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1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些教师习惯于高僧大德向广大信众传授经文的模式,自己坐在高处,台下是芸芸众生,学生不能对教师讲授的经典提出问题或者怀疑,只要用心倾听,做好笔记,学生们就会接受福音,得到点化。虽然教师授课时对法学知识进行了客观、全面、系统的阐述和介绍,但不带主观情感和价值判断,缺乏激情和对现实社会的担当,此种教学方式还被美其名曰理性和价值中立,其实质不过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填鸭式教育的缩影。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使得目前对于法律人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有崇高的法治信仰!要有公正的法治理念!要有不屈的法治精神!要有纯熟的法律技艺!要有清醒的法律思维!要有理智的法律头脑!作为培养未来法律人的基地,法学课堂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践行者,更要培养学生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开创者!

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刚刚起步,在诸多领域都没有涉及或者虽有涉及但并不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需要强调批判的学习精神,落实到法学教育中,就是书本上白纸黑字写着的,不一定是对的,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给大家讲述的,不一定是正确的,目前一些法律案件的判罚,不一样是完全公正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本着内心的公平正义,去质疑任何不公之嫌。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呢,运用法律教育的通用方法:以案说法,效果明显。2006年的“许霆案”足以担当重任。2006年4月21日晚10点,被告人许霆到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发现银行卡账户上只被扣了1元钱,许霆先后取款171笔,合计人民币17.5万元。许霆潜逃1年后被抓获。广州市中院一审以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

对于此案,重点在于一审判决:无期徒刑。此案例介绍时学生普遍反映一审判决太重,认为银行有错在先,多取几次钱就判无期不能接受。此时教师提醒学生记住自己的第一印象,而后进行法律分析。教师在进行法律分析时还原广州市中院做出判决的依据。

定罪上,运用分割法,将许霆所取171笔分割为第1笔和后170笔,第一笔为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仅发生返还问题。后170笔许霆有主观侵占银行财产故意,客观上有危害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且案发时盗窃罪的定罪标准为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3条第3款又明确规定,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所以可以认定为盗窃罪。

量刑上,案发前刑法修正案八并未出台,当时的刑法第264条明确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所以可以分析出广州中院作出的一审判决是完全“依法办事”的结果。此时再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依法办事”的结果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广州中院作出的判决真的是“于法有据”吗,还是法条本身有缺陷呢。当学生面临这一困惑时,引出法律的运用问题。刑法第264条本身是没有缺陷的,之所以依据这一法条审理许霆案会得出大众普遍不能接受的判决,原因就在于广州中院的法官生搬硬套法律,司法技艺严重缺失。法条是死的,人是活的,刑法第264条所规定的刑罚追溯立法者本源应该是在犯罪行为人主动形成犯意,主动实施犯罪并产生所期望的后果时运用的,许霆案中,银行有错在先,许霆明显是“被引诱”犯罪,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明显偏低。这个时候再生搬硬套刑法第264条无疑是不恰当的。分析到这里,学生普遍接受到了貌似公正的判决其实也可能存在问题的信息,再强调“批判”的精神对于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学生对于“批判”精神就会印象深刻,并对以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最后,再引出二审判决加强这一印象。2007年1月10日,许霆案由广东省高院发回广州市中院重审。2008年3月31日下午3时,二审宣判,许霆以盗窃罪被判5年,追缴所有赃款17.5万元,并处2万元罚金。

通过这一个案例的分析,目的在与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目前我国法制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未来的法律人,任重而道远。在目前的学生阶段,学生不应养成盲从、全盘接受这一学习态度,而是应该养成批判的学习精神,多去思考为什么,多去思考实质的公平该如何实现。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在思想不断碰撞的火花中去寻求中国法制进程的良好路径。

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能力较强,教师根据课本所教授的知识普遍学生都能够明白,但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授给学生一门门具体的知识,不如教会他们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这里可以引入一个寓言故事:古时候有个青年,很虔诚,每天拜佛,终于感动了天上的一个菩萨,菩萨就下凡了,决定给这个青年一点回报,于是菩萨就用他的一个手指头朝一块石头一点,这块石头就变成了一块金子。递给这位青年,这位青年摇摇头,不要,菩萨有用手指头朝更大的石头一点,又递给青年,青年还是不要,菩萨怒了,问:你到底要什么?青年说,我要你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头。正如这一寓言故事所说,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习到好的方法更为重要。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多问学生为什么,逐步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分析法律问题,培养学生一步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对照书本逐行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对于学生而言,在听课时,一定要勤于思考,要多思考“为什么”,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除了得到这个“鱼”外,更重要的是得到这个“渔”。要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追求。

