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混合式教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混合学习;“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4A平台;VB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22-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5
引言
二十一世纪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学家认为,传统教育中的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读、写、算)将被3T(Technology,Teaming,Transference掌握技术、团队精神和知识迁移)所取代。这里的技术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混合学习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关于什么是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Jennifer Hofmann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在B-Learning Case Study(《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中JenniferHofmann提出:混合学习是将学习过成功进行模块设计,然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传递的教学设计思想。
Michael Orey认为:混合学习的定义要从三者的角度:学习者、教学设计者、教学管理者考虑。第一,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是从所有可以得到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以适于自己达到教学目标。第二,从教学设计者角度来看,是组织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第三,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来看,是尽可能经济地组织和分配一些有价值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是形成混合学习的关键要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中对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本质涵义理解为:混合学习其关键点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满足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化的环境的要求最终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即混合学习不只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数字化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好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教育部将计算机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大部分高校普遍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纳入其中的第二层次――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专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主要是通过此类课程使得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VB、C语言等)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如何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其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需求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一直以来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依据传统的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在VB程序设计应用类课程中,其知识点或操作技术点的分布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型而是分布式的网络状。传统的教学方式停留在“重讲授,轻实践”的层面,这也造成了学生仅仅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知识,学生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完课程后往往缺乏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虽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高校信息化技术得到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无法满足一线教学的需求。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但深入地分析会发现其实质不过是从老师的“口述式灌输”转化为技术式的“多媒体式灌输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疲于信息轰炸式的教学,完全没能发挥出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依葫芦画瓢的上机实训操作中,学生可能并不清楚通过该操作后应了解的真正含义。一面对实际问题可能无从下手,违背了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分析综合能力也得不到完好的体现。
针对此种现状,本论文中提出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它整合传统教学、混合式网络学习、连接实践教学活动,对如何将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作具体的行动研究。
二.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涉及三个重要因素:混合式的学习环境、典型性的案例和发散性的任务活动。混合学习环境(以学校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作为前提,案例驱动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则偏重于实际操作的学,指学生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典型性案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的极具代表性案例,围绕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案例使用与教学添加了新鲜的血液,案例教学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1)教师指导的案例教学。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要研究的案例,然后布置给学习者要回答的问题清单,并提供描述案例的相关材料的访问方式。学习者独自研究案例材料,并在贴出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其他人的回答并给予评论。学习者需要从答案中得到的原理、趋势、启发和指导。最后,学习者概括他们的发现并指出这类知识如何应用在真实的生活中。教师根据学习者在没有过分简化的环境的情况下,是否识别理解正确知识原理作为打分的依据。(2)微型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连的简练但完整的例子来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间的关系,然后给出问题,并解释环境。问题要求学习者仔细地研究环境,推断出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应用原理并得出结论。然后,再给学习者一些额外的问题,要学生思考回答,并让学生编写自己的案例,让其他学员讨论和评价。(3)反馈单。在仔细研究某领域的一项工作后,要学生表达他们的反应。这个工作可以适用于一个简单的例子、报告。为了使得案例研究更具实效,可以让学生填写一个表格,如下部分需要填写:个人目标即通过这个案例,你希望得到什么?总结即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对于所有学习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反馈即这个案例对你的学习有何重大的意义?效用即你如何将在此处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相关工作中?混合学习下典型性的案例如图l所示。
发散性的任务活动乃是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技能、知识和态度做准备。教学者将一般的、抽象的知识应用于明确的、具体的情境中,是学习者将技能熟练起来,并将学习的片段组合起来,使应用更迅速,流畅,树立对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信心。传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三步式”顺序活动的反复。首先教师给学习者指定练习任务,以便他们能够立即开始,学习者执行任务过程中会得到教师给予的反馈。混合学习下发散性的任务活动要充分体现混合学习和任务驱动的整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的深刻作用,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三要素的分析笔者将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下图3所示:
三.混合学习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Ⅶ课程中的具体实现
学习内容由多个单个的学习对象组成,一门课程是为了完成一个复杂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比较宽泛,不可能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就交完。它也许不能被分割成更简单的单个目标,或者它是学习者能够同时学习的若干紧密相连的一组目标的代表。笔者以学校按教学周排课(两节理论课+两节上机实践课)为依据,将整个VB程序设计课程分为36次课(每周两次课:案例理论课一次+上机任务驱动的活动实践课一次)即36个单元。一次课比一个单独的主体活动要大,比整个的课程要小。大多数情况下,一次单元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目标、介绍、总结、学习活动和评价的缩微课程。一次单元像一个超级主体,要比一个简单的主体活动完成更大的目标。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成一个教学对象――独立的,能够完全完成自己目标的。一个单元也可以将教学活动仔细规划、搭建,或者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开放的环境,使其自由地参与自己想参加的学习活动。
整个VB课程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并从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开始,引出其他更具体、更细分的对象。如图4所示。
在混合式的VB教学中,由教师将VB的典型性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解演示,学生学习并展开分析讨论,理解对类似情境下产生的问题采用此种相关的知识点,在以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借鉴应用。以任务为驱动的学是指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拟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分解成对应教学知识点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在解决任务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学生必定要主动出击分析理解有关的知识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前者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后者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以上饶师范学院10级教科(1)班(心理学专业)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展开了一轮VB课程学习的教学行动研究。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前期准备和学生计算机水平初始能力的评估;主要是从这样四个方面着手:
(1)混合学习的平台方式的把握。在实验学习之初,对所依据的网络教学平台一上饶师范学院4A教学平台做充分的讲解介绍。
(2)对学生初始能力的整体把握。笔者在全班51位同学中学中笔者找了25位同学(10男15女)就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兴趣做了访谈,其中有19位同学认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很难理解,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相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更有难度。最重要的是大多非计算机专业数学生这门课程学了有什么用处心存疑虑,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缺乏兴趣,畏难情绪比较普遍。
