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在雨季,我国很多地区常常受到洪水的侵袭,导致国民经济受到极大损失,因此,加强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洪涝防治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其工程规模比较大、各项施工技术都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洪涝防治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的建筑施工质量,加强了洪涝防治能力,全面保护人民经济不受损害。
1 工程分析
1.1 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洪,其中建设任务是砌筑河堤、清除河道周边的障碍、疏通河道与部分河道的裁弯取直,从而保护河道周边的农田。主河道的全长是4.7千米,不包含河道到最远处的分水岭,河首处于纳禅正对面赶岩的坡脚,而终点则在黄泥堡位置,河流从此处汇到那郎河。本次治理方案主要对河首段2400米的河道进行治理,砌筑的河岸护堤全长是4800米。该工程中河道治理起点在那禅村周边,终点在小寨直流的汇入口向下400米处,治理河段全长是2400米,砌筑的防洪护堤长为4800米。该河道经过水断面的底宽在3-5米之间,护堤的高度在1.9-2.3米之间,水深设计为1.6-2米,河道的纵深在1/1000-1/80之间,整个工程中防洪护堤使用M7.5浆砌石块作为重力挡墙。此外护堤顶宽是0.5米,迎水面的坡度系数为0.3护堤的超出高度是0.3米[1]。
1.2 河道护堤砌筑的施工方案
该工程中河道护堤砌筑了石挡墙,使用人工砌筑的方式,应用自卸汽车将块石运至施工现场,再通过人工挑到工作面,砂浆使用铁皮铺垫与人工拌合的方式,经人工转运到工作面,砂浆拌合场会随着浆砌石的工作面变动而转移。而浆砌石的护堤要把河堤高程与河道的中心线作为测量控制线,通过测量放样划线、打桩来确定墙置,再实施基础的清理,底层砂浆摊铺完成以后进行砌筑,浆砌石的工程施工程序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图一 浆砌石的施工图
2 规划的原则
2.1 水资源利用
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针对防洪防涝防治来考虑水资源问题,部分流量比较低的位置,相关工作人员要强化洪涝治理与水资源利用;部分流量比较大的位置,只要重视洪涝治理即可。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把洪涝治理、水资源利用情况分开来考虑,尽可能统筹兼顾,通常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首先,在既有工程上合理利用资源,减小成本开支;其次,在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要做好相关防护的措施,尽量实现一边利用水资源一边防治;最后,按照区域差异使用相关措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提高整个区域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与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2 近期和远期
一旦产生洪涝的灾害,势必会使社会经济承受巨大损失,但损失大小由洪涝灾害发生程度来决定。因此,为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工作人员要按照事情缓急情况制定远期与近期规划,同时,要参考政府财政经济的情况,进而适当的治理。
2.3 整体和局部
从过去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理洪涝的措施,例如:在防治洪涝灾害时,需要从整体着手,对全局进行控制,抵御两岸与上下游的洪水。必要时要做长远考虑,为保全大局,可以舍弃一些利益。而重点保护对象一般包含大面积的农田、重要城市与名胜古迹等。
2.4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措施会占用大面积土地,需要大量投资。而非工程的措施投资量不大,同时可以降低因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换句话说,非工程的措施对于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至关重要。因此,在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非工程的措施建设,充分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制定一个比较适用的治理措施[2]。
3 水利工程防洪防涝的规划设计
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水力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设计,不仅如此,在防洪防涝规划设计时要明确治理任务、目标与防护对象,科学规划设计洪涝治理方案,制定和洪涝防治规范相符合的措施,然后划分保护区、洪泛区与蓄洪区,设计分期实施的方案,并实施综合效益的评价。
3.1 调研
相关人员要整理并归纳整个流域水文资料与自然地质的条件,准确掌握洪灾发生原因,制定洪涝防治标准和措施,并实施地质勘查与测量的工作。
3.2 制定洪涝防治标准
制定的洪涝防治标准要与现实需要相符合,然后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地理条件来划分洪涝防治的保护区,同时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洪涝发生程度,制定洪涝防治措施,并在达到国家标注规范的情况下,制定洪涝防治的标准。
3.3 构建防洪防涝的体系
由于各流域洪涝防治体系与自然条件不同,因此,要综合考虑各部门洪涝防治的需求,全方面分析洪涝防治体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确定最优的洪涝防治方案。
3.4 环评与综合效益的评价
洪涝防治工程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降低洪灾影响度。但目前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民安置与垃圾排放等问题,这就需要使用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评价中,要重视环境敏感的因子,尽可能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年均收益反映出来的洪涝防治措施应用效果不够全面,这就需要结合历史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准确核算洪涝治理措施为人们创造的经济效益。
3.5 报告编写
洪涝防治的规划报告一般包括洪水资料的分析、流域的自然情况、水文情况与社会的经济情况,以及移民安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设情况、工程投资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防治工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袭,是水利工程抗洪的第一道防线,所以,确保洪涝防治施工的质量非常重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可以促进我国水运工作的开展。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加强洪涝防治施工质量的控制,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正常的进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洪措施;防洪规划
一、城市洪灾的原因
(一)气候因素
降雨大而急,过量降水是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水文极值和强降雨强度、频次都有所变化。很多城市的排水和防洪系统已不能适应变化的气候和发展的城市
城市地理位置因素。冷外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地方海平面的上升,与全球变暖相关的一些极端事件,如暴雨、洪水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多发态势。
(二)城市地理因素
我国有十分之一的国土和100多座大中城市地面高程在江河水或潮水以下,易受洪水危害。另外,我国还有许多城市位于山坡下,易于遭受山洪和泥石流威胁。
(三)城市聚集因素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为城市。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财富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商贸和交通中心,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地。城市聚集性使同样的洪水造成的损失增加。
(四)城市环境因素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水文环境,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许多城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严重的地面沉降;一些城市因为水土流失问题重视不够,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河道堵塞,是洪水灾害变得原来越严重。
二、城市防洪现状
我国城区建设的不合理化,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剧这城市内涝的问题。城市内植被覆盖率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走,土壤本身是去了储水能力。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包括武汉、北京、上海、杭州等频频遭遇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逢涝必瘫” 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为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近几天仍有城市被淹的消息传来,暴雨淹城的景象不断上演,但城市内涝问题仍然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内涝对城市最大的影响是交通,道路上发生积水会严重阻碍车辆通行,甚至会延伸到其他道路上,最后造成全城交通大拥堵。城市内涝问题人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城市防洪能力低
城市作为社会进步的象征,城市防洪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城市防洪比重也比较高。如美国采用100至500年一遇,日本采用100至200年一遇,英国伦敦采用1000年一遇,我国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防洪标准大于50年一遇的占18%,只有非常个别的城市达到10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采用10至50年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洪标准降低,影响了城市的防洪能力。
