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有限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一)逃不开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英语教学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学生无法学习到英语这门语言的精髓。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不光是教师,包括家长、学生,甚至外界都对英语成绩太过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最本质的学习,导致学生缺少运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对英语更进一步的学习。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改变旧有的观念,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将来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以及全面发展。(二)课堂缺少氛围。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语言类课程,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学习。由于教学的目的性过强,教师并没有特别重视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说和读的兴趣大大降低,更无法将英语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多多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不要课上只顾自己讲,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是无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教师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英语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三)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缺乏。有一些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有的学生认为许多英语知识内容没有必要去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学习,认为只要简简单单地背一背英语单词就行了。其实对于整个英语教学来说,只是背诵英语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自我学习意识,教师让完成的内容才完成,没有安排的任务坚决不做,更别提主动进行英语学习了,这样完全不利于英语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随着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视和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1]2017年新修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核心素养[2],因此课程、教学、评价都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下面以“DNA的复制冶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摇摇

一、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分析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理性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4]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生物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和生物学基本观点[5],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确定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对生命现象及其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是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生命观念、思维和方法,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有机升华。“DNA的复制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内容,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6]。学生已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DNA双螺旋结构等知识背景,教师在分析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测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推测复制过程的经典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建构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功能的概念,体会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大胆想象和猜测,培养科学的思维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找准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三点

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本节课学科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准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功的关键性前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了启发式、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确立了本节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切入点是体验假说———演绎;支撑点是科学探究。

(三)定位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助推剂

精心设计教学主线,准确分析教情、学情,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助推剂。教师把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思想和方法[3],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达成对生命的理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素养基础。

二、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教学中,在层层设疑、解疑、演绎推理过程中,学生体会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课堂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探究主线实施[6],处处渗透着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达成课堂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利用前概念创设新情境

前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回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图片呈现问题: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建构生命观念。指导学生推测:DNA复制的场所可能在哪?进一步引发思考:一个DNA复制后形成两个子代DNA的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教学中发挥科学前概念的正迁移作用,使之成为学习新概念的铺垫、资源,成为新知学习的新增长点。

(二)立足核心素养点,开展探究活动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不是在每节课都要充分体现和落实,根据学习内容、学情等不同,每节课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围绕培养点开展探究活动,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仅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间接影响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达成。在本节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立足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等生命观念,演绎与推理、归纳概括、建构模型等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品质等。1.科学探究建构DNA的复制方式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习中,沿着“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主线,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发现问题。根据导入环节设疑:一个DNA复制后的子代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可能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全保留复制、弥散复制。作出假设。学生根据问题交流结果作出假设: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弥散复制。演绎推理。教师设置了5个递进的问题:设计此实验的关键思路是什么;怎样区分用肉眼看不到的DNA分子;若亲代DNA用同位素15N标记,放在含有14N的环境中培养,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实验中如何将不同N元素组成的DNA分子区分开;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怎样分布。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在师生交流过程中,预测DNA三种复制方式形成的子代DNA的可能情况,以及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实验验证。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制作DNA复制的模型,模拟复制方式,初步建构半保留复制的概念,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佐证学生的推理结论。得出结论。在前面推理、模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2.讨论———探究建构DNA复制过程本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教师呈现科恩伯格的两个实验研究,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获取信息、找关键词,推测DNA复制可能需要的条件:模板、能量、原料、酶等。其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演示DNA复制的动态和连续变化过程,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交流以下问题:DNA复制的条件、场所、时间、结果?DNA复制的特点、意义,如何保证其准确性?同时结合大肠杆菌半保留复制图例,用数学方法计算三代中含15N-DNA的比例。在此过程思维的碰撞中,聚焦构建概念,学生再次体会生命观点。