(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典型案例选择及实现。针对此上述调查结论,笔者在案例选择方面便慎之又慎,既要注意到知识点的分布,又要实际可行生动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所选案例的灵感和依据来源于日常的电脑使用过程,如:上网时常弹出的滚动字幕广告、XP自带的计算器、微软office系列中的调色板,常见的社会性软件的登录密码界面等等作为出发点,以设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小软件的为案例,据此为先导鼓励学生使用所教授的VB程序来模仿设计类似软件,激发学生由被动使用变为主动设计,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相关拓展资源的贮备和教学评价反馈实现方式的把握。此部分工作同样依据混合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通过该平台的课程模块将课程内容,如电子教案(PPT)、案例源代码(加详细的注释),案例实现思路分析文档以及类似案例的延展等传至4a平台资源库供学生下载和学习。课后通过答疑及论坛板块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实现对教学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整体认知。
2.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
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实验。以我校4A网络教学平台为环境,在多媒体课堂上演示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将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与理论概念蕴含其中,同时在模仿案例程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编写程序的知识点和技巧。布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并在实验课上进行实践练习。以下是一个单元(理论+上机)的行动研究过程,如图5所示。
3.调查反馈小结阶段。
通过此项目(案例+任务活动)行动研究,笔者体察到:基于所选典型性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见所用,学生由初次接触的缺乏兴趣到兴趣高涨,听课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也较高。同时部分同学除了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外,且有创新的想法并能付诸实现。老师充分利用混合学习4A教学平台做足教学准备工作外加适时引导,使10级教科(1)班大部分学生对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交流协作也空前高涨。
从教学时间安排来说,一次课两个课时内,要讲解和联系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分析讲解典型性案例、模仿拓展典型性案例、同时对分解任务的创新性思考实践、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就越发需要采用混合学习理论,利用4A网络平台将课堂内外相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时间优化教学策略分析案例重点难点,加强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4.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思考
混合学习下“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先由教师主导理论课堂,再转到学生主导实验课堂。理论课堂有教师来管理,包括设置学习进度,安排学习任务,提供信息及给学习者测试打分等。相应的实验课程,学生通过任务活动的实验探究深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或者工作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对混合学习下课程教学研究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图3)做几点更详细的阐述:(1)确定教学目标。在你开始做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清楚所讲授的典型性案例和所分配的任务将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2)建立学习目标。拟定一个与典型性案例匹配的任务,并将其分解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小任务。(3)确定先决条件。摸清学习者的初始能力,给学习目标分层。(4)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通常是相互包含的层次关系,一个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多重的,建立起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紧密联系。(5)完成实验任务活动。任务活动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和不同教学策略需要。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篇3
【关键词】塑料成型模具;混合式教学;多媒体
【Abstract】Plastic mold course is the core of polymer materials professional courses. It is a practical stronger course. The reform mainly for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o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use animation, network video, images and other multimedia methods for mixed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n it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to become a good mold engineer.
【Key words】Plastic mold; Mixed teaching; Multimedia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设计能力,是目前本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网络化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高等教育也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来提高教学水平。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采用“粉笔、黑板”等工具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一些复杂的问题难以跟学生解释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逐渐的体现出来[1]。
1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塑料制品设计、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塑料压缩压注成型模具设计、塑料挤出成型模具设计、塑料中空成型模具设计及塑料注射成型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塑料注射成型新技术,熟悉注射、压缩、压注、挤出模具的结构特点,掌握模具成型系统、脱模系统、加热系统、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模具加工与检验的能力,并能进行塑料模具的初步设计。课程具有如下特点:①课程内容多,重点不突出,并且每部分内容的学时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学不精,学习效果差,须改进[2];②模具图形数量庞大,各种复杂的机构较多,如成型系统、开模系统等,很难通过板书的方式将复杂的图形全部画出;③课程内容交叉性强,与其它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如模具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和工程材料等课程;④任课老师准备好讲授内容教案,课堂上依照教案内容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和吸收,学习效果差。大部分学生为应付期末考试,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题目和答案,对模具的工作原理以及各个零部件作用不理解,导致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
2 混合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任课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提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其目的在于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多媒体数字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优势,综合运用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基于视频、动画、图纸等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和以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设计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方式和任课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提升了现代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具备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加学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4]。
塑料成型模具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上课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各种工具进行混合式教学。如讲授成型原理时,可以用视频或者动画来模拟某一种塑料产品在注塑机上的具体成型过程。设置好注射参数后,首先在注塑机的料斗内加料,然后将料筒升温,使料加热至粘流态,由喷嘴注射到模具型腔中,冷却、开模,产品自动脱落。这种动画和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注射过程的理解,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各式各样的塑料产品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模具进行成型加工生产,进而认识到这门课程实用性,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图纸贯穿教学的始终,不同的模具零件有不同的图纸。如模具的成型零件、模具的导向机构、模具的侧向抽芯机构以及螺纹脱模机构等等,结构复杂,在黑板上进行绘图将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还不容易理解,因此必须增加课时量才能完成这门课程的讲授[5]。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在单位课时内讲解更多的内容,也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教师节省教学时间,有效地拓宽了教学空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而且学生也对整个模具的工作过程能充分理解。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是与实际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学生先在实验室对模具模型进行测绘,每人都动手拆装一个模具模型,用CAD画出各个零件的图纸,以加深对模具各个结构的理解。同时,任课老师给每个学生出一个难度系数适中的模具设计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理论知识,设计一套简单的注射模具。这样学生就有实际的模具设计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毕业后进入模具设计公司后就能更快的适应公司的需求,从而提升自己的价值。
3 结束语
塑料模具成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好本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增加课程的生动些,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毕业后进入公司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模具工程师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玲,王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旬刊,2015(2):198-199.
