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营销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营销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目的
1.1检验岗位工人掌握本岗位灾害状态下安全处置能力及重点对策。
1.2掌握初期火灾的灭及消防设备的使用。
1.3使岗位工人掌握如何报警,如何抢救伤者。
2、组织机构
总指挥:马维成
副总指挥:陈雅致、焦贵文
协调员:翟国章、陈树芳、陈翔、于鑫
现场指挥:韩冰
车辆指挥:关庆宾
破坏组:组长:杜岱峰组员:经保大队5人
着装:迷彩服工具:锹斧镐钩
灭火组:组长:邹仁杰组员:解放站5人
着装:蓝色工服安全帽工具:灭火器铁锹扫帚
通讯组:组长:关庆宾
现场秩序维护:陈树芳
3、参加人员
各基层单位站长、副站长、新员工2名
机关各部门工作人员
4、具体要求
4.1参加人员穿蓝色工服。
4.2听从指挥,不吸烟、闲谈。
4.3禁止串岗、乱动站内设施。
4.4时间安排:6月4日早8:00队长带队在道路维修大队营区内集合演习,上午9:00正式开始。
4.5各小队携带2台MF8公斤干粉灭火机,自行保管。
4.6各进站车辆必须携带防火帽。
5、准备工作
扩音器(关庆宾)两付担架(陈翔)10台灭火机(道路维修大队)消防设备(锹、镐、钩、斧)
废轮胎2个(马占昆)油桶(丁艳)
6、参加车辆
E-37117E-37036EA-36967E-34488
E-02745E-26217(工程车)
7、初期火灾扑救及控制方法
7.1外景:进入道路维修大队大门,在花坛边有几名员工在浇水,一切都在平静祥和的气氛中
7.2室内:财务室
上午9:10分,会计和出纳正在进行业务交流,技术员员在填写工程施工资料,各项数据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7.3室内:会议室
队长沙国彬和班子几名成员正在开/!/会,讨论目前队内存在的问题,以及下步打算,大家在踊跃发言。
7.4室内:值班室
9:20分左右,突然油库内有烟雾从破碎的窗户内冒出来(放烟雾弹),并在流溅过程中与罐壁磨擦产生静电爆燃,烟火滚滚。在油库已形成室内燃烧的势态,如不及时控制,5分钟后将形成大面积地面流淌,火势向东蔓延,直接威胁北侧相邻的运输服务分公司,随时都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7.4.1值班人员马上拿起电话拔打5712507(公司调度室)或119,进行报警,内容如下:
报警人问:消防队吗?我是路管公司道路维修大队,我们这里着火了
消答:什么东西着火了,有无人员伤亡?
报警:储油库着火了,目前无人员伤亡
消答:你的姓名,你的电话号码?
报警:冯刚电话:×××
消答:请你到路口接车,你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
报警:9:22分
7.4.2继续拔打公司调度室电话××进行报警。
7.4.3室内:调度室
调度员正在填写报表,三部电话整齐地排列在面前,这时电话铃急促地响起来,调度员拿起电话习惯地说了声:“你好,调度室,请讲。”
报警人说:“我是道路维修大队,我队油库发生着火,油品外泄,发生火灾,已报119。”
调度室:“有无人员伤亡?”
报警人说:“目前没有。”
调度:“知道了,请马上通知队长组织进行初期灭火,我通知公司领导和抢险队。”
7.4.4室内:值班室
值班人打电话通知站领导
7.4.5室内:会议室
队长手机铃声响起,只听电话里说:“不好了,队内油库着火了。”听到这句话后,队领导一起站了起来,站长下令:“所有人员马上进入现场。”大家争先恐后跑向室外,到消防器材下取消防工具,奔向现场。
7.4.6室外:油库
修理工进行断电,消除火灾载荷,
7.4.7室外:着火现场
灭火人员从不同方向奔向火场,队长到达后询问值班人员有关情况,同时组织初期灭火并启动队消防应急预案。
7.4.8公司调度室
调度员不断拔打电话,先后通知经理、副经理、安全副总监、管理人员,组织抢险队伍,奔向道路维修大队。
7.4.9公司门前
出车顺序:1)马经理2)陈经理3)焦总4)韩冰5)陈树芳
①②③④。。。。号车把领导送到现场后退出院外,按顺序排好,让出消防通道。
7.4.10室外火场
沙队长来向消防指挥员汇报灭火情况,马经理用对讲机指挥各抢险组到达指定位置,进行灭火。
7.4.11室外火场
(1)破坏组:E02745进入现场位置,杜岱峰指挥破坏组,手拿锹、斧、镐、钩打碎玻璃,进行输通障碍物。
(2)灭火组:邹仁杰率领E37129送救援人员进入现场位后,客货车退出现场到营区外,组长指挥工程车展开,组员拿铁锹、灭火机灭火。
(3)救护组:方玉平带黑E38248进入现场c位置,组织抬伤员上车,驶出站外。
7.4.12安装公司路口
刘鑫峰负责在路口负责引导消防车进站,进入d位置。
7.4.13室外火场
(1)总指挥、副总指挥、现场指挥向消防指挥员介绍情况,道路维修大队人员配合消
防车开始灭火。本单位人员后撤,4-5分钟后灭火完毕,消防队撤出站外,集结。(2)马经理指挥所有抢险车辆及人员撤出火场,院外待命。
(3)沙队长指挥本站员工负责留守现场,防止死火复燃。
7.4.14油库现场
副站长率领机械班人员清理现场。
7.4.15大修队门外
所有观摩人员在站外集合,10人一行,新员工在前。
马经理主持会议。
请焦总讲解灭火常识并演示。
员工每两人一组,排好队,准备实施灭火演练。负责人:邹仁杰、杜岱峰
由韩冰在空地点火,员工进行灭火操作。灭火组负责监护并打扫场地。
7.5请领导讲话:
7.5.1马经理作消防演习说明
7.5.2请陈经理做总结讲话
7.5.3马经理宣布演习结束,全体人员返回。
8、考评
8.1通过本次消防预案的演练工作,提高了岗位工人掌握本岗位灾害状态下安全处置能力及重点对策。
8.2掌握初期火灾的灭及消防设备的使用。
篇2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091-02
1 引言
校园网是高校信息和管理的重要平台,是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校园网的强大功能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校园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入,校园网中的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何避免网络中的攻击、如何避免计算机病毒的大规模爆发、如何保证校园网的畅通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校园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校园网安全问题分析
2.1 病毒的侵害
校园网中的用户众多,每天许多用户都要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而当今Internet上的许多的资源都暗藏病毒。如果某个用户的计算机上没有安装防病毒系统,那么该计算机就极易被病毒感染,当网络中的计算机被感染后,病毒就通过Internet进入了校园网内部。而现在的决大多数病毒除了具有传统病毒的一般特性(可传播性、隐蔽性、可执行性、破坏性)之外,还具有传播速度极快、扩散面非常广、不易防范、难于彻底清除等特点,如蠕虫病毒、冲击波病毒、振荡波病毒等,这些病毒往往能够在很短时内里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由于病毒在网络中大规模的传播与复制,将极大地消耗网络资源,造成网络性能的急剧下降,严重时有可能造成网络广播风暴甚至导致网络瘫痪。
2.2 网络攻击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计算机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设备接入Internet,如果对网络访问不加限制,那么Internet上所有的网络资源都可以被任意访问。从校园网的安全角度考虑,对于任何一个Internet用户都有必要加以防范,因为任何一个用户都有可能是校园网的攻击者。攻击者通过设置特洛伊木马、WWW欺骗、端口扫描等方法对网络进行攻击,一旦攻击成功将对学校的数据造成极大的威胁。比如一些黑客入侵学校的Web服务器,篡改学校的主页损坏学校形象,或对学校Web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攻击数据包导致学校的主页难以访问。
网络攻击不仅来自于外部,还可能来自校园网内部。据统计来自内部的攻击比例要大大高于来自外部的攻击。这是因为校园网内部的用户对网络结构和应用系统更加熟悉,同时校园网用户中绝大部分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群体,在学生中不乏计算机应用高手(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对网络攻击的巨大的好奇心和渴望攻击成功的心理使他们把校园网络当作网络攻击的试验场地,而这种不安全因素对校园网的破坏力往往更大。
2.3 软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系统安全漏洞指的是系统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缺陷,特别是操作系统,因为这些软件一般都比较的复杂、庞大,有时会因为程序员的疏忽或软件设计上的失误而留下一些漏洞。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漏洞。因为系统漏洞的存在,使得针对系统漏洞的网络攻击和蠕虫病毒也层出不穷。攻击者针对系统漏洞进行攻击,入侵成功后将获得系统的相应的权限,进而盗取重要资料或对系统进行破坏活动。目前学校的计算机系统绝大多数都是使用Window2000/xp操作系统,而Windows操作系统是不太安全的,因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漏洞比较多,由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引发的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此外,应用系统也不例外,如IE、Office办公软件、Ms-Sql、 Oracal等软件也存在安全漏洞。