(三)课堂总结拓展,课后反馈巩固

师生共同梳理主体知识,重温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深化对DNA复制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学生提出:DNA复制是从一端开始还是两端开始复制呢?两条链复制是同时的吗?是同一个方向进行吗?有些问题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使学习达到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结合学生质疑,教师呈现图片,展示DNA复制的多起点、两条链反向延伸的特点,拓展了课堂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课后教师设计了5道重要概念的反馈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DNA复制这一重要概念。

三、思考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以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总目标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准确定位每节课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创造机会,多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设置递进式的问题,创设学习的真实情景,是启发学生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生物学课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学段,初中侧重于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以及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初步理解;高中侧重对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概念进一步深入探讨,深入到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活动的机制,更加关注生态学和进化思想[5]。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两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如何进行无缝衔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元素,但同时衍生出新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利用生物课程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生物科学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

[2]赵占良.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

[3]谭永平.中学生物课在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和基本任务[J].生物学教学,2016(5).

[4]蔡文艺,周坤亮.以“核心素养冶为中心的课程设计[J].辽宁教育,2014(7).

[5]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

篇3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

核心素养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见图1)C=(S+K)A,即核心素养是人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乘积,不是简单地相加。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是素养量的聚焦,更是素养质的提升。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已初步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质?答案只有一个,聚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

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学就是触及教学的底部和本质的教学” 。既然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多维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的底部必然指向知识的依托地“学科教材”、技能的生发地“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涵养地“学生心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教学是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生兴趣与情感和学习建构与发展交互融合的“S3”教学模式。(见图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特点

根据深度教学内涵,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深度教学的特点有:

(一)从学科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任何教学如果不能触及学科教材本质,其教学效果必然是浅显的。李松林教授认为:“知识涉及四个层面,即符号系统、信息系统、逻辑系统和意义系统,形成知识的四重结构。”(见图3)

地理符号系统是指地理教材的图表和文字,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地理符号所传递出来的内容,地理逻辑系统是指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综合,地理意义系统是指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初中地理教材有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知识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之问今天又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议题,深度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学习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世界按尺度不同可划分不同的区域、二百多个国家,如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一一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教材提供五个国家和五个地区的地理知识,显然不能代表对世界地理整体、全面、系统的把握。编者提供一洲、五区和五国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洲、地区和国家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地在于把握地理学科教材本|,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的羽翼,一言简之,就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理念上要树立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上要重视地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的设计,教材分析上要挖掘教材蕴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教学方法上要以地理思想和方法为指导设计学法和教法,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评价。

(二)从学生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主体兴趣和情感的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的热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被教育的境地,深度教学不可能真正发生。深度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内源性学习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始于新奇,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度,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他们探究动物独特性的奥秘;情感重在共鸣,中东地区战火纷纷,儿童失去亲人的痛苦眼神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急切探究这个富饶却又充满血泪的地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决定着学习的持久度,持久的学习是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天地人事,育价值观念” 是深度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从学习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过程建构和发展的教学

M.戴维・梅里尔指出:“尽管当今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但每一个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机制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习本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能够认识地理事物?为什么能够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影响地理课堂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李松林教授把心灵结构分成心智、心意和心事,心智是心灵理性部分,而心事是心灵感性部分,心意则是心智和心事共同作用的意义结构。脑科学研究表明,脑是学习的器官,左脑是语言脑、逻辑脑、知性脑,右脑是形象脑、直观脑和感性脑,左右脑在间脑的作用下,共同建构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心灵具有天生的意向性,大脑具有寻找和建构意义的功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心灵的官能,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把地理感性学习和地理理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完整建构地理意义。(见图4)

意义建构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如学习《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时,学生最先感知的是地理景观图片,西北地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学生对其抽象为气候干旱;学生通过西北地区绿洲农业、塞上江南(两个平原),抽象为西北地区农业为灌溉农业;通过西北地区优良畜种,看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这是学生第一个层次抽象,再把抽象的三个要素进行联系,发现本区干旱的气候制约着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进行了第二次抽象。通过西北地区景观东西部的差异的比较,也直接抽象成第二层次差异性。地理意义的建构联系,既有同层横向联系,也有异层纵向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以归纳的方式实现意义建构,从抽象到具体以演绎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见图5)