[2]张国新,曹秀中.《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77-78.
[3]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篇4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 、引言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而是否贯彻其思想和实施混合型整合模式, 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所在。混合式教学是对旧的教学方式的扬弃,既坚持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弥补其不足,同时也抑制了现代教育技术企图取代传统教学的倾向及其局限性,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指引和要求下,一线教师纷纷开展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为整合层次浅、水平低、难以深入有效地推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以下两点尤为突出:一是缺乏理论指导。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内涵、方法途径等认识不清、掌握不透,难以做到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整合,造成实践中的失误、挫折较多,使不少教师从原来的热情投入,到迷惑失望,再到悲观退缩。二是缺乏低成本的有效可行的整合方法。实践中虽然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课例和课件,但大多数主要用于观摩、示范、参赛,精致的课件背后是教师的巨大投入,这种方式难以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当然更多的还是简单地跟风模仿,虽然易行,但难以发展,成效不大。
三、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是确定适合的内容。在内容的确定上曾经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所有的教学内容,每节课都应该应用信息技术,另一种则看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认为其削弱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极力避免使用信息技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该能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多用于新内容及问题的导入上;二是发挥计算机能够快速准确计算的特点,对于一些大数或在统计中的大量数据的加减乘除运算,可以使用计算器或计算软件;三是随机数的生成,在统计与可能性内容方面使用软件实现随机现象和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发挥计算机能快速作图的特点,信息技术在一些数形结合的场合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五是习题练习,网上有不少优质的习题库及课件可供课中课后练习测试使用。
二是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教学资源。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首先是到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小学数学教学相关的网站收集课程教学所需的优质资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及反思、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师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小学数学网站的url地址及网站特点的简单说明,形成一个“资源库”,其中要重点收集整理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及课件,以2―3个为宜。其次分析筛选出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作为进一步改进、提高的“母本”。筛选主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是否清晰、详细、完整,是否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课件是否围绕教学,是否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一般应优先采用国内的教学设计。
三是教学单元再设计。首先以“母本”为基础,通过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发现“母本”的不足,确定可以改进的地方。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研读教学反思,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二是同其他课程设计比较,看其特点和优点是否正是“母本”的不足,进而予以采纳吸收;三是同国外教学设计、课件比较,重点分析国外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如交互式课件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是否于“母本”。其次设计好“切入点”,这一点较关键,主要凭借教师的经验进行,就是将信息技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面向合适的学生整合入原来的教学环节中,并且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再设计要注重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进和提高,要注重教学效果,不搞“大投入,大制作”。
四是教学实施、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使用网络、交互式课件时,应先演示,并介绍相关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少问题是因为软件使用问题造成的,教师要加强指导。在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感受,看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笔者还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提出问题、提出了多少问题、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
五是提高发展。一方面可以由点到线,在相邻教学单元中实行混合式教学,以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将课程单元改造成网络课程,不但支持课内教学,而且支持学生课外通过网络自学或在家长指导下进行学习,将整合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当然难度一般也比前者大。
篇5
关键词:艺术理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一、艺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现况
(一)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国内高校的艺术专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有着雄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艺术专业也不例外,艺术理论课程对艺术专业而言至关重要,技术只是呈现艺术的一种形式,决定作品内涵的是创意和思想。创意和思想是如何去获取的呢?必须具备中外艺术发展史、艺术的审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从而提高对作品的创造能力和自身的艺术素养。想创作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仅有技法,无理论、无思想,就注定只能走别人走过的路。
(二)艺术理论课程在教学实施中的困难
而在当下高等院校中艺术专业几乎都是以实践专业课程为主。例如绘画专业,每学期的油画课、国画课、素描课、版画课等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把课表填满了;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则是以PS、PR、AI、CAD等软件课程堆砌而成的。而理论课程通常每学期只安排一门,到了高年级也就没有了。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认为,只要学会了某项能够实现艺术的技法,就算是完成了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和学习,掌握技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而理论课程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所以这类课程可有可无。这种想法是本末倒置的,对于艺术专业而言缺乏艺术理论课程的教育,毋庸置疑是不够健全的。
1.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缺乏兴趣
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也提不起任何兴趣,就这一点而言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对于艺术生而言,枯燥的理论课知识,他们大部分本能的态度就是抗拒这一类课程。例如,艺术史课程,学生们认为这与初、高中乏味的历史课程如出一辙,甚至很多知识都是在历史课本中出现过的,并且教师的上课方式也和历史老师也别无二样,所以学生自动将此类课程与无聊和枯燥画上了等号;另一方面,则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自带着单调、枯燥的属性。对于理论课程讲授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来说,为了不对学生传达有误的信息,会选择照本宣科这种最安全的授课方式。
2.艺术理论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
高校中艺术理论课程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会对学生们就形成“开头劝退”的效果。“开头劝退”这个词语通常会用来形容,一部电视剧在第一集没有吸引住观众,大部分人会选择弃剧。将其引用到课程中的意思就是,教师无法在第一堂课上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知识的传递过程变得尤其艰难。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单一说教为主,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想了解什么,学生不知道老师在阐述什么,双方难有共鸣。这种模式不仅会让学生不愿意学习,同时也会打击教师的教学信心。
3.高校艺术理论课程师资薄弱
就艺术专业整体的师资情况而看,实践型专业课的师资占据了整支队伍的重要比例,专职的理论课教师较少,或者让一些青年专业教师分担一下。部分没有这方面授课经验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建设课程体系,也不了解学生需补充哪方面的理论知识,无法将艺术理论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艺术理论课程相结合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教学领域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优势进行了结合,学生课余时间在线上平台自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线下课堂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或学生提问,进行解答,并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得到运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的角色,从演讲者演转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实现了“知识内化”和“知识应用”的过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让教师遵循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基本原则,将教学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理论课程中实施的环节设计
