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电信诈骗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止电信诈骗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生防诈骗心得体会范文700字
如今电信诈骗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日新月异,而且防诈骗往往滞后于诈骗手段的更新换代,因此作为银行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此通过一些逻辑小tip提醒广大群众,在接到不知名的电话时,应该这样做:
1、养成好习惯,如果接到陌生电话,首先看一下是否是外地的,尽量不要去接外地的号码,尤其是固定电话,如果手机是智能的,请安装类似360防诈骗的软件,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已经被举报过的诈骗电话。
2、接到任何有公信力的机构电话声称您的'账户或者邮件涉及非法事件的时候,请相信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无须为之担忧,更加不必相信对方为你着想的不良企图,任何机构在冻结或者扣划您的账户资金都需要有合法的手续去银行执行,不需要恐吓或者表现出一副为您着想的菩萨心肠,现在是法治社会,这些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盾甲!
3、接到亲朋好友或者师友的电话声称手术或者急需借钱的信息或者电话,请务必联系可以联系的熟人确认相关事项,诈骗分子往往利用遇到急事或者灾祸容易慌乱和担心的心理进行诈骗,遇事沉着冷静,不要轻易相信。
4、伪基站的高度发达使得客户发生电信诈骗的几率大大提高,同时作为高度发达的诈骗手段,伪基站的行为往往防不胜防,在这里,如果收到这样的信息,一定要联系各大机构公示的客服电话,而不是去联系伪基站发过来的网址或者联系电话。临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谨记:
1、合规操作,保护客户,保护自己,善于观察,对于边打电话边办理业务的客户,要适时提醒客户,尽到工作责任和义务。
2、定期检查防诈骗小提示是否放置醒目。
3、对于汇往外地的客户尤其要多一个心眼,对于客户不能说清楚的业务,最好能让客户自己打一个电话当场确认。因为我们多一句提醒,客户就减少一个发生损失的概率,少则几百,多则上百万,花费提醒的时间不用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如果有成效的话,减少诈骗的机会成本有可能高达几百万之巨。时刻心怀责任,心怀客户。
学生防诈骗心得体会范文700字
防诈骗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及总结防诈骗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及总结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我班于20xx年11月6日开展防诈骗主题教育活动班会。班会流程如下:
一、介绍此次主题班会的内容
二、观看幻灯片(有关诈骗案例、分析和提醒)
三、本班同学讲述自己受骗或者防骗的亲身经历乘火车上车时被盗的事例、因同情心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国家教育局困难补助等事例、网上购物非法链接等
四、班主任发言:
①乘车时应注意的防范安全;
②网上购物应如何预防被盗情况;
③同学或朋友之间借钱应注意的事项;
④讲述有关发生在井冈山大学的被诈骗事件;
⑤总结关于本次防诈骗主题班会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总结:
在许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学习生活和社会都是美好的,他们认为生活上只有快乐和幸福,没有意识到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也许就在他们放松警惕时,就可能给他们带来财产损失,造成人员伤亡;他们会认为在社会上都是善良的,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有些人只为利益而活的或为生存而活的,我们应该如何识别诈骗伎俩、如何防范诈骗手段。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我们得保持清醒头脑面对生活和社会。通过开展本次防诈骗主题教育班会活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防骗、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对待可疑人员,既有教育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防骗的警惕性。
学生防诈骗心得体会范文700字
随着电信业的发展,利用电信工具和电信技术实施欺诈的事件越来越多,我周围朋友的经验是典型的案例,她被欺诈的具体过程如下
有一天下午,她接到陌生的非现场电话,对方主张是某购物网站的呼叫,告诉朋友她在他们网站上购买的某商品尺寸不足,必须退款。朋友当时很担心,但是看到对方说了自己购买的网站和商品的具体信息,放松了警惕,之后追加了对方提供的QQ号码,对方也在QQ上再次发送订单的具体信息,留下了退款的网站。朋友按照订单进入,登录页面和自己当时购买的网站没有什么区别,但网站不是官方网站,朋友向对方提出了这个疑问。电话里的人说明这是他们临时制作的网站。朋友也不太怀疑。接下来朋友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对方骗我说是安全验证,骗我朋友还填了银行卡密码。之后,认证代码被发送到朋友的手机上。此时,对方要求朋友在电话快速填写认证代码。否则,超时不能退款,朋友在洗脑的状态下填写了95533次发送的认证代码。之后,朋友登录了自己的网上银行,发现银行卡中有近万元的存款被转移,突然意识到被骗了。
通过我的朋友这次的案例,我认为这次欺诈事件的关键是受害者对电信欺诈的防范意识不足。首先,对于陌生电话、网站等,要慎重,不要轻易相信他们。如果确认他们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最好自己打电话给购物网站的官方热线询问信息。其次,对银行卡的理解不够,收款时,无论如何都不需要通知银行卡的密码,如果密码泄露,骗子就能知道银行账户的所有信息。最后,验证码作为银行卡支付的最后屏障,不能泄露给任何人。验证码一旦公开,钱就会立即转移。
篇2
学习防诈骗知识个人心得
今天听了防诈骗的教育讲座,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很多的骗局,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精明的侦探,仔细地观察,有防范意识,以防自己被骗,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是多亲近的朋友,或者是看起来很可怜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擦亮眼睛,认出那些是对我们有害的人讲座中主要讲到,有接触性和无接触性的诈骗,重点是无接触性,因为现在互联网比较通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诈骗分子制造了更多骗人的机会。
第一,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查找到你的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或者电话来对你进行诈骗,冒充亲友发账号给你让你进行汇款,此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打钱,而应该打电话确认是否真的是亲友需要。
第二,现在微信等交流工具越来越多人使用,朋友圈里面也开始活跃,这就出现了很多的转发信息,比如某某小孩被拐需要转发宣传,这就调动很多人的同情心,所以就很多人转发,殊不知,其中带有病毒,这种病毒会让系统瘫痪。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进入骗局,甚至成为骗局中的助推者,虽然不是我们本意,甚至说是一种好意,却造成了不好的效果。
第三,有一些需要扫描就会送一些小礼品的活动,很多人会为了占便宜而去扫描,这其中也带有病毒。第四,有些中奖信息也是假的,很多热播的娱乐活动说你中奖了,而且价值不菲,不要相信,天下没有这么多便宜和馅饼等你去占。第五,有些信息的链接不要去点,点进去就可能会是病毒。第六,有些打过来的电话从通话开始就已经开始扣费。对于种种这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骗局,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次是接触性骗局,以买票为例子,火车票在过年的时候是热销的,有些车站的人就会对你说有一些内部人,可以帮助你买到票,而且价钱一样,但是只能进员工通道,所以你的行李不能带进去,需要人代收,这时候你急于回家的心理就会让你进入这个骗局,另外如果你不同意,很有可能就会被抢,这时候就需要你的灵敏度了,首先你不要轻易相信这么便宜的事情,其次这个骗局可能是团体作案,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也要保住财产安全。我曾经也被经历过很多骗局,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有人自称教育局的打电话告诉我们学生,有一笔助学金要领取,他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信息,这就很具有迷惑性,而且领取助学金还要自己将自己的钱转到一个账号,它才可以返钱给你,这就是明显的要我们汇款,此时我们绝对不能汇款。另外,手机上也经常会有那些中奖的信息,比如芒果台抽中了你的手机号码,获得价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或者钱数,然后有一个链接需要点击,这样的骗局我们都很容易识破,所以不要想占小便宜,避免失了大财产。
对于这些骗局,我们应该加强抵抗力,不要去相信占便宜的事,现在骗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我们也应该将我们的思维意识升级,保证自己的安全,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应该成熟一些,我们的经验不是很够,现在就应该加强防范,不要让自己受骗!
