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境外投资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国境外投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国境外投资管理

篇1

一、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演变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经历了一个管制程度由紧到松、覆盖范围由小到大、投资方式由简到繁、投资主体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归纳起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79~2001年,相关外汇管理法规陆续实施,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初步建立。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改革措施,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但须一律报请国务院审批。1983 年,国务院授权原外经贸部为在境外开设合资经营企业审批和管理归口部门,原外经贸部据此于 1984年5月了《关于在国外和港澳地区举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审批权限和原则的通知》,1985年2月又制定了《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试行)》,初步实现由个案审批向规范性审批的转变,形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的雏形。1989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并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拟在境外投资的企业,在向国家主管部门办理境外投资审批事项前,应该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交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证明,由外汇管理部门负责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1990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境外投资相关细则进一步明确,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2.2002~2005年,投资资金来源及后续融资管理逐渐放松,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2002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对企业境外投资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每年给予试点地区一定的境外投资购汇额度,在额度内允许投资主体购汇境外投资,优先支持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项目用汇。2003 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境外投资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等两项行政审批,放宽了企业购汇对外投资的限制并且简化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审批手续。2004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中外资跨国公司调剂区域、全球外汇资金,外汇资金境内运营可以通过自身财务公司进行,也可以由境内成员企业相互之间通过银行委托放款的方式进行,境内外汇资金境外运营可以通过自身财务公司进行,也可以由境内成员公司委托境内银行向境外成员公司提供放款。2005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将部分地区开展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推广至全国,同时增加境外投资用汇总额度,各地外汇分局对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的审查权限从300 万美元提高至1000万美元。当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调整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将境内外汇指定银行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提供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由逐笔审批调整为年度余额管理,将实施对外担保余额管理的银行范围由个别银行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境内外汇指定银行,将可接受境内担保的政策受益范围由境外中资企业扩大到所有境内机构的境外投资企业,积极解决境外投资企业海外融资难问题。

3.2006年至今,管理方式持续改进,融资渠道继续拓宽,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2006 年 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取消境外投资购汇额度规模限制,并有效地破解了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前期费用的资金需求难题。2008年8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又简化了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批,增设境外主体在境内筹资、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和衍生产品交易、境内主体对外提供商业贷款等交易项目的管理原则,境外投资管理法规依据的权威性进一步提升。为适应新形势下企业“走出去”的要求,2009年 8 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实施《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和《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整合了近年来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结合国家外汇管理局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和程序进行了简化和规范,提高了境内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地拓宽了境外企业后续融资渠道,促进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2010年以来,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人民银行以个案审批的方式开展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个案试点。2010 年11 月,新疆率先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到2011年2月,各试点地区共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金额超过1133亿元。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对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进行了规范,进一步便利了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标志着人民币计价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正式启动。

二、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境外投资管理职能分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显不足。一是管理职能分割,管理效率较为低下。目前,对境外投资的管理涉及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以及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审批手续相对繁琐,影响了对外投资管理的效率。二是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监管合力不足。涉外管理部门未建立统一协调的协作机制,各部门根据各自管理侧重与职责范围分别设计开发应用系统,但针对同一主体不同业务内容与环节的管理资源与数据信息无法共享,降低了境外投资管理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

2.境外投资管理政策尚存漏洞,部分操作环节有待改进。一是部分境外投资企业游离于监管之外,境外投资管理尚存漏洞。由于历史原因,未经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审批或登记,而通过截留出口货款、境外设立办事处转为投资企业、实物投资、人民币投资等方式事实存在的境外投资企业,尚未纳入境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这些境外投资企业长期游离于有效监管之外,造成境外投资统计数据失真,影响了国家对境外投资企业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二是部分政策规定在操作环节上有待改进。比如,银行办理境外投资资金汇出时对已汇出前期费用的扣减存在操作缺陷。外汇指定银行在办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出时,应扣减已汇出的前期费用金额,但在实际操作中,如若企业已汇出前期费用并非在该行办理,也未对国家外汇管理局是否在相关业务系统中从直接投资资金总额中扣减,则银行对费用扣减缺乏有效审核手段,容易导致汇出资金超出规模限制。再比如,境内企业将境外直接投资股权转让给其他境内机构的实际操作程序不够完善。《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要求境内机构将其境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股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其他境内机构的,相关资金应在境内以人民币支付,股权出让方和受让方应分别到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办理相关登记、变更或注销手续,未要求股权受让方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股权出让方相应变更或注销操作进行审核,容易导致同一投资事项的重复登记。三是对境外直接投资非外汇出资缺少监管手段。政策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出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规定,但对非外汇出资缺少明确规范措施,特别是实物与无形资产出资,导致国家外汇管理局可能无法全面掌握境外直接投资情况。

3.境外投资行为缺少规划,后续支持与服务力度不够。一是投资主体对“走出去”政策的研究不足,投资行为缺少规划。多数企业缺乏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对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缺乏深入透视和理性研究,在不具备境外发展实力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投资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和随意性,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管理水平较低,特别在财务管理方面漏洞较多,外汇投资资金潜在风险较大。二是境外投资资金的后续支持与服务力度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关于向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商业贷款或融资性担保以及境外放款的相关规定,对境内机构境外投资的融资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无论是放款还是贷款、担保都对境内主体的实力和资质有着较高要求,仍有较多投资主体在境外投资中面临融资困难,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4.境外投资资金流动难以监管,事后监测分析质效不佳。一是在当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境外直接投资登记手续相对简化,资金汇出放至银行办理,投资者资金来源的合法合规性难以把握,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于境内企业经营规模、投资可行性以及境外投资项目进展情况、资金需求大小缺乏有效控制,投资企业可以故意夸大投资规模,将异常资金借助投资渠道汇出境外。二是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缺乏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境外投资监管手段,难以有效掌握企业“走出去”的后续经营、资金使用、盈亏状况等情况,境内机构及其境外分支机构可以视境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通过关联交易随时调节资金跨境流动的方向和节奏,从而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带来冲击。三是目前在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普遍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现象,有关统计、监测与分析评估水平低下。每年一度的境外投资联合年检中,境内机构所提供的年检资料仍流于形式,无法对境内机构的境外投资情况准确获知,不能有效地发挥对企业的监管作用。

5.个人境外投资管理问题亟待研究,具体操作需要明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为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预留了政策空间,但迄今仍未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及操作规程。随着涉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受境外资源、环境、投资回报等因素的吸引,境内个人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具有需求强烈。按照现行管理架构,个人境外投资必须通过在境内成立企业或其他方式进行,但这样增加了投资主体交易成本,政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境内个人通过其他非正常渠道从事实体投资经营活动,增加了外汇管理难度,也不利于“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部门管理协作,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针对目前我国境外投资管理中的多头管理及信息不共享的现状,建议由商务部会同工商、税务、统计、外汇管理等对外投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联合发文,实施统一的对外投资管理办法,内容涵盖项目审批、汇兑、税收、融资、统计、监督等各方面,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建立各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管理体系。加强商务部门“直接投资管理系统”与外汇管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部门信息系统对接的可行性研究,共享监管资源,提高管理效果。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政策法规的操作性,便于企业了解掌握境外投资政策,降低政策制定和实际执行成本。