1.课前线上学习
影视类的艺术理论课程,知识涉及面广,需要学生观看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和理论知识,由于时长问题,课上无法进行,所以教师提前告知学习范围,提供影片资源与信息,并布置作业。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认真学习并完成作业。要求教师能够合理整合线上碎片式的资源并结合线下的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线上丰富的资源提高藝术审美和艺术素质。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成游戏闯关模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也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2.线下课堂翻转
通过在线上的学习,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教师在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将课本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对学生们作业的评价也需要更加多元化,允许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存在不同的意见,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问题时应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大家对同一部影视作品的理解,让大家在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也接纳别人从另一个的角度的分析与评价。探讨期间,每个同学除了阐述自己的想法,还需要明确大家的工作,有人总结,有人记录,有人维持发言顺序等。这样一来,这就不仅是思想碰撞的讨论会,也是一次团队合作的作业。通过分组讨论的模式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尊重,也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在每个小组之间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3.课后教学资源优化
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知识交流反馈。每节课后教师应该总结上一节课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进行线上学习资源的优化。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实时优化教学资源,不可再像传统教学中“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教案”,要因材施教,学生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们改善教学方案最好的切入点,根据学生们学习能力的程度不同,应准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分析与总结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混合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不需要面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被动灌输”转换为了“主动讨论”的学习方式,终于能分清楚艺术理论课程和历史课的区别在哪里了。传统模式下的学生在课堂上,除非是老师点名提问,不然一堂课下来都是“一言不发”。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成为了最有“发言权”的人,会促使他们在课前线上学习中,更加努力,就为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能够为组员们提供帮助。这种团结合作的学习形式,也改变了学生们之前对于作业的概念。个人作业,观点单一,思路单一,分数的高低不是特别的重要;团队作业,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分数代表的是团队的荣誉,为了团队去拼搏、去学习。
2.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一改之前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影视类理论课堂中,案例分析几乎都是教师在进行讲解,因课堂时间有限,没办法为学生展示案例的全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与分析的环节中是被动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无法了解学生的观点。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的讨论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可以开启“无限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作业,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的去挖掘学习资源。
3.高校的师资力量
通过教师对线上碎片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合理利用精品课程,解决高校艺术理论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通过线下课堂对学生们的了解,更好地优化线上教学资料,形成一个循环,不断的优化、不断的完善,妥善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
篇6
【关键词】Wiki 混合式学习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13-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网络成为人们构建、储存和分享知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随着Web2.0工具的出现,大学网络教学也从静态的课程网站过渡到使用Blog、Wiki等交互式平台以及功能更为强大的Moodle、Blackboard、Claroline课程平台。目前,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能够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逐渐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一 Wiki概述
Wiki作为一种可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由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首先开发。容许任何造访网站的人能快速轻易地加入、删除、编辑所有的内容,而且通常连登入都不必,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因此受到教师的关注,并逐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系统,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区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二 混合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手段,“网络化学习”不会取代大学的课堂教学。“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学习过程中将各种基于Web的技术混合使用,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将各种形式的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方式相结合;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Off-line)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
三 构建基于Wiki的混合式课程
1.搭建Wiki平台
HDwiki是专为中文用户设计和开发,程序源代码完全开放,采用PHP和MySQL数据库构建Wiki系统。程序内置的可视化编辑器可以让录入与编辑方便快捷,对于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支持良好,而且学生不用学习Wiki语法,就能快捷方便地使用。
新浪云商店的云应用系统配置了标准的PHP环境,可以运行HDwiki程序,并且拥有独立域名,能够支持很高的访问量。采用新浪云商店-HDWiki系统避免了复杂繁琐的域名申请认证、服务器搭建及代码调试过程,方便快捷且安全可靠。
2.平台内容架设,确定学习主题
由于Wiki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如果不加任何引导的引入教学过程,必然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所以将Wiki系统作为课程学习平台,其内容的设置必须按照课程要求的知识体系来构建。我们按照“热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设立了6个一级目录和30个二级目录。与传统的静态教学网站相似,我们也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信息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浏览。
3.整合学习资源,更新平台内容
课程实施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控制在4~6人。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选择了部分问题,作为“待完善词条”,在网络平台,要求各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认领、编辑、修改及完善。
教师将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在Wiki平台,同时也将作业在网站上。学生通过搜索、分析、小组讨论,将最终的结果以词条的形式在Wiki平台上。除了自己的信息外,学生还可以浏览他人发表的词条,编辑、修改进行完善,也可以通过添加评论的方式进行评价。
在某一章节内容结束后,教师和指定的管理员(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将对信息进行删改,或者进行锁定等操作,这样就保证了Wiki平台内容的正确和完整。
四 基于Wiki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过程
通过Wiki平台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有机整合在一起,为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基于Wiki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都具有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的方式具有交互、开放的特点。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析讨论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Wiki平台,阅读、编辑修改学生的作业,而且改动的每个版本都可以保存下来。学生之间也可以浏览、修改和评价他人的作业,弥补了课堂交流互动的不足。
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的形式呈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然而通过Wiki平台,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并将学习的成果在网络平台上。随着课程的不断进行,Wiki平台的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当课程结束后,留下的是一本由教师和所有学生相互协作,在Wiki上写成的一本“教科书”。这种发展性的、团队生成的学习内容建构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同步完成的。
