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贸易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贸易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上个世纪,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国,占全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的5514%,同时它们成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进口国,占文化商品进口额的47%。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成为了文化商品的进出口大国,但遗憾的是中国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这确实与中国近年来作为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却与中国是一个有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这一地位不相宜。
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约为10:1;2001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约为10:1。1992年以来,我国购进俄罗斯版权为世界第一,而向俄罗斯输出版权几乎为零。1998年我国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中,出口才2000万元。2002年,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4倍。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低效益的水平。当代世界的贸易发展潮流是服务贸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文化贸易的比重又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多,知识和文化产品的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如美国2005年以版权和授权费用的出口增长达到近5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了运输服务和军售。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动力。
二、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建议
如何改善中国文化贸易,这要进行全方面的系统的审视,因为“文化”这个概念的宽泛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贸易在认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务贸易困难得多。
(一)加深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贸易的认知
“文化”有多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文化行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识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的积淀。
在探索文化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希望从广义的文化视野出发,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但是在我们研究文化贸易时,我们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狭义文化的语境中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有限的诠释,将文化看成是人类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成果。只有这样,方可区别于其他物质领域的商品生产与贸易。
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不仅版权热卖于世界各地,获得了象三星、现代公司一样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向世界传播了韩国人坚持诚信、尊重传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的励志精神。好莱坞电影风行全球,将美国式的民主和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向全球推广,它的影响力决不只是支撑了美国的文化产业,而是形成了全球意义的话语权力。因此,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文化贸易的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还要普遍提升。这不仅仅是作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文化成果,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增长中,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态,第三产业在总量上的比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只有34%左右。文化贸易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不仅是总量上的增加,更是内部结构的升级和完善。
全球服务部门按国际服务贸易分类标准,有八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的四个大类是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文化服务贸易还包括第一大类商品服务中的F类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类通信服务中D类的视听服务,这是经过日内瓦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交流,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贸易的平台是构建在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在建构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国家,教育产业的发展除了为数不多的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立学校外,社会力量办学和市场化经营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如美国的迪士尼乐园、NBA篮球运动通过向全世界的渗透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荟萃的优势,在联赛空余时间造访中国大陆、香港等进行文化贸易,既获得了很大商业利益,又传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可以作为也是应该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生产与贸易的。
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习惯运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严格按照被认可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办事,而不是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简单的个人意志去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力。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教育、文化、体育、出版、会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公权力管辖最直接最严格的领域,它甚至形成了某种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但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仍然要象其他产业发展模式一样,放开搞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当市场的力量产生偏差时,政府应该有办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如美国为了防止电影市场因为垄断而削弱竞争,政府严格限制国内电影产业的垄断,不允许建立从创意、制片到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企业。韩国前几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短短几年的市场化运作,文化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形成了十分活跃的文化产业生产和贸易局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文化贸易策略,同时也应该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外贸体制改革的经验。
(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具有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积淀。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文化企业数量多,层次低,资本缺乏,规模太小。前些年虽然经历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的变革,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但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具有品牌优势。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我们从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电影、著名品牌广告、国际文化活动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本,有时候为了几秒钟的效果会耗资上亿元,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小规模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其次,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开发费用很大;同时文化产品信赖的主要资源是高水平人才,他们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数字。这要求文化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和规模,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它们的推广和传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钱。当然文化产品原回报也是很丰厚的。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戏剧,但还只是简单在形式上对西方艺术的模仿,由于内容上的单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响。
文化产品与传统商品的消费特点是不同的,普通商品的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而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非如此,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被千百年来的艺术家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也会引起人的欣赏欲望,并且传播越广越远越能被人所接受。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希腊故事、神话、戏剧和雕塑被全世界广泛传播而倍受青睐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单位的实物资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额越少,可是文化资源,消费的人越多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快乐会越多,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会令效用递增。足球、NBA、电影节等带给亿万人的快乐可以更加强化对它们的渴求。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新思维。
我们要敢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形式进行包装和演绎。我们不怕这种文化资源有多古老,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加入现代元素就一定能使其焕发青春。这其实为我们大规模、高投入的制作奠定了好的基础。
文化资源是不会短缺的,短缺的只可能是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那些有特别创意和高技术手段的人才是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中最重要的,而这些只能由大规模的公司和成熟的市场去培养。中国政府已认识到了文化贸易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一些运作经验。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建设方向不变,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就会不断向前发展。
篇2
[关键词] 文化; 贸易; 产业
Abstract: This article carefully examine the cultural p roduct p roduction and the trad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de2velopment condition, and conducted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to the Chinese culture trade question. Proposed the transfor2mation idea, strengthen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form trade system raised constructions and so on technical level byfurther develop ing our country foreign culture trade.
