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评估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济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风险评估是指在处理某件事之前或在期间,对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损失进行评估,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及生活安全。风险评估后要与安全生产的标准值进行对比,最终得出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及程度,从而能够为事情顺利进行提供更加安全的措施。风险评估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在环境风险评估中,要根据会计提供的数据,结合相关的环境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决策。在对本企业的发展环境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后,获得管理人员一致认同后,给予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
1.1对环境风险信息源的识别
企业对环境风险的识别政策不够完善,导致环境风险就像一颗隐形炸弹,时刻威胁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加强环境管理,同时还不能减轻企业要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评价应该要立足于企业要承担的环境责任,细致地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失败的环境风险评估也会使得企业在经营和财务方面的失败,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尽管环境信息有一定的政策可依,但是在对其管理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识别时,仍容易出现识别错误现象,依旧很难保证评论结论的公平。
1.2对环境控制要素的判断
环境控制的三要素是方法、信息和对象,对环境要素的判断可以规范和约束来管理环境因素的的,在对环境分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对环境效果进行评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来对对象进行控制,保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事故进行预警和防范,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环境管理成本,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建立了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并且参照制度开展相关工作,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环境风险的发生率,及时地对一些错误工作操作进行纠正。当取得的信息可靠时,企业会计帐表就能反映出真实和全面的环境信息。
1.3环境风险控制主体的评价
企业、政府及相关的人员的评价对环境风险控制也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要重视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及规划重点,这些决定了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性。环境风险者评价者有着共同的评价目标,那就是用最有效的预测水平了解会计信息将会造成的环境风险,及时发挥决策,控制风险的发生。
2.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的分析
2.1环境风险控制政策
加强环境分险控制政策可以从企业和政府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企业应该自觉地建立完整的系统对环境进行管理,企业对于所有的管理项目都要制定标准,并且对于这些标准都应该要求所有人员进行严格执行。例如,企业可以从事前的风险评估上入手来进行风险评估,甚至可以成立一个这样的专门的机构,企业还应该建立环境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考虑到社会可以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优化,达到减少环境风险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的最终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通过搭建公平公开的环境会计信息市场平台,比如在市场中允许环境信息中介组织和相关政府环境政策的公布市场,这样对于企业就可以对社会各界的信息得到及时的了解,方便为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2.2环境风险控制方法
环境问题的经济性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环境风险进行控制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可行的政策采取有用的办法,所以要制定可行的政策对风险源要进行评价,采取有效地控制手段解决这些环境风险问题。企业对环境目标成本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例如,我们在实际中可以建立环境分险管理的一些中间服务机构,对环境管理起到调节作用。对于环境税制要不断进行完善,调节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使我国税制绿化得到有效推行。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环境责任保险,通过对保险业的机制进行创新,可以在已经有的责任险中增加一些其他的险种办法,或者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环境保险组织,可以收集大量的责任保险基金,这样在应对一些环境事故的时候就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赔付。
3.结语
篇2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管理、全成本评估、清洁生产
1 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开始重视其环境效益。一方面,由于消费与需求的绿色偏好提高,绿色生产将成为未来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若企业能生产出具有绿色特色的产品,便可创造产品差异性,从而可提高产品销量与利润,并提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趋势使环境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降低环境外部成本将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3]。因此,提升企业环境管理绩效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企业环境管理也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工具[1]。
鉴于早期注重末端治理技术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具有成本有效性,环境管制越来越重视经济诱因的考虑,而逐渐转变为整合型环境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生态效益及其真实储蓄已成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其中又以企业环境会计的建立及全成本评估最受重视[4]。通过环境会计的信息搜集与管理,一方面可与外部关系人充分沟通,避免邻避现象[2]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使企业进行最佳投资评价的选择,促进企业长期发展。而全成本评估作为一个全新的财务分析工具,已广泛于污染防治投资计划的评估。基此,本文将探讨环境会计在企业环境管理的角色与功能,并分析如何通过环境会计资料库系统进行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以环境会计系统建立的企业清洁生产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全成本分析系统帮助企业选择较优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促进企业生态效益的实现。
2 环境会计的意义及架构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规为依据,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6][10]。环境会计的发展并非用来取代传统财务会计,而是要补充其不足之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会计已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环境会计主要以传统财务会计为基础,并结合企业活动对环境冲击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寻求最佳清洁生产(CP)方式,并进行全成本评估(TCA),提升企业生态效益及企业真实储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5]。另外,对于企业编制环境会计的内涵,包括其意义、功能及性质说明如下(如表1):
表1 环境会计的内涵
环境会计特性 说 明
意义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维持与小区互利关系
追求有效率的环境保护活动
功能 内部功能:提高环境管理绩效,并支持企业投资决策参考
外部功能:通过环境报告与外部关系人沟通,完善会计责任
性质 相关性:①公布的环境信息必须与企业环境管理有关②及时将社会最关注的环境议题纳入到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之中
正确性:①提供可以有效地说明分析相关环境议题的信息②信息的完整性及方法的零误差
可了解性:①具有可用性 ②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外部关系人的沟通效率及企业竞争优势
可比较性:①比较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间的环境冲击效果,可作为评定企业环境管理绩效的依据②信息的一致性是信息可跨期比较的基础,但需考虑跨期与空间差异的特性
作为环境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一套完备的环境会计帐户应包括资料搜集、资料分类、资料记录、资料配置、资料分析和资料沟通等项目,而且应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环境政策系统之中,其主要编制步骤包括目标界定、制定会计架构、建立资料清单、进行冲击评估、实施责任分配及拟定清洁生产政策以提升企业绩效(如表 2 所示)。
表2 环境会计实施步骤
步 骤 产 出
步骤一:目标界定
1. 界定目标 目标
步骤二:会计架构
2. 定义会计帐户 会计帐户
步骤三:建立清单
3. 记录资料
4. 汇总资料 资料表
建立汇总清单
步骤四:冲击评估
5. 分类资料
6. 信息特色化
7. 信息评估 冲击分类
建立指标
生态平衡指数
步骤五:责任分配
8. 分配会计责任 建立详细区域划分与目标资料
步骤六:绩效提升
9. 整合信息
10. 解释结果
11. 执行与控制 建立环境管理系统
界定环境管理弱势及改进策略
生态效益提升
3环境会计与企业环境管理的关系
企业环境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企业实施环境友善的生产行为,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资金成本及平均成本,实现环境管理的绿色红利[7],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环境风险,提高并延长股东价值增加期限。近十年来,国际著名环境管理标准制定机构(包括国际标准组织(ISO)及欧盟的环境管理及查核计划(EMAS)等)制定很多环境管理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影响很大。通过共同环境管制标准的制定,利用与绩效相关的技术或程序,能持续改善企业环境管理绩效,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性。通过ISO与EMAS的环境管理措施比较[3](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多共同点,而其差异在于 ISO 不需要对外部报告,而EMAS 需要向外部关系人提交环境报告书。
另外,无论是ISO或EMAS两套环境管理制度都具有高度绩效[3](如表4),平均环境管理费用回收期低于1.5年,环境管理的投资报酬率很高。进一步观察环境管理制度,可以发现环境管理工具是由传统管理工具演化而来的[3](如表5),且主要差异仅是关心的目标不同,由原来关心产品质量及财务绩效转变为追求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及生态效益的提升。一般而言,企业通过环境成本会计进行环境管理可提高企业价值,主要由于:(1)反映真实成本,让更多外部成本内部化;(2)内部化未来环境风险:可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等活动,且最终以生态效益指标的提高作为衡量环境管理成效的依据[8]。
表3 ISO 与 EMAS 环境管理措施比较
ISO EMAS
制定环境保护目标与政策
建立有效率的环境会计(信息管理)
评估环境绩效(决策支持)
执行计划
建立高效率组织 制定环境保护目标与政策
建立有效率的环境会计(信息管理)
评估环境绩效(决策支持)
执行计划
建立高效率组织
与内外部关系人沟通
表4 ISO 与 EMAS 环境管理绩效比较
ISO(2003) EMAS(2003)
ISO曾经审查500 家实施ISO标准的企业,其中:
超过 80% 具成本有效性
60%投资回收期小于1年 调查约800家企业执行EMAS环境管理系统,平均成本100,000 美元
1/3 企业每年可节省80,000 美元
1/3 企业每年可节省320,000 美元
平均环境保护投资的回收期为1.5元
表5 传统管理与环境管理工具的比较
传统管理工具 环境管理工具
与成本化 生命周期评估
财务会计 环境会计
查核 环境查核
财务报告 环境报告
总质量管理 总环境质量管理
控制 环境控制
4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全成本评估架构
4.1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架构
环境会计制度建立涉及财务、会计、信息及环保人员,因此,编制之初应组成跨部门项目小组负责推动。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建立厂商环境成本会计科目、搜集与建立环境成本会计资料处理程序与文件、环境成本会计科目的定义及作业说明,并调整或增删现有会计制度(包括科目、流程及作业程序)、建立环境成本会计的作业手册等。另外,环境会计资料的登录应以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为主轴,并衍生至其与周边与上下游的互动关系,而在金额确认上,则是以当期支出为原则,并以附加方式调整现有财务会计系统。有关我国目前推动中的环境会计原则如下[10]:
1. 环境会计成本及效益认定:原则上在其所发生的同一会计年度计算
2. 环境成本与效益计算:实际金额计算有困难时,可采取估算方式
3. 环境成本与效益金额过小时(低于总金额 1%),不应列入计算
4. 环境保护专属事业(如环保业),其本事业体营业项目及产生利润均不得列入环境会计
5. 收托性质工作所产生的环境成本与效益,计为委托方(负担费用者)的委托成本
6. 海外分企业以当地货币计算相关环境成本及利益
(一) 环境成本
所谓环境成本指执行环保相关活动所发生的总费用,包括环境保护等所有减少环境冲击的成本。其会计科目可分为设备投资、研发、人事、动力、维护检测、耗材、委托、、捐赠及其它等。有关环境成本确认原则如下[3]:
1. 专款用于环境保护及减少环境冲击的支出金额
2. 支出用于多项用途,然而环境用途金额可清楚分开
3. 支出用于多项用途,虽然环境用途无法清楚分开,然而其金额配比认定超过50%以上时。
(二) 环境效益
所谓环境效益指进行环境保护等所有减少环境冲击的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如污染防治费及罚金等减少,或因获得环保表彰提高企业形象而增加订单等收入增加。环境效益确原则[3]:
1. 能够精确的金额
2. 非因企业努力于环境保护所获得的效益不应确认
3. 产品研发效益已发生才确认
4. 效益延迟发生,原则上仅确认3年效益(一次确认)
5. 因纸张、能源、水、原料及废弃物等减少而节省的金额,应列出其个别效益
(三)环境财务信息编制
为方便与现行财务信息整合,环境成本会计信息一般采取多元方式,随企业型态及规模大小弹性调整。
4.2 全成本评估与清洁生产
全成本评估(TCA)是协助企业进行环境管理,针对各种可行清洁生产替代技术或方案,其生命周期冲击的环境总成本(或环境效益),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相关投资决策之中,以降低企业环境成本,提高其环境管理绩效及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的目的[4],其主要评估有:
1、成本最小化方法:计算各种清洁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再加总该清洁生产技术的会计成本,获得总成本,选择其成本最小者。
2、收益成本比最大化方法:比较各种清洁生产替代技术与当前使用技术的生命周期的环境冲击,计算各种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环境效益,再依据其会计成本,选择其中收益成本比最大者。
一般而言,全成本评估在清洁生产中的实施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利用生命周期评估(LCA) [9]确定企业各生产阶段的环境冲击效果,为后面的全成本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下一步便是对各清洁生产替代方案进行评估,以寻求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方案,最后是建立清洁生产的量化评估工具,利用TCA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各替代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从而选择较优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以LCA确定各生产阶段的环境冲击效果
其详细步骤如下(如表6):
表6 LCA选定企业各生产阶段环境冲击效果的步骤
步 骤 产 出
步骤1 进行案例厂商背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背景资料包括:(1)营业状况及行业属性(2)产品类别、原物料耗用情况(3)环境现况与污染防治情况等 背景资料
步骤2. 界定生命周期评估作业的目标与范畴,包括:
(1)系统功能:对产品的功能规格(效能特性)的陈述
(2)功能单位:表示最终结果的标准化/一致性参数
(3)数据品质:说明数据的代表性/来源/涵盖范围等 系统功能
功能单位
数据品质
步骤3. 进行盘查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包括:
(1) 盘查窗体的制作,确保系统界限内每一单位过程的数据均被搜集
(2) 清点案例厂商的产品与活动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中所耗用的能源与资源及所排放污染物的数量。 能源与资源及所排放污染物的数量
步骤4.进行生命周期盘查结果计算,包括:
