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的题材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调查的题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调查的题材

篇1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健身俱乐部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类型与职业素质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健身俱乐部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数量供不应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岗人数较少;健身俱乐部需求的岗位类型依次是管理类、运动指导类和经营类,不同岗位类型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各有侧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岗位特点。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生活的进步和大幅度减少的体力活动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大,对健身指导员队伍的指导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健身俱乐部这一新兴的体育产业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消费需求的增加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人们健身的一种活动形式,本文从三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健身俱乐部人手,分析社会体育人才供需状况以及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知识结构,以期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健身指导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呼和浩特市较具规模的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超越健身俱乐部、绿源岛健身俱乐部、动感健身俱乐部、伊利康体健身俱乐部,包头市青鸟阳光健身俱乐部、阳光健身俱乐部、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永盛展健身俱乐部、一百度健身俱乐部,鄂尔多斯市富邦精英健身俱乐部、鄂尔多斯健身俱乐部、民泰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健身会员、健身教练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发放管理人员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96%;发放健身会员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7份,有效率95%;发放健身教练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94%。对问卷进行了信度的检验,检验结果相关系数R=0.885 。

1.2.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1.2.3其他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健身俱乐部会员对健身教练的需求状况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健身健美运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参加各种健身活动的人多了,健身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健身教练的队伍也随之壮大,社会对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及指导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健身教练也要了解会员的健身需求,更好地指导健身工作。

2.1.1会员喜爱的健身项目

调查结果显示,会员喜爱的健身项目依次为:动感单车(45.4% ),瑜伽、普拉提(32.9% ),器械练习( 32.4% ),搏击(23.8% ),羽毛球(22.5% ),游泳( 20.6% ),健美操(19.4% ),肚皮舞(18.8% ),街舞(16.5% ),乒乓球(15.9% ),踏板操(14.3% ),有氧拉丁(13.8% )。近年来会员喜爱的健身项目由原来相对集中的健美操、个人器械练习等项目转化为对健身项目需求的多样化,动感单车和瑜伽作为一种新兴时尚的健身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健身人群所接受。

2.1.2会员最需要健身教练指导的方面

随着健身会员科学锻炼身体意识的增强,对健身教练的指导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了解健身常识、锻炼的方法、科学健身等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调查结果显示,会员最需要健身教练指导的方面依次是:健身常识、运动技术、体育保健知识、运动营养知识、器械使用、安全保护(见表1)。

2.1.3会员认为健身教练需提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会员认为健身教练应提高的专业知识首要的是身体锻炼的生理学、心理学知识;其次是人体运动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运动营养学知识等。认为健身教练应提高的专业能力首要的是动作示范能力;其次是传授日常健身知识能力、讲解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见表2)。动作示范能力是健身教练所具备的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最好的直观教具,教练准确、优美、熟练的示范动作对会员尽快掌握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沟通能力是为了做好工作,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所应具备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健身教练的多种能力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2健身俱乐部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2.2.1健身教练的年龄、学历及毕业情况

通过访谈了解到健身教练队伍的年龄较年轻,指导年限普遍较短,存在经验不足现象,且教练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从事健身教练指导工作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少,体育教育专业和体校的居多,其次是歌舞团和艺校。调查结果显示,健身教练的年龄在20-29岁占总数的73.9% , 30-40岁占总数的26.1 % ,指导年限少于1年的占21.7% ,1-2年的占34.8% ,3-5年占26.1%,5年以上占17.4%。具有大学学历的占56.5%,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43.5%,毕业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占13.0%,体校的占30.4%,体育教育的占32.3%,其他占24.3%。

2.2.2健身教练对自身指导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健身教练对指导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依次是: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沟通能力、运动技术、服务意识、指导和服务技巧、个性化的关注和帮助、灵活应变能力。

2.2.3健身教练认为自身应提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健身教练认为自身应提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依次是:身体锻炼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运动中常见损伤的救治和防护、人体运动科学知识、开运动处方能力、运动营养学知识、熟悉最新运动项目、人体测量与评价、掌握常用体育健身器材知识。