Key words: culture; trade; industry
在经历了多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市场的狂轰滥炸之后, 近几年又迎来了以“大长今”为标志的“韩流”的侵袭。这一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自然是文化心理的洗礼和审美情趣的享受。然而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并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中国, 这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和冲击, 足以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自省意识的民族, 通常会不断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适价值内核及其传播传承的问题。文化的积累与发展通常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活力与丰富性。遗憾的是, 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比较模糊与犹豫的状态中。
我们经常在各级政府的报告中读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 “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一个小小的韩国, 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后, 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用他们创造的音乐、电影、电视等文化作品不仅席卷了东南亚, 还进入了欧美市场, 成为了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不需要抽象的口号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当代世界范围中的表现
在上个世纪, 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国, 占全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的5514%,同时它们成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进口国, 占文化商品进口额的47%。本世纪初以来, 中国成为了文化商品的进出口大国, 但遗憾的是中国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 这确实与中国近年来作为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 却与中国是一个有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这一地位不相宜。
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 然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约为10: 1; 2001年以来, 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约为10: 1。1992年以来, 我国购进俄罗斯版权为世界第一, 而向俄罗斯输出版权几乎为零。1998年我国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中, 出口才2000万元。2002年, 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4倍。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 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 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 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 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低效益的水平。当代世界的贸易发展潮流是服务贸易的比重在增加, 而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文化贸易的比重又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多, 知识和文化产品的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如美国2005年以版权和授权费用的出口增长达到近5000亿美元, 增长幅度超过了运输服务和军售。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动力。
二、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建议
如何改善中国文化贸易, 这要进行全方面的系统的审视, 因为“文化”这个概念的宽泛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贸易在认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务贸易困难得多。
(一) 加深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贸易的认知
“文化”有多种解释, 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文化行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识和精神产品, 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的积淀。
在探索文化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时, 我们希望从广义的文化视野出发, 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但是在我们研究文化贸易时, 我们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狭义文化的语境中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有限的诠释, 将文化看成是人类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成果。只有这样, 方可区别于其他物质领域的商品生产与贸易。
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 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 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 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 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不仅版权热卖于世界各地, 获得了象三星、现代公司一样巨大的经济利益, 也向世界传播了韩国人坚持诚信、尊重传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的励志精神。好莱坞电影风行全球, 将美国式的民主和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向全球推广, 它的影响力决不只是支撑了美国的文化产业, 而是形成了全球意义的话语权力。因此, 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文化贸易的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还要普遍提升。这不仅仅是作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精神资源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文化成果, 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二)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增长中, 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态, 第三产业在总量上的比重偏低, 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 而我国只有34%左右。文化贸易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不仅是总量上的增加, 更是内部结构的升级和完善。
全球服务部门按国际服务贸易分类标准, 有八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 其中的四个大类是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文化服务贸易还包括第一大类商品服务中的F类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类通信服务中D类的视听服务, 这是经过日内瓦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交流, 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贸易的平台是构建在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在建构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国家, 教育产业的发展除了为数不多的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立学校外,社会力量办学和市场化经营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如美国的迪士尼乐园、NBA 篮球运动通过向全世界的渗透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荟萃的优势,在联赛空余时间造访中国大陆、香港等进行文化贸易,既获得了很大商业利益,又传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可以作为也是应该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生产与贸易的。
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习惯运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 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 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严格按照被认可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办事, 而不是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简单的个人意志去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力。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教育、文化、体育、出版、会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公权力管辖最直接最严格的领域, 它甚至形成了某种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 但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仍然要象其他产业发展模式一样, 放开搞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当市场的力量产生偏差时, 政府应该有办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如美国为了防止电影市场因为垄断而削弱竞争, 政府严格限制国内电影产业的垄断, 不允许建立从创意、制片到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企业。韩国前几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 短短几年的市场化运作, 文化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 形成了十分活跃的文化产业生产和贸易局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文化贸易策略, 同时也应该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外贸体制改革的经验。[ hi138\Com]
