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发展前景

篇1

关键字:建筑 建筑施工 发展前景

根据前述施工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在建筑施工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规模和国家就现代化建设为基础对建筑业的大力扶持。笔者在建筑施工技术前景和建筑施工管理前景,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做未来建筑施工发展前景展望

1. 建筑施工技术上

(一)建筑模板向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和大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大量出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模板在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上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实际施工发展和实践总结,建筑行业已总结一系列先进支模工艺和混凝土浇筑方式。模板材料也从传统的木质模板向组合钢模板,混凝土永久模板发展。现阶段,占据建筑企业施工模板主体是组合钢模板,约占模板总量的60%。

施工技术中的爬模从外墙模板开始,发展至内外墙爬模,之后到无爬架爬模,在施工设备上自下而上逐层爬升。

由此看出建筑模板趋于实际化,工具化;由于我国现阶段高层建筑,现代化大体积建筑的蓬勃发展,促使传统工艺在工具模板化,工具质量化等方面与现代建筑有差距,在现代化商业建筑过程中追求成本最小利益最大,以及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未来伴随中国建筑施工的蓬勃发展和建筑技术日益更新,在建筑模板方面必定趋于系列化和专业化以及工具化,用刚性材料或更新型材料代替木质材料,方便拆卸和日后循环利用,充分综合协调环保,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三方利益关系。

(二) 清水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更加广泛运用

清水混凝土在未来建筑发展上优势体现在:首先,在使用途径上,出于保护膜涂刷可在刮腻子之后直接进行,不需要贴砖和抹灰,因此即便在混凝土的表面依然不会存在明显质量缺陷,清水混凝土浇筑材料用于建筑工程结构中要优于传统混凝土材料;其次,在自身材料性能特点上,清水混凝土外观结构整洁,表面光滑,大方;现阶段商用建筑,民用建筑以及工业建筑对混凝土结构外观和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导致清水混凝土材料会愈加得以重视,避免建筑结构出现裂缝影响整体建筑质量。

出于日益迅速的经济增长和民众对安全,美观等需求变化,在施工技术上清水混凝土材料会替代传统混凝土广泛用于建筑结构上。

(三) 高技术化

高技术化体现在桩基技术革新与地基处理技术改革

在桩基技术上,未来重点发展冲钻孔技术。由于目前施工桩直径普遍在600~1500,深度65cm左右,未来高层建筑和地标性建筑会不断更新与发展,桩基深度和直径要求均会更加严格,市场需求带动技术革新,必然会把桩基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完善气举反循环成孔,泵吸反循环,清孔技术提升水下砼灌注技术和质量。

其次,发展预制桩技术。现阶段在已掌握的环保型抱夹式、预压式静力压桩技术基础上, 逐渐淘汰噪音和污染较大之柴油锤击打桩工艺, 重点开发引进液压锤击打入式、预钻孔式预搅拌式组合施工技术, 并结合打压入桩与水冲辅助静压沉桩法, 合理解决预制桩通过砂卵石夹层难题。

最后,在地基处理技术上;为满足搅拌需求会逐步完善水泥土搅拌机运作技术,为满足加固桩基深度和桩基直径会逐步发展搅拌和旋喷组合组合的搅旋桩基技术,进一步迎合市场需求和业务范围。

2. 建筑施工管理上

2012年哈尔滨大桥坍塌事件,近几年各地区建筑质量,建筑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国民经济水平增长带动生活质量需求提升,向安全,舒适方向发展。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上会注重建筑质量管控和建筑安全把控力度。

首先,在施工质量管理上,会加强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并在现场成立质量监管小组,严抓质量管理关口,提升建筑安全性与舒适性;落实建筑管理责任制,减少管理层级和旧式管理模式

其次,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上;会成立安全监督小组,并在建筑施工发展前景中,安全管理会逐渐成为建筑施工核心,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阶段性实现安全教育和安全警示。

3. 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上

(一)生态化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在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步呈现现代化,规模化,统一化发展趋势,积极响应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遇上井喷期,如何在众建筑企业揭竿而起之际标新立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呈现强大市场竞争力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走势。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经济结构走势,生态化的目标要求建筑行业向低损耗,高质量,低废弃,高性能方向发展,生产对环境对空气影响最小,最环保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只注重建筑完成质量,不考虑建筑使用后对自然生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但未来在市场需求和整体行业发展走势下,在建筑设计阶段对设计目标,设计过程,建筑工程市场化,建筑与环境兼容性等问题将成为考虑方向。为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保持建筑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在使用高性能建筑材料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 工业化方向发展

传统建筑注重个体化建设,不注重材料和资源循环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资源损失。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化发展,建筑行业力求把互换性和流水性植入建筑施工环节,以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循环利用化的成套技术革新建筑业传统施工方式。

工业化,流程化是现代建筑行业整体发展方向。从脚手架,支模板,建筑构件等均可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标准化的设计为未来建筑行业的高效率,工业化提供可能,完成建筑行业统一性协调发展。

结束语

未来建筑施工前景更多涉及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协调上,并以技术革新带动企业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

参考文献:

[1] 魏涛,廖光煊,梁天水.封闭框架大空间高层工业建筑可燃气泄漏事故重构与防治对策[A].2010 超 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及综合防灾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

[2] 胡小媛,许琳.我国建筑绝热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2002,6:2-4

篇2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利用自然当中存在的客观条件,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充分的利用一切生态环保材料进行建筑建设,用最少的投入给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的发展带来最大的利益,营造出一个安全、宁静、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1和谐原则

生态建筑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和谐原则,包括的内容有经济建设的和谐、社会生活的和谐以及环境发展的和谐等等。在建筑的活动当中,不论是选择何种地质条件、还是选择怎样的建筑材料,或是进行怎样的规划设计,包括在实际的施工建设工程当中,都需要严格的注意以及遵循和谐这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1.2节约原则

在完成资源建设的目标之下,对于资源的使用和消耗都不能够浪费,做到节约资源,充分的利用一切资源,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最大的经济建设效益。

1.3高效原则

任何的人类生产建设活动都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建筑也不例外。建筑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建设一个健康、绿色、舒适的居住环境,整体建筑的系统使用的是集成技术来将建筑的功能效能进行提高,将管理调控体系进行一个优化配置的作用,营造成一个生态高效的建筑体系。