学习防诈骗知识个人心得 通过几个案件的学习,可以看出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这个时代,银行也同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不法分子违法操作的案件风险,如票据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等,不法分子企图利用客户信息、银行的薄弱环节进行诈骗,此类案件在近几年呈高发状态。而作为银行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经办业务直接接触客户,提高自身的防诈骗能力尤为重要,既担负着避免银行的经济损失,又担当着告知客户风险点的义务。在自身操作技能上必须做到规范操作无懈可击,严格按流程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决不能给犯罪分子可趁之机。
工作中要注意客户的大体识别,以及客户身份信息的核实,该核实的必须核实,需要客户提供有效证件的,必须提供做到位,避免虚假操作。遇到大额转账、汇款业务要多问一下其用途,电子银行业务多给客户做一下安全提示,例如密码的保管和使用流程,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很有效防止客户资金被骗。
所以在以后的业务经办中,让自己多一份细心,给客户多一份业务的交流和温馨提示,可以很有效堵截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
学习防诈骗知识个人心得
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我班于20__年11月6日开展防诈骗主题教育活动班会。班会流程如下:
一、介绍此次主题班会的内容
二、观看幻灯片(有关诈骗案例、分析和提醒)
三、本班同学讲述自己受骗或者防骗的亲身经历 乘火车上车时被盗的事例 、因同情心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国家教育局困难补助等事例、网上购物非法链接等
四、班主任发言:
①乘车时应注意的防范安全;
②网上购物应如何预防被盗情况;
③同学或朋友之间借钱应注意的事项;
④讲述有关发生在井冈山大学的被诈骗事件;
⑤总结关于本次防诈骗主题班会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篇3
清楚认识发展方位
推动信息化基于两个判断
首先,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我们不能走工业化国家的老路,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央提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命题。”苏少林说,现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条非常好的道路,应该从这个方面理解和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管理和服务模式。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国际化、城镇化、市场化的互动发展,是我们国家所处历史方位的一个崭新命题,而这个命题需要行业和国家共同来做好。苏少林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只是国家从组织体系上来保证了命题的落实,更重要的还要有后面的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将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苏少林说:“现在的行业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从不认识到认识,从‘单一应用’到信息合成时代。这是一个过程。”
国家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立与现在信息化的进程有很大关系,必须逐步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苏少林坦言,我国的信息化才解决了从不认识到认识的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信息网络“化”本身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有的行政体制和管理模式会被打破。虽然对信息化转变的过程认识还没有那么深,但是信息化发展趋势肯定要走到这一步,遵循从“点”到“线”,然后向“面”的突破,这就是一个“化”的过程。苏少林说:“要真正融合好,我们还要抓,其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其二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互动发展。即: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村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等。”
通信行业担当信息化的主力军
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通信行业要担当主力军的作用。苏少林认为,首先,通信行业已经处于推进信息化的关键地位,基础电信运营商拥有基础网络,而基础网络是信息化的应用平台;其次,通信行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其它行业的前列,可以在信息化过程中体现示范引领作用;第三,通信行业具备人才优势,有责任在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把行业的转型紧密地与信息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动。
为此,苏少林强调,通信监管部门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要起好牵头、引领、带领的作用,而且,通信管理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派出机构,既然机构设在地方,就要有所作为,要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好务;作为行业的政府部门代表,要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引领整个行业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通信环境。
功在“监管为民”
过去:通信监管促进行业大发展
回顾通信管理局走过的道路,苏少林这样评价:“应该说,监管部门所获成绩有目共睹,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监管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电信监管也从陌生到熟悉,从不规范到规范。假如没有通信监管,也不可能有八年通信业大发展的局面。”
当1998年中国电信业开始尝试适应WTO规则,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时候,通信监管面临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移动剥离等课题。刚建立的通信管理局花很大力气解决了当时的“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畅而不久”的互联互通难题。
还由于通信监管部门矢志不渝地高举“监管为民”的旗帜,不断监督、督促整个行业,才有了现在的优质的通信服务;同时,通信管理局在实现电信行业企业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职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牵头、领导甚至主导的作用。特别是在过去的洪灾、今年的雪灾和地震发生时,如果离开了政府部门的主导,应急通信保障很难发挥作用。
实践证明,政府部门在维护电信业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由于人员比较少,地市没有机构,有些问题发生在地、市、县层面,监管部门不能快速反应,存在一些监管缺位的现象,但我认为功劳是主要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苏局长这样总结过去的通信监管工作。
现在:管理模式创新是必然趋势
针对电信重组以后如何保持均衡的市场格局,苏少林强调:“我对均衡发展的理解是:让强者更强,让弱者变强。均衡发展不是把强者变弱。”
政府部门需要发挥的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鼓励有效竞争,只有当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失灵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才能出手。苏少林表示,政府是环境的创造者,政府工作的重心是完善市场的机制和体系,为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具体实现监管职能时,苏少林强调,监管部门要监督和管理整个行业,就要树立权威,如果监管部门没有权威,被监管者就会无视你的存在。“监管的手段和监管的法规就要像一把悬在被监管头上的剑,要让他们知道监管制度的存在,这样才能依法经营。”苏少林形象地做比喻。
通信监管将从强化走向放松,从“政监合一”走向“政监分离”,从行业单一管理向综合化管理转变,这是必然趋势。首先,通过强化监管形成市场规范以后,应该逐步走向放松管制,“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次,随着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电信市场,既有国有资本,也有民营、外资等资本形式,如果“政监合一”就有偏袒国企的嫌疑,所以要体现监管的公平和公正,监管体系必然会走向“政监分离”;第三,技术进步造就“三网融合”,实现了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带来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综合化管理和综合性监管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未来:建立动态的市场平衡格局
电信重组以后,电信监管者要发现新问题,找出新对策。苏少林分析,电信运营商进入“三国时代”后,规模相当,实力差距也会逐步缩小,电信管制者要防止新的合谋,比如价格同盟等,就要采用新的管制手段。而且,在现有基础运营商、增值电信运营商的基础上,监管者可以探讨鼓励虚拟运营,推动号码可携带试验等,促进构建多级市场,确保行业的繁荣和发展。
苏少林强调:“所谓电信业的均衡格局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均衡,不是绝对的、静态的。建立和谐的市场格局,就是要实现动态的平衡。江苏管局提出了‘建设电信强省构建和谐行业’的目标,和谐就是均衡的必要和重要的表征,和谐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然,电信重组和运营商整合完成以后,国家将颁发全业务的运营牌照,为保证行业的均衡发展,实施非对称管制是必要的、必需的。苏少林表示,要以业务为依据实施管制政策,即以业务的比重为单位判断谁是主导运营商,谁是非主导运营商。
总结过去的非对称管制经验,苏少林说:“我们以前主要在资费方面实施了非对称管制,我认为效果不是很好。”当时,非对称政策规定,非主导运营商可以比主导运营商低10%的资费进入市场。事实上,电信资费变化很快,加之套餐资费的不明朗性,不便于监管。而且,监管资费老百姓不理解,地方政府也不理解。“初期进行的资费非对称管制,使通信监管部门十分尴尬。”苏少林说。
非对称管制应该在市场份额、结算单价以及业务准入等方面实施,当然中国的电信市场在重组后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还要看融合以后的具体发展状态。苏少林建议,推行非对称管制,还要考虑普遍服务的责任承担,好的企业可以多承担一些普遍服务义务,这也是非对称管制的具体体现,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综合采用这些方法,“多管齐下”。
对于“强”的电信运营商,苏少林认为,我国电信企业国际化拓展存在差距。要使“强”的企业“更强”,就要引导企业成功地进行国际化拓展,引领创新型的行业建设,比如TD-SCDMA,避免把眼光放在国内市场、资费、互联互通等问题上,通过支持企业“走出去”,避免国内冲撞,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转型中的监管举措
体现三个原则
江苏管局提出,“监管为民服务发展”、“构建和谐行业建设电信强省”、“在服务中体现监管在监管中深化服务”三大工作原则。“监管为民服务发展”是工作理念,“构建和谐行业建设电信强省”是追求的目标,“在服务中体现监管在监管中深化服务”是实现路径。苏少林强调:“我们的定位是服务型监管机构,我们要服务企业、服务用户、服务地方党委政府,所建立的机制要保证通信通畅,虽然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监管机构的服务职能。为此,江苏管局利用三种机制来保障服务职能。”
第一,江苏管局建立了每季度召开的高层例会。定于次季度的第一个月由管局召集,通报并总结全省季度发展情况,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安排。苏少林介绍,最近安排在七月份的例会将要通报上半年的发展情况,包括总结上半年抗雪灾、保奥运、支援抗震救灾等内容,还将部署三季度和整个下半年的工作。
第二,每一个地市组织专门协调互联互通和服务例会。该例会每一个季度召开一次,由当地的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江苏通信管理局根据“分片包干”原则派员参加。这种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市,大事不出省”的目标。
第三,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江苏省在所有的地市都建立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每个季度组织一个例会来解决本地的服务问题,还牵头组织当地企业参加全省开展的诚信服务、民主评议行风等工作。
