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划流程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规划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频率规划;天线增强;干扰抑制;容量规划;参数规划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212-02
1.1 覆盖规划
1) TD-LTE覆盖能力与设备性能系统带宽,小区的用户数,天线模式,调度算法,边缘用户所分配到的RB数,小区间干扰协调算法,多天线技术选取有很大的关系;
2) 室外覆盖的策略,可以采用双流波束赋形技术,它是TD-LTE的多天线增强型技术,是TD-LTE建网的主流技术,结合了智能天线波束赋形技术与MIMO空间复用技术,大大的提升了吞吐量,提升了覆盖半径,有效的降低了小区间的干扰;
3) 室内分布系统的策略,一是针对现有的室内分布系统采用单缆分布实现MIMO方案。可以将TD-LTE的一个通道与原系统末端合路,并单独增加一个LTE通道,原来的天线更换为现在的双极化吸顶天线,就可以实现单用户的MIMO,工程施工量相对较小。因此,双极化吸顶天线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性能,需严格控制天线质量和各种参数值。
二是采用上下行分缆实现MIMO方案。将TD-LTE MIMO两个通道信号分别与分缆方式的室分系统的Tx与Rx进行末端合路,构成单用户MIMO模式。该方案无需对原室内分布系统进行任何改动,成本相对较低;
4) 覆盖规划的方法,一是链路预算,主要考虑系统资源配置,包括载波带宽时隙配比,天线类型,边缘MCS,信道接收机解调门限和干扰余量等,通过对系统中前反向信号传播途径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对系统的覆盖能力进行估计,获得保持一定通信质量下链路所允许的最大传播损耗。二是RS信号进行覆盖性能预测;三是上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进行预测;四是根据使用的区域边缘业务速率,评定有效的覆盖范围。
室外覆盖的估算过程,上行下分别进行计算,先计算发端EIRP,接着计算收端天线入口所需要的最低接收电平,两者相减(考虑相应的余量)得到路径损耗,再根据传播模型计算成本出相应的上、下行小区半径;比较上下行半径,取较小值作为实际小区的半径(链路预算完成)根据小区半径计算站点覆盖面积。所需站点数=规划目标区域面积/单基站覆盖面积。下图说明了三种形式的站的覆盖面积。
室内覆盖链路预算分成无线传播部分和有线分布系统两部分。室内覆盖边缘场强的确定需要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边缘场强应满足连续覆盖业务的最小接收信号强度(需要考虑所承载业务的接收灵敏度、不同场景的慢衰落余量、干扰余量、人体损耗等因素),另一方面应大于室外信号在室内的覆盖强度,即:设计余量,其典型经验值为5~8dB(不同的场景要求会有差异,比如办公楼、酒店余量可以适当取大一些,相反停车场可以适当小一些)。
目前室内传播模型应用较广的有:Keenan-Motley模型和ITU-RP.1238室内传播模型,我们使用ITU-R P.1238室内传播模型,公式为:
其中,f频率MHZ,d移动台与发射机间的距离,穿透损耗系数,慢衰落余量。
室内覆盖系统有线部分的分布损耗是指从信号源到天线输入端的损耗,包括馈缆传输损耗、功分器耦合器的分配损耗和介质损耗(插入损耗)三部分;
5) 覆盖规划的要点是传播模型校正。不同频段传播校正结果差异主要体现在传播模型的K1参数上,其中GSM900比TD1880频段路损均值低12dB左右,比TD-LTE2.6路损均值低16.77dB左右。另外,高频段的信号波动性大于低频信号。针对不同城市,典型的地物地貌,必须进行专项的传播模型校正,确保覆盖规划的精准性。
1.2 容量规划
1)系统容量规划的方法,系统仿真和实测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小区吞吐量和小区边缘吞吐量;
2) TD-LTE容量规划,是在一定网络负载条件下,对网络承载能力的规划,重点在于网络仿真。 网络仿真整体的流程和TD-SCDMA规划仿真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仿真的实现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其中核心区别是各种业务速率、调制方式并不固定,都需要基于用户分布和用户信道实际状况进行调度,以获得网络容量的实际情况。所以TD-LTE容量规划必须通过仿真获得。
1.3参数规划
1) 频率规划核心思想是频率复用。频率复用距离以内的小区使用不同频点,避免同频干扰;频率复用距离以外的小区可使用相同频点,提高频谱效率。
同频组网的特点是频率利用率高,小区间的干扰强,边缘性能差,干扰抑制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我们要做好干扰抑制,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干扰随机化通过比如加扰、交织,跳频、扩频、动态调度等方式,使系统在时间和频率两个维度的干扰平均化;干扰消除利用干扰的有色特性,对干扰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即:通过UE的多个天线对空间有色干扰进行抑制,波束成形是一种,在空间维度,通过估计干扰的空间谱特性,进行多天线抗干扰合并;在频率维度,通过估计干扰的频谱特性,优化均衡参数,进行单天线抑制如:IRC;干扰协调对小区边缘可用的时频资源作一定的限制,正交化或半正交化,是一种主动的控制干扰技术,理想的协调,分配正交的资源,但这种资源通常有限;非理想的协调,控制干扰的功率,降低干扰,如:SFR。
异频组网的特点是频率利用率低,但是干扰比较弱,边缘性能很好,干扰抑制也比较容易,因此也是备受青睐的。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需要合理的进行频率规划,确保网络的干扰最小,同样由于频带资源受限,也要做好干扰控制与频带使用的平衡问题。
下图是两种组网的简单拓扑结构图,相同的颜色表示相同频率,反之不同;
2) 码资源规划主要是对物理小区ID进行规划。PCI(Physical Cell ID),即物理小区ID,是TD-LTE系统中小区的标识。PCI和RS的位置有一定的映射关系:
相同PCI的小区,其RS位置一定相同,在同频情况下会产生干扰, PCI不同,也不一定能完全保证RS位置不同,在同频的情况下,如果单天线端口两个小区PCI 模6相等或两天线端口两个小区PCI 模3相等,这两个小区之间的RS位置也是相同的,同样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导致SNR急剧下降;
3) 邻区规划,保证在小区服务边界的终端能及时切换到信号最佳的邻小区,以保证通信质量和整个网络性能;
4)TD-LTE参数规划原则
TD-LTE网络中, PCI规划要结合频率、RS位置、小区关系统一考虑,才能取得合理的结果,物理小区标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不冲突原则:保证同频邻小区之间的PCI不同;
不混淆原则:保证某个小区的同频邻小区PCI值不相等,并尽量选择干扰最优的PCI值,即PCI值模3和模6不相等;最优化原则:保证同PCI的小区具有足够的复用距离,并在同频邻小区之间选择干扰最优的PCI值;为避免出现未来网络扩容引起PCI冲突问题,应适当预留物理小区标识资源。当然针对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也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2 TD-LTE规划的关键问题
TD-LTE网络规划指标体系是决定网络建设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结合LTE技术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TD-LTE规划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覆盖和容量两大类指标,覆盖指标除关注场强指标RSRP外还应重点关注信干噪比RS-SINR指标,容量指标应重点关注边缘用户速率以及小区平均吞吐量指标。中国移动TDD频率规划方案仍存在变数,不同频率配置的组网方案直接关系到网络的实际性能。TD-LTE天馈系统的建设存在挑战,对网络布局、业务性能等都存在较大影响。从TD-SCDMA的升级演进可实现快速部署LTE网络,是需要重点验证的一个技术方案。
3 结论与展望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LTE技术的逐渐成熟,国内外运营商纷纷开始考虑向4G网络演进,一方面是借助LTE带宽优势缓解网络压力;另一方面是实现技术和市场领先。TD-LTE是中国移动的未来,要坚持TDD/FDD融合的发展方向,将主要承载高速数据业务,并具备承载话音业务功能。随着OFDM技术,MIMO技术,干扰抑制技术和调度技术的完善,LTE真正走向大众已是近在咫尺了。
参考文献
[1]吴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11.
[2]孙雨彤.WCDMA无线网络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3]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移动TD-LTE组网技术交流,2011-2-27.
