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篇1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开发学生思维。探索性学习方式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干瘪苍白的,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也起到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利用学科整合,发挥多方面优势促进教学

发展的社会需要发展式的人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关注对一个知识点的解析和诠释,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学识修养,同时要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

五、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学

篇2

【关 键 词】 人生价值观;孔子;哲学;论语

孔子是一个述而不作的圣贤,后人整理出一本对话集,取名为《论语》。中国人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真正研读论语的人却并不多。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与哲学》一书时,练习题经常遇到一些“碎片化”的《论语》章节。文言文的表述足以让学生畏惧,让教师也时常一头雾水,想着去请教语文教师,结果得到了白话文的译文,并不能解决问题。今年,我突然醒悟,只有自己狠下心来对《论语》进行精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逐字逐句地念,逐句逐章地写,点点滴滴地悟,结果发现《论语》和教材里的西方哲学观点有相通之处,但又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比较起来阅读非常有趣,完全颠覆了我对《论语》只言片语式的理解。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为例,与《论语》的哲学观点相比较,发现二者观点同中有异,但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却大相径庭。

西方哲学谈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生价值实现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以及价值观的引领尤为重要,因此要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应坚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保证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正确性。而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有三个: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知识逻辑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套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普适性”的一般性结论。

在《论语》一书中,谈及人生价值的非常多,但无论是研究逻辑还是研究方法都迥异于西方哲学。《论语》的逻辑就是生活的逻辑,《论语》的思维是“中庸”式的温和派。以“人生价值实现三重境界”为例,可以管中窥豹。

在《论语》第十三篇第20章孔子重点讨论了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士”的人生价值实现问题,非常的精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为之士颐?”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中国人的人生观是按照个人、家庭、国家的序列层层推进式的,方法论的指导则是进退有度务实型的。谈及“士”的人生价值实现,孔子的论述并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大谈人生价值判断选择的标准和实现途径,也没有得出规律性的一般知识,只是在对答中有如述家常一般娓娓道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让问者有所得也有所悟。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实现第一重境界在于个人修为,重点在言行。“言必行,行必果”是一个“士”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个台阶。对于人生价值实现,孔子强调“行”,这与西方哲学强调“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有相通之处。一个学识博雅的人,如果“言不能行”,不能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充其量就是一个“书橱”;如果“行不能果”,不能通过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充其量就是“走过场”。我们时常笑话中国古人论述问题不够系统,但此处孔子提出“说了就要去做,做了还应该达到预期目标”,比起西方哲学只强调“劳动”更为缜密严谨。强调“行”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如“敏于行,讷于言”“先知,劳之”“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等。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第二重境界在于家庭宗族范围内的孝与悌。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家国一体”的思维,家庭乡党是中国人人生价值实现的第二层平台。西方哲学惯于从个人直接上升到社会,而孔子始终抓住家庭乡党这一社会的基本单元,研究“家庭乡党”的“人”,最根本的抓住“入则孝,出则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家庭宗族,如能实现“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则已经将一个“人”字放大了几倍。不是每一个“士”都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也不是每一个“士”都可以指点江山。西方哲学惯于研究人的共性,而孔子则给上不了大平台的人提供一个人生价值实现的参考标准;同时西方哲学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落点放在“奉献”,孔子的落点则在“仁德”,而“仁”的根本就在孝悌。从造字的角度说,“孝”是“教”的一部分,中国人有“无孝则无教”的说法,“孝”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在家庭宗族里,孝是“无违”,孝是“色难”,孝是“敬”,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总之“百善孝为先”。一个“士”能在家庭实现孝,就是对父母负责,对自己人生负责。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乡党是大部分“士”的人生活动范围。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为美”,一个人在乡党社区的价值实现首先要“立德”“立仁”。在乡党,人际关系相比较家庭而言更加复杂,孔子抓住一个“悌”,学会尊敬。孔子对“士”的第二重人生价值实现与西方哲学强调主观努力,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提高个人素质有想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西方哲学对人的落点是“成功”,中国人对人的落点是“和谐”。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实现第三重境界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中国人追求“学而优则仕”并非都出于个人功成名就的功利之心,有识之士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也就是说要有羞耻之心,总能感觉到自己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要出使国外不辜负国家的使命。“士”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将自己锻造成国家栋梁、民族脊梁。西方哲学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有机统一,对个人价值是尊重的,对社会价值是倡导的。而孔子强调随着个人平台的逐步增大,个人变得越来越小,对国家价值加倍放大,结果个性容易被抹杀,历史使命感很强,但往往有压抑个性的成分。因此,中国思维指导下的“士”,往往喜欢抹去自己的棱棱角角,让自己变得圆滑一点,给人的感觉是“活得不轻松”。而西方哲学对个人的尊重则激发了张扬的个性,释放了更多的创造力,给人的感觉是“活得挺自在”。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论,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出不同的生活。

