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状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运营状况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运营监测;电力行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234-01
在国家电网公司顶层设计引领下,我国各地电力全面部署了运营监测信息支撑系统,由于电力企业在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电力行业的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具备信息监测、分析处理等多种功能的创新电网运营监测管理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全面监测、协调控制及综合管理等多个模块,能够在线全天候监控,并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利于维护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行。
一、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基本简介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
1.全面监测。围绕运营监测中心对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5种类型的业务进行全面监测的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了外部环境监测、综合绩效监测、运营状况监测、核心资源监测、管理流程监测以及为了满足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的日常监测的功能性要求,实现后台监测管理的支撑功能,实现对全面监测业务有效支撑。
2.运营分析。围绕运营监测中心对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的运营分析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分析管理。
3.协调控制。根据运营监测中心对协调控制的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异常事件管理、调控任务全过程管理、调控任务统计分析、调控任务评价管理。
4.全景展示。根据运营监测中心对全景展示的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系统实现了公司概况、科学发展、经营业绩、优质服务、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责任实践、热点聚焦、企业看板9大主题域的主题展示,为了满足全景展示业务的正常开展,运营监测中心需要扩展后台展示管理的支撑功能,建立展示管理模块对全景展示业务进行有效的功能支撑。
二、 实例分析
1.以某电力电网运营监测管理为例,该公司利用运营监测和应急指挥都需要上下贯通、协同合作、集成资源,充分发挥“一个平台的双重作用”,为了实现对电力公司经营管理24h即时在线监测分析,满足电力企业安全、高效、精准、庞大、复杂的业务需求,我们有必要对电力电网运营监测管理工作加强重视。
2.运营监测系统的内容。电网运营监测工作台系统按照“综合利用再开发”原则,充分利用信息应用综合查询分析系统(IAS),结合数据资源管理工具、流程监控平台(BAM)等系统。实现对跨业务、跨部门的业务协作环节的监控,辅助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异动和问题,支撑中心工作开展。
(1)全面监测紧紧围绕电力行业的核心业务活动来完善其自身所应发挥的功能,及时发现公司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发性问题问题并自动预警,以得以及时解决。一是外部环境监测。外部环境监测功能主要通过对现存政策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环境分析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对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环境、电厂、电力用户等相关信息的监测功能。二是综合绩效监测。综合绩效监测功能主要包括:电网状况、资产质量、服务水平、业绩水平、可持续发展5 个方面。通过对这5 个方面的监测可以反映公司电网状况、资产质量、公司服务水平以及业绩水平,反映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核心资源监测。核心资源是指为公司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员。核心资源监测功能通过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产以及其他资源的监测,提供对用工状况、人员素质、财务状况、整体规模状况、实物资产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2)运营分析。一是综合分析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其中外部环境分析是对公司运营产生较大影响的经济、政策、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反映公司运营的关键绩效,综合体现公司运营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异常问题的规律、频度、类型和问题的处理过程, 综合反映横向协作效率和业务条线内的协调运转效率。二是专题分析是从电网结构、装备水平、协调发展、电网投资规模、电网建设规模五个关注点对电网发展进行绩效分析;从价值和财务角度出发, 对公司的经营规模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为公司提高电网接入能力、树立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社会贡献率提供决策支撑。通过专题分析,还可以对公司内外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
(3)全景展示。一是主题展示:主题展示主要包括电力企业自身概况、科学发展、经营业绩、管理提升、责任实践等功能模块。在企业概况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企业介绍、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荣誉等方面;在科学发展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电网发展、产业金融、国际化运营、人才发展、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在经营业绩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经营效益、安全水平、市场营销等方面;在管理提升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三集五大建设、党风廉政、依法治企等方面。二是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建设分析。可视化是连接用户和数据的桥梁,是我们向用户展示我们的成果的一种手段,因此可视化并不是非常特化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创建途径。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主要是通过直观、形象、动态、实时和新颖的展示方式,优化全景展示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体验。对应用功能及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现,对各项分析结果提供形象的显示,让人们能够很直观、清晰地理解数据含义,提高系统应用的易操作性、可读性。
3.创新电网运营监测管理的理念及目标
(1)规范监控信息工作各部门间的管理职责及业务流程。为将监控信息管理工作纳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闭环管理,确保电网和主设备安全运行,公司成立了监控信息分析管理小组,明确运检部、调控中心、检修试验工区、变电运维工区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
(2)提高监控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由于监控信息所需的业务知识横跨多个专业,电网设备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监控值班员的业务水平已经不能满足调控一体化需求,为了使监控人员的业务技能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全面提高监控人员、运维人员及检修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为该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3)管理的目标。一是加强电网的监控信息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二是建立监控信息常态化管理机构和运作体系,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及业务流程。三是监控信息标准、规范、精简,信息分析深入、精细、高效,尽量能够对故障点、故障原因及其危害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提高事故和缺陷处理效率。
综上所述,在电力行业应用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可大大提升企业资源的整合程度,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电力企业的运转更加流畅,实现电力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1(9):779.