2.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有3所院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161人,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多数学生以学校为主,占42.9%,体育健身俱乐部占19.9%(见表3)。通过走访进一步了解到:由于健身俱乐部发展较快,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有资质的大中型健身俱乐部凭借其良好的待遇也吸引了不少毕业生,就业数量逐年上升;但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健身俱乐部工作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不能满足需要,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健身俱乐部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有关,如何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健身俱乐部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状况

通过走访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了解到,首先健身俱乐部对于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主要指精通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员,目前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多数既不是体育专业人才,也不是经济管理人才,管理思想和理念相对滞后,从而制约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其次是缺乏技术指导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调查结果显示,健身俱乐部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数量供不应求的占调查总数的59.6%,基本满足的占31.3%,供大于求的占9.1 %,需要的工作岗位类型管理类(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占72.7%,运动指导类占54.6%,经营类(营销、策划、推广)占36.4%,综合类型(复合型岗位)占9.1%。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整体印象很好占18.2%,较好占36.4%,一般占27.3%,较差占18.1%。

2.4.1健身俱乐部对技术类型、经营管理岗位职业素质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的岗位对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见表4),其次是敬业及进取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意识要强,而在创新能力方面经营管理岗位明显高于技术指导岗位,组织协调能力方面要求管理者要更胜一筹,职业道德、综合知识面、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外语水平方面技术性岗位要求高,可以看出不同的岗位类型对其职业素质的要求各有其侧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岗位特点。

2.4.2技术类型岗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技术类型岗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依次是:运动技能、讲解示范能力、咨询解答能力、客户沟通技巧、课程创编能力、器材设施使用和外语能力。

2.4.3经营管理岗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经营管理类型岗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依次是:商业文书写作、财会能力、基础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创意能力、销售能力、外语沟通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和客户沟通技巧。

3结论与建议

3.1健身俱乐部会员喜爱的运动项目广泛,特别是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是构建健身教练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良好的运动技能、讲解与示范能力是提高健身指导能力的根本,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是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3.2健身教练指导年限较短,经验不足,专业指导能力偏低,教练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健身教练工作的人数较少;健身教练认为自身应提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健身会员认为健身教练需提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相吻合。

3.3健身俱乐部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数量供不应求,需要的工作岗位类型依次是:管理类、运动指导类和经营类;不同的岗位类型对其职业素质的要求各有其侧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岗位特点。

3.4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与知识结构相适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夯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篇2

一、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体系

物理课外活动的途径有很多,按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方式,可将物理课外活动划分为:自主活动学习(如小论文、小制作、应用实验);合作活动学习(如社会调查、一物多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如操作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就初中阶段而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们着手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调查简称“四小”。学生通过“四小”活动,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1)课外小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精心设计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实践表明物理课外实验活动以丰富而又蕴藏着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深得学生的喜爱。按活动的能力层次从低到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索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实践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可行性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增强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①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②观察水的沸腾③从不同角度观察鱼缸中的金鱼④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⑤用测电笔判断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2)科技小制作,开展物理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勤于动手、动脑。学生每件制作品要能演示一种物理现象,说明一个物理问题,并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边干边思考,互相质疑,展开讨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体验小制作成功完成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实践中,我们把学生按4人一组的形式分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具体有:

①自制魔术箱②自制简易天平③自制测力计④自制水果电池⑤自制直流电动机

附部分学生作品:

自制简易天平

自制魔术箱

自制测力计

自制直流电动机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安排、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科普读物,浏览有关科普网站,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意识,并定期组织检查和辅导,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科技书籍的能力。科技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讨、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要引导学会根据课题查阅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通过观察实验,切实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出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文章。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撰写的小论文题目有:

①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1m/s②假如地球最低气温只有1℃③假如物体不受重力,世界将会怎样④宇宙从何而来⑤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其中有的论文向报社投稿,有的是科普协会的征文,有的刊登在学生自办的班级小报。

(4)组织社会调查、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目标,地点,时间,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相关部门的建议等。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项目有:

①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②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③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的调查④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⑤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

附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考察目标

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

水域情况

颜色

气味

漂浮物

其他

周边情况

总体印象

给相关部门的建议

学校

班级

报告人

三、对物理课外活动的思考

应该指出的是,物理学课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都愿意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物理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用脑思考,动手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1)老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学生活动时,老师不在身边,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及时提供帮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活动的效果。