(1)确认数据盘查阶段:可分为摇篮到坟墓、摇篮到大门或大门到大门等三种特性来决定;
(2)定义分配原则:根据案例厂商的产品特性采用重量比或价值比等方式来分配;
(3)污染负荷的计算过程:将数据质量的精密度、完整性、代表性、一致性及重复性等列入考虑范围之内。 数据盘查阶段
分配原则
步骤5. 根据生命周期盘查结果,进行环境冲击分析,包括:
(1) 分类:将盘查数据归入冲击类别
(2) 特征化:将冲击类别的盘查数据模式化;
(3) 拟定指标:分为地区性、区域性和全球性指标。
(4) 确定案例行业在分析过程中污染冲击的最大可能程度; 冲击类别
类别指标
冲击的最大可能程度
(二)评估清洁生产替代方案所有可能性
从 LCA 盘查结果鉴别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性,为后期成本分析做准备。根据选定的最大可能冲击程度,进行清洁生产各替代方案的分析:
1、确认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性:改进产品设计、改进管理方式、改进场内物料管理、取代毒性原料、修改程序及废弃物厂内再利用等;
2、从进料改变、技术改变、内部管理或原料处理等途径,寻求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方案,以便于后面利用TCA技术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三)建立清洁生产的量化评估工具
根据LCA的结果,鉴别出污染冲击的最大可能程度,进而从进料改变、技术改变、内部管理或原料处理等途径,寻找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方案。然后,利用TCA技术分析各项清洁生产替代方案的经济效益,经济分析将作为企业环保相关决策的依据。
(1) TCA技术
首先,搜集并分析TCA技术的资料。然后搜集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及了解产品的制造流程,并确定清洁生产的替代方案,搜集现有技术与清洁生产替代方案的相关成本资料(常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及回收年数,作为TCA的财务指标,但是全成本分析不包括外部成本的分析)。
其次,全成本分析的评估计算需案例厂商全力配合并提供相关财务成本资料及其经营决策与目标。最后对所做的决策予以定义,确认并了解各项成本(如直接与间接成本、意外、形象与关系成本),然后分析财务绩效,并做出决策,确定清洁生产替代方案的可行性。
(2) LCA与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全成本分析
因企业的产业类别不同,产品性质与种类也不同,LCA只提出CP可能的方向。利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找出对环境冲击最大的产品制造流程或阶段,据此提出清洁生产技术可能的替代方案。实际操作中,具体的CP方案主要通过与企业成员沟通交流后才能确定可行的清洁生产替代方案,还要预测相关的技术与经济成本,且某些成本资料可能由经验法则或专家提供,其准确性较难掌握,其成本效益也难以量化。
就经济而言,技术与成本具有对偶关系,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成本可以由相关信息估算。一般以避免环境损害发生作为推算环境改善效益的最佳代替值,然而环境损害的推算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不易获得其精确值。而环境会计分析作为一种衡量环境改善效益的替代方法,通过环境会计分析可以掌握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维护成本信息,了解各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估计值,并以此作为衡量环境维护效益的替代变量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替代变量值通常低于实际环境效益值。
在了解生命周期分析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成本资料之后,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中得到各种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择优排序,以选择最佳清洁生产替代技术。方法上,先看技术的可行性,收益成本比大于1者为可行。然而,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稳健作法是选取内部报酬率超过15%以上者作为清洁生产替代方案。
5 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环境会计资料库系统的建立,创造企业环境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并通过环境会计资料库系统进行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以帮助企业进行最佳投资评价,选择较优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生态效益的实现。
:
[1]Atkinson G. Measuring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0, 43 (2).
[2]Dunk A. S...Product qualit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J].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2, (15).
[3]Jasch C... Us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EMA) for 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 Cost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4]Kennedy M. L...Total Cost Assessment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s and Managers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8, (7).
[5]John Wiley & Sons, Inc. Milne M. J...On Sustainability; the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4, (7).
[6]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M].Concepts and Practice, Greenleaf Publishing.2002.
[7]Guidelines.Schaltegger S. and R... Burritt.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Issues [M]. Concepts and Practice, Green leaf Publishing. 2000.
[8]成金华,谢雄标.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模式探讨[J].江汉论坛.2004,(2).
[9]邓南圣,王小兵等.生命周期评价[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3.7.
[10]乐菲菲,李丽华.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初探[J].财会,2005,(5).
Study On Total Cost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Actualizing Clean Production
In Enterprise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Zeng Youqi, Wang Jingfang, Yang Liguo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72)
篇3
文章对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甄别出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基本能力、市场经营能力、专业服务能力、资金能力等四个。文章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构建了竞争力评价标准,最后用层次分析法对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
[关键词]
国际货运;资源基础理论;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货运行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货运企业在资金实力、服务能力、市场份额等各方面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货运产业发展,需尽快建立国际货运企业的竞争力评价标准。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建立,有利于优秀的国际货运企业脱颖而出,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建立有利于货运企业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也有利于货主在挑选物流供应商时,对国际货运企业进行有效的筛选。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研究方法
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与定量两种。定性研究主要有个人判读法、集体判断法、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等;定量研究则包含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数据包络、模糊评价等多种方法。国外学术界对竞争力研究较多,例如Javidan、Mansour(1993)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研发、生产、渠道、客户等4个因子。Paul等人(1999)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梁梁等(1991)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规模比较大、具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利于科学的决策。诸大建等(2012)认为,可以运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等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本文借助资源基础理论与实证数据,进行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的构建。
二、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企业评价指标的选取
(一)理论基础波特于1980年提出了“五个竞争力”模型,于1990年提出了“钻石”模型。波特提出,在企业的活动中,只有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利润的活动才是企业价值链中有意义的环节。识别出企业具备的资源与能力是价值链的基础,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需要甄别出独特的资源与能力,从而保持竞争优势。构建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需要甄别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国际货运企业独特的资源与能力。Barney(2001)主张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控制的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与能力,企业的这些资源与能力可以是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包括公司的组织、管理技巧、业务流程、获取的信息与掌握的知识。Castanias和Helfat(2001)提出了资源理论的基本特性,即企业的资源具备稀缺性、不流动和难以模仿性。总体来说,企业资源具有四个特性: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竞争优势的持续与否取决于竞争性复制的可能性。根据Lippman和Rumelt(1982)的观点,只有在行业内消除复制优势的可能,竞争优势才能继续存在。因此,国际货运企业评价标准构建立足于对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甄别,并充分考虑哪些资源与能力能帮助企业持续竞争优势。Barney(2001)提出企业的资源分为三大类:物、人、组织。物:包括使用的技术、工厂、设备、地理位置、原材料的获取性等。人:包括培训、经验、判断、智慧、关系、经理与职员的眼界等。组织:包括组织结构、正式/非正式计划、控制、协调系统,组织内非正式关系,与其他组织的非正式关系等。在国际货运企业,物的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注册资本、品牌认知度、服务网点数量、银行信用、资金周转率。人的资源主要有员工人数、员工职业水平、揽货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客户满意度等。组织的资源主要包括订舱能力、制单能力、价格能力、服务可靠性等。
(二)指标的确定国际货运服务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多年,学者对货运企业的研究也开始较早,并且研究成果较多。我国香港地区的学者也有较为前沿的研究。WaiHungWong(2007)等从整数规划模型的禁忌搜索算法对航空物流运输的规划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空运企业需要具备知识管理的竞争力。HarryK.H.Chow(2007)提出,为了保持竞争力,货运企业在香港必须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关系从而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利用基于合作装载装运计划的制定从而提升货运企业的竞争力。Chi-lok,Andrew,Uen(2012)等研究了港口的竞争力,文章对港口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甄别出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指标,并将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权重赋值。国内的学者周良毅(2005)提出,货运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是客户服务能力与执行能力。赵书华(2007)等人定量分析了我国特定服务业的竞争力。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经过国际货运业的从业人员、高校的专家建议,本文提出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基本能力、市场运营能力、专业服务能力、资金能力4个一级指标。其中,基本能力包括企业的注册资本、员工人数、员工职业水平、品牌认知度4个二级指标。市场经营能力包括揽货能力、服务网点数量、客户满意度等3个二级指标。专业服务能力包括订舱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价格能力、制单能力、服务可靠性等5个二级指标,资金能力包括资金周转率、银行信用等级等2个指标,一共有14个二级指标。
(三)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修正本文提出的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综合了前期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专家的意见,指标的选取具有较为充足的理论基础,因此,国际货运竞争力评价标准可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修正。竞争力评价标准中二级指标的重要性采用9点李克特量表(重要性刻度为1-9)进行调查,向国际货运行业的专家及行业内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共发放了180份问卷,收回126份,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为66%。由于每个二级指标的重要性量纲一样,因此,在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时可以用相关系数矩阵代替协方差矩阵。119份问卷分值经SPSS19运算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将相关系数矩阵输入LISREL8.70运行后,二级指标的因子载荷如表-1所示。本文模型的拟合指数观测了RMSEA、NNFI与CFI的值。其中RMSEA=0.078,NNFI=0.94,CFI=0.95。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中一级指标基本能力中的员工人数指标因子载荷较低,明显与其它三个指标因子载荷差距大,其余各项指标均拟合较好。因此,就员工人数这个指标与国际货运行业人员进行了沟通讨论。行业人员认为,国内的国际货运企业服务水平与香港、美国等相比,存在着不足,同时,公司规模大小不能用传统企业的人员数量来体现,有可能只有数十人的企业反而具有更强的服务能力,员工职业水平更为重要。因此,经过与行业人员讨论后,此模型进行了修改,将基本能力中的员工人数指标删除,重新经SPSS进行运算,并将数据由LISREL8.70再次运行,此次各项二级指标的因子载荷数值较好。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此次拟合指数继续观测了RMSEA、NNFI与CFI的值。其中RMSEA=0.037,NNFI=0.98,CFI=0.99。Steiger(1990)认为,RMSEA小于0.1即表示模型拟合较好,温忠麟等(2004)推荐使用相对拟合指数中的NNFI与CFI指数标准,并且认为大于0.9即表示模型拟合较好。按照这几个指标,此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能通过,模型拟合比较好。因此,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确定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
三、指标权重赋值
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有4个,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由专家进行赋值,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共有13个,因此由专家直接打分进行权重赋值。
(一)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有以下步骤。1.分析国际货运企业评价系统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阶梯层次结构。2.构造判断矩阵。对指标体系内同一层次的各元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本论文对4个一级指标进行了两两比较,并构建了判断矩阵。3.求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由于此模型的权重都是专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打分,从而构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本身又是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化的过程,因此,可以采用和积法来求取特征向量。本研究共向专家发出问卷80份,收回62份。在进行随机一致性检验时,对专家问卷一致性有小问题的进行了修正,排除随机一致性差异过大的15份,实际有效问卷为47份。本文将通过一致性检验的47份专家的判断矩阵分别进行了最大特征值的求解,从而得出47位专家对指标赋值的权重。假设每位专家的地位相同,因此,将47位专家的权重值计算出算术均值,作为此模型一级指标的权重赋值,结果如表-4所示。
