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篇1

本人于2014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同年参加工作,并于2015年12月被认定为助理工程师。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杭州协和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17年1月至今在台州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从2014年到现在已有6年左右时间,6年里学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回望这些年在公司所走过的旅程感慨很多,针对6年来所做的工作,在此就专业技术做一个总结。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充满感情。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精神,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走弯路。近几年国家对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越来越重视,管理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法律、法规、条例也越来越多,而提出要求更是越来越高,面对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强化学习,才能将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范规程体现在实际工程中。

二、不断学习跟上步伐

通过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使专业技术工作更加充分发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参加工作以来,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各方面知识的理论书籍,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工程设计对整个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关乎造价、外观、使用性能等,因此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要本着对国家(不浪费资源)、对社会、对业主负责的态度去工作,要有“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赢一片口碑”的决心。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这六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多次参加了各种培训及考试。顺利通过了继续再教育等考试。

篇2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 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开发和改建的项目逐渐增多,在建设过程破坏的土地结构,减少了地表植被。汽车和工厂的尾气及居民用的天燃气大的增加导致了酸雨增多,污染了城市水源,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阻碍生态城市的建设。为此,通过笔者对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对生态的危害以及原因的分析,对城市水土的保持和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2.生态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的概念综述

2.1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能够充分融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高度和谐。人们的居住环境清洁,舒适,优美,人们可以自己的发挥创造力、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生态城市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1]。

2.2水土保持的内涵

城市水土保持是要预防和治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已经被破坏的水土生态景观进行管理和修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新的建筑项目、城市水利河道工程、道路等建设,都需要进行水土保持,预防治理地面,洪水淤泥造成的水土损失。另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水土保持的内涵。

2.3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的过程中,通过减少水土流失,节约水资源,保护土壤不受到污染等等措施,同时减少了城市的风沙危害,从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水和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地。相应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城市提供了绿色植被,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众所周知,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城市的水土保持。

通过对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水土的保持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包括水土流失的控制。生态城市的建设贯穿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城市水土保持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因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水土,就没有现在的一切人类文明。城市的水土保持与建设生态城市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水土保持的目标。

3.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水土流失的含义是指在城市中这个特定的地点,因为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3.1目前造成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是由于大量建筑物的建设,使城市地表出现较大面积的,而弃土弃渣的松散堆积,容易被雨水冲走或被风刮走,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城市垃圾乱任意堆置城乡结合部,或者河道两侧,减少了城市绿化用地也可能堵塞河道,造成行洪能力减弱。三是建设规划不合理。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绿化考虑的较少,天然的流域被改变,植被被破坏,地形地貌改变。城市街道不透水的地面使用增加,使城市的水循环状况发生变化,再加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水土的流失和灾害。四是相关法律监管不完善。人们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关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监督执法的体系[2]。

3.2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城市建设的影响

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认为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影响城市气候。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温度骤升骤降,的土地遇到大风会让城市尘土飞扬,大量不透水地面也会增加径流效应和加热效应。二是大多数城市靠大量抽取地下水,或者水库水供应,而天然降水资源却被排出城外,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陷,给城市的生态造成了麻烦和损失。三是泥沙淤积,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淤积、河道狭窄,遇到暴雨可能发生洪水淹浸城市的现象,造成生态失衡。四是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天然的河道,湿地,植被被破坏,干扰了城市生态系统,使得城市对于自然灾害抵御能力下降。

4.加强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4.1结合城市实际,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想要预防和治理城市水土生态,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所以在进行水土保持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先要根据城市不同地区的情况划分出生态保护区,生态治理区,生态监督区,然后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改进方案。其次,要认识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局部生态环境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所以要注意水土保持的连续性。比如在城郊建立的绿色林区要和城市里的绿化相连,提高林区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在城市中建立立体绿化,设立绿色走廊等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很多城市雨水丰富,但是城市的供水设计都是给排水系统,对城市水源的补给却想的很少,主要依靠地下水和水库水,雨水资源却被浪费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所以在以后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设立收集,下渗的系统,完善水土保持规划。

4.2提高人员素质,增加科技含量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实际上在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导、科研人员、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广大群众的对水土保持的意识,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自发的保持水土,建设和美化城市环境。只有提高了城市水土保科研的水平,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建设。另外,还要总结经验,对水土流失规律进行探索,汲取成功失败的经验,找到最合理的治理方案。

4.3综合使用城市水土防治措施

治理城市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有三种技术手段,一是物理化学技术,一是生物技术,一是工程技术。在防治过程中以生物措施用的最多,其他两种方法辅助。不同的技术下面有不同的实施方法,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面对不同的城市水土流失情况,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治理方法,以求取得最好的治理成果[3]。

在城市进行道路管道施工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将土壤开挖回填,所以会把大量的土壤露天放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土壤的水分渐渐降低,会发生风蚀现象,所以可以定期的洒水,减少风蚀得出发生,也可以在挖除的土体表面使用化学粘结剂,让表面固化,减少水分的流水,从而减少风蚀的程度。在绿化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绿化植物,合理的安排绿化方案,在保持水土的同时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比如美国的软硬结合覆盖,主要使用绿化草坪,让城市的生态良性发展起来。不过城市绿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需要政府协调领导各方部门,共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出力。

当遇到城市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工程技术进行水土保持,比如修建挡土墙不进行护坡,不过这种方法不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也不利于地下水和地表述的交换,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选择时要慎重。

5.结语

城市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保护城市的水土资源,美化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谋而合。城市水土保持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为城市提供了最基本的能源,也减少了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破坏,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我们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水土保持意识,同步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让未来的城市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庚.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05):24.

