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主要靠病人自己高血压病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良疾病”应该首先采取非药物治疗。非药物的干预包括科学合理的生活节奏,自我体育锻炼,少吃高脂、高胆固醇、高盐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食物和戒烟、少饮酒等饮食习惯等措施。它可改善病人的精神面貌、降低超重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子水平、提高降压药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不少轻症病人尚能不用药而维持。无论病情轻重和用药与否,一概都要采用非药物干预。
二、提倡家庭自我监测血压偶尔测取血压值常缺乏代表性,24小时内最高与最低值间可相差1倍。有的降压药起效快,失效也快,因而到门诊测压“正常”,而在数小时后家测血压却很高,骗了医生和病人,误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有时病人在医生面前测得的血压值“高”,在家测血压全是“正常”,这是因病人的紧张心理造成的“白大衣高血压”假象;有时治疗后病人血压并不平稳保持在正常以下,而医生和病人却漠然不知,这是很有害的情况。因而提倡病人在家庭经常自我监测血压。
三、配合医生,不断修正好个体化的合理治疗方案传统的投药方法,即“均匀”和“等剂量”,企图使24小时内血药浓度和降压幅度处稳定态,实际事与愿违。这主要是因不同药物的代谢相异,同一药在不同时间(昼动夜伏)代谢存在周期性节律。病人24小时血压有生物学变动,环境性应激也明显影响之。不同个体因升压机制有别,上述变动可大相径庭,各药的作用机制与病人升压机制间的吻合程度也千差万别,治疗期内时间、地点、机体状态的相差等。但要揣摩出能有效和平稳(24小时内和不同季月间)降压的个体化方案,需经对治疗前后血压变化规律和用药品种、用药方法和剂量的反复调整和滴定才能形成,决不是凭医生在门诊经一次测压便能确定。
篇2
图片提供/小超
与其他疾病防治领域一样,在高血压防治领域,也存在许多误区。误区的存在是由于人们对疾病的知识不够,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对疾病的防治措施不当,因此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可能危害健康。现将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高血压患者的常见误区做一分析,供广大患者参考。
误区一:高血压一定会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许多人认为,高血压一定会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自己平时毫无症状,因此不会有高血压。正是因为这一认识误区,使得许多人实际上血压已经很高,自己还不知道,这是造成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很低的原因之一。实际上,高血压患者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血压稍微增高一些,就会有明显的头痛、头晕症状;而有些患者血压已经很高甚至高达200毫米汞柱也不一定有明显症状,这些患者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诊断出来。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谈得上治疗。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对自己血压的知晓率,要求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平时要勤测血压。如查体时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最好都要测测血压此外每年最好至少测一次血压,以保证每一个人像了解自己的身高和体重一样,了解自己的血压。
误区二:高血压都是遗传的
高血压的病因很复杂,遗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有些高血压患者有明确的病因,比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等疾病可以引起明显的高血压,去除了这些疾病,血压就可能恢复正常,这种高血压叫作继发性高血压,在所有高血压人群中只占很少数。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明确可寻的病因,很多危险因素可能与高血压有关,比如遗传因素、高盐饮食、肥胖超重、少运动、吸烟饮酒、生活节奏快等等,都可能与高血压有关。遗传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后天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个家庭有多个高血压患者,固然可能有遗传因素,但也有可能是与一个家庭的成员长期一起养成相似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近些年高血压发病率快速增长,主要是与不良生活方式的积累有关,用遗传因素是无法解释的。
误区三:高血压患者并非都需要治疗
有些患者由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或害怕以后对降压药产生依赖,而长期不用降压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长期不予以控制,主要影响心、脑、肾和血管等生命攸关的器官。高血压使心脏在高负荷下工作,会造成左心室肥大,最终导致心脏功能衰竭。高血压可使肾小球硬化,肾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尿毒症。高血压可使血管硬化,导致脑卒中风险明显增高。而众多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控制血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血压对减少脑卒中和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明显。从心血管病预防的角度看,控制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预防为数不多的有明显效果的措施之一。由于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各国都有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我国也有高血压防治指南,并于2010年进行了更新。所以,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当根据高血压指南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误区四:高血压患者一旦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
有些患者服用降压药,在血压控制后自行停药,导致血压再次升高。绝大多数高血压没有明确的原因,其发病与各种高血压危险因素综合作用有关。由于这些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很难完全消除,因此一旦发生高血压后很难自己恢复正常。我们用降压药可以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但是并没有“治愈”高血压。我们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血管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只有长期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即便血压已经得到控制,也应坚持服药。
篇3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39-02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昌吉州社区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为社区高血压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随机抽取在昌吉州各社区当地长期居住并在医院检查的18~70岁体检者为调查对象。对其中的1800人进行调查,把资料记录完整符合条件的1713人做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8.36±12.71)岁。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以集中式调查方式,采用统一选项式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 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饮食情况、疾病史等。
1.2.2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
高血压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1.3 质量控制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高血压的特点,科学设计调查表,注意问卷调查的方法、质量及保密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结 果
2.1 昌吉州各社区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
昌吉州各社区高血压总检出率是10.45,各年龄段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同。见表1。
