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血压的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高血压的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高血压的办法

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40)。恢复窦性心律后2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胺碘酮、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及房颤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s-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 LAD小于对照组(P<0.01),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

【关键词】 心房颤动;原发性高血压;阿托伐他汀;高敏C反应蛋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Methods 79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n=39) and control group (n=40).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receive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spirin, amiodarone and levamlodipine besylate after returning to sinus rhythm. Atorvastatin 20 mg/d was give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The changes of seru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 (hs-CRP), left atrium diameter (LAD) and relapse rat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um hs-CRP and LA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torvastatin; 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对房颤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除了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外,新的药物干预越来越受到关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预防房颤复发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实施的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高血压为40.3%[1]。而高血压合并房颤更具有极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本文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干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9月—2008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1~2级)伴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年龄48~81岁,其中男49例,女35例。所有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及胸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证实有房颤发作,均经药物或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入选时所有患者均停服抗心律失常药2周,心功能Ⅰ~Ⅱ级,左心房内径(LAD)<55 mm,并排除瓣膜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起搏器、严重肝肾疾病、肿瘤、脑卒中、创伤、结缔组织病、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急性炎症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平均年龄(58.7±11.2)岁。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59.6±12.3)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血压水平、血脂水平、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LAD、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 mg/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药业生产)2.5~5.0 mg/d;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第1周200 mg,tid;第2周200 mg,bid;第3周起200 mg,q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生产)20 mg/d,每晚饭后1次顿服,共服12个月。降压目标为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若血压不能达标则加用氢氯噻嗪12.5~25 mg/d口服。2组均未服ACEI及ARB类药物。

1.2.2 观察指标

入选患者试验前均作以下检查: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等生化指标;②采用美国GE公司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LAD,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 ③于超声检查同日抽取早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BN-Ⅱ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试剂盒由德灵公司提供,正常值范围0~5 mg/L。

1.2.3 随访

开始每周门诊随访1次,1个月后每月门诊随访1次,复查血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所有患者每3个月查血脂、肝功能、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及胸片。12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血清hs-CRP、动态心电图。若患者非随访日出现明显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则立即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为房颤发作。随访期间共有5例患者退出研究,其中治疗组1例因严重肝功能异常退出研究;2组各有1例心率<50次/min、1例失访而退出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脂比较

2组治疗后血压值均治疗达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升高(P<0.01)。见表1。表1 2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脂水平比较(略)

2.2 2组治疗前后LAD、血清hs-CRP比较

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hs-CRP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LAD值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对照组LAD值较治疗前扩大(P<0.01),且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也明显扩大(P<0.01)。见表2。表2 2组治疗前后LAD、hs-CRP比较(略)

2.3 房颤复况

随访12个月中,治疗组39例中8例(20.5%)房颤复发,对照组40例中17例(42.5%)房颤复发。治疗组的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4.413,P<0.05)。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临床常见,近年很多研究表明炎症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有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反应敏感的标志物之一。Aviles等[2]在大规模前瞻性的队列研究中发现,CRP的升高可以作为房颤发生的独立因素。心血管健康研究(CHS)发现, CRP水平越高,未来发生房颤的可能性越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还与心房的电重构及组织重构有关,且与心房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密切相关,这是房颤的持续和向慢性过程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故干预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减少房颤的发生[3]。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他汀类通过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胆固醇水平。他汀类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血管炎性反应等作用,尤其是其降脂外的抗炎作用。他汀类抑制细胞黏附分子和组织因子表达,阻止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从而进入内皮下间隙,避免泡沫细胞形成及炎症细胞因子释放,降低CRP水平[4-5],抑制心肌细胞的变性及纤维化。商丽华等[6]将犬分为起搏组(采用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房颤模型)及干预组(在建立房颤模型同时服用普伐他汀4周),4周后起搏组左心房前后径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干预组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提示普伐他汀可有效抑制快速起搏的心房重构。Luo等[7]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可以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降低36%,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减少11%,从而改变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减少房颤的发生。

本研究中,2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均控制达标。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血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循环中hs-CRP水平。这一结果与Takeda等[8]报道的他汀类药物对hs-CRP的影响基本一致。本研究显示,治疗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LAD明显小于对照组,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率。揭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心房的电重构和组织重构而降低心房的炎症反应,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有助于控制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13-916.

[2]Aviles RJ, Martin DO, Apperson-Hansen C, et al. Inflamm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J]. Circulation, 2003, 108(24):3006-3010.

[3]Healey JS, Morillo CA, Connolly SJ. Role of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ardiac remodeling [J]. Curr Opin Cardiol, 2004, 20(1):31-37.

[4]Weber C, Erl W, Weber KS, et al.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decrease CD11b expression and CD11b-dependent adhesion of monocytes to endothelium and reduce increased adhesiveness of monocyte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J]. J Am Coll Cardiol, 1997, 30(5):1212-1217.

[5]Strandberg TE, Vanhanen H, Tikkanen MJ. Effect of statins on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Lancet, 1999, 353(9147):118-119.

[6]商丽华,胡大一,赵秀丽,等.普伐他汀对快速起搏心房肌结构重构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4,8(3):172-176.

[7]Luo JD, Zhang WW, Zhang GP, et al. Simvastatin inhibits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tivity in rats with aortic stenosis [J].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1999, 26(11):903-908.

