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篇1

复旦大学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 531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4834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就医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的医疗负担将会快速加重。虽然慢性病的发病受不可变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社会危险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界公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中心认为,慢性病防治可针对病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级预防模式。其中,病因预防为一级预防,三早预防为二级预防,临床预防为三级预防。

我国对慢性病快速发展的势头向来缺乏重视,亟待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将各类慢性病及其病种的预测与治理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形成卫生工作常态。通过定期、前瞻、量化预测,把握影响规律,找准针对病种的主要干预措施,针对性落实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要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措施,首要条件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基本保障。以慢性病高血压防治为例,中心对全国10个省的168所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高血压防治工作质量达标率仅为49.2%,工作数量总体完成率仅为43.8%。人、财、物基本保障无法到位,成为制约各地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瓶颈。

中心经过测算提出,做好高血压防治,尤其是社区基层的综合防治工作,全国地级和县级疾病防治机构共需配置3958人,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22.2%;工作经费需9亿元,需追加投入4.6亿元;仪器设备需要12.6亿元,还需追加投入9.1亿元。中心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满足上述人、财、物投入要求,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这一人类的“头号杀手”,是必要的,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

篇2

1 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中预防医学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乡村医生学历教育是我国国情的需要:近年来,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问题,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农民享受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保障农民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卫生部一再要求加强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及学历教育。

1.2 乡村医生的特点:(1)作为直接担负广大农民医疗、预防及保健任务,是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基础。(2)基础知识较差,业务水平偏低。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乡村医生中,具有正规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2.7%,相当一部分是农村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他们对一些传染病和流行病的诊疗技术知之较少,看病开错药、打错针、延误病情的事时有发生。(3)大多数没有固定工资,来学校上课不但没有收入,还要花去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他们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提高不快,看病多凭经验。

1.3 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中预防医学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应注重不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的教育。(2)面对乡村医生的预防医学教学中应注重社区卫生服务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教育。(3)应加强常见传染病和可能新发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教育。(4)应注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的教育。

2 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中预防医学课程设置

为适合乡村医生的需要,我们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第一版,全国成人高等医学学历教育教材)为授课的主要参考书,总授课为40学时。面向乡村医生的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重点讲授实用性内容,并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及全科医学的学科联系,适当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多采用社区典型案例分析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要实现其教学任务,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了提高乡村医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解决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应用先进的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预防医学教学的效率:应用电视录像、幻灯、投影、Powerpoint及CAI课件等直观教学及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如在讲解大气污染、室内污染和水体污染的来源、对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时,通过观看录像,将现场搬到课堂,形象生动直观,学生观看后印象深刻;又如在讲解均数的计算时,略去均数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计算过程,重点讲解资料类型的判断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指标,直接使用计算机计算统计指标,避免人工计算的繁琐,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和资料分析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逐渐开展网络教育,对农村社区常见病的三级预防,书本只简单介绍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实际上在农村社区还存在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利用网络的优势,参阅大量资料,把农村常见病的三级预防措施通过网络向同学展示,并定期作案例讨论,务求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

3.3 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应付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3.1 新生入学时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观思想教育,贯彻全科医学理念,认识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及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乡村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而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明确学习目的和未来肩负的使命,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3.3.2 在学习过程中,每学期开展1~2次知识讲座,提高乡村医生处理社区常见疾病及应付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R7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60―03

1 出生缺陷基本概况

1.1基本情况:

出生缺陷可导致胎儿死亡、婴儿死亡和残疾,它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出生缺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根据1996―2000年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我国每年约有80万―120万名缺陷儿出生,平均每天出现近3000例,占全部出生人口的4%至6%。最常见的五种出生缺陷和残疾依次是:唇裂、神经管畸形、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和脑积水。

满洲里市2002至2012十年间共发生出生缺陷97例;出生缺陷前五位为:唇腭裂(如何治疗唇裂)、外耳畸形、多指趾、并指趾及先天性心脏病。(见表1)

1.2出生缺陷定义

出生缺陷也叫先天异常,先天畸形。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婴儿出生前,在妈妈肚子里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形态结构异常表现为先天畸形,如无脑儿、脊柱裂、兔唇、四肢异常等;生理功能和代谢缺陷常常导致先天性智力低下,以及聋哑、致盲等异常。二是指婴儿出生后表现为肉眼可看见,或者辅助技术诊断的器质性、功能性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青光眼等。但不包括出生时损伤造成的异常。

1.3出生缺陷原因:

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的出生缺陷,可分成单基因缺陷、染色体异常、多基因缺陷。如近亲结婚所致的遗传病发生率明显增加;孕妇患有糖尿病等疾病会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二是环境因素,包括营养、疾病、感染、用药和接触有害物质等。如胚胎时期(怀孕的前3个月)受各种感染或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药物,以及怀孕期间母亲生病,或长时间在高温高热环境工作等。据资料报道,单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出生缺陷占10%―25%,在很多情况下,缺陷儿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引发的,或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高龄妊娠使唐氏综合征发病风险增高;孕期营养缺乏(如叶酸缺乏等)可造成神经管畸形,如脊柱裂等;孕妇发生病毒(如风疹病毒)感染会导致出生缺陷;孕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致畸;孕妇有不良嗜好(如吸毒、吸烟、饮酒、大量饮用咖啡等)可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孕妇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汞、铅、苯、农药、X射线)等会导致出生缺陷。

1.4满洲里市引起出生缺陷的原因包括:

一是母亲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微量元素缺乏(叶酸、碘);二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孕期病毒感染(风疹、巨细胞)、接触有害物质(农药、X射线、化工产品)、服用致畸药物及保健品;三是遗传因素。不过,在已发生的出生缺陷中,遗传因素不到10%,由母亲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环境所引起的出生缺陷占到了90%以上。(见表2)

2 出生缺陷预防

据目前研究结果,已知可预防的出生缺陷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孕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主要指碘缺乏和叶酸缺乏,碘缺乏造成地方性克汀病,叶酸缺乏造成神经管畸形。第二类是致畸因素,重要的有孕期感染,许多病毒感染在孕前3个月到孕初3个月可导致卵子畸变,胎儿畸形,发生越早对胎儿损害越大。第三类是遗传因素,多基因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和唇腭裂等。

2.1全国重点推广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可预防大多数缺陷儿的出生或减轻症状。

2.1.1一级预防:

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保健,包括婚前咨询检查,了解未婚双方的健康状况有无影响下一代生命健康的疾病,需要采取什么相应的预防措施。怀孕前作好充分准备,孕前妇女要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预防感染、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避免接触高温环境等,并根据需要增补叶酸、注射疫苗等。禁止近亲婚育。