(二)二级指标权重赋值二级指标权重赋值采用前期119位专家对每个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重要性分值,计算出均值,从而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权重,如表-5所示。
(三)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经过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权重赋值,国际货运企业评价标准构建完成。具体如表-6所示。国际货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确立后,有助于企业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并针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指标进行改善提高。同时,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在扶持企业发展时,甄别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参考文献]
[1]陈红喜.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陈美江.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节能服务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2012.
[3]梁梁,吴广谋,盛昭瀚.一种多层次多指标体系综合评判的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1,(5):5-8.
[4]刘小元,邢相勤,王柏轩.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6,(3):31-32.
[5]沈钦文,张小安.建筑节能服务企业评价标准研究[J].建设科技,2014,(9):31-34.
[6]温忠麟,侯泰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2):186-194.
[7]赵文彦.我国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东华大学,2010.
[8]赵文彦,曾月明.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4-17.
[9]周良毅.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J].物流技术,2005,(5):98-101.
篇4
摘 要:基于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以国内外若干“世界500强”企业为主要对标对象,深入分析了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提出了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估的基本维度,并对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估维度;提升路径
当前,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国内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爬坡过坎,不进则退。与上榜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相比较,国内的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论是其经营方式、商业模式,还是其文化内涵、品牌形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后者的差距更为明显。企业文化学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认为:今后的500强公司,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从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体现为硬实力的提升过程,也体现为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的塑造过程。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再认识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内企业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关注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更要注重增强长远的发展能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出于应对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发展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需要,企业更多采取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含量、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联合打造创新研发平台等应对举措,以切实提升企业发展的硬实力。但是,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因此,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企业规模效益的提升、商业模式的调整、发展战略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硬实力的打造,也要从完善优质品牌服务、提升文化形象、形成商誉商标、增强共享价值观等方面入手,重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是近年来风靡企业界的关键词。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系列论文中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在这些文章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随后,“软实力”的概念为企业界所引入,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引领了企业界的持续变革与实践。21世纪初,国内的一批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开始研究“企业软实力”,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这其中,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和该公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业务主管柯安德于2007年5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软实力:中国企业的下一个硬仗》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文中提出,企业的“硬实力”,就是“推动和支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则是“吸引和影响”。他们进而指出:“迄今为止,中国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硬实力,也就是纯粹的规模、财力和结构定位。但是,它们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光靠硬实力是行不通的。它们必须双管齐下,刚柔并济”。随着研究的深入,企业软实力的研究逐渐细化、分化,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也逐步被提出、完善和深化。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目前理论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指由企业文化作用于其他企业要素,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和企业软性竞争力,企业围绕着共享价值观,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公关等发挥了聚合、协同、放大和增值效应,由此形成企业文化软实力。从对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认定出发,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可以进一步体现以下几个力的作用发挥上:
一是强力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力。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减速换挡期,存在进一步下行的可能,企业正面临着“战略升级、提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成长拐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有效地配合战略转型升级,继续强化引导力,以此努力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协同行动,积极推动和促进企业的新一轮战略转型升级。
二是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粘合力。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内部各业务板块、各大成员公司,乃至成员公司内部的各个业务单元、部门加强相互间的协同与配合,形成基于共同价值观与战略认知、认同基础上的强大的协同性、执行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有效发挥在这方面的“粘合力”,促进公司及各成员企业内部形成整体合力,向成为所在产业的链主这一最高境界聚焦,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华立集团行政总监、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帅新武则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人,是每一个人的务实、诚信、责任、创新,要靠每一个人的心意相连,共同将这些无形的要素组合成柔软并无比坚韧的企业的精、气、神。企业文化的参与和建设主体是广大的员工,没有员工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发挥,需要增强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使企业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提升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加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积累底蕴”的境界。
四是不断发挥企业文化的外部感召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既是内生的,同时也具有外向推广、扩张性。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在注重内部宣贯、统一的同时,也要重视通过适当的载体和形式,加强面向客户、面向利益相关者、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推广。重点是要加强企业品牌形象建设,通过社会责任、企业品牌等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通过客户价值导向的集成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等,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文化品位”。
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评估维度
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有赖于本质内涵的慨念澄清,更需要结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对企业文化软实力进行准确的评估、诊断与分析。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Daniel Denison)在对一千多家企业、四万多名员工长达15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是目前衡量组织文化最有效、实用的模型之一,它从组织文化的适应性、使命愿景、参与性和一致性4个维度对企业组织的文化进行诊断评估。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评估,可以尝试借鉴如下几个衡量的维度:
一是适应性维度的评估。劳伦斯・米勒在他的《美国企业精神――未来企业经营的原则》中指出:“几乎美国的每个大公司,都在发生企业文化的变化,老的企业文化在转变,新的企业文化在产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关键看企业是否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是否建立了以市场规则、市场导向为前提的经营理念。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如:日本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认为要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可能还没有察觉到的潜在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从而创造新的需求。这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也是基于客户价值导向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以客户价值为先导带动整个供应链、价值链的“后向”传导、变革创新,才能最终实现对市场、对客户的快速响应和效率提升,也才能判断企业文化是否真正具备了内外部的适应能力。
二是使命愿景维度的评估。随着产业转型的深化,企业文化也有一个不断适应、完善、丰富、深化的建设过程,需要不断的给予重新界定、归纳、整理、提炼、阐释、演绎、融合到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去。企业的使命是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根本逻辑和出发点,也是不轻易改变的“信条”。美国宝洁公司,其使命文化中“对卓越产品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其作为获取成功的一种战略,而是一种近乎宗教的信条。这一价值观在宝洁人中传承了150年之久,开发和生产“一流的产品”也成为宝洁公司和员工的生存之本。如三井物产的口号是:把整个产业世界比喻为一个揉合了喜怒哀乐、五光十色的舞台,那么我们所扮演的,应该是作为“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国内营销、对外贸易以及各种事业的推进,同广泛顾客的需求紧密连接在一起,这个舞台的范围非常广阔,遍及全球每一角落,我们的足迹遍天下。
三是一致性维度的评估。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企业收购、兼并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得以推进,企业内部的文化整合、融合等也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有研究表明,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强度,对子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母子公司的业务相关程度越高,这种影响越显著。母子公司文化控制应注重母子公司间的文化培训沟通、行为模式、组织凝聚力和制度一致性四个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战略管控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组织庞大、层级众多、区域差异等原因,尤其是跨地域、跨行业并购中的企业文化融合问题,加上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观故意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母子公司(部门、业务单元等)文化差异、消极抵触甚至冲突等情况,亟需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因此,要不断强化企业文化管理与引导,以维护和促进主流文化、共同文化的形成,这也是一个组织保持内外一致性的根基和提升组织效率、竞争力的根本。
四是参与性维度的评估。各级各类员工的广泛参与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基础。首先要发挥高管团队“布道者”的作用。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推进力度,要利用各企业的论坛、研讨会、培训会等载体,着力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更好地承担起文化建设设计和推进的重任。其次,要发挥中层骨干“倡导者”的作用,加强他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的对标学习、深入探讨和诠释能力,学习企业文化的宣贯方式方法,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宣传贯彻的倡导者。再次,要发挥全体员工“追随者”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的个人素养和文化涵养,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反映员工愿望,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使企业文化与职工“面对面”,而不是“背靠背”,真正把“文化引领”过程转化成为员工自觉参与的过程。