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有效措施;可持续发展

1.前言

1.1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低碳城市建设是世界各地共同的追求,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不仅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导向,而且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居住场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低碳城市建设也不断受到重视, 因为这种建筑顺应了国际国内的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环节,直接决定了节能和环保的效果,所以在建设前期要格外关注城市规划的有效措施研究。目前,低碳城市建设还没有得到大量的普及,但是发展趋势良好,更多的绿色能源被应用到建筑中,相关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我国的保定市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被授予“国际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城市”,并且从低碳环境、低碳社区、低碳交通多个方面进行低碳管理和规划,可以作为其他低碳城市发展的参考标准。

1.2低碳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低碳城市规划的质量需要建立在合理的指导思想上,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首先确定明确的管理理念,目的是保证政策实施执行的力度和质量。就低碳城市规划而言,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这种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下,响应世界性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具体来说,低碳规划需要发展低碳经济,通过能源的合理规划、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为主要措施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 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机制,建立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

2.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

2.1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来说,合理布局是建立科学、稳定、高效的空间结构,通过合理的布局措施,有利于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同时也可以间接地缓解空气污染现象,并通过技术性地方案比选避免或减轻热岛效应。可见,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虽然表面上不能降低能源消耗, 但是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因为可以大量节约治理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的费用, 同时也减少了空调用电, 也就减少了煤炭或其他发电能源的消耗。

2.2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第二个有效措施, 就是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交通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就是交通和建设,所以如果进行合理的绿色交通规划,效果好的话可以大大解决能源,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一个良好的能源利用网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绿色交通的规划改善,一是加快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及时解决堵车严重路段的交通瓶颈;二是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出租车的服务质量,让更多的人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工作,从而减少私家车出行量,降低能源消耗;第三,推广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让更多的公家车、私家车采用节能燃料。

2.3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产业规划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第三个有效措施, 就是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产业规划。城市功能的定位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只有对城市有合理的定位,才能准确确定对城市能源、绿化、经济、文化、交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根据相应的需要进行最合理的发展规划,可以让城市在满足高标准的前提下,建设成为一个更加低碳环保的城市。同时,还需要对城市发展进行产业规划,产业规划主要是为了发展城市经济,更好地加开城市的污染治理、设备性能的研发等基本设施工程。

3.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

3.1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能源结构优化指的是将更多的清洁、绿色能源应用到城市交通和建筑建设中来,而不是更多地使用有限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众所周知,常见能源的存储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为了更好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下去,需要更好地进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大量、最清洁的能源无疑是太阳能,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中最丰富的能源, 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只有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同时加大研发太阳能利用技术的研发,才能将太阳能更好地造福人类,进行低碳城市的建设。

3.2开展清洁能源的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二个措施, 就是开展清洁能源规划研究。清洁能源项目规划是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思想也是减少利用煤炭、天然气、石油等有限资源,更多地将视线放在风能、沼气、水能、地热能等资源上,这些资源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所以非常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思想,只要可以将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好,就可以将该清洁能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从而打造最有力竞争的低碳城市。根据自然资源条件, 当前重点要做好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尽快将这些清洁能源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来,进一步节约有限能源的利用,为低碳城市建设效果加分。

3.3抓好绿色能源的规划论证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三个措施, 就是抓好绿色能源的规划论证。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可再生资源或无污染的能源。更确切的说,绿色能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两部分,也就是说,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的一部分。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清洁能源外,绿色能源还包括氢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这些能源都是可以再生的,但不一定都是清洁的能源,对于风力发电、焚烧垃圾发电等方案要做好前期验证,特别是核电发电等项目更要进行严格控制。

4.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措施

4.1充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第一个措施,就是充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只有充分确保了城市的绿化用地面积,才能将更多的地方进行绿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活场所,具体来说,需要建设更多的健身场所、公园、室外率低、小树林、公路绿化带等,提高小区和城市的绿化地面积,增强城市总体的抗污染能力,更多地进行低碳城市理念的执行。

4.2重视立体的绿化规划

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的第二个措施, 就是重视立体的绿化规划。重视立体绿化规划的思想,可以将城市的绿化平面面积和最大限度地增大。“立体绿化”的主要实施方案包括两个,意识墙上种植植物,二是屋顶种植植物,总之要充分利用地面以外可以种植绿色植物的空间。众所周知,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提高绿化面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起到降低空气污染、防风防尘、降低噪音等作用,营造一种更好的环境。城市立体绿化是长期以来容易忽略的领域,所以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格外关注,提高“空中花园”的建设数量和质量。

5.总结

综上所述, 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围绕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目的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成立一个完善的生态可持续城市发展系统。城市规划应发挥龙头作用, 把低碳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 通过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保证低碳城市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粤.浅析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措施[J].民营科技,2011,04:305.

[2]范基平.低碳城市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478-481.

[3]辛雯娴.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福建建筑,2012,05:10-15.

[4]赵刚.低碳城市建设须规划先行[J].今日中国论坛,2010,06:41-43.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景观照明;质量控制

景观照明属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用于配合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增加景观照明的建设压力,促使景观照明不仅要具备质量、效益优势,更要满足城市美观的需求。着重分析城市景观照明建设中的质量问题,发现其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失控点,直接影响到景观照明质量控制的效果。质量控制成为城市景观照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结合景观照明的需求,规划质量控制的措施。

1 城市景观照明质量失控的分析

结合城市景观照明工程的建设实际,汇总质量失控的案例,分析景观照明工程中的质量失控。

1.1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质量失控的原因主要是现场考察不足造成的,景观照明设计方案与现场环境存在矛盾点,直接影响照明工程的建设质量[1]。例如:景观照明设计方案完成后,需要结合工程现场,实行比对修改,保障设计方案符合现场的需求,严格控制设计阶段的质量,但是大多工程师并未结合工程现场,按照自身的设计经验,随意执行规划设计,影响到后期施工的质量,导致景观照明工程建设中潜在诸多质量隐患。

1.2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最容易出现质量失控,招标企业过分注重经济成本,忽视投标企业的质量把关,导致有质量缺陷的景观照明灯具投入工程建设中,引发明显的质量问题。例如:某招标企业抽查投标单位的照明设备,抽查的样本为每项10件,结果所有的样本均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此部分照明设备一旦投入工程建设,直接形成大范围的质量问题。

1.3 验收阶段

验收是城市景观照明质量控制的最终环节,其在质量保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大部分施工单位的质量验收,仅仅属于表面工作,实际没有利用监督、控制的方式,排查景观照明中的质量问题,再加上验收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比较多,容易发生漏检情况,增加质量控制的压力,导致景观照明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2 城市景观照明的质量需求