今年下半年,江苏通信管理局要在各地市建立互联网协会,现在已经建立了5家,在互联网管理上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此外,江苏省监管的立足点是诚心实意的帮助企业构筑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解决企业关心而独家又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时刻体现“靠前指挥、靠前协调、靠前组织”的原则,积极发挥牵头、组织和协调作用,包括在应急通信、抗震救灾、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垃圾短信治理等方面,体现了电信行业作为社会支柱产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现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新业务层出不穷,对监管部门和行业企业都是一个巨大挑战。“面对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变化首先要加强学习,特别是监管部门的人员必须要把握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做到未雨绸缪”,苏少林说。
为应对形势发展要求,江苏管局提出了三个原则,即大力推动前景清晰的业务,大胆试验有一定需求潜力但前景尚未明朗的业务,积极鼓励尝试未来可能存在潜在需求的业务。
积极推动电信立法
由于新技术日新月异和新业务层出不穷,《电信条例》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今天的监管需要。苏少林表示,监管部门无“法”不管、不能不管,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监管队伍一直要保持的状态,特别是要不断的解放思想,不断把好的成果固化下来。当然,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动《电信法》出台,而今天的问题不仅仅是《电信法》的问题,还应该有《信息安全保护法》等等,都要去研究和推进。
苏少林认为,监管转型总体上应该从市场监管和宏观管理为主,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具体的重点要从原来的互联互通等方面,向互联网管理和信息化推进,不断完善应急通信体系等方面转变。
苏少林强调,不能就监管而监管,监管不是目的,监管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是为老百姓服好务。这几年建设的“村村通”工程、“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很好的体现。通信管理局只有根植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好牵头、协调、组织的作用,才有作为,才有生命力。
监管的五个转变
最近,江苏管局提出了监管工作的5个转变。
第一,监管范围要从传统的以通信网为主,向通信网与互联网并重转变。互联网与通信网的融合成为必然,前者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后者的通信能力经由开放接口相结合,大大促进了业务的创新,使得网络从通信功能延伸出了媒体功能、文化功能。但互联网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便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同时,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政府监管部门必须深入研究互联网发展的规律,发挥主导作用,按照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行业自律等手段,切实维护网络信息安全,营造阳光、绿色的互联网络环境。
第二,监管的对象以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主向基础电信运营商和增值电信企业并重转变。近年来,我国增值电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多,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应用领域逐渐拓宽,信息内容日益丰富。在全行业加紧实施从电信服务业到信息服务大行业的转型战略的形势下,通信监管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基础运营企业转型,另一方面更要保护产业链下游的增值电信企业,要站在行业转型的高度认识增值业务发展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扶持增值电信企业的业务创新。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增值市场中出现的服务质量问题,提出监管对策,特别是要完善电信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对信息服务市场的整顿和规范。
第三,监管的措施要以协调为主向协调与处罚并重转变。在政企分开、引入竞争的电信改革初期,在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的情况下,监管部门较多地运用行政协调的手段进行监管。新一轮的电信重组,要求通信监管部门要在理念、政策、措施各方面进行相应调整,把维护公平公正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变相阻碍、破坏互联互通、网间漫游的,要对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给予从严从重处罚,坚决维护电信市场的稳定有序,真正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监管的方式要从监管行业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随着技术业务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的增强,通信行业的发展,要求通信监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进一步密切,由以往的专项合作转向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江苏管局要体现服务地方发展的思想,要与地方政府互动;在互联网管理上,要与地方的公安部门和文化宣传部门一起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在应急通信上,要与当地的省应急办、救灾办,气象、地震、海洋搜救等部门紧密的配合,建立开放性的广泛关系;比如打击非法经济国际电信业务,治理、网上诈骗、侵权盗版等。
第五,监管运行机制要从临时性、突击性向科学性、持续性转变。一方面要把过去八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规范起来、坚持下去,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把经验固化为制度,把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另一方面,要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树立科学监管、常态监管的思想,实现由突击性、间断式的监管向时序性、连贯式的监管转变,真正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把握监管规律、用科学发展观评判监管成效,推动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要善于谋事成事,根据监管对象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合理确定监管周期,科学拟订工作计划,着眼于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持续性和协调性,提高监管的服务力、执行力和公信力。要正确处理好适应大气候与营造小气候的关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七种能力”,即: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管理的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普遍服务要有“普遍意义”
现在的普遍服务是具备“普遍意义”上的普遍服务。苏少林强调,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普遍服务的目标更多地要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弱势群体的数字鸿沟。今年“5·17”活动的主题“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残疾人”,就是一种普遍服务的体现。
苏少林强调,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们来说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让广大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早在1997年,江苏省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2006年底,又率先在全国实现了2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去年,江苏全省又实现了所有的行政村村村通宽带。至此,江苏已基本解决“用得上”问题。
为致力解决“用得起”,2005年11月,江苏固定电话区间费由0.5元/分钟调整为0.40元/分钟,2008年区间资费又调整到0.30元/分钟。此外,江苏电信结合宽带工程,推出“首付198,宽带电脑抱回家”的活动,平均每台电脑优惠1000多元钱,2007全年发展了10万用户。
为了体现“用得好”,江苏电信与致公党联合推出了“致福工程”,其目的专门培训农村群众使用电脑,截至目前,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江苏移动实施三网惠三农工程,大力推动“农信通”业务在江苏农村落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批发展较好的农村信息化示范村正在江苏大地上涌现。如苏州树山村利用互联网销售茶叶和杨梅,实现了农产品的产销、旅游资源开发、村务管理三位一体的信息化。
灾情处置要有大局观
应急通信体系需完善
在今年的抗雪灾和支持四川抗震救灾中,应急通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需要反思的地方也很多。苏少林表示,第一,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建立责任保障机制;第二,在SARS发生以后,我国非常重视社会公共管理体系中社会应急处置预案的建立,但是预案设计与平时演练,还不能跟“战”时形成一体化;第三,现有的手段不能适应和满足特殊条件下的应急通信要求,比如地震后通信完全阻断,外界对汶川和北川情况一无所知。
有些设备虽然技术传统,但是很有效,比如说单边带的通信。虽然卫星通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电话号码长,很多人不会用,电池维持的时间也不长;再有,雪灾和地震中损坏了通信设施本身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市电供电系统中断,仅靠蓄电池和小柴油发电机根本不能完成任务。
江苏管局已经开始筹划,将在今年下半年召集全省的应急通信队伍培训,并打算聘请贵州同行讲解雪灾情况下的通信应急经验和启示,请四川的同行交流地震发生后的应急通信经验。
最近江苏管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示,联系江苏省政府应急办,将建立一个覆盖全省的应急通信指挥体系,既具备指挥、搜集信息的功能,同时又能够靠前指挥。既要考虑联得通,也要考虑关得掉。
全力支援灾区保通信
苏少林说:“地震后,江苏管局迅速组织在六个方面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第一,从13日开始派遣应急突击队,一共派遣9批249人,13辆应急通信车,价值1200万元的通信设备。应急通信突击队到达绵竹、茂县、阿坝、青川、彭州5个重灾地区的抗震救灾第一线。目前,还有12名应急通信突击队员,220名抢修队员,仍然奋战在一线。
第二,向灾区捐助救灾物资。总共捐赠小灵通基站、便携式发电机、帐篷等物资,总价值4374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信江苏公司捐赠了903套小灵通基站设备,甚至把正在使用的基站都拆下来,运往灾区。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通信畅通。地震发生以后到13日,通信网话务量高达平时的12倍。江苏运营商采取网间路由迂回等办法来疏通话务;协助省政府应急中心、省地震局,向广大群众发送了4334万条提示性公益短信;还招聘了3524名能听懂四川话的志愿服务者,充当编外话务员。
第四,为救灾提供便捷服务。为协助南京卫生系统做好收治四川灾区病重伤员工作,江苏卫通紧急开通20部数字集群电话,进行指挥调度。特别是江苏铁通为保证救灾专列和军列通信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4
0 前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与人们的生活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网上办公、娱乐、购物等各种网络应用已充斥着我们每天的生活,与此同时,人们所拥有的个人信息被他人或非政府组织不正当利用甚至非法窃取的危险性也越来越高。垃圾短信、人肉搜索、电信诈骗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而且需要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进行行业自律,更需要个人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进行自我保护。
1 网络个人信息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其保护内容
1.1 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给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困扰。个人信息遭泄露后的危害极大,可概括为以下方面:垃圾短信源源不断、骚扰电话接二连三、垃圾邮件铺天盖地、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公司前来诈骗、冒充公安要求转帐、坑蒙拐骗乘虚而入、帐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毁和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
1.2 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内容
网络个人信息主要是指存储于个人计算机、和网络上一切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数字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生日、身份证号码等个人基本资料,手机号码、固定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QQ、微信和MSN号码等个人联系方式,网银账号、游戏账号、网上股票交易账号、支付宝账号等个人信息账户,网页浏览记录、网上交易记录、论坛和聊天室发言记录等个人网络习惯,记录、存储在网站数据库中的个人网络行为,及其在虚拟空间中所有活动轨迹的描述等数据资料,个人不愿被公开浏览、复制、传递的照片、录像、各类文档等个人文件数据。