[8]Takeda T, Hoshida S, Nishino 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ects of statins, aspirin and angiotensin Ⅱ modulators on 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J]. Atherosclerosis, 2003, 169(1):155-158.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40)。恢复窦性心律后2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胺碘酮、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及房颤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s-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 LAD小于对照组(P<0.01),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

【关键词】 心房颤动;原发性高血压;阿托伐他汀;高敏C反应蛋白

A 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ZHANG Ruihong, LI Liqiang, WU Huim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uzhou, Xuzhou, Jiangsu 221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Methods 79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n=39) and control group (n=40).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receive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spirin, amiodarone and levamlodipine besylate after returning to sinus rhythm. Atorvastatin 20 mg/d was give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The changes of seru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 (hs-CRP), left atrium diameter (LAD) and relapse rat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um hs-CRP and LA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torvastatin; 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对房颤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除了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外,新的药物干预越来越受到关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预防房颤复发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实施的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高血压为40.3%[1]。而高血压合并房颤更具有极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本文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干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9月—2008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1~2级)伴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年龄48~81岁,其中男49例,女35例。所有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及胸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证实有房颤发作,均经药物或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入选时所有患者均停服抗心律失常药2周,心功能Ⅰ~Ⅱ级,左心房内径(LAD)<55 mm,并排除瓣膜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起搏器、严重肝肾疾病、肿瘤、脑卒中、创伤、结缔组织病、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急性炎症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平均年龄(58.7±11.2)岁。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59.6±12.3)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血压水平、血脂水平、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LAD、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 mg/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药业生产)2.5~5.0 mg/d;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第1周200 mg,tid;第2周200 mg,bid;第3周起200 mg,q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生产)20 mg/d,每晚饭后1次顿服,共服12个月。降压目标为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若血压不能达标则加用氢氯噻嗪12.5~25 mg/d口服。2组均未服ACEI及ARB类药物。

1.2.2 观察指标

入选患者试验前均作以下检查: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等生化指标;②采用美国GE公司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LAD,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 ③于超声检查同日抽取早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BN-Ⅱ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试剂盒由德灵公司提供,正常值范围0~5 mg/L。

1.2.3 随访

开始每周门诊随访1次,1个月后每月门诊随访1次,复查血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所有患者每3个月查血脂、肝功能、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及胸片。12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血清hs-CRP、动态心电图。若患者非随访日出现明显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则立即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为房颤发作。随访期间共有5例患者退出研究,其中治疗组1例因严重肝功能异常退出研究;2组各有1例心率<50次/min、1例失访而退出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脂比较

2组治疗后血压值均治疗达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升高(P<0.01)。见表1。表1 2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脂水平比较(略)

2.2 2组治疗前后LAD、血清hs-CRP比较

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hs-CRP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LAD值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对照组LAD值较治疗前扩大(P<0.01),且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也明显扩大(P<0.01)。见表2。表2 2组治疗前后LAD、hs-CRP比较(略)

2.3 房颤复况

随访12个月中,治疗组39例中8例(20.5%)房颤复发,对照组40例中17例(42.5%)房颤复发。治疗组的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4.413,P<0.05)。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临床常见,近年很多研究表明炎症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有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反应敏感的标志物之一。Aviles等[2]在大规模前瞻性的队列研究中发现,CRP的升高可以作为房颤发生的独立因素。心血管健康研究(CHS)发现, CRP水平越高,未来发生房颤的可能性越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还与心房的电重构及组织重构有关,且与心房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密切相关,这是房颤的持续和向慢性过程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故干预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减少房颤的发生[3]。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他汀类通过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胆固醇水平。他汀类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血管炎性反应等作用,尤其是其降脂外的抗炎作用。他汀类抑制细胞黏附分子和组织因子表达,阻止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从而进入内皮下间隙,避免泡沫细胞形成及炎症细胞因子释放,降低CRP水平[4-5],抑制心肌细胞的变性及纤维化。商丽华等[6]将犬分为起搏组(采用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房颤模型)及干预组(在建立房颤模型同时服用普伐他汀4周),4周后起搏组左心房前后径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干预组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提示普伐他汀可有效抑制快速起搏的心房重构。Luo等[7]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可以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降低36%,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减少11%,从而改变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减少房颤的发生。

本研究中,2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均控制达标。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血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循环中hs-CRP水平。这一结果与Takeda等[8]报道的他汀类药物对hs-CRP的影响基本一致。本研究显示,治疗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LAD明显小于对照组,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率。揭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心房的电重构和组织重构而降低心房的炎症反应,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有助于控制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13-916.

[2]Aviles RJ, Martin DO, Apperson-Hansen C, et al. Inflamm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J]. Circulation, 2003, 108(24):3006-3010.

[3]Healey JS, Morillo CA, Connolly SJ. Role of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ardiac remodeling [J]. Curr Opin Cardiol, 2004, 20(1):31-37.

[4]Weber C, Erl W, Weber KS, et al.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decrease CD11b expression and CD11b-dependent adhesion of monocytes to endothelium and reduce increased adhesiveness of monocyte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J]. J Am Coll Cardiol, 1997, 30(5):1212-1217.

[5]Strandberg TE, Vanhanen H, Tikkanen MJ. Effect of statins on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Lancet, 1999, 353(9147):118-119.

[6]商丽华,胡大一,赵秀丽,等.普伐他汀对快速起搏心房肌结构重构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4,8(3):172-176.

