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效能的时间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评价研究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角度思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正确认识其应急管理状况提供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找出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及不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价是全面性系统指标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强还是弱,这样能充分“知己”,只有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决策等工作。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评估和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革的措施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

(3)能够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可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大小并不是其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反而是短处决定了其能力大小,正是由于受限于这样的短处,所以其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来发现高校自身的“短板”,然后付诸实践,制定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所构成的威胁时,为了能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应对措施,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应急管理预案等行为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范围,并做好和全校师生的沟通工作,获得师生的有力支持,尽力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高校的荣誉,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非常关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损失,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尽可能控制事态,将突发事件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阶段,那么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此划分有助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和应急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间断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应地也可分为事前积极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迅速恢复并总结学习等内容。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平时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及时捕捉到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兆信息,那么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抑或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它是高校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将预警工作分解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警建设等两方面内容。

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和应急协调等四个方面。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恢复与总结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在短时间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难以消除,需要及时恢复,妥善处置,并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以及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善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学习工作可以分为善后处置、恢复建设以及经验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预警过程(组织与人员,规章制度)、预警过程(信息管理、应急预警)、处置过程(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应急协调)、恢复学习过程(恢复建设、心理辅导、经验学习)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1)完善相关组织人员与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设有相关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应设置在师生平时接触较多的地方,切实保障校园安全。要对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具体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相关应急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加强组织然人员和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2)细化并动态化应急预案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的文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属于动态发展,相对应制订相关应急预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高校可以将制定的预案更加具体化,可在预案中详细列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小组、各个部门、相关应急负责人等应做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步骤,这样才能保障在处置工作时预案启动与执行的快速有效性,将突发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同时,应根据以往的相关处置经验和最新动态,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随时保持预案的时效性。

(3)及时严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高校应注重以人为本,但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处理不可草率行事,应慎重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处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应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对高校或社会造成的损失,严肃对待,不可纵容或包庇,以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85 -86.

[2] 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 凌加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篇2

所谓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是指为了应对学生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避免事件的发生或使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的措施。它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管理和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两大部分。①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②是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所以,辅导员自身在高校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成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探讨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可以弥补我们在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中的缺失。切实加强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各个环节的具体作用,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危机事件多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公共卫生类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多由传染性疾病引起,在初期不易被人发现,一旦爆发,则会导致校园传播面广、危害性大。(2)治安安全类危机事件。比如学生寝室被盗、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学生与校园管理人员发生殴打等突发危机事件。(3)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危机事件。(4)学校内部管理不当引发的危机事件。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学校内外的学习生活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学生追求民主,富于激情,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伸张正义,但是他们又由于涉世未深,缺乏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易于被很多敌对分子恶意散布的谣言所利用,导致高校政治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第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每年就业的压力剧增,在平时的学习中又还有考试、恋爱、贫富差距、升学、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心理矛盾、心理压抑等问题。这些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呈上升趋势。第三,学校的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宿舍、教学质量等方面疏于管理,以致引发学生的不满,却也不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没有进行各项制度的完善。第四,应急机制还不完善。突发危机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好应对准备。

3 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

3.1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观察判断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下寝室,进教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征兆,若有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应及时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尤其要关注那些思想偏激、心理脆弱、家庭贫困等“重点学生”。而当学生的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管理者,要迅速赶到突发事件的现场,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通过观察现场情况,了解事发的原因,判断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对进一步的危机决策方案有个准备。把危机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对学生造成的财产损失等也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危机应对的效果。

3.2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果断决策能力

果断的决策能力首先要求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迅速的判断、快速的决策,快速的行动。这是提高辅导员在危机事件中管理中较重要的一个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危机事件现场可以准确的提炼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也是对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考验,在突发事件的慌乱场面,必须克服从众的心理、避免依赖性,无主见,人云亦云,要善于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遇,同时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强的自信心。当然,我们在应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追求十全十美的措施并不太可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握事件的大局,权衡利弊,当机立断。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能成为“危机之下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3.3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也是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危机事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首先,你要将事情的经过与学校的保卫处、与后勤部门、公安、法律援助等部门进行沟通。其次,与受害者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具体的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避免因本次的危机事件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阴影。要尽一个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去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服务。第三,加强与学校上级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反映事件的详细经过以及解决的进度情况以便更好的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在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也能得到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协助。第四,积极让政府、社会、媒体等力量参与到危机事件的解决中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五,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3.4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