学生这个建构过程还必须遵循阶段发展理论。“发展乃是指一个人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学前知识、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定为现实水平,通过独立阅读图表完成任务定为实际发展水平,在同伴和老师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定为潜在发展水平,在两种水平之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适切压力,才能激发学生挑战精神,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建立在学生特定发展水平之上。(见图6)李松林教授把知识分成经验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相应每类知识也有五个层次水平,即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价值水平。这就告诉我们地理课堂知识的学习呈进阶式,“设定怎样的学习序列,学习者依此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而逐渐进阶,最终达到较高水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观念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从初中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呈螺旋式、渐进式、阶梯式发展,最终指向培养地球村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施

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和特点,深度教学应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好(effective)、效率高(efficient)和参与度大(engagement),应该具有怎样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施深度教学达到e3最大效度教学?我们可以借鉴M.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李宗录老师的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图探式”地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途径。

(一)图探式教学结构原理(图7)

1.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探究教学。

地理教材由图像系统、文字系统和数据系统组成,地理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标准共94条,其中明确提到“运用地图”的有50条; 2012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412页,而图幅数量为555幅,这就充分说明地理教学是一部图学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不能主动去阅读地理图表,他们只关注文字系统。如何突出地理图像系统?关键在于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去阅读地理图表。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在现实世界问题或者任务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教师要精心研究图文系统,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地理问题成为学生与图像之间的纽带,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的再造。

2.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学。

梅里尔认为:“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同伴教学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观察、思考、讲解、分享、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中心,学生系列活动是为了建构意义,对话学习是建构意义的核心。佐藤学认为“在对话学习中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 对话交流的活动成功完成对真理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识。佐藤正夫认为:“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与用于深思的时间空当所组成。”要求学生围绕情境问题深入思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深度的体现指标就是学生对话交流内容的深度、质疑的深度、表达的深度,离开学生深思熟虑,深度教学无法形成。

3.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深度反思的建构教学。

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反思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在情境问题解决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要反思自己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不足,并寻求问}解决思想和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建构知识网络时,我们习惯性让学生进行课堂学结。这一环节的学生反思,李松林教授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回顾、归纳、追究、批判。多数学生能够把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出来,处于“回顾”层次,个别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知识网格,达到第二个层次“归纳”,却很少有学生对知识进行追究和批判,这是我们图探式教学课堂深化努力的方向。

(二)图探式教学课堂流程

根据“图探式”教学聚焦问题、对话交流、反思建构等原理,我们设计了图探式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见图8。

篇4

【关键词】美学素养;课堂教学;英语教师

一、美学及其本质的探索

(一)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

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古老,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了初级的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年轻。尤其是强调美学素养的美育思想,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可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诗”“乐”的学习。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就提出“培养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的言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近代,对于美的研究已成为人们难以舍离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虽然是有意或无意的,由此美学理论应运而生。人都有美感的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故此,美感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理论。因此,我们将美学定义为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二)美学的本质探索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社会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中职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中职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美学素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那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什么实际作用呢?

(一)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二)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的书呆子,这和缺乏美育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

三、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学素养的展现

(一)教师的教态美

美育教学的完美实现,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例如,中职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 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

(二)教师的语言美

美育教学的完美实现,首先其次要注意语言修养,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美学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的一门音律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三)教师的板书美

美育教学的完美实现,最后还应注意板书的设计与书写。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清晰构图。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了解美学的本质以及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学素养的展现之后,英语教师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去实现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在说写训练中表现英语美、创造英语美

英语的审美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英语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英语美的陶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英语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和创造英语美。