(二)排水系统老旧
在城市发生的内涝中,老城区往往是受涝的重灾区,由于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仍在使用早年建设的排水管道系统,这些管道当年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都比较低,管沟规格小、雨水口少、管道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就不堪重负,再加上地面坑洼,雨水泄流路径不畅,很容易形成成片积水。
(三)城市防洪工程不配套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化趋势使得同样暴雨而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和洪灾损失都大幅度提高,洪水威胁更加严重。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照客观规律考虑城市防洪问题,破坏防洪工程设施,造成防洪标准降低。有的城市在发展新城区时,盲目向低洼地区发展,侵占河道,堵塞出口,有没有加强堤防建设,人为地增加了洪水危害。
(四)城市防洪技术水平和管理落后
洪涝灾害的防治除了依靠防洪工程建设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洪水预报、预警系统、3S技术(遥感、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及时了解洪水水情和灾情,指挥抗洪抢险,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城市防洪新技术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我国在防洪管理方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五)雨水调蓄能力小
城市的河湖水面是调蓄雨洪的主要设施,当发生超过排水系统排水标准降雨强度或降雨过程时,应采用河湖水面或蓄水设施暂时蓄存,降低雨洪峰值和延缓峰值到达时间,待降雨峰值过后再从调蓄设施缓缓排至排水系统或在调蓄设施中对调蓄的雨水加以利用。解决排水设施能力不足和设计标准偏低的问题。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大规模改造,已所剩无几,存留的河湖水面规模也大幅度缩减,雨水调蓄能力降低,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调蓄作用,在新的建设中又疏于建设相应的雨水调节设施,一旦遇到降雨量超过排水设施能力,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又无处蓄存,于是只能漫上街道,形成内涝。
(六)城市防洪规划滞后
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依据,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严重滞后,截至1994年底,我国只有不到半数的城市完成防洪规划。
三、城市洪灾防治措施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需要通过法律、行政、工程等综合手段,才能确立其应有的地位。一些国家之所以能较好的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是因为在法律、资金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均衡的机制,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一)工程措施
通过河道整治,修建堤防等防洪工程,避免或减小城市遭受洪水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工程措施是国内外防洪的主要措施之一,一般从蓄洪和排洪避洪两方面着手。主要有:整治河道和护岸;建防洪闸;分(蓄)洪区和水库;山洪和泥石流的拦蓄、排导工程以及排涝工程。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适当提高排水管沟建设标准。改造旧的排水管沟,特别是旧城中的排水管沟,是这些排水管沟具有相应的排水能力,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管理。
(二)非工程措施
城市防洪还要重视非工程措施,在流域上加强水土保持和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建设城市洪水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城市防洪的生命线,对于减免洪灾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抵御城市特大洪水尤其重要。
四、城市防洪建设
防洪治水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明确目标是做好防洪工作的第一步。为了提高我国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损失,我国也制定了防洪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防洪意识,依靠科技进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积极筹措防洪建设资金,加大防洪投入,加快城市防洪建设步伐。我国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除了中央财政补贴外,主要靠城市自筹资金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逐渐认识到城市防洪的重要性,将城市防洪纳入了城市发展规划,并将城市防洪作为防洪的主要问题逐步落实,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水后,各地城市的防洪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除了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外,许多城市还注意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运用,积极建设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严格按照防洪要求进行措施规划和建设,管理防洪河道,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五、城市防洪排涝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基本原则
总体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江河流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结合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讲求效益。
总体设计应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有水库、堤防、防洪闸以及修梯田、植树造林等;非工程措施有洪水预报、防洪保险、防汛抢险等。根据补贴洪水类型(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选用各种防洪措施,组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二)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资料
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具有综合性特点,专业范围广,涉及的市政设施也多。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要搜集整理各种有关资料。一般包括地形图、河道(山洪沟)纵横断面图、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
(三)城市防洪设计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应具有的防洪能力,也就是整个城市防洪体系的综合抗洪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当发生不大于防洪标准的洪水时,通过防洪体系的正确运用,能够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具体表现为:防洪控制点的最高水位不高于设计洪水位,或者河道流量不大于该河道的安全泄洪量。防洪标准与城市的重要性、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及其影响直接有关,并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与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是有区别的。前者根据城市防洪等别和洪灾类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后者则根据其在城市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各种防洪建筑物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洪标准。例如,大型水库大坝,因为防洪安全非常重要,其防洪标准可以高于城市防洪标准;堤防在城市山洪防治体系中,往往只保护市区的一部分,其防洪标准可以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只有当堤防是城市唯一的防洪措施时,其防洪标准才等于城市防洪标准。
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措施;防洪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1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052
1 中小河流治理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概况
涝河,古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是户县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户县人民的“母亲”河,该河属渭河右岸一级支流,河长82公里,其中山区段43.8公里,平原段38.2公里;流域面积66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平原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户县对涝河流域进行了治理,但由于投入少、标准低,部分河段甚至没有堤防,加之河道挖砂取土和工程水毁失修,致使涝河流域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流域防洪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为此,我们争取国家支持,从2011~2016年,先后实施了四期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共治理河道长度19.6公里,新修加固河道堤防工程40.9公里,新建护坡工程36.4公里,堤防临水侧和背水侧植草护坡40.9公里,硬化了堤顶道路及其他附属设施,工程总投资1.2亿元。
