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进出口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石油进出口贸易

篇1

[关键词]FDI;原油进口;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18-03

作者简介:郜志雄(1967-),男,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郭(1970-),男,宁波工程学院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资;李秀娥(1983-),女,山东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候选人,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

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2009JJD79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前言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1993年仅为71%,2011年达到565%,这意味着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消费量来自国外。获取海外原油需要国家进行能源外交,需凭借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实现,但原油获取的根本渠道和最终实现形式是对产油国的直接投资或与产油国实现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十二五”期间,中国海外投资的实际功效不仅要讲企业的实际经营效益,还要把进口中国所需资源和扩大中国海外市场作为战略目标(裴长洪,2011)。为了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及双边贸易对中国原油进口量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2003―2010年中国对24个主要进口原油来源国的OFDI流量、OFDI存量、进出口贸易联系和原油进口量作为研究变量,实证检验中国OFDI、进出口贸易对原油进口的影响。首先,计算中国与这24个国家的货物进口贸易结合度、出口贸易结合度,并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其次,运用面板数据的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分析FDI存量、贸易结合度对原油进口量的静态影响以及FDI流量、贸易结合度对原油进口量的静态影响;其后,建立VAR模型,检验FDI流量、FDI存量、贸易结合度和原油进口量的滞后期对当期原油进口量的动态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双边贸易结合度的计算

1数据来源

2003―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JK)的数据来自《国际石油经济》。中国在24个主要原油进口国的FDI流量(Flow)和FDI存量(Stock)的数据来自商务部、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联合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1)。2003―2008年中国与24国的双边贸易额数据来自IMF主编的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2005―2009);2009年和2010年的数据来自《国际贸易》(其中伊拉克的数据来自UN comtrade;其他数据来自WTO数据库)。

对上述的原油进口量、FDI流量和FDI存量取对数,即这3个变量为Lflow、Lstock和Ljk。

2进口、出口贸易结合度的计算

本文选取贸易结合度指数表示中国与24个原油进口国之间的贸易联系。贸易结合度指数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布朗提出,后经小岛清、德拉斯戴尔和山泽逸平等学者完善,它是指一经济体对某一个贸易伙伴的出口(进口)占该经济体出口(进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进口(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口(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该比值反映了两经济体贸易相互依存的程度。贸易结合度以1为平均值,数值越大,两经济体的贸易联系越紧密;数值越小则贸易联系越松散。

按照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中国对24个主要进口原油来源国的货物出口结合度(ETCD)和进口结合度(ITCD)。

三、中国OFDI、双边贸易对原油进口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或面板数据的平稳性通常通过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对于面板数据单位根的检验,Levin and Lin(1993)、Im et al(1997)和 Breitung(2000)分别提出LLC 法、IPS法和Breitung 法,Maddala and Wu(1999)提出了ADF-Fisher和PP-Fisher法。LLC 、Breitung的原假设是各截面序列具有一个相同的单位根,IPS、ADF和PP检验的原假设是假定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单位根过程。本文采用LLC、IPS、Breintung、ADF-Fisher 和PP-Fisher 5种方法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进行检验,当检验结果不一致时,若前两种检验、后三种检验结果中各有一个拒绝原假设,本文即认为被检验序列为平稳序列。据此,运用Eviews60软件检验,可以判定:在5%的显著水平下,Lstock、Lflow、Ljk、ETCD和ITCD都是平稳序列(见表1)。

2FDI存量、双边贸易关系对进口量的静态影响

把Lstock、ETCD、ITCD作为自变量,Ljk为因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中国OFDI存量、货物进口结合度和货物出口结合度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利用Eviews60对上述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回归结果拒绝原假设,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包括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通过变截距模型全面分析FDI存量、ETCD、ITCD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情况,运用变系数模型来讨论国别之间影响的差异。

变截距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在1%显著水平下,中国的OFDI存量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效果显著;10%显著水平下,出口贸易紧密程度与原油进口量是负相关,影响显著;进口贸易结合度的影响则不显著(见表2)。

变系数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巴西和马来西亚的FDI存量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显著,中国与利比亚、伊拉克、澳大利亚和尼日利亚出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显著,中国与科威特和马来西亚进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有显著影响;在5%显著水平下,中国在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的FDI存量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显著,中国与巴西、马来西亚出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显著,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进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量有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下,中国在安哥拉、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的FDI存量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中国与越南的出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量有显著影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进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有显著影响,在其余国家的FDI存量对原油进口的影响不显著。其中,在马来西亚与尼日利亚的FDI存量与原油进口量之间呈负相关,巴西、利比亚、澳大利亚的出口贸易联系与原油进口量之间显著负相关(见表3)。

对上述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的回归残差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数列,回归中不存在“伪回归”现象(见表3)。

3FDI流量、双边贸易关系对原油进口量的静态影响

以原油进口量为因变量,FDI流量、出口结合度和进口结合度为解释变量分别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在1%、5%的显著水平下,FDI流量、出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量有显著影响,但出口贸易联系与进口量之间负相关(见表4)。

变系数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5%显著水平下,在哈萨克斯坦和巴西的FDI流量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显著,中国与利比亚和澳大利亚的出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量有显著负向影响,中国与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的进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量有显著影响;10%显著水平下,在越南的FDI流量对原油进口量呈负向关系,统计结果显著。回归后对残差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数列,回归中不存在“伪回归”。

4FDI流量、双边贸易关系对原油进口量的动态影响

分别以Ljk、Lflow、ETCD、ITCD和Ljk、Lstock、ETCD、ITCD为内生变量,建立两个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根据AIC准则,将模型的滞后阶数P确定为1。回归结果表明,原油进口量的滞后一期对当期原油进口量有正向影响且显著,FDI存量滞后一期、FDI流量的滞后一期对当期原油进口量有负向显著影响,而进口结合度和出口结合度的滞后期对当期原油进口量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从静态角度看,2003年以来,中国的OFDI、双边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总体看,中国的OFDI流量和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原油的进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与进口原油来源国的出口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没有明显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联系的影响不显著。就国别而言,中国OFDI、双边贸易联系对原油进口的影响效果不同,可分为七种:FDI流量与存量双促进作用(如哈萨克斯坦、巴西)、FDI存量促进作用(如安哥拉、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和阿尔及利亚)、双边贸易促进作用(如马来西亚)、进口贸易促进作用(如阿尔及利亚)、贸易阻碍作用(如澳大利亚、利比亚)、贸易影响模糊(如哈萨克斯坦、伊拉克、科威特、尼日利亚和越南)和没有影响(其余国家)。从动态影响效果看,原油进口量主要是前期产生的,前期FDI存量与流量对原油进口没有促进作用,前期货物贸易联系的影响甚微。

基于FDI、双边贸易关系对原油进口量的不同影响效果,从投资角度来看,中国应进一步发挥FDI的促进作用,加大对原油生产国的投资以稳固原油进口量。据统计,2011年中国OFDI流量的627%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而流向苏丹的仅占12%。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发放优惠贷款等措施引导中国企业增大在产油国的投资,既可以促进中国原油的进口,也可把过剩的外汇储备转变为石油资源。从贸易角度而言,一要巩固与扩大原油的进口量,二是基于与产油国货物贸易的现状,调整国别间的贸易发展方式,逐步优化商品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Ivar Kolstad, Arne WiigWhat determines Chinese outward FDI?[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10)

篇2

    目前我国是一个能源净进口国,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煤炭为主,2005年我国能源净进口(16945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223319万吨标准煤)的比重约为7.6%,2001年只有1.8%,近年来我国。我国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能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作为我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最主要方式,它在保证我国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产品贸易大国之一。 

    我国能源贸易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源贸易额占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4.1%增长到2006年的26.1%;能源产品贸易额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贸易额1001.87亿美元,比2001年232.71亿美元增加330.5%,年均增长率达到33.9%。 

    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37396万吨标准煤,比2001年21974万吨标准煤增加70.2%,年均增长率11.2%。2001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能源贸易量的增长幅度,能源产品贸易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其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时,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导致能源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从9个国家合计进口石油13018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 