1.交际英语充分体现英语美。语言的最本质功能就是交际功能。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践过程其实就是体现英语创造美的过程。对于高职高专的大学生来讲,交际英语主要体现在目常交谈中,如果想说“我吃过饭了”,可以说I’m full。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以随机、灵活的安排一些活动,如在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让新生用英语介绍自己,或为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讲简单有趣的英文笑话、故事。为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可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英语角等系列有益活动,让学生把英语美体现在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创造英语美的能力。

2.在书写中创造英语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欣赏英语美,模仿和创造英语美,以达到英语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写作训练先从模仿入手,从仿写地道优美、表情达意的单句,过渡到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的段落,再到构思巧妙、布局合理的篇章,让教材中漂亮的英语框架结构为我所用。教师可适时地开展英语作文比赛,创办英文刊物和小报,鼓励学生向英文报刊杂志投稿、写英文日记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在朗读中体验英语美

朗读是训练英语语感的基本方法。英语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对话、丰富多彩的句式,蕴含着作者的情趣意旨,还有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佳句妙章,需要通过大声朗读、细心咀嚼才可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内涵与美感。当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组织英语模仿比赛、对话比赛、朗读比赛等,鼓励学生模仿要惟妙惟肖,诵读要绘声绘色,表演要生动逼真。当学生从心底发出“美”的赞叹时,学生就会在朗读中体味到英语美的真谛,犹如尝到了甜蜜的果子,能激起他们强烈的追求口语表达的意念和信心。

(三)在视听中欣赏英语美

英语节奏感强,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律美,要引导学生经常听音,学会听音。随着多媒体影像进入课堂,我们可把多媒体课件、英语教学光盘应用到教学当中。但首先应选好听的音像材料。应找一些原版的非常理想的配录音,例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等供学生欣赏。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听,例如点重音、标意群、画升降符号,如何揣摩纯正优美的语调中那种特有的韵味,从而对此进行模仿。当然除了听教材录音外,教师切记莫忽视音乐教育,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好的乐曲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振奋,更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总之,英语之美,不胜枚举。英语语言富含的美学价值使其可接受性大大提高,表现力大大增强,尽显其独特语言艺术魅力,成为世界语言中的奇葩。中学英语教学是进行美学教育的大舞台。教师应积极探索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五、总结

本文尝试从美学的本质、美学素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学素养的展现,提出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美学思想的渗透,只有美的教学形态、语言以及形式,才能启真扬善,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宝句.浅谈外语课堂的美学应用[J].科教论坛,2010年7月.

[2]丁志斌,石红梅.英语语言之美的哲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3]崔允都.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淅江教育出版社,1998.

[5]伍新春.学习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崔允都.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马玉红.发现英语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J].黑龙江教育,2006年第10期.

篇5

关键词: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 人才素养 专业知识 创新精神 应用能力

当前,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中职生课堂教学与人才素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并探讨得出实施的基本原则、相应方法体系和评价理论,为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系列具体操作的模式和方法。数学是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人才素养的整合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建立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合理、全面、易于操作的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方法体系。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其等同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照搬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导致数学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需求逐步由“用工荒”转向“人才荒”,不仅高端人才缺口大,在一线工作的蓝领工人也极度缺乏,企业在经济浪潮中要有持续发展,首先要靠一流的产业工人,没有高水平的一线技术工人配合转型、升级,只有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升级,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只能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工艺、三流的工人,生产出的仍然是三流的产品”。而这些一流产业工人的来源就是各类各级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草根智慧”,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进行训练和发展,体现探索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发挥他们的实用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也就解决了企业和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和体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学生数学知识概念体系、方法结论掌握的基础上,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让数学教育在学生上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成为他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使他们更理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以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锻炼和体现探索、进取和创新精神。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它必须为现代生产和实践服务,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充分发挥其优势,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银行利息、商场利润、工厂最大产值、最小投入等问题,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创新,这样可以一改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它对生活的影响。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专业有效性。