与传统学习过程几乎完全独立的被动学习方式不同,基于Wiki平台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合作化的特点。学生登录Wiki平台,了解课程学习任务。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独立自主的查阅资料,不断思索和探讨,并把获得的知识在网络平台,与其他同学共享。除了教师之外,还聘请了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管理员,修改、管理学生的内容,最终获得满意的答案。
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基于Wiki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评价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而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学生完成的每一项任务,上传的每一个词条,都会获得老师、同学和管理员的反馈和评论,从而促成其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2)每一个学生被评价的同时,也可以评价别人。通过相互评价,不断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相互学习,达成团队成员间的有效合作。(3)评价的结果不是固定的分数,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反思,作用于学习过程,最终形成学习方式。
五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工具的更新迅速。但是,网络学习始终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在网络工具的支持下整合教学资源,同时强调教师的集中指导与交流,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Wiki平台的支持下,开展混合式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对于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凯、滕道祥.开源LCMS网络平台应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4)
[2]Bo Leuf & Ward Cunningham. The Wiki way:Quick Collaboration of the Web[M]. UK:Addison-Wesley,2001
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材料力学;多元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34-04
一、引言
翻转课堂模式[1]无疑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感觉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在缺少教师监控的环境下难以保持学习的动力。对于学习自主性不是太高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动力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内因,但来自教师和同学等方面的外部因素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课前的网络学习没有了教师的监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都会大打折扣。再者,学生自主学习碰到的疑问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学生累积的疑问会越来越多,进而影响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学生容易半途而废,或者敷衍了事,学习的知识就变得支离破碎,没有系统性和条理性。[2]
在此大背景下,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应运而生。混合式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将面授学习(Face-to-FaceLearning,F2F)的优势与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的优势相融合,以达到有效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目前混合学习的基本理念几乎是公认的,即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方式。[3]混合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 但混合学习模式在操作层面上,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挑战,其挑战来自混合学习理念中的五个“适当的”,即如何才能做到“适当”,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群体状态等诸多要素。材料力学课程是机械类、土木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4]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为后续课程以及未来的工作搭建一个扎实稳固的基础性支撑平台。课程内容相对庞杂,有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也有基于实验的材料性能知识,更有直接面向工程的应用性知识。内容中,有的需要学生理解,有的需要掌握,有的则要会应用,还有的需要学生学会分析,锻炼综合能力。因此,根据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应用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对分课堂等有效教学方法,形成适合课程特点、适合教师风格、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材料力学内容特点,提出了“教师精讲+自主学习+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老师从学生的智能分布去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同一个同学对不同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5]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课程教学中,给我们诸多启发。一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要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某些方面的天才,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二是要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自己。三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地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条学生都铺一座桥。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在多元混合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教育者对混合式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将更具系统性和成效性。混合式教学环境能够为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发展创设适应性、触发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本文的多元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大交流对象,通过教学中对分课堂、小组研讨、翻转课堂、问题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安排,能够为学习者创设情境化的问题空间,引导学习者学会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建构有意义的知识。[6]此外,在多元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软件、文字处理软件、PPT课件制作、数据处理工具等,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而且可以开拓和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感受新型的学习文化,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批判思维等能力。
三、《材料力学》课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总体教学目标基于以下三点:①提升专业素养,教会学生力学概念、力学基本分析方法、力学知识体系、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力学文化与力学扩展。②重视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准确而优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能力和领导力。③关注人格养成,引导学生习得一种积极乐观的良好思维习惯,具有高贵的品格和丰富内心世界,真实、善良、健康、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2.信息化学习环境创建
只有在丰富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才能保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本课程搭建了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资源栏目上传了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按照章节区分的教学课件、按照知识点区分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教学、课堂拓展等9个二级栏目。教学活动栏目设计了:教学笔记、课程作业、答疑讨论、研究型教学、播客单元、在线测试、课程问卷等10个二级栏目。在课程建设栏目设计了:课程教学研究、课程学习、学习进程、教师教案、学习讨论区、研究型学习、行程性评价、翻转课堂学习指导等13个二级栏目,教学平台能够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另外平台上的教学邮箱、学习笔记、答疑讨论、常见问题指导、课程通知等栏目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时的信息交互,充分营造了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构建了较为理想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材料力学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目标,设计了“教师精讲+自主学习+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精讲主要是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点难点、易混淆点。其他内容主要是开展自主学习、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小组协作探究等学习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1)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理论性不强、文字叙述较多、学生通过浏览网络平台的相关学习资源能够自主完成学习的内容(应力集中、非圆截面杆扭转、提高弯曲强度措施、提高弯曲刚度措施、提高压杆稳定性措施)安排学生自学。