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从以上评估维度入手,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变革企业的文化基因。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人,是员工精神世界的丰满与圆润。因此,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严峻挑战,要围绕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重塑“文化观念”。重点是积极倡导人本管理的文化观念,加强企业民主决策、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交流、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等。如借鉴通用电气“群策群力”的案例,打破管理层级、消除“大企业病”和增强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导入“世界500强”企业普遍采用的企业员工关怀计划(EAP),通过开展幸福企业评价、设立幸福指标等,提升员工在各事业平台上工作学习的幸福感,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与企业共成长。提炼“文化故事”,注重收集、提炼有关企业发展历程中的独特历史文化传承,树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故事”,使企业文化更多具有软性的因子和内在的张力,使更多的员工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文化自觉”,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依存性,从而使员工从企业文化的宣传教化对象转变为创新、创建的主体,实现企业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创树“英雄人物”,是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美国的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因素所组成的,英雄人物在企业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中,“身边的先进典型”的挖掘、树立和宣传,培育“文化大使”;要善于从普通员工的身上,挖掘故事、承载文化、感染他人,加强更多普通员工的个体案例的“软性”宣传,突出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二是强化客户价值导的文化理念。谢祖墀等人提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和影响利益相关者来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其作用的范围是“利益相关者”,目标是“支持企业的发展”,方式是“吸引和影响”。因此,为推动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始终处于产业发展的前沿,在保持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等延续性的同时,需要导入当前众多“世界500强”企业采用的“CS战略”,着力建设客户满意和客户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体系,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现在,CS战略已经在日本乃至欧美企业中广泛普及。CS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考虑顾客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尊重和维护顾客的利益。这里的“顾客”不仅指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对象,而且指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三是强化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组织以其价值观为成长边界”。而企业文化管理,核心是价值观管理。可见对价值观的管理,作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一个方面,不仅关系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战斗力,更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组织架构也逐步整合,各种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干部员工的加入的企业,也要求把企业文化管理尤其是价值观管理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因企制宜,统分结合,进一步强化对下属成员企业的文化管理。重点是要以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等统一集团各成员的基础理念,建立基于市场导向、客户价值导向的共同使命和共享价值观。同时,也要在避免理念和文化冲突的前提下,允许各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保持并发展各自具有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子文化”、“亚文化”理念,实现母子公司文化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因人而宜,强化对干部员工队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管理。对普通员工,企业文化管理的重点是要加强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灌输,使其能认识、认同并执行。而对于企业中高层骨干,则必须强调价值观与核心文化理念的高度认同、严格执行。尤其是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价值观管理,必须纳入到任职筛选、周期考评和团队建设的体系中,强化考核和有效管理。
四是打造企业品牌形象。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外化表现,也是对客户、对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所在。要通过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企业品牌管理指导意见》,通过征集具有特色的广告语、制作宣传片、策划相关活动等,突出品牌战略规划、品牌管理与品牌宣传推广等重点,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品牌策划推广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要树立“经营文化”的理念,通过企业内部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的有计划开发和应用,提升企业文化的可见性、辨识性。要设定每年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为“企业文化节”、“企业开放日”、“员工活动日”等,策划组织开展系列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企业文化活动品牌。此外,还可通过设计、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形象或文化商品,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如:开发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和特性的纪念品、吉祥物等。
参考文献:
[1]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柏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4]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秦德智,秦超,蒋成程.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95-98.
篇5
关键词:表型值;育种值;经营者;业绩评估;综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17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87-05
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激发其经营者的潜能并提高其绩效,通常企业经营者努力程度很难通过实际测量来确定,即使能够准确测定其付出的成本也是高昂的,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企业业绩来间接评估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经营者实际为企业创造的业绩,并最大限度地把经营者薪酬激励与其实际业绩关联起来,这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能否有效的发挥。因此,经营者实际业绩评估综合模型的构建是建立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的基础工作,事关企业发展的发展大局和成败。
一、生物学表型值原理和育种值评估方法
生物数量性状的表型值是可以度量的,而育种值却无法直接度量。生物性状要从遗传上改良,使生产性能得到提高,必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其性状的遗传规律。
1 表型值的剖分
根据生物性状的微效多基因假说,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将生物性状表型值线性剖分为基因型值和环境离差两个部分。表型值是由遗传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决定的,遗传效应是产生表型变异的内在原因,环境效应是表型变异的外部原因。影响生物性状表型值的环境效应,又可以分为系统性环境效应和随机环境效应两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场、不同年度和季节,以及营养、管理等差异带来的影响就属于系统性环境效应,或称固定环境效应,它是可以控制的,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试验设计或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估计,并对这些效应做出相应的校正。随机环境效应对个体影响,可分为持久性环境效应和暂时性环境效应,这类效应的影响虽然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通过完善的试验设计尽量降低它的影响,并可以通过统计分析估计出它的影响大小。
2 表型值方差的剖分
在群体中,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生物性状的表型值就存在变异。方差是度量变异的统计指标之一。根据方差的可加性和可分性,方差可以按其成因剖分。与表型值的剖分类似,对表型方差可作同样的剖分。(1)当遗传与环境间没有相关时的方差剖分Vp=Vg+Ve,其中:Vp为表型方差,Vg为基因型方差,Ve为环境方差。(2)当遗传与环境间有相关时的方差剖分:Vp=Vg+Ve+Vge,其中:Vge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引起的方差。
3 育种值评估方法
在生物选种中,要剔除环境效应和互作效应影响,往往要估测育种值,以准确评估生物个体的遗传进展,提高选种的科学性。通常育种值评估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估测环境效应和互作效应来间接评估其育种值;二是通过BLUP法原理来直接评估生物育种值。BLUP法是Henderson提出处理不均衡资料的混合模型方程组方法,并于1975年和1984年将该法应用于生物育种值估计中,形成了BLUP方法,该方法在同一个混合模型方程组中,既估计出固定的环境效应和遗传效应,又估算出随机的遗传效应。
二、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估的理论问题
1 业绩的剖分
根据生物学机理,我们可以把观察统计到的企业业绩称为表观业绩,表观业绩可线性剖分为实际业绩、环境业绩、企业与环境互作业绩三部分。实际业绩是由企业经营者自身努力创造的业绩,环境业绩是由于环境效应造成的业绩,互作业绩是企业业绩有关的“基因”与所处环境互作所造成的业绩。企业经营者自身努力是造成各企业表型业绩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环境效应是造成各企业表型业绩产生差异的外部原因,互作业绩是企业资源与能力等“基因”能否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的表达所产生的业绩。影响企业表观业绩的环境效应,根据生物学机理同样可以分为系统性环境效应和随机环境效应两类。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时间,以及各企业资源禀赋等差异带来的业绩差异就属于系统性环境效应,或称固定环境效应,它是可以控制的,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估计,并对这些效应做出相应的校正。根据随机环境效应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可分为持久性环境效应和暂时性环境效应,这类效应的影响虽然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尽量降低它的影响。实际业绩是企业经营者的真正贡献,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以表观业绩为基础,根据其实际需要,采用特定的分析技术来剔除表型业绩中的环境效应和互作效应,以最大程度地还原企业经营者创造的实际业绩,这尤其在垄断型企业中的业绩评价特别重要。
2 经营者实际业绩评估问题的提出
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无法直接观察到经营者是如何具体工作的,而只能观测到另一些变量(即企业的产出或业绩),但至少这种变量是由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外部环境、企业与环境互作决定的。所有者应该以经营者自身努力创造的业绩为依据来对经营者进行奖罚,引导经营者行为,通常企业报表上反应出的业绩是表观业绩,包含有环境业绩和互作业绩的“噪音”,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消除企业表观业绩中的“噪音”,本文通过生物学表型值和育种值原理建立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综合模型,以准确评估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
3 业绩评估的内在困难
首先,企业业绩是包括经营者在内的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为企业成员偷懒和“搭便车”提供了可能,要准确测量每个成员的付出是办不到的。何况经营者的劳动是复杂劳动,更难监督,即使要监督花费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凭借其努力程度所创造的业绩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需要对其创造的实际业绩进行准确评估。
其次,环境和互作效应的存在,使得企业表型业绩中还包含有环境业绩、企业与环境互作业绩。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表观业绩还不完全反映经营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还需正确评估表观业绩、环境业绩、互作业绩和实际业绩,以剔除表观业绩中环境业绩和互作效应影响,这需建立一种科学的业绩评估机制,准确地判断经营者真正的贡献,即估测其实际业绩。
三、基于生物学原理构建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评估综合模型
从现实来看,首先是业绩指标科学选择问题,其次如何评估环境业绩、互作业绩和实际业绩,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进行准确评判断。
1 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评估的思路
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估的质量高低主要应考虑
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业绩目标的选择应短、中、长期结合;二是业绩评价的内容应定性和定量结合,与业绩相关的信息尽量全面;三是业绩评价的方法应该科学和严谨。因此,在考虑业绩目标时,应该考虑短期、中期、长期业绩,同时还应该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业绩评价不仅要考虑一些量化的“硬”指标,还应考虑一些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软”指标,同时要采取科学方法剔除环境效应和企业资源、能力等“业绩基因”与环境互作产生的互作业绩。业绩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业绩评价方法等具有一致性,这些都便于不同业绩类型的企业或其经营者进行有效比较。
2 业绩评估指标选择问题
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Milgrom和Roberts。1972)在《经济学、组织与管理》中提出业绩评估五原则:信息提供原则、激励强度原则、监督强度原则、等报酬原则和棘轮效应原则,这就为我们具体选择业绩评价指标指明了方向,要求在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指标才是合适的,即合格的业绩评价指标应具备怎样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企业不同生命周期、资源条件、行业、地区的差异可选择盈利、资产、市场占有率、优质客户数、债务风险等指标作为企业的业绩的评判指标,给予的权重也要根据上述条件不同而要有具体的差别。
3 基于生物学原理构建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评估综合模型
根据生物学基因值评估方法建立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评估模型,可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表型业绩的剖分来间接评估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第二种方法是利用生物学的BLUP法来评估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
(1)根据表型业绩的剖分来间接评估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
①企业业绩的进一步剖分。企业表现观察到的业绩(Va),包含经营者真正努力创造的业绩(V1),内外环境影响的业绩(V2),甚至还有虚假的业绩(V3),也可能是企业经营者掠夺式经营的结果(V4),企业与环境互作的业绩(V5)以及其它因素造成的。其业绩指标Va可采用下列等式:Va=V1+V2+V3+V4+V5+VI+V1是企业经营者自身努力的结果,真实反映了企业经营者所创造的价值;V2是外部环境影响形成的业绩;V3可能包含经营者操纵问题,经营者要求财务人员作“技术”处理的结果;V4是压低那些从长期看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但会被视为经营成本的项目,如企业经营者不注重员工的培训、新市场的开发、产品的更新换代、人才的储备等长期投入,基于会计业绩引发的经营者短期行为,从而使显示的V4业绩指标较高;V5是企业资源能力能否在最适宜环境中得到充分表达;V1是由其它因素形成的业绩,如靠垄断某个行业形成的超额业绩。
②剔除影响业绩的环境、互作效应问题。根据表观业绩指标Va等式Va=v1+v2+v3+v4+V5+Vi,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剔除业绩的环境“噪音”,以准确反映企业经营者真实创造的价值,这需要对企业历史、同类企业进行纵横比较等方法,对企业业绩进行价值评判。
第一,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可对照企业历史业绩。