篇2
提起财务报表分析,多数财务人员首先会想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一大堆比率的计算。没错,比率计算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工具。但是,比率的背后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看起来很高但仍经营正常而有些资产负债率看起来很低的企业反而濒临破产?为什么在不同的会计准则环境下同一企业的报表收益会相距遥远等等。显然,这些问题是比率无法回答的,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来诊断企业的战略、具体运营活动是否成功,最终预测企业未来的价值。
一、财务报表是什么
财务报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蕴涵着什么信息?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之前,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以有效地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首先来看有关法规对财务报表的定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定义:“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定义也是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为:“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基本准则还对主要财务报表进行了定义,“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
从以上有关法规对财务报表(或者更广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来看,财务报表实质上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的格式化反映,它提供的是企业某一特定时点或期间的经营信息。这些定式的信息是依赖于会计准则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产生的,而且主要反映过去。
大家知道,分析财务报表主要是立足企业过去的信息预测未来,由此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单纯从这些定式的信息本身看,它没有经济意义。或者说,如果脱离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特有经营工作实际,单纯看财务报表信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必须跳出财务报表本身去看待它所反映的信息。
那么,在财务报表分析中该如何看待财务报表呢?笔者认为,财务报表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既定战略及既定运营模式下的配置成果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后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影响财务报表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企业战略、会计准则和管理者的动机等。
为什么这样理解财务报表呢?首先来看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企业所拥有或者可以支配的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资源,右边是这些货币化资源的来源。可以理解为这些资源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由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后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如,企业的融资方案,最终反映在企业的负债与权益金额上;企业采取的营运资金政策(如应付供应商货款等),最终反映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构成上。同样,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字,也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从这一理解出发,就很容易明白,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很多局限,如无法用货币(数量化)形式反映的资源将不可能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虽然这些无法量化的资源同样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除了要看表内信息外,还应看表外披露的其他信息。
这样理解财务报表后,可以将企业的战略及实际开展的具体运营活动状况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找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打开了切入点。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前面已经讲到,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将财务报表理解为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既定战略及既定运营模式下的配置成果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后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因此,财务报表是企业总体战略、内部运营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它最终反映了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
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有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的使用者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债权人(含供应商、借款人等)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评价、判断企业目前以及未来的偿债能力、潜在的信用风险。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合规、是否有违法行为以及企业的社会效用等。
社会公众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了解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为公众个人发生与企业相关的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管理层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评价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与运营情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改善目前及未来的管理行为。
尽管财务报表不同的使用主体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不一样,但是企业本身可以看成是由利益相关者按照契约构成的主体。企业相关者利益的最优化程度构成了企业的价值目标。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价值,那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可以统一为评价企业价值,盈利分析、风险分析等最终评价的是企业价值。这一评价是基于未来的。
为了评价企业价值,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任务就是透过数字,寻找数字背后企业价值的真正驱动因素,分析这些动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判断这些动因未来的发展,最终预测企业未来的价值。
如分析企业的负债水平是高还是低,首先应分析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同时分析企业的总体战略与其运营活动,判断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再去衡量这一负债水平的合理与否。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未来的趋势,预测企业未来的负债水平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样,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应分析企业所处的特定经济、行业环境,分析企业的总体战略与运营活动,判断逻辑联系,再去预测未来。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为了寻找财务报表数字背后企业价值的真正驱动因素,第一步,必须理清以数字形式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源是如何取得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二步,理解这些数字化资源配置结果的战略动因。第三步,分析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必要时调整重构财务报表。第四步,分析这些数字背后所反映的企业具体经营行为。第五步,通过盈利能力和风险的综合分析评价,预测企业价值。上述过程构成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一)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分析:企业资源取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先取得相应的资源,必要的资源是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如何取得资源、能够取得什么样的资源,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这些资源与财务报表的关系是:能够用货币形式计量的资源构成财务报表。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首先必须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特征、市场特征、经济政策和金融资本市场特征等。比如,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股权融资金额,背后所隐藏的往往是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行业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行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状况对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影响尤其重大。比如,若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新兴行业,在财务报表中往往会反映出较高的业绩增长水平。
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中,一般可以采用竞争五力分析模型、价值链分析模型以及运用经济特征框架分析(从需求、供给、生产、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
通过分析,至少应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特征是什么样的?它为企业提供了什么资源以及它对企业取得资源的限制?行业平均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是什么样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企业的影响如何?企业应对相关环境限制的对策是否可行等等。
(二)企业战略分析: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结果的决定因素
战略是企业实现价值目标的资源配置路径选择,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配置结果。因此,在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分析后,必须重点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
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框架为: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即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是采取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还是兼备低成本与差异化的集中战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一体化程度,即企业提品或服务的主要价值创造环节全部是由自身完成的还是有部分环节是外包的;地区分散化程度,即企业的业务范围区域,是否走国际化战略等;行业分散化程度,即企业是否实行多元化战略,如果采取多元化战略,是相关多元化还是无关多元化。
通过企业战略分析,可以理清企业价值的真正来源,将这些来源与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可以基本判断财务报表反映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样,通过分析企业未来可能采取的战略,可以基本预计企业未来的价值。
企业战略分析至少应解答以下问题: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具体到财务战略是什么?战略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基本吻合?如不吻合其原因是什么?企业未来的战略是什么?它对企业的价值有什么影响等等。
(三)会计准则分析: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结果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准则依据
企业可以货币化计量的资源及企业资源配置结果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是由会计准则决定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必须分析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并理解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对会计准则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采用不同会计准则的企业提供相同的比较基础。因此,分析会计准则,可以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即分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确认、计量、报告标准差异并进行调整。
由于会计准则与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必须理清标准与实际运营状况的差异。进行分析时,一般要对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必要时重新编制财务报表。如为了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进行配称分析,可以将资产负债表组合为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等,将利润表组合为经营性利润等,从而分析不同资产对企业收益产生的贡献。
会计准则分析至少要能够解答以下问题: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时,不同企业、企业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会计准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差异在哪里?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是什么?为了分析企业的盈利性与风险应对财务报表进行哪些调整等等。
在对会计准则进行分析时,必须关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会计准则允许会计人员采取大量的职业判断,如折旧年限、减值准备计提等。因此,分析准则的同时必须分析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合理。
(四)企业具体运营行为:企业既定战略下资源运营成果的决定因素
完成前面阐述的分析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进入了微观的具体运营行为分析阶段。这一分析过程中,必须详细分析企业各类资产情况、负债情况、权益情况、持续经营活动盈利能力情况、非持续盈利能力情况等。
大量的比率计算应当在会计准则影响调整后进行。而计算出来比率后,必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运营活动,运营活动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具体来源。
这一分析过程主要应回答以下问题: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的比率、因素是什么?通过行业横向比较、企业历史数据纵向比较,这些比率、因素合理吗?企业具体运营活动对这些比率、因素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具体运营活动可以改善吗?
(五)盈利性和风险的综合分析、预测:评估企业价值
完成前面的分析后,就可以综合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企业战略对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企业具体运营行为对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评价企业目前的盈利能力和风险。而最为关键的是要判断上述因素的未来趋势,从而预测企业的价值。
这一分析过程是一个综合过程,它至少要回答以下问题: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如何?在未来,这些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如何?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等,预测企业的价值是多少?
