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教育课堂

篇1

关键词:心理教育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

一、引言

2002年3月底,由于工作的需要,学校决定让我新接一个中考总平均不到400分[总分746分]的高一差班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成绩更甭提了。加之,近一年的高中生活,他们中一些人出现了悲观失望、自卑、厌学等心理。有些好心的人劝我说,你是一个老教师,如果把名誉毁在这样一个班级上,不值得。可我想: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谁去接这个班呢?!何况,这些学生只是在文化学习上或某个方面暂时的后进。植物学的先祖林奈在大学预科学习时成绩极差,以至校长劝他"及早退学";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德国大诗人海涅是校里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因为成绩太差常常被双双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轮船发明家富尔顿上课时总想其他问题,因而常遭教师训斥;哲学家休谟在孩提时期就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往往显出一种发呆的样子,连母亲都认为他脑子迟钝;大科学家牛顿上小学时由于热衷于制作玩具机器,结果影响了学习成绩……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我很清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就要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学效果也才会真正提高。只要我们循循善诱,就可以将他们引上健康的人生道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形式很多,由于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学科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实效最好。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我为何不在这个班级进行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呢?把所学到的、掌握的心理教育原理、知识、方法等在这样的学生身上加以应用。

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

经过中考的竞争,每一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都渴望在学习中有更快的进步,成绩有显著的提高。然而高中课程知识密度、习题难度及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等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差异,特别在"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要求大大提高,对此,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学习,原本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心理历程,不仅仅是求取上进、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应包含着许多快乐的成分。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下,对差班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快乐已消失殆尽,学习成绩本来就不高的变得更加低,从而引起学生的恐慌和不安,受着来自家长的埋怨和不解以及自我压力的干扰,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挫折、学习成绩不理想,情绪萎靡不振,悲观失望;认为自己笨,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获得好成绩,因而丧失学习信心,自惭形秽]、淡漠心理[认为"考好考坏都能上大学,大不了读自费大学,何必学得这样苦",对学习表现为无所谓的情绪,学习上采取应付、得过且过的被动态度]、恐惧心理[这是自卑、淡漠、厌学的继续和发展,常常表现为考试焦虑症、考试恐惧症]、逆反心理[表现为消极对抗,行为并不越轨,但我行我素,持不配合,不服从态度,学习效果极差]、厌学心理[认为读书太苦,太难,学习枯燥乏味,单调沉闷,作业、考试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等消极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消极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作业和复习中以及考试中等不同学习环节中均有表现。就说在课堂教学上吧,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敢正视教师,怕被提问,更不主动提出问题,怕出洋相,怕被老师、同学看不起。有淡漠和厌学心理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或只在纸上随意涂画,有的甚至看课外书。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效果差。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未来的升学产生怀疑,丧失信心,以至于一蹶不振。当我接高一这个班时,学生已处于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多发时期。有不少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根据"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可分为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不得法型学习困难学生、外因导致型学习困难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8.2%、57.5%、10.7%、13.6%。这里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因此,进行心理教育时需要分别对待。

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要进行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我是徐州市"基教改"通讯员,认真学习、研究了2001年6月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积极参与基教改活动;我是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会员,除了认真学习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近两年来我先后聆听了香港的林孟平教授、南京的班华、杨启亮、丁和根、彭钢教授、苏州的黄辛隐教授、上海市教委的张志刚博士、北京的王希永、孙云晓以及徐州教科所郑飞所长等著名心理教育专家的讲座,自学了《心理教育概论》、《心理素质教育全书》、《中小学心理教育》等几十本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认真阅读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心理》等杂志,对主体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等比较熟悉,初步树立起现代教学观念。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教育改革首先应着眼于改革师生的关系。"杰克·坎费尔德倡议,每一位教师都应对教室氛围的建设有所追求,要着意于"创造一个富有支持力的教室氛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一期P24] 美国"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瑟(W.Classer)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中提出:学生在学校里的失败,将影响其一生的成败。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时的心境、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对学生性格发展、自我概念形成都有很大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是要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炬。因此说,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树立"我能教育好学生"和"学生是能学好"的坚定信念,对自己和学生都充满信心。每个学生的言语、空间图形、运动等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发展不平衡,可能在某—方面落后于实际年龄的发展。但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要不断改进教法,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人格心理,更需要掌握心理教育学原理,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我曾经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当过多年班主任,掌握一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方法;掌握一些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技能。经过培训我已取得了市级心理辅导培训合格证,并且是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的会员;加之,我所带这个班的任课教师多数是年轻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有一股工作热情,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条件基本具备。

四、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既不能学科化、医学化或关注各种心理测验的片面化,也不能搞成形同虚设的形式化,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体教师的参与,不能孤立化。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英语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心理教育这一重任,在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心理教育,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适应新时代的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英语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由于英语教学是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是中外知识的结合,渗透心理教育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整合教学目标,在知识因素中挖掘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作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辅导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活动。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由于我对初中教材的要求、重难点比较熟悉、对初中学生学习的问题比较了解,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学生在初中时可能哪些问题没有掌握好,那些知识还比较模糊,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时设计一些问题或题目;学生对哪些词汇或句子的读音把握不太大,在教学是及时予以提示。英语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说现在高二的英语教材吧,体态语、报纸、拯救地球、在商店、急救、濒危动物、请勿吸烟、飓风、卫星、海洋中的生物、残疾、音乐、移动式电话等等,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教学高二英语上册第五单元《Charlie Chaplin》时,除了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卓别林虽然出身于一个不幸的家庭,但不断进取,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在探索情境中渗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高二第三单元《Body language》时,除了让学生明了"人际交往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之外,还有身势语言",我还让学生明了人际交往中需注意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交往方式、交往语言。课末,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表演不同国家、不同的身份的人运用不同的身势语,让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了与问题行为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