2.1.2二级预防:

主要是指孕早期保健,包括合理营养、谨慎用药,推广联合产前筛查在早孕期(8―14周)、中早孕期(15―20周)进行,孕妇可在孕12―14周、孕20―22周及32周左右各进行一次B超检查,可有70%―80%的出生缺陷被检测出来。母血生化指标产前筛查对高危的可以检测出60%―70%。产前诊断在孕16―20周进行产前诊断如染色体、基因诊断临床医学诊断等,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及早采取措施,预防缺陷儿的出生。

2.1.3三级预防:

是指对新生儿筛查,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听力障碍等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对缺陷儿童及早诊断,选择最佳的手术矫正时机,以降低缺陷儿给家庭造成的负担。但预防工作的重点是一级和二级预防,即婚前、孕前和孕期干预。

2.2满洲里市积极推广国家三级预防措施。

2.2.1我市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在一级预防措施上,预防出生缺陷不发生,从孕前的六个月到怀孕早期。第一,做好计划怀孕,准备什么时候怀孕,什么时候开始实施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年龄过大生孩子。现在有些城市的妇女,结婚以后不想马上生孩子,为了工作、为了挣钱、为了要房子,把生孩子的时间拖得比较晚,到35岁以后。35岁以后生孩子,发生先天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的机率高很多。第二,孕前改善身体的微量营养素的状况,现在主要是叶酸和碘的缺乏。第三,对一些慢性疾病要进行检查,比如高血压、甲状腺的疾病、糖尿病的检查治疗。第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如风疹、流感、肝炎疫苗的接种。第五,做好职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尽量避免接触。第六,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喝酒或者是滥用一些药。这是一级预防措施在满洲里市实施的六个主要方面。

3.6把好二级预防的关口。二级预防(分娩前干预)最核心是产前筛查。其目的就是对妊娠期妇女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市通过加强孕期保健和高危妊娠监护、提高诊疗手段等措施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儿的出生,其成本效益比明显强于出生后干预(见表3)。

3.7 2002---2012年,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建卡率达85以上%,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机构共对26109名孕妇进行了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筛查,对有出生缺陷风险的孕产妇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

3.8在孕前进行优生遗传咨询、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进行致病微生物检查,把握良好受孕时间计划怀孕;在孕期避免诱发出生缺陷的不良因素,均衡膳食合理补充营养,到医院建卡,定期接受检查。

3.9 产前诊断因地制宜。我市利用超声诊断对胎儿缺陷和残疾进行筛查,2004年起用实时三维彩超进行超声产前诊断,对明显的缺陷胎儿提出干预措施;2010年开展了孕期筛查唐氏综合征,努力防止出生缺陷和伤残的发生,不断赢得就诊群体的好评。

3.10参加疾病筛查网络。在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2009年我市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保健医生每天都要逐个病房动员家长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3年来共筛查1238人次,建议37人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进行听力训练后复查,返院复查的20人次中已有14人恢复正常,有效遏止了聋哑残疾儿的发生率(见表4)。

3.11 开展感觉统和训练。我市2009年开展了儿童感觉统和训练,使3个轻度脑瘫患儿基本康复,语言说话都有明显好转。同时,还开展了婴儿抚触、早教、新生儿游泳等新项目。

三个级别干预 让宝宝远离缺陷。

4 出生缺陷监测结果

2006年我市开展了出生缺陷监测,2003年在强制婚检取消的情况下,出生缺陷忽然上升到18.5‰。随着三级预防干预措施的不断加强,出生缺陷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经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P

5 体会

5.1 婚检与孕前咨询有机结合,是夯实一级预防基础的前提。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关键是预防出生缺陷,而预防出生缺陷风险的关键是在缺陷尚未形成,风险没有出现的孕前。因此,各级各部门应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把婚前健康检查、孕前体检咨询及风险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出生缺陷的风险停留在萌芽之中,从而夯实一级预防的基础。

5.2 产前保健与产前诊断有机结合,是把好二级预防关口的重点。对孕妇进行系统的产前保健,是尽早发现先天性和/或遗传性胎儿并及时作出诊断的最好方法。因此,应大力推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保健保偿制,激发孕妇寻求保健检查的主动性,及时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问题做出科学的医学建议,最大限度地减少缺陷儿出生。从而把好二级预防这个重要的关口。

5.3 新生儿疾病筛查与防残治疗有机结合,是扎牢三级预防篱笆的保障。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的筛查率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和防残治疗的动员力度,使新生儿疾病筛查与防残康复有机结合,尽量控制出生缺陷儿不发生伤残,从而扎牢三级预防的篱笆,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严仁黄.实用优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

篇4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prevention medicine)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它以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侧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医学的目标已从减轻病人痛苦与恢复健康,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健康。预防医学担负着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重任。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即“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来,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全人类为对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三、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四、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认识也就是对医学道德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医学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医学道德认识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是道德认识的意义所在。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二)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三)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此主要讨论“道德评价”问题。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篇5

1发现健康问题

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筛查实验不是诊断实验,仅是一个初步检查,对筛查实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一步确诊,以便对确诊患者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1.1高血压的筛查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对前来就诊的辖区内3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首诊负责制。本着这一原则,对前来就诊的35岁及以上患者一定要测量血压,一旦发现异常,要叮嘱患者间隔一周左右再次检查,如果患者兼有超重、肥胖、高盐饮食,及长期从事精神紧张的工作等危险因素,更应高度重视。一旦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要向上级医院转诊,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且没有高血压急症及严重并发症,则将该患者纳入高血压管理工作中。

1.2糖尿病的筛查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对前来就诊的45岁及以上患者,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或者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的患者,要检查血糖。若FPG≥6.1mmol/L需进一步做OGTT。若无异常,则至少每年复查一次血糖,并指导此类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严格戒烟、限制饮酒等。一旦确诊,则将该患者纳入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中。

2管理方法

对纳入管理的慢性病患者要建立健康档案,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将此类人群纳入重点人群管理。每年至少4次进行面对面的随访指导,检测血压血糖,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争取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做好双向转诊工作:对出现急性并发症的患者转往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病前稳定的患者再转往社区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查体。将辖区人群分为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分别进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通过干预,将疾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以达到减少疾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2.1正常人群的管理对于筛查没有异常的正常人群实行一级预防和健康促进,也就是对该类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就该类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进行知识普及,从根本上使人群远离危险因素。如指导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搭配:少盐(成人每人每天食盐使用量<6g)、低油(成人每人每天25g油脂类),多吃富含钾的食物、蔬菜、水果;合理运动:锻炼原则遵循个性化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制定适宜自己的运动计划,运动中最大心率105~145次/min;戒烟;限制饮酒;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为群众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人群避免或减少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的机会,加快环境治理,减少污染,净化空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力度,增加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杜绝食品污染、中毒等重大事件的发生,给人民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加强劳动保护,远离危险工作环境,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通过以上工作,达到减少或控制慢性病的发生率。

