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质灾害的防治

篇1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篇2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策略【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37-01

矿山地质灾害指的是因为采矿活动带来的地质环境破坏,它会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生命财产损失,属于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分支,具体表现为开山弃石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矿山的抽水与排水带来的地下水位降低,引起水资源的短缺;错误的地下开采方式带来的岩爆、地震、瓦斯爆炸、沉陷、地面开裂;尾矿废渣堆积带来的地表环境污染。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泥石流、地表塌陷、井下突水。深入对矿山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已经刻不容缓。1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常见种类

矿山发生地质灾害有非常多的类型,就目前来讲,涉及到危害性比较大的形式有地层表面崩塌、深井岩爆、井下突水等。

1.1地层表面崩塌。地层表面崩塌容易发生的位置是用井巷开采的地下矿山。当矿山开采到达特定程度,就极易形成面积较大的采空区。而采空区位置,如果保留下来的矿柱不足,亦或是因为矿柱受到损坏,则会使支撑能力降低,造成最终的地面崩塌问题。尤其是一些矿体产状平缓与浅埋藏的矿区,更容易出现地层表面崩塌的问题。如果采空区没有及时回填,若矿层继续开采,其范围扩展至临界值时,地表则会形成较采空区为大的塌陷型盆地。再者,在分布岩溶的位置,亦会由于矿山的排水干疏问题导致地面表层崩塌。虽然有了上面的分析,可是众所周知,采矿的过程与机理均十分复杂,其中会涉及到岩层构造、成分等多方面的问题,故而至今未能形成被普遍接受的塌陷理论。

1.2井下发生突水。我国有很多的矿山都处在复杂的地质与水文条件之下,在采矿时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地下疏干排水,在必要时候,还会进行深降强排。由此可能给地质环境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发生矿山地质灾害。井下发生突水是发生机率最高的矿山灾害,具有规模大、强突发的特点。井下发生突水,重点隐患部位是含水层。在违反规范操作,或者是开采条件正常,而遭遇到采空区、积水巷道、地下暗河、溶洞等问题时,极易引发隔离岩层的不稳定,特别是在水体之下进行采矿时,更需要科学论证并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矿坑突水一般水文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并存有断裂与软弱破碎带构造,使顶板与底板稳定性降低。

1.3深井发生岩爆。在我国如果对硬岩的开采深度超出600米,则普遍认为其属于深度开采,而现在有些金属矿山的开采深度已经进入到矿山之下的1000米。开采距离深、应力条件高,综合作用下使得硬岩层较容易发生岩爆。岩爆已经成为影响矿山正常生产的关键问题。它有可能使得施工工作人员发生伤亡事故、施工机械设备受到损害,一般的岩爆也会造成施工减速、综合成本上升,因此可以说它是国际上的矿山工程难题。比如红透山大型铜矿,现在的开采已经进入到了深度1100米的范围,早在2003年,曾经发生过一次程度等级为中等的岩爆,致使将近100米的斜坡道崩塌报废,一些采矿区被迫停产。2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矿山在进行开采与挖掘过程中,基本都是直接于岩土圈中所进行的,因为矿山开采力度与面积的增加,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以下从技术层面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进行分析。

2.1地层表面崩塌的防治策略。矿山尤其是金属矿山,因为采矿而带来的地层表面崩塌,主要是因为采空区引发塌陷而造成的。金属矿山在矿体开采上一般都属于不充分型开采,加之地质条件、地表沉降等因素具有突然性、局域性、规律性与随机性的交叉作用效果,所以对采矿带来的地层表面沉降与崩塌,国内国际所展开的相关研究还远远不足。相比较而言,对煤矿山的采空区崩塌所涉及到的处理办法要丰富一些,常用的是充填加复垦的方法。此方法利用矿区周边的粉煤灰、煤矸石、露天矿中的剥离物一类的填充材料进行采空崩塌沉陷位置的复田,更多地用在填充材料充足且没有污染的地区,因为它一方面解决了塌陷位置复垦的问题,一方面也解决了矿山废弃物处理的问题,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

2.2井下发生突水的防治策略。对断裂出水的预防是井下突水预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应当注意检查清楚工作面的断裂以及分布情况,给断裂出水的预防工作提供合理依据。在断裂位置应当做重点监测,加强支护,避免滞后出水问题的出现。隔离岩层透水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水压的增加,用降低水压的办法可以减少隔离岩层顶劈问题,防止出水情况发生。此外要注意禁止对矿山的不正常开采及违规操作。