主要环节包括: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在网络平台上学习任务书和学习指导书;学生课下通过查阅文献、研读教材、研读授课课件、观看老师的微视频等资源进行学习,撰写学习报告,提交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审阅学习报告,就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价,及时把发现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反馈给学生;教师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反馈和交流;所有的环节结束后,学生独立完成在线测试,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2)对分课堂学习
对分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的合作学习模式,[7]该模式以思维训练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会学习、会表达、会思考、会提问、会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课后复习,鼓励督促学生平时学习,把应该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个学期。
主要步骤为:①分组:教师预先根据学情分析,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4人一组,并指定一名小组长,将分组情况提前公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备学生随时查阅。②第一次上课交代好分组情况,并要求小组4人并排坐在一起,预备进入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学习。③课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掌握核心知识。④课下:要求学生独立学习、自主阅读教材、浏览课件、温习授课内容,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⑤待作业完成后,学生就所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对内容的掌握程度梳理“亮考帮”,即将自己学习的结果分为三个等级展示出来:最大的收获、学懂的、不懂的。⑥小组讨论:下一次课上,利用10-15分钟进行4人小组的交流讨论,组员之间温习课本内容、分享学习体会或针对自己的“亮考帮”互相解答疑问。在此过程中,组员之间为别人解答、为自己释疑。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要总结本次讨论的精华和解决不了的困惑。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讨论:教师随机抽查4-5组的小组讨论效果,被抽查到的同学一定要说“我们组的收获是……”,“我们组遗留的困惑是……”。教师针对共性的疑惑给出解答,同时展示、点评优秀作业,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对分课堂可以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动口、动脑、彼此交流意见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能够清楚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能被他人正确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学习倾听,准确理解他人的观点。
(3)翻转课堂学习
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环节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惑的、迷茫的问题,课上师生、生生交流讨论,解决迷茫点、困惑点。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步骤为:①学习准备:对分课堂的4人小组合并形成翻转课堂6-8人学习小组。评价组由班长2人+学习委员2人+课代表2人组成,评价组提前制定翻转课堂表现的评分标准,经教师审阅并给出指导意见;评价组再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对讲课组和提问组都有所考评的评价标准。②网络学习与师生交流,内容包括任务、进入学习、撰写学习报告、审阅与答疑、修改报告、网上提交等环节。③课堂讨论与生生交流,首先是登台讲课,课堂交流环节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名单随机抽取一位学生登台讲课,讲课时间控制在8-10分钟。然后是生生交流,讲解完成后其他小组同学就讲课同学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质量提出质疑。讲课同学的小组成员可以帮助讲课同学回答问题。
(4)小组协作探究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交流表达能力,设计了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环节。[8]
主要步骤为:①教师提前2-3周在网络平台上小组探究学习项目,学生4人一组,每人领取一项任务。②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求助组内成员的帮助。③2-3周之后,待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交叉批阅、纠错,然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拍照留存,形成Word文档或PPT文档,并将纸质成果上交,作为行程性评价的一部分。④纸质材料上交后,进入课堂交流环节。本着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学生登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讲解思考的过程、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付出努力之后的收获体会,目的在于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⑤讲解完成后,必须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此环节重点在于吸引学生的参与,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师多鼓励学生大胆登台讲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⑥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环节之后,教师针对概念含糊不清之处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纠正。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示教师对此次小组作业的进一步解疑和分析过程的指导。
四、效果与总结
1.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实验班与平行班期末考试采用了相同的试卷。从实验班和平行班的成绩对比来看,实验班级的总体成绩普遍得到提高。
2.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我们对103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能力调查,见表3。
进行学生能力提高调查:通过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提高(可选择多项),见表4。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认为自己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学生最多,其次是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透过学生的留言也充分地得到了印证。如学号为14120201078的同学写道:在这个新学期我摒弃了上学期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玩手机、做作业时总是想着看参考答案等。这表明我克服了自己最大的敌人那就是惰性,这也是本学期我最大的收获。并且我也获得了丢失的自信。在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能力:①总结知识点,归纳分析的能力;②学会了提出问题,比以前更加善于提出问题。③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更加自信地与他人分析讨论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学号为14110202008的同学写道:材料力学课堂形式多样,小组协作、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在各个方面综合提高了我们的能力。课前讨论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我们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小组协作对于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翻转课堂提升了我敢于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的勇气。透过本学期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我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让我有了一个20岁青年应有的冲劲儿,有勇气敢于在公共场合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表现自己。
3.结束语
从调查反馈信息来看,多数同学喜欢并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模式,课前学生们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小组讨论、网络讨论、整理学习报告;课上学生登台讲解,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也提出问题质疑别人;课后查漏补缺、完成在线测试。这种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宰,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深度合作。学生们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个别同学思想比较传统,仍然抱住传统的观念、传统的学习方法不放,对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带有一定的抵触和偏见,认为“期末我考个高分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复杂”。
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对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才刚刚起步。多元混合式教学不但在教学实践上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而且它是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群体差异、教师特性等不断接纳、改进、融合各种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2]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10-12.
[3]韩锡斌,王玉萍,张铁道等.迎接数字大学:纵论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翻译、解读与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50-55.
[4]米红林.国外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模式与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4(4):160.
[5]孙洁.论混合式教学的多元智能及人本主义理论基础[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128-129.
[6]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6):3-11.