(三)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 实施品牌战略, 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又具有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积淀。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文化企业数量多, 层次低, 资本缺乏, 规模太小。前些年虽然经历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的变革, 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 但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 不具有品牌优势。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 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 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 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 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 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我们从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电影、著名品牌广告、国际文化活动可以看出, 文化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本, 有时候为了几秒钟的效果会耗资上亿元, 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小规模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其次, 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开发费用很大; 同时文化产品信赖的主要资源是高水平人才,他们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数字。这要求文化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和规模,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它们的推广和传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钱。当然文化产品原回报也是很丰厚的。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戏剧,但还只是简单在形式上对西方艺术的模仿,由于内容上的单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响。
文化产品与传统商品的消费特点是不同的, 普通商品的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而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非如此, 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被千百年来的艺术家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也会引起人的欣赏欲望, 并且传播越广越远越能被人所接受。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希腊故事、神话、戏剧和雕塑被全世界广泛传播而倍受青睐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单位的实物资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 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额越少, 可是文化资源, 消费的人越多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快乐会越多,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会令效用递增。足球、NBA、电影节等带给亿万人的快乐可以更加强化对它们的渴求。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新思维。
我们要敢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形式进行包装和演绎。我们不怕这种文化资源有多古老, 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加入现代元素就一定能使其焕发青春。这其实为我们大规模、高投入的制作奠定了好的基础。
篇3
闽台地缘造就郊行崛起
厦台之间,一衣带水,血脉相融,特殊的地缘优势注定了厦台商缘的结合。清朝康熙年间,台湾收归版图、实现祖国统一后,在1684至1784年共一百年的时间里,厦门是与台湾往来的唯一口岸,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通过厦门来实现。到19世纪60 年代开港前,台湾开放了5个口岸对渡祖国大陆相应的口岸,主要与厦门对渡的港口有鹿耳门、鹿港、海丰港,集中在台湾中南部。按照当时清朝对两岸贸易的严格控制,一切对台贸易的船只,要经厦门商行作保,才可以与台湾进行贸易。厦门商行支配着两岸的贸易往来。
厦台两地虽地缘接近,但在生活物品和其他需求方面却不尽相同,需要两岸资源的互补,诸如农产品及生活用品等。据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介绍,当时厦门与台湾的这种商贸都用帆船进行,因此这一历史时期形成一种特有的帆船贸易现象,据史料载,当时厦门来往于台湾的商船有1000多艘,每日穿梭往来于厦台海域之间,这种繁荣的景象可谓盛极一时。由于两岸特有贸易联系的发展,商行规模越来越大,从事于不同行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厦台的闽商逐渐在这一历史时期崛起。其中一些批发商(亦即顶盘商)联起手来,形成一种商业组织,那就是闽台两地特有的郊行。
郊行创造厦台两岸互惠双赢佳话
厦门和台湾的商缘在特定的历史机遇下得到了发挥。到清朝中期,厦门和台湾 (包括澎湖)之间的对渡港口增加,厦台商运更加繁荣,台湾形成了很多特色行业,贸易的兴盛繁荣使两岸的闽商有意识地携起手来,利用当时最佳的经营模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大约在清朝雍正年间,台湾鹿耳门经营两岸贸易的“郊行”已经很红火,最著名的有“台南三郊”,即“北郊”、“南郊”和“糖郊”。其中,“北郊”规模最大,以苏万利为首,由专营厦门以北各港口贸易的20多家店号组成。除了鹿耳门之外,鹿港也有“泉郊”、“厦郊”,主要是与泉州和厦门地区进行贸易。八里坌位于台湾北部,开发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临近内河的港口艋及大稻埕,商业繁荣鼎盛,在道光、咸丰年间出现了经营与厦门贸易的郊行,形成了与“台南三郊”相对应的“台北三郊”。这些郊行的来往货物都必须经过厦门口岸才能转运或行销大陆地区,厦门是厦台对渡的基地之一,也是各种郊行开展贸易运输的中转站。因此当时“郡城(台湾)郊商生理多在厦门”,“台、鹿两处郊商,大半家于厦港”。
台湾郊行迅速发展的同时,厦门也与之相呼应,出现了开展与台湾贸易的郊行。比如经营台南贸易的“台郊”,经营鹿港贸易的“鹿郊”。至今在厦门的洪本部老街里,仍存有郊行的遗迹,作为历史的见证,告诉我们昔日它们曾有的辉煌。郊行除了对厦台两岸的经贸往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外,另一方面,郊行也把行进的足迹延伸到了大陆内部及海外的东南亚等地区。比如当时厦门有一种往来于厦台之间的商船叫“透北船”,同时也兼做大陆沿海,特别是北方各口岸的贸易,主要运输糖。台湾南部生产的米和糖,经鹿耳门由 “透北船”运到厦门,其中的米主要销往福建各缺米地区,而糖则仍直接由“透北船”运往华中、华北、上海、宁波、天津一带销售。厦台闽商所到之处,促进了当地该类匮乏商品的解决,刺激了其他商贸的发展,也开拓了厦台闽商的行商路线和范围,传播着闽商的海洋文明的气质。
厦台闽商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篇4
关键词:中俄;服务贸易;文化认同;竞争力;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08-02
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已步入全面提速的快车道,中俄两国服务业在维护一国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思维差异等具体形式阻碍了中俄经贸进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解决和避免两国间因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所产生的文化休克、文化壁垒、文化堕距等商务沟通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对中俄贸易关系的关注度伴随着中俄两国伙伴关系的不断亲密而逐年提升,所以,在服务贸易领域分析中俄文化差异,对消除两国间经贸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与阻碍介质有着重要意义。文化互通需融合,文化认同是解决差异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但在文献查询中发现在利用文化认同理论去解析中俄服务贸易中出现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的研究凤毛麟角,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研究更是鲜不多见,所以,选题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Culture identity)指个人对于一个特殊文化或族群所具有的归属感。它不仅影响到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定,社会群体的角色,还影响到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持,国家的意识形态维持与升华,不同的宗教与文明形态之间的理解,甚至当代的国际政治格局。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民族索要维系独特文化的手段之一。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定义是以全球化为背景,以提高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增加值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服务贸易竞争力概念的给出突破了出口创汇能力这一指标来界定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局限性,重点强调均衡涵义。
二、中俄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的根由与表象分析