景观照明在城市建设中,不仅起到美化作用,更是属于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为城市提供色彩、动态的建设途径。结合城市景观照明质量控制的现状,提出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需求。

2.1 艺术需求

艺术性是城市景观照明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主体需求,基本景观照明都需要具备艺术的特性[2]。景观照明在艺术需求方面,同样需要执行质量控制,营造艺术优化的环境,确保艺术化的景观照明工程能够适应城市建设的长期发展,既可以展示出景观照明的艺术优势,又可以体现高质量的艺术工程,对城市景观照明具有较高的价值。

2.2 有机需求

城市景观照明质量控制中的有机需求,是指工程要充分融入现场环境,实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明确质量控制中各项需求之间的关系。质量控制中的有机需求,促进景观照明的发展。

2.3 协调需求

城市景观照明工程在强化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表现出协调需求,确保景观照明的各项工序、流程处于协调的状态,实现景观照明的整体性,同时发挥工程协同的建设优势。

3 城市景观照明质量控制的措施

城市景观照明的质量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保障景观照明的质量,解决各个阶段质量失控的问题。以某次城市景观照明建设为例,分析其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措施,该工程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对比不同阶段质量失控的表现,针对质量控制提出对应的措施。

3.1 设计阶段

该景观照明工程在设计阶段,明确考察工程现场的环境,先调查现场的基础信息,合理规划后为方案设计提供标准,同时在方案设计中起到约束作用,待方案设计完成后,该工程要求设计师结合现场环境,评估设计方案是否具备可行性,根据现场与方案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实行修改,提高景观照明的优化水平[3]。除此以外,该工程在设计阶段采用质量控制的手段,实行计划型方案设计,确保方案设计的实践性。

3.2 招投标阶段

控制景观照明建设招投标阶段的质量,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保障招投标阶段照明灯具的质量。该工程在照明设备质量控制中,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同时利用核查的方式,实现质量控制,有利于该工程在建设中实现高水平的设计效果,而且在灯具方面具备高效的质量保障。例如:该工程在招投标阶段,要求投标企业出示设备检测的合格证和详细资料,工作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确保参加招投标的企业在设备方面具备标准的质量资格。

3.3 验收阶段

该工程非常注重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方面总结景观照明工程中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已经发现的质量问题,强化质量控制[4]。该工程在验收阶段,提出几点质量控制的措施,如:(1)在施工过程中引入监理环节,用于提高验收阶段质量控制的水平,监理机构重点按照景观照明的工程要求,检查各个阶段的施工情况,排查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如实控制工程质量;(2)监理方监督施工与验收过程中的工程行为,一旦发现不符合景观照明工程质量要求的地方,立即施行质量控制,杜绝工程建设中潜在的质量隐患;(3)验收时重点审核景观照明比较复杂的施工部分,可以实行试运行,观察是否达到标准的质量效果,如果与设计方案不相符,参建单位之间需进行调节改建,直到与设计方案吻合。

4 结束语

景观照明在城市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美化的途径。我国在城市建设中非常注重景观照明的应用,所以必须采取质量控制的措施,优化景观照明中的质量点。城市景观照明在质量控制的途径下,发挥照明工程的基本特性,不仅实现照明建设的可控制性,更是为城市景观照明提供质量保障,完善景观照明的建设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欢.园林景观照明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2(04):90-92.

篇5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从最近几年我国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速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城市居住人口不断增多,这就要求着城市规划局需要在现有形势下加强对城市的未来总体规划。不断增多的城市居住人口,城市的建设规模就需要不断增加,不管是从住宅小区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以及其他相应建设都需要不断的增大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原有的地理环境等等均要受到影响,因此水土流失的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1.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与其他类型的水土流失不同,城市水土流失是发生在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以及城市周边影响区,因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引发的水土资源破坏与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城市水土流失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之一。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必定会对城市水土资源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城市在发展中,需要新建各种设施以及新城区,在建设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另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渣,如不加以妥善处置,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影响周边水系和市政道路等。加上目前人们对水土保持的意识比较淡薄,监管力度不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水土流失。

2.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包括影响生态环境、河道行洪、城市环境与面貌三个方面。第一,从生态环境方面,因为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植被措施,直接降低了地表原有的水土保护功能。同时现代城市建设为了交通方便往往将地表硬化,地表被水泥地或者其他硬化与覆盖,降雨下渗到土壤的机率变小,保水功能丧失,大量的降水散逸,导致地下水的补充不足,影响地下水储量;此外由于大量采用水泥、沥青等硬化地表,导致夏季时地表温度上升很快,城市中整体气温上升,影响居民工作和出行同时也增加了电力负担。第二,因为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排水系统,最终可能会淤积在河道中,导致排水不畅,这对城市的防洪造成不良影响。第三,从城市环境与面貌方面,因为城市开发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对城市原有植被保护不力,城市的绿植数量逐渐减少,对城市的防风抑尘也有影响。城市环境的恶劣,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面貌,影响市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市发展。

3.防治城市水土流失的保持措施

3. 1加强城市管理,做好统筹规划

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3亿,其中有27%是居住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另外的70%是居住在中小型城市中。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理念的提出,我国城镇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加上城市暂住人口数量,人口的不断增长给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就需要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城市总体的统筹规划中,站在有利于改善今后城市发展与生活、生产良好环境的角度,积极、合理地做好城市的合理布局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由于城市建设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以及多个行业,与城市居住者的利益有着较大关系,因此应该由规划部门、水保部门、林业部门、国土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一个领导机构,重点放在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协调上。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无障碍,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

3.2不断加强城市植被管护

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居住环境与出行环境,针对旧城需要加快改进步伐,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需及时跟进绿化防护措施,保证改造区林草覆盖率不降低;针对新城区,需不断加强城市中居住区的绿化建设,加强管养,保持一定的林草覆盖率;针对城市中部分长期存在的废渣废土积存区,需要以改善市容市貌为目的,栽种生命力强、经济条件不高、易成活的植物;城市中市政路两旁除非因特殊原因不能种植绿化植物之外,均需要及时栽植绿化植物,对有条件设分隔带的道路,南方多雨地区可在分隔带种植红绒球、三角梅,北方半干旱地区可栽植木槿、大叶黄杨球等观赏植物,高架桥底栽植合果芋等喜阴植物,桥墩位置栽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不断排查城市中存在的空闲地、地,结合周边实际情况及时种植适地物种,不断提高城市的林草覆盖率,同时对已经种植的植被加强管养和维护,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水土保持作用。

