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9:3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1

【关键词】人际交往 困惑 发表教育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37-01 

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朝夕相处的近距离接触容易使学生产生复杂的内部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大学生宿舍生活的质量。调查显示,我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有70%是人际问题,而宿舍人际交往困惑和障碍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因此,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第一,亲密友好型。此类型中,学生之间能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宿舍关系融洽,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问题时能够相互帮助。宿舍活动丰富,参与程度高,宿舍整体氛围良好,宿舍成员有一定的信任感,并对宿舍有一定的归属感。 

第二,独立松散型。此类型中,宿舍里的同学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宿舍同学之间交流较少,虽不会经常吵架与产生纠纷,但很少以集体形式参加活动,对舍友的依赖程度比较低,很难形成宿舍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三,对立冲突型。这种类型的宿舍中,宿舍同学之间互相不信任,经常会因为生活习惯或琐事出现一些矛盾,而且往往互相不能迁就和理解,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引起纷争,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很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打架斗殴等事件。 

二 宿舍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 

第一,生活琐事引发宿舍人际冲突。现在大学生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相互间不能容忍,使得宿舍矛盾更加频繁和尖锐。在宿舍日常生活中,平常不打扫卫生、管理欲望强、作息时间不统一、性格脾气不合等小矛盾大多宿舍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对宿舍人际关系的维护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引发宿舍矛盾。目前,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至少有25%以上,他们比普通家庭学生更加自卑,更加急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一个宿舍中,因为贫富差距,导致生活习惯、价值观差异而引发学生之间的非和谐关系,有时在某些宿舍甚至出现排挤和孤立的状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三,小团体使宿舍存在隔阂。大学生在宿舍交往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亲近的朋友,这就会形成一些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小团体。小团体的产生使得他们不再迫切希望与其他人友好相处,小团体间因为利益、兴趣等不同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隔阂,这种隔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当小团体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往往后果更加严重。 

第四,竞争使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认可,宿舍同学之间在奖学金、入党、班干部选举、助学金等方面自然存在竞争,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往往会同自己的好友等开始形成小团体,明争暗斗,形成紧张局面。另外,成功者洋洋自得,失败者不甘示弱,背地里各种议论,从而使舍友之间关系恶化,这些都不利于宿舍的团结。 

三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适方法探索 

第一,大学生应加强抗挫折、抗压能力。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因为个性、地域、家庭环境等差异,必然会在某些场合或事件中产生分歧,从而引发人际矛盾。在宿舍中,因为要朝夕相处,即使是人际关系恶劣的双方都必须面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需要适当容忍,正确面对问题,并能在挫折和压力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和谐健康的宿舍文化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并积极改造自我,在加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同时,学校应当会同学生社团,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和维护,组织各种形式的宿舍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加入其中,使宿舍同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并锻炼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意义 建立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除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进入社会的预备班。在大学阶段业务知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建立起大学生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

一、和谐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意义

1.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和谐的人际交往会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惬意自如,不需要为同学间的小争执而费神,也无需为老师同学瞧不起自己而忧心,更不需要怕周围人误解自己而焦虑。这样自然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和谐的人际交往常常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舞台和空间。

2.增强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谐的同学关系,老师同学的良好评价,都会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对人有帮助的人,有意义的人,受人欢迎和喜爱的人。有了这样的自信,自然会鼓舞和激励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许多自私狭隘的思想,变得乐观开朗,积极上进,肯定自己,尊重他人。

3.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会为人处事。

毋庸置疑,和谐的人际交往会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在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自发自觉地锻炼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团结同学、化解矛盾的能力。这些能力提升的背后,大学生会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大度,团结合作,自然而然会形成良好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内在修养。

4.避免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不少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缺乏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圈,或多或少地感觉自己被排除在集体之外,感到自己不被人所理解、认同和关心。人是社会的人,如果没有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就不能得到一种社会的认同感,无法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加深自己的自卑。另一方面,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封闭自我,不愿与人相处,从而变得孤僻难处。孤僻的性格又使得原本不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雪上加霜,变得更加恶劣。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在与人正常和谐的互动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肯定自己,热爱生活,克服自卑和孤僻。

和谐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自信心的金钥匙,也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宽阔的舞台。

二、如何指导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

1.树立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建立诚信档案。

诚信是为人的基本,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石。要培养大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素质,要营造诚信光荣的氛围。辅导员除了要以各种谈心和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灌输和传递真诚待人、诚信为人的思想,同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将诚信与大学生切实利益挂钩,在大学生中营造诚信者赏,非诚信者罚的环境,使大学生能真正重视诚信这个问题。电信学院在2008年就展开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工作。诚信档案分为学业诚信、经济诚信、择业诚信和素质诚信四个部分。诚信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和他评两部分,每学期进行一次。诚信评价结果与学生评先评优、奖学金评选、入党、信用贷款、贫困资助、求职就业、保送攻读研究生等严格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让诚信者受鼓励,不讲诚信者受处罚。

2.建立良好的团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

一个良好的团队,可以鼓舞成员的士气,可以营造宽松愉快的人际环境,也可以培养成员间的信任、宽容良好的协作精神。这些精神,正是我们进入社会后,企业所看重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大学期间,辅导员应该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概念很广,既包括班、党支部、院学生会、寝室这样的集体,也包括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的各种兴趣小组。可以通过“优秀班级体”、“文明寝室”、“人文宿舍创建”、“优秀党支部”等的评比,在学生中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可以通过“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结成互助互利的小团队,培养他们助人协作的精神,形成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建立“宿舍党负责小组”,以楼层为单位,调动学生党员为同学办实事,让党员帮助宿舍维护正常生活秩序,这样既便于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又能形成和谐的大学生宿舍生活环境。

3.开展各类讲座和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技巧。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辅导员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大学生们只要持之以恒,刻苦训练,不放弃锻炼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增强。同时大学生一般都缺乏基本的表达的知识和技巧,我们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公关、礼仪、表达技巧和人际交往的心理的知识讲座,也可以利用学院网站,进行相关文章、网站和视频的推荐。

4.通过心理咨询和谈心,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以致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报复和异往等交际障碍。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关心和理解这部分学生,通过定期谈心、随时心理咨询、成立互助小组等方式,输导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

5.组织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我们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和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摄影比赛、相声小品比赛、书法比赛、科技论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又能通过这些活动在大学生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和谐共进的氛围,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也能加强交际,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韩兆元.构建和谐宿舍关系,营造美好生活氛围.中国教育导刊,2007,(18).