篇8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大学数学;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要立德树人,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课,要从高校的各科课程入手,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课程思政,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局面。近年来,三全育人的理念已经被社会所认知和重视,且各大高校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给大学生进行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避免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从而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各大高校及时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模式,建设了课程思政的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课程思政上任重道远。大学数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含《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大学数学与各工科的专业课程之间联系密切而广泛。新生思想萌芽阶段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这时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近年来,95后、00后学生进入大学,信息化、智能化、社交化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同时,由于网络化和信息化,他们的思想相对多元和复杂。要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从他们成长的背景和成长的规律入手,把握他们的思想特征,宜疏忌堵。以前的思政课缺乏双向互动,一味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将课程思政与移动教学相结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学习通、泛雅等移动教学平台的辅助功能,使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感和同步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思想得到很好的熏陶。现在以大学数学课为例,展示基于移动教学的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1准备阶段
1.1充分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等思政元素。在讲授大学数学每一章开头时,可展示世界上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如牛顿、莱布尼茨、柯西等科学家甘于平淡,忍受孤独,不断探索数学定理、公式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当代大学生奋力开拓,锐意进取的优良品质,不断追求创新卓越的良好精神,坚定唯物客观,启迪学生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学数学的兴趣。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协方差内容时,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做人做事,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团队的努力所创造的成就远远大于个人努力取得的成就,从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微积分》的课程教授中,实时的提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祖冲之、张遂等在数学、天文上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坚定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大学数学课程中还有许多的知识体现了哲学中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等思辨观点,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反省自己,树立理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1.2丰富数学课程资源,移动平台推送信息。大学教师既可以精心制作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知识,也可以利用中国大学MOOC,给学生优秀教学视频。在超星学习通或文华在线等移动平台上实时结合学生群体推送大学数学课程PPT,教案及相关前沿知识等资料,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大学数学的方方面面。
2教学实施(以微分中值定理为例)
2.1课前。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体现师德师魂,将课程思政贯穿授课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情操。以自己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要准备合适的课程思政内容,结合所讲授知识点,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适当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避免把大学数学课上成思政课,将大学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恰当的结合,且利用移动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个性十足。最后,在班级群上实时预习要求。一是认真钻研书中的内容:微分学中值定理;二是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看视频,思考三大微分中值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三是预习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如何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解决问题,如证明等式或不等式。2.2课中。对于基本的定义、性质、定理,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计算、证明、解答等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可以结合移动平台,如学习通进行在线选人,在线回答等环节,这样整个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教师也体现了亲和力。多元多维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三大中值定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三大微分中值定理是以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三位科学家耗费毕生心血创立了定理,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行为值得后辈学习膜拜,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学财富,另外,三大中值定理之一的罗尔定理,虽然命名为罗尔定理,但并不是科学家罗尔个人创立的,罗尔只是该定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事实上,罗尔定理是由科学家德罗比什在罗尔的基础上根据微积分理论重新论证,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定理,并把它推广到一般的函数,最终也就形成了现在大家所学到的罗尔定理,这原本是属于德罗比什的成果,但德罗比什却非常谦虚大度地将此定理命名为罗尔定理,以纪念此定理的开拓者,尽管此定理是由自己创立的。这一典故告诉人们,谦让大度是非常优秀的品格,生活中遇到荣誉,利益时保持谦让的作风,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2.3课后。通过在移动平台上课后作业,开展专题讨论,微信群,QQ群,超星学习通班级群等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实时反馈问题。教师也可以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线上作业或线下作业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源,尽量自我解决,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反馈给老师,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的讲解,不留死角。这样,自主与辅导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布置小论文,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步骤地展开自主探究,查找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然后在线上提交,老师在线上打分,也可以轮流在下次课堂上汇报论文成果。课后在移动平台上论文修改稿和反思总结,让所有同学在线共享,这样,学生既有学习过程,也有学习成绩,在平台上体现得清楚明白,师生一目了然。这是组成过程性评价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的学习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学习评价阶段
传统教学模式对应的学习评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缺少客观量化的依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移动平台上教师首先设置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然后设置过程性评价的细分比例,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有目的。教师设置各项比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大大减轻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评价的工作量,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4教学评价阶段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应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评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学知识与思政内容衔接起来不突兀,学生自然接受,不能为思政而思政,将数学课上成思政课;二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要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树立远大理想,不能纯粹的讲故事;三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我们为此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所授课的四个数学大课堂,近300名学生。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数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授课形式、学习动力的激发、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较好。“互联网+”时代将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智能手机融入课堂,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现代教育具有时代特征,教和学变得多元多维。
移动教学使大学数学课程思得丰富有趣,也使学生对于学习变得兴趣盎然,有效避免了“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与移动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使教育变得丰富多元,高效有趣。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能将知识点模块化、评价反馈客观化、交流互动实时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便捷化,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变革,构建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大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潮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高翔,李春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2018,(11):7-9.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9,(5):13-15.
[3]安凤平,王宪莲,陈贵宾.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和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实践[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3):67-69.
[4]王若飞.浅谈借助移动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策略[J].职业教育,2018,(5):48-50.
[5]苗青.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移动教学模式分析[J].互联科技,2017,(20):88-89.
篇9
Reform and Practice of Quantum Mechanics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POC
LIU Rong HOU Hong-lu DONG Wei LIU Wang-yun HUI Ying-xue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worldwide rise of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learning platforms, a hybri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SPOC for small-scale specific learning groups has emerged as a powerful means of truly embodying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um mechanics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SPOC-based hybrid teaching”, studi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tudents, SPOC quantum mechanics course hybrid teaching method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SPOC; Quantum Mechanics;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1 SPOC的产生