西方哲学会将“人生价值”的哲学问题肢解成“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评判”“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等问题,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最后又用“价值”这一根红线有将其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孔子的思维是“中医式”的,反对西医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独处时加强个人修为、在家族乡党时出悌入孝、在朝堂时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将所有的概念融入生活的场景,开出阶段性的场景式的多个处方,给出了方向却仍需要人去感悟。

中西方哲学在“人生价值实现”问题上有三个相同点:都强调要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都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都强调个人主观努力对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但也存在三点不同:西方哲学更加尊重个性的张扬,而中国哲学会放大集体、国家的利益,无形之中抹杀个体个性;中国哲学在个人代表的“微观领域”和国家天下为代表的“宏观领域”之间,将家族作为“中观领域”加以研究;中国哲学在主观努力方面突出道德修为,追求和谐,而西方则更多的突出奋斗和创造,追求成功。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同有异,可以比较但不能混同,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感悟。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篇3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征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其人生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人生价值取向的波动性。“波动性”指的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无序”变化的特点。民办高校大学生一般在校3至4年,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其人生价值取向发展、定型的过程,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递进。然而据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似乎并不遵循“不成熟――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其间游移不定,出现多次的反复。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大一时目标明确,大二浑浑噩噩,大三时才猛然醒悟,因为这时有生存危机感了,大家都开始忙着找工作了。

2.人生价值取向的模仿性。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模仿性”可以用“从众性”来描述。民办高校大学生尽管崇尚独立个性,强调主体意识,但在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中,真正属于独立思考、选择的成份并不多,他们常常跟随社会和周围“流行”的观念与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

在与民办高校大学生交谈其某行为的动机时,常听到这样的解释:“我本来不想去的,可寝室里的人都……”“我也觉得我不适合……可大家都……”“他能做的,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在学校参加社会活动,选择学习内容、求职、恋爱、消费等行为中,民办高校大学生有许多“从众”表现,没有自己明确的目的,或自己以为有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结合自己的需要、条件来选择。

3.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取向失调。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生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当一个人把社会需要内化为自我需要,使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时候,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了,也即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取向达到了平衡。

民办高校大学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取向失调主要表现在,有些人单纯地图求自我发展,不考虑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如果这种“自我膨胀”超过一定的限度,还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走向反面,损害自己的人生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3%的民办高校大学生从社会责任出发,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或单位,投身西部,或支持西部大开发;大部分人(约85.9%)是从“有利于个人进一步发展”、经济收入和环境因素来选择工作。这表明在面对具体问题(如就业时),民办高校大学生较多关注自我,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选择奋斗目标,使得他们的内在价值不能真实地转化为外在价值。