(三)进行行为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优化

课堂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的伊勒阿特(ELIOT)的名言"成功的习惯其本身就是成功的大原动力"对成功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杜威的"做中学,学中做";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楚图南在《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一书中饱含激情地写道:"可知成功的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不惟可以坚定信心,亦且使人凡事抱一个必成的决心,总之成功的习惯,实是一切成功之母。"陶行知的"教与做合一"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德行为实践。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实践应用加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例如:在《Disability残疾》一单元的教学中,巧妙设计了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关心他人、自强不息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通过学生讲、学生想、学生看和学生听,并辅以自身的爱心和激情唤起了学生的美好感情,当然了,如果缺少课下实践的机会,再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只会昙花一现。只有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加以引导、在生活中付诸于实现,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因此,学科渗透心理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需要全方位的合作。

(四)巧妙活动设计,在组织教学中生发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结合英语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口头练习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初中时不喜欢英语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有的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正确运用赞美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要赞美学生,就要赞美得具体,不能成为空洞说教的代名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接观察、间接了解、仔细分析,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到拥有火热童心的老师,脸上总是带着公正、希望、温和,健康友好的言语中总是传给学生圣洁的思想。要让"相信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你真行"、"你真聪明"等鼓舞人心、激励学生上进的话语,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催化剂、表达教师热爱、关心和鼓励学生的真情的箴言。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五)创新教育手法,活化课堂教学

现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助手。在外语教学中,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将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的信息技术活化到创新教育中,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形象、亲切。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调节和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图像、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方位地交流,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传统直观手段与语言的结合上升到师生共处、洽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环境能使青少年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青少年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如在讲一堂英语语法课时,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把抽象、呆板的语法活现在学生视野中,配上美术图片、音乐、场景、势必导引学生激悦的情绪往前走,走向思维的最活跃区,激活兴奋点。非语言思维的活跃,产生的效果自不怠言。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上,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以"活"应万变。以"活"为原则,还体现在教师在授课时不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吕叔湘在旅顺召开的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说:"一个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总是生机勃勃……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把课讲活了。"

德国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针对学习环境(即: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托兰斯曾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师的几项要求,即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等民主性建议。

(六)注重表率作用,用人格影响人格

具有美好形象的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热爱学生情感。在知识水平上,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清晰、漂亮的板书,真挚、亲切的教态,整洁、得体的服饰,使学生时时得到美的感受。教师要成为具有健康情感的楷模。因为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这个"情"字,至情化为甘霖,感染和教育学生,就是教育者的德性和人格,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重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学习,善于摹仿,因此在学生健康情感培养过程中,为了起好表率作用,确立美好的自我形象,用完善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今年我已经48岁了。受钟道隆教授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后能当翻译的影响,去年我报名参加了教师本科自学考试,现在已通过了7门专业课的考试。学生们看到我这位曾是他们父母亲的老师还这样不断地学习,也有所感动。

五、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陶冶积极情感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保证完成学习任务何各种工作任务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的锻炼,培养自觉性、果断性、独立性、恒心、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正确对待耐折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例如,在高一英语第82课《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中介绍了卡尔马克思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外语,高二课本第13单元《Albert Einstein》讲述爱因斯坦不甘落后发愤读书、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故事,以及第20单元《Disability残疾》,这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第24单元《The Pianist钢琴家》中的爱心、第18单元《We’ve lost our dad!我们丢了爸爸》中的亲情,《At the shop在服装店》以及《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中的友情、第19单元《Martin Luther King, Jr.马丁·路德·金》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二)培养活跃思维,提高自我修养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求解是创造的萌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松绑",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采用"学生问难——集体释疑——教师点拨"的方法效果好。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Earth, air and water地球、空气和水》中的辩证思维,《Noises in the night夜晚的响声》中的求异思维,《Forming Pioneer》中贾思勰的;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教授《The Necklace》一课时,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英语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在教《Tell him what you think of him!把你对他的意见告诉他》时,先指导学生找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恼火激动担心高兴,继而讨论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英语语言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诚信与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关系,消除逆反心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要"与生命对话","师生进行精神交流"。我们要蹲下去看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你讲我听、你教我学,而是充满着情感交流。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创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就要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索,去判断,去听,去看,试着从他们的兴趣去理解判断。另一方面,教师须以自身严谨的治学精神、精湛的业务素质,在学生面前树立既高大可敬又平易近人的形象,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任。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成长过程中会有成功和欢乐,也会有失败和痛苦。作为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结合日常学校活动,使学生体验快乐感、成功感、自豪感、挫折感、悲伤感、羞耻感、痛苦感,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验。在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大型活动中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在英语课堂上向他们表示祝贺,让他们感受进步的快乐,成功的自豪;当他们遇到学习中、在竞赛中失利的时候,带给他们安慰,让他们在品尝失败的痛苦、挫折的悲伤的同时感到师生的温情。善于引导,消除他们的对抗、抵触情绪,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活跃思维、发挥创造性。

