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广西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2007年广西投入产出表的预处理
现代物流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属于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它是对原来分散于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的重新整合。然而,目前我国产业分类体系中并没有把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加以归类。本文借鉴大多数学者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归类为物流产业,本文以2007年广西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经过重新归类计算,把广西经济分成四大产业部门,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物流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形成一个四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然后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出广西物流产业的各种投入产出系数,结果见表1。
(二)广西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系数分析
1、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投入产出表中,第j列产业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品对第i行产业部门产品的消耗数量,它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常被用来分析产业依存度。根据表1,广西物流产业每提供1万元的物流服务,需要直接消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其他第三产业和物流产业本身的数量分别是273元、2527元、1033元和751元。这说明,广西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和物流产业本身,而受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影响最小。原因可能是第二产业中的物流设备制造业、炼油业、邮电通信业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基本的运输工具、仓储设备以及动力和信息支持。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其次是商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以及运输仓储业,对农业的依赖性最弱。
2、完全需要系数分析
完全需要系数是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说明投入产出表中第列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第i行产业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量,反映投入产出表中列名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行名产品的带动作用。根据表1,广西物流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对物流产业本身带动作用最大,其次分别是第二产业、其他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带动作用最小。这说明广西物流产业的产出对其自身影响最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特别重视自我发展的影响。
3、直接关联系数分析
直接关联系数包括直接前向关联系数和直接后向关联系数。直接前向关联系数反映产业间的前向关联关系,如果某产业与其他产业间表现为前向关联关系,那么相对该产业来说,其他产业属于其下游产业。直接后向关联系数的意义刚好相反。根据表1,广西第二产业、其他第三产业的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相差无几,而物流产业的前向关联系数明显大于后向关联系数。这说明物流产业与其下游产业的关联要高于和其上游产业的关联,其对下游产业如各类型制造业、贸易业和最终消费等的依赖性比较高,而对上游产业如物流设备制造商等的需求却相对要弱一些。
4、影响力系数分析
任何产业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必然影响和受影响于其他产业,我们把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做影响力。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因而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表1,广西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仅次于第二产业,而高于第一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这说明广西物流产业作为直接服务于生产领域的新兴生产型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虽不及作为经济支柱的第二产业,但比第一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影响力更大。同时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波及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广西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强大。原因可能是广西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没有工业那么明显,但从长期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力必然增强。因此,现阶段把物流产业作为广西主导产业来发展还是合理的。
5、感应度系数分析
在产业关联中把某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某产业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越小,其受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小,但若换个角度考虑,这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地位,具有瓶颈产业的性质,反而应该优先发展。根据表1,广西四类产业部门中物流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小,其次分别是第一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大。这说明广西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需求程度较低,物流产业受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不明显。反过来考虑,这可能意味着物流产业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广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6、生产诱发系数分析
各产业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不是满足中间需求就是满足最终需求,但归根到底最终需求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中间需求只是衍生需求而已。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和最终需求之间的这种联系可通过产业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系数来描述。生产诱发额是指对于各项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销往省外三类),由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的全部生产量。生产诱发系数是指某项最终需求若增加一个单位时,将诱发各产业部门多少单位的生产量。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越大,该产业生产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应也越大。根据表1,三类最终需求项目对第二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均为最高,对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均为最低。这说明广西物流产业主要是为各类生产过程服务,属于国民经济中典型的生产业,其作为最终使用的份额并不高。从三类最终需求项目对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比较来看,销往省外的生产诱发系数最大,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二者对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作用相差无几。这是因为销往省外产生了广西与其周边区域的货物贸易,其对物流服务的依赖是不可或缺的。
二、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扩大物流产业的需求
从物流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析中可知,广西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最大,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能催生庞大的物流需求。物流需求属于衍生需求,区域产业的发展是产生区域物流需求的最根本原因,广西物流产业的需求首先源于广西区内各大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当前,广西应该大力发展区内优势产业,特别是以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炼油为主的石化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产业、以中型轿车为主的汽车产业、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产业、以电源建设为主的电力产业等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来带动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面扩大物流产业的需求量。
(二)充分利用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提升物流产业的专业化程度
从物流产业的直接关联系数分析中可知,广西物流产业与其下游产业的关联性较高。随着广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产业的下游产业如各类型生产制造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衍生的物流需求越来越多,但是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无法满足这些需求。而作为物流的专业化形态――第三方物流以其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与较低的物流成本,理应成为社会物流中的主流模式。广西应该通过区内重点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推动钢铁、汽车、机械、有色冶金、化工等大型企业集团率先将内部物流剥离外包,优化供应链流程,逐步将原材料及零配件采购、运输、仓储、产成品包装、配送、回收等现代物流服务有效分离,扩大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提升全社会的物流专业化程度。
(三)发挥物流产业的主观能动性,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从物流产业的完全需要系数分析中可知,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特别重视自身基础的建设。同时,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也说明,广西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拉动作用。因此,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经济的拉动,而必须具备主动自我发展的意识,这就要求加强物流产业自身的基础建设。因此,广西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对物流发展带有全局性的示范工程、物流重大项目和关键工程给予优先扶持;加强对符合国家资金投向的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的引导和帮助,做好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自治区财政预算内资金也应加大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物流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各地市也应根据各自财政状况,安排一定量的物流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四)发挥区位优势,扩大与周边区域的货物贸易
从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析中可知,三类最终需求项目中销往省外对广西物流产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广西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挥西南出海出边物流通道作用,构建服务于西南、中南及华南,辐射内地、连接东盟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努力扩大与周边区域的货物贸易,特别是在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作的大背景下,广西应该充当好中国―东盟贸易合作桥头堡的角色,通过大量的货物贸易带动广西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张江华,李晓晨.我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5)
②魏明侠,王琳,李源.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果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2)
③张光明,祝新.基于钻石模型的广西物流产业竞争力研究[J].开放导报,2011,(05)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EB
/OL].gxzf.省略/gxzf
_zwgk/zwgk_zfwj/zzqrmzfwj/201001
/t20100120_171322.htm(2009-12-25)
⑤廖明球. 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苗木产业 发展对策 建议
1、着力培育知名品牌
培育品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名牌战略的实施。第一,加强政府引导下的宣传。名牌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广泛的知晓性,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宣传能起到种植户自身宣传所不及的效果。借鉴其他地区的政府宣传行为,潍坊市也应该在该方面多下些功夫。第二,注重注册品牌商标的工作。商标是品牌的直接表现。目前潍坊市还没有非常有名的品牌,在效应上没有达到该有的影响力。对优势苗木的商标保护,是实施品牌化战略的保障,对促进苗木业的发展和种植户收入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更深远的讲,对提高苗木的质量安全和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第三,注重苗木的国际认证和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等。通过国内外公认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各类认证体系的认证,能有效的提升品牌建设的步伐。目前潍坊市已经开始了再改领域的工作,但力度还应该加大。第四,提高品牌观念,创造品牌发展环境。种植户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才能激发更多的人关注品牌建设,通过政府宣传、典型带动等方式来达到品牌观念的深入发展。同时在政府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加以引导。