[2]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5).

[3]李冬霞,姜忠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6).

[4]郭文理,仝宏伟.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决策探索,2007,(04B).

篇3

【关键词】团体箱庭疗法;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呆在宿舍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显然宿舍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宿舍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点,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单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同一空间生活三到五年,在这期间如果大学生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那么其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相对就较高。宿舍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间接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校园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如何预防和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多使用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治疗,重点在于对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训练。陈琴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个阶段,共9周,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王慧,孟婷婷,陈仙同样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分为8个单元,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孙璞,苏荣海探讨了拓展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结果发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确实有积极而有效的影响。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专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分析前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对如何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是,前人大多采用的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来访者吐露自己的心声,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中,可能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相较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箱庭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

箱庭疗法源自瑞士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卡尔夫,是基于荣格心理学、世界技术、客体关系理论而发展出的沙盘疗法。由日本著名心理治疗家河合隼雄学习并介绍到日本。后来他发现沙盘疗法其实很类似中国和日本古代的箱庭――即盆景,于是结合东方的意涵,而在日本实践沙盘,称为箱庭疗法。后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教授介绍到中国。箱庭疗法可以看作沙盘疗法在东方实践中,整合了东方文化和风格后发展出的传承。

团体箱庭疗法是在箱庭疗法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由迪・多美妮科(De Domenico)开创并发展起来的。张日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箱庭疗法的发展状况,开发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箱庭治疗方法。它的治疗环境不需要很多的沙箱,只要一个标准规格的沙箱就可以。团体成员按照抽签或猜拳决定的顺序分轮进行箱庭的制作,所有的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进行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与传统的团体箱庭疗法不同。箱庭疗法的规则是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中的限定因素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治疗维度,团体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可以看出其人格中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分析和理解团体箱庭作品的重要方面。

团体箱庭疗法可以促进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改善。团体箱庭的制作和现实生活一样,不会只受控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很多时候还受其他一些外在因素或他人言行的影响,因此在制作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制作者有时就不得不改变自己制作箱庭的一些想法,特别是有时候自己刻意要去做什么,而别人又不能理解,就会引起纠纷,产生内心冲突。如果能根据外界实际状况恰当、灵活地改变、应对,就可能减少冲突,就是说,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人本身。

团体箱庭制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不是自己想怎样就能怎么样,别人有时是不能理解的,因此,就不得不改变甚至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团体箱庭的治愈力量也就在于此。

团体箱庭治疗的一般发展规律就是随着共同经历的箱庭疗法次数的增多,来访者之间的默契和共感便会增强,表现在团体箱庭作品的主题趋于明确、统一,制作过程中的冲突减少,作品的风格更加协调、整合。如果成员能将团体箱庭世界中所获得的人际互动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就可能会促使其以团体箱庭制作为起点反思自己往日的言行,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如一位来访者在团体箱庭中毫无顾及地移动他人已放置的玩具,结果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和排斥,这种毫无顾及的行为可能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些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有时无意中伤害了其他人,而他又没有意识到,结果导致了许多误会和摩擦。团体箱庭的制作和讨论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这一面,也就有了改变和调整的可能。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团体箱庭疗法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陈顺森,张日,徐洁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与放松训练一样能够有效地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的保持性优于放松训练。团体箱庭疗法能够增强研究生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张雯,刘亚茵,张日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问题。吉力发现,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本身的特点及治愈机制对解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具有适用性。同时,对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干预效果显著,对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恐怖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因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可应用于高校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具体情境。

由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团体箱庭疗法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尽可能地多采用团体箱庭疗法帮助学生解决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渡过一段健康、稳定的大学生活,也为学校的安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梧州学院学报,2007.

[2]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3] 陈顺森,张日,徐洁.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性.心理科学,2006.

[4] 黄微,孙秀影.团体箱庭疗法对研究生团队关系的促进效果[J].管理观察,2009.

[5] 吉力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6] 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

[7] 孙璞,苏荣海.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 阎燕燕,孟宪璋.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9] 张日.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 张雯,刘亚茵,张日. 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篇4

如今是社交社会,为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和猎奇心理”,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一个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微信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不受通信运营商、操作系统平台的限制。同时,微信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插件,例如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漂流瓶”等,还可以使用共享的流媒体内容。微信为用户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除了可以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通过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即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①。

2014年8月,腾讯第二季度财报,一同公布的还有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加上WeChat目前已经达到4.38亿,比上一季度增长11%,比2013年同期增长57%,直逼目前号称拥有5亿月活跃用户的WhatsApp。

二、人际交往关系

所谓交往,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②。人们通过人际交往产生人际关系。在社会学中,人际关系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则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③。微信集实用、娱乐功能于一体,满足当下大学生多元化交流的诉求,让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并且富有趣味,因此,微信能风靡社交网络,成为智能手机社交网络APP的领头者,它所带来的社交方式的变革正在潜移默化的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其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如果你在某公共场所休息区看到某学生手拿手机左右摇摆,以为其手机粘水,那你就OUT了;如果在校道上看到某学生对着手机大声说话,你觉得他打电话怎么开着免提,那你也OUT了,别人这是在玩“微信”。玩微信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新风尚。当刷微信、分享朋友圈成为众多大学生们的习惯动作时,大学生们也不知不觉地被圈进了一个微妙的“圈子”。不少学生利用微信的LBS功能结识朋友,寻找驴友、求购书籍、共享学习资料等。通过修改微信的个性签名,将个人需求反映到签名中,利用微信LBS功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需求,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远在天边,也可以近在眼前。还可以通过修改微信签名,向周围的同学求助。新生小珊就是一位典型的大学生潮人代表。“在图书馆找自习座位找不到,失落ing”,她的签名刚改了没有几分钟,就被一位热心的校友看到了,还主动向她提供了图书馆自习座位的“情报”。微信已经融入了当今的校园生活,其搭建起了大学生间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LBS功能让互动不受专业、年级、地域限制,微信成为校园互动交流的流行方式,支持语言、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格式的信息发送,让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丰富有趣。

