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区规划;节能;优化设计;方案设计
1.引言
规划设计影响建筑节能。小区规划应从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形、建筑间距、冬季风主导风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综合、深入研究,以改善小区的微气候环境,利于节能。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研究、比较构成小区微气候的决定性因素(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素等)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通过小区规划布局上的调整、改造,形成良好的居住条件和有利于节能的微气候环境。有关小区规划中的节能问题,设计面较广,问题也比较复杂,限于篇幅,本书仅讨论小区布局与通风、热岛现象的防止以及如何更多获取日照等问题。
2.建筑选址
首先,建筑选址应根据气候分区进行选择。对于严寒或寒冷地区,为防止“霜洞”效应,一般不建议建筑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处。因为冬季冷气流容易在此处聚集,形成“霜洞”,使得位于凹地的底层或半地下层建筑为保持相同的室内温度而多消耗一部分采暖能量。然而,对于夏季炎热的地区而言,建筑布置在上述地方却是相对有利的,因为在这些地方往往容易实现自然通风,尤其是到了晚上,高处凉爽气流会“自然”地流向凹地,把室内热量带走,在节约能耗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室内的热环境。
其次,建筑选址还需注意向阳问题。日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工作效率关系紧密,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合理利用太阳辐射。例如针对寒冷地区的冬季,住宅规划设计应在满足冬至日规定最低日照小时数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更长的日照时间,为此应在基地选择、朝向选择和日照间距上仔细考虑。
此外,建筑选择还应注意冬季防风和夏季有效利用自然通风的问题。在寒冷地区,考虑冬季防止冷风渗透而增加采暖能耗,住宅建筑应选择避风基址建造;而在夏季炎热地区,则
应顺应当地的盛行风向,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对于绝大多数地区而言,由于冬夏两季盛行风向的不同,住宅小区的选址和规划布局可以通过协调与权衡来解决防风与通风的问题,实
现节能的目标。
3.小区布局
合理设计小区的建筑布局,可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建立气候“缓冲区”,对住宅节能有利。因此,小区规划布局中要注意改善室外风环境,在冬季应避免二次强风的产生以利于建筑防风,在夏季应避免涡旋死角的存在而影响室内的自然通风。此外,小区规划中还应注意热岛现象的控制与改善,以及如何控制太阳辐射得热等。
3.1 风环境优化设计
住宅小区室外空气流动情况对小区内的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地方(尤其是高层)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在冬季冷风渗透变强,导致采暖负荷增加。例如据测算,在冬季如果建筑保持0.5~1/小时的换气次数,那么冷风渗透造成的采暖负荷将占总采暖负荷的1/4~1/3;并随着风速的增加成e指数增加,对采暖负荷影响巨大。此外,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小区污染物的消散和室内的自然通风的进行。因此,需要分析预测小区内的空气流动情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做出合理的评价;必要时对规划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3.2 热岛现象的防止
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即小区气温会高于其他地方、尤其是郊区的气温的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概率变大,同时还促使了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无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外空气温湿度和适当的辐射环境。在提供给居民一个美观、舒适、健康、便利的室外活动环境的同时,也通过传导、辐射、对流、自然通风等形式降低住宅围护结构的外表温度及室内气温,有效地降低住宅的采暖空调能耗,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通过采用辐射、对流、导热、传质过程联合求解,即传热与空气流动联立计算的方法,把太阳辐射、风、建筑结构和类型、下垫面状况、人员情况和各种排热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并获得温度场(分布参数)或温度集总参数的输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可对小区热岛效应和绿化、水景等园林设计结果进行定量的评价。从国内外的工程应用来看,美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国内清华大学等都分别利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对城市、住宅区室外的热环境进行过预测和研究,并对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优化。
3.3 日照辐射影响
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居室热环境和建筑能耗,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节能住宅的设计中,日照分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城市居住宅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在大寒日大城市居住宅区住宅的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够获得日照,而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2小时。根据这一规定,设计得日照单位应在设计初期进行日照间距的计算。普遍的做法是沿用住宅间距系数的方法估算,即日照间距=建日的高度X日照间距系数。然而,模拟计算发现,当建筑平面布置不规则、体筑的高度形复杂、条式住宅长度超过50M、高层点式住宅布置过密时,日照间距系数难以作为标准,必须进行严格的模拟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常规的日照分析方法还无法有效解决复杂建筑的自遮挡问题和互遮挡问题。自遮挡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形,而引起的建筑实际接受的日照减少的问题;相应地,互遮挡则是指由于建筑或建筑群布局过于复杂而导致建筑物间相互影响其的日照效果。
所以,要想较好地在住宅区规划设计阶段解决建筑采光、日照问题,应根据当地地理与气象条件,通过计算机模拟地球公转,根据太阳高度角、建筑布局以及单体构造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考察全年不同时刻互遮挡与自遮挡的状况,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4.建筑朝向及其他设计思路
选择合理的住宅建筑朝向是住宅群体布置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很多,如地理纬度、地段环境、局部气候特征及建筑用地条件等。值得指出的是,所谓“最佳朝向”的提法蕴含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它是在综合考虑了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下对朝向的研究结论。朝向选择需考虑的因素有:冬季日照和防风,夏季防晒和自然通风,降雨,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等。根据以上考虑,总结了我国主要城市的住宅最佳朝向和适宜朝向,供规划设计时参考。
5.结语
小区规划与建筑节能技术相比,在几乎不增加建设投资的条件下,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就可以改善住宅建筑热工环境,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在做小区规划的时候应该充分地考虑上述因素,尽可能地在小区功能布局,外观设计和节能这三方面之间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包翔.论小区住宅的建筑节能技术[J]. 科技资讯. 2011(02):118~119.