(2)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不一定高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上冲浪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吸引人。人的惰性会让部分学生放弃参与物理课外活动,或者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物理课外活动。

(3)活动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影响着活动效果

我们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给学生开展的以上那些活动,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但相对日新月异变化的信息社会,有些已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迫切需要一线教师从日常教学和生活实际中,探索出更具价值和可行性的题材供学生选择。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思考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等。根据新课标理念,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课堂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疑。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撰写历史小论文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它包括写作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3编演v史剧。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

4考试。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教学思考注意事项:

1.思考时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应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篇4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语文学习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譬如:在阅读课、作文鉴赏课、单元综合课、诗词鉴赏课、中考复习课等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初步探索出初中语文综合课一片天地来。

一、理论研究目标

1.探究综合主题实践课的一般理论,包括综合主题实践课的方法论;综合主题实践课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

2.探索综合主题实践课的操作原理和教学策略,包括设计、组织、实施综合主题实践课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等。

3.探索综合主题实践课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原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

二、实践研究目标

1.着眼于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

2.涌现一批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综合主题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

三、实验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主题实践课主要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

2.实践性原则。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多种能力。

3.综合性原则。综合主题实践课以综合性的事物而不是事物的某个方面为对象进行实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产生综合性的教育功能。

4.过程性原则。教师在综合主题实践课中关注和努力的根本对象,不是各种各样的“作品”,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本身。

5.开放性原则。活动的空间不受课堂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主题选择,不要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活动中要允许学生中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允许学生对活动方案大胆创新。

四、建立综合主题实践课的目标体系

我们从“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情、意、行、能全面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出发,制订了综合主题实践课的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注意和关心地球家园、自然环境、重大社会事件等与国家和人类命运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的态度。

2.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的优良品质,以及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见义勇为和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社交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工作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5.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使学生对失败有承受力,有顽强拼博精神。

五、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学习方式

(一)社会调查

这是综合性学习中使用较多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理解认识社会的有效方式。在初中的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如《说不尽的桥》《漫游语文世界》等,都需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进行社会调查以前,应该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相关常识的培训:如怎样进行问卷设计,问卷设计如何突出调查的主问题,如何分发问卷,如何尊重被调查者,怎样在问卷中进行叙述。怎样大胆走进社会进行调查,调查时应该有的口语表达方式以及相关礼仪等,问卷回收后,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的环节,涉及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听说能力、表达能力,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实践能力。

(二)人物访谈

让学生与被访问者面对面进行交谈,是难度很高的即兴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也是极富有挑战性的重要的,如《我爱我家》《戏曲大舞台》等,都可以使用人物访谈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还有一些间接性,而人物访谈则没有退却的余地,要指导学生加强锻炼战胜自我,正面对待,消除畏惧心理,大胆坦诚地进行访问谈话。在这一过程中,要作好访谈前的有关准备:受访者的身份经历,访谈的主要问题,访谈的时间地点约定,访谈的目的价值,访谈结果的方式,都应该事先告诉接受访谈的人,征得受访人同意,才正式进行采访。采访过程中,学会尊重人,学会围绕主问题访谈,学会抓主要问题主要内容进行笔记或经过同意后的录音,尝试学会在尊重人的前提下的插话等。通过人物访谈,学生的与人沟通的话语能力、学会礼貌倾听的能力、分辨大事小事的能力、即兴快速思考的能力、快速记笔记的能力以及对人的认识能力,都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三)影视欣赏

影视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传播媒介,电影、电视以直观快捷丰富强烈的形声光电等输入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形成强大的现代信息冲击波,从而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在初中的很多综合性学习中,如《戏曲大舞台》《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等。在进行影视欣赏这种综合性学习时,务必在观赏之前提出具体要求,如讲述故事梗概,讲述主要内容,讲述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讲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讲出影视作品最感动人的地方,讲出作品的艺术特点,讲出与文学作品的异同等等。教师也可以事前进行相关影视常识的介绍,如影视语言,影视作品的章节,影视作品的修辞方法等等,还可以在影视赏析后,再介绍一些他人的评论,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资料查阅

