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培养科学素养,激发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实际,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亲密的伙伴,在科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应给予理解和尊重,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按老师的思路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运用者,学习的探究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探究研讨活动中的表现,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把握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向,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三、贴近生活实际

小学生本身就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自己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更有效。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丰富他们学习的经历,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实,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碰撞出师生情感的火花,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深入学生、深入生活,善于发现,精于设计,就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机无限,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较大发展。

四、运用电教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走进小学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生物进化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的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即,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这样即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实现了课堂教学立体化,这一点是它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

五、重视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表扬学生的优点。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欧渝.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刍议[J].科学咨询,2012(06).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农村 课堂教学

1.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1教师对科学课教学特点和规律不够了解。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对教师的要求要相对较低一些,也正因如此,农村小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再加上以前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小学科学课程。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对科学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还不够了解,这也就影响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2教师课时负担过重。有许多小学教师因为觉得农村条件较差而不愿到农村教学,这也就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师资源相对较少,进而使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压力较大,课时负担过重。有些教师更是身兼多门课程的教学,于是他们的任务较多,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教学所需的东西,比如实验器材等。这也就让学生缺少动手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

1.3课内知识无延伸场所。学生在学校课堂内学习的时间仅有每周的两个课时,他们在课内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如果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农村小学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这也就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浅显的认识,而不能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降低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学校每天下午有组织课外活动,但多数与小学科学课程无关,如乡村青少年活动都侧重了音体美等特长班,却没有开展有关科学的兴趣小M活动。

2.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利的教学条件

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如植物的叶、花、籽;如水稻、青菜、小麦等农作物;如蚯蚓、猫、兔等小动物;如沙、石、土壤等物质,这些材料在农村随手可得,可为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探究材料。

第二、农村大自然因其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农村的田野、河流、树木,都可以成为小学生探究学习的操练场。

第三、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虽然他们在分析、综合、动手实验等能力方面稍差,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优势。因为农村的孩子从小与草木为伴,与虫鸟为友,自然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在生物观察、种植、养殖和土壤、岩石等自然物质和现象的认识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切身体验。

3.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优化科学教学形式。科学教学中涉及众多科学知识,很多知识仅仅依靠简单的讲授和图片演示是很难讲解清晰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农村的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可以接触和观察到各种动植物,对生物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从小就见过很多植物的种子,看见过种子发芽和生长,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还见识过各种动物,猪、牛、羊、鸡、鸭、鹅等,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一点上,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具有更多的生活阅历,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更容易。但由于他们的科学素养不高,加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知识很难与课本知识进行良好的对接,完成知识的转换。在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对科学课的知识展现形式进行优化,即通过科学课相关知识的立体化展示,来促进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2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教师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条理清晰的表述、认真热情的教学态度,还应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一定广度的掌握,能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大多数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通过听课了解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采用的是指导教学的模式。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结构化较强的教学程序并按此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过程中安排教师讲解、师生问答、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等活动。

3.3发掘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将课堂教学与农村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展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在农村,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着广阔的渠道。如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参加农村建设和改造活动;参观和访问种植场、养殖场等。在这片土地上,学生学以致用,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成功体验,增加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又学到了新知识,发现了新疑问,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优化科学教学形式,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发掘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要利用农村地区的有利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学军.“互联网+”开辟农村小学教育的新天地[J].教书育人,2016(23):66-67.

篇3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引导教学行为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首要因素,因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要做恰当的斟酌,目标不能过分的繁复,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清晰、明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进而,我们才能更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能够渗透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对科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将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将力使向一处,推荐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我们在教学《观察鱼》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对课程改革标准做到了精准的领悟,避免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的过程中出现空洞的变相简单。在过程和方法的设定上,直接简化到:(1)通过观察鱼,掌握观察方法;(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这样的表述简单但不够明确,没有给学生的学习提出一个明确的指向。学生究竟要从何做起?最终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是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中要考虑的必要问题。在简单的基础上还应定准方向。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简约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是我们一定要妥善把握的。小学生思维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我们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地精简我们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把握,选取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占有式攻略。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这部分知识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摩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对摩擦有一个大致的概念,能够掌握摩擦力增大和减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安排不是非常合理,教学内容复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好。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实践摸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将教材内容简约化,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研究固体与固体之间摩擦力的变化,再用一节课的时间研究固液、固气之间的摩擦力变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学,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不给学生造成重复性的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环节要简化