篇2
【关键词】TD-LTE网络;工程优化;流程;方法
1关于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就是通过特定的技术和方法对通信网络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研究网络质量受到影响的原因,并对设备与系统参数进行调整,让网络在最佳的状态下运行,更有效率地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后网络的规划建设与运维提供有用的建议。网络优化包含交换网络优化和无线网络优化。因为无线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制约着网络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对无线网络优化更为关注,在一定意义上,网络优化是指无线网络优化。
2工程优化流程与方法
2.1概述
工程优化主要是通过路测、定点测试等方式,结合天线调整,邻区、频率、PCI和基本参数优化提升网络KPI指标的过程。从优化流程上来看,工程优化阶段是站点开通后到初验之前的重要阶段。工程优化阶段是后期网络质量和KPI指标提升的基础,也是优化工作量最大的阶段。主要任务包括:(1)覆盖调整:覆盖调整的结果对网络性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无论是处于空载,或是较大负荷时,覆盖优化都能使其在指标上有更好的表现,反之,假如不重视覆盖优化,不仅空载状态下指标不合格,而且会随着负载增大会更为恶化。TD-LTE系统采用AMC技术和高阶调制64QAM,对SINR要求更高,对网络覆盖优化提出更高要求,控制越区覆盖、净化切换带、消除交叉覆盖尤其突出和重要,特别是切换区覆盖控制。(2)业务优化:在覆盖优化的基础上,完成对各项业务指标的提升。
2.2总体流程
工程优化的流程主要包括优化准备、参数核查、簇优化、片区优化、边界优化、全网优化等步骤。下面将阐述各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2.3详细工作要求
2.3.1优化准备该阶段需要准备好站点优化信息表,包括优化相关的工程参数、无线参数、站点开通信息、设备状态等信息。具体如下:(1)基站信息表:包括基站名称、编号、MCC、MNC、TAC、经纬度、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发射功率、中心频点、系统带宽、PCI、ICIC、PRACH等。(2)基站开通信息表,告警信息表。(3)地图:网络覆盖区域的mapinfo电子地图。(4)路测软件:包括软件及相应的licence。(5)测试终端:和路测软件配套的测试终端。(6)测试车辆:根据网优工作的具体安排,准备测试车辆。(7)电源:提供车载电源或者UPS电源。2.3.2参数核查站点开通时可以设置统一的开站模板,其中涉及许多规划的参数。因各站点的情况不同,须手动完成配置,这有可能会引起小区配置数据不符合规划结果的现象发生。开展网优工作之前,首先要核查各站点的重点参数,确保其与规划结果一致,若出现问题应立即提交工程开通技术人员修改。本阶段主要是对规划相关的无线参数、输出参数进行核查,重点参数包括:频率、邻区、PCI、功率、切换/重选参数、PRACH相关参数等。参数核查时,一般在网管系统中,导出各个站点参数配置信息表,与站点规划信息表进行对比,核查规划参数和实际配置的差别。2.3.3簇优化本阶段要求根据簇划分列表,逐个完成簇优化,并输出优化报告。根据基站开通情况,对于一般城区和密集城区,对基站开通数量>80%的簇开展优化。对于农村和郊区,一旦开通的站点连线,便可进行簇优化。簇优化之前,首先需保证基站已开通,进而需确保基站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无告警。簇优化是工程优化的最初阶段,首先需要完成覆盖优化,然后开展业务优化。簇内覆盖优化的工作步骤如下:(1)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簇内的优化测试路线,尽量遍历簇内的道路;(2)配置簇内站点的邻区关系,并检查邻区配置的正确性;(3)开展簇内的DT测试,由于TD-LTE系统下UE上电后自动激活,处于RRC连接状态,所以DT处在RRC连接态下的测试;(4)分析测试数据,找出越区覆盖、弱场覆盖、邻区切换不合理等问题点,并输出RF、邻区优化方案;(5)实施RF优化方案,并开展验证测试;(6)循环第(3)、(4)步骤,直至解决问题,完成簇内覆盖优化。覆盖时可能出现覆盖空洞、弱覆盖、越区覆盖、导频污染(或弱覆盖和交叉覆盖)四种问题。要解决它们,有下面六种手段(按优先级排序):调整天线下倾角、调整天线方位角、调整RS的功率、升高或降低天线挂高、站点搬迁、新增站点或RRU。簇内业务优化的工作步骤为:(1)按照测试规范开展DT或者定点测试;(2)根据测试规范要求的优化目标,分析网络性能指标,如PDP激活成功率、RRC连接建立成功率、FTP上传和下载速率、ping包时延、切换成功率等关键指标,对异常事件开展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优化方案。TD-LTE为数据网络,数据速率是衡量网络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异于其他网络的一个方面,因此重点关注数据上传、下载速率的测试和优化;(3)执行步骤(2)的优化方案,并开展验证测试;(4)循环第(2)~(3)步骤,直至解决问题,指标达到优化目标值。2.3.4片区优化完成区域内簇优化工作后,合并为片区优化,对整个区域内的业务与覆盖进行优化,将簇边界及盲点作为工作重点。依照先覆盖、后业务的优化顺序,采取和簇优化相同的流程。如果是簇边界优化,建议与相邻簇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完成对边界的优化。工作过程中,注意对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地进行更新,对比优化前后的网络状况并输出报告。区域优化工作步骤与簇优化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区域优化的重点是簇边界,以使多个簇形成连片覆盖的区域。2.3.5边界优化边界是指片区交界路线和区域。边界优化主要是梳理片区边界覆盖和邻区切换关系。实际优化中,为缩短优化时间,不同片区由不同的优化队伍并行开展优化,片区交界处无法统一优化,RF调整不能达到最佳优化状态,因此需要实施边界优化。片区边界优化在片区优化完成后进行。相邻区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可组建联合优化团队对边界开展覆盖优化与业务优化。若边界两侧为不同厂家设备,此时应由各厂家的工程师建立工作团队。片区边界优化的流程和簇优化相同,工作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进行更新,对比优化前后的网络状况并输出报告。2.3.6全网优化全网优化是对整网开展DT测试,掌握网络的覆盖及业务状况,并根据客户需求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道路完成优化。全网的覆盖及业务优化流程与簇优化相同。同样要注意对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进行更新,对比优化前后的网络状况并输出报告。
3总结
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无线传播环境,用户位置、分布和应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只有对网络进行持续的优化才能与之相适应。网络优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贯穿网络建设发展,也只有对网络进行持续的优化,才能提高网络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吸引和发展更多的用户。参考文献[1]刘思杨.LTE网络优化技术[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01).
[2]林世明,高志斌,高凤连,黄联芬.基于路测的TD-LTE网络优化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5(09).