以上五个阶段的分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同时,还存在反复的过程。比如,在分析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后,应再次分析企业战略与财务报表的关系。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审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34-04
传统审计以一个经济活动单位为审计对象,审计内容为被审计单位会计年度内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一般仅关注财务方面的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风险也普遍增大,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速转型,在关注传统财务审计、强调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更注重公司的全面风险审计,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与企业目标相关的风险因素识别和防范。另一方面,审计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不再局限于监督、评价,咨询已发展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审计的职能延展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即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注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成功因素。
上海电力是国有特大型企业,下属的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审计对每个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不仅不能完全反映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而且审计工作也将流于形式和表面,无法真正促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地对各子公司进行审计成为困扰公司审计工作的一大难题。为此,上海电力设想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进行审计创新,开发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把原来单一的财务审计扩展到公司战略、风险识别、未来发展能力等其他要素,从而对子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和评估。
一、审计评价模型研究意义及设计原则
(一)研究意义
1.统一评价标准
开发系统、全面、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统一评价标准,提高不同单位之间审计结果的可比性,增强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以管理为导向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子公司的公司战略、未来发展能力、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可以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3.提高审计规范化程度
通过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统一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从而使审计人员围绕评价内容分配审计资源,减少随意性,提升审计评价的规范化程度。
4.开创全面审计新模式
基于公司业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是电力企业审计领域拓展的探索之举,为有效开展全面审计奠定了基础,也可为其他企业的审计和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设计原则
1.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在设置评价指标时,根据国家标准和公司统一标准,设计各公司普遍适用的共性指标。同时,由于各子公司所属行业不同,市场竞争程度各异,也应根据企业特点设计个性化指标。
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
审计的内容应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战略、市场、财务、运营等业务活动,并重点关注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成功因素。设计应能准确有效反映子公司业务水平的评价指标,做到“全面系统、突出重点”。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定量指标是以数据表示的指标,客观性高,说服力强,但仅关注数值,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指标能反映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但客观性和公平性不易解决。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注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有利于得出综合评价结论。
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框架
考虑审计创新和现代管理审计的发展需要,上海电力审计评价体系从战略、财务、运营能力、企业发展能力、行业状况和风险六个方面建立,既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非财务指标,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既有传统审计指标,也有审计创新指标,从而适用于对子公司进行全面的审计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见图1。
审计评价模型的六个方面构成一个全面的体系。战略反映公司的总体管理状况,决定着公司的总体发展方向;财务反映公司的资产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反映公司的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发展能力反映公司的成长动力;行业状况反映公司所在行业的基本状况,从行业政策、行业竞争态势、行业成长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风险反映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政策风险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同时,六个方面又相互关联:财务状况对公司战略的有效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司战略的制定亦需要考虑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产业政策也会对公司战略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公司制定战略时需要考虑到所在行业的产业政策;同时,公司财务状况又是公司运营状况的最终反映,是公司运营管理和运营效率的财务体现;企业发展能力决定着公司运营能力的未来状况,行业竞争态势与行业成长性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成长性;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市场与政策风险则主要体现在行业政策方面。
公司战略的制定应结合外部环境分析、标杆企业与内部资源分析制定一个合理的公司愿景和战略目标,清晰的公司发展战略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战略保障体系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流程制度、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等多个方面确保公司战略能够落地。建立适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的组织结构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对各岗位进行定岗定编,明确公司、事业部、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一支高绩效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岗位任职资格与岗位分析、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发展等各方面,确保人力资源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避免公司未来战略目标执行过程中出现人力资源瓶颈。梳理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操作过程和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使各个活动操作方式都有据可依,使公司运营过程完全受控,并不断对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流程运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业务运作成本,从而实现公司战略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落实。绩效管理是确保公司战略目标达成的重要措施,以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保持一致。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改进四个环节,其中绩效指标的设置和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体系能否有效保障公司战略落实的最为关键的部分。通过绩效管理,形成公司内部的“赛马机制”,实现经营压力层层传递。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财务、投融资、营销、采购、生产、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使得业务活动明确受控,从而也就能保障整个战略执行过程的受控。
公司战略目标需要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未来的净资产收益率影响很关键。战略方案中的项目与研发等方面的投资策略,会负面影响到即期的财务数据,但是从长期来看,则会带来更为稳定的财务收益。另一方面,现有的财务能力也决定了公司战略的可行性,是制定公司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企业战略的每一个具体措施的实施形成的财务支出与收益共同形成了公司的预测财务报表,影响到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的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因此,制定公司战略时必须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验证,确保财务状况能够支持战略的最终实现。
企业运营和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领先程度、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响应客户需求的处理效率,包括生产能否快速调整以满足客户需求、物资管理能力能否达到客户期望等,而这些企业内部的运营状况又会对客户的满意度造成影响,客户满意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等市场类指标。市场占有率以及运营成本控制能力等方面则又会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数据。因此,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财务业绩,就必须从其内部运营能力进行提升,通过投资新产品的研发、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以及生产能力的改进,达到内部运营效率的提高,从而能够以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反应的能力满足客户要求,赢得更多的客户,达到更好的财务业绩。
同时,公司制定战略时,必须考虑到行业政策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行业政策带来的机遇,降低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行业政策往往是一家公司很难改变的因素,所以,对行业政策进行跟踪并制定措施适应行业政策变化,才能够确保公司战略的最后实现。行业的成长性和行业的竞争态势对企业的成长性影响非常关键,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也有直接的影响。
最后,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市场与政策风险等风险因素直接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管理、行业政策等方面,是公司进行财务分析、运营管理分析和行业政策分析时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是公司进行战略制定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应用案例
为了验证审计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实地调研了上海电力某修造企业,通过访谈、内外部资料分析,从评价指标库中抽取评价指标集,构建了该公司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
战略指标:主要从战略管理能力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战略管理能力反映公司战略制定与管理情况,而战略保障体系则反映公司的战略实施方面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战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组织结构设置、中高级管理人员水平、流程与制度保障、绩效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指标:是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财务指标一般从盈利能力、资产使用效率和资产结构三方面来评价。盈利能力评价反映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水平和企业所有者投资的收益水平;资产使用效率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是否得到合理的使用;资产结构评价则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和长期的偿债能力以及公司财务上的风险。