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必然会在导致沟通过程中出现语言壁垒与理念偏差的社会表象,继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出现因文化差异产生冲突与摩擦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冲突并开创“和平发展”的国际合作关系成为各国文化学者的关注话题。从宏观视角分析,在中俄服务贸易过程中因文化差异产生贸易摩擦和冲突的根由与表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 世界观的差异成为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俄罗斯人崇尚精神文化,轻视物质功利,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是万物之心等思维形态;而中国人则认为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彼此依附与繁衍,人类自身要融入自然,开发自然。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与自然观,它决定人对事物的根本态度,所以,在中俄服务贸易的旅游行业,因文化冲突而产生摩擦的典型的案例对象是导游与游客间的文化冲突,譬如俄罗斯人不善于中庸之道,不善于妥协,不善于追寻绝对真理;而中国人则与之相反,善于迎合与谦逊,待人接物都以和谐共处作为基本沟通底线,即便如此,在短期的旅游观光过程中,经济投入必然出现利益纷争,导游有其营销的目的与手段,但可能从另一角度违背了游客的购物心态,这种常态的利益纷争最终会引发两个对立面之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本色呈现,从而出现摩擦与冲突,这也是在旅游服务业中很难解决的表象之一。
(二) 经贸管理模式的差异促使文化冲突升级
中国的经贸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人制胜于法制,借助法律手段治理经济仅仅在出现暴力冲突或经济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大多企业“和为贵”的经营管理理念灌输其中,注重感情投资与道德教化,在管理层注重人才培养与权力维护,人才培养注重选拔新生力量用于梯队管理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提高企业管理层内部的人才竞争机制,倡导能者居之,但淘汰机制并不严重。其权力维护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者不善于对下级授权,下属与上司之间存在明显利益沟壑和阶层等级划分现象,这也导致了下级对上级授意的依托,缺乏了机制的创新与经营理念的开拓,常体现为墨守成规,居高自保的管理现象。而俄罗斯在管理与授权方面提倡平等、自由、博爱,对权力的纷争不那么明显,更加重视人才的使用与选拔,重点突出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际经济价值。[1]但俄罗斯人也存在对权力的崇拜,权力下放的尺度多集中在中层管理。另外,俄罗斯人注重个人的主观判断,经营管理模式上理念的延续与领导执政时间的长短存在一定必然性。从中俄旅游行业来看,中俄旅游企业的合作与管理缺乏统一性,人才流失也造成了冲突的升级。譬如分属中俄两国某一旅游公司,在薪酬机制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与人才流失问题上都出现文化冲突,这种联系是在长期合作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是在不健全和不规范的管理机制下逐渐体现出来的,例如两国间的导游行业的薪酬机制以“回扣”为主,这其中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导游行业的职业形象,更关键是损害了两个企业间合作诚意与信任。其次,经济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也决定了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能力,但国家不同,社会保障机制存在差异,法制的不健全也导致了导游行业间出现因为利益与薪酬的多少而不断出现人才流失,有的甚至是人才跨国籍的流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双边企业的共同利益。[2]
(三) 民族传统理念扩大了文化冲突的时限宽度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根本的特征在于非理性主义、极端主义和情绪化,尤其是情绪化把俄罗斯人引向宿命论、乌托邦和神秘主义,而这种情绪化有利有弊,在服务贸易领域它可以表现出热情奔放、同情善良,也可以表现为优柔寡断、喜怒无常,时常在做事过程中富有艺术气息而不在意行为后果。这点却相对于中国人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注重民族气节,遵从民族和善文明,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做到深思熟虑,行事前多顾虑利弊与成败,大局观念优势化是很多中国企业的运营之法。在旅游行业中,企业管理模式和行为的发展固化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俄罗斯民族横跨欧亚两大洲,虽多数领土坐落亚洲,但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可以说俄罗斯民族兼有东西方文化的双重特征,但西方文化影响较多,与中国的民族传统理念偏差较大,对助力两国间的服务贸易产生的文化冲突起到了不可推卸的消极作用。在中俄旅游行业中,民族传统理念的不同影响着两国旅游企业之间合作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法与理念创新等问题的不同看法。例如在市场选择上,中国旅游业重视经济利益丰厚的旅游项目与旅游方式,而俄罗斯更注重俄罗斯精神文化熏陶,多注重俄罗斯博物馆、剧院、城堡等俄史文化的开发,但经济效益却无法给中国旅游企业带来相应的利益,其原因在于仅对精神文化的洗礼无法创造更多的购物商机,但就这点就很容易造成双边企业间市场开发与利益纷争的冲突加剧,将文化引发的冲突时限延长。
三、文化认同提升中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总体思路
运用文化认同理论消除或降低中俄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是从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视角的综合治理办法。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人与人、人与企业的交往和沟通方式,、种族文化与社会规范以及语言都会促使两国、两企间的文化纷争,最有效且最为持久的方法就是促进两国间文化的认同范畴的缩小,理念偏差的降低,从而实现服务贸易经济额的迅速增长。[3]但从旅游服务贸易来看,它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邻邦友好的中俄两国,旅游业的创汇能力不亚于能源企业的交易值。其提升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 实现多元文化的参与与认同
实现多元文化的参与与认同是指通过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融合,用不同文化视角适应东道主国在经营理念与模式上的政策思路。中俄服务贸易过程中,合资、合营企业间要从自身文化体系出发,按照自身固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重新审视外来文化与运营模式的基本形态,使两国、两企间的经贸模式首先在理念和文化结构上实现认同与融合,既保留本国文化的本质,又不伤害俄罗斯文化的特性。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不同文化群体的企业文化就会形成共同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归属感,从而使合作企业根据企业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建立企业共同经营理念和新型的企业文化。
(二) 理性对待文化冲突,合理营造文化认同环境
不同文化的差异产生文化冲突,是跨国公司或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促使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处就需要运用媒介手段,其理论方法之一是运用文化认同理论,而另外就需要为解决冲突,达成共识提供良好的认同环境。文化认同的规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冲突-认同-冲突,往复延续的过程让文化在出现差异时不断定位身份感,当身份确定后就会出现身份差异产生的分析效应,逐渐产生冲突,继而在冲突碰撞中实现文化认同,实际上也是新文化的诞生或身份感的变换,随后又出现冲突和摩擦,这个过程的循环性推动了文化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所以,冲突并不可怕,理性对待冲突就是更新维护文化认同环境的过程。
(三)良好沟通是实现文化认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中俄两国要实现文化的认同与融入,再实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是语言的沟通,这是达成共识的前提。而掌握他国语言文化就成为有效沟通的首要工具,在创设企业文化前要重视培养员工掌握语言沟通技巧,尤其是外语技能的培养,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沟通时的情境性、恰当性,以及手势语言和神态语言,这其中包括他国语言中的礼仪文化、习俗文化、忌语文化等等都是需要沟通者一一掌握,才能真正实现让沟通为提升中俄贸易竞争力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 玲.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J].天府新论,2002(6).
篇5
摘 要:世界知名港口旅游有较大发展,我国港口旅游开始起步。本文从分析港口功能演进和“第四代港口”新概念入手,提出了我国港口旅游开发战略,探讨了港口旅游开发理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第四代港口;港口旅游;旅游开发
“第四代港口”是近年来港口研究的热点。“第四代港口”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说明了现代化港口需要发展旅游业。研究发现,世界发达港口同时也是发达的旅游目的地。随着我国港口现代化进程,港口旅游虽然已经开始发展,但港口旅游研究和开发事实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对港口旅游做一些初步探索。本文的“港口”主要是指海港。
一、港口旅游研究背景
1. 港口功能的演进
1992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的研究报告把港口功能的发展划分为3代:第一代上世纪50年代前,港口是运输枢纽中心;第二代上世纪50~80年代,港口是运输工业和商业服务的中心;第三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港口成为贸易的物流中心。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1999)提出了“第四代港口”概念,其主要功能开始转变为一个国际性增长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节点(见表1)。“第四代港口”凸现的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1) 港口拥有海、陆两大辐射面的优势,成为连接世界性和区域性生产、贸易和消费的中心纽带,与经济腹地、所居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
(2) 港口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同时贸易合作也更加密切;