篇3
[关键词]预算责任;预算决策责任;预算执行责任
一、我国企业集团预算责任网络存在的问题
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对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预算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设置预算管理小组、预算管理委员会或预算处(科)等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仅19.48%预算指标的最终决定者为董事会的仅30%负责预算执行跟踪调查的机构为董事会和专门预算管理机构的仅11.5%,其他基本由财务部或计划部进行跟踪调查;设置董事会预算调整权限的只有19.3%;设置专门预算管理机构预算调整权限的只有12.3%。此外,该课题组的结论包括:企业对预算执行不够重视,架空了预算控制的职能,削弱了预算激励的职能;预算及预算指标的宣传、沟通不足,职工对自身行为与指标的关系、对完成指标与获得奖惩的认识不明确(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2001)。以上调查结论表明。我国企业集团的预算决策责任网络不够健全,执行责任网络也有待完善,亟需改进。
二、企业集团预算责任网络的再认识
通过对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比较分析,折中预算管理模式应是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基本取向。折中预算管理模式的特点包括:母公司控制战略方向,把握战略规划;子公司负责业务计划;母公司对集团内预算资源进行协调和调配;重点监控子公司的重点业务预算:强化对子公司的预算考评(李国忠,2005)。也可以理解为,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控制的重点是母公司战略规划的贯彻、执行和监控,正好吻合我国企业集团多属于战略规划型产业集团或战略控制型产业集团的特点。
我国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基本是混合型组织结构,以母子公司制和总分公司制为基础,也包括事业部制,或者是相近业务的子公司组成虚拟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东会是预算审批机构,董事会是预算制订机构,总经理负责预算的组织实施。可见,我国企业集团的预算责任网络应该与公司治理相结合。
学术界对“联合基数确定模型”仍存在争议,但该方法在实践运用中,有效地抑制了预算松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f谭利黄玲玲2008)。我国企业集团预算决策组织机构设置方式上,可采取下级单位{责任中心)上报,上级单位(责任中心)审查,共同确定预算的方式,类似于联合确定基数法的运行模式,以利于减少预算松弛。
三、预算决策责任网络的构建
预算决策责任网络(如图1)所示以公司治理和分级授权为基础,对预算目标确定以及预算审批调整和考核权限进行决策。其中:股东会/董事会,上级单位(责任中心)具有预算管理的最终决策权;预算审查委员会/股东联合预算审查小组对董事会/上级单位(责任中心)提供专业的预算审查意见和建议;各级管理层设置投资/预算审查决策委员会,审查公司管理层权限以上和审批决策权限以内的预算管理事项;设置跨部门的预算管理小组,在公司内部协调预算管理事项;设置专门预算管理岗位/人员负责具体预算事项。
该预算决策责任网络以公司治理架构为切入点,以董事会或上级单位为平台;以董事会/上级单位投资预算审查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的投资预算委员会为载体:预算决策具体支持工作落实到部门或人员。该预算决策责任网络在法律上满足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在集团公司管控上与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相一致,有利于母公司战略意图的贯彻和控制,甚至有利于减少预算松弛。
四、预算执行责任网络的构建
(一)健全经营责任体系
战略规划型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是全面的,既强调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导向,又强调预算的全程规划与全程控制、财务(预算)与非财务(作业)统一性等特点(李国忠,2005)。可见。在战略目标导向的前提下,经营控制与财务控制并重,应该成为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目标取向。因此,我国企业集团各级预算责任中心的预算责任。应在符合集团总部战略规划的前提下,包括经营(作业或数量及质量)责任和财务(价值或金额)责任两个维度。理想的预算执行体系应包括各级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收人中心和费用中心(周鸿2004)。而且预算执行责任体系还应该包括经营(作业或数量及质量)责任和财务(价值或金额)责任(如图2)。
(二)构建全流程和全员参与的责任网络
篇4
【关键词】TD-SCDMA 网络规划 覆盖规划 容量规划
1 引言
随着3G牌照的发放,3G网络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由于TD-SCDMA网络以及自身的技术特点,其规划流程和方法虽然与2G网络以及其他3G网络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何发挥TD系统的技术特点,做好网络规划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是决定未来网络质量和用户感受的关键。
与其他无线网络规划相似,TD-SCDMA的规划可以分成:前期数据收集、覆盖规划、容量规划、站址查勘、软件仿真、评估与调整等几个阶段。由于室内覆盖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对于TD-SCDMA网络,室内分布系统性能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营商的客户体验及其收益,室内覆盖规划也是TD-SCDMA网络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以上TD网络规划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2 TD-SCDMA网络规划主要步骤
2.1 数据收集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进行规划之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数据。随着软件仿真应用的日益广泛,前期的数据准备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在文中2.5节可以看到这些数据在软件仿真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TD-SCDMA网络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特性,需要采集到准确而丰富的数据信息。
对于TD-SCDMA网络来说,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地理信息数据、传播模型参数、设备参数、天线参数。同时在网络规划之前需要设定建网目标,包括覆盖目标和容量目标。为了进行准确的容量规划,还需要结合所规划城市现有的话务情况和发展特点,准备相应话音和数据业务模型。
2.2 覆盖规划
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是确定网络规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之前,需要确定建网目标。通常建网初期的主要目标是覆盖,因此主要依据覆盖规划的有关结果,后期则需要重点考虑容量规划。
在覆盖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链路预算,通过链路预算获得基站的覆盖范围,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规模。TD-SCDMA的链路预算可分为上行链路预算和下行链路预算,其中上行链路通常为受限因素,因此工程上一般通过上行链路预算对基站覆盖能力进行估算。
TD-SCDMA系统上行链路预算计算公式如下:
最大允许空间路径损耗(dB) = 移动台发射功率(dBm) + 移动台天线增益(dB) - 人体损耗(dB) - 馈线损耗(dB) + 基站接收天线增益(dBi) - 建筑物穿透损耗(dB) - 慢衰落余量(dB) - 干扰余量(dB) - 基站接收灵敏度(dBm) 。
与GSM相比,TD-SCDMA链路预算中需要考虑智能天线带来的增益,同时其馈线损耗相对更小。
通过链路预算可以获得TD系统的小区覆盖能力,图1以某城市为例,给出TD系统不同业务与其他系统不同业务的覆盖能力对比。在获得小区覆盖能力后,可以根据建网要求和城市面积获得覆盖规划的网络规模。
2.3 容量规划
对于TD网络来说,容量规划主要包括频率规划、时隙比例规划和码资源规划。频率规划以业务模型为依据,常见的业务模型包括每种业务的话务量,忙时用户数等信息,在获得业务模型后依据资源计算方法获得所需的无线、传输以及核心网资源。常用的资源计算方法包括爱尔兰B、等效爱尔兰、坎贝尔方法等。
时隙比例规划是TD-SCDMA系统的一大特点,非对称时隙配置能够适应不同业务上下行流量的不对称性,提高频谱利用率。尤其在引入HSDPA后,非对称时隙的配置将发挥更大作用。具体上下行时隙比例的设置需要根据估计的话务模型计算:首先根据话务模型计算出上行和下行的话务量比例,然后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决定上下行的时隙比例配置。但在考虑不对称时隙配置时,为了避免上下行交错时隙产生的干扰,在时隙交错区域边缘一般需要考虑增加保护小区。
如表1所示,TD-SCDMA系统共定义了32个下行同步码、256个上行同步码、128个中间码、128个扰码。所有这些码被分成32个码组,每个码组由1个下行同步码、8个上行同步码、4个中间码(Midamble)、4个扰码组成。
下行同步码用于区分下行导频时隙、小区搜索和下行同步的建立与保持;上行导频时隙由上行同步码区分,用于上行同步的建立。为了减少干扰,相邻小区使用不同下行同步码的规划。而扰码规划要尽量避免采用两个同频、同码字的小区分布到两圈小区以内的位置。
2.4 站址查勘
站址查勘是网络规划重要的前期准备,查勘过程需要对可用站址的无线环境、天面情况、传输资源、电源等全面考察,从而最终确定可用的站址资源。
对于TD网络来说,由于目前2G网络中有大量的站址资源可用,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与现有的2G站址共用,其查勘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同时,由于TD-SCDMA系统使用智能天线技术引起天线面积增加,也给天面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因素都需要在查勘过程中进行考虑。在考虑与2G系统共站址的情况下,主要考察天馈和机房两个方面:天馈主要考虑抱杆、馈线、避雷针、电源、GPS天线以及承重;机房主要考虑承重、空间、馈线洞和电源功率的要求。
2.5 软件仿真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建设的加快,软件仿真在网络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增加。经过前期的数据准备工作、覆盖和容量估算、站址查勘后,需要利用规划软件进行网络仿真。一般来说,规划软件包含的功能很全面,
图2给出了规划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功能,其中最常用的功能通常包括覆盖预测、容量仿真、频率规划、码资源规划、邻区规划等功能。