2.3关于深井发生岩爆的防治策略。最近十年来,国际上在岩爆的发生机理、预报预测等角度,都取得了较理想的研究成果。我们国家在岩爆问题的研究上,起步时间较晚,可是发展速度很快,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矿区已经配置了微震监测体系,且成功调试。有些先进国家在现场监控岩爆的问题上,用科学地对采掘顺序进行接排的办法,合理支护、卸压爆破、避免岩爆,改革施工方案,这可以当作我国施工技术的良好借鉴。可是对于采矿所造成的岩爆形成机理,其引发的能量消散与积聚规律,目前尚无定论,所以仍然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于深井岩爆的防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3总结

我国属于资源型国家,矿山规模及数量近些年来持续增长,可是由于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资源开发的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井下突水、地表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常发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对矿山地质灾害足够重视,合理开发并利用矿业资源,尽量避免开发矿山不当带来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于凯朋,颜乾坤,李春雷.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2] 林军.福建水口库区地质灾害现状与工程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02).

[3] 罗元华.三峡人如何远离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及防治工作进展报告[J].中国减灾,2002(03).

篇3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防治方法

一、提高认识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勘查方法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1)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2)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这些方法是预测潜在矿山地质灾害重要技术手段。

(3)环境化学勘测方法。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我们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我们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我们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我们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应包括如措施:

(1)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5)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可回填的废矿进行积极回填。

(7)对于闭坑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复垦率,结合生态措施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8)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按一定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如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府资助矿山环保、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基金。

(9)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强制其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

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62-02

近年来,我国因地质灾害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对此类事件加以重视,通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来降低此类自然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许多地区的降水量与降雨量在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就是地质灾害隐患的增多。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在中国由于土地广大、地貌复杂,所以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危害大小都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而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

首先,地质灾害的含义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活动造成的伤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地质灾害。在相关的条例中有说明:地质灾害涵盖了山体的塌陷、泥石流以及陆地凹陷、陆地产生缝隙等情况。而当今时代,又因为全球气候的不合理变化,各个国家、地区的降雨情况日益严重,这使得地质灾害存在较大隐患。再加之人们的活动面积不断增加,这对地质的损伤极大。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广,人又多,这使得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而地质灾害危及的方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从1990至2014年,因为山体的塌陷、泥石流以及陆地凹陷等情况的地质灾害使得两、三万的人死亡。这在大多数的自然灾害当中,死亡的人数只少于地震等重大灾害。并且有一些灾害产生的死亡人数十分多,例如:1998年某地区的矿洞发生坍塌,其中有295人死亡;另外在某省出现泥石流现象,使得3个村庄受到损伤,并且死亡246人,严重受伤的有30人。而从这个时期开始,因为这类灾害引发的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多,并且在1998年死亡的人数特别多,大概有1 642人,而在2000年以后死亡的人数又有相应的减少。

1.2 严重损害工程建筑以及社会财产

在工程建筑方面,地质灾害通常会损害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房屋以及道路、供电站等。而在九几年中,因为滑坡引发的重大道路事件大概有两百多件,并且有30多个重大桥梁被损坏,在这些事件中投入运用的资金大概有1.5个亿。与此同时,大型江河是发生滑坡的常发地带,这使得船运受到重大损害,例如:长江的某一段,因为滑坡事件,使得轮船无法及时运行。

1.3 引发重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这几年由于地质灾害引发的重大经济损失,大概有其他环境灾害的1/4。另外因为这类灾害产生的损失在逐年增加,大概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低于5个亿,而在2000年后经济损失增长到20多亿,甚至有的时候达到上百亿。不仅如此,这类灾害还会严重影响农业,并且制约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健康有效发展。

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有一定的成效。不过因为这类灾害具有多样性,并且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大,损害性较强,加之人们的活动面积不断增加,致使情况更加恶化。所以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中,一定要强化有效的管理工作,并采用合理的管理办法,进而缩小这类灾害损伤,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

2.1 强化地质灾害研究调查和规制

在这类灾害的规制工作中,有效的调查工作是其重点。因此要大概了解目前国家这类灾害的基本状况,设置出合理的计划,推测出这类灾害的后续情况,进而区分出灾害高发区、需要加大防治力度的区域,并且根据其防治目标制定出有效的方案,分清事件的大小,有安排地达到降低损耗的要求。

2.2 强化地质灾害的估算,降低人类活动引发灾害产生

在这方面,最先要做好的事情应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指导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都能清楚地了解到有效的防治措施与方法。并且让他们在进行工程建筑时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避免对大自然造成伤害而引发地质灾害产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防治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合理的地质灾害的估算工作,预算其危害大小。若是工程建筑还应考虑其危害出现的概率,并且考虑其完工后有可能出现危害的概率,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办法。

