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养老设施规划标准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养老设施规划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知》要求,各地要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应该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通知》表示,应使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为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通知》强调,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的标准,依据规划要求,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为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据悉,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将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查。
为严格执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宣贯培训,从2014年起,将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培训纳入执业注册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使从业人员全面掌握、正确执行标准规定,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
篇2
关键词:南宁市;养老福利设施;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十二五”时期是南宁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预计“十二五”期间,南宁市人口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增长的态势,养老事业将成为未来南宁市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做好养老福利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养老福利设施定义
养老福利设施是指专为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服务场所,包含其配套的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和医疗保健等服务设施,也包括在城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管服务而设置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养老福利设施分为机构养老福利设施和社区养老福利设施。
二、养老福利设施规划现行规范和规划原则
养老福利设施布局规划需要遵循以下规划原则:
1、长远规划与统筹规划相结合,综合考虑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未来人口规模和养老需求、社会福利事业长远发展需要等因素,处理好养老福利设施布局规划与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处理好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落实以人为本的关怀思想,注重城乡一体化。养老福利设施的设置应体现老年人的特点,按照“全面照顾重点关怀”的理念,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改善农村养老条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发展特点,合理配置养老福利设施,促进各区域养老事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养老一体化。
3、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集约式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地及经济情况,在养老福利设施布局时,应节约土地使用,鼓励利用社会其他闲置设施及存量土地,兴办较大规模、服务设施齐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老福利设施。
4、盘活现有养老福利设施存量,从实际出发规划发展增量。要对现有养老资源进行挖潜、整合,通过改扩建等方式充分发掘现有养老福利设施的潜力,提高现有养老福利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5、主张由政府实施主导,鼓励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发挥规划对基础性养老福利设施的保障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慈善团体及慈善机构参与,发挥规划对社会办养老福利设施的引导作用,促进和带动其他服务项目发展。
6、对养老福利设施布局规划进行分类指导,突出建设重点,合理布置各类养老福利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要基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分别提出相关建设指标,提出机构养老福利设施的布局原则,并落实到具体空间布局,实现各类养老福利设施的协调发展。
三、目前南宁市养老福利设施规划现状
据南宁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南宁市常住人口为707.3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14.87万,老年人口比例为16.23%,南宁市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高龄化发展趋势。
目前,南宁市内公办养老机构只有南宁市社会福利院、江南区福利院、邕宁区福利院和华侨投资区福利院4家,其医疗设施较完备、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但床位紧张,供不应求。而民营养老院虽有30多家,但大多规模较小,一般低于100个床位,能达到500个床位的只有江南的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和西乡塘区的金太阳老年公寓两家。南宁养老服务业仍沿袭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业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体系建设不完善、公办民办结构失衡、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偏低、养老机构设施配套不完备等问题,还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实际需要。
南宁市各类养老机构拥有床位12526张,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床位与老年人口之比为10.9∶1000。而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意见稿)》“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要求和南宁老龄化现状,南宁市需拥有养老床位34461张,缺口21935张。南宁目前仅有一家综合性的市级福利院——南宁市社会福利院,该福利院目前已人满为患。
为缓解养老床位严重短缺局面,人大代表联合提交了《关于建设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议案》,建议将南宁市社会福利院老人部和儿童部分开。原址建设南宁市儿童福利院,将老人部迁出,另选新址建设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将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建设成全国养老示范和培训基地。同时建议加快南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把养老事业的发展列入南宁市专项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立足家庭、依靠社区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新建、扩建或改建一批公办养老机构。并且加大养老机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力度,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
四、养老福利设施布局原则及规划要点
为了解决南宁市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困境,市政府应加大政府投入,把发展养老机构列入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城乡养老福利设施布局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标准。参照重庆及成都市养老福利设施布局规划总则,养老福利设施布局规划应当突出以下要求:
1、养老福利设施布局规划宜布局在居住区中心,便于利用周边的生活、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宜临近绿地、公园、河流等环境优美区域,同时应避开有污染的工业区。
2、中心城养老福利设施尽量设置在南宁市快速环道以外区域。
3、镇村范围机构养老福利设施布局应当因地制宜,较大的城镇可多点分散布局,人口较少或位于山区的小城镇宜与相邻城镇统筹考虑,便于充分利用周边的生活、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4、养老福利设施选址应当在交通便利及市政设施条件较好区域,避让交通繁忙、噪声等级较高的道路,避开商业繁华区、公共娱乐场所,与高噪声、污染源的防护距离符合有关安全卫生规定。
5、养老福利设施用地布局应考虑全市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养老福利设施宜适当超前配置。
五、养老福利设施规划实施措施
在进行养老福利设施规划时,为顺利实现规划主旨,应当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密切配合、分工协作、严格监管的联动工作机制。市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实施措施,为机构养老的规划建设在贷款、税务、土地出让、工程报批、公服设施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强化政府力量的管理与控制。明确设施建设机制,由规划、发改、国土、建设及民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各类养老福利设施的建设流程和职责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应参与养老福利设施立项、规划、建设、验收的全过程,加强设施规划建设的行业监管力度。规划局必须严格规划审批,保证设施空间落地,结合各类用地规划编制确保养老福利设施空间落位,并在规划审批条件中予以落实。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南宁市养老福利设施布局处于较落后状态,现有的养老福利设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布局规划研究及相关措施执行力度,才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探讨[J]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金星.厦门社区养老公建配套设施现状初探[J] .华中建筑,2011年09期
篇3
一、抓好农民新居,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该乡位于县城北郊,石吉高速贯穿其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随着乡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为此,我乡移民安置按照“四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新户型、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社区功能配套、分户建房)的要求,建设移民住宅安置示范小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总体规划,紧紧围绕“道路硬化、围墙标准化、环境绿化香化、街路亮化净化”的建设目标,坚持普遍改造与重点改造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投资,精心打造园林式新农村,全面完成16个建设点村庄整治任务。
二、扶持产业发展,建好现代规模产业基地
该乡注重狠抓农业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油茶、水面养殖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该乡土地流转协会作用,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示范、乡村干部带头、群众后续跟进”的产业发展梯次模式。目前,该乡产业发展迅速,杨村设立了一个5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田溪村开辟了一处1000亩的油茶林基地,并已全面种植到位。
三、提升绿化品位,打造鼎城公路沿线美景
该乡紧紧结合省农工部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一大四小”绿化工程围绕沿线做亮点。建设好鼎龙杨村花卉、苗木园区一杨村社区综合大楼建设一杨村至鼎龙公路两旁绿化一田溪村楼建设一千亩油茶林建设及美化杨村至鼎龙公路两侧的村庄,高标准规划建设集“生态、产业、优美”为一体的精品线路;重点打造特色文化新村。狠抓生态治理工程,大力搞好造林绿化,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在全乡公路沿线投资20多万元进行绿化、美化、亮化。
四、注重民生工程,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该乡在杨村设立一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还在敬老院旁边投资6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一处园林式楼,集休闲、娱乐、养老为一体。楼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全乡民生工程的建设。
五、狠抓圩镇整治,实现村镇联动齐头并进
2012年该乡圩镇整治重点以“六整治六建设”为中心,即对“基础设施、绿化亮化、示范街、文化中心、休闲场所、景观环境”实行“六建设”,对“卫生、违章搭建、临时建设、占道经营、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做到“六整治”,达到规划有序、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整洁卫生、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的要求。
篇4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改造;规划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每一座城市都会遇到“城中村”改造问题。这是因为“城中村”指的是位于建成区边缘、规划建成区范围之内、已被建成区包围或半包围的村庄。这些村庄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不断向外拓展中不断地改造成城市建成区。因此,“城中村”改造的过程就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这项工作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城市化的需要,是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质量的需要,是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需要,也是控制各个“城中村”自行盲目发展、违法城市规划布局所引发出的诸多违章建筑的需要。
以唐山市高新区为例,“城中村”改造的过程就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高新区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由10万增长到200余万,高新区现辖20个村,目前中心区9个村已全部纳入全市城中村改造计划。新划转的11个村,按照外环线10公里之内全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也将全部纳入城市建设范围。在未来几年内,高新区城中村改造将全部完成,高新区村民变市民就要变为现实。
一、城中村改造将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差。
2.公用服务设施不配套。银行储蓄网点少、面积小、服务差、水平低;科教文体卫等设施不能满足需要,餐饮、修理、商贸等各项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等。
3.城中村传统的村落文化面临断层。在城市文化和大量外来人口的冲击下,城中村传统的村落文化面临衰落,同时,村民的角色又没有转变成现代城市市民,村民面临角色转变的阵痛。
4.城中村村民的就业率普遍较低。
二、根据上述的问题。对城中村改造提出以下的建议
1.实行分类指导与“一村一策”相结合的改造策略
城中村改造,既要根据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改造的目标和方向,又要根据城中村的具体特征,采取“在整体改造战略上实行分类指导,在具体改造措施上实行“‘一村一策’相结合”的改造策略。实行“成熟一村、改造一村,加快成熟城中村的改造与防止新城中村的产生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2.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今后规划建设中要符合规划要求、规划布局和规划内容。小区建设要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特色,依据“城中村”的具体地理位置,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