2、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苗木业的发展离不开与苗木相关的技术研究。纵观国外苗木发达国家的做法,苗木技术研究及应用为苗木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技术的优势为苗木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动力。苗木种植在潍坊市还是以传统的老方式为主,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种植户的更新慢,与之相配套的种植技术更新也慢,这些制约了苗木业的跨越式发展。在技术应用方面,应该广泛开展品种选择、种植指导、果园管理及后期管理方面的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后期方面的研究,例如包装、储存和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在潍坊市还是较为薄弱,比如储存方式还是老式的气调库、冷库等方式,国外在相关领域开展的镀膜冷藏等方式在当地根本没有,在调查中也没有发现有人知道更多的相关技术。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第一,政府其主导作用,加强果树种植及相关应用的研发,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第二,引导有实力的种植户从事相关的技术研究。第三,积极了解国内外的苗木知识前沿,不断借鉴引导,在当地适时开展应用。苗木业技术体系建设即需要科研力量的投入也需要科研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服务体系的建设,将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应用能力水平。第一,继续加强科技服务能力。潍坊市应该继续扩大果树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做好各类水苗木种的引进。对测土施肥、果园生草和病虫害生态化控制等新技术等要加强推广力度。第二,苗木业技术推广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既有国营又有民营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各乡镇都要设立专门的苗木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的村可以设立服务点,将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第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要逐步建立。潍坊市应该在开发运营了潍坊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定期对苗木业动态、苗木价格和苗木供求信息等方面指导全县的苗木业生产,乡镇和村一级也应当建立专职或者兼职的信息报道员。潍坊市在近几年从政策到实践中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在苗木业中的运用,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搞好苗木的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强种植户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宣传和带动让广大种植户认识到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技术与苗木业发展息息相关,引导种植户由被动接收到主动收集信息的转变,让种植户多了解,多观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图片、书籍和视频资料。第二,发挥好政府在种植户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可以指定区域内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大投入,让重视现代化的信息意识浓厚。第三,进一步加强种植户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网络建设,种植户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提升,让及时的苗木业网络信息传递到种植户手里。第四,推进苗木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政府与种植户之间,种植户与种植户之间的信息更加顺畅,资源共享力度更大。第五,建立培养种植户信息化人才的机制,加大乡、村的信息服务站。
3、实施苗木标准化战略
在标准国际化对接、苗木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和苗木业标准组织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推进发展。具体的苗木业标准涉及的方面包括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多个环节,例如苗木的培育、苗木的质量、苗木的储藏和包装等。潍坊市应该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出苗木系列标准,并指导种植户严格按照县里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生产销售。近些年来,潍坊市从苗木审查体系、各类组织形式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全面实施了苗木标准化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标准化的路上潍坊市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苗木业发展的好坏根本上还是靠人的技术水平来实现。知识化的种植户是推动苗木业更新换代的主要动力,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既包括对新型技术的接受也包括对新型技术的实践。潍坊市目前科技型种植户数量并不是很多,更多的种植户靠的都是自己的经验和与周边种植户的交流获得,技术含量较低,对国内外的新技术了解较少,这些都阻碍了潍坊市苗木业的创新型发展。潍坊市应该建立由政府引导下的多种提升技术水平的平台,尽快改善种植户的技术水平,让种植户开阔眼界,学习和掌握更多先进的种养技术,不断提高潍坊市的整体苗木发展水平。
4、推进苗木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苗木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潍坊市也应该加强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当然也包括苗木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发函一些苗木业的龙头企业,因为苗木产业一体化建设是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战略手段。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上来说,他包含着动词和名词两种解释,动词解释主要集中在经营手段上,名词解释主要集中在经营组织形式上。按照龙头企业对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和生产控制力量四个方面,可以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三种类型。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体化的建设必须以客观的市场规模扩大,管理、生产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提高到一定程度为前提。因此在潍坊市苗木业产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的指导及通过制定政策来规范龙头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有必要的。苗木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能有效的整合资源,壮大集群经济,为潍坊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大体可以有两个市场,一是苗木产品的产地市场建设。这就要求潍坊市要在完善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紧盯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建设一处政府行为引导的、规模较大的、功能齐全的大型苗木批发市场,包含苗木购销、储运、包装和加工于一体,具有集散中转功能和交易现代化等特点的市场。二是开拓外地市场,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将批发市场建设为设点销售、超市连锁经营或直销等销售方式,特别是在大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或专柜,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扩充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小规模的苗木批发市场在潍坊市有很多,每个乡镇都有,集中地区每个村子都有市场交易点。这些分散的交易点要么是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要么是自发形成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些市场都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平.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MN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1(4):133-137.
篇3
关键词:茶叶生产;问题;发展时策
贵州省平塘县位于贵州南缘中部,东经106°40′29″-107°26′19″,北纬25°29′55″—26°06′41″之间,全县面积2815.6平方千米,海拔710米。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独特,高山屏寒、盆地保暖,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自然气候条件。平塘春茶以早收而闻名,素有“闻道金盆玉水好,平塘新茶吐春早”的美誉。清香嫩匀的茶叶。配上古老的牙舟陶茶具,再加以传统独特的茶道泡制工艺,清澈如玉、茗香袭人,这是平塘名荣“玉水毛尖”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茶叶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的文件精神,把茶叶发展列入为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茶农的扶持力度,使全县掀起新一轮发展茶产业的。
一、平塘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县共有茶园面积18350亩,是改革开放前的5.4倍以上:其中投产茶园7721.9亩,20年新建成的茶园面积4465.9亩,据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干茶总产量69.38吨,总产值238万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前的年产量和产值的10倍以上;其中茶商租赁的茶园2500亩,生产干茶32吨,产值收入125万元,分别占全县干茶总产量、产值的46.1%、52.5%,本土企业和茶农经营的茶园面积4721.9亩,干茶产量37.38吨,占全县干茶总产量的53.9%,产值收入113万元,占全县干茶总产值的47.5%。全县还涌现出3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民营企业,20余户种茶的重点大户:还涌现出象克度镇光明村、大塘镇新光村和西关村茶叶的专业村,使广大的农民依托茶产业的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平塘茶叶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的茶叶生产和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规模,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起落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现有投产茶园规模小,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艺落后,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在我县茶叶生产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外商所租赁的茶园面积大,而本土企业或大户种茶所占的产量,产值比例小。我县的“玉水毛尖”虽有“贵州春茶第一壶”l的美誉,但茶叶基地规模小,正常投产面积仅600余亩。克度光明茶场虽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由于资金积累薄弱。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导致茶园建设形不成规模、管理跟上不,加工设备无法更新或配套,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很难开展。品牌效益、经济效益不明显。
(二)涉茶部门和乡镇在茶产业发展上,认识和重视不够,茶园基地的开垦难以获得项目的有效支撑,“资金捆绑”投入力度不大。
(三)新建茶园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农户发展茶园存在资金和技术上投入上的严重不足。目前只能通过申请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投入基地开垦。
(四)茶产业发展的考评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部门和乡镇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措施不力。
(五)县茶办人员编制尚未得到落实,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力量薄弱,远远满足不了我县茶产业发展对农业技术力量的需求。
(六)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生产环境较差,不论是外地茶商还是本地企业在茶叶加工的环节中,有的还是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简陋的加工环境条件更谈不上Qs认证和有机茶认证。三、加快荼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助推茶产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平塘县独特的宜茶荒山荒坡资源,配套出台更加优惠的茶业招商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外来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全县茶产业的发展。实施良种良法配套,主攻名优茶,开发有机茶,发展无公害茶。引导平塘茶产业向环境生态化、茶园良种化、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销售品牌化发展。抓好当前茶叶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培养新型茶农,培植龙头企业,树立知名品牌,实现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机械化加工,提升平塘县茶叶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平塘县茶叶产业的经济总量,使平塘县茶叶产业成为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使茶叶种植区的生态环境与农民的生活持续健康发展。
(二)措施及对策
1、加大政府对茶农的扶持力度。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茶产业发展意见精神,县政府每年预安排50万元以上的资金作为茶叶生产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技改、新建茶园和苗圃基地建设扶持等。今年,自筹和争取各种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发展茶产业(其中,争取项目资金650余万元,自筹资金150余万元)。在扶持措施上,茶叶企业(茶农)新建一亩茶叶苗圃基地县政府补助2000元。新建一亩茶园,补助肥料款100元。共为茶产业企业争取项目资金628,44万元,建成50立方米沼气池1口(配套储气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茶园电网建设。在建引水工程项目1个,项目建成后,可满足项目区万亩以上茶园用水灌溉,为公司打造万亩有机茶园提供有力保障。