    二、2001-2006年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32.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66.56亿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39.01亿美元的26.1%。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6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其中,石油917.54亿美元,占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91.6%,煤炭50.7亿美元,占5.0%,天然气33.63亿美元,占3.4%,石油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占绝对的优势。 

    三、我国石油进口额占矿产品进口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石油进口额为154.0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565.46亿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进口额为819.52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2302.93亿美元的35.6%,近年来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四、2001-200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特点和趋势 

    我国石油消费巨大,严重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16286万吨。从我国石油的进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8163.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8157.0万吨,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为17.3%,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石油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石油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819.52亿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为39.7%。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从我国石油的出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的出口量从2001年1674.1万吨到2006年的1871.4万吨,最高的年份2005年为2207.7万吨,我国石油的出口量变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前九位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2471万吨)、安哥拉(2345万吨)、俄罗斯(2113万吨)、伊朗(1864万吨)、阿曼(1318万吨)、韩国(1106万吨)、委内瑞拉(732万吨)、刚果(542万吨)和赤道几内亚(527万吨),9个国家合计进口量为13018万吨,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2001-2006中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缓解国内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六、2001-2006中国天然气、煤炭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2001年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为223.30万吨,2006年为225.24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出口量基本上维持在200余万吨的水平上,变化不大,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产量分析,未来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200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489.62万吨,2006年为605.81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维持在600余万吨的水平上,增长不大,由于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气,而天然气的大规模输送必须通过管道,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长变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天然气进口输送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 

    2001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9012万吨,2006年下降到6330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国家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还会有所减少。 

    200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只有249万吨,2006年迅速增长到3836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2.8%。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运,陆路运输成本较高,在符合比较效益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七、我国能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增长很快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经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石油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石油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很快超过50%。巨额的石油进口以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国的石油消费严重地依赖于国际市场。 

    2. 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自2001年到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17.3%,而石油的进口额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39.7%,石油进口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石油进口量的增长幅度,这说明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 

篇3

关键词:政策导向;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而煤炭进出口的工作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我国基础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煤炭行业在国家的总体能源消费、资源供给等各个方面中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国家经济在不断地上升,经济结构也会有所转变。尤其是在煤炭进出口贸易调控方面,政府力度也有所加大。这主要是因为煤炭的数量较多,而消费消化确是有限。针对这种煤炭资源的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国家必须实施相关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的煤炭贸易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本文即将对于中国煤炭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煤炭行业能够获得可持续性与的发展。

一、我国煤炭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基本情况

(一)我国煤炭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变化。我是人口大国,因而对于各种各样能源的消费量庞大的,带动需求也是在源源不断地扩大。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情况来分析,进出口政策也在随着国际形式以及我国的发展状况而不断地改变。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煤炭进出口的贸易量也在及时地调整与控制。根据过去的经验,我国曾经对于煤炭的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政策有所放松,大力支持去进口那些优质的煤炭。当然也会出现对于煤炭进出口量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阶段。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煤炭的进出口的比例。例如将2004年的煤炭进出口的数量于2014年的煤炭进出口数量,二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煤炭出口的数量是远远减少了,进口的数量是大大增加了。在近几年国家的政策也发展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多元、多角度的发展。国家通过对煤炭贸易税收的调整,促进煤炭进出口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节约环保的目的。当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也是会随之而产生一定的变动。(二)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形式分析。从最近几年来论述,世界对于煤炭的生产以及消费等方面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发电时所需要的煤炭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所以,煤炭在运输成本上也有所降低,也就极大地促进了煤炭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发展。实际上中国煤炭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从二十年里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主要是因为煤炭是一种最基本的能源,需求量还是较大的。与石油相比,煤炭资源就具备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的特点,这也就更增加了煤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当然了,随着政策的发展与变化,煤炭贸易也会存在着一定的波动,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所以,了解贸易的形势一定是要放眼整个国际市场,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发展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一种长远的眼光,进行客观合理的进出口贸易情报分析。此外,也要关注国内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抓住抓住国家的优惠政策,进行煤炭进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因此,关注国内外的政策变化,及时发现市场的动态,二者最为关键。而抓住机遇、随机应变是提高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基础。(三)对煤炭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影响的政策条件。随着社会市场的发展,国家对于煤炭进出口贸易也会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变化,旨在推动煤炭进出口贸易的良好发展。根据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在1998年之前的发展状况是得益于经济的不断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煤炭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在2006年的时候,国家就开始对煤炭的出口政策进行紧缩,相反支持煤炭出口。而从2014年开始,煤炭行业经济发展势头减弱,导致很多的煤炭企业则面临着巨大的亏损现实。因而,我国在无烟煤和炼焦煤的进口税率设置等方面就将其完全取消了。同时,还提出了最惠国国税。由此可见,国家的政策对于煤炭的进出口具体发展的方向,有着极其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时候,也会受到汇率政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民币汇率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人民币汇率是价格的无形杠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都会对于国际的收支平衡,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过程一般会以美元作为结算的基础,在出口煤炭的时候,价格也是会受到市场的严重影响,所以,人民币对于美元汇率的变化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了,汇率的政策也会对煤炭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变化。当在进行国际煤炭的贸易时,使用美元作为结算的标准,而我国的人民币在升值方面,就会难度较大。同时,导致煤炭在进出口的价格难以上涨;价格难以产生优势,煤炭的进出口需求有所增加,煤炭在国内的发展空间也会有所降低。煤炭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一定是根据国际的贸易形式以及市场的需求情况,从而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调整,才能够将进出口煤炭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促进我国煤炭贸易的良性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进步。

二、政策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当中的作用

(一)政策的正向影响。首先,从政策的积极影响角度来论述,政策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当中的作用。我国的政策变动,通常情况下,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国家的煤炭发展效率,能够获得可持续性的、健康性的发展,有效增强煤炭公司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国家大力支持煤炭出口,实际上是能够实现煤炭在我国内部的供应与需求的有效平衡,从而使得国家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带动相关的资源环境的良性变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煤炭产业及时转型与升级,强调的是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从而使企业不断地朝多样化、多元化以及长久化方向发展。如果国内的煤炭经营出现了一定的难题,国家在政策上支持出口,可以实现创汇的效果。实际上,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煤炭供应和需求的平衡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对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提高国家在能源储备方面的实力。从而也能够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为稳健,有效地改善气候环境条件。从我国煤炭能源分布的现实情况来分析,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贫瘠。所以,国家制定了“东进西出,南进北出”这一煤炭政策。而这个政策可以有效的减少地区煤炭资源之间的差异,解决能源的需求问题。所以,我国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进煤炭企业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促进经济的可循环发展。同时,我国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或者是进行国外的市场投资,再或者是企业收购。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国煤炭企业的扩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对于煤炭企业进行健康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煤炭企业更应该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主动追求突破,进而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二)政策的负向影响。煤炭行业也是在政府以及市场两方面的影响之下,获得一定的发展。当政府通过对于产能、进口的限制等政策来帮助解决煤炭贸易问题时,实际上,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煤炭产能释放量大,而与下游的产业需求不想匹配。所以单单只是通过相关的进口控制政策,以此来进行国内的煤炭企业的发展,但是却很难使得国内的企业走出口门,在整个国际化的大环境之下的取得良性竞争与发展。此外,不仅仅受到整个中央政策的宏观调控,还有地方政府性的政策,也会使得国内的煤炭价格出现变动,使得企业面临着亏损的风险。比如,地方的保护性措施使得省外的煤炭行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市场发展不够多元化,也不够活跃。同时,在电力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也会对于其他省煤炭进出口进行一定的打压。这一切都是因为煤炭行业仅仅是所有行业发展链条当中的一部分,对于上下游的行业市场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处于生态链条上的煤炭行业发展出现了困难,就会导致其他的行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其次,从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来分析,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控制进口的政策上,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也会对于我国煤炭企业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的长期发展。当我国的煤炭价格普遍下降,导致很多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存在着亏损。而实际上,国家在煤炭政策的时间,远远是迟于整个煤炭行业的现实状况变动速度,也就会导致政策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有用性。所以,客观地来讲,我国的在制定煤炭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过程当中,一定是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但却无法做出最及时的解决办法。所以,如果国际政策以及我国的政策同时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得整个煤炭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处于稳定的状态,使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呈现一种稳定的健康发展状态。(三)关于政策导向的重要性。在我国进出口煤炭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过程当中,国家政策的指导一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国际经济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市场也是异常活跃,而我国也在不断的进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所以,国家的煤炭行业在需求方面速度增快,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状态。而从煤炭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论述,企业必须及时地调整发展的模式,逐步地向高质量、高效益、集约型的方向发展。而从国家的方面论述,使用一定的政策,对于煤炭贸易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控制,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布局。同时,让能源供给逐步走向稳定化,才能够保证煤炭企业获得稳定性的发展,从而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逐步走向可持续性。总言之,政策的变化是同时受国际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也不再是取决于煤炭发展的数量或者是速度。更为关键的是,依靠整个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模式以及正确的发展手段。在政策的影响之下,进行合理的贸易发展,促进能源发展的平衡性,引导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推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发展策略