2.4 管理上的欠缺
网络的整体安全仅从技术和设备入手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套对工作人员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这是因为内部人员对网络的结构、模式都比较了解,若不加强管理,一旦有人出于某种目的破坏网络,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目前国内的高校中还很少有学校具备完善的校园网管理制度。同时,在对设备的操作方面也应设立相应的操作规范。如没有规范的操作,把交换机的密码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者允许用户从任何地点登陆核心交换机之类的问题都会给网络的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在对用户的管理方面,目前很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用户管理方法。有的学校即使有用户上网守则,但也没有相应的监控措施,难以取得违规用户的行为证据,这些都是管理上的缺陷。
3 校园网安全应对策略
3.1 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
在非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杀一般都是靠单机版的杀毒软件来完成,但在校园网环境下单机版的杀毒软件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病毒的防杀要求。这是因为单机版的杀毒软件只能防杀本地计算机中的病毒,且单机版的杀毒软件各自为政,在病毒库的升级以及病毒的统一防杀方面很难做到协调一致。
要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可以采用集中式病毒防杀系统。该系统包括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个模块。首先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防病毒服务器,即系统的控制中心,然后采用客户端安装或网络分发的方式将客户端软件安装到每个工作站上,并设置每个工作站接受服务器的管理。管理员只需利用控制台软件就能对联网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病毒清除,从而能有效的控制校园病毒的爆发。如果有新病毒库,只需对服务器上的病毒库更新,客户端就会自动到服务器上下载并更新病毒库。集中式病毒防杀系统因它的病毒库更新及时方便、防杀行动统一彻底、系统稳定可靠、用户参与少等优点成为了校园网的病毒防治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3.2 构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防火墙是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实施网间访问控制的一组组件的集合。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都必须经过防火墙的授权。设置防火墙是保护内部网络免于外部网络攻击的重要措施,在Internet与校园网内网之间部署防火墙,就在内外网之间建立了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防火墙可以限制对某些不安全端口的访问,能封锁特洛伊木马,并禁止来自特殊站点的访问和禁止某些协议的运行,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入侵者的非法攻击行为。
入侵检测是指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行为的识别和响应的过程。入侵检测系统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入侵以后,会及时进行记录事件、断开网络连接和报警等操作,如果把防火墙比作是网络门卫的话,入侵检测系统就是网络中不间断的摄像机。在校园网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控校园网内的恶意攻击行为。
3.3 使用VLAN技术
VLAN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每一个VLAN都包含一组有着相同需求的计算机工作站,与物理上形成的LAN有着相同的属性。一个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都不会转发到其他VLAN中,从而有助于控制流量、提高网络安全性、简化网络管理。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来谈谈VLA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发挥的突出作用。
由于不同的VLAN有着各自独立的广播域,而广播只能在本地VLAN内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广播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提高了带宽传输效率,并可以有效地避免广播风暴的产生。例如在我校就对每栋学生宿舍划分两个或两个以上VLAN,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一栋学生宿舍的VLAN产生了广播风暴,也不会对此VLAN之外的网络产生影响。
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以后,不同VLAN的之间将不能直接通信,VLAN间的通信必须通过三层设备(路由设备)。我们可以通过路由访问列表和MAC地址分配等VLAN划分原则,控制用户访问权限和逻辑网段大小,将不同用户群划分在不同VLAN中,从而提高了校园网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如果结合相应的网络技术还可以方便的控制校园网用户的登陆地点,例如开启交换机的认证功能,校园网用户在登陆校园网前首先要进行身份认证,我们可以将认证帐号绑定到具体的VLAN中,这样只有具备相应VLAN认证帐号的用户才能在指定的VALN登陆校园网络。
利用VLAN技术可以根据学校的部门职能、对象组或者应用将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用户划分为一个逻辑网段,在不改动网络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地将工作站在工作组或子网之间移动。利用VLAN技术,大大减轻了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的负担,降低了网络维护费用。
3.4 软件系统的安全配置
软件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任何软件都有漏洞。作为网络系统的管理人员有责任及时将软件的补丁打上。比如,校园网中的服务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大多是win2000/xp的操作系统,因为使用的人多所以发现的漏洞也就特别多,这就需要网络管理人员随时去了解微软公司的有关操作系统的安全信息,如有相关的补丁程序或升级包就应当及时地从微软的官方网站下载并安装。对于其他的软件系统(比如:Linux,Oracal,Sql)也应当密切关注其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因软件系统漏洞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在服务器上刚安装好时会自动启动一些不必要的服务,这样不仅给系统增加了额外的开销,而且带来了系统的安全隐患。对于服务器上不需要的服务我们应及时将其关闭,比如我们可以关闭web服务器的telnet等服务,同时我们还应该关闭不必要的tcp端口。
3.5建立人才队伍,完善管理制度
在校园的建设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校园网的合理规划与建设,还是日常的维护及管理,都离不开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人才队伍。只有网络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在校园的建设中使用先进的技术,才能使网络设备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才能及时快捷的处理校园网中的各种软硬件故障。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设备的操作规范制度(比如对密码的设置方法、系统权限的分配原则、核心设备的访问规则等)、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网络故障应急措施、机房的出入制度。校园网的管理需要建立制度更需要执行制度,严格地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是校园网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
4 结束语