2.3 多种方式筹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

在我国,对于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一直没有能够构建系统的防治体系,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阶段不能够及时地筹集到足够的防治经费,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地质灾害发生阶段,即便能够意识到灾害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但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相关工作,防治手段仍不能够有效进行,防治工作的运作陷入被动状态。在开展筹集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阶段,如果仅仅依赖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结合社会中的多方面共同进行,采用多种渠道共同进行的筹集方法。中央财政主要投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能力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地方财政主要投入影响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于工程建设项目(修路、开矿、建房)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责任单位自主负担。这样就形成了政府投入占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强化法律制度的制约作用并严格按照法律条例来执行

目前,由于我国在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在这之中法律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起到规范人们生活、工作的良好作风。而当今时代,政府的工作任务有了较大改变,它从一开始的命令、下发任务变成服务以及监管监察,而法律法规在这当中便起到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地质灾害的法律体系中,由于这类法律起步较晚,并且不够健全。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其作用无法凸显出来。因此,需强化法律制度的制约作用,并严格按照法律条例来执行,从而增强法律效应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运作的工程,应当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以防止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阶段防治工作陷入被动状态。在我国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之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的主要目标,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当严格地落实到位,采用最为先进、高效、环保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梁.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战略思考[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23(36):416-421.

篇5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现状

据调查,某县主要发育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等5类地质灾害。截至2011年共查明地质灾害点500多处,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多位于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城镇村庄、公路边坡附近。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多个,从危害程度来看,主要以威胁群众人身安全及财产。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某县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以带状分布。

发育特征:

某县地质灾害点密度为36.4处/100km2,主要发育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1)滑坡。滑坡多发生于上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和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受降雨和人类活动影响,主要发育在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的阴坡,以层厚10~30m、体积50万~500万m3的牵引式自然老滑坡为主。坡度和高度决定着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斜坡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会随着坡度和高度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最终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形变来释放应力。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当斜坡坡度、高度增大时,坡脚应力集中,坡面应力卸荷范围扩大,从而形成牵引式滑坡。根据调查统计: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属滑坡高易发范围,在降雨、地震、坡脚侵蚀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灾害;坡度小于20°时斜坡应力分散,只有在人工扰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滑坡;坡度大于40°时,虽斜坡应力集中,但由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大于40°的自然斜坡数量少,所以发生滑坡的几率相对较小。滑坡在各个坡向均有发生,但相比阳坡,阴坡光照较少、土壤含水量较高、边坡稳定性较差,因此阴坡具有滑坡发生优势。

(2)崩塌。多为黄土崩塌,暴雨是主要诱因之一。崩塌多发育于高度20~100m、坡度大于50°的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斜坡,受黄土垂直节理控制,多为体积1万m3以下的小型拉裂-倾倒式崩塌,部分岩质崩塌与筑路开挖基岩边坡有关。据调查:崩塌多发育于50°以上的斜坡,坡度越陡,在垂直节理的分割作用下形成的孤立土体(块状或柱状)越容易产生临空优势,坡度增加使应力集中并产生拉裂,在静水压力和重力等作用下沿土体底部产生倾倒破坏;在100m以下,特别是在高度20~50m范围内崩塌集中发生,主要是由于50°以上、100m以上的黄土斜坡在区内发育较少,且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风化和应力调整已趋于稳定,而50m以下的斜坡容易受水流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陡坎,处于应力调整阶段,发生崩塌的概率较大;阳坡是崩塌发生的优势坡向,阳光照射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加速了垂直节理的切割作用,增加了土体的风化进程。

(3)不稳定斜坡。集中于高度150m以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黄土斜坡。不稳定斜坡坡度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斜坡变形演变趋势有关,调查表明,64%的斜坡有可能演变为崩塌,36%的斜坡有可能向滑坡发展,其发育兼具滑坡和崩塌的特征。

(4)泥石流。多发育在河沟两岸汇水面积大于2km2、流域相对高差大于150m、斜坡坡度20°~60°、主沟床比降0.09~0.40(纵坡5°~20°)、风化残坡积物比较发育的V形沟谷地区。

(5)地裂缝。主要发育于黄土台塬,由降雨诱发,多与黄土的自身特性有关。

3.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借助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等灾害发育影响因素图层进行网格剖分,并按照4级影响程度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区赋值和图层叠加,利用指数加权法对各评价指标的单因素指数值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求取综合指数,最后按高、中、低和不易发4个等级进行某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各分区土地面积和灾害点数量见表1。

表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统计

4.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防治建议

4.1防治区划

根据某县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发育、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特征,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现有社会经济实体和发展规划,在MapGIS平台下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级防治区。