(一)调节总量,优化结构。煤炭的替代品实际上是石油,如果石油在国际上的价格大幅度地下降,那么煤炭在国际市场需求非常的旺盛,使得煤炭行业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发展。而在国内,如果煤炭能量过于剩下的话,国家就会制定一系列限制产出的政策。同时,市场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将剩余的产能消化掉。那么,现实情况就一定会给煤炭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压力。而国内供应和需求上的关系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价格也会有所降低。针对上述的相关情况,第一点一定要在总量上实行一定的控制,针对我国东西南北地区在煤炭能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之下,进行合理的战略布局。这样,能够使得煤炭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得煤炭资源在供应和需求方面达到一定的平衡。第二点,就是要让相关的煤炭企业经营关闭或者是合并转让,实现资源重组能够使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得企业走向往集约方向发展的道路。实际上,这种策略不仅仅使得煤炭企业有更为强大的发展能力,也挽救了那些处于困难中的企业。第三,就是要加强对于煤炭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因而,一定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开采煤炭的法律法规,使得煤炭的开采工作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所以,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努力保护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第四点,就是要对于煤炭企业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帮扶,才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及时的产业升级和改造,提高它们在煤炭生产方面的能力,淘汰落后的硬件设备,减轻企业发展负担,进而在根本上保护煤炭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长远性的发展。 (二)发挥市场作用,政策帮扶。在影响煤炭企业发展的各类因素中,市场一定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市场的供应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根据市场的现实状况,我国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例如,国家通过实施进出口关税的支持,推动我国从煤炭出口向煤炭进口发展。而近几年,过的煤炭数量存在着一定的积压。所以,企业在经济上亏损,最终导致整个煤炭行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发展困境。所以,国家根据这种现状就制定了一定的调整政策。比如,减少煤炭品种出口的关税、提高对于煤炭进出口在结构、数量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还要及时关注国内外的市场发展的变化,进而给出最及时的煤炭进出口发展政策。因此,市场在整个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内外市场都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才能够在整个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的竞争地位,推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良好发展。政策帮扶,既是立足于市场之上,更是在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控,进而促进煤炭进出口的健康发展。(三)两手抓,两促进。实施两手抓,两促进的策略,能够使煤炭进出口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煤炭进出口不能够健康地发展,那么政府就应该采取一定的调控手段进行合理的调控,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际上,这也是能够提高我国煤炭贸易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我国煤炭市场进出口的速度,逐渐的放慢的现实状况来分析,我国应该在煤炭的情况方面充分的利用市场以及资源,能够让煤炭的微量元素的控制逐渐减少,使得优质的煤炭能够多多进口,而那些劣质的煤炭进口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使我国在进行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此外,政府也可以进行政策鼓励方面的实施,减少关税、资源税,从而使货源以及铁路运输等各个环节得到相关有力的保证。而煤炭企业在实力上得到增强,在国际的市场当中也可以占据一定的比例,获得一定的地位,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增加。

四、结束语

首先,本文对于我国的煤炭进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针对政策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当中起到的相关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为关键的是,本文给出了推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政策发展的策略。而国家政策的变动,这也主要是根据国内外的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国家对于政策的制定也是三思而后行的,旨在推动煤炭企业能够获得更为长远性的发展,进而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纵览本篇论文,我国在煤炭进出口的数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从不出口、出口少,到出口多、进口少。现在也主要是出口变少了,而进口在慢慢的变多。而煤炭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一定要及时关注我国制定的相关煤炭政策,不断地拓展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严杰.基于政策导向视角下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24.[2017-08-17].DOI:10.16266/11-4098/f.2016.12.019

[2]彭云艳,孔凡玲,闫静怡.基于政策导向视角下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267-269.[2017-08-17].

篇4

关键词:汇率制度 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篇5

关键词: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5.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尤其中国大陆有形贸易总额从1990年1154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到2010年达到29740亿美元,增长了近26倍,而同期全球贸易总额增加4倍,中国占全球贸易总额由1.65%增加到10.34%。进出口贸易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全面拉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增长机制、结构变化、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也有些学者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现有的从地理学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从中国大陆与对外贸易重点国家出发,研究中国进出口贸易国别格局研究,主要分析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情况,如杜艺中从出口方面对我国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张煜等对与我国15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等;二是以我国国内各省区或者国内经济地理板块为基本单位,研究我国国内不同地区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差异情况,如鲁奇等对我国东、中、西地带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格局成因分析,刘卫东等分析我国各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等;三是把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中国大陆与全球不同区域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如朱华友等研究我国与国际区域贸易组织贸易合作和竞争情况,火正德对于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现状描述及对未来展望,于峰等关于中国对拉美和非洲特定地区的贸易政策等。

但总体来看,受到研究目的、数据占有、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收集整理较长时间序列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空间上涵盖世界上所有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并按照世界经济地理板块系统全面研究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格局的空间变化,能够作为预测未来对外贸易格局变化趋势预测的基础依据的研究明显不足。可见本文选择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且贸易政策上具有一定连贯性的1990-2010年期间的有形贸易数据,以经典的世界经济地理板块为基本空间分辨率,全面揭示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增长特点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11)、《世界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对外贸数据(期间未考虑人民币与美元在不同阶段的汇率变化),整理为表1、表2,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大陆在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中国对于全球的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从进出口总额来看,1990-2010年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7.64%(同期全球贸易平均增长7.32%),贸易比重由1990年占全球(合计69,990亿美元)的1.65%增加到2010年的10.34%(合计287,487亿美元),对外贸易的总体地位迅速提升。从全球国家和地区贸易的重要性次序来看,进出口贸易额由1990年的第1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2位,仅居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之后。

第二,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增长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1990年以来,全球对外贸易以世界金融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为分界点,大致呈现出10年为周期的阶段性增长特点。中国大陆进出口额的增长虽然与全球贸易增长周期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是也有自身的周期特点。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增长的黄金阶段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之间的“黄金十年”,其促进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外向型的经济政策以及中国大陆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获得的相对较好的对外贸易发展环境。

第三,维持较高的贸易顺差,并且逐年累计递增也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重要特点。中国大陆贸易的出口额明显高于进口额,除了1993年形成122亿美元贸易逆差之外,其余年份均为贸易顺差,并且贸易顺差总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维持较高的顺差一方面反映我国较长时间的促进对外出口贸易政策的有效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主要贸易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限制的结果。当然中国大陆出口商品的价格、品质、服务等各方面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也是顺差产生的重要原因。

2 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

除了对外贸易增长的特征之外,中国大陆对于全球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面研究和认识这些深刻的变化,对于国家制定相应的区域性对外贸易政策,培养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人才,充分关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贸易基础环境,客观判断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等方面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2.1 主要对外贸易伙伴(国别)的变化

研究采用1990,2000,2010三个年份的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前20的国家,分析研究主要对外贸易国别的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于2020年前20位的国家进行展望分析。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1、2011),在EXCEL环境下对统计数据进行排序整理,形成表3。