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对危机事件处理的管理者和受害者来说,都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做好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医生。当学生面临危机事件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些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辅导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各种途径,比如QQ聊天,短信聊天等方式关心和开导学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稳定学生的情绪,避免事情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的处理工作争取了时间。

篇3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学生公寓;节能降耗;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邓东华(1965-),男,四川绵阳人,南京工程学院后勤集团副总经理,副教授;吴顺富(1965-),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工程学院后勤集团水电管理中心经理,高级技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Z201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42-02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科学、文明方面负有引领社会的责任,理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率先垂范。节约型校园的创建,既要遵循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般原则,还要在节约文化的传播、具备节约理念和行为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校园行政与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在学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前学校能源利用基本状况

南京工程学院主要耗能形式为电能、热电厂蒸汽和天然气。电能是学校消耗的最主要能源,在学校能源消费成本中占的比例最大,主要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空调系统、热水供应、办公设备、照明、电梯、二次供水等方面。在学校全年能耗中学生公寓热水供应所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相当比例,而热水供应系统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改造前主要是由电热锅炉、热电厂蒸汽和燃油燃气锅炉加热产生,损耗大、效率低、运行维护成本高,成为制约学校节能降耗工作的瓶颈,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的引入

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十分迅猛。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项目用能状况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节能量测量和验证等服务并保证节能量或节能率,用能单位保证以节能效益支付项目投资和合理利润的能源效率改进服务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一种节能业务方式。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入这一模式,出台了相应的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并于2010年8月正式颁布了国家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旨在将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加以大力推广。

南京工程学院的用能系统较为复杂,用能规模比较大,且用能系统新老结合,日常维护保养工作量较大,个别设备老化较为严重。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后勤服务,由于能源专业技术和专业节能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尤其是办学资金不足,投入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有限,都是学校进一步搞好节能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此经学校相关部门的调研论证,决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来推动学校节能工作,从而为创建节约型高校奠定基础。

三、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基本方案及优点

合同能源管理类型通常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这三种类型各有特点,通过分析比较,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运行现状,决定采用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该方式是将学校公寓热水供应系统采用用能整体打包,运用能源系统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节能改造,提升整个用能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为了确保本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成功实施并获得预期的节能效果,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厂家、学校和单位进行调研、考察,并在合同签订前与能源管理公司方开展了详细的项目方案研讨工作,制订了全面、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实施方案,具体包括:

1.论证项目节能技改方案,评估项目节能潜力

合同签订前,学校要求能源管理公司做出合同期内将实施的主要节能技改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节能潜力进行了评估,确保实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目标。

2.界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范围

即项目边界条件,并对项目界定范围内的主要耗能设备,包括学校电锅炉以及换热器及其附属设备等,进行登记造册。项目界定范围内的各主要耗能设备、能量输运系统以及用能末端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保养与维修等仍由能源公司方负责,学校具有建议和监督管理权;合同期内实施的所有节能技术改造,必需在改造前出具详尽的改造方案和可行性报告,并报学校审核、批准和备案;合同期满后,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所投资的节能设备和节能收益将全部归属学校。

3.确定项目能耗基准条件

为简化操作,忽视一些对项目能耗影响较小的因素,确定基准年度的学校公寓热水温度与供应时间、设备老化和自然天气条件的基准条件。当合同年度内,这些条件与基准条件相比,发生较大的改变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并约定了相应的修正方法。节能改造项目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全额投资、全权运作,并对节能改造的效果负责,学校无需承担相应风险。