2.2 昌吉州各社区高血压知晓率
此次昌吉州社区调查的高血压知晓率为25.11。见表2。
2.3 昌吉州各社区高血压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为分析几种影响因素与昌吉州社区高血压之间的关系,首先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分析有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Wald值大小依次为年龄、BMI、教育程度、药物依从性、饮酒、高热能膳食摄入、吸烟。
3 讨论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40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幅度明显,近年高血压发病率增长幅度显著[3]。同时,高血压知识知晓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伴随着高患病、低控制的状况,高血压的并发症迅速增加[4],给国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昌吉州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0.45% ,与孙兆青报道的上海市高血压患病率13.67%相比明显较低,但高于我国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3]高血压患病率6.32%。另外本次还发现各年龄段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同。年龄段高的人群明显高于年龄段低的人群(c2=27.42, P
本次调查的昌吉州社区高血压知晓率25.11%;高血压知晓率低可能与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对症状容易产生耐受性等因素有关[4];同时知晓率低又是造成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原因。还由于某些人缺乏健康教育、自我保健意识差,以及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以自费居多,参加规律性体检者少,这些也可能是影响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主要因素。
我们这次研究所分析昌吉州社区高血压的可能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在这些因素中,危险因素是年龄、BMI、教育程度低、药物依从性低、饮酒、高热能膳食摄入、吸烟。说明暴露与这些危险因素的社区人群患高血压可能性较大,提示早期减少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能起到防止血压升高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从二十一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出发, 提出防治高血压病应大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级预防, 高血压可防可治,要群防群治。应加强高血压高危人群的血压监测,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教育和管理,提高高血压“三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4):40-41.
[2]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9,33(1):2-3.
[3] 吴凡.中国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2010)监测方案与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6-22.
[4] 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M].北京:中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9-10.
作者简介:
张存全,男,副主任医师,疾控科科长 新疆昌吉人,本科,研究方向:疾病控制。
篇4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影响;防治
作者单位:710061西安市雁塔区中医医院
HDCP是一种妊娠期严重威胁孕妇和围产儿生命的产科常见病,可导致母体发生心衰、肝衰、肾衰、胎盘早剥、DIC等,还可影响胎儿生长、导致胎儿宫内受压甚至围产儿死亡,我国报道总发病率为9.4%[1]。本病于妊娠20周后发生,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尿蛋白,严重时可出现抽搐和昏迷,甚至出现母婴死亡。现分析我院HDCP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其有效的治疗办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123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和随机抽取的同期120例正常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轻、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病例分别为47、27、49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4岁,平均孕周36.3周。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7岁,平均孕周38.3周。两组病例年龄、孕周等基础资料经假设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所有病例同时做相同检查,均排除其他(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肝、肾疾病等)病史。
1.2 研究方法选择
分析孕妇分娩方式、并发症(孕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等。
1.3 统计学方法 处理
数据应用相应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数据需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孕妇剖宫产率和围生儿病死率分别为73.2%(90/123)、1.62%(2/123),明显高出对照组25.0%(30/120)、0%(0/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观察值比较
组别
孕妇围生儿
剖宫产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73.2%(90/123)59.3%(73/123)1.62%(2/123)73.2%(90/123)
对照组25.0%(30/120)5%(6/120)0%(0/120)12.5%(15/120)
由上表得出妊娠期高血压可明显增高孕妇剖宫产率、围生儿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围产儿及孕妇健康的疾病,研究其预防和治疗对临床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在预防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妇幼保健网络,严格产前检查制度和妊娠期高血压筛查工作,切实做到分级管理,建立健全转诊和会诊制度。孕妇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钙、锌、铁、硒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品和新鲜蔬菜和水果,切忌摄入大量食盐。另外,保持放松和愉快心情,保证充足睡眠,可有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研究表明[2]自怀孕20周起每日补充2 g钙的孕妇,其妊高征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首先要注意休息,睡眠时间要充足,可增加胎儿供血。子痫前期临产时首选硫酸镁可控制和预防抽搐。其次,适当选择镇静药物可消除患者焦虑及紧张。要注意,吗啡抑制胎儿呼吸系统,在分娩前6 h慎用。冬眠合剂可有效降压但必须作好监测工作;氯丙嗪禁用于肝功不全者。有效降压药物有肼屈嗪、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硝普钠等,但应注意其适宜人群,期间严密观测血压变化。对于有明确血容量减少者选择白蛋白、全血或血浆合适扩容。发生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心衰时可采取利尿治疗,但一般不主张应用。终止妊娠是妊娠期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措施。但近10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剖宫产已成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终止妊娠的主要措施[3]。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尿蛋白,严重时可出现抽搐和昏迷,甚至出现母婴死亡。基本治疗原则是绝对休息、解痉、扩容、利尿、降压、可适时终止妊娠,适时选择剖宫产。可导致母体发生心衰、肝衰、肾衰、急性肺水肿、胎盘早剥、DIC或产后出血等,还可影响胎儿生长、导致胎儿宫内受压发生早产,甚至围产儿死亡。合理治疗可有效提高母婴存活率。
参 考 文 献
[1] 陈敦全,于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5):266-267.