历史对照又可称为纵向比较,它是基于对过去已实现的经营业绩的比较来判断当前业绩,可以反映企业自身的成长状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实际努力程度,但要防止“棘轮效应”。孟建民指出,纵向对比主要采取上年基数对比方法,因此增长率成为判定企业业绩的重要标准,业绩越好的企业往往第二年越容易被定下更高目标,而业绩差的企业或者业绩隐瞒越多的企业更容易制定比较低的目标,目标实现也就越轻松。历史比较法在国有企业和股份较为分散的企业中,委托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合理制定企业业绩目标,就会产生“合谋”问题,制定较低业绩目标,以达到自身效应最大化。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根据企业实际使其业绩目标定得恰如其份。
第二,部分环境效应的剔除,可引入行业相同或相似企业的业绩作参照。
这也叫横向比较,它是以行业相同或相似企业的业绩来确定某一企业的业绩状况。以同业标准来评价经营业绩,可以剔除因外部不确定因素(系统环境)对个别企业的影响,从而更多地使业绩与经营者个人的努力联系起来。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经营业绩除了受企业员工行为和特有的外生因素影响外,也受到某些行业性共同因素(如行业的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的影响,这样,企业自身业绩指标就不是充分统计量,因为其它企业的业绩指标也包含着有关该企业经营者行为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其它处于类似环境的企业的业绩也很低,那么,该企业业绩低很可能是不利的外部因素。相反,如果其它处于类似环境的企业的业绩较高而该企业业绩低,就可能是经营者不努力的结果。因此,将其它企业的业绩指标引入该企业的业绩评价中,可以剔除更多的外部不确定的影响。以同业业绩水平为标准评价企业实际业绩,可以过滤掉行业中的系统性环境效应,行业中企业样本数越多情况下剔除环境效应越准确。
第三,对于企业经营者可能通过调整会计报表弄虚作假、行为短期化等形成的业绩需要规范管理加以消除。通过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坚决防止和杜绝企业虚报经营业绩行为。
第四,企业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互作业绩分析
不同企业在相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的企业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互作业绩分析,其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Vijk――第i企业在环境j、环境k条件下的相应业绩;μ――重复数相等时的总体平均数;Bi
i企业的效应;Lj――在j环境下的效应;Fk――在k环境下的效应;BLij――i企业与环境j的互作效应;BKik――i企业与环境k的互作效应;LFik――环境j与环境k的互作效应;BLFijk――i企业与环境j、环境k的互作效应;Eijk――随机误差。
同一企业在不同外部环境条件下的企业“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互作业绩分析,其
数学模型如下:
Vjk=μ+Lj+Fk+LFjk+Eijk
其中:Vjk――在环境j、环境k条件下的相应业绩;μ――重复数相等时的总体平均数;Li――在j环境下的效应;Fk――在k环境下的效应;LFjk――环境j与环境k的互作效应;Eijk――随机误差。
有显著差异的效应,采用最小二乘均数间的线性对比进行多重比较。
根据表观业绩指标Va等式Va=V1+V2+V3+V4+V5+Vi,得出实际业绩V1=Va-V2-v3-v4-V5-Vi,这样就能准确评估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
(2)利用生物学BLUP法来评估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
根据生物学BLUP方法,建立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评估分析模型,模型的公式为:
Y=Xb+Zu+e
式中,Y为观察到的表观业绩向量,b为环境效应向量,u为实际业绩效应向量,e为随机残差向量,x、z分别对应于环境效应向量b和实际业绩效应向量u的关联矩阵。
扩展到企业经营者的各类指标的实际业绩评估模型为:
yi=bixi+yiui+ei i=1,2,…,n
BLUP方法充分利用了同类企业同期业绩信息,消除了环境业绩偏差,比较准确评估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
(3)建立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综合模型
首先,企业经营者各项实际业绩估测后,确定各“实际业绩”的权重。通常可利用德尔菲法得出权重的判断矩阵,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实际业绩”的权重,在确定各类“实际业绩”指标权重时应考虑企业战略目标、生命周期和资源条件等的差异。
其次,根据集团内部或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经营者各项“实际业绩”评估值和企业数量,建立起各项“实际业绩”指标的“业绩指标系数”矩阵,见表1所示。排序是比较各企业经营者各“实际业绩”评估值得出的。
最后,企业经营者实际综合业绩评估模型的建立。根据各业绩指标评估值和权重计算经营者的综合实际业绩指数,其数学模型为:
G=a1h1+a2h2+a3 h3+…anhn
其中:G――企业经营者综合实际业绩;an――n项实际业绩权重;hn――n项实际业绩系数值。根据企业经营者综合实际业绩的大小,对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做出综合定量评判。
总之,企业经营者实际业绩评估综合模型构建主要流程为:
篇6
1.1评估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责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履行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企业的共同挑战和追求。特别是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标志着社会责任管理新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政府、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媒体、社区等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报告,既是企业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的结果,又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的过程;既是利益相关方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业绩的重要依据,又是企业深入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全球社会责任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传播社会责任理念、提升社会管理、改善形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
2009年起,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民政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安监总局八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工经联每年召开一届“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率先搭建起中国工业领域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平台。这是国内首个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平台,旨在为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提供社会责任工作展示和交流平台。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召开“2011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在此次会上,共有43家企业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为推动更多企业编制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前两次评估的基础上,组织此次评估工作,形成((2011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评估报告》。
1.2评估目的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评估的目的在于:
・提高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
・发挥国内首个社会责任报告的集中平台作用,增强其为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提供社会责任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的有效性;
・推进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促使企业建立报告定期机制;
・促进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推进社会贯任管理;
・透过报告从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和现状,使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有针对性地支持、引导和监督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1.3评估方法及技术路线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GSRI-CHINA2.0),制定《2011报告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评估框架表》,经过评估准备、实施、专题研讨和分析、综合评估报告撰写、综合评估报告等五个阶段,对集中的4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
2.基本情况
2.1报告企业情况
2.1.1企业性质
本次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参加综合评估的企业共有43家。根据企业性质分,中央企业(含分、子公司)12家,占27.9%{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1家,占48.8%;民营及外资企业10家,占23.3%。与2010年相比,2011参加报告评估的单位增加了15家,其中民营及外资企业增长幅度最大,由去年的3家增加到今年的10家。
2.1.2企业规模
根据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名单,在本次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参加综合评估的43家企业中,有25家进入了中国500强,占58.1%,比去年增加了3家;参加报告集中的未进入中国500强企业18家,占41.9%,比去年增加了13家。这表明大型企业是参加报告集中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积极加入到报告集中的行列。
2.1.3行业分布
本次参加集中的43家企业,涉及煤炭、电力生产和供应、钢铁、有色、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10多个行业。其中钢铁、有色行业的企业最多,有8家,占18.6%;其次为医药、医疗器械制造和煤炭企业,各5家,占11.6%。与2010年相比,参与报告集中的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增加了木材加工、建筑、咨询等行业。
2.2报告基本情况
2.2.1名称构成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有39份报告的名称为“社会责任报告”,占报告总数比重的90.7%;其余4份报告的名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占报告总数9.3%。这表明今年集中的报告名称与去年一样,仍然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
2.2.2编制依据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普遍参照了一种或多种国内外社会责任报告指南或规范。具体见下表:
分析表2-1显示,参照中国工经联《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编制的报告数量最多,占46.5%;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编制的报告次之,占44.2%。从明显居于前两位的情况看,中国工经联《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是参加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普遍采用的编制依据。中国工业企业在注重运用《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同时,也重视国际报告规范的运用。
2.2.3篇幅分布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篇幅在11-30页的有3份,占7.0%;31-50页的有12份,占27.9%;51-60页的有9份,占20.9%;61页及以上的有19份,占44.2%。这表明,今年提交参加评估的报告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量较大,内容比较充实。
2.2.4次数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首次报告的企业有12家,占27.9%;2次及以上的企业有31家,占72.1%。这表明多数企业具有报告编制和的经验,越来越重视报告的编制与,编制与社会责任报告呈常态化趋势。
3.报告质量的六维评估
3.1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包括编制说明、高管声明、公司简介、责任管理、责任实践、责任展望、报告附录等七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42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整性较好,绝大多数报告覆盖了七个方面的内容。
3.1.1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包括周期、时间范围、范围界限、参考依据说明等四方面。编制说明四个方面内容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覆盖率为79.2%。其中时间范围覆盖率最高,为85.7%;范围界限覆盖率最低,为73.8%。这说明参评报告在编制说明方面普遍比较规范,普遍能够披露报告的基本参数信息。
3.1.2高管声明
高管声明包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承诺、主要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等4个指标。高管声明中指标平均覆盖率为81.5%,但各具体指标覆盖率的差异较大。其中主要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5.2%;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的指标覆盖 率次之为92.9%;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仅为52.4%。这表明参评报告基本上有高管声明部分,在高管声明中对社会责任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绩效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披露相对较少。
3.1.3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包括公司名称、主营业务、总部所在地、所服务的市场、公司性质等5个指标。
公司简介指标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92.4%。其中公司名称、主营业务的指标覆盖率为100%;公司性质的覆盖率最低,为76.2%。这表明参评报告对公司名称、主营业务、总部所在地等基本信息的披露非常重视。
3.1.4责任管理
责任管理包括公司战略、治理架构、公司治理机制、社会责任组织管理、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社会责任监督、社会责任考核、社会责任组织实施和运行程序等10个指标。责任管理指标平均覆盖率仅为54.8%,并且呈现出差异较大。其中公司战略、治理机构等指标覆盖率均在80%以上;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监督、社会责任考核的指标覆盖率均在35%以下。这表明大部分报告注重披露在公司治理方面信息,对于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方面信息的披露相对较少。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较为滞后;尤其缺乏对社会责任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缺少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机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工作。
3.1.3责任实践
责任实践包括科学发展、公平运营、环保节约、安全生产、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合作共赢、和谐劳动关系及社区参与和发展等8个方面。责任实践方面指标覆盖率总体上非常高,平均覆盖率为92.9%。其中科学发展和和谐劳动关系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100%;公平运营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76.2%。这表明参评企业报告对责任实践的披露非常全面,与《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八方面的主要责任要求也非常吻合。可见《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对中国工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和报告编制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3.1.6责任展望
责任展望包括描述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工作目标和描述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在责任展望方面两个指标的覆盖率分别为71.4%、83.3%。这表明参加评估的报告,大部分披露社会责任展望方面的信息,能够对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的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进行介绍。
3.1.7报告附录
报告附录包括报告评价、指标索引和报告反馈3个指标。42份报告在报告附录方面的指标覆盖率较低,平均指标覆盖率仅为38.1%。其中报告反馈的指标覆盖率为52.4%;指标索引、报告评价的指标覆盖率都在35%以下。这表明多数报告在信息反馈、指标索引、相关方评价等方面披露的信息还不够丰富,不利于读者快速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向企业反馈阅读信息,以及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了解。