篇2

关键词: 高中英语 结课 原则 方法

明代文学家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高中英语好课,应当精心设计好课堂结尾,巧妙的结尾可以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良好的结课设计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知识、画龙点睛和激起学生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善始善终,收到曲终意长、课停思涌的效果。因此,精心设计课的结束部分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结课的基本原则

(一)顺畅贴切,水到渠成。

结课是一堂课结束的自然体现,它既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课堂教学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授课,使课堂教学的结课顺畅贴切,水到渠成。因此,教师既要避免教学节奏过快,留过多时间给结课;又要避免讲授内容过多下课了还没讲完,最后草率结束教学。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调节好教学时间安排好教学内容,在下课前几分钟做好结课的准备,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结课方法。

(二)语言精练,干脆利索。

结课时语言一定要精而短,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中心,干脆利落地结束教学,不能连篇累牍,否则就会给人有失偏颇、头小尾大的感觉。

(三)画龙点睛,梳理归纳。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总结一下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几点或几条,重点是什么,反复强调一下,强化记忆。结课教师要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当堂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四)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写文章要注意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结课要适当照应开头紧扣课堂导人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感觉,不能有头无尾。

二、结课的基本方法

(一)排序结课法。

排序结课法就是将课文中的事例按时间顺序、发展的顺序和逻辑顺序加以整理和组合使其形成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理清眉目,形成整体的认识,便于学生记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2 Lesson 1 “Cultural Relics”中的“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与the amber room有关的重大历史人物:

FrederickⅠ――?摇?摇Frederick WilliamⅠ――?摇?摇Peter the Great――

CatherineⅡ――?摇?摇The Nazi army――?摇?摇The Russians and Germans――

根据这些与the amber room有关的历史人物,学生能很清楚琥珀屋的来龙去脉。学生能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迅速详细记忆文章中的一些细节,学生还可以加速复述课文的速度,而且还能学到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二)比较结课法。

比较结课法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去比较鉴别。通过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理解。这种结课法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例如在讲解带有as和which的定语从句时,在结课前可以列表比较用法区别,使学生一目了然。作as与which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区别如下:

(三)开放式结课法。

结课前几分钟学生们刚学完新知识,思维正处于亢奋状态。此时教师就要抓住机会,根据学生心理和所学内容,采用开放式的方法,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中的Puzzles in Geography后,教师让学生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归纳总结对英国地理的新认识,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完善,最后教师作评价。这种开放式的结课,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而且能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

(四)朗读结课法。

教学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或重点段落,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节奏;既可以在朗读中体味文章的境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回顾知识、熏陶情感,又能借助朗读来强化熟知更多的有关英语文化背景和英美社会习惯和概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中的阅读部分“Geography of Canada”下课前的几分钟,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这篇课文,朗读了一遍学生们如同跟随Li Daiyu和Liu Qian他们进行了一次跨越加拿大的旅行,如同身临其境般和他们欣赏、体会和了解加拿大,在朗读中得到感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熟知。

此外,还有一些课文人物对话很多,在文章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在讲学人教版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中的阅读课结课前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语感。

另外,朗读还能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朗读来结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五)框架结课法。

上课前教师预先设计好框架结构图,课堂教学中或明或暗地把内容集中板书在已显示或待显示的框架之中,在结课时引导学生研究框架中所填内容,使他们认识到内容关联并把握整体结构。

例如教学人教版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阅读部分时,为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利用课文的语言材料展示教学中的重要句式,以框架填入的方式使之形成教学内容的概要性小结。通过框架式小结,使学生从根本上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本课的框架如下:

此法与表格原理和效能相似,但形式活泼一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六)激情结课法。

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充满激情,用饱满热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感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鼓舞,进而变成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的阅读部分“Great women and their achievement”时,结课前可用一些简短而又充满激情的话激发和鼓励学生像那些伟大的女性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用智慧和知识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结课法用话语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心潮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这样的结课是画着惊叹号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七)悬念结课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解答,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Reading部分,设计用两课时完成。当第一课时学到Li Qiang逐渐远离地球遇到空气稀薄氧气越来越少而头痛时,唤起了学生们的担心和忧虑。结课时,我也忧虑地说:“How sad!Can Li Qiang go to the future without accident?What will happen next?”像这样嘎然而止的做法,造成学生渴望了解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八)延伸结课法。