校园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安全因素,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和管理制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安全问题又将不断出现,如何长期保证校园网高效可靠的运行将对网络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随时掌握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校园网的安全体系,使校园网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 肖军模,等.网络信息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论文摘要]将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促进英语学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及策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句子内部汉译英考试题项,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笔者的工作单位在每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都设置了翻译试题。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如语篇缺乏连贯性、搭配错误、语法不通、逻辑混乱或严重存在中式表达等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笔者发现,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本科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压缩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客观条件难以保证将翻译能力培养融入总体教学过程中。最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又不断强调科研工作,往往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只提供标准答案,没有试着去进一步启发学生就翻译答案的非唯一性进行辩论。
二、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进而解难释疑。因为翻译的实质是两门语言代码的转换,其过程有理解、表达、校对三步,尤其需要调动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能谈得上表达、校对。要取得正确理解,就必须对文章的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习惯用法)、文章内容、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有个全面的把握。在做翻译练习时,要求对原文的理解达到90%乃至1OO%,而在一般阅读中,正确理解的要求只要达到70%就可以了。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首先,重视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获得语言知识,认识到英汉的不同表达习惯,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增强英语思维表达意识。其次,全面培养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非翻译的其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提高翻译能力也是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说明及编写内容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课后附有大量的句子汉英互译练习,更加重视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的关系。此外,各种各样的四级、六级模拟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翻译习题。笔者认为,适当做些翻译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生词、固定表达、句子结构等的理解能力和句法表达及语法规律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生翻译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1.将基本翻译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单纯的翻译实践课受到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正反和反正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英译汉时,注意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特殊译法。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翻译教学必须重视中外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如直译、意译、可译度等概念导入对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掌握翻译原则和技巧是非常有益的。教授翻译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问题,自觉监督具体的实践活动。翻译理论必须和翻译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翻译理论一方面来自于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适当介入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独特的文化知识总是代表某一民族的基本特点,是该民族语言得以传延的沃土。这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当今世界,虽然各种文化日渐趋同,但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就难以避免文化冲撞和心理不适,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难怪,有人说翻译活动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因此,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差异之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这些差异包括英汉词汇知识、中西思维模式、民族历史及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3.进一步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认识,常常以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他们对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内容、含义和形式的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内涵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相对准确地译出异域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而整个貌似简单的翻译过程,却是在知识记忆网络图的作用下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认识到英汉语言除了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引导其自觉探寻并逐步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特点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通过练习翻译作业,学生呵以达到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尽量减少汉语的负面影响,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4.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一教师课堂讲解一学生课后做习题一教师对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加大语言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一个人讲解,缺少自由表达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不太有利。由于增设翻译课受到课时、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利用精读课教学时间进行翻译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学习英语的教学终极目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是进行翻译训练的绝好材料。因为翻译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减少英语语言点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课文辅导材料自学,充分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对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篇4