4.人生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形势的严峻,虽然大多数民办高校大学生能通过积极思考,确立人生目标,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多做贡献。但他们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过多的注重实用化、短期化的东西,而忽略对长期目标的追求。比如,当问到“您怎样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有45.6%的学生回答“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时满足国家和集体利益”;有46.4%的学生将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个人需要得到满足”,19.3%的学生追求的幸福是“生活安定、工作顺利”,24.8%的人认为“自己的价值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才是幸福;面对未来,有42.3%的学生表示要做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人”;42.8%的学生把入党当作个人发展的资本。这些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性集中体现在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利己”性上,个人与社会正常关系被扭曲。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1.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角色困惑。一是角色落差带来的困惑。调查发现,一些人到了民办高校后,由于周围群体对自身角色的普遍不重视,逐渐丧失了中学时的那种角色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角色的落差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失落与苦闷。二是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的差距所带来的困惑。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未进入大学前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理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高考的暂时失利,使得他们现实生活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而使他们头脑中塑造理想自我角色与实际生活中形成的现实自我角色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在新的环境中遇到困难,处于劣势时,这种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冲突就更为明显。三是多重角色带来的困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角色内涵都十分丰富,民办高校大学生希望在大学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扮演好各种角色。多重角色的要求和沉重的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精疲力竭而顾此失彼,特别是在工作、学习出现失误而受到批评、责怪时,这种角色冲突带来的困惑更为严重。

2.就业形势。就业是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拿不到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在人才市场上,一些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存在偏见,致使民办高校的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不公平的择业机会致使部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对生活失去信心,生活追求仅定位在能有“饭碗”就行,更谈不上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多少贡献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自强、创新、成才和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片面理解,使得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否认集体、社会和他人,使竞争和创造变成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二是市场经济追求最大效益和价值,但由于知识结构片面,社会理性思维缺乏,政治意识淡漠等,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取向上的利己、实用观念明显增强,相对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是日益浮躁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各类选秀节目的兴起,使得有些人天真地期待甚至幻想着不经努力与奋斗一夜成为明星,瞬间暴富,不去做长远计划,过分关注当前利益。受此影响,尤其是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一些大学生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一进入大学就想着怎么赚钱、想着怎么毕业、怎么找一个好的工作,觉得课堂离社会太远,觉得所学的知识无用,而不去想自己将来怎样在社会上立足。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民办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业余党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对理论、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理论以及公共理论课的教学相对重视不够。从几所大的民办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来看,尽管都采用了多媒体电视信号传播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一直没有解决它难以互动的不足。对目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显示,仅有13%的学生反映他们在上理论课时认真听课做笔记的,相当多的学生明确表示,上理论课时,教师讲的很精彩就听,否则就不听,通常在下面看书、杂志或做其他事。

三、结论

1.刚进入民办高校大门的学生,所要面对的是生活环境、角色地位、理想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因此学校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迅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针对就业形势严峻这一问题,民办高校应在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全方位引导其确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篇4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 价值观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艾华、郝琴.论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篇5

据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在世纪之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中职生,他们所持的人生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中职生对与伴行的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现象,缺乏辨证的、理性的、科学的判断认识能力,由此在人生价值观上产生了一些困惑和偏颇,主要表现为:

1.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矛盾。他们既注重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际,厌烦空头政治和形式主义;既注重精神生活的高雅充实,又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既崇尚知识,而又苦恼于知识界的辛苦、低收入的窘境;既注重对金钱的渴望,又恪守取之有道,无奈于生财无门。这些困惑与诸如职校客观存在的教学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躁动,毕业时、就业时的惶恐不安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他们既追风赶潮又优柔寡断。

2.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方面,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普遍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凡事突出主体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当多的人认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说法,在他们的眼里通常讲的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人生设计就是自我设计,成人成才就是个人成名成家,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乃至家庭幸福;理想就是个人理想。

二、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首先,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以及开拓、求实等观念的树立,使他们日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中职学生的成长氛围。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强调物质利益最大化,重视对个人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保护,加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诸如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唯利是图等不正常现象及社会分配不公等现实,使一些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困惑,使阅历简单,基本是在“象牙塔”内生活的中职学生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其次,党内个别人的失范行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