为了和学生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时常和他们一起从事一些文体活动,甚至用心去收集他们熟悉的明星资料,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与他们谈话的地方尽量远离教室和办公室,好给他们更多的诉说心声的机会。

在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传授与被掌握的数量、程度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无论是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还是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体现。这种新课堂教学效益观的要求,无疑已深刻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与要求,而且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自己以及自己与"教师"角色的关系,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学生,包括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在新的师生交往观中,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考试,也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准确的反馈。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学习特点,掌握高中学习主动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矫正消极心理,发挥学习潜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只不过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优点,夸大自身的弱点,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对自己否定过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悦纳自我,是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的第一步。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带着欣赏的目光经常赞美表扬学生,肯定他们,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爱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不断提高和发展。从教25年来,我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的、和谐的,因为我对学生是倾注着一片热心;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是互动的关系。坦诚相待, 架起心灵之桥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不但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能够体现教师的豁达大度,就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宽以待人 孔子的"宽柔以教"。宽容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胸怀。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却比惩罚更有影响力。把宽容融入教育中,使善和严、柔和刚达到和谐,既教育了学生,又赢得了学生。一首小诗《学会宽容》说得好: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用期望的目光注视着他,传授一些控制愤怒的方法。

为了防止直感效应偏差、为了防止他感效应偏差,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为了防止直感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泛化效应等偏差,坚持注意全面观察学生,冷静思考分析,正确评价学生。

(四)培养学习乐趣,矫正厌学心理

"教会学生学习"就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以学习为快乐的学生,无论学习条件多么艰苦,学习内容多么艰深,他都会孜孜以求之;一个以学习为负担的学生,不管学习条件有多么优越,学习内容有多么简单,他都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学生学的艺术,是学生问的艺术,而不是教师表演和越俎代庖的艺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培养成乐趣:运用挂图、模型、图表、标本、录像以及现代媒体等提高直观效果。尤其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介绍一些外国风土人情、趣闻轶事以及各种相关知识,常会给学生带来神奇的新鲜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举例、进行口笔头练习时,尽量结合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社会热点等,变抽象为具象,变枯燥为生动;设置一些"悬念"和疑问,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学生争辩、讨论,通过增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为了防止"静不足,闹有余,冷热不调,效应不高"的"热闹气氛"的不良心理氛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距离和思维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发言;从独立学习变换为小组协作等共同学习形式;除了发言之外,还有随着教师的要求动笔、动手、认真阅读、细心观看、凝神聆听等;让课堂达到活跃而有效,紧张而不过度焦虑,宽松而不放任自流,有张有弛,相得益彰,轻松活泼,愉悦和谐。开展各类趣味课堂活动,如结合教学内容猜谜语、练绕口令、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布置一些具有思考性、趣味性、能力性强、有一定难度的,但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习题,使学生体验"跳一跳,摘果实"、"跨门槛"的乐趣;当一般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就成了乐趣,学习效果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学生能从心理上把学习当作乐事,并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就能克服淡漠心理和厌学心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排除影响学习的各种干扰。

(五)帮助树立自信,矫正自卑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只有当你说他好时,他才会好起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回自我。对于有自卑倾向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找准目标,通过实现目标体验成功,进而看到自己的能力,鼓舞斗志,恢复自信。

升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原因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面临种种竞争和挑战,经过几次挫折或失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挫折感反应强烈的学生,丧失了自信心,消沉下去,发展成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耐挫力,变挫折为前进的推动力。第一,要让学生树立恰当的奋斗目标,期望不能过高,要以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和"尺寸"来衡量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消除"矮人一头"的感觉。第二,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对某一次考试成绩偏低,可以从知识掌握情况和心理状态两方面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克服、改进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点滴进步和长处,哪怕是一个单词读对了,一个词组翻译正确了,也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奖励,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进而确立起不断进取的自信心。第四,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比如,在高一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时,由于不少学生初中基础不牢,我采取先分解、细化、后合成的办法,先让学生搞清楚定语的种类、位置,接着认识什么是从句,分清楚从句的种类、特征;进而让学生分清楚定语从句的关系词的用法,最后再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含定语从句的方法。让学生在接受这种"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在各个击破的过程中取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了学好定语从句的信心。

(六)巧用暗示方法,矫正恐惧心理

暗示可以是明说暗话,也可以是无声胜有声。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用温和的语言制服不了对方,那么,即使用严厉的话也无济于事。对于学生的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必直言不讳,当场揭穿,公诸于众,而应当以委婉曲折的巧言暗示,甚或以非语言的形式传递信息,于不经意之间给学生加以暗示、疏导和启迪,让学生既认识到错误,又不伤他们的自尊心。这种含蓄、间接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接受心理教育潜在信息,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学生在学习及考试中有恐惧心理,出现怯场行为,多半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分数看得太重,而学习方法又不对,学习成绩欠佳所致,这时恐惧同自卑交织在一起。一些成绩不错的优生有时也会怯场,这是因为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学生自己有很强的好胜心,虚荣心,认为在考试中出现一些差错都是不可原谅的,把自己搞得过分紧张造成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性,正确看待考试分数,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平时教学中,在随堂练习时就注意辅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即自我激励,进行应试心理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紧张心理自我放松法,提高心理素质,以有效克服怯场心理。临考前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我已做好充分准备,我一定能考得好。"当意识到出现紧张情绪时,或应试中一旦遇到难题卡住时,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稳定情绪。采用转移法,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先做,增强信心,缓解紧张心理。如果学生在考试中能正常发挥并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就可以进一步强化自信心,体验愉悦感,恐惧心理也就随之消除。