2.加强境外投资政策引导,促进境外投资健康发展。充分借鉴国际上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政策上加以引导和鼓励,资金上加以支持和帮助,为有能力有投资前景的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更广泛的国内配套政策便利与相应的资金支持,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为企业提供投资区位咨询、法律事务咨询、投资目的地产业结构咨询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服务,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后“站得稳”、“走得远”。

3.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堵塞外汇管理漏洞。完善《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区别不同情况对当前已事实存在的境外投资企业进行补办登记、批准手续,将所有境外投资企业纳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境外投资前期费用扣减的操作环节,改进相关系统操作功能,及时对境内企业境外投资前期费用在投资资金总额中作相应扣减,并实现银行机构的系统信息共享,确保投资资金的汇出符合投资规模要求。进一步改进境外企业股权转让的审核程序。对于境内机构将其境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股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其他境内机构的情形,应要求股权受让方在办理新的外汇登记时向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交股权出让方的注销或变更书面材料,以便于股权受让方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外汇登记,防止形成对境外同一机构直接投资的重复登记。

篇2

1.影响了统计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削弱了外汇管理的效力通过违规渠道开展的境外投资资金流动一般比较隐蔽,很难对其流量和存量进行估计,特别是随着个人境外投资活动的日益增多,个人财富的不断累积,这部分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对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该部分数据又游离于统计监测之外,加大了外汇管理的难度。2.给投资者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方面,采用违规渠道汇出的投资资金在后续处理,如利润汇回、增资、减资等方面也都只能通过违规渠道进行,不利于资金安全和项目的长远发展。据抚州、新余和鹰潭等地的个案调查反映,一些个人境外投资者因为没有相关的收入、缴税等合法证明,其在境外投资中获得的收益进入国内后很难按正常途径汇兑存取。另一方面,投资者由于缺乏合法身份,其境外权益受到侵犯时很难受到国内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使其在法律纠纷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放松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1.有利于规范个人境外投资行为,提高外汇管理政策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对境内个人的境外投资活动一直未予政策认可,但实际上境内个人在境外从事各类投资的行为却一直存在。制度的缺失导致一些确有投资需求和投资能力的境内个人,一方面通过外汇黑市、地下钱庄等方式转移资金或以经常项目交易的名义办理资金汇兑,非法外汇交易扰乱了外汇市场秩序;另一方面,绕开政策障碍迂回操作,通过多人分拆购汇聚集资金后带出境外投资,造成申报用途与实际用途不符,从而直接影响到外汇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和严肃性。放开个人境外投资,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不仅可为个人境外投资者提供便捷的资金流动渠道,提高外汇监管效率,而且可以实现个人境外投资的合法化,保护个人境外投资的合法权益。2.开展个人境外投资,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省内外近些年个人境外投资的成功经验表明,境内个人境外投资加工制造产业和农、林、牧、渔等产业,能带动省内要素输出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像浙商海外种田,不仅带动五、六十万剩余劳力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农、林、牧、渔等开发,而且其所涉及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大都来自本省和国内。江西作为农业大省,浙商海外种田对江西有一定借鉴意义。江西个人境外投资放开后,其个人在境外投资中所涉及的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业所需的农业机械、设备、农药及种子(种畜、种苗)等若绝大部分由省内购进,那必定会带动省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当然,在个人境外投资刚放开时,这种效果也许不大明显,但一旦形成规模,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将会愈加明显。

(二)可行性分析1.目前江西省已进入全面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经济发展四段论”,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对外直接投资占经济总量的规模和比重增大,成为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力量”。为印证其效果,我们特选取商务部网站登载的2008~2013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对外直接投资排名中有关江西与中部另外五省的资料进行整理作一比较,如下表。表12008~2013年我国中部六省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2年江西人均GDP(美元)处于邓宁“经济发展四段论”的第三阶段。2008~2009年,当江西人均GDP处于第三阶段初期时(2000~2500美元),江西对外直接投资在全国的排名处于26~27位,在中部6省的排名处连续两年的末位;2010~2012年,当江西人均GDP上升至3000~4000美元区间时,江西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总量上有大幅提升,而且在全国的排名已上升到19~22位,在中部6省的排名则超过了山西和河南2省。由此可见,邓宁“经济发展四段论”对江西省而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效率性。2013年江西人均GDP已达到5176.96美元(按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也就是说全省已进入“经济发展四段论”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江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期,也是全省放开个人境外投资的最好时机。因此,在这一最佳节点上同时放开江西省境内个人境外投资,必然如虎添翼,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有力的促进作用。2.江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孕育出的富裕群体是开展个人境外投资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江西经济取得了快速持续增长的好势头,在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富裕群体。一是亿万富豪。据《江南都市报》2014年4月2日刊登的《2014年江西创富榜》显示,江南都市报财富工作室以5亿元为起点,共筛选出亿万富豪100位,总财富为1750亿元,平均财富为17.5亿元。从其分布来看,房地产占28%,股权投资或主营业务为投资的占16%,主营业务超10%的还有矿产业及医药(医疗器械)等。此外,据胡润的2013年《中国财富报告》,江西共有亿万富豪840人,在全国所占比重为1.3%,列全国各省市区排名第18位。二是千万富豪。据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的《中国财富报告》,2009年,江西共有千万富豪7800人,至2013年底,江西共拥有千万富豪9800人,在全国所占比重为0.93%,在全国各省市排名列第20位。《中国财富报告》还指出,在中国千万富豪中,一般企业主所占比例为50%,职业股民占比为15%,炒房者占比为15%,金领(指在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领取年薪的高层人士)约占20%。三是注册资本为500万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截至2013年底,江西省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00万以上的达4.04万户,其中,1000万以上至1亿元(不包括1亿)的有19969户,亿元以上的有717户。我们认为,上述富裕群体将是江西省开展境外投资的中坚力量。首先是制造业。在各类富裕群体中,制造业的占比最大。但是,江西近些年经济增速逐年放缓,也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制造业中过剩产能的增多不无关系。因而,此时如果放开个人境外投资,制造业的富裕群体出于分散风险、寻找海外资源、促进出口、扩大市场或开辟销售网点等不同目的,直接进行个人境外投资的可能性加大。其次是房地产业。2014年上半年,江西房地产与全国多数省市一样开始转冷,究其原因,既有宏观调控的原因,也有商品房源积压过多以及房价已处于高位的因素。相比之下,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却因受困于经济增长的乏力,房地产市场相对而言更具有投资价值。因此,放开境内个人境外投资后,不仅房地产行业中的亿万富豪、千万富豪会有不少投资境外的房地产业,甚至一些中产阶层人士出于种种目的也会考虑境外购房。第三,证券市场。近几年,我国股市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截至去年5月,上海市场A股的平均市盈率只有9.8倍,这一估值水平比2008年10月末金融风暴肆虐时还低30%。我国股市长时间萎靡不振,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大缩水,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江西创富榜上亿万富豪的人均财富也大为减少。2011年江西创富榜的63位亿万富豪,平均财富为24.8亿元,但至2013年江西创富榜上的80位亿万富豪,平均财富只有15.84亿元,人均财富缩水8.97亿元,缩水幅度达36.15%。而欧美和中国香港等股市较为成熟,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因此,个人境外投资放开后,不少长期涉足国内资本市场的亿万富豪、千万富豪以及其他一些具有一定投资实力的职业股民,一方面仍然会继续涉猎国内资本市场寻找机会,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还会参与境外证券投资。3.国际金融危机为境内个人境外投资欧美市场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发生,近几年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为刺激经济增长,不少国家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像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不少针对外国投资者给予的优惠政策。美国目前虽然只承诺对外国投资和投资者给予全面的国民待遇,并强调对外投资的高水平保护,但在一些偏远的州,地方政府也承诺提供一切可能的税收和土地优惠等。上述优惠政策的出台,都为境内个人境外投资欧美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对策建议