运营能力指标:从市场开发能力、运营成本控制能力、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市场开发能力综合反映企业运营的最终结果,体现在客户对公司产品和品牌的认可程度上;运营成本控制能力反映公司的整体运营成本;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反映公司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状况。
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从企业的成长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技术与设备投入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企业的成长性主要反映企业运营的最终增长现状;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反映公司人力资源结构是否能够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支持;技术与设备投入反映公司在研发和生产设备方面的投入状况,这些因素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行业指标:反映公司所在行业的整体情况,从行业成长性、产业政策、行业竞争态势三个方面进行衡量。行业成长性主要反映行业的整体增长情况;产业政策反映政府对该行业的支持力度;行业竞争态势从行业集中度、行业成熟度、行业壁垒等方面反映行业的竞争情况。
风险指标:主要是企业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以及企业所在行业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直接反映公司本身的财务稳定性,政策风险反映行业政策可能对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场风险反映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结构变化对公司造成的影响,运营风险则反映可能对公司运营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篇4
集团企业组织架构是集团企业的框架,框架的合理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集团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集团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内部环境,设计和调整组织结构。
(一)集团企业战略与组织架构关系战略决定架构,架构传承战略。组织架构是发展战略的支撑,战略决定了组织架构,为组织架构设计提供了依据。公司确定发展战略之后,就会有相应的业务及业务组合去实现这个战略,而这些业务和业务组合需要在一定的组织架构中实施。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业务活动完成,进而影响管理职务和部门的设计。而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工作的重点改变,从而导致职务与部门在集团企业中重要程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各管理职务和部门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组织架构反映了集团企业内部的资源如何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将企业的整体战略划分为若干战略实施单元,这些单元实际上就构成了组织架构的基本框架,保证组织架构对战略的传承作用。
(二)集团企业组织架构设计集团企业组织架构的确立将清晰地指明集团总部与下属业务单元的功能定位,并进一步明确各级组织在不同功能中的角色。组织架构的形式有以下几种:直线型组织架构、职能型组织架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子公司制组织架构、矩阵型组织架构。
集团企业常采用事业部制、分公司制和子公司制兼有的混合型组织架构,因为就集团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来说,适当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因此各事业部、分公司和子公司经营相关但不同的业务对集团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集团企业组织架构图1所示。
此组织架构中,集团企业起领导和统筹作用,无生产和经营运作实体。集团企业对下属事业部、分公司和子公司在战略上统一部署,但在实际运营中实行集权和分权统一管理。事业部是为解决企业规模扩大和多样化经营对组织结构的制约而出现的组织设计,而分、子公司是大型集团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必然选择,只不过子公司与其母公司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子公司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二、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实施架构
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是在现有对外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基础上,以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为指导,编制的一套完整的内部报告,以期更有效地为内部管理服务。
集团企业内部报告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实施手段,集团企业部门繁多、人员数量庞大,其战略实施往往并不局限在一个部门内,而是需要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员来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需要了解战略目标执行信息,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纠错,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报告能够反映集团企业战略制定、实行、分析、控制等情况,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媒介。
从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角度出发,参与内部报告编制、传递、分析、反馈工作的有6个工作主体。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实施架构如图2所示:
(一)集团企业内部报告编制工作实体主要包括:
(1)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作为基层会计人员,负责所在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编制工作,确保内部报告及时、准确是其工作职责。基层会计人员负责日常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会计记录,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集团企业财务规范进行相关会计确认和计量,保证本运营实体的会计记录真实、可靠、及时。除日常工作外,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需以月为时间单位,下月月初定期将上一月的本运营实体内部报告传递给集团财务人员。
(2)集团财务人员。集团财务人员在每月初收到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上传的内部报告后,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集团企业财务规范将这些报告合并整理成集团内部报告,此集团内部报告要求数据完整、详实,抵销有据,格式清晰。依据集团内部报告和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内部报告,运用财务分析和差别报告等多种会计理论和方法,编制出一套“简化”的集团内部报告,此套“简化”内部报告包含集团总体和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状况,以简洁的报告形式突出主要的财务信息,避免信息庞杂不利于阅读,供集团董事层使用,使集团董事层获得其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二)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传递流程具体如下:
(1)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编制的内部报告要经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的审查和批准后方可传递给集团财务人员。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承诺对本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负责,有利于提高此内部报告的可信性。
(2)集团财务人员编制的集团内部报告上交给集团财务经理,集团财务经理对于集团内部报告这一事项权责并重――集团财务经理有权就集团内部报告提出问题,并且集团财务经理对其认可的集团内部报告的真实和可靠性负有责任。集团财务人员编制的“简化”内部报告要经集团财务经理的审查和批准后方可传递给集团管理层。
(三)集团企业内部报告分析层次具体如下:
(1)分部角度财务分析。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对本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进行分析,利用内部报告的可比性做本运营实体的纵向分析和同级运营实体的横向比较,形成书面报告,将得出的财务分析报告上交给本运营实体的财务经理。
(2)集团角度财务分析。集团财务人员对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内部报告进行比较和分析,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得出各运营实体财务数据的相对数,分门类、分明细地将各运营实体的主要财务状况集中体现,为“简化”内部报告做数据支持。
(3)高级管理者角度财务分析。集团董事层和集团财务经理关注集团的长期问题并着重维系集团的生存、成长和总体有效性,他们的决策是否正确、职权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整个集团的兴衰成败。因此,集团财务经理依照集团财务人员进行的集团角度财务分析、集团董事层依据“简化”内部报告进行集团整体分析,是集团战略实施的一个关键过程,因为这一分析有可能导致集团战略的重大调整。集团董事层此时可向集团财务人员询问除“简化”内部报告数据之外的财务情况,以掌握集团整体财务状况,也可向集团财务经理寻求专业意见,
(四)集团企业内部报告反馈机制具体如下:
(1)集团董事层召开会议,集团财务经理、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管理层、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参加会议,会议通过内部报告和财务分析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上一阶段各运营实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做一总结,公布总体绩效考评结果和工作调整,并部署下一阶段集团整体任务和各运营实体任务。
(2)集团财务经理召集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举行会议,会议就各运营实体的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讨论。集团财务经理站在集团角度提出财务改进措施,听取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提出的意见,对他们反映的内部财务问题进行记录,并尽快解决。
(3)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管理层和财务经理进行本运营实体工作的讨论,根据集团绩效考评审视本运营实体的经营情况,讨论前一阶段出现的成绩和问题,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4)集团财务经理对集团财务人员的工作方法等提出改进意见,使内部报告的编制更合理,更能为集团企业的整体运营服务。
三、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实施
为了使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应关注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及时的应对策略。
(一)实施战略问题集团总体战略决定着集团每个工作的方向和细节。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战略,内部报告体系将如一盘散沙: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之间内部报告的结构和形式不同,无法横向比较和纵向流通;集团财务人员无法按照接收的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不同形式的内部报告编制集团整体内部报告,集团财务状况不能及时体现;集团高层管理者得不到对集团整体财务状况和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运营情况的说明,无法判断已有策略的正确性以及做出下一步的工作部署……缺乏战略指导的内部报告体系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集团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内部报告体系实施战略,将会使内部报告体系实施有据可依、有纪可遵。
(二)评价标准问题内部报告体系是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所以它应准确、真实、详尽和及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参与内部报告体系实施的工作人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
(1)作为编制工作实体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确保其所编制的本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负责评价其工作的完成情况,集团财务人员也可根据接收的各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提供评价意见;集团财务人员,应确保其所编制的集团内部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集团财务经理负责评价其工作的效率。