在现代社会进行研究,资料查阅的方式使用是最频繁的,因此,务必教育学生认真进行资料查阅的学习。在初中的综合性学习中,就有不少的活动需要进行资料查阅,如《怎样收集资料》《探索月球奥秘》等。在综合性专题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依据专题,集中力量,按照图书资料索引去查找资料,不能够盲目的胡乱翻检,要注意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五)感悟体验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问题,在综合性学习也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一些重点关系到情感体验的主题内容的时候,如《感受自然》《我爱我家》等等。要指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与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当事者的感受与感情变化。要注意心态的调整,不要去事先预设一些结论,而是要去体会感受。站在自然的角度去体会,站在母亲的角度去品味生活的艰辛,站在旅行者的角度去研究各地的民风民俗以及自然景观。因此,教师在活动前务必提出具体的建议,把感悟体验的对象与过程,尽可能分解得具体可感和细致。

六、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后将成果展示出来所常常需要的几种方式

(一)报告陈述

报告陈述是综合性学习结果呈现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面对一大堆材料,如何形成报告,就需要进行指导。告诉学生,围绕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材料的整理分析,得出不同类别的问题结论,然后才从中提炼出整个报告的核心内容,或最主要的观点。报告要实事求是,明确自己报告的对象范围,特别指出对象范围要越具体越准确,报告的质量才容易提高。还要指出报告的材料引用要具体清楚。作为报告,观点明确非常重要,自己赞成或反对,应该有明确的态度。以此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务实的语言表达风格,以及培养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作品呈现

作品呈现包括感受自然的摄影作品,包括民间采风的音乐作品,写生素描作品、绘画作品,学生学习结果的作品呈现方式,最多的是通讯、报道、散文、随笔、游记等体现语文特征的作品。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之后,将自己的经历、情感变化、思想认识过程记叙抒发阐述出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就成为了应用文、记叙文、抒情文和议论文等。通过实践洗礼,学生有了切身感受与体验,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贴近了学生生活,彻底摒弃掉无病的陋习。把综合性学习结果的作品呈现与写作结合起来,事半功倍,一箭双雕。

(三)模仿表演

模仿表演是情感体验情景再现的最好方式。在《戏曲大舞台》《成长的烦恼》《古诗苑漫步》等许多活动,都可以有选择地通过模仿表演来表达出学生对该内容的学习了解程度。学生选用这种模仿表演的方式以后,教师应该进行表演指导,要求学生熟悉表演的对象,认真深入角色去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表演的分寸火候。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只要求神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神态和个性化,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就容易体会和表达出来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了。

(四)展览讲解

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展览进行指导,要求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图片材料要围绕主题进行分类,要对参展的材料图片进行认真筛选,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和材料文章来办展览。告诉学生,展览与作文一样,也是需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条理清楚内容详实。整个展览最好有一个鲜明响亮的主题,用这一主题做展览的通栏标题,各个部分有栏目名称,也就是文章中的小标题。其次注意美术上的一些常规要求,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上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习惯,要注意建立起听众意识,让听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比较轻松顺当的获得比较准确和丰富的信息内容。

(五)演讲辩论

不同的见闻需要交流,不同的见解需要交锋,演讲辩论自然成了学生综合性学习结果表达的常见方式之一。初中语文的很多主题活动,包括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活动,都可以采用演讲辩论的方式进行,如《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等。演讲要求学生事前有充分的准备,有集中的主题,有与内容相吻合的饱满情感,辩论则要告诉学生既要充满自信又要尊重对方,要学会阐明自己的观点,要言之有据有理有序,要学会倾听,要能够分辨出对方说话中的矛盾与漏洞,要学会迅速归纳和抓出对方谈话的要害与中心。

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困难一:心理上的漠视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一般教师,以及家长,往往都不重视综合性学习。有的教师担心花时间去搞综合性学习活动,会影响教学进度。

困难二:教师指导乏力

综合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自己所熟悉的教学套路,而且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几乎没有这些专业知识的优势。

困难三:物质条件缺乏

综合性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还有走出校门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等严重困扰着农村学校。

困难四:学校管理滞后

在课改实践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管理滞后成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障碍,使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缺乏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支持以及精神鼓励。可见,这是一个最大的困难。

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更深入的解释和宣传,让师生、学校管理者、家长更多地了解新课程,认识到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2.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市县教研部门要合理地设计与制定教师的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和方向性。

