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学习内容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艺术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艺术学习内容

篇1

关键词 高职 视觉传达专业 汉字设计 教学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体系普遍问题

第一,汉字教学体系的缺失。文字、图形、 色彩是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三要素,文字广泛运用于广告、书籍、企业形象、包装、网页设计等各种视觉媒介形式之中,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重要位置。我们生活在汉语言环境中,各种视觉媒体也主要运用汉字而非英文。然而,视觉专业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汉字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第二,文字设计课程只有3周48学时,课时量远远不够。在有限的文字设计课程中过多地关注英文字的设计。作为母语的汉字设计却成为文字设计课程中的次要角色。第三,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衔接性差。教学内容的规划是整个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施。每一门课程大纲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独立编写,在编写中主观性强,常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教师独立的教学,将造成教学内容重复和遗漏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的衔接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改革的重要课题。

2 教学体系定位与构建原则

汉字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定位:以培养学生汉字艺术设计和运用能力为出发点,使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形成较系统的和设计知识体系,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职业能力岗位的人才。教学体系构建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原则。教学体系的知识点之间是有机关联的,每个知识点都是为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各个知识点相互配合,产生协同状态下正面教学效果。笔者将教学体系作了层次性分析,将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实践和创作三个教学阶段。在教学每一个阶段,具体教学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易于教师掌握。

3 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

本文主要研究汉字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体系。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原则,以培养学生汉字艺术设计和运用能力为导向,构建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通过修改课程设置和相应课时,201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设计课程为中心,视觉语言表现、视觉语言应用、电子刊物设计、版式设计、毕业设计共同构建的汉字设计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应用和创作三个阶段,涉及8门专业课。基础阶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础知识和各种创意。涉及视觉语言表现、视觉语言应用和文字设计课程;实践阶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础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涉及版式设计和电子刊物设计;创作阶段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难点,通过毕业设计策划、毕业设计执行、毕业设计制作课程进行主题创作。教学体系的三个阶段相互关联,专业知识循序渐进。

(1)教学体系基础阶段,教学学时占据:视觉语言表现15学时、视觉语言应用15学时、文字设计48学时。三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Illustrator和Photoshop软件课程和二维设计基础课程之后。视觉语言表现课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手工制作和绘制中体验汉字创意方法。视觉语言应用课程中,学生将表现课程中创作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实物上。经过这两门课程,学生建立从无到有、从设计元素到产生实物这一完整设计制作工作过程的感知。文字设计课程中,学生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创意方法。教学中,首先注意不能过多强调文字的创意,而忽略了汉字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注意文字设计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文字设计与标志,文字设计与书籍设计的联系。期末作业以线装书籍的形式提交,建立文字设计与电子刊物设计和版式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其中封面、封底、扉页、目录和章节页为电子打印稿,内页为文字设计手绘稿。

(2)教学体系实践阶段,教学学时占据:版式设计30学时,电子刊物设计35学时。两门课程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学生将所学的汉字基础知识和创意设计知识运用于版式和电子刊物设计之中,进而掌握汉字编排、汉字与图形、汉字与视觉流程等知识。期末作业需要设计制作出相对成熟的版式设计作品和电子书,属于综合性强的实践训练。将文字与图形、版式,文字与电子刊物等在每个教学单元课程中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实践能力。

(3)教学体系创作阶段,涉及毕业设计策划、毕业设计执行和毕业设计制作三门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最后的在校学习课程,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作品阶段,也是对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检验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初期,教师引入汉字设计主题,部分对汉字设计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汉字设计主题。在毕业设计的创作方面,原创性是至关重要的。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出发来做文字设计。汉字设计类选题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选题立足于小点进行扩展和深入,切勿过大。毕业设计历时3个月,本校视觉专业毕业设计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展示。在毕业设计展场同时召开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前来参观和招聘。

通过视觉传达专业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的梳理,进而修改了专业教学计划。2010级新开设视觉语言表现和视觉语言应用课程,2011级文字设计课程从48学时增加到60学时。到2011级视觉传达专业,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设计为中心,众多课程共同协作的汉字设计教学体系。通过2010、2011和2012级视觉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逐步推进,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反映良好,学生作业质量显著提高,并举办了文字设计、视觉语言表现与应用课程展览。毕业设计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创作阶段,其中汉字设计类作品的质量是整个教学体系检验的重要标准。毕业设计多个文字类作品在全国设计比赛中屡获大奖。其中《文字乐音》作品在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中荣获银奖。我们针对近三年的就业情况,做了问卷调查,整体的就业率稳步提升。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的工作就业。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后以设计为业的人数统计中发现,毕业设计选择文字主题的同学绝大多数留在了广告公司,而且薪酬也是本届毕业生中相对较高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内容体系中仍然有诸多不足。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新的视觉媒体进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设计也越发受到业界的关注。汉字艺术在新媒体中的运用和汉字设计与新媒体课程的关联性尚待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制定了视觉传达专业的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并对2010级、2011级和2012级视觉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然而,需要通过汉字教学体系的改革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并非简单地制定了教学内容体系即可。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更需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专业能力,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9.