4.2防治措施

该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与黄土本身的脆弱性、坡脚侵蚀、降雨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其发育现状,提出以下防治建议:①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应以个别搬迁与选择性工程治理相结合,次重点防治区以专业监测和搬迁避让为主,一般防治区以群测群防为主;②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加剧作用,在黄土斜坡前缘开挖卸载和后缘加载都有可能导致斜坡应力集中、稳定性破坏,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工程活动时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审、报批制度,避免在斜坡上乱挖滥建;③在人居密集、灾害多发的地区,应注重地表宏观变形巡查,对出现的裂缝及时进行填埋和夯实处理,及时清除被垂直节理切割为板状、柱状的孤立黄土体以及斜坡上小规模的不稳定土体,以排除隐患;④暴雨是黄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诱因,雨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入渗可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黄土斜坡坡面排水对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能起到预防作用;⑤根据某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地质灾害信息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

5.结语

(1)某县地质灾害主要为黄土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层岩性、坡向、坡度、高度决定其分布密度,降雨和人类活动是主要诱因,灾害发生时间与降雨周期性同步。

(2)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基于MapGIS平台对某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分区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3)通过对某县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如长期开展以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实施有效的黄土斜坡地表水排导和科学适度的人类活动可以缓减地质灾害的发生等。 [科]

【参考文献】

[1]黄玉华.陕北“对滑”型黄土滑坡发育特征及其整治对策探讨——以子长县阎家沟滑坡为例[J].西北地震学报,2009.

篇6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工程学;滑坡;泥石流;地面变形;崩塌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1-0108-03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与地质灾害的增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的重点。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地质资源、减轻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地影响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不仅破坏了大量的工程设施,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为此,进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探讨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岩土工程是致力于工程安全运行、地基改良而发展起来的,缺乏环境保护以及关注地质灾害的观念或者说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导致了非但没有实现对成层地基的加固,反而进一步诱发了更严重的地质灾害。例如某些水电站、矿山以及抽水蓄能电站都体现出了这一教训。为了尽快地弥补这一空白,在20世纪90年代设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即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一门研究、解决工程从规划到竣工,甚至后期运行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学科。这一学科将地质环境、地质体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地质灾害防治与岩土工程两大方面。其中地质灾害防治是对认为或者自然作用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治与防范;岩土工程是一个

涵盖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思想的综合体。

这里所说的地质灾害指由于认为或者自然因素所引发的人民生命财产或者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了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提到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地裂、地面塌陷等。

2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危害

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国家,西面是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东临太平洋,南面是世界最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及特提斯构造带的交汇处,具有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地质构造复杂的特点。加之我国经济落后、人口众多、承载能力弱的国情,从而形成了灾害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影响面宽以及损失严重的现状。地质灾害的发生会极大地破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同时还致使公路、航运、铁路、堤坝以及通信设施毁坏,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地质灾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称为自然灾害,另一种是由于人为的活动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干预的加强,就目前的地质灾害分析表明,我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原因,尤其是大规模的、不合理开采能源。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在受到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人工切坡、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沿着软弱带整体或者分散的下滑现象。诱发滑坡的原因有:地表水的冲刷、浸泡;降雨与降雪;地震;河流等地表水体的不断冲刷;蓄水排水;开挖坡脚、劈山放炮以及乱砍乱伐等。

2.2 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水作用,在山坡或者沟谷发生的一种携带大量的泥沙、巨砾以及石块等物体的特殊洪流,是一种高浓度的液体与固体的混合物。泥石流的诱因主要有:不合理放置的弃土、弃石及弃渣等;乱垦乱伐;不合理开挖。

2.3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主要包括地裂缝、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以及塌陷的城市已经逐年增加,最大的沉降量已经达到3m,这些城市有的独立成点,有的相互连接成为沉降带。造成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有:大量抽取地下水;表面溶岩活动;不合理地开采地下矿产资源等。

2.4 崩塌

崩塌主要是指处于陡坡上的裂缝分割岩体由于根部空虚而发生局部移滑、折断压碎而失去稳定性,从而从母体翻滚堆落在沟谷。崩塌的主要诱因为:道路工程开挖边坡;开采矿产资源;水库蓄水以及渠道渗漏;强烈的震动等。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远远超过了正常状态下的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例如采矿、铁道以及公路建设进行的开挖带来的地质灾害有地面塌陷与沉降、土壤侵蚀、滑坡与泥石流、荒漠化、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如下特征:诱发速度快、灾害损失大、诱发灾害面广。例如: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局部旱涝灾难,1998年的洪灾带来了2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以及1432人的生命代价。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3.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措施

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现行的相关行业规范等技术资料,国内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有加固工程、支(拦)工程、排(截)工程、搬迁工程、避让工程、护坡工程以及减载与压脚工程等。

3.2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防治工程设计的有效开展包括对应井发生滑坡、崩塌或者不稳定现象的斜坡等灾害进行改造,找出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及对策,从而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3.3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3.1 工程防治。工程防治是地质灾害防治中尤为重要的部分,根据当下的施工特点,需要进行工程防治的比例很大。适用工程防治的主要环境是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此时需要使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削方减载或前缘支挡等工程进行防治,对于中型以上的滑坡要根据工程的地质勘查选择合适的工程防治。