(一)放宽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管理1.总体原则:循序渐进,风险可控。从总体上说,个人境外投资应按照风险程度的高低逐步开放。在顺序上应先放开与实物投资相关的的境外直接投资、境外放款等业务,后放开证券投资、境外购房等业务;先放开个人长期资本交易,后放开个人短期资本交易。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上,也可以考虑先放开对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投资,再放开对欧美等投资环境较为成熟国家的投资,最后再全部放开。对于先放开的项目,应加强政策评估,待时机条件成熟再放开下一项目。2.以登记制度为核心,实行限额管理。(1)实行事前登记制度。个人境外投资者应在开展境外投资前到外汇局进行登记,并符合一定的资格条件,如主体资格、行业性质等。由于不少投资者常年身处境外,因此对于境外投资事项的变更及年检等信息,可以考虑允许投资者通过网上应用平台进行申报。(2)实行限额管理。一方面适度提高部分原有的个人结售汇限额,可以考虑将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年度总额提高至每人每年等值10万美元;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根据个人境外投资者的资产状况设定一定的投资限额,在投资限额内的购付汇可以自行在银行办理,并且不包括在个人结售汇限额内,超过限额的可以凭相关的证明材料到外汇局审批。3.对已经存在的个人境外投资实行“补登记”制度。从实践看,虽然个人境外投资政策没有放开,但已有一部分人通过地下钱庄、分拆结售汇等违规方式进行了境外投资。这部分境外投资由于缺乏合法手续,在境外会面临较高的法律风险,资金安全难以保障。同时,这部分投资数据不明,也给国际收支统计平衡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考虑设计“补登记”手续。对于已通过违规途径汇出资金,但确有真实投资背景,且符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投资行为予以“补登记”,从而改变原来投资者的“灰色身份”为合法身份,使之受到国内、国外相关法律保护,为其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4.逐步放宽个人境外证券投资。一方面,通过合理扩大投资范围,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适当降低QDII准入门槛等措施进一步完善QDII制度。另一方面,以沪港通为契机,摸索进一步放宽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的管理经验。2014年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联合公告,批准上交所、联交所、中国结算、香港结算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沪港通”政策的实施,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大的投资自主性。通过“沪港通”的运行,监管层可以加强政策评估,摸索和总结相关监管经验,为将来推出“沪伦敦通”、“沪纽约通”等后序机制,进一步放宽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管理打下基础。

(二)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的个人征信体系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不仅有利于对投资主体实施分类管理,而且能为个人获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提供更多的保障。目前,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及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公共信息,后者包括法院判决、行政奖励及处罚信息等,但没有外汇违规信息。而外汇局的一些违规信息,例如,外汇管理检查部门定期的外汇违法(负面)信息,经常项目管理部门将货物贸易企业分为ABC三类,并定期向金融机构公布的企业分类情况等信息都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考虑将外汇违规信息纳入征信系统。一方面,由于外汇违规信息来自外汇局,其数据来源的可持续性和数据质量都可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形成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强化本外币统一监管打好基础。

篇3

2007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法人化改制进展顺利,证券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也取得新进展。在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进一步加大的同时,中资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更多的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机构,中资证券机构的境外并购和投资也迈出重大步伐,中资保险机构投资国际金融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显著扩大。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影响继续有所扩大。

今后,中国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优化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质量;进一步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国际市场;继续发挥金融市场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为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国际收支总量扩大

国际收支规模是经济开放程度的具体体现,也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经济开放程度提高而增加的涉外经济交往,都反映在国际收支规模中。因而,国际收支总量与GDP的比例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之一。迅速增加的国际收支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同时迅速增长的国际收支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经济联系的增多,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量都会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汇率弹性的增强,涉外经济金融部门需要规避汇率风险,这将刺激汇率、利率等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规模持续增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

中国国际收支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41%,比2006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比2006年上升15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增幅较大。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占主导地位,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在国际收支总顺差中的比重为64%,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在国际收支总顺差中的比重为36%。

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各项目呈现不同特点

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各项目呈现不同特点,具体看:经常项目中,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收益项目顺差显著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加,同时,证券投资逆差出现明显下降。

货物贸易规模继续扩大,顺差增长较快。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587 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5472 亿美元,增长28%,进口4115 亿美元,增长18%,货物贸易顺差1357 亿美元,增长70%。

服务贸易规模增长较快,逆差回落。2007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收入559亿美元,同比增长39%;服务贸易支出590亿美元,增长28%;逆差31亿美元,下降44%。

直接投资增幅较大,净流入上升较多。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583亿美元,同比增长56%;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

证券投资逆差下降幅度较大。2007年上半年,证券投资项目逆差48亿美元,同比下降83%。逆差下降的直接原因是上半年境内机构对外证券投资规模的同比下降更为显著。

外债余额略有增加。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的外债余额为3278.02 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增加48.14亿美元,增长1.5%。

外资的参与进一步加大

QFII 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批准6家QFII机构,合计9.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其中,1家QFII 获批1亿美元追加投资额度,5家QFII共获批8.5亿美元新增投资额度。2007年12月9日,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QFII总投资额度扩大至300亿美元。

截至2007年末,已累计批准49家QFII共99.9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累计汇入资金99.26亿美元,结汇约787.71亿元人民币。截至2007年末,QFII中的长期投资机构所获投资额度占总额度的33.7%,比2006年提高了5.31个百分点,而证券公司占比下降了7.48个百分点。

中国自2002年以来稳步推进QFII制度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QFII制度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理念的转变和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扩大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外资银行法人化改制进展顺利

2007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截至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714.63 亿美元,比年初增长 47%,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951.56亿美元,比年初增长54.7%,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负债合计1554.2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5%,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合计的2.3%,其中各项存款余额606.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68.8%,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1%。

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监会已经批准21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已经完成改制开业。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市场格局已经实现了由“分行主导”向“法人主导”的平稳过渡。截至2007年末,在华外资法人银行26家(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125家、支行160家);外国银行分行117家(下设支行9家)。

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外资余额为754.01亿美元,其中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资完成额为207.46亿美元,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实收资本和营运资金余额为133.69亿美元,中资银行海外上市(H股)引进资金412.86亿美元。截至2007年末,共有25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33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212.5亿美元。

2007年12月13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

外资证券类机构新设较多,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条件进一步放宽,境外证券交易所开始设立驻华代表机构

2007年3月,瑞银证券中方股东向瑞银集团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转让24.99%的股权。截至 2007 年末,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共有7家。

2007年,中国证监会共批复12家证券类机构(不包括资产管理类机构、境外交易所)在境内设立外资代表处,其中上海4家,北京5家,深圳、南京和广州各1家。

2007年,中国证监会新批准设立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07年末,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28家,其中1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股权达到49%,共计管理基金259 只,合计利用外资17.3亿元,其中2007年外资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增加了3.56 亿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3家和4家特别会员,并各有46家和19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