2、注重招商扶商,大力发展有机茶园。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和扶持“贵州正印土地开发公司”在我县注册成立“平塘县山海原生有机茶业公司”,依托在大塘镇新开垦的3000余亩土地,大力发展有机茶园。目前,已建成大塘镇新光村幼龄茶园3680亩,待栽茶园2600余亩。由该公司扩垦的新塘乡2000亩茶园将于近期动工开垦;二是建成茶叶苗圃基地200亩,其中;扶持重庆市江津种苗繁育场在卡罗乡建成100亩,山海原生有机茶业公司在大塘镇新光村建成lOO亩。
3、抓好技术服务。对已经成立的茶业公司,县茶办技术人员长期深入茶园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在茶苗移栽、除草、肥水管理期阃,实地蹲点,精心指导,认真把好技术关。引导公司茶园管理人员利用麦草、树叶等对茶苗进行覆盖,使之起到保肥、保水、抗旱、增加土壤透气性的作用。进入秋季后。引导公司在茶园宽带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有机茶园建设标准,引导公司合理施入有机肥料,如:猪粪、鸡粪等;积极引导群众到茶园务工。通过技术支持使新成立的茶业公司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4、强化品牌宣传。一是认真总结我县供销社、县玉水一壶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参加“广州博览会”、“贵阳农博会”、“第二届都匀毛尖茶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8黔南都匀毛尖”品牌推介会等系列活动的经验,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推介我县的茶叶品牌;二是继续邀请省、州、县媒体记者到我县山海原生茶业公司茶园基地、县玉水一壶春有限责任公司茶园采风,对克度光明茶场、新建茶园规划建设、茶园管护、茶叶加工工艺等进行采访。制作茶产业发展宣传片,加大发展茶产业的宣传力度。
5、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龙头企业是实施茶叶产业化的支柱,遥过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来实现规模经营、市场开拓,促进平塘县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来企业的强大资金、销售网络及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对平塘县茶叶产业进行系统整台和战略重组,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及恶性竞争,集中资源和优势,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扶持有潜力的茶叶企业,壮大其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平塘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网,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与有机荼开发[DB/OL]
http://wvw,chiha-toa,org/html/2007817963-1,html
篇4
一、__乡茶叶产业的现状
目前,__乡茶叶产业的现状是“有实无名”。
(一)有实——茶叶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规模集约化态势。全乡现有茶山面积6000余亩,包括茶农承包在外地的面积,茶农经营/!/茶山面积达到万余亩,涉及到全乡绝大多数的村和农户,这样的面积在全县是数一数二的。同时,近几年茶山的经营权逐步向大户流转。据统计,全乡经营茶山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大户有5户,300亩以上的大户有10余户。明显的规模集约化态势,不仅产生了明显的规模集约效应,还促进了茶叶产业向有序、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是粗加工区位态势。凭借成套的珠茶加工机械和丰富的珠茶加工技术,在珠茶领域已成为全县珠茶加工的“领头羊”。据调查,全乡现有珠茶加工厂30余家,年加工珠茶2600余吨,约占全县珠茶产量的70%,并且还涌现珠茶加工专业村一个,年收购全县各地鲜叶原料300余吨。打造了珠茶粗加工区位特色。
三是自产销龙头态势。一批自产自销的加工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并积极发挥着龙头带基地的作用,如兴发茶厂今年销售产值达到600余万元。据统计,象兴发茶厂等“小龙头”带动茶叶销售的产值已达800万元。迈出了自产自销向龙头过渡的艰难步伐。
四是地产茶品牌态势。近几年,我乡茶农生产名茶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名茶制作的水平和档次也有较大的提高。据调查,目前全乡象帽峰一尖、帽峰一品、青泉玉叶、秀山银毫、云曲毫等地产品牌茶叶就达10余种,年生产包装各类地产茶3000余公斤。不仅从名茶中尝到了甜头,也为名茶全面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是效益共振态势。今年茶叶总产值达到750万元,茶叶在全乡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茶叶产业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有力地支撑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效益共振,特别是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据调查,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的70%来源于茶叶承包款,茶叶产业每年还吸纳20__余名妇女采、制茶劳动,年增家庭收入2500元。确立了茶叶产业的主导地位。
(二)无名——茶叶产业没有人家出名。
__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植茶,80年开始机械化制茶,起步早、规模大、冲劲足,茶叶产业应该成为响当当的产业,可是茶叶产业为何只有态势无优势,只有呼声无名声,主要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品种搭不齐。__乡的茶叶品种到目前为止,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种植的九坑种为主,象银霜、平阳特早等优良品种几乎没有。据调查,全乡目前种植的无性良种茶不到300亩,仅占全乡茶园面积的0.05%。茶叶品种单一,缺乏良种化,用九坑种制作名茶,产量低,季节迟,时令差,无疑制约名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设备换不新。无论是机械设备还是厂房设备,鸡蛋壳里做道场,年年老花样,家庭作坊式的原有生产现状难以适应茶叶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技改投入少,设备更新慢,已成为茶叶加工企业的通病,厂房还是老厂房,机械还是老机械,与人家标准化的生产厂房和自动化的加工机器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所难免。
三是龙头舞不起。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不少,一些企业的年份也不短,但真正能发挥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且不多。名茶没有任何龙头带动不说,珠茶即使有带动,但带动力不强,一旦遇到市场风险,可能自身难保。缺乏龙头带动的产业,要有所作为,确实任重而道远。
四是品牌靠不紧。名茶已全面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但__乡茶农加盟望海茶品牌的且很少。据统计,全乡20余家名茶加工企业目前真正按照望海茶生产标准生产的企业仅3家,并且达到望海茶品牌要求的名茶仅1000余斤。加盟望海茶品牌面窄、量少、差距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上述问题种种,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观念原因。
部分茶农、加工企业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思想,没有真正将茶叶当作一项产业来抓,而贻误战机,失去商机。具体表现在:一是品牌观念落后。愿当鸡头,不做凤尾,置望海茶品牌而不顾,自立山头,新起炉灶,导致品牌泛滥,相互残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生产观念落后。重量轻质,滥施农药、化肥,偏面追求产量,结果茶叶不出名,高农残出名。三是效益观念落后。认为赚钱就是效益,一锤子买卖,只求眼前,不顾长远,结果得不偿失。四是质量观念落后。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认为质量是别人的,获利是自己的,结果洋相百出。五是管理观念落后。自以为是,任经验、凭感觉、吃老本,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观念,出现粗放经营和粗放管理。六是竞争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依赖思想严重,热衷于推销“人情茶”、“行政茶”、“扶贫茶”。
(二)资金原因。
主要是融资渠道窄,广大茶农普遍存在着生产资金不足情况,特别是承包大户和加工企业,生产资金主要靠民间借贷取得,利高期短。据调查,全乡3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100%都存在资金不足,90%都是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资金不足已严重影响我乡茶叶产业的发展。一是投入少。由于资金短缺,茶农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减少,十分突出的是投入到设备更新和基地建设的资金明显减少。没有大投入,也就没有大产出。二是抗性弱。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茶农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今年下半年,珠茶平均收购价格2.5元/斤,但为了资金周转的需要,许多茶农将同等级的珠茶以1.2元/斤的低价提前抛售,造成茶农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三是效益差。民间借贷利率高,一般利率在1.5%,高的达2%,高利贷很难高回报,尤其在农 业这样的弱势产业中,负债经营不在少数。
(三)机制原因。
主要是茶叶的承包机制不够完善,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能力缺乏,__乡各村经济合作社的集体茶山都是通过承包的方式来经营,一般承包年限都在3年,很少有上5年的。采用“三年一轮回”的承包机制之后,同时也给茶山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十分普遍和突出的情况是“杀鸡取蛋”,由于承包期短,承包户在利益的驱动下,采取“三年管头年,二年‘剥倒牛’”的办法,对茶山掠夺性经营,导致大片茶山荒芜、失调、减产。
(四)技术原因。
与人家比,__乡茶叶加集中在珠茶,并以毛茶为主,只有粗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对名茶加工技术、精加工技术、深加工技术还只是一知半解,滥竽充数,茶叶的加工技术十分落后,跟人家差距很大。由于加工技术的普遍落实,地产茶也就无法做成望海茶、毛茶也就无法加工成精制茶。
(五)茶产业受到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外销绿色壁垒抬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欧盟、日本相继出台了针对我国茶叶出口的技术限制。因此国家检验检疫局要求20__年开始,出口茶厂的原料必须采购于建立有备案制度基地茶场。国家质检总局从20__年启动的包括茶叶在内的第三批13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今年7月对进入市场的茶叶强制执行qs认证制度。到时该区茶叶如达不到要求和标准,将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并将面临着重新洗牌和关、停、并的情况。
三、今后对策
今后,要按照“品种良种化、栽培有机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的总体要求,做好__乡茶叶产业这篇文章。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具体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探索茶叶生产的经营机制。
一是要延长承包经营期。建议一般承包期在20年以上,最好与山林责任制延包相一致,使茶农有一个较稳定的经营期限。二是健全茶业行业协会。茶叶行业协会作为专业性协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抓紧建立和健全茶叶协会,以弥补我乡茶叶协会缺腿的不足。要加强对协会的正面引导和宣传,打消广大茶农的思想顾虑,积极动员他们自觉有偿地加入到协会中来。要加强对协会的规范和管理,业务上要自觉接受乡科协的指导,协会的经费要自负盈亏,要争取政府的必要补助。要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协会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正常性的活动,象召开经验交流会、信息会、座谈会、开展技术比武、举办培训班等,通过活动要为广大会员提供技术、管理、销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会员解决产业中的困难。力争通过明年一年的努力,把茶叶协会建设成为我乡广大茶农的服务“平台”。三是以茶叶加工骨干企业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以茶园、茶厂、名茶品牌拆价入股,茶园分散管理,茶厂集中加工,鲜叶进厂分级作价验收,毛茶统一销售,利润按股分配。这样有利于出口茶基地备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茶叶产品标准的控制。提高茶叶的应变和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推进茶园流转,集中经营,向制茶能手,经营管理能人集中。在茶农自愿谈判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要积极促成,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二)建立茶叶产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根据茶叶生产技术现状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要建立茶叶产业技术服务咨询体系,来帮助解决茶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特别是通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这个环节,引进技术、人才、科技合作项目,把望海茶加工技术、有机茶生产技术、精制茶加工技术等传输给广大茶农,使我乡茶叶的档次有一个质的提高。
茶叶产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要不断完善机制,要设立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聘请专家作为技术咨询中心的顾问或技术员,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确保中心建的起、立的住、叫的响。
(三)提升茶叶基地的档次。
茶叶基地的好坏,关系到茶叶的品质、产量和效益,今后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基地的资金投入,提升基地的档次。
一是加强茶园的培育和管理。要制订政策、采取措施,坚决杜绝茶园失管抛荒和猎守性经营等情况。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增施有机肥料,严格禁止高农残农药在茶叶上施用。对环境好、条件具备的茶园,要划定区域,按照有机茶生产的标准,建立有机茶基地,有机茶基地验收达标的,乡里将按照2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中低产茶园,要采取间伐轮换的办法,逐年更新,逐步恢复,间伐期茶园乡里将给予10/亩的标准补贴。
二是大力发展优良品种。首先要加强指导,要鼓励和帮助茶农承包荒山,要加强对名茶基地设计、规划等环节的指导,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其次充分利用山区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扶持主导产业等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推广茶叶优良品种,加快名茶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再次要制订政策,乡里将出台补助政策,对连片规划达50亩以上的名茶基地给予100元/亩的补贴。
三是发展无公害茶生产,全面提升茶叶质量。在茶叶主要产区,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推动无公害茶生产,提高品质,扩大出口的目的。