2.2高危人群的管理对筛查结果没有明显异常但处在高危因素中人群如出现临界高血压、糖耐量受损等情况的人群实行二级预防,也就是发病前期预防。通过积极的干预以阻止疾病进入临床阶段。措施就是“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处于高危状态下的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进一步检查确诊,指导居民进行定期检查和自查,对该类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如出现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症状应警惕是否有高血压的危险;出现胸口发闷、疼痛、憋气等现象提示有冠心病的可能;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出现上楼梯气喘、不能进行体力劳动等则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能。对此类患者积极进行检查,早期诊断,进行系统治疗,同时亦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自身抗病能力。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3患病人群的管理对已罹患疾病的此类群体主要管理目的就是采取三级预防,也就是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临床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伤残的发生和对已经发生伤残的人群进行康复指导、和用药指导。很多慢性病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对此类患者的管理用药指导也很重要,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减少副作用。这类患者通常是老年人,而且常常罹患数种疾病。对这类患者的用药要注意药物的互相作用,而且应该岁增药减,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用药剂量应为成年人的3/4,80岁以上的老人应为成人用量的1/2。但抗生素的药量不减。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要积极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并指导患者配合理疗、按摩等方式促进功能恢复;同时加强老年患者的心理辅导。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会使这类人群心理出现问题,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工作人员应通过心理辅导技术,使他们老有所用,老有所乐,通过老年活动室等场所使他们互相倾诉、交流,缓解心理不适,抒发心中郁闷,从而乐观积极,对疾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基层工作人员也应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条件,使患者病而不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的负担,使已经患病的人群活的有尊严、有价值。

3管理技巧

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学会处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由于工作对象主要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和个人的性格特点,这类群体往往难以沟通。要求工作人员更要及时周到、细致灵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工作的长期开展和医疗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化解和消除医疗纠纷。为使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工作人员要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只有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才能赢得广大居民的信任,从而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第二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术,随访时要充分运用以下技巧,如适时的目光交流、耐心的倾听、及时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回应,使患者感受到你对他的问题感兴趣,在尽心尽力的为他们排忧解难;沟通交流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不要给管理对象以压迫和紧张感,使他们彻底放松,才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完整,从而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得更有用的信息来服务于工作。

4组织协调

篇6

出生缺陷是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精神等方面的异常,包括先天形态结构异常、智力障碍、代谢缺陷病等[1]。出生缺陷是引起胎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那些存活下来的人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2]。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每年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3]。出生缺陷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给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给家庭造成巨大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的社会问题。因此,出生缺陷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公共问题。

出生缺陷监测是指在某一地区,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医院或人群,对其中发生的出生缺陷进行长期、持续的动态观察,将监测期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事先设置的标准(基线率)进行比较,评估,及时获得出生缺陷的动态变化信息,分析其消长原因,以利于尽快发现和消除致畸因素,提高人口素质[4]。

1 我国出生缺陷监测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期,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其他一些中家相继报到了孕妇早期服用反应停(沙立度胺)作为镇静或止吐剂后,引起大量以肢体短缩(海豹畸形)为主要特征的多发畸形儿出生。当时,由于没有进行出生缺陷监测,也无现成的基线资料,各国之间缺乏通报的手段和渠道,所以导致反应停致畸信息的延误,使一些国家在反应停已在德国、瑞士和英国市场撤销后6个甚至更长的时间仍在销售。因而英国、以色列、芬兰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于1964年率先开展了出生缺陷监测[5]。1974年成立了国际出生监测情报交换所,并与世界卫生组织联手,为各国的出生缺陷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技术援助。我国也于1986年参加了医院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监测对象为在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198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大规模的出生缺陷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了全国性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网络,通过对945所医院的连续动态监测,获得出生缺陷发生率、种类、地理分布、人群分布等重要信息,为政府决策、公共卫生干预和临床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监测医院调整到460所。2006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进一步发展,国家级监测医院扩大至784所,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在30个省的64个监测区县同时开展了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其覆盖人口约200多万,监测期限由生后7天扩大至生后42天,在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国情的出生缺陷人群监测模式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从而克服了医院监测的局限性,能更好的反映某一地区出生缺陷的实际发生状况。近年来出生缺陷监测网络不继完善,为获得可靠、准确的出生缺陷资料提供了保障。

2 出生缺陷发生现状

2.1 出生缺陷发生率

世界各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不同,最高的是苏丹,为820/万,而最低的是法国,仅为39.7/万,据美国2006年研究报告,推算我国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11/万,与我国研究推算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基本一致[6]。根据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结果,2002-2010年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11.17/万,129.79/万、128.38/万、138.96/万、145.50/万、147.94/万、134.94/万、145.43/万、149.91/万,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7]。部分省市的出生缺陷亦呈上升趋势,江苏省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00年的10.26‰增至2006年的15.12‰。上海市嘉定区2001-2005年出生缺陷发生率由5.91‰增至8.69‰。北京市大兴区2004-2008年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04年的10.96‰增加至2008年22.08‰[8-10]。

2.2 我国出生缺陷存在城乡差异

我国自2005年开始,城镇出生缺陷总发生率高于农村。2010年全国医院出生缺陷发生率监测结果为城镇(171.00/万)高于农村(128.55/万),青岛市2003~2008年城镇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农村[11],广西2005-2009城镇(210.22/万)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亦高于农村(202.89/万)[12]。同时城镇和乡村主要出生缺陷的发生顺位也有差别,可能与缺陷的种类在城乡的分布不同有关[13]。

2.3 性别差异

在出生缺陷性别差异方面,我国男性高于女性[14],各地的报道不一致。 2010年全国医院出生缺陷发生率是男性(163.81/万)高于女性(131.65/万)。

3 出生缺陷的发病原因

目前出生缺陷的病因还没有完全阐明,主要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遗传与环境二者的相互作用。但在所有先天畸形个体中,单纯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的畸形是少数的,多数畸形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10%-30%;环境因素中,由母体疾病及宫只内病原体感染所致占5%左右,由环境有害化学物质或药物引起的约占1%;其余60%-70%原因不明,估计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5]。

4 出生缺陷的干预

我国出生缺陷的现状不仅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的社会问题,因此给予早期干预是避免出生缺陷的关键[16]。有效地干预,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关键。

