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病预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关节病预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骨关节病;中西医结合
骨关节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软骨破坏所致。骨关节病属于非化脓性关节炎的范畴,最后发生共同病理变化的一组疾病,国内学者普遍称本病为骨性关节炎或退行性骨关节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在辨证论治时又与痿证密切联系在一起[1]。骨关节病是骨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不仅随年龄而增长,同时也与种族、职业、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地域、遗传因素、体重、骨矿物质密度、骨量、应力作用、创伤等有关。我院初步统计该病占骨科门诊病例总数的50%以上。一般为多发性或对称性,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以女性多见。
1 对骨关节病的认识
骨关节病是一种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关节软骨病变破坏消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病理反应性变异,同时常合并继发滑膜炎症为特征。
患有骨关节病常见自觉症状有关节痛、肿胀、畸形、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大多可发现骨关节不同程度的退行改变。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以及周围有骨质疏松性骨囊性改变等[2]。病情严重者往往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由于以前对本病的认识不够,缺乏全面了解和认识,更不能精确检测和观察指标,一般单纯误解为“骨质增生”,盲目地采取一些药物和手术治疗。
2 骨关节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本病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所致病变。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又称为特发性骨关节病,一般发病年龄较大,女性尤多;以继发性骨关节病最为常见。
2.1 原发性(特发性)骨关节病 凡是正常关节随着年龄增长无明确原因逐渐发生退行改变。在全身激素改变下加上关节局部持续性不均衡应力作用下引起骨关节软骨退行改变。关节内软骨具有一定力学负重范围,正常情况下关节软骨随间隙性的冲击应力使关节液被动地挤入无血液供应的软骨基质中,以获得必要营养;同时也可以使细胞的代谢物排出关节液中,促使关节软骨正常代谢。如果关节应力发生改变(或增加或减轻),关节软骨正常代谢发生改变;或关节液成分改变(尤其透明质酸的改变)亦可使关节软骨退变。有人试验骨关节病的膝关节血清中透明质酸高于正常,关节滑液中透明质酸低于正常,关节滑液中透明质酸属于软骨蛋白的聚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分低说明关节软骨代谢机能下降,是关节软骨退变的表现[3]。
关节滑膜发生炎性改变,可使关节腔内压增高,阻碍滑膜静脉循环,导致氧分压下降,促使滑膜内层细胞所产生的酸性磷酸酶和颗粒分解酶增加,导致滑液侵入软骨基质,消化蛋白多糖中的软骨素硫酸脂链,使关节软骨的机械性能受限,造成骨关节病发生。另外,滑液中自由基也可抑制软骨基质蛋白多糖的合成,促使基质中蛋白多糖化酶和胶原降解[1],造成骨关节病发生。从原发性骨关节病的发病机制看,除了全身激素的改变外,也有一定的继发因素存在,与原发性骨关节病有关因素颇多,如种族、遗传、骨密度、骨量及地域等有关。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反映出欧洲白人髋关节病变比中国南方人和印度人高,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高。
2.2 继发性骨关节病 凡是关节有明确的原因而引起关节软骨破坏,关节结构异常而发生退行性改变者为继发性骨关节病。例如关节内创伤、骨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等继发于创伤后引起的亦称为创伤性关节炎。某些内分泌异常,如糖尿病等造成代谢异常,使软骨退行性改变,或关节结构异常造成缺血性坏死使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畸形,如膝内、外翻所致关节对合不良也可继发关节病。
总之,骨关节病大多数是继发的,就是原发性的骨关节病也有继发原因。而单纯原发性骨关节病是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本身也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临床症状不一定明显,55岁以上的老年人85%可发生骨关节病。
中医学对本病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但从认识论和哲学观看祖国医学更为全面,更符合实际,其基本病理学说认为以痹证论治为主,痹即闭阻不通之意,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引起肌肉、关节、筋骨疼痛、酸痛、重着、屈伸不利,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病症统称痺症。《内经》称行痹、痛痹、著痹。汉代张仲景称为“历节病”,唐宋时期称为“白虎病”,金元医家李东垣、朱丹溪称为“痛风”。其论述病因多为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营卫空疏是发病内在因素,而外感风、寒、湿痹为外因,《济生方》中所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证,或风湿热痹为发病外在因素。论其风湿热痹《金匮翼》中所说“热痹者,热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痛痹熻然而闷也。”论其风湿热痹,本病的病机是邪气痹阻经络、筋骨,留著关节,营卫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日久不愈,酿成痰浊,痹阻经络,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全身气血耗损,呈现不同程度气血亏虚,肝肾亏损证候[2]。
3 症状及临床表现
本病的一般特点,发病较为缓慢,自然病程较长。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多为多关节,也可单关节发病。有如下主要症状。
3.1 疼痛特点 关节活动初期一般呈隐痛或胀痛。少量活动可使疼痛缓解,完全静止或关节处,固定位置过久或久卧久坐而疼痛不适。如果活动过多则加重疼痛,为休息痛。此为关节软骨母质内蛋白多糖减少,软骨之间出现纤维性变所致,同时与邻近关节的骨端静脉充血,骨内压增高有关。疼痛亦有时与气候变化有关。气温变化可诱发或加重关节疼痛,压痛多广泛而较深。
3.2 关节肿胀活动受限 由于关节滑膜发炎,渗出液增加而水肿,而刺激关节腔及骨面下骨髓腔血管纤维化,刺激成骨细胞活跃增殖不断产生新骨裸露于骨面下形成硬化层。在关节非负重区或其边缘处,关节软骨深部出现软骨化骨现象,表层软骨破坏,出现僵硬,活动失灵现象,为了增加关节承受应力面积而出现了生理性反馈作用,产生了骨质增生,这种增生一般不导致刺激和压迫。因此骨质增生是关节退行变的结果和标志,而不是关节病症的原因。
3.3 骨摩擦音 在被活动时有摩擦感或“伊轧音”。
3.4 关节畸形 晚期有关节软骨破坏,肌痉挛、膝关节出现内翻畸形。
3.5 骨质疏松症状 出现骨质疏松等症状。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殊阳性征发现。特殊检查:骨矿物质密度检测,早期准确检测亦发现是否是骨质疏松症。鉴于骨关节病与后者同属关节退行改变,两者存在相互关系,本病应早期检测。
X线检查:X线拍片可视骨关节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骨质硬化,边缘骨刺或骨赘形成,亦可见囊肿形成及局限性骨皮质变薄,小梁骨大量减少。在临床检查诊断时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以免误诊。常见的是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骨软骨炎、痛风症、软骨软化、缺血性坏死相鉴别。
关节镜检查:在直视下准确观察和诊断关节内疾病及创伤,用灌洗清创及镜下手术治疗。
5 治疗和预防
本病发展缓慢,早期症状轻,无明显功能影响,往往未引起医生或患者重视,随年龄增长退行性变不断加重。故病程自然演变不能逆转,通过合理治疗,不仅可缓解症状,改变关节功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而且还可控制、延缓退变发展。(1)积极主动参与各种防治活动,提高抗衰老和抗病的能力。(2)控制体重增长。(3)理疗。(4)推拿按摩。(5)针灸治疗。
5.1 中医药 中医药对骨关节病的药物治疗,除薄帖、熏洗、擦敷等,主要以辨证施治原则组方用药,应具有活血化瘀、益肾生骨等作用,对疼痛、骨质疏松病理改变的退行骨关节病有一定治疗效果,特别在镇痛、促进骨组织生成方面作用显著。选用药物祛除外邪、疏通经络、宽利关节为原则,针对风寒、湿痹症的偏胜,应分辨主次进行治疗。
