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预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预警方案

篇1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43-01

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新标准的出台,民航飞行器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造成信号干扰等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以“事后处理”为主,以不能应对这种局面,以“事前预防”为中心的安全风险预警应运而生。本文就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进行了研究分析。

1.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基本内容

安全风险预警决策管理就是通过有效手段,预测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控制安全风险管理包括安全风险识别、监测以及判断等方面,结合这几个方面需要应对如下的决策性问题:一是进行安全风险识别时,需对比指标所提供的信息特征与风险事故状态,对于指标的选择,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容易导致维数灾难的发生,太少则会无法对风险状态进行全面判断,导致漏警情况的发生。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指标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二是,空管安全风险领域中提供的指标种类非常多,选择合适的指标也是一项重要的决策问题。第三个决策性问题是,安全风险预警管理中由风险阈值判定结果输出相应的风险预警信号,而这个信号的真实性与阈值设置的合理性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关系。总之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测中充满决策问题。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的定义是:为了提高预警精度以及预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在预警分析以及预控对策选择阶段的主要任务,分析影响预警任务实施的相关因素,并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涉及判断、选择以及寻优等环节进行优化选择的活动过程。空管安全风险预警的目标也非常明确,一方面维护各类航空器的安全运行,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交通管理体系,提升空中交通管理的效率。

2.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预警决策模式的定义为:在科学的决策技术支持下,向预警分析以及决策任务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参照的运行标准方式,是在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管理领域,为避免造成决策失误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也是为保证预警管理中决策任务的实现而产生的具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方式。

2.1 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的类型

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基于趋势预测的预警决策模式,该模式是在选择和判断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预测方法,准确、合理判断出安全风险状态的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不仅保证在适当的时刻准确的预警信息,也从信息规律识别的角度为风险处理提供策略导向。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以预测为手段研究风险预警信息的决策支持形式。

二是,基于状态评估的预警决策模式,这一模式类型,就是要从提高评估诊断精度,减少虚假错误预警的角度出发,探讨合适的方法和路径来解决在评估预警中出现的一系列判断、选择以及寻优等问题,从而达到提高预警精度的目的。

三是,基于情景分析的预警决策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面向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也就是结合系统中关键风险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判断风险事件未来各种可能的发生或发展状态,并发出预警信号;之后还需要选定合适的预控方案,对所估计到的未来风险进行缓解和控制。这一决策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更能充分体现空管安全管理中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风险要素认知等客观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向未来进行风险的预测及预控策略的选择。

2.2 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的工作原理

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不仅要协调好交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要为空中交通的有效运行提供合理预警方案,其工作原理可通过一下几个重点环节来体现:

①风险因素查找、归类

②采集必要的数据信息,并分辨有效性

③风险监控和状态诊断

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出现风险隐含,应及时预警显示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便完成了一个循环的空中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工作。

3.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方式

(1) 明确空管安全风险事件类型

风险事件是空管安全预警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监控及考察变量,衡量风险事件的指标涵有以下两大类:一是目前行业内规定的事故评定指标,也就是那些已经发生并造成损失的事件指标。比如,在安全管理方面,每年国家民航总局以及空中交通管理局都会对飞行事故万时率或飞行事故万架次率来进行考察统计,以评判整体安全状况时利用飞行;在针对空管安全风险事故时,根据各风险事件的类型进行统计,如设备故障、军航冲突、雷击等行业指标进行比较和监控;二是,学术领域目前使用的对可能诱发行业规定风险事故的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指标,这一类指标可能会造成或没有造成直接损失,但也是对已发生的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安全行为或风险因子的一种测度。例如,在预警管理领域,国内学者较多的利用一些已发生的并可能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事故症候或风险事件指标,并将其应用于预警监控或风险评估中,这些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指标主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选择。例如,空管指挥失误次数、设备故障率、设备失灵次数、管理标准失察率、飞行期间天气突变次数、信息沟通失真率等等。因此,对安全状态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风险事件不同层次及类别的指标进行统计、监控、预测,是预警管理的前提,也是进行预警信号决策及预控对策制定和优选决策的基础。

(2) 构建概率统计模型

风险事件的发生在统计意义上具备一定的时序性与周期性,因此,可以通过合理选择与构建概率统计模型来提升风险决策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基于趋势预测的预警决策模式,常用的模型为灰色GM(1,1)预测模型,该模型是一种用于处理不完整信息的理论方法,是介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的过渡系统。该模型基本满足预测要求,预测结果可用于在陆空同学风险事件的预警监测中。

参考文献

[1] 高东海.解析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2(32).

[2] 张桂喜,马立平主编.预测与决策概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篇2

关键词:武警部队 资金安全管理 风险防范 策略

资金安全管理是武警部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部队的建设发展。随着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金保障范围越来越大,管理难度明显增加。因此,武警部队必须注重资金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

一、武警部队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是武警部队正常运营的保障,部队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是部队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管理是对财政资金负责的体现,严格的资金管理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资金管理关系武警部队新时期的建设。我国正在积极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设备仪器、科技研发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保障范围不断扩大,这就对资金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资金管理有助于防治行为。部队日常运营过程中资金流动频繁,每日会产生大量的现金流,资金管理可以使财政资金得到妥善保管,确保合理使用,防止挪用、盗用,从而避免行为的发生。

二、武警部队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武警部队也需要认真审视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当前的工作现状来看,部队资金保管、使用、内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漏洞。首先,部队大量现金未能及时存储,有的大额支出也采取现金方式,借款、报销方式不规范,资金存储往往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存放现金直接增加了管理风险。其次,部队对于各种用途的资金使用操作不够规范,手续不全,进而增加坏账风险。有的部门存在大量的借款、垫款,且多用于计划外的工程消耗,不仅形成坏账,还导致预算的变动。再次,部队内部控制不严,资金管理工作各项职责分配不清,缺少相互监督与制约,资金流入流出缺少逐级审核,票据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不断加剧。

三、武警部队资金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策略

(一)树立资金安全管理理念

作为武警部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善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决策,才能充分发挥事前防范的优势,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而武警部队的资金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发挥顾全大局的精神。这就要求部队领导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召开组织大会、政策宣讲、案例观摩等活动,向各部门人员讲解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从而使各部门人员凝聚风险意识,明确自己在资金安全管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人人参与的管理氛围。

(二)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对于当前资金保管和使用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武警部队应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努力化解现存的财务风险。首先,部队应认真执行存款制度,按照国家金融政策和军队资金管理规定,按时将现金存入指定银行账户,避免存放大量现金,严禁私自出租出借账户。其次,部队应健全资金使用制度。对于日常产生的报销业务,财务人员应使用网上银行办理,超过网银结算起点的业务应由银行办理结算,确保资金流出具备可追溯依据。提取现金必须经领导审批,借款和垫款必须在规定期间内清理。最后,部队应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为确保财政资金集中用于部队建设发展,堵塞资金管理漏洞,部队应实行双主官联审。