3.3.2 生物防治。即通过利用生物条件达到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从而减少投资以及加大防护范围的目的。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有合理放牧以及植树造林等。

3.3.3 避让措施。避让是岩土工程在雨天中经常使用的措施,还有一种是搬迁避让。在实际的施工中要对灾害的可能发生情况进行估计,针对危险大、危害性强的地质灾害,如果防治费用超过了再建房或者是搬迁费用的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此时要实行搬迁避让

措施。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加的明显,地质灾害的发生形式以及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为此我们必须要研究与探讨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技术,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岩土工程的开展。此外要明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具体开展岩土工程施工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情况,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来制定综合而全面的防治措施,从而最终确保岩土工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

[2] 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 [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

[3] 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实验管理处.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GO130.1-0130.13-94)[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4]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5] 李志红,朱祥坤,唐索寒.鞍山本溪地区条带状铁建造的铁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篇7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ical Analysis

Li Tian-fen

(272 Geological Brigade of Jiangsu Nuclear Industr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intensity of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in a variety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generally increased and brought great pressure to our country in this very fragil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eological disasterthe frequency and size of a rising trend. To this end, the author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s of the connot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main construction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engineering,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Key word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Geological disasters;Control measures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篇8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0引言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

公路地质灾害在类型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虽然其在发生几率、变形破坏规律上无本质的区别.但在难点多并且规模都很小。就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所有这些问题在预防和治理方法上都有着不可复制的区别。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广大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立了以加固、护面、拦挡等为主,以排水、土石体改良、植被绿化等为辅的各种工程防治措施, 并尤以浆砌片石和喷射混凝土护坡、锚固、浆砌片石、拦石墙和简易钢结构栅栏等最为常见。

1.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的缺陷

目前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一般存在以下缺陷:

1.1 公路沿线发生崩塌的地段,路堑边坡均不稳定,且未设置山坡挡土墙或设置方式不合理;

1.2 处理崩塌灾害主要采用的是以削坡为主的防治方式, 应该结合支顶和锚固等措施共同对崩塌体进行防治,且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条件进行施工;

1.3 对汇水面积和降雨强度较大的边坡上方未设置截水沟, 以及未进行植被防护;

1.4 对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段。或有过泥石流发生历史的地段,未采取拦挡、导流等措施;

1.5 治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应该遵循“及时、快速、准确”的方针,预防就是在线路必须经过地质不良地段时.事先修建防治工程,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2.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崩塌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公路坍陷。下面就针对这四种病害的治理措施作一探讨。

2.1 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2.1.1 削坡

在较稳定的岩体斜坡上,将危险斜坡岩体按照一定的设计坡度进行爆破开挖,目的是减小斜坡体的重量,同时也是为了清除表面较松散的岩体,露出新鲜岩体表面,使斜坡坡度达到理想的稳定坡度。但削坡不宜在岩体破碎强烈、开挖影响较大的岩体上进行。

2.1.2 喷射混凝土

该方法技术成熟,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对地形适应能力强,也比较经济。同时该方法本身能通过添加纤维来提高强度和韧性,并常与锚杆、钢筋网或钢丝格栅结合使用,从力学性能上人们通常把它当作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此外,基于水是边坡地质灾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发因素这一认识,喷射混凝土对坡面的封闭作用,非常好地隔绝了地表水下渗,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但喷射混凝土对环境和自然景观具有破坏性, 由于喷射混凝土的封闭作用,将毁灭坡面既有植被及其生长发育条件。

2.2 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选用好的防治方法就会在处理过程中和结果的显示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的选择和滑坡的类型、规模、地形地貌等具体工程条件十分不开的,首先,措施要有明显的针对性。根据防治目的的不同,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和改变滑带土的性质两种。

2.2.1 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

设置各种抗滑工程,如抗滑片石垛、抗滑挡墙、抗滑墩、预应力锚固、预应力锚固抗滑挡墙、抗滑桩、预应力锚固抗滑桩、钢架抗滑桩、拦砂坝工程等。近年来抗滑桩在公路滑坡治理中被广泛采用,多是人工挖孔灌注桩,一般在滑坡上布设2~3 排,适用于浅层处于蠕动挤压阶段的滑坡。当滑床为完整岩层时可采用上挡下护的办法,基础埋入完整岩层内不应小于0.5m,若滑床为不易设置基础的破碎岩层时,可将基础置于坡脚稳定地层内,基础埋深不应小于2m 并置于可能向下发展的滑面以下。