从图表中看出:1990年,中国大陆存在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45个,对外贸易总额为1106亿美元(海关口径,下同),其中前20位和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合计分别为989亿美元和782亿美元,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89.4%和70.7%。总体呈现出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高度集中的特征。

2000年,存在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65个,对外贸易总额为4669亿美元,其中前20位和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合计分别为3955亿美元和2766亿美元,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84.7%和59.2%。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2010年,存在有形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233个,对外贸易总额为28671亿美元,其中前20位和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合计分别为21803亿美元和12663亿美元,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76%和44.1%。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贸易伙伴趋于分散。

2.2 主要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地理区域)的变化

目前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分区一般分为13个分区,由于南极地区不涉及对外贸易问题,本文按照12个经济地理区域,即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欧、东欧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中国大陆对于全球各经济地理分区之间的贸易变化,研讨贸易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和趋势。基于1990年和2010年中国大陆对于233个存在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统计数据,按照经济地理分区包括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归并,得到各地理分区的对外贸易总额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进行统计数据的地理编码,实现统计数据的可视化,形成专题地图1和图2。

从对外贸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综合来看,我国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为东亚、西欧和北美地区,中亚、北非等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年来增长近30倍。1990年我国对东亚进出口贸易占绝对优势,贸易额为58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50.8%,超过一半。2010年对东亚进出口额8883.4亿美元,但占进出口总额下降为29.9%。其次是对西欧的进出口贸易额1990年177.9亿美元,所占比重15.4%;2010年4937.2亿美元,占16.6%。最后是对北美洲的进出口,从1990年贸易额136.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4129.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也从11.8%上升至13.9%。其余9个区域在1990年和2010年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均小于10%,该9个区域比重之和从1990年22%到2010年近40%,其重要程度逐年增加。

3 对外贸易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展望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发展中,基于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增长的惯性,进出口贸易额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平均增长速度应当在12%以上。假定全球贸易额按照5%的年均增长率递增,到2020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200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将更加强大。预测以上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主要考虑:一是国内促进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政策不会有较大变化;二是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以及出口商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还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三是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多,刺激有形贸易的增长。

从贸易国别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不会发生较大变化。美国、德国、日本仍将是主要贸易伙伴,这是因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含量产品需求,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量只会增不会少,同时,我国廉价初级产品的出口也是发达国家的“宠儿”。此外,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伊朗等国的贸易额会有一定增长,国家发展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的自给能力会不断下降,进口会有一定增长。

从贸易的经济地理板块来看,我国将加大同资源储量丰富区域的贸易额。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供给紧缺问题将显现,对矿产,农产品、石油等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同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拉丁美洲,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东南亚和以石油出口为主的西亚贸易额会逐步攀升,这就需要我国鼓励企业收购一些能源、矿产、农业、林业等资源产业,确保掌控石油、钢、铁、大豆等初级产品进口的主动权,获得稳定的资源产品价格和供应。

4 结论

篇6

关键词:原油;价格;成品油;进出口贸易

引言

原油是化工企业的源头,其价格直接决定下游化工品价格,从而从根本上决定着石化品的进出口情况。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我进出口总值22.03亿,同比下降1.2%。其中出口12.66万亿,下降1.8%,其中3月、4月、7月、8月以及11月份为正增长,其余6个月为负增长,较去年全年仅有三个月份维持正增长的局面有所好转;进口8.63万亿,下降O.3%,其中5月、8月、9月、10月份及11月份实现正增长,其余月份为负增长,较去年全年负增长有较大改善。整体而言,内外需偏弱但较去年情况有所改善,以原油为首的大宗商品行情回暖,使今年进出口月度数据负增长幅度有所减缓,进出口贸易继续维持贸易顺差格局。

一、原油对成品油影响分析

2016年国际油价在2014年断崖式崩盘后,长时间持续在低价区运转,年初,中国股市数次暴跌,加上2015年GDP增速创新低等利空消息,打压油价,受到传导机制的影响,炼化行业价格的上涨空间受到限制,同时全球经济恢复进程一波三折,国际金融贸易停顿不前,我国经济增速受此拖累放缓,特别是第一、二产业涨幅显著滑落,国内整体刚性需求受到严重制约,油价基础供需情况结构性上行动力减弱,根本无法支撑价格大幅走高。与此同时,国内石油巨头接连出现亏损,炼化产业中上游投资大幅削减,使国内油市自身发展的上行支撑不足,整体油价绝对性受压下探已是大势所趋。成品油贸易受影响明显,由上半年成品油调价变化可以看出,国内汽柴油价格共经历4次上调,1次下调和1次因上调幅度不足50元/吨而搁浅的调价,以及6次因原油均价低于40美元/桶而暂缓的调价。汽油共计上调605元,下调140元,涨跌相抵后汽油上调465元/吨;柴油共计上调585元,下调135元,涨跌相抵后汽油上调450元/吨。从4月下旬开始,油价反弹,成品油也随之大幅调价,4月26日,汽柴油分别上调每吨165元和每吨160元,而后随着原油价格回升,此时正值西方汽油需求旺季,成品油价格也相对较高,可以在合适时机选择出口,由进出口量柱形图可见,5月汽油出口量高达777939吨(其中: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113001吨;来料加工装配贸易1,188,089吨;进料加工贸易30102吨)高位,6月份继续刷新出口记录,达1101365吨;柴油出口量1477201吨(其中: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289112吨;来料加工装配贸易1,188,089吨)。作为中石油企业,出口成品油,东北销售公司实行形式买断方式:季(年)度考核时,财务部按照出口价格高(低)于出厂价格差异,调增(减)炼油与化工分公司预算利润指标,等额调减(增)销售分公司预算利润指标;按照海外账户盈(亏)金额,调增(减)国际事业公司预算利润指标,等额调减(增)炼油与化工分公司预算利润指标。因此,中石油内部企业成品油贸易受国际成品油价格影响相对较小,换句话说,如果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在进行整体结算时仍然按国内价格标准,即对企业货物进行了保值;如果出口价格高于国内价格,企业仍然可以更好地实现盈利,从贸易方式中可以看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所占比例不断提升。

下半年伊始,限产利好,原油价格走高,加上秋收时节,柴油市场需求强劲,9月内汽柴油价格涨幅分别达150-200元/吨、200-300元/吨。汽油需求刺激向好,又有G20峰会推助市场供需平衡,再次助力国内成品油市场热旺,柴油出口量达1603479吨年内最高水平。虽然如此,成品油过剩仍加剧,数据显示,8月份国内汽柴油过剩达10%,部分资源流进亚洲市场,汽柴油出口同比激增。

2016年四季度,成品油出口贸易量继续走高,国内已有11家地方炼厂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其中汽油配额102.50万吨,柴油44万吨,石脑油15万吨,航煤6万吨,共计167.50万吨,占下放总额度的3.71%。从侧面反映出国家鼓励成品油出口的政策导向。

二、成品油市场总结

国际市场成品油变化与原油保持同向变化,但基于国内资源供大于求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柴油供需失衡的局面愈演愈烈,为了平衡供应严重过剩的现状,汽柴油出口势头较为强劲,其中柴油出口量更是连创新高。纵观2016年,1-10月,我国柴油出口量达1214.76万吨,同比大幅增长130.52%。汽油出口套利均值为-627元/吨,同比下跌177元/吨,柴油出口利润均值为-577元/吨,同比下跌299元/吨。

篇7

[关键词]资源 煤炭 贸易进出口 净进口 增长

一、中国煤炭资源状况

中国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内蒙古、贵州、安徽和陕西5省、区煤炭储量分别合计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5%。而中国人均煤炭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5%,但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消费为主。历年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总量基本在69%左右。以2008年为例,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7%,石油占18.7%,天然气占3.8%,水电、核电和风电占8.9%,生产总量所占比重则分别为76.7%,10.4%,3.9%和9.0%。从能源消费需求看,煤炭需求量大,而且需求稳定。

二、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近几年,世界煤炭生产、消费和贸易呈增长态势。同时,煤炭生产和洁净煤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增强了煤炭在能源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导致发电用煤需求急剧增长,而且煤炭生产的国际化和海运成本的下降,也加速了煤炭国际贸易的发展。