2 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
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途径:
2.1 网站泄密
现在许多网站、论坛都需要用户注册账号后才能正常使用。因此,每个网民拥有多个账号是很平常的事情。网站上的用户数据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泄露:黑客利用网站存在的安全漏洞入侵网站盗取用户数据库、网站内部工作人员倒卖用户信息和通过撞库攻击窃取用户数据。
2.2 社交、聊天工具泄密
现在许多人都热衷于使用社交网站和网络聊天工具,并且在上面公布了自己的详细信息。如果权限设置不当,个人信息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窃取。
2.3 利用钓鱼攻击窃取用户信息
钓鱼攻击是指网络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网站实施的一种网络欺诈行为,它其实属于社会工程学的一种。这里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近年来钓鱼攻击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危害已经超过此前肆虐的挂马网站,很多用户都受到过钓鱼攻击的危害。
2.4 通过木马、病毒窃取用户隐私信息
黑客利用木马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远程控制用户电脑窃取隐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如多年前的“灰鸽子”就是一款非常著名的远程控制木马,利用它,黑客可以完全控制对方的电脑,这时用户在攻击者面前已经毫无隐私可言了。还有会偷个人信息资料的数据盗窃恶意程序,包括:键盘记录程序、画面截取程序、间谍程序、广告程序、后门程序、Bot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3 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手段
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用户的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站在为普通计算机用户服务的角度,选取的技术手段适合普通计算机用户,易于实现。
3.1 文件隐身加密
为文件赋予隐身功能几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大家只需在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页面中勾选“隐藏”可选项,单击“确定”按钮后,再进入系统“文件夹选项”项目中,将“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和“不显示隐藏的文件和文件夹”的选项选中,就能够隐藏。
3.2 抹除电脑使用痕迹
个人计算机上的上网或使用某些文档记录有可能会被一些人或黑客有意或无意查看,这就有可能泄露一些个人信息。为此,我们不妨将这些记录逐一抹除,以防范重要数据被窃取,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3.2.1 让上网记录不再显现
依次打开IE主菜单“工具Internet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常规”选项卡,单击“历史记录”区域中的“清除历史记录”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是”按钮,即可将网址记录删除。
然后单击“内容”选项卡,在“个人信息”区域中按下“自动完成”按钮,分别在开启的“自动完成设置”对话框中按下“清除表单”和“清除密码”按钮,即可删除诸如登录论坛时自动保存的用户名、密码等信息。
3.2.2 清理文档使用记录
开启操作系统中的“开始”菜单,在“我最近的文档”中即可显现曾经打开过的文档历史记录。纵使存放文档记录的目录再深,他人只需单击这些文档记录,就能够直接浏览相关文件,令泄密机会大增。为让使用记录消失,现在可在“开始”菜单列表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快捷菜单上的“属性”命令。
单击对话框中的“‘开始’菜单”选项卡,按下“自定义”按钮,然后切换到“高级”页面,单击“清除列表”按钮,即可将所显示的最近打开的文档名称列表删除。
3.2.3 为QQ消息记录加密
现今QQ聊天工具已成为网友的必备工具,因此保护自己与好友在聊天时的悄悄话也成为一项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以QQ2013为例,利用其内置的功能,确保QQ本地聊天记录的安全。以鼠标左键单击QQ界面左下角的“打开系统设置”图标,依次选择“安全设置消息记录”选项,勾选右侧“启用消息记录加密”,为加密本地聊天记录输入密码。另外,勾选“退出QQ时自动删除所有消息记录”,在退出QQ时便会自动删除消息记录。
3.3 需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3.3.1 设置各种密码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安全性
尽量设置不易识辨、较为复杂的密码,如混合使用大小写字母、数字、下划线等字符设置,密码不宜设置过短,应定期更新密码。如果有多个账号,请为这些账号设置不同的复杂密码。
3.3.2 尽量不要在公共场所或他人电脑上登录网站
尤其是像网银、电子商务类网站这样非常重要的账号。
3.3.3 使用聊天工具时应谨慎尽量不要接收和访问陌生人发来的信息与文件,聊天过程中不随意泄露自己的隐私信息。
3.3.4 慎用共享软件
不随意从网上下载软件,下载任何软件时都应仔细查看下载地址及路径等。
3.3.5 定期做数据备份工作
坚持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一定要把重要的数据存储在两个以上独立的设备或介质上。
3.3.6 尽量不要把重要数据存在电脑硬盘的安装操作系统的分区
防止系统崩溃后重新安装时由于疏忽而误删了数据。
4 结束语
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和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个人信息网上流通日益频繁,加上产业化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病毒制造者从单纯的炫耀技术,转变为以获利为目的。因此,网络上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会日益凸显。同时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也促使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继续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研究。
篇5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着。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现实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当初制定的法律并不能完全反映后来的变化,即存在时间的不一致性。因此,法律具有不完备性,不可能达到最优。而如果人们知道法律的局限,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法律就失去了最优的阻吓作用。由于法庭必须是中立的,不可以成为主动执法者,因为主动执法意味着执法者必须介入案件,要有自己的立场。因此,需要有一个与法庭相分离的机构,即“监管者”。从功能上来说,法庭与监管者的不同在于,法庭的执法方式是被动的,执法只有在上诉后才进行,监管是一种主动的执法方式,可以在有害后果或事件发生之前监督、调查、甚至要求停止某一行为。因此,在法律不完备时引入监管机构的主动式执法就可以改进执法效果。监管是政府行为,不同于法庭。
(四)科斯定理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只要有法庭来执行合同,根本不需要另外的机构——政府、监管者,等等。科斯定理所依赖的最关键假设是有效依法履行复杂合同的可能性。法官必须能够、更重要的是愿意去阅读这些复杂的合同,核实特殊条款的约定事实是否真正发生,以及解释笼统、含糊的语言。法官要依法适用法律,就更需要做到这些,对法规细则的解释和适用甚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事实上,许多国家的法庭资金匮乏,法官缺乏动力,不懂得如何适用法律,不熟悉经济问题,甚至还发生腐败行为。
由法官实施法律的一种替代策略是由监管者执法。法官和监管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后者较容易有惩罚违规者的激励。由于转轨国家的司法制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效率低下而且落后,核实特定案件情况和解释法律规则的成本很高,法官也许没有足够的激励去执法。监管者执法则有强大的激励和倾向性,或许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产权。当利益集团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而且政策制定者独立性强、非常关注公众利益,监管者就能实行审慎监管,这种情况下监管执法就更为强有力。因此,就解决市场失灵而言,政府规制成为低效的司法程序的替代方式。
(五)金融约束
着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等人从“金融约束”的角度就政府对银行的市场准入控制等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两个重要目标是提高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建立激励机制以使高质量的金融机构得以发展。限制银行业的竞争,保持银行业的效益性从而维护其“特许权价值”(即营业执照的价值),就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这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正外部效应。为了规制银行业的竞争行为,政府需要控制向银行业的进入。太多的进入会妨碍大多数竞争者达到一个有效的规模,从而减弱它们长期投资的能力和意愿,恶化银行的整体质量。
当然,除了限制市场准入之外,金融约束的相关政策是要防止现有银行机构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或无效竞争只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的降低和银行体系安全性的下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金融约束政策是限制资产替代性的政策,即限制居民将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转化为其他资产。否则,就会导致银行体系资金的减少,效益性的下降。这涉及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金融 P2P网络借贷 法律规制
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的金融市场上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随着2005年英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地出现,民间借贷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各类网络借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拍拍贷作为我国第一家 P2P 网络借贷平台自 2007 年上线以后,关于网络借贷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需要融资,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门槛高,因此多数中小企业与个体商户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如今,网络借贷模式地兴起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融资难的压力,同时使闲散资金得到了有效配置。然而,利益与风险是时刻并存着的。近几年,P2P 网络借贷的恶性欺诈违约事件屡有发生,投资者携款潜逃的事件屡见不鲜,它的安全性因此遭到了许多质疑。目前我国未出台关于 P2P 网络借贷的法律规范,网络借贷尚处于国家监管的真空地带,由此可能引发的投资风险不容忽视。2011 年 8 月 23 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正式《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该通知第一次做出对 P2P 网络借贷平台隐藏风险的提示。为了使得P2P网络借贷规范化,确保金融市场安全有序地发展,需要分析当下国内P2P网络借贷发展的情况,总结其特点与之所存在的法律关系。由于网络借贷最早出现于国外,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制。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现状