篇2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y has spatial characteristic. Due to its powerful capabilities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abilities of intuitive image,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introduced to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y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A regional planning system based on GIS will be designed in this article. It provides conveni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rvices for regional planning makers through the data query, statistical analysis, spatial analysis,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analysis and results of graphical output.
关键词: GIS;区域规划;系统设计
Key words: GIS;regional planning;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194-02
0 引言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能够综合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和分析各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并能够进行数据和图形的传输和接收。这种系统能够将地理位置和空间数据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实现经济和空间的结合,对经济信息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数据表达。GIS与区域经济分析的联系主要有几点:首先,区域经济的各项数据由GIS的分析产生结果,这些数据对区域经济的未来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经济信息和空间信息融合的产物;其次,GIS通过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分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模型集成平台,可以更加便捷的对各种模型进行分析和集合;最后,基于GIS具有强大的可视化功能,这样就能够将分析的结果更加直观的展现在用户的面前,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此,GIS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的,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学者利用GIS可以对区域经济的未来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方面。本文就主要设计了一种基于GIS的区域经济规划系统。
1 系统的目的
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发展的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总和,是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解决区域发展方向问题的重要手段。区域规划的制定者可利用基于GIS的区域规划系统,对地区的实际自然、经济、社会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提出的发展目标进行预测,得出、比较和评价规划方案,最终确定规划方案。
2 系统的功能
2.1 GIS基本功能 本系统具有GIS的基本功能,如文件、编辑、视图等。文件功能可以进行文档的打开、新建、保存、另存,对各类地图图层的打开、保存、退出等,支持地图分层管理。编辑功能可以进行撤销、复制、粘贴等基本操作。视图功能可以对各类地图图层的文件进行缩小、放大、移动等操作。
2.2 数据查询功能 要设计一套区域规划方案,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规划任务的要求考察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条件和可能前景,以找到并明确区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传统的方法是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为规划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本系统的数据查询功能,既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查询,如属性查询、位置查询、空间位置和关系查询、邻接多边形查询、缓冲区查询、距离查询等。例如,通过位置查询,能够从一定条件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多个图层中查询出满足空间位置条件的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也可以实现区域经济数据查询和编辑,如不同年份的行政区划、人口、文化状况、资源、工业、农业等各种统计数据,种类很多且数据量巨大。系统可根据用户的设定,将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数据自动编制成专题图表输出。
2.3 统计分析功能 本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包括基本的统计分析功能和统计模型分析功能。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实现某个地区、某个时段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均方差等基本的统计分析计算。而统计模型分析功能是从区域经济的特性出发,运用区域经济领域中常用的经济方法,如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趋势外推等,以完成不同种类的区域经济方面的分析,并能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因素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的预测,建立预测方案供用户选择。通过预测模型计算指标数值,确定区域发展的目标。
区域规划最终要将各种分散的因素综合成一个统一的规划方案,利用本功能可以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综合规划模型和预测模型,制出规划的文本方案。
2.4 空间分析功能 为了使区域规划方案能够落实并实施,确定区域空间结构十分重要。这实际上是确定推动整个区域发展的空间增长极点,使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能够集中起来,发挥更大的集合性作用。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弥补当前传统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在空间分析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其实现经济布局的分析、缓冲区分析等。
2.5 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析功能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政策、人口、教育状况、资金、资本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各个地区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区域规划的作用是优化空间结构,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问题;调整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综合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系统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对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用图形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分区。例如,可以设定不同的区域经济评价指标,利用系统生成类型区或系统区,行政区或经济区,核心区、区和过渡区,优化提高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等,按照不同区域构建区域发展格局。
2.6 制图功能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制定供选方案,绘制规划图,编写规划报告及相关说明。这里首先需要专题研究,其次是综合研究。本系统的制图功能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图形的生成、区域经济专题地图生成、区域经济专题统计图表和综合规划图的制作。这样就将区域经济分析的结果以图形、统计图表或者专题图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在有需求的各类用户面前,更加形象地展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且预测其发展趋势。
3 系统的数据分析
按照系统应用上的需求以及所存储数据的性质,本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在逻辑上分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空间数据(也称图形数据),是指和地理空间相关的各种数据,以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的形式在二维空间上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各级行政区域界定,以及与经济开发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等要素的地理分布,可以将其抽象为点、线、面三种类型,并用不同图层来表示。而属性数据,是与各空间地理区域单元相关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数据,以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共同说明要素的名称和性质。区域经济统计数据数量繁多,如土地资源背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规模等,表现形式是字符串及统计数字,它是本系统主要用来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数据。
地理空间数据(即图形数据)在图形上包含有不同种类的大量信息。通常利用“层”来组织并且管理数据,地图上的所有要素都可以被抽象为:点、线、面几个要素类,然后把不同专题的图层分别归类到点、线、面几个要素类中(表1)。系统属性数据包含历年的经济统计数据,经济数据量大并且种类多,用数据表会满足我们的功能需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进行表结构设计的扩展。如地区生产总值信息表(表2)等。
结合研究需要,在建库时对数据进行分层处理,根据数据的性质分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归并为一个数据层,这样GIS对单幅或多幅图层进行分析和指标量算,以原始图层为输入,而查询和分析结果则是以经过空间操作后生成的新图层表示,有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发挥。
4 系统的总体结构
基于GIS的区域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为:调查研究建立数据库数据的分析预测规划方案的输出,基本结构如图1。
5 系统提供的服务
通过基于GIS的区域规划设计系统,可以为区域规划的制定者提供如下便利的信息管理服务:
首先,制定区域规划所需要了解的区域经济的数据纷繁复杂,而本系统数据库中各种数据信息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归纳、分类、整理,形成标准的数据文档,利用数字化手段结合区域电子地图,转化为所需的空间数据,针对不同类型的管理内容,按层进行地图编辑。用户在查询数据时,通过对数据类型的设定,可以得到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数据。
其次,系统内设针对区域规划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工具,根据用户的需求,可对区域信息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科学分析与处理,为区域规划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以及多种预测方案,并可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与选优。
最后,系统利用GIS强大的可视化分析、空间分析及制图输出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所需的专题图、专题统计数据表以及综合的规划图。数据以地图的形式数据输出出来,更加直观,为最终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斐,郭朝辉等.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与决策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6):77-80.