图3给出了利用规划软件进行网络仿真的流程,从流程中可以看出前期的数据准备对整个仿真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软件仿真,我们可以从覆盖、容量两个角度更加精细地分析当前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并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调整。图4给出了某城市的覆盖预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最佳服务小区和各个地区的覆盖效果,对于覆盖效果差的地区,可以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下倾角、发射功率以及增加基站的方法来解决。
利用软件仿真,可以查看规划方案的效果,并且根据仿真结果不断调整规划方案,直到满足建网目标。经过软件仿真后,还需要结合网络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整,最终给出一套全面、完善的规划方案。
2.6 室内覆盖
(1)室内覆盖规划原则
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室内覆盖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日益增加。目前运营商已经建设大量的室内分布系统,因此在TD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既要保证TD-SCDMA网络的质量,还要尽量减少对原有2G室内分布系统的影响。
(2)TD-SCDMA网络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针对TD的技术特点和产品特点,目前有多种室内覆盖解决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各自的特色,需要根据实际的场景选取合适的方案。这些方案按通道数可以划分为单通道方案和多通道方案;按信源类型可以划分为宏蜂窝方案、微蜂窝方案、RRU方案、无线直放站方案和光纤直放站方案;按室内分布系统主干线内传输的信号类型可以划分为基带信号分布方案、射频信号分布方案和中频信号分布方案。
(3)TD-SCDMA网络室内覆盖干扰规避
与室外系统相比,室内覆盖由于空间更小,其干扰规避更加重要。TD室内覆盖系统的干扰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间干扰和系统内干扰。
为了降低系统间干扰,可以尽量提高基站接收前端器件的线性动态范围;使用低增益、高线性度的LNA作为前级放大器件,将增益尽量分配在混频后的中级放大器和后端的功率放大器;提高相关设备隔离度参数要求,增加滤波器并有效利用空间隔离。
对于系统内干扰,可以在建设室内分布系统之前,首先对室外信号在室内的覆盖进行普查,根据测试结果,在建设室内分布系统时候,合理控制室内信号的电平强度,原则上在室内要保证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压过室外泄漏信号。室内分布系统完工时,要在室外约5米或者10米处对室内信号泄漏做普查,保证该处以室外信号为主导。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出口,避免发生频繁切换,可以通过调整RF参数和功率参数加以实现。对于室内外采用交错时隙配置时(如室内2:4,室外3:3),一般来说,为了保障网络的质量,需要采取一圈保护小区,即对该小区关闭干扰时隙。当容量不大时,可以通过无线资源管理算法将用户分配在没有干扰的时隙。
3 总结
在TD-SCDMA网络规划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前期数据准备、覆盖规划、容量规划到软件仿真,以及重要性日益增加的室内覆盖规划,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整个网络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对整个流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认真分析准备,才能设计出一套高质量的规划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 3G网络;规划;优化;地理信息
1前言
随着通信技术和IT技术的快速发展,继电脑无纸化办公、互联网远程化办公之后,催生了移动办公模式的出现。通过在手机上开发信息化软件,使得手机具有和电脑一样的办公能力,不仅使得办公变得随心、轻松,而且借助手机通信的便利性,使得使用者无论身处何种紧急情况下,都能高效迅捷地开展工作,因此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办公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移动通信自从进入商用化领域之后,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为语音电话模拟系统,只可以提供语音服务,第二代通信技术奖数字技术引入其中,并在一代技术基础之上新添加了低速率数据业务以及相应的辅助业务,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3G技术日渐完善,提供高速率、多媒体服务,并可以支持文件传输及电子邮件发送;此外,还支持全球漫游,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各种形式的通信。地理信息系统涉及地理、集合以及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知识,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与地理位置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地理信息系统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一方面,为无线网络覆盖预测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进行无线网络规划及优化设计提供有力保障。在3G网络规划及优化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及发展空间。
2 3G网络规划以及优化
2.13G网络规划流程
进行网络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网络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从而奠定建设基础。当不具备现网时,网络规划流程详见下图所示:
3G网络优化流程。从本质上分析,移动通信网络运行效率及收益就是网络质量及容量问题,而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接口一方面是这类问题的有力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网络规划及优化的重点。鉴于无线网络复杂的传播环境以及3G网络自身特点,TD-SCDMA网络优化工作势必引起运营商的重视。
促进网络性能指标的不断提升是开展网络优化的工作重点所在,网络性能指标具体有:第一,质量指标,对于语音业务而言,误帧率是业务指标的直接反映,对于数据业务而言,吞吐率以及时延则是业务质量的直接反映;第二,覆盖指标,主要指PCCPCH强度、发送功率以及覆盖里程比等。其中优化的重点内容是覆盖问题,主要包括无覆盖、无主覆盖以及越区覆盖等,是造成掉话以及接入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三,接入指标,业务完成率是接入指标的参数反映形式。接入请求由移动台发出,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建立起所需要的业务连接,即认定为接入失败;第四,切换指标,切换成功率是该指标的反映;最后,成功率指标,业务掉话率直接反映着成功率。
3 3G网络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3.13G网络建设
建设3G网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制定科学且详细的建设策略及计划。以网络未来发趋势为主要依据对网络建设方案进行全面考虑,并分阶段进行,在确保网络质量及容量的前提下达到最高的网络性价比。在进行3G网络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地理环境进行全面考察,明确网络覆盖范围及该范围内不同地理环境区块位置及地物信息,以地理环境为依据,建筑区可以划分为商务区、密集城区、普通城区、城郊以及农村等几种类型。在进行3G网络建设时,一方面需要对各个区域进行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地形地貌以及小区类型等相关内容也不容忽视,例如,对于平坦区域以及起伏区域,就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再比如,小区具体又可以分为宏蜂窝、微蜂窝以及微微蜂窝等几种不同的类型,因此,需要对不同的指标加以全面考虑,构建科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可行的3G网络建设方案以及具体的业务发展计划。
3.23G无线网络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3G无线网络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最初建设阶段的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之上对地域级别进行详细划分,并以此为依据明确不同级别的建筑物的确切面积以及地物模型,在对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业务分配,制定出最终的3G无线网络建设方案。在网络建设完毕之后,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无线网络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源管理、定位分析、专题分析、空间展示、覆盖模拟以及确保其运行所实施的话务指标实时定位分析等功能进行设计。当前,无线网络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前期数据处理工作大致已经结束,接下来即将进入到系统设计开发阶段。
4结语
在3G网络规划及优化设计应用专题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移动通信网络不断优化提供保障,同时促进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今后的信息通信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势必成为主要业务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定位增值业务方面,该系统将成为一大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定位服务、车辆导航服务等,均需要得到地理信息数据支持才能实现。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赵培,周胜,高鹏. 小区分簇方法及其在3G网络规划与优化中的应用[J]. 邮电设计技术. 2009(09)
[2] 薛永备,廖安平,王鹏,严荣华,刘丽芬,苏文英.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优化[J]. 邮电设计技术. 2003(10)