1.4舒适原则

人们对于建筑的最主要和最直观的一点就是要舒适,,只有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才能够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活效率。建设一个好的建筑不能够不遵循环境原则,在上文当中也提高一切的活动都必须以环境组委最基本的建筑条件,因此,在为了达到建筑的舒适度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配合,将环保和舒适进行一个良好的结合,找到二者之间最佳的相处模式。

1.5经济原则

要想建设一个生态效益高的建筑,就必须要利用高科技纪念性技术操作,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建设,但是大投资并不是等同于浪费。用合适的技术和合适的建设材料加上合适的地域条件,再加上施工和设计人员丰富的建筑经验,就能够设计出一个高效的建筑物,不但能够满足经济效益,还能够满足生态效益。

2 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

生态建筑的特点就是在生态住宅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将生态理念运行添加进去。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将建筑住宅当作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自行的循环,结合了现代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等等,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绿色、健康和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实践手段。生态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具有双重性质的,既要有环境的保护,还要有满足人类一切的生活需要。生态建筑的理念不能够只是表面的空头文件,需要将每一项工作都深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包括了材料的选择、施工建设的方案设计等每一个建设工作的实践当中去。技术要求需要表现在住宅的物理环境和能源系统的设计等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还要和绿色与生态结合起来,建筑的材料的选择和绿化设计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一个高度的重视。

3 生态建筑设计的先进技术

3.1太阳能的使用

太阳能是一种新型的能源,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从人们发现可以使用太阳能的时候开始,就投入了大量的研究成本在其中,将太阳能广泛的运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太阳能蕴藏丰富、成本低廉、利用起来也非常的简单,而且符合了生态建设的需求,因此其的利用范围正在不断的扩大之中。(1)透过窗户的集热板,来建设太阳能资源系统。运用集热板、蓄热装置、风扇和空气导管等等装置进行相互的组合,来达到将太阳的光能转化成为热能,供人们使用。(2)透过空气的集热板建设太阳能资源系统。用空气的集热板所产生出的热量来将其供给空气的供热系统,将过去的传统供热方式进行更换,就能够把在过去的暖气当中产生的氮氧化物降低到最少,从而减少其对空气和环境的损害。

3.2新材料的利用。科技的不断进步,能够用来进行建筑的材料也越来越多。在实际的 建筑活动之中,需要从建筑材料的特性出发,从环保的角度进行考虑,运用合理的技术生产选择最佳的材料来进行建筑的工作。(1)利用水循环。水是大自然的产物,可再生、无污染,属于清洁型的能源。在现在对水的利用上主要是雨水的循环进行制冷的技术。(2)地热能源的利用。地热的储备是非常多的,而且和太阳能一样是环保型的能源,在最近几年的建筑活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东三省等地区一批新的建筑物就是使用的地热供暖,将原先的暖气供暖淘汰掉了。(3)太阳能光电材料。在生态建设的工作中,对于能源的选择,首选的就是太阳能。因为太阳能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储量非常的丰富,成本很低,而且完全无污染还可再生。

4 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4.1节约原材料

在建筑的应用工作当中,建筑材料的选择是最主要的部分,节约建筑材料实际上就是在对建筑进行节约。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人们依靠科学技术,已经慢慢的将建筑物的梁柱利用数量减少了,这样不但可以营造出一个建筑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将建筑的美感表现出来,还可以节约材料,减少成本的支出。

4.2 节约能源

在全球范围之内,能源是面临着一个紧缺的局面的,这就使得人们在建筑方面的理念也在朝着节约型发展,不断的开辟出新的能源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对能源的需求。 [3]建筑的节能主要是表现在节能建材的使用之上。建筑物能够自然的通风透气来减少空调和风扇的使用频率,这样就能够减低这些电器排放出有害的物质破坏自然环境,也在同时减低了对于能源的消耗,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住户的经济负担。

5 结束语

人类经济建设的脚步发展的越来越快,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压力之下,人类的居住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人类生产建设的过程中排放的垃圾和污染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国策,为的就是能够建设循环利用的经济生产模式。各个行业都在推行这一项基本政策,也包括了现在发展态势良好的建筑行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建筑生态氛围。要想实现生态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需要在遵循相关而对原则之下进行技术的创新和改良。建筑行业耗费的能源和资源太多,是急需进行生态改造建设的行业之,在建筑而对工作上要节约消耗的能源,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建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彦明;谢丽娜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 .民营科技[J] .2012,(04):(12--15)

[2] 徐晓东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 .东南大学[J] .2009,(16):(24--26)

[3] 陈涛;张永斌;陈玮 .试论生态建设与生态建设规划 .环境保护科学[J] .2010,(08):(29--31)

[4] 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2)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对策建议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 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 结合考虑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 生活方式、 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 舒适、 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 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 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减少污染。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 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 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 减少废物、 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 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 恢复自然环境、 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所谓的绿色建筑是不仅要提供舒适而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和谐的建筑外表环境。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 即发展绿色建筑, 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

1.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至2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2.发展绿色建筑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比工业投入少。此外,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3.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欧盟学者针对80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技术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实行分户供热计量,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阳、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发展中国家炊事炉灶等,均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绿色建筑。我国从南到北,有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风、浅层地热能实现冬暖夏凉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中国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建筑物的延伸,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是共生的:西面的墙上爬满了藤蔓,遮挡了烈日;正厅外开辟了花园、草坪,南侧种了落叶型的树木,冬天落叶后阳光可照射进来,夏天树叶长出来又能遮阳。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赏心悦目,又调节气候。所以,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1.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开展绿色设计

建筑企业随着企业的使命向绿色建筑转变, 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也同样发生了变化。 此时, 新的理念和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价值观决定建筑企业对自身和社会、自然的评价标准。开放并富有进取心的企业文化, 会激励企业和员工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学习和创新使企业拥有越来越多新的技术, 同时也使国内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案例在企业内部被消化和吸收。而绿色设计是绿色建筑的源头, 源头绿色才能保证水流的绿色。 根据我国的国情, 绿色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节约能源尽量从总体上减少能量的使用, 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可持续能源; 二是尽量利用可循环的材料和能源,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三是从用户或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体现“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 使建筑空间尽可能健康舒适; 四是在设计时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 使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2.积极推广绿色施工, 强化施工现场的监督