(3) 港口特色建设日趋明显,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开拓、主动策划、积极参与各种经济活动。
2. 世界发达港口旅游业发展
传统的世界发达国家的海港除工业、军事、商业价值外,社会活动价值日趋突显。如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利物浦等、新加坡、美国洛杉矶、罗德港,南非的德班、加拿大温哥华等,它们凭借港口天然形成的各种区位优势,不仅成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交通运输枢纽,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发达国家在滨海地区建设了大量新兴的旅游港(简称游港)。新兴的现代旅游港充分发挥了港口的自然交通优势,游港度假区、游港旅游目的地蓬勃发展起来。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件是,发达国家依托港口作为旅游口岸发展巡游业。现代巡游业只有30年的历史,但作为港口旅游的拓展,它代表了交通工具也可以直接转变为旅游产品时代的到来。巡游提供了一种旅游经历,而不是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的运输。国际巡游公司协会(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简称CLIA)认为,“水上巡游业是目前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巡游业在美国和欧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未来亚洲地区巡游业有很多的新市场”。
二、港口旅游发展战略
1. 立足港口
港口的自然景观、工业景观、文化景观构成了港口的景观资源。港口的自然景观吸引物有海岸、海洋、海景;港口的工业景观指作为海运物流节点,港口的灯塔、轮船、栈桥、仓储,以及港口的临港工业基地如汽车场、啤酒厂等,极具特色。港口的文化景观主要是渔民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等因素形成的景观,如民俗、城市性格、地域风情等。
港口的文化底蕴由防御文化(如卫所炮台)、护佑文化(如妈祖刘公)、地域文化(如宁波帮、渔家风情)、历史文化、海洋文化、航运文化、贸易文化、民俗文化等组成。港口是文化冲击和融汇的节点,因此决定了港口文化的多元性、国际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港口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港口为中心,集商贸、度假旅游、休闲娱乐、产品加工、临港工业、仓储配送、海上客货运输、船舶修理补给、金融服务等于一身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港口旅游业发展有助于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港口发展。
港口是海陆连结的重要交通节点,这使得港口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一是海上交通的发达使得游客可以方便地进入,如中国沿海地区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和出游能力最强的地区。二是港口吞吐量越大,陆上交通辐射范围越宽广。优越的交通条件是旅游目的地拓展客源市场的保障,对于港口城市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要。
港口旅游的开发必须立足港口挖掘特色资源,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差异化的旅游吸引物。
2. 依托城市
港口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坚强后盾,这个后盾就是港口城市。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关系,一是“点面结合”,港口是点,城市是面,点是特色,面是依托,港口依托城市才能生存发展,城市是港口旅游服务的后勤保障;二是“合而为一”,港口与城市互动成长,港口是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门户,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中重要的因素,港口功能的拓展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是“合作共赢”,港口促进所在城市发展,并与城市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与周边城市和腹地,逐步形成城市经济圈或区域经济圈,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提升,实现双赢。
港口旅游开发要依托城市,避免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力争港口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的和谐共生,海港旅游与的海港城市建设一体化。
3. 开拓海洋
港口是海洋旅游的基地。港口为海洋旅游提供了各种资源的补给,提供了泊岸的场地,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海洋是港口旅游的重要吸引物,西欧、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地,每年吸引的旅游者数量达到了世界游客量的40%。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世界海洋旅游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东南亚地区增长达40%。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利用率还比较低,海洋旅游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力。
三、当前我国港口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1. 提升综合功能
一是从物流向人流拓展。重视对客流基地的建设,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旅行者、旅游者,客流的拓展。未来的港口不仅要建设成现代化物流基地,也要建成国际人员流动的基地。
二是从生产向观光拓展。不仅把港口作为经济贸易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同时更是当作旅游资源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因此,除了生产功能之外,通过观光活动,生产的文化属性得到挖掘、体现、展示和体验。
三是从经济到文化拓展。港口不单是贸易平台,也是文化交流、文化沟通的平台。贸易经济和文化经济都要重视。
四是从景观向环境拓展。不能只注重景观建设,景观作为具体的吸引物要和模糊的环境吸引物和谐发展,要更多地关注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和传承。
五是从港口向海洋拓展。发展港口旅游眼光要长远,海洋旅游是个广阔的领域,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空白很多,应该把关注点往海洋拓展。
六是从港口向城市拓展。从港口建设到大尺度的港口城市旅游建设、文化建设,形成与港口一体、和谐共生的局面。
2. 加强标志性景观建设
标志性景观是形成旅游感知的重要因素。标志性景观就是旅游者的主要观光对象和观光吸引物。观光是旅游的基本形态,加强景观建设,使之成为港口旅游的致趣点。在景观建设中要比避免同质现象,标志性景观不仅可以是灯塔、港口工程、大桥、高楼大厦等建筑物,也可以是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社区、文化符号、广告牌、甚至是独特的生物、自然景色、声音等等。通过对自身特点的分析评估提炼而建设的标志性景观,对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鹿特丹高达185米被称为“欧洲桅杆”的高塔,是鹿特丹的象征和荷兰著名景点,每年参观者逾30万人。塔身32米处是航海博物馆,里面陈列航海资料和实物;100米处是旋转餐厅,在此可边品尝佳肴,边观赏景致。
3.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我国现有港口在规划建设时通常以生产作业或交通运输为主要功能,基本上没有考虑旅游功能,没有设置供游客休闲、购物及观赏的场所。因此,传统港口要加大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开发港口在规划初期就应把旅游规划列入其中(见表2)。
4. 产品的拓展
(1) 深化工业旅游产品
传统的贸易港口和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传统工业港旅游发展要深化旅游产品内容,避免工业旅游容易产生的生硬感知。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旅游”的简单相加,必须注入文化和情感元素。把工业的魅力与历史、文化、艺术相结合,将文化和情感内涵渗透到旅游产品中,通过体验、参与等形式建立旅游感知,打通工业与旅游之间的脉络,成为真正的“工业旅游”产品。
(2) 开发巡游产品
巡游最大特色是悠闲浪漫和自主性强,游轮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豪华饭店,游客在船上尽情享受碧海蓝天簇拥的悠闲时光。巡游还包括岸上的游览行程,此时旅游者无需带着行李奔波。
巡游业有以下5个特点:一是游客感到更加豪华舒适、服务多样化;二是消费主体年轻化、收入水平也相应较低;三是主题旅游成为热销产品;四是家庭旅游成为新卖点;五是联营化趋势,飞机、铁路、汽车、游船等多种方式联运。
5. 海上航线规划
(1) 港口旅游区进入方式的改进
港口旅游区进入方式的改进需要考虑的方面有:
渡船终点――易进入高质量的停车场、等候与驶入驶出设施、商业货物区分开;
旅游船港口――开发自由港口、为游船旅客提供当地的吸引物;
游艇港湾和码头――重点在游憩吸引物,保护传统港口、码头、历史性建筑、补充特色;
客车和铁路的终点――提供给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个性化交通工具服务如出租车等。
(2) 海上航线设计
设计旅游航线、建设旅游码头时要充分考虑海域的自然地理情况、航线时间、目标客源的选择等。航线设计决定市场认可度。如维京号(Viking line)运行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短途航线,周末下午5点从瑞典斯德哥尔摩出发,邮轮上提供美味的自助餐、各种娱乐活动和免税购物,第二天早晨抵达芬兰赫尔辛基游玩一天,下午5点从芬兰返回。这样的周末行程大受旅游者的喜爱,重游率很高。其次,航线数量决定游客数量,在2007年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旅游市场展览会上,哥本哈根因拥有世界先进的游轮港口而被授予 “世界旅游奖”。有282条邮轮航线停靠哥本哈根港,为哥本哈根带来38万游客。
6. 旅游港和旅游度假区建设
(1) 旅游港基本设施建设;
(2) 适合轻型游艇航行的避风港(游艇站)建设;
(3) 适合大型游轮航行的港口(游轮基地)建设;
(4) 公共海滩和私人度假海滩建设;
(5) 综合性度假区中的海港度假区建设;
(6) 市场开拓和建设。
在目标市场方面,港口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港口经济密切相关,港口城市的旅游市场开拓重点正是港口的腹地以及通航的地区。在市场开发策略方面,要加强和邮轮公司、航海俱乐部以及各种旅游者组织的联系。在形象塑造方面,要将港口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港口旅游开发研究作为一个比较细分的新兴领域,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1) 旅游港的选址、建设指标、管理体制等问题;(2) 港口度假地的选址、开发和规划问题;(3) 游轮产品引进、开发和管理问题;(4) 航线设计问题;(5) 港口旅游安全预警机制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光圻,刘洋.现代港口发展趋势与“第四代港口”新概念[J].中国港口,2005(6):16-17,21.