篇2

【关键词】 西藏;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和危险因素。然而,医学发展到今天还无法讲清楚该病的真正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医学上通常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人们常说的高血压病是指前者而原发性高血压多数学者认为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就与饮食、环境有关,特别是藏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给高血压创造了良好条件,他们居住在高海拔相对寒冷的地带,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养成了一种喜食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喜欢吃动物制品,如牛羊肉、奶制品,喜欢饮用牛奶、酥油茶,还喜欢吃盐巴,所有吃的喝的几乎都放盐巴,特别在牧区更是如此。而高油脂的食物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高盐导致血管弹性降低甚至硬化这些都是高血压必需的条件之一。高原环境又是变化多端,强风、强热、强冷、缺氧这些不良刺激使机体总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也是高血压诱发因素。西藏是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医疗条件相对滞后,特别是公共卫生条件。人们居住分散,县、乡、村之间相隔千里而导致卫生宣教工作的覆盖面小加之绝大多数农牧民文化水平低,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较差,对健康重视不够,对疾病认识不足,特别是对高血压这个在西藏的常见多发病。农牧区有 一个以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认为肉类和油脂越多的食物就对身体好,就有营养。吃的喝的咸一点就觉得好吃好喝,对清淡食物几乎没有兴趣或者说认为吃素食喝清淡食物认为这人没有福气,代表着一种穷相,而根本不知道也没有考虑对身体的影响,这些生活习惯就是发生高血压的必备的条件之一。所以,在西藏患高血压的人很多且并发脑血管意外的也很多。在西藏搞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改变几千年形成的这样一种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然。而改变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谈何容易,决定着宣教工作的难度及广度大,人力物力都不允许。为此,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以村为单位,县、乡、村的医疗卫生人员组成医疗宣讲或诊治小组给老百姓测血压,拿典型病例讲高血压的危害防治与饮食之间的关系,这样更容易奏效,避免过多的讲解,人们会自然的改变吃大肉、大油、高盐饮食的习惯。所有疾病以预防为主,高血压更要从生活细节抓起,要从人们的吃喝穿行抓起。另外,现在承担基层医疗工作的西藏乡村医生普遍未曾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知识不够全面系统,特别是饮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要想提高西藏高血压的防治水平首先给他们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再者用药不规范,许多高血压患者吃药断断续续其原因不在病人而在医生,说明医生科学用药知识匮乏,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及时地更新乡村医疗工作者的知识,加大培训、投入才能治本。除外改变生活环境,尽量避开过度的应激。患者如果能从事生产劳动必须坚持,因为运动是预防高血压的又一手段,但要适度。一旦得了此病不必紧张多虑,因为可以终身控制它的进展,只要配合医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高血压,控制高盐、高油饮食,适当锻炼,加以药物治疗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多不便。至于药物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听信广告。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剂能根治高血压的药,更不要频频换药乱吃。(2)一旦确诊高血压应听医生的,坚持吃药不能随意停药,并且定时、定量。(3)定期测血压。若自家测的最好纪录给医生看,以便制定新的治疗计划。(4)不要擅自加减药物,不能将中药、西药、藏药一起吃。(5)不要认为药就是好东西,记住“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当可以使人致残、致死 。

总之,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最主要的不是药物治疗而是改变不良的行为和习惯:(1)少吃油腻食物,特别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肉、脂肪及高盐饮食;(2)多锻炼,但是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年龄体质的运动;(3)保持开心快乐,抛弃悲伤、焦虑烦躁、紧张和过喜过悲的情绪;(4)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的身体能战胜疾病,不要总怀疑有病缠身;(5)有吸烟、熬夜、脾气暴躁、恋床久坐习惯的,要改正。(6)在西藏高原天气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很大,避免过冷过热,特别注意冬天保暖。

篇3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干预;肾损害

近年来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由高血压造成肾损害而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随之增多。肾功能一旦受损,将使高血压加重,高血压又进一步加重肾损害,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以及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应尽早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减少肾损害的发生[1,2]。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近2年来收住的高血压伴肾损害的患者共90例,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43~78岁。

2 护理干预方法

2.1 服药的干预

对于高血压肾损害的预防,早期降压必优于后期干预,只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才能减少对肾脏的损害,在没有肾损害的高血压患者,使收缩压低于140 mm Hg以下,可预防或延缓高血压诱发的肾损害。一旦存在肾损害表现,则要求进一步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因要长期服药,且用药要因人而异,很多患者不依从药物治疗,有的害怕药物不良反应,有的认为好转或没有症状就要停药,或不按时服药,对于这些患者我们要耐心、细致的讲解高血压治疗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正规药物治疗的好处,事先告诉患者所用降压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办法。防止性低血压的发生,以免突然血压降低而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教会患者自测血压,当血压降至理想水平120~135/70~85 mm Hg,应继续服用维持量,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3]。

2.2 饮食干预

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限制烟酒,适当锻炼,但避免疲劳,合理膳食,主食以淀粉为主,保证热量充足。以低盐、低脂、多维生素为原则,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动物内脏、蛋黄等),有肾功能损害者应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等,以增加尿素的再利用,使血尿素氮降低和血浆蛋白上升,禁食腌制食品。

2.3 行为干预

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建立合理膳食模式,限制钠盐摄入,低脂低热量饮食,限制烟酒,在合理饮食的同时,还要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促进热量的消耗,减少多余的脂肪,控制体重,增强体质。

2.4 心理干预

高血压与情绪密切相关,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减少负面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心理干预应因人而异,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使用不同的

作者单位:474150河南省邓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方法(关怀、启发、鼓励、说服等)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参加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唱歌、太极拳、书法、绘画等),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建议患者平时要有一定范围的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