2.3 泥石流防治措施

按照经验和系统来处理泥石流的方式,一般为,在前期以疏通和泄流为主,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不好情况的发生还可以在泥石流不严重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时候仅仅依靠这种发式是达不到要求,甚至会让情况更严重的发展下去。所有我们有句很流行很适用很科学的话就是:预防于未然。我们在泥石流形成的前期去寻找形成的原因,就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处理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验,或者是经验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虽然会花费很大的一部分项目经费或者别的经费,但相关部门还是坚持完成自己的责任或者是人物而不断的努力着和工作者,这也许就是掌握经验的来源。治理较成功的泥石流沟,通常都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从改善泥石流流域的角度进行治理。目前常采用下列措施进行防护治理。

2.3.1 引水措施

当泥石流沟谷上游或支沟汇水区的汇水能通过截流坝和引水渠道引出主沟。导向其他地方进入主河时,可将沟谷上游或支沟的水流引走,从而减少主沟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数量,以削减泥石流的规模,控制泥石流的危害。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开阔、地势高差小易于向主河疏导的泥石流沟。

2.3.2 排导措施

排导是通过一定的工程让泥石流顺畅通过公路,进入主河和预定地点,而又不给公路造成危害的一种措施。一般采用的排导工程主要有两种类型:急流槽和明洞渡槽。

2.3.3 林业措施

林业措施是泥石流生物防治措施的主体部分,也是山区建设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林业措施是山区建设的生命线。一般泥石流沟谷流域的不同地貌单元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根据生态条件配置不同的林种将有较好的治理效果。泥石流沟谷流域的集流区(包括分水岭区及沟源区),是泥石流动力条件的水源地。应营造水源涵养林,适宜种植如油松、刺槐、华北落叶松、刺楸等树种。泥石流形成区在汇集径流的同时,还是松散固体物质的产生地,本区段的林种除要涵养水源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阻止土壤侵蚀,保护谷坡稳定,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属水土保持林(护坡林)。护坡林设计要坚持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可种毛白杨、紫穗槐山杏、枣树、柿子树,草本可种葛藤、沙打旺、芨芨草等。

2.3.4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很多,但很有效的要属生物措施了。这项措施对社会经济管理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有为了保证这种措施的正常实施和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有当地政府的地大力支持。要想获得成果,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生物措施,影响着生活中的食品、能源等问题,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持续长久的坚持是达到目标的必须方式,这样,就要建立一定的纪律和法规,找规律进行

2.4 公路塌陷防治措施

公路塌陷防治主要是对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因此应首先考虑公路沿线矿区及采空区的特征、公路不同地段构筑物的特点及其施工条件等,以便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法。目前,对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方法具体如下。

2.4.1 开挖回填法

为了防止雨水下渗、再次塌陷等不利情况的发生,在挖开后又重新填上的地方要用重锤夯击地基。并且在挖坑回填时更始要注意坚实行。其实回填方法有很多优势可言,比如对于规模较小、深度开采较浅的项目较为适用。

篇9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作用以及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灾害性事件。地质灾害主要分为突发性的和渐进性的,突发性的包括泥石流、地震、滑坡等,渐进性的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遥感技术的信息数据量大、信息及时可靠、并且具有真实性的特点。遥感技术的这些特点都非常有助于对地质灾害的分析研究,目前遥感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地质灾害的研究处理中。遥感技术能够提前预警灾害,利于预防措施的进行,同时能够有效的监控灾情,对灾后重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贵州省地质灾害现状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境内主要是高原山地,山峰绵延。贵州的气候以温和湿润为主,每年的降水量达到了1200毫米。贵州省内的地质结构十分的复杂,岩溶地貌非常的典型。喀斯特地层分布非常的广泛,总面积达到了109084平方千米,并且岩溶的形态种类繁多,形成了特殊的岩溶生态环境。由于贵州省大多是山脉,导致喀斯特的分布也呈现出陡峭纵横的态势,而且喀斯特地质非常的脆弱。省内的喀斯特地层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碳酸盐岩、页岩和砂岩以及玄武岩、变质千枚岩和板岩、含煤岩溶层。碳酸盐岩地区容易发生滑坡、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页岩、砂岩和玄武岩地区容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变质千枚岩、板岩由于风化厉害,一旦进行人工开采会出现泥石流、地表沉陷等问题;而含煤层岩溶由于煤矿的开采,极易发生山体崩裂、地面塌陷等灾害事故。另外,贵州省的土质特别,在山间、河流等平缓地段大多为软土层,软土、淤泥等遇到水容易软化,干燥时又容易收缩,导致地面下沉、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贵州省内的地质结构多为断层等,导致岩体不稳定,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贵州省内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下沉、地面崩裂、泥石流、滑坡、山体塌陷等。