(三)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武警部队财务部门中会计和出纳必须实行分管,不能因人员调配不力出现会计兼出纳的情况,由一名财务人员既负责账目又管理资金,从而引发财务风险。会计和出纳必须在双人经办的事项上保持高度警惕,严防一人独揽大权。在业务分管的基础上,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对账制度,日清月结,每周、每月仔细对账,清理各项往来资金,然后详细填写《库存现金盘存报告表》以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盖章存档。财务人员应对各项资金使用严格审核,认真执行操作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财务部门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定期分析资金安全管理的成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防止财务风险的蔓延。

(四)完善资金管理责任机制

虽然财务部门是资金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的核心部门,但其他部门的工作也都会和资金发生关联,并关系到财务部门资金安全管理的成效。因此,武警部队应完善资金管理责任机制,将资金安全管理的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以及部门中的人员。部队领导、财务人员、各部门负责人等应签订责任书,以增强资金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部门员工应通力配合,对资金的使用保持谨慎态度,努力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为激励各部门参与配合的积极性,部队应实行绩效奖励,对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突出的部门、员工给予奖励,并将资金管理工作纳入各部门业绩考核的范畴。

(五)建立应急管理预案

为防范资金管理风险,武警部队应高度重视对风险的事前防范,定期开展调查抽查,对资金、票据、印章、往来款项等加以检查,加强监督力度。同时部队应建立应急管理预案,对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并细分风险增大时和风险事件发生时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应急处理预案,于风险发生前加强日常演练,以提高部队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预警机制概述

1、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风险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解释风险含义。随着风险理论研究的深入,被普遍接受的风险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人们对对象系统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它也可以表述为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

式中:R―风险;

P―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

C―该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后果。

2、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是指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而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所引发的。因此,全面认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准确界定财务危机是进行财务预警系统研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理论作为对现有管理理论的扩展,是一门专门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逆境现象、管理波动、管理失误的本质特征、成因机理和发生规律,研究如何构建企业管理系统的防错、纠错机制及建立避防失误、扭转逆境的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它将企业内的各种逆境现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来考察,在分析了逆境与危机现象的形成机理与内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预报与预控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用于监测、评价、预报企业逆境现象与危机现象的预警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企业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决策事务管理、技术管理等的具体预警模式和方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与预警机制分析

1、财务风险的分析

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个财务活动中,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损失性、收益性等特征。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不为人们的意志所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某种技术或方法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却不能完全避免、消除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意味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财务风险的损失性表现在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及获利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财务风险的收益性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财务损失的发生,还能取得较高的财务收益。

依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进行综合辨识,然后在特定分析方法基础上拟定一个基本风险标准,并以此来估计和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统计、会计和数学工具,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结合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各种形式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财务风险主观分析方法和财务风险客观分析方法,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主观因素,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企业客观因素。

2、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

(1)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性质。财务预警系统属于微观经济预警范畴,事实上它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它集预测与警示、排警于一身。首先要预测财务危机及可能的风险,然后将其以特别的方式警示利益相关者,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规避风险。

该系统作为经营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子系统,为企业改进经营决策、有效配置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财务预警系统具有参照性、预测性、预防性和灵敏性四个特性。

财务预警系统可以依据企业财务运行特点和相关规律等,从大量的财务指标中,筛选出能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系列,运用财务管理原理和数量分析方法,测算出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态的指标和指标体系,使其成为我们判断和认识企业财务运行规律的参照指标和指标体系。企业财务运行各影响因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财务运行状态的发展趋势和变化,预测和推导与此密切相关的各因素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不良征兆时,可以及早寻求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一旦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中相关指标贴近安全警戒线,便可以及时寻找导致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以化解财务危机。由于企业财务体系中各因素之间密切相依,存在互动关系,某一因素的变动,会在另一因素上敏锐地反映出来,从而提供相关预警信息。财务预警系统的上述特性,使其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将企业财务中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之中。

(2)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特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先报警。因此,它可以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在合适的时点上报警,使决策者提前作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切实可行、高效运行的财务预警系统,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需要。一个完整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包括预警机制的建立、指标体系的构成、预警方法的使用和防警排警的措施等四个方面内容。

财务风险预警可以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特定事件进行预测,根据各种财务指标的实际状况与企业制定的标准进行比照,如果发现企业的实际财务指标与预定标准不一致,就会发出警报,使管理者针对这些偏差作出决策。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对企业经营中的预警结果,发现财务指标的偏差所在,并通过分析找到影响这些指标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处理。先找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根本因素,再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正确方案和措施。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就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并在以后的经营中防止类似不利影响因素的再度发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进行。

三、企业财务预警的方法

企业财务预警的方法可分为黑色预警方法、红色预警方法、黄色预警方法、绿色预警方法和白色预警方法,每种方法中都包含了一套基本完整的预警程序。

黑色预警方法:依靠考察某一有代表性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性来进行预警。黄色预警方法:是一种由因到果的分析。利用反映警情的一些指标的指数来进行预警,需要对指标进行综合,经常用到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两种形式,把一系列反映警情的指标与警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处理,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分数预测警情程度,在统计预警方式的基础上对预警进行进一步分析。红色预警方法:其特点是重视定性分析。红色预警方法经常用于一些复杂的预警。主要内容是对影响警情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最后结合预测者的直觉、经验及其它有关专家学者的估计进行预警。绿色预警方法:同黑色预警方法相似。白色预警方法:在基本掌握原因条件下用计量技术进行预测。

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

1、预警系统的目的性

预测与警示只是手段,排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是目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若要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实时且合乎企业需要的各种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实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经营者应早日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作进一步分析判断,找出问题,用最恰当的办法将之解决,及时防止财务恶化。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出现。

2、几个预警系统的制定方案

(1)在财务危机分析清楚后,要立即制定相应的预控、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为此我们可以设立企业预警部实行预警管理,将财务预警组织作为企业预警部的一个分支。将财务预警的职能和其他方面预警的职能全部交给一个单独的预警部来执行,有利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总体把握。

(2)在财务部门中设立财务预警分析员的工作岗位。这种模式对财务预警分析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了专门的分析员,财务预警工作可由财务部门直接开展,因而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可靠的财务信息作为预警分析的依据。

(3)由企业的某些除财务部以外的职能部门(如审计部门,安全部门)承担财务预警工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将财务预警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或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并能保证预警工作的独立性和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

(4)财务预警系统要在实践工作中实现理论上的功能,需要建立起计算机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的自动性,它还可以为企业财务预警管理提供“标杆”的作用。

(5)企业可以在面临不正常的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状态下设置临时性的机构,如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财务预警咨询小组、领导小组等,其成员由临时从主要职能部门中抽调的负责人或有能力的人组成,因为这些管理人员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了解。

3、达到的预警效果

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可以在对大量资料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经营波动或财务危机征兆。这个信息系统还应能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资料和数据,使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能以实际经营状况的数据体系,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还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实施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及反馈的职能,并为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篇4

[关键词] 营销危机 消费者研究 虚拟社区 预警

近年来,我国企业营销危机不断增加,这些营销危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首先要建立内部的营销规范,建立起企业营销危机责任制度和营销危机预警与防范机制。而与此同时, 随着互联网日益进入人们生活, 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第四大媒体, 互联网由于其互动的特性, 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其中发表自己对某产品, 某品牌的评论, 这些观点, 评论尤其集中在某些品牌的虚拟社区上。这些评论信息直接来自消费者, 对企业很重要, 一旦消费者对企业的营销政策不满意, 这些评论信息将对企业起到预警作用。