2.5 健康教育干预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医护人员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各种必要的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走进社区、走进患者家中,甚至进行一对一式的个体指导。对已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嘱其减轻体重,戒烟酒,尽量不用肾毒性药物,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简化治疗方案,尽可能让患者记住我们的建议。出院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每一天,尽量减少负面情绪,提高自己生活质量[4]。

3 结果

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经过早期护理干预,遵医依从性明显提高,90%的患者坚持服药,血压控制良好,肾损害的病例也随之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4 讨论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合理膳食,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可减少高血压发病率。高血压造成肾损害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主,男性较女性更易出现肾损害,说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在高血压肾损害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除积极治疗高血压外,还要积极处理高血压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的特性,制定合适护理干预计划,健康教育内容要易懂,重点突出。对自觉改正不良方式,按时服药,血压控制良好的给予鼓励,提高治疗的主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树立健康理念,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减少或延缓肾功能受损害的时间,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 考 文 献

[1] 张红梅.高血压社区干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3:1.

[2] 邹和群.重视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干预.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10:575576.

篇4

为了解“三高症”(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在普通健康体检人群中各年龄段的发病率,以便对“三高症”早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建议,降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发病机率,2008年7~12月笔者对29133人的城市居民体检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2008年7~12月在本院体检的29133人的城市居民的体检资料,体检资料全面,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血尿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肝胆脾胰肾和前列腺B超、妇科B超、胸片等。体检年龄20~99岁,男17412人,女11721人。分年龄段、性别、体重指数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三高症”总检出率在本院体检的城市居民共29133人,有4661人体检结果完全正常,占体检总人数的16.00%;有24472人患有如肥胖症、脂肪肝、冠心病、肾结石、颈椎病、乳腺小叶增生、宫颈糜烂、子宫肌瘤等各种疾病,疾病总检出率为84.00%。患病的人中,高血脂居首位8411例(28.87%),高血压7530例(25.85%),高血糖3150例(10.81%),“三高症”784例(2.69%)。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三高症”总计19875人,总检出率68.22%。

2.2“三高症”在不同年龄段的患情况 将随机抽查的城市居民29133人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6个年龄组分别统计患病情况,发现各年龄段患病率各有不同,单项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均以50-6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最高,40-49岁年龄组高血压发病率比30~39岁年龄组高2倍多,高血脂发病率则高出16%,可见“三高症”早期(35~45岁)预防的关键性与迫切性。患病年龄呈低龄化发展,与2004年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2002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相比较,患病率呈逐年增高、快速增长趋势。见表1。P

2.3“三高症”在不同性别的患病情况在29133人中,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较,以寻求“三高症”在不同性别间的患病差异。见表2。通过表2可看出,男性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三高症”的患病率较女性患病率分别高出1~2倍,与男性较之女性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膳食不合理、运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4“三高症”发病率与体重指数的关系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患病率居高,占体检总人数的68.22%。危及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失去弹性、管腔狭窄或闭塞,致心肌供血不足,缺血缺氧而坏死。临床表现可有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症候群。心脑血管病的共同病因多数是动脉硬化,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三高症”。所以必须从年轻时开始预防,尽可能早期预防、早期诊治,避免病情加重。

“三高症”发病年龄年轻化,增长态势迅速。研究表明,高血脂、高血压的年轻化,除遗传因素外,与年轻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工作压力过大、长期静坐、精神紧张、焦虑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动、长期熬夜等)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过量食用高脂肪食物、酗酒、吸烟等)因素有关。

篇5

[关键词] 细节管理;高血压;飞行人员

[中图分类号] R8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12-03

高血压是多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飞行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高风险、高压力、高辐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导致高血压的患病率日益增加。研究发现,随着飞行人员年龄的增加及总飞行时间的积累,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亦有升高趋势,对飞行人员健康及飞行安全的威胁也逐渐增加。据牛有国等[1]对1999年9~11月443例年龄在23~66岁的飞行人员进行调查发现,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8%,12.2%在正常高限。有报道认为,高血压是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的冠心病、脑出血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飞行人员医学停学、停飞的主要原因[2,3]。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发现,飞行人员缺乏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及自我保健意识、膳食结构不合理、飞行疲劳、精神紧张及体育锻炼少等可能是造成危险因素在飞行人员中暴露水平较高的原因。因此对高血压实行细节管理和指导,期望通过细节指导,进一步完善和推动高血压的管理工作,对提高高血压防治、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细节管理的介绍

研究发现,高血压是飞行人员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的首位危险因素,因此形势不容乐观,高血压的防治刻不容缓,但鉴行人群的特殊性,航医室的设立在职能上有所改变,由以医疗为主转化为以管理为主,以治疗为主转化为以预防为主。因此以管理为主、医疗为辅,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督导及追踪干预为特点的细节管理日益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细节管理的目的是在一般飞行人员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飞行人员中降低血压水平,已有高血压的飞行人员控制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飞行人员高血压的管理在一些具体环节上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并加强细节管理已成为首要任务。

2 细节管理的内容

2.1 建立健康信息卡

健康信息卡作为个人健康的护照,其在工作场所以外的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随身携带健康信息卡在意外情况下可提供宝贵信息,并根据记载的信息进行干预,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2.2 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健康档案是细节管理的重要环节,健康档案不仅记录飞行人员高血压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详尽记录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包括服药前后)、一般情况、有无其他系统疾病、有无家族史、过敏史等,为高血压具体的治疗提供详尽信息,同时根据数据信息分析变化趋势, 制定治疗方案,进一步控制血压水平,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3 健康宣教