小学科学一直以来都是较为受学生欢迎的学科,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特意的设计,反倒是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适得其反。以《声音的产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我们的教学模式,可以依照“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实践验证—得出结论”将教学情节进行简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内容。不要给学生的学习戴上太多的枷锁,学生的思维不需我们刻意控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做的是能够正确的引导。复杂的教学形式,容易给学生增添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改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发展角度出发。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发挥科学学科的教学特质。教学环节的简化,能够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向小学科学高效教学迈进。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媒介要简单

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推进,现代教学设施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改革中倡导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教师对多媒体设施的滥用,有时不能对教学内容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反而浪费了我们的教学精力和宝贵的课堂时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促进。同样,我们以《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为例,在探究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来演示,就是一种无谓的浪费,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一次探究实践的机会。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应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教材内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再靠近一步。

五、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语言要简练

教学中,语言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媒介。通过教师语言的传达,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跟进教师的教学进度,就会积极地思考教学问题。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语言要精益求精,能够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出较大的信息量,且教学用语要科学,能够概括知识的中心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为教师教学用语不够规范,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了阻碍,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具有一定的精确性,不能给学生造成偏差的误导。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助我们实现在小学科学教学高效性的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普常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快刀斩乱麻”——将教学过程中繁复的部分挥刀斩去,应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努力构建高效性课堂。

参考文献:

[1]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2008.

篇4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时期一个极为关键的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产生,学生成为了科学课堂的主体,科学教学需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可是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式依旧较为传统,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如何通过新课程理念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科学教师需要注重的方面。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身为我国基本教育体系内的一个全新学科,其有别于其他语数外等课程,成为以实验为主的根基,以小学生日常生活内时常触及的状况作为重要目标,把学生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相融合。小学科学课程对小学生构成较好的行为习性以及提升科学素养具备尤为关键的启蒙效果,在小学时期具备及其关键的位置。所以,在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必须加强且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著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品质。

一、有效进行课前准备工作

老师进行课前准备时,不但要筹备好教材,还需将学生备好。进行教材准备时,教师需严格分析教材,在了解教材的根基上编排科学教学预案,规划教学活动,通过活动的所有环节构造与关联打造出适宜科学分析规律及学生特征的活动要领。备学生时,教师需真正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能力,依照学生在个体方面的差距,为学生提供发展的途径,让所有学生均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提升。当筹备材料时,教师需真正考量材料对科学教材形成的影响。依照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需要的材料,以便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教师在做完准备后,还需考量课堂教学会产生的问题。比如学生会遭遇的困扰,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透过分析产生的新的发现,学生给予的结论等。对于这些,老师都要将预案做好,避免因为筹备不充分而耗费课堂时间。

二、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教师在讲述科学课堂时,需要与生活相融合,令课堂内容更为靠近生活,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提升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断融入到课堂当中。有效性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无法令注意力长期集中,需要在课堂中添加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便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于《我们关心天气》一课而言,教师为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让学生观察日常天气。天气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极为关注的方面,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描述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的天气状况,而且对各种天气状况给予描绘。透过这一学习方式,可以令小学生具备强烈的展现欲,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性能,可以让课堂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组织学生给予探究性活动

想要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则需加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加快学生给予合作学习。老师仅仅将理论知识告知给学生,不能完成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实施。老师需要融合课堂内容,打造出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给予条件。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老师需作为组织者,调配好学生相互间的关联,可以把理论知识改变成探究知识,让学生可以使用学习到的内容,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对于《增强抗弯曲压力》的讲述而言,老师在教学前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生给予分组,且融合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在小组中分配好任务,将学生的优势展现出来。之后给予探究性学习,观察教材内的实验是否与形状相关,有效展现出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出哪种形状可以加大抗弯曲能力,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加大了学生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讲极为神秘,并且也十分枯燥和抽象,假如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依旧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则会令小学生在将机器压抑的环境中失去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最佳导师,老师假如想要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需让学生感受到生动有趣,不仅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心理情况以及知识接受程度规划教学,以此较好地展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小学科学老师应当依照教学特征有效开发并运用教材的趣味性,建立极其生动的教学情景,从而吸引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度,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五、创建有效性小学科学评价机制