[2]史嵘,肖龙阶.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54-56.
[3]黄芳芳.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理工大学,2011.
[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邱友良,叶舜赞等.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研究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热带地理,1998,18(4):361-366.
篇3
1.适合高年级的综合性课程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区域性、战略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与此相关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自然、文化等方面,其中还有许多技术与工程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课程强调综合性和区域思维,基本都安排在高年级学习。因为规划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接触最多的是城市小范围的建筑和规划设计,因此,对于涉及研究大范围区域问题的课程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开设。可以让学生从小范围的城市设计逐步过渡到大范围的区域研究,逐步学会宏观、综合、系统的区域思维方法。
2.难以进行真实的区域规划实践规划实践是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所有空间规划设计专业教学的特色之一。由于区域规划研究的对象“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要素繁多而且复杂,编制规划通常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只有几十个教学时数,学校的教学实践经费又极为有限,学生实地实习时间也有限,所以“区域分析与规划”的课程实习,多数都只能在校内“假题真做”,进行专题性或概念性的实践教学。
二、案例教学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从“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需要出发,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更应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规划理论课基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更加直观明了。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国外的案例,如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大伦敦规划、巴黎城市地区规划、莫斯科城市地区规划等。国内的案例可选择多种类型,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案例,如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规划;中西部的规划案例,如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成渝经济特区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教师通过介绍案例,可以拓宽学生区域视野,加深学生对区域差异的认识。通过典型、真实案例分析,学生能对地区情况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加深对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理解,并对现实问题产生兴趣。案例剖析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桥梁,既可以深化扩展教学内容,又可以弥补教科书中的不足。
2.案例讨论区域规划的案例讨论适合规划理论部分,可以和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结合各地区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预先阅读材料,充分准备。可用案例如大珠三角规划、广州市战略规划、三旧改造、厦深高铁对区域经济作用、某市创意产业园区评价等,选择其中之一,组织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案例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言,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争辩能力。案例讨论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在讨论前要精心筛选案例、提出主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防止跑题。教师还应总结点评,理清有关的概念,阐述争论中有关的理论和知识,把握好案例讨论最后一个环节。
3.案例模拟实践“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限于本科生的教学时数与经济能力,基本上是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真题假做”是案例模拟化的教学方法,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本地的市、县或镇,作为区域分析和规划的具体对象。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规划需要的相关资料。区域规划的“真题假做”要求学生多画图,从区位图开始,到现状图、空间结构图,最后画出总体规划图,用图说话,让学生经历整个规划流程。限于现状认识及资料的有限性,学生的规划方案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概念性的表现。通过实践,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经济社会;城镇体系;城镇体系规划规划
当前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关于如何理解城镇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城镇体系规划等若干概念问题。
我们所说的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所谓城镇体系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或―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就政府行为而言,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来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次,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表现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部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但是,这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转变职能、建立整体观念和强调协调。
首先,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如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第二,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第三,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第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来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第四,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第五,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再次,要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协调的目的是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协调的重点是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协调的内容是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对于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陛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同时注意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第五,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雾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第六,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篇5
关键词:曲靖市 区域规划城市特色 特色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 A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它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目的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2]。区域规划不同于经济区划和城市规划。它是以经济区范围为主体的规划,因此,经济区划是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础,而区域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3]。区域规划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部分,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4]。
1 区域规划研究的概况
1.1 研究背景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管理层,对区域规划都越来越重视,这种重视的基础在于区域规划的优势,基于以上分析的区域规划的重要性,本文以曲靖市南盘江(九龙山--越州段)沿线区域规划为例,探讨区域保护利用规划。分析得出案例区域规划落实了曲靖市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凸显以山水为主要脉络的城乡历史和文化记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切实改善民生。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分析总结曲靖市南盘江区域规划的工作经验,促进各方面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去谋划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使得区域内各类开发建设行为在区域规划的统筹安排和综合调控下,合理、有序、健康、协调发展。
