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和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不断地发展,生产和消费活动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已经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国际经济和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和经济,为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严峻的考验。如:过渡出口造成的掠夺性资源开采、污染性技术和危险废物转移等等。
由于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在全球的范围内,造成了生物灾害和生物安全问题日渐严峻和突出。如由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入侵物种,我国达到了400多种。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目前公布了100多种外来物种最具有威胁性。我国就有50余种。这些外来物种每年都会给我国的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紫茎泽兰、烟粉虱等等外来物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多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的木材需求量,由进口原木携带的有害生物危害已经非常严重。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市场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一些外商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向环境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有害废物。而目前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粗放,导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同时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污染也在日渐加重,一些乱采滥挖和盲目开发矿产资源的现象也不断的加深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进一步的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通过运输的形式,国际贸易和经济对环境资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即流通性污染。矿物燃料是运输工具的动力能源。近些年来,在消耗能源的过程中,产生了运输工具的污染,在矿物燃料不断地开采中,造成了水和空气的污染。而在运输的过程中,运输工具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噪声污染,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污染,以及向大气和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污染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公路、铁路的建设还影响到了深层土壤结构,影响到了土地资源。
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消费性的污染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而国际贸易有时消费者的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因为消费而导致的包装污染和残余污染以及废弃污染等等,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环境。同时,在处理这些污染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污染,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解决国际贸易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
目前,在我国的流通外贸和环保生产部门缺乏对国外环保法律的研究,同时也缺乏对国外法规的研究。导致我国的政策在和国际贸易接轨上,出现了违反环境的法律法规的问题,如:洋垃圾进口贸易和中国倾销现象等等。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就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发展,提高环境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要适当的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建立完善的信贷政策,重点审要的条件和环境因素中,并要加强借款的手段,支持有关环境保护的项目,拒绝污染。同时,财政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高科技高价值的产品,支持低消耗、低污染的工业产品,鼓励外贸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并且外汇储蓄要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帮助企业提高环境改造的能力。
(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协调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境之间的关系
目前,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在世界贸易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绿色贸易已经成了国际贸易之间的热门话题。因此,为了完善人力资本的投资,就要发展绿色经济贸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地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保障企业积极地研发和革新知识产权,实现出口商品的最佳的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价值,保护环境和贸易增长的协调发展。并且在贸易账户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双向贸易,达成环境保护和目标的共同发展,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可以长期的健康发展。另外,要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环境合作的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协调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的发展。注重环境管理制度和程序的协调,减少贸易摩擦引起的不同环境标准,加强环境标准的协调。另外,要重视环保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地参与国际环境和贸易活动,积极地参与有关环境和贸易之间的讨论和谈判,完善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总体目标的多边环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外贸思路,优化出口结构
出口贸易对环境的消耗影响很大,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要摒弃过去那种追求外贸顺差的做法,适度控制工业制品进出口的规模,保持进出口规模的平衡,从而缓解国内生产规模对资源消耗的压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立法,建立环境保护的自律机制,完善环境成本核算,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同时,也要强化个人、企业、社会环境保护之间的自律机制,明晰环境资源的产权,从而实现生产、消费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另外,要鼓励高新产业的发展,优化出口结构,真正的减少生产性污染,建立从材料购进到生产出口的完整生产体系,从而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结束语
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协调经济贸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畅.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7)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政策 对策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直接投资;产业经济学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在解释实际问题上出现偏差,例如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直接相反。因为美国这个资本密集型国家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这个劳动密集型国家也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下文以此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公司的成本收益分析
公司的成本包括公司的管理成本、研发成本以及宣传成本,本土公司包含国内工厂的固定成本。若将产品出口,同时还要承担关税和运费。海外直接投资办节省了关税和运费,增加了海外工厂运营的固定成本。与国内相比较,运营海外工厂要产生更多的成本,例如在国外的信息成本还有国外设厂的其他政策性费用。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取决于能否产生更大的利润。商品资本的流动还是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选择进出口或直接投资的根本。因此一般来说,单位售价较低的大宗笨重性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不管是选择铁路还是海运,运输成本都较高比较不适合出口。单位产品售价中内含的关税高,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宜进行国外直接投资,例如化妆品、酒水等产品。如果运营一个海外工厂的固定成本比较小,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就是较好选择。例如中国采取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外国投资者减少了海外工厂的运营成本,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偏低,使外企遍地开花。