充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学科知识。同时,数学教师要与各专业教师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备课,及时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例如,财会专业要以学习函数、概率与统计初步等知识为主;广告、服装专业主要侧重点是利润计算和最优化规划等,这样将数学与专业结合,才能使学生乐学、爱学,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人才。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和品德教育。

企业对中职生普遍反应“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规定时间坐不住,规定工作做不好”,这就说明中职生缺乏人文情趣和社会品德。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利用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再生学生的自信情怀;剖析产生的问题,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加强就业教育和职业心理辅导,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五、企业人才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中职生是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的大军,他们直接关系到企业在经济浪潮中的持续发展,除了专业实训课的技术技能外,还要通过数学知识传授过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坚持追求目标的品格,大胆主动的独创精神,自信心,使他们乐意承担决策和行动的后果,能忍受挫折;培养他们社交能力和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以及处理事务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可供一食之餐,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思考、交流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主动与创新意识构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素质和品德教育,结合职业技能、职场应变、专业创新素质培养,使学生成为“有水平、能动手、会创新、懂合作”的新型技术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成为企业适应时展,屹立世界强林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振世.提高职业中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人民教育,1997.

[2]王友嵩.创新思路打造特色学校.中国教育家优秀论文集,2006.

[3]南站军.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文阅读 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我在日常调查与分析中发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课改面临严重的功利性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方法、技巧,也不是各种各样的理论,而是最起码的语文素养和必要的人文精神,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功利主义行为。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表现,课堂设计更多考虑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标新立异,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课堂设计流于表面,华而不实。另有部分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乏味单调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泯灭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极端模式探索弱化了文本内容挖掘。语文教学的极端探索造成了诸多顽疾,它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向了阅读教学外部条件的构建与改进,种种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传统与单一,而且显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预期效果,仿佛给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然而,透过好看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却是有些糟糕的真实:它追求形式胜过内容,它追求统一胜过个性,它追求“技巧”胜过艺术。这样的表里不一让我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语文阅读教学。

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导向牵引。课堂上一些教师一味迎合新课程标准,追求合作探究这一时髦的学习方式,但合作探究的目的、时机和过程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有名无实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3.情感目标小结有虚假作秀之嫌。我在很多公开课调研中都有这样的发现,老师为了凸显自己设定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小结中将情感目标像知识目标一样罗列出来,给人虚假的感觉。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又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4.耍弄“技巧”驾驭了饱含内里的语文课程。教师上课耍弄“技巧”,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巧”,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内心却激发不起半点情感波澜。

二、创造民主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阅读教学选文标准的一致性从“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证明当今秩序的合理性”的角度显示出语文教育受历史遗留思想钳制的悲哀,而学生个性发展也因此大打折扣。成型的教学模式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尤其是学生全面获益,因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终极定型。在模式运用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对接受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绎,因为无数次的演练已形成固定的图谱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导致的思维定势,不仅导致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学生非逻辑性思维的发展。而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学习,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艺术性又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压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与确立。

语文阅读教学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教学,它追求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我,通过语言学习塑造灵魂,强化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培养叛逆者,不断创造民主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认识、探索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一种乐趣,使其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他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职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整合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呢?如何将学生素养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应用呢?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我国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勇于创新、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信息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②社会责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③独立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二、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1.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宣传和理论研究

通过在教育领域、信息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宣传,使包括各级领导、教师在内的信息主体转变观念,认识到信息素质教育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确定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进程,寻找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2.开设信息基础理论与技能教育课,培养学生较全面的信息素质

学校是最大的信息源、最大的信息用户群、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信息教育需要在已开设的信息基础理论教育、信息检索技能的基础上,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民主、数据库分析与利用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3.发挥学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功能

图书馆作为专门从事文献信息的搜集、整序、存储、开发、传播和利用的文献信息中心,它是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情境,提出数学背景问题