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一要坚持将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系统规划、分布实施。二要坚持从环境生态性、生活舒适性和居民方便性等“三性”原则,做到优化组合,合理布局。三要将居住形态、社会形态、生活形态与城市协调统一,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之中。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用为先;精心规划、综合环境注重居住、休闲、服务相配套,努力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
篇5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目标,以创新机制、健全网络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公民互助、规范推进,努力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新路子。
全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139.28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4.08%,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空巢老人比例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为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市提出到2015年底,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达到老年人口的3%以上,基本实现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全覆盖。
养老服务由政府包办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养老对象由传统的城乡“三无”老人群体向全体老年人转变;养老服务模式由机构养老向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转变。要加快统筹规划,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提供保障。要围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各部门资源,把养老服务融入到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之中,统筹完善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各种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安全便捷的居家养老生活圈。
要坚持以政策创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的各项相关政策,严格执行福利设施建设规划和设置标准,确保养老设施同步配建到位。要按照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把养老福利事业发展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各县(市)区也要列出专项资金,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县级示范性老年公寓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要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日托照料服务、机构辐射服务,并通过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点和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卡等形式,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要丰富服务内容,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餐饮供给、精神慰藉、送货代购、法律援助等多项服务,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要。要拓展服务领域,把服务领域向家政服务拓展,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家政服务网络。
篇6
海西,因城乡一体化而绚丽
2010年的海西,《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试验区由此跻身国家战略版图中,大笔书写起聚宝盆开发建设新的辉煌诗篇;2010年的海西,因《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应势启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全省构建和谐社会,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试先行的现实与历史重任。
近年来,海西州充分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逐步培育出盐湖化工、煤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高原特色生物、新能源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海西正处在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快速提升、城乡联系加强、城乡逐步融合的发展阶段,基本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如果说,海西以循环经济为鲜明特点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考量的是一个地区物质积累与成果显现的集成,奠定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前提;那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在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实践中,努力满足全体普通百姓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涉及到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不折不扣的浩大的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2008年,海西州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破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考察培训增长见识,专题调研清晰思路,试点推进典型引路,机构健全组织有力,规划先行踏上新程。这一切都在坚持总体布局、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下逐步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
今天的海西正着力构建着包括规划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生态环境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在内的十大体系,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信心百倍地朝着“一年打好基础、三年重点推进、五年形成格局、八年基本实现”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迈进。
缩小城乡差别不再是遥远的无法企及的美梦。在海西,曾经的城里人和农村人,正满怀希望朝着生存空间、生态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市场、人口等领域的城乡协作、城乡协调、城乡融合的社会发展高度攀登。
城镇,因城乡一体化而多姿
因为循环经济,因为城乡一体化,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相辅相成,因为敢想、敢试、敢作为的主观能动,海西人响亮地提出了企业向园区集中、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土地草场向经营大户集中,并使这种集中在诸多配套工作合力的作用下呈现蓬勃之势。
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便利、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目标迈进,不是一个地区,而是八个地区,不是一个城镇,而是若干大小城镇乡村。走进柴达木盆地,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城镇建设"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格尔木,宽阔的林荫道旁,成百上千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高高矗立,在节约能源、美化街区的同时,夜晚的戈壁新城更加璀璨夺目。