施工阶段是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实物的阶段, 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直接的阶段。 绿色施工和绿色设计一样, 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包括减少物质化生产、可循环再生资源利用、 能源消耗最小化、 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因此, 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 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一是建筑场地应减少施工场地的占地面积, 减少施工对场地的扰动和破坏; 二是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 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 新工艺、 新产品, 以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三是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 尽量考虑水的循环使用,加强节水管理, 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 四是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对绿色建材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来选择建筑材料, 以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 力求建筑施工尽量少消耗自然资源, 以免破坏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和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

3.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技术,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虽然我国的建筑业总体上科技含量不高、 信息化水平低, 施工企业大都是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 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管理水平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 我国建筑企业要在未来的国内外绿色建筑市场上有一 定的竞争优势, 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为此, 建筑企业要注重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 适时更新陈旧设备, 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开展建筑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 针对未来建筑的特点, 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 研究开发新机具、 新工艺、 新材料。 注意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 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 力争在太阳能、 电能、 太阳光照以及高层住宅和建筑的发电系统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掌握和使用好再生原材料施工工艺的部件技术, 尽快地实现传统的工艺向快餐施工工艺、 清洁施工工艺、 超大型装备工艺过渡。加大对各单项技术进行整合和集成的力度, 在绿色建筑智能气侯调节与再生能源利用的改善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等单向生态技术的成果基础上, 形成地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和太阳能、沼气以及风能建筑一体化, 使建筑区域内的绿色能源得到综合使用。

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必然 。积极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应对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必然要求 。克服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顺应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还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绿色建筑的深刻内涵,致力于创造真正舒适、 健康的理想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绿色建筑的发展更需要推动立法和政策的变革,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估认证体系,建立绿色建筑开发与推的有效激励措施,将经济和技术上的优惠措施或经济扶持落实到位,调动投资者 、开发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从而较大地拓展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临风. 科技增色绿色建筑[J].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7).

[2] 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建筑节能[J]. 建设科技, 2011,(06).

篇4

建筑预算师在这个行业生存了很多年,对于未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高度的关注,下面大家一起展望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吧:

一、建筑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经过2009年的经济低谷以后,开始稳健回升,由此带动了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我国建筑业的增加值为26451亿元,对我国201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64%。在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分行业统计中,建筑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332亿元,增长速度为48.6%,为各行业增长速度之最。在就业方面,截止2010年12月建筑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累计已经达到4624.27万人,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对我国早日走出经济危机的重创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以上数据和事实可以看出,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旧稳固。

二、建筑行业的产值利润率增速稳定

自2001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增速较为稳定,2010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已经达到3.6%,相对于以往年份同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我国建筑业经营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建筑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营管理的改善,建筑业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三、行业风险因素仍然存在

2011年世界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不确定较大,风险因素仍然存在。建筑预算师观察业内各个企业,发现建筑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外经济波动的风险;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风险;政策限制风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风险;法律风险;世界原材料供应存在不确定性等风险。

篇5

关键词: 建筑节能;改进措施;发展前景

Abstract: China as a major power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shortage,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s urgen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our count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and availabl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nd analyses the energy saving buildings bright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measures;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现如今,建筑节能已成为一个全球热点。它不仅标志着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建筑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实行建筑节能有着非常重要的的意义:(1)可以缓解能源资源的紧张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3)可以建造出节能环保建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1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

推动建筑节能,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举措。不仅降低了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能耗,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是,现实与计划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已制定节能建筑的强制性设计标准,但在新建筑里真正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的还不到10%。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建筑节能这么难以推广呢?这是我们该深思的根本和关键。

最初,我国建筑节能主要着力于北方地区采暖住宅节能。在先前制定的建筑节能标准中,主要措施是使墙体保持恒温、增强门窗气密性、加大维护建筑结构的热阻力。近年来又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建筑设计标准,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还是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发展缓慢;国家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全面,没有针对性;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的建筑节能意识淡薄;房地产开发商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润空间;建筑节能建设成本高,初期投资较大,国家及地方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支持不够等。

2建筑节能的主要实施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和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来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一)重视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进一步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和施工技术来加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此外更应重视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发达国家节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根据我国建筑特点、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创新突破,研究出符合我国建筑节能的技术。

(2)重视建筑节能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尤其要重视高新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研究,采用智能化控制,使节能技术成果得到最广泛的推广应用。

(3)尽早开发并推广适合国情的计算机节能分析软件,建立节能研究检测中心及实验室,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实验,进行优化和对比,使建筑成为真正的节能建筑。

此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节能意识,增强企业自主对建筑节能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制定完善的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使建筑节能工作有法可依。我国地域广阔,应根据我国各个建筑气候区(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中部夏热冬冷地区、南方夏热冬暖地区)以及建筑物的不同类别、功能,逐步完善有关设计、施工方面的建筑节能规范与标准,并列入国家强制性标准。严格加强对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对不按节能标准设计工程图的,施工图审查不予通过;对不按节能标准设计施工的,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不得通过,不得交付使用。严格审查从工程项目的立项、可研、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中各个环节的建筑节能情况,确保建筑节能法律、法规、规范与标准的实施。

(2)加强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提高参与建设活动各方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和技术水平。

(三)从规划、设计入手促节能

在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有很多因素对建筑的节能产生影响,包括建筑物的间距、朝向、体型、体量、绿化配置等,尤其是朝向的选择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尤为重要。在冬季人们希望提高室内的采光效果,保持温度;在夏季人们想要减少太阳辐射,改善通风效果,因此在在建筑设计的规划中,应尽量减少建筑外缘的面积和建筑面宽,增加组合体,就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为了促进有效地节能,建筑外形一般选用长条型而体型复杂,而不适宜选择凹凸面过多建筑外形。在寒冷的地区,为了减少散热,多层住宅不应选择开敞的楼梯间,在门口设置门斗或采取其它措施来避免冷风吹袭。此外,在建筑构造方面也需要采用一些调节日照节省能源的构造措施。如屋檐、窗帘、百页窗、遮阳板等的构造,尤其是玻璃幕墙建筑,对这些构造措施要求特别高。

