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农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新农村建设

篇1

1、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6、抢抓机遇 振奋精神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9、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1、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12、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3、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14、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6、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9、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0、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建设美好家园

22、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24、讲整洁 爱卫生 共建农村好环境

2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9、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0、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3、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4、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35、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36、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 村传播

37、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9、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4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1、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4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实施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环境

4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4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8、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9、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50、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1、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2、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54、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5、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5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7、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58、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反对,远离

61、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62、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6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6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5、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66、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6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8、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69、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0、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71、突出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72、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75、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77、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8、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9、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80、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扎实推进新农村工作

篇2

【关键词】科学规划 政策扶持 新农村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五、老宅古厝的保护与拆除

篇3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篇4

【关键词】农村建设;经济结构;农民;科学规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据统计,到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中国仅花费了22年,完成了英国用120年、法国用100年、美国用40年,才取得的城市化率。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与农村间滋生诸多问题,中国农村面临新的发展。新型农村建设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焦点问题。对比中外农村建设,由于各自社会背景及经济状况的不同,国外农村建设在总体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及成果,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一、国外农村建设综述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始其城市化,到20世纪50年代进入其城乡一体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建立起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该系统将全国联系起来。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并逐渐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与此同时,制造工业衰落,第三产业崛起。虽然农业产值在国家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美国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用于农村开发的生物技术投入年均增幅达15.5%,现代农业、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成为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应用于美国农业生产中,诸如用计算机监测土壤,识别杂草和病毒等。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美国农业相关市场信息由农业部市场营销局和当地配备的农场品市场报价员及市场调查员提供。农产品出口方面,美国国会要求农业部每月对世界农产品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农场,对生产和销售做出决定。其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借助互联网,农民使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获得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市场相关最新数据。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达89%,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这种集约规模化管理经营模式,使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很便利。[1]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经历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韩国政府从初期进行农村项目开发、工程建设及农村教育、投资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发展为鼓励农村发展相关农业产业。有前期政府工作及教育的展开的基础上,韩国新村运动形成以农民主导发展的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农村经济研究、农民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注重文化建设,倡导勤勉、自助、团结、奉献精神。这一文化内涵在新村运动中逐渐渗透到城市,从而在韩国确立起民族自立、身土不二、事业报国的国民精神。经过新村运动,1993年韩国人均GNP达766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居民的9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21%。[2]

与韩国政府主导展开的农村建设不同,北欧的瑞典则采用由农民自己组织参与的合作社形式作为推进其农村发展的主导。这些合作社以行业进行划分,总有15个行业,分别涉及农村奶制品、牲畜屠宰及养殖、粮食生产、林业发展等方面。农民自愿加入多个合作社,交纳一定股金,采取独自结算的方式,与合作社就农产品订购签订协议,不同的合作社会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其所涉及的范围囊括农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合作社同时负责给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由全国各地合作社作为重要成员的农民协会与消费者协会、政府共同协定农产品价格,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德国的农村发展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体系之中,以科学为指导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并很好地保留村庄原有的文化历史特色,形成德国村庄独特的自然文化风貌。德国的农村建设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和相关法规,德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统一出资建造污水、固废处理设施,并实行收费。对于边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给予支助。其次,科学规划。村庄规划纳入国家整体规划,通过实施一些列项目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村庄城市化。第三,重视村庄形态、文化历史,新规划中注意处理好村庄的文化脉络,对旧建筑、生态环境等进行科学整治、有限改造。20世纪50、60年代德国曾经片面追求建设新村庄。意识到失误后,德国制定法规,规定将保护村庄原有形态、有限度的改造老建筑和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村庄更新的主要任务。同时德国农村规划也实行了全民参与机制,对农村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督。德国农村成为德国最具特色的地方。不同区域农村呈现不同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融入自然的生活品质,使得德国农村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国外农村建设发展经验