――德令哈,城乡规划编制特色鲜明,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功能延伸惠及乡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拓展。
――大柴旦,坚持以着眼城镇定位,严格城镇规划,拓展城镇骨架,完善区域功能,突出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味为中心,着力打造盆地西部资源精深加工、货物集散、后勤保障基地,建设一座特色鲜明现代时尚的高原精品城镇。
―― 冷湖,从规划修编入手,完善城镇综合功能,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全面提升品位,着力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新冷湖镇。
――都兰,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指导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拉动、土地置换、金融信贷支持等措施,使全县小城镇建设得到空前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天海西州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中心城镇的发展力、承载力、辐射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6.3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在海西,如果你仅仅关注到大小城镇包括乡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只是看到了城镇建设精彩的一面,在格尔木、德令哈,在大柴旦、茫崖,在都兰、乌兰、天峻,颇具鲜明蒙古族和藏族风格的游牧民定居点正在成为城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祖祖辈辈生息在草原的游牧民而言,一体化建设让他们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前人,他们已经成为城里有住房,乡下有牧场,户籍属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的新型牧民。
三年前,茫崖筹资2560万元新建的牧民新居一期、二期工程已经竣工,以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和通水、通电、通路、通暖、通网络、通广播、通电视为目标,完善了牧民新居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动手早,牧民总户数少,去年年初茫崖辖区内的60多户牧民全部实现了集中定居,享受着居住社区化,服务社区化、管理社区化的新生活,使茫崖牧民新居建设走在了全州乃至全省的前列。
为帮助定居的牧民致富,茫崖工行委采取政府扶持、企业支持、牧民自愿入股"三家抬"的办法融资,统一购置货运车辆,依托本地钾肥企业,大力发展运输业;结合城镇改造,建立集餐饮、住宿、停车、修理、信息为一体的物流园区;牧民以现金、羊群入股的形式加入牧业合作组织,并成立组织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实现集约化经营。
记者曾去过位于茫崖行委花土沟镇代尔森村牧民代青的家。一排排极具民族特色、外观亮丽时尚的蒙古包式新房整齐地坐落在新村一隅。代青家,300平方米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100多平方米的屋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及现代化的家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交谈中我们得知,每户造价18万的房屋,牧民自己只掏7万,道路、水电和房屋差价等都由财政补贴。
38岁的代青家有四口人,两个孩子都在镇上上学。颇有经商观念的代青,专门雇两个人照看在自家牧场放养的900多只羊,而自己则腾出时间搞贩运,将牛羊销售给当地的采油企业,一年收入十七八万,在村里算中等偏上。代青告诉记者,以前在草原分散居住,远离城镇,子女受教育、老人赡养、日常生活条件都极其有限。搬进新居,像城里人一样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孩子们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村里青壮年戒酒的越来越多,人们想学新东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和睦相处,大家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信、希望和动力。代青说,赶上了好时代,有党的好政策、上面的好领导,才有我们的好日子。
“三农”,因城乡一体化而精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海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培育城乡主导产业为支撑,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人们看到了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加快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希望与活力。
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的同时,海西逐年提高州、县投入“三农”的比例,2009年整合资金近15亿元,组织实施了一大批让农牧民直接受益的农牧水利、生态、乡村道路、保障性住房、文教卫生等实事工程,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跨越性进展。今年在编制上报项目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投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涉农项目673个,项目资金17.2亿元。
按照“西部枸杞、东部马铃薯、城郊蔬菜、基地养殖、生态畜牧”的思路,海西州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集中力量加大对枸杞产业、无公害果蔬、优质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现代养殖、饲草料等五项产业基地的培育。枸杞马铃薯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特色农作物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79%。设施农业得到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羽翼渐丰,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海西全力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特色农牧业、效益农牧业转变,力争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今年,他们加大州级资金投入力度,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整合资金9254.9万元,在全州选择15个村实施以"科学发展、富民强村"为目标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建设项目,目前,各试点村已完成选址、地形测绘、地质勘察、施工图设计和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大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尤其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先试先行的实践中,海西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已具雏形,土地草场流转在创新中凸显活力。初步探索出以德令哈市东山村为代表的土地租赁,以乌兰县西庄村为代表的土地入股,以天峻县梅陇村为代表的草场入股等多种土地草场流转模式,目前,全州已成功流转土地5万亩,草场486万亩。
乌兰县丰农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是2007年底在金泰哇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起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土地使用权不变,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企业、社区居民资金入股,使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由2008年的2000亩,增加到今年的10600亩。土地流转后,合作社投入248万元用于购买机械设备,播种、除草、喷药、收割等进行机械化操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使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转化为机械化耕作的大生产格局,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形成对外销售的规模优势,而且每亩地增值近400元。