5.2 西药 由于对骨关节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在药物治疗方面有待继续研究和不断改进。急性期应以止痛、消肿、改变功能为主,慢性期以增强局部血循环,改善关节功能为主。主要选择甾体类,一是对关节软骨有损害阿司匹林、水杨酸、消炎痛、保泰松等;二是对关节软骨无不良影响者,如炎痛喜康;三是对软骨代谢和蛋白聚糖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者,如双氯酚酸钠等。另外对非甾体类药物效用的评定亦应考虑其对氧化酶的作用如何。所以,临床选择、非甾体类药时除首先考虑消炎镇痛的效能,又要选择既可改善症状,又防止潜在加重患者远期病变的药物,双氯酚酸钠、奥沙星等为代表。他们对关节软骨代谢和蛋白聚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不损害关节软骨,更能够促进和保护作用,抗炎效能更强、持久、方便,副作用较小。
总之,在较多的运动系统疾病中,患者以关节及其关节附近疼痛多见。其发生与体质、损伤及慢性劳损等有一定关系,由于韧带松弛,软骨病变、关节内压增加为主的骨关节病,此乃虚实夹杂之证。早期对软组织应积极治疗。温经脉,调气血,扶正祛邪,提高抗病能力,使气血通,筋骨濡养为目的。临床除选择消炎镇痛效能外,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又要防止潜在的加重原因,改善微循环,带走炎症及离子刺激物,促进人体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安祯,董福惠.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18.
篇2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7-01
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可以导致护士生理、心理的问题,对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的影响不容忽视。2008年1月颁布的《护士条例》将护士的职业保护列入护士应有的权利和医疗机构的法律职责。由此,加强相关培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医疗机构保护护士群体势在必行的举措。
1.护士骨关节疾病现状
1. 1护士骨关节疾病研究状况
护士的工作特点――搬运、移动病患的频率高,工作强度大,行走多,使得护士成为了骨关节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作为高危人群的护理工作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和大多数其它职业人员[1]。国外有研究显示,护士和辅助护士患该类职业相关性疾病的危险性是其他职业女性的2.5倍[2],国内刘建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护士骨关节疾病的终身患病率77.9%―80.8%,6个月的患病率为70%[3]。2008年1月国务院新颁布的《护士条例》第13条明确规定,为护理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是护理人员应有的权利.
1.2 颈椎和腰椎病变是骨关节疾病主要发病部位
颈椎在解剖上相对比较薄弱, 四周缺乏其它骨性保护,易发椎间盘脱出,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性病变。而腰椎是日常工作中活动度较大、活动较频繁、承受压力最大的关节之一,有研究显示护士一天工作中有近25%的时间是处于弯腰、低头等强迫工作姿势,这会增加颈椎与腰椎的劳损与退化,成为骨关节疾病的诱因。因此,注意对颈椎与腰椎的保护措施,将有效降低骨关节疾病的发生情况。
1.3 搬运病人、弯腰对骨关节疾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
对骨关节疾病诱发影响最大的2个因子是搬运病人和弯腰,该2个因子是日常护理工作中重复频率最高的动作,尽管在护士认知中,该2个因子对于骨关节病变有较大影响,但是无法通过减少或避免这些动作来防止疾病的发生。由此,对骨关节疾病的防护,如何做到不降低工作效果、效率是关键。
2. 护士骨关节疾病发生因素
2.1 护士对节力原则的实际运用情况不理想
节力原则是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做到自我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在《基础护理》课程中有专门罗列,也是护士在进入临床工作中要掌握的理论之一。但是护士对于该原则的实际运用能力有限。护理工作忙碌,操作性强,环境设施有限,使护士在日常操作中重视效率,忽略节力原则的运用。
2.2工作环境不理想造成的潜在危险因素
节力原则的使用、工作量的合理化、工作环境的设置合理化是护士认为有效的三项预防措施.一个医院护患比例少,意味着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护患比例的多少是与管理部门的决策密切相关的。此外护士一天的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无足够的工间休息时间、工作进度安排过快及病房布局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诱因。
2.3认知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骨关节疾病发生有一定作用
没有患病的护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患有该类疾病的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强的人患病少。护士拥有全面的疾病防护知识,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尽量避免认知中的不利因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4 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不规范化提高骨关节疾病发生率
调查结果表明,患病护士进行最频繁的护理操作是基础项目,并不存在高强度性和高难度性。由于工作的忙碌,护士对于基础操作就容易忽略节力原则和规范操作。抬举或搬运过重、不良的用力姿势、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强迫姿势等等,都是在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4]。
2.5 医疗机构未为护理人员提供相关培训
要让护理人员拥有良好的知识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前提是让其接受专业、科学的知识教育,而这必须依靠医院相关部门开展培训课程来实现。护理人员获取此类疾病防护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靠自身与同事、朋友的交流。
2.6 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对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有较大程度的影响
由于患有骨关节疾病,受调查的护理人员的累积病假时间数字已经不容被忽视,较长的累积病假时间将会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人员资源配置与使用不科学,将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超负荷,身心健康疲劳,这等于潜在的增加了护理人员患有骨关节疾病的风险性,如此恶性循环,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全局。
4. 骨关节疾病的改善
4.1规范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
提高护理人员规范操作的意识是降低骨关节疾病发生的基础。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监督和评估护理人员的工作姿势,保持规范之外,在进行新职工培训时,就应该加强规范化操作的观念。
4.2 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
改善工作环境的意义并不是仅仅将环境扩大化、明亮化、翻新化,而是应多听取护理人员的意见,改善细节之处,比如,是否可以通过某些机械设备来进行病人的搬运工作、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床的高度来减轻护理人员在铺床时弯腰的程度等等。从护理人员的角度和利益出发,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才能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断进步。
4.3 加大力度开展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知识的掌握与自我保护意识
只有增强护理人员主动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才是防止该类职业病发生的有效方法,前提必须是让护理人员接受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知识教育,这需要医院相关部门开展培训课程来实现,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加多元化,多渠道的知识。
4.4 调整护理人员资源配置
上海市护理人员数量紧缺与护士“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并存[5],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根据实际临床需要,科学的配置资源,对保证护理人员的健康和护理工作的提高,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4.小结