2.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网络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中的多元文化、自由虚拟等特点,又极易造成中职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与无序,使他们在价值选择和道德行为上采用多重标准,功利性突出。

3.中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是部分中职学生文化课底子相对薄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强调自我意识,集体观念不强,不能正确对待就读中职学校的现实。有些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应有的荣誉感或对所学专业了解很少,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对前途感到迷惘,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破罐子破摔。他们自卑心理强,理想模糊,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矛盾心理突出。二是学生的各类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身心健康成长面临新的困惑。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观念和信息单向传播方式,体现着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三、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要充实有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探寻教学“供求结合点”。加强职校价值观教育课的教改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职校生的特点,成长成才要求与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其知识和人生阅历不深,对于是非观念、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理解的比较浅显,加之入世,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横向的而不能全面、纵向、宏观地看问题。因此,要认识和把握学生思维偏颇之所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进行美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3.加强隐形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隐形教育指采取不那么明显的直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正确的思想道德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仅仅处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辩证法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积极向上,顺应主流意识。

4.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加强队伍建设,创建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进寝室。公寓、寝室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时刻用健康向上的内容、高雅有趣的活动充实公寓生活,丰富寝室文化,使学生在细微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心灵的触动,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通过开展有声有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有目的,有计划搞一些有品位,有教育意义社团活动,如组织学生深入城市和农村参加科技扶贫、义务扫盲、信息咨询、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加强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篇6

关键词:学生管理 军队化 思想教育 价值观 自我管理 考核

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的系统学习,通过学生处组织的暑期拓展训练,笔者充分认识到要实现“争创一流技师学院,打造技能教育品牌”的目标,教育管理的质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塑造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条有效途径。管理是一门科学,学生管理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因此,我们应该从科学研究的高度去探讨学生管理的规律、方法、细则和应注意的问题,而不应该将这种研究局限于感性经验的总结,使之简单化、粗糙化。下面就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充分认识军队化管理的实质和内涵

笔者学院确立了军队化管理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为进一步贯彻这种管理模式,我们必须对其实质和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军队化管理的实质,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服从管理、强化纪律是现代化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年轻一代,特别是90后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社会、家庭、学校的服从意识,要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融洽的组织管理关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首先培育学生的这种服从意识。第二,进一步培养学生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行为规范。90后的学生,更注重个性特点、个人奋斗、个体价值的实现。趋异的动力比趋同的动力大,趋异的因素比趋同的因素多,但只有协调一致的行为,才能使他们适合专业化的流水线的大机器生产,成为合格的技能人才。第三个层面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需,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和事业心、责任心。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的设置、精神的凝聚,要靠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员工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企业荣誉感。散乱是企业溃败和解体的根本原因。例如:富士康如此庞大的企业,却不善于做员工的思想工作,不少职工接连不断地跳楼自杀,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发展。最近他们又要添加3万台机器人,以减轻工作的劳动强度,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培养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工人在快乐中劳动更重要。日本松下幸之助将生产视为宗教,就深奥得多。

总之,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真正把学生培养为社会化职业者、建设者是我们艰巨的任务。

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选择

第一,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是教育和管理的主要手段。任何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都必须通过思想工作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要求到规范,从制约到自觉,从约束到习惯,都涵盖着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和转换关系,都是内在趋势的表现形式。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好的管理制度,只停留在对学生的约束、制裁、处罚等滞后型的克制上,而不能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呈现为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表征上,那么外在的管理就很难持久。抓则严,不抓则松,管则有效,不管则懒怠,使管理者疲于奔命,忙于应付,管理局限在表面,管理就只是管理形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表扬和激励手段的运用;跳一跳摘桃子的激励方式的鞭策;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学生的管理定位;不盲目劝退、开除学生,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师范作用等。思想工作永远是学生工作的关键,任何好的先进的管理模式都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想工作辅助,才能取得管理成功。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传统政治理论和社会道德教育外,更重要的要进行人生价值观选择的引导。立志,立大志,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条件。许多学生胸无大志,浑浑噩噩,迷恋于网络游戏和早恋中,荒废了美丽多彩的青春年华。职业学校学生应该进行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呢?