全球化的今天,当公司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产品异化费用等日常费用相对于价格来说较高时,这些无形资产的支出鼓励企业进入横向市场,拓展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例如手机、汽车、电脑等产品实现全球化运营就是追逐利润的结果。
二、市场结构分析及影响
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以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市场结构一般用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来衡量。
如果我们把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这是因为,产品差别化倾向于对一种产品的多角度开发,规模经济却鼓励在单个国家生产单一产品,不同国家的公司专业化生产之后进出口贸易,即在全世界整合资源。因此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鼓励国际贸易,但是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政策保护的公司,国际市场上将要面对更大的竞争。企业更倾向于在国外市场确定比国内市场更低廉的价格。这样就导致了倾销的出现,在WTO准则的规范下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因此在国外直接投资就成为首选。如果这种外国工厂所供给的产品可以低成本差异化,这种差别化使对不同的市场索取不同的价格的方式变得有可能,但是反倾销法要求统一价格,那么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就是首选。相反,如果一种产品国内价格较高,就会刺激国外企业进入相关领域,是采取进口还是直接投资取决于上文提到的公司成本收益分析。
三、对外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
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时间越长,劳动力中科学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越大,即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能力越强,出口商品占国内产量的比率就越大。根据国际贸易理论,由于美国拥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它更有可能出口那些要求具有熟练劳动力的产品。因为相对于别的国家来说,它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占有比较优势。当别国超越了这种优势之后,美国又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取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出现了一直被复制难以被超越的现象。可见,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受破坏程度最低的国家是拥有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一线科研人员的德国,原因在于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能力强的德国倾向于出口,资本稳定性较强。
四、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新型市场,国外资本在中国投资大多以新建居多,由此,打破了中国市场的固有模式,让市场竞争更加活跃。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相关经济部门逐级配齐,并购逐级成为跨国公司资本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集中在电子、服装、日用品等行业,而农业投入比例很小,因此国家也制定相关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的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科技信息,也促进了中国在产能、科技附加值、市场竞争力方面的提升。但在中国产业市场中盲目竞争依然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制约中国的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多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比较低的,市场份额较大的大型企业往往是通过政府手段而不是通过市场手段取得的。
在现实情况来看,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虽然在广泛进行,但是发达国家的母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还存在歧视和部队等交换的现象。母公司一般让子公司以高价购买机器,在以低价支付安装费用,高技术控制在母公司,很难在子公司发展,以免技术外泄。同时国外资本的进入也多我国市场结构和经济安全产生影响,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结语: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旺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而言,究竟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其决策主要取决于企业对自身竞争优势的优化、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均衡的评估以及扶持政策的考虑。这对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对各管理层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招商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贸专业;实训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53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①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涉外活动的一个方面;②属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③受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④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⑤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⑥国际市场商战不止,竞争异常激烈。
针对国际贸易的这些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培养平台,应通过四年的教学,让学生具备从业相关知识及素质,具体表现在:①掌握一门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进行较好的信息交流;②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业务问题的基本能力;④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法规;⑤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⑥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网络应用、资料查询的方法;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 国贸专业实训平台的功能及岗位设置
实训平台的构建基于以下几个功能: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与训练平台,提升专业能力;②以企业经营为核心展开的国际贸易基本业务、基本流程、基本关系、基本环境综合体验认知平台;③团队协作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开发平台;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养成平台;⑤在岗位设置上,主要是以下两个岗位。
2.1 进出口商
进出口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交易前的准备阶段、合同的签订及履行阶段、业务能力提高阶段、业务回顾及总结阶段。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目标和重点功能目标有以下几点。
2.1.1 交易前的准备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掌握进出口商的职责、外部业务流程及进出口战略制定。
(2)重点功能目标:能够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制作进出口的预算表,对谈判策略进行计划。
2.1.2 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及履行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熟悉合同的谈判流程、掌握谈判的技巧。
(2)重点功能目标:能够掌握合同的内容,签订合同并能按程序履行。
2.1.3 业务能力提高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多谈几笔业务,提高业务量。
(2)重点功能目标:掌握不同术语+不同支付方式的合同履行,对合同有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2.1.4 业务回顾及总结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对进出口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2)重点功能目标:熟练贸易的流程并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外贸行为有深入的认识。
2.2 海关
海关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监管通关阶段、海关业务总结阶段。
2.2.1 准备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熟悉海关的职责。
(2)重点功能目标:掌握通关的相关知识。
2.2.2 监管通关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掌握通关所需的各种资料。
(2)重点功能目标:掌握监管通关的程序。
2.2.3 海关业兆芙峤锥
(1)基本功能目标:对海关业务进行归纳与总结。
(2)重点功能目标:熟练海关的工作性质及监管通关流程,书写海关实结,对海关有深入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3 国贸专业岗位各阶段重点功能目标相匹配的重点业务项目及进度安排
3.1 进出口商的功能、匹配项目及进度安排
依据进出口商的各个业务阶段对其基本功能和重点功能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业务量的大小合理安排时间,具体设计见表1。