我国P2P网络借贷受到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于2007年在上海成立第一家网络借贷网站“拍拍贷”之后哈哈贷、东方创投等P2P网络借贷网站相继崭露头角。其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借贷:公民相互之间,公民与法人以及其它组织之间的借贷行为,只要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就可以认定为有效,相应地,因借贷产生的抵押有效,但利率不可以超过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2 P2P网络借贷是在自然人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快捷地促成借贷双方达成合意。由此不难发现,P2P网络借贷是民间借贷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其包含民间借贷所具有的手续简便资金到位及时,借贷用途广,利率弹性幅度大等特点的同时亦含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贷前审核网络化,借贷过程电子化,跨地区即时性等。并且网络借贷贷款额度小,一般为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服务对象大多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小额无抵押借贷为其主要的借贷模式,较之于银行,该模式缓解了小额贷款难的现有局面,对金融体系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依靠互联网技术的P2P网络借贷提高了达成借贷合同的效率且更加快捷,降低了贷款审查、评定等流程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间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P2P 网络借贷模式提高了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更好地满足了个人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资金需求,有效地平衡了资金市场的供需所求;P2P 网络借贷的贷款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借款人作为资金出借对象,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这种投资模式将一笔资金分散地投给几个借款人,分散了贷款的投资风险。另外,贷款人的放款方式也较灵活,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等因素而定。
综上所述,P2P网络借贷在我国相比于民间借贷以及银行贷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因其网络化,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以及跨地区性等特点,使得在网络借贷的各个环节难以监管,并且我国在相关法律方面存有空白,没有法定的监管主体。所以正确认识其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研究其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制定相应地防控风险的法律规范尤为重要的。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的风险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问题显现于运行过程中与部门监管下。纵观P2P网络借贷模式的运行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用户审核阶段,借贷资金流转阶段,借贷资金使用阶段与还贷阶段。在此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根据其特点存在着相应的风险,只有分析P2P网络借贷运行过程中各阶段之风险才可更好地研究以何法律规范其运行是科学有效的。其次,因P2P网络借贷属于新兴行业,市场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各相关的监部门尚且处于探索性的监管阶段,监管机制不完备,因此存在着相应的监管风险。
(一)P2P自身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1、用户审核阶段
在P2P网络借贷模式中,借款人通过网上身份认证进入P2P网络借贷平台上传户籍证明,居住证明,还款能力证明等,P2P网络借贷平台根据其所提供的信息予以评定信用等级,贷款人通过其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借款人与之进行借贷交易。然而其信息验证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使得借款人的身份难以准确核实,因此相关信用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瑕疵,其后果则是出现各类诈骗。诚然P2P网络借贷在其产生之初就已清楚这个问题,但仅依靠借贷款人通过网络所提供的详细信息是难以避免被黑客篡改以及伪造身份等情况的。
2、借贷资金流转阶段
P2P网络借贷的过程中,其借贷的资金流转需先经过网络借贷平台,此时网络借贷平台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者以自己的账户对流转资金进行托管,在此可以将这一部分资金称为滞留金。需要注意的是,在托管期间就其滞留资金是否在短期内被另作他用存有争议,倘若将滞留金用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一旦发生风险,后果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倘若用作再投资的滞留金得到高额的回报,则会产生孳息归属权的问题。央行为了明确因支付备付金而产生的孳息归属权,于2011年11月4日,了《支付机构备付金3 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首次明确了支付机构或可获得最高百分之九十的利息。4 然而根据法理,滞留金只是被支付机构所托管,并不拥有所有权,同时也无使用权,因此孳息应当归于出借人。这说明该征求意见稿是与法理相违背的。随后于 2013 年 6 月 7 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和第三条的规定5 可以看出,《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虽然规定了滞留资金的所有权不属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但仍未涉及资金所有权问题。P2P网络借贷资金流转过程中的滞留金会被试图洗钱的不法分子所盯上,无论网络借贷平台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利用自身的账户进行资金流转,网络借贷平台的隐蔽性与匿名性等都使得监管部门追踪借贷资金流向成为难题。犯罪分子只要窃取账户信息登录网上银行服务器,经过认证,就可进行转账,而无需面对银行柜台业务人员的管控,以此达到洗钱的目的。除此之外,网上银行提供交易迅速灵活的在线服务,犯罪分子可以及时完成非法所得的移转,从而达到规避金融机构监管的目的;于此同时,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判断最后一笔资金的来源以及此前的流转情况。6 《反洗钱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者与其进行交易,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者假名账户”。然而,P2P网络借贷的用户注册相对于线下审核标准放低了,犯罪分子因此则有机可趁,伪造身份进行洗钱。
3、借贷资金使用阶段
在P2P网络借贷中,从借款人方面来看,借贷资金使用情况应该与借款人申报贷款时所填写的使用目的一致。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P2P网络借贷并没有一个科学的监管机制,更没有一套相关的监管法律规范。如此,可能出现借款资金被用于高风险投资,借款人将资金用于还旧债的情况使得资金风险提高。从贷款人方面来看,贷款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用等级与不动产抵押向银行获得高额资金,再转而投放于网络借贷市场,以此来获取利差。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了高利转贷罪。在 P2P 网络借贷中,借贷双方通过协议,最终确立的利率水平往往超过了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如此高额的投资回报率直接诱发的后果是使那些资金短缺但又想投机取巧的犯罪分子在套取金融机构的借贷资金后,通过网络借贷平台进行资金转贷以谋取暴利,这种行为构成高利转贷罪。 7
4、还贷阶段
P2P网络借贷主要是根据借款人所填写的信息以及还款证明等来评定信用等级,其依然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并无具体的动产或者不动产作为抵押也无需担保,此模式缺乏对借款人的有效制约,信用风险系数增大。目前,在债务追偿方面,我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传统金融机构比如说银行在追讨欠款时,通常交由专门的机构或者诉诸法院。但是,在P2P 网络借贷中,借款额度相对较小,采取诉讼程序,可能诉讼成本就已经高过预期利润。
综上所述,纵观P2P网络借贷运行中的四个阶段,可以发现,目前所包含的风险有因用户注册审核标准低以及线上信用等级评定所引发的借贷诈骗与虚假信用等级的风险;有因借贷资金流转过程中滞留金所引发的风险;有因借贷资金使用不明与贷款人投机所引发的风险;有因借款人无需担保与抵押就可借款所引发的携款潜逃之风险。通过分析P2P网络借贷的每个阶段,寻出产生风险的源头以此更有针对地制定相关防控风险的法律规范。
(二)各部门对P2P网络借贷风险监管的不足
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信部、工商管理行政部门等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对P2P网络借贷进行监管。
1、人民银行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
P2P网络借贷模式中借款人的信用问题是引发风险的不稳定因素,人民银行拥有征信服务与管理的职能,然而人民银行未将P2P网络借贷中借款人的信用记录纳入其征信服务系统并与之管理。因此P2P网络借贷公司在遭遇借款人逾期不还贷时只能通过公告黑名单来避免其他贷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对于逾期不还贷的借款人并未有切实有效的打击手段。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与P2P网络借贷进行对接,那么可以间接地防控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
2、银监会对于P2P网络借贷的监管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于2011年8月,其对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状况进行了预警,针对P2P网络借贷影响宏观调控效果、容易变为非法金融机构、业务风险难以控制、不实宣传影响银行体系整体声誉、监管职责不明、法律性质不明、贷款质量低劣和房地产二次抵押业务存在风险隐患七大问题,对银行金融机构提出了三项措施与要求。一是建立与人人贷中介公司之间的“防火墙”、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落实贷款全流程管理,防止P2P机构帮助放款人从银行获取资金后用于民间借贷,防止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二是加强对银行从业人员管理,防止银行从业人员涉足此类信贷服务,牟取不正当利益。三是加强与工商管理部门的沟通,针对“贷款超市”、“融资公司”等不实宣传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切实维护银行合法权益,避免声誉风险。
3、工商管理部门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
目前工商管理部门对于P2P网络借贷公司的设立并未有针对性的规定,而P2P网络借贷公司设立时是以何种类别进行登记注册则关乎到其经营范围。《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若P2P网络借贷公司违反此规定,从事了经营范围以外的经营项目,则工商管理部门应对其查处。
4、工信部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
工信部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只流于形式审核对P2P网络借贷平台所经营的具体项目未有审查。欲申请小额贷款网络借贷平台者只要获得了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就可向工信部申请《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再以此许可证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增加“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项目即可。 8
综上所述,各部门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十分分散,未有一个监管主体协调各部门进行有序合规地监管,且各部门仅就P2P网络借贷在自身监管范围内所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行监管,未能相互合作,成为一个有机的监管整体。
三、国外防控P2P网络借贷风险之对比
P2P网络借贷起初出现于国外,外国对于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防控起步要早于我国。通过分析美国与英国对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防控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考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防控。
(一)美国对于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防控
2008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P2P公司PROSPEP的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引发大规模地违约,因此引起美国相关部门地关注。美国监管部门通过判例法与《证环ā范PROSPER发出的票据进行界定,由投资合同最终确定为证券类产品,受美国证券会监管。美国P2P业务必须遵守《证券法》与《证券交易法》的相关规定。两年后,美国又颁布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其规定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履行“规制消费者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供应”的职能,使得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也对P2P提供的金融服务进行监管。并且美国成立了网络借贷维权委员会,其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在网络借贷中贷款人的权益。不仅如此,美国施行了强制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网络借贷平台披露真实的借贷人信息。其次,美国利用社会信用体系保障网络借贷中的信用度,其借贷平台可以通过查询借款人的社保号码获知借款人以往的信用记录。