延伸课外,引来活水。在课堂教学结束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有目的地把所讲知识延伸到课外。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中的阅读部分“An Interview”结课时,我根据学生已经了解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区别的情况,进而问及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情况和历史,并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这方面的材料。根据课文内容,把课外阅读中国与奥运会的历史作适当扩展,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并在课外阅读中巩固了对现代奥运会历史的了解。这是根据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作适当扩展的结尾方式。

三、结语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种结课方式都各有侧重,教师应积极贯彻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具体课堂中结合自身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灵活使用,做到“因课而异”“因材施教”。新课程理念引导下教师不仅要有审视课堂的教学自觉,还需要有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恒心,更需要大胆实践其他教学方式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模块)[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3

一、树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当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要求,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听讲”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当以“学生为主”建立课堂结构,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数学学科价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出发,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之后,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划和教学引导方式。针对文理科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理念,针对男女生数学思维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基础知识、难易处以及重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将灌输性教学与探索性教学结合起来,将数学学科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将数学教材内容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靠近数学,对数学充满期待和兴趣。

二、构建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平台,而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参与者.然而,在教学中,一个良好的课堂实施氛围是影响着教学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课堂教学气氛就像是一个操纵者直接操纵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操纵着学生是否会积极地投入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因此,可以说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一堂有效性的课堂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构建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就必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的创建.故由此可以判定一点,构建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必须拥有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为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创建奠定了人文基础.除此以外,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还应该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之中借助一些充满趣味化的内容或者是生活化的知识来和教学内容加以连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为教学添入活力.这样的方式也必将能够推动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创建.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事物表现得具体可感。它依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知识进行多样化的显示。像是动和静、快和慢、虚和实等因素间的相互融合,有效地打破了时间、空间、整体和局部的限制,从而把教学中的信息、事物和现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虽然代替了很多传统教学媒体,并且效果显著,但是,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媒体的教学,传统媒体教学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有把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

四、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中时期的学生,思维已经发展到了一种不可控的阶段,再加上数学本身的枯燥特性,教师想要很好地掌控数学课堂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有效把握数学课堂有序进行.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该主动参加一些教学教研活动,在增加新知识的同时,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分享,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重视课堂教学总结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发展;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94-01

小学数学教育评价作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改进教育决策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地认识评价,如何有效地实施评价,并保证评价功能的合理发挥,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评价的功能,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措施与方法的变革。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我们所谈的教师教学评价基本属于课堂教学的评价。

一、从评价功能的转变审视课堂教学评价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功能:鉴定功能、诊断功能、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与传统评价截然不同的一种评价,它强调评价的诊断和改进的功能,是促进教师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二、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果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看做一个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整体,那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1、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活动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无法孤立地存在,每一个要素都必须以其他要素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各个要素只有综合发挥作用,才能形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高水平,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相反,只要能够使各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使某一个要素没有达到高水平,也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2、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动态生成性

课堂教学质量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在生成的过程中充满了变数。综合人们对教学过程要素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理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效果。

三、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恰当的评价方法与策略,是实现评价目的的必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的方法一般有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表现性评定等。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随着教育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正呼唤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化为培养能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多数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该标准从活生生课堂教学状态着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参与、交往和思维状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大量对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以及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在确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体现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上具有重要作用。目标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要表现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从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出发,合理地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

3、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和相关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强调学生的合作,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五、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一节好的数学课

评价一节数学课应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2)为学生创设密切配合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如认识圆中,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同学的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圆的特征,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4)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