(四)采取经济手段,奖惩并重

适当制订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依据其他行政管理手段,尝试以一定的节能标准为基准,对于严格按照节能标准的采取财政补助、贷款优先等奖励措施;对低于节能标准的采取罚款、增加税收、不予审核等惩罚手段。采取经济手段,直接触及到了企业、房产商等的利益,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建设节能建筑的积极性。

(五)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新型能源

在气候温暖,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可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比如:居民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街道、马路的公共照明使用太阳能路灯等;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利用工厂排出的废水、人们的生活用水来发电等。

3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前景

建筑节能是缓解我国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能耗,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有效、便捷的根本措施,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潜力十分巨大。总结我国近年来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就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前景作如下分析:

在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建筑节能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能方法,它顺应了世界建筑发展潮流。对世界建筑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也应从政策、技术、人才上入手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努力克服障碍,做到又快又好的发展。努力赶超发达国家,

勇于创新,不断超越。

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节能的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的强制推动,因此政府要加强完善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在北方天气寒冷,北方的采暖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我国的建筑节能的事业从北方开始,利用节能采暖来减少能耗。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房消费在人均消费中占到了极大的比例,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对住房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因此,建筑节能在南方也迅速推广起来。因此,我认为国家应在节能建筑这块先树立一些榜样,起带头作用,让人们能正确的认识和接受节能建筑,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我相信将来的某一天,节能建筑会在中国普及化。

4结论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建筑能耗正持续增长,因此建筑节能工作已刻不容缓。建筑节能是降低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能耗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建筑发展必然趋势。只要加大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加快制定完备的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开发再生能源,加强建筑节能的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的节能意识,相信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建筑节能定能取得圆满的收获,开辟出一片辉煌的新天地。

5参考文献

[1] 徐磊.节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

篇6

论文关键词:节能建筑,推广政策,发展前景

1 教育政策

之所以把对人类的节能教育放在首位,是由于在推动节能建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市场的作用,而在节能建筑市场中消费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国能做好节能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清晰的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他们就会有购买节能产品的主动性。据资料记载,密歇根州的凯迪拉克县通过节能教育,在15个月的时间里就节约了超过16万美元,而这个县投入节能教育的费用预算只有每年1.5万美元。由此可见,节能教育具有很大的潜力。

我国应该大力加强节能教育,教育是促进节能工作推广的既廉价又有效的途径。通过实行节能教育,消费者将会意识到节能建筑能够带给他们的益处,当消费者了解到这些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购买节能建筑,由此促进节能建筑的销售。此外,通过节能教育的普及可以让人们掌握更多有关节能的知识,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节能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节能建筑市场良性发展。节能建筑有了良好的市场,通过各利益相关方的努力,节能建筑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2 经济政策

(1)财税政策:我国有关节能建筑的财税激励措施尚未建立,由于财政补贴方式比较复杂,对于节能建筑,国家可以先从现有的税种中选择具有操作性的税收减免措施来鼓励节能建筑【7】。为了鼓励开发商修建节能建筑,政府可以向开发节能建筑的项目提供贷款的优惠,例如给予开发节能建筑贷款的优先权、适当降低开发商贷款的利率、减免节能建筑开发的某部分费用等,这些财税激励政策可以从各方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

(2)政府采购政策: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30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采购可以很好的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强制性的购买要求促进节能建筑的平衡发展。并且,有政府的公共购买做表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者购买节能建筑。

此外,为了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我国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提高低能耗产业的比重。对于高能耗的产业,国家应制定强制性的行业标准,严格控制高能耗的建筑项目。

3 技术政策

之所以要采用技术政策来推广节能建筑,主要原因有两点。①节能技术的提高可以使我国的节能建筑更加先进化和专业化,提高其节能水平,使我国的节能建筑能够做到高效节能。②节能技术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节能建筑成本,成本是节能住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消费者不购买节能建筑的首要原因是节能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价格较高。节能成本的降低必然会刺激消费者对节能建筑的购买,从而推动节能建筑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

4 针对消费者的激励政策

消费者是节能建筑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节能建筑的购买主体。建筑节能市场的成熟,更依赖于消费者购买节能建筑的主动性。

因此,政府应加大节能宣传,让消费者清楚地意识到节能建筑的优点与功效以及节能建筑可以带给他们的收益,使广大民众有购买节能建筑的意愿。另外,政府可以从费用优惠方面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度。政府可以对使用节能建筑的用户进行补贴,例如降低其采暖费等。从这两个方面,不仅从提高消费者自身节能意识的角度促进其购买节能建筑的主动性,而且通过给予有效的费用政策从外力入手激励消费者的购买。

5 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建筑节能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任务和标准,但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做出规定。由于发达国家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较高,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节能减排效果的项目,把这些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也作为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任务。这样既给予了发达国家履行议定书的灵活性,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投资的资金,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我国有很多CDM项目,但是多存在于电力、冶金等行业,在建筑行业却少有,原因在于我国人民普遍对CDM项目认识有限,并且由于缺乏经济规模,个别大厦从认证的有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所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抵消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成本,节能建筑的业内人员对于CDM项目信心不足。但是,我们应该了解CDM项目具有很多优点,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有关节能减排的信息、技术、范例,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程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我国应在建筑领域加大CDM的项目的普及程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吸收国外的资金和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增强我国的节能技术水平,而且对于本国来说,我们可以更好的推广节能建筑,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下,促进节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建筑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在当前和今后的若干年内,建筑节能的进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推动,依靠立法和执法。未来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制定更高的节能标准,只有提高节能标准,才能增强节能效果,由此更好的降低建筑能耗;(2)更广泛的利用可再生能源,诸如太阳能技术、地热技术等,这些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将在节能建筑中更多的运用,为资源节约切实做出贡献;(3)传统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现阶段传统建筑数量庞大,仅仅依靠新建的节能建筑来承担建筑节能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传统建筑通过装修便可以利用多种节能技术,从而向节能建筑转变。

参考文献

1 武想想. 节能建筑综合经济效益评价[D].长安大学,2007.