[3] 王满意,王敏,张晓静. GIS及数字地图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6)
[4] 王吉富,卢崇,刘梧林. TD-SCDMA系统网络规划的特点研究与分析[J]. 广东通信技术. 2009(05)
篇6
【关键词】WCDMA 网络规划 精细化 链路预算 初步站址布局
1 前言
良好的网络规划是建设好WCDMA网络的前提和基础。基于WCDMA网络结构和特点,本文的重点在于根据Y市WCDMA一期工程情况,来阐述怎样做好WCDMA网络的规划。
当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大型小区骤增、高楼林立,无线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基于其自干扰、多业务、具有呼吸效应等特性,相对于GSM网络,WCDMA网络要做到“一步规划”而尽量减少开通后工程优化的调整,就必须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做到精细化规划。
2 WCDMA规划原则
一般来说,根据市场战略和总体投资状况,确定每一期网络规划建设原则,然后据此来完成总体网络规划,尤其是无线网络部分的规划。
根据工程指导要求,某期WCDMA工程规划原则为:
(1)WCDMA/GSM相互补充相互依托,WCDMA网承载中高速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GSM网承载中低速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
(2)WCDMA网应采用“统一规划,重点区域网络覆盖一步到位,其他区域滚动发展,逐步扩大WCDMA网络覆盖范围”的建设方式;
(3)考虑技术发展和网络演进方向,尽量避免在后续工程中,无线网络结构和基站整体布局发生较大变动,以及大量网元设备被更换的情况;
(4)WCDMA目标覆盖区内基站规划立足长远,后期工程在前期已建成覆盖区内着重进行网络优化和质量完善的少量加站;
(5)WCDMA无线网络建设坚持高起点原则,在目标覆盖区域内,全网同步引入HSDPA和HSUPA。
3 WCDMA无线网络的精细化规划
WCDMA无线网规划流程主要包括:确定无线网规划目标、2G无线网络调查、区域类型划分、链路预算、规划站距计算、传播模型校正、初步站址布局、站点查勘、仿真、修正等。 规划流程如图1所示:
3.1 确定无线网络规划目标
在进行WCDMA无线网络规划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规划目标,网络规划就是基于这些目标进行的。规划目标主要包括覆盖、容量、质量和投资等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
RSCP目标值为全网>-85dBm的比例大于85%;
Ec/No目标值为全网>-10dB的比例超过94%。
3.2 2G无线网络情况调查
2G无线网络情况调查指对现有无线网络资源情况、语音业务话务量、数据业务流量及用户总数进行的调查。该项工作输出结果用于3G业务模型编制、3G站址初步布局和仿真等工作。
Y市联通在2008年GSM网二期工程完成后,共有14个BSC、686个基站,共4468个载频,可提供话务容量约17000Erl。各小区按照话务繁忙程度配置了PDCH,已实现了GPRS网络的全面覆盖。
现网各业务区GSM网络覆盖了市区、县城、乡镇、农村、交通干线、风景区等各类区域,站点分布和规模情况如表1所示。
3.3 区域类型划分
区域类型一般分为密集城区、普通城区、郊区、农村、风景区、交通干道等。区域类型划分直接影响建筑物穿透损耗的取值和规划站距的计算,合理准确的区域类型划分是保证良好规划的前提条件。
根据表2的话务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话音和数据业务话务分布特点为:Y市联通GSM网的话务量主要集中在市区和乡镇农村,分别占总话务量的37%和47%;市区话务量比较集中,话务密度较大,而农村地区面积广大,话务密度较小。随着网络的发展,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及市场渠道逐步完善,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话务量比例会有一定增长。
数据量分布特点为:GPRS数据流量主要集中在市区,占总数据流量的55%,其中密集市区占31%,一般市区占24%;县城数据流量占总流量的17%;农村面积广大,总数据流量占总量的27%,属于低数据流量区域,随着GPRS业务在乡镇农村的发展,农村的数据流量比例将有所增长。
3.4 链路预算
链路预算是计算在一定负载和业务质量前提下,使用某种业务的用户与基站之间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值,它体现了容量(负载状况)、覆盖(距离)和业务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
(1)链路预算流程
3G是自干扰系统,存在着业务质量、覆盖和容量相互制约的问题。在保证一定的网络质量条件下,调整上下行链路空中接口的负载会影响覆盖,通常情况下,3G系统覆盖受限于上行链路,而容量受限于下行链路。在无线设计时,对前向链路进行人工计算实际意义不大,原因如下:
在反向链路预算中,各种因素或为已知,或可准确估计,因此结果较为可靠。而前向链路不可预测因素较多(如周围基站的干扰情况、移动台的移动速度、移动台的位置等),网络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无法给出一个通用的取值。
尽管通常取周围基站的干扰系数3dB进行前向链路预算,但与实际情况相比,在不同网络、不同地区,其结果往往相差悬殊,取值很难确定。
因此一般采用反向链路预算,通过反向链路预算表对无线网络规划提供依据,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2)链路预算算法
与GSM链路预算不同,WCDMA链路预算引入基于WCDMA技术的新特性:WCDMA是自干扰系统,随着网络接入用户的变化,小区覆盖会呈现动态的“呼吸”效应;WCDMA系统可提供语音、视频电话、中低高速数据业务,不同速率业务覆盖体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承载速率越高,处理增益越小,覆盖距离越小;由于采用部分新技术,因此参数设置上与GSM存在差异,如软切换增益、快速功控余量、发射分集增益等;WCDMA网络的业务量是非对称的,即网络上行和下行链路的数据传输量不相同。
以上因素均需要在做WCDMA链路预算时综合考虑。针对WCDMA无线覆盖,要完成通信建立,需考虑几方面的问题:导频信道覆盖(其他公共信道通常基于导频信道进行功率设置,故只计算导频信道链路预算即可),业务信道上行链路覆盖预算,业务信道下行链路覆盖预算。
而对于不同的WCDMA业务,又分为R99业务和HSDPA以及HSUPA业务。对于WCDMA单小区容量,可简单考量下行功率承载容量,作为网络规划的参考。
在WCDMA系统中存在的与链路相关的结构及网元如图4所示。
上行链路预算(表3)
上行链路最大传播损耗(PL_UL)=等效发射功率-等效接收电平+系统余量及增益
其中:
等效发射功率=移动台业务信道最大发射功率+移动台天线增益;
等效接收电平=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基站天线增益-馈线及接头损耗;
系统余量及增益=阴影衰落余量(与传播环境相关)-干扰余量(与系统设计容量相关)-建筑物穿透损耗(要求室内覆盖时使用)-人体损耗+软切换增益。
下行链路预算(基于覆盖)
下行链路最大传播损耗(PL_DL)=等效发射功率-等效接收电平+系统余量及增益
其中:
等效发射功率=基站业务信道最大发射功率(Pout_BS)+基站天线增益-基站内合路器损耗-馈线损耗;
等效接收电平=移动台接收机灵敏度+移动台天线增益;
系统余量及增益=阴影衰落余量(与传播环境相关)-干扰余量(与系统设计容量相关)-建筑物穿透损耗(要求室内覆盖时使用)-人体损耗+软切换增益-下行非正交性储备。
下行链路预算(基于容量)
PL_DL= PL_UL+L_freq-L_D
其中:
PL_UL:上行业务最大路径损耗,可以为连续覆盖业务的路径损耗;
L_freq:上下行频率差带来的上下行链路损耗的差异;
L_D:终端分布不均衡系数,由于终端分布不均衡,导致小区发射功率计算时需进行必要的调整。
则:
基站业务信道最大发射功率(Pout_BS)=PL_DL+基站内合路器损耗+馈线损耗-基站天线增益-移动台天线增益+阴影衰落余量+干扰余量+建筑物穿透损耗+建筑物穿透损耗+移动台接收机灵敏度
这样,就可以计算单承载平均每用户小区的发射功率,然后考虑下行功率负载门限、公共信道发射功率,即可计算单小区在下行承载用户数,使规划工程师对网络容量有理性的认识。
(3)链路预算结果
网络规划中,连续覆盖业务常基于R99业务定义,HSPA业务多用于向业务密集地区提供不连续覆盖或者降低速率至R99业务,对于HSPA业务的链路预算可做覆盖规划的参考。
下面以密集市区为例,给出链路预算的结果。
3.5 规划站距计算
根据链路预算算出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值,采用某种传播模型,可以计算出规划小区半径,进而计算出规划站距,该站距用于初步站址布局。根据以上链路预算及相关工程测试结果,本工程各类区域的站距一般控制在如表4所示的范围内:
3.6 初步站址布局
初步站址布局是在规划站距的基础上,结合现有GSM站点分布、连续覆盖业务需求和GSM业务分布情况进行3G站址的初步布局。
初步站址规划基本原则:
(1)对于密集市区和市区,基站以三扇区定向基站为主,小区方位角以原有GSM方向角为准,结合周边基站分布情况进行调整。
(2)对于开发区和乡镇,基站以三扇区定向基站为主。
(3)对于面积不大的盆地,可采用全向基站覆盖,站址宜选择在盆地中央;对于狭长型的山谷,可采用两扇区基站覆盖,若话务量不大,也可选择将全向基站分裂为两扇区来实现。
(4)对于位于山坡上的城镇覆盖,基站宜设置在山坡底部,而不是山顶,天线挂高应足够。
(5)对于偏远山区、丘陵地区,基站宜选择位置较好的山顶,并应特别考虑交通线、乡镇的分布情况。
(6)对于孤立的交通干线,可采用两扇区配置基站,结合窄波瓣、高增益天线,达到远距离覆盖;当众多乡村、旅游点等分布在交通干线周边时,基站设置应结合交通干线和周边地区的覆盖,宜采用多扇区结构,使用宽波瓣天线。
3.7 规划站点查勘
在初步站址布局的基础上对初选的3G站点进行查勘,核实站点是否满足3G建站要求。
由于3G是同频复用的自干扰系统,其技术特点决定了3G网络中应尽量避免3G不同频率间、3G与GSM网络间的硬切换,因此,对于具体基站布点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3G覆盖区内,应保证3G的连续覆盖,避免与GSM网络的频繁切换;
(2)3G网络与GSM网络的切换边界,应设置在话务量、数据流量、切换量较小的地区;
(3)充分利用现有GSM及CDMA网络、原网通基础设施资源;
(4)原则上不作分层覆盖,采用宏蜂窝层基站设置,达到3G覆盖区内室外良好覆盖;
(5)基站应尽量选在业务量中心,这样对提高容量、改善覆盖均有好处;
(6)选站时考虑与GSM、CDMA、PHS等其他系统间的干扰因素,保证必要的空间隔离;
(7)根据具体地域情况,原则上不选挂高高于40米、低于15米的基站,对于一些挂高不满足条件的基站,通过对天馈的改造或在附近新选站址解决;
(8)基站应该选在数据业务密集的位置,这样能提供更高速有效的数据服务;
(9)基站新站址宜选在安全、交通便利、供电可靠的地方;
(10)基站新站址不宜设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等附近。
3.8 仿真和修正
系统仿真是指在一定的输入条件下,通过对照或者UE在连续时隙内移动的分析来了解网络性能。在具体的网络规划中,仿真的作用是在给定的网络覆盖、容量和质量的条件下,结合现场勘查情况,验证方案是否满足规划目标要求,并输出该区域的站点数目、位置和站点配置。
修正是指根据仿真结果,对部分区域进行调整,主要针对站高、天线方位角、俯仰角等进行调整。对于问题较大区域,需要填补规划新的基站,或者将现有基站位置进行更改,给出站点重选建议。部分站点可以考虑减少扇区或者增加扇区,话务密集区域要从容量出发设置多扇区,山区等低话务地区可以考虑减少扇区数,最终提高全网设备的利用率。