梳理国外农村建设,纵观其所取得的成就,我们能获得一些农村建设的经验。虽然各国经济基础及社会状况有所差异,但从科学发展角度来说,任何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上才可能在发展中既不危害生存环境的同时获得长效性。这也是国外农村发展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国外农村发展经验可资借鉴之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1、政府主导下的建设。国外农村建设运动的展开都旨在改变农村、农业落后于城市、工业的面貌。中国目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也在于此。综观德国、日本、瑞典等国的农村建设,都是政府充当农村建设项目启动者,同时制定相应法规保障农村建设。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每五年就修改一次农业法,其现有农业法规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很多环节,包括农业税收、土地所有权及使用、农业合同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运输及加工以及相关的环境问题。同时由政府主导制定的长远而系统发展规划明确农村建设目标,并对农村建设进行规范。由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的日本“一村一品”农村建设确立起日本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把农村建设落到实处,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鉴于此,很多国家在进行农村建设时通过立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德国《农业法》第一条就规定农民与其他职业人员福利等同。德国还制定了《农业社会保障法》、《农民医疗保险法》等法规,将现代完善的保障制度规定覆盖整个农村,使得农村从业人员及其雇佣人员都获得平等地社会保障。要在农村建设中保障农民的利益,有效激发农民积极性,需要农民参与其中。这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经验。日本造村运动中成立了三级农协组织,农户、农村、农业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德国也成立了立体的层级农民组织。美国、瑞典、法国也有较成熟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在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农民技能训练以及维护农民权益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3、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国家同时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化设备操作技能,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同时革新观念提供认识水平。

4、注重农业生产区域化产业化。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结合不同区域的生产资源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发挥区域优势,较为典型的是日本的“一村一品”新村建设。日本在实施村庄农产品特色生产方面可谓取得了突出成就。日本很多农村乡间保留传统的手工艺生产通过此次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特色经济产业。

三、中国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实例分析

中国由于地域广阔,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较大。这些历史形成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地农村建设的速度。结合各地发展状况可将中国农村区域总体划分为三个大的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

中国东部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农村建设与当地经济高速发展一起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均衡,实行了城乡共富裕。其最为根本之处在于,中国包括东部在内的沿海区域农村发展,以乡镇企业起步,脱离传统农业的范畴,由此展开从传统农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过度和深度发展。以东部省份浙江来说,东阳的花园村和乐清的长虹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花园村在1990就成立了村级工业公司,1993年成立花园集团公司,1996年将发展目前确定为高科技领域,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合作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从此走上产业结构调整之路。花园村摆脱穷山村面貌,形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肉食加工、外贸出口、旅游休闲等多元格局。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加强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保障医疗制度,科学规划乡镇,着手进行乡镇建设,关注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3]浙江乐清的长虹村被打造成为中国电器交易第一村。长虹村在发展电器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1.2平方公里的小渔村里建立了3家企业集团,27家股份制企业和200多个家庭工业车间。在电器市场的带动下,长虹村形成了运输业、广告业、信息也、加工业、出口服务业、餐饮业等多元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多元化后以前的农民极少以农业为业了,更多的人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则是中国新农村发展不可复制的典范。[4]

与东部地区地区农村发展不同,中西部的发展艰难而缓慢,既有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历史原因。总体来说,西部区域农村人多地少,在寻求发展上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产业,多围绕种植业展开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并依靠当地优势发展畜牧业,多采用小规模家庭式模式,经济上的受益也远远没法跟东部地区以集体或集团形式所获取的经济效益相提并论。由于发展规模有限,劳务输出成为剩余劳动力安置的最主要途径。青海湟中县苏尔吉村、拉萨市藏热村及甘肃永晶县七坝村都具有这一特点。藏热村以奶牛养殖推动包括养鸭、养兔、豆腐制作等行业的发展。蔬菜种植方面实行了统一管理,种子、化肥、农药进行统一服务。甘肃永晶七坝村主要采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蔬菜,啤酒大麦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围绕农牧业发展起来行业在发展中同时催生了包括运输、旅游等相关行业。

中部地区的发展较西部多样,但第一产业仍在经济结构中占重要比例。但很多地方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农业除了机械化生产外,同时也呈现出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如种植花卉、绿色果蔬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观光旅游型生态农业模式。以湖北武汉黄陂区武湖街为典型。黄陂区武湖街地处武汉市三环和外环之间,天兴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河机场、阳逻深水国际港为其购筑了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其辖区国土面积7.76平方公里,人口5.2万。武湖街属于典型的城郊块的次经济区域,经济类型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对城市依赖性较大。十一五期间,武湖街确立农业生态化的发展方向。自2005年包括现代蔬菜园、武汉农科院、湖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和研发基地及其一批科技种业公司进驻,同时加快向外走引进来步伐。2008年创立的“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家台湾农民创业园。该园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涵盖黄陂区包括武湖农场在内的几个街道。该园区在后续建设中逐渐建成为国家4A级“农耕年华”体验模式的旅游生态景区。台湾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带动武湖街农业从传统的以生产种植为主转向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到2009年该园区已经进驻台资企业7个,投资额达2.1亿元,形成了水禽水产、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食品饮料等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及其相关工业产值达到21亿元。[5]2012年武湖街辖区已经呈现出生态农业为主,加工生产配套进行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精武鸭脖”、“弘毅钢构”、“仟吉西饼”、“雨润花都”等1100多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企业相继入驻武湖,形成武汉市以汉口北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区域。而诸如中国家俱CBD、五洲国际建材城、中农农机大世界、长江金属交易中心、中楷医药等企业进驻就地解决了从土地上富余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对于中西部来说,除却政府政策上的倾斜扶持作用,一般多依靠自身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先机。所以,那些在交通枢纽有效范围内的乡镇往往具有较活跃的经济行为,外来投资也会更多。而这一点在东部地区或沿海一带影响性并不显得特别突出。