作为有效保护控制城乡居民点周边的自然山体、河流水系,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新型城镇化的典型示范区,南盘江沿线成为了具有良好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文化效益和产业效益的城市生态涵养区、城市休闲功能区、城乡文化记忆带和区域旅游功能区,并由此带动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 南盘江区域规划的概况
2.1 南盘江区域规划的理念
规划的核心理念表述为“山水承梦”,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文化先导
以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为指引,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特色彰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展示曲靖独特的聚落形成与生长特征;
(2)有机生长
以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保护为原则,探索曲靖以生态和谐为先导的“有机生长”方式;
(3)产城共荣
以产业提升和人口流动引导为基础,实现曲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城共荣”。以城市文化特色为先导,以生态保护的有机生长为前提,以产城共荣为支撑,使规划区成为曲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5]。
2.2 区域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层次
南盘江沿线区域规划分为区域总体规划、镇区规划、村庄规划三个层次。区域总体规划范围位于曲靖市中心城区东侧,以东外环和沾潦公路为东界,南至越州工业园区,西侧以曲靖-陆良和曲靖-胜境关高速公路为界,北至九龙山,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6]。
2.3 区域规划的技术路线
规划基于对南盘江沿线区域现存的主要问题与规划目标之间的矛盾分析,分三个层次展开,实现了规划策略到规划措施的落实。
第一层次:规划策略研究通过三个关键途径,实现对空间、功能两个决定性要素的规划策略研究。城市特色是根本、生态安全是前提、产业布局是支撑。从历史观出发,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从全面的生态安全评估出发,为规划选址与利用策划提供安全前提;从全局观出发,从更大空间范围考虑规划地段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第二层次:系统方案落实对第一层次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落实。包括空间结构、用地系统、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绿地系统、生态系统、总体城市设计、公用设施、综合防灾等方面的规划建议与控制内容。
第三层次:城市设计与策划以特色空间为骨架,构建城市设计体系。确定规划区内重要的片区、路径、节点,以及其指标控制体系。并对重要节点进行修规深度的城市设计及策划[7]。
3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关联
3.1 城市特色引导规划重点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个根本认识,曲靖的区域规划将城市特色和特色空间规划作为项目核心的工作内容,并在这一工作的指引下,完成新型城镇化思想指导下的城镇空间整合、人口引导、资源配置、管理策略的制定,曲靖及规划区城市特色的挖掘,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城市特色和生态要求,提出曲靖城市空间发展的策略,产业提升转型的具体策略,区域交通策略,镇区的规模及功能引导,村庄改造整理策略,重要节点的设计与策划等重点任务。
4曲靖市南盘江区域城市特色的研究
4.1 城市特色与特色空间
4.1.1城市特色的基础理论
城市特色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经济等条件下形成的。一般一个城市的特色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包括多个层次的内容。城市特色可以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种类型。有形要素就是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固化的物质因素,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地形、地貌,城市的空间结构、街区肌理与建筑风格、重要地标与历史遗存和要素、园林景观等。无形要素包括文学、历史、戏曲、方言、宗教、风俗、节庆、饮食等[8]。
4.1.2特色空间反映城市特色
从感知的角度,城市只有两部分,一部分空间经常也易于被人们感知,另一部分空间不经常也不易于被人们感知。人们经常能够感知到的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绿化设施、商业活力发达的地段,我们称之为特定意图区,特定意图区体现着城市最主要的特色。我们把各种特定意图区的集合称为特色空间;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城市部分,不能成为体现城市特征主要载体,我们称之为普遍空间[9]。
4.2 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目前很多城市区域规划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城市的文脉难以延续,城市空间和管理割裂,产业缺乏统筹布局,传统聚落风貌异化,城市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差等问题[10]。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城市发展为生态环境健康友好,历史文化延续,形态清晰、空间有序的布局合理的优良宜居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关键(图1)。
图1 区域规划应用城市特色技术路线框架图
5结语
区域规划是国家进行空间规划和管理不可或缺的层次和手段。尽管我国区域规划已经有了不少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空间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而城市特色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空间布局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曲靖市南盘江区域规划为例,以城市特色的分析研究为出发点,探讨了区域规划的方法。作为滇东门户的曲靖,自然地理资源十分丰富,区域历史地位较高,文化类型独特。曲靖拥有独特的山水格局与营城特色,南盘江源头马雄山还具有“一水滴三江”的罕见自然景观[11],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在旅游方面凸显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曲靖市以南盘江为纽带、多组团分隔互联的传统生态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路线。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53~154.
[2] 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83~84.
[3] 毛汉英,方创琳.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完善途径[J].地理学报, 1997,52(1): 1~10.
[4] 方创琳.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J].地理科学, 2000,20(1): 1~6.
[5] 杨朝俊,龚金才.新编曲靖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35~36.
[6] 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编.云南地理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48~52.
[7] 庄拯.新设地级市――曲靖[J].城市规划通讯, 1998,05(3)
[8] 吴伟.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23~26.
[9] 顾朝林.城市与区域空间研究前沿[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278~286.
篇6
关键词:区域规划;地方经济;房地产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三)加强区域内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政府稳定房价的手段。但由于房地产是关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要在调控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执行中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就会在解决老问题中产生或留下新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因此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内涵;途径;认识;内容与方法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2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2]。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笔者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2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并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做出明确性的展开研究。因为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所以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须早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而没有从“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相比,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是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3],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三是基于上述2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4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4]。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5参考文献
[1] 王洪跃,张雄.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97-398.
[2] 梁永平.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与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论丛,2001(5):33-36,50.