3.2 海关的功能、匹配项目及进度安排
依据海关角色在整个实训平台的作用及功能设计匹配项目,并依据每个项目所需的时间安排进度,具体设计见表2。
4 国贸专业分岗位仿真实习运作控制工作项目设计
在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如何对实训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让学生有序地进行实训,完成每个阶段所需完成的实训内容,并对学生实训的效果进行控制非常重要。本次通过对进出口商和海关两个角色的实习行为、实习过程及文本成果三个方面设计控制点、控制主题,制订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保证实训平台实现预定的实训目标,具体设计见表3、表4。
5 结 语
国贸专业作为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根据国际贸易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学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设计一套合理的实训平台尤为重要,实训平台中进出口商与海关角色的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挂钩,将角色的业务素质要求融入到平台功能设计中,针对功能设计对应的训练项目,并对实训项目进行有效地控制,设计控制点及控制标准,采用合理的控制手段进行全程控制,保证实训平台有效地完成平台预定的功能,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各项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薛鹏,武戈,邵雅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15(12).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壁垒 可持续发展 博弈论方法
环境与贸易关系产生的背景
人类社会对环境与贸易之间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逐步形成的。纵观国际贸易史,在重商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时期和保护贸易政策时期,人类根本没有关注环境与贸易之间关系,更没有人对此关系进行过研究,因为人类在当时还没有任何环境意识。就是在超保护贸易时期,也未采取环境壁垒设置贸易障碍,而是采取关税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人类掀起了共同保护环境的热潮。1972年,由西方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等知识界人士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公布了一份名为 《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人类的环境提出警告:鉴于世界环境在量方面的极限及超越限度的悲剧,全球只能有几十年的增长。为此,必须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组织。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张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环境资源要求的前提下,确保人类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人类的一项迫切任务,绿色浪潮渐呈席卷全球之势,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厂商生产技术的革新等各个领域。绿色产品、“绿色GDP”、“绿色贸易”,甚至政治生活中的“绿党”等成为新贸易保护时期的热点议题。关注环境、保护地球,寻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成了人类的主题。国际贸易中有关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贸易与环境亦随即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环境与贸易相互制约的现状
一百多年来,国际贸易领域遵循的一直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优势与社会优势两部分。就目前来看,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成本的计算中,往往只考虑到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没有把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等环境成本适当地反映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之中,而以此种价格为基础开展贸易所导致的结果是商品的出口者把环境成本加给了该商品的进口者,只会增加市场失灵事件的发生。
环境壁垒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追求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一种手段,会使得产品的环境成本合理地体现于企业成本之中。这对于进一步强化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是极为重要的。而非歧视性环境壁垒的推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在环境成本高的国家生产环境成本负荷高的产品,这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将起到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还可促使一些环保水平落后的国家及其企业环保意识的觉醒,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环保水平。环境壁垒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作用。当然,某些环境壁垒又具有不公正性,构成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壁垒对于发展中国家不合理不公平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环境与贸易的主体博弈
早在16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中,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象征,因此,一个国家在开展对外贸易时,要想获得利益就必须从国际贸易中增加本国的金银存量,即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资源对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格局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环境作为自然的生命支持系统和资源中的一种,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国际贸易影响国民经济,而国民经济又影响生态系统,因此,贸易在间接地影响着环境。而环境一般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他性的同时,一个最重要的性质就是环境行为的外部性特点,即一个国家的环境行为在对其他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自己会从中受益,或者一个国家的环境努力可以给其他国家带来不劳而获的收益。
在缺少一个全球性的强力机构的情况下,替代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一个出路就是找到能够改变环境博弈均衡的激励因素,使参与各方不再陷入囚徒困境的泥潭中。目前来说,更普遍的更容易采取的国际性行动,并能从这些行动中获得激励性收益的就是国际贸易。
(一)采用函数关系对环境与贸易的关联分析
假定贸易和环境问题只涉及两个类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博弈,为了提高针对性,假定贸易双方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其博弈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收益为z。
(11)式表明,在不考虑贸易因素的情况下,要使社会总收益达到极大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从环境中所得的收益是相反的。在现实中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严格按清洁生产标准进行,完全满足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壁垒”条款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了全面治理,全球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发达国家从环境中得到正收益,发展中国家由于治污技术和装备的投入,净收益为负。
(12)式表明,在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要使社会总收益达到极大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从贸易中所得的收益也是相反的。在现实中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完全不考虑环境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任其排放,全球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发展中国家由于未治污技术和装备的投入,从贸易中获得的正收益大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净收益为正。发达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正收益小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净收益为负。
从(11)式和(12)式单独分析来看,似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环境中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贸易中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但综合(11)式和(12)式来分析,正是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制约可以使社会总收益达到极大值。这种制约关系可以采用后面提到的“选择性激励”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说明。11式加12式总和为0,这进一步说明了将双方在贸易中收益的一部分用来改善环境,可以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现实中一种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制定国际规则,规定贸易双方各自拿出贸易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治理,以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从而保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从环境中受益。