篇2

一提升生活环境的亲和力,构建温暖的心理环境

大一新生初入校园,对生活环境的陌生感能够降低他们对环境的控制力,如果陌生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逾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很容易让这些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和心理负担。为了降低或减弱陌生的生活环境给大一新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从大一新生的生活环境着手,对大一新生进行隐性的入学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迎新举措中重视“家·院”主题,以提升迎新工作“情感浓度”为理念,一方面悉心布置和营造迎新环境,在新生到校后安排专门的学长带领新生脚踩红毯步入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大厅,并邀请新生在学院提前精心准备的“欢迎到家”的暖色展牌上“到家”签到。学院通过强化“到家”等情意浓浓和亲切怡人的迎新环境元素,着力在新生入学之初,尽快帮助他们建立心理归属,并逐步帮助他们建立爱院如家的情感。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怀会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的影响,他人的关怀也是大一新生初入校园时较为典型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构建迎新环境的每一个环节中,高等学校工作者都应尽量让新生感觉到“被关心”、“被关注”,让新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鉴于此,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每年都会要求班主任(学业导师)和一些迎新工作人员,提前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信息,力争让各位班主任(学业导师)和迎新工作人员能在入学之前便对尚未入学的新生有所认识和了解,并在大多数学生报道时,亲切地喊出新生的名字。再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每年还会专门组织由学生会的师长组成的“学生拜新团”和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学院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业导师)组成的“教师拜新团”,在新生报到当晚,走访新生宿舍,慰问新生及家长,交流校园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新生协调和解决入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着力提升陌生环境对于大一新生的亲和力,努力将大学校园陌生的物理环境转化为大一新生温暖的心理环境。

二加强人际交往的外驱力,降低新生的归属焦虑

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更加强烈,如果他们“归属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很容易产生孤独、恐惧、过分怀旧和自卑等负性情绪。然而,虽然大一新生人际交往的亲和倾向明显,但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被动型交往性格的新生来讲,与他人建构人际关系的首次“破冰”可能会成为他们非常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应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根据大一新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班会内容和相关心理拓展活动,尽力为这些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外驱力,让新生在参加班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消除人际的防卫和不信任,有效地构建愉悦的团队气氛。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08年新生入学教育为例,该学院高度重视新生入学之初的班会,各班班主任(学业导师)在班会过程中大都通过悉心策划的各项班会内容和形式,为新生人际关系破冰提供外驱力,并帮助学生迅速构建心理归属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班主任,通过让学生参与“千千结”、“能量圈”、“盲人寻路”等团体心理拓展活动,迅速帮助学生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认识;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在班主任的组织下,集体到学校食堂举行班会,班主任(学业导师)从介绍“广院三绝”等校园美食开始,将学生带进大学生活,“餐桌班会”上,大家边吃边聊,不仅打破了传统班会带来的严肃和呆板,也大大加深了新生对学校的感情;新媒体设计专业的班主任则以班级同学的生日为契机,将班长在私底下准备的“意外班礼”,在班会现场献给第一次远离家乡异地过生日的新生,这样的悉心设计不仅让班会现场情意浓浓,也是从这次班会开始,该班级的每位同学过生日时,班里的其他同学都会秉持“创意就是心意”的理念共同为这名同学送上一份令人期待的“班礼”,这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动画专业的“自画像”的班会方法已经传为佳话,并且一直被09、10、11级的很多班主任效仿:动画专业班主任(学业导师)在第一次班会上除介绍校史院情外,还根据动画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们用漫画形式进行自画像创作。待创作完毕后,每个同学拿着各自创作好的自画像到讲台前介绍自己,虽然动画专业的很多学生不善言谈,但是他们创作的自画像漫画不仅让班会妙趣横生,也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住了彼此的特点。这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学生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直有所贯彻,教育形式自身所具备的亲和力,放大了新生寻求集体归属感、实现人际破冰和人际委身等过程中的外驱力,有效的帮助学生消除了归属焦虑,并帮助他们迅速地熟悉和沟通。

三提高对学习体系的认知度,消除学业目标的迷茫

学业学习是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由于大学生步入大学后的学习体系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体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断层,这种断层表现在学习的内容、目标、方式、考核标准等多方面的不同,一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对这种断层进行有效的弥补,则会影响到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更有甚者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和迷茫,处理不好,也可能会导致退学、休学、转学、留级等后果。为此,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体系。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崭新的学习体系:学院每年都会召开专门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以2011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为例,该专业所有教师和新生悉数到场,各位老师首先纷纷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和研究的方向进行介绍,接下来系主任将2011届毕业生创作的优秀毕业作品展示给2011级的新生,通过作品展映让大一新生非常具体的明白自己毕业时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另外,到场老师会将该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等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如有疑问,老师们会一一做出解答;除专业介绍会外,学院辅导员还会专门组织高年级的学长与大一新生共同参加学业经验交流会,学院首先甄选部分优秀的在校学长和新生见面,让学长们从学生的角度介绍大学学习的经验,并具体告知新生们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另外,学院还通过班主任(学业导师)、班会、新生座谈会、毕业生见面会和业内知名专家讲座等渠道,帮助大一新生对学习体系和学习目标进行更加清晰的了解,以摒除学生在学业目标上的迷茫。