教育与学习身为互为影响的系统过程,大多从教育过程、学习实践乃至教学评价等不同方式相互融合。虽然教学评价身为系统内的单独环节,可是一直存在于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具备无法忽略的重要意义。所以,需加强并创建有效性小学科学评价机制,以此较好地协助小学科学老师审查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效果。并且,小学科学教师需要表扬学生的表现,且通过评价发掘问题而给予科学指引,及时协调并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步骤,以此改良教学成效,从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能力的提升而言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对此方面的分析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郑海娜.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9):172.

篇5

关键词:指导;探究活动;教学实践;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56-1在新课程的理念引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小学的科学教育也被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上存在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不够有力,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比较随意,非探究活动的时间耗费太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本人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探究活动的指导要得力

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中,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主要是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现阶段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虽然主观上都很重视探究活动的开展,但由于对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活动目标模糊、指导方法单一,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活动效率十分低下。

我们先来看《面包发霉了》的课上教师的“指导”。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研究?

生:把面包装在塑料袋里,然后一只放在水里,一只放在水的外面。

师:为什么?

师:水里和水的外面,有什么不一样?

……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不停地追问,找一个“代言人”的指导方式,效率能高吗?学生的探究能力能有多大的发展?像这样,教师为了尽快地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往往会时不时地打断孩子的表达,想当然地把孩子们的表达往自己的设计意图上靠。

那么,教师怎么会坚持用这样的方法来指导的呢?

分析原因,可能是教师对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不清楚、不明确、不具体,才导致这样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就过了的所谓“指导”、“帮助”。

所以,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问题,实质是对学习主体的认识和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科学课中,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将影响到教师预设的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发展方向。

所以,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是科学课中最需要时间保证的一个环节。

我们以《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为例

师:大家看到了,每组的桌上有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你怎么来判断它?

生:闻味道。

摸软硬。

看颜色。

……

这位老师在活动前采纳了学生所定的时间,而实际活动中并没有按学生商定的时间进行操作:学生说1分钟、3分钟、5分钟,老师折中取3分钟,结果,活动实际用了6分12秒。

其实一项学生探究活动时间的确定,是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各项活动进行亲自的实践,估计完成活动大致所需的时间,同时考虑在活动中以学生的现有水平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并设计考虑怎样进行指导和指导所需的时间等。

篇6

一、引导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观察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一位好的科学教师,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来训练学生的。教师精心准备了“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与材料的作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正确运用多媒体,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突出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引入新课,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特点,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通过观察认识事物是他们增长知识的主要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采用观察实物、观察图片、观察标本、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等方式使他们认识事物。但由于有的实物或标本体积过小,不易看清,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如采用了电脑媒体,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及整体结构,从而使学生可全面深刻地认识物体。

四、评议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根据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根据材料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叶子,看看叶子的形状,认识叶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才能领略到大自然中各种奥秘之所在。只要学生学会了处处多留意观察,自然就能从中掌握某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篇7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仅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化难为易,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犹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克服了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它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日常教学增光添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拓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在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后,让学生在课外认真观察,并将一月内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做好记录。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得到了月相变化规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们的奥妙。这样,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总结

篇8

一、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作为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他们看到或感受到的。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科学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灌输的,而是通过实践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带着问题去探究与感悟,通过细致观察与思考,了解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令书本知识更有说服力。既动手又动了脑,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形成生动活泼、氛围和谐、妙趣横生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双重进步。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科学知识,就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会发现以前很多没有发现的秘密,激起了学生的神秘感和探究欲,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科学实验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学生独立地探究实验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成功概率不高。如果学生们共同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教师再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实验过程会更加顺利,成功率会更高。待实验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也会更浓,他们就会爱上科学,善于运用科学了。

篇9

小学科学教学小组合作有效性合作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但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来看,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只有其形式,而无时效。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多学生实验活动均采用分组合作方式探究。在高涨的教学气氛中完成了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但听课教师非常中肯地提出了课堂中出现的有关小组合作的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是叫停停不了。许多学生在没有教师应允的情况下就动手第一个活动,教师喊了几遍“停”都没有停下来;二是正在玩时叫停了。活动开始没多久,学生正玩得高兴,教师看了一下表,规定的时间已到,硬要学生停下来,汇报实验结果;三是“我来,我来……”叫个不停。没等一个正在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完,许多学生高举着手喊着“我来,我来……”四是一个人做主。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由组长一个人动手,一个人汇报,其余学生看着组长做,跟着组长说。