(2)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内部报告传递给集团财务人员需及时,本运营实体财务分析需客观、准确且进行充分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同编制评价标准相同,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负责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同时集团财务人员也可发表评价意见;集团财务人员传递集团内部报告和“简化”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和财务分析工作的效果,需由集团财务经理评价。
(3)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管理层和财务经理进行本运营实体工作的反馈讨论的有效性,将由集团高层管理者在下一期总结时做评价;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工作是否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阶段需要,由集团财务经理负责评价;集团财务人员对集团财务经理提出改进意见的实施情况由集团财务经理负责评价。
(三)信息及时性与流畅性问题内部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是制约集团企业制定下一阶段目标和任务的关键,而及时性牵涉到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实施的整个过程,要求编制、传递、分析和反馈均要在标准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步骤的拖延会导致下一个步骤无法正常进行,进而使整个体系的实施缺乏预计的效果和效力。制定一份适合集团企业运用的时间规范会保证内部财务信息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内部报告体系实施标准时间表如表1所示:
另外,为保证内部财务信息的流畅性,特别是分部角度分析时,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要借鉴同级运营实体的财务信息做比较分析,集团管理层也要关注不同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状况的比较以形成决策,所以信息的交互性和流畅性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一个实时、完整的财务系统将是内部报告体系得以建立和健全的重要保障,并且集团企业财务系统要设计录入、查询、监管等权限,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Logistic模型;信用风险
一、logistic模型描述
Logistic模型,又叫作Logistic regression(逻辑回归)是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是最早的离散选择模型,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模型。Logistic模型是Luce(1959)根据IIA特性首次导出的,是研究分类观察结果与一些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目的就是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纯属关系。
本文以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为因变量,以基本指标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因果分析模型,由于因变量为二值变量,可以选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用 1 和 0表示,1 表示事件不发生,0表示事件发生。
(一)模型样本数据选取及描述
由于没有上市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不规范而且不容易搜集,因此本文选取的是中小企业上市的公司数据,本文为了更加切合研究,选取的是制造行业,因为制造行业有着清晰且规范的供应链系统,各个节点的企业角色明确,而且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上游,本文选择了10家企业作为样本,其中有7家优秀企业,3家由于证券违法违规而被证监会停牌调查的不良企业。
本文的财务指标数据选取为证恢星提供的,选取2015年9月30日季度财务报表数据作为基本数据,选取的数据基本是都是比值的形式。
(二)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表表示:
a.在步骤 1 中输入的变量: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率, 毛利率, 营业利润率, 应收账款周期律率, 存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每股收益, 现金流动负债比,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
表2中10个主要指标的变量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10个主成分以及常量的P值都是小于0.05,所以可以看出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获利能力都是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上述公式所求到的P值表示了中小融资企业的违约概率,将中小企业数据带入模型预测信用状况,得出P值。P值越接近于1,则中小企业信用越好,P值越接近于0,则中小企业信用越差。logistic回归模型以0.5为分界值。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和建议
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新兴的融资方式,该模式的出现,不但稳定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的贸易往来关系,而且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途径,同时也为银行挖掘潜在客源、提高业务收入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由于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故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中小融资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做好沟通,选取在供应链节点上贸易往来关系稳定与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要根据三种不同的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进行不同的侧重点审查。例如在开展应收账款类业务过程中,银行要对中小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重点审查。对于融通仓和保兑仓来说,银行应该重点考察中小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特征等。
(二)核心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首先,对于核心企业的基本要求就是核心企业自身的信用状况。银行要提高信用评价标准,如果核心企业无法满足银行的授信审核,那么核心企业也为中小企业承担词用风险。其次,还要对核心企业的地位进行考察。如果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重要位置,那么久说明核心企业是可以支配上下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最后,银行也要对核心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因为核心企业本身处于整个供应链的重要位置,其运营政策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再加上核心企业处于行业竞争的领先地位,所以更要加大对核心企业运营状况的监督审查,充分了解核心企业的基本生产运营状况。
(三)供应链的选择和管理
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是建立在整个供应链基础上的,所以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加大对供应链整体实力的审核,例如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企业的贸易往来关系,供应链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企业的贸易往来直接影响着彼此之间的合作意愿。银行应该要理智选择发展前景较为良好的行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对于一些夕阳企业,例如钢铁、煤炭产业,以及房地产产业等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银行要谨慎选择开展业务。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一直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在物流、监管等方面比银行更专业,所以银行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和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很多新型物流企业,因此在整个物流行业中也存在物流企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银行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时,会优先考虑物流企业的基本素质,这一要素,通过对物流行业和相关物流企业的调查就可以得到。除此之外,银行还要考虑的是物流企业的基本运营能力和专业水平,这一要点,则需要银行对其企业规模、运营状况、信用状况以及对货物的保存、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弯红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模型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 2008(11):109-112
[2] 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6):81-83
[3] 楼栋,钱志新.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分析及其风险防范[J].网络财富――经济纵横,2008(9):103-104
[4] 高珉,余思勤,袁象.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控制[J].航运金融.2009,31(7):33-35
篇6
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一)因子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样本数据标准化。为了使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现实状况,本文在选取样本时,剔除了不能取得所需研究数据和数据披露不真实的上市公司。依据2009年度医药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分为强、中、弱三类,然后采用配额抽样,分别从好中差三类中各抽取十家,共得样本30家。收集的30家医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证券之星的2010年度财务报表,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2)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由于KMO统计量为0.743>0.7,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再由Barlett球形检验,可知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3)提取公因子。以特征值≧1,累积方差贡献率≧80%为标准提取公因子,从运行结果可知,前五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6.985%(>80%),因此选前五个因子(用F1,F2,F3,F4,F5表示)已足够描述所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
(4)因子的经济解释。根据各变量的经济意义分别对提取的公因子命名。由表2可知,F1在销售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变量上的载荷量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F2在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量较大,主要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命名为运营能力因子。F3在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量较为显著,代表了企业的成长性,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F4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两个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量更大,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F5在每股现金流上有较大的载荷,代表企业的获现能力,命名为获现能力因子。
(5)因子得分及排名。根据 SPSS17.0 输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将五个公因子表示为15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得到因子得分函数,如下所示:
F1=0.199X1+0.309X2+0.212X3-0.041X4-0.097X5-0.384X6+0.018
X7-0.128X8+0.013X9+0.094X10+0.18X11+0.09X12-0.159X13-0.126X14-
0.123X15
F2=0.063X1+0.025X2+0.118X3-0.073X4-0.038X5-0.150X6+0.388
X7 +0.232X8+ 0.053X9+0.341X10-0.105X11-0.147X12-0.082X13- 0.110
X14-0.030X15
F3=0.184X1-O.074X2+0.195X3+0.007X4-0.002X5+0.085X6-0.123
X7-0.015X8+0.129X9+0.021X10-0.076X11-0.023X12+0.406X13+0.4X14+
0.069X15
F4=-0.002X1-0.104X2+0.019X3+0.483X4+0.495X5-0.031X6-0.062
X7+0.054X8+0.054X9-0.106X10-0.005X11-0.059X12+0.003X13+0.004X14
+0.015X15,