月底到了,“微本地生活”给学生小柯生成了一份报告,它告诉小柯本月吃了16次快餐、2次湘菜、4次西餐,他的饮食结构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健康,平均每餐成本在20元左右,他还理过1次发、打过3次羽毛球、买了2件衣服,他的活动路线主要集中在广州天河区,本月相比上月,支出增加了12%,在小柯的微信好友当中,他的支出排名第23位,属于“屌丝中的铁公鸡”,他的幸运商家是星巴克,在9月13日的那次消费时,他中了一次微生活的幸运奖,获得了9000个积分④。微信的这种商业公众账号很明显符合高校网购文化,适应了各种满足学生需求方式。不得不说,微信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沟通方式,也为校园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而大学生们玩转微信的创意,也将成为这群年轻潮人们争先体验的潮流。

四、微信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安全隐患和消极影响

然而,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隐患并不能保证每一对陌生人见面后都能够成为“好朋友”。网友这样调侃,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如果你全信,微信就会变成“危信”。

和传统的网络社交相比,基于LBS的微信在人际交往上虽然能够随时随地借助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模拟现实交往的现场感,“附近的人”能拉近陌生人交往过程中空间和心灵的距离,更加便捷地为虚拟空间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转变,但是,以网络虚拟平台为介质进行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关系所依托的面对面人际交往依然有着鲜明的区别。首先,必须认识到一点,能够使得两个个体间产生社交吸引的内在因素包括相貌、品行、性格等等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一个人的观察和日常的接触,很容易获知对方的相貌、行为举止、性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信息,由此完成零接触阶段、察觉阶段,接着迅速进入表面接触阶段,对双方能否建立社交关系以及关系的亲密程度实现作出较为明确的判断,并且双方信息真实度较高,信任度较高。而通过微信的LBS功能所结识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只能通过各自在微信账号上展现出来的照片、性别、地址等信息以及在交流中所透露的个人信息来实现社交吸引,初步判断能否和对方建立起社交关系,缺乏现实依托性,并且信任程度较低。虽然在微信上,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组织传播信息的内容,能够更加完美的塑造自我形象,但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更加深入,个人真实信息暴露程度加深,单靠线上建立起来的泛泛之交能否进一步转化为中度乃至深度的依赖关系、交友吸引力能否继续保持,将受到了比现实中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更为严峻的考验。

浙江鄞州一个公司的经理,通过微信“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搭讪女大学生,先后了数名90后女大学生,其中一半以上的女生选择了不报警,此男在鄞州法院受审⑥。广州警方最近发现有团伙专门盗用微信,利用微信和留学生的国内亲戚朋友联系,要求汇款到国外。警方全景式地展现了骗子入侵微信,提醒大家对此保持警惕。现在很多大学生聚会吃饭,一上菜,大家都先拍菜,然后不吭声,低头都在那玩手机。每一次交友方式的变化,都在不断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从QQ到微信,再到最近流行 的“陌陌”,大都如此。

五、辩证应对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提倡网络交友。他们认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友充满神秘感,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网络交友为我们的社交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超越了现实中交友的地域限制。较之其他的网络媒介,微信在人际传播中有着更加高效与便捷的特点,是较为先进的网络人际传播媒介,微信网络群体的形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结识新的朋友,二是集聚现实社会相熟的人,这些个体依靠信息的传播以及互动交流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群体逐步形成,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对彼此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微信的个体会逐步倾向于利用这个交际圈分享和获取信息。随着朋友圈群体的形成,使用微信的每一个个体就像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一般,形成社区化的网络人际传播,社会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维护社区人际的共同部分,而之前在微信朋友圈所构建起来的网络空间,其实就是人际传播的公共领域的形成。在朋友圈中,成员之间活动在一个紧密相连的圈子当中,成员之间的身份、所共享的信息、观点都是透明的,相互之间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发表见解。重视记录和分享,并把这个作为首要的用户体验,大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从线下发展延伸到线上,丰富了彼此间的交往方式和内容。正是这样的一种共享性使得朋友圈内形成了一个私密的组织,不被陌生人打扰,使得圈内的感情更加的牢固,相对qq等工具而言,其组织的严密性也更高⑦。

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在人们选择微信交往对象时能够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并为转化为现实人际关系提供了便捷条件。但能否转化为现实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彼此间在微信这一虚拟社交平台上能否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决定的。所以,虽然人们有通过微信的LBS功能结识陌生人的心理需求,但受诸多心理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通过微信认识的陌生人彼此间很难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人们很难如愿通过微信LBS功能达到预期的社交心理需求。

微信究竟好还是不好,因人而异,而且,在不同人的手里,微信扮演了不一样的角色。要正确对待就是我们要具体情[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况具体分析,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微信交友的行为本身没有错,网络在传播好东西的时候,难免会夹杂坏东西,如果对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缺乏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就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理想价值观而误入歧途,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只有合理的利用微信,自觉抵挡其负面影响,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帮手。

参考文献

①微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②张俊杰、姚先本,《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③岳玲,《基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社会学分析》[J].《群文天地》,2009(5)