四是加快qs认证,茶叶进市场必须组成qs认证,因此现有名茶生产的企业必须加快茶厂的改造。按照qs认证要求,争取在20__年之前通过认证。
通过3年的努力,力争有机茶基地面积达到20__亩,名茶基地面积达到20__亩,使全乡茶叶基地的档次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四)扶持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
篇5
[关键词] 重庆市;老龄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老龄产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而出现的新兴产业。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产业的发展是帮助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关键。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相当的迫切,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老龄产业是指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老年人提品和劳务的营利性的或福利慈善性的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2012年,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来应对规模如此之大的一个人口群体的各种需求。2010年底,重庆市年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538.9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2%,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六位。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637万,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白潮”的冲击导致家庭赡养人口的增加,必将使家庭负担、社会负担不堪负重。
因此,研究重庆老龄产业的发展为缓解重庆老龄化问题,推动重庆经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将从重庆老龄产业的需求-人口老龄化以及老龄产业的供给-老龄产业现状分析重庆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并提出发展的对策。
二、重庆老龄产业的需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重庆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且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一)重庆老年人比重不断加大
2005年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为307.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0%,2010年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9万,占总人口的16.44%,比2009年增长5.05%;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约12%,比2005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国老龄化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六位。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7万人。
(二)重庆市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2000年,重庆市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1%,2005上升到了1.6%。2010年底,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9.3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达到932人。由此可见,重庆市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加。
(三)老年空巢家庭增加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代沟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单个老年人和老年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空巢老人181万余人,约占全市老年人口43.72%,其中单身空巢老人31万多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已占到农村老人家庭的56.7%。此外,全市纯老人家庭人口数已达79.57万人。据人口专家预测,到2036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084万人。
另外,重庆市失能半失能老人也比较多,所以在超过538.9万的老年人口中,3%~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服务,7%~10%的老年人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85%以上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照顾,对老龄产业存在巨大的需求。
三、老龄产业的供给-老龄产业现状分析
2012年,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过去的几年里,重庆市为发展老龄事业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五保老人供养标准翻了两番。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有效增加,敬老院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18.9张。老年维权和优待工作不断加强,建立了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法律援助工作体系,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敬老优待服务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全市老年活动场所日益增多。老年文体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老年大学为龙头、以各类老年学校为补充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重庆市老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甚至形成了“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消费者无处买”这样一个的怪圈。
(一)重庆市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供不应求
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老年人的整体购买力在提高,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老年用品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却极其短缺,如老人床垫、手杖、轮椅等以及辅助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仍然尚未形成规模,很难找到专营店。老年用品主要集中于食品和医疗保健类用品,两者占了老年人用品的50%~60%。
(二)重庆市老年服务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重庆市老年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重庆市的养老服务主要是福利性质的,比如养老院、敬老院等公益机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民办养老机构不多,且已有民办养老机构存在投资大、回收慢、入住率低以及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规模有缩小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重庆加大了城乡福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市福利机构的硬件有所改善。在市一级,通过新建和改扩建老人生活楼、康复楼、综合楼等,新增床位400多张。在区县、街道等新建或改扩建了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主城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80%以上,六大区域中心城市达60%以上。但重庆市目前需要社会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老人约25万,而目前能提供的养老床位仅11.5万张,存在巨大的缺口。
(三)重庆市养老基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近年来,政府对老龄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扶持,重庆市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0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达到每月1481元,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截至2011年,我市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25万人,基本实现城乡老人“应保尽保”,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分别达到41.8%和42.5%,老年人就近就医条件大幅度改善。全市有养老机构1297所,社区托老所和日间照料中心200多个。广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和发展老年教育,据统计,全市建成老年活动中心(站、室)7183所,参加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城市老年人超过25万人。
但重庆市养老基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第一,尽管扩大了社保覆盖面,但社保金仍然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医疗费用,且手续繁琐,限制较多,尤其是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严重。另外,农村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他养老模式的补充非常迫切。同时,农村老人养老观念落后,养老保险金额较低,对于养老院、敬老院等的需求很低,导致了养老的困境。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比较单一,没能形成多元化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比如说社区医院、老人医院等社区服务机构比较少,不能帮助老人就近就医解决就医难的问题。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等社区养老机构都未能配套形成,未能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四、重庆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老龄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性,因此体现明显的福利性和盈利性并存的特点,其中盈利性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利润率相对较低,而老龄产业相当一部分是福利性的。政府作为老龄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应发挥其外部性,达到效应最大,督促和保障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加强老年社会救助力度等。
(二)扶持民办老龄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龄产业,推动老龄产业快速发展,解决供需矛盾
老龄产业总体而言属于微利行业,市场发育不够,产业化程度低,需要政府扶持。重庆老龄产业的发展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向社会福利逐渐。比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社会大众参与老龄产业建设的积极性;降低准入门槛,激励老龄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性等。同时,政府应该大力协助,为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对发展养老产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善保险制度建设,开发商业性养老护理等补充保险,建立以房养老、消费养老和土地养老等模式。要促进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使其逐步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加大老龄产业的投入力度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从社会上广泛筹集与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要做到每一笔钱的开支清清楚楚,责任到个人,提升资金的使用率。
(四)成立老龄产业协会,搭建老龄产业平台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成立。广东省、宁夏省等省分均成立了老龄产业协会。因此,应尽快成立重庆市老龄产业协会,并鼓励各区县积极成立符合自身地市特点的行业协会,培育重庆市老龄产业并促进老龄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推动老龄理财产业的发展
重庆市老龄化存在明显的“未富先老”的趋势,而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导致老年人可支配入较低,仅仅依靠养老金难以维持老年的生活开支。因此需要对养老的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增加老年人的财富收入,转变老年的消费观念,提高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以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元刚,秦雷,周园.推动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2]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3]李齐云,崔德英.老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经济,2008(1)
篇6
关健词: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 发展对策
一、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专业化物流企业,但是,我国物流产业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第二,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实力,外资物流企业给国内物流企业将带来巨大的竟争压力和生存挑战。第三,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第四,物流成本较高。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目前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16.7%,远高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估计,“十五”期间.如果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降低到15%,每年将为全社会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因此,加快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产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物流产业发展缓慢的因素
