”的粮食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利益有效结合点之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可以实现广西地区与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的资源互补,同时可以与沿线国家地区深入开展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产能、节能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使广西农产品实现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市场互惠,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发展共赢。广西农产品加工及出口企业应该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把握好方向,熟悉并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产品出口政策,促进广西农产品加工及出口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广西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二)降成本,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广西要尽快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设立国际农产品出口物流集散中心,不仅要完善仓储、转运和包装分装等港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也要加快建设农产品国际物流服务中心,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同时,要改革现有农产品流通体制,实施好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管理,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脱节问题,促使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有机接轨,实现农产品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紧密连接,从而有效支持农产品生产流通。广西可以采用发展区内的农产品交易、加工、包装物流园的方法,逐步完善广西农产品国际物流体系,提高广西农产品出口对外贸易竞争力。(三)保质量,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广西出口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和加工增值含量低,应该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种培育技术、移植嫁接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和研发资金投入,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确保广西农产品的出产质量。首先,应该按照生产标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要切实加大资金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积极利用好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研究平台,不断完善农产品科技攻关创新系统;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强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等涉农企业的规范和指导,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出口成本,同时提升农产品质量。其次,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农药和兽药的大量使用,强化有害物质残留、动植物疫病防治和检疫、农产品质量等级测定和检查检测的监控体系。(四)塑品牌,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广西应积极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优质高端平台开展多样化、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战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合适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品牌的建设力度,推进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进程。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际市场追求品牌潮流。加强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基础能力,强化产品质量,改进包装。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建立自主品牌,并向国际市场渗透。在创建更多品位高、质量佳的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上,提升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五)促转型,提高涉农企业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广西应该着力提升涉农企业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可以通过“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集中资源和力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相对较大、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再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其他中小农业企业,带动广大农户。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新品种、采购新设备,创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企业培育为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的涉农龙头企业。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等硬件部分,更要加大生产及管理技术、高科技人才等软件部分的引进力度,加强产品精加工,改善农产品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加强涉农龙头企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和强化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六)突壁垒,完善农产品出口质量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广西应主动掌握农产品贸易壁垒的类型及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建立并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高度重视农业污染问题,培育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熟悉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标准,争取各类涉农标准认证,推进广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动广西与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对接及认可。联合多部门筹建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及检测机制,力争使农产品企业通过ISO14000和SA8000等认证,突破国外各类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蓝色贸易壁垒。(七)调结构,增强农产品出口互补性广西要根据东盟国家农产品的激烈竞争状况和国际市场需求差异,积极调整对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结构,根据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提高广西农产品附加值。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促进农产品科研成果的转化。首先,广西要适时根据东盟农产品市场供求动态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只有确保农产品生产供应的数量、质量和比例能契合东盟市场需求,做到差异化发展,才能保持较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其次,广西应该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广西人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应引导农户和企业大力生产水海产品、畜牧产品和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增加特种玉米、硬粒小麦、优质水稻的种植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通过调结构,形成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科学协调发展,增强农产品出口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八)强保障,加快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农业服务社会化已被证实对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很大影响。政府应通过政策、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农产品行业完善服务社会化体系,使农户的产品符合产品市场需求,均衡农产品供求关系。另外,应加大与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谈判,签订有利于广西农产品出口的战略合作协议。及时、全面地提供国际市场信息、会展信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鼓励支持政策等信息,使广西农产品产业做好相应的应对和调整准备。加大对农产品行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注重对农产品出口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对农产品企业给予政策指导,保证政策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碧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7,30(2)

2.宋咏梅.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

3.邹忠全.广西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J].中国产业,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