高血压一级预防的重点在于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办法是开展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陈晓翠[4]对132例血压在(130~150)/(85~95) mm Hg和1级高血压的飞行员进行以健康教育和个体督导相结合的非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干预,结果发现,与实施干预前各项指标相比,飞行人员的生活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吸烟、饮酒减少,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由(132.5±10.8)mm Hg下降至(126.5±7.4)mm Hg,舒张压由(92.7±5.2)mm Hg下降至(80.6±5.8)mm Hg,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因此在飞行人员中普及高血压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应该成为一项普遍的基本的控制措施。

健康教育的内容:①血压的测量;②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③高血压的危险因素;④高血压导致的并发症;⑤生活方式的改变;⑥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⑦监测血压。

健康宣教内容贴近生活,以患者的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病因和临床表现及预防治疗为主,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进一步清醒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开展高血压的自我管理,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高血压的自我监测,提高对高血压的认知。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①以PPT形式宣传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对靶器官的损害及高血压防治知识;②生活方式干预:摒弃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注意保证运动、作息时间、睡眠质量等;③饮食指导: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推介合理膳食及平衡膳食,控制体重或限制超重;④运动干预: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时间、频率、强度;⑤心理疏导:帮助分析导致心理压力的因素,指出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与高血压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心态;⑥指导高血压服药方法、注意事项。

健康教育是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措施,可以改变飞行人员的不良行为,提高服药依从性,增强对自我疾病管理的参与意识[5],进行自我防范,对加强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4 建立心血管病的危险分层

高血压航空医学意义不在于高血压本身,而是靶器官的病变,尤其是心脑血管事件引发的飞行事故。研究发现,患有高血压的飞行员10年内死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概率>15%,因此对高血压飞行人员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飞行人员具体根据性别、年龄、吸烟情况、血脂是否异常、是否缺乏体力活动、是否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发生后,不仅独立于始动的危险因素,加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成为预测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标记。因此,根据血压升高水平(1、2、3级)、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5 心理干预和加强心理应激训练

航空属于高风险职业,如长期紧张并与负性情绪联系在一起,极易导致身心疾病,现已明确精神应激、紧张是高血压的明确病因,同时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敏感性减退者的高血压发病率也较高,因此,心理干预对预防高血压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包括量表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同时加强心理应激训练。量表作为航空精神健康评估及筛选的重要验查手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检查包括人格测验、心理状况测验、精神障碍诊断检测、基本认知能力监测等。针对量表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如心理咨询、宣泄、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可提高经受挫折和灾难的能力。

飞行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应激的训练。现代的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因此加强飞行训练或借助高科技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模拟飞行场面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是预防和治疗飞行人员心理障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干预的有效应用及心理应激训练可使飞行人员的心理状态得到调整,降低了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发生,同时在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2.6 建立辅助医疗和督导机制

通过飞行人员定期健康咨询和健康检查可对飞行人员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危险因素进行监督、分析,并及时调整高血压的防控措施方案。在高血压细节管理上进行辅助医疗,监督患者服药情况,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指导服药,记录服药时间、服药剂量与血压控制的关系、监测血压的变化情况,协助上级医疗部门进行高血压的后期治疗,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转诊,并制定转诊的具体标准,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2.7 荟萃分析及细节管理的评估

根据建立的数据信息,通过综合干预,统计分析飞行人员高血压易患人群、发病情况、控制情况、发病因素及各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情况等,评估高血压细节管理对血压知晓率和控制率的作用,评估管理方案对心血管危险分层、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转诊率的影响,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对信息进行反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细节管理制度,建立反馈机制,从而保证细节管理的模式顺利进行。

3 结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鉴行人员卫生保健体制的要求,使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在飞行人员中的实施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以往相比,虽然飞行人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充分利用行业优势进行综合性干预、增强防治意识、建立健全高血压细节管理的机制、加强指导,已成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和要点,对改善飞行人员的健康意识、认知态度、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降低或延迟飞行人员高血压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牛有国, 黄久仪, 闫永斌, 等. 民航飞行人员血压水平调查及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11(3):153-157.

[2] 魏凌.飞行学员医学停学的疾病谱动态分析[J]. 中华航空医学杂志,1992, 3(4):224-226.

[3] Osswald S, Miles R, Nixon W, et al. Review of cardiac events in USAF aviators[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6,67(11):1023-1027.

[4] 陈晓翠. 飞行员高血压病的综合性干预及效果分析[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9: 34-35.

[5] 韩叶芬.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住院时期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护理对策[J]. 护理杂志, 2008,25(4B):25-26.

[6] 宋华淼,张鹏. 军人心理疏导理论与方法[M].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我国冠心病患者超过1000万,其中65%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尽管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增高,但人们对其危害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自我保健意识也不强。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血压普遍存在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统计显示,约7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在高血压患者中,只有25%能坚持正确的治疗。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很低,仅达到6.1%。

高血压之所以难以被发现,与其症状比较隐蔽有关。血压一步步攀升的时候,不是一朝而蹴,而是有一个过程,其间可能会有头晕头痛的感觉,但常被误以为是感冒发烧。而等到发展到高血压的地步,患者可能就像那只处在慢慢升温的凉水中的青蛙一样,对于高血压带来的不适已经能够耐受了。高血压就像一个“无声杀手”,大多数高血压没有不适症状,只有少数患者有头晕,头痛等症状,还有一些患脑卒中住院才知道自己早就患上高血压了。要提醒的是,没症状不等于血压不高,30岁以上的人每年要做健康体检,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血糖等情况,如发现有升高迹象要及早治疗。