近二十年里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有显著变化。90年代初到2000年,中国煤炭贸易以出口为主,煤炭进口量仅为出口量的4%左右。从2002年开始,中国煤炭进口量快速增长,年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2005年煤炭进口量增长至出口量的36%,2007年煤炭进出口量已经接近持平。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累计进口煤1.26亿吨,比上年增长211.9%;出口煤2240万吨,下降50 .7%;全年净进口1 .03亿吨,中国第一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对外依存度约3%。

2008年中国煤炭进出口的主要特点是:

一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

2008年中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煤2,796万吨,占当年中国煤进口总量的69.2%;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煤4,506万吨,占当年中国煤出口总量的99.2%。

二中国煤炭进口来源主要来自于越南、印尼和澳大利亚。

目前澳大利亚已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进口来源地。2009年从澳大利亚进口了4,390万吨煤炭。2008年东盟是中国煤炭主要进口来源地,从东盟进口煤2,860万吨,占当年中国煤进口总量的70.8%。2008年煤炭出口主要出口至韩国、日本和台湾省等周边市场。

三占据进口主导地位的是私营企业,出口几乎全部来自国有企业。2008年,中国私营企业进口煤2,387万吨,占当年中国煤进口总量的59.1%;国有企业进口1,082万吨。同期,国有企业出口煤4,490万吨,占当年中国煤出口总量的99.1%。

四无烟煤为主要进口品种,出口则以烟煤为主。2008年,中国进口无烟煤1939万吨,下降31.8%,占当年中国煤进口总量的48%。同期,中国出口烟煤3921万吨,下降18.1%,占当年中国煤出口总量的86.3%。此外,炼焦煤出口345.6万吨,增长35.9%。

广东省是进口煤炭最多的省份之一。广东是煤炭消费大省,自从2005年兴宁“87”矿难后,广东已全面退出煤矿生产,煤炭资源需要由省外调入或进口。2009尽管年广东进出口总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煤炭等主要能源进口却大幅增加。数据显示,2009年广东进口煤炭飙升至3,219.0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倍。2009年经广东口岸自东盟进口煤2,024万吨,增长67%,占同期经广东口岸煤进口总量的67.6%,同期,自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煤进口量分别增长5倍和19.9倍,分别占同期进口量的24.6%和7.2%。

三、煤炭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煤炭贸易经历不同的阶段。中国长期保持煤炭净出口国地位,而且煤炭出口总量占能源出口总量的比重很大,2001年这个比重曾高达80.9%,2003年中国一度是全球第二大煤炭出口国。煤炭出口对增加国民收入,带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大增,2009年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中国对外能源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其主要原因有:

一中国煤炭价格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上扬,同时国际煤炭价格及航运费大幅下跌,这些都造成购买国际煤炭的成本低于从国内购买,尤其南方沿海电厂购买国际煤炭的成本低于从国内购买;

二自2006年11月1日起我国下调大部分煤的进口税率,2007年6月1日起还取消了煤炭的进口关税,煤炭进口成本降低,进一步刺激了国内企业使用进口煤的积极性。

三是山西的煤炭供应严重不足,而国内其他地区的煤炭产量又不足以弥补这一缺口。

四是中国发电企业的用煤量占市场供应总量的一半以上,随着国内工业的强劲复苏,发电厂的开工率不断提高,拉动煤炭需求量增长。

煤炭业与铁矿石业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煤炭资源丰富,进口贸易的增长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国内煤炭供给不足,而是国际煤炭相对较低的煤价吸引了国内的用煤企业。国际煤炭的交易量2008年仅为8亿吨左右,而2008年中国煤炭产量已超过27亿吨。2009年煤炭海运贸易市场较为宽松,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能源需求下滑的幅度严重,国际煤价下跌,相对较低的煤价吸引了部分中国企业。中国从澳大利亚、印尼等国进口的煤炭占中国进口煤炭总量的接近70%,总进口量不足国内产量的2%,总体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随着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完毕,产能释放,且铁路运线的调整完善,国内煤炭产量将比前两年有所增长。近年内中国GDP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中国煤炭净进口量也将增加,煤炭净进口的状况不会改变,只是净进口的煤炭数量将有所波动,进口增速放缓,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在国际煤炭价格的话语权不会改变。

参考资料:

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垄断;应对策略

一、大国垄断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国垄断是指某个国家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数量在世界总进出口数量中占了绝对优势,比重非常大,逐渐掌握该种商品的贸易主导权,可以主动影响到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双重性是大国垄断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含义的双重性

含义的双重性一方面是指大国出口数量非常之大,导致商品价格过低,影响了整个国际贸易市场,被称之为卖方垄断;另一方面则是进口数量过大,购买力强,进一步影响了国际贸易市场的商品价格,贸易市场的局面发生改变,这时被称为买方垄断。

(二)作用的双重性

1、大国利用自己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垄断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贸易利益,造成严重的出口顺差。2、大国巨大的进口量和出口量会导致商品的市场价格增长或降低,继而出现贸易壁垒,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二、大国垄断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使加工制造业飞速发展,且随着政策的深入推广和近年来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全球市场新增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原油消费则超过了35%,据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地位日益上升。但由于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调控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遭受来自大国垄断的威胁。同时,我国科技不如那些欧美大国发达,商品品种不够丰富,优秀的自主品牌稀少,且出口区域过于集中,面对激烈的出口贸易市场竞争,供过于求,商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呈现逐渐下跌的趋势,贸易优势越来越少,甚至有国家对我国的部分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活动。

另一方面,大国垄断导致我国虽然表面出现顺差,但实际上,大部分的贸易利润仍旧是被大国所瓜分,而进口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我国贸易环境受大国垄断影响愈发严峻。另外,我国部分企业规则意识不强,在国际贸易运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沟通协调能力较弱,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行业内部混乱、缺乏诚信,这些都导致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日益萎缩,受大国垄断影响严重。

三、大国垄断现象的应当策略思考

可以看出,我国作为一个进、出口量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探索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抓住机遇,把握优势,改革创新。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优势,改善我国目前的贸易条件,创造更多的贸易利益。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所处地位,起了怎样的作用,了解承担角色。目前,我国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越来越低,进出口贸易已经进入初步成熟阶段。可以了解并分析一些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政策,研究发达国家科学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借鉴其中的成功之处,汲取大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利用。同时,我国也要认清自己的“大国”身份,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的优势主要有家具、手工艺品、鞋子、家电等加工制成品;而进口优势则体现在石油、铁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

(二)分析市场环境,贴合市场情况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价格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市场。因此,我国在寻找对策时,一定不能遗漏了市场环境的变化,要贴合市场情况,再根据当前市场状况,适当调整进出口政策,使之符合市场变化规律。在进口初级产品比如石油、原油、粮食、铁矿石等时,不能毫无计划地盲目大量采购,而是要设定一个计划,平稳地采购,避免商品价格被恶意抬高,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半成品商品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价格瞬息万变,可以集中采购,获得相对比较优惠的价格。在出口供应量大、利润低的商品时,要尽量减少摩擦,避免遭受国外反倾销活动,为此,可以适当征收出口税,调节出口量。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目前出口的产品普遍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应不强,所以我国一方面可以给予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出优秀的自主品牌,增加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构建相应的销售、推广渠道,从而提高在世界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改变过去低端产品的输出,变得更加高端、科学;另一方面转型和升级我国的对外加工业务,在世界贸易市场中逐渐掌握自,降低大国垄断对我国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了大国垄断现象的a生,而大国垄断又影响了整个世界贸易市场的稳定、和谐、公平,将市场的主导权力交给了贸易大国。我国虽然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仍处于发展中,受大国垄断现象影响严重。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国身份,不断完善当前的贸易体制,分析国际贸易市场现状,调整商品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也要加强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逐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龙,陈恒超.浅谈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J].知识经济,2014,19:69.