关键词 ANP方法;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
高校图书馆评估,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部门使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进行全面地、系统地考核和评价的过程。开展高校图书馆评估,对客观地反映高校图书馆工作现状,加强对高校图书馆整体建设的宏观调控,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国内关于图书馆评估问题已有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方法成功地适用于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但从实际的评估出发,各个指标之间往往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常会出现某些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配的情况。本文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建立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排序、分析。
1 基于ANP的评估指标设计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是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是在AHP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描述指标体系中指标间的相互关系。ANP结构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是典型的递阶层次结构。第二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组成的,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关于ANP用于决策和评价问题的一般步骤以及ANP中超矩阵的构造方法及其权重计算参见文献。
图书馆评估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1)办馆条件;(2)文献资料建设;(3)读者服务;(4)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根据这4个主指标,相应构造16个二级指标。
2 因素分析及影响网络
图1建立的是三层指标体系。四个主要元素组B、C、D、E之间及各子元素之间的关系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依存关系和反馈关系。基于ANP方法建立的这四个主指标元素组之间的网络关系,称为外部依赖关系(Outer Dependence),这种相互关联的结构更能反映出高校图书馆评估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主指标元素组的影响网络见图2所示。这里没有考虑文献资料建设与读者服务之间的直接关系,假定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建设不依赖于读者服务,它们的间接关系由超矩阵的计算得出。各二级指标间的具体影响关系见表1所示。
3 模型求解及分析
据ANP法求解模型的一般步骤,可以求得超矩阵及最后的各指标权重向量。
(1)构造判断矩阵。在这个问题中构造的判断矩阵很多,而且可能每个人构造的不一样。
(2)构造加权矩阵。按照ANP的计算过程,经计算所得加权矩阵为
(3)初始超矩阵构造。根据所给的网络,超矩阵的构成如下
得到的初始超矩阵W,它的每一个子块是由多个判断矩阵得到的。
(4)建立加权超矩阵。用加权矩阵A的每一个元素乘以初始超矩阵的相应元素块就得到加权超矩阵W’。
(5)计算极限超矩阵权重。W’是最后得到的超矩阵,把这个超矩阵自相乘,使得积收敛为止,则每一列归一化就得到最后的排序向量。即对超矩阵进行足够大的幂次运算,直至各行数值趋于一致,即可得出各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计算是在Maflab7.0上做的,不同版本有微小的误差。
取其一列即得到最后的排序向量
W=(0,2164,0.1612,0.0730,0.0578,0.0581,0.0382,0.0538,0.0471,0.0348,0.0317,0.0125,0.0110,0.0806,0.0194,0.0495,0.0552)T
(6)结果排序。各指标归一化权重见表5(各指标后括号所示)。分别对每一个指标排序。
(7)结果分析。从表2来看,ANP的每个指标的权值比较均衡,如第2个元素组。这是ANP考虑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后的结果,ANP方法更突出了馆藏、文献采集与加工的平衡性,强调了图书的保存。对于高校图书馆评估这个总目标来说,ANP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从分组排序来看,权重从高到低分别为办馆条件,文献资料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读者服务。
从单个指标排序来看,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体制、队伍建设、基本服务、经费、馆藏。这个结果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
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71-02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1],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各类理工科高等院校大都有计算机或软件专业,每年都有大量软件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这些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人才,而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却难于找到合适工作的局面,计算机软件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抑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2],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市场开拓人员、软件质量评测人员,而且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程序编写和软件测试的人员[3]。我们培养的学生90%以上是面对企业的软件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社会需求,并且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我们的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中来。
高等教育面临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形势,培养大量的软件适用型人才是发展IT事业的首要任务[4]。尤其对于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没有重点高校的生源,又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国家积极倡导提高教学质量之际,我们总结全国首批软件学院十二年办学经验,提出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很多是利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资源建立起来的,其人才培养方案多数是对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改,并没有真正地从工程角度和社会需求对软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培养计划的偏差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实现专业细化,达不到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资源陈旧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基本是以原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为主,很少有具备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实际软件的开发经验,导致课堂教学经常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软件的开发工作。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并没有按照软件开发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更谈不上如何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软件工程管理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为缺乏真正的实践,学生很难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须经过企业培训方能适应岗位需要。