人生价值观大致可分为虚无主义的人生价值、悲观主义的人价值观、唯意志主义人生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命定主义人生价值观、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等几种。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中,新旧更迭,使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职业学校学生应该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一,人生价值取向要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青年学生都有对自己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国家的希望就是青年的希望,同样,青年的希望也就是国家的希望。第二,人生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体现在社会价值中。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第三,职业学校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要服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又有许多部门,成百上千种行业,有千万万万个岗位。而这些岗位各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干净舒适,机遇多一些;有的苦累脏,机遇少些。但每种行业,每个岗位,都是社会主义经济肌体地细胞。因此,职业学校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勇于选择那些条件艰苦的工作。要选择一行扎根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不要好高骛远,挑三拣四;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苦练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三、职业学校的管理队伍建设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1.抓好四支管理队伍人员配备和培训

四支管理队伍建设是指班主任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管人员队伍建设和值班人员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这四支队伍的人员配备,并及时开展业务培训。还要在学校层面加强工作的分工、指导、监督、检查,使四支队伍分工协作,和谐运转。

2.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职能

学生会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团支部、班委、入党积极分子,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自我管理使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管理覆盖面拓展。

3.将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紧密结合

(1)教师管理是主导,学生自我管理是主体,抛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管理会陷入盲目性,撇开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的管理的深度、广度和灵敏性会大大削弱。

(2)淡化学生管理职能,强化学生的监督检查职能。我们的学生,由于大部分是初中生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和素质,很难具备处理问题的成熟性。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无疑是赶鸭子上架,会带来各种矛盾,恶化管理环境。强化对他们的监督、检查,更广泛、深入、细致地搜集材料,教师及时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反馈,才能取得好的管理效果。将学生自我管理置于教师的领导下,教师和学生融合成一支管理队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4.规章制度建设,是学院军队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学院学生处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手册》中的规章制度已经成为体系。当然,学生管理制度不是越细越好,要注意管理弹性和灵活性。

5.形成科学的认定体系和评价体系

学生考核认定应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而不是只体现在一些枝节。要充分体现管理的层次性,加强班级考核,班级考核+教育教学部考核+专业系考核,班级考核的平均分就是教研室考核的成绩,教育教学部考核的综合就是专业系的成绩。层次分明的荣誉感,有时会更直接地凝聚和团结学生,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四、笔者学校学生管理的特色

第一,建立了教育教学部为管理基础,班级管理为基本管理元素,辅导员与学生会各部紧密结合,以学生会为主要力量的管理队伍。体现管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加强监督检查和班级考核,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

第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由于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许多纠纷、摩擦发生在课堂之余的公寓生活,因此加强公寓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关键。加强值班教师队伍建设,每班男女各两个教师,加强值班教师与学生会管理队伍的磨合,形成了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会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加强了学生星期六、星期天及星期五晚上的值班。

第三,根据学生处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内务卫生、环境卫生、仪容仪表的检查。将全日制检查、常规检查和系领导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内务卫生、仪容仪表在学生处的检查评比中均占比较大比重。

第四,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组织校园文明督导队,利用周三或周五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汇操表演、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在学生处组织的会操中成绩优秀,成立专门的学生军训机构,专门负责军训和汇操与学院管理接轨。

第五,在管理过程中,增强服务意识,贯彻爱心育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改变传统管理中,认为学生只是被管理者,只要服从管理者的管理和安排就够了的意识,不能停留于管住学生、管好学生的层面,而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才需要。