2 中小河流治理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与防治措施
中小河流治理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涝河的防洪能力,有效改善了流域水土流失恶化的现状,减少了洪涝灾害,同时优化、美化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提升我县城市品味,可凸显经济及社会效益,并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很多工程在开展施工时,由于未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导致很多新增水土流失现象,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对生态效益。为此,在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中,需对环境保护问题加以关注,并对工程区水土流失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1 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水土资源不合理开采造成的,使得土壤覆盖物遭到严重性破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水土流失出现后,不仅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明显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生活带来一定制约,其危害主要包括:其一,土壤肥力丧失。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肥力能够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是供应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来源。若肥料逐渐丧失,则会加重沙漠化进程;其二,加剧沟壑发展。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其三,阻塞河道。水土流失必然会导致水库淤积,不仅抬高河床高度,同时也会阻塞河道,导致河道泥沙量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大量泥沙会对河道流失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河道通航里程被缩短,对河道航运事业产生制约,并导致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落后。在此基础上,河床不断抬高后,很多河流可形成“地上河”。若遇洪涝灾害,则易导致“地上河”出现溃堤,严重威胁人民财产生命安全。
2.1.1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结合工程的特点,根据运行状况,通常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地面扰动主要集中在正式施工期间,这个期间取土、弃土等施工环节,也会对植被造成明显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预测时段选择为施工建设期。
2.1.2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及范围。针对新增水土流失区域,要对相关防治范围、防治责任等进行明确,并采取必要、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相应治疗。水土保护责任范围一般分为两个区域:一是项目建设区;二是直接能够影响到的区域。其中,对于项目建设区来说,其主要保留取料场、施工临时道路、主体工程区域等位置。而直接影响区主要是项目建设区周围5~10米范围。
2.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预防要求和技术规范,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总体目标进行明确,根据项目建设特点,积极合理地配置各种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将因工程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2.2.1 防治原则分析。在开展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时,要以“预防为主”,做到全面立体规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实施相关防治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强化管理实效。将上述作为水土保持防治原则及主要方针,对工程施工管理进行合理配置工程,兼顾到生物预防措施,使两者达到统一协调。与此同时,在主体工程设计时就要关注环保问题,将水土保持上升到工程建设未来发展高度上,保证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根据主体工程施工和产生水土流失的特点,实行分区治理;尽量减少对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坏。
2.2.2 水土保持方案与防治措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按照分区防治的碑帖,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在施工设计环节,本工程不仅仅作为一个单独个体,而是充分兼顾建筑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并对生态条件、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使建筑项目能够与上述因素联系起来,突出城市文化底蕴。为此,应对资源进行优化和正确配置,从而使施工设计更为合理。减少环境负荷原则: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各类能源,同时也需要占用大量自然生态能源与资源。在绿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尽量降低建筑项目对环境带来的破坏,并减少环境负荷。
第一,主体工程防洪区。根据堤防开挖余土填筑调配情况,施工期间没有挖余土方堆放。堤防主体工程在背水侧布置草皮护坡,水土保持增设防护林措施设计。堤防土方工程竣工后,根据用地宽度营造o堤林带,并配置种草,发挥速生草的防风固土的作用;考虑到堤防两岸房屋、道路等建筑分布情况,堤防背水侧耕地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布设防护林带。堤防工程采取了格宾石笼护坡和草皮护坡等措施,同时在堤顶及堤坡建设纵向和横向永久排水沟,不再产生因水流冲刷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堤顶及护堤地采取种植灌木及散播草种等植皮措施进行生态绿化,以达到绿化美化的作用。堤防防治区堤防经过的草地段,在距堤防2.0m外布设护堤林,株行距为1.5m×1.5m,三角配置,裸地全面种草;城镇居民密集段,根据房屋道路布设情况,建造绿地花园,绿地点缀观赏性强的绿化灌木;途经耕地段考虑农业生产环境的要求布设护堤林,距堤防2.0m栽植双行乔木,行距为1.5m,三角配置,裸地全面种草;根据当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选择适生草种和树种。另外,为了减少项目施工中发生新的水土流失,可沿施工场地周边布设修建临时排水沟,接入自然排水系统。
第二,取料防治区。取土场防治区取土场开采前,先剥离腐殖土,在取土场一侧堆放保存;要求采挖时按设计挖深取料,避免超深度取料给土地功能恢复带来困难;施工期间水土保持重点布置好地面径流疏导措施;采料结束,利用工程挖余弃土填筑取土场,进行土地整治,回填腐殖土,恢复土地功能。(1)临时排水措施取土场利用编织袋填土设置挡水埂,控制外水汇入采区,造成土料含水量增加,避免因增加土料晾晒程序而带来的一系列水土流失问题;(2)取土坑治理措施取料结束后,根据弃土筑情况进行土地整治,整理边界,分层压实。经取土、弃土平衡分析,弃土足够填筑取土坑到原来的地面高程,整地覆回腐殖土,恢复土地功能;(3)土地功能恢复措施取土场全面整地,撒播草籽恢复草地,草籽选用当地适生的草种。
第三,弃渣场防治区。弃渣场工程施工时,应先对表土进行剥离,将其堆置一侧,然后进行取土。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清理、弃土场表面应平整,表面及边坡水土流失防护采用绿化措施。
第四,临时道路防治区。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道路进行清理、表面整平,然后复耕绿化;对工程区临时排水沟,及时回填,然后植被绿化恢复。
2.3 水土流失监测
实现绿色施工,要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彻底转变,并对管理理念进行不断更新,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为此,要不断对绿色施工管理范围进行有效拓展,从而使施工环节得到优化和整合。水土流失监测就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及后果等进行动态的监视和测定活动。根据工程实际总体布局情况,确定工程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主体工程施工区、取料场、弃渣场、场内临时施工道路等部位,并在各个监测区布设监测控制点。对水土流失危害(包括泥沙淤积、植被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及水土保持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价。水土流失监测对堤防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1)通过长期监测,为深入认识水土流失规律奠定基础;(2)水土流失监测为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提供数据支撑;(3)水土流失监测是坡面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的有效手段;(4)水土流失监测可为区域水土保持的决策提供技术服务;(5)对水土流失情况开展动态化监测,可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错做出定量评价。
3 结语
现阶段,国家对环保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重视生态环境质量,倡导“绿色革命”,推广绿色管理理论,能够为相关管理学科变革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在工程建筑项目中不断渗透绿色管理理论,能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并节约更多建筑材料,避免浪费。水土保持方案与防治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减少水土流失,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工程效益的及时发挥。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与防治措施,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水土保持防治、勘测教材[S].