心理教育的成效是不能像教学工作那样可以量化考核的,这种进步绝大部分并没有体现在学生考试的具体分数上,这样,不免有人怀疑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效性究竟有多大。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作重要的阶段,我们不但应该教给学生以才学,还要教学生以见识、能力,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未来世界。通过课堂渗透心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当然喽,心理教育的形式、途径、方法、内容等都很多,单靠哪一方面是不能完成心理教育的。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全方位地实施,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是教育教学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初中心理教育指导》郭亨杰 谭顶良 傅宏 黄辛隐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高中心理教育指导》班华 陈家麟 郭亨杰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心理教育概论》王希永 瑞博 主编 开明出版社2000年9月版

4.《教师实用心理学》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 王桂香 主编 开明出版社2000年出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教育部 颁布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教育部 颁布

7.《楚图南著译选集》第293页《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8.《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 芦咏莉等

9.李亚《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3年六月刊

篇2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自2000年以来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面临一些困境。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兴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困境,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课程改革为例,讨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利弊。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1.1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心理健康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大学阶段面临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也不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是“一刀切”,不同心理成熟度和面临不同问题的学生都需要在课堂上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个专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

1.2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识记概念,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心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课堂上的集中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老师与同学讨论交流,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1.3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办法完全承担繁重的心理健康教学任务,不得不由辅导员等不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老师兼任,这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以上三个方面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兴起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启示。

2.翻转课堂的盛行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综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翻转课堂定义为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外观看,回到课堂上师生再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研讨式课堂和课外学习中得到较好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使用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心理老师师资薄弱的问题,网络学习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课时,节省师资。

3.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直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积极探索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结合学校的有效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尝试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校的翻转课堂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准备、课前学习和课堂设计和课后评价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3.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特征、需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网络课程。经过分析讨论,最终在尔雅通识课平台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社会心理学》、《心理、行为与文化》、《大学生心理学》等作为公共选修课,保证有着不同困惑和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3.2课前学习。课前学生在线观看所选课程,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完成在线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可在线与老师互动,就在线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讨论。

3.3课堂设计。城市学院每个班的课堂教学为8个课时,课堂分为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两个阶段,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在第一次课上就进行分组,并且制作小组学习记录表。A.答疑解惑:首先,授课老师根据专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小组任务或活动,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发展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根据课前所搜集的有共性和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B.互动交流:在解决了基础知识和教学盲点部分的问题后,老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师生一起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办法。

3.4课后评价。与传统课堂不同,翻转课堂的反馈评价过程是多元化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部分。城市学院心理健康课最终的考核包括网络课程自动打分和课堂考核两大部分,每部分均需要达到60分方为及格。课堂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表现情况和期末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期末考核以小组合作制作心理手抄报的形式完成。该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反思与展望

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一些困境,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来讲,要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的能力。从教师来讲,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提高网络运用的能力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转课堂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 政治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需要有健全的心理。所谓“道德健康为统帅,生理健康是基础”。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学校,除了对学生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对各科老师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是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我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我希望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中,让每一个心灵都健康,让每一棵幼苗都茁壮。下面,谈谈我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1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允许学生来动摇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让学生对你有亲近感,使学生体验到活动是有趣的,受教育是快乐的,发展是愉快的,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让思维得到内化,让潜能得到发展,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珍爱生命》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再如初二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初三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3 满足学生成才需求,加强学生心理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板演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自学的成果,也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4 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问题,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5 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总之,通过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我希望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中,让每一个心灵都健康,让每一棵幼苗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

在学校的教育中,认真教书,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素质、仅仅是教育目的之一;真心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小学心理健康课就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成为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师应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学是在班级教学条件下适应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最佳的结合点。个别化教学通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发挥智力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其耐心,磨炼其意志;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等多种原因,至少应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光靠几节心理课靠心理教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曾有一位同学和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考试前,她因有道题不会,在课堂上问老师,没想到当时老师把眼一瞪冲她嚷道:“平时不好好听讲,这会儿拿不会吓唬谁啊?”……当时这个孩子感到很尴尬,非常难受,已经好长时间了,她见到这个老师都不敢说话,心里发毛。所以呼吁我们的老师请大家都来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个性形成的过度时期,做为老师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时无意的话就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们,当您心情不佳时,当您想向学生发火时请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请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四、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

常言到:“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在课堂上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鼓励他们提问或回答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产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心理效应。要知道有时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和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激励性评语是学生进步的法宝,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好的、充满老师关爱、激励性强的评语来拉近师生的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课堂上是教育阵地的根本,应该实行激励性教育,以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要为根本,对学生的言行赏识和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的火花,语言的灵动,展现的优势,对他们施以适当的表扬和激励,长此以往,师生情感接近,学生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地成长。

五、多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机结合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物理教学 目标与要求 创造性 合作性与自主性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确立起来。它意味着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从而树立课程是为提供学生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俗话说:教学相长。新时代的教师应放下架子,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学习,相互启发,才能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经常在教学反思中感到有很多遗憾。在每一堂课有限的45分钟里以及在课外与学生的交流的短短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领悟出在新课程标准下要重新构建物理课堂教学方式,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谈以下三点粗浅看法:

一、构建“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高中物理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含有发现教学方法的成分,本质上属于发现式教学方法。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发现法耗时长,不经济,教师处于顾问地位的缺点。引导―探究式教学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它的一般活动程序为“引导―探索―整理―验证”。高中物理新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如有关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教学等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堂教学强调个体的接受性现状,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取决于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度。“开放式”教学方式适用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性、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开放式教学一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倡“圆桌教学”,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间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师生之间彼此平等、和谐、融洽地教和学。在开放式教学这种环境中,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言,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三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优良品质,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尝试成功的甜蜜,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网络环境的优势是陪养能够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加强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动画模拟,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速率下的视觉印象,并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选择相关内容学习、探索,真正认识和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描述的方法。

篇6

关键词:劳力;劳心;学讲方式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自2014年初江苏省徐州市推行学讲方式以来,我们不断地被它的精髓所洗礼,课前的劳心,不再是“我该如何讲”,而是学生该“如何学”“如何做”。劳心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学习内容。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或是奋笔疾书展现自我思路。教师做的是旁边“站一站”,小组“看一看”,随机“发发言”,课堂上的“力”省了,真正展现了一个指挥者、旁观者的形象。

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一课为例,以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设计与学讲方式下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试析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前后的劳心与劳力。

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1.导入环节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目的是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课前教师要冥想此环节,劳心劳力。

学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学生内心敞亮、一目了然。此环节教师的劳心劳力就很简单了(教参上有教学目标,只要制作一张投影或写一块小黑板即可)。

2.新授环节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注重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呈现出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这一环节是老师课件准备最繁杂的地方,因为教师所呈现的复式统计表的各部分并不是提前固定好的,而是根据学生预想的程序随机出现的。为什么我们不在达成目标的同时选取易操作的简约的教学流程?本节课看似教师出示的教学内容都是在学生回答的只言片语上进行的,实际上教师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精细化的设计、严密控制的教学形式,看似滴水不漏、严密合缝,但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学讲”理念下的教学流程,教师只需设计三个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真正退居幕后,任务的完成是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在小组内完成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两节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传统教学注重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见证”了整个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而学讲课堂让学生自主将数据填到复式统计表的相应栏目,而这一过程就是认识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学讲模式下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巡视、辅导,起到帮扶的作用,一节课下来教师讲不了几句话,省心省力,课前的劳力劳心(任务单的设计和出示)工作量也不大。

3.练习和总结环节

篇7

现在社会上对80后的大学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草莓一族。具体而言,就是说外表光鲜,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而内部却苍白绵软,缺乏内涵,不堪压力,稍有挫折,就会成为一团稀泥。这种状态就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边面面对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称号的大学生,另一边面对的是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就业形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覆盖面广,受众学生人数多。因此,探讨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的原则

(一)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人际关系、学业问题、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缓解他们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困扰,提高自我认同感,曾强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要立足于心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能够脱离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贯穿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层面上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掌握了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视频、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案例(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特殊情景)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性。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真实再现,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替代性。案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不是发生在学生中间,能够通过讨论案例来学生自身带来启示,是一种间接的、非创伤性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案例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选择的案例,要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讨。3.案例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是发散式的,灵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及时对学生的观念加以辨别和引导,避免案例带给学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测量教学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问卷,通过心理问卷和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专业的心理测验或问卷的科学性强,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客观真实的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同时,心理测量也不能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要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它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测量内容一般是由题目组成的,过量的使用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冷淡,教学效果下降,指导性不足。

(三)视频教学

在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视频资料。视频通常的解释为“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桢(frame)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果,这样连续的画面叫做视频。”比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心理访谈》、《社会广角》等心理类节目,有《心灵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这些视频材料的内容丰富,表达信息全面,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等特点。

选择视频材料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现实性原则。在选择视频材料时,要围绕课程主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使视频材料为教学目的服务。3.引导性原则。视频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讲解、讨论等活动进行,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课堂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课堂讨论式具有学生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易于为学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堂讨论,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讨论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讨论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考,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2.教师要在讨论中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导向。在讨论中,既要让大多数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又要化解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的感情上的伤害,使讨论存在观点层面,能够达成“”的共识,把课堂讨论作为一个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窗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养三部曲.教育科学论坛,2008,8.

[2]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08,4:95-96.

[3]李静.心理学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19-24.

[4]周颖芳.案例教学在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培训中的应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2):132-133.

[5]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

篇8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语法教学教学设计

语法学习在于重视学生的参与,旨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领悟具体的语法规则,最终实现准确交际的目的。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法教学倡导任务型语法教学,任务型语法教学更需要学生对大量的语用材料进行探索和领悟,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归纳,类比等语法学习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这有利于学习者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对英语语法的有效学。因此,新课标英语语法的教学应该在语法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转变和突破,有效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如何在语法教学中贯彻新课标倡导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多层次的任务,营造多彩的任务执行环境,给予学生充满情趣的输入,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活动的任务来学习语言,达到“Learning by using, learning for using”的目的,是所有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侧重点不同,可有多种选择,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划分为pre-learning, while-learning, post-learning 三个阶段,即PWP教学过程。本文认为在语法教学中,结合PWP教学模式可以把语法课堂教学模式表述为:Pre-grammaring, While-grammaring,和Post-grammaring。现按照此模式以虚拟语气的任务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Step1 Pre-grammaring

T: This morning, some Ss were late for school. Can you tell us the

reason?