3.3加大惩处力度,遏制不法行为

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部分开发建设单位在明知道违背水土保持法的情况下仍然知法犯法。为了能够保证城市建设的有效发展,因此针对一些严重的、典型的违反水土保持法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首先是针对开发建设单位的处理,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全市树立一个依法处理的典型,保证一定的威慑力。同时,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其次,相关部门需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加强开发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的认识。

3.4加强城市建设的水土保持工作

由于城市建设属于一个较大范围,其中涵盖了城市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多种开发建设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妥善处理永久弃渣和临时弃渣,处理方式首先考虑与周边其他在建项目沟通,尽量做到能弃渣综合利用,若不能利用需及时运至指定渣土收纳场;对于临时弃渣则需做好拦挡防护措施,长时间堆置的弃渣还需在表面临时覆绿,防治水土流失。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减少地表扰动。施工后期需及时跟进植物防护措施与绿化美化措施,既保持了水土又美化了环境。针对其他在建或者筹备建设的城市工程,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南方多雨地带一般规定林草覆盖率需要≥27%。

3.5注重城市企业水土流失的管理

近年来不少乡镇企业进驻城市开发区,这些乡镇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人口就业以及推动城市GOP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差、缺乏水土保持观念,生态保持、环境治理方面意识不强,因此需要针对性的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加强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避免污染向周边地区蔓延。同时需要不断加强对企业、企业责任人、企业工作人员的水土保持工作意识的教育,增强人们对保护环境、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宣传《水土保持法》,例如采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

3.6规划完善的城市水土保持体系

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贯穿到整个城市规划工作中。联合各有关部门之力找到导致水土流失的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企业与责任人,共同探讨合理利用与保护各种资源的有效途径。紧密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实施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最终形成综合性、实用性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在充分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危害的基础上分析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然后再结合城市未来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发展特点,人文特点等方面将水土保持意识、水土保持工作贯穿到城市的建设工作中,逐渐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城市水土保持长效机制,为全面提升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效率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曾祥坤,王仰麟,李贵才.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05:586-592.

篇6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core technology of continuous operation reference station system (CORS) is gradually introduced.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its developing process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RS in rural construction, its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is described.

关键词: 连续运行卫星服务系统CORS;城市CORS网;常规RTK;CORS技术应用

Key words: continuous operation satellite services system (CORS);City CORS nets;conventional RTK;COR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01-01

1CORS服务简介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导航服务系统(CORS)由参考站子系统、数据通讯部分、数据处理中心和面向用户的子系统四大部分组成。监控分析中心是卫星定位导航服务系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数据通信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进行数据通信,它们共同构成了用于一个城市的卫星导航专用局域网。卫星导航基准站网的主要功能是收集GPS卫星观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数据传输子系统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它具有系统监测的功能。卫星定位导航服务系统运行过程由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控制。数据处理中心会自动接收分布式基准站收集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组成一定格式的数据文件,分发给各户。CORS系统可以用于测绘城市的基本设施建设情况,是信息时代城市建设中必需配备的设施。CORS系统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国土资源勘察、城市建设规划、交通出行、气象预警、地质测绘、水利建设、林业保护、地震灾害预防、防灾减灾、商业导航、引导旅游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2CORS系统的技术优势

与传统的RTK系统相比较,CORS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2.1 CORS系统的基础硬件设施为数量众多的持续工作的GPS基准站,这些基准站可以提供GPS卫星数据以及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基准站站点坐标。在这些GPS基准站的帮助下,CORS系统可以提供快速的实时定位、交通出行导航,全球精确定位等功能,可以满足地质测绘、地籍房产管理、城市建设规划、城乡设施安排、城市环境监测、交通出行监控、自然灾害预防,矿山结构测量等的要求。

2.2 CORS系统可以提供卓越的实时,可以满足用户不同方面的要求。CORS系统整合了DGPS模块、RTK模块、静态或动态后处理模块,可以提供准实时全球精确定位服务。

2.3 CORS系统兼容不同精度等级的定位功能,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CORS系统的定位精度覆盖米级、分米级、厘米级的定位。

2.4 CORS系统运作效率高,基站覆盖地域范围广,而且具有“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优点。CORS系统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大部分经济发达城市都已建成或在建CORS系统。另外GNSS技术在CORS系统中运行优势明显。

CORS系统提供的测绘数据规范统一,并且可以向用户提供稳定、统一的参考坐标系。

CORS系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系统数据,从而提高了业务区域的数据精度。

CORS系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单人测量系统也逐渐成为GNSS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

CORS系统采用广播式数据发送方式,不对接入用户数量设限,降低投资。

3CORS系统在国内外的运用状况

目前CORS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各不相同,虽然国内正在大力发展CORS系统,相对而言,在组织管理方面还有待挖掘。

国外的CORS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自动化管理、数据采集域分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网络的GNSS定位技术开发等。各类CORS工程项目相继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和国家建设项目包括:美国NGS CORS、IGS跟踪站网络、欧洲EPN永久性连续网等。国内的CORS系统应用主要有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定位系统(RBN-DGPS)、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以及各省市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等项目,主要采用VRS和MAC核心技术。

4CORS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4.1 控制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等常规测量通常花费较多时间和人力物力,并且对点间通视有一定要求。另外传统测量还有精度不均匀,测量成果精度不明确等不足。然而CORS系统提供的GPS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对点间通视没有任何要求,但是在对于数据的处理工作上需消耗大量时间,不能实时定位以及保证定位精度,返测率较高,费时费力,浪费资源。相对于常规测量和GPS静态、快速动态测量等,网络RTK技术在工作效率和精度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可达到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实时知道定位精度的效果,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还可用于地籍和房地产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