[2] 全国重点地^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9~2011、2013~2015)[S].
[3]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S].
篇4
一、全县地质灾害灾情和年灾情预测
地质灾害种类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我县地理位置属丘陵地带,多年没有发生,多以预防为主。在汛期(月)期间,暴雨频发,极易造成地质灾害。
据气象部门预测,年汛期全县降水量580mm,比去年同期1000.4mm有所减少,但仍存在局部地区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可能。受降雨和洪水的诱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随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轻心,加强预防,避免灾害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
根据我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如下:
(一)公路两侧因修路造成陡峭的边坡。
(二)各矿山企业因采矿造成不稳定的边坡。
(三)居民、学校附近的山崖、边坡。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住建、水利、交通、地震等部门健全完善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措施,充实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预警报警系统。重点地质灾害预防地区的乡镇、重要基础设施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做好相关的物资准备。发生险(灾)情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开展调查和防治工作并及时上报。
(二)进一步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健时期,县国土资源局要一如既往地认真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一要把防灾责任制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过程;二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制完成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三要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四要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扩大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五要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落实各项防灾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能力。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性,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县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求。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灾害发生时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开展救援工作。
(四)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要结合“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土地日”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和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要重点宣传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知度,增强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为群测群防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五)加大监管力度,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县、乡镇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就严格依法管理,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内容落实好。要加强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三同时”制度,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
(六)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资金。
县、乡镇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检查和群测群防等工作的需要。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必需的应急搬迁、应急治理经费,防范于未然。
篇5
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干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万,占流域面积的1.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m3。
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据1996年度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及三个湖泊出口共82个代表河段,总河长1017km的全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28.4%,Ⅲ类水占54.4%,Ⅳ和Ⅴ类水占17.2%;丰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39.6%,Ⅲ类水占47.2%,Ⅳ和Ⅴ类水占13.1%。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耗氧、氨氮和挥发酚等。与1991年流域水质比较,枯水期Ⅲ类水体由20.7%增至54.4%,Ⅳ和Ⅴ类水体由11.0%增加到17.2%,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长江下游的河网地区水污染防治措施滞后,骨干河道污染河长占73%,江苏垸内受污染河道为85%,上海达90%,而江南运河已被全程污染,并通过200余条平交河流向两侧扩散。多数城市水源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嘉兴、常熟等城市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源地。区内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已上升为与洪涝灾害同样严重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存环境,危及人民的生活与健康
水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多种致病细菌、病毒及寄生虫通过污染的水体传播,使一些地区已设计控制的传染病又有抬头趋势,甚至造成局部流行。
水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目前城市江段选择一个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地日益困难,普遍呈现质量性缺水危机。据初步统计,长江干流共有取水口近500个,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若都改从江心取水,需比原投资增加数十亿元。
(2)经济损失巨大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频繁,仅1996年不完全统计,干流重大污染事故就达100余起。1997年10月8日,装载460余吨国家一级危险品-工业纯苯的“赣抚油0005号”油轮在长江云阳段触礁,货舱受损,大量纯苯涌入长江,奉节县城被迫全面停止从长江取水,有人从梅溪河运水进城,水价高达每挑4元,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3)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水环境恶化改变了生物原有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重大影响,许多动、植物数量大大减省,一些珍稀品种面临灭绝。
长江天然资产量逐年下降,水质污染是减产原因之一。如南京以下江段盛产的鲥鱼、刀鱼与七十年代相比已减少80%以上。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和渔场规模缩小,一些严重污染的江段甚至鱼虾绝迹。
(4)水体功能失去原有资源价值
水污染影响了水的功能用途,使水的景观,娱乐功能减弱。许多天然浴场消失,一些风景区也因水污染大为逊色。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还影响到水的渔业和农业用途。
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1)无节制地排放废污水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篇6
关 键 词:水利施工;裂缝;成因及处理
Abstract: water is essential to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of the precious resources. Only the build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control the flow of water, prevent flood disaster,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water and distribution, to meet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e the water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unction. Long-term monitoring crack found is the main diseases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this paper analysis of crack causes, and based on this, propose.