第六,建立班主任辅导员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班主任会,总结工作,提出要求,寻找办法,使学生管理由自发管理到自觉管理,由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由随意性管理到规范性管理,由人为管理到制度管理。定期公布班级考核成绩,激发管理热情和压力。

第七,积极、认真、细致地组织好学生的各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寓管理于活动之中,组织学生参加省运会的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雅室设计、趣味运动会、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征文比赛、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德育教育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政治教师的师德具有无形的渗透力

政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行胜于言,政治教师通过个人的道德魅力去感召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如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人生价值要在劳动与奉献中实现、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这一道理,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从自己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讲述我在怎样实现着我的人生价值,通过这一课,一方面使学生们更加理解和热爱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知到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立足本职工作,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而不能好高骛远。

二、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就是优秀的德育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课除了对高中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之外,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每册教材都包含着大量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必修二《政治生活》为例,它主要是宣传国家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关系观的有力阵地,我通过基本理论的讲授,结合重大国际国内时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热爱之情。

三、思想政治教学德育渗透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总结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如“启发点拨式”“问题探究式”“合作互动式”“学案导学式”“情境感悟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选择与使用,应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使用。

如在讲述《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秩序”这一问题时,我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扮演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如消费者、经营者、执法者等。由“消费者”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真实故事,如在购物时遇到假冒伪劣产品、缺斤短两现象等,然后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别就这一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此次事件中“消费者”的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如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实际中去感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我们遵守法律、诚实守信,既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很好实现了政治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篇8

立足本职、客观评价自我。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青年干部首先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验证个人的不足,在学中用,用中学,树立正确的“学用观”。古人说:“平凡之中最崎岖、看似容易却艰辛”。我们学到的知识既不能当作坐而论道的空谈,也不应把实现人生价值当作挑肥拣瘦的资本,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展示人生的价值。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只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都可称作人才。既指那些超乎常人的名家大师,也指那些存在于常人之中的能工巧匠和行家里手及卓有建树的基层领导。才干是由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的转化中增长的,领导干部也是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不通过实践的修炼幻想一步登天,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会长久的。

多种岗位的实践,多种能力的发展。用艰苦复杂环境和多种岗位的实践锻炼干部,是我们培养干部的一条根本途径。年轻同志理论水平相对较高,而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比较欠缺,应在实践中迅速“补课”。越是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越要把他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推到第一线去,越要赋予艰巨的任务,如到经济薄弱村、置换企业、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前线去锻炼,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加快成长步伐。青年干部要适应多种岗位的实践,在岗位上拓宽知识面,积累经验,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发展个人的多种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敢挑重担、基层磨练。才干的提高与思想品德的修养水平提高离不开实践,而基层正是培养领导干部的大学校。包括行政基层单位和企业基层单位两大方面领导的空间范围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括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经济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科技管理、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化系统化、高度的综合性。在艰苦的环境中,青年干部既要适应一定的行业性,又要适应复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关键是要克服“镀金”思想。工作上决不能有短期行为,任何缺乏长期目标的短期行为都会给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遗憾,既影响青年干部的成长,又有可能使个人走上邪路。

篇9

关键词:杨贤江;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03-02

一、杨贤江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深刻、渊博、切实、全面。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杨贤江认为,人生观乃是“对人生的一种见解,即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看法”[1]。青年人“对于人生问题,总该有个确定的观念。因为人的生活要有意义、有价值,必得定个人生观,不然,一天天地过活,还不知道忙个什么,岂不可笑”[2]。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对青年人生观问题深入地进行了研究。