4.确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效益分享原则和项目合同期限

为了避免合同期内每实施一单项节能技改项目,合同双方需进行烦琐的节能量测算与确认工作,同时确保学校方不承担任何风险,确定按项目合同年度核算收入总金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学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收益。按照能源管理公司对项目的实际投入改造费用,对学校实际年平均用水量,学校规定的收费标准以及合理的收益等因素,经论证最终确定合同年限,这样,既简化了操作,又保证了学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收益。学校在无需太多投入的情况下,从项目启动起即可节省节能改造、能源消耗等费用支出,并且在合同期满后还可得到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所投入的节能设备,继续享受项目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节能收益。

5.确定项目结算方法

合同年度内对项目界定范围内消耗的水和电分别装表计量,由能源管理公司按表付费。学校则按照合同年度的合同价格支付能源管理有限公司费用。每合同年度末,合同双方根据约定的修正原则对该年度的能耗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的结果进行年度总核算。

6.明确项目管理方法

该项目运行维护由能源管理公司负责,学校派相关部门配合该系统的日常管理并协调与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学校省却对界定范围内能耗设备的节能管理。相对于自主聘请节能专家设计节能方案、采购节能设备、督导施工、聘用工程师操作维护、自行运营,合同能源托管不但避免了学校自主进行节能改造和管理带来的繁冗工作,还降低了学校的运营成本,且更便于学校管理;与此同时,学校可快速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水平。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通过其专家团队,综合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稳定高效的节能设备进行项目整体运作,相对于学校自行寻找节能设备,分期分散进行单一节能技术改造,托管之后不但可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而且使学校能源利用整体水平提高,节能收益更有保障。

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成效

2010年5月,南京工程学院和能源管理公司正式签订了《学生宿舍热水供应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用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全面取代原供热系统。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从安全管理角度,因水、电系统分离,解决了传统电热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寒冷季节无需电辅助加热器,系统运行节能、高效、安全、可靠。

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学校基于热水供应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启动后,能源管理公司根据节能诊断结果,在加强管理节能的基础上,先后已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改,组织实施了“空气源热泵系统改造”、“IC卡计量设备更换”及“IC卡计量系统升级改造”、“局部热水管路系统改造”等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试运行开始至今,系统运行稳定,节能效果良好。如东区8000学生的热供水系统改造前电热锅炉总功率近2400kw,改造后空气源热泵系统总功率为398kw,在服务质量和效果不变的前提下节约电能50%以上。

五、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对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的实践表明,实行合同能源管理,不但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深入挖掘学校的节能潜力,使学校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切实为学校带来了显著的节能收益。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借助有资质、信誉好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节能技术,全面实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和深度的专业节能管理,在享受到专业化节能服务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学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同时也为学校进一步对用能系统进行全面诊断,加强能源消耗计量与控制,正确评估学校能源系统的现状及节能潜力提供了更为详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祭彦加.改革·发展·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M].南京: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后,各地高职院校积极投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努力达到社会服务领先,真正实现全方位社会服务功能,关键仍然是要建设一支体现高职特点的师资队伍。

一、从社会服务功能内涵上看对高职教师的特殊要求

各地高职院校通过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深入研究,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内涵上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人才服务。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技术服务。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三是培训服务。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优势项目。四是文化服务。高职院校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五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简单、最原始、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

针对构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五个基本方面,不难看出,无论哪个方面,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高职院校教师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主要源于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社会服务能力应该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教师的活动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所有活动,如果高职教师的活动远离了他人、社区和社会,高职院校必将逐渐与整个社会脱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还必须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和能力。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等所有方面,都必须主动适应和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特殊要求。所以说,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就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深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在适应社会服务要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适应社会服务上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1.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该条件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所缺少的。高职教师师资力量先天发育不足――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高职院校中的相当比例的专任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掌握较好,但由于缺乏一线企业的工作实践,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和专业岗位工作技能,在教学上自身就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更不用说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服务社会了。