从美国对于P2P网络借贷风险的防控情况可以发现,其是从四个方面着手的。第一是以立法规范网络借贷;第二是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与维权委员会;第三是施行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第四是利用社会信用体系。
(二)英国对于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防控
英国目前没有针对P2P网络借贷进行专门立法。2001年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建立了金融服务补偿计划(FSCS),该计划规定:任何英国公司一旦被FSA批准运营,则此公司自动成为FSCS的成员,倘若FSCS成员遭遇问题面临破产倒闭时,则对存款人、投资人、按比例支付赔偿,并存有赔偿上限。但是这一计划中的权力不被P2P公司所享有,因此P2P公司需要为自己经营的业务进行商业投保。2010年,英国政府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取消了FSA,新设立了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作为P2P行业的主要监管者,却始终未对P2P网络借贷进行立法。在没有相关立法的情况下,行业不规范造成的局面是客户的不信任,不敢在P2P网络平台上放贷。Zopa曾向P2P同行宣称,立法措施将保证所有P2P公司依法律行事,若不然则将面临被关闭的结果。 9
由英国对于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防控情况可以发现其存在法律缺失,虽然设有监管机构,但却无法可依,一旦出现金融问题,将面临被动的局面。
(三)国外对于P2P网络借贷风险防控的启示
英美两国应对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措施并不相同,美国相比于英国的监管要更严格,英国较之于美国存在立法上的缺失。通过对比两国如何防控P2P网络借贷风险给予了我国P2P网络借贷一些启示:第一,尽快界定P2P网络借贷的性质,唯有明确其性质才可知谁当管;第二,监管P2P网络借贷的机构,其职权应当通过立法加以明确,不仅如此,立法可以规范行业使得消费者取信于此行业,促进P2P网络借贷更好更稳地发展;第三,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与维权委员会,对参与P2P网络借贷活动中的各个主体有针对地给予保护与援助以此实现其各方的权利得以实现;第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相关制度,例如强制信息披露制度防范P2P网络借贷中的风险。
四、给予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防控的建议
第一,明确监管主体。我国金融行业采取分业经营,现行金融体制内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各自经营着自己的业务,受不同的监管主体所监管,而P2P网络借贷属于金融创新产品,因此游离于现有金融体制之外,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但就P2P网络借贷的性质来说,其属于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应当由银监会作为其监管主体,并且协调其他相关监管部门对P2P网络借贷公司的设立,运营,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
第二,进行相关立法。只有对P2P网络借贷进行相关地立法,才可使得监管主体有法可依且依法监管。通过立法界定P2P网络借贷,与其他性质的金融业务区分开来以此明确监管对象。由立法作出禁止性规定,例如禁止P2P网络借贷平台吸收公众存款等规范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
第三,完善信用系统与信用评级体系。首先P2P网络借贷十分依赖于个人信用,由政府出台相关措施使P2P网络借贷中的个人信用记录与央行的征信系统对接,可以提高其借贷的安全性。其次,网络借贷平台应该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且对于用户的信用评级的问题应该施行双重审查制,进行线上与线下地双重审核,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信用评级。
第四,建立实名认证制度与反洗钱制度。具有客户注册门槛低、手续简单、转账交易便利快捷等特点的P2P网络借贷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洗钱的渠道,因此,应该尽快实行注册实名认证制。其次,建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反洗钱机制。网络借贷平台应尽到防范洗钱的义务,在对客户注册进行审查时应当充分了解客户的身份资料、行业类别、风险级别。在借贷协议达成后,需跟踪资金流转进程,对可疑的资金流转进行备案,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以此打击洗钱犯罪。
第五,加强外部监管。实行有限度的强制披露信息制度,P2P网络借贷平台应当在不涉及商业秘密与不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披露相关信息以此供公众查阅监督
第六,建立P2P网络借贷退出机制。P2P网络借贷公司如果遭遇严重亏损,且重大违法等情况,应当由监管主体对其进行审查,作出停运的决定,并依法律所规定的,使其履行未完成的贷款合同。
注释:
1. 哈哈贷事件参见“哈哈贷夭折--网络 P2P 借贷平台面临洗牌”,载《经济观察报》,2011 年 8 月 8 日,自此自称“中国最严谨的网络借贷平台”因“目前中国市场的信用问题及哈哈贷目前遇到的运营资金的短缺”于2011 年 7 月 21 日关闭通告。东方创投与天力贷事件参见《网络借贷“零风险”是传说--何时能砌上“防火墙”》,载《上海法治报》,2014 年 1 月 6 日第 A02 版。优易网事件参见“优易网卷款 2000 万人间蒸发 虚拟网银走在法律边缘”,载《钱江晚报》,2012 年 12 月 27 日,这也是一起网络借贷平台恶意卷款事件。
2.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3. 客户备付金又称滞留金,指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2013 年 6 月 7 日)第 2 条第 2 款。
4. 详见《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第 34 条第 3 款。
5. 《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第三条规定:“支付机构接收的客户备付金必须全额缴存至支付机构在备付金银行开立的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
6. 王振:《P2P 网络借贷模式洗钱风险及应对措施探析》,载《金融实务》2012 年第 11 期。
7. 马方、孙天宇:《P2P 网络借贷:诱发经济犯罪的类型与防控》,载《检察日报》2012 年 5 月 14 日。
篇7
关键词: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竞争优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156-06
1.网络银行的概述
1.1 网络银行的起源及定义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目前,国际上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机构分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负担银行(incumbent Bank),机构密集,人员众多,在提供传统银行服务的同时推出网上银行系统,形成营业网点、ATM、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综合服务体系;另外一种是信息时代崛起的直接银行(Direct Bank),机构少,人员精,采用电话、Internet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1.2 网络银行产生的原因
网络银行的产生主要也是有两方面原因:其一,Internet的发展。根据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原理,生产力发展了,必然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银行作为社会上重要的行业,它们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使自身更具有竞争力,它的经营模式必然要有所进步。再加上,在网络银行的潜在利益更有吸引力。其二,在市场经济下,各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着,资金的流动更是繁忙,而传统的银行结算业务,给整个公司的管理和经营都带来了一种阻力。社会急需一种能更加迅速的解除这种阻力的新机制。所以,网络银行就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产生了。
1.3 网络银行的组成系统
网络银行的组成系统主要是由网络的业务需求,银行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及其与网络银行的关系、网络银行的安全要求等对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进行科学配置而构成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结构。一般采取“客户/网络银行中心/后台业务系统”三层体系机构,主要提供信息服务、客户服务、账务查询和网络支付功能。其中信息服务和客户服务一般由银行指定管理部门在全行范围规划、运作和管理。网络银行中心具体实现账务查询和实时交易功能,并实现银行后台业务主机系统与网络银行中心的实时连接。
网络银行中心是网络银行顺利运作的关键,一般由银行主机系统、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以及内部管理和业务操作工作台组成。通常由银行端Web服务器、两台互为备份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完成网络银行系统的具体功能。
建立统一的网络银行中心,不仅有利于提高网络银行管理效率和安全系数,也有利于向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从网络技术的角度看,网络银行可分为客户端系统和服务端系统。网络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网络银行一般采用多个子系统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功能,每个子系统都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调整服务器的数量。在网络银行的内部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即有利于系统的管理,也不会造成整个系统失灵。
2.网上银行的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
2.1 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区别
网络银行并不是简单的银行“上网”。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运行环境从有形转向了无形,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工作时间等这些对传统银行来说十分重要的因素,对网络银行的经营来说已经变的无足轻重。利用便利、迅速和覆盖极广的互联网,网络银行不仅使银行传统业务更接近客户,而且增加的相关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其他综合服务所需要的成本极低,这大大扩充了银行业的增值能力。服务方式、服务品种和服务范围的变化,都导致网络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缴传统银行有了明显的变化,其资产负债机构和评价标准也与传统银行有明显的不同。
2.1.1 业务组织方式不同
传统银行的业务,从客户角度可以分为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从资产负债角度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根据业务发生地不同可以分为国内业务、国外业务和离岸业务。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存贷款、支付结算和投资理财都是一般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主要服务,但是网络银行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的具体管理方式,已与传统银行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个人业务,网络银行包含的内容比传统银行丰富的多。同时,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国内业务与国外业务的区别,由于银行整体性的提高、网络在地理位置方面的自然延伸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已不重要了。
除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网络银行一般提供以下三种新的业务:
(1)公共信息服务。为所有网络用户提供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金融市场信息,经济、金融新闻等,同时为其客户提供客户定制的专门信息。
(2)投资理财服务。以银行客户为对象,利用电子网络的方式实时客户支付结算、提供投资咨询、专业理财等。其中,综合投资理财包括证券、保险业务,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业务,个人收支规划,提供网上金融超市等。
(3)综合经营服务。经营服务即包括直接或间接控制网上商店,提供商品交易服务,也包括发行电子货币、提供电子钱包等服务。
2.1.2 经营管理模式不同