2007年12月29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修订后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以及新制定的《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放宽。《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修改的内容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取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数要求,从原来的不少于50人降低至不少于30人;二是放宽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境外股东的条件,从原来的境外股东限于证券经营机构,放宽到金融机构和一般机构投资者,并将境外股东持续经营年限的要求从原来的10年以上降低为5年以上;三是取消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限制;四是明确了境外投资者参股上市内资证券公司的合法途径、股东资格和持股比例;五是修改了滞后于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条款。与原规则相比,修订后的《设立规则》规定的外资参股境内证券公司的准入条件更为宽松、参股渠道更为多样、监管机制更为适当,符合中国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实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一贯政策。

为规范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的设立及其业务活动,2007年5月20日,中国证监会《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并宣布该管理办法自7月1日起施行。此后,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东京证券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韩国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设立北京代表处的申请。

外资对保险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

2007年,中国保监会批准了3家境外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申请,其中1家来自中国香港,2家来自中国台湾。截至 2007年末,共有15个国家(地区)的43家外国(地区)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34个营业性机构。入世至今,共批准23家外资保险公司准入,共批准21个国家和地区的141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14个城市设立200家代表处。

截至2007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29003.92 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1256.42 亿元,较年初增加348.53亿元,增长38.4%,占比4.3%。截至2007年末,中国保险业外币资产为292.3亿美元,占总资产比重为7.4%。

截至2007年末,全国保费收入7035.8亿元,其中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为5.97%,比去年增加1.58个百分点。

港澳机构方面,截至2006年末,港资通过参股中资保险公司方式投入资本142.13亿元,占全国保险公司资本总额的 13.6%。截至2007年末,共有20家香港地区保险公司在内地设立了27家代表机构。

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比较活跃

据万得(WIND)咨询不完全统计,2007年,外资新参股上市公司48家,其中外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有4家。截至2007年末,外资参股的上市公司(含B股公司)共128家,其中外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含B股公司)共17家。

外资对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的情况下引进在华外资银行作为会员。此举将加强国内外黄金市场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内黄金市场的发展。

按照《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补充协议,2007年共有3家中国内地与香港合资期货公司获准成立。

自2006年引入做市商制度后,2007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市场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07年末,在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上,外资做市商银行机构数占比41%,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外资银行机构数由于部分外资银行改制为独立法人以及风险和成本控制等原因,数量有所下降,占比为52%,同比下降8.8个百分点。2007年,在银行间外汇远期市场上,外资银行交易量占比33%,交易量同比增长19.01%;在银行间外汇掉期市场上,外资银行交易量占比为48%,交易量同比增长378.6%。

2007年,在银行间外币/外币交易市场上,外资做市商银行交易量占做市商银行交易总量的97%,交易量同比增长 15.8%;外资会员银行交易量占会员银行交易总量的35%,交易量同比增长630.6%。

外资机构还参与本币衍生品市场。2006年2月9日,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正式开展,截至2007年末,已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交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风险管理制度等材料的市场参与者66家,其中外资机构30多家。2007年11月1日,远期利率协议业务正式开展,截至2007年末,已向交易中心提交备案材料的市场参与者为24家,其中外资机构有8家。

2007年,外资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资金融通的数额显著增加。从融入资金方面看,2007年外资或合资机构从银行间市场共融入资金7.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4.8%;从融出资金方面看,2007年外资或合资机构从银行间市场共融出资金3.35亿元,同比增长174.7%。

2007年,外资银行继续参与银行间衍生品市场交易。从融入资金角度看,2007年外资或合资机构通过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累计融入资金223亿元,占全部交易量的8.9%;从融出资金角度看,2007年外资或合资机构通过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累计融出资金68亿元,占全部交易量的2.7%。

2007年,外资机构还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截至2007年末,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报价银行团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外资银行有3家;共有14家机构对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业务进行报价,其中有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2家外资机构。

中资多形式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取得显著进展

1、中资商业银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在多方面取得突破

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走出去”成效明显,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2674亿美元。

200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分行开业,中国银行在英国设立子行,交通银行设立法兰克福分行、澳门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悉尼代表处开业。2007年11月,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批准招商银行设立纽约分行,这是美国1991年颁布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后批准的第一家中资银行营业机构。

2007年,中资银行更多地使用并购方式开拓国际市场。2007年,并购(或投资参股)或拟并购(或拟投资参股)海外银行的行为共有6起,其中,中国工商银行4起,中国民生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各1起。

2007年,监管部门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境外投资。3月,银监会和外汇局联合《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信托公司募集投资者的人民币资金及外汇资金进行境外证券投资;5月,银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将银行类QDII产品投资范围拓宽至股权类产品,明确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可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截至2007年11月底,共有21家境内商业银行获得总计166亿美元代客境外理财购汇投资额度。2007年获批QDII额度的商业银行有7家,其中外资银行5家。

2、中资证券机构的境外并购和投资迈出重大步伐

2007年5月,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已完成对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增资2.8亿港元的相关工作,并将该公司更名为“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10月,中信证券计划与贝尔斯登公司开始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双方的合作预案,中信证券以2%的股权换得贝尔斯登6%的股权,价格分别为两家公司2007年10月19日前5个交易日的股票平均收盘价格。双方还计划整合双方在亚洲(非中国大陆)的业务并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出资比例为50%对50%。

2007年6月,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证监会批准,在香港设立海通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设海通证券(香港)经纪有限公司、海通融资(香港)有限公司和海通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并就证券交易、期货合约交易等相关牌照向香港证监会提出申请。截至2007年底,已有9家内资券商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运行情况良好。

证券业境外投资试行办法出台,证券业境外投资迈出重大步伐。2007年6月,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对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证券类经营机构境外证券投资业务进行规范。截至11月底,共有5家基金公司获得195亿美元投资额度,其中4家为2007年新批。2007年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获得50亿美元投资额度。证券类QDII已经成为QDII最重要的实施主体。

3、中资保险机构投资国际金融市场的范围、规模显著扩大

截至2007年底,中资在境外共设立了42家保险营业机构,9家保险代表处或联络处。境外保险营业机构以产险公司为主(19家),其次分别为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或综合性保险公司(7家)、保险中介公司(6家)、寿险公司(5家)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3家),再保险公司和保险自保公司各1家。中资境外保险机构(营业和非营业)主要分布在香港地区,有26家机构,其次分布在英国和美国,分别有9家和6家保险机构。中资在境外设立保险类机构的主要特点是:机构跟着业务走,业务规模普遍较小,设立区域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

2007年7月,人民银行、保监会和外汇局联合《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在总资产的一定比例内,以自有外汇资金或购汇进行境外证券投资。《办法》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委托管理方式,将不超过总资产15%的资金投资境外,并将境外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类拓宽到股票、股权等权益类产品,支持保险机构自主配置、提高收益。截至2007年11月底,共有18家保险公司获得71.66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额度。2007年获批QDII额度的保险公司有16 家。

中资企业以股权形式融资规模回落,但登记外债余额增长较快

1、中资企业境外筹资规模回落

2007年1~9月,经证监会批准,全国共有4家公司首次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10家公司增发境外上市外资股,1家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累计筹资81.55亿美元。截至2007年9月底,共有151家公司首次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其中52家公司增资发行,6家发行可转换债券,5家公司退市。截至2007年9月底,境外上市外资股共募集资金1030.47亿美元。