3.2内容实质性
内容实质性包括科学发展、公平运营、环保节约、安全生产、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合作共赢、和谐劳动关系、社区参与和发展等八个方面的指标。从统计结果来看,多数报告覆盖了八个方面的指标,其中科学发展、环保节约、安全生产、合作共赢、社区参与和发展的指标覆盖率较高。
3.2.1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包括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企业向利益相关方支付的资金,捐赠和其他社会投资、企业活动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财务负担、企业研发投入及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企业获得专利数量及年增长率、政府给予企业科技创新的重大财政支持等10个指标。
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覆盖率为69.3%,仅次于社区参与和发展,本部分指标平均覆盖率比去年高出8.2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纳税总额和向利益相关方支付的资金、推进新型工业化、责任投资项目的数量与金额等指标覆盖率非常高,都在95%以上;研发投入及占营业额的比例指标覆盖率为81.0%,较去年高出3.2个百分点;因自然灾害引起财务负担的指标覆盖率最低,为4.8%,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四川九洲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披露了该项指标。这表明报告在科学发展方面的信息披露非常全面、丰富。企业积极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开展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益。
3.2.2公平运营
公平运营包括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次数、参加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人次和覆盖率、违反竞争法规受到处罚的次数、侵犯产权受到处罚的次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的次数和投入等5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低,平均覆盖率为16.2%,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的次数和投入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35.7%,组织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次数、参加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人次和覆盖率等方面的指标覆盖率都在30%以下;违反竞争法规受到处罚次数的指标覆盖率较低,为9.5%;没有报告披露侵犯产权受到处罚的次数的信息。
5.2.5环保节约
环保节约包括按重量和体积计的原材料总量、采取节约措施和提高利用率所节省的原材料、环保总支出和总投资等16个指标。环保节约指标平均覆盖率为39.6%,具体到各项指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通过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利用效率所节约的能源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2.9%;采取节约措施和提高利用率所节省的原材料、废气排放量等指标覆盖率均在60%以上;直接能源消耗、循环用水和再生水的百分比以及总量、废水排放量以及重大溢漏的数量与体积、环保总支出和总投资等指标覆盖率均在50.0%以上。这表明多数报告对于企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践绩效(如改进生产工艺、添置节能设备、开展各种宣传等)进行了详细的信息披露。
3.2.4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包括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数量、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安全生产培训人次和覆盖率等8个指标。该部分指标整体覆盖率不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39.6%,并且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次数与死亡率指标覆盖率最高,为61.9%;安全生产培训人次和覆盖率指标相对较高,为54.8%;重大设备事故次数的指标覆盖率为23.8%;没有报告披露违反安全生产法规受到处罚的信息。
3.2.5顾客与消费者权益
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包括产品的国家抽查合格率和送检合格率、产品满意度调查或测评结果等6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低,平均覆盖率为24.2%,与2010年基本持平。其中产品满意度调查和测评结果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57.1%。这表明多数报告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进行详细的披露。
3.2.6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包括合同履约率、采购合同中有关社会责任要求的条款数量、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导或培训的次数等3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不高,指标平均覆 盖率为33.3%。其中采购合同中有关社会责任要求的条款数量和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或培训次数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高,为40.5%,合同履约率的指标覆盖率较低,为19.0%。与2010年相比,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或培训次数的指标覆盖率有很大提升,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推进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
3.2.7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包括员工总数及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构成、劳动合同签订率等19个指标。该部分指标整体覆盖率比较高,但每个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员工福利待遇分项统计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0.5%,按类别统计的员工年均培训小时数的指标覆盖率为76.2%,员工参与社会保险的种类及覆盖率的指标覆盖率为66.7%。这说明多数企业重视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重视员工发展,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努力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
3.2.8社区参与和发展
社区参与和发展包括参加相关社会团体、担任的相关职务等7个指标。社区参与和发展方面指标覆盖率整体较高,指标平均覆盖率为75.6%,与2010年基本一致。其中参与扶贫、教育、卫生、文化建设活动的投入和成效指标覆盖率最高,为100%,较去年高出3.7个百分点;社区服务投入指标覆盖率次之为97.6%,较去年高出1.3个百分点;参与防灾救灾活动的投入和成效指标覆盖率90.5%;员工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人次和工作时数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42.9%。这说明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重视社区参与和发展,能够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为社区提供服务,促进社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3.3绩效可比性
绩效可比性涉及纵向可比、行业内可比和跨行业可比三个维度,包括跨年度绩效对比、绩效实现程度的描述、采用了行业或国家标准、采用了报告的跨行业规范(编制报告的一般性规范)等4个指标。绩效可比性指标平均覆盖率较高,具体指标间差异较大。其中反映纵向可比的跨年度的绩效对比覆盖率最高为97.6%,较去年高5.0个百分点;其次为反映横向对比的采用行业或国家标准覆盖率为88.1%。这表明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重视跨年度绩效的对比、采用行业或国家标准等方面信息的披露。
3.4内容可信性
报告可信性主要包括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3个指标。内容可信性的指标覆盖率不高而且差异较大。其中数据来源声明的覆盖率相对最高,为59.5%;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指标覆盖率次之为26.2%;相关方评论指标覆盖率为21.470,较去年增加6.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参评报告在保障内容可信方面较去年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相关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或审验。
3.5报告可读性
报告可读性的评估从信息清晰定位、信息清晰表达、信息饱和度、色彩搭配、版式设计等五个维度进行,具体包括信息导航工具、信息表现形式、报告篇幅、报告的色彩搭配和报告的页面布局等5个指标。报告可读性指标覆盖率比较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64.3%。其中,篇幅适中指标覆盖率为83.3%,表达形式丰富、页面布局合适等指标的覆盖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73.8%和64.3%;信息导航工具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47.6%。这表明多数报告能够以比较友好易读的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便了利益相关方从报告中获取所关注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是对于一些利益相关方阅读的细节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6报告创新性
报告创新性的评估主要从理念、形式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共计有8个指标。
3.6.1报告理念创新
报告理念创新包括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行业特色、自成体系、便于传播等4个指标。报告创新理念的指标覆盖率较高,平均覆盖率为58.9%。其中报告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指标覆盖率为90.5%;报告理念能够自成体系指标覆盖率为76.2%;报告体现行业特色、报告理念便于传播等指标的覆盖率均在50%以下。这表明多数报告编制的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自成体系,但是在体现行业特色和便于传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6.2报告形式创新
报告形式创新包括展示理念、便于传播等2个指标。报告形式创新的指标覆盖率差距较大。其中报告形式能够展示理念指标覆盖率为83.3%,报告形式便于传播的指标覆盖率仅为19.0%。这说明报告形式创新能够很好地展示社会责任理念,但传播性仍需增强。
3.6.3报告结构创新
报告结构创新包括展示理念、体现行业特色等2个指标。报告结构创新指标覆盖率不高,而且差异较大。其中50.0%的报告形式能够展示理念,19.0%的报告体现行业特色。说明部分报告结构创新方面能够展示报告理念,但体现行业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主要发现和建议
4.1主要发现
发现一:影响扩大
本次参加集中报告的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明显增加,覆盖的地域越来越广,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
1.涉及的行业明显增加。今年参与报告集中的行业共有15个,行业分布更加广泛。
2.覆盖的地域越来越广。今年集中报告的主体覆盖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涉及14个省(区、市),山东省和四川省的企业今年首次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
5.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今年首次有外资企业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
发现二:质量较高
报告总体结构普遍比较完整,内容丰富、贴近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编制普遍比较规范,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整体上体现出较高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1.结构完整。参加集中的大部分报告包括编制说明、高管声明、公司简介、责任管理、责任实践、责任展望和报告附录等报告基本组成部分,体现出较好的完整性。
2.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从报告篇幅看,本次集中的报告中,50页以上的占65%,30页以下的报告仅占7%;从报告内容看,报告披露的信息比较全面和丰富,但是量化指标的披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编制比较规范。报告编制比较规范,大部分报告能够参考国内外一种或多种社会责任指南或规范作为编制依据,但是有少量报告未参照任何规范编制,对国际报告规范的运用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4.披露的绩效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大部分报告能够与企业往年绩效进行对标,并且具有较好的行业可比性,但是跨行业可比性还有待加强。
5.报告披露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可信度。部分报告披露了多种用于保证信息可信度的方式,但是报告总体上应进一步加大披露用于保证信息可信度的方式和措施。
发现三:肾扣《指南》
本次集中的报告普遍重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 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的指导作用,注重将《指南》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融入到报告中。
1.将《指南》作为编制依据。本次集中的43份报告,有20份报告参照《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编制,占报告总数的46.5%,是采用最多的报告编制依据。
2.报告框架与《指南》要求一致。部分报告参照《指南》中“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考框架”确定报告的结构、编制报告的内容。
3.将《指南》主要内容融入报告。本次集中的报告普遍披露了《指南》要求工业企业履行的主要社会责任以及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方面的内容。
发现四:积极实践
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体系,逐步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运营,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实践。
1.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本次集中的报告中有90%以上的报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表明工业企业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体系。部分报告披露了企业在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组织实施和运行程序等方面的进展。
3.逐步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运营。报告普遍反映了企业结合自身运营的需要,将社会责任要求与企业运营逐步融合,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实践,不断取得更好的绩效。
发现五:事后编制
本次集中的报告基本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对企业上年度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总结,难以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推动企业全面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和水平的强大作用。
报告普遍采用事后编制模式。大多数参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只是注重以总结的方式披露企业年度生产经营工作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无法系统梳理出企业创造综合价值的主要领域、优先方向和核心战略,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战略价值被普遍忽视。
4.2改进建议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价值。企业应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努力编制和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第二,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应加强对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监督和考核方面的信息披露,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在内容实质性方面,增加在公平运营方面的信息披露,深入分析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履责措施和绩效,增加报告指标披露的广度和深度。在绩效可比性方面,应加强披露信息的横向对比性,尤其是跨行业标准的对比;增加对企业上一年度的履责绩效承诺进行有效回应的披露,增强报告的绩效可比性。在报告可读性方面,增加对信息导航工具的使用,使得报告内容更加清晰。在报告可信性方面,积极采用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在报告创新性方面,应从理念、结构、形式三方面挖掘报告创新的潜力,也要突出行业特征和企业特色,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编制。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使利益相关方沟通规范化、程序化;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探讨其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并在报告中进行披露,提升报告内容针对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利益相关方代表,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