[2]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3] 真虹.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及其推行方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4):90-95.
[4] 杜凯.从第四代港口谈如何发展我国港口经济[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4):25-28.
[5] 黄双庆.推进生态港口旅游城市跨越式发展[J].发展研究,2007(5):69-70.
Research on Port Tourism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New Concep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s
WANG Yianyong,LI Xi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篇6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得到当地国的抵制。为此,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出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贸易中的目标市场。
如果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那里,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一是正式制度,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上的看法中,认为平和安顺为好的人追求安静、保守的生活方式,对新潮事物和产品不感兴趣;而认为轰轰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则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产品。前者看重归属感,后者追逐成就或权力。由此推断,以前者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人们对外来产品和服务不甚欣赏,所以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后者与之完全相反。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都以法律来规范,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对于外来者非常难,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所以,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东方国家的滞销则是由道德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使文化渗透其中,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1)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2)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3)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把握他们的动机。(4)相互交流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并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互谈感受,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篇7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项重要的贸易活动,随着各方国家贸易活动的开展,文化差异问题也逐渐得到体现。当前常见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宗教制度、法律规定等方面,正是受这些差异的影响,我国企业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中受到限制。总体而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国家政策规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贸易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易往来,其突出表现就是世茂法规制度和执行容易出现分歧;同时,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也会因为语言与文字的差异出现漏洞,导致双方对于法律规定的直接出现差异。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经常会根据对国际贸易条款的理解对我国的部分商品实施反倾销,影响了我国正常的贸易;而我国企业也会因为对反倾销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反倾销的程序,也无法维护自身的权益。
除此之外,在国际贸易上手宗教、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商品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例如,某国家就禁止进口带有六角图案的商品,这是因为六角星是该国家国旗。
(2)语言与艺术差异的影响。语言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不同国家的语言艺术也存在差异,而且语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沟通阻碍方面,严重时会影响贸易双方的谈判进程,甚至导致谈判破裂。例如在某次贸易交流中,美国某家公司提出了“身在比利时”的营销战略,但是该广告被某国的预言翻译后却成为“尸体躺在渔夫旁”,严重影响了对方的合作积极性。
二、文化差异背景下开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一)牢固树立全球化意识
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就需要从多方面的角度统筹文化差异问题,努力树立全球化的理念,为保障国际贸易合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在尊重差异的同时,能了解双方文化见的不同,并树立全球化的合作意识:(需要从全球化的视角下考虑问题,企业在国际贸易经营中,应该只有“我们(贸易合作的双方)”,而没有“你、我、他”之间的划分,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双方都是国际贸易资源的共享着,从认知的层面肯定对方,这样才能为国际贸易顺利开展提供可能。树立开放式的思维观念。思维会决定行为,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能有效开展国际贸易工作,就需要树立开放式的思维观念,并根据对方的文化特征进行改进。以海尔为例,海尔在最初进入美国市场中,充分了解了美国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异性,确立了“星级服务”的合作概念,将美国合作商划分为不同等级,并提供不同服务,促使美国合作商能主动与海尔进行合作。
(二)努力克服沟通障碍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沟通是双方完成信息传达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沟通中,需要使用统一、简洁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化语言,如果不使用统一、简洁的语言,可能无法进行沟通。一般地,按照“入乡随俗”的原则,企业应使用外国官方语言或是国际商务通用语言,如英语。
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考虑到贸易双方的沟通在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交流的过程,因此这个沟通交流结果还有可能受到双方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情绪条件下,双方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因此,企业贸易谈判者需要在沟通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如认真倾听、情感互动、不反驳、适当的赞许等,调动对方情绪,使沟通双方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加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宣传
在当前中外文化差異与冲突并不为国际贸易企业所熟知的情况下,行业协会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充分利用自己在行业中的优势,通过交流、调研、沟通等多种方法为合作双方提供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需要让政府充分掌握当前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差对国家贸易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对中外文化差异与冲突知识的研究,并在企业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企业了解并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产品标准,改变企业面对中外文化差异与冲突时的被动局面。
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国际贸易工作能顺利开展,就必须要从强化沟通交流、重视文化差异宣传等多方面入手,加深相关人员对文化差异问题的认识,为保证国际贸易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晶晶.国际营销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
[2]吴小康.国际贸易中的同质和差异产品分类:小问题也可以有大贡献[J].国际经贸探索,2015.
[3]肖爱华.翻译视阈下国际贸易谈判中地域文化差异应对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
[4]吴正芳.消除国际贸易中文化因素差异影响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篇8
【关键词】商务谈判;文化因素;问题
国际商务谈判是中国现代对外贸易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从而出现了更多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然而,跨文化差异造成贸易往来受挫甚至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学习了解西方文化,找到国际商务谈判失败的根源并解决之,就成为了现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文化和商务谈判
1、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目前,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现在通用的文化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社会成员所获得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的多层次性。文化可粗略的划分为显性与隐性,显性包括法律、制度、习俗等有形或可见的因素。隐性包括心理惯性、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抽象因素。
第二,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字、习惯。
第三,可习得性。
第四,兼容性。任何文化都具有兼容性,这是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2、商务谈判的概念及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是指贸易双方或多方为了一定目的,就一项涉及双方或多方利益的标的物在一起进行磋商,通过调整各自所提出的条件,最后达成一项双方或多方都满意的协议的过程中。当谈判的参与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时,商务谈判自然就带有国际性。所以,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务活动当事人为满足某一需要,彼此通过信息交流、磋商协议来达成交易目的的过程。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
1、语言。“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承载和传承文化最主要的工具,因此民族的文化特征无不通过民族语言体现出来”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特征,例如:来自高文化内涵国家的人们常常使用含蓄的语言进行沟通,其谈判人员可能会选用委婉的、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了解说话时的情景才能准确理解对方语言的真正含义;而文化修养低的谈判人员则偏爱直截了当地陈述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两种不同文化修养的谈判者进行谈判时,往往是一方认为对方过于粗鲁,而另一方可能认为对方缺乏谈判的诚意,或将对方的沉默误解为对其所提条件的认可,而在进行深入沟通时,往往就会遇到障碍。
2、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由于历史因素所养成的定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中西文化各自体现为不同的特点。其一,东方文化注重演绎推理,习惯于由公理到个例。西方文化注重归纳推理,习惯从特殊到一般。其二,东方文化偏好结合性思维习惯,从事物的整体反应,属性加以结合。西方文化偏向于分析思维,即将整体剖析深入,对整体中的局部细节加以研究,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其三,东方人注重统一,而西方人注重对立。中国的古代哲学体系很早就有“道生万物”一说。在最初的贸易往来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谈判冲突以及利益损失都是双方在共同承受着的。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就次枝末节进行深入的讨论,东方人普遍认为这样有利于以后的合用和互信,一旦原则确定,一步不让,而在具体细节以及执行上,则表现出灵活性。