目前出生缺陷的预防主要通过孕前、孕期及产后采取的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是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通过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减少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促进残疾儿的康复[17],一级预防是最为积极有效、经济安全的[18]。

4.1 一级预防

目前采用孕前-围孕期保健的危险因素评估、孕前咨询和健康促进、知情选择和干预行动的新模式,预防出生缺陷已得到我国政府和许多研究人员的认可,发挥一级预防措施的作用可有效地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儿童的发生[19]。主要是孕前及孕早期阶段综合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婚前检查、孕前检查、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预防感染、遗传咨询、孕期合理增加营养、谨慎用药、采取良好的牛活方式: 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等. 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和出生缺陷的发生有关系的危险因素,将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

通过健康教育,营造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的预防意识,形成健康行为,提高育龄妇女接受教育的水平,提高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宣传孕早期补充叶酸的知识,鼓励育龄妇女补充叶酸,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Czeizel等[20]在队列对照研究中证实,围孕期服用含800 μg叶酸的多种维生素能显著降低发生NTDs的风险,对预防心血管先天畸形也有显著效果。1999 年在中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孕前服用叶酸 0.4 mg直至妊娠第3个月的孕妇,神经管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在北方和南方分别为 1‰和 0.6‰;而没有服用叶酸者,北方和南方的发生率分别为4.8‰和 1.0‰[19]。在孕前诊断并积极治疗有可能对妊娠构成风险的疾病,如:高血压、癫痫、糖尿病。孕前妇女应进行健康体检和实验室筛查(如优生四项检查)等; 婚前或孕前的健康咨询应询问计划怀孕夫妇双方的家族史、遗传史和生育史,如发现与出生缺陷有关的遗传因素,则给予生育指导, 必要时行血液检查。如发现双方为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应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达到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目的。

4.2 二级预防

通过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少出生缺陷儿出生,主要是落实育龄妇女在孕期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产前诊断,根据知情选择的原则,选择性的终止妊娠,达到减少出生缺陷儿出生的作用。目前广泛开展的唐氏综合征的筛查与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体感染的检查等, 目前成熟的产前诊断技术有:B超检查、核磁共振、X线、CT、羊膜腔穿刺、绒毛膜活检、脐静脉穿刺、母血生化检查、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测等。在产前可以筛查和诊断的疾病也越来越多,目前实施的项目包括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畸形、唇腭裂、2l-三体综合征、地中海贫血、先天性风疹综合征、AB0新生儿等。

4.3 三级预防

对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或减轻致残,提高患儿生活质量。预防措施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出生前和出生后对出生缺陷儿的治疗。是促进残疾儿的康复,即对已出生的儿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能够治愈或降低残疾严重程度,从而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死亡[21]。 在治疗方面,除了药物如苯丙酮尿症的饮食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激素补充;葡萄糖-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的饮食药物指导等;胎儿宫内外科手术治疗:如胎儿尿道梗阻经皮下导管胎儿镜膀胱造口术进行分流、对骶尾部畸胎瘤进行开宫肿瘤切除术、胎儿镜血管闭锁手术、导水管闭锁进行脑室羊膜腔吻合术等外,还提倡向残疾儿童提供神经发育方面的治疗,及对濒死患儿进行姑息治疗等。

总之, 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儿童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家庭沉重的精神压力。如何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特别是在我国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形势下,更应有效地干预出生缺陷,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l] 罗家有.我国出生缺陷干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2):458-459.

[2] 世界出生缺陷预防机构联盟宣言[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5,120(1):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J],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2,13(3):98—101.

[4] 杨树勤.出生缺陷的统计监测方法和季节性分析—兼及医用统计监测与周期性分析方法.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吴金华.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l_31.

[6] 毛萌,朱军.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1):801-803.

[7]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暨年报资料汇编

[8] 习斌蓉,麻群娣,蒋一正,等.江西省近5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报告[J].江西医药,2005(12):863—865.

[9] 金小珍.2001--2005年上海市嘉定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7(3).

[10] 刘广美,丁辉,北京大兴区2004-2008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4)511-513

[11] 修新红,袁丽,王升华等,青岛市1998-2008年出生缺陷变化趋势[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1):85-88.

[12] 曾萼,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1,4(2):169-171.

[13] 李栋,刘汝平,许琨.城乡地区部分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的相关性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3,16(2):135-136

[14] 罗美瑜.我国出生缺陷的现状及干预[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5):1-2

[15] 付丽杰,阎云,张红恩.畸胎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18—157.

[16] Koyama Y, Kokubyo Gakkai Zasshi,2000,67(1):63-69.

[17] 蔡红珠,过敏性紫癜54例临床探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7);617-618

[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

[19] 侯淑萍,程利南,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217.

篇7

【关键词】 脑卒中 环境因素 发病率 数学模型

1 引言

脑卒中(也称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卒中的患者,容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研究脑卒中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是为了进行疾病的风险评估,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能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也对尚未得病的健康人,或者亚健康人了解自己得脑卒中风险程度,进行自我保护。

2 环境因素对脑卒中病的影响及数学模型建立

对我国某城市各家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的脑卒中发病病例信息进行统计,根据病人的基本信息,运用构造分类方法,对发病人群(包括总发病人数,男、女发病人数,各个职业发病人数以及占总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描述脑卒中的发病规律。

我们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通过Logistic曲线的建立对这些信息做出详细的统计与分析。我们侧重了研究男女发病人数、各职业发病人数以及各年龄段的发病人数及其各占总发病人数的百分比。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准确快捷的对病人信息进行描述,分析与概括。得出以下结论:脑卒中女性患者的发病率要略微高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表1);农民的脑卒中发病率所占的比例最大,渔民与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则很小(表2)。

根据脑卒中病例发病信息,一个年龄组中值为X,各年龄段发病率为Y,按照Logistic曲线对各年龄段发病者建立回归方程。即:Y-L=对发病资料进行数学模拟(如图1)。

得出以下结论:50-89岁为脑卒中发病率的高发期。其中,70-79岁发病几率最为突出。

3 数学模型检验

由于脑卒中发病人数本身没有一个准确的数量,于是我们很难直接从理论上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为了检验模型的准确性,我们对不同职业的人群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于近10年的某地区的脑卒中发病人数进行了调查,我们随机选取了50名患者,得到了他们的信息,70%的脑卒中发病者多数为农民,而其他的所占比例较小,统计出的数据反映出职业是农民的人数在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占较大比例,这与模型的结论是相符的,从而实验验证了logistic模型建立的可靠性。

4 注重预防工作的开展

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一级预防:强化社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保健知识,采取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注重脾胃,合理饮食,包括控制热量和钠盐的摄入、不酗酒,忌烟,控制体重等;起居得宜,顺应四时,劳逸适度,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乐观心理,保精养生,培补元气;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血脂异常、有关心脏病等原发病。

二级预防:对已出现脑卒中,及早发现、及时诊断、进行及时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三级预防:对已出现的功能障碍或残疾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康复治疗,提供康复服务,以减轻患者残疾,防止发展为残障,减少残障率和死亡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不断的努力研究,发现脑中风的发病率和环境因素有关。通过研究,对脑中风的发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模型的建立,掌握疾病发病率的规律,目的是给疾病病人进行风险评估,给一些高危病人一些建议,使高危病人及时采取干预和预防措施。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合理调配医务力量,对于改善就诊治疗环境、配置床位和医疗药物等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生,许小青.尹淑媛,南京:南京医学院报1990年第10卷第3期.