本文将首先阐述营销危机的概念和相关研究成果, 然后论证互联网的虚拟社区在营销预警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基于营销活动中的基本要素提出一套相对完善的面向虚拟社区的消费者营销危机预警系统。

一、营销预警与网络虚拟社区

营销预警,指提前预测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各种显在的和潜在的风险,以便企业决策层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营销预警管理的核心就是风险防范,通过风险防范将营销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发生经济损失。实施营销风险的预警管理,目的在于当营销风险处于初始阶段就发出警报,化解和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制定最佳的营销策略,实现营销目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己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网络介入生活并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忽视。今天,网络的传播地位已经确定。从互联网出现之初,“社区”的观念就成为其核心的要素。《感测与响应网络营销战略革命》一书中也提出了网络经济中体现顾客价值和利益的理论,即内容、社区、商务和定制,认为当一个新事物至少满足以上四个标准之一时,它就为顾客创造了真正的价值,其中提到的社区即是指虚拟社区。将虚拟社区描述为技术时代最为有效的商业模型,认为就网络而言,网络社区是最能够满足消费者沟通、咨询以及娱乐的需求,同时虚拟社区能满足企业在社会上与商业上的多元需要,因此有学者认为经营虚拟社区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虚拟社区是网络媒体中最理想的研究消费者对企业营销策略接受程度的地方, 一旦企业的营销系统出现问题, 社区也必然发出第一道预警信号。因此, 虚拟社区可以成为一个企业的营销预警的前沿阵地。但是我们因该选择哪些指标对危机程度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呢?

二、预警指标体系

本文在构建营销风险初选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先忽略行业和企业个体的特性,力求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预警指标体系,使之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实际的营销预警中,结合某个公司自身的情况以及其所在行业的情况,或者通过选择一批在营销上成功和失败的同行业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在本文所提供的指标框架基础上进行筛选和调整,可以找到企业营销预警指标。在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有目标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

在营销风险初选指标结构中,子准则层包含15个风险预警因素。预警因素同具体的预警指标一样,也是初步选出的框架系统,不一定能保证各个风险因素之间是绝对相互独立的。如果完全按照这15个预警因素去提取预警指标,就会构造出一个很庞大复杂的营销预警指标体系。体系内部的各个指标之间有可能具有很大的相关性,造成信息的重叠。因此,在构建营销预警指标体系之前,应该先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合并消除相关性,为后面的定量方法解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简化运算。

用来筛选初选指标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将原来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实现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层次分析法是综合众人意见,科学地确定各因素权重的数学手段;聚类分析可根据营销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似程度,采用某种与隶属度有关的距离指标,将评价因素划分若干类别;判别分析根据各因素的权重和隶属度,采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将各实体判归最可能的评价等级。

三、营销风险预警

营销风险等级评价是指在营销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结合各个营销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得出营销活动发生营销风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随着时间推移,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及自身业务活动的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导致原有营销风险因素的变化并产生新的营销风险。因此,应定期进行营销风险评价,修正营销风险处理方案。除了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外,营销风险还可以用 A-FA 综合评价。营销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较好的处理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观评判等问题,是营销风险综合评价的一个有效方法。预警准则的设置要把握尺度,如果准则设计过松,则会使得有危险而未能发生警报即造成漏警,从而削弱了预警的作用。如果准则设置过严则会导致不该发警报时却发出警报导致误警,使企业虚惊一场。预警系统中的警报准则的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和综合预警三种模式。

1.指标预警

指标预警是根据预警指标的数值大小的变动来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确定要进行警报的指标为Χ,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将风险划分几个等级。假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安全、初等危险和高等危险,同时设它的安全区域为[Χa,Χb],其初等危险区域为[Χc,Χa]和[Χb,Χd],其高等危险区域为[Χe,Χc]和[Χd,Χf],则基本警报准则如图所示。

当Xa≤X≤Xb时, 不发生报警;

当Xc≤X≤Xa或当Xb≤X≤Xd时, 发出一级警报;

当Xe≤X≤Xc或当Xd≤X≤Xf时, 发出二级警报;

当X≤Xe 或 X≥Xf时, 发出三级警报。

2.因素预警模式

在预警管理指标体系中,既存在可计量的因素,也存在不可计量的因素。对于可计量的风险因素,可以采用指标预警的方法;对于不可计量的风险因素,可以采用因素预警方法。因素预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某个风险因素作为报警点,即当风险因素 Χ 出现时,发出警报,当风险因素 Χ 不出现时,不发出警报。另一种是视这种风险因素为随机变量,如同指标报警法,随机变量的概率属于哪个范围就发出什么等级的警报。假定该随机变量发生的概率为P(X),设安全区域为[0,Pa],初等危险区域为[Pa,Pb ],高等危险区域为[Pb,1]。则第二种警报模式为:

当0

当Pa≤P(X)

当P(X)≥Pb时,发出高级警报。

3.综合警报模式

把指标预警方法和因素预警方法结合起来,并把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可以得出一种综合警报模式。按照模糊综合评价中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确定所对应的风险等级状态,然后按照不同的风险状态发出警报。警报的发出可以采取“亮灯”的方式,亮灯的目的在于警示风险管理者及时调整策略,以减少营销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企业营销抵抗风险的能力。

本文按照可能带来的损失程度大小将营销风险确定为五种状态或五个等级,即优良状态、正常状态、低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五种状态。从综合评价得到结果,即可看出对应的风险等级,并进而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警报可以采取“亮灯”的方式。当出现一级风险时,亮“双绿灯”;当对应风险为二级风险时,亮“绿灯”;对应三级风险时,亮“黄灯”;对应四级风险时,亮“红灯”;对应五级风险时,亮“双红灯”。一级风险为优良状态,没有风险迹象,可以放心经营。二级风险为正常状态,基本没有风险,应大胆经营。三级风险为低度风险状态,这种状态一般无碍大局,仅对营销主体形成局部和微小的伤害。对这类风险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控制,;四级风险为中度风险状态,会使营销主体遭受一定损失,在某些方面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或留有一定的后遗症。对这类营销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并加强控制;五级风险是高度风险状态,即危机状态,风险一旦发生,损失较大,后果较为严重,往往会威胁营销主体的生存,使企业一时难以恢复或直接导致破产。对这类营销风险必须立即预警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处理,降低风险等级,回避恶性损失。

参考文献:

[1]佘廉高风彦李东久:企业营销预警管理.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肖东生: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监测与预警思考.企业经济,2000

[3]徐利琴:企业营销风险的预警问题研究,2006

[4]范晓屏:虚拟品牌社区参与对产品品牌忠诚的影响研究,2007

[5]高辉: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2006

篇5

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风险预警系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实时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对已识别的各种风险状态进行成因过程和发展态势的描述与分析,并依据预警模型,评价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相应的警示信号[3]。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一)警源监测功能

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条件状况,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大量收集各方面信息,合理设定警源,监测企业可能面临、即将面临和已经面临的内外部各种不利条件和环境要素异动状况。