篇5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防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25-01
1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的防治
1.1 上消化道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凶险的标志,其发生率高达24%。有报道指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与不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分别为88%、51.6%,说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明显提高。其发生机制为:①神经内分泌机制:丘脑下部功能受损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胃供血下降胃酸分泌增加造成胃粘膜损伤。②外周机制:胃粘膜血流量减少是引起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主要原因,胃粘膜-碳酸氢盐屏障功能降低及胃粘膜前列腺素(PG)E2含量的变化均可造成胃粘膜损伤。防治:①首先要积极治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疾病;②对存在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者应放置胃管,每隔4-6h吸取标本作隐血试验,至少4-6d。对出血者用盐水洗胃,注入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及去甲肾上腺素等。③目前主张对有高危因素存在者进行预防性使用H受体阻滞剂。对已出血者则更宜使用H受体阻滞剂,以抑制胃酸分泌,经济条件允许者则尚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奥美拉唑能强有力且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明显降低脑出血继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④少用或不用激素,禁用解热镇痛药物等;⑤中药云南白药为止血药物,且有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大黄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肠道内细菌异位和毒素吸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
1.2 脑心综合征 高血压脑出血时,脑心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其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脏传导障碍;还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肌酶谱改变,其机制为,①由于下丘脑、脑干边缘系统受损,是脑对心脏调节和控制作用发生紊乱,出现继发性心脏受损;②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紊乱,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进一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与收缩,造成心肌缺血;③合并电解质紊乱。防治:①注意检测心脏情况,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及心肌酶谱测量;②据报道脑出血心电改变可能刺激了迷走神经,因此使用阿托品或心得安有利于防治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③在治疗脑出血时,要注意保护心脏,避免或谨慎使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要注意补液速度及控制补液量;快速静滴甘露醇脱水时,要密切观察心脏情况严防其损伤心脏功能。出现心功能损伤时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处理;④预防和治疗电解质紊乱。
1.3 肺部感染 脑出血后3-5d主要危险是肺部感染,发生率9.2%-67.0%,多因脑干损伤,抑制呼吸中枢,影响肺功能,影响氧的交换运输,加重心脑缺氧,加之营养失调、昏迷、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吞咽困难及口腔分泌物堆积,较重者于病后数分钟至一周内有明显水肿充血。在此基础上有易发生肺部感染,病情愈重,肺部感染越早。当肺水肿进一步加剧,则肺部感染不易控制,易发生呼吸衰竭致死,因此肺部感染防治应与脑出血与肺水肿的治疗同时兼顾,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插胃管吸出胃内容物减少呕吐物吸入肺的危险,给予有效抗生素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1.4 急性肾功能衰竭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肾功能衰竭,多见于老年人,脑出血量多,脑水肿明显的患者,影响下丘脑、脑干、植物神经中枢使血循环神经―体液调节发生紊乱,导致肾功能衰竭。甘露醇广泛用于脑出血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甘露醇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如使用不当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其机制:①甘露醇过量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形,引起肾小管阻塞,甘露醇在肾小管内积聚引起渗透性肾病;②甘露醇降低近曲小管的水钠和钾的重吸收,引起远曲小管钠钾含量增加致强烈的球管反馈――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单位滤过率明显下降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③大量甘露醇致血渗透压增高,超过肾小球滤过压;另外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血循环中甘露醇浓度仍高时可能发生类似肾停流现象也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①明确甘露醇应用指证,尽量减少用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滥用;②可与速尿或其他脱水剂交替使用以减少肾损害发生;③老年人慎用;④动态观察尿量及尿常规的变化,定期监测肾功能,一旦发生问题及时停药;⑤避免合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⑥如发现尿量减少或无尿,50%GS,人血白蛋白,小剂量多巴胺等,如上述药物无效有条件可用血液透析。
1.5 血糖升高 高血压性脑出血时血糖升高为机体的应激反应,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而且出现最早。脑出血或脑血肿直接或间接损伤丘脑―垂体―靶腺轴的结构和功能,并且以胰高血糖素升高最明显,从而导致血糖水平的显著升高。高血糖是预后不良标志之一,它可加重脑细胞损害及脑水肿。
2 高血压性脑出血时合理用药防止并发症发生
2.1 甘露醇 有关甘露醇合理使用上文已作描述。
2.2 降压药 高血压脑出血往往血压都很高,血压过高可加重脑水肿甚至脑疝的形成。长期高血压,尤其是高龄患者常有脑血管自动调节不良,脑灌注压降低,因此保持一定血压水平是必要的。
2.3 血管扩张药 血管扩张要有扩张有扩张脑血管作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慎用甚至于禁用。
2.4 止血药和凝血药 虽然一般认为脑出血难以药物制止,但合并消化道出血时,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应用可能发挥一定作用,故临床对脑出血患者仍可选用。
篇6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健康教育;高血压;防治效果