后来,根据平时的调查,经过反思,我感觉上述问题很有代表性,反映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中通常存在的下列四个问题:

一是重“模式”轻“实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有小组讨论交流才能热闹。事实上,在这种表面上的合作讨论中,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而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往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自己教学预设结果相一致来衡量学生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多好新的发现,可教师“预设”没有这一点,掐断了学生创新的萌芽,只让学生汇报自己所设想的实验结果,这样容易忽视合作学习中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三是重“合作”,轻“个性”。某些小学科学课堂合作学习由少数优等生做主角,其余学生处于配角的状态。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别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集体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

四是重“主体”轻“主导”。在平常的教学中,合作学习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学生正玩的兴趣浓厚时,教师如果不用巧妙的方法,只顾自己大声喊叫或敲桌子让学生停下,都会无济于事。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大胆尝试,不断摸索,对小学科学教学合作探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兴趣成为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教师要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问题清晰化,并转化为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尝试、探究,用种种办法,使探索成功,他们的心里是多么的喜悦和自豪。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用已有知识难以解释的现象,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不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应是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第一,学生搭建合作平台。合作小组的建立,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各小组具体分工方法可根据组员的特长分工,也可实行角色轮换,还可以有分有合,重视交流,倡导互助。为学生搭建一个带有竞争性、协作性及个性化的合作平台,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

第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较多小组合作的课堂中,学生对探究材料表现出较浓的兴趣,教师为提高学生兴趣,特地准备教材内外的实验材料。但过高的兴趣,会使教师对教学场面难以收拾,特别是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有些学生还东奔西跑,更是乱成一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

第三,提供充足的支持条件。(1)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没有充足的材料,学生的合作探究就成了“无米之炊”。(2)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这种体验将永远留在脑中,不可磨灭。(3)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特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教师要与他们共同商讨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地提出建议。教师不要轻易干涉学生的活动,即使学生犯了一些错误,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不要急于纠正,因为失败和成功都是学生成长必须面对的经历。

三、学生学会合作

在组建小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个别学生因能力低或不合群而无组接纳等情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宽容、欣赏与帮助同学。在小组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教师的指导原则是让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要学会倾听教师的提问和同学的表述,倾听实验操作要点和小组分工要求,倾听表扬和批评。同时要学会倾听的方法,学会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

2.学会表达。表达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用语言、文字和图来描述事物的形态特征、观点、结论。

3.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外,这就需要讨论,共同攻克难点,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评价成为催化剂

篇10

一、 科学课堂教学要以新课标为标准。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原因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课前准备存在随意性。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高低。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由于师资的缺失,专职教师的缺乏普遍存在,有的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时间和精力不够支配,就造成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可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

2、课中探究活动出现无序性。

探究活动的本质是思维,目前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活动,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无序地操作、活动,没有深入开展探究,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很多科学教师比较注意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一部分教师只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

4、课外拓展活动的无效性。

我们经常会在课外加以拓展科学探究,让学生继续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可是,究竟有多少学生真的去探究了?又有多少学生的探究成果有所反馈?缺乏教师指导与督促,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效果。

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措施

综合上述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要实现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就应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优化合作,课后延续四个方面加以强化。

1、抓课前准备的有效落实,保证探究活动的高效性。

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上要做好精心的策划。备教材时,要正确把握教材,研究教材中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构勒出一条清晰的活动线索。备学生时,要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明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起点,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备材料时,要充分考虑选择材料的种类、质量、数量,以及准备的材料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都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在备完教材、学生、材料后,教师还要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要充分预见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提高探究的深度。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主渠道。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其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再一个是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抓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保证探究的效果。

(1)要实行科学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与分组是否合理是有很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职责。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要科学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通过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指导学生恰当的活动方法,学生就会随心所欲,使合作变得无序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

(3)要及时评价调控。

教师要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究的兴趣。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探究结束时,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