篇9

关键词:人民币 进出口贸易 影响 分析

一、引言

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成本相对低廉,以20世界90年代为标志我国外贸收支经历了“由逆转顺”的过程。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产物。我国工业和制造业产品大量出口的同时国内消费相对不足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与我国形成了鲜明对照的先进工业国家大量从我国进口的同时,却严格限制其拥有的核心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2006年超过日本,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位。在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外汇储备屡创新高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中央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自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1美元兑8元人民币;2007年人民币整体上呈现单边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震荡中不断改写;从2005汇改之初至2008年人民币经历了大幅度升值,四年间大约升值了22%。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又突破了7元大关。自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率改革到2011年6月19日“二次汇改”已经持续了一年。这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再次表现出加大的波动性,继续升值进程,一年内总计升值大约为5.4%。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是自2004第一季度贸易逆差后时隔六年我国首次出现季度逆差。本文基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展开研究。本文所采用的都是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二、研究经济增长与汇率的经典理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一)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概述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下简称B-S效应)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变动趋势的最有影响力的基础理论。该假说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解释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为什么会引起该国实际汇率的升值,为什么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比增长缓慢的国家更容易经历实际汇率的升值。美国经济学家Blassa (1964)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amuelson(1964)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两位学者把一国贸易划分为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他们研究的起点是“什么穷国非贸易品价格相对较低”这一重要的经济现象。

Blassa和Samuelson发现在用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会导致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间发生系统性偏差。他们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实际汇率水平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实际汇率水平较低。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将其货币兑换成发展中国家货币时,可以购买比国内更多的商品和劳务,违背了传统的购买力平价原理。并且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往往会面临实际汇率升值,但是实际汇率的升值是经济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会影响本国的产品竞争力,这就是B-S效应。

(二)B-S效应与人民币升值的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较快增长,近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引发了大量学者关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否能有力解释我国汇率波动与经济增长现状的思考。付琼(2011)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把人民币汇率变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升值压力形成阶段(2001年-2005年7月)、渐进升值阶段(2005年7月-2008年)、暂时稳定阶段(2009年至今),认为我国劳动生产率正在快速追赶发达国家,这会长期推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俞萌(2001)也认为现行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典型的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尚不发生明显作用:美国学者麦金农(McKinnon)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可能通过提高国内通货膨胀率水平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长期看汇率不会一直上升。Lto(1997)在分析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体的汇率走势中得出了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相反的结论,认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部门并不会直接带动其他部门工资水平同方向的变动,原因在于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剩余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转移削弱了劳动者要求提高报酬的动力,并认为发展中的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实际汇率往往是贬值的。王泽填,姚洋(2008)采用184个经济体1974年-2004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对比研究发现,结构转型和农村人口比重是削弱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重要因素,与Ito的结论类似。

日本学者关志雄、美国学者J.Frankel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别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了估算,结论分别是人民币被低估32%和36%,估算结果可以认为人民币有较大的升值空间。2010年11月我国前央行货币政策顾问樊纲表示人民币确实被低估,要应对当前的国内通胀,应该允许人民币渐进升值。

三、2002年以后人民币对主要国家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化

(人民币元/100外币,累计中间价)

(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2005年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大致保持在100美元兑827.00元人民币。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从2005至2008年人民币经历了大幅度升值,从08年年底开始升值势头明显减弱,汇率变动曲线趋于平稳,2009年和2010年年均升值大约为1.27%。

(二)人民币对欧元汇率

2006年后人民币对欧元升值是主要趋势,大致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处在同一个时期。

(三)人民币对英镑汇率

2007年以前人民币对英镑汇率基本保持平稳,从2008年开始人民币进入了升值期,升值趋势一直持续到2009年6月。在2009年6月人民币经历了小幅贬值后又进入了基本平稳的波动期。

(四)人民币对日元汇率

人民币对日元有升有降,2007年开始人民币进入了持续的缓慢贬值期。

(五)人民币对港元汇率

香港政府自1983年推出新汇率政策,政策内容实质上是按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因此港币走势大致与美元相近。人民币对港元从2004年开始就出现了升值的迹象。2006年至2009年有一次比较明显的升值,其后又保持了缓慢的升值,汇率波动变得相对平稳。

以上可以看出,讨论的人民币升值这一热门话题实际上是人民币对美元、英镑、港元的升值。但是一直以来港元和英镑的涨跌情况基本上都跟美元走势一致,并且在对外贸易中70%以上的合同是用美元标价的,美国催促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最高,因此我们更关注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情况。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摆脱官方定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始于1994年。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4月4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启动运营,标志着我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是以银行同业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但是,这时的汇率制度仍然是盯着美元下的有管理的浮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为了防止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我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浮动范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及周边贸易国家经济的复苏调整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1994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2004年以前我国贸易顺差伴随着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逐步扩大,这期间我国对美元汇率也基本保持在8.2左右。进入2005年,我国贸易总额、贸易差额和汇率几乎同步地发生了显著变化,2005年-2008年是我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2%,平均每年升值约5%。伴随2005年-2009年人民币的加速升值,我国在2008年却实现了新世纪以来最大的顺差额,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到历史高位,贸易总额达到历史性的25616.4亿美元。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出现贸易顺差开始下滑,2011年一季度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可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2009年-2011年一季度我国顺差缓解的原因有汇率滞后效应发生作用的影响,也和我国最主要顺差来源美国、欧盟国家在金融危机后进口骤减有关,另外新兴经济体在加工贸易和低端产业中逐渐站稳脚步与我国产品形成竞争也是原因之一。

(二)2002年-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分析

亚洲、北美、欧洲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地。亚洲、欧洲、北美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与各洲的进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但是整体而言,近几年来我国的进出口都呈上升趋势。

亚洲地区的贸易往来一直都占到了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0%以上,是我国最大进口来源和出口市场,亚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地,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洲和北美洲。我国出口顺差依赖性比较强,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盟、美国和香港地区,逆差来源于日本、韩国、东盟、台湾和澳大利亚,并且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差额在不断扩大。我国进出口依赖性比较明显,产品多为富有弹性,这样是不利于我国外贸产业安全的。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2011年第一季度对巴西、俄罗斯、南非的进出口分别增长57.7%、34.2%和107.1%,贸易伙伴更加多样化。

(三)人民币升值对现阶段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复杂的,只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人民币升值不会降低我国贸易总额,贸易顺差将会得到缓解

从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实际情况看,贸易总额总趋势是上升的,因此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影响不明显。但是自2009年我国顺差下滑以来,贸易顺差一直下降。

2、人民币升值后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

据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课题-“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将近57%的中小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利润率在10%以下的企业占到了85%,利润率普遍不高导致承受成本上涨的压力自然很有限。按调研的数据计算,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5%,57.85%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破产。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测算,如果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据清华大学李宏彬等人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的出口值将分别减少0.86%1.16%和1.89%。

3、人民币升值会使劳动力价格优势被削弱,就业压力加大

我国出口长期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部分出口企业产品定价低、利润薄,大都采用薄利多销的战略立足于国际市场,然而人民币升值改变了这种局面。汇率升值使得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变的昂贵,结果是大量产品滞销,减少雇佣劳动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首选方案。外贸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当面显得力不从心,人民币升值将会恶化本来就不乐观的就业形势。

4、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我国贸易结构调整

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和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而大量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亚洲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越南、印度的出口结构与我国类似,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可能相对上升,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据商务部对我国重点联系的20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换汇成本为1美元兑6.71元人民币,平均利润率仅为0.77%,为近年来的最低点。

5、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

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钢铁、石化、航空、电力设备行业需要大量进口,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以进口原油为例,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高达2.39亿吨,平均价格为564美元/吨,同比上涨28.7%。2011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为689/吨,同比上涨了24.3%。美元贬值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价格,从而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威胁,有助于缓解国内通胀形势。

6、人民币升值可以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关系,减少反倾销诉讼

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劳动要素成本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价格优势我国已经占领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近年来,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件急剧增加。2005年,法国政府认为大量涌入的中国纺织品使欧洲面临严重的挑战,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因此法国政府对我国和欧盟施压,认为中国和欧盟应该就保护欧洲本土纺织品行业达成协议;欧盟在2006年开始就对我国出口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关税;美国从2009年开始对我国钢格板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等等。通过汇率机制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小至缓解反倾销压力,大至表明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努力促进世界贸易健康发展,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规则,维护与贸易伙伴的密切合作关系的决心。