高血压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血管瘤和肾衰竭等疾病,高血压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具有一定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1]。我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随着社会年龄结构逐渐步入老龄化,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目前人们普遍对高血压疾病认识不足,我国整体对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均较低[2],针对此现象该社区开展了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前有效的组织确保活动能顺利进行,并探讨为期1年的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对高血压防治效果。自2015年6月—2016年5月对4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1年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所在社区选取自愿参加对高血压进行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的1544名中,选取400例符合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1例,女性179例,患者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6±16.2)岁。纳入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进行临床检查时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3];在社区医院进行过高血压治疗;自愿参加该次健康教育活动,保证参与同时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伴有严重急性脏器功能不全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高血压患者,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肝、肾疾病或功能障碍者。入选患者均充分了解该次研究的相关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干预内容
具体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内容为:①调研社区护理管理指标,包括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饮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社区卫生条件进行调研评估,并要求医生结合评估对影响社区居民的不良因素和习惯进行监督和提出指导意见,并根据整体护理的理念制定相应护理计划;②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对社区群众进行高血压疾病的概念宣传、以及相应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针对不同人群要采取分类、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如定期向社区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宣传手册,使社区居民能更直观了解高血压疾病,该次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质量目标为,社区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达到50%以上;③要采取规范式管理,对每位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高血压患者建立电子管理档案,要定期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并为患者组织定期高血压知识讲座,帮助高血压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发病特征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④采取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血压检测,及时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对高血压患者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并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自卑心理,还要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治疗药物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的介绍。⑤进行行为干预,即控制高盐食物的摄入,减少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并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避免肥胖现象[4];⑥建立社区家属系统,让患者家属参与到健康护理中,要求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多沟通交流,强调家庭在高血压疾病治疗和控制中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在进行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前后血压异常者血压变化情况、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变化情况以及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变化情况。
1.4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数据比较
经过该次健康教育活动,40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比较
社区居民参加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后,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有显著提升,各项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前后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比较
经相关调查表明,所有参与该次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的400例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从活动前的21.3%(85/400)上升到74.5%(298/400),组间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主要与人群的年龄、生活习惯、食盐程度、体重、遗传和生活、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5],因此在社区内开展针对高血压的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注意社区护理管理工作不同于医院管理工作,其主要作用是预防疾病和保持社区人群的健康,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应具有连续性,不能进行简单宣传或者治疗后就置之不顾,而且需要社区医护人员主动上门进行服务[6]。该院在所属社区开展为期1年的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成果显著,400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收缩压平均下降14.7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4.5mmHg,血压控制率从48.8%上升到81.0%,治疗率从40.3%上升到74.0%,说明在社区内开展针对高血压的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活动模式,能有效提高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同时有效降低血压异常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综上所述,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对高血压防治效果良好,有助于社区高血压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和恢复,减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产生高血压疾病的危害因素,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疾病,值得在社区内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克忠,何华,储琳琳,等.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对高血压防治效果探析[J].医学信息,2012,25(5):29.
[2]洪维玲.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后对防治效果的评价分析[J].医学信息,2015(1):178-179.
[3]薛晓兰.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J].大家健康旬刊同,2016,10(5):240.
[4]洪维玲.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后对防治效果的评价分析[J].医学信息,2015(1):178-179.
[5]孙利娅.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对高血压防治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5):44-45.