篇8

1.什么是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别指什么?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心脏收缩时,大动脉内产生的较大压力,叫做收缩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借助于大动脉的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这时的血压称之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二者之差叫做脉压。

2.高血压病有哪些症状?

早期病人临床症状常不明显,体检时才被发现,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

3.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正常血压的收缩压90mmHg。

4.什么人易患高血压?

1.父母患有高血压;2.摄入食盐较多;3.摄入动物脂肪较多;4.长期饮酒者;5.精神紧张者;6.吸烟、肥胖者;7.不运动者。

5.高血压如何分级?

Ⅰ级:血压达到高血压水平而无心脑肾重要器官受损;Ⅱ级:除血压达到高血压水平外,并出现左心室肥厚劳损,眼底动脉变细狭窄,有蛋白尿、血肌酐增高;Ⅲ级:血压达到高血压水平,同时发生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及视水肿。

6.高血压分哪几类?

原发性高血压:指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占90%以上,目前难根治但能控制。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升高有明确病因,占5~10%,由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所致。

7.高血压有哪些危害?

高血压不仅是一个独立疾病,同时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和相关疾病发生。如: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轻者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重者会造成死亡。

8.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体重超重;2.膳食高盐;3.中度以上饮酒。其他因素还有遗传倾向、吸烟、年龄、性别、工作紧张程度、血液粘稠度、高血脂症、社会经济及心理因素等。

9.什么是“血压晨峰”?

人在睡眠时血压降低,凌晨2、3点最低。清晨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血压达到或接近最高峰,甚至比夜间高40~50mmHg以上,医学上称“血压晨峰”。

10.什么是睡眠性高血压 ?

血压常在睡眠时或睡醒后升高,其发病原因与睡眠时呼吸浅慢、暂停、心率快慢波动、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致的交感活性增高有关,多见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和鼾症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

11.什么是性高血压?

患者在站立或坐位时血压增高,平卧位时血压正常。此病一般没有高血压特征,多数在体检或偶然情况下发现,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波动幅度较大。

12.什么是临界高血压?

收缩压在140~149mmHg,舒张压在90~94mmHg范围内称临界高血压,可增加脑卒中、心脏病发作和肾功能衰竭危险,而且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

13.什么是动态血压监测?

测压时间为间隔15~30分钟,白昼与夜间的测压间隔时间尽量相同,一般监测24小时。推荐以下参考标准:24小时

14.什么是恶性高血压?

恶性高血压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不良。其临床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舒张>130mmHg)及心肾功能不全,自觉症状中的头痛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进行性视力障碍,球后可出现视水肿、出血,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约40%的患者有明显多尿及夜尿,常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及肾功能衰竭,是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15.高血压遗传吗?

研究表明:父母有高血压史, 其子女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无家族史的2倍;双亲均是高血压患者,其子女的高血压概率为45%;双亲有一方为高血压,概率为28%;双亲均为正常血压的概率为3%。

16.理想的降压目标是多少?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应降至

17.何谓“白色高血压”?

“白色高血压”通常是肾血管性和肾性高血压的特征。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肾等靶器官常会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导致贫血,发生“白色高血压”。患者面色苍白,眼睑和指甲苍白,严重的会表现出浮肿、毛发干枯等症状。

18.什么是低血压?

一般成人血压90/60mmHg时,称为低血压。当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下降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急性低血压,可表现为晕厥和休克;慢性低血压则指血压呈持续降低的状态。

19.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

在家里量血压很正常,一到医院量血压就高,是指患者仅在诊室内测得血压升高,而诊室外血压正常的现象。

20.血压在一天中有哪些波动规律?

一般来说,白天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逐渐下降,至夜里2~3时降至最低,凌晨血压急剧上升,至上午6~8时达到最高峰,然后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时出现第二高峰后逐渐下降。

21.测量血压前应注意什么?

在安静房间中测量, 室温适宜, 袖带宽窄要符合标准, 测定前5分钟,身心保持平静。

22.为什么提倡家庭自测血压 ?

1.每天可自测1~2次,最初诊断或开始调整用药时一天内多次反复测压更全面;2.家中环境比较轻松,不会造成“白大衣高血压”;3.可以让患者观察到因服药和生活习惯调整而血压下降的过程,让患者更具有恢复健康的信心。

23.血压计选哪种的好?

如果追求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好选用水银柱式血压计,但携带不方便,要用听诊器来听,听力不好者无法使用。气压表式血压计,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但准确度不如水银柱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较轻巧,携带方便,操作也简单,不过容易受周围噪声、袖带移动及摩擦等因素影响,所测血压值与实际血压有误差,须经常与水银柱式血压计校准。

治疗篇

24.得了高血压该怎么办?

得了高血压后一定要找医生诊治。先查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有无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有无心、脑、肾损害或相关疾病。要坚持正确生活方式; 规律服药,平稳降压,任何降压药物的选择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掌握防治知识,自觉防治高血压。

25.高血压患者需做哪些检查?

1.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判断有无左心室肥厚和心律紊乱;2.X线及其他检查(必要时行血管造影、CT检查定位诊断),以判断有无主动脉扩张、延长或缩窄;3.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检查尿蛋白、尿糖、血肌酐、尿素氮、血钾、血尿酸水平;4.检查眼底动脉硬化程度;5.血糖、血脂及血钙水平检查;6.有条件者在治疗前做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7.年轻高血压患者应做肾上腺B超检查。

26.高血压无症状需要治疗吗?

一旦发现高血压,不论轻重,都应尽早治疗,长期治疗。高血压初起时,往往症状不典型,如果没有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很可能延误病情。

27.青春期高血压需要治疗吗?