篇5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提高中职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方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浅谈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之浅析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 关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策略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崔兆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三条主要策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组织教学;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1版《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如何在四十分钟课堂内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是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如下策略.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组织教学 2011版《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更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我们的教学又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易懂、愿学、乐学,如此才可能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数学故事走进数学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受初中学生的喜爱.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首先声色俱茂的向学生讲述了有关发明国际象棋的故事,然后提问:国王到底有没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要求?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探求这个问题的欲望. 故事一讲完,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探索.这样,学生在故事中学习的兴趣很高,而且学到的数学知识更牢固,也许终身难忘. 让学生探索故事中蕴涵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会听得开心,学得快乐. 2.让生活数学走进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素材,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一次课的开场白是:“同学们,每到换季的时候,我们逛商场看到最多的字眼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打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打折销售’.”然后由三位学生表演了一个我自编的打折销售情景短剧,并提出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这一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处处有用. 如果我们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 上平放一面镜子,在镜子上做一个标记,观测者看着镜子来回移动,直至看到旗杆顶端在镜子中的像与镜子上的标记重合.这些方法都能达到目的,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而且他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也加深了印象,一举两得. 在实践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容积的测定等,教材中有很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将材料进行“生活化”改造,使学生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知识,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梳理 一个不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他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就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而缺乏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归纳总结能够有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并从中找到、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解决问题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解题方法的目的. 例5在八年级的《平行四边形》这节内容时,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答:平行四边形) 问:那么你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答:它的对边平行,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 问: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性质有什么区别?(答: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问:那么它的这一特殊性质又有什么用途呢?(学生举例,我们学校的电子校门就是很好的运用)这样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一问一答中知识结构也就随之形成.这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见,总结归纳是把数学问题与知识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梳理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而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问题解决”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这就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解决问题”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问题解决策略教学的意义,真正为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策略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方法,并且让策略在学习中升华. 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去观察生活,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念.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让动手操作走进课堂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初中生而言,操作可以缩短学生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因此,课堂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操作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充分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引导他们通过“测一测、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结果有学生通过测量猜想出中位线和第三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有学生沿三条中位线把三角形剪开得到四个全等的小三角形,再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发现了结论;有学生沿一条中位线把三角形剪开,然后拼接成平行四边形而进行猜想论证;还有学生剪拼出矩形而获得结论……,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探索和学习,符合他们这一心理特点. 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可能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下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教师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尤其表现在当课堂教学受到偶然因素冲击特别是对教师情绪产生冲击时,教师应对与处理的机智.例如,一次数学课,上课时我走进教室,学生根本就“不把我放在眼里”,丝毫没有准备上课的意思,全都在讨论刚刚结束考试的物理问题.这时如果一顿训斥,学生们无疑会安静下来,但接下来的数学课肯定会因为学生由于受到训斥产生的消极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带着微笑大声说:“同学们,大家对物理课有兴趣、热情高,值得赞赏,不过,要学好物理,首先要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现在已经上课了,还是让我们先把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的内容上来吧.”话还没说完,学生全都安静了下来,他们又把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数学课的学习之中. 2.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当前,数学教学已从过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具有“基本的数学能力”.但不管是传统教学的重视“双基”,还是现代教学的“四基”并重,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层次差异始终存在,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区分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发展是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实际上“优秀生和学困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学困生”在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在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恰当的处理.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的,因此,指导学生选择较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学法指导既要针对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层次差异;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又要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指导具体的学法.如对全体学生我们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练习与作业的方法、记录和整理笔记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等等. 对优秀学生除要求他们掌握全体学生都应掌握的一般学习方法外,还可让他们掌握一些要求较高的学习方法以适应其自主深入学习.有些学习方法要求较高,操作性差,不适应学困生,但却对优秀学生帮助很大.如,在优秀生已掌握了几何证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顺利和准确地表述证明过程后,学习方法就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目标应变为积累各种几何题型的证明思路和解题技巧,这时我们可以及时告诉他们一种提高几何证明能力的化归方法: (1)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求证结论并画出图形. (2)联想,与自己熟知的类似问题建立联系.(3)作辅助线,寻找证题途径.(4)记录证题途径的各个关键步骤.(5)总结证题思路,使证题要点尤其是转化步骤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化归法是将求知划归为已知的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几何证明题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找到把它转化为已知题型的关键步骤,其中已熟悉的小细节,不必再关注,只要将问题划归为已知题型时就结束.此时最重要的是记住化归步骤及证题思路即可,不再重视详细的表述过程. 学生一旦掌握了较有效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一工作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在主导思想上就要明确: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这就是教书育人.“习惯决定人生”,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笔者认为,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对学生以下习惯的培养:自学课本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习惯,认真完成练习与作业的习惯,自觉检验的习惯,及时改错的习惯,定时复习的习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习惯. 总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营造融洽、愉悦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2.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当前,数学教学已从过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具有“基本的数学能力”.但不管是传统教学的重视“双基”,还是现代教学的“四基”并重,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层次差异始终存在,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区分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发展是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实际上“优秀生和学困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学困生”在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在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恰当的处理.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的,因此,指导学生选择较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学法指导既要针对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层次差异;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又要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指导具体的学法.如对全体学生我们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练习与作业的方法、记录和整理笔记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等等.