问题情境的设置须以学生所学专业里的实际问题或社会生活中实际事件为背景由教师提出或通过讨论某一问题引出。如通过提出“古人如何解决圆的面积的计算”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定积分知识的兴趣。具体的情景也可以在课前由学生自己提出(通过网络进行课外资料搜索),但问题最好是客观真实的情景,问题的内容应含有准备学习的数学知识背景。

2.解析问题,确定所含数学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能力的程度,指导学生分析情景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已知和未知数学概念。同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研究的结果形式以及评价的方法。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对具体问题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探索,完成自我学习过程

根据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指导和监控,尤其是在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方法时更是这样。可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学习中所涉及的计算或作图的问题。同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自主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资源。学生通过问题研究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步加深了对数学概念建立及应用的理解,同时也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思维的习惯。

4.交流协作,探索问题解决方法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后,与小组成员一起相互交流问题的有关信息,讨论各自对问题的研究过程,提出自己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5.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高等数学带有许多抽象的结论和复杂的图形,如果还习惯于传统的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教学发展要求,如果采用利用多媒体声、色、图、文兼备的教学,使枯燥的高等数学概念直观、形象化,更有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高精度、高速度及图形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数学理论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大学生中采用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不论是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是对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辅助学习,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教学;职业素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民办院校应运而生。各级各类高校年年扩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输出质量,社会也要面对因毕业生俱增带来的消化难问题。纵然社会、国家大力拓展渠道,专家、学者进言献策,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深在高校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如何发展自我,身兼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和教师如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应成为“就业”之问题链上的第一环节。而职业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课堂教学集思想交流,文化传播,应用功能等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 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学习、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及所达到的实际职业素质和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而职业技能则为外化素养,即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以6.5∶3.5 的比例进行划分[1]。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性越大。所以职业素养的高低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

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中,高校教育贯穿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 学子们通过学校教育、社团活动、兼职工作等, 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一番探索。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更详细地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历经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2]因此,从人的发展需要来看,高校阶段的大学生不能只片面地吸收专业知识,而应通过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了解职场的行为规范,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为未来正式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2、 社会需求

大学生在告别象牙塔走入职场成为完全独立的职业人时,应该具有完整的职业素养。但是事实反映,有些学生面对毕业求职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在面试环节不能展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败北;有些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职业素养的不足,一方面自己对工作深感不适,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该员工有限的职业潜力而遗憾;而员工的诚信,敬业,忠实度更直接影响着职场的稳定性和供需双方的互相信任及欣赏度[3]

三 课堂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关联性

1. 学习与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终身学习型社会,企业人才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使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杨福家教授曾说过,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了。因此进入职场并不表示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意味着发挥展现自己学习力的开始。为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都经历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课堂学习不是短、平、快的技能获得过程,它考验一个人的持久毅力和灵活应用各种策略方法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对学习所设立的近期的、长远的、大小细节的目标,及由此目标所指引付出的艰辛努力,各种学习策略的融会贯通,及各个阶段所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必会迁移到以后职业活动更广义的学习中,促进个人职业成长,从而更助于形成企业的学习力。

2. 沟通与交际能力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一社会属性决定了在社会活动中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才能有效的传情达意,高效的进行管理,解决问题。由团中央和北大联合的《2006 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外雇主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重视非专业能力的考察,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中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排列前三位[4]。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高考压力等原因,在进入高校及进入职场表现出或孤芳自赏或不善交际沟通,严重影响其职业发展潜力。Hymes1972年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不仅包括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在对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何人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现代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话题出发,结合实际设计新颖、思考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请学生们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资料的搜集过程、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课后的整理写作等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在这些活动中不仅知识得到了训练,更是培养了学生们人际交往的勇气,信心及沟通技巧。

四 结语

优秀的职业素养绝非一个讲座,几节训练就可达到。西门子公司的“人才素质模式”知识、经验、能力三方面中,他们认为能力最为重要。因为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工作经验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培养能力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能力”就是本文中所指综合的职业素养。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蕴涵人文精神的英语教学担当的不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传承。职业素养涵义很广,本文仅从上述三大点阐释语言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诸多关联,以期教师挖掘教材内涵,设计丰富的语言活动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做好职业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琳.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 (24).