1、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认为物流就是仓库加车队,物流管理就是物资采购、仓储保管和发放;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才能增加效益,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许多国有企业“万事不求人”.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2.物流管理体制落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完成。尽管许多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过程中,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仍然很小。
3、物流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了较大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YS )、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缺乏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4.物流产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制度约束。物流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基础、完善的物流设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不利于物流市场的发育。受部门、地方利益的牵制,在运输组织方式、服务规范、运输价格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标准,难以有效合作与协调。在税收政策上也存在不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因素,如运输企业从事运输服务的营业税为3%,而物流企业或仓储企业、批发企业在转向物流服务并从事经营性运输服务时,营业税为5%。在投资政策上,政府对基础设施等硬件投人较大,但在物流教育、技术创新、开发与研究、市场宣传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5.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物流队伍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尤其缺乏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
三、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首先,以运箱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其次,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另外,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开展第三方物流,为企业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2.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篇7
关键词
动漫服饰产业衍生品
设计
品牌营销
作者俞膺洁,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杭州
310023)
黄瑞耀,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张飞,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杭州
310014)
中国的动漫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步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好转,区域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一大批动漫企业应时而生,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动漫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动漫产业链的逐步成熟,动漫产业的竞争正在向其衍生产品领域扩展。动漫服饰产业是动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作为动漫大省,在向动漫强省的建设过程中,加快发展动漫服饰产业,无疑具有独辟蹊径的推进作用。本文就浙江动漫服饰产业的发展作一些对策思考。
一、关于动漫服饰产业
(一)动漫产业
关于动漫产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32号文件)作了权威界定: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动漫产业涉及信息技术、设计、媒体、出版、服装等多个行业,被称为有着广泛发展前景的新兴的“朝阳产业”。
(二)动漫服饰产业
“动漫服饰”的内涵。有人顾名思义将“动漫服饰”定义为“动画(Animation)、漫画(Cartoon)、游戏(Game),即ACG作品中的服饰”;也有网络、媒体及消费者将“动漫服饰”等同于“Cosplay”服饰,即青少年以动画中塑造的人物着装形象为参照,为使自己成为动画形象的翻版而穿着的特定服装、饰品等。这些对“动漫服饰”概念的理解都是侧重于一个角度的描述。从本文研究视角认为,“动漫服饰”应当有别于动漫作品中的虚拟角色造型服装,也不仅限于“Cosplay”服饰。“动漫服饰”是指用于日常穿着,并通过市场开发销售得以赢利的“动漫衍生服饰产品”,它是动漫角色服饰的现实呈现和商业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Cosplay”服饰、人物玩偶服饰、日常服饰等三类。
动漫服饰产业则是基于以上对“动漫服饰”内涵的认识,动漫服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经营的新兴产业。很显然,动漫服饰产业是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动漫产业的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动漫服饰文化、动漫服饰设计、动漫服饰生产、动漫服饰销售等具有主体资格的生产动漫服饰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饰的发展。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成员在服饰上希望追求个性,期待与众不同,同时也热切地追随时尚潮流,这为动漫服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浙江省动漫服饰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动漫产业的总体情况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中国动漫产业的总产值和中国动漫产量的变化情况中一窥其势。见图1、图2。
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的总产值变化情况,见图2。
近年来,随着政府政策支持,数字生产手段的应用,动漫界与国际交流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增多,我国动漫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据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有5400多家动漫企业、1300多家动漫教学机构、30多个动漫产业园区和17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我国首部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称,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动漫产品数量剧增,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2006年财政部等10部委就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品的发展意见,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政策,力争5到10年使我国动漫产业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动漫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光明的前景,必将成为中国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二)浙江省动漫服饰产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总体实力居于全国前列。浙江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之一,目前正全力打造“文化强省”。浙江省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动漫这个朝阳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把促进影视动画产业发展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重点工作之一,并且通过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打造“中国动漫之都”等,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动漫产业成为浙江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统计显示,2009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07.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经过多年发展,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根据文化部2010年开展的全国动漫产业专项调查的数据,浙江省动漫产业产值规模为34.98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位,见表1。
动漫产业的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的不同在于它是增值链,也可以说动漫产品本身具有巨大的市场,而动漫衍生品的市场更大。浙江省作为传统的纺织服饰生产大省,拥有良好的纺织和服饰工业发展基础。在产业布局、设计人才、营销力量等方面,浙江省都有着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依托杭州近年来利用其女装之都、动漫之都、电子商务之都、生活品质之城、全国创意文化产业中心的优势,着力发展包括女装、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城市金名片产业的机遇,作为动漫衍生产业之一的动漫服饰产业的发展也有了很大发展。例如,西门町、动漫不断等原创动漫服饰品牌不断涌现。
尽管少数领先企业已经在动漫的衍生市场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浙江省动漫服饰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引导、扶植与保护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动漫产业链存在薄弱环节,存在“脱链”的隐患,大多数动漫制作企业仍然缺乏开发衍生产品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在设计、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设计方面,由于对市场没有进行精确细分,使得动漫服饰设计主要集中在童装,而对青少年装、成年装以及老年装的领域较少涉及,这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动漫服饰的市场区间;动漫服饰设计与动漫角色服饰及角色形象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服饰设计也多模仿日韩、欧美等国的服装式样,缺乏自己特色的原创性元素,特别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还很薄弱;动漫服饰的潜力并未被多数服饰企业所认识,大部分企业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大部分企业的品牌形象设计粗糙,大部分动漫服饰品牌形象在目前来说依然未形成标准化体系;动漫服饰的销售理念创新不够,“潜在需求”长期被
忽视,销售模式没有与动漫文化相适应、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
三、浙江省动漫服饰产业发展之对策
浙江省动漫服饰产业发展需要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开拓新的市场潜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下面主要结合浙江实际,主要从四个方面,充分运用实例提出对策。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动漫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和政策扶持的确很重要,浙江省近年来都十分重视,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应当看到,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的空间还很大。一是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企业、行业能做的政府不做,企业和行业做不了的,政府应当做,尤其要重视市场基础的建设,统筹协调,加强规划,打破壁垒,形成有序竞争的产业格局。二是由于动漫产业属于新兴高科技企业,虽然期待利率高,但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动漫企业的这些特点要求政府应制定实施资金扶持的计划,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带动社会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积极进入动漫产业,促进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动漫产业最大的投入是以人的创造力为标志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直接影响到动漫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应保证政策、法规的制定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产权要求。四是支持产学研合作,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动漫人才,尤其是既有艺术素养的功底、懂动漫艺术,又熟悉电脑制作技术,实际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动漫原创力。五是在动漫作品出版,电视台频道开设、动画栏目开办、动画时段开辟,动画片播出数量的扩大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扶植。
(二)构筑动漫产业发展机制
动漫服饰产业日益成为完整、有效的动漫产业的组成部分。构筑动漫产业发展机制应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完善市场运作机制,按市场要求去组织设计、生产、销售。浙江是市场机制运用非常有效的省份,动漫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优势。二是全面打造动漫产业循环链,助推动漫产业尽快走上集约经营、规模化发展之路。完整的动漫产业循环链由“动漫创意(设计)――生产――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创意(设计)”组成,上下游间产业相互衔接,形成产业互动。一般来说,动漫制作项目收回成本或能得到超额利润,必须通过整个动漫产业链才能实现。近年来中国动画的几部大作如“蓝猫”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产业链的问题,并予以了重视,积累了经验。三是根据动漫产业的融合性与渗透性,横向辐射其它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如动漫产业由童装产业向成人装产业发展等,拓展和完善动漫产业价值链体系。
(三)着力开发传统文化元素