最好的不如最合适的

高血压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胁,90%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出明确的致病原因,此外还有10%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比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大动脉疾病、妊娠中毒症、颅脑疾病等,都可引发高血压。对于后者不能一味降血压,而要先治疗原发病。而对于原发性的高血压,患者要做好终身与之“战斗”的准备。

一般确诊高血压之后,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判断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及判断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程度。体检一般包括肾功能检查如尿常规等,糖代谢检查如测血糖,脂肪代谢检查如测甘油三酯等,电解质检查如血钾、钠、氯、钙等,此外还有心电图、胸片等等。

通过上述体检,医生对患者各个脏器的功能状况比较了解,才能够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选用最合适的药物。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目前多数采用多种药物小剂量联合用药的办法。降低血压的药物共有两三百种,而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最合适的药物,比如患者肝肾功能不好,医生避开对肝肾副作用大的降压药,对于患者就是合适的选择。

警惕高血压治疗三误区

许多高血压患者对于治疗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导致血压控制情况不理想。

第一个常见误区是“降压越快越好”。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减轻症状,延缓或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除了“高血压现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需紧急降压外,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宜降得过快,一般服药后两到四周内降至正常就可以了。

第二个误区则是“降得越低越好”。高血压并发不同疾病,降压目标是不一样的,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否则会引发较重的不适感,甚至会诱发脑血栓形成、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意外。普通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血压

第三个误区是“血压降至正常就停药”。很多高血压病发展缓慢,病程常可达20-30年以上。如果自己觉得没症状或一两次血压正常就停止服药,容易引起血压波动。降压药都是有作用时限的,过了有效期患者没继续服药,血压会立刻反弹。而反复吃药停药,会造成血压波动加剧,反而更容易引起心脑肾的损害。

乱服降压药也会脑中风

老张半年前发现自己血压偏高,便按照身边病友的热心介绍,买了某种降压药在家服用。不料,前几天他突然出现右侧躯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征兆,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而且判断是由血压控制失常所引发。

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并非万事大吉,同样需要预防脑中风发生的可能,而且如果大剂量骤然使用降压药或多种降压药同时用,还可能增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只有遵医嘱用药并严密监测血压才能做到降压、预防中风两不误。

血压突然降低易致脑缺血

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在白种人群中,高血压的并发症以冠心病为主,而黄种人则以脑中风为最多。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病例近150万,其中76%由高血压引起。如此之高的发病相关性,主要是因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低我国高血压病患者高达1亿之多,但其中只有50%的人知道自己血压高;接近90%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对自身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因高血压引起的脑中风,以缺血性居多(如脑梗塞、脑血栓等),出血性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血管硬化,血管的弹性或者说变形性变差,在长期高压灌注下,血液供应相对充分,如果血压突然降低,血流下降,就容易导致脑缺血;而血流变慢,更可诱发血小板凝集,从而导致脑血栓。降压过猛或者服用降压药不规律从而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很容易“中招”。很多患者降压心切,大剂量使用降压药或者多管齐下,同时用几种降压药,会引起血压骤然下降,使供应大脑的血流速度放缓,从而形成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降压药、利尿剂,镇静剂等控制高血压和脑血栓的药物,以防意外发生。

反之,如果不对血压进行控制,一味任其飙升,甚至因为情绪激动等造成血压短时间内快速上升的高血压患者,也非常容易引发突然性脑出血。

平时应尽力消除中风诱因

有效控制血压是高血压患者预防脑血管意外的不二法门。首先要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用药,治疗高血压切忌盲目用药。而且高血压患者应努力消除中风的有关诱因,如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便秘、过度劳累、用力过猛等。

篇7

问诊实录:

医生:有什么不舒服吗?

阿峰:两个月前开始,我经常出现头痛,一开始自己买点止痛药吃,每次吃后就会好转。但是这半个月来,止痛药的效果越来越差,实在是痛得熬不住了。

医生给阿峰做了常规的听诊,并且量了血压。发现他的收缩压高达200毫升汞柱,舒张压也达到100毫升汞柱,是典型的高血压。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引发头痛的病例是非常普遍的。接下来,医生给阿峰开了降压药,让他试试看。几天后,阿峰又苦着脸回来看医生。

阿峰:不行啊,每天都在按时吃降压药,但是好像没什么效果,该头痛还是头痛。

医生再次给阿峰量了血压,发现确实没有好转,血压仍然保持在“高水准”的状态。

医生:平时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比如饮食睡眠什么的?

阿峰:饮食还可以,但是睡眠经常比较差。我比较喜欢打机,晚上一打就忘了睡觉,所以睡眠比较迟,第二天又要一早起床赶着上班,睡眠质量不好,白天经常会觉得精神状态不好。

之后,医生给阿峰开了一张化验单,让他去查一下尿常规。没过多久,检验结果出来了:尿中有潜血,初步判断为肾病。阿峰这么年轻就得了肾病?他的肾病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又让阿峰做腹部B超和其他检查,结果让人震惊:阿峰的两肾出现明显萎缩,肌酐水平严重超标,可以确诊为慢性肾衰竭,而且已经发展到尿毒症的程度,必须进行透析治疗。

阿峰:我去年入职体检还很正常啊,怎么会这样?