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软件行业一直是最具潜力的行业,合理的软件人才层次应该是高级(科学型)、中级(工程型)、初级(应用型)的“金字塔”型,但实际上我国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形分布,缺少基础程序员,因此必须从应用型培养做起,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只有更多的软件程序员产生,由其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级管理人员才能逐渐成长。
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专业成立之后我们感到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有明确的目标定位。2011年,大庆师范学院已经将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先后到许多软件企业和同类高校走访调研,根据目前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和生源层次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大批初级应用型和部分中级工程型软件人才上,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油田发展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参与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软件企业以及信息产业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管理和软件测试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
明确了培养目标,接下来就要考虑“怎样培养人”。为此我们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及大庆师范学院的生源特点,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全面调整,按照新的培养目标,以软件开发及生命周期为线索对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重新布局,课程设置整体向实践应用方向倾斜,本科四年级不再设置课堂教学,而是用于实践或实训,理论教学总体课时删减,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实践学时大幅增加,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软件行业的社会需求,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培养从事软件应用和开发的中、低级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人员、软件项目策划和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等是靠工作经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因此围绕着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将素质与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技术、技能以及工程经验为教学主体,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增加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块课程,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我们采用“2+1+1”模式(即两年基础课、一年专业拓展课、一年企业实践课),课程体系为“平台+模块”(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在原来程序设计语言类、软件开发工具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软件工程化开发模块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建模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选修课不仅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还设置了方向提高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通过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毕业设计)和素质拓展训练(人文、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活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级心理健康教育等)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阶段、专业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教育阶段、企业实训阶段),可以直接面向就业企业。
(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实训
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5]。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训练与竞赛、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学分已占总学分的32%。学生大三时所学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由企业和专业针对学生特点共同制定的,融入了软件开发全过程所涉及的工具和方法,为学生实训做好了铺垫,这期间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际项目驱动教学,甚至直接聘请企业工程师前来授课,把丰富的工作经验融入教学,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大庆师范学院积极与地方企业联合,以社会需求目标导向为基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实训基地的企业每学年都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等介绍;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实训基地,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训练,90%以上的学生经过3―5个月的实训直接应聘上岗,毕业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跟班实训,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大型软件开发的经验,因此每个假期都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七位教师取得了全国计算机专业教师软件工程设计开发“双师型”教师证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经过两年的践行,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需求,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规律,确定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专业方向分类加主流软件技术分类》的多元化培养方案,即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工程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创新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快速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将原来仅以主流软件划分的学习方向细分为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软件开发与管理、移动网络编程、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学习更精细的专业课程,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素质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3]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