Close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rack; Causes and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实际建设情况来看,我国水利施工期间常会出现裂缝问题,破坏了水利建筑物的完整性,影响了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发挥。施工单位必须积极研究引起裂缝的成因,制定全面性的处理策略以维持水利施工的质量。
一、水利工程分类及其作用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按目的或服务对象可分为:防止洪水灾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涝、渍灾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工程;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水力发电工程;改善和创建航运条件的航道和港口工程;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服务,并处理和排除污水和雨水的城镇供水和排水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保护和增进渔业生产的渔业水利工程;围海造田,满足工农业生产或交通运输需要的海涂围垦工程等。
二、水利施工期间裂缝的成因
调配水资源是水利工程的核心功能,但这一功能的实现要借助于不同的水利建筑物,现代水利施工的主要建筑对象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长期监测发现裂缝是水工建筑物的主要病害,不仅破坏了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且降低了水利施工的安全系数,极易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水利施工期间裂缝的成因如图1。
图1裂缝的成因
1、材料因素。材料是水工建筑物的基本构成,材料质量不达标对建筑物的性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以混凝土材料为例,施工人员配制混合料未按照标准的比例调配,材料性能未达到施工规定的要求,水工建筑抵制病害的性能减弱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2、受力因素。水工建筑在施工期间需承受来自多方的受力作用,当受力荷载超出水工建筑的承载范围,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裂缝现象。如:建筑物基层结构遭受水力冲刷后,其根基有沉降、震动等现象发生。此外,温度不均衡也是造成裂缝形成的因素。
3、工艺因素。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施工质量不合要求极易引发多种病害,也是水工建筑物裂缝病害的成因之一。如:施工人员选择的工艺方案、操作技术、支护结构等与水利工程要求不统一,导致建筑物结构组合达不到标准而形成病害。
三、处理裂缝病害的综合策略
裂缝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常见病害,其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牢固性等均有不利影响。考虑到水利工程对水资源调度的重要意义,制定针对性措施处理裂缝病害是十分重要的。工程单位在制定水利施工方案过程中应顾及到裂缝病害的防治,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与图纸标准相一致。
1、引进技术。裂缝发生后需采取有效的技术处理,避免水工建筑裂缝扩大。目前,裂缝处理技术的方案较多,包括:开凿技术、修补技术、灌浆技术等,水利施工人员要结合裂缝的大小、成因等资料合理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图2纵向裂缝的开挖填补技术
2、加固结构。鉴于外界应力对水工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水利施工期间设置相应的支护体系可起到结构加固的效果,增强了建筑物抵制受力冲击的性能。如:对堤坝根基用混凝土加固处理,可改善其抗洪抗灾的性能。
3、优化材料。混凝土是水利施工的主要材料,控制混凝土质量是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控制混凝土各原始材料的比例,二是要经过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运用于现场施工,这些都有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
4、综合检测。检测失误不仅会引起裂缝病害,也会扩大裂缝带来的不利影响。水工建筑裂缝形成之前其结构会出现异常,若通过综合检测可及时制定方案防止裂缝,如图3。施工单位不仅要重视作业进度,也应加强裂缝病害的防治。
图3滑坡裂缝的处理
结论
总之,水利工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完善水利施工能够实现水资源的综合调配,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单位在提高水利施工进度的同时,也要对裂缝病害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1] 李红达,叶正麟,王小平.分形插值曲面[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2(04) ;
[2] 赵冬华,蔡志杰,阮炯.分形粗糙面分维数的反演[J]. 中国科学E辑. 2005(04) ;
[3] 陈新,黄洪钟,黄文培,姚新胜.分形理论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0(05) ;
[4] 陈俊芳,倪沈冰.分形理论在供应链构建及运作模型中的应用[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4(10);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问题;作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现有的水土流失包括受水利侵蚀和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另外还有水蚀与风蚀的交错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广,总量大,在不同的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只有将水土保持工作搞好了,才能长期有效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作用。
一、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问题及危害
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
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导致的后果首先是枯水季节的水量减少,甚至会使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另外水土流失会使湖泊、水库、河道等产生淤积、堵塞,蓄水量就会相应的减少,也使汛期水更多,易发生涝灾;其次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水土流失,使表层土壤,随着水力的冲击,许多泥沙就会顺着地表径流流向江河、塘库,不仅严重影响行洪能力,抬高河床,造成水位上涨,还会减弱水库的防洪能力,水库的使用寿命也会大大减少,甚至发生漫坝、垮坝等灾害。