篇8
关键词 区域规划 扎根理论 发展权力 国际竞争
一、 问题的提出
2005年6月,中央颁发《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上海浦东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序幕。截至2011年底,共有30个区域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云南、贵州、宁夏、内蒙等少数几个省份没有布局之外,其余省份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使得当今中国经济整体空间版图呈现出由系列“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分割支撑的格局。这些区域规划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其中有新区规划,如上海浦东新区发展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等;有改革试验区规划,如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还有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如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等。国家经济规划区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从“东部率先发展”的不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的单一目标取向转向了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多元目标取向;从“外向型”发展方式转向内外联动,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方式;从各自为政粗放发展的模式转向空间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精致模式;从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转向了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模式。
我国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密集出台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对区域规划及其政策的研究也如规划区的设立一样“百花齐放”,如从空间布局和管制角度、从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培育角度、从城市群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角度、从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角度等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探讨了区域规划的性质、目的、形成机制、实施框架及管理模式等,但基本都倾向于对规划内涵及建设成效的思考,对于为什么要在短时期内密集批复数十个战略经济规划区这个“动机性”前置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气势磅礴的举动,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动力,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从案例归纳的视角深入探究国家实施经济规划区战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对规划区建设的作用机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指导国家经济规划区建设。
二、 文献评述
(一) 规划理论及其内涵
Waterston认为,规划在本质上是致力于选择最佳方案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组织性的、有意识的、持续的努力。Levy认为,规划是一项有意识的系统分析过程,通过对问题的系统思考来提高决策的质量。Friedmann认为,公共领域的规划就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来支持行动,其作用在于引导社会转变。国内学者孙施文认为,“规划作为人类的一项社会行动,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与创建人类环境的具体行动,具有鲜明的社会目标导引和参与者本身的社会特征”。叶敬忠从资源效率角度,认为“规划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它旨在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未来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目标”。
(二)规划的动因
Peter Hall将近30年区域规划的深刻背景归纳为:经济全球化、传统制造业和产品经济在许多城市的急剧衰退、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及对环境议题的持久关注。肖金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粗放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避免重蹈先发展地区的覆辙,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只有通过区域规划手段,将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区域规划之中。张京祥认为,自由市场的失败,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加速,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区域规划的重要驱动因素。
(三)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陈耀认为,国家级区域规划的出台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开发条件和潜力,确定能够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战略目标,对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出统一部署;二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振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从跨省区到省区内部培育不同层次增长极。杨龙认为,密集增加的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把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性政策或区域战略的方式出现,增加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功能。国内外学者从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分析了规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对我国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密集批复数十个国际战略经济规划区的动因还没有系统分析与论述,本文拟采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数十个战略性区域规划文献进行归纳演绎,系统分析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批复实施的真实动因。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扎根理论是由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首先提出并发展的质化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归纳手段对现象加以分析和整理,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挖掘,发展和验证理论,目的是帮助研究者“由事实、数据资料中发现理论”。 GLASER(1997)指出扎根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社会研究中,如何能系统性地获得分析资料以发现理论,保证其符合实际情境并能提供相关的预测、说明、解释与应用。扎根理论的目的在于识别现实生活中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如组织学习、技术开发、结构化或者战略化等(Deborah Dougherty, 2002)。由此,扎根理论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其使命,即“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它的一般流程是在理论抽样后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等方法构建理论模型。
罗伯特・殷指出,当研究者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时,采用案例研究是合适的。本文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索国家经济规划区战略的驱动因素,即为什么国家要在短时间内密集批复数十个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因而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此前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理论对批复规划区的动机缺乏完整系统的论述,本研究拟收集2005年以来国务院密集批复的30个国家战略规划区的规划材料进行逐一剖析,进而层层深入,挖掘出区域规划的内在动因。这30份《区域发展规划》涉及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和各种类型的区域定位,其名单如表1:
四、 模型构建
(一) 开放式编码
开放编码指将所获得的原始资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记录,并进行初始概念化,然后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初始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整合发掘出概念和范畴的过程。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我们先对前25个样本材料中对制定区域规划的驱动和影响因素的描述进行编码,编号中包含有:区域规划编号―章编号―节编号―句子编号。如1-1-1-1表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
经过对标签进行多次整理与初始概念化,本研究从资料中抽象出11个范畴及其下属的45个概念,具体见表2:
(二)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主轴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各独立的范畴加以连结,将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合进而形成新的更高统揽层次上的范畴。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和抽象,共得出4个主范畴,分别是:改革社会体制、提升经济绩效、平衡发展权利、防范国际风险。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3所示:
(三)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连结关系的过程。经过对范畴的继续考察和对范畴关系的不断思考,结合规划原始资料,最终得出“国家经济规划区战略的动力机制”这一核心范畴。可以简称为“内部改革动力―外部环境压力”模型。如图1所示。
(五)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用另外5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材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的范畴发展较为丰富,对4个主范畴(改革社会体制、提升经济绩效、平衡发展权利、防范国际风险)的检验没有发现形成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4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因子。
五、 模型阐释
(一) 改革社会体制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但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也突出了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性。规划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实现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一是开展各项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三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四是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养老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二) 提升经济绩效
我国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化”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力地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但地方政府“经济人”的特征使其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制下从本区域利益出发,强行设置行政壁垒,人为干预市场机制,地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空间格局的优化状态。一是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划明确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基础上,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 平衡发展权利
1. 平衡区域发展权利。中国改革开放走的是不平衡发展道路,希望通过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后发地区共同富裕,这在事实上产生了区域发展权利的不平衡。受政策优惠扶持的地区获得了跨跃式发展,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落后地区的资源不断涌向发达地区,从而更难把握发展机会,改革的极化效应明显,回波效应不足,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设立,是要改变以单纯依靠部分地区及中心城市发展的做法,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圈的主导地位,通过“极化”和“扩散”效益,使区域内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合力和内聚力。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不再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布局,而是遍及东南西北的绝大部分省份,不同经济圈、城市带交叉融合,形成网络化格局。
2. 平衡代际发展权利。经济的高速发展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过度开采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透支了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潜力,直接导致代际发展权利的不平衡。以牺牲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来维持当下的高速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平衡代际之间的发展权利,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潘阳湖生态经济规划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针对这些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环境脆弱的特点,专门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其他规划区严格按照国家功能规划区要求,在限制开发区内谨慎开发,坚决不允许在禁止开发区内开发。
(四) 防范国际风险
1.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一度为争夺外资大打出手,优惠条件一让再让,不仅扰乱了地区之间竞争秩序,也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明确要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的外资进入,实现利用外资从资金为主提升到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主转变,同时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等,提高国际资源要素的集聚层次。
2. 鼓励企业“走出去”,攫取全球竞争优势。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强调培养企业的合约精神、法治观念和商业信用意识,鼓励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走出去”。规划区不断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检验检疫、项目管理方面建立高效便捷的支撑体系,为企业境外拓展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国家新的经济规划区战略不仅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思路,明确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风险,同时还探索出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如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图们江合作开发经济区。这些规划区的设立把对外开放和次区域合作结合起来,打开新的对外经济交流通道,不仅有利于提升沿边开放开发水平,繁荣边疆地区经济,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加强睦邻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国家密集设立经济规划区是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之后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范围缩小,规划内容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这是在国际竞争压力和国内改革动力的双重环境下采取的制度变迁,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对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Strauss, Anselm L. (1987).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Dougherty,Deborah.(2002).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s.In J. A. C. Baum(Ed),Companion to Organizations.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ers.