(二)识别诊断功能

基于预先设计的电子商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跟踪发现的异常情况,寻找企业中的不安全因子,通过指标值的变化明确风险及其变化趋势,运用各种风险识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将监测的实际值与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判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领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危害性。

(三)预防预控功能

监测、诊断风险之后,对症下药,判定是否需要采取预控对策,以及采取怎样的预控对策,制定预控方案,提早进入风险预防和预先控制,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企业内外资源开展积极的风险救援行动,将各种电子商务风险进行消除、减弱、或转移,以减轻损失程度,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辅助决策功能

通过对每次预警进行评估总结,提高企业的风险预警和控制能力,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预警系统和相关政策作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为企业电子商务各环节提供决策信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架构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需求,其构成包括风险信息收集子系统、风险信息识别子系统、风险评估诊断子系统、风险预警报警子系统和风险预警预控子系统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依据风险预警管理流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图1)。

(一)风险信息收集子系统

良好的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风险警源是风险预警体系建立的起点,也是风险预警体系建立的基石,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数据信息储存和提取的中心。风险信息收集子系统主要是根据风险警源系统收集企业信息、交易信息、安全信息、信用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等,并能及时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风险信息的收集,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即利用互联网和企业既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收集,同时也要充分重视人际渠道、传统渠道来收集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结构化处理。

(二)风险信息识别子系统

风险信息识别是在确定风险警源领域的基础上识别出真正表征电子商务风险的信息,剔除非风险信息,是原始信息向风险征兆信息转换的过程与结果,是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分解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4]。风险信息识别子系统运作的结果就是找出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中所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包括信息风险、交易安全风险、信用风险、政策法律风险、技术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等。

(三)风险评估诊断子系统

风险评估诊断子系统主要是根据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的类型,按照风险征兆的变化状况,对风险给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破坏进行系统和动态评估,从而确定风险警情的等级。电子商务风险评估主要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定风险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或头脑风暴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风险信息进行计算,得出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综合评价值,依据严重程度将企业电子商务风险划分为无风险、轻度风险、中度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度风险五类警度。

(四)风险预警报警子系统

风险预警报警子系统主要是指根据风险程度的评估结果,并参照制定的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阈值,判断风险指标是否突破了风险警戒线,参照预警制度,决定是否发出警报、警报级次、报警方式。如果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综合评价值处于正常范围内,则进行正常监控,并反馈信息;如果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综合评价值处于有警状态,则要进行诊断分析,从而决定是否发出预警。由于在风险评估诊断时将电子商务风险划分为五类警度,因此,在报警子系统中,可采用蓝、绿、黄、橙、红5种颜色来标示风险等级。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企业经营稳健,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企业经营基本稳健,存在轻度风险;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企业经营状况一般,存在中度风险;当预警信号为橙色时,表明企业存在较大风险;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企业经营状况很差,存在重度风险。在具体报警实践中,即使电子商务风险综合评价值处于正常范围内,如果某一类型风险的评价值偏高,也应引起注意,并适当报警,以避免该类型风险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五)风险预警预控子系统

风险预警预控子系统主要是根据风险报警的结果,给出相应的分散、化解、规避或者转移风险等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然后将信息反馈给风险信息收集子系统,并进行调整和动态监测。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电子商务风险,为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应该采用的规避手段;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电子商务风险再度发生。

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策略

(一)建立预警组织机构

为了使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首先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构。该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由企业内敢于创新、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等素质,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参加,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组织推动建立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对电子商务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改进风险预警方法、技术和模型,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并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电子商务风险预警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同时组织推动风险文化建设。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风险预警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管理又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旨在风险管理,只有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预期效果。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实行科学的资本管理、采用严谨的内部控制程序与方法、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建立系统化、透明度高、及时性强的信息披露机制,将企业的一切活动置于内外部监管之下,通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健全内控管理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奖惩措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其业务运作的透明度,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三)确定警源分布总图

企业电子商务风险主要有7类风险,为了提升预警质量与效率,应广泛搜集、整理与电子商务风险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及其分布于企业电子商务的具体领域和环节,绘制出企业风险警源分布总图和各类风险警源分布详图,为风险预警奠定相应的信息基础,只有这样,预警系统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进而发出预警,以降低企业电子商务风险。

(四)建立风险指标体系

要对企业电子商务风险进行系统和动态评估,从而确定风险警情的等级,需要设定风险评估指标,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风险警兆状况,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报警和控制措施。应遵循科学性、层次性、重要性、灵敏性、可比性、稳定性、时效性、可行性的指标设计原则,将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总体上划分为7大模块:信息风险、交易安全风险、信用风险、政策法律风险、技术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每个预警模块各选取若干具代表性的指标,综合起来共同构成电子商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设计,将另文阐述)。

篇6

关键词:风险;预警;财务指标

一、引言

我国学者对财务预警的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真开始正切入研究企业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学者们都想从中找到其“因果”关系,确定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二、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别

1.按风险形成原因分类。根据风险形成原因不同,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1]。(1)所谓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很多,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都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影响,而经营风险又是普遍存在的。如产品销售决策的不当、产品成本的不稳定、固定成本的比重较大、产品价格的波动、市场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消费者的选择变化、通货膨胀等,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2)所谓财务风险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筹资融资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中总会借入资本,企业负债经营,不论利润多少,债务利息是不变的。因此,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之一,它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同时会加大企业的风险。

2.按投资主体分类。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风险又可分为市场风险和公司特别风险两种[2]。(1)所谓市场风险也称为系统风险或不可分散风险,是指所有对企业产生影响大多数公司的因素而引起的风险。如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国际政治形势、天灾人祸、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供应与需求关系的改变;又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变化、经济危机、通货紧缩、利率变化、汇率变化、经济衰退以及高利贷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因素会对大多数投资对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企业无法回避,最会诱发企业的市场风险,所以也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2)所谓公司特别风险也称为非系统风险或可分散风险,是指发生于某些随机事件导致的,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个别公司遭受火灾,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诉讼的失败、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等。也就是说,企业特别风险可以通过将资金投资于多种资产来有效地分散风险的。

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形式

财务的表现形式就是财务指标。目前我国常用的财务指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等用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本文是研究财务风险预警,要分析的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灵敏地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及时预警[3]。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两个方面来直接反映财务风险。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等[4]。

例如: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也是考核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 ×100%

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运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通常认为,流动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短期债权人利益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

例如:以某企业2011 -2012年度的资产负债表有关资料为例,对该企业的流动比率进行计算分析,见表1。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2011年每1元流动负债有0.86元的流动资产作保障;2012年从86%的基础上提高到123%。从债权人角度来看,这当然很好,因债务的保障程度提高了;从企业经营者角度来看,短期偿债能力提高,其财务风险就降低,企业筹集资金也容易了。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来直接反映出财务风险[5]。

2.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一个企业要持续经营和稳步发展必须取得利润,而利润获得多与少体现盈利能力比率的大小,企业如果有足够的利润,就可以偿还各种债务,支付股利或借款利息,同时还可以对外进行投资等。因此,评价和判断企业盈利能力主要通过收入盈利能力比率分析、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分析、投资盈利能力比率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率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与分析。