追溯国内外在线课程的发展,从1989年美国凤凰城大学最先推行在线学位计划,成为美国第一批被认可的提供网络学位教育的学校开始,直至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OCW(Open Course Ware)项目启动,再到2008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概念首次提出[1],并在全球范围内以迅猛之势推广应用,称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兴产物。为了顺应新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即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全面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2014年“中国大学MOOC”平台全面运营。国内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日趋成熟,有效支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运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不仅拓展了教学时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条件,而且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然而,MOOC缺乏教师的深度参与,脱离实体学校的小班教学,难以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此同时,一种将MOOC资源服务于校园内学习者的在线教育形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应运而生。SPOC是一种将MOOC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学习者的教学解决方案,赋予学生更完整、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2]。
致力于建设面向工科专业学生的量子力学在线开放课程,结合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量子力学课程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积?O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以“微课程”为载体,实现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SPOC教学模式”转变,研究和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基于SPOC的量子力学课程教学模式,采取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的目标。
2 SPOC教学模式设计
SPOC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采用校内教师的在线资源与校外相关MOOC资源相结合,通过线上教学视频、教学课间、在线作业、测验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先自行在线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讨论、答疑、实验等,最后进行线下期末考试环节,至此,整个课程完成。SPOC的核心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3]。SPOC的教学模式全过程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问题导入环节、线上学习环节和互动跟踪环节。具体细化过程还包括:微视频制作与上传、设置任务单、提供资料库、组织线上视频学习、开展在线讨论、线下互动教学、跟踪监测等流程,SPOC教学模式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在具体实践中,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特点,做到以下几方面:
(1)基于SPOC的量子力学课程建设采用以知识点碎片化视频(10分钟左右)与交互式练习为基本教学方式的知识点组织模式和学习模式,采取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翻转”。
(2)基于SPOC的量子力学课程建设预期形成6-8小时的在线视频课程,分为10周进行授课,每周授课时数为4节,每节10分钟左右(即为一个视频课程单元)。此外,还包含6-8小时的线下教师面授课程,分3-4周进行授课,每周授课时数为2节,每节50分钟.在线视频兼顾“快、高效、有趣”的特点。
(3)构建以知识点为单元的视频课程模块单元。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与内容特点,分解知识单元,构建以知识点为节点的知识架构。通过课程知识点的拆解、遴选和重组形成涵盖课程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前沿专题和热点问题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4)配备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作业、试题库、参考资料、资源库等完整的课程支撑资源库。
(5)基于学情分析,预习导学、设置单元作业、在线讨论、在线考试等线上教学任务和线下教室讨论、交流、答疑等教学活动,以帮助学习者有效进行学习并实现课程制定的目标。教学团队每周会引领4个知识点的学习,渐进式的推进,配以丰富的案例与实操贴士,大家可以选择适合的时间来学习、交流与练习。
(6)考核方式:视频学习完成度+课内表现+期末考试成绩。
3 SPOC教学实践
SPOC采用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核心,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视频观看和互动讨论,激励学生积极探索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转化,同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反思,教师则以提问的方式推进这一过程,最终使学生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理解知识,实现学习的不断延续,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的目标。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任务发生巨大改变。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而是学生应用知识到真实情景的推动者。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1)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提出问题是SPOC的起点和焦点。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发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活动是学习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吸引学习者。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有意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内容等相关方面提出的问题。
(2)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实施SPOC的根本保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3)对学习成果提出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4)部分教学内容、难点问题讲授。
(5)答疑,论坛主持,实验,考试组织等。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观看视频(任意时间)自主学习;
(2)在线完成作业和测试;
(3)线上论坛讨论并相互回答问题;
(4)参与课堂讨论和组间辩论。
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学生认为波函数是经典物理学的波,也有学生认为波函数由全部粒子组成。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通过线上视频学习、网络资源共享,再组织在线讨论,最后线下教学互动和老师疑难解答,对各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指正,实现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量子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4-6]。
4 SPOC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1)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通常任课教师以整门课程为一个体系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个体系过于庞大,学生往往看这个体系如“盲人摸象”,很难完整理解,甚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很难“留住”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所以,建议在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时以周为单位,定期视频学习任务书,该任务书一定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明确本周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不等同于传统教学+在线学习,需要详细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在线学习?哪些内容需要课堂讲授?设计哪些讨论主题既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等等。此外,还需要细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确保各环节能够有机结合。
篇10
关键词: BB平台 成人高等教育 方剂学 混合式教学 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正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对有效传播教学信息、更新教育理念与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动作用。BB平台是Blackboard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简称,是一种在线学习、辅助课堂教学并能交流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2010年,我校引入与开始BB平台的课程建设工作,并在全日制本科教学中推广运用。我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介绍BB平台应用于方剂学课程教学的一些经验,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案
1.1试点班级。因我院每年中医学专科专业招生人数少,课堂出勤人数极低,且学生多来自市四郊五县,上课学习路途远,故选定2013级中医专班作为试点班级,人数6人。
1.2试点课程。方剂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校方剂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具有教学大纲、教案、授课录像、课件、综合实验指导、自测练习、考卷等资源,对面向成人学生开设的方剂学课程建设已具备基础。
1.3教学方案。制定了《网络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网络课程建设标准》文件,规定了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要求、网络授课与面授的学时比例、运行方式、考核方式等。
2.网络课程建设
结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开学前教师在BB平台上构建教学平台模块,以文本、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求,详见表1。
3.教学实施
其教学与考试安排详见表2。面授讲课主要阐明课程教学方式和要求,以串讲、复习、答疑为主,旨在解决学生自学期间的问题及满足更多的学习需求;BB平台学习主要是学生登录BB平台,完成视频与课件学习、作业提交、在线练习等,并及时查看通知公告,参与讨论;BB平台考试可用时间为一周,一周内未提交视为缺考,为方便学生答题,未限制一次性完成考试的时间,可允许多次尝试,并以最后一次尝试结果进行评定。
4.结果反馈
BB平台课程统计和成绩分别见表3、表4。
由表看出,除1名学生外,其他学生均按时完成课程学习,表现为:①在线点击数不高,讨论参与度很低,原因可能为成人学生因工作、家庭等因素已很疲惫,可利用学习时间不多,缺乏积极性,期望通过集中面授掌握课程重点及获取更多知识信息。②期末成绩较高,原因可能是成人学生都具有中医专业中专学历基础,多年从事医院临床工作,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备一定能力。
综上所述,BB平台对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一定作用。教师借助BB平台开展教学,能更好地设计与安排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针对性地讲授、提炼课程内容精华,通过平台自动完成评阅作业、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并核分、加权计算、生成总成绩,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教学档案的实体存储空间;学生能自我掌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有效解决单一面授学习带来的知识断缺和不连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逐渐能主动获取知识。总之,BB平台为成人教育提供了一个灵活方便的新型教学方式,为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渠道,我们会在成人高教课程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庆红,王谦,潘彦舒.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32(1):37-3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混合式教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