四提高自我认知的科学性,避免行为模式的扭曲

自我认知的科学性对个体心理环境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的自我认同,行为处事便会相对自信。相反,一个人消极的自我认同如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个人便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宁波大学心理研究所陈传峰教授多年来的一项调查显示,“69.4%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担心自己会由原来的优等生变为差生。”[1]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学生为例,在步入大学之前,这些学生大都为尖子生。步入大学后,他们会“突然”发现身边“藏龙卧虎”、“高手如云”。在此情况下,一些同学面对自己与其他同学在文化学习成绩、专业方面的特长等方面的差距,往往会“自叹不如”或产生自卑,在各种新的机会和挑战面前,这些学生高中阶段的自信和优势往往会不自觉的被“击败”,部分同学往往会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之中,不能自拔;相反,一些学生因为在入学前就有一定绘画、摄影、编程或软件等方面的基础,便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过分自负,眼高手低,不仅没能把原有的优势放大,反而因为轻浮的学习态度不能很好的继续学习。针对以上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老师大都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面对自卑的学生,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会努力与学生一道,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心理疗法认为,过分自卑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积极的资产压缩成“薄片”,甚至对自我良性的心理资源视而不见。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会尽力帮助这些学生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学生积极的自我觉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面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学院老师会把他们置身于平等的学习环境之中,用环境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认为,别人是发现自我的一面镜子,过于自负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专业能力提升面前,会对自己进行相应的自我认知调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在新生入学之初,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其他老师往往会及时帮助新生认识到自己的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合理、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试,以避免因为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致使学生行为模式发生歪曲,并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

五敏感捕捉负性心理信号,高度重视学生的过往经历,建立翔实的心理档案

众所周知,过往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负性的过往经历往往会在学生的心理上留下烙印,然而新生入学后,由于现行国内教育机制的原因,高等学校无法迅速得到所有学生的过往心理档案,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之初要通过开心、校内、微博、qq、博客等网络渠道以及班干部、寝室成员、同学等多种渠道,敏感地捕捉学生的负性心理信号,积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通过与班干部、寝室成员甚至个别新生的中学老师的沟通,对那些负性心理症状明显的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新生入学时期有针对性的对个别有负性心理表现的学生家长,通过电话家访等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过往经历及心理健康状况,并在相对全面掌握学生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时间短、负性心理掩饰性弱的特点,着重对学生的心理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积累,面对有不良心理病症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在征求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意见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对那些曾有过巨大的创伤性心理经验的学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视情况掌握好心理干预的程度和形式,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地是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对学生投入积极的关注。如果辅导员、班主任等不具备给学生心理创伤进行“手术缝合”的能力的话,则一定不要轻易触碰这些学生的“心理伤疤”。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信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之初,积极统计家长联系方式,为日后搭建家长信息平台(飞信群、qq群等)打下基础。学院还配合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积极组织学生与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访谈活动,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再者,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还要积极的与军训带队老师联系,根据学生在高压军训环境下的表现,与每名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访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累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中普遍存在的需求,积极的与北京地区相关心理专家联系,为大一新生开展诸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学生学业、职业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大一新生心理正处于由青涩过渡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不适心理,加之初入校园陌生的生活环境、多元的人际关系、崭新的学习体系、错位的自我认知等都更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心理不适,为此,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高等学校工作者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举措努力为大一新生营造宽容的心理环境,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消除各种心理压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力争通过合理、科学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篇3

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和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办学优势,构建以语言类、经济类学科为重点、其他学科(专业+英语)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下设外语学院、商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共2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余人。师资由硕士学历以上专职专任教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构成。学校的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设施完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教育之路,已与美、英、法、德、西、日、韩等13个国家及地区的高等院校多类别、多层次合作,选派数百名学生、教师赴海外学习深造。

学校坚持“一切以服务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弘扬“积极向上、善于学习、和谐高效、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

学校正以其崭新的办学模式、灵活的办学机制、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内在的发展潜力,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积极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一、招生专业、人数和收费标准

注:1.招生计划数以《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公布为准;

2.收费标准:以相关文件为准。

二、报考条件

1.符合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

2.必须参加2016年考生所在省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招生统一考试;

3.必须参加2016年考生所在省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

4.符合教育部、卫生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身体健康,无生理缺陷;

5.文理兼收,各专业限招英语考生。

三、录取原则

以2016年院校招生章程为准。

四、报名和考试

凡报考本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按生源地省市教育考试院的有关规定,参加高考报名及生源地艺术类专业统考报名。

五、联系方法

学院地址:上海市东体育会路390号 邮政编码:200083

咨询电话:021-51278024 51278025

学院网站:xdsisu.edu.cn

【艺术类专业介绍】

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

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在普通或双语中小学、音乐团体、音乐培训机构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并能在音乐教育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沟通与桥梁作用的音乐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艺术团体演职人员、音乐专修学校教师、艺术特色幼儿园教师等工作。