(1)收入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 ×100%

(2)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营业成本利润率两种。

例如: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 ×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是反映企业支出与耗费的直接比较,是反映企业增收节支,促进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3)投资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企业取得营业收入的大小,必须与企业原始投资为基础。而获得利润的多少,与该企业投资规模的大小和投资质量有直接关系。我们在考核企业获利能力时,必须要对投资收益能力和资产的获利能力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

例如: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4]。它反映了企业资产综合营运效果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取得经营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 ×100%

= ×100%

其中:平均总资产=

(4)公司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但可通过一般股份公司盈利能力的比率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市盈率、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每股净资产和股利保障倍数等比率进行分析。

例如:市盈率

市盈率就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普通股每股收益之比。也是反映投资者对每股收益所愿支付的价格(又称市价),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 ×100%

一般来说,市盈率是反映股票市场的期望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者对股份公司越来越看好,其股票投资风险较小。

3.企业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运营能力指标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企业驾驭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能力[6]。该指标既可反映财务风险,又可反映经营风险。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运用资产的效率,使财务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计量

企业财务风险,可根据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研究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最好方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掌握分析研究的情况,把风险程度予以量化。风险与概率直接相关,对风险的衡量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确定概率分布

什么叫概率分布,概率是度量随机事件发生的一个数学概念。例如,掷硬币为例,投掷一次硬币,正面向上向下的概率各为50%。如果将所有可能的事件或结果都列示出来,并且对每一种事件都赋予一个概率,把他们列示在一起,便构成了概率分布见表4。

概率分布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离散型的概率分布,可能出现的概率结果有限,比较容易计算。在经济决策分析中,大都采用离散型的概率分布来分析问题。

所有的概率分布都必须符合以下两大要求:

(1)出现每种结果的概率( )都在0~1之间,即:0≤ ≤1;

(2)所有的概率之和应等于1,即 =1

例如:M公司有项目甲和项目乙两个投资项目,投资额相等。假如未来的经济状况有繁荣、一般、萧条三种。根据市场调查、预测,项目甲和项目乙两个投资项目在不同季节情况下的预期报酬率和概率分布见表5。

表5 投资方案的预期报酬率及概率分布

2.期望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是各种可能的报酬率按其概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报酬率,它是反映集中趋势的一种量度。其计算公式为:

= i

上式: ——期望报酬率;

——第I种可能结果的概率;

i——第I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

n——可能结果的数目。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算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期望报酬率。

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0.3×45%+0.5×23%+0.2×10%=27%

项目乙的投资报酬率=0.3×15%+0.5×21%+0.2×25%=20%

显然,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27%大于项目乙的投资报酬20%,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的分配程度也大于项目乙的离散程度。投资报酬率的离散程度不同,说明风险不同,通常情况下,报酬率分散程度越大其风险也就越大。

3.标准离差

标准离差是各种可能的报酬率偏高期望的报酬率的综合差异,是反映离散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衡量风险大小的统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

上式: ——期望报酬率标准离差;

i——第I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

——第I种可能结果的概率。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标准离差如下。

标准离差越小,说明离散程度越小,风险也越小;反之,风险也越大。但是,标准离差是一个绝对值,而不是一个相对值。它只能用于反映某一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的比较,需要采用标准离差率这一相对值指标。

4.标准离差率

标准离差率是标准离差与期望报酬率之比。它与相对数来衡量待决策方案的风险。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率(V)= ×100%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算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标准离差率如下。

项目甲标准离差率(V)= ×100%= ×100%=62.30%

项目乙标准离差率(V)= ×100%= ×100%≈65%

在期望报酬率不同的情况下,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风险概率的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等[7]。

1.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是所有企业应首先考虑的风险对策。当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项目可能获得的利润予以抵偿时,规避风险是最可行的简单方法。如我们要拒绝与不诚实的企业进行业务往来。放弃有可能导致企业损失的投资项目减少风险。

2.降低风险

降低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发生;另一方面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降低风险损害的程度。降低风险的常用方法包括:①进行准确的预测,提高风险意识;②对决策进行多方案的优选,准备代替方案;③采取降低风险的保护措施,预先防范风险。

3.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企业以一定的代价,采取某种方式、措施将发生的风险损失转移出去的风险防范方式。转移风险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项目部分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指将项目的一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项目承包方,如在联合开发、租赁承包、合资合营、安装施工等过程中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合同方承担。

4.接受风险

对于损失较小的风险,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承受损失,可以采取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自行消化风险损失。风险自担是指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是指企业预留一笔风险基金或有计划地计提风险基金,如坏账准备金、跌价准备金等。

六、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如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只有收集了相关资料,采用相应措施和研究方法,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信息表现,对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和运用。就能找到相关的应对方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我国系统性地深入研究企业财务预警体系起步是相对较晚的,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进行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分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调查分析法、分阶段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和管理评分法的定性分析法。有通过对预警指标进行筛选,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模型,用数字比较对企业财务危机作出判断的方法,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的定量分析法,具体包括(1)迈耶和皮弗的LPM模型和马丁的Logit曲线回归模型;(2)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3)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4)Z得分模型[8]。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这些探索研究中,学者们有的选择了国企公司为研究主体,有的选择了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有的选择了企业财务风险定量分析法,有的选择了定性分析法,如此等等。研究对象都比较单一,研究方向单纯,都没能以一概全。但实际上,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财务风险发生、发展情况分析,以及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现象、形式等的探索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企业而言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取得胜利而进行战略管理的重要方式。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润华.财务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8

[2]张平韬.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J].价值工程,2011.(7)

[3]胡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会计之友,2011.(2)

[4] 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1

[5]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1

[6]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0.(8)

篇7

【关键词】E卡时代 ATM机预警干预

E卡时代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特点对银行安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许多银行的ATM机监控系统实际上仅是一个“事后的录像查询系统”,而不能起到事先的预警、报警的作用。从全国不断发生的针对ATM机及电子自助银行案件来看,现有的银行安保监控系统在目前越来越复杂多变的ATM柜员机环境面前已显得难以应对。

前一阶段周克华等的疯狂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滞后的银行安保系统所带来的沉重教训,因此根据ATM机及自助银行的治安环境特点及当前各类案件的特征和发展态势,E卡时代ATM机主动防御型预警干预的安保策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提高市民自身保护意识,防范犯罪发生

据调查发现:市民取款4大习惯存隐患:1.缺少观察;2.遮挡不严;3.遗忘凭证;4.神态紧张。为此银行方面要通过各种大众媒体告诉客户ATM犯罪的常见手法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醒客户增强风险意识。提醒客户尽量不要携带大量现金,在交易过程中最好使用银行转账业务。在取钱过程中,市民需仔细观察周围情况,一旦发现有陌生可疑人员跟踪,须停止取款行为。注意ATM机等取款设施中有无异常之处,确认完毕后方可进行取款操作。取款完成后,要保持神态自然,举止保持常态,不要将钱放在醒目位置,以防引起不法分子注意。使用ATM机的时候,最好选择在白天。另外一旦发现自己账号的数额有问题,必须马上通知银行冻结自己的账号,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的损失。