F5=0.182X1+0.042X2-0.037X3-0.040X4+0.028X5+0.070X6-0.090
X7+0.311X8-0.416X9-0.252X10+0.004X11+0.465X12-0.004X13-0.024X14
+0.017X15
据此,可以计算出因子得分,由五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可以得到因子综合得分的函数为:
F=0.3622F1i +0.226128F2i+0.177972F3i+0.14949F4i+0.084211F5i
由此,可得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3。
(二)聚类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得分和因子综合得分对上市公司作进一步的K-均值聚类分析(见表4,表5和表6)。
根据表4、表5可将我国30家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为四大类,如下:
(1)包括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两家医药上市公司。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综合因子均值得分在四大类别中最高,表明该类医药上市公司在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综合经营能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运营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经营能够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就自身经营情况而言,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较其它方面较弱,还有待加强。
(2)包括东阿阿胶、云南白药等十家医药上市公司。该类的偿债能力和获现能力因子均值在四大类别中处于最高水平,表明其偿债能力和获现能力较强,在赢得投资和社会信誉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就公司的具体经营而言,运营能力因子和成长能力因子均值较小,在运营和成长方面还有欠缺。
(3)包括丰原药业、云南药业等12家医药上市公司。该类的获现能力因子均值在四大类中位居第二,但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均值是最低的,表明其获现能力强而运营和偿债能力较弱。从自身的经营情况来看,获现能力因子均值较大而综合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因子均值较小,表明其有很强的现金管理能力,但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较差,导致公司总体的经营业绩较差。
(4)包括西南合成、新华制药等六家医药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因子的均值是四大类别中最高的,而盈利能力因子均值是最低的,表明该类的成长能力强但盈利能力偏差,在盈利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总体的经营业绩处于中下水平,与自身的经营状况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将我国30家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综合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1)经营绩效总体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综合分析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状况的四大类可知, 一些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运营能力强或者各方面发展均衡但个别方面较弱的医药上市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排在了前面,但并不是每个因子得分都排在前面如恒瑞医药,东阿阿胶等。 经营绩效的五个因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30家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状况,但单独使用某一个因子并不能对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状况做出综合的评价。
(2)不同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类经营绩效综合能力均值为1.155941930023E0,远远高于其他4类的均值。虽然第二类中偿债能力因子均值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其综合因子能力 均值为-5.945883357287E-2,远远低于第一类。与第一,第二类相比,第三类的经营绩效综合因子均值更低,为-1.654861806521E0。第四类在成长能力,运营能力因子均值上具有较高的值,但是综合因子均值均处于中下等水平,经营绩效远远低于第一类,但却远远好于第三类。从经营绩效的因子均值和综合因子均值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3)成长与运营能力对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起着重要作用。由经营绩效的公因子方差分析表6可知,成长能力因子的方差 为11.853,运营能力因子的方差为11.269,对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影响最大,其次为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获现能力的影响最小。成长和运营能力是医药上市公司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高度重视公司对成长运营能力的发展,提高偿债与盈利等能力,进而提高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水平。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总体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较好,成长能力不足。
(4)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获现与偿债能力较好,成长能力有待加强。由表6可知,我国30家医药上市公司中获现能力能力较强的是第三类占整个医药公司的40%;偿债能力较强的是第二类,占整个医药上市公司的33.3%;运营能力较强的为第一类和第四类共2家,占整个样本的7%;成长能力较强的是第四类共6家占整体的20%。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24家医药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均较差,占整体的80%。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总体获现与偿债能力较好,成长能力有待加强。
(二)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应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与发展条件构建对成长有支撑作用的资本结构;挖掘资源要素潜力,改善经营环境;在巩固原有经营强势的基础上逐步开创新的市场,提高公司和产品的知名度;加强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成长与经营绩效同步增长。
(2)应借鉴第一类公司发展经营的基础上,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偿债和现金优势,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合理确定负债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加强企业的运营与成长能力。
(3)通过设立偿债基金,优化资本结构,选择合理筹资方式等措施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保证企业按期偿债,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综合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4)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加其利润,通过产品毛利率的稳中有升和较高管理水平来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增加融资渠道,鼓励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规模效益,变革公司的权利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充分发挥公司董事会的作用等来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秀林、封伟:《剖析财务业绩评价的多方动因》,《时代商贸》2006年第4期。
[2]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李志辉、罗平:《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李思静、刘智慧:《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27期。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17-02
一、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风险
影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风险主要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前者是指由于全局性不确定所引起的资本运营效果的变动,而后者则指非全局性事件所造成的风险,这些风险受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与其他企业没有关联,只会影响企业自身的收益。通过识别技术识别出的风险如下。
1.体制风险
在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涉及到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问题很多,在中国现有的体制环境下,由于资本运营涉及到产权的易主,因此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存在着各方利益的差异,从而必定会出现某些利益矛盾。同时这些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这种由于体制本身缺陷带来的企业资本运营效果实现的不确定性,即为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可细分为产权体制风险、财税体制风险和社会保障风险。在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提到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产权交易不规范是资本运营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另外,现行企业所得税体制是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交纳所得税。这样跨地区、跨行业、跨不同财政级次的并购必然影响企业原来隶属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有可能使一些并购活动搁浅;还有,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被兼并重组企业的人员安置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战略决策风险
无论民营企业将要上市、实施并购和重组,还是进行多元化的经营,这对于企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决策。就单个民营企业来说,不能因为“上市热”的趋势,就一哄而上。上市确实可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募集巨大的资金,这对于有着资金瓶颈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诚然,上市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并购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的扩大。但是,民营企业还是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找准运营的时机和适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方向,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将导致极大的战略决策风险。因此战略决策风险可从运营时机风险、运营方向风险和运营规模风险来分析。
资本运营是一项风险极大的企业行为,巨大的损失往往产生于战略决策的失误。资本运营的成败不在于是否完成了上市、抑或并购交易等,而在于完成后的经营业绩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资本运营必须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是关键。
3.谈判与签订合同风险
在资本运营中,总是会涉及产权的易主,而买卖双方最关心的就是交易价格问题了。然而,价格问题一般在谈判中得以解决。由于成交价格的高低牵涉到各方的切身利益,谈判双方必定会有一场激烈的讨价还价。成交价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中的实力,而影响双方实力的主要因素是已掌握的信息量和谈判技巧。这些因素的变化将影响成交价格及并购工作绩效。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经理层出于各种考虑,对本公司成为并购目标,一般都是持不欢迎和不合作态度。尤其是面临敌意收购时,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反收购防御。这势必增加并购难度,提高并购成本,对并购方构成相当大的风险。谈判之后,就是合同的签订问题。在并购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想回避与转嫁风险,使自己受益。但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并购方一旦考虑欠周就会导致签订合同风险的产生。它主要包括的风险是合同签订后将资产产权正式移交这一期间可能会出现资产管理失控局面,和产生的或有负债风险。