(二)采用支付函数分析环境与贸易的关联
由于跨界环境问题的争端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设定P代表发展中国家,R代表发达国家。令Ujki、Bjki分别表示在贸易博弈和环境博弈中的支付,其中上标的字母i=p或r,分别代表P国和R国;下标的第一字母j=c或d,表示P国的战略(c=合作,d=不合作),而第二个字母k表示R国的战略(c=合作,d=不合作)。这里的“合作”,在贸易方面表示签订和履行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各种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在环境方面则包括签订和履行多边和双边环境协议,加强环境方面的合作,自觉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产生转移等有益于环境改进的各种举措。“不合作”则表示与“合作”相反的行为。
按照上面的表示方法,通常的分析中关于跨界环境问题的囚徒困境中的支付结构可以表示为:和。这样表示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一国产生的污染不仅会对自己造成危害而且对其他国家也带来负面影响。同样,在一国为减少污染所进行的努力中取得的好处,其他国家也可以无偿地分享。而且往往一个国家从自身的污染中取得一定程度的净收益,其他国家则遭受净损失。并且减少污染的努力一般要付出成本的。这样,在涉及到跨界环境问题的博弈中,必定出现囚徒困境的情形。
同样,利用上面的表示方法,通常的分析中假定的合作型贸易博弈的支付结构为:和。博弈的结果必是以“合作”为双方占优势战略的惟一纳什均衡―“合作-合作”。
尽管上述环境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和贸易合作博弈模型,都有各自的理论根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情况,但为了更接近现实,假定一个如下的支付结构:
环境博弈的支付结构为:和
贸易博弈的支付结构为:和
之所以假设这样的支付结构,是因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贸易领域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中,占有主动性,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合作可以比不合作或发达国家单方面的开放要好一些,但也不是绝对最优的,从发达国家动则采取贸易制裁的行动中,可以知道它们并不珍惜合作的机会。相反,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对于发展中国家则具有重要意义,贸易领域与发达国家的相互合作,对其来说具有最大的收益。所以发展中国家不会在合作中轻易地单方面做出破坏合作的事情。而在环境领域则是另一番情形。由于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现实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良好清洁环境对于处在温饱线下的人们来说还属于奢侈品,所以对环境问题的态度比发达国家要缓和些,尽管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更愿意坐收渔利。相反,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对于重视生活质量和环境意识较强的发展中国家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双方合作中发达国家一般不会采取投机行为。当然,上述的解释不是绝对的,但对于本文的目的(关联理论在对同一问题上存在不同支付结构的情形下的应用)来说是适合的。
按通常的环境与贸易方面的关联理论假定,对于跨界环境问题的囚徒困境,在不存在有约束力的承诺,且没有有效的惩罚或激励措施的条件下,那么按照纳什均衡原理,参与各方将被锁定在以污染为占优战略的环境囚徒困境之中。改变这种困境的一个思路就是:考虑通过从双方的贸易博弈中获得收益(注意这里的贸易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以“合作”为占优战略的“合作-合作”的纳什均衡)作为“选择性激励”来改变环境困境。这相当于两个博弈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高级的“混合”博弈,也就是所说的关联(绑定)博弈。通过关联,两个国家在贸易博弈方面合作的战略将仅仅取决于在环境博弈方面的合作战略,在贸易博弈中合作战略所带来的收益反过来将影响到环境博弈的结果,从而改变其陷入囚徒困境的状态,使在环境上的合作战略成为帕累托最优的战略。同样,参与者如果在环境博弈中采取机会主义的战略(即污染战略),就会增加在贸易博弈中采取不合作的可能性,从而达不到贸易的帕累托最优。如图1和图2所示,关联后博弈的结果形成两个稳定的纳什均衡,一个是双方都采取合作战略的纳什均衡,一个是双方都采取不合作战略的纳什均衡。在这个关联博弈中其他两种战略组合―“R合作-P不合作”和“R不合作-P不合作”,都不是均衡战略因而被剔除。这样,关联实际上相当于一方或双方做出的一个承诺或威胁,表明它们将不会采取这两种非均衡的战略,而且关联后博弈的支付是两个独立博弈的支付的累加。这样关联后形成的博弈结果表明,如果双方一开始在贸易和环境方面都采取合作战略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一方有激励背离这个均衡进行投机。关联的结果使双方走出环境的囚徒困境成为可能。
按照博弈理论,环境博弈与贸易博弈这两个单独博弈的结果都是一个“不合作-不合作”的囚徒困境纳什均衡。在贸易和环境都处于类似于囚徒困境的情况下,是否也可以采用关联战略,利用双方在贸易和环境方面支付结构的差异,使P国从贸易博弈相互合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作为改变环境困境的“选择性激励”,使R国从环境博弈的相互合作中获得的收益作为改变贸易困境“选择性激励”,从而达到走出两个困境的目的呢?由于两个国家在对于环境问题和贸易问题上,所拥有的利益和态度的不同,P国在环境问题上处于主动地位,而R国在贸易问题上处于有利地位,这样实际上给双方创造了平等谈判和相互间进行公平交易的条件,符合经济学的关于利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的假定。最重要的是,双方更容易接受关于环境与贸易关联的安排。假设双方在关联协议中相互约定:任何一方不论在贸易或环境领域任一方面或两方面的不合作行为,必然会招致另一方在这两方面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下面来看关联后博弈的结果。
关联后博弈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确定的“不合作-不合作”囚徒困境式的纳什均衡(加下划线表示),相当于对原来的单独博弈没有任何影响。毫无疑问,这个结果的出现实质上是关联安排的结果,也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能起到惩罚或威胁机制的均衡,才有可能使关联向着有利于合作的方向移动,达到减少机会主义的目的。
关联后博弈的另一个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假定的支付结构,尽管,但由于所以不能肯定与是否成立。虽然如此,也正是这个不确定性可能给关联安排带来改进的可能。
对和分别进行移项得到:
和
从中可以看出:只要两国在贸易相互合作中的净收益(把贸易投机作为机会成本)大于或等于他从环境投机中获得的净收益(以环境合作作为机会成本),只要两国在环境相互合作中的净收益(把环境投机作为机会成本)大于或等于他从贸易投机中获得的净收益(以贸易合作作为机会成本),就可以使得贸易和环境领域的全面合作战略成为一个确定的纳什均衡。这样,在一开始双方在两方面都进行合作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方有激励偏离这个均衡,从而使双方走出在环境与贸易方面的困境,实现关联的目的。
结论
环境与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过去中国并未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法规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惜对环境和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整个国家经济和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并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因素。因此,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建立起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对外贸易战略,发展绿色贸易。对贸易和环境保护而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共同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共同目标,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为贸易与环境提供了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环境和贸易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实际上是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发展贸易实际上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合理利用国际法,积极参与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一方面,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关机构组织的关于贸易与环境的讨论,积极参与诸如国家标准化组织、国际商会等非政府组织间的有关活动,并力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根据《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未来的谈判中谋求公平待遇和承担与自己国家相适应的责任。另一方面,积极参加WTO多边贸易体制内环境贸易谈判,与发达国家的成员方一起,共同制定真正顾及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与合理要求的多边环境保护贸易规则。