对优秀学生除要求他们掌握全体学生都应掌握的一般学习方法外,还可让他们掌握一些要求较高的学习方法以适应其自主深入学习.有些学习方法要求较高,操作性差,不适应学困生,但却对优秀学生帮助很大.如,在优秀生已掌握了几何证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顺利和准确地表述证明过程后,学习方法就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目标应变为积累各种几何题型的证明思路和解题技巧,这时我们可以及时告诉他们一种提高几何证明能力的化归方法:

(1)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求证结论并画出图形. (2)联想,与自己熟知的类似问题建立联系.(3)作辅助线,寻找证题途径.(4)记录证题途径的各个关键步骤.(5)总结证题思路,使证题要点尤其是转化步骤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化归法是将求知划归为已知的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几何证明题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找到把它转化为已知题型的关键步骤,其中已熟悉的小细节,不必再关注,只要将问题划归为已知题型时就结束.此时最重要的是记住化归步骤及证题思路即可,不再重视详细的表述过程.

学生一旦掌握了较有效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一工作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在主导思想上就要明确: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这就是教书育人.“习惯决定人生”,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篇6

论文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应包括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等要素。这七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在这个社会结构体系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学校数学是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因此,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测的两大基本要素。

听课评课是中小学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方法之一。在实践活动方面,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新课改以后,许多人都强调是否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数学交流等,如果一节课没有所谓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之类,就认为不是好课或成功课,在评价的意见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个时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出现“高原”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教师的数学教育观、研究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问题。本文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从而给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带来新的活力。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

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刻画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要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社会学分析,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清楚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应包括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

(一)数学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是进行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过去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上,只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忽略或是虚设。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而不应该陈述教师打算做些什么;(2)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具体、明确、可观察和测量的,尽量避免用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等。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此处,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也包括教师把生活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事物纳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把数学教材及相关内容进行再创造成为容易理解的数学教学内容。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范围;( 2)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性和准确性;(3)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4)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面向全体,也要做到因材施教,等等。教学手段方面,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原则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气氛和课堂上师生的关系,以及学校文化和(教室)课堂文化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除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之外,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条件,要为学生再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师行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评价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等一系列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六)学生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是否参与提出问题,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和发展各种学习策略,以及解决有关问题,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习和进行交流,是否在活动中有情感的投人,是否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对学习有信心和兴趣,以及学生与教师交流行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行为等。学生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七)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包括是否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是否得以培养和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否恰当或形成,等等。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要素。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

由上述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这7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的结构体系,我们称之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可用图1表示。

(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元素是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这里需要简单地说明学校数学这个元素,学校数学是与数学科学相对应的一个词,它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从数学学科中选择一部分内容重新加工组织而成的,供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之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常学校数学是通过数学教科书表现出来,但数学教科书与学校数学不同,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地图与领土的关系一样。学校数学通过教师的处理成为数学教学内容。

(2)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这三个最主要的元素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重要的要素,即数学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数学教学目标,取得预期的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即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原则和方法与学校数学发生了联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即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学校数学和学生、教师和学校数学、学校数学和教师,且形成一个环形,这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但是相互的,而且是渗透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渗透着学校数学,没有学校数学,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生和学校数学之间如果没有教师也将难以建立相互关系。教师和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数学教学就失去意义了。

(3)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再者,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可观察、可观测的要素。从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可通过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特征来分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在考虑数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可重点考虑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其中学生行为是评价的重中之重。

(4)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刻画了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且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数学学习共同体所进行的是数学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则是数学学习共同体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教学环境为基础,围绕着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原则方法把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有序性等特征。教师、学生、学校数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及结构系统的发展性体现了社会结构图的动态性;作为教学组织的数学课堂不是封闭的,它与社会、学校、家庭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信息交流发生的,因此具有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是学校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作为一子系统必然具有系统的有序性的特征。

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蕴含若系统论的思想。

三、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观测的两大基本要素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是促进两个发展,即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要真正地落实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有效地沟通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深化内隐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设计思想和外显的教学艺术,从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以教论教”的方法,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主要对象的评价框框。根据上述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可知,在评价中要始终贯穿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两条主线,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评价做到真正地评到点子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围绕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大基本要素开展评价。