目前,上海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市民对于自身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与市民最贴近,交流最多的医疗服务,而护士作为提供护理服务的群体,就要求能给予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优秀的护理服务,只有保证了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稳定护理队伍,才能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Friedrich, Hofmann, Matthlas, et al. Low back pain and lumbagosciatica in nurses and a reference group of clerks: results of a comparative prevalence study in Germany [J ]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2,75:484 490
[2]余秋月,于均峰护理工作人员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3 Jun ;38 (3)
[3]庄一渝 严林娟FOCUS-PDCA程序在预防ICU护士腰背痛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02;17 (13) 232-233
篇3
本文在分析老年人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老年人瑜伽教学方法问题,认为通过瑜伽教学可以稳定老年人的心态和情绪,增进活力,改善新陈代谢功能,提高心肺耐力,达到保健养生的功效。
【关键词】
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瑜伽教学
目前对于瑜伽教学在高校的研究较多,但对于老年瑜伽研究较少,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亿多,目前中国正迈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处于人生阶段一较特殊的阶段,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社会都较关心的话题,瑜伽具有现代医学缺乏的优点,如无创伤、无药物副作用、老少皆宜等特点。所以本文通过对老年瑜伽教学的研究,探索老年瑜伽教学的方法,增进老年人身心平衡,达到保健养生,健身、健美和调节心理的功效,扩展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年人心理特点
1、社会角色转变
社会角色转变使老年人感觉不被重视,被社会遗弃,心理上出现无价值感。
2、健康方面
对疾病的担心、使老年人悲观失望,产生焦虑和恐惧心里,由于身体患病,行动不方便,不但与社会交往减少,甚至料理个人的生活都成了困难。
3、经济方面
医疗费用的开支加重,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这些都会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悲观失望、自叹自怜和厌世之感。
4、家庭婚姻方面
独居老年人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入空虚孤独、抑郁之中。
5、与子女关系方面
因久病引起某些儿孙的厌烦冷淡,医疗费用的开支加重,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这些都会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悲观失望、自叹自怜和厌世之感。再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及某些子女的不端正态度,都会造成老年人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屈辱生活之感,在忧愁中度过残年,大大挫伤了老年人的感情和自尊心。整日忧心忡。[1]
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脏器萎缩
机体组成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而细胞内水分却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造成细胞内液量减少,并导致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脏器萎缩。体脂增加。
2、器官机能减退
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如不适当加以调整,将会进一步促进衰老过程的发展。心血管功能的改变老年人的动脉血管常常由于纤维化、钙化,甚至还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了,弹性降低了,管腔也变小了,血液通过这样又厚、又硬,管腔又小的动脉对心脏射血就会增加压力(增大,即高血压)。
3、动脉老化
有的专家说:“人老就在于动脉的老化”。
4、呼吸功能的改变
老年人由于呼吸肌及胸廓骨骼、韧带萎缩,肺泡弹性下降,气管及支气管弹性下降,常易发生肺泡经常性扩大而出现肺气肿,使肺活量及肺通气量明显下降,肺泡数量减少,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静脉血在肺部氧气更新和二氧化碳排出效率下降;血流速度减慢,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组织细胞功能减退及膜通透性的改变,使细胞呼吸作用下降,对氧的利用率下降。
5、骨质疏松
使骨骼易脆,易骨折。老年人平衡失调、肌力减退,肌肉运动协调度差站立不稳,再加上视力减退、或者是中风、心脏疾病、癫痫等内科疾病干预很容易引起摔倒。[2]易得退行性关节病,引起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或有关节变形、关节积液、骨质增生等,多数遇寒冷潮湿或活动后加重,保暖或休息后减轻。有的活动后有不同响声,可出现肌肉痉挛。
三、老年人瑜伽教学
“瑜伽”一词,来自于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译。一般来说,瑜伽这个字被翻译为:“结合”,既身与心的结合借由控制心灵的变化而得到的特殊经验,被称为瑜伽。《瑜伽经》指出约束心灵的变化为瑜伽。瑜伽是印度五大哲学之一,它是一门科学,到至今已流传了5000年,《瑜伽经》提出了八种功法,又称“八支行法”:1、禁制;2、劝制;3、坐法;4、调息;5、制感;6、执持;7、禅定;8、三昧。
1、通过瑜伽教学稳定老年人的心态和情绪
首先瑜伽是一种出世哲学,只有通过实际体验去瑜伽的冥想、静定状态。修持者可进入“忘我”状态,即意识不到自己的肉体在呼吸、自我精神和智性的存在,已进入了无限广阔的宁静世界。最终达致梵我合一,达到终极的解脱。舒缓了紧张、减轻了压抑、消除了心理障碍、恢复内心的平和安宁,使人的心态健康良好,净化心灵。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集中精神的能力。老年人稳定、平静的情绪有助于高血压等疾病的控制。
2、通过瑜伽教学增进老年人活力
此外瑜伽的调息练习可以促进呼吸系统机能,增加肺活量,提高氧气的利用率,清除体内毒素,使人精力充沛而有活力,尤其对老年更为有益。但在天气较冷的季节可适当缩短调息练习时间,并做好保暖工作。
3、通过瑜伽教学改善老年人新陈代谢功能
瑜伽中弯、转、扭的动作,有助于按摩和滋养胰脏、肝脏、结肠等器官,改善人体消化和新陈代谢的功能。促进各脏器内的血液流动,瑜伽姿势可以矫正由于劳累或不良的坐姿造成的脊柱变形,可以改善不良姿态,增强自信心,伸拉肌肉系统,使人体线条优美,并有减肥功效,增强自愈力,预防各种疾病如:偏头痛、失眠、便秘、肠胃病、关节炎等。强化生理机能,调节内分泌,使人体新陈代谢更加良好,延缓衰老,永葆青春靓丽的容颜。但根据老年人的骨关节特点,我们应选择关节幅度不大,简单、保健功效较高的动作。而不宜选择平衡感较强的动作。也不宜选择久坐不动的姿势。姿势变换时要缓慢,使性代偿反射能够适应各种姿势的改变。一定要提醒老年人练瑜伽时不勉强、不过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联系,避免损伤发生。
4、通过瑜伽教学提高老年人心肺耐力
瑜伽语音歌舞可以让身体获得足够的氧气而且生气盎然,从而加速燃烧热量和脂肪。提高心肺耐力,还可以让老年人跟着一起唱诵,释放压力,缓解忧郁等不良心理状况。但在天气较为寒冷的季节,可适当增加瑜伽语音歌舞时间,使身体较为暖和。
5、瑜伽教导所依据的哲学是高度发达的,足以和西方的哲学传统比肩可以向老年人介绍一下瑜伽哲学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瑜伽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可增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
总之,笔者认为老年瑜伽课应安全第一,健康第一。通过瑜伽活动这一方式,让老年人既感到身心愉悦,又达到保健健体的功效。使老年人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摆脱空虚感和孤独感,以求得精神上的充实与愉快。减轻压力和认知深层的精神幸福。只有更平和、美好的心态,老年人才更有自信、更有活力,摆脱压力、烦恼,创造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印度]B.K.S.艾扬格著.光耀生命[M].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8.