记者一行在与乌兰县的黄县长探讨发展到现阶段的“丰农模式”时,总结概括出了这样几个到位:即资金投入到位、技术投入到位、田间管理到位,劳务支出到位、减轻负担到位、降低风险到位。若干“到位”让曾经的“单打独斗”与大流通、大市场对接更顺畅、更有效益、更具活力;丰农合作社支部书记兼副理事长马顺才在谈到这一模式时,感觉到,流转让做生意的人高兴,外出打工的人高兴,老弱病残者高兴。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的“四金”农民。他们下一步的重点是向深加工要可持续的效益。
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开阔思路,拓展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渠道。海西各个地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全州形成你追我赶争一流的积极向上氛围。如天峻县依托煤炭资源开发,立足畜牧业优势资源,着眼于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探寻出入股资源开发拓展新渠道、建立扶贫开发基金新机制、创立企地共建谋划新模式、培育特色畜牧资源开发新项目,积极构建牧民群众增收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海西州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930.2元,同比增加265.63元,增长16%,增速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支出2381.82元,同比增加235.31元,增长11.0%。保障,因城乡一体化而丰富。
长久以来,祖祖辈辈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除了所处的环境不同,维持生计的方式不同,更多地在所享受的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体现着巨大差距,这是我国长期城乡分割、社会二元结构根深蒂固的必然结果。
今天,因城乡一体化、因若干个在全省的率先、因面的广覆盖,标准的提升,这一切所涉及的差别在柴达木盆地正在逐步消除。尽管消除的任务异常艰巨、困难迭加复杂、道路极其漫长,但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已经在这里健康起步。
持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强城乡师资培训,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和寄宿制学校学生享受生活补助政策,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课本费,海西率先在全省实现12年教育全免费,促进了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实现了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管理体系、财政保障机制五个一体化。目前在全州303个村、26个农垦连队全部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了"一村一医"全覆盖的目标,同时将乡村医生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007元,是全省平均标准的2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全面落实,15万农牧民全部实行免费健康体检,建档率达91.8%,高出全省目标6.8个百分点。全面推行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累计让利群众药品差价432万元。
在农牧区新型养老保险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州5万多农牧民,6万多城镇居民参加新型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为65%和80%;81.5%的城镇居民参加医保,98.2%的农牧民参加新农合。今年新农合筹集标准由人均104、3元提高到200元,公共基本卫生服务标准由人均15元增加到25元。在格尔木市开展了旨在打破城乡户口二元结构管理的入户登记工作,(即取消农业、非农业的二元户口性质,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籍制度改革通过半年多的试点,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断加大城乡文化建设阵地建设,“乡镇文化站、文化进村入户、农家书屋、农牧民体育健身、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密集开工,海西海淀图书馆、海西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今年将建成投入使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说教育、医疗、养老等层面的城乡统筹更多地反映着依靠强大财力支撑的政府所作所为,凸显着浓重的行政色彩,那么,海西在全省率先开展的"百企联百村"共建活动则间接地更多地张扬了市场的个性,渲染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探索出以工促农的新模式,体现着另一层面的保障作用与意义。
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全州100家企业与100个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条件差的村,采取合作联动、产业带动、公益捐助、智力促动、参与拉动等方式,形成企村共建、城乡互动、以工促农的新模式。2009年,结对企业向帮扶村捐款捐物合计1330余万元,办实事、好事260余件。让牧民失地不失利,天峻县着眼于妥善解决在木里煤炭资源开发中失地牧民的后续发展问题,组织木里、龙门两乡镇430户牧民组建牧业经济合作社,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牧民群众集体参股青海焦煤产业集团公司参与煤炭资源开发,入股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跳跃式增长。2009年入股牧民分红500万元,除去还贷部分后,平均每户分红9400元,其中:木里镇入股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886元,较2008年增长46%;龙门乡入股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531元,较2008年增长76%。两乡镇参与入股的72户贫困户实现一次性整体脱贫。
篇7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和市民政局工作重点,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保障民生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打造亮点为生力军,着力“建立两大体系、强化两大服务、搭建一个平台”,切实履行好保障民生、推进民主、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发挥民政在加快石柱发展和“五个石柱”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目标
推进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实施听证评议制度,完成低保考核任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抓好减灾救灾工作。加快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步伐,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新建4个社区服务站。扎实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大力推动社会福利事业,新建1所农村敬老院。切实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推进地名区划、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等工作,确保新建殡仪馆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强化民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民政事业改革。
三、工作重点
(一)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1.全面开展城乡低保工作。全面实施城乡低保“三查一评两公示”的规范化管理和听证评议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对不符合条件的做到应退尽退。全年农村低保人数保持在**万人左右,城市低保人数保持在**万人左右。进一步加大分类救助力度,保障**名重点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加大城乡低保工作监管和考核力度,加强城市低保与再就业联动,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
2.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施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将民政救助与慈善救助、红十字救助和扶贫开发等进行整合,逐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与城乡合作医疗的有效衔接,确保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合作医疗保险,资助人数不低于**万人。