关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多个维度加以分析。例如,关于教师行为,可把它分解为6个维度,即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态度、教学机智、师生互动和教学境界。关于学生行为,可把它分解为5个维度,即参与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等。 关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观测,可采用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以及量与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在量的研究中,使用检查表或规范标记来记录特定范围内一些事件出现的情况,然后分析发生这种事件的数量及频率。如:一节数学课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课堂中教师提问有多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学生练习的时间各有多少?多少学生向教师提问?具体到每个学生来说,学生的回答、提问、看书、讨论、听课、做小动作、操作、准备工作等行为的次数和时间是多少?等等。

在质的研究中,用一些图表或文字描述等信息来刻画课堂教学的特点,常用的方法是以座位表为基础的观察记录方法和以选择性的逐字记录方法。观察者将教室中发生的行为资料记录在一张纸上,并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将观察的焦点记录下来,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记录课堂中重要的行为。另外,也可以将焦点放在某些学生身上,同时观察全班学生的活动情况。例如,表1就是常用的表示教师和学生语言行为的类别和标记。

一般地,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测中,我们常常关注如下3个问题:课堂互动特点、课堂提问方法及反馈和数学问题的认知水平等等。关于课堂互动特点,可采用弗兰德尔斯互动分析系统(参见表2)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采用选择性逐字记录方法进行质的讨论。关于课堂提问方法及反馈可以用表1给出的方法进行分析。关于数学问题的认知水平的分类,可以采用,TIMSS录像研究的方法进行,闷即根据常规方法解一个问题的步骤数来定义数学过程的复杂性,这样,问题的复杂性可分为低、中和高三个水平。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问题水平分类法,如:一个课堂问题可分为两种水平的四种类型,即低认知水平的“记忆性问题和简单应用问题”和高认知水平的“复杂应用问题和做数学问题”。

篇7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效果 管理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管理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学原理》是关于一般性的管理问题的科学,传授的是共性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应用于不同部门的管理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无疑也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将管理理论默化于教学行为中,自觉地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不言而喻,对提高教学效果将大为有益。做为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教学效果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但是能否把课程要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同时也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质上是自己所熟知的管理理论能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检验教师本人是否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实践方式。

        简言之,管理思维就是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规范管理行为的心智活动,是有意识地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管理实践的系统思考活动。要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学教材中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我国一般采用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组织的资源,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概念包含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视角分析这些基本问题,是在教学中确立管理思维的起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内涵要点,分别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载体、管理的环境和管理的目的。这六个内涵要点又可称为管理的基本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基本问题主要有管理者、被管理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

        1.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是承担着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组织成员,是管理的主体。传统的管理者是那些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组织成员。现代组织结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属于管理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分布于更多的职位中,例如在目标管理及团队管理方式中,在学习型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所有的组织成员均参与制定计划和制定决策。据此,现代管理者是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协调组织的人财物力资源,整合他人的行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无论从管理者的传统含义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职能。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不是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所以学生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2.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

        管理学概念中所蕴含的管理的客体是指组织的各类资源,即管理活动的接受者。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间资源。其中除财力资源外,《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最主要的接受者是学生,与其他资源相比较,人是一种特殊的客体。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学生起着主导作用,是转化其他教学管理客体的关键性资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双主体”论中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物质资源以教材和教学手段为主;信息资源则为教师要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系资源不可忽视,教师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与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客体——学生的关系,在特定的课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也是教育“双主体”论探讨的主要关系。当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配置上述各种资源时,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特征是什么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客体。《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目前国内外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一般围绕管理过程(职能)形成课程体系主线,在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过程来展开相应的内容。对初涉管理学知识的大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具体特征可概括为,基本原理的抽象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原理与实践的关联性。基本原理是抽象的,不采用大量的例子或案例来解释基本原理,学生必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要求教师有管理方面的足够知识,还要求教师涉猎人文、社会、生物、理化等多方面知识领域,根据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自如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最恰当的知识来解释抽象的管理理论,将管理理论寓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能动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举例的区别在于,举例是为了说明原理,案例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教师要具备怎样的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之一——学生,才能有效地配置其他课堂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技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著名的管理学者孔茨将管理技能概括为三种,分别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在孔茨看来,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对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者的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应当集三种管理者身份于一身,同时具备三种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如何界定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范围