篇7
关键词:中医药,调护,治未病,中药选用。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冶”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入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辩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高血压是指从人体动脉血压增高为主,常伴有心、脑、肾视网膜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临床是利用降压药对症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体会到中医药防治调护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现将一些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中医护理内容
1.1 体重超重指导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肥胖的原因是人体摄入与消耗平衡失调致使机体脂肪的过度蓄积。减重的方法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如少食油炸食品、快餐等;增加有氧体育锻炼如快步走、太极拳、健美操、慢跑、气功等。每日进行1~2个运动单元的运动,达到轻至中度的运动强度,并认真填写运动纪录。
1.2 药物指导根据患者血压状况,针对患者入院时的评估情况,护理指导人员反复宣讲高血压病人的用药原则和正确用药的益处。配置服药盒,使患者定时定量用药,防其漏服、多服及不按时服用,以达到逐步降压之目的。
1.3 饮食指导根据“食药同源”的原理和“食药同治”的理论进行食疗,如痰浊内阻,痰淤互结,清阳不升的患者,需饮食清淡,忌食油腻甜黏、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臭豆腐、公鸡肉、鸭肉等食品,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痰湿重者可给苡仁粥,山药粥以健脾除湿;肝阳偏亢者,可食用植物油、紫菜、山楂、黑木耳、海蜇、芹菜、马兰头凉拌菜,常食绿豆汤、荠菜汤等;血脂过高患者可服三七花泡水代茶;肥胖病人适当控制食量,不宜过饱;而在盐的摄入方面,要求患者在入院后的前两个月时间内摄盐量减少1/2以上,以后开始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 g(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要求),并禁食腌制小菜。
1.4 心理指导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护患共同分析治疗中出现的反复、血压波动及不良因素影响的原因,允许病人发泄心中的不满,鼓励病人说出引起焦虑、烦躁的原因或感受,使之保持稳定的情绪,改变其急躁、易怒的性格,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保持乐观态度,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5 烟、酒指导中医学认为嗜酒肥甘可致脾胃积热,灼伤脾肾阴;亦可损伤脾胃,痰浊内阻,清阳不升,也可诱发高血压病。烟中的尼古丁能收缩小动脉,促发高血压,烟中的一氧化碳损伤动脉内膜细胞,加重血小板的凝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从而使发生血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而酒精与高血压病之间有独立的正相关关系。酒后可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中度以上饮酒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饮酒和吸烟的患者要加强教育,使之逐渐少吸烟、饮酒,直至改变这种不良嗜好。
2中成药选用
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瘀血阻络型。
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痛、性情急躁、失眠、口干苦、面红目赤应平肝潜阳,宜选用天麻钩藤冲剂、夏枯草膏、钩藤片等。
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面部潮红、易怒、乏力,应滋养肝肾、平肝潜阳,可选用杞菊地黄丸、降压养血冲剂、降压平片、罗黄降压片等。
阴阳两虚型:表现为严重眩晕,心悸,面部或双下肢水肿,畏寒肢冷,胸闷呕吐,应温阳育阴,宜选用补肾丸、还睛丸、血平片、冬青补汁等。
痰湿壅盛型:主要表现如头重眩晕,身困乏力,胸闷心悸,恶心纳呆,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宜祛痰化浊,可选用半夏天麻丸、安脑丸等。
瘀血阻络型:主要表现如头痛眩晕,胸闷心悸,两胁胀痛,手足麻木,舌黯红,脉涩等。宜理气祛瘀,可选用复方七芍降压片、首乌降压胶囊等。
通过对病人的中医药防止和调护,使患者更加了解了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减轻了心理压力,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达到了最理想的护理效果,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和逆转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损害,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加大高血压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高血压病又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性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是在一定遗传改变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作用导致血压调节机制失去平衡所引起[1]。
1高血压性肾脏损害
据美国肾脏病学会的统计,在1983年至1987年的5 a间,因高血压肾脏损害进入终末期病(ESRD)而需要透析和肾移植治疗的患者人数增加了1.5倍,仅次于同期糖尿病患者进入ESRD的患者数[2]。通常认为高血压人群较血压正常人群更易发生肾功能损害。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的资料(MRFIF)显示,高血压已成为造成患者进入ESRD的独立因素[3]。高血压造成的ERSD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男性较女性更易因高血压而出现肾脏损害。遗传因素在高血压肾脏损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ESRD可能成为影响我国高血压患者生命的主要相关疾病之一[4]。
1.1高血压造成的肾组织损伤高血压造成的肾组织损害与高血压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上高血压所致的肾血管硬化有所谓的“良性肾血管硬化”和“恶性肾血管硬化”之别。但是绝大多数临床所见的高血压肾血管病变是以良性肾血管硬化为主,典型的“恶性肾血管硬化”实际上并不多见。高血压还可以促进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能够造成肾动脉狭窄或者引发肾血管微胆固醇栓塞。由于肾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造成的肾组织缺血性病变,结果使得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肾动脉粥样硬化现已成为ESRD主要病因之一。事实上,老龄化和高血压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相关,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肾血管微胆固醇性栓塞是另一个与高血压肾的组织损伤相似、能够造成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重要因素。除去急性病变外,大多数肾血管微胆固醇性栓塞的患者病程缓慢而相对无症状。高血压肾血管硬化患者活检的肾组织标本可见特征性针样结晶存在于肾小球内和肾动脉中。
1.2高血压肾脏损害的机制高血压至少可以通过两条作用途径,即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致的肾组织缺血性病变,以及通过肾小球高压力和高灌注造成肾组织损伤。此外,肾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聚集及细胞因子均参与高血压所致的肾动脉、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的病变过程。总之,肾脏损害是高血压病常见的靶器官损害。高血压的肾脏损害继发于动脉高压造成的血管病变,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缺血性肾小球塌陷为常见的病理改变,同时伴有肾小管的萎缩和间质的纤维化等。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是造成高血压肾脏损害的主要机制。此外,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及细胞外基质均参与其病变过程[5]。
1.3高血压病肾脏损害的防治
1.3.1控制高血压对于防止肾脏病变的持续进展起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应注意避免使血压过急的下降,同时注意观察血压下降过程中肾功能的变化。
1.3.2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能防止或改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合并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尤为有效。