④虎嗅网,http://huxiu.com/article/7788/1.html

⑤李卓,《微信对青年群体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⑥浙江在线,http://zjnews.zjol.com. cn/05zjnews/system/2012/05/16/0184950 97.shtml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际交往 技能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哪些能力,国内外有不同看法。如瑞士的戈德斯密德的五要素说,即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和广阔的视野等。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夏祖浩认为应包括四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不论这些观点有多大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通过对企业负责人或人事主管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中,专业技能不是第一位的,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等。不少企业人事主管认为,学生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获得,或者通过实践中的传帮带获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则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甚至是不会与他人打交道,不仅影响本人的发展,更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发展。因此,在很多企业的招聘中,关于“你是否参加社团活动?”“你与其它同学的关系如何?”“你喜欢与哪个年龄层的人打交道?”等等直指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比比皆是。

但是,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可能懂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却不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这是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突出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使少数学生因无法与其它同学融洽相处而不得不退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问题仍然会影响其后续发展。

1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私人生活变成公共生活,个人不再有专属自己的私人空间,与同学相处相伴的空间和时间空前增加,可能找到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也可能形成不见不行、见了讨厌的麻烦局面。

笔者从事心理咨询多年,在咨询中接待过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学生。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好心办坏事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出发点是好的,是真心为对方好,但是在具体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急切、希望一步到位、操之过急等而适得其反。如一位女生对同宿舍另一位女生经常泡网吧的行为很着急担心,害怕她网络成瘾,于是当着同宿舍和其它宿舍不少同学的面,大声的教训她不准再去网吧了,否则会约全宿舍的同学不理她。这种方法让当事的同学难以接受,反驳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啊!”就是其它同学,也对这种“霸气”不以为然。结果是全宿舍同学约起来孤立那个担心别人网络成瘾的同学。

1.2 絮絮叨叨“唐僧”型。这种类型的学生爱心过剩,见谁有自己看不惯的都喜欢唠叨几句,颇有苦口婆心的长者风范,可惜学生们对这样的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客气的避你不及,绕道走;不客气的你话还没说完,他已经丢下两句难听话转身走了。

1.3 简单粗暴、用“武力摆平”型。这种类型以男生居多。他们认为与其讲半天道理不解决问题,不如动武来得快。他们对待同宿舍的兄弟靠武力,对待其他同学也靠武力。除了动武以外,在他们的头脑中就找不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位男生在因为用打同学的方式来制止他用脚“敲门”而挨了处分之后,仍然很“无辜”的告诉笔者:“老师,除了打,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他还踢门,我还是只有打!”

1.4 孤僻冷漠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往,跟任何人说话都会紧张。为避免自己的紧张和难堪,干脆以孤僻冷漠的面孔避人三舍,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与人交往的社会功能必然退缩,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5 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型。这类学生通常有自己优越于其它同学的地方,或是比别人富裕,或是比别人有权势、有关系,或是比别人有见识,或者只是比别人漂亮些。但这种优越感会使他(她)自视甚高,喜欢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跟同学说话,或是指使同学为自己做这那,仿佛所有人都理所应当为自己服务。时间一长,必然引发矛盾。

2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原因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缺失,有社会性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学生及家长的主观因素。

2.1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社会性因素。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强调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社会和学校普遍重视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其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可能比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稍强,但进入职场后,往往因为非专业因素而不得不离开企业。

2.2 学校教育的因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重点是培养“工学结合”型

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突出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指明了高职学生培养和学习的重点就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这一定位是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的。但在实际人才培养中,往往从准确定位滑向专业第一,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是不重要甚至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观点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教学时间绝对保证,文化基础课教学时间被拼命压缩,甚至被取缔。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既没有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也不可能设置与之相关的课程。这样的导向,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2.3 学生及家庭的因素。

2.3.1 学生和家长对专业课的“偏爱”。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思维定势。到高等教育阶段,仍然沿用原有的思维方式。而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适应环境等能力难以用分数考核、衡量。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必然是集中在专业课上,认为学好专业课,今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2.3.2 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谈,尽管内心十分渴望与他人的沟通交往,但内向的性格使自己难以主动交往,难以在实践中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有的学生性格高傲,自视甚高,颇有不屑与人交往之感,其人际交往技能也很糟糕。有的学生性格过于外向,有话藏不住,难以取得他人的信任等等。这些性格因素必然影响其人际关系。

2.3.3 家庭教育和父母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诸多行为是以父母为榜样“克隆”来的。父母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形成孩子一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父母人际交往和谐,孩子来到大学与同学的交往会非常融洽,反之,可能会遇到不少麻烦。

3 提高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途径

3.1 落到实处的平等和尊重。很多学生懂得与人相处要平等待人、尊重人,但在实际交往中,往往不会实实在在的平等待人和尊重人。有的学生因为家境富裕而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或是以施舍的口吻待人;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而看不起别人;还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是好朋友而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甚至是隐私,还认为这才是好朋友的表现;有的则是爱占小便宜而随意使用别人的东西等等。这些行为必然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使自己成为被孤立者。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是视任何人皆为重要人物,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物权;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对方的喜好;尊重对方的意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3.2 诚信待人,重视信用。诚信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诚信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坚持诚信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不信口开河。

3.3 宽容大度、善解人意。人际交往中误解和矛盾有时是难免的。今天的高职学生个性较强,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在交往中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其人际关系可想而知。只有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一定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有涵养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3.4 互助互利,力求双赢甚至多赢。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交往。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

3.5 善于运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艺术是重要而丰富多彩的,使用得好,可以增加自身的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

3.5.1 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艺术运用得好,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出口伤人,制造矛盾。

(1)称呼得体。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对方的称呼。

(2)注意礼貌。礼貌不仅仅表现在对人的称谓上,还表现在:一运用语言要清楚、准确、生动、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少用土语和方言,要让别人听得懂;二语音、语调、语速要恰当,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采取相应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三讲笑话要注意对象、场合、分寸,以免笑话讲得不得体,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四适度地称赞对方,赞美要有具体内容,绝不能曲意逢迎。真诚的赞美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五避免争论,要学会通过讨论、协商的途径解决分歧。