4 结束语
相对于此前的移动通信网络,WCDMA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在频率、隔离度、干扰、链路损耗等方面和GSM、CDMA网络都有很大的区别,与采用的RRC(无线链路控制)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区别。为了确保建成一张高质量的WCDMA网络,就必须综合考虑各项问题,合理、细致地做好规划。网络规划其实也是最前端的网络优化,一个合理有效的网络规划方案,对后期的网络质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莹,刘宝玲. W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杨峰义,等. WCDMA无线网络工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付景兴,等. 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第2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彭林,朱小敏,朱凌霄. WCDMA无线通信技术及演化[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5]吴志忠,编. 移动通信无线电传播[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6]王学龙. WCDMA移动通信技术[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 存量站址 共建共享率 需求整合流程 站址偏离度
铁塔公司已经完成与三大运营商的存量资产接收,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存量站址资源,做好基站站址的整合规划工作,是铁塔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的站址整合规划能有效提升基站站址的共建共享率,避免重复建设,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基站站址整合流程
1.1站址整合原则
在进行站址整合前需要确定站址偏移度,即站址允许偏离的范围。参照各制式无线网工程设计等相关通信标准以及运营商对站址偏离的要求,基站站址宜选择在标准蜂窝结构的基站位置,偏移范围应同时满足无线网络对容量和干扰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基站站址的偏移范围建议如下(D为站间距):
新增基站初步选址范围为D/6以内。
新增基站扩展选址范围为D/6-D/4,基站站址选定以后需要通过调整天线挂高、方向角、下倾角等参数以满足规划需求。
对现有存量站址的整合需要考虑运营商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如果网络指标良好不建议进行整合;如果网络指标一般并且可以通过整合站址位置改善网络指标,可以考虑对存量站址进行整合,建议整合范围控制在D/8以内。
对于新建基站利用存量站址资源,基站位置的偏移范围不宜大于D/4。
基站站址选定以后,需要通过仿真工具进行验证,确保整合后的规划结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1.2站址整合流程
按照规划整合原则,整理电信企业需求,导入站址间距对比工具;满足站址间距站址进行过滤,转入意向存量整合站址库(过程量);不同电信企业新建站址需求,导入站址间距对比工具;新建站址整合,转入意向新建站址库(过程量);借助站址审核工具评估意向站址布局系数;根据塔桅扩展能力、机房空间,辅助预勘察判断站址是否满足改造条件;存量站址与新建站址在Google Earth图层比对,同时参考分析电信企业工参,避免整合导致改变电信企业网络布局;将分析数据进行整理,输出存量改造站址和新建站站址。
在实际确定基站站址整合方案时,还需要统筹考虑基站所有的相关条件,包括基站站址选取难度、基站搬迁风险、基站建设等级、运营商现网状况、基站传输资源情况、基站电力引入情况、基站电源配套情况、机房剩余空间、天面可用资源等情况,最终确定相应的整合方案。
二、基站站址整合案例
该案例是某铁塔公司对三家运营商在市区区域的规划方案,该区域内建筑密集、场景多样、用户密集、数据流量大,根据无线传播环境特点,采取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方式进行基站建设,以满足运营商的网络建设需求。
按照规划整合流程,对运营商的新增站址进行整合分析,分别从共享存量站址和共建共享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整理,对于新建基站利用存量站址资源,基站位置的偏移范围按照D/4以内考虑,对于新建基站位置的偏移范围按照D/6以内考虑,对于基站站址偏移度较大的基站还需要考虑通过调整天线挂高、方向角、下倾角等参数以满足规划需求。
站址的整合过程按照优先利用存量站址资源、三方共建、双方共建、独立新建(需要考虑是否有共享潜力)的顺序进行匹配整合。站址整合后还需要通过仿真软件仿真验证整合前后的网络指标变化情况,整合后的网络指标需要满足运营商的规划目标。
篇8
2.锦州市国土资源局,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 本文简述了应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建设用地预审和规划局部调整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和功能。
关键词 建设用地预审;规划局部调整;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67-02
1系统建设背景
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包括扩大预审覆盖面、强化预审前置、加强实质性审查等,加强对项目选址、占地规模、补充耕地、占用基本农田等前期工作的审查,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覆盖省、市两级的建设用地预审和规划局部调整系统,成了摆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迫切任务。
2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根据我省建设用地预审、规划局部调整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操作规程,遵照国土资源部已有的数据库和系统建设标准以及我省正在编制的规划修编数据库规范,以提高行政办效率、优化审查模式、实现数据统一管理为目标,在我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基础上,结合GIS数据库管理和空间分析等技术,构建集网络审查审批、数据备案、图形辅助审查、决策分析为一体的用地预审和规划局部调整系统,具体任务如下:
1)用地预审、规划局部调整网络审批(审查)和备案系统。分别建立符合用地预审和规划修改业务,具备材料录入、处室收件、部门会审、领导审核等功能的审批流程,实现部、省级审批的建设用地预审项目在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间网络化审查审批;建立具备数据录入、数据验证等功能的数据备案功能,实现市、县级(市级)审批建设用地预审项目和规划修改方案数据向省厅实时的备案;2)建立图形辅助审查系统,实现基于扫描图件和矢量图库两种方式的图形辅助审查,提供对预审项目的规划审查以及对规划修改方案审查等功能;3)查询统计分析,实现对申请、审查、审批的建设用地预审项目、规划修改方案的查询汇总分析,同时能结合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查询和在线分析,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提供数据服务。
3系统建设的主要功能
3.1市、县审批的用地预审审批备案
属市县审批的项目,通过系统提供的项目用地预审备案管理功能,由市县国土资源局将批后结果及时录入到系统中,并将数据实时同步备案到省厅,实现全省建设用地预审数据的共享利用及无缝管理。
3.2省部级审批的用地预审审批
属部、省级审批的项目,通过系统提供的项目用地预审流程管理功能,由市县国土资源局组织材料,逐级上报到省国土资源厅,由省厅在网络上会审、签批或转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实现我厅内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流转的无纸化办公,提高省厅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工作效率。
3.3省部级审批的用地预审审批(线性工程)
等同省部级审批的用地预审审批,主要是适用于线型工程。
3.4市级批准的规划局部修改审查备案
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备案管理指由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的规划调整方案,在市级审查审批通过后,由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上报省级数据中心的备案管理。系统提供规划调整结果数据的录入、编辑、上报备案、维护等功能,实现规划调整结果数据的在线备案功能,系统支持的规划调整备案数据可参阅规划局部调整管理。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数据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录入,系统权限管理方式参照项目用地预审备案管理系统进行组织。
3.5省级批准的规划局部修改审查
省级批准的规划局部修改审查流程管理主要实现建设项目的规划调整审查流程化管理和网络审查功能。系统提供规划调整材料的录入检查、材料报送、环节流转、部门会签等功能。
3.6图形辅助审查系统
图形辅助审查系统是建设用地预审及规划局部调整系统的重要特点之一,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地块的规划审查、基本农田划补占用审查以及对规划调整方案的审查,实现图形化审查的功能。图形辅助审查系统主要通过图形辅助审查引擎来实现。在系统平台上,扩展图形操作功能,形成图形辅助审查引擎。通过图形辅助审查引擎提供的定制工具完成建设用地所使用的图形数据的入库、图层配置、显示配置、数据字典、功能设置、界面配置等业务规则,将这些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供核心引擎调用,来完成建设用地图形辅助审查系统的所有功能。
3.7综合查询统计系统
通过项目基本属性、业务审批流程的办理过程等对建设用地预审项目、规划局部调整等相关内容实现多角度、分类别的快速、便捷查询分析功能。根据建设用地预审、规划局部调整业务统计的需要,提供多条件、多属性选择性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功能,并提供导出打印功能。
3.8数据交换功能
建设用地预审和规划局部修改系统采用省、市两级分布式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省级建设用地预审和规划局部修改系统(省本级包括横向流程)、市级建设用地预审和规划局部修改系统(不包括市本级横向流程)(县级局采用远程终端方式与隶属市级局进行并网作业)。部、省、市三级要实现数据交换功能。
3.9报盘功能