[2] 爱德加·薛恩, 仇海清. 职业的有效管理[M]. 北京:三联书店,1992.

篇9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思维定势;自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素质的培养与数学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是以教师好的数学课堂安排为基础的。因此,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是当代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知识不是教会的,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无法展开。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激活他们内在的原动力,最大限度的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和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创造性思维具有变通性、独特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就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本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创设问题情景,启发想象,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科学上的许多发现都是先凭直觉作出猜想,既合理的思维变通,而后再加以论证。因此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只生于展开想象的客观环境中,启发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有这样的例子来供我们参考:例1∶m为何值时,方程x?+x+m=0的两根异号;

一般解法为:设方程的两根为:x,y。

因为方程的两根异号,所以 Δ>0,xy0,m

现引导学生考察如下问题:如果去掉判别式Δ>0这个条件,结论仍是m0 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呢?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探索兴趣被激发了,分析结果如下:

事实上,方程ax?+bx+c=0(a≠0)的两个根异号时,由两根xy=c/a,可以保证Δ=b?-4ac>0成立。故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异号时,不必加Δ>0这个条件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打破了学生解题思路的单一,教材中这样的素材很多,如教师能深入挖掘,循循善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将大有益处。

2.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表现形式是创新而不是机械重复,这就学要有较强的独创能力。要提高学生地创造力,教师必须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在提出分析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多方联想拓广引申,已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一节的习题课中,我们给出了如下一道习题:

例2:已知9x+3y+z=0,y?-4xz=0,z≠0,求y/x的值。

看到此题学生一般都是利用已知两个条件消去z,得到关于x,y的等式,进而求得y/x的值。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y?-4xz=0的结构特征酷似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0,从而联想到构造一元二次方程xt?+yt+z=0,因此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再将该方程与9x+3y+z=0 比较,可发现3应是此方程的重根,故有3+3=-y/x,即y/x=-6。该揭发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3.变更角度、独辟蹊径

思维定势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倾向,它让人以比较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当思维定势与问题的解答途径相一致时,思维定势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定势与解答途径不相一致时,则产生消极影响致使解答过程冗长繁琐,甚至半途而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习题的内在潜力,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活性。

例3:解方程组:17x+13y=32 (1)

19x+23y=40 (2)

此体若按常规解法,显然较麻烦。如果我们不急于消元,而是将原方程化为系数较为简单的方程组,再解之,则较为方便。可将〔(1)+ (2)〕÷36,〔(2)- (1)〕÷2得到x+y=2;x+5y=4。这样虽未达到消元的目的,但能化繁为简,顺利求解。

4.一题多解,拓广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部分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这种联系可使统一问题,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解法。教学中,教师若能对同一来源材料,引导学生不依常规,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从而拓广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例4:已知方程ax?-2x+3a-1=0的两根中,一根大于1而另一根小于1。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利用求根公式求解.方程一根大于1一根小于1,只需〔2-(4+4a-12a?)? 〕/2a<1;〔2+(4+4a-12a?)? 〕/2a>1解不等式组可得0<a<3/4该方程需解无理不等式,显然麻烦。

分析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设方程的两根为x,y。则x<1,y>1;x-1<0,y-1>0;(x-1)(y-1)<0;即 xy-(x+y)+1<0。于是有 (3a-1)/a –a/2<0,解得0<a<3/4。

分析3:利用函数思想求解:设F =ax?-2x+3a-1,则只需:a>0,F(1)<0;或a<0, F(1)>0,解得:0<a<3/4。

二、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实验、归纳的科学,又是演艺、推理的科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全面反映数学的这两个侧面,不仅要注意逻辑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计算的准确性,更要使学生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理解了数学,也才能使学生在真正需要应用所学知识是能及时地析取。教师可从两方面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1.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你运用已学知识去独立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2.教师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坚持其发式,反对注入式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充满活力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时,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复习准备:解下列方程x?+2x-3=0;x?-5x+6=0;2x?+5x-3=0;3x?-5x+2=0