3、时间观念的差异。由于文化不同,造成东西方人对于时间的观念也不同。中国人经常讲:“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认为商务谈判及合同签订等正式场合的活动主要是走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做的其他相关准备工作,所以,东方人并不是特别守时。而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并且,西方人对于已经安排好的活动不会轻易再更改时间。但中国人对于时间的安排更随意,经常未预约就直接拜访客户,并且,对于已安排的活动,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对其进行时间的变更或取消。
4、风俗礼仪。习俗是在一定社会中,被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它具有恒定性,可变性和自发性等特征,它包括了在人类历史长河是所有被一定社会人群所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如生产习俗、生活、礼仪、岁时、信仰和社会习俗等。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在跨文化谈判中,我们对此应加以认真考虑,不能掉以轻心,否则,轻则影响谈判进程,重则会使谈判不欢而散。
三、策略
1、培养跨文化意识,各国文化的不同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等方面。
2、尊重他人文化,注意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要善于变通,灵活应对。
3、构建文化知识结构,提高谈判者的素质。
总之,在国际商务交流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事先对对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和了解,要避免误对方,使双方的意图更好表达,以促进成功的合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省级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山东省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是一个文化大省但并不是一个文化强省,山东省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丰富的文化产品是别的省份所不能具有的,让省级文化产品得到很好的发展是一个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越来越成熟的文化产业中完善文化产品的国际接轨问题是重中之重,文化产品实现国际化首先是要保证文化产品能够走出家门打开国际市场,同时能够从国际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引进先进的文化产品也是关键的,因此建立完善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平台就成了发展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唯一突破口。
一、构建山东省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文化产业的形式不断发展下,整个文化产品的内涵、延长文化产业链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先机,因此构建山东省文化产品拥有一个完整的进出口平台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同时建立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平台可以有效的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我省的文化产业目前的形式相对缺乏正确的市场导向、文化产品的概念相对模糊、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力度也相对的薄弱、文化产品的包装与宣传方面也是缺乏特色,针对以上一点问题来看我省的文化产业需要实质性的改革,在随着文化产业的国家化不断发展下,我们需要运用的就是利用先进的国际化文化产业思想对于我省的文化产品的市场导向、产品概念、新产品的研发、包装宣传等问题进行改革,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是实现文化产品发展奠定文化产业基础的最好选择。怎样建立一个完整的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对于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难题。
二、重视山东省文化产品在进出口平台中的品牌建设
山东省的文化资源在我国来说是一个大省,但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就需要深化我省的文化体制,首先就要在国际化市场中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的品牌形式,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的影响上相对比较薄软,但是我国却运用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资源,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就是重要的问题,对于我省来说也是重点问题。例如就对于我省的鲁剧来说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但是将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推向正规化的国际市场还缺乏一定的动力,主要的动力就是缺乏品牌建设,鲁剧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凸显出自身的题材建设,要建立有艺术文化内涵,坚决反对低俗的鲁剧文化就是一个完整的品牌意识,我们只有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教育意义、有思想内涵、有观赏艺术气息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建立我省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品质与影响力。我省的文化产品在进出口平台中实现品牌建设是我省文化产业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竞争力重要手段之一。
三、为山东省文化产品打造集中式的进出易平台
对于一个省级的发展来看,建立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主要需要有一个集中的管理模式与发展形势,这就要求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中,政府要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来组织建设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平台,因为个人的力量一定是薄弱的,同时可能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政府对于进出口平台的建立是完善进出口贸易的重点。政府的贸易导向也是正确的引导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前提条件,政府的进出口贸易具有集中式的特点,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模式,同时一定是具有完整的体系、稳定的贸易洽谈方式,这些都是能够对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平台。
目前我省的文化进出口的贸易平台的现状主要是:观念陈旧,没有长远的文化产业进出口发展眼光;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体制相对比较单一和零散;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环境缺乏规模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就要对于我省的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做出新的研究,将我省的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平台打造成一个具有长期的、整体的、有规模性的。根据这三点首先要求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国际化进出口贸易平台的建设中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例如在开发山东文化旅游业,山东省是属于沿海的开放型地区,同时占据渤海、黄海的经济发展圈,因此在国际化的贸易中要实现长期化就要对于山东省的旅游业发展有一个相对全面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其次是在建立一个整体的进出口贸易平台的时候,就是要不断的去完善山东省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要构建一个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目前我省的文虎产业相对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属于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因此在建立的国际化市场的时候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化的准则,二是要根据我省的基本情况来建立合法规范的贸易环境,这就要求我省在文化方面建立一定的机构来实现有整体性的交易环境。整体性的交易环境就有效的增加了我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数量以及质量的优化,对于文化产业的再发展创造有利的因素。最后是我省的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要实现规模性,这个规模性要求就是对于像旅游业、影视业、鲁剧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贸易机制,在进出口的平台中创建一个文化的产业链,这样就会对于文化产品的发展有带动性的作用。这样一来,一是有利于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化,二是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新产品的更新换代。
对于建立省级文化产品的贸易平台来说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是发展的关键,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尽早的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来推动文化产品国际化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对于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的监督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监督可以避免文化产品的发展陷入低俗化,当然文化产品的发展也是代表一个省级政府的文化形象。
四、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的形式研究
建立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就要对于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平台的形式做一些规范与合理化的安排,目前国际上的一些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形式主要是通过一些文化宣传的窗口式网站、文化会展的交流、固定的文化活动月等等一些形式,在此基础上我省对于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平台的形式上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形式,当然这种形式的建立一定要在我省的文化具体情况的分析上,例如在青岛、日照这些海边城市上发展旅游业可以建立一些海滩文化的交流,交流的模式可以是在固定的日期内宣传海滩文化、青岛啤酒文化等等,也可以将这种宣传利用网络化的形式来展开,建立一个固定的文化交流网站,对于这个文化交流网站的设置也要有一定的特色化,网站APP设置要体现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对于像鲁剧、影视业的交流形式上可以进行一些会展的展示,像山东的《孔子》、《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大染坊》、《铁道游击队》、《闯关东》、《沂蒙六姐妹》等影视作品的宣传作为一种模式,在文化会展中突出体现这样的文化软实力。当然除此之外,我省还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新的文化进出口平台,例如在国际市场中申请属于自己的文化专利,多与一些外国的文化进行交流,例如在影视动漫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宫崎骏的动漫思想以及美国的娱乐大片的制作宣传思想,经常性的实现与国际接轨就能在先进的思想影响下,发展更强的文化产业。
五、结束语
建设省级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平台是发展省级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手段,也是增长省级文化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对于省级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的建设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产业设定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建立独特的文化品牌模式,同时也要根据政府的进出口贸易思想发展具有长期的、整体的、有规模的平台,最后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形式将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落到实处,发展省级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化市场是我们文化产业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福翠.山东文化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J].潍坊学院学报,2012(5):104-105.