3.抓好减灾救灾工作。扎实抓好备灾工作,做好物资、经费等准备工作,推进救灾物资仓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和资金管理。继续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新建减灾示范社区2个。抓好冬令春荒灾民生活救助、灾后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加强灾害信息管理和灾害信息员培训力度。
(二)加快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步伐。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规范民主管理。抓好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保障民利。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全面完成“难点村”治理工作任务。强化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4个社区服务站,抓好2个农村社区试点,指导2个城镇社区建设示范点,力争将城南社区打造成规范化社区建设亮点。
(三)扎实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提高优抚保障水平,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等问题。采取改造、新建住房和帮助孤老特困重点优抚对象入住荣军院、敬老院等方式,开展荣居工程活动,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难等问题。积极推进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加大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推进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切实帮助驻石部队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积极争取烈士陵园改造项目,完善陵园基础设施,加强陵园管理,力争将烈士陵园打造成红色革命教育示范基地。
(四)大力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作好“十二五”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新建1所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200张。积极争取老龄福利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全面落实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工资报酬和管理经费,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管理制度,推进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推进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和政府购买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认真落实城乡孤儿供养标准,探索孤残儿童“爱心家庭”养育模式,提高孤残儿童养育水平。进一步做好慈善和福利彩票发行工作,广泛开展“慈善双日捐”、“送温暖、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募捐活动。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不断发展“慈善超市”。加大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力度,确保福利彩票销售额快速增长,筹集更多的福利彩票公益金。
(五)切实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推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强化社会组织年检和日常监管。加强区划地名界线管理,完成石柱—忠县平安边界线创建工作,切实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水平。加快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力争婚姻登记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完善救助服务体系。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新建殡仪馆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殡葬管理服务,落实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殡葬费用减免政策,强化文明治丧,组织开展殡葬优质服务活动。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设力度,巩固非法墓地清理整顿成果。
(六)充分发展老龄事业。作好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强化基层老龄工作,进一步深化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开展孝亲敬老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的敬老氛围。
(七)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民政事业改革。统筹推进城乡民政事业发展,着力在孤儿供养保障、普通高中教育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低保、医疗救助、养老服务、社区建设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探索城乡民政事业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在整合民政资源、健全完善困难群众有效救助机制、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社工人才培养和基层民政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促进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变。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把民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及时解决民政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大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政工作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篇8
1图集的编制背景
(1)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 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残)所4397个。但目前,部分托老所闲置,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普建社会托老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图集的编制原则
(1)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保障使用。
(4)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下简称《建设标准》)。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750m2),远小于二类(1085m2)、一类指标(1600m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改建而成,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设施无车接送,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图1)。南方地区(如上海、长沙)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供老人午睡休息(图2)。北方地区(如大连)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但利用率并不高(图3)。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无障碍设计不到位(图4~6)。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图7)。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活动场地狭小、局促,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NGO)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面积约150多m2,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所以老人(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讲新闻,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由附近的助餐点(集中厨房)送来午餐,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安排老人吃晚餐,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面积约150m2,包含活动室(兼餐厅),开敞式厨房,卫生间(含洗浴功能),休息室,及办公室(图8)。