分析其成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很多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而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因为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虽然教育主管单位提出把高职院校教师下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增加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操能力,作为提升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一个途经。实际情况却是伴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很多教师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负担很重,疲于应对校内的教学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另外,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校企合作常常是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往往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相脱节。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部分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与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去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认为开展社会服务与己无关。特别是,学校也缺少社会服务方面的激励机制,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无法激发教师进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激励或奖励主要包括教师晋升、教师地位和威望等方面。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考核、职称等方面,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办法。以职称评审为例,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基本上照搬普通高校的要求,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质量,而对其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未做明确要求。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都不太注重旨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而是关起门来搞科研,其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往往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未能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利于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建设适应社会服务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

1.增强教师主动参加实践的意识和紧迫感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行业、企业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教师的角度说,实践教学技能是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专业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又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相对高职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校企合作深入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学院应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工作放在师资队伍培养工作的首位。高职教师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素质。在理论方面上,可以组织教师交流、相互学习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在实践方面上,可以通过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参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确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方针,更好的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增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和紧迫感。

2.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以企业为依托尽快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有效保障,也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技能提升的理想场所。在学院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参加新上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升和维护原有专业实训室;积极开展实训中的新实验、新项目、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发,以求在校内实践室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要引进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工巧匠,达到在校内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能力和对校内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目的。

3.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

为提高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就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加强各专业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实践培训的机会,有利于其在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为今后丰富教学内容,搜集教学素材,为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开展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等方式,提高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4.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篇5

1.考试依旧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和重要依据

虽然教育评价体系已经在改革和完善,但是考试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必将长期存在。而考试评价的媒体和依托就是试卷,要使考试评价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命题这项工作,在确保命题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命题质量。

2.高中数学教师的命题现状

为了了解高中数学教师的命题现状,我校教师组织了一次我市高中数学教师命题现状的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中数学老师年龄层分布较广,教龄跨度大,有从教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也有从教多年的学校骨干和元老级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独立承担过学校级别的命题工作;只有3.5%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为得到学校的信任而从未承担过命题工作;而只有7%的教师参与过区级以上级别考试的命题工作。另一方面,在命题时,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从学校订阅的练习册和试题库中选题拼接而成,而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愿意自己改编课本题,自己尝试根据学生的特点自主命题。而在命题时是否参看《考试大纲》及是否参加过命题培训时,只有5%的老师选择了是。因此,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命制试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如何凸显新课程理念,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以及导向功能,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一线教师对命题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关于命题的相关理论学习不够,对各种题型的功能及改编试题的能力不够,所以缺乏自己的创造,这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瓶颈。

3.传统命题存在弊端

新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中国要实现从“考试大国”向“评价大国”的转变,命题问题就是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现阶段命题多依教材考教材,测试知识记忆的数量,考试反映的只是一种问与答、考与备考的关系,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是完全被动的回答问题的机器,是个完全被动的应试者。

二、提高高中数学教师命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1.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命题培训

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并无命题经验,因此对命题工作并不了解,参加命题培训可以让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命题的核心内容和技巧。通过培训可以为命题奠定很好的基础。

2.认真研究高考题

高考真题是经过命题专家认真命制审核后诞生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一方面,通过研究高考题教师可以看出试题的特点;另一方面,积极研究高考题,分析高考题的考查意图和知识点,有助于教师了解命题的布局及难易程度的把握,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指向性。

3.提高设计试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命题工作,对教师的命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需要命题者对教学内容、考试要求和设计技法非常娴熟。

4.提高改编试题的能力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试题取材于课本,考查对课本中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与灵活地应用。例如:辽宁理科8题、13题、14题和文科15题;安徽理科的9、17、18、19题;江苏17题;辽宁8题、13题、14题等,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影子。这也意味着很多好题都来源于改编。

5.提高创造试题的能力

创造试题对教师命题要求很高,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的基本功,对新课改有深入的理解和对教材的领悟,及对学情的深入了解。

三、提升命题能力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通过命题的体验、锻炼及培训,可以提升教师对试题的数据、条件背景、待求结论的调整能力,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从而能构建好的试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做题欲望。