办学特色:依托学校出色的外语教学条件与环境,将音乐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相结合,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持。根据课程设置要求采用小班化授课,钢琴、声乐基础课一对一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专业音乐会、视听会以及举办国内外专业大师班、公开课、讲座沙龙,拓宽学生视野。

数字媒体艺术(影视编导与制片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数字内容产业研发能力的创意型、研发型人才,培育具备数码影视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并能在各种媒体平台上从事数码影视的策划、编导、特效监制、影视包装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领域内创意类、研发类、设计类工作;影视制片人(策划人)、导演、编剧等。

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训练,拓展创意空间,提供校

企合作的实习平台。重点课程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本专业方向有短期和一年以上的海外交流项目,包括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等。

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制作与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系统掌握现代影视创作理念和设计制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3D影视、动画设计与开发的各类应用软件,具有3D影视、动画原创能力、国际创意研发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国际化影视制作公司和创意团队提供的剪辑师、摄影师、影视特效工程师等职位;涉外3D影视动画公司的设计与开发、创意研发类工作。

办学特色:上海首家开设3D影视动画设计与开发培养方向,本方向与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签订了双学士学位本硕连读合作培养协议,在上外贤达学习期间,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小班化全英或双语教学模式,教学团队由英国诺桑比亚大学选派的师资团队、沪上知名高校教授、我校资深海归教师共同担纲,后两年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学习。经考核通过,可同时获得本校颁发的本科学历证书、艺术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英国诺桑比亚大学颁发的艺术学学士学位证书和艺术学硕士学位证书。

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规划设计专业知识、具备环境艺术审美和创意设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能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以及教学与研发工作。

就业方向:民用建筑设计部门、市政规划设计企事业单位、家具研究设计部门从事室内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

办学特色:依托学校外语教学的优势、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资源与办学条件,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训练,提供国际交流平台。重点课程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数字媒体艺术(广告设计与策划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广告行业实际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设计软件,有扎实的广告艺术专业理论基础及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从事创意、策划、媒介组合经营管理及实践工作,同时具有较高的英语运用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篇4

云南财经大学创建于1951年,历经60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2007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09年被列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昆明市区,占地1222亩。在校生人数19400余人。教职工1500余名,专任教师1055人,其中首席教授7人、特聘教授19人,教授160人,副教授35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4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8人,云南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5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3人,省级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后备人才9人,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6人。藏书186万余册、电子图书116万余种,数据库64个。校园网现已覆盖全校所有工作、学习及生活场所。

学校下设20个学院、2个教学部、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社科创新团队、3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独立专职研究机构和59个院(部)所合一的兼职研究机构。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理论、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0个专业硕士点,涵盖哲、法、经、管、理、工、艺7个学科门类,拥有41个本科专业,1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有1个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2名省级教学名师;1门精品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9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省级重点教学实验室。学校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区域经济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以本科培养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建校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0万余名专门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居云南省高校前列。学校连续七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现代设计艺术学院概况

现代设计艺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学院现有在校生1400余名,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与影视后期制作专业、产品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等专业。2013年面向全国招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与影视后期制作专业。

1.教育理念

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国际现代艺术设计精要,充分体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强化科学思想及创新意识,实施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水平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2.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副教授13名、其中省级教学名师两名,高校名师工作室两个;讲师17名,助教若干名,多名外聘专家常年任教,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3.科学研究成果

教师队伍研究能力及实践经验强,几年来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出版著作在高教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国家高层次出版社正式出版艺术设计类教材近30部,其中6部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省级精品教材,一部省级优秀教材。出版专著近10部。公开及艺术设计作品164篇/件。其中:论文104篇作品数60项。主持与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近40项,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获得各类奖项2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近30项。

4.工作室建设

现代设计艺术学院配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创办的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创意实践中心,于2010年9月被批准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下设陶瓷陶艺工作室、雕塑工作室、视觉传达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布艺工作室、动画工作室、数据中心、计算机机房、苹果电脑工作室等十余个专业工作室。创意实践中心实行全天候开放管理机制,学生可在任意时间到中心完成实践教学的学习任务。

5.学术机构与交流

云南财经大学锺正山美术馆、现代设计艺术学院“陶瓷研究中心”、“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等机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和交流平台,也是学院的对外交流、进行设计研发中心。

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与国外部分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全国艺术类期刊《艺术评论》云南工作站、云南省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邦玩文化杯”全国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都设在我院,并设有对外服务的云南省创意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2010年-2012年受云南省教育厅委托与邦玩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成功地承办了三届“邦玩文化杯”国际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学院不断拓宽国际化办学渠道,积极开展了多项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合作项目。

6.人才培养

建院以来,除继续攻读国内国外硕士学位的学生以外,已向社会输送近800余名合格毕业生,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山东、四川、内蒙、江苏、浙江、湖北、云南等省份和城市的IT行业、出版印刷、新闻媒体、动画设计、广告设计、教育事业、景观及家装设计等行业工作,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技术主管。