[3] 汤筠,孟芊,杨永恒.区域规划理论研究综述. 求实,2009(02):140-143.
[4] 陈耀.国家级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国发展观察,2010(03):13-15.
[5] 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管理世界,2011(04) :13-22.
[6]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杨龙,胡慧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府际关系的影响.南开学报, 2012(02):35-47.
[8] 刘云中,侯永志,兰宗敏.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主要特点.中国经济时报, 2013 年1 月17 日,第 005 版
篇9
关键词:规划参与;区域;政府;职能部门;公众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urban planning should be improved. We should make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reasonable urban planning participation pattern, establish a systematic, diversified and multi-level planning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make this mechanism legal.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planning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lanning decision-making, establishment,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ion checking process, and 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Keywords:plan and participation; region; government;function department; public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108-03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期,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发展呈现高速度快节奏的特征,全球化城市时代的来临给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既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城市规划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度,同时也承受着越来越强的社会不满度。越来越高的重视度,既反映在各种政府文件、各级领导的讲话中,也反映在广大市民对规划工作的关注,媒体对规划消息报道量的增加。越来越强的社会不满度主要表现在因规划建设引发矛盾的百姓群访案件数量增加,有关规划审批行为的法律诉讼案件数量也在上升。从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社会对规划关注的深度和广度,社会各界对于规划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上升,城市规划已不仅仅只是规划师的技术性工作,更是政府和规划职能部门的法定工作,也是社会每一位公民、利益相关的城市政府部门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规划参与的必要性、广泛性、系统性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使规划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体现,并且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区域层面的规划参与
2.1 城市区域发展的趋势与矛盾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或城市密集地区日趋形成并完善,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城市区域化的特征也越发明显,城市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区域间通过空间网络组织进行流动,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还是属于区域系统下的子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密集区域势必要发展成一个公平、公开又具竞争力的管治和协调系统,以保障区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在城市区域建立合理的管治和协调系统,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区域规划的编制。如广东省政府组织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就属于区域规划的成功案例。区域规划旨在对区域各城市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产业、居民点和重要市政工程设施、资源保护进行全面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使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互补共生关系,以达到区域内资源共享,使城市建设良性发展,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合理发展和城市协调布局。
但是,在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因行政区划的存在导致经济运行、生活成本、发展机遇和利益分配的不一致,在强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地方政府借行政区划手段展开对区域内发展资源、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的争夺,这种恶性争夺既严重阻碍了区域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制约了城市的永续良性发展。因此,在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必须搭建一个区域性规划参与的平台,在科学分析和合理论证的前提下,综合协调不同行政区划的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
2.2 建立区域层面规划参与的信息平台
城市群或城市密集地区在中长期时间内是增长还是衰落,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领域都面临着战略决策选择,并要将重大的决策落实到区域规划和管理层面。理解、分析这些问题,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往往需要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帮助。
城市群GIS系统正是适应区域规划和管理的需要,透过跨政府部门、跨行政区域的政府、学术、商业等机构的协作,共建和共享地理、人口、经济、资源、交通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服务于城市区域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护等,服务于区域管治的决策和行动。通过积累地理信息、制作专题地图、空间模型分析等手段使参与者获得共识,并付诸行动。借助区域城市群GIS系统,使各政府在跨行政区域的协作运行中更好地掌握信息,了解区域发展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为正确的决策投资提供参考,是区域层面的规划参与机制实现的不可缺少的信息基础平台。
2.3 建立“官方”和“非官方”的规划参与途径,为区域性规划参与提供行政保证和社会支持
所谓“官方”规划参与途径是指官方的意见交流和协商,通过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划的各个城市推出政府官员,联合各个城市的规划专家,组成区域性的规划指导委员会。在区域规划编制过程中,定期召开现场或远程网络会议,在城市群GIS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益协调问题,作为区域规划编制的政策指导和行政保证。
而“非官方”规划参与途径是指利用咨询、谈判、公示、听证等措施,在官方的规划参与途径之外,开辟一条不完全是官方的意见交流和协商行动的渠道,通过制定公平准则,建立公开的规划体系,广泛吸收各种利益集团参与规划的全过程,以寻求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的方法和途径,制定出一个透明度高、可信度强、满足全社会愿望的区域规划。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意味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耗费,但却是使区域规划由图纸走向实施的重要保障机制。这种协商契约式的规划可以处理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开拓、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土地资源的需求、开敞空间的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共享等问题,也可在目前已经频繁出现的有关争夺城市发展机遇和信息共享处理等方面加以运用。
2.4 建立规划执行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保障体制,强调规划参与的责任制和规划成果的法定性
区域规划是指导和协调区域内相关利益城市合理有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长期以来,区域规划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导致它的指导刚性较小,弹性太大。国家出台强制性条文时,虽然强调了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中必须划定强制保护的区域,但对如何划定和如何操作落实保护区域却没有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细则和法定运作主体、程序和监督部门。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城市规划法修改的重点要确定更加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规划编制体系,完善“一书两证”的审批制度,增加听证程序,明确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定地位。
建立一个成员广泛,非政府官方性质的规划监督委员会,由社区代表和行业代表组成,直接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对各个城市的规划执行进行监督,并就不同时期的规划发展做出总结报告,防止区域内的不良竞争,对违规的地方政府提出公示,明确规划参与的责任制。
3政府各部门和规划编制部门互动的规划参与机制
3.1 政府各部门规划参与的法定性和连续性