[2]沙吉难陀大师.瑜伽经[M].黄山书社,2007.
[3]薛留成.体育与人文精神诌议[J].体育文化导报,2002.3.
[4]周丽君,于可红.从文化的本质论体育文化[J].中国体育科技,2005.1.
[5]马惠霞.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探讨及精神护理.卫生职业教育,2001.11.
[6]高磊.老年人骨关节病与预防.农村医药报(汉),2006.7.
[7]SmithC.老年人骨关节病.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5.6.
篇4
腰腿痛不算病
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人一生中有过腰腿痛的经历。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几乎可以涉及全身所有系统。有些腰腿痛的原发疾病治愈后,疼痛也随之消失,也有一些不治自愈。有些患者便因此认为腰腿痛不算病。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不仅算病,而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种病不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还会引起下肢麻木、冷凉、无力,甚至瘫痪和大、小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腰腿痛治不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是易复发,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者,修复过程较长。因此,有的患者、甚至有的专业医生也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不好。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优良率约在95%左右。所谓治不好原因有二:一是选择方法不当,二是没有坚持治疗。有的患者一听说哪里有新疗法就去哪里治,但在哪里都不能坚持,最终是跑的地方不少,效果不理想。
盲目依赖手术
据统计80%的椎间盘突出者对该病认识不正确,往往在害怕和失望中将希望寄托于手术上。其实大多数患者经过正确治疗和调养是可以恢复的。而盲目手术会导致出血过多、伤口感染、甚至损伤神经导致残疾,建议老年人尽量采取保守治疗。
“补、修、养”,治骨病能祛根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巴德年教授提出:“导致骨质疏松及各类骨病的原因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失衡,其中内分泌紊乱是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及相关骨病时,必须从调节内分泌、提高骨密度入手。
预防医学与营养保健学方面国内最权威的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制的圣科健骨胶囊正是从调节内分泌、提高骨密度入手的高科技产品。它结合国际上先进的“补骨、修骨、养骨”三位一体的理论,达到从根本上有效治疗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颈腰椎间盘突出、骨折不愈等各类骨病的目的。
补骨:圣科健骨通过调节内分泌,可以促进成骨基质的生成,使钙、磷有序排列钙化形成新骨,达到补充骨量,提高骨密度的作用。服用2个月可明显缓解疼痛、抽筋、乏力、行走困难、晨僵等骨病症状。
修骨:1)圣科健骨可促进Ⅱ型骨胶原纤维的合成,增加关节滑膜液的分泌,同时能有效激活多种修复骨损伤的酶的活性。二者协同加强可达到修复软骨组织、治疗关节损伤、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目的。2)圣科健骨可加速非正常骨的凋亡,达到治疗骨质增生的目的。同时通过对椎体及纤维环的修复达到治疗腰、颈椎间盘突出的目的。3)圣科健骨可有效清除血液垃圾,疏通血管,建立侧支循环,营养骨组织,从而达到治疗骨折不愈及股骨头坏死等骨病的目的。
篇5
许樟荣,现任中国人民第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卫生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兼糖尿病学组副组长、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兼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人民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成员。担任《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等11种期刊编委和《糖尿病之友》杂志主编、《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副总编。在国内外杂志260余篇,主编(译)糖尿病专科书或科普书16部,副主编糖尿病参考书2部,参编糖尿病专业参考书21部。
糖尿病足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美国2007年的糖尿病医疗费用高达1160亿美元,其中花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费用至少占到33%。根据2004年全国14家三甲医院调查,糖尿病足病的平均住院日是26天,医疗费用是1.5万元。来自2010年全国范围内15家医院的数据表明,糖尿病截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是30天,医疗费用是3.45万元;糖尿病截肢占到了住院截肢患者的四分之一(未发表资料)。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剧增和患者生存期延长,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及其医疗费用必然增长迅速。根据国外的数据,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会发生足病问题,85%的糖尿病患者的截肢是由于糖尿病足溃疡所致。最近我国城市三级医院的调查说明,糖尿病足溃疡已经成为我国住院患者中慢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其在慢性溃疡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1996年调查时的4.9%增加到2008年调查时的33%。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如被截肢,预后很差,李翔等报告了截肢患者随访5年,其病死率将近40%。因此,糖尿病足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国外糖尿病足病防治和截肢率下降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糖尿病足防治中应该贯彻三条基本原则,即专业化处治、多学科合作和预防为主。
原则一:专业化处治
专业化处治指的是处治糖尿病足溃疡的医务人员要特别专业,首先要学会对糖尿病足病患者全身基础和溃疡局部的评估和处治。首次接诊糖尿病足病患者时,糖尿病专业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如营养、血压、血糖、血脂及其是否吸烟等做出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全身状态的评估除传统的血糖、血压、血脂以及有否吸烟等危险因素外,营养学评估很重要。营养不良与感染、血管病变一样是糖尿病足溃疡持久不愈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肾病,并有低白蛋白血症、贫血、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降低以及浮肿。这些因素不纠正,足溃疡难以愈合,即使截肢,也有可能截肢创面不愈合,需要再次高位截肢。
对于足病的局部情况需要做出评估,尤其是足病的原因和分期,如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还是混合性溃疡,是处于Wagner分级(见表1)第几级或Texas分期分级(见表2)的何种情况。由于Texas分期分级较Wagner分期更能反映足溃疡的病因因素,具有更好的判断预后价值,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和美国有关创面处治的专家共识更主张采用Texas分级分期。
糖尿病足病和创面的评估非常重要,包括皮肤肌肉如有否胼胝、溃疡周围皮肤的颜色、有否肌肉萎缩和肌肉关节畸形;溃疡的部位、形态、深度和大小(测量长、宽和深度);探针是否探及窦道或骨组织,如探及骨组织,则基本确定有骨髓炎;创面的边缘状态及其周围皮肤、创面基底部、渗出情况;是否存在局部坏死及其创面相关的疼痛。筛查还包括创面的并发症如蜂窝组织炎、坏疽、骨髓炎或夏科氏畸形(神经性骨关节病)。踝关节的活动度也是发生足底溃疡的重要因素。触诊局部皮肤温度高说明有炎症。皮肤温度低、甲床毛细血管充盈缺失和下肢静脉充盈缺失、皮肤暗红和或菲薄、皮下组织萎缩、毳毛缺少、趾甲营养不良说明下肢血液灌注差。评估患者的骨骼肌和生物力学状态如有否足畸形和步态异常。
无论是基本的病情和创面评估,还是血糖、血压等控制以及并发症治疗和创面处治都是非常重要的和非常专业化的工作。创面局部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清创、抗感染、改善局部供血、减压和促进创面愈合。至于处理过程中应该先清创还是先抗感染或改善局部供血,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感染危及患者肢体保存甚至危及生命,就必须先行抗感染。尤其要强调的是,对于创面严重感染的糖尿病足病患者,最好的抗菌药物也代替不了局部的切开引流和清创手术。
2011年5月国际糖尿病工作组公布新版糖尿病足溃疡感染诊治指南,这是在2007年版的基础上,有关专家小组复习了7517篇发表的文献,其中25篇是属于随机对照研究、4篇是队列研究。专家组复习文献后的结论是,创面感染处治中已经报告的多种治疗方法如创面用抗菌药物、新型敷料、高压氧、负压吸引、创面用生物合成材料、包括血小板和干细胞在内的细胞材料以及激光、电磁、微波等治疗措施中,只有负压吸引技术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高压氧治疗也有统计学意义的治疗效果,其他措施均缺乏循证医学的依据。但是,该工作组强调,缺乏循证医学依据并不说明这些治疗方法无效。
原则二:多学科合作