1.3.3对已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应加强生活方式改变的教育。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减轻体重和戒烟,加强控制伴随的其他危险因素。
1.3.4由于高血压患者的蛋白尿和肾脏损害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降低蛋白尿的治疗措施也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高血压患者采用低蛋白饮食可以减少蛋白尿和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2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6]。高血压作为导致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也倍受重视,高血压影响心力衰竭最重要的靶器官损害为左室肥厚(LVH)。
2.1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高血压患者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以前就已经存在LVH,LVH与舒张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2.1.1舒张性心力衰竭其临床特点为,心肌显著增厚,左室内径正常而心房增大,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左心室充盈压减低,肺静脉压升高临床上可出现夜间平卧位胸闷,呼吸困难及肺底部出现音,心导管检查可有肺毛细血管压及心室舒张末期压的增高。
2.1.2收缩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患者出现收缩性心力衰竭时,往往也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随着病情的进展心脏射血功能减退。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可以出现无症状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40%,但临床上未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当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时发生心力衰竭的时间明显提前及程度明显加重。高血压导致LVH使心脏负荷增加后,左室形态所发生相应变化在不同患者中有所差异。向心性肥厚的特点是重量增加且室壁增厚,而离心性肥厚的特点是重量增加而相对室壁厚度
2.2预防高血压向心力衰竭进展要重视对血压的控制及对LVH的逆转。随着抗高血压治疗和年龄变化,左室重量的改变是高血压患者非致命性心血管时间发生的重要因素,应认识到,积极有效的血压达标治疗及重视LVH的逆转是减少心力衰竭的关键。
2.2.1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治疗的建议静脉扩张剂:利尿剂+硝酸盐制剂;调整心率及心律: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减轻病因: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松弛肥厚心肌:钙拮抗剂;逆转LVH:ACEI+醛固酮拮抗剂。
篇9
资料与方法
1年9月在南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年以上医生在进行业务相关知识学习时对知晓和培训情况进行不记名问卷式调查。医士15人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副高以上人中、高级医生7.8。
调查方法:参考程远植问卷法不记名问卷调查试卷采用A型多选择题共5道试题。每道试题有~5个答案供选择。每份试卷编号在电脑中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
结果
您是否看过或听说过《指南》、《手册》6年版看过其中之一6人(16);两种人;听说过但未看过人;不知道11人与他人的调查结果177相比经检验P>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
你近年参加过高血压指南或者相关知识的培训等学术活动参加过1次1人次7人次以上人。
您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下列哪一种:BP≥1mmHg或DBP≥9mmHg 人(8)与他人的调查结果78相比经检验P>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BP≥16mmHg 人DBP≥95mmHg 6人;不知道人。
您知道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选择将升高的血压降到一定程度及缓解症状1人选择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致残的总危险1人()与他人的调查结果799相比经检验P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全部选对6人(16)部分选对1人(51)与他人的调查结果相比较低但是经检验P>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
讨论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总体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好: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医生对于《指南》、《手册》及相关资料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尤其对高血压治疗的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知晓更少与资料显示的其他基层医院的内科医生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他方面的知晓情况与其他基层医院的内科医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这与社区在高血压方面的技术力量有关有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1名在高血压方面并获得过东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培训及普及还待加强:我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参考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结论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血压防治策略。《手册》公布6年《指南》基层版也公布了年然而本组调查中有6个医生看过或了解11个医师没有听说过提示社区医师对相关高血压纲领性文献的了解很不尽人意。因此宣传和普及《指南》意义重大但任务却十分艰巨《指南》的培训及普及有待重视。
降压目的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仍是重点培训内容:社区医师水平差距较大尽管中高级医生78但是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在调查中全部选对6人(16)部分选对1人(51)大部分医生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概念模糊、了解不清楚这对于评估高血压预后、决定治疗方案和进行相应的生活干预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对治疗高血压降压的主要目的只有的医师能正确选择“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致残的总危险”;多数医生概念不清选择将血压降到一定程度及缓解症状者。临床医师对高血压治疗目标的正确了解关系到高血压的控制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尽管在东莞高血压相关的学术活动每年有~次但是只有少数社区医师参加过1~次绝大部分的社区医师没有参加过高血压相关的学术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学术活动通知没有发到社区没有组织安排相关的业务学习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自己获取《指南》的通道有限。
要在更大范围内深入普及《指南》还需要医疗行政部门、学术团体、社区主管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全方位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加强社区医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包括社区全科医师不同层次的高血压防治队伍已刻不容缓。
问题及建议:①首先是相关部门重视社区医生的培训、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重视技术骨干的作用。②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指南应该免费派发到社区或者免费下载《中华高血压杂志》在这方面已经开了先河值得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9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9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1,18:1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年修订版(单行本).