二、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能够影响水资源的利用,水土流失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只有遏制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尤其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较弱的地区,对水土的保持是改良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还能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能够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水利工程所采取的措施对拦蓄径流有重要作用,比如,梯田、水库的建立,在汛期可以减弱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在少雨季节还可以补充径流,使径流的年际变化减少。②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减少水土的流失量。很多水平梯田、小山塘以及排灌沟渠等设施的建设可以拦泥截沙,增加塘库的蓄水能力,减少水库、湖泊等的淤积,使水利工程的效益不断得到提高。③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也降低了其对水利工程的损坏程度。④水土保持可以保证水环境的质量。
三.水利工作中加强水土保持的措施
1、加大水土保持的监管力度。水土流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水土保持工作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和目标。对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植被,禁止当地居民乱砍乱伐及毁林开荒,防止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对于那些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应加大保护力度,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
2、运用科学技术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率。国家要在水土流失的预防、水土规划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建立水土保持体系,还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还要与国外进行合作与交流,引进适合我国水土保持的技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提高水土保持的治理水平。
3、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水土的保持。由于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有点状和线状之分,所以在采取防治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在施工阶段,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回填区、开挖区等是需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结合起来的,这两种措施各有功能,把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地面植被的覆盖率,能够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挖方区,可以通过设置截排水沟的方式来防止水土流失。为了防止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发生可以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在回填区,要对坡地地形进行整理,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在施工阶段要注意对地表植被的保护,对施工产生的弃渣要集中堆放在弃渣场,对弃渣场和占用的耕地、林地要及时恢复好植被。
4、采取退耕还林措施。水土流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植被的缺失,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种植农作物,坡度>25°的坡耕地要采取退耕还林措施,扩大植被覆盖率,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使水土资源能够高效利用,争取从源头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四、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水库枢纽区防治措施。水库枢纽区可将土石围堰优化为混凝土围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开挖基础产生的弃渣应及时运至渣场堆放,严禁向河道内弃渣。在坝肩等开挖边坡与山体连接处,设置浆砌石截排水措施。
2、道路工程区防治措施。道路工程区的主要防治区域是道路的边坡处,特别是土质边坡,要通过撒播草种、植树种草来固定边坡土壤,保证道路边坡的稳定性,并且要沿着山侧设置截排水沟。对于边坡坡度较陡,坡长较长的,还应考虑修建综合护坡。同时,还应种植行道树。
3、弃渣场区防治措施。弃土弃渣应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山凹地,不得在库区淹没区内设置弃渣场。弃渣场须先拦后弃,堆渣前应在渣场出口修建拦挡措施,同时还应做好弃渣场周边及底部的排水措施。对于堆渣高度较高的,应采取分级设马道的方式进行堆渣。堆渣结束后,应及时对渣场边坡及堆渣表面进行治理,布设绿化措施时,应尽量采取“乔灌草”的方式进行,并做到与周边环境相一致。
4、料场区防治措施。料场应设置砌石挡墙,并做好排水措施,料场开挖应严格按照主体设计要求进行,宜采取分台阶开挖的方式,以达到保持边坡的稳定性。在料场使用完毕后,可视料场的具置布设不同的防治措施,如位于水库淹没区内的,可只进行场地平整;如位于淹没区外的,应削缓危险边坡、清理边坡危石,并覆土栽植草本类和爬藤类等适合边坡生长的植物。
5、施工生产生活区防治措施。施工生产生活区布置应相对集中、紧凑,尽量减少对地表的扰动破坏,场地周边设置截排水沟及沉沙池。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施工场地内临时设施,并做好施工迹地恢复及绿化措施。
6、移民安置区防治措施。移民安置区后期覆土绿化所需土方量较大,应做好项目建设区的表土收集工作。表土收集后要集中堆放,且应设置防护措施。如用编织袋装土进行拦挡,用防雨布覆盖等,对于堆放时间较长的堆土场,应考虑防护措施的时效性。
结束语
近年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兴修各种水利工程,从而能够有效地达到拦洪蓄水、拦沙保土的目的,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树广等.论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
篇8
关键词 中秋酥脆枣;生育期;气象条件;灾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31-01
中秋酥脆枣是湖南省新丰果业公司最新选育出来的南方高档鲜食枣品种,于2005年7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15年12月被认定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口感好、品质优等优点。由于上市时正赶上中秋国庆双节,生产效益高。2003年以来,由汉寿县新丰阳光果业有限公司引种在汉寿县大南湖乡金盆岭栽培生产已取得成功经验,目前汉寿县中秋酥脆枣和南方冬枣的种植面积已达到70 hm2,年销售收入30万元/hm2以上,其栽培生产效益远高于其他种植业。