糖尿病足溃疡的处理和预防必须体现多学科协作的理念。内分泌科的医生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上发挥主导作用,与心血管科医师的协作可以使血压保持在理想水平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率;与整形外科和骨科合作可以降低截肢水平,保证手术成功;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血管介入或外科治疗可以促使足溃疡的愈合和降低截肢率或降低截肢平面。对于大的创面,有时还需与烧伤科、创面外科或矫形外科合作进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对于合并感染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尤其是溃疡合并耐甲氧青霉素酶金葡菌的感染,在抗菌药物的选用上需要感染科医生的指导和帮助。糖尿病足溃疡的处治是由多学科协作的团队来完成的,这是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和许多从事糖尿病足病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强调的。
糖尿病足病既是糖尿病全身并发症的局部表现,也是可以表现为十分严重、直接危害生存的一种急性并发症,临床处治中应该抓住最突出的问题,分阶段处理。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必须刻不容缓地首先处理。一般情况下,在解决周围血液供应基础上的清创和抗感染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非糖尿病足病病专业的医务人员,了解何时何种糖尿病足应该及时转诊或会诊是有必要的。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转诊给糖尿病足病专科或请相关专科会诊:皮肤颜色的急剧变化、局部疼痛加剧并有红肿等炎症表现、新发生的溃疡、原有的浅表的溃疡恶化并累及软组织和/或骨组织、播散性的蜂窝组织炎、全身感染征象、骨髓炎等。及时转诊或会诊以及外科医生的及早介入有助于降低截肢率和减少医疗费用。
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 跌倒 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38-01
我国已经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老年人罹患的前4种慢性病是高血压、冠心病、骨关节病和脑血管病[1]。由于患者年龄大、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出现视力减退、动作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多系统功能减退的表现,因而患者极易发生摔伤、坠床、腰腿扭伤等意外事件。跌倒是指无论可否避免,在平地行走或从稍高处摔倒在地并造成伤害。有文献报道每年约30%的老年人跌倒一次或多次,而跌倒的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以上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2]。跌倒成为最常见的意外事故,而护理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而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管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各类意外发生,降低疾病的潜在风险,能更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效能。
1 发生意外事件的主要原因
1.1 外部环境
患者由于在住院期间对住院环境比较陌生,如对地面、家具和卫生用具的设置、病室和楼道灯光的强弱、床铺高矮等均不适应,在身体平衡力差、反应迟钝、步态不稳的情况下,极易成为患者跌倒等事件的客观原因。
1.2 陪护人员
患者雇佣的家庭护理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护理培训,缺乏安全护理知识,不了解疾病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安全护理的重要性,认为能够协助患者解决吃、喝等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一些陪护人员缺乏责任心,对待患者的照顾不到位,陪护时脱岗的情况时有发生。
1.3 护理人员有个别的年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经验不足,对患者的安全护理重视不够,安全宣教措施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于有陪护人员的保健患者,则有一种依靠陪护的心理,淡化了患者的安全是护士职责和义务的意识。
2 跌倒的预防
2.1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这是职业的需要,也是安全护理的根本。护理人员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预防为主的安全护理理念,树立安全就是质量的安全护理观,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隐患,主动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护理服务和亲情提示,预防意外事件发生。
2.2 预防措施到位
我院的病房室内设置和布局充分考虑到患者的需求,进行了安全设计,如病房的室内家具、桌角、洁具台面、坐椅扶手等采用圆角,床腿滑轮设有制动装置,病室内物品、家具放置合理,卫生间在病房内,地面铺防滑砖。在卫生间、楼道.病室内安装安全提示牌和安全扶手,以保障患者在病室、楼道内活动的安全。
2.3 做好健康和安全宣教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将健康和安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制订积极的干预对策和安全措施。进行安全知识宣教,把安全、保健知识的宣教作为入院介绍的组成部分,并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让患者熟悉环境,防止意外发生。
2.4 严格等级护理
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与主管医生进行沟通,结合病情和生活自理程度决定护理等级,以保证老年患者的安全。
2.5 合理用药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向其讲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物起效时间。同时要嘱患者在服药前做好睡前的准备工作,上床后再吃药,吃完药就不要再下床活动,并嘱其在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保证安全,避免摔伤。
3 跌倒的护理
3.1 患者不慎跌倒后,护士应立即奔赴现场,同时立即通知医生,不可随意搬动患者。
3.2 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判断,观察意识状况,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3.3 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为医生提供信息,正确执行医嘱。
3.4 病情允许,将患者移到床上或抢救室,遵医嘱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3.5 记录跌倒经过和抢救过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至病情稳定。
3.6 心理指导 老年人存在恐惧再跌倒的心理,帮助其分析恐惧的缘由,并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克服恐惧心理。
4 小结
安全护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保障老年患者的住院安全是重要的护理工作内容。建立完整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指引和视觉标识系统、完善安全环节质量标准、强化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安全问题追溯制度和坚持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是老年患者安全护理不断完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7
一、足球运动损伤的范围和种类
足球运动是创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其中的外伤有拉伤、摔伤、撕裂伤、骨折、关节脱位、肌肉痉挛等。最常见的创伤是因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急停急转身、冲撞或因场地不平、场地过滑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创伤。损伤中除一般常见的擦伤以及挫折外、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其次是大腿前后的肌肉群的拉伤和挫伤;再次是膝关节损伤。
二、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
足球运动损伤的发生,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激烈比赛的损伤:
比赛的时候由于紧张的争抢,快速的跑动与铲球,容易发生大腿和小腿肌肉的拉伤和肌纤维的断裂。突然改变,小腿的突然扭转,内收或者外展都要引起膝关节、髋关节韧带以及骨损伤的原因。
2.2由于球的间接作用损伤:
这种损伤的部位多发生于下肢,例如,用脚外侧踢球时,容易损伤距腓前韧带,这是最常见的踝关节损伤,用脚内侧前脚掌踢球,膝关节由于在屈曲位,小腿突然因球的作用面外展外旋,很容易造成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半月板和前十字韧带的损伤。特别是在与对方运动员发生“对脚”的情况下,腹部肌肉由于没有用力,也很容易造成内外侧副韧带的撕裂损伤,有时股四头肌收缩过猛,也会造成股四头肌,股直肌腹或腱膜的撕裂损伤。
2.3踢伤:
比赛的时候大小腿部常常被对方的“球鞋”、“膝关节顶撞”以及“小腿”踢撞,引起肌肉挫伤、皮下血肿,肌肉断裂(最常见的是肌肉四头肌的损伤)以及骨的顶伤(如胫骨骨折,或胫骨创伤性骨膜炎)等。
2.4摔倒损伤:
在运动员争顶、冲撞或疾跑时突然失去重心摔倒,尤其在灰渣场上,泥土场地上最容易造成擦伤,严重的可造成创伤性滑囊炎(膝及肘)、膑骨骨折,脊柱骨折,脑出血,脑震荡等。在人造草坪上摔倒还会出现热烧伤和皮肤感染。