[2][4]王晓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
篇6
1. 大型、中型数据中心高效制冷与自然冷却系统:对于新建数据中心,应用集成iFreecooling间接自然冷却技术的CyberMate(双循环)高能效空调系统,冬季可停止压缩机运行,通过制冷剂泵实现高效安全自然冷却。机组设计为高效涡旋压缩机、EC风机、电子膨胀阀、高效制冷剂泵等高效高可靠性器件,充分实现了制冷系统的高可靠性、高节能性。该解决方案和产品已经被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客户广泛应用并推广,与常规机房专用空调系统比较,北方地区全年节能率超过40%,可充分降低数据中心全年PUE值。
对于在用数据中心,可通过英维克iFreecooling自适应多联(双循环)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通过制冷剂泵自适应多联循环,利用制冷剂相态变化,在低温季节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根据室外温度条件以及室内热负荷情况自动判断启动或停止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运行以及室外冷凝器运行,通过iFreecooling系统的制冷剂的相态变化,实现高效自然冷却。iFreecooling启动时,能够减少约96%的压缩机能耗、超过25%的冷凝器能耗,整机节能率超过70%。该解决方案和产品已经被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客户广泛应用和推广,实现空调系统全年节能35%以上,机房节能15%以上。
2. 高热密度数据中心、模块化及集装箱数据中心的高效制冷与自然冷却系统:适合设计或部分设计有高功率机柜的,对PUE有较高要求的数据中心、模块化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可应用靠近热源式冷却的XRow高效冷却方案,提供多种定制化设计。英维克的XRow列间空调,具备多种送风方式,可与封闭冷热通道配合设计,获得更佳效果。冷却方式包括:风冷、冷冻水、制冷剂循环等多种方式,结合iFreecooling 间接冷却技术,可实现高效自然冷却。该解决方案和产品中国移动、中国石化等客户广泛应用和推广,实现空调系统节能超过30%。
篇7
一、高校计算机机房网络安全的重要作用
高校计算机机房承担着全校师生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操作实习任务,对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高校的计算机机房内的各个计算机都配有专业的教学系统,例如交互英语教学,还有常用软件及网络平台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有的高校计算机机房内连接教育科研网,能够共享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具有电子阅览室的作用。另外,部分高校计算机机房还负责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高校计算机网络完全不仅关系着教学与科研活动能否正常进行,还影响着高校数字化推广与建设,加强计算机机房网络安全维护和管理对高校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计算机机房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
(一)管理缺陷导致的安全隐患
一是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约束管理能力薄弱,再加上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较低,造成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会存在无意识的破坏系统行为,例如格式化磁盘、删除系统文件等,导致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或者学生点击了带有木马病毒的网站或软件,导致计算机被感染,为计算机机房的网络安全埋下了隐患。另外,目前高校机房的网络通常是外网和局域网相结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一些移动存储设备例如U盘等传输数据,这极易引起病毒的快速传播,甚至导致机房整个局域网络感染病毒而无法正常使用。二是恶意攻击行为,由于机房管理人员没有定期更新升级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补丁程序,未实时更新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导致网络系统存在漏洞,被一些人员利用,恶意篡改系统参数、损坏硬件设施、编译计算机病毒等,中断网络传输,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教学秩序。
(二)系统安全隐患
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在提高网络资源实时共享率的同时也成为网络信息系统易受攻击的弱点。同时大多数计算机依赖于 TCP/IP协议,其协议应用网络的安全性不高并且存在数据截取、篡改等问题。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网络属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部分,同样也面临着开放性及共享性带来的安全挑战。利用机房PC机访问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同时,其他用户也可以访问到机房的PC机,在此过程中,机房网络就可能成为恶意攻击对象,影响机房计算机的正常运作。另外,很多常用网页中隐藏着木马脚本,大批量的误导性下载站点包含木马程度,严重威胁机房的网络安全。还有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存在漏洞,为机房网络安全埋下隐患。
三、深化高校计算机机房网络安全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高校计算机机房服务的主体是广大的师生,其网络安全意识对机房网络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首先,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或手段,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病毒、木马等对网络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不浏览、不下载、不传播不良信息;其次,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维护机房网络安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新的遏制病毒或恶意攻击的程序,在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的同时有效的保障机房网络安全。
(二)加强机房内部管理
在管理上应该积极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从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防杀结合、以防为主、软硬互补、标本兼治”的机房网络安全模式。机房安全管理机制应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度、操作规程、机房管理制度等,机房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在机房环境管理、硬件设备管理、软件系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将计算机机房的重要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为高校计算机教学和科研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建立完善的防病毒体系
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技术理念,安装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扫毒软件;在服务器上安装实时防病毒软件以及安装防火墙,并且要实时更新升级各种软件,及时发现漏洞并下载补丁进行安全防护。为有效禁止或限制学生访问不良的互联网信息,有必要安装一些网页过滤软件,实时监控屏幕上信息,及时遮盖屏蔽或限制访问含有不良信息的网址、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另外,为防止病毒破坏,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做好数据安全与维护工作。