篇10
关键词 社区 高血压 防治策略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社会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更为严峻的是,我国高血压防治尚处在较低水平,存在“三高”、“三低”、“三不”现象,即高患病率、高增长趋势、高危害性;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普遍存在着不长期规律服药、不坚持测量血压、不重视非药物治疗。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这些情形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乡结合部社区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提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则是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须引起社区医师的高度重视。
基于此,我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06年9月~2008年9月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具有城乡结合部特色的综合防治,现报告如下。
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的人口特征
除本土农户及居民外,城乡结合部社区一半以上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基本上将城乡结合部作为自身区位选择,原因有:一是该社区村民大都拥有私房,房源较多且相对集中,可以自由处置和成片出租。二是地价较低、房租便宜。三是该处混杂和松懈的行政管理为流动人口的聚结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和环境。这其中,一部分属于低收入阶层,拥有单一劳动力,缺乏预防保健知识和经济承受能力;另一部分则是携带着资金、技术的小型经营者和组织者,以中高收入为主,缺乏预防保健的知识和时间。
城乡结合部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社区开展高血压病的预防教育任务艰巨,但有成效。我们认为使用“非药物防治”比使用“药物治疗”更合适。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下降55%,使脑卒中下降75%[1]。说明高血压非药物防治意义重大,改善生活方式、改变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习惯,可以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危险。预防宣传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①正确认知:高血压病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要通过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做到科学预防,早期发现,对症治疗和坚持服药。②减轻体重:有报道指出[2],肥胖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6倍,成人正常体重指数应保持在19~24,减少体重的有效途径如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运行方式如散行、慢跑、骑车等。运动量由运动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来决定,以运动之后神清气爽、感觉良好为宜。适量的运动可使一些轻度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并能使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减少药物剂量并减少其不良反应。③戒烟限酒:经常吸烟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导致动脉硬化,并易发生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及周围血管并发症。长期饮酒会使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等内分泌激素升高,是促使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病人应戒烟限酒。但要做到不吸烟,少饮酒,对社区青年和亚健康的高血压潜在患者,则需要长期的追踪和跟踪随访,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起到促进健康的目的。④心理平衡:在心静、气和、体松的状态下,人体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有效发挥作用,达到控制血压波动的目的,亦称为精神和肌肉松弛疗法。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遇事不急不躁,平和对待。但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多数居民来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因无一技之长而改善难;邻里公用的生活设施多,矛盾也时常发生。这些居民的心理平衡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防治的策略重点是小区居民相互关心和照顾,以及居委会干部对矛盾的协调化解;医务人员则从心理健康方面给予心理咨询。⑤血压的监测:为了方便居民的健康需求,在卫生服务站提供每天长达16小时的免费测量血压服务项目;建立社区高血压活动俱乐部,开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每周联系1次,包责到人。
城乡结合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饮食防治策略
合理饮食是防治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饮食治疗主要围绕两个问题:高血压病本身和合并症。
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一般高血压病患者不必限制蛋白质,但伴发肾脏损害、患有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患者及肥胖者要适当控制过多蛋白质的摄入。城乡结合部的居民,运动和活动量往往都很大,而且饮食往往无规律,晚餐往往进食较多,而且男性饮酒者较多,蛋白质进食过多就容易同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
减少膳食中的动物脂肪:动物脂肪由于口感好,价格适中而深受城郊流动人口居民的欢迎。但动物脂肪进食过多会增加人体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促使动脉硬化的发生,易引起高血压。植物脂肪含亚油酸多,有抑制胆固醇作用,可适当增加它在脂肪中的比重,即要多食用植物油,少食用动物脂肪。
限制饮食中的总体热量: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降低者或超重者,应限制总热量,主食宜多吃粗粮、杂粮,少制米面,减少糖类进食量。城郊居民含外来的人口多,如农民多、流动商贩多,体力劳动强度往往较大,因而饮食量也较大。但也必须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力求体重接近标准体重,不要超重为好。尤其是部分居民群体还有老的观念,如“能吃能喝能睡就是好身体”的错误观念,必须要接受教育,更新观念,以减少超重群体和高血压患病人群。
适当补充必要的维生素:新鲜水果如橘子、柚子等,以及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能抗动脉硬化。维生素P在橙、柠檬、杏、樱桃、玫瑰果实中及荞麦粉中含量较高,除了能降低血胆固醇外,还可增强血管壁的抵抗力。维生素E不仅能加强血管功能,减少血凝,而且可以显著地降低机体对氧的需要量,故对伴有冠心病的高血压病患者适用。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生活水平都不高,吃水果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或没有经济条件,这就要求新鲜蔬菜的摄取不能少。