该文利用汉寿县1981―2013年气候整编资料,对中秋酥脆枣栽培区温、光、水等农业气象条件,并结合栽培生产中存在的低温阴雨、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天气对枣果品质和产量的危害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趋利避害,引导农民发展枣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中秋酥脆枣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汉寿县地处湖南省北部,洞庭湖西滨,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7.0 ℃,≥10 ℃的年有效积温在5 378.3 ℃;无霜期274 d;年降水量1 415.9 mm;年日照时数1 579.3 h,土壤为潮土。根据中秋酥脆枣的生长环境要求[1],汉寿气候和土壤适宜中秋酥脆枣的生长发育。在汉寿栽培,中秋酥脆枣生育期表现为3月底开始发芽,5月开花,7月开始挂果,8月白熟期,9月中下旬成熟。
1.1 萌芽期
一般春季气温上升至13~15 ℃时枣芽开始萌动,当日均气温达18~20 ℃时即可展叶抽梢,旺盛生长。汉寿县春季温度年际变化较大,因而枣树发芽期时间不一。据统计,近5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 ℃日期为3月21日,枣树发芽期平均在3月28日,比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 ℃日期大体滞后7 d左右。其中2010年、2011年4月上中旬出现了较强的低温连阴雨倒春寒天气,致使当年枣树开花期较常年推迟了7~10 d,但对当年果实成熟均无大碍。
1.2 开花―坐果期
开花―坐果期是枣树生育期中最关键的时期。根据物候观测资料,汉寿中秋酥脆枣在5月上旬初花,5月中下旬盛花,花期40 d左右。这段时间特别是5月中下旬的气候条件对花粉发芽和授粉是否适宜,对枣树的坐果率有决定性的影响,此间对温度、湿度和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达到60%,枣花才能正常开放、授粉、受精、坐果;低于40%则会受到抑制,花粉不能正常受精,甚至出现落花、焦花现象。当日平均气温回升到20 ℃时,枣树进入始花期,盛花授粉期最佳温度为22~25 ℃,如遇到35 ℃以上的高温天气,则花粉发芽受到抑制,降低坐果率。据统计,此期间汉寿旬平均气温为21.2~24.5 ℃,平均相对湿度81%,日降水量≥0.1 mm的为20.1 d,≥10.0 mm的则为5.6 d,对枣树的开花坐果十分有利。但5月是强对流和暴雨、大风天气多发时段,特别是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对开花坐果有一定影响[2-3]。
1.3 果实生长期
6―8月为果实生长期,其中从6月中旬幼果开始膨大到8月上旬果实进入白熟期,此期间树体生长旺盛,对温、光、水等气象条件的要求较高。同时,该时期是汉寿降水相对集中,雨水多,又是高温多发时段,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非常丰富,完全能满足果实生长期的需要。果实膨大期适宜温度为25~30 ℃,大于38 ℃停止生长发育[4]。据统计,汉寿近30年来6―8月旬平均气温为25.4~29.2 ℃,连续5 d最高气温≥38 ℃的极端天气极少,7―8月每天日照时数在7 h以上。光、热资源对果实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1.4 成熟期
9月是中秋酥脆枣成熟生长期,适宜温度要求旬平均气温18~22 ℃,并以晴好天气为佳。如果成熟期间雨水过多,降雨强度过大易造成裂果、烂果。据统计,汉寿近30年来9月出现强降水(日降水量≥50 mm)和大雾天气极少,出现机率分别为0.5%和0.8%,大多数年份为秋高气爽的天气,对枣果的成熟收获十分有利。
2 影响中秋酥脆枣栽培高产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2.1 低温阴雨
枣树是喜温树种,枣树花期对外界的气象条件十分敏感,适宜温度以22~25 ℃为宜,相对湿度以70%~85%为宜,若此期过于干燥,影响花粉发芽和花粉管伸长,导致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严重,产量下降。相反,雨量过多,尤其是花期连续阴雨,气温降低,花粉不能正常发芽,开花授粉受阻,成花穗腐烂脱落,坐果率降低。同时,雨日多,光照少,湿度大又容易诱发病害,并导致烂萼,严重影响全年产量。据统计,汉寿近30年来,5月中下旬枣树开花期出现连续5 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20 ℃低温连阴雨天气为12次,平均呈5年2遇。
避灾措施:一是要浅锄松土,提高地温,中耕除草,降低
果园湿度。加强病虫害的预测和预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工作;二是进行短尖抹梢、合理整形修剪,控制树高和冠茎,保持适当的结果茎枝数量,促花保果,实行矮化栽培;三是低温天气喷1次10~15 mg/L赤霉素和0.2%硼砂混合液及放蜂[2]等,均可提高坐果率;四是低温阴雨天气过后,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防治和适时喷施叶面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2.2 暴雨洪涝
暴雨主要集中在4―8月,其中6―7月最为常见,同时又是枣树开花至果实膨大的关键期。暴雨不仅来得快,雨势猛,常伴有雷雨大风,容易造成落花落果。还易引起排水不畅而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枣树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给枣树的开花坐果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再加上光照不足,枣树生长营养跟不上,导致落花落果,影响枣树产量和质量。据统计,汉寿县年平均暴雨日3.8 d,洪涝灾害天气呈3年2遇,多的年份则1年出现3次(如1999年、2002年)。随着气候变暖,近年来暴雨洪涝灾害天气有增多趋势。
避灾措施:一是雨季注意枣园清沟排水,防止涝害;做到雨停园干,为枣树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以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提高其抗逆性;二是暴雨天气过后,及时防治病虫害,喷施叶面肥,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功能,减少落果,提高品质和产量。
2.3 高温干旱
汉寿高温干旱天气一般出现在雨季结束后的7月中旬至9月中旬,常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往往是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蒸发量大,土壤湿度小,常形成伏旱或夏秋连旱天气,同时又是果实生长糖分的积累及着色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高温干旱天气不仅使枣果遭受日灼病的危害,同时还会因高温(38 ℃以上)后而长时间降雨会引发严重裂果[3],反之则低。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高温干旱几乎年年发生,一般维持在30~50 d,少数年份维持时间在50 d以上。如2013年7―9月,连续近50 d一直维持睛好天气,温度高,光照充足,果实成熟度好,在9月23―25日遭遇到强降雨(3 d降水量为260.3 mm)天气影响,则造成大南湖乡金盆岭村新丰果业逾6.67 hm2中秋酥脆枣裂果率达90%,损失达20万元以上。
避灾措施:一是加强土壤管理,及时中耕除草,秋季早追施有机肥和无机肥并混合穴施,因地温高、腐化快,可促根愈合再生,扩大根的吸收面积,有利于冬季抗寒抗旱,并为来年早期生长供应养分;二是当出现干旱天气达7 d时,及时引水灌溉,若继续干旱隔3~5 d灌水1次。特别是7月后,要注意保持土壤水分含量,到枣果白熟期后要减少灌水量,多利用土面洒水、树盘覆盖、穴灌等办法保水。如果滴灌应尽量减少滴灌时间,以防裂果的发生。
3 参考文献
[1] 姜小文,曾江桥,曾建新,等.中秋酥脆枣品比试验与适应性研究[J].中国南方果业,2006(1):51-52.
[2] 曾江桥.中秋酥脆枣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2008(1):14.