四、中国新农村建设成绩与不足

结合上文对中外农村建设的介绍,不同的政策及实施后产生不同效果,中外在农村建设上有同有异。

与其他国家的农村建设一样,中国新农村建设也是在国家主持下进行。中国新农村建设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改观很大,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话,一些经济状况好的乡镇甚至加强公共照明设施。同时一些基础较好的公共区域进行绿化,建立了一些适合公众活动休闲的公园。住房改造极大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这被称作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亮化”工程。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与国外农村建设相比,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状况略显不足。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村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科学规划显得非常必要。而在现实中,农村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上,缺乏地域特色区分,“以工辅农”的思路没能从根本上确立起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模式。农村产业方向多与项目资金来源相关,一些引入的投资项目往往依附于城市经济,而不是立足当地。农村土地已经被各种项目开发圈占,用于耕种的土地逐渐减少,土地耕作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无法满足农村家庭一般生活需求,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围绕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种植项目在很多地方启动。这些项目多实行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将土地转给第三方的经营模式,土地所属地农民仅以打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极少的农民能够获得工作机会。初级种植形式的农业,包括蔬菜和经济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指导,在市场机制下成为市场层级利益博弈中的牺牲者。

从上文所列举的几个国家情况看,在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下农民积极性极大提高,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而且这些合作组织能参与到政府政策制度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同时,也有相关的法规制度保障从事农业相关生产的人员的权益。最为突出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外农村与城市之间没有像中国如此明确的城乡二元差异。虽然中国新农村建设旨在消弭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新农村的发展还不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相反,更多农村居民脱离乡村生活,进入城镇,造成很多乡村“死亡”。而农村旨在加强土地利用率实施的并村建立新的居民村的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村原有生活模式。这种被称作“上楼运动”的新农村居住建设,对农村居民心理的改变,引发农村问题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农村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对区域经济特色及区域文化关注显不足。新农村建设成为投资项目的圈地运动,缺乏地域文化指导的乡村民居改造简单地实施旧房改造,很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古建筑被强拆复建,变得面目全非。中国各地的农村变成面貌统一的农家小楼或者富有城市气息的高层建筑。盲目招商引资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强,王富龙.美国农村城市化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2(5).

[2]田辉.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3]王媛.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1):29-32.

[4]同上,P85-89.

[5]http:///roll/20090511/64328.shtml.

篇5

一、 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 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新庄镇 东流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 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 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 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我的一个邻居本来有一个男孩,今年又要了个女孩,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什么还再孩子,现在都有一个男孩了,他们的回答却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再要嘛。听说他们被罚了接近三万元钱。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篇7

内容摘要:本文以L村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农民外出流动带来的农村消费方式的变化。研究发现流动经历有助于推动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且农村消费方式变迁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各方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人口流动 农村消费方式 现代化

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范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实现,显然离不开农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最初受经济利益驱动进城打工的农民往往会穿越农村文化、经济、价值观的藩篱,最终以社会行动者的角色改变农村生活消费方式。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到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获得城市生活的体验,接受到一定现代价值观念,城乡流动使“他们可以将在城市获得的对现代文明的体验带回乡村社会”,“从而对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变革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李强,2008)。本文主要从消费方式入手,以期正确评估城乡流动在农民消费方式变迁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实践调查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笔者对L村选取30名农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定性调查方法。调查地点L村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型自然村,距离中心城区15公里,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还种植少量经济作物。访谈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被访问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最高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占45%),其余只有小学或以下文化程度;从职业看,男性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女性主要分布在餐馆、发廊、服装等服务性行业。为了便于区分各群体消费方式,访谈资料标注了年龄段、性别和是否流动三项内容。

流动对农村消费方式影响

消费方式是“人们消耗生活资料和享受服务的方法和形式”(尹世杰,1999)。农村消费方式主要体现在农民采用什么形式安排自己的支出即消费金额的配置比例。随着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传统的满足生存需求的“一吃二穿三住四用”已逐步向“住、用、吃、穿”的享受生活和用于自身发展的消费格局转化。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减少,住房和教育费用大幅度提升,农村消费方式转型明显。