篇6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受到好奇心的影响,是一个对知识的自我探索,自我构建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正是高等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一、图书馆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高校的图书馆,不但是知识的宝库,而且也是教书育人的基地,在高校“她”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图书馆对新生的一个入馆教育就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该如何使用图书馆,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一个指引作用。

二是: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阵地。

三是: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课堂知识,还可以涉猎到很大课外知识,

四是: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课程的“教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掌握,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详细的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好图书馆等等,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是:数字化图书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平台。数字化图书馆不但拥有高速的网络,还拥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资源视频库提供丰富的信息知识、再现课堂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可以查缺补漏,或是接受新的知识。考试资源库,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各类考试。

六是: 图书馆有一批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可实现信息的分析、评价、筛选和组织;可提供个性化学习咨询服务;可通过读者辅导、用户教育等工作,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利用文献资源的技能。

图书馆有舒适的环境,静雅的学习空间,规范的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氛围。

二、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的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其表现在:

第一:学生缺乏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有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心理不够成熟。

第三:学生学习方式多为被动式、机械式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索。

第四:在主动性学习中,又缺乏搜索知识的能力。

根据大学生这一年段的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他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间,学习能力的是后天养成的,跟家庭、学校教育密切相,又受到其周围的影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一是、课堂教育。二是、课堂外的培养。

那么图书馆如何发挥其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呢?

三、民办高校图书馆“六位一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对于民办高校图书馆来说,认真研究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好图书在其中的作用,加大对图书的建设,加强资源建设,构建民办高校“六位一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才能很好的充当好其第二课堂的作用,才能担负起大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任。

构建“六位一体”的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一是,加强对读者入馆教育,使读者充分的了解图书馆,学会使用图书馆。

二是:建好读者协会,使其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文化宣传的阵地。

三是,加强图书资源建设,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资源建设方针,不断的改变纸质图书的采访方式,买到读者想要的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结合学院专业特色,组建阅览区域,方便读者阅读。

四是:上好一堂课―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寻求知识的有利武器。

五是,做好数字化图书馆,为科研和教学服务。

六是:加强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学科馆员,辅导读者和用户。

加强环境建设,改变民办高校资源建设的采访方式的,提高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探索研究,民办高校的读者协会建设问题,使之真正成为,文化宣传的阵地,读者受益的园地。

篇7

誉满全球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时间是最高贵而有限的资源。”这充分体现了这位大师对时间的高度认知及对时间管理的重视程度。相比而言,中国人更早地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在见到弟子用白天的时间睡觉时,就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再如炙脍人口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有涯”等名言警句更是将时间和人的生命与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每天时间银行都会为每个人存入86400秒,而每天这86400秒也会毫不留情的流逝,不会因为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做任何停留。既然时间的流逝是一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更合理的规划、利用和管理自己的时间,通过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学习与掌握时间管理方法,制定并执行时间管理规划,检验时间管理效果,并不断修正时间管理方案,高效能完成日常工作生活中相关事宜,充分利用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这一宝贵资源来创造自己的价值。

一直以来,我对时间管理的概念存在一定误解,认为时间管理就是为每件事情安排时间。通过培训学习,我才明白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利用时间。时间管理一方面要确定该做哪些事情,按照怎样的顺序完成这些事情,另一方面还要决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尽可能地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通过事先的规划与时间掌控,降低时间安排的变动性,为进一步执行时间管理奠定基础。因此,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要求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而非“一刀切”式的为所有事情平均分配时间,也不能按照事情的先来后到进行处理,更不能随心所欲的应付各种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些事情往往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时就需要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明确、能够衡量、可达成的、相关联的、有期限的五个原则,将中、长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能够实际指导行为的子目标,并定期检查各个子目标的执行情况,不断的修正,通过子目标的逐步完成以实现最终目标。