引导探究:观察上述各方程的系数和你所得的两根,你能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特殊思路:利用你发现的结论说出方程的2x?+8x-1=0两根之和与积,并验证所的结果是否正确。

得出猜想: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两根为x,y,则有x+y=-b/a,xy=c/a。

证明猜想:有了前面的特殊探路,学生自己都能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从而肯定猜想成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观察、探究、归纳、猜想、证明的全过程,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又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开发了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提炼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只是包括概念、性质、法则等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人脑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反映,是思维加工的产物。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以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深层知识蕴涵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

中学数学的基本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统计思想,转化思想。例如: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实际上运用了分类的思想。

四、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运用数学史教材,强化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将更紧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服务于其他学科,而且在研究数学的应用时,如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运用别的学科知识来解释其基本原理无疑对数学的应用有很大的帮助,进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从数学的发展史来看,数学是人类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数学与其他各种知识总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数学的创造也均产生于一些实际问题。中国古代就曾经用“天”来表示未知数,而创造出半符号代数学——天元术。在数学教学中,加入相关的数学史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使学生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以及量化的知识和技能,能把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他们”。要让学生明确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可涉及花坛问题:有一块长4米,宽3米的矩形园地,现在要在园地上开辟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这是一个开放式应用题,没有唯一答案,只有最佳方案。题目的参与性很强,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设计原则去设计花坛的图案,在根据自己的设计列出方程,求出相应的设计尺寸,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课堂教学也显得生动活泼.这些题目紧扣教材,注重情境,题型新颖,只要仔细分析就能用课本知识解答,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总之,课堂教学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变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廖顺宏.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杂志.

[2] 徐希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几点看法.数学教学研究, 2001.

[3] 胡晋宾.发现式教学情景的创造.数学教学研究,2001.

[4] 冯寅.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举例. 数学通讯,2003.

篇10

关键词 注重 阅读 提高 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农村的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基本技能及生活实际,探究新的阅读课堂新模式,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阅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的做法与同行商榷。

一、以兴趣巧引导,为阅读教学铺路搭桥

伟大的教育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是在兴趣中高效地完成的,没有兴趣何为阅读教学,也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阅读教学就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我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阅读的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根据教材的编排、学生的知识结构,精心设计每一节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从一个怕阅读到爱阅读和乐阅读角色中来,学生有了兴趣就乐于质疑、乐于交流、乐于表现,学生的阅读和素养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大大增强了。如在教学人教课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时,我先用课件出示精美的索溪峪图片,接着讲述有关它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后引入走进文本。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口述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那些陈旧教学手段跟不上教学前进的步伐,而先进的多媒体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它以强大的音、形、色、动画等感性资源占据着课堂,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好这一资源,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从无形变为有形,从无声变为有声,从难变为易……只要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感悟。

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首先抓住课题中的“野”这一字眼,让大家探讨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自己的心目中,你觉得这“野”字怎么理解?有的说:“做事时不受约束和限制的意思。”有的说:“玩耍时忘记了回家。”又有的说:“这里指的是自然景物。”……学生回答后,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分别出示了山、水、动物等四幅自然景物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在返回文中去仔细阅读,把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等会围绕“野”字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看看感悟到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交流,大家形成了共识,课文从山、水、动物和人这四方面展示索溪峪的野。 这一教学环节紧紧抓住“野”这一重点,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和交流,体会到了文本的真正内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三、精品细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叶老强调了语文学习贵在阅读,作为一名教者要注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文的关键和重点处做好“导”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精品细读,品出语言的精妙及魅力,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锤敲打,反复推敲品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遣字用词巧妙的同时,也在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