在校学生曾参加多项省级和比赛,并取得了多项全国及全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好成绩。

三、2013年招生专业

(一)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环境艺术设计包含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景观环境设计等内容。在注重空间意识培养的同时,强调环境领域中人文精神的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创新的设计门类。

主要专业课程: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居室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酒店·度假村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家居产品设计、家居设计、展示设计、照明设计、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预算与工程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植物造景、建筑装饰构造、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等。

(二)视觉传达专业(广告设计)

培养目标:广告设计是通过将文字、图表、标志、插画等元素在平面和空间上进行科学的组合,表现文化内涵及传达内容,并依托于各种多媒体传播的设计门类。

主要课程:广告学、出版刊物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交互设计、整合设计、字体设计、印刷技法与过程、广告策划、影视广告创作、广告文案写作、包装设计、电脑辅助设计Ⅰ(平面)、广告视听语言、电脑辅助设计Ⅱ(影视合成)、商业摄影、网页设计、展示设计、图表设计等。

(三)视觉传达专业(动画设计)

培养目标:动画设计是将传媒、计算机、节目编辑制作、视听语言、美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并包含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等内容的设计门类。

主要课程:动画编剧与分镜头脚本、动画角色设定与场景设定、动画短片创作、表现技法、视听语言、人体结构造型、交互动画、三维建模、三维动画制作、摄像、电视包装、整合设计、动画动态分析、漫画技法、数字视频编辑、数字效果设计、三维动画技术研究等。

(四)视觉传达专业(摄影与影视后期制作)

培养目标:摄影与影视后期制作方向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影像技术进行摄影创作和后期处理,影视创作和影视后期处理的设计门类。

主要课程:数字技术基础、影像表现技法、数字音视频编辑、影视创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摄影构图、摄像、视觉效果设计、剧本创作、导演理论、纪录片创作、平面艺术设计、影像合成技巧、三维建模、高级三维设计、三维动画实践等。

招生计划 2013年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拟面向云南、山东、湖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招生,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市、区)招生部门公布的为准。

报考条件 符合普通高等院校报考条件,身体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生均可报考。具体报考条件按考生所在省(市、区)省级招生部门的规定执行。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录取原则 我校使用考生所在省(市、区)统考(或联考)成绩。凡专业考试及文化考试均达到所在省(市、区)艺术类本科录取线的学生,原则上按文化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具体录取原则及要求以各省(市、区)省级招办公布的云南财经大学艺术类招生章程规定为准。

录取原则若与当地录取政策不相符,则按照当地政策执行,

收费标准 学费:10000元人民币/学年·生;

联系方式 地址:昆明市龙泉路237号云南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办公室

邮政编码:650221

电话及传真:0871-5132629 、5178255

篇5

近年来,随着国内影视市场的蓬勃发展,业界对影视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相关部门对影视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40所高校开设了20多个与影视相关的本科教育,基本涵盖了影视创作的各个领域。影视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影视相关专业一年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就超过了2万人,参加各种影视职业培训的人数就更庞大了。

然而,我们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平衡。目前,影视行业中低端的制作人才相对较多,但既懂艺术,又懂技术,还了解管理的、具备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相当匮乏。由于产业快速发展,技术革新日新月异,这一人才的瓶颈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造成本土的特效制作水平不高,影视作品质量难上更高层次,同时也使得不少优秀国产电影的特效制作只能外包给海外公司去完成。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同时,国内相关院校及专业培训机构也都作了各自的部署,以求全面提升了我国影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国家传媒人才的一个重要培养基地,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尝试。

二 影视特效人才培养的思路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最初主要是培养动画制作方面的人才。2001年开设了数字影视制作专业,即现今的数字影视特效专业,旨在培养融合人文、科学、艺术的复合型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影视特效专业方向已毕业的7届学生在国内外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网络公司等单位从事电影后期、新媒体内容创作等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在传媒领域的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我们数字影视特效专业一直奉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即人文、科学、艺术相结合,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三者的结合,相辅相成。

影视创作艺术离不开科学技术。数字技术的使用,无疑给影视创作带来广阔前景。从最初的光学特效,到后来的计算机图形的广泛应用,再到如今实时创作的数字角色,技术的进步一直推动着影视特效的飞速发展。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配后都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为后盾。

但光有技术手段是不够的。艺术是我们的目标和载体,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影视创作服务。如果一味强调技术的难度,忽略了创作的艺术审美,最后出来的只能是一个技术展示。

另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如果失去了这个根,再高再难的技术都是漂浮不定的。因此,在影视特效人才培养中,我们强调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同时,我们希望学生能广泛吸纳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古为今用,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

因此,在影视特效人才培养中,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我们始终坚持“三结合”的培养思路,这也是我们吸取国内外优秀院校成功经验的结果,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 提高影视特效人才的创作水平

本着人文、科学、艺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做到这三方面的相互融合,给学生提供比较灵活的课程选择,在注重整体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了个性化培养,加大创作辅导力度,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一)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创作实践,引导学生个性化专业发展