2、中资企业登记外债余额增长较快,中资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截至2007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457.0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7%;其中,中资企业登记债务余额为47.37亿美元,占登记外债的2.1%,同比增长26.5%。

2007年4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对公众发行期限为7年、金额达117亿港币的长期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1月14日公告,内地金融机构经批准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6月,国家开发银行在港发行期限2年、票面年利率为3%的人民币债券50亿元。这是境内金融机构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的第一只人民币债券。其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在港成功发行20亿元和30亿元人民币债券。

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较多,中国正积极探索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

截至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增加4619亿美元。在外汇储备的管理上,中国始终以确保国家外汇资产安全,流动与保值增值为根本原则。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储备经营管理体系。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海外高评级的政府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将始终坚持长期及战略发展的经营理念,积极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007年9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按照依法合规、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拓展国家外汇资产投资的渠道和方式。

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取得了较好收益

2006年5月1日,规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正式颁布生效,对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的范围和比例作了规定。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采用委托投资方式。按照《暂行规定》的规定程序,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公开选聘了10家境内外专业投资机构和2家银行作为境外投资管理人和资产托管人。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品种包括美国股票组合、全球股票组合、全球债券组合、香港股票组合和现金管理组合5大类。2006年12月,首笔委托资金划拨,境外委托投资运作正式启动。

截至2007年12月31日,境外委托投资累计投入本金16.6亿美元。按基准货币美元计算,自委托以来境外委托投资总体取得了21.5%的收益,2007年以来取得了19.4%的收益(数据未经审计)。

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金融市场在全球所占份额仍然不高。随着中国经济与外界联系的日益增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上升,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规模的全球占比有所上升

1、中国国内债券市场成长迅速,在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中位居第7位,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占比依然较低。

中国国内债券市场快速成长。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68万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长15.5%,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2.58%,比2006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位居全球第7位。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的债券品种结构看,国债和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占比仍然较高,而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的占比较低,这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

2、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全球占比提高

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统计,截至2007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36943.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7%,市值增幅列全球第1;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7845.19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2%,市值增幅列全球第2。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788.67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38%,占比较2006年末提高5.12个百分点。

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统计,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下同)为40700.72 亿美元,同比增长450.9%,成交额排名第7位(比2006年提高8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21024.44亿美元,同比增长396.2%,成交额排名第11位(比2006年排名靠前了8位)。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25.16 亿美元,占2007年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占比较2006 年末提高4.49个百分点。

2007年,中国A股市场合计融资7668.39亿元,其中首次发行融资4590.62亿元,再融资3077.77亿元,融资额约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11.46%,融资额占比较2006年提高8个百分点。

3、中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的交易量全球排名靠前

2007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期货交易量与LME和COMEX铜期货交易量(按成交吨数计算,下同)之比为 1:7.2:0.5;SHFE铝期货的交易量与LME铝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45.3;SHFE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1位,是TOCOM橡胶期货交易量的6倍。

2007年大连商品交易所(DCE)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2位,其交易量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和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TGE)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11.6:0.78;DCE大豆期货成交位居世界第2位,与排名第1的CBOT和第3位的TGE大豆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9.1:0.13;DCE豆粕期货与CBOT豆粕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1.7。

2007年郑州商品交易所(ZCE)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2位,交易量与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原糖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2.4;棉花期货交易量与NYBOT棉花期货交易量之比为1:9.7;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与CBOT和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KCBT)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6.8:1.5。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品种交易量排名靠前,但由于目前参与者仍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4、中国黄金市场以场内交易为主,主要交易品种是现货,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

上海黄金交易所以黄金现货为主要交易品种。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1828.13 吨,同比增长46.3%,日均成交量为7.55吨。2007年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日均清算量为2029万盎司,约为631.14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1.2%,比2006年上升0.43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1、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仍呈扁平化特点

2006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明显的扁平化或倒挂的特点,该特点在2007年得到较大修正。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由于2007年中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基本同步走高,因此其国债收益率曲线仍呈扁平化特点。

2、中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随着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交易市场推介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市场主体日渐增加,市场效率也不断提高。2007年,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市场上主要外币对,例如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交易价格的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3、中国股票市场2007年股指涨幅远高于其他主要股票市场

2007年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报收于5261.56点和1447.02点,同比分别上涨96.7%和162.8%。在全球主要股指中,中国主要股指2007年涨幅最高。

4、中国期货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2007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期货与伦敦金属交易所和纽约商业交易所的铜、铝期货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特别是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成功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发现功能逐渐完善。上海期货交易所在铜期货价格上与国际主要交易市场价格相关度很高,并逐渐增强;三大交易市场的期铜价格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伦敦金属交易所在期铜的国际定价中仍居主导地位,上海期货交易所对伦敦金属交易的正向价格引导作用初步显现;在期铜市场上,上海期货交易所已超越纽约商业交易所,成为全球第2大期铜定价中心,但其影响力仍远小于伦敦金属交易所。

2007年CBOT大豆期货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CBOT玉米期货与DCE玉米期货、CBOT豆粕期货与DCE豆粕期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郑州商品交易所(ZCE)小麦与CBOT小麦,ZCE棉花、白糖与NYBOT棉花、白糖的期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但又表现出自身的独立性。

5、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国内与国际黄金价差减少

2007年,中国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紧密联动,行情走势基本一致。自2004年8月推出黄金现货延期交收(T+D)品种后,2007年11月5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又推出延期交收品种Au(T+N1)和Au(T+N2),黄金延期交收品种交易量在黄金交易总量的占比为49.2%,比2006年上升2.9个百分点,大量企业通过延期交收合约进行套期保值操作。2007年3月1日,交易所延长了原有夜市的交易时间,使得国内黄金交易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了国内外市场联动。

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交易所投资易比重逐渐增加,国内外价差进一步缩小。2007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平均价差幅度为0.21元/克,较上年减少0.08元/克,下降27.6%。

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创新

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交易产品创新。2007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公司债券发行正式启动。截至2007年末,共有3家上市公司成功发行了公司债,发行规模112亿元。期货市场先后推出了锌、菜籽油、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棕榈油等4个商品期货新品种。黄金期货、股指期货筹备进展顺利。首个黄金投资信托产品的信托计划正式设立。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业务,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正式推出。

二是交易方式创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紧密跟踪国际市场上交易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发和完善新一代外汇交易系统,支持做市商报价驱动机制下的竞价和询价交易等功能。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采用系统集中交易和协议交易两层市场结构,支持债券现券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建立卖空机制,支持灵活结算模式。

三是市场制度创新。国务院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国证监会配合推出《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等法规,完善了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以更加开放的政策促进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品主协议》的颁布,是中国银行间市场加强自律管理的重要标志,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推进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中国将积极稳妥主动地推进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为中外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中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创造良好氛围。在金融市场发展和开放过程中,中国将加强风险防范,特别是防范游资对金融市场可能形成的冲击,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整合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加强。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一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发展趋势,考虑到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一体化整合采取分步骤、分层次策略;二是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托管结算体系;三是顺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日益开放的内在需求,着手规划和建设境内外币支付清算系统、人民币跨境及境外支付清算系统。

优化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质量

从国际经验看,优化参与者结构可以在推进金融市场创新的同时,促进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与国际经济金融联系的日益密切,国内金融市场日渐成熟,可以考虑放宽或者取消一些限制。