3.5.2 非语言艺术

一般来说,非语言艺术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它们均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但非语言艺术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可过于频繁和夸张,以免给人手舞足蹈之感。

此外,学会聆听也是人际交往的技能之一。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要尽量表现出聆听的兴趣,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以免对方认为你不耐烦。

高职学生应当从自己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根据自身特点,逐步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为在未来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中获胜,为自己未来拥有美满幸福的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吴蜀湘,何瑞梅.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1期下.本文为课题论文,课题名称: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8CZC028。

[2]郭春芳.浅论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利与弊[J].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篇6

关键词:焦点解决;社交焦虑;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87-01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较多采取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动力学支持性心理治疗等为理论基础的团体辅导干预方式。但发现存在疗效因子不清晰、起效慢、疗程长等问题。1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工作在近几年兴起,是一种符合现实以及结构性的治疗模式,它的出现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和来访者偏好以能力为基础、较短期的治疗方式。O’Hanlon和Weiner-Davies(1989)提到这样的发展是心理治疗的一个大趋势:简要地说,这个趋势就是不再解释问题和病理,而是朝向解决和能力。2在焦点解决团体中,来访者被认为是“具有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强调一群人的彼此支持,鼓励个人朝向彼此相近的目标前进,信奉赋能和自疗的价值信念,团体成员所接触的不只是自己的资源,其他成员也是资源。本文中采用整合式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模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现象进行工作,以期突破传统团体方式带来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以焦点解决短程技术为主路线,结合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特点、社交焦虑理论知识及认知行为干预技术、心理卫生教育技术,设计8单元、每次2小时的整合式焦点解决取向社交能力提升团体辅导活动。设计基于如下两大知识基础:一是收集文献资料和个体咨询过程中学习到的大学生社交焦虑特点、需求、困惑,以及常见的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的内容及形式;二是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本身的理念、原则、框架与运行结构。

(二)研究对象。主要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通过校园内通知的形式进行招募。经统计,自愿前来报名的学生有127人,经IAS量表测试还有筛选出得分在39分以上的学生有26位,之后结合面谈情况以及学生意愿,各确定10人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0人中,男生4人,女生6人,对照组男生3人,女生7人。

(三)研究工具。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O),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前测和后测分析。

(四)团辅方案设计。具体如下:

二、结果分析

在本次团辅干预前后,分别两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交往焦虑量表(IAS)、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的测试,所测得数据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注:P

由上表数据可见,实验组经团体辅导干预之后,社交焦虑、回避现象以及人际应对方式等都得到了显著变化。而对照组在交往焦虑量表(IAS)、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这些问卷上前后测试所显示出来的变化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注:P

从上表数据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交往焦虑、 社交回避及苦恼、特质应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于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是有实效的,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思考

实践证明,焦点解决原则很容易应用到短期团体工作中,焦点解决的潜在力量透过团体而扩展和增强。有如下思考:

(一)要非常重视目标的力量。

(二)确保团体在焦点解决中运作。

(三)要及时处理团体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彭纯子,燕良轼,马晓虹,等.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4): 229-231

篇7

关键词 人际信任 大学生 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际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涉及到很多层面和维度。Deutsch(1958)最早将“信任”定义为是个体预期某件事会发生,并根据这一预期做出相应的行动。而关于人际信任的定义最经典的是Hosmer(1995)提出的,他认为信任是个体的一种预期,是一个非理性的行为,是个体在做纯理性选择时不会做出的行为。

国外最早对信任问题做出专门论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上世纪50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开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有关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编制了有关量表测试人际信任。Rempelhe 和 Holmes(1986)在80年代对关系密切者的信任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可以区分三个基本要素: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国内专门研究人际信任的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在讨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时,把人际信任当作一个重要的成分或维度来讨论,并且主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跨文化角度进行人际信任的研究也并不多见。我国学者张建新、香港中文大学学者Michael H. Bond (1993)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我国学者王飞雪和日本学者山岸俊男从国际比较的视点出发,研究发现,与日、美相比,中国人对人性具有较高的信念,但表现出较低的信任行为。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分析和描述,辨证地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理论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和帮助。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选取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四所大学学生共568人作为正式被试进行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问卷调查。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人际信任量表(ITS)测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量表由Rotter(1976)编制。用来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的可靠性估计。量表共有25个项目,主要有两个因子。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采用5级对称平分法,1表示完全同意、5表示完全不同意。总分范围25~125分,被试得分越高信任度越高。量表3个月和7个月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8和0.56,均达到显著水平。

1.3 施测与统计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现场施测,当场收回问卷。两个月完成测量任务。有效问卷的所有资料被输入SPSS13.0 和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四国大学生进行了人际信任的实证研究。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人际信任总分:0.659;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0.448;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0.566。

为了比较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对四国大学生人际信任及两个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1。

注: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

为明确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是否显著,通过数据的方差分析表明: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的F值为27.927,P值为0;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的F值为1.966,P值为.098;幸福感总分的F值为7.530,P值为0。因此说明中、日、德、英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其第一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第二个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LSD方法)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英国大学生在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和信任总分均在.01水平上显著高于中国、德国和日本的大学生,德国大学生在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和信任总分均在.01水平上显著低于其它三国大学生。

3 分析讨论

本研究显示,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上从高到低依次为:英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其中,英国大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国家,居于首位;中国和日本大学生居中,且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而德国大学生的得分最低,且显著低于英国和中国大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在英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中,诚实、忠诚、讲信用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是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基础。这一文化传统造就了英国人诚实守信、对他人高度信任的民族性格。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以重人伦为本,是“亲缘”关系的外推,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人情”。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范围以及人际信任度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转变。因此,中国大学生作为先进的青年一代,人际信任度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日本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但是,日本人反而更加紧张,激烈的竞争让日本人更加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度也较低。

在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上,英国、德国、中国、日本大学生的得分无显著差异。福山(1995)认为,中国是一个低信任社会的国家。但是,中国大学生在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上与其它国家大学生无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的中国社会主要是通过熟人之间的亲情关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现代中国社会正转向主要通过具有法律效用的契约来维持大范围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这种高度理性化的人际交往行为,首先是建立在现代中国人的个人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这种借助于外在有形的契约与法律条文,迫使人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可以培养人真正的责任意识。正是由于中国人出现的这种信任模式的转变,使中国大学生对无直接关系者产生了较高的信任,与其它三个国家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Fukuyama F.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J].New York:Free Press,1995.