S1: I went to bed very late last night.

S2: I got up late this morning.

S3: I didn’t catch the first bus.

T: Ok. if you had gone to bed early last night, you would have got up early; if you had got up early, you would have caught the first bus; if you have caught the first bus, you would not have been late for

school.

But in fact, you were late for school today.

以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引入虚拟语气的话题,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通过这几句话让学生接触到虚拟语气。以自然,诙谐的方式展开对话,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亲密感。

Step 2:While-grammaring (Task1 group work)

Give Ss some minutes to discuss, then each group send a representatio-n make a conclusion and then the whole class work together to sum up

the usage as the followings, the teacher give help when necessary.

Task2 Learning more about the grammar

Ask Ss to turn to page 10 and read the reading passage 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chant to pick out the sentence with the subjunctive

Mood.

We would have won …

If Jack had scored that goal,

If we had had a few more minuets,

If we had trained harder,

If Ben had passed the ball to Joe,

If we had had thousands of fans screaming,

If I hadn’t taken my eye off the ball,

if we hadn’t stayed so late the night before,

If we hadn’t run out of energy,

We would have won…

If we had been better!

Task 3

T: now, we are learning the subjunctive mood. If you were not here now, you couldn’t learn it.

Give Ss some minutes to discuss, then ask Ss to draw a conclusion.

If Sam were here, she would be so excited to learn it.

If I were a poet, I could write English poems.

If I can write poems, I would write English poems.

Task 4

Playing a game

Ask Ss to take turns to imagine what they would do if they were

someone or did anything with their partners. Make their own sentences as interesting and imaginative as they can.

Step3 Post-grammaring

Ask Ss to chang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the subjunctive mood.

1.He has no right to choose his holiday, so he can’t go to Shanghai.

2.I can’t treat shellfish because I am allergic to them.

3.As the marble statue is too large for her garden, the housewife won’t buy it.

4. W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 disease, so we are not able to treat the patients very effective.

5. She was busy, so she didn’t come.

6. We don’t know your telephone number, so we didn’t call you.

7. Everybody who ate the fish got sick. I didn’t eat any fish.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能有效降低语法教学的难度,提高语法教学的趣味性。任务型教学模式之所以被广为倡导,是因其接近学生,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时密切相关的。语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情况进行灵活处理,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程晓棠.任务型语言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新型师生关系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教师在和谐、平等、公平互助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调动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就成了课标和教材的传声筒。如果对学生过于严厉,平时缺乏沟通,课堂上给学生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的机会过少等,就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引发学习效率低下、缺乏自信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把考入重点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同时以身作则,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并在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同学们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2多激励学生,让其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激励机制是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鼓励机制。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特长,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由此激发其学习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误,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要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此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这样学生的潜能就在不断的激励中被挖掘出来,他们的学习热情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主动探索新知,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加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和正确引导”。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变换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课题。例如,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点,开展体验式活动,唱英文歌、讲英语小故事、演英语小短剧、办英语墙报、举办英语演讲会、创设英语角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进而提升学习自信心。在学习英语单词时,让基础薄弱的学生领读,当他们能流畅地领读单词时,要适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一些原来英语学科薄弱的学生,在做单词方面的brainstorm(头脑风暴)时,都能快速想起前几课学过的词汇,并且熟练使用。另外,还可以设计Listento661yourvoice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同学们用类似话语传声的游戏传达句子,直到最后一个人能完整重复。用Guessinggames或Makeaninterview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在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要顺势给予及时多元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以Perfect!Excellent!Great!等鼓舞人心的话语给予他们鼓励。当学生得到掌声鼓励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热情也随之高涨,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树立学习信心。

4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由于其学习上的反复失败造成的,由此导致学习自信心下降,以致最终掉队,放弃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5创造积极环境,加强合作交流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并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断反馈的信息随时加以调整。平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扩大接触、增加了解、发现长处、表扬优点,以鼓励其进取,多采用正面语言与学生交流。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只有尊重所有学生,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6获得成功体验,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取得成功。成功教育旨在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主动开发内在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为了经常使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上课时不敢发言,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采取一句话英语的策略,只要说出一句与问题相关的话就算完成任务。比如,我们班有位女生,平时特别胆小,通过让其进行领读,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还养成了其热爱朗读英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情景教学是个很好的选择。初中英语课本多接近现实生活,在设计情境对话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分配固定句,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其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7渗透教育调节和承担

要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多给学生关爱,精心呵护他们的心灵,这样有利于消除因不良心理健康因素产生的不良学习品质。曾有人说过:“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促成一个奇迹的出现;教师的眼神和态度,或许会抹灭一个人才的出现。”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上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应及时、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特别是潜能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动态,走进学生心灵,想他们所想,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要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激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消除学习中的种种障碍。同时,定期加强潜能生的指导训练和巩固练习,稳定其心理健康,避免他们走上“厌学”之路,让学生慢慢爱上英语。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加强心理修养的能力,如调控情绪、磨炼意志、自塑性格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其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栋梁。

作者:李艳萍 单位:育才学校

参考文献:

[1]刘自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6,(01):237.

[2]韦朗怀.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与对策新探[J].读与写(下旬),2016,9(9):58-59.

[3]刘团辉.谈谈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6,(06):125.