医生:很多入职体检没有尿常规项目的检查,像你这种情况,是由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而肾脏病变做血常规查不出来,必须做尿常规才行。

专家提醒:

三成肾脏病变早期发病隐匿

尿毒症的发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一般来说,有基础病如过度肥胖、糖尿病以及红斑狼疮患者,容易并发肾脏病变,进而发展到尿毒症,这些以老年患者居多。除此之外,青壮年也会“突发”尿毒症,其中绝大多数是由肾脏病变如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

尿毒症为什么难以早发现?这主要与症状不明显,病程发展隐匿有关。“有一位60来岁的老伯,本身患有糖尿病,女儿还是医生。可他发现自己出现肾脏并发症的时候,已经发展到尿毒症晚期,不得不花费巨额医疗费进行肾移植。”李剑文指出,过度肥胖、糖尿病以及红斑狼疮患者容易并发肾脏病变,对于这点医生们反复提醒,但是仍然常常有患者不以为然,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愿定期做个简单排查。其实,对于这些有基础病的患者来说,每3个月花几元钱做个尿常规,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至于青壮年突然被发现患有尿毒症,这种病例更为常见,对患者及其家人的打击也更大。“有的患者头天还在挑担子抬重物,第二天就被查出尿毒症。”李剑文说,青壮年患者出现尿毒症很多是由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肾小球肾炎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此病十分常见,尤以20~40岁的男性青年发病率高。令人忧心的是,30%~40%肾小球肾炎患者为隐匿性发病,几乎没有什么症状,除了少数幸运者偶然被发现患病,大多数都是发展到尿毒症,出现明显的水肿无力才被检查出来,造成很多悲剧。

尿毒症病因复杂难以预防

尿毒症能否预防?李剑文说,很多尿毒症发病病因并不清楚,从已经知道的情况来看,滥用药物可引发尿毒症,除此之外,在年轻人患肾小球肾炎,多数是因为免疫异常引起,这个没有什么好的预防办法,只能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早期的肾脏病变如果能及时确诊,可以通过低费用的治疗延缓病程发展,而一旦发展到尿毒症,除了进行越来越频繁的透析,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透析治疗一个月至少要花五六千元,非常昂贵,而早期发现治疗,一个月只需要几百元就可控制病情。”

体检尿常规可早发现早治疗

篇8

青春不代表健康,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高血压门诊的“常客”,而更多靓仔靓女或许还身患高血压不自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冯颖青表示,现在每天都能见到年轻的高血压病人。这些人中60%有高血压的家族遗传史,还有不少人存在运动少、熬夜、饮食随便等不良生活习惯。而这部分出现症状的年轻人,都没把高血压放在眼里。

误区1

有遗传史未必早发病

从上大学开始,小秦就知道自己遗传了父亲的高血压。不过,他从来没把它当回事。“不就是血压高点吗?我爸年轻时身体好好的,到了六七十岁才吃药。”抱着这样的想法,工作将近10年了,就算每年体检都检出高血压,他都始终坚持不做治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冯颖青表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常认为,父母有高血压,可他们到老了才发病,足以证明高血压对年轻人没有危害。有些人更觉得,即使有遗传倾向,也未必会发病,不用那么担心。然而,和普通人相比,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发病率确实要高出很多。“目前高血压年轻化趋势愈演愈烈,其中60%的患者就有家族遗传史。”这和以前是不能比的。上一辈的人生活相对简单,压力小,血脂血糖高的也不多,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相对要低得多,即使有家族遗传史,可能也会在中老年发病。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出生在高血压家庭的孩子,对高血压的防治决不能不重视,最好从小预防、长期坚持,否则高血压就会提早登门拜访。

误区2

应该有头痛头晕的症状

28岁的袁先生经常熬夜“爬格子”。他这几天一度出现视力模糊,开始以为是视疲劳,直到几天后仍然有这种症状,有时还感觉胸闷、心慌,才想着去医院看看眼睛和心脏。可让他意外的是,眼睛检查后没问题,却诊断出了高血压。袁先生很疑惑:“血压高不是头痛头晕吗?怎么视力模糊也是高血压?”

冯颖青表示,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是比较典型的高血压症状,此外,有些人一到下午就头痛,像被施了紧箍咒一样,没有精神,还呕吐,有些人头发胀,突然眼朦,看东西模糊不清,有些人脖子僵硬痛,整个硬得像块板,都可能是高血压的早期表现。然而,有症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高血压都是无声无息的。“70%~80%的患者没有不舒服,就是量血压高一点。有些人完全不知道自己高血压,等到中风被送到医院才发现。”

所以,单从症状来判断高血压,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和病情延误。最好的办法是定期量血压,有问题及时看医生。切忌发现血压高也不重视,虽然没有症状,但血管的损害每天都在发生,伴有生活方式不良的人血管损害更厉害,长此以往,中风、肾功能不全、心衰、心梗等并发症都会随之而来,这才是高血压最可怕的地方。

误区3

单凭饮食运动也能控制

篇9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在手术后的5d--15d内,有一定几率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对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伤害,甚至是濒临死亡边缘。为了让患者更好的康复,同时减少康复过程中的痛苦,某院对220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超声诊断来确定临床特点,更好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1年5月在某院神经外科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20例,男性患者占有140例,女性患者占有8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岁。220例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并不一样,其中的143例采用了血肿穿刺引流术,以及脑室外引流术,剩余77例患者采用血肿清除并去除骨瓣术进行治疗。