2 何琼. 我国建筑节能若干问题及思考[J]. 工程设计与研究,2009,(01):25-29.

3 王晓微. 绿色节能建筑发展前景探索[J]. 山西建筑,2009,(15):219-220.

篇7

【关键词】钢结构;现代建筑;应用;发展前景

随着奥运会众多场馆的建设,以及后来的世博会展馆件建设,中国的钢结构建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得如此之快,极大地提升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现代建筑中,钢结构的发展也比较迅速,而且持续到今天。

一、建筑中的钢结构应用

(一)平面布置以及结构选型

通常情况下,钢结构可运用到下面的建筑工程内部:即总体上是规正、匀称、没有多少凹凸变化的、属于平面布置的建筑平面范围内,如果轴线错开的部分很大,质心和形心之间的距离很大,并且住宅平面很容易发生大度的扭转,那就不适合钢结构。

在住宅内进行钢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会对住宅有很大影响,水平位移的幅度需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因此,把抗侧力结构纳入进去是非常重要的。鉴于现代建筑住宅的结构,在设计楼梯间以及电梯间的墙体时,它们都会被设计成可抗侧力的相关结构。如果水平位移不能被控制在允许值范畴内,则需要把单元间的厨房、卫生间、分户墙的部分相关墙体也设计成可抗侧力的结构类型。

(二)变形限值

抗侧力结构既可以是钢结构,也可以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假如把钢桁架当成抗侧力的结构和纯钢结构。相关规定如下:如果受到风力的影响,层间位移是1/400,顶点位移则是1/500;受到地震影响的情况下,层间位移是1/250,顶点位移是1/300。所以,如果钢桁架被采纳为抗侧力结构,或可能会大幅度提升用钢指标,提高工程的造价和成本。

假如根据钢结构限值1/300来对结构的总体刚度进行控制,那么,发生地震时,钢结构发挥作用时,钢筋混凝土所制成的剪力墙就会造成结构性的破坏。考虑到这种情况,这是非常不安全的。如果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限值是1/800来对结构整体刚度进行控制,由于地震力变大,钢梁、钢柱的截面反而就会变大很多。

(三)确定层数及层高

对任意类型的结构形式来讲,它们的最佳建造高度以及所适用的范畴都是不变的。在现代建筑工程的钢结构,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和特征。在现代住宅中间,因为要设防地震的发生,和同等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性质的梁、柱比较起来,尽管钢结构显得不是很大,但相对来讲,在普通百姓的居室中,梁柱还是占用了很大的面积。相对而言,多层以及“小高层”中的钢结构应用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四)柱网确定和柱断面型式的选择

确定柱网时,通常情况下都是根据乎面的分割情况、截面高度、梁的位置、钢梁的隐蔽方法等来综合考虑。外墙处的柱距成为了确定柱网的关键所在,需要把沿外墙钢梁以及外墙窗上皮之间的高度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这样也就大体上决定柱网了。

钢柱的截面型式大概分为三类:方管(箱形)柱、H型钢柱和圆管柱。在这三者之中,向管柱内浇注适量的混凝土,管柱就会变成钢管混凝土柱,它的承载力比钢筋混凝土柱要大得多,这样一来也节省了大量的钢。在节点的构造方法方面,方管柱的构造虽然很简单,但是比较合理。管柱在与钢梁连接上下翼缘部位,须加横隔板以形成贯通式节点,这个要求就把加工的难度系数大大提高了,所以工程造价也变多了。H型钢柱,当外包钢筋混凝土时形成钢骨混凝土柱。对H型钢柱加工及施工来讲,这些都是很方便,但钢柱用钢量较多。

(五)钢结构的节点构造

节点结构对钢材用量多寡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在试点住宅的整个范围,关键注意力都被用来克服两个部位所在的节点处理方法。

1、柱脚生根部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剪力墙结构被用在试点工程地下层的相关结构中。在地下室的顶板标高处是柱脚的部位。在柱脚以及顶板预埋钢板之间,直接连接着高强度的螺栓。用钢筋混凝土包柱按钢骨混凝土的框架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来处理首层建筑,在二层以上部分则运用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所形成的剪力墙结构来具体处理。

2、连接架钢梁以及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

从保护试点工程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考虑,在钢结构的整个设计过程中,直接采用了如下做法:在剪力墙的末端部分以及核心筒的拐角处,从柱脚标高起,安排了上下联通的Ⅰ型芯柱。。还有,在钢梁高度处采用了钢桁架,这就是芯柱间的横向连接材料。这样一来,就保证了该位置节点的工作状态以及与计算和假定的结果相符。

(六)结构体系选择

1、5-6层下面的部分可采取框架的体系,或者运用框架——支撑的体系;6层以上的部分可运用框架来支持体系,或者采用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大多数的高层房屋运用了双重承重体系。

2、如果框架柱之内有钢骨砼柱、H型钢柱以及钢管砼柱,前两个类型是组合柱型的。在小高层建筑中,H型钢柱的用钢量比组合型要省得多。

3、如果钢支撑的性能比剪力墙支持的性能高,那么,在经历地震时延性低的支撑所受到的地震力将会非常大,但是延性好的支撑所受到的地震力则是非常小的。鉴于此,在抗大震方面,应采用砼剪力墙米钢支撑的效果

4、钢框架砼剪力墙体系可以被划归到混合结构中,当前,科学界对它的抗震性能研究还不是很充分,也没有划入抗震的规范中来。尽管眼下用的比较多,但应慎重选用。应该采用小钢柱加强核心筒,这对安装有帮助。

二、潜力与前景分析

3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钢结构的环境已非常有利。第一,我国有了发展钢结构的必要物质基础。从1996年以来,国内刚行业的总产值已超过了亿吨,排名世界第一。还有,钢材的产量以及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而价格却是逐渐降下去。因此,建筑工程中的钢结构成本也会相应地下降不少。与此同时,那些和钢结构相配套的新建材类型也被很快地开发出来。第二,钢结构的技术方面来讲,已累计发行诸多类型钢结构的验收规范规程设计施工及行业标准等。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相关操作规程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为钢结构体系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也提供了设计的科学依据。再者,就钢结构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而言,近年来专业钢结构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伴随着工程设计中计算机的大量运用,世界范围内有关钢结构的设计软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钢结构软件的功能不断地丰富和扩大,这就为设计人员进行结构分析设计、施工图绘制带来了很多了便利。