4.财务风险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资本运营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而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风险又可以具体分为定价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即由于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价值(获利能力)估计过高,以至出价过高而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比如在民营企业借壳上市这一运作上,对于壳资源的价值评估就存在着定价风险,并且在中国很多壳资源还都是亏损的国有企业。而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筹集足额的资金,能否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或安排合理的资本结构,从而保证资本运作的顺利进行。在中国,企业并购特别是要约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短期内筹到所需的资金是关键。而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债务期限安排不合理,而到期不能及时偿还债务的风险。
5.整合风险
民营企业为了突破规模上的瓶颈,频频进行资本运营,然而很多民营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后,不但没有出现预期的战略协同效应,反而出现持续的经营绩效变差的迹象。这就是资本运营中的整合风险,使资本运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整合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因此,整合风险可细分为管理整合风险、经营方式整合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
收购后的整合是资本运营过程中的最为重要因素,然而,在现实的企业并购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把整合的重要性提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从而没有取得经营、管理、财务上的协同效应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强调短期利益的实现,而缺乏战略发展规划,造成他们在实际的运作中,将精力和资源只投放在研究行业状况、不断地寻找目标企业、购并扩张,而没有对已控制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如此资本运营的企业常以少量的自有资本几经变化控制了巨量的产业资本,若并购的产业因整合效果差而不能实现现金流的正常运转,依赖银行贷款,最后是巨额贷款下潜伏着巨大的资金风险,随时能使这些重扩张而轻整合的企业崩溃。
二、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对象
对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对象主要是目标企业(即“壳”公司)的财务报表及附注和目标企业内部管理等,从这些方面来查找风险来源。
1.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及附注
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信息。会计报表主要是有基本报表、附属报表和报表附注组成,是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主要关注资产、负债以及财务报表附注隐含的风险。资产中隐含的风险主要集中于资产的数量、质量以及权属问题。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资产的所有权归属清晰是交易的前提,资产的实际实用价值是焦点问题,在财务报表中并不一定都能对这些作出充分的披露。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中一定要关注资产所隐含的风险,以免并购后发现存在很多不良资产,加重企业包袱。对于负债隐含的风险是指进行资本运营后,有时不免要承担原有企业的债务,而在资本运营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纠纷和争议,形成潜伏期长短不一的或有负债。要重点关注目标企业的附注和其他信息资料,看看企业是否存在法律上的诉讼等等。
2.目标企业的内部管理
目标企业的内部管理主要是目标企业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以及经营方式。目标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主要通过以下领域反映出来:企业的经营现状,主要是指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销售状况、企业在行业链中的位置;目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信念;目标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目标企业尚未发挥的潜力等等。
三、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技术和工具
1.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技术
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技术,是指民营企业在搜寻资本运营风险来源、分析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性质和特征时,所采用的专门识别手段和识别方法。资本运营风险的复杂性使得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运用相应的识别技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篇8
关键词:财务监管 库存管理 企业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存货是企业资产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一项资产,它决定了企业资金的占用比例,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适当的存货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但是存货过多就会出现资金的占用,增加采购成本,存储成本,管理成本等问题,阻碍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所以要加强财务监管力度,财务监管在库存管理中的作用就是既保证产品供应,又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一、财务监管的作用
(一)计划预测作用
财务预测作用是指基于仔细分析研究有关资料,经济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估算和判断出反应未来状况的财务指标,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财务计划。同时,根据财务预测,找到增加收入和节约开支的有效途径。财务预测主要有: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计划是企业通过货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预测的经济收入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即企业的财务计划就是对资金的来源进行预测,同时对资金的使用提出要求。
(二)成本控制作用
财务控制是使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符合预先设定目标的保证,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有:巩固和加强基础工作。财务控制的前提条件则是加强财务监管的各项基础工作。财务监管包括:完善原始记录,强化定额制,实行计量验收,按时检查物资,制定企业内部结算制度等基础工作。
(三)监督管理作用
财务监管是指以货币形式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监督和管理企业资金的筹措,使用,消耗,回收以及分配等活动。例如:分析企业资金周转指标,监督和管理企业资金的获得和使用状况,可以有效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使物资的供应工作得以保证;分析产品成本指标,能够反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浪费现象,促使企业有效地使用劳动力,物力,财力资源,尽可能减少损耗,节约成本;分析企业利润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整体管理水平,严格监督管理利润分配,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力,最大程度挖掘企业潜力,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
(四)资本合理运营
如果说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那么资本运营就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广义的资本运营既包括产品的运营,又包括资本的运营。资本运营所采用的方法也很特殊,不同于财务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方法和管理会计中预测利润的方法,资本运营采用的是投资组合选择原理以及资本结构理论,将投融资作为重要内容。
二、现代企业管理意见
(一)建立与供应商的合作
要想实现建立战略联盟的目标,首先要端正态度,合作双方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公平合理,互利互惠,为着相同的目标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双赢的企业战略。这样一来,一方面减少库存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资金的占用。
(二)严格管理供应商
企业应该积极关注整个产品的供应链,尽可能减少供应商的数量。通过限制供应商数量,最终筛选出高质量的供应商,更加密切合作,确保高质高量的完成企业目标。与此同时,还要优化结构,培养长期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从而提高对供应商的管理。
(三)提高财务预测精准度
企业对销售状况进行预测,就是需要从供应商和销售商了解消费者详细信息,诸如:产品运输路线,需求状况以及销售状况等。根据市场,消费者需求以及环境的变化对销售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需要使企业,供应商和销售商各自发挥优势,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提高预测精准度。
(四)强化库存管理
企业使库存管理得以加强的关键在于端正对于库存管理的认识。库存管理不仅仅只是满足于生产和销售的需要的作用,也包含了储存成本。不少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协调这两者之前的关系,所以不能确定正确的存量。而在现有不少企业中,实行供应商管理仓库,多余的存货就被退回供应商那里,大大降低了存货的风险,有效地提高了反映速度,也使生产商的存货周转速度得以提高。
(五)结合存货管理与物流管理
存货管理实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存货成本增加是现代企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这一难题也迎刃而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管理,对渠道库存加以清理,从而减少库存渠道,提高企业收益。
(六)实现信息化管理
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实现集中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存货水平,使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三、结语
财务监管在库存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追求零库存也成了各个企业的发展目标。财务监管是企业财务的核心,更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加强财务监管力度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伍爱群.论零库存管理及其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篇9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的财务和资产进行高效合理的运用是企业参与市场竟争的保障,做好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可以掌握企业发展的动态,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迅速平稳发展。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企业的财务报表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类。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更加系统地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状况。三种企业财务报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亦称财务状况表,主要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进行统计的主要会计报表。企业管理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对企业在某一日期所拥有的资源和项目种类进行了解,同时也可以了解企业资产状况的好坏,使企业领导着能够理性的分析企业资产和负债情况。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
2.利润表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或收益表,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不仅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盈利状况,还可以反映企业的亏损情况。企业管理者通过利润表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生产成本等进行了解,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还可以对企业未来的收益状况进行大体预测。对利润表的分析包括成本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应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产生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报表。企业管理者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在某个固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和现金净额的具体情况。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包括对纵向现金流量组成部分的数额和比重进行比较,对横向各部分的变动情况进行对比。