4.2 地形测图地形测图是为满足城镇规划、各种经济建设需要,为城市、矿区以及为各种工程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CORS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先布设控制基站,然后根据加密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来确定地物点和地形点的位置,并在图上标定,再绘制成图的测图工作简单了许多,CORS系统可以迅速完成测定工作并提供被测控制点的高精度坐标。

5结语

目前,CORS作为国内乃至世界上GPS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所向,各个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建立各自服务范围更广,综合性更强的CORS服务网,随着GPS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CORS技术功能也正飞速发展,其应用涉及领域更加宽广,我国将在未来5-10年时间内相继在各大城市建立参考站系统,在彻底解决通信网络互联、服务漫游、数据共享、标准化等关键性技术后,陆续实现为不同用户提供在地质测绘、工程建设、地质形变观测、交通出行监控、线路施工及测绘、空中交通监控、农业管理、公共安全、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海空港管理等社会活动中的差分定位信息的应用,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达到资源共享目的,提高信息采集速度和精度。

参考文献:

[1]陈俊勇,党亚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进展及建设CORS的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09,(06).

[2]过静珺,王丽,张鹏.国内外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新进展和应用展望[J].全球定位系统,2008,(1):1-10.

篇7

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前言中国城市中道路绿化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代,《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面树,原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两千多年前这样大规模沿路种青松,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随着我国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污染问题突出、机动车辆持续增加,如何发挥城市道路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环境、丰富城市景观已成为园林绿化事业的当务之急。一、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城市道路绿化是指通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树木、花草以及护路林的方式,以达到隔绝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在交通拥堵、人流和车辆密集的道路、立交桥、交叉路口等污染严重的区域大量种植乔木、灌木、花卉和草皮的方式进行道路绿化,城市道路绿化一般分为:行道树、隔离带绿化、交通岛绿化和街景绿化,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强化自然体系

利用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获得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二)引导交通

通过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公园广场和停车场等处进行绿化,可起到引导、控制人流车流、组织交通、保证行车速度与秩序、提高行车安全。

(三)美化市容,提升城市景观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城市品位的进程,全国各城市都在积极争创“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以美化家园、改善城市形象、优化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城市园林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覆盖率占较大比重,对城市景观构成乃至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具有很大影响力。二、我国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道路绿化是在城市和城市交通的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绿化的规划布局、建设形式各不相同,其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也大相径庭。城市道路绿化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民的审美观、生活观、精神面貌、文化修养等等。在我国,道路绿化最初在秦汉时期是以行道树的形式出现,随后的晋、隋、唐、宋、元、明、清都出现了称之为并木、并树、街道疏、行道树等名称的记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道路绿化突破了“一条路,两行树”的简单模式,出现了园林大道等新型城市道路绿色艺术景观。三、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其绿化效果对于一个城市完善交通服务体系、治理空气污染、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城市道路绿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规划引领城市道路绿化缺少统一规划,或规划执行不到位,部分道路绿化的设计、施工,往往是为迎合城市或区域内的短期发展,完成任务指标,没有经过专家的论证和长期发展的考虑,缺少可行性研究,建成以后,又进行改造甚至重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整体进程,又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二)缺乏层次和季相变化目前,一些城市在道路绿化过程中,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配置不够合理,对乔木和灌木的中间层次考虑较少,道路景观绿化层次结构过于简单,缺少外在形式和植物季相的变化,城市绿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乡土树种利用不足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相对单一,栽植量一般较大,本底所产的绿化苗木难以满足绿化建设任务需要,加之树种价格等问题,造成道路绿化树种大量从周边省市引进,造成了一些苗木水土不服的现象。一些外地绿化树种出现了在原产地没有的新型病虫害,加大了养护难度和成本。(四)缺乏人性化的设计考虑“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行为特征。目前城市道路绿化过分追求绿化植物景观的磅礴气势,突出了大色块和图案美,而忽略了作为“使用者”的人类参与绿色,享用绿色的行为和植物的遮荫纳凉的功能。(五)道路绿化土壤条件差城区道路绿化普遍存在土质差、土层薄、肥力不足等问题,一些道路行道树种植多年,难以形成较大的遮荫面积,土壤储水能力弱,夏季高温时失水严重,既影响景观效果,又造成水资源浪费。(六)其他破坏道路绿化的现象

在绿化带、行道树池内倾倒垃圾、晾晒衣物、随意踩踏等现象在一些支线道路上较为普遍,一些由非法摊贩集中组成的“马路市场”的存在,导致绿化带严重破坏,城市综合执法管理部门的监管缺失,园林绿化建设部门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也导致此类现象的发生。四、对策及建议(一)完善并严格执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道路绿化和生态恢复应和道路规划设计同步进行。一是在道路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根据道路等级、路面宽度和拆迁情况留足绿地面积,使绿化带和道路规划、城市规划相适应;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应做好道路建设用地的规划,尽量减少对绿地区域的占用和破坏,为后期绿化提供较好的土壤条件;三是要充分保护好绿化区域现有植物,尽量就地利用;四是对于新建城市道路,在道路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做好绿化设计,充分利用建设地点地形地貌,做好环境保护和规划;五是对于旧路改造,应制定好现有行道树的保护和移栽工作,做到少挖除、少移栽。(二)完善城市道路绿化管理体系,提高建设标准一是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对设计方案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加大审查力度,批准后,方可按此施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道路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杜绝和避免绿化设计华而不实,浪费财力、物力、人力,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全社会的绿化情况,以便制订宏观计划,进行宏观调控。 二是严格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实行招投标制,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和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提高道路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推行道路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道路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一旦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和产品,及时整改,以确保道路绿化工程每个环节运作流畅,从而保证道路绿化工程施工质量。 三是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设计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设法使植物发挥绿化美化的作用。所以,设计是绿化工程的灵魂,否则绿化工程的施工将无从入手。推行设计现场交底制度 通过图纸会审、现场调整,使一线的作业人员理解设计意图,了解工序的技术、工艺和验收要求,是保证绿化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如不严格按图施工,将会歪曲整个设计意念,影响绿化、美化效果。 (三)加强养护工作,提高道路绿化景观效果