2 遥感技术在贵州地质灾害中应用的必要性

贵州省经常大面积的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贵州省内的地质灾害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它的破坏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贵州省内的地质结构特殊,岩溶面积大,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事故,直接影响着贵州省的经济发展;第二,对城镇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城乡建筑、工厂设施等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三,煤矿等开采企业受到了破坏,造成人员伤亡等事故的发生;第四,交通、电力以及通信设施遭到了损毁。由于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贵州省的通信、电力以及交通等设施严重损毁,影响了交通的发展,不利于灾后的重建;第五,水利工程等大型国家工程遭到了破坏,造成了居民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第六,由于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了贵州的资源开发以及招商引资等商业活动的进行,影响了经济发展。

地质灾害阻碍了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当地的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了全省所有灾害的一半以上。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给贵州省的城镇建筑、交通、通信、水电工程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发展。同时,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事故给居民的精神上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遥感技术能够真正帮助我们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监控和灾后等数据的掌握,遥感技术获得的数据将会更加的广泛、准确和及时,对地质灾害的处理有着极大的作用。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和急迫的特点,灾情的预警、监控和灾后的处理工作艰难并且复杂。有些地质灾害是由于突发的大规模降雨引起的,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洪涝灾害等。以往对于地质灾害的调查一般是人员野外实地调查,只能知道地质灾害的地点和灾害的程度,但是不能够实时监控灾情,不利于灾后的救灾和重建工作的进行。而遥感技术一改以往的局限性,能够及时的、广泛的获取大量信息资料,并且资料的准确性要远远高于以往的实地调查,同时遥感技术数据的收集不会受到地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遥感技术不仅能够获取相关数据,更能够进行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对已发生的灾害进行评估,给救灾等处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因此,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运用是必须的,并且将会越来越普及。

3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预防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发生主要是因为自然地质因素,同时极大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破坏作用。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控以及救灾等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的进行灾后处理。通过雷达与遥感技术的结合,能够对遥感图像进行科学的解读,从而及时的获取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信息,为地质灾害的调查提供真实的、科学的数据。对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得知灾害的发展情况,同时还可以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考究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例如,在对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中,遥感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滑坡地点的调查和滑坡的实时动态的监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较为常见并且分布广泛的地质灾害,全球地质特殊的地区都常有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土质本身的特殊性以及长期雨水的冲刷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直观的看到植被的覆盖情况、岩石的类别、结构、人类活动以及降水、积水等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因素。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因素的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对比已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共同特征,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遥感影像,然后对隐患区域是否会发生地质灾害进行研究,最终做出判断。

4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包括泥石流、山体滑坡、地表沉降等多种灾害,他们有时单独发生,有时候会同时发生一种或者多种,但是他们体现在遥感图像上的形态、色调等数据是可以区分开来的。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准确的、直观的辨别出各类灾害的规模、特征等。从而,遥感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解释各类灾害的发生状况,实时查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规模,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趋势、危害系数、影响因素等。根据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级别评估,有利于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检测工作的进行。

地面低空航拍监测影像、DEM及三维场景图

随着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使用日渐成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已经从以往的理论化逐步走向实践,并且推广到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山区的工程建设以及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遥感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将会利用已有的卫星、雷达以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检测并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监测并治理地质灾害。通过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的解读,调查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关因素,建立档案库,促进地质灾害的预测和判断。遥控技术还能够及时的监控地质灾害的情况,并通过对已发生灾害的分析,为地质灾害的救灾、灾后处理等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篇10

【关键字】柠司煤矿;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现代人类活动也已经成为强大的地质营力作用到自然地质环境中。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危害越来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下面重点介绍柠司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柠司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地下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开裂及塌陷,沟缘崩塌、滑坡,泉水枯竭,河水断流以及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周边矿山剥离堆土和矿渣堆积而占用土地以及淤塞河道而造成山洪或矿山泥石流发生的危险在水文地质条条件不明进行采掘活动时还可发生突水灾害;当临近老窑采空区周围区域进行采掘活动时还可发生透水、有害气体中毒等灾害

一、柠司煤矿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类型

(一)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柠司煤矿为采用地下开采的煤矿,由于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土体冒落、弯曲变形并产生裂缝等而在地表发生大面积变形破坏,形成矿区地面变形地质灾害。表现面状下沉的地面塌陷和线状分布的地裂缝。

地面塌陷与地裂缝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在沟谷边缘处还易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据初步统计,目前柠司煤矿因采动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已达1000公顷。

(二)地压灾害

地下采煤的过程中,同时要维护顶板和围岩稳定。如果对地下硐室不及时进行支撑和维护或维护质量不过关,则硐室围岩就会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遭到破坏。当工作面过断层、冲刷等地质变化时,在初采初放、末采过程中,尤其是当煤层顶板兼为软岩或复合顶板时,矿山压力表现明显,在地应力作用下,常造成顶板离层、切顶、下沉和垮塌,甚至造成采场大面积冒顶等地质灾害。