一是外汇市场参与者进一步向境外机构开放。目前,中国外汇市场的境外交易成员只有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而且这2家机构的引入只是因为它们作为境外人民币清算行需要进行人民币资金头寸的平盘。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外汇交易。

二是债券市场产品更加多样化,吸引多层次融资者和投资者。逐步改变发行者集中于财政部、开发性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的格局,推动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利率衍生品,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债券市场效率。

三是股票市场可以考虑允许外资企业、外国企业发行上市,以增加境内股票市场与境外市场的融合度,提高境内市场质量。

四是黄金市场要完善外资会员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外资会员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作用。

五是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合规运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

进一步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国际市场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国际市场。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公司;积极推动内控制度良好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熟悉和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际竞争力。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为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目前,中国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对资本项目仍实行一定管制。近年来,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深化改革,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各国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资本项目交易可分为7大类43项。截至2007年末,中国一半以上的资本项目交易已实现可兑换,严格管制的不足一成半。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下,资本项目有序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及其与国际市场接轨,便于市场主体扩大对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篇4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安全影响对策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一)国际资本流入以FDI为主且呈现多渠道流入

随着我国将项目管理放松,我国资本流入渠道呈现以FDI为主,QFII、外债等为辅的多元化趋势。截止2007年10月我国实际吸引FDI额度达7579.29亿元,达625271个项目(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整理);从2003年我国引入QFII制度至2007年11月,已批准49家QFII投资额度,总计99.95亿美元(资料来源: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截止2007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278.02亿元(资料来源: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目前外商已更加倾向于采用非直接投资方式,这将是q国必须面对的国际资本流入新挑战。

(二)国际“热钱”流入规模不断扩大且流动性增强

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加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我国,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净误差和遗漏的巨大转变可能潜在地预示着未记录的资本流入。

自1991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热钱”流出(也可以理解成资本外逃),而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种流出达到顶峰。1997年以后“热钱”流出逐步减少,到2002年发生逆转,是大量的“热钱”流入,这种资本流入的规模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到2004年“热钱”流入额更是达到一个高峰。2008年上半年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达130.75亿美元。

(三)FDI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制造业吸收外资占比下降,部分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07年上半年,制造业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70亿元,占53%,较上年同期下降9个百分点,仍居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主要份额。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迅速,较上年同期翻了一倍,其中,房地产业吸收外资达77亿美元,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1%上升到24%。

(四)国际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QFII制度进一步完善。2006年8月,在充分总结QFII工作制度3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鼓励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慈善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完善了资金汇兑和帐户管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设中外合资主裁判公司、基金公司较多。截止2006年11月,中外合资主裁判公司共有8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共有24家,其中11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股权已经达到49%;4家外资证券机构驻华代表成为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39家和19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分别在上海、深圳交易所直接从事B股业务。此外,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3年11月,香港证券交易所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境内上市,外资被允许对境内上市企业实施战略并购。

内地与香港合资期货公司批准成立,部分外资现货公司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交易。如法资公司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了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交易。

外资对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在外汇市场上,截止2006年底,在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上,外资做市商银行机构占比38%,外资银行机构数占比57%。在银行间外币/外币交易市场11家做市商和45家成员银行中,外资做市商银行有8家,外资成员银行达到19家。在外汇远期市场上,外资银行机构数占比77%。在货币市场上,到2006年底,98家外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占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数的14%;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外资银行有95家,占比为7%。

(五)对外资本输出逐渐增多

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加强,近年来我国对外资本流出有了显著的增加,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824亿美元,相对于2005年同比增长27.75%(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QDII银行政策在我国的推行,弥补了我国参与境外投资的缺陷,将我国境内资本进一步推向海外,在对外资本流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作用下,资金的逐利性使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国际游资纷纷进入我国境内,它们可能同时收获包括以下四重利益的全球最高资本收益:从直接投资(FDI)中掠夺我国的要素成本;从房地产开发和交易投机中获取暴利;从股市中大量获利;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稳定的资本收益。

(一)FDI从我国掠夺大量的要素报酬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各项事业急需经济发展资金。投资缺口由外国资源流入进行弥补,因而经常项目常常处于逆差状态,资本与金融项目常常处于顺差状态,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为经常项目的逆差融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1994年以来,我国已告别资金短缺时代,成为重要的国际资本净输出国。但同时我国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主要表现为FDI。由于我国并不存在投资储蓄缺口,因而我国并非是在利用FDI所带来的资金或者实物资源,而是在利用凝结在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技术、管理、市场、品牌等经营资源,结合国内的实物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为16%~18%。各方研究统计表明,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收益率至少在10%以上。我国以较高成本获得的FDI所带来的资金和来自于贸易盈余顺差的资金大多形成储备资产,又通过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进行保值和增值,得到的回报相当有限,是一种低于效率的国际资本循环形式,我国目前的这种国际资本循环结构,对于我国金融安全以及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

(二)国际资本从房地产开发和交易投机中获取巨额利润

国际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直接设立外资房地产投资公司或参股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二是间接投资,购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或外资房地产中介公司以包销的方式批量买入楼盘,再进行商业销售;三是外资银行向个人发放贷款;四是非居民外汇流入,结汇购买房产。国际资本进入我国的房地产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可是国际资本的介入可能存在一定的投机目的,企图利用新兴市场的脆弱而进行故意的炒作,在市场的剧烈波动中获取利益。我国房地产市场未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抵抗干扰的能力不强。一旦外来投资者过分看重某些吸引他们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因素,如单纯预期人民币必然升值,而对市场进行集中炒作,很可能会产生房地产泡沫,甚至危及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转。同时,国际资本的介入可能影响到房地产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很多外来投资者选择在国内主要城市购买收益能力强的高档物业,进行持续经营并获取租金收入,这导致某些城市的大部分高档写字楼或者公寓市场被外资控制。

一般来说,外来投资者的行动出发点难以掌握,受到的政策约束性也不如国内投资者强;因此,一旦他们采取某些不负责任的操作,如集体退市,整个市场将一落千丈,地区的经济安全将受到巨大影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的提高和外资银行规模的扩大,这种负面影响可能越来越显著。国内有学者对外资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进行过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和2004年流入我国房地产的外资总规模分别约为3168亿和2702亿人民币,分别占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总额的18%和12%。境外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产生了“羊群效应”,很多境内民间资金纷纷入市,推动了国内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

(三)从股市中获取巨额利润

大规模的国际资本进入或退出可能造成或加剧我国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特别是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本来就不大,市场的流动性也不充分,那么一定规模的外资流入或流出都会明显地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走势,加剧市场的波动,从中获取利润。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提速和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的股票市场,从2006年股市复苏起,大盘指数上涨4000多点,人民对市场前景预期过于乐观,大量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使证券价格上升,证券价格上升又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市场,最后导致证券的名义价格远高于其实际价格,最终2008年下半年股指从6000点掉至1000多点,目前仍在低谷徘徊。

(四)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稳定的资本收益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作用下,资金的逐利性使国际资本疯狂涌入,这些资金注入我国除了在直接投资中从我国掠夺大量的要素报酬,在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获取大量的投机收益外,他们还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稳定的资本收益。本文通过以下近似计算国际资本在人民币升值中的收益: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负债×人民币升值幅度=国际投资收益。2005年末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负债为8001亿USD,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人民币升值(8.0702-7.3589)/8.0727×100%,代入公式,国际资本投资收益为705.2亿USD。而在同一时间段,国内投资亏损为1077亿USD。