青春期高血压的青少年,一般体格发育都比较好,各器官功能也都正常,平时多数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只是在运动量过大或过度疲劳时,才觉得有些头昏头痛、胸部憋闷。由于青春期高血压发生一般是暂时性的,过了青春期,心血管系统发育迅速趋于平衡,血压就会恢复正常,一般不主张过早应用降压药物,可采用限制盐的摄入、减轻体重、加强体育锻炼等非药物疗法。

28.为什么有些高血压无明显症状?

一是由于血压缓慢升高,身体逐渐适应所致;二是动脉硬化经过漫长时间逐渐形成,只有在动脉血管壁增厚到75%以上时,患者才会出现各种症状。

29.血压降不下来的原因有哪些?

1.病人仍然高盐、过量饮食,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 2.抗高血压药物选择不合理;3.一些引起高血压的疾病尚未诊断出来;4.高血压肾脏损害影响治疗。

30.血压控制不稳定怎么办?

1.推荐长效降压药物;2.按血压波动规律服用,每天的第一次降压药物在起床(6~7点)时服,如果是中效降压药物,第二次应在下午4~5时服用。

31.老年高血压病有什么特点?

1.持续或经常性升高,但血压波动较大;2.容易受季节气候影响,特别是寒冷和低气压同时存在时;3.易受到变化影响;4.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32.血压突然升高怎么办?

血压升高超过200/120mmHg时,首先服用镇静药,安静卧床,必要时含服心痛定,监控血压,并及时送医院就诊。原已有过脑出血的患者血压再度升高,要防止脑出血再发,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33.为什么不能单凭一次血压高就诊断为高血压呢?

因为某一次血压测量只能捕捉到某一短暂时刻的血压,由于血压具有明显波动性,所以很难代表受试者水平,必须重复测试血压取其平均值及间隔数日后重复测定血压,根据多次测量血压做出诊断并加以分类才是准确的。

34.为什么高血压在夏季最危险?

夏季气温高,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血流阻力小、压力小,血压自然降低,加之夏天出汗多,血液中水分减少后也有助于血压降低。如果夏天还按照冬天剂量服用,会使血压降得太低,容易出现头晕、脑供血不足、浑身无力甚至出现脑梗塞或是心绞痛发作等。

35.哪四类儿童需常测血压?

身高不增;慢性中毒;肥胖儿;性发育异常。

36.儿童高血压有哪些特点?

1.原发性高血压占儿童高血压20%以下,约50%有家族史,伴有肥胖,且在降低体重后,约半数患者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2. 80%属继发性高血压,肾小球肾炎是儿童肾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病因;3.儿童高血压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4.儿童较成人易发生高血压危象。

37.哪三类高血压需手术治愈?

一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高血压;二是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三是肾血管性高血压。

38.什么是高血压的并发症?

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高血压性心脏病 、冠心病等。

39.高血压为什么会引起心肌梗死?

1.高血压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狭窄,致使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2. 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毛细血管结构被改变,无法为心肌提供足够血液;3.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性收缩,使冠状动脉闭合,供应心肌血液随之中断;4.血压突然升高会使原有粥样斑块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

40.高血压脑病是怎么回事?

指在原有高血压基础上血压突然升高,同时伴有短暂脑功能障碍,血压升高达200~260/140~180mmHg。同时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和局限性脑损害等表现,如头痛、头晕、烦躁、心悸、恶心、呕吐,心率过快、呼吸困难、视力障碍、意识模糊、昏迷等。多在急进型高血压和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患者身上发生。

41.高血压为什么能引起脑出血?

患高血压时,脑动脉硬化失去弹性。血压突然升高时,脑血管壁就可能耐受不住压力冲击而破裂,发生脑出血。

42.高血压为何会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多在颅脑外动脉硬化的基础上造成脑血管痉挛或微小血栓形成,是一种很常见很严重的脑部疾病,高血压脑部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脑卒中,是高血压病人中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43.高血压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高血压病人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易引起肾脏损害,肾脏受损后可使血压升高。此外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压。

44.高血压如何护肾?

关键是控制好血压,血压水平越高,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肾小动脉硬化。一般来说,常用降压药对肾脏均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作用程度有所不同,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5.高血压可以引起尿毒症吗?

高血压持续几年后,会出现肾血管动脉硬化,造成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蛋白。随着肾功能进一步减退,到尿毒症期可能出现贫血、肾衰竭等。

46.高血压对大脑有损伤吗?

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脑部小动脉严重受损,容易形成脑血栓。微小血管堵塞,形成腔隙性梗塞,致使脑萎缩,发展成老年性痴呆症。脑血管结构较薄弱,在发生硬化时更为脆弱,继而破裂致脑出血。

47.非药物治疗包括哪些方面?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减轻体重、改变膳食结构、限制饮食及运动。

48.吸烟对高血压有影响吗?

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血压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分别增加2倍。吸烟还可能降低或抵消抗高血压疗效,加重脂质代谢紊乱,减弱血管扩张效应。

49.女性绝经后易得高血压吗?

女性过50岁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逐渐绝经,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把绝经后出现的高血压,称为绝经后高血压。

50.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哪些危害?

易引起胎盘早期剥离、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脑出血、肾功能衰竭及产后血液循环障碍等。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也是早产、宫内胎儿死亡、死产、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51.高血压患者为什么要常查眼底?

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疾病都可不同程度使视网膜受到损害。高血压的眼底检查,为疾病早期诊断、病期、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52.为什么低血压也能引起供血不足?

低血压指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是一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可造成各器官供血不足。低血压引起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极为突出,患者常感头晕、头痛、眼前发黑、思维迟钝,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和心梗。

药物篇

53. 常用降压药物有哪些?

1.钙拮抗剂:非洛地平缓释剂(康宝得维)、硝苯吡啶(心痛定)、尼群地平、尼莫地平、异搏定、氨氯地平(普力安)等。2.利尿降压药:双氢克尿噻、氯噻嗪、氯噻酮、利尿酸、氨苯喋啶、安体舒通等。3.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氨酰心安(阿替洛尔)、美多心安(倍他乐克)等。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疏甲丙晡酸(卡托普利、开搏通)、苯丁酯脯酸(依那普利)、培哚普和(雅施达),苯那普利拉(洛汀新)等。5.血管扩张剂:肼苯哒嗪、长压啶等。

54.非洛地平缓释片(康宝得维)适用于哪些高血压?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各年龄组高血压都有很好疗效。适用各级原发性高血压,对伴随症状(心绞痛、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哮喘、高胆固醇血症和肾脏疾病)也有显著疗效。

55.非洛地平缓释片(康宝得维))可以长期使用吗?

非洛地平缓释片每日只需服用一片,可保证24小时血压平稳,能明显降低清晨高峰期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对于合并冠心病者,可避免夜间低血压所致心肌缺血;长期服用对血脂、血糖、电解质、肌酐、尿酸等代谢及心率、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并能有效改善左室舒张功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对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治疗效果,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药效持久,长期使用效果良好。

56.得了高血压不吃药行吗?