        管理活动要利用管理职能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又称为管理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工作始于上课之前,首先由计划职能开始,课程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在上课之前就要完成。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织职能体现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领导职能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沟通和激励。沟通首先是师生间的信息的交换,教师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如何将“双主体”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形成效果低下的“一言堂”,是领导职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教师在具备前述三种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学生能产生个人影响力,有助于沟通和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控制职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职能,主要包括上课之前的教学资料的教学计划积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信息交流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最为重要,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互动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情景式、游戏式或其他形式,没有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控制和协调,都可能演化成图有虚名的机械过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是控制不可或缺的环节。

       6.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为: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理解管理过程;了解现代管理实践变化与理论发展进程,理解管理问题的特点,体会管理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学习必备的观察能力、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锻炼发现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分工协作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引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教师切忌自己管理自己,只求进度和效率而不讲求教学效果。

        提高《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准确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从管理组织的变化和管理者现代定位看,与传统的管理者不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协调与整合管理客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团队成员,是一个协作者,处于协作的轴心位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领者、启示者,而不能充当布道者或先知者角色。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应当其冲地培养学生自主性、思考性和协作性的团队意识,通过营造团队学习的氛围,将管理学原理的精髓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与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某个原理相比较,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形成是的一种自然的自主行为。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唤起学生的内心互动,通过学生转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看来,教学内容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一看就懂,用不着怎样学习。教师如果不能起到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启示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产生教师无用的感觉,产生诸如“即学就忘”、上课“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心态。第一节《管理学原理》课最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用最恰当的技能阐述管理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学习本门课程后可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相容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由备课开始,课堂教学方法是备课时在确定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则应当设计几种教学方法从中选择优。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有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发起讨论加深理解;还有的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或寻找案例来完成。用多元式的教学方法阐明相对抽象的管理原理,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4.分析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统一性

        教师定位于课堂教学团队中的一个成员,职责是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了以上三点后,教师的管理技能还要与学生的特点、素质及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必须熟悉管理学专业知识,但这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不具备得当的人际技能、不善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不能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可能产生的效果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教师的概念能力表现为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能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思维,真正体现“学高为师”的教师风范。因此,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与专业知识相比较,方法和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技能,怎样从自己的“一桶水”中给学生倒出来一碗,并让学生真正地汲取消化,需要方法和思想。

        5.善于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调整教学方法、适时管理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管理思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计划并已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个框架和思路,不能机械性地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间的适时互动具有不可重复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教与学中产生“灵感”,都会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头脑风暴”,都会有情绪的涨落变化。教师事先计划并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事前行为,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计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变化、或调节的情景。教师要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响应程度、学生的表情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利用教学方法,处理好与学生间的交互关系。这就是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之精髓。 参考文献:

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颖丽,《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 发展策略

一、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内的教学形式为主要的授课形式,而很少进行过课堂外授课的形式。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艺术环境的美术现象进行了解。但实际上,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很少进行室外的教学,学生一般没有课外作业,偶尔会有时,学生在课外完成作业的质量极其不好。同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既然在课外完成作业质量差,也就不再布置课外作业,以为其他科目让步。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这一学习领域的课内时间有限,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不能进行口述和文字的学习检测。但实际上平均每学期学生只能完成一半的课堂作业。

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原因有:(1) 教师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不能完成随堂作业;(2)学生进行练习时遇到的困难较多,如工具准备不全、学生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等;(3)部分学生对练习不感兴趣或不重视等。

(三)美术课堂教学设备状况

目前,从美术课堂的教学使用设备看,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情况的教学设施较完善。

尽管如此,能够到专门的美术教室去上美术课的学校极少。有的老师认为,如果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学生不能完成像“国画”类的课程;有的教师认为,没有计算机室也就不能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查阅电子资料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觉得,即使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学的用处也不大,或存在操作不熟练、麻烦等原因也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二、目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美术课堂教学小学生缺乏口述、文字表达方式和评价环节;(2)教师缺少对整体教学进度的计划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3) 学生作品中形象摹仿过于严重,缺乏创造和想象;(4) 学生作品中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5)学生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缺少对美术学习的回应;(6) 美术课堂教学中无法在传统遇到摘 要 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施行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是否发挥出应有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美术教育的关注焦点。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 发展策略创新的变革中处理好教学矛盾。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创作、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自身对美术学习的思考和感性认知的升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二)欣赏与评述领域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欣赏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设定欣赏课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师没有目标就不能按照欣赏课的内容、环节以及意图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过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一个角度,使学生参与时过于被动,没有讨论的核心问题,这样就更无感受。