3.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存在着胆量小的问题,有很大一批学生不敢表现自己,这就要教师适时指导,规定任务,促使学习,从小组展示到全班展示。

篇5

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获得对科研、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学生对每个课题的研究一般分成选题-开题评审-研究实施-总结-结题展示与答辩等五个阶段。和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同,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拿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研究实施阶段显得犹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应承关系,如何使这两个阶段顺利衔接并能区别两者在内容、目的和任务上的差异,对研究学习的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重视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应承关系。

选题和开题评审阶段的任务是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提出预想效果。虽然这里的内容、方案、效果都是初定的,在实施阶段可以根据进展情况不断加以调整,但是其课题及主要内容却不宜有太大的变更。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后面研究实施阶段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后阶段的实施,如不充分考虑课题的可行性,甚至会出现研究活动开展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开题评审时非常重视对课题的可行性评价。如①题目不宜过大,要易于研究实施的深入;②要找准题目的切入口,切入口宜小、要易于研究实施的着手;③所需资料是否来源多、易搜集。当地是否有实地调查研究的地方和对象;④对所选课题的意义、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十分明确;⑤研究方案要切实可行,如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条件是否具备。……所有这些都是顺利开展研究实施阶段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不能撇开选题和开题评审阶段来谈研究实施阶段,而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应承关系。当你想着手实施之前,你应先审视一下前一阶段工作是否做得非常到位;当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你也可以回头看一下是否是选题的问题,抑或是开题时拟定的内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在调整时仍要注重可行性问题。

二、认识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差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在活动中大家都搞社会调查、都去搜集资料、都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在教师指导方面,我们也都从知识、能力、科研、品德、行为等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因此当刚进入研究实施阶段时,学生会觉得该调查的问题、该走访的单位已经在选题阶段做过调查或去过走访了,接下来不知该做什么;教师指导时,也觉得由于指导方法的重复性而不知如何深入指导。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差异性的认识导致的。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目的、任务和指导内容上却是根本不同的。例如,在《太仓土特产研究》主题下的一个子课题组先通过市场抽样调查,选取了普遍认为最畅销、最有发展前途和销量不好的三种土特产,分别是肉松、羊肉面和麦秸画,确定了研究课题《三种土特产的比较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则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三种土特产在销售、包装、质量、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土特产的优势以及缺陷进行分析,总结滞销或畅销的原因。同样是社会调查,在选题中是为了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中则是有针对性地从自己选定的几个角度去获取有用资料,作为论证课题结论有力论据。很明显,选题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从多途径搜集资料,并从中筛选、比较、分析、定位,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而实施阶段是科研论证阶段。因此,教师在刚进入实施阶段时,就要及时地提醒学生注意两者的差别,尽快地转入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中来。在指导时也要转为加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方法指导,如开设一些诸如“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论证、综合提炼”、“资料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图表的设计”、“实验方法指导”等讲座;指导学生整理以前的资料,查漏补缺,制定实施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方案;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种可行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论证……等,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实施阶段的研究。

三、实施中指导的主要内容及其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真正做的时候也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或方法单一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接受了九年的传统教育,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指导。在实施中的指导还要加强针对性,围绕对中心问题的研究论证开展指导工作。

1、基础知识指导。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指导、专业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基础知识指导应着重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的方法,最好不要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你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亦即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其终生受益。

2、研究方法指导。包括常用科研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指导等。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作不同的选择。如《太仓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课题组,在选子课题时,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以确定研究方向。进入实施阶段,则采用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证据,并采用实验法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结论。

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们在资料整理加工上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如必须制作一份完整的资料目录,资料规格要统一,并按一定标准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也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课题组指导学生做好“四卡”:“资料卡”、“灵感卡”、“体验卡”、“网络卡”。要求学生四卡随身带,利用“资料卡”规范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灵感卡”随时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利用“体验卡”,随时记录活动时的心路历程、收获与体验;利用“网络卡”(软盘)随时下载有价值的网上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性指导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如要求学生对每份资料写出详细、可靠的信息来源;概念要在查阅辞典、百科全书后作出准确的界定等。②研究程序的科学性:如抽样调查时,要按一定的科学程序进行,尽量做到调查结果的客观。③结论的科学性:如分析推理要合理,结论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等。