区域规划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对于物质空间的划分,土地利用及产业布局等相关具体内容,必须依靠各城市政府组织规划部门进一步编制下一层次的规划加以确定。而城市总体规划是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总规编制的过程往往是政府部门制订发展方向、战略和指导思想,然后委托相关规划部门进行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就不同阶段的成果提出相关意见指导规划编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并没有参与城市规模论证、用地性质确定和空间布局等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划内容的具体讨论,仅仅是在对于不同阶段规划成果的编制意见中更多地体现行政长官的施政意图。而规划编制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操守在行政权利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由此形成具有强烈领导意识的“市长规划”。政府各部门这种片断式的规划参与使规划编制沦为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忽略了规划编制的行政性和法定性,对规划成果的审批和实施都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建立政府和规划编制部门互动的规划参与机制,制订以科学分析和论证为基础的,既能体现规划专业知识,又能体现政府施政意图的综合协调的编制框架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强调突出政府组织规划编制的职能,明确政府各部门参与规划的法定性和主要参与内容和程序。在参与过程中,既可令政府各部门对城市规模、用地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科学性产生认同感,同样也可以根据政府的施政意图,与规划编制部门进行协调,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的管理和实施,还可以为政府各部门树立良好的形象。
3.2 规划编制部门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改变目前名义上由政府组织编制总体规划,实际上变成规划部门的部门性工作的实际状况,强化规划编制程序的法定性与成果的公开性。可以考虑运行的一种模式是:由政府直接授权规划委员会(由政府官员与社会行业代表共同组成)来组织规划编制和审批,并受理规划质询;规划局负责规划的实施管理与监督;规划编制人员作为公共政策研究人员进行规划编制与研究,摆脱企业生产的色彩。这样,在弱化了行政控制和排除经济利益干扰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规划部门参与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4规划职能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的规划参与
4.1 规划参与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作为政府在空间关系上协调各方利益的工具,规划编制和管理调整对象涉及到利益的各种类型,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景观利益等,而与这些利益相联的对象既有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也有代表不同部门利益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个人,利益关联性的对象之广、层面之全、关系之紧是规划编制和管理矛盾性突出的根本原因。
在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与规划实施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规划参与的程度并不高,基本上都是为规划编制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技术依据,规划设计人员根据国家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相关的用地布局,并没有充分考虑相关的部门利益,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利益协调,从而阻碍了规划的顺利实施。而在专项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从本身的部门利益出发,忽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基础性,造成不同层次规划的冲突,严重削弱了城市总体规划本身的严谨性和法定性。
随着政治民主的推进,权与益的明晰,维权法制的健全,各部门利益群体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对规划参与权和自身话语权、知情权的强烈需求,使规划对于各相关部门的公开和参与的开放性要求成为一种必须。规划部门必须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的规划参与协调不同利益,以达到规划的科学合理和共赢性。
4.2 在利益协调的规划参与过程中,强调规划部门的权威性
总理指出:“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城市规划是非常综合的规划,它关系城市发展的性质、规模、布局,关系城市发展的长远和全局。也许由于规划工作的不够细致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在规划布局方面会出现利益失衡的问题。但是。城市规划的专业性质确定了其在利益协调的规划参与过程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在综合协调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各部门的利益实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既定安排,体现各部门发展意图的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统一要求。
4.3 建立规划咨询委员会参与制度,强调部门规划参与的行政责任制
由各部门的行政官员和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规划咨询委员会,参与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保证各部门意见的即时和全面参与,在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和规划部门之间综合协调,达成共识,避免单独利益或单独意见对规划的影响。对基于各部门形成的共识所制订的规划决策,制订相关行政管理条例,提供行政保障。各部门在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主动积极参与,保证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一致性,而不是仅仅依靠事后监督。对于由于规划参与力度不够或是违反规划获取部门利益的行为,上级政府将通过行政效能监察追究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承办人员的责任。
5公众参与与听证机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与布局。其从行为主体上看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其根本的立足点则是公众,因而城市规划的本身应该尊重和体现公众的意愿。公众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被服务的主体,对一方的服务设施与环境最知情,具有相当的发言权。让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它不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而且增强了人们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体现的则是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可避免“拍脑袋”式的决策与“暗箱”操作。
近几年来,公众参与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在制度上还没有保障,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渠道途径尚不畅通完善,还处于初始阶段;公众参与范围虽然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涉及道路、市政管线、环保绿化、公共设施、城市特色、文化景观、历史遗产等诸多方面,但主要集中在形体规划上,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另外,目前公众参与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尚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参与―反馈―再参与的机制并没有形成。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整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密不可分,它需要整个社会民主发展的大环境条件的提升。因此推进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态度要积极,步伐要稳妥,尤其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的组织机构
建议成立由市人大和市政协牵头,人员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有代表性的群众等人员组成的“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来负责组织公众参与规划工作,同时也作为人大、政协评议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依据。
(2)公众参与活动要注重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宣传
规划部门可采取咨询或召开情况通报会及通过电视节目、英特网定期向市民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要求等,给市民提供一个了解规划的机会。同时还可邀请市民参加城市规划的展示会、论证座谈会或听证会;聘请市民为城市规划监督员;有条件的城市要尽快建设专门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3)将公众参与深入到城市规划决策机制,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制度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是法定的规划程序,是城市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中国可借鉴其先进的规划经验,将公众参与规划进入立法内容,要求规划的审批应有规划对公众意见的处理目录,从全民意识和法制角度上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延伸公众参与活动,通过公众参与,强化规划监督管理工作职能。
在与公众沟通的过程中,对全面而宏观的规划最感兴趣的是专家;而众多建设单位更关注的则是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最关切的却是规划的监督与检查。因此,后两者也成为公示与公开的重要方面。有关规划审批的程序与周期,各项规划管理的法规、规定、规范和技术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规划方案的评审等。这些涉及市民百姓切身利益的内容,要逐步地向社会公开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保证社会相对公正、公平,实现社会共同长远的利益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沈建法,姚鑫,石楠等编著.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2] 周岚,何流.中国城市规划的挑战和改革-探索国家规划体系下的地方特色之路.城市规划 2005(3).