篇9
关键词: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1.水土流失成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1.1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方面是潜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动力因素。
1.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开山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且呈现出随着人口不断增强的趋势。长期以来,人为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活动是诱发和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及人为破坏,形成了两个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一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快,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越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保护,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严重的水土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妨碍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泥沙淤积,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是造成山区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1水土资源损失严重
作为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使当地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加剧干旱程度;地表活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严重下降,造成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沟壑面积扩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当地群众的贫困程度。
2.2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3淤塞河流、淤积水库等沟道工程
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水库,缩短水库使用寿命,严重影响行洪调洪、蓄水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发挥,对工程安全构成了威胁。水库由于淤积防洪能力降低成为病险水库,保灌面积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1/3,有些水库已完全丧失了蓄水灌溉能力,只能采取“空库迎汛”的运行方式,造成汛期有水不敢蓄,汛后想蓄又无水的状况。
3.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分为三项措施。一是宣传措施,通过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二是政策措施,针对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地方配套规范性文件;三是监管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执法队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及时治理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管护措施
管护措施其内容包括管理措施和看护措施,管理措施是为了调动全社会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提高治理效果和水平所采取的项目管理措施;看护措施主要是为维护和保护治理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分为自管、专管、监管措施。对属于个人所有或承包的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以自管为主,村集体所有水保设施,主要以村级管护员专管为主,对国有水保公共设施主要以职能部门监管为主。
3.3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各县(级)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土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3.4植物措施
植物防护措施配置上要求土地整治与造林种草措施相结合,对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并结合生活及美化要求。在具体布设上,注意乔、灌、草的合理搭配,绿化和美化的有机结合,实行近灌远乔,形成综合性保水保土的防护体系。造林树种的选择: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选择树木花草种类。
(1)“二退二还”:①退大坡度耕地为林地;②在低山丘陵的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开发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对此在短期内必须采取“二退二还”的退耕还林治理对策。
(2)“二防二治”。对已发生库淤、湖淤的水库、湖泊采取清淤、治污,并在库区、湖区周围营造水源涵养林,由此达到防淤、防污的目的。
(3)生物措施。进行农田防护林、护沟林及封禁治理,行成生态自我修复,使活立木蓄积量≥400m3/km2,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的能力。
3.5工程措施
3.5.1分级截流泄洪
在山丘自然林与耕地交界处,即坡岗地上部建截流沟,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在岗坡地中部和岗坡地下部,也都分别开挖截流沟,中部截流沟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坡下建截流沟,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又防止洪水倒灌。
3.5.2小塘坝工程
在山与山之间的沟谷里,修建小塘坝蓄积地表水,既可以蓄洪调洪,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综合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
4.结语
水土保持工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把预防、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保持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呈现一片蓝天、绿地和碧水,进而夯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土保持是解决目前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唯一途径。水土保持可以保持或增加土壤的水渗量,比如一些水利工程中的梯田、水库等可以有效地拦蓄径流,在汛期还可以削弱洪峰,加强防洪的能力,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延长水利工程的寿命。水土保持还可以减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就降低了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几率。水土保持的实施,不仅可以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更有利于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和基础性行业,水土保持是水利工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是现在水利工程中势在必行的策略。
1 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对水利的危害
目前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共有356万平方公里,这其中包括受水利侵蚀和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另外还有水蚀与风蚀的交错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广,总量大,在不同的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比如山区、丘陵区以及农村、城市等。水土流失导致的后果首先是枯水季节的水量减少,甚至会使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另外水土流失会使湖泊、水库、河道等产生淤积、堵塞,蓄水量就会相应的减少,也使汛期水更多,易发生涝灾;其次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水土流失,使表层土壤,随着水力的冲击,许多泥沙就会顺着地表径流流向江河、塘库,这样的话,不仅会严重影响行洪能力,抬高江河的河床,造成水位上涨,还会减弱水库的防洪能力,水库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情况严重的话会致使漫坝、垮坝等灾害的出现。
2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
2.1 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
2.2 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2.3 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
3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采取的措施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水土流失可分为点型工程和线型工程,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水土保持的实施,不仅可以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更有利于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水利工程中势在必行的策略。
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水土流失可分为点型工程和线型工程,如电站、闸站等呈点状分布,渠道等呈线型分布。大型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有配套的水土保持设施,而小型水利工程中有许多根本都没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已成为一个被忽略的环节,因此也就易成为一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生态地区。现阶段,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位,根据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3.1 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入手
首先,要对可能会引起的水土流失做出初步的防治方案设计,科学地估算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水利工程中不管是点型工程还是线型工程,其中引起水土流失的源头都是不可忽视的。其次,在水利工程项目进入初步设计时期,要细分和完善项目区的水土保持设施种类及规模,详细分析水利工程规模中的项目人为扰动原地表,并制定出细致的规划设计,同时针对项目区占用的耕地以及挖填方区,也要制定出妥善的水土保持设施设计。虽然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只是水利工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其成效却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千里之提毁于蚁穴”,在初步规划设计中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从水利工程施工入手
由于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主要分为点状和线状,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在施工阶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开挖区、回填区、弃渣场等需要运用工程措施和可生物措施相互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各自都具有特有的功能,又可以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提高地面植被的覆盖率,加强土壤的抗蚀力,有效地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挖方区,设置截流沟、排水渠等防止坡地水土流失,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防止滑坡或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发生。在回填区,整理坡地地形,并种植林草辅助,防止施工阶段风蚀、水蚀等侵蚀的发生。在施工阶段临时占用的耕地、林地上,对于产生的弃碴,尽可能地作为供应水土保持的设施使用,结束时对场地进行清理、补植地表植被,注意防护。在治沟工程中如建造淤地坝、谷坊,应根据当时的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文优势,防止边坡的冲刷。在临时的生活区,加强管理,树立水土保持的意识,防止生活污水污染农田。在施工工程中,比如蓄水、引水、堤防等都会人为的破坏原地表植被,变换坡形、沟床等,这些都是在主体工程进展中比较容易忽视的,需要施工中的工作人员树立强烈的水土保持意识,将水土保持作为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3 从水利工程管理入手
第一,要对水利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进行监视和测控。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状况(面积、强度、流失量等)动态变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其防治效益等,通过监控,掌握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发生的部位、时段、强度以及特点,以便有效地调整或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为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和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最大限度为水土保持做出贡献;第二,水利工程中需要监理机构对工程中涉及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工程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进行监督控制。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和可生物工程都对主体工程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因此,监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水土保持环境意识,对水利工程中人为扰动原地表植被的行为加以监督和控制,对于被忽视的水土保持措施,监理机构应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规范实施,减少风蚀、水蚀、以及重力的侵蚀,在水利工程中持久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4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水土保持一直是我们国家所提倡鼓励的政策。近年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兴修各种水利工程,从而能够有效地达到拦洪蓄水、拦沙保土的目的,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树广,王德伟.论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洪涝灾害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