美国要求我国在人民币汇率趋向于自由浮动之前应该允许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此麦金农教授认为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不正确的。麦金农教授在驳斥汇率对贸易有预见性影响的同时又指出,低储蓄率和过度借贷是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与美国贸易逆差之间不相关。本文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其客观条件,巴拉萨-萨缪尔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汇率升值的客观原因,别国无法操纵我国的汇率问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根本上是由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继续稳步推进汇率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才能用好这把“双刃剑”赢得这场汇率战。

参考文献:

[1]吕江林.国际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君潞,吕剑.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经济评论,2008(4):119-124

[3]付琼.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思考――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升值[J].经济纵横,2001(1):31-35

[4]俞萌.人民币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2001(5):24-28

[5]Ito,Takatoshi,Isard,Peter et.“Economic Growth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n Overview of 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in Asia.”[J].NBER Working Paper,1997

[6]王泽填,姚洋.结构转型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J].世界经济,2009(4):38-49

篇10

〔关键词〕 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产能过剩;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7906

一、引言

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宁波和开封的两家工厂开始制造太阳能电池,这是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开端。1986年中国从丹麦进口了风电机组,随后不久进口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但直到21世纪初之前,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都处于低速发展阶段,技术和工艺水平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巨大。2004年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起草,2005年开始颁布施行,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4年至今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了七十多倍,光伏装机规模增长了一百多倍。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上游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成为世界新能源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不仅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等问题,而且还面临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合作受阻等瓶颈。提升中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是破解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难题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

新能源装备主要包括太阳能装备、风能装备、核能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海洋能装备和地热能装备,中国具有出口能力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装备和风能装备,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2008年国际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特别是美国新能源政策带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大量中国企业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成为光伏产品的代工厂,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成立承包光伏发电项目的子公司。这一时期的国内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刘仰焰和沈玉良[1]对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光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上游多晶硅料件市场价格,而进口料件和出口光伏产品的模式更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势头良好,仍有很多研究注意到光伏产业的潜在危机,孙广彬[2] 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低价无序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顾列铭[3]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光伏产品约九成都依靠出口,过于外向的市场导向使中国光伏产业隐忧多多。

2012年7月德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联合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从此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出口危机,2012年出口额同比下降三成,出口数量同比下降近一成,出口价格则同比下降三成。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析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现状与问题,邢章萍[4]认为应正视光伏“双反”。陈晓梅和孙梦溪[5]认为高额惩罚性关税引发了光伏产业困境,提出应引导光伏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扩大内需,解决产能过剩。孟祥铭和隋欣[6]使用2008―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数据,基于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市场规模效应一直为正,说明世界光伏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出口市场结构效应存在波动性,主要是由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表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

中国风电装备的发展与太阳能光伏装备类似,十年前中国风电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在风电装备发展早期,学者们多数在探讨如何实现进口替代。叶瑛莹和赵媛[7]认为中国风电机组国产化率太低,2003年国产化率为12%,风电机组的进口依赖过高导致发电成本和价格过高。刘家澄[8]认为中国不能长期依靠进口发电设备,必须走风电机国产化的道路,并对风电机国产化进程提出建议。这一时期也有学者担心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是否会受到国外冲击,施鹏飞[9]认为国外风电市场空间较大,外国制造商对中国市场暂时还无暇顾及,应抓紧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对风电装备制造的持续扶持,以及大量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进入,2003年之后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逐渐有竞争力,并高速发展,2010年培育本土风电装备制造业和降低风电成本的目的已经达到。

2011年之后中国风电市场发展放缓,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减速,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得不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不过此时世界风电产业也都进入低谷,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时Z丽[10]从风电的技术、装备和市场发展等角度总结了世界风电产业的进展,分析了2008年之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等风电大国政策的调整和支持风电发展的实际行动,认为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及早准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周原冰等[11]对西班牙风电发展情况、电源结构和电网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在促进风电消纳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方面的举措,提出了推动中国风电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启示和建议。2010年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注意产能过剩问题,但对于“过剩”的概念仍存在分歧,王晓慧[12] 提出风电产业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产能过剩,如果说过剩,也是相对过剩,更准确地说,是在较低水平上的相对过剩。王立国等[13]认为只是低端的风电装备出现过剩,他们建议发挥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加大行业发展专项研发投入,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培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理性投资观念,打造国内企业的成本和质量优势。

三、新形势下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有效需求不足、碳排放交易低迷和“双反”等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是否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路径的选择和产业升级的风险预测。

1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际需求不平衡

根据英国石油和天然气巨头BP的《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世界发电量约为23 127太瓦时,同比增长22%。可再生能源消费(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从2002年的2409太瓦时增加到2013年的1 2343太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15%,占全部电力消费的比重从17%提升到53%,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总发电量年均增长33%的速度。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面对未来能源供应不足的危机和环境污染,为了寻求稳定充足清洁的能源来源,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列为本国能源政策和战略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新能源消费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核能方面,欧盟和美国的核能消费量比较大,约达到200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核能消费量的687%,日本自2011年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后的核能消费持续下滑,2013年仅为33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下降186%。水能方面,中国处于领先位置,占世界消费量的24%。风能方面,欧盟和美国消费量相对较大,中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比2012年增长378%。相对于其他能源而言,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较小,欧盟表现尚佳,2013年其太阳能消费量为187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增长173%,占世界太阳能消费量的662%,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消费量为384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52%。其他经济体虽然基础薄弱,但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非OECD国家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长846%,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增长91%。整体来看,虽然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发展迅猛,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偏低,改善传统能源结构的作用尚未发挥。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尚无坚固的发展基础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这种影响不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另一方面,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不同消费水平也暴露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新能源技术及其导致的成本收益差异的重要性。虽然新能源具有清洁和可持续的良好特性,但在技术条件限制下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国家仍然依赖化石能源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有80%的发电量来源于煤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3年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下滑趋势,主要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包括多晶硅(含硅量不少于9999%)、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其他非电热的快速或贮备式热水器(主要为太阳能热水器)和风力发电设备等。2013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2012年分别下降22%、25%、21%、55%和4%。2013年日本进出口额达到139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3%,增加额主要来自于进口额的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48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866亿美元,增加了80%,其中部分原因是日本核能产业停滞和后退,使其不得不转向其他能源发电,2013年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加了754%。国际需求不足仍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引发的新能源产业贸易摩擦冲突将会越来越多。2013年世界出口国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有283件,比2012年增长354%,反补贴调查为33件,比2012年增长435%,也是1995年以来件数最多的一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在望,但财政悬崖和新能源出口市场补贴削减等仍然存在,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风险、新兴市场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相互叠加的经济下行风险已然出现。出于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视和对市场脆弱性的担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

1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易受外部冲击

2009年中国风电装备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284%,2010年继续大幅下降,年增长率为-626%,2011年转而上升5200%,2013年出口额几乎没有变化,增长率仅为01%。中国已经成为连续多年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外,与出口的新能源装备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和薄利多销的贸易政策也不无关系。制造优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过多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表现为出口额增长率上下波动幅度很大和国际竞争力弱。中国多晶硅、风力发电设备和非电热热水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10%。随着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快速占有国际市场,暴露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偏低的事实。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缺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匮乏,难以获得多晶硅高端提纯、风机整机的研发与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先进技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在核心技术和有效行业规制欠缺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涌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了恶性的低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扶持环境一片向好,但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工具与方法有时过于简单化和流程化,不仅降低了政策效果,而且容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