(一)居住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化居住模式向农村辐射

城乡流动过程中,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在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农耕消费文化模式逐渐消解,城市商业消费文化模式逐渐酝酿形成,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居住方式与农村原有的生活格格不入甚至发生冲突,这从住房的需求变化有所反映。

村里新盖房子,都盖二层楼房。访谈对象中一留守老人谈到:“我们家2002年盖的楼房,儿子现在都觉得样式过时啦。说实话,现在新盖的二层楼确实挺讲究,跟城市差不多,分客厅、卧室、厨房、储物间,还是比我们以前盖的楼房结构合理”。

挣的钱大部分寄回家或过年带回家。访谈对象的一中年打工人员谈到:“我们家住楼房,村里要有下水道就好了,在外面(打工地)经常洗澡,回到家还要到外边澡堂洗,很不方便,如果上下水问题能解决,就装太阳能热水器了”。

挣的钱主要自己花。访谈对象中一青年打工者谈到:“我不操心房子,我们家已经盖好了,主要是结婚。现在结婚很花钱,除了要楼房还得家电齐全。没想过也不敢想在城里买房,太贵且消费也高。农村有地粮食不花钱,城市什么都得买,现在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结婚后还有小孩读书,没有地我挣的钱养活不了全家人”。

中国人对家的情结特别浓厚,农民同样如此,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大目的便是建房留给后代。就这点而言,流动与留守农民没有多大差异,但是随着打工带来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住房条件大大改善,流动农民向城市人看齐,除了要求楼房舒适、宽敞、干净、独家独院外,对房间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还要求与居住相关的家庭配套设施的完善,而留守农民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眼界的开阔带来了流动农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更明显的追随,但仍可以感觉到农民的小农意识,要求独家独院,并没有改变住宅的分散格局的要求。说到在城市买房成为城市人,大部分农民望而却步,即使年轻人也不例外。其实看得出,从内心来讲,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外出农民是想成为城市人的,但想到在城市生活的条件并不具备,而土地还可以提供他们生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故而农民与城市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二)教育消费比例明显提升,城市教育理念改变农村教育观念

农民在城市打工由于工作及待遇等方面原因,认识到知识、文凭、学历等对职业及就业前景的重要性。许多农民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子女能通过教育改善他们自己将来的境遇,达到与城市人同样的待遇。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外出农民只有一个或两个小孩,很多人都尽可能给子女创造好的条件,希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到城市发展。

访谈中一位中年打工者谈到:“很羡慕,城里小孩条件多好,我也想给小孩创造好的条件。我儿子和女儿都在私立学校读书。私立学校管理严格,老师用心,教学质量要好些,费用比村里高多了,村里义务教育,不交什么钱。希望子女将来有出息,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农村人想风光走出去,只有读书一条路。只要他们能考上,我砸锅卖铁都供他们读书。同样也有中年打工者谈到:儿子读书不好,念完初中就打工去了。反正读书也不好,早些挣钱,盖房子找媳妇,现在也挣了一些钱,楼也盖起来了,家里条件还可以,到时给他找个媳妇我就安心了”。

不能否认,中国人骨子里天然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愫。显然,由于农民见识阅历的不同,流动农民比留守农民眼界更开阔,更看重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走出去”的现代性意识更强,而且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更具体的追求目标―尽量能与城里的孩子看齐。即使现在的教育费用很昂贵,他们还是舍得在子女身上进行教育投资,想方设法让孩子读更多的书(林少真,2007)。由于流动,外出农民了解到家电下乡,决定给自己孩子买电脑,而留守农民还不知电脑为何物,更别说为了孩子学习而购买了。

城市文化的辐射使流动农民对子女教育和职业的期望更高。留守农民虽然也懂得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不读书没有出路”,但很大程度上仍坚守“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的保守观念,缺乏主动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现状的意识。英克尔斯提出“立志使自己及子女在职业和教育方面,达到远大目的”,这是个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从这点来看,外出流动农民的教育消费观比留守农民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

(三)农村基本生活支出减少,高层次需求增加

流动农民受到城市文明熏陶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低层次的休闲消费,要求更高的社交和尊重感的满足。总体上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高层次需求的支出增加。