健全环境贸易立法。同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环境贸易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贸易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健全我国环境贸易立法,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需要的法律体系。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灵活解决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要建立投诉和应诉的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协商、调解、调停等方法解决争端。作为一个多边机构,WTO推崇以协商或斡旋等非法律方式解决争端,因此,在解决争端时应充分利用协商、调解、调停等自愿基础上的争端解决方法,特别是协商方法,力争实现双方满意的结果。在协商、调解、调停等均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方可诉诸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解决。
参考文献:
1.冯德连.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政府策略的定位和细分.财贸研究,1998
2.李丽红.自由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由矛盾冲突到实现协调发展研究.现代财经,2005
3.王玉婧.WTO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
4.吴高明等.环境壁垒的成因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0
篇6
1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合同中几组常见句型
1.1provided(that)
provided,连词,表示“假如,倘若”“,以……为条件”“。providedthat”在法律文书,尤其在国际经济贸易合同条款中使用较为广泛。在这个意义上“,providedthat”一般置于句首,其用法与if或where引导的条件从句无实质的区别,可译为“如果,倘若,只要”(例1)。“providedthat”还可表示“withtheexceptionof”的意思。但需注意的是,翻译的时候一般不能译成“除……外”或“……除外”,需译成“但(是)”(例2)。此外,provided在国际经贸合同中还经常与hereinafter、herein、otherwise等词连用,但这里的provided不是连词,而是动词,表示“规定”的意思(例3)。例如:
例1:ProvidedthatthisContractisstrictlycarriedout,PartyAwill…(只要该合同得以严格执行,甲方将……)
例2:Provided,however,thatSellertakereasonablestepstoavoidorremovesuchcausesofnonperformance…(但是,卖方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或消除造成不履行的原因……)
例3:SelleragreestoselltoBuyer,andBuyeragreestopurchasefromSeller,duringthedeliveryperiodhereinafterprovided,uponthetermsandconditionshereinafterstated,thefollowingmaterialormaterials.(双方同意在本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内按本合同的条款规定,由卖方向买方提供下列一种或多种物资商品。)
1.2subjectto
subjectto这一词组用法极为丰富。在普通英语中,subject作形容词“,subjectto”的义项包括“易受/易遭……”“、须经……”“、取决于……”等;subject作副词时“,subjectto”义项只有一个,即“在……条件下”。不管用作形容词还是副词“,subjectto”表示的都是一种制约和被制约,条件和结果的关系“。subjectto”后面可接法律条款或规定,亦可接机构名称或某部法律名称,可根据具体上下文,译为“除……另有规定外”(例4)“、在遵守……规定的条件下”“、(须)遵守……的规定”“、(须)经……”(例5)“、按……规定”(例6)“、根据……的规定”以及“受……管辖”(例7)等。
例4:Subjecttosubsection3…(除第(3)款另有规定外……)例5:ThecontractissubjecttoapprovaloftheGovernmentofImportCountry.(本合同须经进口国政府的批准。)
例6:SubjecttoincreaseasprovidedinParagraph7onthereversesidehereof.(可按本合同背面第七条规定上浮。)
例7:TheContractissubjecttothelaws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本合同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
1.3notwithstanding
notwithstanding,介词,表示“虽然,尽管”,在普通英语中使用较少,但在经贸合同中使用却非常频繁。它与although、though等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无本质区别,可不译(例8)或译为“尽管,即使”。在例8中,notwithstanding虽未被明显译为对应的词语,但阅读上下文,其“尽管有上述条件(规定),但……”的含义还是相当清晰的。notwithstanding一词的典型用法为后面跟法律条款或规定,译为“尽管有……的规定”(例9),在某些合同翻译中,处理为“除……规定外”。另外,在法律合同中notwithstandingtheforegoing和notwithstandingtheabove也较为常见,也表示“尽管存在前面约定的内容,但……”,可不译或译为“尽管如此”。
例8:Notwithstandingtheconditionslistedabove,PartyAcanterminatetheContractifPartyBdefaults.(如果乙方违约,甲方可无视上述条件终止该合约。)
例9:Notwithstandinganythinginsubsection(4)(b)…(尽管有第(4)(b)款的规定……)
1.4inrespectof
inrespectof,在普通英语中,意思为“涉及,关于,在…方面”,一般后面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经贸合同中,它亦用于表达“与……有关”这一意思,但正式程度较高,后面既可以接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接从句。在实际翻译实践中,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有关……”或“关于……”(例10)或“对于……”(例11)等。此外,在实际应用中,inrespect还经常与其他古体词连用或与同义词以or连接实现意义叠加,表达意思更为准确、严密。如:inrespectthereoforinrelationthereto。
例10:inrespectofArticle10,Paragraph3...(关于第10条第3款/与第10条第3款规定事项有关的……)
例11:InrespectofeveryProvisionalSumtheEngineershallhavepowertoorder...(对于每一笔备用款,工程师有权命令用于……)
1.5save…/except(for)save在普通英语中一般用作动词。在英文经贸合同中可用作介词,其意思与except(for)相同,表示“除……之外”。save和except后面既可接名词性短语,也可接介词短语或从句。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此类句式的翻译一般可处理为“……另有规定的除外”(例12和例13)或“除非……另有规定”(例14)。在英文合同文本中,save/exceptasprovides/stipulates句式极其常见,实际上,这一句式完全可以用unlessotherwiseprovides/stipulates替换。此外,一些翻译人员对save的用法不甚了解,故中译英的法律合同中,更多人习惯使用except(for)这一表达方式。
例12:TheContractorshall…,andsaveinsofarastheContractotherwiseprovides.(承包人必须……,本合同另有规定的除外。)
例13:exceptashereinprovided…(……本协议另有规定的除外)
例14:ExceptwhereotherwiseprovidedinthisContract…(除非本合同另有规定……)1.6withoutprejudicewithoutprejudice表示“没偏见,无损害,不使受损害”的意思。在经贸合同文本中,后面通常接介词to,再接法律条款或规定,可译为“不损害……的规定”(例15)或“在不影响……规定的原则下”;除了接法律条款或规定外,还可接某种权利或要求,表示“不使某一合法权利或要求受到损害”,可译为“不得影响……(权利或要求)”(例16)“、不得损害……”或“在不损害……的原则下”等。其反义词为withprejudice。
例15:ThisArticleiswithoutprejudicetothethirdProvision.(本条不损害第三项规定。)
例16:PaymentforgoodsonthisorderpriortoinspectionshallnotconstituteacceptancethereofandiswithoutprejudicetoanyandallclaimsthatBuyermayhaveagainstSeller.(验收前所支付的订货款不得构成承诺,因此不得影响需方对供方的任何或所有权利要求。)1.7intheeventintheevent在经贸合同中用法与普通英语中无太大差别,表示“如果”的意思。后面既可以接of,也可接that从句。在合同可译作“如(果)”(例17)“、…时(候)”(例18)或“……的”(例19)。例19的情况多出现在汉译英的翻译实践中。
例17:Intheeventofsuchadeclaration,neitherpartyshallhaveanyclaimagainsttheotherparty.(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任何一方都无权向对方提出索赔。)
例18:Intheeventofterminationofcause,EmployershallpayEmployee’swagesorsalarythrougheffectivedateofthetermination.(因故解除合同时,雇主应支付雇员合同解除生效前的薪金。)
例19:IntheeventthatPartyAarrangesPartyBtoworkovertime,PartyAshould…(甲方依法安排乙方延长工作时间的,甲方应……)
篇7
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对比分析 合作
在全球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经开始成为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广东与香港地域相邻、民俗相近、经贸相融,从改革开放至今,广东都是港澳投资的首选地。但近年来,两地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小,来自于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圈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粤港的经济融合度和依存度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加快粤港服务贸易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2009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高增值服务中心和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本纲要无疑为粤港两地服务贸易合作带来历史性契机。对粤港服务贸易进行比较研究,从多角度比较分析粤港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服务业合作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港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1―2013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48.7亿美元增加到1384.188亿美元,增长了21倍多。其中,2007年,广东服务贸易加速发展,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218.8亿美元,增幅达116%。2001―2013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660.31亿美元增加到1930.67亿美元,增长了1.9倍多,出口额由411.33亿美元增加到1333.97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进口额由248.98亿美元增加到596.7亿美元,增长了1.3倍多。