多年来,银行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的重点。银行设计出某种新产品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种产品标准化,适合一般大众购买。由于标准化的产品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效仿,因此新产品的推出一般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网络银行的经营一改传统银行业务或市场为核心的模式,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按照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设计相应的产品,致力于开拓市场。比如Etrade将客户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浅尝型,多数是投资新手,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喜欢风险较小的投资项目,但也愿意对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进行少量尝试;第二类是奋斗型,其收入通常较高,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希望更好的了解特定类型投资项目,有较稳定的投资偏好;第三类是建设型,每天可以做到2-4笔交易,而且希望进行更多的投资;第四类是大户,每天交易3-5笔,投资量大,多数人专职于证券买卖,对新产品较大。通过这种分类,Etrade向不同类型的 投资者介绍不同类型的投资产品,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信息服务,不仅稳定了客户,也使客户交易的交易数量有了大幅的增加。
随着经营模式的改变,网络银行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将传统银行业务分部门的管理机构设置改为以客户分部门的设置。网络银行将客户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成立不同的客户服务中心,对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全程服务。也就是说,客户的储蓄存款、贷款、投资和其他金融服务完全在一个部门负责。
客户主导管理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以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力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军很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上,资产与负债间的随时匹配与均衡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也是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条件下增加盈利性的前提。在网络银行中,资产负责匹配的重要性已让位于客户规模,只有客户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网络银行才有可能盈利。
2.1.3 资产负债结构不同
贷款和存款始终是传统银行的主要资产与负债,其利差也是银行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一般占利润总量的85%以上。在网络银行中,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非存贷款性资产在银行资产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由于网络银行的安全性还存在较大疑虑,因此客户在选择网络银行存款时还需要一段适应期,这使得网络银行在吸收储蓄存款时不具有相对优势。
在贷款方面,由于网络银行在发展初期,发放贷款仍需要对借款对象的资信进行人工评估或委托其他信用评估机构评估,费用仍然较高。
因此,发展扩大存贷款规模是网络银行的长期目标,而短期内主要靠提供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提供企业和个人财务综合管理服务,通过一些代收业务如代收电话费、学费等增加短期资金的来源。
在资产持有结构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多样化发展,尤其是资产证券化债券规模的急剧扩大,为网络银行以各类基金和债券作为其主要资产提供了客观条件。
(2)非利差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增大。
网络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导致了网络银行收入渠道的多样化。目前网络银行的收入来源包括:利差收入、收入、支付计算收入、咨询收入、广告收入、信息处理与出售收入等,由于存贷款实现的一定难度使得利差收入在整个网络银行收入的比重相对减小,非利差收入比例比传统银行明显上升。
2.1.4 风险特点不同
现在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对网络银行的风险已经有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巴塞而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2000年公布的《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活动的风险管理》、《电子银行白皮书》中的《银行监管机构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对网络银行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具体来说,网络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外汇风险。
基于Internet开放网络环境的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第一、突发性。一方面,人们难以遇见的如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的天灾和如“9•11”那样的人祸,使金融机构会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破坏而面临突发性的服务中断,增加惊讶风险。另一方面Internet等现代技术的快速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大量资金突发性转移增大了银行业务的不稳定性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第二、快速传递性。计算机网络快速传递的特性可以使金融风险从局部地域迅速蔓延扩大,导致更大范围金融市场的波动。第三、跨越时空性。网络银行业务的交易过程几乎全部在网上完成,金融机构的虚拟化使银行业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交易对象和交易动机的确认比较困难。第四,犯罪渠道多元化。传统银行犯罪,主要发生于银行的营业场所,通过银行柜台、ATM等有限渠道完成。网络银行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犯罪活动可以通过电话、计算机、ATM、POS等多种中终端设备和渠道来完成的。犯罪分子通过计算机网络,不需要荷枪实弹,不需要砸掉“三铁一器”(即传统银行的“铁门、铁窗、铁柜和报警器”)甚至不需要接近银行大楼,就可以将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占为己有。第五,责任难以区分。在金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银行信息系统的参与者不仅涉及银行本身,而且还涉及电信、电力、产品供应商、商家等多个行为主体。一旦发生危机、服务中断等事故,原因将会是多方面的,这给事故责任的分摊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对银行业的正常运行和消费者对银行的信心产生巨大影响。
具有这些特点的网络银行风险如果不加以严格的防范和管理,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对国家金融和紧急安全造成威胁。
2.2 网络银行业务的竞争优势
网络银行是银行的电子商务模式,是网络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撑部分,必将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经济的核心。紧紧抓住网络银行的契机,实现传统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有利于我国银行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2.2.1 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建立和新市场的开发,不再凭借传统营业网点的扩张和分布,节省了大部分的房屋和人工费用,在线自动提供各种标准化的服务,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银行组织内部信息传递成本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成本,从而使银行的经营和运作更加有效。如下数据可知,假如因特网上的每笔交易的费用为1美分;与之对应的,通过分支机构、邮件、电话和ATM进行的每笔交易费用分别为1.07美分、73美分、54美分和27美分。可见网上银行较之传统银行的其他存在方式更能灵活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2.2.2 业务优势。网络银行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提供全功能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AAA”式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为客户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任何地方(Anywhere)――家里、办公室、旅途中……;以任何方式(Anyhow)――电话、互联网、手机、传真、电子邮件、短消息……,提供全天候金融服务。因此它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客户范围和业务范围。同时,网络银行以客户为导向,信息的收集、传输和综合能力强,对市场更加敏感和反应灵敏,就能够抓准时机,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更好地赢得客户。其主要区分见下表:
2.2.3 规模经济性优势和范围经济性优势。网络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网络银行通过积极的战略联盟和合作,具有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未来的"金融百货商店"将比传统的银行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3.2.4 联结经济性优势。信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是企业竞争的首选资源,信息的积累增值效应产生了网络经济独有的联结经济性,网络银行具有更强的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传输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将是银行的重要资产和竞争手段。
3.3 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由于以上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自1995年5月18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诞生以来,发达国家已有10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网络银行服务系统。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美国花旗银行,也从1995年起就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瑞士SEB银行和荷兰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跨国收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多家银行提供网上金融交易。在全球范围内,网上银行的用户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长。
就国内来看,自1998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络银行服务之后,四大国有银行在不短的几年来均被“一网打尽”,其他中小型银行也纷纷效仿,相继推出各自的银行服务网站。据《2007-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延续了2006年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06年度网上银行交易额达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79%,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及股份制)网上银行用户数量为7494.5万户,比2005年增加约2105.4万户,增长幅度达到39%。交易额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网上银行发展平稳,而个人网上银行则增长迅猛,并且业务向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等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3.我国发展网络银行的前景及对策分析
3.1 发展网络银行存在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十年之后,各商业银行也纷纷认知到网络银行的这一新的竞争途径,利用网络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重新瓜分,但是我国网络起步较晚,网络银行基础薄弱,虽然市场前景较大,但是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