访谈中外出务工的青年人谈到:“很羡慕城里人搞自驾游,但我们没钱,平时逛公园、上网、听音乐、唱卡拉OK、上酒吧或跟朋友吃饭喝酒聊天。要不就买衣服,偶尔也去商场买打折衣服,商场的衣服太贵但款式好。周末也逛书店,在书店看书很充实,感觉很好,周末好多城里人在书店看书。过年回家没什么事做,就是看电视、走亲戚、打麻将、听音乐,很无聊。而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不同:平时也没事,就看孙子,看电视,聊天,打牌。我一般早上锻炼,城里人在公园晨练,我们没有公园,不过农村本身就是天然公园,现在条件好了,还有健身器材。城里人早上晨练还是挺好的,我也早起锻炼,身体好多了。我要求不高,只要吃饱穿暖就行。现在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你看我姑娘在城里打工,挣的钱只知道买衣服、玩,也不知道补贴家里”。

外出农民经历城市生活后,他们宁肯某种程度上压缩基本生活费也要追求着装、用品的时尚,向城市人看齐,扩大社会交往的视野。他们穿着的款式和花色越来越新潮,已经看不出农村人与城市人的差别;他们听音乐、上网、偶尔也去书店看书,不再只是打麻将、看电视等低层次的娱乐。同时,流动农民还把科学的闲暇活动方式带回到农村,像晨练这种既健康又不花钱的方式传入农村,得到老年人的认可。但留守农民对年轻流动人员的消费方式并不是完全认可,大多数父母辈的农民对年轻人的消费方式是更多指责,认为他们应该多攒钱。从访谈也可以看出,由于收入限制,农村更倾向于不花钱的休闲,看电视、打麻将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跟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

结论

外出流动对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的辐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流动农民的城市生活经历在解构原有的农村生活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开始构建现代的生活消费方式。外出农民生活消费观念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父母及下一代,进而影响到整个村庄。对于农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城乡流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农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可能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在现代中国经常扮演着社会变革催化剂的角色。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善极有可能对中央政府的进一步刺激经济计划乃至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供正面的反馈,从而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农民外出打工对于引进新的商品和在村民中塑造新的消费目标很重要,但现代城市商品并不会自动带来变革农村社会的现代价值观(瑞雪•墨菲,2009)。访谈中也发现农民消费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奢侈、攀比之风日盛。农民花几万或十几万建楼房,除了改善居住环境外,在亲戚、朋友或村民面前撑 “面子”是很重要的因素,实际居住人数很少,造成很大浪费。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虽然电视基本普及,生活消费品市场化进程仍然缓慢,诸如没有蔬菜、水果、肉类批发市场及连锁超市;“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得到贯彻,路修好了但没有公交车通过。三是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农民打工收入除了维持在外生活外,大部分补贴家用,现代消费方式的提升只能大打折扣,而且并不是农村所有的消费方式的变化都得到认可。一位中年流动农民讲到:政府提倡家电下乡是好事,洗衣机、电视机我们需要,冰箱没有什么用,再便宜我也不要,还费电。可以看出,农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农民的需求、收入等都是影响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民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则有着他们自己从当地实际出发的理性选择。

总之,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今天,把农村消费方式的变迁置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去理智地思考,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引导城乡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商品市场环境,调整农民消费结构,倡导节约、实用的消费理念,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教育农民采取健康的休闲方式、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带动农民增收,在他们身上塑造一种符合时代内涵的文化性格,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强.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现代性视角下的农民工研究述评[M].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篇8

一、**村现状

**村位于**乡东南2公里的淮河岸边,全村人口2249人,耕地1680亩,560户,15个村民组,沿淮行洪滩区耕地占20%,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1200多人,占总人口的50%以上。基础设施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十年九淹,不淹即旱,农业生产基本上属“望天收”局面。为防御洪水,群众在六、七十年代人工修建庄台,庄台之上建房,分布散乱,占用耕地,而且经过三、四十年的风吹雨打,洪水冲刷,庄台严重受损,若再遇大的洪水,随时有崩塌的可能。

农业基础条件差,有效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低等诸多不利因素,造成农民的收入低,生活水平差。为具体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资金694万元,经过调研分析,决定对**、叶台、赵店三个村34个村民组419.1公顷土地实施整理并全面配套水利设施。该项目计划于2006年12月31日前完工,可净增耕地800余亩,其中,**村净增350亩。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散居在项目区的613户农民必须进行拆迁安置,在没有资金补偿的情况下,拆房难,建房难的问题凸显出来,乡、村两级干部对此也是顾虑重重。但是不拆不行,不建更不行,面对这样一个现状,**乡党委、政府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选择降低标准、避重就轻的做法,而是排难而上,抢抓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将**村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拟规划建设成为家居宽敞,出行方便,环境优美,水电齐备,就医、就学便利,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的农民新村。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广泛宣传,统一思想,营造氛围