篇8

你院陕高法研〔1989〕35号《关于重婚案件的被告人长期外逃法院能否中止审理和是否受追诉时效限制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同意你院意见,即胡应亭诉焦有枝、赵炳信重婚一案,在人民法院对焦有枝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后,焦有枝潜逃并和赵炳信一直在外流窜,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法(研)复〔1988〕29号《关于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在法院审理期间潜逃应宣告中止审理的批复》的规定,中止审理,俟被告人追捕归案后,再恢复审理。关于追诉时效问题,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对焦有枝追究刑事责任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对于赵炳信,只要他同焦有枝的非法婚姻关系不解除,他们的重婚犯罪行为就处于一种继续状态,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随时都可以对他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如果公安机关已对赵炳信了通缉令,也可以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对他追究刑事责任,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附: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重婚案件的被告人长期外逃法院能否中止审理和是否受追诉时效限制问题的请示

                                   陕高法研〔1989〕35号

最高人民法院: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自诉人胡应亭诉焦有枝、赵炳信重婚一案能否中止审理及追诉时效问题请示我院。

该案的案情是:自诉人胡应亭(男,47岁,镇安县人)1969年同焦有枝(女,40岁,镇安县人)结婚,1983年胡应亭因拐卖人口罪被判刑劳改后,焦有枝曾提出离婚诉讼,因故未离。后焦有枝与赵炳信(男,40岁,长安县人)在长安县斗门乡骗得申请结婚登记介绍信一张,于1983年12月29日在长安县引镇乡登记结婚。此后二人长期在外流窜。胡应亭于1985年以赵炳信、焦有枝犯重婚罪向长安县法院起诉。长安县人民法院经审查,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条之规定,认为赵炳信、焦有枝的行为均构成重婚罪,决定对赵炳信依法逮捕,对焦有枝取保候审。但赵炳信一直在外流窜不归,下落不明,逮捕无法实施。焦有枝也在取保候审后逃跑不归。致长期不能结案,自诉人胡应亭又坚持不撤诉。这种情况的案件在其他法院也有。对这种情况的案件能否中止审理?经查最高人民法院法(研)复〔1988〕29号《关于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在法院审理期间潜逃应宣告中止审理的批复》规定:“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在法院审理期间潜逃,人民法院应决定中止审理,俟被告人追捕归案后,再恢复审理。”我们意见,对这种情况的案件,也可参照上述最高法院批复的规定中止审理,俟被告人追捕归案后,再恢复审理。关于追诉时效问题,我们意见,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的规定,除对被告人焦有枝追究刑事责任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外,被告人赵炳信在决定逮捕之前已在外流窜,可以由受理法院通知执行逮捕的公安机关通缉令缉拿,通缉令即可视为对其采取了强制措施,对其追究刑事责任亦可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

篇9

在研究中,柯维发现美国早期的杰出人物,尤其是像本杰明·富兰克林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无不是对人类品德的遵循者,但是,一战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工业革命导致的组织行为理论的诞生,让人们从对品德修养的坚守转到对个性、行为和态度的完善方面,即对“个人魅力”的追求。在这种趋势下,很多急功近利的人开始抛弃道德底线,仅靠行为技巧去获得成功。柯维认为,这种成功方式不可取,也不可能长久。那么,如何在现代组织中,通过对品德的坚守依然获得成功呢?他发现富兰克林等人并没有给出系统的回答。

于是,柯维得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高效能的体系,它由七个习惯构成,但它必须基于一点,就是以原则为核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生必须坚守正道,通过对七个习惯的反复练习与实践,就可以获得成功。

2000年,该书被引入中国,如同在世界各地引发的效应一样,这本书成为国内职业人士首选的必读书目,它的培训成为诸多企业的必备课程。可以从某个侧面说,在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商业人士的职业成熟度方面,这本书功不可没。

其实,我国的道德教育并不少,尤其是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人生修养的传承,影响到每一个人。如同富兰克林一样,中国的先贤们虽重道统,却并未在具体的执行层面给出系统的解答,尤其针对现代组织,我们空有“修身齐家”的人生追求,但对人生该如何规划管理时,却是一片茫然。