另一方面,从绝对值上看,香港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远远大于广东,2001年,广东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香港的7.3%,说明香港的服务贸易规模远远超过广东。但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要快于香港,显示出广东对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视,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粤港相关国际竞争力指标对比分析
(一)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比分析
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通过一国某产品、服务出口在世界该产品、服务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服务的出口在世界出口中份额的比率,反映贸易结构与贸易依存状况, 具体可表示为: ,其中xi表示一国i产业或产品出口值,∑xi表示世界i产业或产品出口总值;X表示一国出口总值,∑X为世界出口总值。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
从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在其他商业服务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06年广东的RCA指数达2.282,高于香港的RCA指数(1.551)。同时,广东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略高于香港,2011年广东在保险服务上的RCA指数(0.792)也略高于香港(0.317)。另一方面,香港在运输服务业、其他商业服务业的RCA指数大于1.25,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香港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主要有:通信服务、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等。
(二)TC指数分析
TC指数即为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M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该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大,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弱,等于0表示该产业竞争力处于中间水平。粤港服务贸易2006、2011年的TC指数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广东在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竞争力,2006年TC指数达到0.74,高出香港的水平;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TC指数2006年和2011年分别为0.43和0.48,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高出香港;专利使用和特许行业TC指数低至-0.95,具有明显劣势。香港在运输服务业2006和2011的TC指数分别为0.33和0.313,高于广东,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他商业服务业的TC指数2006年和2011年分别为0.66和0.58,仅次于广东,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保险服务、通信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没有竞争优势。
篇8
内容摘要:根据中国政府加入WTO 时的承诺,我国在去年内已经取消人民币业务地域和客户对象的限制对外资银行提供国民待遇,实现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如何形成健康而富有竞争力的中国银行业,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关键字:银行;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和银行中的作用
中国加入WTO,为对外贸易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使我国近些年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迅速提高,贸易对GDP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强。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郑重承诺,通往成功的道路仍然必须要经历许多的商业风险、法规障碍及文化挑战。事实上,中国银行业并非只是一个单一的市场,而是由许多类型、规模及地理位置各异的银行组合而成。我们在华的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尽管中国已具有现代银行业的雏形,但外国投资者仍须遵循四条原则,以跨过危险抓住机遇。
二、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尚待改进之处
虽然我国银行业目前尚在不断完善中,但在国际贸易领域,为此银行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方式陈旧。我国银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1997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在银行体系风险降低的同时,业务范围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实现利润方式的减少,使风险更为集中,反而不利于银行的管理。另外,在管理方式上,中资银行不具备先进灵活性。因为缺乏自主经营的优势,中资银行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并且,由于呆帐准备金提取额度的不足和呆帐核销自主性的缺乏,我国银行对国际贸易中风险的规避能力极为缺乏。
2、贸易融资对象不合理,银行信贷水平低。近年来新增贷款量在不断增大,但银行主要融资于大型商贸企业,对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或资信核实的困难,银行很少为其提供大规模贷款,由此使部分中小企业获得授信无法满足贸易发展的需求,但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在贸易额度大时仍略显紧缺。商业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贸易活动,成为贸易信贷的剂,但现在各银行的贸易信贷仍不足以维持贸易的高增长速度。在我国,应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注重发展保理之类的新型业务。
3、银行创新力度小。要拓宽中资银行的业务领域,就应积极鼓励银行业的创新。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有几点原因阻碍了金融业务的创新。其一,我国与世界金融改革思路的差距。以避险为主要目的,我国采取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不利于银行在贸易领域的创新。其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成为其它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的阻力。其三,金融创新是以金融工具为实现手段的,虽然我国目前注重金融电子化的推广和应用,但此过程中出现的客户资料的安全性保管问题还有待解决。另外,海外联行网点少也成为制约创新的一大因素。国际结算往往通过总行,环节多,速度慢,由此使资金在途时间长,加大了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
三、提高中资银行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中国加入WTO,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使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对我国银行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中资银行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以提高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
1、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制转换。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步伐。国有商业银行的逐次上市表明国家决心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国际市场,让市场引导银行改制,最终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上市募资使银行资本实力雄厚,防范风险能力增强,管理经验的引进也起到推动改革进程的作用。改制后的银行具备充足的资本金和一流的管理团队,可为国际贸易提供有力的支持。
(2)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的进程。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须一改以往层层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的做法,应以精简为原则,按照经济区域及业务发展需要决定机构的设立和撤并。对业务量小,亏损面大的分支机构,应根据业务需要灵活调整。