为了统一思想,争取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使项目区群众了解实施土地整理的重大意义和统一规划、集中建宅的好处,**乡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一是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发动。2005年8月26日召开了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传达了县重点工程建设会议精神,成立了“**乡土地整理区拆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乡土地整理工作实施方案》;9月8日召开了“**乡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工作动员会”,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各单位负责人、各村两委班子成员、项目区全体村干部参加了会议。接着又先后召开了党员座谈会,干部群众座谈会,生产协调会,进一步扩大宣传面,群众反映良好。二是制作宣传标语。在项目区及**街道刷写固定标语100多条,制作10米过街横幅200多幅,制作新农村建设“效果图”10幅,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效果。三是向群众印发公开信。以乡党委、政府名义印发《致项目区群众一封公开信》2000份,组织13个工作组将《公开信》逐门逐户送到群众手中,做到了项目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利用宣传车,乡广播站,乡电视台进行宣传,并且通过信函方式将《公开信》发往外出务工人员,进一步扩大宣传面。五是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利用觉悟较高的群众现身说法,并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亲身感受正阳县兰青乡杨楼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统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坚定了干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为**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根据**村位于土地项目整理区、绝大部分村民房屋建在庄台上这一实际,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具备了诸多条件,也是大势所趋。

首先,搞好居民点规划。根据**村状况及群众的生活实际,新村居民点规划本着立足民情、体现民意、反映民愿、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共规划了2个居民点,占地230亩。其中一期为9个村民组,322户,1325人,规划东西长593米,南北宽200米,占地150余亩,东西可安置居民40排,南北9排,排与排之间有7米生产路,有循环路;二期规划为6个村民组,占地80亩,位于一期工程北部,与一期9个村民组连为一体,力求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建一处成一景。

其次,搞好住宅规划。新村居民住宅普遍设计为四合院,每户规划占地200平方米,房屋外观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全部为砖混二层结构。整个建筑突出徽派风格。设置客厅、阳台、厨房、卫生间、沼气池、猪舍;水、电、闭路、沼气、通迅电缆等综合配套;同时,加强人居环境规划治理,对水沟、垃圾进行全面清污,做到柴草、杂物堆放整齐,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定期清除;积极搞好绿化工作,发展庭院经济,彻底改变“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状况,达到“村容整洁”的要求。在住宅规划方面,注重宅基地调配,采取自然滚地和置换的办法,哪个村民组把耕地拿出来当宅基地,那么其他组就要从现有耕地和将来整理后的耕地中予以返还,哪户群众要了宅基地,就要从自己承包的耕地中扣除,同时设计了《宅基地分配一览表》及明细表,表上注明宅基地具置及置换情况。

(三)多措并举,组织搬迁

为了确保拆迁任务的落实,乡政府成立了“**乡土地整理项目**居民新村工程建设指挥部”、“**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安全保卫组、政策宣传组、拆迁安置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并且在拆迁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做到积极稳妥。

一是做好自愿搬迁、积极性较高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前搬迁,做出榜样。二是为鼓励提前搬迁盖房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如选择宅基地位置可以优先考虑,不搞平均分配。三是调查摸底搬迁群众的社会关系,利用其亲属和社会关系做工作,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逐个攻破,逐户解决。四是乡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召开各层次座谈会,实行“百日会战,集中攻坚”,加快搬迁进度。五是通过抓典型,依靠示范带动和政策引导来促进搬迁工作。选择一部分觉悟较高的积极分子,利用其现身说法来带动群众进行搬迁建房。六是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群众搬迁。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部门给予**村大量的帮助和扶持,各项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实现水、电、路、林、渠、桥、学校、敬老院、卫生室、图书馆、健身房、超市的综合配套,筑巢引凤,吸引群众在新区早日建房。

(四)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生活设施和新村美化建设,重点抓好道路、水、电、沼气、通信、闭路电视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户户通水、通电、通闭路电视。道路规划为四级水泥路,长6公里;建桥涵一座,解决居民出行难题;打机井1眼,解决居民饮用水问题;实施电网改造,规划架设高、低压线路;开通闭路电视,方便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村部、学校、群众娱乐文化广场、购物超市、休闲活动中心建设进度。其中,敬老院规划建设20间,能解决全村52位孤寡老人居住及生活问题;休闲活动中心规划建设四间,内设台球、乒乓球,象棋、音响等;卫生室规划包括医疗室、药房等部分,可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小学规划建设为二层八班规模教学楼,可容纳学生300多人。

三、存在问题

**新村建设,尽管起步较早,进度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群众大局意识不强,没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对新农村建设只是出于好奇,少数人还在等待观望;二是居民点群众建房进度不平衡,建房参差不齐,有的群众已经入住,有的尚未动工。三是有关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建设资金扶持、银行信贷等支农助农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基础设施配套进度慢。