在全球化进一步加剧背景下,各产业都在不断地实践这句真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有着悠久且丰富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反映在住宅、饮食的生存状态中,也体现于包括穿着在内的代表本民族特征的各种服饰形式中。例如各民族多样的服饰文化使人感受到深邃的文化传达和艺术特性,也为现代动漫服饰艺术提供了大量可以运用的素材和主题。企业可以通过对我国民族各式服饰(例如,汉族的衫袄、满族的旗袍、苗族的银饰等)以及其他传统元素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炼,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动漫服饰的设计之中。
(四)强化动漫服饰品牌营销
品牌是给其持有者带来超额利润的一种无形资产,增值的源泉源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名称、符号、表征等及其组合的印象,目前我省动漫服饰产品还缺少有竞争力的市场品牌。现阶段动漫服饰品牌营销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动漫产业属文化产业,做的就是形象和品牌,企业和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品牌,品牌相对于其他产业更加重要;二是动漫服饰品牌会随着时代文化的变革特别是“时尚”而较快地变动;三是动漫服饰品牌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四是动漫服饰品牌具有民族特点。强化动漫服饰品牌营销,是浙江发展服饰产业的关键。
浙江省发展动漫服饰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日浙江省明确提出在巩固文化大省建设成果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这必将为动漫服饰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注释:
①周怡、黄元福:《论动漫服饰流行趋势对当今文化的影响》,《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87页。
②李采娇:《青年与服饰现象关系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4期,第24页。
③吴菡、吴志明:《动漫衍生的服装产品设计研究》,《纺织科技进展》2009年第2期,第72页。
参考文献:
l,魏文勇:《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历程》,《文教资料》2009年24期。
2,科学投资编辑部:《创业赢利模式之三利润乘数模式》,《科学投资》2004年第6期。
3,胡坚:《浙江要用文化力量让经济“微笑”未来三年助推企业上市》,http://zjnews,zj01,corn,cn,2011-01-25
4,沈玉良:《以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杭州(下旬刊)》2010年第7期。
5,形象导刊;《最富创意的动漫产业,在最美丽的地方绽放》,2007年4月29日《浙江日报》,第12版。
6,陈雷:《论苗族银饰元素在动漫角色服饰设计中的应用》,《艺术探索})2010年第1期。
篇8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退耕还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退耕还林产业,对于实现我省从资源型经济向效益型、开放型、创新型经济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河北省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开始实施,截至2009年底,国家累计下达河北省退耕还林总任务265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947万亩,匹配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171 0万亩,工程涉及全省11个市,159个县(市、区),232万退耕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年来,工程区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各地把退耕还林产业发展作为“稳得住、不反弹”的重要配套措施来抓,重点推广了乔灌革结合、林药间作、以育代造、林禽种养等20多种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建设模式,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从退耕还林工程的特点出发,经济林面积控制在退耕地还林面积的20%以内,既考虑了工程建设生态任务的艰巨性,又兼顾了退耕农户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生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保证工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论证、审批,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有效地抑制了林草结构、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山区实行乔灌草结合,选择核桃、柿、板栗、枣、花椒等兼用树种营造生态林;平原地区充分利用地理和自然优势,发展高效林业。
十年来,我省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围绕林、果、牧、草、药等主导产业,对退耕还林产业进行了开发建设和市场化运作,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调查,工程区在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禽、奶类、板材加工等领域形成农业主导产业188个,其中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达到79个。主导产业销售额1375.3亿元,上缴利税22.42亿元,形成龙头企业集团558个,联系基地192个,基地种植面积1 752万亩,联系农户455.9万户,联系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收入5299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8%,农副产品转换率达到29.7%,加工增值率为94.3%,农副产品商品率78.4%,农民受益率17.5%。工程区林业生产总产值为4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4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1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9亿元。果品面积2300万亩,总产量1079万吨,年产值182.4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7.8%。林下经济已发展到158万亩,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其中,林下养殖、食用菌及药材种植面积约50万亩。林果加工体系得到发展,形成了葡萄酒、人造板、杏仁露、造纸等优势产业。全省现有人造板企业2500多家,年生产能力1100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现有森林公园6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总经营面积约607万亩,年接待游客362万人,年产值6.2亿元。风力发电、沼气能源也初步得到开发利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当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依托工程建设培育了一定的产业资源,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林果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市场发育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化程度低,对农户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科技含量和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少,退耕还林产业的年产值、综合效益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还不高。虽然林下产业立体开发有一定规模,但目前开发规模仍较小,林下资源利用少;科技支撑能力弱,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途径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和巩固成果为核心,充分利用资源与区位优势,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品生产基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富裕。
3.1.2 基本原则
3.1.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地位,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突出特色、讲求实效,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1.2.2 市场导向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真研究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3.1.2.3 突出特色原则 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益。
3.1.2.4 依靠科技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大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开发力度,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1.2.5 国家支持与退耕户自我发展相结合原则在利用好国家政策的同时,动员广大退耕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3.2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布局
按照工程区资源条件、经济状况和退耕户的需要,2008-2015年重点规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果品小型加工储运项目、抚育经营等项目。
3.2.1 冀北燕山山区和太行山区
以发展核桃、板栗、大枣、苹果等特色优势果品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果林基地114.3万亩,同时发展食用菌15653万袋,养殖禽类和畜类动物2585.4万头(只),发展以种植设施蔬菜、果品、花卉1 593.7万平方米,并适当发展林果小型加工和储藏设施。
3.2.2 坝上地区
重点发展以沙棘为主的工业原料林39万亩,发展牧草9万亩,养殖禽类和畜类动物363.3万头(只),发展设施农业725万平方米。
3.2.3 冀西北黄土丘陵区
重点发展以杏扁、葡萄为主的特色经果林64.8万亩,发展牧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79.1万亩,养殖禽类和畜
类动物833.5万头(只),同时适当发展林果小型加工和储藏设施。
3.2.4 冀东沿海地区
重点发展以特色桃、枣、葡、萄为主的特色经果林5.1万亩,发展以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6.6万亩,发展牧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104万亩,养殖禽类和畜类动物737.4万头(只),发展设施蔬菜、果品、花卉228.6万平方米。
3.2.5 平原地区
重点发展以速生杨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20.2万亩,同时以林下种植和养殖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基地90.1万亩,养殖禽类和畜类动物3062.2万头(只),发展设施农业156.6万平方米。
4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培育和发展退耕还林产业,要认真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把培育后续产业作为巩固成果的根本性措施来抓。
4.1 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退耕还林产业
根据退耕还林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不断开拓退耕还林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林产品新的市场空间。我省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和物种资源;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土壤和环境污染少。发挥好这个优势,对资源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充分利用,可以培育和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林业产业带和产业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的树种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等因素要求,科学选择林种树种。
4.2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提高组织化程度
在重点发展区域谋划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产业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林下产业向大规模、深层次发展。加强协会建设,鼓励经营主体在优势区域率先发展一批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3 通过加强信息和技术服务增强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后劲
发展退耕还林产业涉及林业、农业、水利等多个行业,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科技手段和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推动生态经济产业健康发展。要围绕干鲜果品的储运加工,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改良,组织科研单位进行联合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科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各级工程管理部门要安排懂技术、熟经营的人员到退耕农户中去,进行上门服务和指导。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基本实现行政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市场信息化。
篇9
随着全国辣椒产业的快速发展,贵州辣椒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产业政策落后,应有的制度与法律的保障不完善,品牌、名牌效应不突出,规模经营程度低,产业规模总量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名优企业产业带动作用薄弱等问题限制贵州省辣椒产业的发展。因此,充分认识贵州辣椒的生产优势及劣势,积极探讨加快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的对策,将对贵州辣椒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贵州 辣椒 产业 发展 对策
辣椒产业是贵州农业经济的基础,也是贵州的特色优势产业,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全省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推进规模化生产,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贵州省在极短的时间内要想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辣椒大省,就要使贵州辣椒产业把握机遇,找出发展对策。
一、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17.5万平方公里,87%是山地,10%是丘陵,只有3%的耕地,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无霜期270天,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适宜种植辣椒。据农业区划研究的结果,全省有77个县适宜大面积种植品质优良的辣椒。而且,辣椒产于贵州较少污染的生态环境之中,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良好条件.