结论和建议

在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强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面临着各种风险,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因此。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合理的引导FDI的投资领域,使其投向更需要发展的产业,200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就体现了这一宗旨。

另外,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合理控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膨胀,合理引导国际资本进入我国的房地产业,使其改善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以及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所涉及外汇收支和汇兑的管理,规范房地产项下跨境资本流动秩序。

应健全我国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深化银行体系的改革,努力发展货币、资本市场,促进利率自由化,积极开拓创新,引进金融衍生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金融监管和监测水平,特别是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指定相应的外汇管理政策,在外汇的收支和汇兑环节加强管理,防止资金迅速变现外逃。最后加强对非法资金流入的打击力度,降低“热钱”对我国金融业冲击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PEFOF基金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市场上外资PEFOF(私募股权投资的“基金中的基金”)不断增加;然而中国本土PEFOF尚不具规模;此外,虽然中国各地政府纷纷成立了引导基金,然而采用PEFOF模式的政府引导基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中国市场PEFOF发展中遇到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本土基金管理人相对较少、政府引导基金的诸多限制等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明确合资设立人民币基金的相关法律法规

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的市场化PEFOF,并先后和智基创投、德同资本、软银中国等多家外资基金管理人合资设立了人民币基金。这种由本土PEFOF与外资基金管理人合资设立人民币基金的方式本意是想帮助外资基金管理人在国内设立人民币基金,但遗憾的是这种方式也同样遇到了不少操作层面上的难题。首先,外汇管理局对于资金的流进管制较大,给合资基金的运作造成一定障碍。其次,合资基金所投资的项目仍被视为外资,一方面受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合资人民币基金的投资,被投项目也会变成合资性质,导致审批过程需要经过商务部门。此外,在退出方面,由于合资基金到目前为止还鲜有退出项目,未来会遇到何种监管问题目前仍是未知数。

所以,政府应尽早对外资基金管理人参与设立人民币基金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进行重新界定,尽量解决因政策、法律或法规的不完善而造成的投资管理缺失问题,逐步减少无法可依、无例可循的尴尬局面,否则将限制PEFOF市场在未来实现真正意义的壮大。

合格本土基金管理人亟待增加

PEFOF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PE行业的逐渐成熟,而作为投资PE基金的PEFOF,它需要有足够多的合格PE基金管理人可供选择。中国PE行业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专业程度,市场上大约有300多家活跃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而这其中有不到100家已达到PEFOF投资的标准。而在这些基金管理人当中,外资身份占绝对主导,合格的本土基金管理人却相对较少。目前,运作过十亿美元规模以上的本土PE团队并不多见,而一些临时组建的“精英团队”短时间内尚难获得足够的信任。所以如果未来PEFOF想要实现井喷式增长,本土基金管理人亟待增多。

在国内市场上,高层基金管理团队成员多由具有海外专业背景的投资人或成功经验的创业者所组成,而中低层管理团队成员普遍行业经验较少,需要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在选择基金管理人的时候,我们建议PEFOF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考察基金管理团队的核心人员,包括他们的职业背景、历史业绩、过往经验以及人员稳定性等;二是要了解基金团队的投资策略,考察其与PEFOF自身的思路是否匹配。三是要求基金管理团队对国内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清晰的认识,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快速的策略调整。

加强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化引导功能

在创业投资环境还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民间资本缺少投资的意愿,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出面进行引导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非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引导基金往往对创业投资企业设有较多限制,例如投资区域、投资行业、退出优先级等,造成引导功效欠佳,吸引民间资本的目的不能完全实现。我们建议:引导民间资本的前提是政府引导基金要尽量实现市场化运作,让利于民并共同承担投资风险。

发展机构投资者参与PEFOF

一个成熟的机构投资者群体是PEFOF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根本。现阶段我国机构投资者严重匮乏,PEFOF的资金多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业,而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拥有庞大资金存量和投资能力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由于国家政策的制约,尚未大规模进入PEFOF领域。所以,如何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已成为PEFOF基金管理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们建议:PEFOF基金管理人应确保潜在机构投资者对PEFOF运作模式和附加价值具有清晰的认知,做好关于基金挑选、回报持续性、风险控制和专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投资者教育并向机构投资者介绍国际PEFOF的成功经验及案例。同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放宽对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PE行业的限制,尽早缓解PEFOF投资者稀缺的困境。

拓宽PEFOF的退出渠道

PEFOF的退出依赖于其所投PE基金的退出。目前本土PEFOF除了通过PE基金所司的上市和并购实现退出以外,尚缺少其它退出渠道。但如果市场退出渠道不够通畅,PEFOF势必将无法吸引投资者的参与。专注于PE二级市场投资的科勒资本(Coller Capital)在2008年的研究数据中显示,国际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投资者支持PE二级市场交易的行为,其中有三分之一机构投资者通过PE二级市场购买股权,而五分之一的机构投资者通过PE二级市场出售股权。

因此我们建议:国内PEFOF可以探索通过PE二级市场或各地产权交易所实现退出的可行性,利用这些市场的流动性增加PEFOF退出的灵活性,以便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下给PEFOF投资人创造提前退出、实现盈利的机会。

QFLP破冰意义深远

作为近期热点话题之一,一份关于外资参与人民币股权投资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的文件目前已经过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多次讨论,预计将于近期公布。该试点方案将率先“落户”上海浦东新区。

试点方案将参照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模式,通过设立类似的QFLP(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由外管局批准额度的方式,允许国际LP(有限合伙人)投资中国股权投资基金。

人民币基金后发制人,LP匮乏为发展瓶颈

在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上,人民币基金募、投活跃,正走出一轮后发制人的市场行情。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基金募资方面,2009年共有105只人民币基金成功募集122.95亿美元,新募基金数和募资金额分别占总量的84.7%和65.4%,首次在新募基金资本总量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投资方面,人民币基金共发生328起投资案例,涉及投资金额为29.24亿美元,活跃度首次超越外币基金。

但人民币基金募、投规模偏小仍是不争的事实。从新募基金平均募资金额来看,2009年人民币基金仅为外币基金的三分之一;从投资金额来看,人民币基金投资金额为29.24亿美元,同样仅有外币基金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困扰人民币基金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来源单一,结构有待优化。现阶段,我国人民币基金LP主要是政府财政(政府引导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富有个人)。其中,政府资金往往行政色彩浓重,民营资本资金规模较小、持续性不足,而我国地方养老金、企业年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拥有庞大资金存量和投资能力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由于国家现行政策的制约尚未能参与到我国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之中。由此可见,LP匮乏是制约人民币基金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此次试点方案的出台,海外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准入将是人民币基金下一轮发展大潮的助推器。

外资PE两大困扰或将“破冰”

由于我国外汇管制严格,因此造成外资PE在境内设立并募集人民币基金一直存在困扰,而试点方案的推出或将有实质性突破。首先是美元汇兑问题,即QFLP投资境内人民币基金以及所投基金本金及收益的汇出。由于此前受“142号文”的限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当在政府审批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除另有规定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为此,当前境外资本参与人民币基金进行境内股权投资时存在颇多考虑。而目前来看,新试点方案在这一问题上有较大突破,并在境内投资收益与本金购汇成外汇并返还给境外投资人时,QFLP制度将提供自由结汇的绿色通道。