[3] 叶冬青.美国加州西米谷市规划管理决策过程及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5(2).
[4] 国家测绘局.以区域协作为契机推动城市群GIS的开发与应用.中国测绘报,2004.2.10.
[5] 顾朝林.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城市规划.
篇10
[关键词] 区域环评 环保隔离带 环境承载力 替代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简称一地三域)的建设进行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评是规划环评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省做得最多的是各县(县级市)申请的新扩省级开发区的区域规划环评,从目前开展的情况看,已有几十本之多,下面对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环评的特点和方法进行探讨。
1 区域规划环评的分类
根据规划区域的范围,区域规划环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1 大区域的战略性环评
如海西经济开发区等五大区的规划环评,这类规划环评起点高,具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解决的是高层次的战略资源分配问题,具有全局性意义。
1.2 省和设区市重点开发区域的规划环评
如古雷经济开发区、湄州湾经济开发区、江阴经济开发区、环罗源湾经济开发区、环三都澳经济开发区等的区域环评,主要解决区域性的经济发展问题,主导产业和产业定位比较明确,对全省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1.3 县(县级市、区)申请新设立的或扩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新扩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规划环评
这类环评的特点是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为本地的经济服务,地域特色明显,几乎每个县(县级市)都有,大多希望成为小而全的开发区。本文主要讨论新扩省级开发区的规划环评。
2 新扩省级开发区规划环评的关注点和技术要点
新扩省级开发区规划环评的主要关注点包括:(1)规划定位是否正确;(2)产业结构是否合适;(3)规划规模、规划布局是否在环境承载力之内;(4)对环保基础设施的要求;(5)规划的环境替代方案。规划环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否合适,决定了报告书在实际应用时的可操作性。
新扩省级开发区规划环评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规划定位
规划定位是根本,如稀土工业园、氟化工园区等,这就决定了园区的开发方向。规划定位也确定了该规划区的环境目标,即开发区环评的环境保护目标、规划的产业结构目标、规划的环境管理目标。
2.2 产业结构
和国家级开发区不同,省级开发区的起步都比较低。新扩省级开发区大都是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工厂产业来设计产业发展方向,由于引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为了引进企业的方便,大多数开发区希望能成为小而全的开发区,产业结构中的产业往往很多,造成主导功能不明确、与本区域的产业重复等。因此,在确定产业规划时要有全局观,要把整个县(县级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论述后,确定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说明哪些产业向开发区转移,哪些产业放在其它地区,有没有重复和不合理的情况。
为了引进企业的方便,产业规划“宜粗不宜细”,不要把开发区限得太细,否则会不利于今后的开发,但对于污染较重的产业(三类工业等)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容量来进行确定,不能放得太宽。
2.3 规划规模和规划布局
规划环评是对空间布局在环境上的优化,项目环评是研究项目在环境上的可行性问题。因此,规划环评的要求不单是规划这么安排在环境上是否可行,而是解决在环境上是否进行了优化,即不只是“可”的问题,而是“优”的问题。比如石化项目在许多地方可能在环境上都是可行的,但从全局来看并非最优,因此,全国只在福建布几个点,石化就在这几个地区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其它地区就没有这些环境容量,而是从大局来布局的。
2.4 环境敏感目标的确定和回顾性评价
环境敏感目标是预测的要点之一,对规划环评来说,由于实施的时间较长,环境敏感目标随着开发的进程而变化,所以在环境预测时应有不同的敏感目标分布图进行预测,不能只根据现状的环境敏感目标或是只预测规划的环境敏感目标。
规划的回顾性评价。当评价的开发区已经开发了相当一部分土地,则该评价相当于一个扩建工程,应该要讨论目前已产生的环境问题,对问题较多的扩区规划进行评价,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重要内容。
2.5 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预测
环境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包括大气、水等环境要素的承载力,也包括土地、生态、矿产等的资源承载力,在规划环评中都要涉及,但主要是讨论大气、水等环境要素的承载力。
2.5.1 大气环境
2.5.1.1 大气环境承载力
从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来分析,新扩省级开发区的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县城区边缘的扩大,即城市的工业区;独立于城区外的开发区、几个不相连的多片区的联合开发区。规划范围大都以能开发的土地规模而定,有的把周围的生活区也包括在内,形成一个从5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大的开发区。由于一般规划环评中采用的是《GBT 13201-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的模式,该模式是箱式模型,其面积的确定是相连部分的全部面积,而不是开发区的规划面积,这是要区分明确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区域协调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