2.5其他的慢性损伤:
除上述情况以外、足球运动又因为劳损而发生慢性损伤,如踝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病(又名“足球踝”),其成因之一是局部劳损,X光拍片踝关节前后骨质增生,趾骨炎及膑骨软骨病。膑骨劳损表现为膑骨软骨和脂肪垫脱出。
三、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2.1要有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3.2.2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事先相应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运用各种练习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避免单一的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过大。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教学原则,负荷要逐渐增加,在学习新动作时要注意正确规则,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
3.2.3要掌握好所进行运动的技术动作
因为不佳的技术动作极易违反身体结构、功能特点和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容易发生损伤。
3.2.4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如:为了防治腰肌劳损,除加强腰背肌的训练以外,还应加强腹肌的力量训练,有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等。
3.2.5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意识:
每个参加体育运动的人,都应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身体重心失去平衡时,应立即向前或向后跨出一大步,维持身体的平衡;当踢球时人体快要跌倒时,要立即低头、屈肘、团身、含胸,以肩背部着地顺势做滚翻动作,而不可以直臂撑地等等。
3.2.6运动量要切合个人实际
要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损伤。
3.2.7加强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监督
包括不使用损坏的器械,运动的场地要符合运动要求,运动时要穿着合适的服装(包括鞋)等。
四、几种常见运动损伤和防治及处理办法
4.1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的部位通常在大腿后群肌、腰背肌、小腿三头肌、大腿内收肌群。肌肉拉伤后,会出现伤处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触之发硬的症状。检查肌肉拉伤的方法是采用肌肉抗阻力收缩试验,肌肉拉伤较轻者有疼痛感局部肿胀、压痛症状。
4.1.1处理方法:
比赛中肌肉拉伤时,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镇静止痛剂。24h后可外敷中药、痛点药物注射、理疗等。
4.1.2预防:
在剧烈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平时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加强易伤肌肉的力量和柔韧训练,注意各技术的动作要领的合理运用,注意外界因素对易伤部位的影响,循序渐进以防再伤。
4.2关节韧带损伤:
关节韧带损伤主要是由间接外力作用引起的一种闭合性损伤,损伤的部位通常在踝关节,膝关节,掌指关节等,关节韧带损伤后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局部有明显压痛,关节运动功能受到障碍等症状,检查韧带损伤的方法是采用关节侧搬试验。
4.2.1处理方法:
比赛中关节韧带扭伤时,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并适当休息,以减轻出血和肿胀,24-48h后,拆除包扎,根据伤者情况可采用中药外敷,痛点药物注射,理疗和按摩等。
4.2.2预防:
平时要注意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韧带柔韧性练习,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的幅度,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注意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消除引起损伤的各种不利因素。
4.3擦伤和撕裂伤:
擦伤和撕裂伤对比赛和训练的影响并不算严重,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出现此类情况最重要的是防治皮肤感染。对于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伤口,周围用70%酒精棉球消毒,创口上抹涂红汞或紫药水,不需要包扎即可。
4.4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在运动中以小腿腓肠肌最易发生,造成肌肉痉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运动量过大、肌肉疲劳;直接原因是因为出汗过多,体内电解质大量丢失所致,出现痉挛时,伴有肌肉僵硬,疼痛难忍久不缓解等症状。
4.4.1处理方法:
解除肌肉痉挛的方法采用牵引痉挛肌肉,排除小腿腓肠肌痉挛时,应让患者仰卧或坐位,膝关节伸直。牵引患者足部,将患者足踝关节缓慢地背伸,此外配合局部按摩,点穴或针刺(承山,委中穴等)。
4.4.2预防:
篇8
关键词:小针刀;手术治疗;护理
小针刀是中国人朱汉章的发明,获得布鲁赛尔第37届尤里卡国际新技术博览会的金牌奖和军官勋章。是一种将针灸针和手术刀融合为一体的治疗用具,由金属材料做成,在形状上形似针实为刀的一种微创外科新型手术器械[1],直径不到1mm。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随着广大病患对其疗效的肯定;逐渐形成现代医学的一个新分支-针刀医学。我科从2012年1月~2014年12月开展小针刀手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等骨关节病变以来,不断完善相关护理工作,未发生晕针,切口感染,疤痕形成、出血血肿、神经损伤、颅内压降低、气胸及粘连等不良反应,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是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式;现将小针刀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术前护理
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打消各种顾虑,满足患者的需要。
1.2术前认真评估患者适应症和禁忌症。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的适应症: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无开放性肿瘤指证的脊髓型颈椎病等。
1.3询问病史 对手术部位皮肤感染者,有出血倾向者,体质虚弱者,血压较高者,情绪过度紧张,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禁忌行小针刀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未控制症状者缓期进行手术,妇女经期亦不可做针刀治疗。
1.4心理护理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虽然有20多年之久,但由于患者对这种新的治疗技术知识缺乏认识,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前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法、效果,注意事项,术中如何配合等,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2]。
1.5为防止术中晕针发生,患者术前应进食,不宜空腹治疗。术前洗澡,检查手术皮肤有无破损,感染,红肿,硬结等。
2 术中护理
2.1根据手术部位摆好如需做牵引时,协助医生做颈或腰椎牵引,充分暴露手术野,并用紫药水棉棒定进针刀点。
2.2手术野常规皮肤消毒,如松解剥离面积较大,应铺无菌洞巾。
2.3根据手术疏通,剥离多少,抽吸所需局麻药物o术者。
2.4根据手术要求,递送给术者相应型号的小针刀。
2.5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经常询问针感,观察面色。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加快、头晕、恶心、应立即停止手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6严格无菌操作针刀手术虽为闭合性手术,但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感染。
3 术后护理
3.1手术完毕以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稍加按压片刻,防止出血。
3.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如有不适,暂卧床休息,做相应处理。
3.3观察疼痛的程度及疼痛的转移 疼痛加剧:很多患者在针刀治疗以后会出现疼痛加剧的表现,其实是针刀疗法中的正常表现,一般疼痛持续3、5d就会消失,术后疼痛的感觉是和疼痛是有区别的,术后的疼痛消失后病痛也不存在了[3]。疼痛的转移:很多患者在进行针刀治疗以后,原来疼的地方不疼了,而临近的原先不疼的部位反而开始疼了,可在新疼痛的部位继续治疗,1、2次即可痊愈。
3.4情志护理 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介绍针刀的治疗机理,安慰鼓励患者打消顾虑,战胜恐惧心理。树立恢复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3.5观察出血,术后观察针孔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如有则遵医嘱对症治疗。
3.6观察局部皮肤变化,3d内勿洗澡以防针孔感染。