第二,在欣赏教学中,知识代替了体验。

这样就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能让学生的视、知觉同时活跃起来。第三,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缺乏质量,这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第四,在欣赏教学中与生活和时代联系较少,忽略对美术现象的欣赏。第五,缺乏学生对实物的欣赏和在一定艺术氛围中的欣赏。除此之外,教学太过模式化,没有结合新的理念和参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在综合与探索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此学习领域的教学不理解甚至采取放弃的做法。

三、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一)认清美术基本知识、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美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离开了艺术知识也就不是美术课堂的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媒介,对美术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其人格、丰富精神生活等,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载体。艺术知识和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关系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程中的呈现方式,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二)重视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大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教师基本知识结构的培育的同时,应该重视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融合美术课程设计理念,并结合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进行教学,关注教学的变化,注重教学的设计等。

(三)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具有模式化,这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的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设计环节,从最基本的对教材的研究开始。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首先着眼于最容易利用的资源——教材;再次,从教材出发,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

(四)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

美术课堂丰富的创作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包括幸福感在内的丰富的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材质等视觉元素可以满足学生对这一体验的审美需求等。

因此,在关注学生快乐的学习中就要注重学生从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艺术的体验过程,发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得到快乐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完善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讲故事导入法,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材料、工具在创作中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视觉表达符号,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物体形象进行变形创造等。

(五)完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认识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管理。评价的类型分为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参考文献:

篇9

一、科学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要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二、明确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样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四、现代化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且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五、高效化课堂结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道,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篇10

1. 指导思想 立足学校教学实际,反思课堂教学的实践,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活动期间力求在转变观念、优化环境、融洽关系、改进教法、专题研究等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几个关键点上实现突破,创建高效课堂。

2.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高效课堂要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大化,做到优质、高效、低负、低成本。高效课堂的生命是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生长。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是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互动;通过互动明确目的,发挥主动;通过互动进行交流,共享经验;通过互动进行研究,深化思维。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效课堂的发展动力是教师的不断反思与创新——教师要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3. 高效课堂的活动目标及要求 (1)加强备课环节,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通过“教师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专业引领——课案生成——个性设计”的基本途径,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保证每一份教案都被写成符合学生特点的“精品教案”。

(2)加强上课环节,以构建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主体”模式为核心目标,以最大限度发挥好“双主体”课堂教与学的功能为主要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 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度;要关注实现有效学习学生的数量及有效程度;教师重点讨论、讲解的问题符合学生需要的程度;要关注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

(3)加强研究环节,采取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观摩课、汇报课、研讨课等多种课题教研形式,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现场,掌握改进、完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潜心研究,深入交流,为实现“精品教案”和“高效课堂”的课改任务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4. 主要任务

4.1 转变观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源泉。 在教学目标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且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作为重点。在教学关系上,要改掉以往教师一言堂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凸现;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目的;在教学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和相互转化;在教学评估上,要以目标评价为杠杆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反馈调控能力。

(1)相信每一个学生能教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要使课堂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低层次的学生参加活动,做到人人过关,不让一生掉队。

(2)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构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轻负高效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授课必须体现精讲精练,对于难懂的,教师要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一堂课学生直接使用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教师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练习、纠错、思考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4.2 优化环境:是教学改革的源泉。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改革前提和保障。对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坚持骨干先行,典型引路。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的现代化。

4.3 融洽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在课堂里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民主和谐。老师对学生父母般的爱不仅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还会增添学生克服和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动互补”的教学环境和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培养学生,使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4.4 改进教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就我们的教学现状而言,教改的根本就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挑战自我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又有魄力和能力构建起“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否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般性模式,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是不是符合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

(1)教师讲授规范、精当有效,富有激情,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染;

(2)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分层分类指导;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教学媒体的应用要科学有效。

4.5 专题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 专题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和发现的实际问题,经由课堂教学这一基本途径,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1)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实效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坚持“自修+反思”型为主的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创建高效课堂教学为重点,加强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提升”的过程,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 构建高效课堂整体安排 学习发动、人人赛课、引领示范、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

英语科组为了实施高效课堂,特别安排了下面一些活动:

9月: 高一示范课教学 宁红

10月:高二示范课教学 朱筛娟

11月:高一观摩课教学 袁亚维

11月:观摩高二集体备课

12月:高三示范课教学 胡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