道路绿化植物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吸收尾气的功能,同时还有交通导行,维护交通的功能。因此,城市道路绿化管理部门应成立专门的道路养护小组,加强对道路绿化植物的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养护和修剪工作,人为的控制绿化植物的生长形态,充分发挥道路绿化植物的双重作用。养护工作要做到全面、细致、到位。(四)合理配置树种

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加强优良风景园林树种的引种和驯化工作,谨慎选用外来品种,并要加大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配置中的运用比重,降低大树的配置比率。同时要广泛使用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绿化施工科技含量,确保苗木成活率,尽早实现绿化景观效果。(五)加强宣传教育

篇8

大家好!感谢局党委让我有机会参加今天的竞选。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与这么多资深的领导、同事一同走上这个竞聘的舞台,才疏学浅、资历平平的我,的确有点诚徨诚恐,忐忑不安,但今天我依然选择了站在这里。我想通过竞聘来展现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更好的为单位的文秘工作做出贡献,实现新的人生价值。

简短的介绍下我自己:我叫,岁,毕业于大学中文专业。11月进入住建局政务服务股工作,11月进入办公室工作至今。我竞选的职位是办公室副主任,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热爱写作,比较熟悉文秘工作。7月,我兼任市政府主办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报》责任编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上到综述纪实,下到新闻通讯,抑或是散文、诗歌,我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所写的文章多次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11月调入办公室后,我主要负责信息宣传和公文写作,从采写信息到编辑会议纪要,从参与撰写工作报告到独立起草领导讲话,我的业务水平在不断提升。为了把领导交付的每一项任务做到尽善尽美,我阅读了大量业务书籍,平时更是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每回看到与住房和城乡建设相关的新闻我都会第一时间剪下来,如今我的抽屉里已经收集了厚厚的一本信息合辑。

二、勤奋学习,文学功底比较扎实。科班出身的我具有较好的文字基本功,为进行公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积极的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勤奋练笔,从去年7月至今,我累计起草各式公务文书40多份,在《日报》、《城市建设与管理报》、网发表各类文章30多篇。11月我参加了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秘书组的比赛,作为市唯一一个代表湘潭参赛的选手,最终获得了市第二名、湖南省三等奖的成绩。一次又一次的历练让我积累了更多的专业优势,也使我对办公室工作寄予了更执着的追求和更美好的憧憬。

三、迎难而上,无私无畏的进取心。有人说办公室工作十分清苦,是件苦差、杂差。可是如果有人问我,局里这么多股室,你最想去哪一个,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回答:办公室。我不是没有体验过辛苦:在办公室的这段时间,手头总有写不完的材料,我几乎没有一个周末是真正清闲的,我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加班,我也数不清一个月究竟有几天能赶在11点前睡个美容觉,我更不知道我到底因为赶材料推掉了多少次朋友的邀约…我的两个深深的黑眼圈就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最好证明,那些付出可能大家都看不到,但是我依然无怨无悔。记得曾经有人说:“舒服是留给死人的“,这句话可能说得有点过,但我认为,最起码舒服不是留给年轻人的!我未来的高度取决于我现在努力的程度,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拼搏,不奋斗,不争取?

篇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而公众参与理论的先驱Arnstein认为:“公众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托马斯指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已经成为更多公共管理者直接面对的环境与情景。”[3]在分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国内目前研究状况时,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研究成果集中在:(1)公众参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理论上,公众参与机制有助于增强公众自身的环境意识、发挥监督作用、提高行政效率[4]。公众参与机制具有权力平衡功能,其运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控权”作用的发挥,为有效实施,必须改革[5]。(2)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但已经摆脱了单纯由政府主导的局面,“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日见深入人心。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长模式来看,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在扩大,方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听证会业目前已成为主要形式之一,但仍然处萌芽期[6]。(3)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缺陷。公众参与形式的限制和欠缺,导致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上。(4)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应措施。①“义务”向“权利”的转变;②确定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③公众参与程序立法制度的完善,保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④加强执法,使公众参与不走形式;⑤提高公民素质,强化参与意识和参与实际能力。总体而言,公众参与机制有效运作的前提是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自发的”公众生态意识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实施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低下与公众参与机制运作的低效率却表现出双向制约关系。”[7]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强化是公众参与机制运作的前提,那么对生态环境权的主张就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实施基础[8]。但上述研究,对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表达机制普遍在于理论层次的研究,缺少具有一定地域特点、深入实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性质的调查研究类研究文献,而这正是本文希望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公众参与实践的调查来完善的部分。

2研究设计

2.1调研背景

创建公众参与和谐社会的氛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同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政府和公众的满意度,促进政府和居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当然这种有效表达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机制。公众参与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发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尊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情权、给予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监督权,才能构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表达机制的主要载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承载着保护“一湖清水”的环境使命,又肩负着引领江西地区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9],是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范本。

2.2问卷的编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以及周边的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全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城市广、居民多、公众参与的全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头绪繁杂,本研究遵循了“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预调研,界定选题,确定研究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和社区访谈,统计数据分析,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通过查阅文献,对省内环境政策研究专家进行结构化访谈,同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南昌、九江、景德镇、吉安和抚州等5个城市的热心市民进行开放式预调研,收集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议与诉求67条。合并归纳后选取其中29个具有代表性的条目形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参与表达机制的核心问题部分,该部分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10个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9个问题)和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10个问题)等三个部分,采用五点评价法,要求被试者对问卷中的题项与自身的了解做出唯一回答。

2.3对象与方法

2.3.1对象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南昌、景德镇、九江、抚州和吉安等5个城市通过便利抽样方法,让被调查者面对面填写问卷(自填式问卷)并当场收回,同时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通过电话进行访问,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达到81.5%。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知,在有效回收的489份问卷中,男女比例、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与地区构成均具有一定的覆盖面,虽然被调研人的年龄集中在18~30岁之间,这种情况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年龄的居民更加愿意配合我们的调研,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参与的“新一代”年轻力量。综合上述情况,作为探究性研究而言,本次调研仍不失为一份宝贵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2.3.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内容就被调查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评价和被调查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和保密原则,采取无记名方式并现场收回(或电话记录)。