篇9

关键词:社区;农村社区;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36-02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共同的东西”的意思。1933年,等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后来它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

一、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最先研究农村社区的是乡村社会学家罗吉斯•埃弗里特和拉伯尔•伯德格,他们认为“社区是一个群体,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他们主要研究的是社区的变迁、类型、边界、权力机构及发展趋势。[1]

一些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也给农村社区以各种定义。布尔认为:“乃农业区域中的人群,其区位的大小与单位适足使其居民在团体活动中充分合作。”西姆士认为:“农村社会是由许多毗连而居、具有共同事件的农家构成――其构成的必要事件为目的、信仰、欲望和知识 ――一个共同的交接,即社会学家所称的同心。”桑德生指出:“社区是指同一地区内居民的交感关系及各种社区组织制度而言;在此地区中,居民或散居田场,或散居村镇,为其共同活动的中心。”[2]

(1947)在《乡土中国》中对农村社区作了精辟的描述:礼治秩序,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及熟人社会;无为政治,基层社会结构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在近70年学术探索过程中,农村社区研究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3]

马芒(2005)认为,今天的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相比,在内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将农村社区定义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小城镇为中心地,以自身为腹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这比较符合中国农村社区的实际。[4]

综上所述,所有的定义所涵盖的内容都包含了农村社区的显著特征:(1)农村社区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2)地域广、人口密度低、人口聚居规模小。(3)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较密切等特征。

二、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现状

农村社区建设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之下,国外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欧盟的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2005年,当我们正在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时,欧盟也正在制定它的“2007-2013年农村发展政策”。叶齐茂等人(2006)以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英国等10个老欧盟国家农村社区为调查对象,对那里的社区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欧盟国家的农村社区建设大致情况:(1)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相对城市社区水平低下,而农村社区型基础设施相当完善;(2)农村社区在空间形体上还是农村的,而在社会经济活动上却趋近城市;(3)绿色的开放空间、绿色边界和绿带把农村社区发展约束在一个有限的拓展空间里,展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村社区;(4)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民主参与构成了农村社区发展的利益边界等等。[5]

(二)马来西亚的农村建设

马来西亚的农村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所以农业政策是马来西亚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的主要政策工具。1966―2005年,马来西亚制定并执行了8个马来西亚计划,取得了斐然的成绩。韦红(2007)总结出其农村社会政策的特点:(1)农村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融为一体,在生产发展中实现社会目标。在马来西亚,并没有制定大量的专门消除贫困的计划,而是通过为农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增收渠道,以及生产服务使其摆脱贫困,而这一切都贯穿于农村发展的计划之中。(2)注重农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民及其子女能够有机会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马来西亚还特别重视农民自身能力的培训。(3)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中起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这样,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发起的各种农村发展项目,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包袱,另一方面有助于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入农村的社会建设中。[6]

三、国内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现状

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将建设的重点向广大的农村社区转移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我国的许多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等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卢胜(2003)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从城区近郊的农村城市化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城区近郊农村面临的三农问题和存在的特殊问题的论述,阐述了社区进入城区农村的重要性,指出就地城市化是解决城区近郊农村“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而社区建设则是城区近郊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实现形式和现实选择。[7]

李若青(2006)认为,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是积极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工作实效性的最佳选择。农村社区建设将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进行社会各种资源、力量的重新整合,构建崭新的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中国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和转型。要通过政府主导建设农村社区,加强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完善农村社区自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进程。[8]

高强(2006)认为,构建和完善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赖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他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内源式”和“外推式”建构模式分析,把社区具体分为城中村社区、城郊村社区、集镇社区、中心村社区和移民社区、撤村改居型社区6种,指出在社区组织重构、社区文化融合、农民社区主体作用强化的基础上,新型农村社区必将会提供切实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早日完成。[9]

徐勇(2007)认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他指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主要是通过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 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此建构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形成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也是进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构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新型的制度平台。[10]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农村社区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四、国内外文献评述及总结

第一,现存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存在着一些缺陷

我国本领域的发展实践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概念辨识和理念探讨方面,理论体系模糊,实践缺乏支撑。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社区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方面,对农村社区涉及很少。(2)虽然近年来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有所加强,但忽视了其内在机理的深入剖析和规律的总结,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缺乏内在的融合,从而造成学科体系较为松散。(3)没有把农村社区建设和现在的农村建设、改革结合起来。内容和视野狭窄、研究滞后,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实践应用的要求。