[2]王颖.以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视野,2012(10):12-13.
[3]胡俊海.打造品牌——增强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J].德州学院学报,2010(5):45-47.
[4]潘峰.凝目蓬勃发展的山东文化产业[J].走向世界,2010(31):78-79.
[5]杜启洪,侯贺良.山东文化产业盛世山雨欲来[J].走向世界,2007(1):34-35.
[6]王丽梅,牟芳华.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12):23-24.
篇10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应当说是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离不开国际经济生态环境的,被称之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大循环。200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总额高达11548亿美元。从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情况,我国对欧盟和美国处于顺差,而对亚洲周边国家(地区)则处于相当大的逆差。2004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日本在持续12年为我国第一大的贸易伙伴后降至为了第三位,欧盟和美国分别成为了我国新的第一和第二位的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市场对我国贸易经济的作用日显重要,然而,欧盟和美国政府开始重视了这一趋向,导演出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不过是一个必然的插曲。
另一方面,在大国经济体中,以市场汇率计算的中国贸易依存度为70%多,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从结构上看2004年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高附加值的主要机械设备仍然偏低,日用小五金等小商品还是占有相当比例。在贸易方式上也非常被动,“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7.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的55.28%。显然,在“贸易大国”称呼之下、这种“大而不强“的贸易背后存在着的巨大的“循环”忧,这种低质的贸易发展不仅与我国内部本来就太丰富的资源之间构成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也正在受到了国际外部的“封杀”。当今各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循环经济”不仅是国内的“循环”必须要具有国际经济“循环”观察。
二、舍“近”求“远”的“循环”模式应该有所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东亚的资源贫乏、与我国贸易呈现顺差日本、韩国等“循环经济”的表现,2004年我国已经成为韩国对外最大的投资对象国,日本近年来也加大了在华投资,据我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万个,协议金额650亿美元,实际投入461亿美元。解读这些国家的“行为”应该是十分明了的,毫无疑问,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点上,我国与东亚各国具有极为相似的共同点,而最大不同的是我国是这些在国家的贸易逆差国。不可否认,在这些投资和逆差的作用也在加强我国对欧美贸易顺差的竞争中,扮演着部分支持的角色,对于他们而言更为良性循环的效果是,充分利用了我国经济、技术及资源结构的特征,输入的初级技术/装备和资金加之中国的人力与物质资源,实现着曲线贸易、发展经济的目的,由此不仅转嫁了自身资源的瓶颈,也减少了与欧美贸易的“摩擦”。日韩的等东亚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而言,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学习与研究是重要的前提。应该指出的是在学习与研究欧美国家的同时,不应轻视向东亚贸易逆差国家(地区)学习,不仅向跨国企业学习,也应该注重向与我国文化接近的日本、韩国的中小企业学习。美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向她的最大逆差国学习了许多东西。目前我国偏重欧美忽视日韩的这种舍“近”求“远”的“循环”模式应该有所改变。
三、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
对于我国来说,国际贸易的经济水平比国内的还算是“先进”的,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的能源浪费是日本的十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由此,大量转移来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给我国带来“繁荣”,更使中国的能源瓶颈进一步紧张,资源危机正在逼近,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从产业的“循环”经济和中国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来讲,落实科学发展观,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而自主创新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与政府面对的当务课题。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自主创新不仅限于科技单位,而应是全社会的发展要素。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人和组织。如果比较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组织是最重要的。就目前我国那些组织最具创新意识哪?据零点公司2005年4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这点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无论人才还是资金多数民营企业确难以支撑。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型企业也引进了不少技术,但是多为简单拿来,消化吸收转化程度很低,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8。企业的创新环境中形成了有能力的没有意识,有意识的没有能力的制度缺位。显然政策与公共服务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落实,特别在税收、专利、人力资源与培训方面。
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政府的科技发展政策已开始由三大(大学、大院、大所)部分向更具有创新环境和项目需求的企业转移,企业应更为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民营企业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级政府主要是来源于科技厅局的发展助成资金。
四、中国企业应重视国际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研究
我们理解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意义是科学、技术等与社会,文化等综合性的现代科学概念,即有硬科学也还有软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就目前国际的循环经济而言,我国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无奈的低价竞争策略。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商场多可以看到成推的“中国制造”,其产品特征多为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基本属性,而基于满足消费者文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寥寥无几,除了硬性的技术因素外,我国外向型企业对于目标市场国家的消费文化的自主性研究不可不重视,这也是对提升品牌形象和设计水平的基础之一。
以往我国的国际研究机构多侧重于国际政治、经济、国家等宏观层面研究,政府驻外有限商务人员也很难从中观层面加以分析于研究。如何解决我们对国际市场研究比较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借助外脑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也有个别企业在外利用了部分对象国的本地资源,但是除了高额的费用外与中国企业的适合程度还相当有限。利用熟悉国内企业资源、企业文化及产品的中国的国际化市场研究空寺也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实际上,许多国际企业一开始进入中国多是这一通道其意义也值得中国外向行企业借鉴。在国内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必然向文化型,文化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变,从国际企业的标干来看IBM就是典型实例之一。然而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国企业对本国的市场把握和深度研究更显的十分重要,特别是同非常关注中国中高收入群体的跨国公司的竞争的本土企业来讲,如果中国企业不重视本土社会、文化的研究将无从针对性地改善服务的提升,必然处于循环经济末端地位和内外越来越不利地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