2.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部分问卷回答的汇总

问卷的第1、2、3、4、8、9、10、11、18、19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调研问卷的基本部分:涉及被调研人的个人社会公益基本情况、被调研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程度、参与程度、基本态度和参与途径等五方面。因为均为常规问题,非本次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调研问卷的核心问题部分,所以仅进行分类汇总,其汇总百分比表如表2所示。通过该部分的数据,从Q1、Q2、Q3、Q4和Q10的回答情况,不难发现当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热情(“希望参与”,32.5%)和参与情况(“有参与”,3.3%)并不乐观,大多数的公众处在观望状态(“只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项目才考虑参与”,16.6%),他们并不是十分热心(“只是关注但不会实质性地参与”,35%),但也不完全把自己视为局外人(“愿意尽量配合占”,76.1%),对于Q9,人们已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开发区建设(7.6%),而有了“生态经济开发区”(77.3%)的呼声,这与王素芳等人研究中所提出的“萌芽期”的结论是相吻合的,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任重道远,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地培养。在培养时,宣传途径首选的是电视(29.2%)和网络(26.4%),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65.6%)、微博(61.3%)、媒体热线(58.9%)、调查问卷(55.2%)和项目听证(50.3%)等,在引导公众参与时要把公众的意见落到实处,改良公众参与有效表达机制,提供便利可行的工作渠道,而不挫伤公众参与的信心与热情。既然引进公众参与,就不能“务虚”,出现走形式走过场,这值得某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思。

3.2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用来反映问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对于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居民问卷调查核心问题部分进行了三个维度及一致性信度检验,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和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等三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687、0.717、0.676,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682,一般而言,该系数在0.6~0.8之间就可以表示内部一致可信度较高[11]。效度涉及调研结果是否正确,本次调研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构为:两两相关系数在0.213~0.519之间,各因素均显著相关。

3.3探究性因素分析

针对问卷核心部分的第一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和第二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这两部分的结论,本文采用探究性因素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性检验,KMO的统计量为0.833,Bartlett球性检验值为8950.52(P=0.000),两者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本文采用探究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是适合的。根据研究结果选择的四个因子解释项目总方差达到78.44%,将这四个因子的命名和所包含的题项如表3所示,研究结果要表明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只有政府充分重视,对投资项目有效管理,提供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提高公众参与程序的透明度才能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协调的耦合机制;就公众而言有效利益表达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对公共事务的信心与责任感、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心与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除此之外,为了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利益机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还必须匹配相适应的议事协调制度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宣传,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比例、专业要求和奖励措施等等。

3.4公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注情况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回答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考查被调研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关注事项,进而回答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更加关心的问题。在问卷设计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可能带来的益处分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江西品牌影响力、提升江西旅游资源水平等十个方面,采用五点评价法对其重要程度进行调研,这十项评价的平均分依次为:3.26、2.99、4.10、2.61、2.81、3.44、3.25、3.82、3.25、3.31,评价分越高,代表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越加关注,关注程度前五项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为了研究参与的不同人群结构(是否在鄱阳湖湖区、年龄、公益热心程度和工作性质等)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程度的差异,在SPSS17.0中对数据进行了独立t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鄱阳湖经济区比非鄱阳湖经济区的公众更加关注“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多地投入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非鄱阳湖经济区的民众并不能享受到这部分的收益,所以在非鄱阳湖经济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中该部分差异显著。从年龄段而言,18~30岁的公众对于体现发展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的四个指标比其他年龄段更加关注,18~30岁正是人生发展的年龄,正所谓“三十而立”,而个人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同步,同时该年龄段的公众因为处于财富积累初期,故对收入也较为敏感。基于自身利益出发,职员与其他人员在“吸引外资”和“增加财政收入”有显著差异,外资的投入、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职员而言意味着更好的就业环境、可能的更高收入或者潜在的发展平台,这也是自身利益表达机制的一种体现。而热心的公益人士比不热心公益的人士更加关注“改善生态环境”,对外界环境的关注本就是公益人士的特点之一。通过上述分析,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表达机制中,不同居民的参与诉求的出发点是“和而不同”的,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否则由于自身关注度的冲突,公众参与也有可能如“散沙”般形成不了合力,那样的话,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产生的影响将十分的有限。

4结束语

篇10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expanding. Howev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ontinuing to deteriorate, and more serious pollution not only harm people's health, but also undermine the ecological balance. In order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low-carbon city planning program gradually adopted by many cities in China a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increase the emphasis 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under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emission in detail.

关键词:低碳排放理念;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Key words: low carbon emission concept;urban spatial plann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166-03

0 引言

现代城市的规划和采用的技术与城市碳排放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城市作为人口、物流、交通和工业的集中地,成为现代能源消耗的主要集中地。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建筑。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容量在不断扩大,工业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使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城市能源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构建低碳排放下的城市规划成为当前思考的重要问题。

1 低碳城市概述

F阶段,全球气候条件不断改变,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了相对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的原因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较大的关系。所以,环境保护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更加重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少的利用资源,以便带来更少的污染。为了合理开展低碳经济,应该加大力度贯彻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的创造经济价值和效益。另外,做好低碳经济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在低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低碳生活应运而生。相对合理的低碳经济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发展,现阶段,从事低碳城市研究的人员数量还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在进行低碳城市研究的时候,应该从人们常规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模式思考问题,促进低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做好城市建设。

据统计,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能源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80%。从使用的角度看,碳排放的源领域可以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部分。资料表明建筑物排放的CO2约占总量的39%,交通工具排放的 CO2约占总量的33%,工业排放的CO2约占总量的28%。英国80%的化学燃料是由建筑与交通消耗的。城市是最大的CO2排放者。

2 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在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中,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依据城市特点和发展状况构建城市结构,尽量不向外发展,要集中建设,同时学习新方法和新思路,使城市建设更加紧密,空间更加紧凑。其次,合理、科学的对城市人口规模以及用地状况进行预测,避免土地的浪费,同时加大建筑的建设密度。在土地的使用方面,要做好控制工作,避免由于城市密度的降低而导致的用地面积扩展。

2.1 生态单元的构建

在城市周边建设面积较大的绿地,使其与城市中间相联通,使生态景观更加完善,为城市市民提供了多样的公园、绿化带、森林以及活动广场。公共场所中的绿化可以综合利用农田、沙滩、湿地和水域等。这种绿化方式与环绕形式的绿地相比较,更加直接、简单,对于绿化效果更有保障,并且有利于区域性、单元化结构的构建,同时,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