2结构性失衡严重,产能过剩和技术缺位并存,国内能源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

2013年中国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其他新能源产品则表现平平,徘徊不前。近些年,随着中国自主创新的增多,存在贸易逆差的产品逐渐减少,2009―2013年一些产品的净出口额从负转正。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仍然欠缺,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很大差距,需要大量进口。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 中国企业占据147席,但大都居于后列,前10名为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前50名中仅有3家中国企业。从商品结构来看,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失衡,新能源装备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加工成分大,附加值低,技术落后仍然是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发展瓶颈,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因而也难以撼动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从贸易区域结构来看,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出口区域结构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风力发电设备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390%突降到2013年的05%,对德国从2010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02%,对南非从2009年的不到01%增加到2013年的215%。多晶硅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6%下降到2013年的09%,对法国从2009年的39%下降为2013年的02%。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对法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6%下降到2013年的04%,对德国从2009年的351%下降到2013年的31%,而对日本则从2009年的20%增加到2013年的200%,对南非从2009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31%。中国主要新能源装备出口在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全线下跌,出口额大幅度下降,有的产品转向亚洲市场和非洲市场。中国新能源装备出口结构的变化,固然有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出口市场不平衡和对某一市场过于集中的特征,不仅增加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口风险,在贸易条件改变的时候增大了企业面临破产和退出市场的概率,而且也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目前中国仍以原煤为主要能源,2013年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56%,相比2004年的771%,占比并没有大幅度变动。水电、核电和风电生产量在2013年达到37 0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09%,仅比2004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发展战略上相对偏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份额,忽视了新能源装备在国内的应用,有体制的原因,如上网电价实施步伐缓慢和电力价格体制改革滞后等,这不利于传统能源结构的改善,不仅国内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而且在输出清洁能源的同时把生产时所附带的污染和高碳排放量留在了国内。

五、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风险

1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

产业升级存在风险并不是新能源产业安于现状的理由,只有升级到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阶段,才能保证产业长期快速健康发展。不同国家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不同,升级路径和政策也不同,但主要是通过推动企业创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和功能以及拓展产业链等路径来实现。就发展路径而言,附加值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是最佳选择。由于现实情况的存在,二者不能兼顾并且前者的难度更大,在过去十几年中,各个国家的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凸显了多种发展路径。

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在新能源装备中贡献较低附加值为代价,提高其国际市场占有率,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成长和市场力量的增加,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美国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一度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并贡献了高附加值,但随着其他经济体的参与份额增大,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降低,这一特征也出现在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其他国家身上。如日本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从2003年占世界出口总额的36%降为2013年的12%。相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有可观的提高。

二是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没有实质性受损,并且获得了新能源产品的真正价值。新能源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是低碳减排、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和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高附加值,而且在制造新能源产品过程中由于使用煤等高碳能源可能违背节能减排的初衷,存在高消耗本国能源为他国供给低价节能产品的负效应。

三是在致力于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较高的生产能力和出口优势,也并不一定能进入到核心和高技术含量环节,通过继续加大投资和收购兼并进入相邻环节往往是该产业企业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或者复制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初期的路径,即进口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提升其在新能源产业多个环节的主导地位。或者调整产业结构,更新产品目录,开辟国内市场,以扩大国内消费为目标,缓解国际市场上的产能过剩问题。

2新能源装备产业升级的潜在风险分析

提高生产率和附加值是摆脱粗加工、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在升级过程中,由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国际规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风险。

一是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存在转让和自主创新双难困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欧日等国家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价值链上的中下游环节,能耗高、劳动力密集和“加工厂”是处于该环节的企业的共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新能源装备还有用清洁可持续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目标。因此,发达国家为了长期获得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收益和新能源应用的环境收益,在技术创新、使用和转让方面设置诸多壁垒。然而,越不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方面越处于弱势,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水平不高,需要更多帮助。另外,技术转让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在产业的初始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但在中后期阶段易受到牵制,成为技术的跟随者,不利于自主创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文献引证分析报告,国外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是国内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的2―3倍,其中美国专利被中国引用的次数最多。在原始创新层面,国外专利具有集成创新性质,即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进行跨领域创新,中国的创新模式则更接近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涉及领域较窄,局限于本领域创新。

二是路径依赖下发展模式转型存在生存风险。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国新能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在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传统加工贸易老路子,利用制造环节的优势快速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行业地位。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用长期效率换取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过于集中制造环节,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和应用等环节必然相对薄弱,高昂的转换成本和难以兑现的短期利益把新能源企业限制在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中,成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现实困难。这种发展路径附带的产能过剩负效应更使得企业无暇顾及长远发展规划。

三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固有利益,而利益相关者将利用权利介入经济活动。在税收增长和政绩目标下,地方政府官员更为关注任期内地方经济整体发展、产业升级后的短期效益、当地就业、居民收入和社会影响,面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可能通过改变政策支持内容和方式影响新能源产业升级。与新能源企业依存度很大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将会考虑产业升级后订单大幅度变化对自身经营的影响,都有可能阻碍产业升级。

四是产品功能升级产生的影响给市场结构带来风险。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提高后,企业生存、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条件自然发生相应变化。企业面临兼并、重组、破产和倒闭的风险增大,新企业进入门槛提高,如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比去年减少24家。新能源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短期内也会出现下降,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下行压力。另外,市场经济具有系统性,某一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但其他相关环节的创新相对滞后,企业需要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和协调生产活动。

六、政策启示

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升级,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加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额可显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市场份额扩大和发展战略内在统一,并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下的“加工厂”模式,迅速增加了中国新能源装备的进出口额,提升了国际市场地位。同时,中国也意识到低附加值和环境效应问题,积极通过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和延伸。但受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低附加值、产能过剩、贸易壁垒和体制约束等难以在短时期得到解决的客观问题,致使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成疑:积极扩大出口贸易规模的工业型发展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是否长期一致?是否存在其他占优发展路径?基于此,可归纳出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框架。

1创建和改善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前提条件和环境,避免产业升级风险

利用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优势、竞争优势、集聚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搭建与新能源领域领先企业紧密合作的贸易平台,优先鼓励和支持技术和技能合作。改善技术投资的环境,为人才引进培育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专利政策,保护技术创新,搭建专利技术、投资渠道、技术团队和生产销售团队之间的对接平台,突破技术成长初期资金、营销、管理和品牌等企业运营方面的限制,缩短技术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距离。对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从技术含量、复杂程度和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细化分类,就其在产业链中的层次地位和关键性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将技术升级与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技术的强烈关注可能致使出口份额下降和发展速度缓慢,因而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发展规划应以中长期为主,将新能源装备出口贸易的评价标准界定为价值创造的绝对贡献和关键性突破。

2构建国内生产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空间

立足于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促进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效益最大化,扩展其在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以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集群,促使中间产品和服务出口在集群内转移,制定有效的行业标准,帮助集群内企业提升技术和工艺标准,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建设有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持和鼓励新能源装备技术领域的创业,适当放宽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审批限制,设计全面系统的创业扶持政策框架。培育有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制定相关的价格操纵和垄断治理政策,分类制定资源税以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

3调整和协调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政策,提供法律和相关支持

新能源装备生产过程中进口瓶颈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在风险,借鉴历史经验,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活动分别制定贸易投资政策,建立关键零部件贸易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议价能力,为其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经济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成集体谈判,增加制衡谈判力量。加强政府和企业双方面协调合作,规避、预防和有效抗击“双反”等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设置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培训课程,加强政策领域、法律领域和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仰焰, 沈玉良 我国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之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89-96

[2]孙广彬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 [J] 电器工业, 2009, (11): 20-24

[3]顾列铭 技术和价格: 国内光伏产业的隐忧 [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5): 76-77

[4]邢章萍 拯救中国光伏 正视光伏 “双反” [J] 经济, 2012, (9): 36-40

[5]陈晓梅, 孙梦溪 我国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23-28

[6]孟祥铭, 隋欣 基于 CMS 模型的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波动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38-42

[7]叶瑛莹, 赵媛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策略研究 [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106-110

[8]刘家澄 加快风力发电机国产化进程的若干思考 [A] 加入 WTO 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

[9]施鹏飞 关于中国风电发展的思考 [J]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4): 4-6

[10]时Z丽 世界风电发展形势及我国风电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J] 可再生能源, 2009, (3): 1-3

[11]周原冰, 王乾坤, 方彤, 等 西班牙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J] 能源技术经济, 2010, (4):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