[2] Rotter J 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7(35):651-665.

[3] Yamagishi, Yamagishi M.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4.18(2):129-166.

[4] Deutsch M.Cooperation and trust:Some theoretical notes[J].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1962:275-319.

[5] Zhang J X,Bond M H.Target-based trust:A cognitive model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in Chinese)[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1993(2):164-171.

[6] 吴根友.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J].伦理学研究,2003(3):31-33.

[7] 蔡迎春.一项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训练实验[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 李雪峰.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2).

[10] 卢光莉,陈超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J].新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

篇8

关键词:微信 大学生 网络交往 利与弊

微信是一种高端的网络交往工具,是网络交往的新生力量。它功能强大,支持多平台智能手机、支持多人语音群聊、能够查看附近的好友、摇一摇还能发现周围的陌生人,注册简单方便,同时,它还与QQ通讯录匹配。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功能和别具一格的特色,微信自2011年一推出,便受到了众多网友的青睐,用户数目从零到亿,仅仅用了433天。大学生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很快便成为了微信的一大主流使用群体。当然,微信与其他网络交流方式一样,是利弊共存的。

一、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有利影响

一是帮助大学生排泄不良情绪,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或是因为感到孤独,感到焦虑,或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一般的在校大学生在碰到心理问题,或是一些难以启齿的难题时,很少会去咨询心理医生,也很少去找辅导员老师寻求帮助,他们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由于自尊心束缚,不少大学生也不会选择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倾诉。如此一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难以找到诉说的对象。但是,消极情绪如果不排出去,会积郁成疾,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自然而然的,网络就成为了大学生排泄不良情绪的通道出口。微信有一个功能就是“摇一摇”摇到陌生人,在和网上的陌生人聊天时,他们不会担心别人知道他们的身份,不用担心会有人嘲笑他们,只要发泄出自己的不满就可以了。通过网络来释放不良情绪和排除心理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有助于大学生拓宽求知渠道进而实现知识技能和角色的社会化。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通过各种QQ群、微信群如IT学习群、驴友群、读者群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谈论专业学习、时事、求职经验等。他们通过各种网上交流方式可以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交流,大大扩展了交往空间,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从一些有经验、睿智的网友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智力发展。网络交往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大学生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往往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对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大学生们可以借助网络交流来体验社会上的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感情,理解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进而对比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把握好自己作为大学生这名角色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增强自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网上与网友进行讨论分析,广泛听取各种建议,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不至于做傻事。在网上和一些有智慧的网友聊天,还可以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鼓励自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胆小羞涩,自卑懦弱,毫无自信。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他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是在贴吧、或者是在群里成为佼佼者。这样的成就会增加个人的自信,这种自信也会影响到现实的生活,让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拥有自信。

四是有利于稳定感情。大学生们很多都是背井离乡,外出求学。与家人、以前的朋友和同学都相隔甚远。亲戚不走,会疏远,朋友不联系,会淡忘。不在同一个城市,别说见面,就是经常打电话也是非常少的。但是,网络交往就解决了这种问题。网络交流方式如QQ、微信都提供视频通话,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见到人,千里之外的亲人和朋友就好像近在眼前,因为操作方便且经济实惠,大学生会经常使用这些网络交往方式联络感情。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建立班级的QQ群、微信群,不仅可以和以前的同学在群里聊天、谈笑,还可以群语音,群视频,十分便捷。通过网络交往方式来联系亲人、朋友、恋人、老师已经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五是选择网络交往方式更经济。微信有点对点的语音通话功能,和打电话是一样的,但是,费用却比打电话便宜许多,只需要消耗流量就可以,这样是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选择微信的原因。学生还未进入社会,没有工作,生活费大部分来自家里。朋友多,想和朋友聊聊天的时候,如果打长途电话,话费消耗不起,网络交往方式需要消耗流量,移动、电信、联通在校园都有针对学生的流量特惠套餐。相对于其他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确是省钱多了。

二、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还是有很多的。一是影响课堂质量。很多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用手机和网友聊天,有时候一聊就是一节课,压根就没听老师讲课。如果手机声音没关的话,还会时不时传出提示音,影响周围同学听课,也影响老师上课。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夜猫子,晚上熄灯后,还会躺在床上用手机聊天,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的视力和睡眠。晚上没睡好,上课没精神,如此恶性循环,就越来越影响课堂质量。

二是易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有调查表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孤独感特质和社交焦虑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在孤独,在的感受到焦虑时会选择躲进网络的世界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思想交流,抒感。有研究发现,过度上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感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和幸福感的降低,二者交互作用,会步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是过度沉迷依赖网络易形成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交流的确能够给大学生们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对于一些自制力相对比较差的同学来说,网上交流未必就是件好事。有些大学生一碰计算机,可以不休息地一直聊天,长期坐在电脑面前呢,不愿意离开计算机。平时,也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娱活动,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的学生甚至过度依赖网络,逃避现实,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长期沉溺于网络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身体机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进而产生了网络性心理障碍。

四是容易造成道德缺失,信任危机。大学生在网上碰到的网友良莠不齐,很有可能接受一些非法分子的熏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两外,因为网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容易发生欺骗行为。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受骗之后,通过QQ或者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进行报复,对其他的大学生行骗。有些受骗的大学生则是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会再对任何人付出信任,产生信任危机。也有些猎奇的大学生,充当黑客,肆意侵入他人的网络系统,制作病毒,通过网络交流工具散布病毒等。最为常见的是盗取QQ号和其他一些账号,窃取同学或者校友的私人信息。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五是容易形成人格障碍。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扮演着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差甚远的角色,或者一个人扮演多个不同职业、不同性别、有着悬殊差别的角色。这些在网上扮演不同角色的大学生往往会面临角色差异和角色的冲突,甚至回到了现实世界,就有些分不清他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形成人格障碍。

六是容易造成人情的冷漠。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对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却交流甚少甚至是漠不关心。如果一个班级里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整个集体就会涣散,大学生个人也更加容易产生孤僻、冷漠及其它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网络交往本身无对错,主要是看怎么去使用它。只要高校做好教育引导,多设置些网络交往指导课程,完善相关制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实践,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相信,网络交往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大利器。

参考文献:

[1] 黄必春.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42-44.