3.1.1 重视程度不够,产品宣传力度不强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尚属传统业务的补充手段,所以产生的效益不明显,直接创收能力仍然显得薄弱,造成了在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考核的情况下,支行对难见直接效益的电子银行业务乏力可推。领导层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业务的发展。事实上,网络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分流柜台压力,缓解柜员劳动强度,并为我们带来直接的业务收入和高附加值的潜在效益。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有时候连银行内部员工都难以相信网络银行的实力或者能身体力行的付诸与实践当中,作为柜员在全力忙于传统柜面业务的时候,面对排队拥阻和嘈杂人流并无主动推介离柜业务的意识,导致“越来越忙”的“马太效应”频出,电子银行的潜能优势无从发挥。
3.1.2 网络安全存在隐患,人们接受能力有限
由于网络银行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业务,因此需要人们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实现网络银行操作,首先就要懂得如何使用电脑,由于有些地区电脑的普及程度不高,能熟练使用电脑了解网络信息的人亦相对较少,加上认识不足、收入偏低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网络银行业务的普及与推广。其次网络存在的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实的域名或者黑客等一系列欺诈行为容易使大众对网路安全产生怀疑。没有亲眼所见的现金交易对一部分人来说,尤其使对网络不熟悉的人来说,不具有安全感。“网银大盗”、“网络钓鱼”、诈骗海啸捐款……一系列与网上银行安全相关的事件层出不穷。“网银大盗”系列病毒有好多个变种,都属于木马。一旦网银大盗病毒潜入你的电脑,就会自动扫描所有窗口的标题。如果发现窗口标题包含“网络银行”、“银行客户端”等字样时,便会在检测窗口内输入框中的文字,并把该文字发送到木马作者的邮箱里。木马作者会分析获得的文字,从文字中可以很容易得到账户和密码。“网络钓鱼”很大程度是利用了人们图方便的心理,骗子们通常是通过网页或电子邮件发送伪装的网上银行地址,很多人不愿输入一长串网络地址,只要点击了这类链接,就会被引到伪装的网上银行网站上。骗子们会诱使用户输入账号、密码。一旦骗子掌握了账号和密码,那么用户的存款就有危险了。国际“反‘钓鱼’工作组”在2004年7月到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被举报的“钓鱼”网站月均增长25%以上,到10月底达1132起。因此在选择银行服务时有一部分人宁愿选择到银行网点实行交易,也不愿选择安全保障更容易受攻击的网络银行。
3.1.3 市场细分不够严谨,产品定位不够明确
国内各商业银行高、低端客户资源相差悬殊,低端客户占比过大,客户资源不容乐观。面对低端客户占比较大的现实,市场细分工作不足,客户结构调整不力,流于一概而论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而且国有大型银行和一些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网络银行业务定位又有一定的区别。另外,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相形之下,目前电子银行的宣传更偏重于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产品宣传上的投入乏力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深层次推广,如在街头难见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广告,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对于客户而言,没有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何谈“认购”热情。
3.1.4 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力度不强
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虽然网络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相对于客户来说,我们产品中的部分功能仍有待改进。比如,企业网银中一个客户号下面仅允许一个账号进行交易,这对于拥有多个账户的企业来说,使用网银进行交易是很麻烦的。
对电子银行客户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初次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存在疑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会极大地挫伤客户的使用热情。而开户以后再放弃使用网络银行,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睡眠户的问题。在越来越强调量本利分析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来自客户的声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收到效果,也使得产品调整因缺少市场依据而失去针对性。长此以往,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另外对于系统升级来讲,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改版升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使客户产生陌生感。对于可以任意选择服务银行的企业来讲,其稍感不便或使用中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转投他行,这样极易导致客户流失。
3.2 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相应对策
3.2.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网银发展
商业银行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网络银行又相较于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其他电子银行服务形式有更强的可视性,更低的成本优势,更是发展中的引导力量。其次是要转变大众的观念,使他们能够最大程度的接受网络银行,需求网络银行。那么如何在做到这一点呢,来看下一条。
3.2.2 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安全保障系统
很多人对网上银行有片面看法,主要是来源于对网络银行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这就需要发展网络银行,向用户敞开网络银行大门的金钥匙――网络银行的宣传策略,其中宣传的内容至关重要。第一,要把网络安全状态如实地告诉大众,真实的情况不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不堪一击、漏洞百出;第二,要宣使用网络银行的常识,在一些案件中,是用户自身使用的问题,并不是网上银行本身出了问题;第三、要宣传网络银行产品,重视产品的市场细分和功能价值,使客户对网络银行的产品选择能够趋于简单和准确;第四,是要让客户充分了解使用网络银行的好处,方便快捷,节省成本都是吸引顾客有利点。
3.2.3 完善网银产品功能,健全营销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要注重科技投入,大胆引入电子新科技,积极培育推出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造最佳效益。首先对产品要准确定位,丰富营销手段。对现有网络银行竞争者竞争势态也即对其的SWOT分析,不难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这三大集团,在竞争中各自具有自身独有的优势和机遇,但任何一方都不能战胜对手,达到完全的垄断地位,因此,扬长避短,找准适合自身的市场和客户群,而不是面向整个市场和全部客户,才是各个银行的首要战略任务。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其次是以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以不断丰实的营销手段,使网络银行产品深入人心。第三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唤醒睡眠客户,激活盲点客户,努力减少客户流失。四是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树立品牌,培育市场。
3.2.4 要重视人力资本,强化人才计划
(1)要培养熟悉金融知识和电子网络的复合型人才。现有的教育不缺乏专业性人才,但是越是专业越难与其他行业的知识相互融合。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网上银行应运而生,而其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业务,使得培养既懂金融又懂网络的复合型人才变得日益重要,这不仅可以为顾客量身订制网上金融产品,也可以使银行的网络设施规范化运行。
(2)要建立网上银行产品的专业营销队伍。就要在新产品推出前,就要开始着手对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和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要更加贴近于市场实战,要纠正过去台上台下的教学方式,采用电子银行产品营销成功案例讨论、讲解互动的方式授课,并突出培训效果。同时,还要准备电子银行手册、电子银行演示程序、相关介绍幻灯片、申办手续文档,存放在内部网FTP服务器文件夹内或共享,方便深入学习,强化教育培训效果,真正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还可以在营销网络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3)要培养优秀的售后服务人员。在新产品推出的时候,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是银行对客户负责的表现,也是推广新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绝好时机,更是留住客户,使客户对银行保持信心的重要途径。银行是以信誉之上的机构,拥有良好的信誉,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是银行能够长期发展并壮大的重要前提保证。优秀的售后服务人员不仅代表着银行的形象,也增加了银行和客户交流的机会,是牢牢牵引银行和客户的一条绳索。
3.2.5 要加强监管,使网银规范化发展。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银行内部自身的监管。银行必须强化内部监控,建立一套法规,规范网银操作和使用程序,防范违规行为和电脑犯罪。据统计,网络银行安全事故中出于员工疏忽的占57%,外部恶意攻击占24%,病毒发作占14%,用户误操作占5%。由此可知,如果加强了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性安全的监管,有 7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2)政府监管。为了加强中央银行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和发展强有力的司法制度。一是建立和健全各种相关的网络银行法律和管制措施。二是形成确保这些法律及管制措施得以执行的执法系统。网络银行安全离不开网络法规环境的支持。网络银行立法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子合同、电子商务认证、电子数据认证、网上交易与支付、网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管辖权、在线争议解决等。
(3)建立用户监督系统。网络银行的直接受益者是银行和用户自身,因此用户自身可以参与对网络银行安全的监督当中。银行有必要认真听取用户的意见,设立专门的网络银行管理意见栏,并把一些使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布,或该注意的事项,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启用加密系统防止事故发生的。用户也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及时分析风险,将事故发生消灭于萌芽之中。
对网络银行的监管需要不同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的密切合作和配合,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银行监管体系。对跨境金融数据流的监管也属于网络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同时,对网络银行的监管还包括对借用网络银行方式进行非法避税、洗黑钱等行为的监管;对利用网络银行方式进行跨国走私、非法贩卖军火武器及贩卖等活动进行监管;对利用网络银行方式非法攻击其他国家网络银行的电脑黑客网站,以及其他国际犯罪活动进行监管;对利用网络银行方式传输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的信息进行监管等等。
参考文献:
[1]谢康,肖静华.网络银行[M].2001.
[2]孙森.网络银行的优势[J].网络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孙成虎,孙景,李淑彪.银行技术风险监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谢康,陈涛.网络银行竞争战略[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站松.网络金融实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卓其,史明坤.网上支付与网上金融服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谢康,肖静华.网络银行[M].长春出版社,2001.
[8]张成虎.网络金融[M].科学出版社,2005.
[9]张卓其.前言[J].电子银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波,孟祥.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1]平龙.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2]李洪心,马刚.银行电子商务与网络支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3]梁循,曾月卿.网络金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杨力.网络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