[4]王元普.提高英语学困生成绩的途径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6,(36):129-130.

[5]龚秀丽.山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05):72.

[6]曾文雄.关注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1):4-6.

[7]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夏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中小学情感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学习,2016,(07):180.

[9]杨朝辉.浅谈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学周刊,2012,(22):21.

[10]邵碧雪.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163.

篇10

【关键词】教育教学;质量;更新;课堂;教学理念

一、抓好课堂行为管理全面了解学生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因而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也就难免了。干扰型: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教室外的各种"不熟之客"突然闯进教室……;困扰型:在教学中,教师对有些抽象的东西难免讲解不清、不透,学生会你看我、我看你,互相望望、或窃窃私语,甚至引出课堂的骚动……;分心型:有些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教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打瞌睡,或做小动作,画画……;好动出风头型:如果一个班级平时管理得比较松散,那上课时几个爱出风头的学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结果引起课堂的骚动……;作剧型:有极个别学生个性品德偏差,不求上进或对老师抱有成见,故意在课堂上发泄……

这样的偶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将"热问题"进行"冷处理"。如暗示提醒法、以褒代贬法、顺水推舟法、借题发挥法等。一位教学成功的教师要学会抓好课堂管理,因为它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增强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它融合了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作为一名优的教师,除了过硬的教学水平,更加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老师就要在平时生活中忘记你是他的老师,而是把你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以沉着、稳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现代教育是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课不再是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学生,要与他们交心谈心,坦诚相待,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困难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教师还应当勤与学生家长联系,赢得家长的信任,有他们配合,效果会很不一样。

三、创造学习动机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内在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力求探索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处于学生"最接近发展区"的问题,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四、查缺补漏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思考和总结。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利用反思促进教与学,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例如,在学习一年级《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这部分知识时。课前预设很充分,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能积极探讨,总结规律,但是在实际练习时,虽然大多数同学都作对了,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做得不准确,看半时不准确,画半时知道分针指向6 ,不知道时针到底应指向哪里。下课后,及时地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在让同学探究看半时,画半时时过于重视分针指向哪里,对时针的位置和方向探究得不够明确,没有把这部分的探究当做难点来突破。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设计了一堂延伸课,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它们产生错误的共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半时的时候时针应该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准确的画出半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可以让第一节课就画得比较准确的同学用他们的方法,他们的语言来进一步阐述,一帮一交流,沟通。设计富有层次的练习题及时检验并加以巩固。

按照这个思路,第二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自己总结出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技巧和检查方法,扎实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及时的反思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收获。

五、合理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传统的课堂评价是以教师的教来评价学生的学,既"以教定学",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而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缺乏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等。这些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评价要求。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下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为所有的学生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他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多鼓励,尤其是对中下等学生,以促成其良性循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全是听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须自己去思考、体验和构建,同时还有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在新课改的今天,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也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生命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只有先热爱我们生活的空间和环境,才谈得上热爱生活和身边的人。通过不断给学生灌输"自然很美丽,世界真精彩,生活多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保持乐观向上,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纠正脱离"轨道"的有偏差的学生。可见,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创造活泼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勇于探索、创新的能力,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教育学生端正思想,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当代的小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人生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使他们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就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语文课文中富含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等的文章很多,就像歌曲《奉献》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样,只要每位教师都能以课文教学为载体,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为己任,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等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来。

八、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观

一些美丽的思想,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机会。如母亲节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节要求学生弘扬尊师重教精神,重阳节要求学生尊重孝顺老人等等;这一过程能使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学习涉及的面最广,让学生每一天的生活都紧密相关,所以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也最容易收到不一般的效果。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的人格塑造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就一定能改变现在很多学生精神空虚,不懂爱,不懂责任的可怕现象,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成为祖国建设合格的接班人。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其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则是教师。俗语说"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和业务能力上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没有高质量、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优秀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就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治标不治本。

九、转化后进生关心后进生

关于后进生的工作,其实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做,可以说是天天在做,如何关注后进生?这一直都是社会、家庭、学校比较关心的话题,而造成后进生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同时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那么,在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关注后进生呢?教学中如何关注后进生呢?首先,教师要有对"差生"的尊重和接纳,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一般来说,差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可对差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心中有"差生",这样,"差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其次我们对待差生应降低各种要求,教法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以差生原有的基础循序引导,缓慢讲授,降低学习坡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利用直观教学。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班主任作好班级工作的关键。后进生是教师的重点辅导对象,辅导要做到及时、全面、持之以恒,后进生的形成过程决定转化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上,要不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进步及时表扬,树立信心,使后进生摆脱后进,赶上其他同学。

实际上,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任何一个班主任都不能回避上述三个问题,但由于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极大,而且需要班主任有坚持的恒心。所以往往容易被班主任们当做形式,或者因畏难情绪太重而半途而废。因此我们主要能认识这三个问题,做好了,必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我们管理好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班级中,一个实足的调皮学生,他利用生活委员的特权,在班上称王称霸,他竟不给班上一位女同学吃午餐。当寻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默不作声,且对老师不理不睬,班上多数同学要求撒销其生活委员职责,可作为班主任并没这样做,利用该生父母与教师的感情来贴近该生,与之建立师生感情,并要求其继续做好生活委员,关心班上的每一位弟弟妹妹,带头搞好学习。之后该生凡事都乐于接受教师的工作安排,不与老师发生抵触情绪,并自觉协助教师维护班上早读课的纪律。所以说,要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谊,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你,信任你,才能彻底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我首先出示3+3=?3+3+3=?的卡片时,学生们很快说出了答案。我接着说:"100个3连加得多少?",学生们举起的小手怏怏地放下了,"如果把100个3写在黑板上连加,是十分费事的,老师不但知道100个3连加是300,还知道70个4连加是280,75个5 连加是375。"这时学生们都感到很惊奇。 "因为老师掌握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今天老师想把这种方法教给你们,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就会主动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之中,收效也就好得多。