二、提高ATM机的安保工作, 建立ATM机主动防御型预警干预机制

(一)建立全方位的监控安保系统

对客户而言,安全的取款环境、避免损失、无案件发生是其对银行最基本的要求。而目前还停留在事后视频取证阶段的查询系统,显然无法面对当下越来越复杂多变的ATM柜员机及自助银行取款环境。当然,现有的“事后的录像查询系统”在案发后的取证工作中确实曾经、现在也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但在最重要的前期预知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从近期特别是周克华的疯狂事件中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建立一套全方位、全时段、能最大限度地预知风险、规避风险发生的监控安保系统已成为银行界摆在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预知风险、规避风险发生,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利益,维护银行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建立基于激光测距原理的反盗码方案

目前日益猖獗的ATM盗码窃取客户资金案件已成为当前警方和银行非常棘手的一大问题。目前最常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作案手法是:犯罪分子在ATM柜员机的插卡口、键盘加装盗码设备以盗取持卡人号码,同时安装摄像头窃取密码。理论上,只要插卡口不被犯罪分子破坏利用,银行客户的账号和财产是安全的。现有的使用广泛的基于视频的智能监控系统的实际可行性很差,监控预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建立基于激光测距原理的反盗码方案势在必行。该方案利用激光具备高精度的特性对插卡口进行扫描,盗码器的安装必然导致插卡口物理形态的改变,而激光测距传感器能够及时精准地捕捉这种变化。结合物联网模块或者短信报警模块即可在犯罪嫌疑人刚开始安装盗码设备时就能发出警讯以便相关人员实施抓捕或制止。激光技术在ATM安保领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被动防守思路,提供了一种现实的积极防御途径,从系统录像取证到主动预警防范,大大提升了ATM机的安保级别,弥补了单一视频监控的不足。

(三)建立防范ATM监控系统本身被损坏的系统机制

时下许多银行将监控主机安装在ATM(自动柜员机)机内或旁边,而且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导致犯罪嫌疑人对ATM监控主机的破坏时有发生,结果导致现场证据缺失,无法复原已被破坏的信息,这大大增加了警方破案的难度。因此如何确保ATM监控主机设备的自身安全就成为目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安保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为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银行应在ATM监控主机内嵌入防水灾火灾、防震、防移等多种功能的传感器,这才是解决监控主机被破坏、监控系统难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监控主机内安装高效多能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监测仪等。另外,为了预防监控系统被切断电源,银行也要在ATM监控系统设备加装防电源破坏装置。这样即使监控主机电源被破坏,ATM柜员机及自助银行的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安保系统也会发出相应的信号报警,以引起客户的警觉,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人身、财产的风险性,减少客户和银行的矛盾,保护客户和银行的利益。

以上总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视频监控思路,充分利用各类传感器建立起前沿预警、现场威慑、设备安全、案件控制、力量投送的完整体系。

当然,鉴于当今社会的特点以及银行ATM机环境的复杂性,任何企求建立一劳永逸的以应对日益多变的ATM机环境的安保系统都是徒劳的,但是只要银行及安保服务商高度重视安保工作,同心同力,实行技防、物防、人防的有机结合,一定能切实有效地创造安全的取款环境,打击ATM机专业犯罪、保护持卡人的利益,维护银行的社会形象,保障金融支付秩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财政风险;风险预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9YJC790171)

作者简介:李昊(1970-),男,河南沈邱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迟国泰(1955-),男,黑龙江海伦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路军伟(1978-),男,江苏铜山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讲师。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126-04 收稿日期:2010-01-2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谢幕,迪拜的债务危机又粉墨登场。这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虚假繁荣的背后往往隐匿巨大风险,也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和全面检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并加强风险的预警和管理。其中,我国地方政府现有各类债务所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尤为值得我们警惕。为应对金融危机以及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中央政府于2008年推行由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一举措出台以后,地方政府举债将逐步由暗转明,风险预警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于地方政府因债务问题导致的财政风险预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仍然不能对现有债务管理和预警管理产生实质性影响。本文拟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产生和作用机理进行剖析,以此为基点全面和深入分析我国现有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生成机理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财政风险是财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国内外实践也表明,财政危机的爆发总与政府的债务有关,因此,虽不能说债务一定带来财政风险,但是债务是风险的根本原因(马骏等,2005)。我国学术界也普遍认为,我国当前最可能引发地方政府财政危机的是地方政府的各类债务。因此,要理解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生成机理,必须理解地方政府各类债务的形成背景及原因,及其对财政风险的作用机理。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国内学者普遍推崇Hana(1998)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这一分类框架对于提醒人们不能忽略或有和隐性债务可能引发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我们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财政风险的作用机理并没有明显帮助。因此,必须重新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按其他方法进行划分。本文中,笔者引用马骏等提出的“被动性”和主动性债务的两分法的划分方法:(1)被动负债:是由于体制转轨和下级执行上级政策所导致的债务,例如,养老金缺口、粮食亏损挂账、农基会关闭后造成的负债等,国企亏损或倒闭造成的负担,行政管理体制造成的附属事业单位负债;(2)主动负债:是指县市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而形成的负债,例如,地方政府举借外国政府和金融组织贷款,地方政府为了进行城市改造而成立政府投融资公司进行的借债等。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是以分税制为起点,在“被动负债”和“主动负债”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首先,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均衡。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通过这次改革,财权进一步向中央政府集中,地方政府可支配的财力相对减少:地方税种规模较小,税源分散,地方税中还没有形成举足轻重的主体税种,从现行的国家税收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归地方政府。并且地方税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征收难度大、增长弹性小(饶友玲,2004)。从数据上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重,1993年为78%,而2005年则下降到47.7%。与这一趋势相对应的是,政府的支出责任则进一步向地方政府下移,地方政府不但要承担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负责教科文卫、农业等方面的支出责任。这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严重不平衡。也为日后财政风险的产生和积聚埋下伏笔。

其次,政治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被动负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财权与事权的不平衡。在财权和事权本就不平衡的境况下,由于体制转轨、宏观政策变动以及历史因素等原因产生的被动负债无疑使地方政府雪上加霜。具体来看,国有企业改革亏损、工人下岗再就业等社会问题使地方政府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在粮食企业亏损挂账,养老保险出现缺口等问题上,地方政府也天然地承担了兜底责任。这些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变迁带来的社会性问题,最终都要形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形成被动式负债。这种被动负债使得原本财力就不富足的地方政府更加捉襟见肘。不仅如此,宏观政策的一些转向或变化,比如取消农业税等也从收入和财力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平衡。

再次,在既定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下,扭曲的政绩观和财政机会主义驱使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规避法律的变通方式去主动负债,以化解财权和事权的不平衡,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公共产品。例如,国债转贷、从国外金融机构贷款;恶意拖欠企业单位或个人的款项;放纵甚至为所属事业单位借债提供隐性担保,来实现提供某些公共产品的目标,如高等学校贷款;成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公司,负责政府公共项目的投融资管理,从银行贷款融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土地使用权或各种项目收费权为这些贷款提供隐性担保。虽然这种主动负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缺乏对“财政机会主义”有效约束的情况下,这种主动负债无异于“饮鸩止渴”,在不断地积累和加剧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最终,在被动负债和主动负债的共同作用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形成,并随着主动负债规模的增加而不断地积聚。如图1所示。但两者的作用机制又稍有不同,被动负债更多是由于体制转轨或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具有收敛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的发展,可以逐步被消化并最终得到有效化解。相对而言,主动负债导致的财政风险更为复杂,由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扭曲的政绩观和财政机会主义,只要制度环境、政绩考评机制、约束条件等没有发生变化,则具有发散性和扩张性,尽管初期规模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加速度累积财政风险。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而不断累积的财政风险愈演愈烈,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警信息的取得困难