3、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数千年的文明史既铸就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优于形象、长于视觉、注重整体、擅长文学……,但也留下了沉重的思维包袱——封建性、保守性、盲目性、盲从性,且严格的形式分析和逻辑演绎、科学思维不发达。传统教育的思维训练也存在着许多误区:许多正规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偏重于进行求同思维、演绎思维(遗憾的是,大多不是严格的、系统的演绎思维训练)、左脑思维、言语思维、协调性思维的训练,有的甚至是在进行教条式的、两极化(非黑即白)的思维训练。这种思维训练的直接后果是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问能力(在许多学校,学生提问少,提问角度单调,视野狭窄,回答问题的答案趋同)。此外,科学批判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次协调思维能力也不高。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转变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常运用,最后是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4、心理素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缺乏实践经验的中学生遭遇挫折是可以想象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受到挫折后就心灰意冷。而一些只关心学习成绩,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习惯了个体竞争的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合作要求……。这些都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学生心理偏差。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指导:①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养学生耐挫力和意志力;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③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④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实施中指导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过程的管理问题,尤其是离校活动期间的管理。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性,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校外活动,即使在校内活动,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动,这与易于控制的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问题。我们就曾发现有学生假借活动之名实到网吧消闲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我认为要做到有效监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在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活动计划提出建议,使活动计划尽量周密,活动任务布置到位。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对其管理体制可作适当指导。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及所到单位签证,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把握其可能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畅通,最好人手一册本组通讯录。

2、实施过程中的思路疏导。

正如前面所述,选题开题阶段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内容、方案和预想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实施阶段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实施这一方案。开题方案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实施阶段应该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对象的新发展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有新的创意、新的成果,研究思路不断向新的纵深拓展。实际上许多研究思路是在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接触大量的主题材料后引发出来的。因此,一些同学死抱着开题的方案,往往进入研究的死胡同,使实施阶段无法拓展和深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思路疏导,使学生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启创造与想象的思维之门。

3、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问题。

由于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们的依赖和推诿工作的对象,因此出现了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整个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到了实施阶段,工作量较大,如果仍有这类情况,将影响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了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动得以有序的开展。我们一般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公关员”、“写作员”等六个岗位。下面谨举“公关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公关计划;②充分做好外出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4、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从思想政治学科背景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深化,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方式,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认知,在生活中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1.拓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空间,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将教学目标内化为个人认知,而社会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知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教学“知行”转化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在实践中的感受丰富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政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提升道德情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志愿者、人大代表、形象大使等。他们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通过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学生获得深刻的自尊感、成就感、满足感,感受道德给他带来的尊严、荣誉和幸福,使学生由衷地接受道德,把道德要求与个体情感融为一体,将道德情感内化为自身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开拓眼界挖掘潜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自觉学习、掌握服务的相关知识技能,自己收集一手资料,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眼界,磨砺意志品质,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自信,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1.社会调查类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注重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环境的关注。在教学中,我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选择适宜课题,安排了

“网络对中学生生活影响的现状分析”“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与分析”“市区空气污染情况及分析”“中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等内容。大家在收集资料、交流探究、寻求解决对策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习经验,又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

2.生活体验式活动

这类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参与。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田间参加劳动服务;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走进贫困家庭担任志愿者、义工;组织学生远足、踏青等活动。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家长、学生往往以教学、升学、安全等借口挤占实践活动时间,或对实践活动敷衍了事,尚需我们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2.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延伸,必须为教学和学生发展服务。任何一次活动前,教师都应该认真分析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活动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活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并对典型人和事进行表扬和肯定。

3.尊重学生发展提出不同要求

教育就是要在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的潜能

发挥出来。在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依据学生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种是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大家必须完成的。如,劳动锻炼、值周活动、远足等。第二种是学生可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人物专访、专题社会调查、勤工俭学、领养绿地、科普法制宣传、公益劳动、义工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项目。

4.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例如,我针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作专题调查,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正建议。