(3)加大复合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极度缺乏既通晓国际贸易又擅长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员。因此,在保持原有人才优势,防止人才流失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现有复合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使其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从而适应新形势下银行领域的国际贸易业务。
2、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监控。事实证明,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是保障资产安全性的必要措施。尤其是我国在发展对外贸中小企业的贷款时,基于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更应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建立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提高内控有效性,坚持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
3、创新业务领域。要加快国际业务的创新步伐,更好地发挥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作用,一是要打开业务市场:首先,扩大银行国内市场的的服务范围;其二,开拓发展国外市场;其三,争取三资企业、外资企业金融业务,开辟国内国际外资客户业务市场。二是业务品种的创新。在稳步增加国际贸易结算额的同时,根据贸易形式的转变和客户的需要,推出如银保、保理等业务新品种,利用资源共享优势打开产品市场销路,提高其知名度。
四、促进商业银行竞争力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商业银行与企业开展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切实消除对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歧视,政府应该对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受信门槛,保证其顺利获得生产所需资金;其次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商业银行现存的不良资产,可通过适当注资或拍卖转让来降低不良资产率;最后要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不合理干预,使其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化解自身的问题。
(二)发挥地方金融优势,参与企业的改制和重组
发挥地方商业银行与地方企业长久以来形成的良好银企关系的优势,积极协助企业搞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工作,主动帮助他们与有关部门一道制定具体的改制、重组方案,提出有针对性的债权处理意见,对改制、重组后债权债务已落实的企业,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所需的资金可按信贷原则予以优先解决。同时要以资产重组为切人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商业银行自身建设,提高为企业融资服务的能力
首先要调整信贷结构,丰富信贷业务品种,扩大企业贷款选择范围,积极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同时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流程和担保手续,为企业“二次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其次要加强优质服务,如开办信用卡、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和推选个人支票、异地通汇等结算方式,从而更加方便广大企业的存、取、汇、兑业务。
面对着中国的入世,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使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面临的问题仍然非常显著,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更应正确的把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加强自身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才能在以后更长远的时间内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为中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乔治 H 汉普尔,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 曾康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西南财大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 黄亚钧、吴富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28-02
[作者简介]李艳(1979-),黑龙江省密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三合一、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黑龙江大学“卓越对俄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施。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G2013010067);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YJS_2013004);2013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12年货物贸易总额达38667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落后美国150亿美元。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研究型人才;熟悉国际贸易实务,了解WTO规则,精通外语的应用型人才;熟悉海关、银行、物流、检验检疫流程,能够熟练地进行国际贸易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型合一的国际贸易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三型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研究工具、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外语水平,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为进一步培养打好基础。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或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中担任经济分析和项目规划等工作,可以从事各类外企和跨国公司的决策参谋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承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博士)等工作,还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的目标。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熟悉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实务操作和相关法律,了解主要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政策,掌握应用WTO规则维护企业利益的能力,有较高的营销、人际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了解进出口的具体事务,能够熟练、准确地填制进出口所需的单据。适应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和行业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需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人才。此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报关员”、“单证员”等技能的培养。
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研究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学习了大量的难度较高的经济理论,例如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但不适于实践操作。“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精通外语,了解国际贸易惯例。但又疏于对高深国际经贸理论的研究,继续读研读博深造,搞科学研究时,又受到高级经济理论的限制。“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只擅长于具体的贸易操作,熟悉报关单据的填写,运输手续的办理,却缺乏商务谈判和签订合同的综合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从事政府经济咨询、决策工作、科研院所科学研究、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国际结算、外贸、物流等工作。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同,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应用,有的侧重技能。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的设定上应该将“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在一起,既教会学生基本经济理论,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应选择以理论研究、经贸实务或操作为主的课程序列。
二、“四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应该将科研渗透到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介绍国际贸易前沿、热点问题时,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撰写论文或成立科研项目,授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就会使学生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适应外贸一线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在岗实习两种培养途径。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实验室,配以相关的软件,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仿真软件、单证和报关软件等。同时充分寻找校外资源,主动与外贸企业、物流公司、银行、保险机构等建立联系,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培养适应国际贸易一线工作的需要,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