1.2 方法

在患者接受手术后的5d--15d内,进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测,确定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超声检测采用的设备主要是美国ACUSON128/XP型或TCL-LDI6000型床边彩色多普勒超声仪[1],对220例患者探测双下肢静脉。在检查的过程中,首先在患者腹沟处沿着股静脉走横切,以此来确定股静脉后纵切向上追至骼静脉。其次,向下检查要依次进行,主要是检查股静脉分叉处、股深静脉、股浅静脉等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从220例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来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较高,其临床表现如下:首先,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局部症状是肢体肿胀以及浅表静脉曲张,以及下肢疼痛。这三种局部表现分别占有17.0%、13.0%、11.0%的比例,是三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当医生发现患者具备这些临床表现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超声检查,避免患者的病情恶化。除此之外,部分患者在发病之前,还会表现出发热的症状,经过统计,有18.5%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而且多数患者为低热。剩余患者在检查临床表现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布以及超声特点

通过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布特点,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特点,可以更好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减少患者的病痛。综合得到的数据以及临床经验来看,左下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病概率要比右下肢高一些。另一方面,发生近端血栓的概率要比发生远端血栓的概率低一些,日后可以多关注远端血栓。超声特点主要表现在累及静脉的多少。经过统计整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累及到静脉由多到少依次为:右腓静脉、左胫后静脉、左腓静脉、右胫后静脉、左右股浅静脉、右股总静脉、左股总静脉、左腓肠肌肌间静脉、右腓肠肌肌间静脉、右髂外静脉[3]。本研究主要以患者充盈缺损为超声的主要临床表现来诊断。

3 讨论

就当下而言,国内、国外的报道,很少集中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这种并发症的案例较少,多数患者仅仅是患有其中的一种疾病。但是,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却达到了21.5%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虽然现阶段的发病率和结论并不一致,但可以确定的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该种疾病的临床特征、是否手术、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具有很大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统计的数据当中,急性脑卒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概率较高,并且死亡率高。本文对220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患者在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过程中,并没有过于明显的临床特征,而且患者自身并没有较大的重视。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在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时,最常见的局部表现是局部肢体肿胀,其概率仅有17%。部分专家和教授认为,对患者注射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能够更好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可是,应用此药剂的同时,加大了出血并发症的危险。某院的检查结果显示,82%的患者是在5d以后才会发病,而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会更加明显。因此,建议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在5d以后,可以应用低分子肝素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必须继续探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仅仅通过单一药剂来治疗,并没有办法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夏志民,彭凤云,鲁靖,桂志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06).01-06.

篇10

1 临床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中心采取:(1)通过乡村医生对管辖范围内25岁以上的常住村民发放普查体检通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来村卫生室进行普查体检。(2)社区服务中心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对村民进行健康体检。(3)对外出打工的流动村民。也由乡村医生通过其家属通知他们到当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4)个体自我检查。2009年我中心对全乡镇10个行政村普查了12 909人。占在家村民25岁以上常住总人口的80%左右。其中60岁以上3391人,占体检人数的26.27%,40~60岁的有6389人,占体检人数的49.49%。体检结果显示。高血压2687人。占体检人数的20.81%。高血糖的702人,占体检人数的5.44%。还查出高血脂487人,胆囊疾病(结石、息肉、炎症)脂肪肝1251人,另发现胆囊癌2例,肝癌3例等。通过体检及后期结果统计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高,可能与以前没有开展疾病普查及慢性病防治管理:没有普及健康教育;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高钠饮食、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对还没有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慢性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治疗或不正规的治疗;许多病人没有健康意识和慢性病早期症状的知识,不去医院体检,普查时才发现。

2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

收集了全镇居民基本健康资料后,组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筛选出来的慢性病病人再进行全面体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危险因素。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具体指导。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诊断疾病。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如高血压病人现在是处在一期,还是二、三期阶段。糖尿病病人分型和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建立文字病历和电子档案管理;分类治疗;健康教育。

3 分级预防管理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健康教育、高危人群保护、改善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每一年2~4次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资料(例如: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等)由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和村级医生共同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健康行为对健康的重要作用。高危人群保护:同时将对进入项目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包括指导饮食、定期体检。改善生活方式:慢性病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疾病。要治疗慢性病没有快速的良方。只能通过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逐步降低发病率。

3.2 二级预防 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首先将筛选出来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资料全部建立书面档案和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身份证,住址和联系方式;疾病诊断依据;通过体检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家族史,有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健康状况纳入慢性病管理库,用条形码,以便资料共享。通过以上措施,对慢性病病人进行系统管理。

二级预防将是社区服务中心的重点。每月开展4~5个慢性病管治日(就如同社区服务中心开展3次旬门诊或4~5次的周门诊计划免疫接种日一样)进行集中管治。对病情比较严重的,和已纳入管治的病人,来复查间隔时间应相应缩短,1~2周复查1次。对病情稳定的,间隔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慢性病门诊日,慢性病人来社区服务中心复查,医生详细询问用药后的情况,结合检查和辅助检查情况。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明确下一次复诊日。对于三期高血压急性发作期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要及时收治人院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

3.3 三级预防 该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即疾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病人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规范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及严重并发症应及时住院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好转,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另外保健医生需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以前对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有些地方基本上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这虽然方便病人,但很难将全镇几千慢性病病人长期管理起来,一来医护人员人力有限。二是无法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不利于慢性病人的正规治疗和管理。现在把全乡慢性病病人集中分开在4~5次来医院管治有以下优点: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对需要辅助检查的,可以及时辅助检查,调整治疗方案;对三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可以请上级临床医生会诊;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系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4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