高血压早期不吃药可能没什么感觉,但长期不理会、不治疗,全身动脉硬化,可逐渐危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时可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病变。

57.降压药会干扰情绪吗?

长期使用复方降压片很可能导致药源性抑郁症。

58.服用降压药需从小剂量开始吗?

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不仅可发挥药效,而且能减少降压药的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多数降压药均有副作用,大剂量服用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降压药剂量越大,副作用越多。

59.降压药物可以经常更换吗?

一种降压药疗效满意,没有不良反应,就不应该调换。只有在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医生才会换药。如果降压疗效不够,血压未降到正常,但没有不良反应,可能是剂量不足,就适当增加剂量。如果已达足量,应加另一种降压药,二药合用。如果有不良反应,且无法耐受,那就必须停用,改用其他类降压药。

60.高血压患者服药需注意什么?

1.降压不易过快过低;2.不要随便换药、加药或突然停药; 3.坚持服药,维持血压平衡; 4.避免其他因素影响。

61.患有高血压要慎用滴鼻净吗?

一支“滴鼻净”含麻黄素高达80mg,麻黄素有致血压升高的作用。

62.为什么睡前不宜服降压药?

高血压病人多数在凌晨0时到2时血压最低,夜间服药有可能使血压降得过低,此时病人处在睡梦中,就更加危险。早起后和下午4~5时服药最好。

63.快速降压易诱发脑卒中吗?

如果为追求快速降压,一开始就要求联合用药或盲目加大用量,都可能造成血压骤降,引发低血压症状。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还可能诱发脑卒中、心绞痛等。急性脑出血及脑梗塞患者尤应注意。

64.为什么高血压病人禁用消炎痛?

使用消炎痛后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体内前列腺素水平比正常人要低,如果使用消炎痛,前列腺素水平会更低,血压在原有较高基础上会继续升高,不利于治疗。

65.哪些药物会引起高血压?

1. 激素类药物; 2.甘草类及其类似药物;3 .口服避孕药;4.止痛药物;5.抗抑郁药物等。

66.高血压用药为何应强调个体化?

药物均有其不同的治疗优势,不同降压药有着不同的器官保护作用,如心梗患者,可首选β阻滞剂、ACEI(降压多肽)和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者可首选利尿剂、β阻滞剂、ACEI和ARB,糖尿病人可首选ACEI和ARB,脑卒中患者可选择CCB(钙拮抗剂)、ACEI和ARB。

67.高血压为什么要联合用药?

任何一种降压药,单药治疗仅能使少数患者血压达标,多数患者需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理的联合用药除提高疗效外,还能抵消药物副作用。收缩压在160mmHg以上,合并糖尿病、肾血管损害、心脑血管病等高危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宜选择联合用药。

68.为何高血压宜选用长效降压药?

每天服用一次降压药就能有效控制一天24小时的血压,谓之平稳降压,这也使降压治疗更简化,不易漏服药。

69.高血压病人慎用的药物有哪些?

减肥药;抗抑郁类药;甘草类及其类似物;激素类药物;贫血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非甾体抗炎药物;抗生素类药;止痛药物;口服避孕药等。

70.哪些降压药影响?

1.胍乙啶、利血平、肼苯哒嗪、心得安、可乐定等;2. 利尿剂:如双氢克脲噻、速尿、安体舒通等;3.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4. 钙离子拮抗剂,如硝本地平、安氯地平等;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盐酸贝那普利等;6.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

71.长期吸烟影响降压效果吗?

香烟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收缩血管等效应,长期大量吸烟,血压会持续增高,血管也会受到损坏。由于烟草作用,机体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会明显降低,抗高血压治疗不易获得理想效果。

72.常用降压药物有何不良反应?

1.利尿剂:易发生低血钾、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高血糖和高血脂等;2.β受体阻滞剂:心动过缓、诱发支气管哮喘、高血糖、高血脂等;3.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可产生面部潮红、头痛、心率加快、踝部水肿。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由于对心脏传导及窦房结功能有抑制;4.α受体阻滞剂引起性低血压;5.ACEI:最多见咽痒、干咳。

73.降压药使用及配伍有禁忌吗?

保钾利尿剂禁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心衰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禁用于妊娠妇女;钙通道阻滞剂不宜与利尿剂组合,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适用于糖尿病肾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保钾利尿剂和用可以防止低血钾;β受体阻滞剂不宜与利尿剂长期合用,易引起血糖和血脂紊乱。

74.老年人如何使用降压药?

1.选择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效果较好;2.选一个合适的降压药作为第一线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当不能控制血压时换用另一类药或联合用药;3.降压药通常需长期服用,应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自觉症状和血压水平来调整用药剂量;4.用药产生一些副作用后,可根据反应程度来调整用药剂量;5.血压不宜降得太低。

75.高血压病人服药有哪些禁忌?

一忌擅自乱用药物;二忌降压操之过急;三忌单一用药; 四忌不测血压服药;五忌间断服降压药;六忌无症状不服药;七忌临睡前服降压药。

76.降压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哪些?

选用药物不对症;所用药物剂量不恰当;使用降压药物单一;不能持续合理用药;随意乱换降压药物;单纯依靠降压药物;过度劳累;精神负担过重。

77.血压下降后能立即停药吗?

正确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继续服用,或在医生指导下将药进行调整,可以增减药物品种或服药剂量,而不应断然停药。

78.降压药要长期服用吗?

现行降压药物治疗是对症处理措施,服药时可以控制血压,停药后血压往往又恢复到服药前的水平。因此,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

79.降压药什么时候服用比较好?

服药时间根据个人情况决定,大多数病人根据血压高的时间段,有些人在凌晨两三点血压开始高,到了早上八到十点开始达到高峰,对这类病人建议早晨起床即刻服药,可以良好控制上午血压。对于早上和下午或者晚上均有血压高的患者,建议尽量选用长效制剂。

80.“白大衣高血压”早期需用药吗?

“白大衣高血压”只是暂时反应性血压升高,早期一般无需药物治疗。但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出现心、脑、肾等器官损害,或糖耐量异常,有可能发展成为真性高血压。此类患者除应进行生活和心理方面调整外,还应定期监测血压。

81.为何常吃降压药半年应洗一次牙?

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等降压,牙龈对这类药物较敏感,容易出现牙龈增生,因此服药期间要认真刷牙、注意口腔卫生、半年清洁一次牙齿。

82.高血压为什么要慎用感冒药?