中国人重命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易受外界环境的渲染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多愁善感,他们虽在文学史上留下诸多精彩绝伦的诗句,但也留下很多悲怆无奈的人生。因此,当很多人看到柯维提出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时,人们感慨万千,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自主。

中国人注重对品行的砥砺,“首孝,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言行中去磨练意志,修养人性。至于功成名就,那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况且,中国自古通过道德文章对人进行考核,这让众多仁人志士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人生目标可循。

中国人惜时,却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理解,主要是“天时”,即春夏秋冬四季或时机、时运。这种宽泛的时间观念大概与我们自古以来农业立国有关。

因此,当史蒂芬·柯维提出“效能”的概念,并提出“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习惯时,这不但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也为我们在现代社会该如何安身立命,获取发展提供了明确、切实可行的通路。

篇10

[关键词]中层管理者;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38-02

现代企业管理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对于国有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来讲,大致可分为管好上级、管好下级、管好同级、管好自己、管好外部五个维度。而其中“管好自己”则是管理的起点和基础维度,是自己履行好管理职责的根本前提。管好自己的关键则是自我的目标与时间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者的时间都是既定和有限的,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亲自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事件上,学会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时间。本文拟从个人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入手,开展自我实践探索,对目标与时间管理的技巧作出示范性研究。

1个人能力弱项分析

时间利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每天忙于会议、文件、调研、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多数时候疲于应付,往往来不及思考和总结。实验者原定的工作计划往往被来自上级领导的要求、同级部门的协同诉求和基层一线的工作需求打断,时常依赖加班才能完成原计划,与此同时,实验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大打折扣。时间的制约一度使他们陷入窘境。

PeterFDrucker曾强调,不会管理时间,就不能管理一切。在现有的工作节奏和工作强度下,作为国有企业部门负责人所担负的角色义务和工作职责都远远超出以往,工作的复杂程度、政策性和时效性也大为增强,势必要求角色主体有较强的政策消解、危机处理以及精准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时间管理则成为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2能力提升计划制订

结合一段时间以来,工作任务与工作时间上的冲突,实验者在内部导师指引下,充分了解自己使用时间的方式和状况,明确目标,重点分析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的制约及影响,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个人时间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内在制约因素:缺乏严谨、细致,可执行性强的滚动计划及阶段性改进方案;缺乏优先顺序,抓不住重点;过于注重细节,事必躬亲,追求完美;等等。外在制约因素:临时性的会议和出差占据大量工作时间;计划外的约谈不时打断工作计划;来自外界的骚扰电话;历史遗留难题集中出现,留待解决的时间有限;来自协作部门的支撑乏力;等等。

拟定目标:以3个月为周期,变被动的时间支配为主动的支配时间,系统决策、灵活掌控,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释放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和总结问题,努力成为高效的时间管理专家。

导师引导方案:

(1)帮助制订时间管理计划,适时监控计划进度;

(2)安排参与中层干部《目标与时间管理》课程培训;

(3)组织加压、充分授权,培养其超负荷、高强度下的时间管控习惯;

(4)不定期开展计划进度的纠偏指导。

个人计划方案:

主动求教于高效时间管理领导和同人;细化工作计划,加强过程控制,编制并运用《月度计划监控表单》;按照第Ⅱ象限工作法原理和“二八”原则,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划分四个象限的工作计划,分轻重缓急解决问题;加强沟通和协调,充分授权,合理调配智力资源;对于超期完成的工作计划,查找原因,吸取教训,总结改进策略。

3提升计划实施跟进

根据帕累托定律:80%的有效工作是用20%的时间完成的。如何安排好这20%的有效时间则成为关键。在两个月的自我实践过程中,个人时间管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不断接受指导

吸纳来自内部导师和优秀时间管理同人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将过往的工作得失与时间管理技巧与实验者一一分享,实验者从中领悟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捷径,尤其是内部导师对本行业和企业改革与发展中诸多难题的破解给出了方向性的意见。同时对实验者拟订的具体实施计划和解决方案提出了时间和目标上的建议。