合理调控食物中矿物质:①目前普遍认为,盐的摄入量长期偏高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人通过饮食摄取的最佳盐量,每人每天不应超过6g。如果能长期保持摄入的食盐量低于6g,有20%~60%的病人收到一定的降压效果。可使25~55岁人群的收缩压降低9mmHg,到55岁时冠心病死亡率可减少16%。高血压病患者应多食新鲜蔬菜,少食用咸菜、咸鱼、咸肉等;要减少烹调时用的盐,应限制食用。②钾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蔬菜和水果中一般都含有丰富的钾,是预防血压上升的有效食品。蔬菜和水果能保持病人的大便通畅,减少便秘,避免排便用力后的血压升高。③低钙与高血压有关。每天饮用250g牛奶或豆浆,可补充钙的不足。新鲜的油菜、芹菜、萝卜缨中含钙较高,蘑菇、黑木耳、虾皮、紫菜等用以配菜,也可补充钙。④高血压病患者可多食含碘较多的海产品,如海带、海蜇、虾皮、紫菜等,具有抗动脉硬化的功效。
城乡结合部社区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常用的5类降压药物之中,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或以上降压药方可降到目标血压,尤其是中危高血压及以上患者,应采取长期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减少和控制不良反应,则是社区医务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环节。药物选择在城乡结合部社区,要因人而异即个体化处理:高血压级别或严重程度;伴随危险因素及数量;靶器官损害的有无及其程度;合并症的临床情况;并存的其他情况以及所用药物有无相互拮抗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由于有早出晚归的作息特点,早晚服药或1次/日的长效药物选择,对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则尤为重要和适用。
降压的目的与目标[3]:降压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的总危险,防止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发展。降压目标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来说,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而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来说,主要的目的是减少血压的大幅波动和维护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他们缺乏的是自觉性,需要社区医务人员的电话追踪和不厌其烦的督导。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降压药物的治疗原则大同小异,但城乡结合部社区高血压的治疗原则要更具体、更细致、更合理: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终身治疗原则;②长效缓(控)释制剂,平稳控制血压原则;③小剂量联合用药原则;④个体化治疗原则;⑤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⑥改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治疗原则;⑦维护依从性原则;⑧早晚最佳时间治疗原则。治疗的前提是要建立居民的动态健康和治疗档案,其中包括联系方式、城镇和农民医保卡号等基本信息。
讨 论
开展社区高血压病综合防治的目的在于提高社区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达到知道、信任、行动的统一;通过合理的膳食治疗和药物治疗,最终达到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城乡结合部开展的综合防治策略是防治城乡结合部居民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其中以预防为主,强调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为了便于管理和随访,尤其是对新发患者的掌握,联系方式的真实性和服务上门的到位率则是防治效果的关键。饮食、运动、知识的宣教等健康教育措施是防治社区高血压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还可以同时开展其他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防治。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降压药物的治疗,包括服务态度、明确诊断、科学评估病情的危险程度、治疗的效/险和效/价比值,医务人员的耐心追踪等也很重要。结合患者病情、经济承受力及意愿,开出健康教育处方和经济合理的治疗处方,则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率的重要环节。“医生与患者共商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通过改善医患关系,利用社区这个平台和患者达到良好的沟通,解除顾虑,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达到治疗控制高血压的目的。此外,加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尤其是饮食控制、优化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等措施,把心血管疾病的防线从预防发病前移到预防危险因素,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及时进行社区干预,达到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丹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1(1):162.
2 牟宝华,徐厚兰,耿桂飞.中老年高血压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血脂、脂肪肝的相关分析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0,3(6):558-559.
3 胡大一,郭艺芳.2007ESH/ESC高血压指南要点解读-循证、务实、灵活、平衡.中国医药导刊,2007,9(5):5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认知度亟待提高
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68191份,其中来自生产企业的报告仅占1.7%,生产企业及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认知度较低。这是记者在3月26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医院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论坛上了解到的。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关人员介绍,在2010年收到的68191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来自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占65.1%,来自经营企业的占12.9%,来自生产企业的占1.7%,其他占20.3%。数据表明,来自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不良事件报告数量极低,今后应加大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培训,引导企业走出认识误区,做好不良事件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