没有信息就无法预警,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取得困难,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各类债务信息。一方面,由于体制转轨和历史原因造成的被动负债难以估计和计量,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债务管理机构,各种

被动负债的资料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里,属多头管理,事实上,没有那个部门能够准确地给出地方政府各类被动债务的总量。另一方面,我国《预算法》第三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不允许预算赤字,第二十八条又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证券”,因此,尽管我国地方政府存在大量主动式负债,但基本都是暗中举债,通过各种途径规避了法律障碍,因此既无动力披露,也不能披露,因为,若披露,不仅将给自身政绩摸黑,而且也意味着其举债行为违反了预算法的规定。这两个方面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极度匮乏,债务总量信息和债务增量(特别是主动负债的增量)信息都无法通过正规和权威渠道取得。此外,目前也不存在一套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而且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许多债务信息,包括间接负债和隐性负债,无法进入这一会计系统。我国现有地方财政风险预警研究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各种财政统计资料,如如地方的统计年鉴、财政年鉴,或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其信息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信息取得困难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的首要制约瓶颈。

(二)“财政危机”表现的层次复杂、模糊

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财政风险是财政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但财政危机在西方国家有着清晰的界定,如美国政府间关系咨询委员会认为,财政危机通常是下列类型的一种:(1)破产:只适用于那些按照联邦破产法第9章的规定,要求宣告破产的正式申请的情况。要想申请破产,政府必须宣布其没有偿付能力。(2)政府债券、票据、支票的不兑付:无力支付到期的利息或本金。(3)无法履行其他义务,例如工资、供货商和养老金的支付等。这三个条件显然都不符合我国的制度环境。

财政危机需要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下才能界定清楚,比如政府支出责任明确,收入渠道确定,政府和市场之间泾渭分明、关系平等,市场通过政府预算对政府财政行为形成约束,市场与政府之间以诚信为基础。因此,财政危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可以被清晰界定为政府的各种债务违约行为。而我国并不存在这样的环境,地方政府缺位和越位的行为同时存在,各级政府在支出责任上并不明确,各类被动负债是仅理论和道义上推演出的义务,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也往往凌驾在市场之上,因此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低层级的政府,能够采取各种变通措施来打破财权和事权之间的不平衡,避免或推迟财政危机的发生,比如,规避支出责任,或通过各种变通措施(如建立投融资平台公司)取得收入或融资,甚至是违背诚信基础的恶意拖欠工程款。由于各类主动式负债都是预算外通过政府之外的独立法人主体进行的融资,“赤字”、“违约”等行为在我国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财政危机的爆发,财政危机的层次和表现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我们将财政风险定义为财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那么在“财政危机”难以界定清晰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又如何建立一套地方财政风险的预警系统呢?

(三)理论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理论基础薄弱致指标体系失之科学。理论基础是设计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而我国现有财政风险预警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导致预警指标体系往往失之客观。从现有研究来看,在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方面大概存在三种思路:一是顾海兵等(1993)根据“财政是否有警主要反应在财政收支的平衡状况上”这一观点,将“财政支出补偿系数”作为财政预警的警情指标;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寻找警源;再根据警源,通过经验和统计两种方法,确立了景气警兆和动向警兆两类指标;最后,根据财政警兆的警度预报财政警情。这种思路侧重于财政收支的“流量”角度,对资产和各类债务的“存量”关注不够,而且作者建立的预警指标体系是以1993年以前(分税制改革以前)的制度背景为基础的。具有借鉴意义,但不符合我国当前地方财政风险的产生和作用机理。二是Hana(1998)年提出的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将政府债务从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不少学者根据这一划分对应地寻找我国地方政府的四种负债,并据以建立指标体系。这种思路的弊端是侧重于“债务”角度,对债务的反面――政府掌控的资源或资产没有关注。三是根据经验设计一套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或者直接借鉴国外预警指标体系。例如裴育等(2006)年根据规范性、重要性、综合性、灵敏性、互补性、可操作性、特殊性等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这种思路多是基于个人主观经验,难以客观,而国外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生成机理与表现形式和我国区别很大,也难以直接应用。其次,现有预警方法过于简单化,致预警结果失之客观。目前预警方法主要有先导指标法、指数合成法以及其他统计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静态视角,也即现有的预警研究都是站在即时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对未来进行的预警,财政风险是未来财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预警视角显然具有滞后性;二是线性方法,除先导指标法以外,其他预警方法都是建立在预警指标与财政风险水平呈线性关系的基础之上,而且许多方法在不同指标之间权重的分配上过于主观,然而,财政风险从形成机理到表现形式都异常复杂,简单的线性模型很难勾勒出财政风险积累和爆发的机理。总而言之,现有预警方法很难客观地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以预警。

三、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生成机理及特点,以及我国现有预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信息系统构建与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信息匮乏是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的首要制约瓶颈。我国现在除统计年鉴、财政年鉴等提供部分有关财政收支的信息以外,没有其他正规渠道提供风险预警所需信息,这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滞后造成的。为此,我们应当以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为契机,充分考虑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的信息需求,强制地方政府公开披露债务信息,特别是主动式负债存量及增量信息,并辅之以必要的审计鉴证制度,力求建立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以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可靠性等。

其次,根据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生成机理及特点,对“财政风险”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在界定财政风险时,第一,应将其收敛于狭义的财政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除像“企业”一样,是一个市场主体,承担市场主体所应承担的各种责任和义务以外,它还是一个公共主体,这意味着政府还应对其他各种社会风险承担“兜底”责任。政府双重主体属性意味着财政风险也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这一点已被学者关注,如施青军(2000)认为,从广义上理解的财政风险包括来自经济波动、利率变动、债务扩张等经济方面的风险和来自自然灾害、政治、社会不稳定等非经济方面的风险;而狭义财政风险是指财政的债务风险。丛树海(2005)也指出广义的财政风险就是公共风险。即来