32不断作出评估与分析

“时间管理”所探索的是如何减少时间浪费,以便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由于时间所具备的独特性,所以时间管理的对象不是“时间”,它是指面对时间而进行的“管理者的管理”。方案实施以来,实验者深入挖掘计划执行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认真加以分析。

首先是评估自己的时间分配状况:制订每一周工作计划,看是否能同步进行质量控制,是否能努力控制并记录主导性工作会议的时间、电话沟通的时间、接待客人的拜访时间、检查下属的工作状况的时间以及处理员工纠纷等各类计划外的时间。

从完成情况看,实验者应用了《月度计划监控表单》,使大小事务可控、在控,没有遗漏;加强了工作沟通,充分授权,有效释放时间用于思考和决策;积极参与《目标与时间管理》课程的学习;适当调节生物钟,找准最佳生理时间,用于重点工作的处理;工作与生活的时间配比恰当,工休矛盾逐渐消弭。

其次是开展对时间管理分析:计算时间使用率是多少?看工作时间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目标是否相符?计划内一周可支配自由时间和不可支配的时间有多长?大概分别在什么时候?受到干扰的时间有多长?这些干扰的来源是什么?应采取怎么样的行动,才能减少或控制干扰?

与此同时,也发现如下不足:计划开始的一个月来更多的是在管理时间,而不是做时间管理;虽未出现严重问题或危机,但也经常倍感工作压力,紧迫感较重;开展重要工作的时候容易被打断,随机影响大;繁忙的工作致使实验者无暇阅读与工作有关的书籍,自助充电缺乏;同时,较多的忙于琐事又恐偏离主体目标。

结合有效的计划执行,针对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实验者做出了相应改进:一是变管理时间为时间管理、自我管理,变工作压力为动力;二是细致规划,确保足够的弹性和缓冲余地,并有效激励下属加倍努力完善计划;三是区分了可控(起居、饮食、睡眠等)和不可控(交通、开会、约谈等)时间范畴,划分今天“必须做”、“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三类事情;四是尽可能采用节省时间的工具设备、交通和通信等;五是实验者尝试做了时间预算(如划定60%有计划的工作、20%没有预期的行事、20%突发的行事)。

4经验与教训

时间是最宝贵也是最容易忽略的资源,时间具有不能存、不能转嫁、供给毫无弹性、无法失而复得等特性。如何减少时间浪费,以便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是实验者个人提升计划的重点。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摸高”试验有效保障计划的完成

中青年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不断“加油”、“加压”和“加速”之外,还要能不断“摸高”,尝试完成暂时“够不着”的事务。中层管理者只有处处瞄准一流争上游,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和进步。能力提升计划和跟进计划均是在客观衡量并有意拔高个人常规工作负荷的基础上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自我潜能。实践结果证明。适度的“摸高”计划更有利于时间管理的训练和目标工作任务的完成。

42目标管理贯穿时间管理始终

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目标管理更关注结果,而时间管理更关注过程。良好的时间计划如果没有目标的指引,则很难准确的实施,并达到个人提升的效果。首先,通过目标管理,可以查找差距,准确分析个人能力弱项,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其次,目标管理强调目标转化,转化的过程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绩效目标的达成是与上级和下级在目标分解,协同配合中实现的。再次,目标管理能合理指导时间的配比和运用。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分清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才能有的放矢投放时间和精力。

43不断实施纠偏与改进

计划实施过程中,实验者不断反省自己每一天、每一周的时间花费取向:有哪些事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内做的?在哪一段时间着手最重要的工作?最不具有工作效率的是哪一时段?工作过程中最大干扰是什么?最严重的几个时间使用误区是什么?做了哪些不必要的事?哪些事可以授权给谁去做?今天花费了多少时间做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有哪些事情本来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时间管理的系统思考,不断摒弃对目标毫无贡献的时间消耗,抛弃陋习,引进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加上良好的自我约束和持之以恒,最终达到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Peter FDruckerPractice of Management[M].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6.

[2][美]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