[2] 郭中然,姜国俊.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8,(3):150-152.

篇9

[关键词]管理心理与行为;大学生;情绪化特征;干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刘伟.大学生情绪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篇10

【关键词】 素质拓展训练 网瘾综合症 网瘾大学生 湖南农业大学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瘾综合症”这种新的精神疾病已经严重的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滋生蔓延开来,尤其是网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因为对网络的需求性和依赖性尤为强烈,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学校的教学和学风建设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所以解决大学生网瘾问题已迫在眉睫!

本研究以素质拓展训练为手段,将网瘾大学生各项构成因素作为自变量,将网瘾大学生的健康指数、学习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作为因变量,拟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12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及个体调查进一步得出相关的数据与结论。

1. 问卷调查的对象、方法、构成与结果分析

1.1 问卷调查的对象选取标准

1.1.1 网瘾大学生调查对象选取标准。网瘾大学生纳入标准:(1)按照网瘾的形成与网络使用者的性别、上网频率、上网目的、心理变化、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情况等的标准来选取;(2)依据网瘾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室得出的结果对各网瘾大学生生进行区分;(3)为全国高考统招生;(4)问卷中设置不同层次的年级学生在情感诉说方面学生可以自主填写辅助筛选。

1.1.2 非网瘾大学生调查对象选取标准。为形成对照组,调查网瘾大学生与非网瘾大学生幸福感之间的差异,故在同一群体里选取一定数量的非网瘾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采用群体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湖南农业大学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网瘾大学生有效问卷628份,非网瘾大学生问卷397份。

1.3 调查问卷的构成

1.3.1 指数量表。总体情感指数由与被试生活质量有关的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角度描述情感的内涵;生活满意度指数仅有一项。生活满意度指数(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dex,SWL)由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阿德里安怀特(Adrian White)建立,它包含健康、财富、教育和快乐四个因素。量表适用于18岁以上成年人,可采用纸笔测验形式,无答题时间限止。具体核算过程与评定:被试对每道题做出7点评定,计算时将满意度加权重1.5,然后再与整体情感量表的平均分相加。总分范围在2.5(最不健康)至13.5(最健康)之间,其信度系数为0.67,再测信度为0.57。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良好。

1.3.2 数字拓展训练与网瘾综合症调查问卷。由14个单选和多选题组成,涉及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受试者的健康指数、学习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1.4 调查问卷的结果总结与分析。

1.4.1 网瘾大学生与非网瘾大学生各指数比较。对同一群体即同一院系或同一班级的网瘾大学生与非网瘾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形成对照组,求出平均得分,比较两者在健康指数、学习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性。(见表1)

1.4.2 各指数量表的调查结果

我国素质拓展构成和各部分比重,2012年最新调整为:体育 31.79%;学习 17.22%;交流13.75%;活动9.95%;实践9.64%;心理 8.52%。

通过各指数的显示表对628名贫困大学生回收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以健康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学习指数为因变量,以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分最高表明影响越大。(见图1)

1.4.3 素质拓展训练与调查的结果分析

经调查发现,随着网络的形式增加,一些网瘾大学生会在学习指数和健康指数上有所提高。不同年级的网瘾大学生的各指数也不同,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与网瘾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来得到两者的关系。按照素质拓展训练对抗大学生“网瘾综合症”问卷的年级一栏,受试者自填的结果集中统计后,将所调查的贫困大学生的年级层次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区间,分别将其相应的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重新分类,计算三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分。三条折线图呈现统一趋势,随着年级的增加,三个指数都随之升高(见图2)。

2. 研究结果分析与发现

2.1 网瘾大学生与非网瘾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调查结果比较

2.1.1 网瘾大学生在素质拓展上低于非网瘾大学生。网瘾大学生在健康指数、学习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上各项得分均低于非网瘾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满足学习与社交方面的需要,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

2.1.2 网瘾大学生与非网瘾大学生在素质拓展上构成有所不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完成学业,为将来的事业奠定人际基础,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既可以得到支持与理解,又可以给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则阻碍了大学生基本需要的满足,因而增加了大学生的挫折感,激发了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生理、心理疾病。而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削弱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的有力举措在生活满意度上,非网瘾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网瘾大学生。网瘾大学生的健康指数、学习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网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是由于网瘾大学生的不同年级当前学习和社交及心理方面的需要而对生活表现出的态度,他们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自信,但同时为衣着、学习条件上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导致对生活的不满,引感上的消极体验。

2.2 素质拓展训练的调查结果分析。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锻炼坚强品质;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竞争理念;而且在活动中通过交往和沟通,能够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合作,使其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比如对于一些比较自卑羞怯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拓展训练对他进行自信心、魄力和胆略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切身体验,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勇气;让他感觉到一个团队的成功也有他的努力和能量;让他从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一切都会给的信心增添一个砝码,给他的生活多一份温馨,生活中如果这种成功的体验不断累积的话,不自信的人会慢慢的变的自信,内心变的很强大。