(四)引进机房管理与监控设备辅助管理
目前,针对机房管理的软件已不断研发并投入使用中。高校计算机机房可以引进机房管理与监控设备辅助管理人员对机房网络安全进行管理。一般来说,专业的机房管理工具可以提供时事流量监控、网上行为监控、ip地址过滤、MAC地址过滤、端口过滤、网络身份验证、转发、HTTP过滤、DNS过滤、邮件告警、文件输出、日志数据输出、即时聊天过滤等很多功能,可以有效辅助机房管理员对计算机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另外,机房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设置相关的网警监护系统,确保学生群体中新出现的不当操作行为、新的危险网站、新的不安全软件能够纳入网警监督管理系统中,有效提高机房网络安全。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网络安全会受到人为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机房管理人员应深刻认识到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通过规范、约束机房计算机操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其网络安全意识,并实时更新升级、维护软硬件,来有效提高机房网络安全水平,保障高校计算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篇8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两者之间正处于一个强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类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规格定位两方面内容。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在我国,重点高校(985或211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规格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规格:在知识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平台;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2]。
沈阳工程学院作为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准确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状况、办学规模、历史传统等要素合理配置。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面向社会、面向电气工程领域;明确服务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以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把握应用型人才主要特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重组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以专业主要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注意课程衔接,加强课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平台,课程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9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设置一批专业基础课。
(3)专业课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专业必修课。优化专业课程,对课程门数重新整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习、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习、电厂仿真实习)和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电气运行实习、毕业设计)多阶段、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22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气运行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入大三开始,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实验课、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主辅地位 主动学习 合作创新
一、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概念
《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高中英语教与学两方面的客观因素应运而生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cooperative learning 正是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互动合作等方式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顺应了外语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因此为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互动学习小组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也就是各小组成员之间或组与组之间,以及各组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小组互动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学习中几项新的理念:1、运用语言的能力;2、在运用中说明语法,学习词汇;3、任务型学习;4、跨文化学习。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实际是学生只在课堂上学,课后没有充分的实践和练习基地,短期内看不到英语学习的意义,致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被动、散慢、消极的情绪,加之英语中大量的词汇和繁琐的语法,更使得很多学生知难而退。为了达到《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能做到做好的就是在课堂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目前小组互动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任务不明确。英语课堂上老师全英文式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对于一部分听力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能及时听懂并做出反应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常常在老师布置完讨论的话题和内容之后,不少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等到老师去解释的时候,其他小组已经讨论很长时间了,选择合作互动就不能发挥其意义,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参与不主动。小组互动就是要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才能将问题得以解决,只有汲取各成员的知识、营养,小组才能拿出最优秀最丰硕的果实。而有些学生一直都是学“哑巴英语”,不敢说,不敢讲,害怕自己出口有误(小到语音大到句子语法),或只顾自己思考……这样的小组合作互动也只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三)互动合作不充分。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把话题布置给学生小组讨论时,往往不敢给学生过多的时间,短短的一两分钟活动后,抽取个别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就匆匆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使得许多问题只停在表层,不能深入的理解与挖掘,小组互动合作也就成了走过场。学生也只会跟着老师跑不动脑筋,长此以往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由学习主动者变为被动者,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兴趣,老师也会缩短学生合作互动的环节,增加单向灌输教学的比重,使英语课堂枯燥无味。