第二,通过国内外学者在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国外乡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1)政府应在社区建设中正确定位,系统地认识农村社区建设。在我国的社区建设中政府处于中心地位,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这就使社区建设主体和社区建设行为的行政化。所以明确政府、社区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对农村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的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去把握和认识,紧紧围绕这两个主题去设计和规划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和目标。(2)树立科学发展观,搞好社区规划建设。社区规划是关系到新农村社区建设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规划,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尊重各地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下转57页)(上接37页)前,还要统筹兼顾,让农村社区建设服从城镇化发展;要尊重民意,科学规划,保持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社区建设要充分重视农村社区自身的能力建设。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以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财政拨款的形式给予资助,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的社区建设过度依赖外部力量,而忽视了社区本身的能力建设。同时,从目前看来,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真正理解社区自治组织是个什么机构,对其成立的目的、工作的职责不了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通过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获取对社区自身发展的认同和自我选择,形成内生的发展动力和约束力来达到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动力支撑。(责任编辑:云 馨)

参考文献:

[1] [美]埃佛里特•罗吉斯、拉伯尔•伯德格. 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2] 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 马芒.农村社区发展的特征与功能[J].中国发展观察,2005,(10).

[5] 叶齐茂.那里的农村社区发展有四条边界――欧盟十国农村建设见闻录之一[J].新农村论坛小城镇建设,2006,(09).

[6] 韦红.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及其特点[J].当代亚太,2007,(04).

[7] 卢胜.社区建设是城区近郊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M].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8] 李若青.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7.

篇10

20__年,××文明自然村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该自然村全面规划,齐抓共建,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一、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生活宽裕

该村借助区位优势扬长避短,拓宽致富路子。一是发展工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兴村的科学发展之路。做活煤炭、鞭炮传统产业。从技术、安全、管理等主要环节入手挖掘潜力,使以前连年亏损的老煤矿焕发了青春,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并取缔家庭作坊式生产鞭炮模式,将花炮加工基地建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坡上,同时进行技术提升改造,建成正规的生产厂。二是扩大招商引资。优化招商环境,巧用地域边界优势,吸引了湖南等一大批客商落户××,引进了为花炮生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相关生产厂商,所需的包装、原材料等大都能在村内就地采购,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形成了规模效应,从而将传统产业做成了优势产业。三是做活运输业。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将运输业做大做强。四是拓宽就业渠道。目前,村上配备电脑39台,建立了信息网站,利用网络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培训青年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收集农产品营销动态等,提高了村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全村基本实现了村内就业,还接纳了来自外村的600余名劳动力。

二、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

××村制定了《发展远景规划》,实现了“五化”、“五通”、“六有”,将改水、改路、美化、亮化村容村本文来源:文秘站 貌列入重点工作计划,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面积56000多平方米,全村实现水泥路组组通,文明自然村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安装高杆路灯35盏,既方便村民晚上外出、活动,又起到了美化效果。大兴水利,改造农田。修建了760米的水泥渠道,疏通了2480米的两条灌溉水圳,改造河道1000米,使过去260亩的深水低产田变成了良田。二是大力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村民自筹和村上补助新建房屋9户,每户村上补助4000元,其中1000元专门用来改水改厕。目前90%以上的房屋已贴上墙面砖。组织实施“三清三改”,新建了两个自来水工程,全自然村完成改水改厕100%,村民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和水冲厕。开展“植树造林、妆扮家园”活动,引导村民在屋前屋后栽种花木,美化庭院。提出了“一户十棵树,十盆花”的口号。还封山育林3400亩,新建了一个30多亩的苗木基地,村道两旁建成绿化带,设有花坛、石桌、石凳。增配保洁人员,成立保洁队伍,新设40多个垃圾箱,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长期保洁。

三、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乡风文明。

该村注重打造文化阵地,文体设施齐全,新建了健身广场、文化大院、多媒体教学楼和农民夜校。在村部门口建立了一个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广场。添加了活动设施,购买了军鼓、腰鼓、表演服装、音响设备等,特别为青少年购买了一批图书、图片;为老年人建立了门球场,添置了太极剑、花棍、牌桌等。村上建立了秧歌、腰鼓、军鼓、门球、舞蹈等队伍,还搭建了戏台,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让村民登台表演歌舞、小品、春锣、花鼓戏、狮子舞等民间艺术,定期组织青少年进行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等活动。每年开展“十星文明户”评比活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90%的农户获得了“十星文明户”称号。

该村还新建了一个全省唯一一家村级无线广播站,每家每户开通调频喇叭;完善了有线电视站,使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广泛开展了“破陈规、革陋习”活动,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