第一,提早开设专业课程。在以往的培养计划中,大学的课程体系基本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层递关系来设置,一年级新生上的基本都是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无法安排进去,结果是入学后不久,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很快就怠慢下来。等到大三开始上专业课时,学生的心基本都收不回来了。针对这种情况,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将思政等公共基础课程分散到大学三个年级中教授,同时将一些专业课提早安排在大一大二开设。如此一来,学生刚从高中过渡到大学时,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快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自己专业更深入的学习热情,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

第二,整合课程内容,避免内容重复与课程衔接不畅。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基本上是各自讲各自的,造成有些课程内容被多次重复教授,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科学。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我们广泛征求了业界专家的意见,整合了许多专业课程,使得课程设置更紧凑,更合理,避免课程的重复开设。同时,我们加强了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要求老师经常相互听课,以了解其他老师的课程情况,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我们还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由系主任负责培养计划的具体执行,并监督各课程的教授情况,最大限度保证课程的顺畅衔接。

第三,增加创作课程,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影视创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影视特效是做出来的,需要以作品来说话。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我们特别注重实践环节,加大创作实训的学分,每个学期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创造课程,同时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加入创作环节,鼓励教师通过小创作来巩固学生对每一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创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更主动地去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更熟练地运用在下一步的创作实践中。

另外,我们在每个夏季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期,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创作,其中包括与国外专业院校的联合创作活动。期间,我们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来制订创作方案,教师在其中起到辅导、监督的作用。夏季小学期自2005年开办一来,已成为我们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去年,中国传媒大学已将夏季小学期向全校推广。

第四,实行“平台+模块”的教学体系。即学生在必修课平台上完成相关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发展,从选修课平台中自由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包含若干相衔接的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有机集合起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发展。同时我们要摆脱单一的培养机制,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情发挥,同时使其偏弱的技能也得以发展,在人文、科学、艺术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第五,试行作品换学分的政策。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创作,多出作品,今年,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试行了作品换学分的政策,即经学院严格审核后,学生可以拿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换取某些专业课程的学分。这样,学生可以免修这些课程,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作品创作上。然而,要通过学院的审核并不简单,学生必须有比较完善的创作方案,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学院会指派相关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只有足够优秀的作品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采取多人联合授课模式,加大创作辅导力度

对于专业课程,我们数字影视特效专业鼓励多位老师联合教授。其实这样的授课方式在许多院校都有过成功的经验。

之前我们在个别课程中也有过试行,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最近尝试将四门专业课程纳入到这一教学模式中。这四门课程分别是大一的影视特效概论、大二的数字合成技术、大三的数字电影特技和数字影像创作。把四门课串联起来,更能明确整体的专业教学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

我们计划安排两名以上的老师共同教授一门课程。如此一来,我们首先解决了以往单个老师无法充分照顾、辅导到每一名学生,从而造成学生创作潜能无法得到充分激发的问题。而多个老师授课不但可以显著提高授课质量,而且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辅导,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另外,在教师搭配上我们想有所突破:我们将不同专业方向、年龄层次老师的搭配起来共同讲授一门课程。比如基础课程教师搭配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减少课程内容重叠,更好地衔接专业课程内容。而艺术课程教师搭配技术课程教师,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和技术融合,体现了专业交叉学科的创作特色。老教师搭配年轻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模式,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得到迅速提高。

对于“数字影像创作”这门课程,我们希望通过采取包括workshop形式,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不同的创作小组,由不同的老师联合负责相关的辅导工作,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小组的创作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作品。如此一来,必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形成教研、创作良性循环。

(三)积极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着力打造名师品牌,实行工作室制,每一工作室就是一个教学团队,要求工作室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我们鼓励并大力扶持学科带头人、主讲教师、骨干教师的研究与创作,为了创作,甚至可以减免他们的教学任务。对于年轻的教师,我们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把他们送到业界进行实习,或者派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创作能力提高了,师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学生的创作热情才有可能被带动起来,创作水平的提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四)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舞蹈教学 数字化

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数字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正日趋成熟并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创新艺术教育的热潮中,舞蹈艺术教学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一、多媒体技术的教学需要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变得异常便捷。舞蹈艺术表现也正通过多样的视觉媒体传播和多感官刺激的手法丰富着自己的艺术语汇,开创着现代舞蹈艺术的创新之路。在这一情况下,传统舞蹈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M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声音、图形和图像等与计算机综合在一起,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五感”,交互式地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存储容量大、直观生动,其交互性和网络化可以来辅助舞蹈教学,对学生掌握舞蹈专业技能知识、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求学网委员会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与舞蹈艺术教育的结合将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和必然趋势,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化现代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过程里创新艺术、放飞理想,这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多媒体技术对舞蹈教学的促进