社会经济也是在持续不断地向前,在现代建筑中的钢结构设计及运用也日趋专业化。钢结构设计专业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和完善因不熟悉钢结构类型和模式而导致的诸多问题。

三、结语

为了在建筑工程中运用越来越多的钢结构,设计单位的建筑师、工程师们以及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需要有在现代建筑中大幅度地运用钢结构形式,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钢结构,也能够带动冶金等有关产业不断地发展,也可以使得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稳定地发展。需要不断地强化对钢结构运用的协调、组织配合、合理地规划和积极组织,政、企及高校要共同一起努力,产学研等多方进行紧密的协作,在现代建筑中,钢结构的运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苗鹏.关于现代建筑中钢结构应用前景的分析报告[J].现代物理知识,2005(06)

篇8

【关键词】同层排水;障碍;设计要点

【Abstract】Development of building technology with the drainage layer of ceramic sanitary drainage development is the trend, which has been advancing in the direction irreversible, but the game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a variety of interests with the drainage layer for various types of programs, or become a drainage layer on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bstacl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s basic aspects of classification and various forms of barriers and building construction elements with the drainage layer technologies analyzed in detail.

【Key words】With the drainage layer;Barriers;Design elements

1. 引言

随着商品房物权明晰化和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同层排水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其推进的方向已经不可逆转。但是由于技术及应用程度等问题造成了各种类型的同层排水方案。有些方案看起来合理但实施起来成本较低,应用问题频现,反而成了同层排水技术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2. 建筑同层排水的概述

2.1 同层排水的概念。

同层排水系统是建筑室内排水中一种新型的排水方式,它是排水领域中的一次革命,尤其适用于住宅建筑。同层排水是指卫生间内卫生器具排水管(排污横管和水支管)均不穿越楼板进入他户。在同楼层内平面施工敷设,使得污水及废弃物的排放达到或超过同类和其他排水方式,顺利进入排水总管(主排污立管),一旦发生需要疏通清理的情况,在本层套内就能解决该问题,简称同层安装,也叫同层排水[3]。

2.2 同层排水的优点。

同层排水技术即上排水敷设方式,其特点为排水横管安装在本层楼板上方,卫生洁具的排水支立管不穿越楼板,只有排水主立管穿越楼板,管道的检修维护在本层内解决。同层排水与传统的排水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住宅商品化的产权清晰,避免了排水管道在需要清通维修时对下层住户的影响和造成楼下住户内的吊顶破坏,一切维修活动均在本层的私人空间内解决,这样户户之间界限分明清晰。

2.2.2 从根本上杜绝由于排水管穿越楼板造成的渗漏。穿越楼板的排水管安装后的封堵施工,在工程实践中,由于施工过程人为因素影响很大,且管材与混凝土之间,热胀冷缩的差异造成的影响以及防水材料的老化,极有可能造成卫生间的渗漏问题,采用同层排水后,排水支管不需穿越楼板,只要对卫生间地坪进行整体防水处理即可,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渗漏的产生。

2.2.3 卫生间的布置更具个性化。传统的住宅排水各楼层的卫生间基本是上下对齐排水支管的位置一旦确定,就基本不能移动,而采用同层排水后,卫生器具的平面布局不受排水位置的限制,使得平面布置更加灵活,个性化的要求得到充分体现。

2.2.4 传统的下排水,楼上的用户在使用时的水流噪音直接传至楼下,采用同层排水横管在楼上,使水流噪音得以消除,有效地避免了邻里间的相互干扰,为住户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居家环境。

3. 建筑同层排水的障碍分析

对于下排式同层排水,水从地面上进入回填层的风险明显比隔层排水的漏水的风险高得多。由于国家的防水质量保证标准是5年,而地面又很难每5年做一次防水。数年之后,随着温度的变化造成地面的热胀冷缩,地面上的水还是有可能沿管壁进入回填层内。当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建筑积水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

(1)楼板不能够阻止积水的下渗进入到下一层住户,导致天花板漏水。

(2)积水在回填层内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便会进入其它功能的房间,例如卧室和客厅等的地面装饰层下面,然后在墙壁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沿墙润湿,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3)积水进入回填层后,被二次排水系统排出。由此可见,如果下排式同层排水在回填层内产生了积水,需要进行维修,困难往往是巨大的,问题将是灾难性的。由卫生洁具下排式同层排水的应用而产生的问题,在这几年已经日益突出,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也给同层排水技术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成为同层排水发展道路上的障碍[1]。

4. 隐蔽式安装系统同层排水技术设计要点

(1)应采用污废水合流系统。卫生器具应尽量布置在同一侧墙面上,当不能做到时,也应布置在相邻墙面。当卫生器具既不能布置同一侧墙面又不能布置在相邻墙面时,则可分别采用隐蔽式安装系统。隐蔽式安装系统能与任何品牌的卫生器具配套,但大便器应采用挂壁式坐式大便器。其冲洗水箱应采用隐蔽式水箱。按照我国现行政策,坐式大便器应采用节水型,冲洗水箱的冲洗水量应小于等于6L,用两档冲洗。

(2)为减小墙体的厚度,冲洗水箱应采用扁薄形或超薄型隐蔽式水箱。隐蔽式安装系统的隐蔽式支架应为轻钢结构,隐蔽式支架按固定方式不同,可分为与墙体固定、与楼板固定和与地面固定三种,支架可与原墙体连成一体,也可悬空安装。隐蔽式支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当支架受力时,其变形应不损坏饰面材料。卫生器具排水支管宜分别独立接入排水立管,并应尽量减少横管长度,以改善排水管系内水力工况。当污废水合流时,接入排水立管的横管,废水管宜在污水管的上方。

(3)排水横管应充分保证充满度,横管坡度不宜过大,坐式大便器的排出管管径宜为90mm以保证其充满度。排水管材宜采用聚乙烯管,接口采用熔焊处理,以改善水力工况,减少水流噪声和节省空间尺寸。排水管管件应与管材相配套,不同管径连接时应采用有跌落的变径接头,并充分强调存水弯的作用,保证存水弯水封深度。