4.企业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
如果只是分析企业报表中的单张表,很难获得企业较为全面、综合的财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因此,要从整体层面上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采用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描述企业经营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有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企业财务报表的作用
1.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同时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报表中包含了企业成本、收入和支出情况,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等财务状况,企业管理者可以准确的掌握企业的内部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同时企业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2.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通过对企业资产和投资的分析,可以加强企业对预算环节的监督;通过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可以加强对企业销售业务和采购业务的监督;通过对固定资产的分析,可以加强企业对资产管理和控制环节的监督等等。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使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和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
3.提高企业对抗风险能力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能够提高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并能预判企业未来的运营情况,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对财务管理进行调整,提高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的安全。
4.提供投资依据,促进合作
一方面,银行是多数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财务报表有着较高的依赖程度。银行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债务现状和偿还情况,对企业的偿还能力进行分析,促进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市场中许多潜在的投资者需要利用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投资计划,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三、加强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
1.做好相关财务资料的收集
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做好财务资料的收集工作。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影响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准确的计算和收集这些数据。在数据收集时,要根据分析的目的完整地收集数据;在填写编制财务报表时,要仔细核对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要严格防止财务人员出现弄虚作假行为,这样不仅影响管理人员的决策,也会破坏企业的形象,从而损害企业的效益。
2.制定明确的财务报表分析目标
制定明确的分析目标是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基础。根据目标的不同,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分为: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营运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企业的债权人能够对企业当前的运营风险状况做出合理评估,判断企业的贷款需求。通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知道企业的利润是由哪些盈利项目组成,不同项目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通过对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也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有了明确的分析目标,使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证企业各环节协同有序地发展。
篇10
关键词:品牌生态;生态分布;要素;分析
一、导论
目前,关于区域品牌生态分布影响因素的文献不多,从检索文献的资料来看,影响区域品牌的因素主要有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两大类,直接因素包括产业集聚,间接因素有区域人文因素、区域政治因素、历史传承、地理因素等。品牌生态分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还要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品牌生态升级的问题。
二、影响品牌生态分布的要素分析
(一)产业集聚因素
品牌是依托于组织而存在的,一个地区的品牌分布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的运营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因而产业集聚因素是直接影响品牌分布的重要因素。产业分布要素包括产业群的数量、产业群的比较优势、核心企业能力、产业结构与梯度。在产业集群的协同带动下,产业集群类的企业会得到整体发展,产业集群内的品牌资产也会得到提升,品牌的生态分布也会越合理。产业集群是一柄双刃剑,如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主要集聚在几个核心城市,依托于产业集群的品牌也会主要分布在这些城市,这些地区的品牌区域分布会不均衡,经济发展也不均衡。产业群的比较优势主要指在地区内的产业与地区外同类产业相比较所具有的相对发展优势与地区内不同产业比较而产生的相对比较优势。地区内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与产业发展的潜力与相对比较优势呈正相关关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地区产业中会得到优先发展,资源配置也会越充分,这些产业内的企业品牌也会得到发展。同时一个产业集群也构成了一个产业的品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维持与核心企业的能力有关,核心企业的能力越强,品牌资产增长空间越大,对生态系统内的其他企业品牌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大。同时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的能力在地区内的能力越强,对地区内的品牌的产业分布影响也越大。同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梯度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结构与梯度。产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于企业的发展,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某种程度上是行业企业实力的反映。
(二)区域地理因素
区域地理因素主要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包括区域资源分布状况、城市群集聚状况、区域交通状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资源分布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企业品牌的生态分布。城市群的积聚状况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与产业的积聚性,城市群集聚状况越好,主要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与拉动作用越明显,企业品牌的市场辐射作用越强,品牌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越明显,区域品牌生态系统的协同机会越多,品牌的生态分布也会越均衡。区域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物流效率与信息传送的效率,交通状况越好,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越广,区域经济拉动的范围越广,企业品牌向不发达地区迁移的速度越快,品牌的分布会越合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区域对外部资金的吸引能力,同时区域经济的均衡性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也直接反映企业分布与规模发展的状况,进而反映品牌的生态分布情况。
(三)区域人文因素
区域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历史传承、消费观念与特点、区域人性与区域人口结构状况。区域的历史传承是一个地区对其地域文化的传承,也包含对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与经营模式的继承。区域消费观念与特点直接影响区域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地区内不同区域的偏好与消费习惯不一样,品牌的选择不一样,企业的品牌分布也会各异。区域人性直接影响区域内商人的性格,不同性格的商人其品牌的运作思维与推展模式不一样,品牌的发展状况也不一样,区域内的品牌生态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区域内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区域内的市场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区域内的企业竞争格局、竞争模式、品牌运作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这会间接影响品牌的生态分布。
(四)企业运营因素
企业运营因素包括品牌运营能力、核心技术能力、财务能力、生产运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运营因素这一微观因素直接对企业品牌产生影响,而不同的企业其生产运营能力不一样,品牌的资产与影响力也不一样。品牌资产与规模不一样的企业在一个地区成梯度的积聚,导致了各地区品牌分布的差异。
(五)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因素包括行政服务能力、政府组织保障能力、产业导向政策、品牌支持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会通过企业与产业集聚对品牌生态分布产生间接影响。政府的行政服务能力越强、效率越高,企业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品牌推展上,企业更容易抓住品牌资产增长的时机,地区对地区外的企业与品牌的吸引力越强,外地品牌进入的越多,与地区内的品牌的协同与竞争机会越多,地区品牌的生态分布也会发生变化。政府的各种产业政策与品牌政策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政府的组织保障能力越强,政府的名牌战略与产业布局越容易实现,地区品牌分布越容易优化。产业导向政策会直接影响企业向哪些行业投资,品牌向哪些行业集中,地区品牌的生态分布也因政策的引导而发生改变,而是品牌生态分布趋于优化。
(六)环境依赖
环境依赖因素包括城市品牌影响力与独特的资源依赖性。城市品牌影响力直接影响在城市中运营与推广的品牌与企业,城市的品牌影响力既靠企业品牌来支撑同时也能支撑企业品牌的发展,两者之间能形成一种协同的关系。部分企业需要独特的资源才能生存与发展下去,这些独特的资源往往只在某些地区存在,这种独特的资源依赖性会对地区品牌的分布产生直接影响。
三、影响品牌生态分布的要素的层次分析法分析
影响品牌生态分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不同的要素对品牌生态分布的影响程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地域政府要对品牌生态分布做出恰当调整需要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评价与分析,本文将利用层次分析对影响品牌生态分布的各要素进行评价与分析,得到表1的结论。
四、影响企业品牌生态分布因素的模糊综合评判
在确定评价隶属度时,本文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向专家发放问卷41份,回收问卷39份,其中,有效问卷37份。表2为统计结果。
(一)初级模糊综合评判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得到评价结果向量如表3、表4、表5所示。
(二)评判结果
由表5总评判结果表可见,因为各评定因素测定值的不确定性和它们之间的不一致性,级别隶属度有些分散,这是很自然的。由最大隶属原则,这些影响因素对品牌生态分布很“重要”。表3的评判结果表明在这一级别上内部综观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宏观因素、微观因素。表4评判结果说明区域品牌生态系统中的产业集聚状况、区域政治、政策、企业运营水平以及区域地理条件是影响品牌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针对这些因素着重投入关注以构建运行良好的区域品牌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张锐,张.品牌生态系统化的结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
2、郭龙军,徐艳梅,程昭力.r选择-K选择、生态位及企业协同进化[J].管理前沿,2005(2).
3、李长江,汪艳霞.生态理论下的品牌竞争力提升[J].华东经济管理,2006(9).
4、杨晓光.中国品牌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J].地理学报,2005(3).
5、夏骥.我国品牌的地区分布与区域竞争力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