(2)市场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精深加工食品越来越受欢迎,各类超级市场、食品商场、终端食品销售网点逐渐普及 。其中,烹饪食品的原料将会逐步加工为半成品的形式。随着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食品工业的生产和销售将会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因此,贵州省发展辣椒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3)随着辣椒产业的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包装、印刷等相关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对于改进包装,提高档次和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劣势分析
(1)产业发展无规模,产业政策滞后
目前,贵州省辣椒产业行业管理主要按企业的隶属关系来进行,如遵义虾子的辣椒主要是遵义县管,绥阳的辣椒绥阳县管,毕节的辣椒毕节地区管,贵阳乌当的辣椒乌当区管,在全省没有组建辣椒产业集团,包括辣椒制品销售也是这样,如“老干妈”、“老干爹”以及其它的企业都是闭门造车、各自经营,生产与销售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产业发展非常弱势。
再有,贵州各届领导都比较重视当前的的经济情况和当前能带来主要经济收入的产业发展情况,如支柱型产业,烤烟。辣椒产业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目前还是属于后续支柱产业,所以在辣椒产业方面提得很响 ,但由于当前还不能成为支柱产业,还要以烤烟为主,所以贵州辣椒产业发展政策还有很多滞后的地方,辣椒的生产和销售还缺乏应有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2)缺乏品牌、名牌效应
贵州辣椒产地较多,品种较杂,由于总体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品牌效应,在深加工品牌企业,当前只有“老干妈”、“老干爹”等,由于没有统一的品牌,都是你说你的好,他说他的好,各自为优,相互之间还存在压价撤台现象。曾经, 福建泉州市场上,也有贵州的“乡下妹”、“天阳天”、“老干妈”、“老干爹”,但由于缺乏品牌和名牌的原因,被摆放在货柜的最下层,摆放比较凌乱,销售非常差。就整个福建市场每年销售“老干妈”五万多瓶,“老干爹”三万多瓶,其它贵州辣椒产品也不好,销售很差,销售总额在100万元以下。
(3)产业规模总量较小
贵州辣椒生产厂家虽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生产类型多而成品牌率少,分散经营多而市场占有率小,贵州省辣椒主要分布在遵义、毕节、贵阳等地,由于辣椒产地相距都比较远,生产比较分散,不能集中形成规模,其中产地稍微集中一点的只有遵义县虾子镇与绥阳县,产地也很分散。从贵州省两大辣椒专业市场的成交来看,1998年虾子镇和绥阳县市场共成交2.9万吨辣椒。目前贵州辣椒种植的总面积为150万亩,但亩产较低,年产干椒15.2万吨,创产值9.75亿元。目前贵州省辣椒产业产值仅占贵州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的3%左右,规模总量较小。
(4)规模经营程度低,结构不尽合理
贵州辣椒种植除几大基地外,其他农民种辣椒大多数以自给为主,种植面积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低,产品优质率低。如贵州最大的辣椒市场遵义虾子市场,而虾子周边的眉潭县、凤岗县等地,种植大户很少,种植常规品种的农户较多,占种植农户的75.3%,辣椒品种退化,而这些常规品种与杂交品种相比,产量低,抗病性不强,种植技术落后。由于种植不成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在辣椒种植上基本为传统的种植方式。
(5)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薄弱
贵州省只有遵义县虾子、绥阳县几个辣椒基地,其它黔南、黔东南、黔中、毕节还有其他的地区基本没有成规模的辣椒基地。遵义虾子、绥阳的辣椒基地对黔北其它县辣椒生产的带动也很弱,遵义只有虾子与绥阳成立辣椒生产有限责任公司,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规模也很小,遵义虾子、绥阳周边其他根本没有辣椒生产和销售公司,遵义虾子、绥阳县周边的正安县、道真县、凤岗县、眉潭县也没有辣椒生产基地和种植大户,绝大多数种椒农户仍然是自耕自作,自给自足,产业带动作用非常薄弱。 加工企业,目前除贵阳老干妈品牌有一定的影响外,其它品牌影响力还不响亮,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很多还是家庭作坊,规模小,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自制品上不了档次,带动力不强,销售渠道不畅通。
二、贵州辣椒产业障碍因素分析
1、制度机制层次的障碍因素分析
目前贵州辣椒从种植、加工到贸易,存在多头管理,分散脱节,投资建设重复,信息交流不灵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主要是贵州辣椒缺乏与国内外接轨的行业协会管理机制,使企业与市场不能直接连通,了解市场对辣椒及制品的需求和信息,由于没有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没有先进的管理机制,从而使贵州省辣椒产业不能进行行业规范管理。使贵州辣椒难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政府各部门为扶持辣椒产业的发展,在辣椒生产基地,辣椒生产和加工环节相继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缺少监督机制 ,相应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所以影响了贵州辣椒产业的发展,以减少扶持资金安排的盲目性,确保辣椒产业发展的可靠性和持续性。如:在辣椒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在财政税务扶持以及其他方面没有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都是地方分管领导通过打招呼的方式,在财政方面给予倾斜,在税收上给予减免。还有就是农民在种植上没有协议和制度方面的保障,让农民不敢大胆种植和放心种植。
2、产品品质方面障碍因素分析
贵州辣椒在品质和种植条件上,是非常优秀的,但是由于贵州辣椒在种植上不成规模,所以品种很多而杂,遵义虾子和绥阳县辣椒种植基地,由于是基地的大规模种植,辣椒品种选用的国内优良品种,有的还是国外的良种,所以种出的辣椒产品的品质很好,而其他地方的辣椒种植户都是自耕自种,自给自足,很多品种都是自己留下的辣椒品种,品种退化,种植出的辣椒品质较差。由于如此原因,在外销售上影响了贵州辣椒品牌。由于品种单一,在增加品种的时候,改进和提高品种的技术落后,在品质上也还有待提高。
3、技术环节的障碍因素分析
贵州省辣椒技术环节的障碍因素主要是,一是种植环节,由于贵州辣椒大部分是是自耕自种,在种植环节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在辣椒培育、管理等环节非常落后,技术水平很低,在品种环节上也跟不上,造成贵州辣椒种植面积大,但是产量上跟不上其他省的辣椒产量。二是贵州辣椒制品深加工环节技术水平落后,由于投入较少,辣椒加工生产设备设施落后,有的辣椒加工企业,设备设施就是一个厂房,几口锅,固定资产几千元,所以严重影响了贵州省的辣椒出口和外销。三是辣椒制品技术包装和宣传环节落后。如贵州“老干妈”、“老干爹”虽然质量和口感在食辣人员的口碑中都非常不错,但是由于在包装上投入较小,在外观上非常老气、单一,包装质量也很低下,让人没有食欲。再加上广告投入较少,宣传效应也很差,造成在销售环节上与湖南、陕西的辣椒制品相差很大。
三、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措施
1、开展辣椒品种普查,提高贵州辣椒初级产品的产量与品质
开展贵州省辣椒品种的普查,研究各地品种的产量、特点及内在品质。从目前来看贵州省遵义朝天辣、花溪辣椒、百宜辣椒、毕节辣椒以及其他品种,不仅在外型上有差异,内部含量也有所不同,各种含量对辣椒的香、辣、色都起不同的作用,对此必须进行定性分析,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贵州省辣椒加工企业的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便这些企业能够根据贵州省不同的地区的辣椒品质进行配方生产加工。
2、加大辣椒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实施辣椒优质高产示范工程,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使种植技术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基地培育过程中,为减小项目风险,项目前期要按照专家的指导,多听取专家的意见。采用和推广已通过实验的成熟技术,进行操作和管理,使先进、成熟、实用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加大科学技术推广服务力度,农业部门要根据辣椒生长特性,按照“一律化良种,一律化集中育苗,一律化规范栽培”的要求,统一种植标准,编印技术操作规程,搞好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加强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辣椒产品的质量品质。另外要抓好科技培训工作,把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传播到农民手中。
3、采取“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生产组织模式,扩大规模经营
“公司+基地+农户”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是集国家、集体、农户三者于一体,实行销一条龙,农工贸技一体化,振兴农村经济的一种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就是公司、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家庭经营三个层次的经济联合体,按照各自特色,兴办企业(公司),再以公司企业为龙头,用其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建立相应的产品生产基地,再通过基地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方式,如遵义县就是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扶持培训、鼓励发展等措施,建立起自己的种植基地和营销队伍,本地涌现出经营能人200余人。成立了县辣椒协会,发展会员6000余户,形成了“公司+基地+市场+中介组织(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为使这一产业得以迅猛发展,遵义县先后与县农村信用联社协商,协调小额支农货款8000万多元,为椒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产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4、扶持与培育辣椒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与名牌产品