自经济、自然、社会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致使国家财政、银行信用和货币流通出现混乱和动荡的可能性;而狭义的财政风险,指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即政府财政人不敷出、预算赤字巨大、国家债务剧增、全部或部分国家债券停止兑付的可能性。显然,狭义财政风险类似企业财务风险,而广义财政风险则远远超越“财政”或“财务”范畴,变为国家的风险。广义财政风险具有发散性和全局性,不仅对其预警困难,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就单个地方政府而言,其财政风险难以对广义的国家性财政风险起到什么作用;相对而言,狭义财政风险类似与企业财务风险,则较为容易预测。第二,我国政府财政风险应区别于国外政府财政风险。我国在政治制度、财税体制等方面都有别于西方国家,这必然导致财政风险的生成机理以及“财政危机”的表现形式等将有别于西方国家。由于我国不同于美国的联邦制,地方政府也未被允许公开发行债券,因此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应被严格限定在没有外力作用,比如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不采取非常规手段,比如规避支出责任或者通过变通方式融资,等条件下出现支付困难的“财政危机”。只有作此限定,才能够正确界定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篇9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内涵。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各种创新资金来源组合效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创新阶段创新资金投放效果的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来源。由于创新活动具有过程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创新资金来源和投放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使得创新资金配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有偏差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产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结果与预期偏离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主要来掘。1、研发投入阶段的风险。(1)创新资金支持能力弱。创新资金的实力代表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创新资金融资能力越强,则企业越能抵御风险。由于研发投入阶段的活动具有探究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创新资金。如果创新资金供给不足或不及时,则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进度和效率,进而引发不同程度风险。(2)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阶段,创新人员薪酬和创新技术成本是创新资金重要投放的重要方面。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资金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创新能力越高代表研发成功的概率越高。(3)研发周期较长。研发周期过长会占用较多的创新资金,增加融资成本和风险。研发成果具有先进性,然而外部环境会随着研发周期的过长使得研发成果失去先进性,导致创新资金的投资回报下降,风险上升。 2、生产阶段的风险。(1)创新产品转化成本较高。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需要在较多原材料、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生产规模基础上进行。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材料价格过高将会影响创新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新产品的竞争力。(2)研发成果科技转化率低。由于在生产化阶段,研发成果向创新产品的转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水平以及生产规模过小会导致次品率过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创新产品的先进性,创新资金收益性下降,风险上升。3、市场化阶段的风险。(1)营销费用管理能力不足。创新产品的营销费用在各营销渠道的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营销费用的支出效果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若营销成本过多则创新收入将更多地用于弥补营销支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会受到严重影响。 (2)创新产品盈利性低。由于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新产品,一味追求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会影响创新产品的盈利性,使得创新资金配置未达到预期收益目标,从而引发风险。 (3)创新产品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创新产品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其营销收入一部分会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缓慢将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创新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偿债能力。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由风险预警组织机制、信息支持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四个部分组成;

(一)风险预警组织机制是指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执行主体,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架构原则和创新活动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需要而组建,专门负责整个创新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机构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对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创新活动及预期创新产品的特点、资本结构的特征及其他内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监测标准,建立专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独立负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识别、分析、预警和处理流程。

为使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制。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设置一个预警职能部门,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工作职能,该部门不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并直接由管理层管理。二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由企业内现有的部门负责兼顾,如由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或技术研发部联合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信息支持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及时有效地预报潜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必须在大量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信息,以捕捉相关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征兆,经整理和筛选后将信息及时传递,为接下来的风险分析提供素材。同时,将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详细过程及时反馈并储存到信息支持机制,从而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风险阈值等有序更新,保障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安全和完整,为企业处理其他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创新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可以迅速地识别信息支持机制输出的信息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排除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较小的不确定因素,而将重点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上。通过该因素的历史处理过程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该因素导致致发生损失的概率及其程度度做出定量估计。

通过科学系统地设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评价,找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出现的具体创新环节和风险成因,确定风险等级井预报警情及其预期后果。

(四)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应对机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应对机制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后期职能,包括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控制和化解两个方面。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分析并预报警情后,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管理者应当依据报告的警情制定对应的应急方案、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法等风险处理机制,以控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防止风险恶化,以此达到消除或降低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目的。其中,应急方案是指面对重大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时应该如何去规避,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补救措施是指如何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现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带来的损失。改进方法是指如何改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或避免类似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再次发生。

篇10

1.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就是创造一种良性机制,对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预告和分析,提前或及时地把握危机信息,找出导致失误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实现对不利的环境因素的预控和扭转,实现向良性状态的回归,从而完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常常难以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解,并对这些分解后的风险观测点评估,来间接推算出各种风险的大小,从而为企业及时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依据,达到预警的目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营销职能的预警管理,它覆盖整个企业营销活动,企业只有准确及时地对即将出现的营销风险做出预警,防范危机于未然,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1.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是企业管理全过程的预警,不但包括企业投资的风险预警也包括企业管理的预警。(2)预控性,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料和信息,分析企业营销涉及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控其可能的结果。(3)矫正性,在预控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管理波动或企业营销管理失误的纠错、制止、回避、预防等作用。

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企业实施“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增强其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来规避营销风险,从而为其带来利润;为企业的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支持顾客价值。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2.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的思路

风险预警从本质上说是对企业目前营销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然后从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状况,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支持。它应该包括两个循环,一个是对所有观测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评判,分析企业营销系统目前的运行处于何种状况。第二个是由综合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活动所存在的具体风险。然后企业决策层针对这些存在风险的种类进行改进。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难题:(l)确定观测点。观测点设置的多,就会放大部分的风险,形成资源的浪费;观测点设置的少,可能对于某些风险反映迟钝,从而影响企业营销风险预测的准确性。(2)建立适合企业营销现状的营销风险预警模型。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的不规范,历史营销数据不健全,一般的综合评判模型已经不适合用来对企业进行营销风险预测,所以必须寻求智能性预测模型。(3)必须建立企业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预警的最终目的是分析企业营销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对企业的运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及时改变营销方案来规避营销风险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观测点的设置、营销风险综合评判模型、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这三个方面的设计关系到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设计的成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

(1)预警信息系统

信息是预警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因而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对于整个预警系统至关重要,是预警管理成败的关键。预警信息即为预测系统、预控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它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基础。一个功能强大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高效的信息处理元来进行支撑。

(2)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敏感性的监测点。它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提供预警信息,具有对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描述、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警导向功能,是企业营销预警系统活动的评价标准。它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警控制等活动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企业营销活动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

(3)预警准则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如果设计过松,则会发生漏警,即对现实存在的危险要不不发出警报,要不发出的警报等级错误;如果预警准则设置过紧,则会导致误警即不该发出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使企业虚惊一场。预警准则的设计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指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假设进行警报的指标为X,其安全区域为[0,X3],初等危险区域为[X1,X2],高等危险区域为[X2,+∞],当0≤X≤X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X2时,发出一级警报;当X2≤X≤X3时,发出二级警报;当X≥X3时,发出三级警报。

因素预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风险因素X出现时,发出警报;当风险因素X不出现时,不发出警报。另一种是:若风险因素为随机变量,其发生的概率为X,当0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2时,发出初等警报;当X≥X2时,发出高等警报。

综合预警是将指标预警和因素预警方法综合起来,把诸多因素和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所得出的一种综合报警模式。它运用有关数据处理方法,将多个指标或因素归纳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性指标的值所处的值域范围来决定发出何种警报。整个预警管理系统可保证下述过程的运行:与本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内外部信息、数据和资料通过企业营销信息网络进入预警信息系统;经过对营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推断后,再分别进入预测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中,预测系统运用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对未来企业营销活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进行预测;预警指标体系经过运算估计出未来营销风险状况并将输出的结果与预警准则进行比较,以便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然后根据判别结果调用预控对策系统中提供的对策,最后显示预控对策信息。

3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蔽性和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商场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加强企业的营销安全研究,强化企业的营销安全意识,建立企业自己的营销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营销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俊.论营销风险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6).

[3]莫少颖.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

[4]张小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及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