篇7
关键词:顾客价值;品牌竞争力;G1法;灰色关联法
中图分类号:TS252;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随着乳品市场产品的多元化和同质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乳制品企业要想在白热化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除了内树品质,还要外树品牌,因此,品牌竞争力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之一。战略学家迈科尔・波特曾说过:“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能否为顾客创造价值”[1]。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强弱就是看该企业能否让消费者感知到它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2]。所以,本文从顾客价值角度来研究乳制品企业品牌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顾客价值的乳制品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指标体系
笔者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品牌竞争力和顾客价值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乳制品企业发展现状,以及消费者对于乳品的认知和需求,从品牌符号价值、品牌产品价值、品牌联想价值和品牌传播价值四个维度构建基于顾客价值的乳制品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见表1.1:
表1.1:基于顾客价值的乳制品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表
(二)G1法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体系确定后,我们必须对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本文选取东北大学郭亚军教授提出的G1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在层次分析法AHP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避开了AHP中的缺点,而且不需要一致性检验,因此大大简化了分析步骤。现以确定品牌产品价值(B2)维度下各指标的权重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首先,确定序关系。定义1:若评价指标xi相对某评价准则的重要程度大于(或不小于)xj时,则记为xi ≥ xj[3]。
根据定义1,我们可以由专家对品牌产品价值(B2)维度下的质量、价格、服务和功能四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判打分,通过计算得出的算术平均值,可对以上四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得:x1 >x2>x4>x3,且它们的权重分别为W1,W2,W3,W4。
定义2:若评价指标x1,x2,…,xm相对某评价准则具有关系式x1* ≥ x2* ≥…≥xm* 时,称评价指标x1,x2,…,xm之间按“≥”确立了序关系[3]。
用xj*表示{xj}按序关系≥排定顺序后的第j个评价指标(j=1,2,…,m)。这样,就可以确定唯一的一个序关系[3]。
由定义2,可以确定品牌产品价值(B2)维度下的四项指标之间唯一的序关系:x1*>x2*>x3*>x4* ,记它们在序关系下的权重为别为W1* ,W2*,W3* ,W4*。
然后,确定相邻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设专家关于评价指标xk-1与xk的重要程度之比Wk-1/Wk的理性判断分别为:
Wk-1/Wk=rk(k= m,m-1,m-2,…,3,2)
这样,就可以依照前数个指标之间的序关系,计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度[3]。其中,rk的取值可参考表1.2:
表1.2 rk取值参考表
经专家对质量、价格、服务和功能四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按照表1.2进行理性判断后,则有:
r2= W1*/W2*=1.5;r3= W2* /W3*=1.3;r4= W3*/W4*=1.1
最后,按下列公式计算权重[3]:
(1.1)
Wk-1=rkWk(k= m,m-1,m-2,…,3,2) (1.2)
根据公式1.1和公式1.2可得:
W4*=(1+ r2 r3 r4+ r3 r4+ r4)-1=0.176
W3*= r4 W4*=0.194;W2*= r3 W3*=0.252 ;W1*= r2 W2*=0.378
按对应关系还原对应指标的权重:
W1= W1*=0.378;W2= W2*=0.252;W3= W4*=0.176;W4= W3*=0.194
WB2C=(0.378,0.252,0.176,0.194)
以此类推,可分别算出如下权重:
WAB=(0.200,0.337,0.182,0.281)
WB1C=(0.425,0.221,0.354)
WB2C=(0.378,0.252,0.176,0.194)
WB3C=(0.417,0.583)
WB4C=(0.204,0.346,0.450)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品牌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1.样本选取
从近几年的乳制品消费现状来看,液态乳和酸乳的消费量增长较快,且消费量占乳制品消费总量的80%以上,因此,本文选取西安液态乳和酸乳市场的六家乳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顾客价值的品牌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其数据来源于面向消费者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是对伊利、蒙牛、银桥、多鲜、光明和君乐宝六种品牌的12项指标进行评价打分。评分标准采用李克特的五级量化表,最高5分,最低1分。最后通过对各指标的均值计算,得到各企业的指标值。
2.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该理论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评价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基本思路是:以行业内最有品牌竞争力(理想企业)的各指标值作为参考数列X0的各实体x0n,被评价企业的各指标作为比较数列Xi的各实体xin,求关联度R。关联度越大,说明被评价企业与品牌竞争力最强的企业越相似,其竞争力越强;反之,则竞争力越弱[4]。
(1)确定参考数列和指标矩阵
设:i为第i个评价企业的序号,i=1,2,…,m;k为第k个评价指标的序号,k=1,2,…,n;vik为第i个评价企业的第k个指标的评价值[4]。
作关联分析首先要制定参考数列,参考数列记为V0,于是有V0=(v01,v02,…,v0n)。在一个m个评价企业,n个评价指标的系统中,指标矩阵如下[4]:
在本文上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由三层指标组成,第三层指标层共有12项指标,则n=12;选取六家乳品企业进行评价,则m=6;关于参考数列的取值,笔者认为可选取各企业在每一指标得分的最大值,则参考数列V0=(4.18,3.91,4.00,4.09,3.64,3.91,4.18,4.09,3.91,4.55,3.64,3.91)。
(2)指标值归一化处理
本研究是基于顾客价值的打分评价,各指标取值范围从1到5,指标之间容易比较,所以无需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只需做简单的归一化处理即可。其方法是用参考数列中的最大值4.55去除以各企业的指标值,以百分比表示消费者对各乳品企业评价指标的满意程度,数据处理后得到如下矩阵
(3)计算关联系数
把归一化的数列X0=(x01,x02,…,x0n)作为参考数列,Xi=(xi1,xi2,…,xin)作为比较数列,关联系数计算公式为[4]:
i=1,2,…,m;k=1,2,…,n
式中ρ是分辨系数,ρ∈ [0,1],一般取0.5。
利用公式计算关联系数εik,得下列关联系数矩阵[4]:
式中:εik为第i个评价企业第k个指标与第k个最佳指标的关联系数。
六家乳品企业(V1,V2,V3,V4,V5,V6)各指标值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各指标与参考数列中各最佳值的关联系数εik值列于表2.1:
(4)计算关联度
由于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不一样,所以关联度的计算方法采取权重乘以关联系数[4]:
R=(ri)1×m=(r1 ,r2 ,…,rm)=WET (2.1)
公式2.1为单层关联度的计算,如果一个多层评价系统由J层组成,最终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如下:将第j层各指标的关联系数进行合成,分别得出所属的上一层即j-1层各指标的关联度;然后把这一层所得到的关联度作为原始数据,继续合成得到j-2层各指标的关联度,以此类堆,直到求出最高层指标的关联度为止[4]。
表:2.1关联系数值表
利用上述G1法求得的权重以及关联度公式2.1,可以得出B层各指标的关联度:
RB1=WB1CETB1C=(0.67,1.00,0.49,0.58,0.61, 0.42)
RB2=WB2CETB2C=(0.76,0.98,0.71,0.77,0.78, 0.54)
RB3=WB3CETB3C=(0.62,1.00,0.66,0.71,0.65, 0.51)
RB4=WB4CETB4C=(0.78,1.00,0.60,0.67,0.69, 0.46)
最后,可求得最高层指标A的关联度:
RA=WAB[RB1,RB2,RB3,RB4]=(0.72,0.99,0.63,0.69,0.70, 0.49)
(5)企业品牌竞争力大小排序
根据RA中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关联度的大小顺序即为相比较的企业品牌竞争力强弱的顺序。根据上式,可得基于顾客价值的乳制品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优劣次序为:V2 >V1 >V5>V4 >V3 >V6。
三、测评结果分析
本研究得出的六制品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结果为:蒙牛、伊利作为全国知名品牌,在西安市场具有较强的品牌竞争力,名列前两名。其中蒙牛深受西安消费者的喜爱,无论从品牌符号价值、品牌产品价值、品牌联想价值还是品牌传播价值,顾客评价都稳居首位。光明乳业排名第三,在西安市场主要以酸乳为主,品种丰富,且广告传播力度大,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东方乳业的多鲜和银桥乳业集团的银桥,以得分0.69、0.63分别排名第四、第五,作为陕西两大本土品牌,虽然在品牌传播力度、口感、品种上不如蒙牛、伊利、光明,但价格优势非常明显,并且已经在陕西省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网络,在服务、购买便利方面享有一定优势。特别是东方乳业,注重产品定位,与蒙牛、伊利常温奶形成差异化,凭借多鲜巴氏低温奶畅销市场,并提出“24小时”鲜奶战略,开创多鲜订奶热线和网络平台,目前,多鲜巴氏奶已成为西安市民的第一选择。君乐宝为河北省地方奶企,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河北乳企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有所下降,且广告传播力度不足,在西安市场知名度不高,其品牌竞争力排名靠后。
由于各企业在各自市场所推广的营销策略不同,且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知、偏好和消费习惯有所差异,因此本文以西安市场为研究对象的测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行业的状况,但笔者采取宽覆盖、大纵深问卷调查,点多面广,所得数据比较可靠,所以研究结果较好的反映出了西安消费者对乳品品牌的认知,其测评结果验证了基于顾客价值的乳制品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对提高乳品企业品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张文.基于顾客价值的温州服装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D].宁波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模式 规范化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和企业利润的实现,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遇到问题必将自乱阵脚,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使企业长久有序健康的生存。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行规范化,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去管理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对于保证和保持企业利润和价值的稳定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一方面,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未能摆脱掉计划经济旧体制的不良影响,严重的滞后于现代市场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国家拨资金”,“国家统理收支与统负盈亏”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并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化与全球化特点更加显著,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组织环境日新月异,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企业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明显起来。
可见,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观念,掌握经营管理方法,完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深化企业财务改革,做好企业财务管理,有效实施资金投放、资金筹措和营运资本管理,并构建和规范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确是当务之急。企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经济学概念,即要把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包括发生阶段和发展阶段两部分的过程来看。任何一家企业,都有一个创立、生存和发展的过程。然而,有的企业可能会更具有成长性,而另一些企业则像一棵生病的树,总是长不大,甚至夭折。其中的原因,除了不可控的机遇和外在环境因素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是最大的根源。而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经济管理则是其中的重点。
所以,现代企业制度之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在遵循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原则基础上,在企业经营的各个职能领域内,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核心,生产与流通相结合,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结合,经营战略与具体战术相结合,同时树立权变管理思想,形成自己的经济管理方法,构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众所周知,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血液,而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于企业内外资金运动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又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最核心的内容。
二、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
企业经济管理的金字塔顶,应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作为企业最高的管理者,首先应对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有所熟悉并加以重视,将这种重视传达到企业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处,并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宗旨方向一致,这其中也包括要持续改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确保该模式的彻底贯彻执行,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进行评估,也要保持和其他各层级管理人员及员工关于该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沟通,并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有必要,企业管理者还应指定手下一名管理人员来协助自己完成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制定、执行、评估、反馈、改进等工作。
(二)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
适宜的经济管理文件是企业经济管理有效运作的基础。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形成文字文件形式的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和方针政策、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书、企业经济管理执行手册、经济管理活动记录手册等。
(三)经济管理体系评审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经济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经济方针和目标,内部审核结果,顾客及相关方反馈,过程的业绩和结果的符合性,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可能影响经济管理体系的变更与改进的建议。