(三)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是煤矿开采中发生的严重并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煤矿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因对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不明或资料掌握的不确切,也会发生突水灾害。柠司煤矿在建井期间曾在施工主副斜井时因对所穿越的煤层火烧区资料掌握不细,对灾害估计不足,虽预先对围岩进行了加固处理,仍然发生过小到中等突水; 由于对矿井南翼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够,在南翼首采面投入生产时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突水灾害,严重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四)老窑采空区威胁

在柠司矿井中部河道两侧原分布有多达15个有采矿权证的地方小煤矿, 2009年,政府将这15个小煤矿进行了整合。目前柠司矿井北翼东临两个整合后的地方煤矿,井田南翼东部河道以南保留两个地方煤矿。

当采掘活动接近这些煤矿开采形成的老空区时,会受到与老窑贯通而发生透水、有害气体溢出等危险。

同时本矿采空区积水也成为采掘生产的潜在威胁。

(五) 煤层自燃

柠司煤矿所采煤层属侏罗纪中等变质的易自燃煤层,当氧气、温度等条件允许时,可发生自燃。由于矿井埋藏浅,采动裂缝往往与地表贯通,当采空区通道封闭不及时等因素同时作用时,可发生采空区散落的煤炭发生自燃的危险。

二、柠司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查明矿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提前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查明矿区内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寻找出隐蔽至灾因素,认识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时分析出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煤矿开采活动,提前做好矿区井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瓦斯、煤尘及煤层自燃灾害

确保矿井通风,搞好“一通三防”工作,加强防灭火,是防治井下瓦斯、煤尘事故和煤层自燃的有效预防措施。矿井应配足风量,实行机械通风、分区通风、上行通风;禁止携带烟火等易燃物品入井,必须选用煤安、防爆型的电器设备;放炮前后必须检测瓦斯;注意防灭火;建立瓦斯检查制度及时处理积存的瓦斯。及时封闭与采空区沟通的巷道,对采完的工作面及时封堵,注意防止漏风等。

(三)加强采场顶板支护

在矿井建立矿压监测系统,对工作面顶板压力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根据周期来压、过变化带等时的压力显示及时移动支架缩短控顶距离,加强顶板支护,减小压力作用。当工作面在初采初放阶段初次垮落步距较大,在老顶尚未垮落时,矿山压力显现明显,支柱行程常会缩短,支架被“压死”,必须保证泵站额定压力,加强支护;工作面在末采阶段,因煤柱缩小,矿山压力集中且反复作用,使得工作面支撑压力增大且顶板异常破碎,常造成煤壁片帮,采场冒顶现象,因此在保证泵站核定压力的同时,还要采取工作面顶板锚固、挂网等特殊支护方式,保证回撤安全。

(四)对地表沉陷进行调查、治理

在工作面日常生产中,及时对地表塌陷范围进行调查,并设立标志牌,圈出塌陷区范围,禁止闲散人员进入。对塌陷区及时投入,安排治理。目前公司已经对北翼一条沟谷及其部分支沟进行了沟底填实和隔水处理;对北翼东区多个工作面采空区地表沉陷、裂缝,采用人工为主配合机械对裂缝进行开挖、填土、夯实处理,恢复生态平衡。已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通过地表裂缝填埋,沉陷治理,既防止了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进入井下的威胁,也减小了采空区浮煤通过采动裂缝与地表大气沟通发生自燃的风险。

(五)超前探查老窑采空区

当采掘临近原地方煤矿采空区时,提前采取超前探查采空区工作,严格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防治水原则,通过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方法,目前已多次探到老窑采空区,确保了采掘生产安全。

(六)工作面顶板疏放水

通过南翼补勘及矿井水文类型划分工作,我矿南翼水文地质类型属复杂型,充水水源主要为风化基岩含水层水。在南翼水文条件不明朗区域,一直坚持开展工作面煤层顶板含水层钻探探查兼疏放水工作,确保了工作面开采安全。

(七)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在地质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在煤矿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首先,相关部门应清楚本地区的地质灾害状况,掌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从而推测本地区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薄弱区域以及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可能带来的的严重破坏性,据此制定出初步的防治计划和措施。其次,应坚持每年组织专家组进行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检查与研究,遵循“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最后,应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并完善本地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加强对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及时进行纠正,杜绝对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疏忽大意。

(八)煤矿企业应全面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员防灾意识

做好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首先要加强对员工进行防灾知识的培训、宣传教育。煤矿企业应做到广泛宣传各种防灾抗灾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提高员工的灾害意识,要让员工对煤矿地质灾害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效帮助员工做好灾前预防,灾害发生时不慌乱、及时进行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