4图集的编制内容
篇9
(一)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苏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
篇10
一、以改革创新明主体责任、定保障标准、促规范管理
为回应社会关切,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发45号文件和1月6日省政府专题会议精神,省厅决定2014年在全省民政系统开展“社会救助管理创新年”活动,加强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违反低保政策的各种不规范做法,特别是程序不公开透明、优亲厚友、档案资料不齐全等问题。一是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要严格按照国务院45号文件和省政府18号文件的规定,根据户籍、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三个认定条件以及政府确定的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保障范围。要坚决消除层层分配指标的做法,乡镇(街道)必须无条件受理城乡居民的申请,不得以没有指标为理由予以拒绝。不得将不符合条件的特定群体整体纳入低保,坚决清退“群体保”。要加快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建设,2014年全省要达到80%以上。二是要严格按照保障标准落实低保补助水平。今年,省里将按照即将出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统一制定低保标准。目前我省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与全国相差不多,但人均实际补助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不少地方虽然公布了保障标准,但却并未按标准来落实实际补助水平。今年,各地要切实按公布的保障标准来落实实际补助水平,人均补助水平不能低于保障标准的65%。三是要依法公布和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具体标准由省政府制定,也可由设区的市级或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省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落实好这些规定,需要我们弄清楚各地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的概念。省级财政补助标准是省里下拨的中央和省本级五保供养补助资金,中央和省对县里是补助。各地五保供养标准是上级下拨的补助资金加上县(市、区)财政预算安排的五保供养资金,县(市、区)政府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院办经济只是改善院民生活的补充,不得计算在供养标准之中。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补助水平为1517元从年。今年。我们还将积极争取省政府进一步提高省级五保供养财政补助水平。四是要强化公开公示。在政风行风评议中,有的行评代表反映,不少地方开展的公开公示存在公示内容不全面、公示地点不醒目、公示时间不定时等问题,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下一步要加大公开公示力度,不求印制样式美观,但求实在、实用、实效。对在保对象要进行长期公示,对新增对象要在审核审批过程中按规定进行公示。五是要加强资金管理,合理消化结余资金。一方面是我们的保障标准还比较低,有不少人甚至还等着救命钱,另一方面,是有大量结余资金沉淀在账上。既影响到困难群众的保障,又影响到民政形象,同时直接影响到我们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的资金。各地要根据2013年决算情况。对结余资金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提高补助水平、对重点对象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对符合条件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提高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方式,加快消化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结余资金。对结余比率超过控制线(城乡低保资金10%、医疗救助资金1 5%)的地方,省厅将在资金分配时按比例扣减。
二、以改革创新建引导机制、育市场主体、聚养老合力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入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启动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着力培育市场主体。2014年,全省新增养老床位150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9张,新增示范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各400个。一是要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省政府今年继续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内容。各地要以省政府“十件实事”为重点,继续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今年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范围分别不低于80%和40%的目标。要依法加快建立完善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采取购买服务、项目委托、以奖代补等多种措施,积极培育支持多元主体,就近就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二是要发挥机构养老服务的支撑作用。省厅将争取省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力争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各地也要尽快行动,先行先试,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公办民助”等运营方式创新,使公办养老机构在完成“保基本”托底任务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相关优惠政策,真正发挥激励调控的功能。省厅将联合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卫计委、省人社厅、省住建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养老院的意见》。在大力发展机构养老过程中,请各地务必杜绝养老优惠政策背离初衷的现象。一些企业认识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这一行业,有些企业圈了很大的地,但是只建了几十张床位,那就背离了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的初衷。三是要统筹农村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建设,指导支持成立农村老年协会,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探索农村乡镇福利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将服务对象逐步扩展到农村高龄、独居、失能、低收入的社会老人和空巢老人。四是要推动医养融合养老新模式。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多余床位开展养老服务。对新建的养老机构,要促其和社区医疗机构就近规划布局,一体化建设,实现相互配套、相互融合。五是要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养老服务业是夕阳事业、朝阳产业,我们要因势利导,按照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的思路,加强规划引领,培育养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六是要加强行业监管。贯彻《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严把社会办养老机构准入关口。加快探索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降低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风险。