3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融合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至关重要,因为专业课直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但是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保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借助基础课的培养。从事任何工作,首先都要具备工作所需的职业道德,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公共基础课的传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加大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等。
篇10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指标体系,竞争力
一、河北省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河北省政府给予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高度重视和政策大力支持
河北省服务贸易发展起步晚,发展落后,并且服务贸易发展中结构不合理,但河北是贸易大省,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可以借助货物贸易的大力发展势头来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河北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同时也提出要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在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中,河北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其中提到对于第三产业来说,要将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在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中也提到河北省将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有了这一规划,河北省金融机构会依据规划中提到的任务去积极完成。政府除了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上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也给予政策的大力支持。在诸多影响河北省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原因中,有一项原因是河北省的外资金融机构引进过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河北省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速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河北省提出,凡是来河北建立分支机构的外资金融机构,河北省会根据其注册资本给予资金上的奖励,如:外资金融机构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会给予其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如果其在河北运营半年以上,并且在这期间无违法违规行为的将给予其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对于新来河北落户的外资金融机构如果其注册资本在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将给予其一次性补助800万元,而对于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将给予其一次性补助500万元励。政府的这些政策都充分说明了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大力支持的。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有力保证。
(二)河北经济实力雄厚
我国在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时有一个优势条件,那就是我国的GDP总量居世界第三,河北省在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时也具备这一优势,2012年全国共计31个省市自治区GDP排名中,河北省居第六位,GDP总量为26575亿元,虽然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还有差距,但这一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成为河北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坚强后盾。
(三)河北经济增长迅速
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河北省经济发展连续多年处于上升趋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6575亿元比2011年的生产总值20137上升了31.97%,比2005年的生产总值10012.11上涨了165%,短短的7年时间河北省的生产总值有着这么大的变化,这无疑是河北省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金融服务贸易是河北省的弱势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但有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做支持,河北省的金融服务贸易产业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二、河北省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因素分析
尽管河北在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时有有利因素,但同样也存在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河北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一劣势在河北省尤为突出,河北省是一个贸易大省进出口总额多年排在全国前十位,2012年进出口总额505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5.45亿美元,仅占9%,尚不足一成。近年来,兄弟省市服务贸易发展如火如荼,2012年四川、陕西和湖北三个内陆省服务贸易额已超越河北省,河北省服务贸易排位由2011年的第十位下降到第十三位。2012年,河北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5.45亿美元,不到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并且结构不合理,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北省服务贸易的输出主要集中在港口服务及运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旅游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而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广告宣传服务等占河北省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很小,与当前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形成强烈反差,制约了河北省服务贸易水平的提高。
(二)河北省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贸易品种数量单一。目前河北省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贸易产品还主要是一些非常传统的品种,像河北银行主要开办汇出汇款、汇入汇款,托收等结算业务,并且业务量也很小。而像金融信息服务、货币经济等现代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河北省的金融机构都还没有涉足。
(三)金融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是缺乏金融的高端人才,但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存在,就是金融高端人才地区分布不均,例如像河北省由于其距离首都太近,使得高尖端的金融人才纷纷涌向北京,这使得河北省的金融机构招来金融高端人才困难,留住金融高端人才更困难,所以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
(四)河北省外资金融机构引进过少。截至2012年年底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42家外资法人机构、9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97家代表处。像上海、北京、大连这样的城市由于受经济、地域等条件影响,外资金融机构引进数量较多。而像河北这样的大省到目前为止只有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银行性金融机构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唐山市设立了分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强调企业组织战略是影响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之少,根本起不到对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带动和刺激作用,或者说作用很小。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http:///
[2]河北省商务厅,http:///
[3]河北省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河北网,2012年4月10日
[4]2012年河北省金融运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6月14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