1.优化教学资源,丰富舞蹈教学的形象性

利用MCAI等制作教学课件,极大地丰富了舞蹈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了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提高。教师可以通过MCAI系统地讲解舞蹈基本技能动作,灵活编排组合形式,全方位地分析舞美、队列、方位等舞台要素,使课程图文并茂、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利用MCAI制作课件,详略繁简自由控制,更有利于课程中要点、难点的讲解、分析和掌握。同时,利用录像反馈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主动观摩、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影像手段,可以多角度展示不同舞蹈类型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把握舞蹈艺术肢体语言的情感语义和形态构成。例如,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对民族风情图片或影像的展示就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语言的认识和把握,民族音乐的导入欣赏可以引发学生对民族舞蹈艺术理解的情感共鸣。同时,视听资料信息传达的形象性是老师单纯的语言介绍所不能达到的,前者更为全面、形象和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内容是教师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的。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材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一来,减少了教师示范动作的次数和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水平,也能使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的要领和韵律。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纠正和规范学生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能力。

2.创新舞蹈音乐伴奏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

在舞蹈教学中,利用MIDI等现代音乐技术进行舞蹈伴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模式参与到舞蹈基训课的音乐伴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基训内容在音乐的渲染下,启发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就改变了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成功的艺术体验中增强自信心、激发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

声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舞蹈伴奏音乐形象、新颖的音乐内容、丰富的音乐意境和多样的音乐风格等方面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同时,对姊妹艺术的欣赏也促进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深层理解,不同类型音乐的导入和舞蹈形式的结合,增强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导入数字化舞蹈的审美教育,启迪学生创新舞蹈艺术语言

篇7

多元化社会文化是由各种独立多数的文化现象组合而成,主要包括主导,高雅,大众等文化形式,内容丰富,如果从客观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内容分为以下几点,具有一定意愿性符合社会大众需要的是主导文化,强调社会人文关怀和追求个性的是高雅文化,高雅文化主要指的是人类对相关知识学习的理解和欣赏。例如,古典音乐,芭蕾舞和古典音乐剧等等,一定程度上放映了人们生活的情趣和兴趣爱好。都市文化指的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需求,个性化和时尚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例如,时尚杂志,广告,影视连续剧等等,民间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性和民族性较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居民对未来的展望,具有温情的感彩。例如,民歌,年画,风筝和京剧等等。如果从时代角度出发,还可以分成现代,传统或者东西方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充斥在一起,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社会文化。

2艺术设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技术是人们通过物质和艺术手段,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和目的的艺术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的需求,艺术设计的本质内容是创造文化,独立性和理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艺术设计使人们创造艺术的过程,是在人类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具有一定精神文化气息的活动。例如,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服饰艺术设计,产品外观艺术设计,园林保护艺术设计等等。设计者和设计品是艺术设计技术的行为主体,艺术技术水平是一个设计者全方面高素质的体现,创造艺术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和审美能力,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做工精湛的文化艺术品是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创造的表现形式,它的内容在方方面面都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质。

3艺术设计技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3.1发扬多元化的艺术设计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想法和设计产品的突出特征也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国内外的艺术教育学校中的差异最为明显,培养全能型的技术应用人员是我们艺术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学科,在课程的综合素质教学和培养人才方法上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学校在艺术学科的课程上,应该以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专业,将学校的艺术学科和专业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中进行结合,让学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开设的专业课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融合,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各个文化的魅力,在不同的文化特点中找到相同点,从而找出符合自身艺术设计特点的发展方向,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多样化,提高专业艺术设计技术的整体水平。

3.2发展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资源配置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资源配置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和艺术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首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发展艺术设计技术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合同制教师和专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实践,研究和历史发展三方面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教师的自身要求普遍比较严格。例如,艺术实践方向的教师主要是专业的设计师,教学生学习艺术史论的教师是视觉设计方面的史学家等等,而合同制教师主要负责的是学生艺术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学习,此类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坚实的技术知识,为学生解决艺术设计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学生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完善的教学设备是学生将理论技术知识赋予实践的主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并没有艺术学生专用的工作室和实验室,很多学校对于此类资源的认识不清,资金不足也是主要的一个限制因素,加大我国艺术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艺术设计技术水平的重要条件。例如,可以为艺术系的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学习研究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师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教学空间,如图书馆,数字设备,智能电子数据库等等,通过这些手段的实施,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科研的需求。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法和高品质的图形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3培养艺术设计学生多元化的专业能力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由此可见,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设计技术水平也有较大帮助,多元化的文化模式是艺术专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多元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下,设计艺术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域和历史文化而发生变化,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思维创新精神是当代艺术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对专业教材进行深度的研究,利用学生的自身情况,发展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专业艺术论文或者是学习报告来进行竞赛,增强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其次,教师应该将学生自身知识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进行整合,通过留题目的方法,把学生划分为小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分工合作,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帮助,相互学习,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为以后的艺术学习做好基础。最后,学校可以与相关专业对口的企业和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让学生通过实习单位举办的各种活动,增强自身文化学习意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总结