建设用地预审和规划局部修改系统能通过数据交换系统与国土资源部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报盘功能。辽宁省建设用地预审和规划局部调整系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把好建设用地审批的第一道闸口,并且可以科学的对规划内容进行局部调整,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能够直接、全面、准确的掌握建设用地预审信息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形成上下联动、科学规范的网络化国土资源管理流程,克服现行资源管理体制下常规作业方式难以逾越的障碍,切实解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关键性、迫切性问题,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
篇9
【关键词】网优平台 TD-SCDMA OSS 融合优化
1 引言
2009年是通信行业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领域展开了一轮新的竞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均启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营,其中中国移动承担了运营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后文简称TD)的艰巨任务。运营TD网络与当年运营GSM网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TD网络运营既没有国外成功案例又缺乏相关技术积累,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TD网络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是网络优化,TD网络属于资源受限系统,覆盖和干扰是优化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在省公司层面,TD领域的优化专家非常有限,而且发达省份的优化经验又无法快速地复制到其它省市。因此,TD的优化工作挑战非常大。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建设集中化的无线网优支撑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中国移动从2005年就着手建设省级无线网络优化支撑系统(后文简称“网优平台”),2009年初正式启动了网优平台一期系统的建设。网优平台可以将许多重复性的优化工作用软件来自动实现,并可以将优化人员的经验固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优化生产工作的效率,对于提升优化生产与管理工作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2 网优平台建设背景
网络质量是通信企业参与行业竞争、拓展市场的基石,而无线网络优化工作是移动网络运营商保证网络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主要技术工作。在网络建成之后,用户规模的变化、无线环境的变化等要求对无线网络持续不断地实施优化,网络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资源利用率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无线网络优化人员的技术能力、网优工作的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到无线网络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无线网络优化经验是移动运营商的核心价值之一。但是,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
(1)优化资源不足
优化人员数量的增长以及优化知识的积累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网络规模的膨胀速度,如何才能确保自身网络质量处于领先地位是各运营商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无线网络优化人员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完成的,优化人员必须经过实际工作并不断积累才能胜任工作。因此,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网络优化的能力和效率。
(2)各地网优能力差异较大
TD是个新事物,TD网络的建设也是逐步在各省开展的,掌握TD优化技术的人员非常缺少,各省的优化能力参差不齐。完全依靠优化人员的知识来解决省内的网络优化工作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如何把优化人员已有的TD优化经验进行固化,并且进行全网范围内的推广。
(3)网络复杂度不断提升
通信技术不断向前演进,TD网络商用后,中国移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提升TD的网络质量而同时又不影响已有GSM网络的质量。另外,LTE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会在不久商用。因此,运营商在同时运营多种制式网络的情况下,对无线网络进行精细化的优化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
(4)小工具太多能力参差不齐
很多省公司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了具备不同优化功能的软件,有些软件功能很全面,大部分的优化工作可以在其上完成;而有些软件则很小,只能解决特定的问题或覆盖特定的地形,往往是某些优化人员自行开发的。这些分散开发和部署的专用软件或工具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和经验无法共享,综合效益较低。如果有一套软件平台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并把此类工具集成进来,则可极大地提升生产工具的级别,节约成本,推动无线网优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一套综合的网优支撑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
3 网优平台建设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保持网络质量的领先地位,中国移动于2007年着手准备无线网络优化平台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规划工作遵循需求驱动的支撑系统建设方法。即网优平台的建设以省公司优化人员的需求为导向,梳理出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需求文稿,基于用户需求从软件开发的角度进行功能设计,然后进行软件架构的设计,最后进行系统的演进和实施方案的规划。
无线网优平台的建设第一期共分成了七个功能模块(如图1),分别是无线参数管理模块、无线测量报告分析模块、无线资源管理模块、DT CQT数据分析模块、无线性能分析模块、频率优化模块、GIS及逻辑树图模块。
(1)无线参数管理功能
集中管理全网无线参数,实现无线参数的数据核查与变更管理,结合管理流程实现参数变更的审计与跟踪,并将审批通过的参数变更信息自动下发至网元。
(2)无线测量报告分析功能
通过提取手机上报的无线测量报告,获取用户分布与通信质量情况,从而快速查找网络问题,制定优化方案。
(3)无线资源管理功能
对各类动态、静态网络资源信息进行采集和录入,并进行相应的匹配和关联整理,为网络管理、维护和优化提供准确网络数据。
(4)DT/CQT功能
实现省内各地市路测、拨打测试数据的集中管理与网络质量的统一分析。
(5)频率优化功能
实现对频率的手动/自动优化调整,对新增站、搬迁、载频调整、频率重规划等情况给出最优频率分配方案。
(6)无线性能分析功能
全面掌握网络性能指标情况,及时发现指标异常的网元或区域,挖掘隐性故障,分析可能的原因。
(7)GIS及逻辑树图功能
提供电子地图及网元逻辑树图管理等业务应用功能。
4 网优平台应用初见成效
省公司通过多种手段,推动了网优平台在全省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这些手段包括: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加强省市互动;注重与日常优化结合,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培训工作。目前网优平台已经成为优化人员开展优化工作的得力助手,部分省公司的省内考核数据也来源于网优平台,加强了平台的应用。总体来说,网优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效:
(1)固化经验性与重复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优化人员在没有软件工具协助开展工作之前,主要的优化工具设备是OMC,由于不同设备商研发的产品水平和品质存在差别,从OMC上获取的数据质量也有差别,例如:从有的设备商OMC上提取的无线参数等配置数据与网元设备上实际的数据不相同。这种数据质量上的偏差为优化人员带来了太多的障碍,同时也会影响优化的效果,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筛选。可以看出,优化平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优化人员从繁重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以无线参数管理为例:使用网优平台前,某省网优人员需通过指令提取参数,耗时近2小时;使用系统后,系统自动提取参数,网优人员只需10分钟即可查询全部参数,工作效率提升了12倍。
优化人员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无线设备的参数值进行核查,从而改变网络质量。优化人员常常是利用Excel或者自行开发小软件完成该工作。以BSC参数核查为例,使用网优平台前,网优人员需耗时近1小时才能完成一个BSC的参数核查;使用网优平台后,系统根据定制的规则自动核查,只需5分钟即可完成上述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网优平台将网优人员从一些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优化方案的制定上。
优化工作往往涉及多个环节,例如基站开站、掉话问题分析和覆盖问题分析。以基站开站数据制作时间为例:使用网优平台前,网优人员通常需耗时20分钟才能完成一个基站的开站数据制作;使用网优平台后,网优人员只需5分钟即可完成上述工作。另外,掉话分析等问题可以通过固定的向导式流程将分析的过程和数据提取固化下来。利用“向导”的功能可大幅度缩短优化时间,目前该功能已得到初步应用。使用网优平台前,每天人工处理约TOP10的问题小区,分析一个网络常见问题处理时长为2~3小时;使用网优平台之后,每天能自动处理TOP60的问题小区,分析一个网络常见问题处理时长缩短到几分钟。
(2)实现创新优化算法,提升自主优化能力
在网优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自主优化算法,例如省公司在设备商现有的频率与扰码规划算法基础上提出了自有的优化算法,较好地提升了扰码与频率优化的效率和效果,节约了优化成本。
(3)提升问题发现能力,变被动优化为主动优化
利用2G无线测量报告(MR)数据的上下行电平、上下行质量、上下行链路数据的差异,可主动判断载频的隐性故障,辅助分析“单通、话音质量差、掉话、无法建立呼叫”等问题,加强了优化工作的主动性。
(4)实现优化数据的统一管理,支撑无线网络融合优化工作
部分省公司已经实现了2G、3G优化数据的融合管理,为GSM优化、TD优化以及GSM/TD的融合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5)支撑网优工作流程化、标准化