2.2 密集型城市的构建

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需要关注城市的密度。很多规模较大的城市密度相对较低,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私家小型轿车。如果能够合理控制城市密度,则可以使城市更加紧凑的发展,无形中减少了汽车的使用次数,节约能耗,降低碳排量。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城市就是朝着集约型城市的方向发展,在减少出行次数的同时,实现了低碳发展。密集型城市的构建,主要有三个原则,第一:将空间划分层次,由于不同城市所处的层面不同,特点不一,所以倡导的发展方式也有所区别。很多城市在发展中都积极贯彻以公交出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形成绿色公交体系,节约了能耗,降低了碳排量。城市整体要积极依靠公交来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不允许城市的建设过分集中。第二,土地的利用要混合进行,使短途出行次数增加,通过对土地的混合使用,实现更多的功能。将人们生活地点与工作地点合理混合,使土地的利用桁架合理。第三,城市的空间建设要更加紧凑,加大发展中型城市和小型城市的力度,避免以大城市为中心而导致的能耗增加,为了使这个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出行次数,加大公交的使用频率,节能减排。

2.3 绿楔系统的构建

城市建设中,通常在城市周边建设绿带和绿环,这种建设手段不但能够限制城市的无节制扩张,而且能够限制绿化带的增长,使周边环境愈加独立,使其与城市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限制了交通的发展,而且会使更多的市民选择开车的出行方式。城市设计中引入绿楔系统的设计方式,对绿化的形状与方法进行了限制,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发展的有型化,而且便于公共交通的组织与协调,保证公共交通的规范化和优先权。

2.4 构建绿色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运输会释放大量的碳元素,做好城市交通的规划工作,是实现低碳排放的关键环节之一。政府可以加大研究和推广小排量汽车以及新型环保汽车的力度,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方法促进大能耗汽车改为低能耗汽车,在改进工作中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知识。通过合理应用低能耗技术,尽早实现绿色出行以及高效出行。为了更好地控制汽车排量,需要设计一个相对全面、合理的监控手段,可以借助于智能监测设备和传感设备实现对汽车排量的实时监测。比如: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汽车尾气的手段,数据的监测、预警以及管控都是通过传感设备来完成的。如果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汽车尾气进行了全面的监控,则可以使环境监察部门和管理部门及时、准确的了解汽车尾气排放状况,并针对现状及时制定适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有助于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低碳环境。人们也可以借助GPRS系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合理定位,通过信息系统显示公交车站、出租车位置以及自己所处位置,测量不同点位之间的距离以及到达所需时间,为人们的绿色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实现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2.5 构建智能建筑减排体系

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行业中,相当一部分建筑都是能耗相对较高的,导致城市中的低碳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行业应用新技术势在必行。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质量,缩短工期,而且能够极大的改善环境,降低碳排量。另外,采用新型环保材料也能够极大的改善建筑的能耗状况。为了加强对光学和声学的应用,可以采用性价比较高的环保节能材料,比如:在建筑照明系统中,采用依据声学原理制造的灯具,以声控的形式实现对电源的控制,节约了电能。在城市的供暖工作中,可以应用智能化电网,协调供热系统,通过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合理使用,实现智能化的城市供热管理。

3 空间规划中的工业减排技术

城市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工业发展中,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项目的综合能耗指标相对较高,为低碳城市的建设设置了较大的障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需要工业管理人员不断的优化生产工艺,合理整合和配置资源,实现工艺的最优化,提高工艺制造水平,设计出较合理的设备改造方法,真正实现低碳工业,节能减排。

3.1 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

为了节约城市用电,可以合理使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以实现城市的用电优化。对于煤电类型的发电工作,加大对容量较大发电技术的研究力度,积极开发核能,尽量使用废旧资源,对其进行二次或者再次加工,实现再次利用,将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综合处理以及使用人畜排泄物、城市污染物。

3.2 引进新工艺

在工业生产中,积极引进新技术,倡导和发展大于300KA的预焙槽电解铝技术,使铝和铝合金能够直接生产,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不同金属冶炼的检测技术,在进行技术优化的同时,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加工成本,将工艺逐渐优化和改进,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3.3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

节能技g的种类较多,可以不断研发和推广等离子技术、红外技术、感应加热技术、微波技术等,在污染较大的工业生产中,比如:化工企业中应用膜分离技术以及适当的污水处理手段;在热传导方面,采用纳米技术、超声技术、催化剂技术、清洁技术等。在生产中多采用新理念,新思想,将模糊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来,实现低碳减排。

3.4 推广生产技术的余热、余压、余能利用

合理利用能源,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工业生产中的碳排量,比如:在规模较大的电解铝生产中,采用先进的电、磁以及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提高电磁平衡的能力。应用铝电解技术,通过双平衡,实现自动化控制。保证浓度变化范围在1.5-3%之间,严格限制电解温度值,以实现节能和智能化生产。

4 重庆生态空间规划策略

重庆都市区从城市空间、功能组织等方面推进空间规划,提高可持续性。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特征有:绿色化、紧凑、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协同生成的交通支持等,通过这些形态特征的规划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发展对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减少了发展的生态环境不良效应,增强了社会互动能力与和谐程度,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获得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庆具体可以通过空间发展的引导、功能组织推进、绿色交通系统、开敞空间控制等实现空间拓展的生态化。

城市形态通过其所决定的城市活动特征,影响到城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以及能源的使用与污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关系。事实与经验都证明,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中,绿色化、可持续的交通,紧凑,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等是可持续城市发展追求的特征,通过规划路径、空间引导、适度紧凑的规划路径等可以实现低碳环保理念的实现。

综上所述,近些年,低碳城市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空间规划的设计中,应用最多,能够合理、有效地改进城市建设,帮助人们改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营造绿色、优雅、健康的环境。在实际规划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给规划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阻力,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实际状况,积极采取解决办法,使低碳排放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工作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姜洋,何永,毛其智等.基于空间规划视角的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城市规划,2013(4):50-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