其次是QFLP所投人民币基金的“国民待遇”问题,即所投人民币基金投资限制以及审批问题。按照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规定:“外资创投是指外国投资者或外国投资者与根据中国法律注册成立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创业投资为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就是说,基金资金来源中只要有来自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就可以认定为外资创投,将受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和要求限制。关于外资PE“国民待遇”问题,新试点方案有望明确获批QFLP设立人民币基金可享受本土基金待遇,仅对投资项目所处行业有所限制。然而,这一问题能否有实质性突破,目前还有待最终方案的证实。

缓解外资PE与美元LP的矛盾

随着人民币基金的快速发展,外资PE纷纷试水人民币基金。同时管理美元和人民币基金的PE机构有如“双栖动物”,若是红筹架构,人民币不能去海外投资的情况下用美元基金投资;若是在限制性的行业,只允许人民币投资的情况下,用人民币基金操作,操作较为灵活。但在出现被司不要美金只愿要人民币的情况时,GP则要多方权衡,考虑美元LP的利益需求。

尽管目前GP的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如将投资分析记录如实呈献给美元LP,或将人民币基金部分收益补偿美元LP等,但个中矛盾依然存在。若试点方案能够顺利实施,QFLP制度将为外资LP打通绿色通道,为其参与境内人民币基金提供极大便利,也将有效缓解GP与美元LP之间的矛盾。

上海率先打造外资PE天堂

在发展外资PE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确定以后,鼓励股权投资在沪发展的推动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为吸引股权投资机构落户,上海比照国际金融机构奖励政策而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补贴、现金奖励、人才吸引等办法,同时,黄浦、杨浦、徐汇等区也纷纷出台了区域性的激励措施,筑巢引凤。此外,上海也十分注重结合地区特点,在吸引外资投资机构发展上大做文章,有针对性地出台了鼓励外国投资者在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相关办法,在吸引海外投资机构落户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早在2009年8月份,上海市金融办就曾建议采取QFII的模式解决外资PE入股人民币基金的方式,上海市和国家外管局等有关部门也多次商讨,外资基金管理公司结汇后的资本金可以用于自己发起的人民币基金。而此次出台的试点办法中不仅解决了外资GP入股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的问题,还将解决其他外资LP参与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设立的问题,这意味着上海浦东新区将成为吸引外资PE参与设立人民币基金的热土。

同享“国民待遇” 本土外资PE同台竞技

对于本土外资PE的竞争格局,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管理资本量上,截止到2009年末,外资PE仍较本土PE有较大优势;在新募基金情况上,2009年本土PE较外资PE在新募基金数和新募资本量上均领先,这一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源于外资PE募集人民币基金的尴尬局面;在投资方面,2009年,本土PE在投资案例数上领先,而在投资总额方面略逊于外资PE。

以上情况显示,尽管本土PE发展迅速,但外资PE仍占据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主要地位,而在QFLP试点方案推出后,对于外资PE无疑是重大利好,对于本土PE也会造成竞争压力。本土PE近年来在品牌、专业性等方面也有较大提升,凭借其对国内环境的熟悉仍占据一定优势。对于日后本土和外资PE的竞争,将更多的取决于各自的业绩、口碑以及专业性等因素。

国内基金会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浅谈

国外有限合伙人(LP)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对于我国发展壮大本土LP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照国际标准LP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①养老基金:包括公共养老基金、公司养老基金、工会养老基金 ②国家财富基金 ③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 ④保险公司 ⑤资产管理公司/组合基金 ⑥高校捐赠基金 ⑦富裕家族 ⑧基金会等;而根据研究机构Preqin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太平洋地区的近300家LP当中富裕家族/基金会占比最大。(见图1)

相比之下,国内基金会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事件却鲜有发生。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建设与完善,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已逐步获得参与直接股权投资的许可。例如,国家社保基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民营企业等都已积极地投身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尝试之中。所以未来基金会将如何参与私募股权投资自然成为了业内较为关注的话题。

非公募基金会比公募基金会更适合私募股权投资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基金会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无论在资金来源、财产管理、项目运作还是自身建设上都极大地依赖于政府的支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管辖的公共领域逐渐放开,同时社会财富充沛,民间资源介入公共领域的积极性高涨。尤其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点燃了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的愿望。新《条例》鼓励私人成立基金会,引导公民自愿把部分财产用于扶贫、支教、环保、社区建设、艾滋病防治、弱势群体保护等公益事业,参与公共服务领域。

严格意义上讲,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条例》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如果按募捐方式的不同,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非公募基金会。

与公募基金会相比,非公募基金更适合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原因有三:①非公募基金会是独立法人,在人事、财务、决策等方面不依附任何个人和组织,所以在资产管理方面自主性较高,运作灵活;②公募基金会每年要确保支出不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0%,很少有剩余资金能用来增值,而非公募基金会压力则较小,每年支出不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0%即可,在投资管理方面更具优势。③非公募基金会的创办者很多是商业机构的成功人士,相对容易接受采取私募股权投资进行资产配置的投资理念。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基金会总数达到了1597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643家,而这643家当中有39家属于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在这些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当中,原始资金规模在两千万元以上的占比82.0%。在非公募基金会发起单位当中,企业或者企业家逐年增加,已成为数量最多的基金会设立群体。

非公募基金会保值增值方式单一

近年来,参与投资已成为众多基金会保值增值的普遍做法。现行的《条例》规定基金会保值增值须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但未就具体投资方式做出详细限定,即基金会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并未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限制。

但是,资金的安全性是基金会正常运营的首要前提。目前参与长期或短期投资的非公募基金会多以大型基金会为主,有一些是委托给投资公司理财,也有少量是自己设立专门的投资部门进行管理。例如友成基金会于成立之后设立了北京友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但无论投资方式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基金会的投资收益总体占比很小,尚无法抵消全年运营开支。(见图2)

数据还显示,在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当中,高校捐赠基金会在资产管理方面做得最好,其投资收益总额在2008年达到了1.03亿元,占39家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投资收益总额的97.4%。而企业或企业家设立的基金会在投资收益上不及高校教育基金会,但优于名人参与设立的基金会。

基金会参与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益处良多

私募股权基金,是指以非公开的方式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从而向未上市企业(包括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阶段的企业)进行权益投资,最终通过被投资企业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获利的一类投资基金。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基金会得到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可以满足基金会长期性投资的需求。基金会的资金是一种长期性资金,需要保持稳定的现金流,保值增值和反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而私募股权基金就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产品,通常需要7到10年的锁定期。

其次,私募股权基金有成熟的安全性保障。资金安全是基金会投资的最基本原则。投资的亏损将会影响基金会正常的运作。因此,在基金会投资时,必须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保证投资的安全性。私募股权基金的一大优势在于其明确了基金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基金管理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了投资的安全性。

最后,私募股权基金具有良好的收益性,尤其对于尚未建立稳定捐赠渠道,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的基金会来说,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不乏是一种增强资金延续性的选择。在欧美市场当中,基金管理人除了获得管理费之外,还会获得投资分红。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基金管理人有很强的动力去追求最大利润。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历史表现可以看出,私募股权基金在过去20年中的年度平均收益率均高于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也高于债券工具的收益率,符合基金会增值的要求。

非公募基金会参与私募股权投资面临多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