(四)企业经济资源管理
除了资金和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外,企业管理者应选派具备相当的教育、技术技能、工作经验、并经过培训的人员从事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关活动,确保从事影响经济管理结果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以及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经济目标做出贡献,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的适当记录。
(五)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
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应包括如下内容: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需求,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企业经济目标实现所需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的活动,为实现过程及其结果满足要求提供企业经济活动证据所需的记录,与相关方的要求确定与沟通等。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组织合适的内审人员公正独立地开展内审工作,以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与保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行规范化,从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经济管理体系评审,企业经济资源管理,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事件处理,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分析,企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改进等几方面入手,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去管理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力求保证和保持企业利润和价值的稳定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振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市场.2010(Z2)
篇9
【关键词】企业 经济管理 规范化 路径
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和企业利润的实现,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领导者很难使企业长久有序健康地生存。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去管理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对于保障和保持企业利润和价值的稳步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必须选择如下路径。
一、健全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位居企业经济管理的金字塔顶。作为企业最高领导,首先应对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有所熟悉并给予足够重视,而且有必要将这种重视传达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而且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企业经营方针的制定工作与企业的宗旨方向始终保持一致、这其中当然包括要持续改进公司经济管理模式,确保该模式的真正贯彻与执行。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要进行评估,同时要保持和其他各层级管理人员及员工关于该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沟通,要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有必要,企业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人员来协助自己完成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制定、执行、评估、反馈、改进等工作。
二、健全企业经济管理文件体系和经济管理体系评审
适合企业的经济管理文件是公司经济管理有效运作的基础。企业经济管理问价体系应包括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政策、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书、企业经济管理执行手册、经济管理活动记录手册等。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该管理体系其持续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体系评审应该包括评价经济方针和目标,评价经济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顾客及相关反馈,经营业绩和结果的符合性,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可能隐形经济管理体系的变更与改进的建议,等等。
三、全方位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重要性的认识,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很多现实例子都表明,企业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了,就会主动去思考阻碍企业发展的种种问题,会清楚地看到目前企业管理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足。通过素质的提升来推动陈腐观念的革新,用全新的观念推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尽量避免因为决策失误和个人行为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要注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支柱,企业想要得到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和团结一批勤奋肯干,能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身心的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在人事任免上应尽量避免任人唯亲、“一言堂”的现象,要做好工作考评,建立合理可行的人才管理策略,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掘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企业管理者应选派具备相当的教育、技术技能、工作经验、并经过培训的人员从事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关活动,确保从事影响经济管理结果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以及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经济目标做出贡献,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的适当记录。
四、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分析
企业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保障经济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经济管理体系得以继续改进的可能性。其中,财务数据分析最为重要,做好财务数据分析首先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保证财务数据的质量,杜绝财务的混乱和失真。财务的混乱和失真很大程度上是财务人员失职或者能力不够造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融资、投资还是资金回笼、利益分配,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要求财务人员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很好的全局观,为企业的资金风险作出前瞻和防范。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严格控制财务管理和各项操作流程。此外,还必须把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体系之中,明确职责,严格控制财务审核和审批。在此基础上建立财务分析机制,保障企业财务健康。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措施。很多企业缺乏这个工作环节,并由此带来很多财务风险。引进财务分析机制,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人或组织提供企业经营的基本数据,达到了解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财务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内部和外部的管理问题。通过考核评价,可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和激励。通过资金运作分析、投资管理分析和财务政策分析可以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企业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最重要的是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防范投资风险,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篇10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大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积极的非凡的意义。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经济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进而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国有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经济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经济管理作为国有企业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保障,国有企业只有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经济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经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重“效益”,轻“质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这种陈旧观念影响下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逐渐暴露出它的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另外,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过大的干预,制约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专业管理人才不足
经济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严格,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看,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还比较匮乏,业务知识单一,综合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心,马虎大意,敷衍了事。另外,对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它关系到企业资金安全,而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人员而言,他们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来执行,进而影响到经济管理水平,威胁到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国有企业各部分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屡见不鲜,许多问题都是在发现后才进行相应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国有企业的发展重点偏向于经济效益,而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以至于信息流通不畅,影响到经济管理效率。
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一)转变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那种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很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必须积极的转变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保证效益的同时,重视服务,将“经济效益性的理念”向着“服务性理念”转变[1]。另外,政府必须放宽权限,加大宏观调控,增强国有企业的自主管理,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专业的人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谁掌握了专业的技术人才,谁就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任用。首先,企业必须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必须强化经济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在经济管理中对经济管理风险的认识;其次,企业必须对外引进专业、有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而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另外,企业还必须加强对外联系,学习他人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经济管理人员出国深造,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只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供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想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健全经济相关管理制度。首先,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其次,企业必须建立监督机制,企业要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对企业要购买的设备要实行上报制,得到允许后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方可购买,同时要进行市场采访,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了防止内部出现问题,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可安设多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互相监督,进而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再者,企业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2]。另外,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容形成一种竞争,进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信息的贡献。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面的监控,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
(五)提高经济管理的风险认识
经济管理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水平,而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风险是不可不免的,一旦企业经济管理出现风险,势必就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为此,我国国有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发展,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建立风险评估体制。在经济管理中,要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严格落实企业各项决策和部署,从而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在风险管理的时候,要立足以市场,加强风险预测及评估,确保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安全,保证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3]。
(六)加强预算
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必须针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并纳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而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财务经费状况。其次,要结合企业发展形势,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方案,进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服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