篇8

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文化艺术档案在数字文化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支撑数字文化馆平台主要内容之一的文化艺术档案必须跟上时展的脉博和技术发展的脚步,努力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数字文化馆之中。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主要是要以第四代媒体:既文字、声音、图片、录像通过数字技术将文化艺术档案编辑、存储、处理在一起,形成以数字文化艺术档案信息为主要载体,并和以信息量单位从百千万文字的字数,变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字节数的超容量的文化艺术数据库为信息资源。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使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方便地利用这种大量的处贮存处的文化信息。只要在有网络存在的地方,就可以随时查询文化档案资料,获取文化信息。毫不夸张的说,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就是因特网上的数字文化馆,就是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数字化己经成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新趋势。比如:为了让广大市民更深入、直观地体验和享受文化艺术展览、演出、培训及教学活动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成都市文化馆于2012年6月启动了全国首个“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的建设工作。该平台己于去年11月底完成了设计、制作、资料收集、信息录入和网络管理等工作。现在市民只需要登录成都市文化馆.ocm,就可以尝鲜数字文化馆了。市民只需要安坐家中,轻点鼠标,就可将舞蹈专家请到“家中”,为其舞蹈进行指导。逛数字文化馆、看数字艺术展、市民艺术学校网络报名等服务,更是分分钟搞定。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

二、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使用由原来的单人单机且只能在馆内查阅向千家万户的网络终端服务转变

数字文化馆的服务是将文化艺术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数字化,再通过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达到用户终端。每个拥有任何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互联网,登录相关数字文化馆的网站,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由各地文化馆提供的的数字化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艺术档案不再是藏在深山无人识丫头,数字文化馆可以让文化艺术档案象数字图书馆那样实现既可以是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可以是面向未来的广泛地应用于文化教育、大众媒介、专业艺术咨询、文化电子商务传播等互联网信息管理模式。如天津和平区利用网络拓展文化服务空间,让市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能足不出户享受着同等文化服务。目前己实现了新闻媒体浏览、数据资源共享、群众文化评选、网络申报、远程求助、视频互动、艺术课程指导等。事实上数字文化馆让现代文化艺术档案的内延和外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艺术档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

三、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由原来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的、系统的管理模式转变

篇9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艺术从媒介载体到艺术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视觉表现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媒体从单一转向多元,空间从二维转向三维进而转向虚拟,互联网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舞台。学科的本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越了其原有的设计范畴,而这必然引发专业课程内容的增减和重组。大部分设计院校都增设了计算机技术课程,将电脑软件设计作为新的表现工具和技巧,并增设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将视觉传达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叠加的产物,以此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科转型。固有的课程结构模式局限于从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事实,或运用简单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然而,后现代课程观告诉我们,“世界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现象的网络”。③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数字化时代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新的知识要素,并采取整体的、网络的视野搭建新旧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新旧知识融合中学科结构的重新建构。如,日本武藏野大学视觉传达学科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全面介入的新空间为依据,将视觉传达课程分为“以平面为中心的‘书写空间设计’;与时间、运动、界面相关的‘信息设计’;以三维空间、环境为中心的‘环境设计’”,重新建构了视觉传达设计应对数字化时代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人与信息传播之间的新的变化关系。

二、课程之间纵横关联的整合

后现代课程观告诉我们,知识的消化、吸收必须根植于脉络化的情境,建立课程内容与学习主体的关联、知识与问题的关联、问题与当下社会情境的关联。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科技、艺术、人文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如果课程体系没有一个丰富的整合、关联结构,则很难应对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教育者必须整合知识,建立课程间更紧密的联系。这里的紧密联系和整合是相对于固有课程结构而言的,固有的课程之间只有从基础到专业的渐进式联系,而每门课程是散点状的,彼此割裂、各自为营,以致学生上基础课认为只是纯粹技法、思维的练习,并不知其对日后专业学习的意义;专业课间的壁垒,使学生很难将碎片式的知识连贯起来应对复杂综合的问题。在课程整合上,国内一些专业美院做了先行探索。如,中央美院将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如“材料课+摄影课+招贴课”,把材料课实验创作的作品作为摄影课拍摄的主题,进而在招贴课中分析这些元素,运用创意法则完成招贴设计;还将一些课程设置为动态的课题设计,以问题为引导,串联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之间有重合也有侧重。再如,广州美院编写的《品牌标识设计》《印刷媒介与书籍设计》等教材,都进行了课程纵横关联的探索,为教育者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经验。

三、项目式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变革对设计教育的影响还体现为各学科的合并及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如,日本的千叶大学将工艺意匠学科、建筑学科、画像工学科合并为设计工学科,以增强各专业之间的联系。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也经常面对来自技术、艺术、人文、哲学等不同领域的问题,单靠个人力量几乎不可能解决。只有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才可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整合项目式课程是促成协作的最佳途径。项目式课程是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需要将具有内在关联的学科知识点整合进课程,使问题置于复杂而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分析、探讨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项目课程能够使以往学习中割裂的知识产生有机联系,并让传统课程的固定模式和结果变得动态化、开放化。每位学生在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解决某个方向的问题,最终在合作探索中形成对问题深层次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结果的不确定性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愿望。作为课程内容的整合,项目的选择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项目的侧重点,保证项目的规划能涵盖专业必要的知识点,并确保真实项目和课程项目之间的协调关系。

篇10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