3.7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生活起居尤应相当注意。
4 指导正确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保证针刀松解术疗效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针刀治疗软组织损伤及关节强直等疾病恢复其功能的重要手段[4]。一般术后1~3d都可做主动的功能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
4.1进行功能锻炼应在次数和幅度上循序渐进,但不管做几次,要做到最大的曲伸度,以后逐渐增加次数。
4.2要根据患者的全身状态和局部具体情况决定,一般针刀术后的患者头3d应以休息为主,运动为辅。
4.3要以恢复治疗部位的功能为主[5]。如患者怕疼,术后多日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将会前功尽弃,主动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力,预防松解、剥离后的组织再粘连;循环的改善,还可以帮助粘连和瘢痕组织的吸收,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4.4加强责任心是关键。在患者的功能锻炼中,虽说患者是主体,但医护人员却不是旁观者,而是患者功能恢复好坏的责任人,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必须有医护人员或陪伴人员协助锻炼,以免发生意外。
5 健康教育
讲解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避免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走路姿势、工作姿势等,以免造成复发。
6 结论
小针刀治疗是将中医针刺治疗和西医手术治疗融为一体的一种闭合性微创手术。针刀手术是通过对肌腱、关节间隙、软组织深部进行切割,剥离,铲削以达到松解粘连、瘢痕、挛缩组织,解除神经卡压,降低组织与骨内高压,改善微循环,恢复力学平衡,矫正病理移位与畸形,消除疼痛的方法。做好术前指导,术中护理配合,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适时地指导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高水珍.浅谈小针刀手术[A].针刀医学论文精选[C].1999.
[2]张莲.心理干预对提高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参与性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3,21(17):102.
[3]邢育华,王萍.浅谈针刀手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学报,2004(04).
篇9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来我院疗养的在职师、团干部,全部为男性。年龄最小35岁,最大55岁,平均(45.19±5.12)岁,其中35岁~45岁224例,45岁~55岁112例。
1.2 方法。入院后详细了解病史:包括既往身体状况,既往查体情况,生活方式;细致的全面体格检查;监测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4项,乙肝五项,心电图,胸部透视,颈椎、腰椎拍片,腹部B超。根据病情进一步其它检查:胃镜等。统计疾病以疗养病历为准。
1.3 诊断标准:①高血压按1999年WHO/ISH的诊断标准。②糖尿病按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糖尿病诊断新标准。③血脂按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血脂胆固醇(TC≥5.72mmol/L)、甘油三酯(TG≥1.70mmol/L)其中一项达标准或两项均升高。④肥胖按1998年WHO诊断标准――亚太地区体重指数(BMI),25≤ BMI≤27为超重,BMI>27为肥胖,腰围男性≥85cm。代谢综合征按1999年WHO的工作定义[1]。其余疾病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1.4 统计分析。对受测者年龄分层的数据进行描述分析,比例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在职师、团干部总人数为336人,发现患病人数189人,占56.25%,未查出明显疾病诊断基本健康人数为147人,占43.75%。健康或基本健康是指在现有检测条件下,未检出任何身心疾病:完全健康13例,占3.87%,平均年龄36.92岁,基本健康134例,占39.88%,平均年龄40.12岁。健康平均年龄、基本健康平均年龄与总体样本平均年龄45.19岁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职干部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2.2 主要疾病诊断率(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检出主要疾病依次排列为:体重超重158例,高脂血症128例,脂肪肝119例,高血压76例。336例中同时伴有四种疾病的35例,其中同时伴有高血压、脂肪肝、体重超重和高血脂的23例,占65.71%,同时伴有三种疾病的72例,其中同时伴有脂肪肝、体重超重和高脂血症的43例,占59.72%,同时伴有二种疾病的132例,其中同时伴有体重超重和高脂血症的68例,占51.51%。
3 讨论
3.1 在职师、团干部疗养员的患病率依次为体重超重、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结石疾患、骨关节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冠心病、胃肠道疾病。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在职师、团干部是以代谢综合症(体重超重、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和高血压)、运动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心身疾病(冠心病、胃肠道疾病)为主。尤其是代谢紊乱综合症(MS)值得我们注意,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及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引起上述成人常见代谢病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关于MS的研究已从对疾病危害的认识向可行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次,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较高,仅次于MS,主要是每天坐办公室时间较多,长期坐立、低头使用电脑易导致颈椎病及椎间盘突出,另外体育煅练也不够。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为:①自我保健意识较差,自我保健知识缺乏:大部分人员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保健知识教育,对每年的例行体检不够重视,部分人员没有全面查体,有些干部即使查出上述疾病也不重视,没有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治疗。②膳食结构不合理,配餐不科学:高脂饮食热量超标,吸烟人数达65%,过度饮酒。③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中:连续工作、熬夜、生活节律紊乱。④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工作,责任重,突击性任务多,特殊职业要求能力素质必须持续提高,才能胜任本职工作。⑤体力活动减少:没有规律和适量的体育运动。
4 保健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21世纪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是生活方式病[1]。21世纪卫生工作的重点将向预防及保健医学转移。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在职师、团干部的健康状况的最大威胁也是生活方式病。应引起我们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1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宣告[1]:享受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课题。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是自我保健的核心。追求健康、增进健康是二十世纪现代社会文明人们优先实现的理想目标之一。健康是指躯体的、精神的及社会适应状态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自我保健是指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养生保健手段,依靠自己和家庭、社区的简易条件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诊治和预防等工作而达到健身防病、延缓衰老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4.2 坚持个体化原则指导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技能。疗养员入院后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疗养计划。实施面对面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可围绕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慢性病康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全面进行。通过查房、整体护理过程,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接受咨询,讲清道理,使疗养员明白自身健康状况,存在主要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拟订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疗养员的自我保健水平,更好的预防疾病或控制病情。