(一)主张建立“发达生长”的、现实的人生观

杨贤江认为,青年的人生观应是“发达生长”的、现实的、进步的。他说:“照人生二字的意义来讲,已很可以明白:一、人是一种动物,就是人是应该活动的,不动便是泥菩萨;二、人是一种生物,有求生的欲望,向生的一条路上走,去想生的方法;三、人是进步的,这是人的重要条件,如单是活动一生,不知求进步,那与一般动物无别了,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就全在能求进步这一点。不但进步,还须革新。这样论来,人是活动的、求生的、进步的;青年的人生观就该依据这一条件去努力――发达生长,永远保持着这种青年的精神。”[3]从这一表述中,可见他所谓的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一种见解,是对“人类”的把握。“人是进步的”道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这还不是人生观,而是确立人生观的依据。要想确立正确的、现实的人生观,青年还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并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人生观。杨贤江具体指出,确立人生观必须“从青年的需要、现代的趋势和中国的现状这三方面来研究考虑”[1]。人类总是不断地推陈出新,勇于进步。作为人类一分子的青年,自然和全体人类一样要进步、要发展,但青年自有青年的特殊性,他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所以他们在树立人生观过程中更需要面对现实。

(二)确立改造社会的人生目的

杨贤江认为,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和革命的人生观,是青年一代的头等大事。他明确指出,青年的“人生目的,在于对全体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生的幸福”[2]。“为社会谋福利――从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革命事业,定为今日中国青年该定的大志”[4]。在这里,杨贤江把青年人生观中的核心――人生目的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为什么以此做为人生目的呢?这是由人生价值观决定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个体能够对于你生活的世界做点什么,留点什么,而这“做一点”、“留一点”对个体来说就要贡献。这样,就从总的目标上廓清了青年的人生目的――对人类有所贡献。但这毕竟是一个非常大而空泛的自标,它虽正确,却不着边际,难以实行。要具体实行,切入点就是“改造社会”,也就是说,要大处着眼――“对于全体人类有贡献”,小处着手――“从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革命事业”。杨贤江不仅把“改造社会”看做是一个具体的行动方略,而且看做是人生的目的。

(三)指出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途径和方法

1.学习和研究“新兴社会科学”――。“五四”之后,的传播在当时的思想界是件大事。杨贤江在他所编的《学生杂志》上发表大量的论述革命人生观与社会改造的论文、短评,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学说概要》、《资本论入门》等社会科学著作,号召青年走马克思、列宁所指引的路。他指出:“新兴社会科学是革命理论上的武器,是社会改造的意识上的准备。”[5]的革命理论正是指导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完成“改造社会”的人生目的的锐利武器。

2.投身于社会实践。杨贤江认为,要使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教育青年投身于社会实践。他总结了“五四”学生救国运动的经验后指出,“救国的事业决不是我们学生所能独干的,乃必须使全国被压迫的民众,都联合起来才行,所以我们又须向民众中间去活动”[6]。到民间去,就是到实践中去,这是每个具有正确的人生目的的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途径,也是对青年的人生目的、人生品质的一种认可和检验。

二、杨贤江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从实际出发,构建动态发展的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

杨贤江提出的确立“发达生长”的、观实的、进步的人生观,就是把青年人生观的形成看做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探讨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这一问题,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出发去分析影响大学生人生观的主客观因素,从而构建动态的人生观教育内容。

1.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年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也要随之发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大到人生观,小到行为习惯,都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现阶段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外来文化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高等教育实行的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管理制度,构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成为大学生人生观的价值坐标和奋斗取向。与此相适应,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教育者不应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我挥手,你前进”,而应是变导师为助手,变指引为帮助。光有观念上的改变还不够,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也要随之改变,不仅要有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需要等基本内容,还要追随时代,贴近实际,把荣辱观、就业观、恋爱观、网络观、社会发展观等纳入人生观教育的范畴。这样的人生观才是“发达生长”的、观实的和进步的;这样的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才是与时俱进的。

2.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青年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也要随之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们在人生观这一问题上,既视野开阔,又注重现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关注学历学位、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谈恋爱、打工赚钱等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说他们的人生观很实用、只关心眼前问题。关心这些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教育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价值观念的转变,调整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和终极指向。正是因为这样,在进行人生观教育时,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人生价值,又要考虑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引导他们在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二)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生目的

杨贤江人生观教育体系中的人生目的是“改造社会”,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确立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呢?