(四)角色分配不理想。由于互动合作活动的随机性,每次在教师下达任务之后,不能一一地去安置各小组成员角色分工,这样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导致各组成员之间无话可说,无人引导,无人总结,待老师发问,各组总结发言或表演的时候出现冷场的局面,或是一部分成员过分热情积极,将自己的观点作为本组互动合作的结果向班汇报,这样未免出现其他成员陪同的现象,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如何有效实施小组互动合作学习
(一)做好铺垫工作
1.做好情感铺垫。众所周知,人只有在宽松和协、没有压抑的环境下,才能表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要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就必须使学生处于积极、热情的思维状态下,也就必须有一个能使学生感动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发挥的教学环境。
2.做好知识铺垫。互动合作学习小组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主动的,纯粹的摸索过程,教师作为一外界力量,只能起到调节作用。关键还在与平时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使得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知道该摸什么,怎样摸。
(二)合理划分小组
1.小组划分的原则。成立互动合作学习小组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要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新概念,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
2.小组划分的形式。实施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课堂应打破常规,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来确定学生座位和课堂组织结构。一般四人(前后两桌)或二人(同桌)比较科学。小组成员最好要按英语水平的层次均匀搭配,每组至少要有一人基础较好,以带动全组开展活动。也应该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各组里都应有性格较外向的学生,尤其四听说活动的时候,要有人能张口,善于表达才行。
五、老师的指挥和总结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 岗位素质模型 营销 高校培养方案 创新
高校营销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适用的营销人才,而社会上成功的营销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则是高校培养过程中必须了解的问题。参照素质模型,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能力培养发展计划和专业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一、营销岗位素质模型分析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胜任特征素质的组合,又称为胜任力模型。目前学术界较多地将素质分为通用素质和专业素质两类。员工的基本职责就是通过完成任务而达到目标,体现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更为关键(赵永乐,沈晓燕,2007)。专业素质要项及要求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与特质等素质类别,营销岗位的专业素质主要有以下内容:
知识素质是指岗位主持人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系统的认知成果,以及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营销岗位的知识素质包括市场营销基本理论,营销相关的产品和技术知识,客户组织运作模式的掌握、税收、证券、价格、信息等经济杠杆的要素知识,企业形象知识等。
营销岗位的技能素质大多是体现在行为上的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例如公关技巧,良好的沟通技能和业务谈判技能,市场调查、预测方法的掌握,信息收集、媒体分析的技巧,回款管理技能,一定的公文写作技能,零售产品及宣传品的陈列、摆放和布置技巧等等。
能力特质素质是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岗位工作的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包括冲击与影响力、成就导向、主动积极、人际理解力、客户服务导向、自信心、关系建立、思维能力、培养人才等。
二、以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为导向的高校营销专业培养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针对岗位素质要求设计的课程体系;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式。
1.课程设计
首先,在理论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高校学制不可能涵盖社会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有所不为”。把“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来设计能力结构并分解成若干个能力模块,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的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计划。
基于这一点,如果学校实行模块化教学,我认为,按照纵向的营销技能或岗位标准(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等)相对于按照横向的行业标准(诸如房地产营销、金融营销等)来说,更能结合学生的潜在素质,因材施教,至少在某一岗位序列上的素质教育更能有所突破。
2.实践教学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的案例教学、营销模拟和课外的认识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但这些教学模式在操作上存在一些障碍。如,还缺乏高质量的、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案例教程,且多为展示型案例,学生们常常感到脱离实际;计算机模拟软件则在环境数据上缺乏真实性和动态性,决策过程缺乏系统性,得不到足够的训练。而校外实习由于大学扩招、企业自主经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顶岗实习已经不太现实,认识实习也如走马观花。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课内要加强以课业体系为基础的课堂实践教学,结合案例教学,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展开,并以项目各阶段的口头陈述和书面报告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训练学生们的调研能力、协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老师的讲评巩固对各种专业技能的掌握。
在课外,丰富第二课堂是当前素质教育最现实的选择。(1)协助学生组建专业协会:市场调研协会,营销策划协会或营销俱乐部等;(2)举办营销技能大赛,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广告创意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推销大赛等营销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3)聘请企业营销岗位高管人员人员为学生举办各类讲座,甚至担任部分教学任务。4)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建立或参与商业实体。
参考文献:
[1]彭剑锋 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杨 林 杨永俊熊珍琴: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及其目标教学模式重构[J].渤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徐 斌 甘建平: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2
[4]赵永乐:工作分析与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