三、以改革创新抓机制完善、添科技含量、强救灾能力
坚持防救并重、以防为主的方针,突出政策创制和机制创新,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进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一是不断完善自然灾害救灾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灾情核查机制,做到查灾及时、核灾公正、结果公开、经得起社会监督。完善“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责任落实挂钩机制,落实《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精细化管理办法》,做好灾害分类救助、标准化救助和重点施救的有机统一,着力解决救灾资金优亲厚友和平均分配的问题。强化灾情管理与信息报送,规范灾情会商机制,建立灾情定期通报制度,完善灾情评估通报办法,加强灾害信息员管理与培训,探索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按照民政部提出的“制定预案、优化布局、规范标准、丰富种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探索食品、药品等救灾应急物资市场化协议储备的新模式。三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北斗卫星示范工程”、“基于自主卫星的灾情报送与服务综合应用示范”、“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管理信息化工程”等项目,不断提高减灾救灾工作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加快推动“减灾救灾示范县”建设,创建100个全国和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围绕“提标扩面”,继续推进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建设。
四、以改革创新抓政策落实、助军民融合、促权益维护
2014年,安置优抚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把2013年出台的创造性政策法规进一步深化落实到位。一是全面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为贯彻实施《湖北省退役士兵安置办法》,省厅将争取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府安排工作、扶持就业创业、教育培训考核和承训机构评估等配套政策。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将开展安置改革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专项督查。要依法安置退役士兵上岗稳定就业,确保当年安置任务完成率100%。2011年以来形成的安置遗留问题要在2014年6月底前全部解决。要以充分就业为根本工作取向,全力推进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探索建立与人社部门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大力培育宣传就业创业典型。省厅将开展首届“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和首批省级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培训示范机构认定、授牌工作。二是创新双拥和优抚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双拥模范城(县)动态管理办法。开展“关爱革命功臣、情系基层官兵”活动,着力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和边远地区基层官兵的实际困难。继续提高全省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三属”保障待遇差别,建立给精神病退役士兵监护人发放监护费制度。调整全省一至四级残疾军人护理费标准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优抚对象短期疗养制度,开展医疗巡诊服务活动。年底前,30%的县(市、区)成立“优抚对象服务中心”,建立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积极推进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保证符合条件的孤老优抚对象和军队移交的1 4级残疾军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全部入住光荣院或优抚医院集中供养。加快推进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9月底前全面完成抢救保护任务。妥善处理复退军人的利益诉求,保证全省复退军人群体基本稳定。三是规范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加大军休人员接收安置工作力度,确保年度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以改革创新推政社分开、促功能发挥、激社会活力
认真贯彻即将修订出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央将出台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一是要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增强其自主性和活力。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探索实行“一业多会”,适度引入竞争机制。逐步下放非公募基金会和异地商会的登记管理权限。取消省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审批。二是要推动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承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的社会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协助落实有关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社会组织重大活动报告、等级评估、信息公开、年检监管等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强化自律管理,提高公信力。继续开展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行业自律活动及涉企乱收费治理。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对软弱涣散的社会组织进行治理。四是要深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组织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专项计划,开展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创建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创建活动,支持和指导武汉、宜昌、荆州等地扩大试点范围。
六、以改革创新转治理方式、建基础平台、促基层民主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民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领会由“管理”到“治理”的深刻含义。一是要稳步推进基层民主。依法组织开展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做好选情调查,认真谋划选举工作方案,拓宽选人渠道,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努力提高选民参选率和选举成功率,确保全省村委会换届率达95%以上。二是要有效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水平。深化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在全省推广秭归“幸福村落”建设经验。结合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协调开展社区负担专项清理行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和指导性目录,社区自治组织依法协助办理的服务事项以政府购买方式实行“费随事转”。以全国、全省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命名表彰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大对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全省新建、改扩建社区公共服务站50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