(4)在冲洗水箱前端应填充泡沫塑料垫片,以有效防止墙面结露。在安装墙面装饰材料前,增垫消音层,大便器和净身盆则增设隔音板。隐蔽式支架与结构体连接部位和管道固定支架均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噪声和减少噪声的固体传递。施工间歇管道敞口处应加封堵。不设地漏或少设地漏,当必须设置地漏时应采用既符合功能要求而高度较矮的新型地漏。不得将给水管管件用于排水管系。隐蔽式水箱应采用吹塑成型工艺生产。水管系采用正确的计算方法,使设计秒流量符合实际排水情况。

5. 同层排水安装方式探究

同层排水安装方式旨在同层排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卫生间布局,合理的敷设管道,达到有效的排水排污标准的安装方式。

(1)降板:具体做法是卫生间的结构楼板局部下沉300mm作为管道敷设空间。下沉楼板采用现浇砼并做好防水层,按设计标高和坡度沿楼板敷设给、排水管道,并用水泥焦渣等轻质材料填实作为垫层,垫层上用水泥砂浆找平后再做防水层和层面。01SJ914图集指出,采用这种方式时,应该使用一种叫“多功能专利地漏”的管配件。现有的降板通常是指卫生间的一次防水层面,低于客厅毛坯层面。用数据来区分有:350mm,450mm不等。TTC同层降板为:200mm,同比降板为350mm,450mm等方式净空高度可提高200mm~300mm,少回填200mm~300mm。回填量小、密实度有保证,省工省料,土建综合成本小,堵漏维修方便,卫生间无须吊顶,增加了整体净空高度,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楼体的承载负荷。

(2)墙排,俗称“管道井”墙体内管道排水。是指卫生间洁具后方砌一堵假墙,形成一定的宽度的布置管道的专用空间,排水支管不穿越楼板在假墙内敷设、安装,在同一楼层内与主管相连接。墙排水方式要求卫生洁具选用悬挂式洗脸盆、后排水式坐便器。该方式达到了卫生、美观、整洁的要求。其不足之处是:卫生器具的选择余地比较小,地漏难以设置,造价高,管道维修比较难。

(3)垫层式:指垫高卫生间地面的垫层法,这种方式采用的不多,原因是容易产生“内水外溢”。在老房改选中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采用。新的工程由于其施工难度大,费工费料,影响美观,增加楼体的承载负荷。现已不再使用了。

6. 结束语

现代人重视饮水健康,各种净水设备层出不穷,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排水的重要性,认为这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实际上,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随着商品房市场的成熟以及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同层排水作为能够划清户界、真正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大幅度改善住宅和建筑排水方式的一项技术,将成为未来建筑领域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元斌.同层排水技术比较与分析[J].甘肃科技,2011(08):117.

[2] 俞红波.浅谈住宅卫生间同层排水设计[J].给水排水,2012(9):74~76.

篇9

关键词:工业 建筑施工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071-01

1 我国新型技术的使用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施工技术也发展迅速,而且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筑施工技术的引导理念就是科技、环保。在20世纪末,我国的施工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频现各种问题,大大阻碍了施工技术在国内快速发展。装饰行业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加强,我国对工业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企业开始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用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比如组合式单体幕墙技术、微晶玻璃与陶瓷复合技术、背栓系列、木制品部品集成技术、点式幕墙技术等等。这加强了装饰行业的科技化,很多工业产品都开始使用在装饰施工当中,一些玻璃制品和木制品等等的使用,改变了装饰施工,这些产品的质量好,精度高,而且很环保,所以在建筑当中受到很大的欢迎。这些装饰材料在工业建筑当中达到了工业生产的高要求。连接和固定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各种黏结剂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紧固方式,不仅保证了强度,还避免了刚性粘结的弊端。环保油漆的使用改变了油漆带来的污染,免漆饰面的使用取消了油漆工的作业,提高了施工水平。环保漆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健康,还避免有害气体耽误工程的竣工,材料的耐火性也有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2 混凝土施工的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

我国人口数量呈现加速度的增长方式。这样的人口增长导致人均占用空间减少的情况显现。建造高层建筑成为节省空间的必然选择。在高层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钢筋混凝土,以此来满足高层建筑物的建筑要求。清水混凝土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把原来的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体现了大自然的一面。根据装饰的效果可以分为三种:普通清水、饰面清水以及装饰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的施工简单,成本也大大降低,工程的进度加快,降低了维修的费用,还可以增强建筑的牢固性能,是一种很好的施工技术。

2.2 钢纤维砼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不再局限于居住的需求,建筑物富有艺术的美感也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标志性的建筑成为了人们的追求目标,为了可以更好地展现建筑物的艺术气息,混凝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也大为提升。在我国,专家研究出建筑材料——钢纤维砼,它可将建筑物的实用性、艺术感完美展现。这种建筑材料是一种复合材料,在普通的砼当中掺入钢纤维获得。它有很大的优势:第一,砼强度低得到改善,增加延性;第二,钢纤维砼的吸收能量的能力很好,所以能够使得构件具有抗冲击的能量,能够改善结构的抗震性。钢纤维砼是一种突破,促使建筑施工技术的很大提升。

2.3 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与卷材防水层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便、改善劳动条件、缩短施工工期、节约工程造价、检查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工业建筑中经常采用。

新型的防水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主要是以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材料作为主要的材料,这种材料的载体就是高强度的水泥,是活性物质以及微硅粉通过改变性能而做成的,从开始使用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种产品问世了,包括聚合物改性的防水涂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等。

目前防水材料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广泛使用,通过防水材料在施工过程当中的应用,证明新型的防水材料具有很好的渗透性,而且防水的性能比较持久,能够抵挡很多化学物质对建筑物进行侵袭,保护钢筋,环保,没有有害气体的产生,而且施工的工序比较简单,这是其它的材料不能比的。

3 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新技术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是技术运动的现代特征,是建筑技术高技术化发展的基本形式。这种渗透推动着建筑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现了结构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驱动电力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建材技术向高技术指标、构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也随之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利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整个施工过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业建筑施工的核心理念。

生态化促使建材技术向着开发高质量、低消耗、长寿命、高性能、生产与废弃后的降解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材料方向发展;要求建筑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来运行,都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尽量选用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与技术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力求使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在这样的趋势中,建筑的灵活性将成为工业建筑施工技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使用高科技材料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周围生态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建筑使用价值结束后建筑的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要在建筑施工的考虑之中。

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是最终的方向取决于生产的需求、科技的进步、生态的需求。满足这样需求的建筑施工技术才能够为工业建筑更好地服务。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将向着高科技和统一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长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措施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

[2] 李久林,杨俊锋,杨庆德,等.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施工新技术综述[J].建筑技术,2008(8).