感冒药中含有一种或多种收缩血管的麻黄碱类药物,可以收缩鼻咽部黏膜血管,使心率增快,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感冒时宜选用对血压没有影响或是影响较小的感冒药。

83.高血压患者需补充钙吗?

在采取降压治疗时,应适当补充钙剂,在选择降压药物种类时,宜首选钙拮抗剂,以免因补钙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增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预防篇

84.“看不见的盐”有哪些?

味精、酱油、番茄酱、芥茉等调味品; 咸菜、酱菜等腌制品;香肠、午餐肉、酱牛肉、烧鸡等熟食;冰冻食品、罐头食品及方便面、方便快餐等;甜品、零食、冰激凌、饮料等含钠盐也很高。

85. 什么是高血压患者“盐敏感”?

我国有28~74%高血压患者是盐敏感者,盐吃得越多,血压升得越高越快。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最好采用联合治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利尿剂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两类抗高血压药物。

86.减少盐的摄入量有哪些益处?

减少盐摄入量,可改善高血压治疗效果,减少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发病和死亡。 盐摄入量减少一半,每年全国可减少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死亡50万人。

87.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指什么?

一级预防:对具有高血压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减少发病率。二级预防: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防止高血压加重,预防并发症。三级预防:对重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抢救,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

88.怎样防治高血压?

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紧张,保证情绪稳定、乐观;坚持适度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不吸烟,不饮酒或少饮酒;控制饮食,防止肥胖;饮食低盐、低脂、清淡,多吃蔬菜瓜果。

89.什么是高血压自我管理?

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给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自备血压计学会自测血压;除服用适当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90.为什么高血压流鼻血要当心?

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鼻腔血管脆性增加,血压波动时,鼻腔血管就易发生破裂出血,预示血压不稳定,要引起高度警惕,也是中风的一种征兆。 据临床观察,中老年高血压者,在鼻出血后1至6个月内,约有50%可能发生中风。

91.情绪和高血压病有关系吗?

长期情绪不稳定可以造成大脑中枢功能紊乱,引起血压调节失常,从而导致高血压病或使高血压加重,不仅影响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还会使病情加重。

92.何为高血压“二多、二少、一坚持” ?

“二多”即比一般人多睡一些,晚上睡足8小时,坚持午睡,每日比一般人多吃点蔬菜、水果和豆制品。“二少”即少吃盐,每天食盐摄入量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少生气、少发怒。“一坚持”指坚持长期按时服药,使血压保持稳定,不要高出150/90mm/Hg。

93.高血压患者为何每三个月查一次尿常规?

有些高血压就是肾脏疾病引起的。在确诊为高血压时,一定不能忽视尿常规检查。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在5至10年以上患者,很容易并发肾脏损害,应注意尿常规定期检查,最好每三个月查一次。

94.高血压病人的食物选择要点?

1.控制热能、主食及脂肪摄入量,尽量少吃或不吃糖果点心、甜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能食品;2.减少用盐量,尽量少吃酱菜等盐腌类食品;3.少吃肥肉及各种动物性油脂,控制动物脑子、鱼籽等高胆固醇食物。食用油尽量选用豆油、花生油、葵花子油等植物油;4.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尤其是深色蔬菜;5.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类等。

95.哪些食品有降压功效?

荠菜、莼菜、菠菜、马兰头、紫菜、木耳、芥菜、海带、豆腐、豆芽、土豆、蒜、芹菜、萝卜、桔子、大枣、梨、苹果、南瓜、黄瓜、山楂、鱼类、蛋清、食醋等。

96.高血压应避免哪些危险动作?

1.趴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2.衣扣不宜扣得太紧;3. 早上起床后只能做一些轻微的运动如散步、甩手等,慢慢加大活动量。不宜在阳台或空地上做反复向前弯曲身体、下蹲等剧烈运动;4. 不应长时间听节奏快、强烈刺激人体感官的音乐。

97.高血压患者冬天注意什么?

1.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2.严格控制钠的摄入量,应多吃一些产热量高的食物;3.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耐寒力;4.适当控制情绪,谨防疲劳过度;5.坚持服药,保持血压稳定,不能随意停药;6.定期测量血压。

98.高血压患者八项注意指什么?

保持血压正常;保持正常体重;保持正常血脂;饮食平衡;戒烟、控酒、减盐;坚持适度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树立自我保健意识。

99.高血压患者怎样体育锻炼?

适当体育活动对高血压防治是有益的。几种常用体育运动为散步、慢跑或长跑、太极拳、气功、瑜伽等。

篇9

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被否定,代之以健康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成立,提出了“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的目标,这就更新了医学的目的,即医学不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还有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功能.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这一健康观的提出,标志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含着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进步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研究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2.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使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2预防医学朝着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预防医学的研究己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因此,必须将保健作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3环境与健康问题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2.4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赌博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3新技术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3.1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发展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信息网的建立,使个人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快速联接成为现实,为世界范围的疫情通报查询、文献检索与信息交流及远程会诊和专题讨论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进程的多因素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客观事实.

3.2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疾病的病因更加明了,各种预防措施更加科学有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出多种高效疫苗,为控制和消灭一些传染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将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从控制走向消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会得到全面的控制.一些常用的基因研究技术如DNA重组、基因克隆技术、DNA测序、核酸杂交等开始应用于预防医学实践中,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

3.3应用现代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对健康认识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如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实际运行,都必须要得到广大居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参与.

3.4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测水平、预防效果,使得更多的危害可以被揭示和确认.

4新问题的出现

对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1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流行以及近年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使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预防医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解决这些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应对新型疾病的威胁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霍乱、肺鼠疫、结核病等都发生了传染几十万人以上的流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等.

4.3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

4.4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1000多万智力残疾人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尘肺病人、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急性农药中毒等每年都大量发生.

4.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4.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已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已超过1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4.86%,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预防老年病和提高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5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研究

5.1大力开展应用型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开展预防医学工作必须依靠科学.预防医学科学也只有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尽快给出答案.同时,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毒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应该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5.2努力实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至今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单科研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

5.3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并重.首先从宏观上对疾病分布规律和流行环节以及对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仍将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仅从宏观上研究,没有微观研究不能最终阐明原因和确定具体的流行过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成就为预防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已在疫苗的研制、早期的诊断、发病机制和环境生物学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必须采取微观和宏观并重的方法.

5.4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必须在政府层面上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制定规划,明确完成规划目标的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预防为主”方针得以落实.在资金的投入上,要能够保证“三级预防”的策略贯彻落实.树立“大卫生”观念,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重点疾病防控目标以及政府的疾病控制政策.重点突出、浅显易懂、广泛深入地宣传预防医学知识,让群众自觉与不健康、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