4.3 给予生活行为干预,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疗养期间医务人员要详细了解疗养员身体、心理情况、生活习惯、个性特点、遗传情况、社会环境情况等。帮助疗养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规律睡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指那些不懂得养生、不懂得营养、不讲卫生、性格不健全的生活方式和行为[2]。如吸烟、酗酒、吃盐过多、吃糖过多、喜欢吃肥肉、吃滚烫的食物,暴饮暴食,不喜欢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爱吃熏烤食物,偏食,挑食,不爱运动,性格过于内向,过度急躁,忧郁,紧张,生活不规律,贪图舒服,滥用药物等。在慢性病康复治疗中要坚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治疗要达标,要随访病情。纠正慢性病治疗用药依从性不好、随意性大的问题。
4.4 建立个人保健档案,实施个人健康管理。疗养员出院时主管医生为每位疗养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制定出具有个人特点的保健处方,给予出院指导。内容包括向疗养员报告自身健康状况、疗养效果、出院后注意事项和疾病防治等。内容要求详细,便于掌握和操作。达到一次疗养,终身受益的效果。部队医疗机构加强健康管理,将师、团干部的身心健康作为重点工程来实施,以确保我军具有良好的战斗力。
4.5 坚持每年全面查体,对发现的疾病早期干预及治疗。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consultations Part I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 betesbetes mellitus [M].Geneva,WHO,1999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措施;效果良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52-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趋升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血管病变或神经性病变感染,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严重破坏发生病变。按照病变性质将糖尿病足溃疡分为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和混合性溃疡。患者呈现间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难。患肢皮肤有破损或自发性起水泡后被感染,就会形成溃疡、坏疽或坏死。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和经济负担。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40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地发挥自身潜能,减少了糖尿病并发症,效果满意。现对糖尿病足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患者年龄17岁~65岁,平均(41.5±10.5)岁,病程3~30年。鞋内异物损伤20例,足癣感染5例,烫伤1例,剪趾甲伤4例,搓伤4例,局部外伤2例,搔抓伤3例,不明原因1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足部的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的改变、水肿,以及足部坏死,皮肤颜色变暗、皮肤瘙痒。合并感染以后,足部会发生溃烂、坏死,创面经久不愈,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X线检查可发现骨质疏松或破坏、骨髓炎及骨关节病变等。严重者皮肤足部感染,足底出现水疱、血疱、糜烂、溃疡,足趾足跟坏疽。【2】者出现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其疼痛可导致夜不能寐。
1.3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40例,均符合1997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一届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诊断标准【1】。
2.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
2.1 足部护理
根据患者病足溃疡的深度和面积的大小、渗出的多少以及是否合并感染来决定换药次数进行局部用药。在足的溃疡表面外涂胰岛素换药,同时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首先要用生理盐水冲洗病足溃疡面,然后用碘伏消毒,清除创面上坏死组织,对深部脓肿在张力最大、低位处切开引流。再用16万u庆大霉素、10mg山莨菪碱、8u胰岛素和生理盐水进行湿敷,每天换药1-2次,局部坏死组织恶臭的患者,可先浸泡后再行换药。加强糖尿病足患者患肢的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患者每天要坚持做仰卧起坐,连续屈伸下肢运动,坚持30~40min。可以在行动方便的情况下进行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都引起劳累,会加重患足病情。【3】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前列腺素分泌不断增加,血糖黏稠度逐步下降,改善患足血液循环。避免患足损伤,要穿宽松的鞋袜,脚指甲不宜剪的太短,洗脚水不要太烫,不做有受伤危险的运动。
2.2 饮食护理
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无论是皮下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均应该合理进行饮食治疗,指导患者三餐定时定量,根据个人的口味、身体状况、及活动量计算出每日的饮食总量,控制良好的血糖值。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主食与副食,不可只注意主食而轻视副食。严格定时定量进食,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进行分配即:1/7、2/7、2/7、2/7。消瘦病人可适当放宽,保证总热量。肥胖病人必须严格控制饮食,以低热量脂肪饮食为主,减轻体重。患者要禁止饱餐、戒烟戒酒,以免加重病情。
2.3 心理护理
主动和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沟通,和谐医患关系,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和感受。糖尿病足患者存在着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态度要和蔼可亲,向患者介绍糖尿病足痊愈的病例,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使患者消除厌世的心理,指导患者科学用药,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护士要做到及时安慰,热情关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精心护理糖尿病足的患者,具有同情心。转移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根据患者兴趣和爱好,帮助其选择一些情趣活动,学会放松,保持心情愉快。
2.4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掌握相关的自我保健知识,对眼患疾病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讲工作,让糖尿病足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强调焦虑、抑郁等不良因素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不利因素,以热心真诚的态度打动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的情绪乐观、开朗,让患者认识到疾病不防不治的严重性,指导患者科学用药,关心患者,鼓励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影响治疗的因素较多。病人情绪、饮食、药物剂量是控制病人血糖的关键。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足病是常见的因糖尿病没有得到完善的治疗导致的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糖尿病足是因长期高浓度葡萄糖致下肢小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增强血管收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机能不良,促使毛细血管底膜增生,使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使足血管腔变窄,患者会发生缺血性坏疽。【4】如果不及时治疗,护理不适当或者保守治疗无效而且坏疽边界不清楚,就要进行截肢术。所以,患者及家属掌握自测血糖的方法,控制高血糖,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积极控制糖尿病,促进足部病变的康复。糖尿病人很容易受细菌感染,而且一受感染,复原的时间比正常人要长。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可致残致死,加强护理,提高免疫力是预防皮肤损害的重点。
4.结论
通过合理有效的观察及护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恢复率降低致残、截肢、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慧峰. 糖尿病足15例护理体会[J]. 中外医疗. 2010(18):( 第149页+ 第151页 )
[2] 冯晓琳. 糖尿病足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14)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