(2)要挖掘当地、本校的资源和题材。例如,在“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开展“石油文化”课题研究。对油田的发展史、油田特色文化等内容,进行调查采访、实地考察、汇报交流。既巩固了课本知识、锻炼了学生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作为石油后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各种学习方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广义上是指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方式,狭义上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各门课程,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我体验、理解和运用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指教师不把问题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教师启发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主要针对高中人民版的历史教科书展开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搜集历史课题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高中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有关某一重要课题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再把研究的结论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撰写下来。一般来讲,论文要有它的研究意义,要有明确的论点,分析及论证都要有依据,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学生自己的见解。

2.撰写有关历史题材的小型社会调查报告

学生围绕某一历史课题,组织开展走访或是实地调查等有意义的活动,将搜集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撰写出来。活动的进行不能盲目,组织者要事先选定调查的地方和对象,并做好各项记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或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辩论

组织辩论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具有正反面的历史问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各持一个观点,以正规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教师不能任意的将课题视为辩论课题,被选中的辩题一定要具备可辨性和适中性,是学生都比较有兴趣或是比较重视的历史问题,但必须要求这一辩题不偏向于任何一方,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4.适当地采取试教法

试教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给大家上课,从“学”转变为“教”,在“教”中学习,做到真正的“教”“学”相结合。历史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扮演自己的身份,把一些指定的历史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给其他学生。但是学生一定要重视每次的上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分析好教材,找齐所需资料等。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收获。

5.自办报刊,尝试编写历史性事件

在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成为”一名编辑或是记者,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和编写。学生不但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也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选取一个视角进行编辑。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让学生明白掌握历史事件阶段性的重要性。

二、高中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生选取的历史研究课题的范围过于广泛

由于学生以往都是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其还是有些生疏,不能很快适应它。因此,学生在选择或制订课题时盲目不合理地选择了一些大范围的研究课题。一个较大范围的研究课题,由于它的文化范畴较为广泛,学生很难把握住它的教学方向,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资料有一定难度

历史具有过去性,历史学科不像那些物理学科,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获取所需结果。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资料很少有实物资料,一般都是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参考资料,影像资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生获取资料的方式只能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叙述或是图片资料,然后分析出与之有关的知识点来。

3.学生历史知识薄弱,无法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

篇8

自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起,纪录片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记录形式。最早的这批纪录片是实验性质的,记录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景象。

从19世纪的最后几年起,纪录片开始用于新闻题材的报道,俄国的沙皇加冕、西班牙的斗牛、澳大利亚的竞走、英国的国王亲临奥林匹克开幕式……这些新闻事件都成为纪录片的题材。

由于纪录片超强的信息承载能力,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在宣传方面的优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纪录电影艺术家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约翰・格里尔逊的《飘网渔船》,P.罗沙的《交接点》、《船坞》,伊文思的《博里纳日》等。他们公开承认这些作品是为了宣传。约翰・格里尔逊称:“我把电影院看成一个讲坛,并以一个宣传家的身份来利用它。”

虽然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的耻辱,女导演芬施塔尔执导拍摄的《意志的胜利》却带来了具大的影响。《意志的胜利》成了反纳粹的教科书。没有哪一部影片把纳粹恶魔般的本质和人类自制力丧失的疯狂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摄影机不会撒谎,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说:“它在无意中成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资料,暴露了它所歌颂的政权的两面性,即表面上的彬彬有礼和骨子里的野蛮。”

列宁也十分重视纪录片的宣传作用,由维尔托夫主导的系列纪录片《电影真理报》广泛发行。在革命者的眼里,纪录片已不仅仅是真实的记录,而是带上艺术加工、倾向筛选的烙印,成为营销、宣传的一件重量级利器――威力巨大。

同时身兼摄影师、导演和制片人的美国纪录片大师肯・伯恩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汉普郡学院毕业起,便开始制作他的第一部纪录片,曾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布鲁克林大桥》(Brooklyn Bridge,1981年)。

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伯恩斯了5部纪录片。其中《自由女神像》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如果说,奥斯卡肯定了他的艺术成就,那么,以下数字则充分肯定了伯恩斯的纪录片超凡的营销能力。

1000万――

2009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93周年庆典上,肯・伯恩斯执导的纪录片《国家公园:美国的最佳创意》(The National Parks: America’s Best Idea)首次播放。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国家公园创意的故事,不仅记录了19世纪中期国家公园的诞生历史,而且还追溯了最近150年来的发展史。影片向人们展示了这些奇特的地方是怎么被保留下来成为公园的,在创建这些公园的时候每个人都做了些什么,其中还穿插了关于人们在情感上依恋公园的感人故事。