2.3 素质拓展训练与网瘾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2.3.1 性格、家庭环境、常呆在寝室、自制力不够等原因影响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经过本小组走访其他高校校园周边网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有网络的地方,发现许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为了逃避学校的检查,跑到网吧上网。周边的网吧经常人满为患,其中90%都是大学生,且大多并不是以学习为目的而是玩网络游戏,看电影等。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课,长期坚守网吧,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在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上网的初衷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2.3.1.1 由于部分学生性格原因,家庭原因等造成网瘾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和茫然感,表现为自卑、封闭,缺乏自信心,懒惰,没有学习的动力,上课没有精神等等。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大多自我封闭,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宅”是他们代名词。《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的研究也显示,网瘾程度较深的青少年,会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人际交往的困难,报告称,随着网瘾程度的加深,青少年网民对“我很难与周围的人相处好”这一语句的认同感也越强。

2.3.1.2 由于长时间上网不活动呆在室内,缺乏体育锻炼和呼吸新鲜空气,造成一系列身体问题,如:抵抗力下降,精神萎靡,眼睛视力急剧下降,颈椎病,驼背等等。已经严重妨碍到了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2.3.1.3 本小组通过调查发现,大二成了同学们的分界点,部分人没有了应试的重压人生却失去了目标。仔细分析网瘾大学生可以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的时候深陷网络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在生活之中促成人的“生长”。但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学习,除此之外的与人交往、获得生存能力等教育均缺位。难怪“网瘾”青少年在摆脱了学习的重压之后立刻陷入虚拟世界。

2.3.1.4 大部分网络成瘾的学生虽然自己也非常想从网络的泥沼中走出来,但是却一直寻求不到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同时加上自身的控制力和信心的缺失,导致他们依旧泥足深陷,无法自拔。

2.3.2 素质拓展训练可规避网瘾大学生的上升。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 (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还有百余名在读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濒临退学边缘。而利用拓展训练,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悟道理,提升学习的兴趣。同时,拓展训练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知识。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在如下方面能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2.3.3 合理的措施能提高素质拓展的有效性。相比较与校方展开的一系列素质拓展活动的措施之前,实施后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得到明显升高。在校园内的聊天群、贴吧、论坛中,同学们对这些措施的效果反响甚好。这预示着在当前素质拓展形势下,只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实行多锻炼、走出寝室、加大对科创基金和创新实验的投入、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和提高性的活动、多一些心理咨询和交流额平台、加大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度等,是可以有效避免网瘾综合症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3.改善和解决网瘾大学生生活状况和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3.1 湖南农业大学针对“网瘾综合症”大学生方面已经实施的一系列措施

(1)学校非常关注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方面的有关课程;

(2)学校也经常举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竞赛,如:校园歌手大赛,梦想达人比赛,团风比赛,龙腾杯篮球比赛,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创新实验性项目等;

(3)学校组织的社团种类繁多,可供不同性格爱好的同学们自由选择,发挥特长,提升综合素质,走出寝室扩大交友面;

(4)辅导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强抓网瘾问题毫不懈怠,经常下寝室查勤,同时多次召开了有关这方面的会议和讲座;

(5)各学部的学生会学习部紧抓早自习的到勤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对同学们的监督作用;

(6)各班也会自行活动,如:农家乐,唱歌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人际交往平台。

3.2 在已实行的措施基础上,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分析与探讨

3.2.1 从大学生网瘾群体本身出发。网瘾综合症受主观意识控制,通过对大学生网瘾群体的调查和研究,实行户外拓展活动,能够显著的改善网络成瘾,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树立信心,改变自卑得的消极心理因素,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还能有效的塑造个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同时还能强化学习的动力,改善厌学的情绪,从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2.2 加强对网瘾大学生的关注

3.2.2.1 增加对网瘾群体的关注。院、班级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应当积极关心网瘾学生,加强思想教育,通过肯定和鼓励等途径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开展更多有利于改善网瘾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鼓励学习文化知识和个性同时发展的活动,鼓励网瘾大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活跃其课余生活,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健康和科学的生活观、学习观。

3.2.2.2 增加学校老师,同学的交流。高校应重视对网瘾大学生的这一特殊群体目前的严峻形势,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颁布更多有助于缓解网瘾大学生的关注措施以利益广大网瘾大学生更好的克服,让每一个网瘾大学生都能够真正的得到帮助以顺利完成学业。可提高网瘾大学生参加校内的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加大对于参加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以后毕业甚至升职的好处,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每个学院,班级可以根据自身学院网瘾大学生的特点,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开展相关的素质拓展活动,鼓励网瘾大学生走出网吧,走出寝室,走进学习,走进健康。

3.2.2.3 搭建沟通平台。加强校方与网瘾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可建立网瘾大学生生专门的交流平台,QQ群或飞信群等,可供及时活动、兼职等信息。网瘾大学生生之间可能存在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可建立一个网瘾大学生生的协会,组织学习一帮一、戒除网瘾等活动,促进网瘾大学生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良好的、健康的、稳定的素质拓展训练对与网瘾大学的影响是很显著的。目前网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有所改善,但不可避免还是有很多网瘾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得到相应的锻炼和重视,要想彻底消除网瘾现象,开展相应的积极措施十分必要,它任重而道远。切实开展相关的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要靠学校与学生两方面共同的努力,还需要国家政府和更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松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与对策[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 ( 4) .66-67.

[2] 尼次等.浅析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华文化论坛. 2009.7.130-131.

[3] Young KS.In ernetaddict ion:the emergence of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 Behavior,1996,1(3):237-244.

[4] 王叶华.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网络体验与网络成瘾关系[J].中国校医,2008,22(6):636-637.

[5] K・S・杨,毛英明,毛巧明.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5月.

[6]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2.

[7]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2007) 称我国近一成青少年网民有网瘾[ EB /OL].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63-1364.

[8] 耕夫.网络成瘾的心理症结与调试[J].心理世界,2002,(5).129-131.

[9] 林本.优势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案例分析及问题解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39-42.

[10] 孙华峰.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对策浅析[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6-158.

[11] 孙永生.关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实验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12] 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