对贵州省辣椒产业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加工载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对已具规模的辣椒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力度,通过现有的市场影响力,带动周边零星分散加工经营向规模集中转移。打造辣椒品牌,发挥加工企业的带动效应。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对重点加工民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鼓励引进民间资金和外商来联合投资或独资办厂。贵州现有的干辣椒品牌有遵义虾子辣椒、绥阳辣椒、毕节辣椒和贵阳乌当辣椒。遵义辣椒在国内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遵义县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培育产品和市场品牌,已塑造出“虾子朝天椒”和“虾子市场”两大品牌,树立了良好的产业形象。虾子朝天椒荣获贵州省名优辣椒、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食品协会质量信得过产品等称号,虾子辣椒市场被列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遵椒系列品种(遵椒1、2、3号)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地方优良品种推广,并荣获遵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遵义县被中国园艺学会辣椒研究会授予“全国优秀辣椒生产区”称号。产品品牌对一个产业相当重要,因虾子辣椒的品牌效应,使该辣椒与同类型辣椒相比每公斤售价高出2元钱;
5、组建贵州辣椒产业集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业知名度
(1)强强联合,组建集团。目前贵州省辣椒企业有上百家,牌子也有上百个,都打着“贵州特色”的旗号,存在有钱大家找,有市场大家抢,重复建设,大量开办作坊式的辣椒厂。贵州辣椒制品加工企业要联合起来,以知名品牌和名牌企业为核心组建辣椒企业集团,才是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扩大生产规模,创造知名品牌,组建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结果。
近几年贵州辣椒产业的龙头企业“老干妈”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现已建了新厂房,已兼并组合了一些小型辣椒厂,前两年,绥阳县政府已决定把复合肥厂的厂房无偿提供给“老干妈”在绥阳县办分厂,使得“老干妈”还走上一条加快扩张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还要做一些引导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通过一两家现有的品牌和名牌,把贵州辣椒加工企业联合起来,组建辣椒产业集团,走出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的道路。
(2)在组建辣椒集团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提高贵州产业知名度。贵州省辣椒虽然色鲜油润,皮薄肉厚,香味突出,品质优良;以“老干妈”为代表的风味辣椒制品口感好、回味长,已成为消费者喜爱产品,有一定的知名度,“老干妈”、“老干爹”、“好花红”、“凤辣子”等品牌已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贵州辣椒产品总体存在宣传力度还不够,各级领导的重视还不够。贵州辣椒及其辣椒制品在组建集团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大力的宣传,要做到贵州辣椒贵州人带头宣传,贵州辣椒贵州人带头消费。目前只有绥阳县举办过辣椒节,层次还低,宣传面还不够。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和文化单位加强对贵州辣椒和产品的宣传,可以组织到省外、国外的商品展销会组织辣椒企业参展,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举办辣椒节或辣椒交易会,通过多种形式对贵州省辣椒产品进行宣传,以提高贵州辣椒产品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云天海,肖日新.海南辣椒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长江蔬菜,2007,(04)
2、姚明华,汪红胜,何云启,王飞,陆秀英.湖北省辣椒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中国蔬菜,2007,(05)
3、熊正贤.全球视角下重庆石柱辣椒产业的发展.吉林蔬菜,2008,(01)
4、马艳青.南方辣椒产业发展状况与建议.辣椒杂志,2008,(01)
5、钟利,刘发万,杨敏杰,张丽琴,秦荣,李卫芬.云南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一、武定县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具备当地的特色,反映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打造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旅游产业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当地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进行统一的规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挖掘、开发和保护,这样才能保障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然而,目前,在武定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在观念上没有达到有效的统一,仍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对体育旅游意识不足,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在开发上,缺乏特色,质量低下,没有深入到当地的文化底蕴中,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尚未形成真正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链。(二)服务意识落后,基础设备陈旧。我省旅游业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然而,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服务意识的淡薄,投资力度的不够,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别是在体育旅游产业方面,旅游与体育文化结合少,在体育项目的推广上力度不够,缺乏特色性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三)待开发景区资源保护亟待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当前一些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破坏环境上,不仅造成生态的破坏,同样也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武定县体育旅游发展中同样也存在破坏环境的顾虑,环保投入不足,意识不足,资源开发不合理,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二、武定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武定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找准当地发展特色和发展目标,追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生态、社会协调、统一的发展。1.树立环保意识,避免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资源开发,维护生态发展的和谐稳定。2.以市场为导向。从整体规模上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总体的布局。如:资金投入、功能分布、开发时序等等,要遵循基本的市场原则,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3.突显区域特色,打造独具一格的旅游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盲目的,产品的创设也不是任意的,而是要秉着的发展心态,既要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也要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遵循产业联动原则,拓展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链。(二)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构筑精品,实施政府管理,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在发展过程中,按照构建“滇中第一度假山庄”的总目标,大力发展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业。通过发展,实现两个提高(提高档次、提高知名度)、两个转变(由一般产业型向支柱产业型转变、由单一的自然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生态、民族风情、康体、科考、探险旅游等复合型旅游转变)。突出五个特色(佛教文化、罗婺文化、精品牡丹、休闲度假圣地武定壮鸡佳肴)。(三)以保护环境为基础,重塑文化园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打造都是以区域文化为根基的,在武定县体育产业发展中要重视武定县文化建设和文化打造,树立区域旅游形象,并因地制宜融入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如:在空间布局上要以狮子山为龙头,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以突出本地特色,构建代表本地文化和区域特色的体育旅游开发态势。(四)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结合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积极的借鉴优秀的旅游产业开发经验,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原则,在有利于加强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尽快将景区变成企业化运作的经济实体,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坚持投资方式多元化,融资来源多渠道,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内资、外资一起上的方针。
三、结论
武定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优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提供了和文化基础。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营机制等对策,为武定县与云南省体育旅游业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作者:杨文杰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