1.大学生的人生目的,只有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才能实现

杨贤江认为,青年的人生目的在于“改造社会”。青年只有融入社会,服务人群,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这是在五四时期就已解决的问题。但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的期待不一样,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才是实现自己人生目的的必由之路。任何美妙的人生设计,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后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承担任何责任,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也就没有了价值,人生的目的也无法达成。

2.社会要为大学生人生目的的实现提供平台和空间

当代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的是素质教育,鼓励他们张扬个性,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选择的原则。这样的教育基础和社会环境,必然会在他们人生目的的选择上有所折射和体现。有人认为,当代某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出现了理想主义淡化、功利主义趋浓的倾向,特别是个别学生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对国家缺少责任感、对集体缺少热情。究其根源是由于过去我们的人生观教育把人生目的设计得过于高远和虚空,所以某些“淡化”和“趋浓”,是对过去教育偏颇的一种矫正,是回归现实的一种表现。宽容、多元的社会如果只有一元的标准,那是不应该的,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目的营造更加宽容的气氛和更广阔的空间。

(三)青年人生观教育的方法应贴近现实

杨贤江为当时的青年开出的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方法――到民间去,今天看来似乎很简单。但须知,那是在五四以后,到民间去正是传播新文化、实现青年人生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光靠传授人生观知识的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有适当的实践活动。人生观是人生实践的反应,大学课堂传授的人生观知识,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理论形态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内容要继承,有些要扬弃。即使这些关于人生观的知识是新鲜而切合实际的,人生观也不是光靠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完整过程,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必须突出校内外的学习、调查、服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统一起来。学生只有在研究、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生观才能形成和巩固。这既包括认识现实和探求新的思想的方法,又包括使这些认识和思想得到运用和验证的途径[7]。长期以来,我们的人生观教育内容比较空,人生榜样的宣传模式化,“高、大、全”的极端拔高倾向十分明显,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在更新知识的同时,要投身实践,让学生感觉到人生观教育不是空对空,而是自己成长、成熟道路上的助手和朋友,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杨贤江.我对人生观的见解[J].学生杂志,1924:13(3).

[2]杨贤江.论个人改造[J].学生杂志,1920:7(5).

[3]杨贤江教育文集:青年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4]杨贤江教育文集:中国青年之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49.

篇10

该文深入浅出,从目标、动力、途径、素质、环境、标准、关口、周期八个方面阐述了领导干部成长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感觉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在论干部成长的目标一节中,该文讲到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的事业发展确定目标,坚持把组织需要、人民期待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做事与做官统一起来。

2.在论干部成长的动力一节中,我对立足岗位建功感触很深。我相信只有胸怀远大理想,立足岗位建功,勇于改革创新才能让我的生命散发光彩,才会实现自我的价值。

3.在论干部成长的途径一节中,我理解了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重大意义。将读书所得与实践所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指导下一步的实际工作、学习,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结合得越好,成功越容易实现。

4.在论干部成长的素质一节中,“修好官德、真才实干、德才双修”十二个字说明了党对干部的素质要求。做官必须要德才兼备,也就必须要德才双修,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

5.在论干部成长的环境一节中,是对各级组织部门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重才、育才的好时代,不要抱怨只需要努力,时代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平台,冲上去,就会体现你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6. 在论干部成长的标准一节中,“对上对下负责”提出领导干部身上的担子和肩负的使命。每一级干部都是党的政策的实践者。

7. 在论干部成长的关口一节中,我的感触最深。廉政建设是党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做好这项工作,一是正确对待利益。不可贪图小利,见利忘义,毁了自己;不可贪慕虚荣,沽名钓誉,迷失方向;对待官位要心存平淡,知足戒贪。二是要坚持择善交友,领导干部要明辨是非,克已慎行,要净化自己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