正如导演肯・伯恩斯所说,“国家公园体现了每个美国人就像《独立宣言》一样独一无二:在我们这片国土上,最壮丽的、最神圣的地方不是属于皇室的,也不是属于有钱人的,而是属于每一个美国人的――现在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

从2008年到2009年,美国国家公园游客数量增加了1000万。国家公园管理局表示,伯恩斯拍摄的相关纪录片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4300万――

伯恩斯最具野心的长篇纪录片项目是长达18个小时的《棒球风云》(Baseball),该片于1994年的秋季在美国公共电视网播出,吸引了4300万观众,这一数字也创下了公共电视网的历史纪录。

1亿――

他的代表作《美国内战》(The Civil War)为他在纪录片领域奠定了大师的基础。这部长达11小时的纪录片曾获得两项艾美奖,在公共电视上播放时十分受观众欢迎,打破了当时的收视率纪录。这部系列纪录片的同名书籍定价高达50美元,销售量却超过了70万册;由伯恩斯自己配音的音频版成为当时主要畅销产品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内战》是第一部赚得1亿美元的纪录片。

纪录片,所承载着的巨量信息,常常轻而易举就触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怀旧的神经,勾起人们行动的愿望。

2011年新年伊始,6集纪录片《美丽中国》,揭开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面纱。随后,纪录频道相继播出《玉石传奇》、《隐蔽战线》、《地球脉动》等纪录片,受到观众热捧,成为央视新年的收视热点。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50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2010年多达85.9%的受访者看到一部或多部纪录片,没看过的人仅有14.1%。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资料显示,世界上每天都有15亿人在收看纪录片。

去年,上海电视节上的《上海大学生电视关注度调研报告》显示,纪录片已成上海大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之一,仅次于电影和人物访谈。纪录片的观众群体相对比较小,但“黏性”较强,忠诚度非常高。

另有调查发现,通常纪录片频道的主流观众是“高职位、高收入、高学历”的“三高”男性观众。

篇9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在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琐碎小事,可以引入到学习中来,其实儿童很早就从游戏中学习数学,学习计算。教师应成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数学的桥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联系社会生活学习数学。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培养学生重新求异的试验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精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活动。如学了统计知识,可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或模拟一次体育测试,运用数学知识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联系家庭生活学习数学。家庭是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场所,在这里儿童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家庭生活的特点,巧妙设计数学教学。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家庭采购员。学习重量单位“克、千克”后可开展“我在家中巧用克、千克”的课外活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在家中使用“平均分”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实践和操作能力也迅速提高。

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思维得到真正的启迪和拓展。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篇10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地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如小组讨论、小组学生辩论、游戏活动、搜集资料,以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或社会实践调查,或小组内合作动手进行地理小制作及模拟实验等。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积极地看,主动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例如,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时,可结合西气东输一线及二线工程,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这一重大工程,既是经济建设工程,也是重大地理环境工程。围绕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地区、途经地区和调入地区的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影响,对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状况有何意义等进行研讨,通过讨论、答辩等,学生将所思所想说出来,动起来,既了解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状况,认识到能源消费构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也结合时事认识到世界能源的分布和利用的地区不平衡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和平稳定的影响。

2.师生共同深入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学习中需要交流,学会合作离不开交流。认知过程是一个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展成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及场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学习。理解学生的“荒唐”,善待学生的错误,并与他们一起分享失败的不馁、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可以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如让学生面对全班学生演讲,开展不同题材的辩论会、研讨会等,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较大提高。

3.开展丰富案例教学,创设合作分享平台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课题(探究)”和 “案例研究”,课题和案例研究篇幅约占整个教材的1/5。教材的设计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课程学习中,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解析、研讨,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学习内容,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案例教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案例在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与人合作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例如,让学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太阳高度角,这样既可加深对太阳高度角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能得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又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取本地具有的农业或工业类型,利用假期,做一些社会调查,开学后各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学生相互评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和探究,在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及成果展示中认识社会,学会合作分享、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