十、素质教育带给教师的思考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与体会,撰成此文,就新形势下教师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应对蓬勃发展的素质教育提出了若干思考。素质教育虽已飞速发展、深入人心,但并不是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全面、深刻地领会它的含义。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才能切实理解素质教育:

1、教育的全体化

素质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淘汰学生。它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区别对待。"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个个升学深造,但求个个发展成才!"

2、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与精神力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社会等各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管理的主人。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优劣、一个老师好坏和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结果却是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做人做事的所谓"人才"。而素质教育则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文化素质、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全体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求识,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合作,以学生真正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成功的标志。

4、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不是分段式、一次性教育,而是终身学习、终生提高、发展式教育。在当今社会性、全民性、世界性学习中,只有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也重视将来的发展,学校不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经验和科学技术时时更新、日日更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与时俱进的观念。

5、进一步加深对素质教育思想的认识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强调以育人为本,以坚持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要牢固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应无条件地为全体学生服务,学生有权力选择学什么,怎样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做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从家庭、从学校走向社会、甚至走向国际。让他们在社会、国际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发挥自己,去实现自身价值。

6、再塑崇高的职业道德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为人处事之道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一名教师,影响一个班级,一届学生,甚至影响一代学生。而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现在,社会上大小环境的影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五花八门、流光异彩、充满各种诱惑的大千世界,教师能否洁身自好,恪守操行,把握自己,是教好学生,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探究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成果与体会,教师应进一步加深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提高;深入贯彻执行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和政策,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努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由此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一、班级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科学一致认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有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育人之路尤为关键。

(一)在班级管理中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合作性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或独立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敢于标"新"立"异"。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煅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二)在班级管理中,注重突发事件的处理

有句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班级发生的事情,老师应灵活多变的应对。发扬民主,相互尊重,这是处理好突发事件的指导思想。从这一理念出发,才会使教育变得富有感染力。

1、班主任的个人素质:

班主任要有优良的道德素质,班主任对学生发生教育影响,不只是他的学识,还有他的道德威望,他的人格。他的道德风貌对学生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1)热爱教育。班主任要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做好班级工作为乐。不追求个人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之中。

(2)热爱学生。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把爱的阳关洒向每个学生;要耐心不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出于爱。

(3)关心集体。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关心集体,勤奋工作。

(4)为人师表。班主任要有优良的学风和教风,谦虚谨慎,严以律己,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语言文明,衣着得体,姿态端庄,待人热情礼貌,作风正派。

2、班级管理从小事入手进行养成教育

班级管理无小事,班级管理本身就是从一点一滴的琐碎小事做起,成年累月的积累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忽略小事、小处随便,老师不管不闻极易养成学生一些不良习惯。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使班级管理陷入混乱,正所谓"滴水穿石"。因此,从小事入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进入校门后"会走、会坐、会学、会说、会做"这些都不是小事。抓住这些小事并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始终,这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而养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不是通过几个专题、讲座、班会、学几个先进人物就能完成的,要有持之以恒的从小事做起,抓养成教育的恒心。

十二、在班级班级管理中注重"两心"

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杨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细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助手。用心细密,做事细心,就会认真周密地考虑各种问题,精益求精地把事情做好。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避免事态扩大;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帮助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如某一学生的突然缺课;某位同学的迟到、突有的变化;班级中流行的玩具等等。细心注意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从而正确的引导他们。信任是班主任实现与学生家长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与家长谈话,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在与家长交流时,能让家长感觉到你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你工作细致、认真负责,你有能力和水平,家长也会提升其责任心。

常言说"人过一百,各色各样",与不同的家长,需要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溺爱型的家庭,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 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庭,班主任在交谈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越是难以理喻,就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要做到先倾听而后以动。

总之,班级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和谐的师生交流中,在有效的家长沟通中,创造温馨的环境,利于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十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如今,孩子少了,也越来越金贵了,绝大多数小学生上学都是由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接送,还有一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连小手绢、红领巾也要家长来洗,包书皮儿、叠被子统统都是由家长负责完成,自理能力非常差。

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致使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家长对孩子的过份保护会给孩子带来人格上和心理上的不健全,养成孩子幼稚、脆弱、依赖、任性、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长从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切由家长说了算,对孩子上哪所学校、穿哪件衣服、吃哪种食品都有明确规定,这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做法也是过份保护的表现。

我国大多数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式都是过度保护式的。如为他包书皮儿、洗红领巾、小手绢、送他去上学、帮孩子叠被等。其实,这些事情小学生自己是能应付的,根本不该让家长操劳。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呢?

1、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是要讲科学的,不讲科学地爱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另外,家长之间如果在教育孩子时有不同意见,可在私下互相交流,取得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2、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学的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切不可包办代替。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代做。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4、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由于小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所以,父母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中收拾整洁条理,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负责。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