无线网优平台与实际的优化生产紧密结合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部分省公司针对无线参数制定了参数的分级审批流程,并且与省公司的流程管理系统进行了对接。这样省公司无线参数的管理与管理流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无线参数“可管、可控”,更好地支撑精细化的参数管理。
5 总结及展望
网优平台下一步可重点考虑深化对网优分析流程化的支撑。网优业务流程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效率提升和流程规范化。
(1)效率提升
效率提升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网优日常报表制作,二是提升网络问题处理效率。网优工作中有大量时间是在处理各种报表,包括例行的性能分析报表、用户投诉处理报表以及非例行化的分析报表。现有的OSS系统所采集的指标非常有限,无法满足网优的分析工作和所需的报表,所以这些报表大多是由设备厂家提供的工具或者是手工完成的。平台建设可以考虑加强对网优报表的定制化支撑,并实现对多厂家网络设备报表的整合管理。
目前的优化工作往往是通过KPI报表或投诉来事后处理,缺点是问题发现的时间相对滞后,优化效果通常在次日的报表中才能看到。网优平台如果实现了性能告警功能,自动发现网络中的异常问题(例如:KPI异常、VIP用户呼叫异常、干扰检测异常),当问题处理后,告警就可以通过人工或者自动的方式进行关闭,从而实现闭环管理。
(2)流程规范化
流程规范化也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网优分析流程规范化,二是网优管理流程规范化。
网优问题的分析流程往往不是标准的,不同的优化工程师有各自的分析方法或习惯,但是将分析的流程规范化也是可行的。目前已经将几种特定的分析流程固化下来,大大提升了效率且固化了优化经验。下一步可以考虑深化该项工作,将更多的网优分析工作进行规范化。
网优管理流程规范化的价值体现在有效划分了网优工程师的角色和职责,对优化工作的所有环节建立了回溯机制。以无线参数配置管理为例,传统的参数修改通过OMC或者OSS系统进行修改后没有记录参数的完整历史信息,同时缺乏参数修改的审核机制。这样很容易导致由于人为修改失误引起的网络故障或者网络质量下降。另外由于缺乏完整的历史修改信息,一些参数不断被不同的优化人员进行调整,对网络质量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隐患。将参数修改的各个审批环节用IT系统贯穿起来,建立完整的回溯机制可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
总之,网络优化的IT支撑手段在提高运营商的优化生产效率、优化管理效率上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跃. 集中管理――网络时代的电信企业管理创新[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张长纲,李猛. WCDMA/HSD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规划;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Digitalization Campus Planning and Practice
Wu Lieyong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Guangzhou510925,China)
Abstract:Digital Camp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basic school facilities,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uangdo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Digital Campus building.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Planning;Practice
一、学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职业技术院校,学院有九个系,在校生12000多人,教职工近600名。目前我院两校区已经建成了千兆主干高速以太网,网络覆盖校园所有的教学、行政、学生及教工宿舍,通过光纤分别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中国联通、CHINANET,向全院师生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基础服务,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学校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建设了教务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应用系统,还建设了学校门户、二级系、部处等多个网站。这些信息系统多年来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缺少总体、全面、系统的规划,存在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流程不够顺畅,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服务不及时;组织与体制建设力度不强,内部关系不顺。
二、建设目标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是以校园内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和交换为基础,建成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
通过数字校园项目的实施,将初步建成学校数字校园和运行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校园数字信息的标准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应用系统的统一化、校园信息应用的全面化、校园信息资源的丰富化、支撑平台的集中化。
三、建设思路
分别按两个纬度对学校整体业务进行逐步疏理:1.学生一条线、教师一条线、财务一条线、资产一条线;2.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服务。
具体按照网络基础层、系统层、应用层、服务层的层次架构来构建数字校园;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系统、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和适合学校的组织结构体系。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建设目标,分阶段实施数字化校园的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
四、建设内容
建设时间为3(2010-2012)年,分两期进行建设。
第一期主要建设内容:改进网络和硬件环境,增加无线网络;建设学校信息标准建设、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含一站式服务中心、网站内容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平台、数据中心(含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规划建立基于信息平台之上的协同办公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迎新服务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离校服务系统;集成教务管理系统、邮件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学校现有系统及本项目新上系统,包括数据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集成、用户界面集成。
第二期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基于平台之上的就业管理系统、设备资产管理系统、高校收费管理系统、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建设校园一卡通应用项目,满足学生证、数字迎新、注册、离校、餐饮、生活管理、购物、门禁、考勤、图书证、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
五、建设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第一期工程的工作基本已经完成,逐渐体现建设数字化校园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效果。这主要表现在:
一站式服务针对学校的各个角色提供信息服务,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得到查询、报表、统计分析、个人业务操作等多种服务,还可以根据系统数据得到数据填报、提醒、报警等服务;一站式服务还可根据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服务内容。
教职工和学生的网络上办事流程丰富、方便;结合短信平台,使学院的收发文、各种类型的业务流程(如报修流程、调课申请流程、招待所入住申请流程、请假申请流程等)及学生的网上申请等流程的流转更加快捷,并可通过手机短信的内容作为部分流程的凭证进行办理(如招待所入住申请流程,就可凭手机短信内容办理入住)。
六、建设经验及思考
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数字化校园项目,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保证,更需要学校从上到下的管理及服务体系的配合。
加强领导,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学校院长,各系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电教中心为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信息化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校内各种信息的编码标准;推进学校住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网规划与建设、校园卡建设与服务、多媒体教学服务、摄像与视频制作、信息化培训与宣传推广工作。
优秀的项目负责人员。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好必须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招标结束后,把数字化校园项目分成了各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由中标公司技术员与我校技术员组成,中标公司主要负责大部分的开发任务,我校技术人员由电教中心与计算机系组成,主要负责技术与协调工作,因此在挑选人员时,我们不仅要求有过硬的技术,同时要求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 上一篇:服务贸易重要性
- 下一篇:初中体育教案课后小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