[3] 余军贤.浅谈建筑施工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7).

[4] 杨静谷.努力开创华北地区建筑智能化的新局面——2010华北地区智能建筑发展论坛成功举办[J].智能建筑,2010(6).

篇10

【关键词】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现状;发展

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在工程竣工后,由专业的检测单位对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以及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进行一系列的抽查检测,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施工方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使工程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1 概述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现状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与其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因检测市场化含义逐步形成,那些仅对砂石、砖瓦、水泥及钢材等项目的检验逐步演变成对市政工程材料、地基基础、钢结构、主体结构、结构可靠性、幕墙、节能及室内环境等方面的检测。建筑企业的试验室是建筑企业为确保自身所承包的工程质量而设置的试验室。因为试验室本身具有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就会有所限制,所以就会使其在检测能力、经济实力及技术与规模检测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从而在检测市场中占有较小的分量。随着近几年来建筑企业试验室逐步分离,我国的建筑企业现已成立具备独立法人的检测机构。不过这些机构因为长期受到政策保护,导致检测机构的检测效率比较低,而且自身服务意识及竞争能力比较差。另外,多数各级监督部门成立的质量检测机构代替政府行使相应的政府职能,从而又进一步阻碍了我国检测行业前进的脚步。

2 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质量检测企业数量较少,工作意识不到位

现在我国大部分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并没有由专业的检测机构来进行,反而是由其他行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非专业的检测机构在实际的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可能无法用建筑的有关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判定,导致最终的检测结果无法反映出市政建筑工程实际的质量情况,使得整个市政建筑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若是意识不到位,那么建筑企业就无法了解到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对建筑行业的重要性。很多建筑单位认为工程质量检测只是应付上级的一个环节,认为它只是浪费时间,无关紧要,导致这些建筑单位对工程质量检测并不重视。在实际的检测中这些建筑单位在检测这一环节只停留在资料过关就可以的阶段,所以目前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只停留在提供报告的阶段。

2.2 检测机构缺少正确的意识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专业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均隶属于施工企业或者一些科研单位,从而就使得检测机构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有较强的依附感,而且服务意识很淡薄。这样就会使得检测机构对自身工作无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导致最后的检测结果也会出现些不同的问题。由于有些检测单位与建设企业之间是被委托与委托的关系,所以就使得这之间会有一些利益关系存在。正因为这些利益的存在,许多建筑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采取经济贿赂等手段使检测机构为市政建筑工程出示假证明。这种行为会对市政建筑工程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些质量问题就会被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所掩盖,等到出现问题时,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2.3 检测机构能力不足,费用差异较大

因为一些企业并不重视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所以企业并不会拿出很多资金投入到监测工作中。这样就使得很多检测机构的设施陈旧老化,检测环境差,检测水平达不到要求,从而导致检测结果有误差,这同样对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检测价格存在着差距较大的现象。很多检测机构并不是专业的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所以不同行业的检测机构收费标准不同。又因为检测费用没有在预算中明确标出,则造成检测机构收费的弹性就很大。检测费用标准的差异导致很多机构为了自己利益不惜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这对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4 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工程质量检测随着人们对质量意识的提高而被人逐渐重视起来。工程检测行业发展至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来自各个方面。

(1)政策风险。检测行业是受到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其生存及发展均依靠政策的导向,所以检测行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政策风险问题。现在我国使用的检测标准都是以前的老标准,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从而导致各种标准面临着更新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问题。而在这种演变中,原本的设备、技术力量、运作方法都要有较大的变动。所以检测行业必须面对来自以上政策的变动带来的风险。

(2)入世的挑战。检测行业发展至今,检测机构都是以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的,依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运作管理体系。但是由于入世的冲击,检测机构要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导则来管理试验室。对于国内的检测机构来说,这些管理要求还属于比较陌生的东西,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我国的检测机构的经验还不足,所以检测行业正面临着行业升级转型的挑战。

3 阐述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发展前景

3.1 我们要增强市政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意识

随着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引进"导则25"世界通用的实验室管理要求已成为一种必然走向。只有我国检测行业积极借助质量体系的运行,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检测的权威性。若想我国的检测机构与国际完美接轨,则必须坚持实施"导则25"的相关规定。而"导则25"的重要核心是综合的质量管理,所以我国的检测机构应该大力实施工程质量的全面管理。尽管我国检测行业的质量检测意识较弱,科学的质量管理经验比较缺乏,但不能因此而退缩,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从而有效的缩短国内外差距,逐步促进我国检测行业的发展。

3.2 树立正确服务观念

因为检测工作具有严肃性和公正性,与其服务性相对立,所以质量检测人员渐渐地将自身定位扮演成"检查团"的角色。近些年来,我国的检测行业逐步趋于国际化、市场化,所以那些扮演者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服务观念,为自己明确定位,从而为我国的检测行业提供更好的检测服务。因此,我国的检测行业及检测人员只有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在公正的检测市场中生存及发展。

3.3 加强工程质量的施工监督及管理

市政建筑工程的分包管理工作是引入合格的分包施工队伍后,主要对其在施工阶段的工作进行规范、科学的管控,以确保分包施工队伍能按照合同要求认真执行,做好施工质量的安全保障工作,从而有效的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同时,拥有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更有效地保证市政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的有序改进。另外,还应成立相应的质量管理部门,加大施工队伍的质量技术监控管理力度,以保证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真实性、准确性。

4 总结

目前我国的检测行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只要努力向国外学习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努力与国际完美接轨,才能保证我国建筑行业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